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村工作会议解读

时间:2023-05-16 16:50:33

导语:在农村工作会议解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工作会议解读

第1篇

2011年12月27―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务院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应该看到,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这是近十几年来中央首次明确提出不能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来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由此可见,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如下:

“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表示,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要长期坚持把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农村教学点撤并要十分慎重,要充分考虑学生上学方便和交通安全。

“无论农民进城与否均应保障其土地财产权”。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做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

“不能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降低成本”。指出,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要精心设计征地制度改革方案,明年一定要出台相应法规。

“在农村做事情须坚守政策法律底线”。表示,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不仅要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也要充分考虑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和合理要求。要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更加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在农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坚守政策和法律底线。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引发专家媒体热议。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理高调提出“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这一论点引发社会广泛共鸣,专家媒体纷纷发表各自观点表示高度赞同与支持。

中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英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他印象里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不能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来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多年来依靠“土地红利”,通过廉价占用土地来降低城市和工业扩张成本,带来很大的弊端。

中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给农民足够的补偿,可以增加土地使用成本,减少盲目修大马路、大广场而浪费土地的现象,一些效率低的企业也会被淘汰,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很有意义。

有人担心,提高农民的土地财产收益,有可能会促使农民“马上卖地、卖光土地”。朱启臻认为,“农民是土地的保护神”,提高补偿价格后农民会更加珍惜土地,征地买地者的积极性也会下降,从而使耕地得到更好的保护。

朱启臻认为,土地增值是全社会发展的结果,一部分应该归公,包括补偿给土地没有增值的贫困地区;另一部分用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补偿、保障问题,重要的是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能够通过劳动致富。

土资源部一位官员此前表示,在工业化城镇化、耕地保护和农民权益保护三者的平衡中,下一阶段要更加注重保护农民权益。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合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保证他们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使被征地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

中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孔祥智称。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于农民增收的问题十分重视。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靠土地产出,二是靠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毕竟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孔祥智表示,虽然目前中的《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权,但是土地产权还是集体所有,农民也没有产权证。要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第一步工作就是要确权。

孔祥智还表示,目前家已经做了很多准备,2011年12月29日农业部召开会议,专门研讨了这一问题,并且将在2012年年陆续推进这项工作。确权以后,农民的土地将不容别人侵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此前的乱征地乱侵权行为。此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农民因出让土地损失很大,确权后有望在补偿上有大的提高。

土地问题专家,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刘守英认为,当下中的土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础产权制度的设置还不牢固。也就是总理提到的,农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权利的界定还不明确,权利保障不充分。这种状况加上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容易导致公权力侵犯私权,行政权侵犯产权。

第二,农民集体所有权和有土地所有权不平等。农村集体土地转为非农用地,只有“征为有”一个途径。目前,城市化的进程,就是农民土地有化的进程。这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丧失发展权。

第三,没有形成如何分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级差收益的规则。城市化必然带来土地级差收益的大幅上涨,但是,这个上涨是如何产生的?缺乏理论支撑;如何分这个蛋糕,缺乏政策支撑。结果是,政府通过征地、卖地以及开发商通过卖房拿走大部分土地级差收益,农民被排斥在外。城乡结合部农民利用自己的宅基地和剩余集体土地搞一点“种房”出租,但也带来城市化两张皮,城市化成本大大抬升。

解决以上问题,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必须加强土地制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快土地及相关资源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有些地方做得不错。中央也下很大决心做这件事。现在关键是落实。只有把篱笆扎实了,农民有了捍卫自己权利的武器,才能防范各种公权力的侵犯,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权利才有基础性保障。

第二,必须根本改革征地制度。改变目前征地拆迁中将农民排斥在外的做法,让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允许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建设用地享有与有建设用地同等的可出租、可出让、可交易的权利,同时对城市规划圈外的农民集体土地,允许在符合用途管制的原则下,不通过征收进入建设用地市场。

第三,改革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制度。一是不断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被征地农民补偿和长远生活水平有保障的

资金比例。二是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民生和农村的支出比例。首先,要建立对被征地农民补偿标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增大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出让收入中的分享份额。切实落实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未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地方,应按照务院要求尽快建立这项制度,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保障范围;已建立这项制度的地方,应继续完善保障机制,合理确定保障水平。明确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计人土地出让成本。其次,在土地出让成本支出方面,合理确定土地出让成本性支出项目。明确土地收益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的比例,增加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和农民的比例。应改变将土地出让收益按比例不断切割和延展的办法,制定统筹使用土地出让收入的政策,在制度上确保土地收益用于农村建设支出、农民社保资金、保障房资金、水利建设支出和教育资金的比例。

《新京报》认为。由于我目前建设用地的供应模式存在问题,使得土地一级市场被垄断,且一、二级市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差,征地没有增加农民土地的利益甚至相反,因而急需改革。

改革建设用地的供应模式,需要打破政府垄断一级市场的供应模式,允许土地的所有者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向建设用地的需求者直接供应。改变建设用地的供应模式的好处在于:减少了交易成本,即减少了政府征收环节,从而节约基于征收而产生的行政成本;同时,这种建设用地的供应模式也有利于集约用地。一个简单的道理是,随着单位用地成本的提高,土地使用者的用地冲动就会受到遏制。

现实中,已有少数这样的试点,如一些地方利用集体土地建公租房,这直接让农民享受了土地增值收益。有关方面要继续考虑的问题是,在打破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后,也应着手建立集体土地出让制度,让市场交易在规范、透明的制度下进行。

《广州日报》认为,农民要脱贫,应该先摆脱权利贫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说,“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诚哉斯言!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比如多年来存在的城乡剪刀差,使农民的利益受损,因而无法更好地脱贫。脱贫之后,还要致富。要致富,就应该尊重农民,保障农民权益。温总理的论断颇有针对性,农民的土地被征收了,结果却只给予农民极少的补偿,这就严重伤害了农民利益,拖住了农民致富的脚步。此外,农民不仅需要合理的卖地收益,还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健全的公共服务。不能说买了地就把农民赶走,或者把农民赶上楼就算完事,农民没有土地可依靠,住进楼房有什么用?

正在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了积极信号,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可偏废,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是农民尽快致富的重要抓手。如果农民权利得到捍卫,有工作可做,有起码的收入可拿,有充分的社保,像市民一样享受健全的公共服务,他们不仅能够脱贫致富,还能活得有尊严。

《南方都市报》认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土地确权使土地依附于农民,而不是农民依附于土地,将增加农民稳定感,于农民、社会都是福音。但是,不因此,围绕土地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与此相伴生的,还可能引发更多的问题。一块土地不能解决农民所有的问题,给农民带来最终稳定感的,还是家公共服务体系。

一旦土地确权,似乎纠缠于土地上的权利问题――土地属谁立马解决了,确实如此,但同时,因土地权利所引发的人的问题应该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人有生老病死,有旦夕祸福,以前在统一的权力归属下,尽管各种服务因资源缺乏而不尽到位,但不显出个体差异,经过大家的努力,总能渡过难关。当土地确权到个人,意味着更深层次的个体自治。个体不能自治,又缺乏公共服务体系时,农民仅有的土地必然成为交易的对象。弱势者难免成为市场化的宰割对象。如此演化下去,农村将成为一种什么景象,应该是可想而知的。

无论是公共服务体系缺乏,还是土地确权可能带来的新问题,都昭示农民一直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当城市化以飞快的速度侵蚀农村土地时,土地确权迫在眉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一样要摆上日程。

《法制日报》认为,我实行的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边际效用已经越来越小,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城乡人口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家必须尽快修改法律,实现我土地的一元化管理。尽快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调查统计登记造册,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管理。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农业主管部门建立专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调查局,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权属登记。凡是属于农村居民,都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如果农民不愿意在土地上耕作,那么,可以将土地转包或者信托给他人经营,农民可以从经营所得中获取收益;如果农民自愿在土地上耕作,那么,政府应当无偿地将土地交给农民承包,并且在家现有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之上,适当地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的粮食安全,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第2篇

有效教学是伴随教学改革始终的话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劣,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可谓见仁见智,到底怎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它不会有一个终结性答案。笔者认为,特定条件下,教学有效性的观点差异主要取决于教学基本价值取向的不同,由此衍生出的教学行为与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因此,对有效教学的讨论我们大可不必复杂化、极端化、僵硬化。

基于上述引论,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试着调和理想与现实教学之间的冲突,从课堂教学三个目标维度的实现谈谈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追求。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清”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有效与否必须关注并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维度的达成。

(一)教学目标定位要“清”

课堂教学活动是有目标的教学行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的目标表述,特别是要精准地区别各类目标描述动词的含义。例如,“举例说出”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中“了解水平”层次,要求达到的层次不高。“说出”不同于“说明”,这里只要让学生说出例子即可,而“说明”是“理解性水平”层次,是需要对事物进行解释的。显然,“说出”也不等于“得出”,“得出”是“应用水平”层次,是需要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思维,进行总结,建立合理联系的。如果教师随心所欲,教学目标定位失当,就会使课堂教学方向不清。备课组内开展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的常规性、提前性说课研课议课活动,是帮助教师理清教学目标的较好方式与操作途径。

(二)教学流程环节要“清”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思路要清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我们只能有机地设计好整体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然后再随机生成,才有可能出效益。尤其是教师的新课板书必须呈现清晰的课堂教学框架,便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现在有一种“随机性课堂”被广为推崇,仔细考量不难发现,这种课堂因“过度随机”而出现“目标游离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靠临场发挥,并以此为由疏于课前精心设计,这是需要反思的。

(三)教师语言表达要“清”

语言表达准确,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应该学习的要点上发力,避免做无用功。语言表达准确,可以防止误导、避免歧义,加快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比较抽象的事物,教师可以经常采用打比方的方式,这时教师的语言表达得清楚可以达到通俗易懂的功效,如果表达不清,反倒把事物弄得更复杂。教学流程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强,让人感觉很富科学性、精确性。

当然,不同学科还有一些个性化的“清”。例如,理科的实验演示必须清晰,实验现象最好要明显夸张,概念、原理、性质等务必讲清楚;文科的资料呈现,包括文本、多媒体图片、视频必须匹配、清晰等,这些都属于笔者所谓的“清”。如果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清”,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明白、看明白,那么课堂教学离“有效”也就不远了。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更高追求――“境”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维度。这就要求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直白的讲述来灌输知识,尤其是在知识重点与难点上,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知识背景(境),营造探究情境,创设对话意境。

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一定的“境况”,所以但凡有阅历的人,总善于“造势”,营造交流“情境、意境”。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优秀的教师总能创设吸引人的教学之境,把平淡的知识演绎得绘声绘色,并借助充满挑战的探究、夸张惊奇的活动,引导学生产生“头脑风暴,脑力激荡”。学生就在各种“学科之境”中体悟学问的魅力与真谛,吸收并内化丰富而灵动的知识。笔者以为,这就有别于“传统教学”了,即远离了教师的知识灌输与“课堂霸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往往体现在教师是否充满智慧地设计各种“境”,甚至有时故意将学生置于窘境,然后引入佳境。以下笔者以初中科学教学为例,讲解三种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置境法”。

(一)“疑问”设置法

疑问是学生发现问题、启动思维、引发探究的内在动力。科学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善于从学生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新问题,有效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询问学生:人体要正常生活,每时每刻必须供应什么物质?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答案,如水、空气、氧气、食物等。这时,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及时追问:“那么大部分生物生存都必须有氧气,为什么地球上的氧气含量没有明显减少甚至被消耗完呢?”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启动了。部分知识丰富的学生可能会“得意”地说出答案――植物有“光合作用”。当然,学生对于所谓的“光合作用”还只是知其然,对其所以然依然充满疑惑,内心自然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二)“矛盾”设置法

矛盾常引人深思,学生一旦产生认知冲突,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定会引发学生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在中国粮食产量十年连增的背景下,粮食安全是否成为问题?中央如此强调是否事出有因?

更多的问题就聚焦在如何树立百姓对粮食质量的信心,以及如何平衡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问题。

李国祥:为何强调中国粮食安全

去年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今年六大经济工作任务之首,格外引人注目。去年12月24日,随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落幕,粮食安全问题毫不意外地成为了“主角”。

在中国粮食产量十年连增的背景下,粮食安全是否成为问题?中央如此强调是否事出有因?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一直非常重要。从宏观的角度讲,应该说整个世界都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从未来粮食状况看,农业资源整体处于恶化的状况,具体到中国,环境压力和农业压力也是有增无减。

李国祥认为,中央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强调,主要是由于新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提出以及深化农业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人误以为开放国际市场,甚至是粮食国际自由贸易才能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李国祥指出,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超过6000万吨,与国内粮食总产量的百分比超过10%,意味着国内粮食自给率下降到90%以下。“但事实上,谁能够为中国每年超过5亿吨的谷物消费量提供充足的来源呢?”其次,粮食的运输难题也无法解决,更何况,国际形势与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变幻,粮食刚性需求如何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因此,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内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我想这也是本次会议一再强调粮食安全的原因。”李国祥说,“当然,我们也认为适度的进口对国家粮食安全是有好处的。

李国祥补充说,在保障数量的同时,国家还更为重视粮食质量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他说,中国粮食“十连增”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但也给水资源、土地利用带来了很大压力,导致地下水下降、大量使用化肥,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此番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认为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

“这是中国粮食目标的新拐点,从此我们不再过分强调数量,而是更加关注质量,因而更多的问题就聚焦在如何树立百姓对粮食质量的信心,以及如何平衡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问题。”李国祥说。此外,国际形势也是促使强调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地位、进口能力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水平都在大幅度提高。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一、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现状

农村集体“三资”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拥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农村集体资金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农村集体组织资产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材料物资、债权等其它资产,农村集体资源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全县截止2011年农经年报统计,24个乡镇(包括青溪新城)425个行政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总面积509万余亩。其中耕地18万余亩,园地38万余亩,林地450万余亩,养殖水面0.6万余亩,其他1万余亩。集体总资产59436万元,其中流动资产17888万元,固定资产41383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目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目前我县村级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 虽然有章可循, 但实际执行中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仍然存在着少数票据未按规定程序签字就报销入账的现象;二是坐收坐支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村集体发包及上交收入有的是直接交给村干部,村干部收取后放在身上直接拿来开支,然后再去乡镇会计委托中心报账,有的甚至不报账。再加上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全县许多村没有集体收入,靠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维持村级正常工作,因此群众意见很大。三是非生产性开支超标且真实性难以厘清。虽然我县按照“实事求是、勤俭节约、上限控制、票据规范、凭据报销”的原则,对因商务性及兴办村级公益性实事等确需发生的非生产性支出核定了基数。但有的村仍然存在着实际支出数大大超出原先按规定核定的基数,且对其真实性无法厘清。四是乡镇虽然每年对村级财务收支活动情况进行审计, 但有少数乡镇仍停留在账面的财务收支上, 对村整个经济活动监督审计不到位,村级财务违纪现象偶有发生。

(二)村级资产、资源出租、出售欠规范欠透明。一是运作程序不到位。有的村在发包中,没有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通过,即使有的村在发包前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研究讨论承包方案,并且在发包协议上有村民代表签字,但不够人数甚至有代替签字现象,引起村民不满;二是承包定价不合理。少数村在出售、出租土地等资源上,没有经过有关部门评估,也没有公开竞价。少数村干部介绍自己熟悉的人来投标,廉价的承包、出售,引起群众不满;三是透明度不够。有的村在承包中搞暗箱操作,签完协议后,没有在村务公开栏或通过其他途径向村民公布,村民极为不满。

(三)民主理财监督不到位。各村虽然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但监督执行的力度不强硬,民主理财的效果不尽人意。在资金开支、资产处置、资源管理上随意性大,有的村务监督委员会遇到重大事项往往就是签字走过场,根本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四)财务公开质量不够高。第一,有的村表面的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公开少,公开的内容不够全,不具体、欠细致。特别是非生产性开支内容公开不明细。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第二,公开不及时,重临时应付,轻长期坚持;第三,有的村只把收支余额进行公布,没有逐笔逐项公布,更有甚者把一些重要的收支内容隐瞒不公开;第四,是财务公开的形式单一,对群众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不及时进行整改。

(五)县级审计职能弱化。县农经总站到目前为止,还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未参照公务员管理。因此,执法力度不够。

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涉及全县425个村,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因此,要坚持试点行行,以点带面,把这项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加强领导。

(二)健全管理制度,并促进制度贯彻执行到位。目前,我县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相对健全,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经过多方征求意见,走访问调研,对我县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完善后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将在近期出台。并在即将召开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解读,以进一步促进制度的贯彻格执行。

(三)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建立起“三资”监管体系。一是开展集体三资清理、登记工作,摸清“家底”,并建立健全相关台账资料;二是建成农村集体“三资”计算机监管网络;依托现代化网络管理手段,对“三资”数据及日常核算管理纳入信息化管理,并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进行实时监督。2011年,我县选择了姜家镇作为我县杭州市三资监管系统建设项目的试点。在此基础上,2012年,又选择了千岛湖镇等三个乡镇继续实施三资监管系统建设项目。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的相关申报工作。三是有条件的乡镇要将村级会计委托中心更名改造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创建农村三资规范化乡镇。乡镇要依托服务中心,对资产的增加、处置,对资源的出租、承包经营等实行动态管理。四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对农经管理人员进行“三资”管理、系统运用等知识培训。

(四)加强规范农村集体“三资”公开和监督。一是注重民主公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关“三资”管理的重大事项要履行民主程序、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内公布“三资”运营情况。二是强化审计监督。根据《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要求,村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三年一轮审”工作。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对不认真落实制度以及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2011年我县完成23个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通过产权界定、折股量化,进一步明确了产权关系,规范了收益分配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2012年,我们要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权相关业务工作。

(六)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队伍建设。一是要积极努力争取县农经总站参公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县农经管理总站长期以来一直履行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工作职能。因此,要将县农经管理总站按照或依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二是要积极落实乡镇配备2人(含)以上农经管理人员的乡镇,业务主管人员享受乡镇中层待遇;三是加强服务中心建设,配强三资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办公经费。要将乡镇会计会计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四是定期对村会计开展业务培训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享受村主要干部同等工资待遇。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农经发[2009]4号《农村经营管理政策法规选编》浙江省农业厅经管处 2009年12月

第4篇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科技问题;科技支撑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0

Study on the Major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ing, from the productional area to the processing and circulative area, and also to the leisure service area, all need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first studies the important rol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he developing of Tianjin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then emphatically analyses the major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promoting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at last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Tianjin;leisure agriculture;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收稿日期:2013-08-30;修订日期:2013-11-09

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科技支撑引领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12ZLZLZF04400)

作者简介:史佳林(1979-),女,天津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都市农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区划方面的研究。

1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实践,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其在全市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大,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的重要模式

随着天津以“三区”联动推动“四化”同步的农业农村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多重功能的休闲农业必将成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沿海都市型休闲农业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手段,设计农业旅游观光活动、会展服务活动、休闲体验活动、健身娱乐活动等,从更深层次解读农业的人文、科技内涵;在巩固精品生产功能基础上,不断强化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作用,建立起较完整的产业链、加工链、价值链,促进农业资源的集约和优化利用,使农业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推动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升级[1]。

1.2 拓展农业功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重要举措

农业不仅直接为人类社会提供食物,为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要素,同时还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具有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多功能有机结合的多种功能[2]。天津发展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通过对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等农村资源条件的综合开发,为主要来自城市的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向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拓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

在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形势下,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依托高效设施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满足城乡居民对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天津休闲农业发展,一方面能够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空间,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满足游客休闲需求;另一方面能进一步聚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文化、教育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广大农民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而优化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

1.4 保护区域自然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天津多年来一直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并提出“建设绿色天津,构筑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农业本身具有生态平衡功能,并且对城市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按照“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理念,结合绿色城市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推广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实现农业的绿色、高效、低碳发展;将农业产业提升与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美化紧密结合,通过园林式布局,能够使农业景观成为城市生态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化、净化城市空间;另外,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必然提升民众生态环保意识,使其主动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等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均衡,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5 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以来,天津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逐年加大了新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并先后出台“以宅基地换房”促进小城镇建设、以“三区”联动协调发展壮大区县经济实力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土地、生态、人文、劳动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在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新兴产业上得到有效整合。另外,休闲观光农业在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将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带到农村,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局面,从而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6 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主张,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为此,天津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并了《美丽天津建设纲要》,并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天津目标的重要环节。天津发展休闲农业,在田园文化方面,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采菜、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在山水文化方面,选择溪流、峻岭等地推出野营、探险等项目,实现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在建筑文化方面,充分利用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通过修补和恢复仿古建筑,体现当地农村建筑文化艺术,组织开展观光、怀古等休闲旅游活动;在民俗文化方面,通过民间音乐、舞蹈、楹联、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使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底蕴。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促进城乡之间物质流动及人文交流,彰显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从而推动美丽天津目标的实现。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成就与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2.1 休闲农业发展成就

一是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与效益逐年扩大。2011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覆盖全部有农业的区县,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带动就业超过20万人;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10万人,直接收入5亿元,综合收入15.7亿元,自2007年以来,全市共接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游客1 901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39.26亿元,年平均增幅超过30%[3]。二是休闲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全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农家院型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4]。三是休闲农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全市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已基本形成四类休闲农业发展区的布局雏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9大发展组团[5],规划出9条精品游线,打造出天津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并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出行。四是休闲农业科技依托日益紧密。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休闲农业的引领、示范和载体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休闲农业从业者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主动寻求各类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成果,进行引进、试种试用和推广,并将这些成果打造成为独特的休闲观光产品和服务,以新奇特的内容吸引游客,从而成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

2.2 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科技问题

2.2.1 休闲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休闲产品以农产品和观光服务产品为核心,其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决定着休闲农业产品体系的质量水平。目前,由于大部分生产经营者还在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发展高水平、绿色安全化的休闲农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应加强科技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引领支撑作用,采用设施农业技术、有机生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保鲜储运技术等,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可控性与可追溯性,并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和整个加工流通过程,从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2.2.2 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针对休闲农业科技领域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科研服务机构从事休闲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服务,急缺适于休闲农业精品生产、农产创意品加工以及观光采摘等更多需求的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6]。同时,休闲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以及与之配套的科技培训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及有效整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应用于休闲农业的空间十分广阔[7]。

2.2.3 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较快,游客人数逐年增加,游客对于休闲农业项目的需求和期望与日俱增,尤其对于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能否提供优质服务更为关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为农民自发建设,从业经营者多数是当地农民,服务意识相对淡薄,服务技能相对较差,运用科技手段提供智能化、人性化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急需相关服务技能培训和服务监督管理,不断规范餐饮、住宿、休闲等相关经营活动,并在相关领域引入电子信息化管理手段,全方位提升休闲服务水平。

2.2.4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人才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等一系列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目前,休闲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经营项目主要依赖自然景观资源和一些农业设施,从业人员主体多为农民,不仅缺少直接为休闲农业项目提供研发服务的科技人才,而且缺少熟悉农业项目经营管理并能策划主题活动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保障休闲农业项目正常经营活动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

2.2.5 低碳环保发展意识有待深化 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低碳环保发展方式不容忽视。目前,由于科技水平、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休闲农业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废弃物处理设施短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尚未推广应用等,使大量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先进技术仍需进一步融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来,使得更多农业资源和新型能源能得到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证和不竭动力[8]。

3 强化科技支撑对休闲农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从生产领域的种苗培育、标准化生产,到加工流通领域的特色产品打造、包装销售、物流配送,再到休闲服务领域的体验、参与、观光、休闲,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9]。因此,生产加工技术的创新、新型物流技术的应用、现代营销技术的推广、信息技术的建设以及科技培训的实施,均为休闲农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以说,科技进步对于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突破农业资源刚性约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天津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耕地短缺、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科技进步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开发节水、节地、节能、节材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形成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向生态化、安全化方向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同时促进新型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休闲农业发展依托农业生产,因此,只有农业获得发展空间,休闲农业才能够立足成长,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3.2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科技进步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极大变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的使用提高了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用。同时,科技进步还可促进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统一和协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也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科技进步运用到休闲农业领域,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推动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模式转变,由此提升休闲农业在整个农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3 提供先进管理模式与手段,带动休闲农业产业效益提升

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快捷、科学的技术手段与管理工具,能够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各环节进行资源整合、信息管理、质量监测、流通监督和服务监管,从而使产业有序运行。与此同时,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手段,还能够实现休闲农业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使管理由盲目性、随意性向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转变,从而保障休闲农业经营活动高效健康进行,带动整个产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4 改变农业发展思路与生产方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科技进步为传统农业带来了理念和思路上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得以由一种资源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优美、清洁、绿色的生态空间才能吸引游客休闲观光度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开发了多重系列的生态保护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资源综合开发技术、可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低碳生产生活技术等[10],这些技术应用到休闲农业发展中,能够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最终促进以休闲农业带动生态环境改善,以生态环境改善推动休闲农业升级的良好发展局面。

3.5 改变农业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从业者就业增收

技术进步可以促使农业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使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旦被农民掌握,必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城乡要素的交流融合,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依托科技进步,使休闲农业的这一目标能够更加快捷地实现,特别是休闲农业从业者,能够更快地掌握市场信息、更有效地为游客提供服务,从而提升自我经营水平,实现就业增收和改善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2]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3] 李文喜同志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天津农村,2013(1-2):8.

[4] 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63-67.

[5] 李建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3-86.

[6]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重点区域规划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59-62.

[7] 刘会想,李瑾,孙国兴.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创新思路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14-17.

[8] 贾凤伶,刘会想.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