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6:50:35
导语:在量比的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 精确测量细胞牵引力的大小及分布对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生物微机电系统技术制作的高深宽比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 微悬臂梁阵列作为细胞牵引力测量传感器受到广泛关注。不同于传统基于连续基质的测量方法,细胞在致密、垂直、离散的微悬臂梁阵列顶端贴附并延展、迁移,引起微悬臂梁形变。通过对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细胞牵引力测量精度可以达到数十 nN/m。我们综述了基于微悬臂梁阵列细胞牵引力传感器测量方法,重点论述了实验原理、制作工艺和细胞实验,并讨论了微悬臂梁阵列结构倒塌机理。
【关键词】 细胞牵引力;生物微机电系统;聚二甲基硅氧烷;微悬臂梁阵列;图像处理
Abstract:Cell traction forces (CTFs) precision measurement is significant for many research fields such as cell biology and tissue engineering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enabled by the advancement in the Biological 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BioMEMS) technology, high-aspect-ratio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microcantilever array devices which serve as CTFs sensors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 Rather than conventional continuous substrates, cell attached and spread across multiple discrete vertical microcantilevers, and bent the microcantilevers. By proces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mages,the resolution of the CTFs can reach tens nN/m scale. Here a review of microcantilever array method for CTFs measurement is presented.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 fabrication processes, and cell experiment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Furthermore, structure collapse mechanism is mentioned.
Key words:Cell traction force;Biological 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Polydimethylsiloxane;Microcantilever array; Image processing
1 引 言
细胞通过焦点粘附传递纳牛顿量级牵引力到底层基材[1]。细胞牵引力在细胞迁移和细胞形态保持中起关键作用,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扮演了基础角色,比如新生血管生成,胚胎形成,炎症和伤口愈合等。过去几十年来,许多方法用来在亚细胞层面测量细胞牵引力。根据引起细胞形变所采用的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主动方法和被动方法。主动方法使用外力使细胞产生形变来测量细胞牵引力,其中有原子力显微镜方法[2]和微吸管方法[3];被动方法采用传感器来被动探测细胞产生的力,包括弹性基材法[4]和微珠栅格图案法[5-6]。原子力显微镜法利用固定在柔性悬臂梁上的探针来探测细胞,可以观测细胞和探针的相对形变,以计算施加于细胞上的力大小和细胞硬度。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测量探针容易破坏细胞。微吸管法用微吸管吮吸细胞,由于真空吸力使细胞产生形变。施加的力可以通过形变量计算得出,细胞的机械特性也可以由测量到的数据推算得出。弹性基材法通过人造柔性基材来测量单个细胞的牵引力。当细胞贴附、迁移时,将产生牵引力并会对硅树脂基材拉扯,通过观测基材所造成的皱折形变来测量细胞的力学行为。这种方法存在许多测量技术上的限制,当力作用在相同平面基材的不同方向上时,会使标定物在连续平面上的位移互相抵消产生测量错误。微珠栅格图案法是为了改善可皱折式基材测量的缺点而发展起来的,测量原理主要是在硅树脂基材嵌入微珠作为基材形变的标定物,通过显微镜观测微珠的位移进而测量出细胞牵引力。
随着BioMEMS 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经过表面处理高深宽比 PDMS 微悬臂梁阵列被开发出来作为传感器,用来探测细胞牵引力及在体外研究细胞的机械性质[7-10]。采用微加工工艺在硅片上制作模具,复脱模法制作 PDMS 微悬臂梁阵列。细胞贴附在微悬臂梁阵列顶端,在多个微悬臂梁顶端间延展迁移,该过程会造成微悬臂梁阵列发生弯曲形变。采用这种致密、垂直、离散微悬臂梁阵列结构替代传统连续测量介质,在基材面上,每个接触到细胞的微悬臂梁作为独立的力学传感器单元来测量细胞牵引力,通过对微悬臂梁阵列形变的显微图像处理,细胞牵引力可以被直接定性、定量测量,精度可以达到数十 nN/μm。
2 测量原理
图1是细胞在微悬臂梁阵列顶端贴附、延展及微悬臂梁形变示意图。微悬臂梁在小形变范围内形变可视作线性弹性形变,形变量正比于细胞牵引力。根据线性弹性理论[11],圆柱体微悬臂梁半径r,高度L,在外力F作用下弯曲产生形变,具体公式如下,其中E,K和Δx, 分别为杨氏模量,弹性常数和形变量。
F=KΔx=(3πEr44L1)Δx(1)
3 PDMS微悬臂梁阵列制作过程
图2展示了采用复脱模方法制作微悬臂梁阵列的关键步骤。
3.1 第一步 (图2 A-C) 是将设计好的掩模图案通过光刻工艺转移到光刻胶上。Tan 等[7]采用 SU-8 (Microchem, Newton, MA) 负光胶,紫外曝光及显影后,直径 3 μm、高度11 μm、间距 9 μm的 SU-8 垂直悬臂梁阵列竖立在硅片上,作为复脱模微模具。由于光波长限制、毁坏性粘着及光胶回流等原因,采用接触 I-line (波长365 nm) 紫外软光刻标准工艺制作尺寸更小的结构非常困难。du Roure等[8]and Li等[9]采用正光胶和深反应离子刻蚀 (DRIE) 工艺,在硅片上刻蚀出圆柱形孔阵列。采用这种工艺,du Roure 等制作出直径 1 μm、高度 5.2 μm、间距 3 μm的微悬臂梁阵列,这些尺寸指标非常突出。然而该方法有两个缺点,首先,深反应离子刻蚀工艺对设备条件要求很高,对大部分研究人员而言,工艺制作费用非常昂贵;其次,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微悬臂梁不完全是圆柱体,而在理论分析中一般采用圆柱体模型,若不经校正直接使用,会导致测量误差。Addae等[10]通过消除 SU-8 和掩模之间空气间隙的不利影响,改进了接触 I-line 紫外软光刻和 SU-8 负光胶的制作工艺,制作出更精细的结构。
3.2 第二步 (图 2D-G) 是 PDMS 预聚物浇注,其中采用负光胶工艺需要二次浇注。首先,准备 PDMS (Sylgard 184, Dow-Corning)预聚物,充分混合PDMS 及其固化剂 (体积比: 10∶1) ,置入真空泵中抽气20 min,PDMS 预聚物浇注到硅片上的 SU-8 悬臂梁阵列微模具上,放置在热板上,65 ℃烘烤 12 h,将 PDMS 微模具从硅片剥离,氧离子处理 1 min,脱模剂蒸熏 12 h,以利于后续 PDMS 微悬臂梁阵列从 PDMS 微模具上分离。 然后,将PDMS 预聚物浇注到 PDMS 微模具中,置入真空泵抽气 20 min,110 ℃烘烤20 h,从 PDMS 模上剥离 PDMS 微悬臂梁阵列。对于采用 DRIE 工艺直接硅片刻蚀生成的微模具,硅片先经过硅烷化处理以易于后期脱模,然后将PDMS 预聚物浇注到硅片微模具,65℃烘烤 12 h,从硅模上剥离。
3.3 第三步 (图2 H-I) 是微悬臂梁顶端表面处理。PDMS 微悬臂梁阵列脱模后,氧离子表面处理使其亲水。为进行下一步细胞实验,采用微接触印刷方法[12] ,在PDMS 微悬臂梁阵列预定区域印刷上经过荧光标记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质。Addae等[10]采用量子点标记技术可以在标准荧光显微镜下跟踪微悬臂梁形变得到更精确的位移信息,使微分干涉差显微镜产生的悬臂梁顶端和细胞边缘模糊问题最小化,并消除了信号衰减的时间依赖性。
力测量实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照片,采用同一标尺合成在一起以便于比较。Tan 等设计了 mPADs (microfabricated post-array-detectors),直径 3 μm、高度 11 μm、间距 9 μm,相对应每根悬臂梁可以达到 32 nN/μm 精度[7]。采用 DRIE 方法,du Roure 等制作出 μFSA (microdimensional force sensor array) ,直径 1 μm、高度 5.2 μm、间距 3 μm,深宽比接近 6,这是目前采用 PDMS 微悬臂梁阵列方法测量细胞牵引力所报道的最高深宽比值,力学测量精度可以达到 21.8nN/μm[8]。MFSA (micropost force sensor array) 由Li 等开发,直径 2 μm、高度 6 μm、间距 4 μm,深宽比为3。结合图像处理算法,MFSA 可以达到 40 nm 分辨率和 0.5 nN 力学灵敏度[9]。BoN (bed of nails) 由 Addae-Mensah等研制,直径 2 μm、高度 7 μm、间距 5 μm,深宽比为 3.5,据报道精度可以达到13.6 nN/μm[10]。
4 讨论
根据公式 (1) ,更高深宽比的微悬臂梁可以带来更高的力学分辨率。实际上研究者们已经尝试提高工艺水平来制作更高深宽比的微悬臂梁阵列。比如直径 1 μm,高度 20 μm,深宽比为 20 的微悬臂梁,当 PDMS 杨氏模量为 2 MPa 时,理论上对应精度为 0.04 nN/μm。如此高的力学分辨率确实不错,但直觉告诉我们,过高的深宽比结构会造成机械稳定性问题。文献[13-15] 显示几何结构一致的高深宽比 PDMS 悬臂梁会造成机械稳定性问题,如侧面倒塌和触底倒塌。侧面倒塌指多个微悬臂梁倒塌导致互相之间粘连,触底倒塌指单个微悬臂梁倒塌与基底之间粘连。基于 Hui 的倒塌模型理论[16],高深宽比结构倒塌是由于自身重量所引起。但根据重力引起倒塌理论,目前尺寸条件下所有制作的 PDMS 微悬臂梁都不应该有稳定性问题,但实验结果事与愿违。文献[17]指出,由于 PDMS 杨氏模量限制,在空气中 PDMS 微悬臂梁的临界深宽比在 6 左右。即使增加 PDMS 预聚体的烘烤时间或改变 PDMS 与固化剂的混合比率,杨氏模量不会发生显著改变[18]。
我们发现在溶液中,PDMS微悬臂梁临界深宽比可以提高。实际上,在细胞实验中,粘附有细胞的微悬臂梁是浸没在培养基溶液中。因此,我们可以在溶液环境中制作微悬臂梁阵列以提高深宽比。我们设计了实验在溶液环境下制作微悬臂梁阵列并将其浸没在不同的溶液中,如乙醇和水中来考察其机械稳定性。实验表明,如果我们可以避免液体蒸发,打破微悬臂梁顶端液体表面张力平衡,微悬臂梁阵列可以保持直立稳定。溶液表面能越低,临界深宽比就越高,在水溶液中可以得到深宽比为 10 左右的微悬臂梁阵列。即使一些未知扰动,如碰撞,流体表面张力等,不会导致微悬臂梁粘连倒塌。
5 结论
细胞牵引力细节知识对理解生物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采用经过表面处理的高深宽比 PDMS 微悬臂梁阵列作为传感器,用来探测细胞牵引力,可以得到数十 nN/m 的分辨率。我们详尽地综述了采用 BioMEMS 工艺制作 PDMS 微悬臂梁矩阵的方法。对测量原理和模型,制作技术流程,表面处理,细胞实验等逐一详细论述。BioMEMS 制造工艺发展迅速,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完善,但其为细胞力学测量领域提供了非常多的机会和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
本工作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作者在此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生命信息实验室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微机电系统和微流控实验室人员的帮助。
参考文献
[1]Choquet D, Felsenfeld D P and Sheetz M P. Extracellular matrix rigidity causes strengthening of integrin-cytoskeleton linkages [J]. Cell, 1997, 88: 39-48.
[2]Weisenhorn AL, Khorsandi M, Kasas S, et al. Deformation and height anomaly of soft surfaces studied with an AFM [J]. Nanotechnology, 1993, 4: 106-113.
[3]Chien S, Sung KL, Skalak R, et al.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erythrocyte membrane [J]. Biophys J, 1978, 24: 463-487.
[4]Harris AK, Wild P, Stopak D. Silicone rubber substrata: a new wrinkle in the study of cell locomotion [J]. Science, 1980, 208: 177-179.
[5]Yang S, Saif T. Micromachined force sensors for the study of cell mechanics [J]. Rev Sci Instrum, 2005, 76: 044301-044308.
[6]Butler JP, Tolic-Norrelykke IM, Fabry B, et al. Traction fields, moments, and strain energy that cells exert on their surroundings [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2, 282: C595-C605.
[7]Tan J L, Tien J, Pirone D M, et al. Cells lying on a bed of microneedles: An approach to isolate mechanical force [J]. PNAS, 2003, 100: 1484-1489.
[8]du Roure O, Saez A, Buguin A, et al. Force mapping in epithelial cell migration [J]. PNAS, 2005, 102: 2390-2395.
[9]Li B, Xie L K. Development of micropost force sensor array with culture experiments for determination of cell traction forces [J]. Cell Motility and the Cytoskeleton, 2007, 64: 509-518.
[10]Addae-Mensah K A, Kassebaum N J, Bowers, et al. A flexible, quantum dot-labeled cantilever post array for studying cellular microforces [J]. 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 2007, 136: 385-397.
[11]Crandall S 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cs of solids [M].New York:McGraw-Hill,1978:511-576.
[12]Tan J L, Tien J and Chen C S. Microcontact printing of proteins on mixed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J]. Langmuir, 2002, 18: 519-523.
[13]Geim A K, Dubonos S V, Grigorieva I V, et al. Microfabricated adhesive mimicking gecko foot-hair [J]. Nature Materials, 2003, 2: 461-463.
[14]Glassmaker N J, Jagota A, Hui, et al. Design of biomimetic fibrillar interfaces: 1. Making contact [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04, 1: 23-33.
[15]Sharp K G, Blackman G S, Glassmaker N J, et al. Effect of stamp deformation on the quality of microcontact print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 [J]. Langmuir, 2004, 20: 6430-6438.
[16]Hui C Y, Jagota A, Lin Y Y, et al. Constraints on microcontact printing imposed by stamp deformation [J]. Langmuir, 2002, 18: 1394-1407.
关键词:液体计量差;超声波流量法;在线比对法
企业在物料与公用工程计量交接中,液体计量差问题越来越明显化,例如:各车间计量液体流量计准确度、去水泥厂电石渣浆计量、蒸汽计量和水的计量等。因为监督方法的不科学、不完善,有时只可以进行硬性的摊派,计量管理工作很难进行。由此部分企业使用在主要装置上安装流量计的方法,但是因为企业的生产是连续不断的,对已经在用的计量仪表无法拆卸按周期进行标定,其计量仪表的准确性很难保证。虽然计量仪表被拆卸下来,也会因为缺少检定装置,异地标定的难度很大,并且每台标定的费用是特别高的,既浪费了人力又浪费了物力。
一、解决计量问题的方案
在使用计量仪表的过程中,因为缺少测试手段导致计量仪表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剂量效应,是一直困扰计量工作的重点难题。我国颁布的计量法只可以通过检定来确定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方法,对于在线计量器具准确性考核是很难解决的。根据国家颁布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和质量保证要求》标准,在保证量值准确、单位统一的基础上,由企业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检定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即量值向溯源寻找测量标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参考检定系统图选取。如果没有比较合适的标准器,可以采用比对方法,如果比对结果的复现性和稳定性都很好,并且系统误差值较小,则可以将比对结果作为确认依据。
二、解决原理及比对方法
1.理论依据
超声波流量计的测量原理有很多种,本文对多普勒法做简要介绍。可将多普勒效应(如图1)表述为,当接受器和发射器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发射器声频率与接收器声频率之差与两者间相对速度成正比。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中的发射换能器以角度θ向流体所发射的频率为f1连续超声波时,流体中悬浮颗粒会将声波反射到换能器中,由于悬浮颗粒是运动的,所以反映出的超声波会产生多普拉频移f,设频移动后接受的换能器收到的超声波频率为f2,流体中超声波的速度为c,此时流体与悬浮颗粒的速度是相同的为u,则多普拉频移:f=f2-f1=2ucosθ/cf1。通过测量得出流速为:u=c/2f1cosθf。
迪纳声Series 9OX超声波流量计中所有流动液体中的不连续全部会使被反射的超声波信号产生相位差,通过相位差的测量,可以得出流速。流速的线性函数是频率,频率通过电路过滤之后,会产生线性的、可重复的和稳定的指示。从理论上来看,这些不连续可以是悬浮的气泡也可以是悬浮的固体,或由于流体干扰而引起的界面。传感器会将接受和产生的超声波信号,传递到变送器,变送器将信号处理并将其提供给模拟输出供体积流量显示。
2.比对方法
比对设备应使用经国家授权部门检定合格的超声波流量计,按照被测管径的大小,安装与之相匹配的传感器。安装方法通常有三种,如图2所示的x法、v法和z法。使用v法安装时应保证管道式全充满的状态,使用x法或z法时是因为工况条件相对恶劣或管道没有被全充满。比对流量计通常被安装在被比对流量计的上游L≥10D处。
图2安装方法
3.比对数据的处理
在进行比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倘若现场条件能够符合安装条件的要求,则可以同时启动比对流量计和被比对流量计,在实际流量测量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1)在所选取的被测流量管道内,至少要选取5个以上测量点,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2)在测量点当中,选取2个均匀分布的测量点来进行重复性测量,每个测量点的重复测量次数应不少于6次;(3)在除去2个重复测量点之外的其他测量点,要进行不记重复性测量,测量次数至少3次。之后根据公式来对对比流量和被对比流量的数据进行处理。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被对比流量计的相对误差,流量计相对误差的正常范围为≤5%,若被比对流量计的相对误差大于5%,则该被比对流量计的检测为不合格,根据被比对流量计的实际情况可对其系数“Kc”的值,来对其进行曲线修正,使其能够正常运行。对于没有安装计量表的管线,则以比对流量计测试的瞬时流量为依据。
结束语
本文通过应用比对法对在线液体流量进行检测,可以保证其准确性和误差值,针对计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有助于计量管理中在线比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振国,张红霞,范民,魏立君.油田开发用水计量器具量值溯源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02:66-69.
关键词:频率对比法;桥梁频率分析;装配式板桥;动荷载试验;自振频率;梁格法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5-005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5.028
桥梁的动力特性(频率、振型和阻尼比)是评定桥梁承载力状态的重要参数,随着我国公路桥梁检验评定制度的推行,桥梁动载试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桥动荷载试验中,桥梁的结构自振频率测定是动载试验中的一个基本的参数,通过实测自振频率与桥梁设计时采用的对应理论自振频率比较,往往用于评价桥梁的整体刚度。对不同的结构,我们关心的频率往往不同的,如简支梁关心的是梁下缘受拉振型对应的最低阶竖向自振频率,连续梁关心的是梁下缘受拉振型对应的最低阶竖向自振频率以及梁支点上缘受拉振型对应的最低阶竖向自振频率,如表1所示三跨等高度等跨连续梁的第I阶和第Ⅲ阶振型所对应的频率即该桥型所需要测得的基频。但随着跨径和界面高度的变化,振型的阶数并不是固定的。而且实际上各传感器会测到多阶频率,那么如何来区分测到的频率是否就是目标频率?最根本的方法即将结构的振型和对应的频率均测量出来,根据振型来区分结构的频率,但无疑费时、费力。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装配式梁桥也可以通过在不同位置布置传感器,分析各传感器测得的频率构成,与理论频率进行对比分析,来确定各阶频率,以下通过简支梁桥的简单实例来说明。
表1 基频f1、f2的定义
自振频率 有限元计算频率值 振型序号 振型形状
f1 4.116 I
f2 7.701 III
1 工程概况
某桥引桥上部结构为1×16m(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面总宽13m,横向布置为2m(人行道)+9m(车行道)+2m(人行道),主梁横向由13块空心板组成(见图1),计算跨径为15.6m,主梁采用C30混凝土。试验时采用加速度传感器、NI信号采集系统及相关信号分析软件进行观测,并分析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并采用环境随机激振方法。由图1可见,加速度传感器在横断面上的布置于路缘石边缘处。
图1 跨中断面图及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图
2 试验前理论模态分析及传感器布置
在进行试验前,必须对桥梁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有限元理论分析计算处各阶频率,根据其振型布置传感器。有时为了简化工作量,会将装配式简支梁当作一根单梁来进行计算,很显然这种方法与梁格模型在计算后得到的各阶振型是有区别的,如图2~图8所示。
(a)振型轴侧图(b)振型立面图
图2 梁格模型一阶模态理论计算结果(f=5.110Hz)
(a)振型轴侧图(b)振型横断面图
图3 梁格模型二阶模态理论计算结果(f=7.432Hz)
(a)振型轴侧图(b)振型横断面图
图4 梁格模型三阶模态理论计算结果(f=11.958Hz)
(a)振型轴侧图(b)振型横断面图
图5 梁格模型四阶模态理论计算结果(f=17.259Hz)
(a)振型轴侧图(b)振型立面图
图6 梁格模型五阶模态理论计算结果(f=19.922Hz)
图7 单梁模型一阶模态轴侧图(f=5.020Hz)
图8 单梁模型二阶模态轴测图(f=19.590Hz)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单梁模型二阶模态即为竖向反对称振型,而相对应的梁格模型为五阶模态,通过对其振型和频率进行对比,显然,单梁模型较梁格模型缺失三阶振型。针对该桥的结构特点,我们关心的只是其最低阶竖向自振频率,因此,根据理论分析结果,本试验时,在结构L/4及跨中截面处布置竖向加速度传感器。
3 试验数据分析
试验后,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两个传感器测量得到的结构频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L/4处传感器测得了前5阶频率,而L/2处传感器仅测得了前3阶频率,结合传感器布置位置及图2~图6的理论振型结果,可以看出,这是由于第四、五阶振型,在D1加速度传感器所在位置处,梁体未发生位移;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桥梁实际振型阶数与理论分析结果是相同的,同时印证了梁格理论分析模型的正确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阶实测频率均大于对应的理论频率,可见,结构整体刚度满足规范要求。
表2 频率测量结果表
频率 L/4处传感器(Hz) L/2处传感器(Hz) 对应的理论频率(Hz)
f1 6.335 6.335 5.110
f2 9.668 9.668 7.432
f3 16.580 16.580 11.958
f4 22.900 / 17.259
f5 25.200 / 19.922
图9 L/4处传感器测得的频率结果
图10 L/2处传感器测得的频率结果
4 结语
通过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频率对比法可以应用于常规桥梁上,如连续梁桥,简支梁桥、拱桥等;(2)对于装配式梁桥,特别是连续梁桥在进行结构理论频率计算时,须建立和实际结构一致的梁格模型,而不能采用如单梁模型,否则将造成理论计算时,部分振型缺失,在应用频率对比法时,产生无法分辨频率对应阶数的困惑;(3)通过D1和D2传感器所测得的频率进行对比,并结合理论振型考虑即可区别出所测得的各阶频率与哪一阶理论频率相对应。同时,为了成功测得所需要的结构自振频率,合理布置传感器是关键,应在振型位移最大的位置布置传感器。
参考文献
[1] 章关永,胡大琳.桥梁结构试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 王建华,孙胜江.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 谌润水,胡钊芳.公路桥梁荷载试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双壁钢套箱 ,承台 ,施工, 应用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steel set to double the containers in elevated pile cap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views on application.
Keywords: double-wall steel set of box, elevated pile caps,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中承台的施工是桥梁建设的常遇问题,施工方法中常用的有土围堰、钢围堰、钢套箱等施工工艺。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双壁钢套箱在承台施工中的应用谈一些看法。
一、工程概况
某公路大桥塔基础采用承台接钻孔灌注桩基础。高塔下设两个19.6×18.5m矩形钢筋混凝土承台,厚度6m,承台采用钢套箱围堰方案施工。钢套箱按照双壁设计,套箱内板平面尺寸按照承台平面每端加宽10cm作为套箱定位误差调整量,每侧沿高度方向分为3节,节段高度为4+4.5+4.5=13m。每层分为12块(每边3块),内外面板均采用δ=8mm厚热轧钢板,面板内、外侧肋板主要采用∠70mm×70mm×6mm角钢,围堰底往上1m~4m范围内竖肋加强采用【8槽钢,竖肋间距均采用500mm。横肋板用宽150mm厚10mm的扁钢带(从上往下第4至第9排加强采用∠160×160×16角钢),并在与竖肋交叉位置开孔让竖肋通过。壁间水平、斜撑用∠80×80×6(从上往下第9排采用∠80×80×10)等肢角钢,间距均为1200mm。箱底设800mm高韧角,箱内分层设置Φ600mm和Φ400mm钢管支撑。
钢套箱内壁尺寸采用19.7×18.6m;外壁尺寸21.7×20.6m,内外壁间距1m。
二、施工技术要点
1、钢套箱施工工艺
钢套箱施工流程如图1。
图1钢套箱施工流程图
2、钢套箱加工制作
根据工地运输设备、起吊设备及施工场地的能力,钢套箱采取在岸边加工场地内分节分块加工制作安装的工艺。在岸上进行下料制作,然后将制作好的钢套箱分块利用吊机吊至浮舟上待用。待其所有节块加工完毕,用动力舟将存放钢套箱节块的浮舟拖至拼装定位船边,由汽车吊吊放在拼装台上按节组拼,进行检查、校正、围焊。
钢套箱按设计分为四层,根据现场加工运输条件及现场拼装的起吊能力情况,每层每条边两块,每层8块。
3、钢套箱工作平台的搭设
搭设组拼平台。钻孔灌注桩施工结束后,拆除钻孔平台,在承台位置搭设钢套箱拼装平台。在搭设拼装平台之前,先用抓斗将承台位置河床底面大致抓平,以保证钢套箱下沉到河床时不倾斜。拼装平台利用钢护筒和钢管桩做支撑,在钢护筒与钢管桩上焊接牛腿,牛腿上安装工字钢垫梁,在垫梁上搭设I28b工字钢作为分配梁即为拼装平台顶面。平台做好后,在平台上进行测量放线,放出钢套箱位置。利用型钢通过平联铺设脚手架搭设简易平台。
4、钢套箱拼装、下沉
(1)悬吊系统的安装。钢套箱在每个隔舱板设置一个吊点,共布置22个吊点,采用20T手拉葫芦下放,每个吊点受力为12T左右。吊点位置布置在隔舱板处,在隔舱板处焊接吊钩。手拉葫芦吊挂在承重吊梁上。悬吊系统下吊点安装在与上吊点处于铅垂线的隔舱板上,吊点离刃脚高3.0m,每个吊点两端吊耳钢板采用厚24mm钢板制作,钢板长30cm,宽20cm。下吊点的个数与上吊点相同,同为22个。
(2)第一节钢套箱的拼装。钢套箱在加工场地分节分块段加工好,经检验合格后,用板车转运到拼装现场,在作业平台上用25T汽车吊起吊拼装。首先,在拼装平台上测量放样出第一节钢套箱刃脚平面轮廓线及块段分段线,钢套箱的拼装顺序是依次逐块拼装,经一周后,首块段与合拢段合拢拼接,完成一节钢套箱的拼装。第一块段钢套箱的安装要严格控制其平面位置尺寸及垂直度偏差,经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固定。当拼装某一块段时,发现其平面位置尺寸及垂直度与设计位置误差较大时,尽可能切割接缝等法调整该块段处于设计位置,以减少合拢段拼装时出现较大的累积误差。焊接两块钢套箱之间的拼装缝,要求双面满焊,并用煤油检测其渗透情况,焊接应采取措施减少面板的变形,如先分节段对称跳焊,再补焊到达满焊。每道拼装箱面板之间满焊后,须每隔0.8m加焊一连接加劲板。
(3)钢套箱导向装置的安装。钢套箱的导向装置分上下层定滑轮装置,每层为8个,下层定滑轮安装在第一节钢套箱上,安装在离刃脚高0.8m隔舱翼板上。根据钢护筒的倾斜度及钢套箱下沉的深度,确定滑轮与钢护筒之间的距离,上层导向定滑轮安装在四个角上的定位桩上。
(4)第一节钢套箱的下沉。第一节钢套箱拼装完毕,悬吊系统安装完成并经检查符合要求后。手拉葫芦同时提升钢套箱至刃脚离开拼装平台5cm,停止起吊,观察钢丝绳受力是否一致,吊点是否有异常等,如无特殊情况,临时固定钢套箱,尽快拆除钢套箱的拼装工作平台。钢套箱的下放要有专人统一指挥,每个葫芦由一个熟练工人负责操作,并配备一个人协助观察。下放前在在护筒上做好刻度标记,下放时,随时检查钢丝绳的松紧情况,做到每根钢丝绳松紧一致。钢套箱下放开始入水后,每个葫芦的受力逐渐变小,直到钢套箱不再下沉达到自浮平衡,停止下放。第一节钢套箱总重65吨,当达到自浮平衡时,第一节钢套箱入水自浮后,检查钢套箱是否有漏水现象,若有,必须补焊处理,同时检查整个钢套箱的平面尺寸和垂直度,以便在拼装下一节钢套箱能及时进行调整。
(5)接高。将其经过试拼后并做好标记的钢套箱分块吊运至拼装船上,在底节上对应焊接拼装顶节。 在接高时,将底节钢套箱顶部外壁上焊四个索耳,通过缆索连接到定位船平台上锁碇,防止钢套箱在接高过程中转动。为方便围焊内壁,在钢套箱内圈用两个浮箱拼接内壁施焊工作平台。接口内、外壁板不吻合的部位应进行处理,保证接高后的围堰不漏水,上下垂直,圆顺,满足尺寸要求。
接高顶节时,应对称接高,不允许从一侧转圈焊接以防止围堰倾斜。在接高顶节时每焊接一片,将其对应的底节隔舱的水抽出一部分,以保持钢套箱的平衡。
接高完毕,在接高焊缝的上下各50cm处,用∠100×80×10角钢沿内壁板一周焊两道水平加劲肋,以保证钢套箱接头的强度。
(6)下沉与着床。
① 在将接高部分的所有焊缝进行水密试验后就可以着手下沉。在下沉前按照钢套箱的着床位置用精密仪器测设墩中心线,并利用定位船锚碇装置将钢套箱准确对位。
② 沿钢套箱周边复测河床面标高,核对刃脚的高度及定位桩的长度、位置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否则,采取相应措施。
③ 复核无误后对钢套箱立即进行注水压重下沉,当钢套箱底部距河床面0.5m时,停止注水,进行纠偏,当位置正确,将钢套箱与拼装船固定,经一天观测无变化时,迅速注水着床。
④ 纠偏方法:在钢套箱底节刃脚设纠偏缆,与定位平台上的卷扬机连接,将两侧纠偏缆同时收、放或一侧松、一侧紧等办法以达到纠偏的目的。
5、钢套箱的定位
(1)因钢套箱的重心偏向设有定位桩一侧,在注水过程中,要根据重心的偏移量分别注水,使其重心与中心重合,保持水平,防止倾斜。
(2)钢套箱下沉至任何一点到达基岩后,就停止注水下沉。由潜水员沿钢套箱刃脚进行检查,并填写落岩位置比较表和钢套箱触岩情况表。
(3)利用抛锚将钢套箱固定,复核其中心位置及顶标高,并随时检查其变化情况,经72小时观测,无变化时,即可进行钢套箱锚泊,保持钢套箱位正、平稳。
(4)在封底混凝土前,采用角钢焊接在平台上,临时固定,竖向两层、间距5m。
6、钢套箱封底砼施工
(1)钢套箱内清理,考虑原覆盖层已经开挖,经水上平台搭设和桩基施工等工序后,可能产生沉积。采用水下吸泥,靠近围堰和灌注桩附近的泥较难吸出,先用高压射水墙冲洗在吸泥,吸泥至承台底下1.5米以下处。围堰内经过吸泥整平后进行测量,基底标高要符合设计要求,局部高低允许误差为±30cm,围堰壁和灌注桩壁不能有淤泥。为了防止污染水体,吸出的泥浆,通过泥浆泵运至指定地方处理。
(2)导管的布设。采用φ273mm,壁厚10mm的无缝钢管作为水下砼灌注导管,长度加工成1m、2m、3m、4m等不同长度,各管节之间采用法兰盘连接,以便导管长度的调整、拆卸方便,参照以往施工经验,共在平台上布置14根灌注导管,导管灌注半径按5m考虑,长度根据布点处实测距离确定,导管底口离河床面约20cm,导管上接10m3的集料斗(首灌封口后,改用1 m3的漏斗)。考虑各导管必须布料均匀、及时补料,防止砼由于布料、补料不足,不流动或流动困难,造成封底砼顶面高差很大,可采用和输送泵配套的砼布料器,布料器作用半径可达12m,设置于平台中央,由人工推摆,操作快捷简单,保证布料均匀、补料及时。为了控制封底砼的标高,在平台上共设测点12个,原则上每侧面在钢围堰内边沿布3个点。
(3)砼配合比设计。按C20水下砼配制,坍落度要求20~22cm,缓凝时间不小于16小时,砼要求和易性好,满足泵送要求,且流动半径不小于5m,砂和石子的规格及级配应严格控制,如果石子级配不合理、砂过细或含泥量过大,搅拌的砼不易泵送,容易造成堵管,使得封底施工不能顺利进行。
(4)混凝土灌注。在灌注砼前应对钢围堰内的河床地形情况进行详细测量,并由潜水员沿钢围堰四周刃脚认真探察,如刃尖处有和外部穿通的现象,用麻袋砼或麻袋砂卵石堵漏,保证封底砼不外漏。
(5)砼封底标高控制。砼封底完成后,其顶标高难以做到一致,其顶标高控制在+10~-20cm的范围内。
(6)水下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养护期间保证围堰内外的水头高度一致。自然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钢套箱便于拼装,且易于加工制作,其下沉中也有一定的韧性,虽然一次性的投入稍大,但是由于其工效快、作业周期短、安全性大,而且钢套箱围堰在完成了承台施工之后,还可回收进行重复利用,因此在桥梁承台施工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李若军.董春晖.李立波. 深海承台钢套箱施工定位测量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06).
1.1研究背景
每一件优良的设计的背后,都蕴含着设计师智慧闪光。一个设计项目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以何种思维方式去考量设计的进行。在实际的设计实务中,每一个设计项目的开端都需要设计思维的导入,从而展开设计程序,以完成设计。但每一个设计师几乎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对应不同的项目,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思维去应对呢?尤其设计师遇到设计难点的时候,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之时,设计思维的运用就显得行之有效了。从工业设计教学体系当中,我们常规的设计思维方式主要有两种,就是概念设计与改良设计。这是我们在学校当中所必须学习的设计课程。两种设计方式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设计思维,具体而言都是属于工业设计产品开发当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但是关于这两者的应用与对比方面的研究确实不多见。而且,设计思维方面的研究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在实际的设计实务当中,我们应当如何应用不同的设计思维呢?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能帮助设计师迅速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1.2研究目的
概念设计与改良设计是两门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工业设计方法学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这两者以及这两者内涵的设计思维,对设计师进行设计实务的效率有非常大的提高作用。就概念设计与改良设计两者而言,对市场当中的产品所具有的影响都是不同的。两种设计方式虽然都是产品开发的重要手段,具体的执行却各有千秋,甚至会给人以对立的假象。因此去研究概念设计与改良设计的应用和对比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1.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际项目案例说明问题的方式。本文所提到的案例当中,有超过半数都是本人亲身经历的设计案例。本文的题目和论点也是由于本人在长期从事设计实务当中所感受出来的。另外就是采用资料收集的方法,将一些产品开发设计当中的经典案例收集并深化,结合参考文献的资料,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从而强化论证。
1.4研究意义
前全国专业工业设计机构近2000家,就广东一省就占了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近10万,占全国1/5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25%,居全国第一;全省设计研发年投入超过800亿元,投入规模全国领先;2011年,全省设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5.29万、11.93万件,居全国前列;①这样蓬勃发展的工业设计产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设计人员去参与。对于从学校毕业走向设计岗位的毕业生们,带着学校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的设计开发是会有很多问题的。本文所研究的论题及其意义在于提高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的设计思维宽度,拓宽设计从业人员应对项目的思维方法。为工业设计产品开发积极寻求高效的解决办法,丰富工业设计实务的理论。
2.概念设计与创新思维
2.1关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个没有被严格定义的词语,创新思维却又是我们常常听说的一个名词。创新,意味着有新的东西诞生,是原来所没有的。创新,是所有设计都需要的,创新的产生有其不确定性。我们无法将创新进行一个量化的计算,创新也难以进行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在开发产品的过程当中,我们时常会感觉到创新的困难,这是由于我们的创新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与过程。创新思维则是推动创新的一种思维方法,他可以帮助我们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有效地寻找创新点。创新思维是意识的一种,从哲学的观点上我们知道,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那么创新思维也不例外,创新思维同样是建立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之上的。那样,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创新设计思维是建立在设计师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之上的。那么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创新思维的关键其实是设计师对世界的认识。关于认识,我们知道认识是有不同的层面的,例如吃饭,或许我们就存在有一下不同的层面认识:
(1)吃饭为了填饱肚子,满足生存需要。
(2)吃饭为了享受美食,获得愉悦感受。
(3)吃饭为了与人(家人、朋友、客户)交流沟通,获得群体愉悦感。
(4)吃饭为了欣赏美好事物,获得精神、文化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设计师对吃饭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填饱肚子或者享受美食的层面上,那如何让他设计出一流的餐厅呢?这时候我们发现,优秀的设计人员,其本身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会影响到他的创新思维的,没有前卫的创新思维有何来优秀的好设计?
一件优秀的设计,必须是建立在设计师对其生活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设计是需要分析这件物品在生活中的位置,它的功能是什么?它的需求是什么?它可能带来什么变化?它的人群定位是什么?很多时候,设计师既需要了解贵族的生活也需要了解穷人的生活。这样才能拓宽设计师思维的层面,使设计师拥有对社会对世界较为全面的思维。
2.2关于概念设计
2.2.1工业设计多元发展
概念设计起源于德国学者Pahl和Beitz,1984年他们在《Engineering Design》一书中提出了“概念设计”的概念,将概念设计描述为:在确定设计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出求解方案,一部分的设计工作叫概念设计。②
这是我们能够找到最早关于概念设计的描述,我们发现,其实作者所说的概念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过程当中,前期概念确定的活动。我们知道现代工业设计在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第一步必须是确定需求与定位,设计师必须对设计项目进行周密的分析与策划,通过各种的分析与调研,把设计项目的定位与人群需求在设计报告立项书中明确地标出,从而提炼出设计项目最精确的需求用于推动后续的设计活动。其实,概念设计对于产品开发的关键作用是他定义了由项目需求分析到深化设计之前的这样一个阶段性的设计过程。因此我们发现了概念设计的核心问题――需求。
《哆啦A梦》是我们80后一代人所熟悉的一部日本动漫。在这部充满对美好生活想象的动漫里面,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工具,比如,可以穿越到任何地点的“随意门”;又比如可以无限量收纳物品的“八宝袋”、粘在头上就可以带你在天空到处傲游的“竹蜻蜓”、吃过后可以把书本知识记忆在脑中的“记忆面包”‘可以随意把人缩小放大的“放大缩小枪”……这些极富想象力的工具,满足了儿童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同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世界,这种想象力完全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假若我们从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哆啦A梦”的各种神奇工具,其实会发现所有的神奇物品都是基于一个关键的原因――需求。这些物品其实都是实现了满足需求的设想,尽管它仅仅是动漫当中的幻想,但是以简化的图形形象出现了,属于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其归纳为概念设计的范畴。
2.2.1概念设计的基础――需求
概念设计给我们的观念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是那种不能实际应用的,甚至是没有实际使用可能的设计。其实这只是我们对概念设计的误解。正如动漫中的神奇的概念物品,我们都知道在现实当中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起码是现阶段不存在。那么在未来呢?我们说概念设计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种由需求而生的概念思维。实际上,在产品设计中,由概念设计思维所导向的新产品设计比比皆是。为什么人们会对概念设计产生这样的误解呢?因为人们往往忽视了概念设计的立足点――需求。
2.2.2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
回到“哆啦A梦”的动漫当中,我们发现,每次机器猫拿出一样新的神奇工具前都会出现有两中情况:一是大雄迫切提出的需求,指定要的物品,如“随意门”每次大雄要去什么地方就要求机器猫拿出来。二是大雄遇到了困难,需要解决某个问题,苦思良策的时候,机器猫就拿出一个前所未见的神奇物品满足了他的需求。在设计上,需求其实是分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的。现实需求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需要某种功能的产品,是一种被人们广泛发现的需求,如我们需要阅读,因此产生了书本。如我们需要生火煮菜,我们发明了锅。这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很难成为概念设计,概念设计应该是指我们那种不被发现的潜在的需求。如我们发现在电脑屏幕单靠键盘是难以精准地操作的,因此为了满足屏幕精确操作的问题,设计师发明了鼠标。如苹果的IPHOTO,设计的原意就是个人数字移动终端。这些惊艳一时的产品,就是概念设计的结晶,同时,也共同源自于那种潜在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概念设计的关键点就是发现那不容易被发现的潜在需求,并试图满足它。
2.2.3关于概念思维的方法
在工业设计公司里面,概念设计往往意味着有趣的创新和风险,然而当我们发现创新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寻找创新的方法。而在产品开发设计工作中,我们发现概念设计与创新思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概念设计是基于对设计项目对应的客户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可能的满足的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创新概念的介入,因为在实际的项目运作当中,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用户研究与需求分析,而更着重的是设计师团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从而通过讨论分析以及各种快速的思维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3概念设计的特征
2.3.1创造性
我们知道,概念设计其存在的意义是满足人类不断增加改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能够让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能够不断的提升,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的美好、舒适、高效。因此概念设计是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活动,其创造性包括了产品形态的创造、产品功能的创新与产品使用方式的创新。形态的创造是基础,功能的创造是深入,最终我们要达到的是整个产品对人的影响,包括生活上使用产品的方式整体的创新。
2.3.2前瞻性
概念设计是一种可以暂时无法实现的设计方式,其价值在提出满足人们潜在需求的一个解决方案,既然是潜在需求,那就可以是不必现实马上解决的。因此,概念设计可以天马行空的进行想象。这就要求概念设计师对客观世界有多层面的较为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发现市场上潜在的需求,潜在的需求是需要对未来有充分合理的想象才能发现的。概念设计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是对未来的发展有前瞻性的认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基于未来需求的某些概念设计是现阶段无法实现的,因此概念设计往往给人以不现实、无用的假象。这种假象的存在,实则是设计外行人士对概念设计的误解。而概念设计的本身,应该是一种前卫的,有设计研究价值和社会发展研究价值的设计。
2.3.3科技性
曾经有一句话说“昨日的神话已经成为今天的科技,今天的神话可能是明日的科技么?”古代我们在神话故事当中看到千里传声,今天移动电话是非常普通的产品。神话故事当中有飞天遁地,今日飞机潜艇早已进入我们的生活。概念设计,提出的是未来产品的设想,他将会以明日的科技作为实现的手段。所以说,科技性是概念设计的固有特性,是他所不能离开的土壤。
2.3.4试验性
既然概念设计是一些未能实现的产品设计,那么概念设计的本身就是一个设计的试行,以试验的形式去研究未来产品设计的方向,以试验的形式去满足未来人类的需求是概念设计的价值所在。概念设计在实现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工艺、原理、功能、使用方式等,可能都充满了不成熟的试验性,但正是这种合理的试验为我们带来产品设计的进步。
2.3.5层次性
一个产品的研发,会经过很多步骤和过程,是很多不同的学科共同合作的结晶。对于一件产品而言,很可能其中的某些部分或者设计的某个流程是概念设计的成果。比如CMF设计的概念应用,很可能是针对一件成熟的产品,如电冰箱等,但由于表面处理和印刷的新材料新应用,使得产品有了新的飞跃。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来看,也属于概念设计的范畴。
3.改良设计的进化思维
3.1工业设计的“进化论”
进化,是源自于生物学上面的概念定义。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又称演化(evolution),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在选择压力下,生物群体的遗传组成随时间而发生优胜劣汰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的改变。③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使生物适应其生存环境。经过了数亿年的进化,我们发现生物的形态也只有长成现在的这个样子,才是合理的、安全的、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繁衍。
总的来说我们发现,无论是生物还是产品,都遵从这一个共同的规则――适者生存。生物需要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产品需要适应市场生态的变化。而两者最终都会把合理有效优质的个体筛选出来,并淘汰掉不合理的个体。因此,我们利用生物进化论原理,我们发现了工业设计的一条规律性的理论――产品进化论。④
3.2“进化”思维与改良设计思维
产品之所以会进化,是因为改良设计方式的存在。套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改良设计就相当于产品的下一代子产品设计。我们知道生物进化是根据生态环境的变化而逐代选择变化的。在改良设计当中,我们也同样进行着相同的事情。改良设计思维,就是要根据市场生态的各种因素,对这些影响市场的因素加以分析,最后找出改良点,从而指引新产品改良的方向。或许,这种改良的过程就是改良设计的进化思维。
3.2.1改良设计的方法
我们知道改良设计是基于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针对原有产品的问题进行改良的一种设计方式。但是如何找到原有产品的问题呢?这个应该是改良设计的核心问题了。
寻找原有产品的的问题,有的产品很容易寻找,因为原设计的问题太多,很容易就找到改良点。我们说这是因为原设计太多粗糙的原因。而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下,一件产品的推出,是需要资金投入运营的。因此退存在于市场的产品必定是经过详细的推敲,可以说,市场上的产品身上的问题一般都是不明显的。那么我们如何找到市场产品的改良点呢?
3.3“产业链”与改良设计
产业链的概念,相信都不陌生,产业链与改良设计有着息息相关联系。产业链是产品功能和工艺的配套,决定着产品开发设计的实现。因此,具有产业链的配套的产品,其进化发展的改良路线会很顺畅。现今制造业的生态实际上是一个以产业链分布为上游的产品生态圈。全球化的产业链早已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难以影响既定的产业链分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产品的厂商实际上对产品改良设计的余地并不是很大。在改良设计当中,我们的很多改良点实际上是与产品的功能和工艺有关联的,每当修改产品的核心功能和工艺的时候。就必然会牵涉到产业链的升级。
4.进化思维与创造思维
4.1关于产品开发的进化与创造
进化,源自与于生物学的概念。在产品设计当中,我们发现产品设计的过程与生物进化的过程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于是我们认为产品也是有一定的进化过程的。这种进化是基于旧有产品的改良,从而衍生出下一代产品的设计方法。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认为进化思维的表现就是改良设计。
创造,在词典当中的含义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或想出新的方法,创建新的理论,创出新的成绩和东西。是建立在自己创新的基础上来制造新事物。在产品设计当中,创造是我们常用的词语,创造思维是工业设计所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但是创造思维的产生充满着偶然性,是灵光一闪的瞬间,同时也是客观分析的结果。正因为这种思维的不确定性,在产品开发的概念设计当中尤为重视。概念设计是在研究分析用户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初步的笼统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概念设计相对没有太大的制约,这也就给了创造思维以极大的空间去发挥。我们或许可以说,概念设计就是创造思维作用的体现。
4.2改良设计与概念设计在思维过程中的对比
4.2.1改良设计的优势与缺陷
通过对旧有产品的采样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良进化的方向,是改良设计的常规思维模式。在设计实务过程当中,改良设计的方法非常实用,目前也是市场上大部分产品设计程序的主要思路。改良设计的方式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1)市场上的大多数产品,都是基于前代产品的基础进行改良进化的。因此在实际的项目运作当中,使用改良设计思维的几率会非常大。
(2)改良设计有其固有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寻找到产品存在的问题,可以使我们的设计师高效率地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从而有足够的理据去支持自己设计作品的应用。
(3)改良设计思维尤其适合应用在成熟的产品市场,如家电、家具、消费电子产品、交通工具等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品都是相对成熟的产品,在市场上都会有前代产品,如此设计师便可以去分析现有产品的问题,然后提出新设计。
通过对旧有产品的分析去找到问题,提出设计点,从而进行新的下一代的产品方案,是改良设计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很合理有效的产品开发思维,但并不是万能全面的产品设计方法,在某些方面改良设计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
(1)从改良设计的流程看来,原产品是改良设计存在的立足点。立足于原产品就很可能会受到原产品的限制,甚至像轨道效应般的沿着原产品的某些错误路线继续走下去,影响了创造性的概念的应用,因此,我们应该对改良设计有清晰的理解。
(2)改良设计是以进化的思路去考虑下一代产品的开发的,然而就像生物学的进化一样,进化的路线其实不一定是正确的。在产品开发上,假如我们走错了产品进化的方向,对产品而言是非常大的教训。因此,改良设计必须要做充分的用户需求调研。最大限度地为产品进化的方向保驾护航。
(3)改良设计的理念是使产品不断地进步升级,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个产品要满足市场的需求,首先必须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功能的需求。我们知道形式的需求相对是可以通过设计来进行满足的,然而功能的需求在实际产品开发当中往往受制于上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产品的改良设计必须与产业链的概念相联系。只有产业链支持的情况下,产品的改良才有会实现的可能。改良设计深化也会受到上游产业及用户意见的影响,在改良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走出改良方向的情况出现。这是制造业之疼,却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因此,要想通过进化成为行业领先的产品,首先必须要占领产业链的上游。
4.2.2概念设计的优势与缺陷
概念设计由于其制约较少,尤其适合进行创造性的产品开发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所以概念设计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流程深得广大设计师的喜爱。概念设计之所以广受爱戴是有其优势的:
(1)概念设计没有太多的制约,可以从幻想中去实现需求的满足。因此概念设计广受欢迎。
(2)概念设计重视客户的需求,尤其是客户的潜在需求,对于探索未来市场发展的方向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其他设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3)概念设计尤其适合创造性强、工艺要求不高的行业,如精品玩具、文具、礼品、包装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的工艺制约较少,不需要太多的上游产业链支撑,因此非常适合概念设计的实现。在这些行业里面往往能够使概念设计成为现实的产品。
(4)概念设计尤其适合设计竞赛,设计竞赛往往不需要太多的现实支持,因此非常适合概念设计的应用。竞赛的奖项虽然对于公司项目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和设计师而言是一种非常鼓舞的社会认可。
概念设计与改良设计一样,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概念设计往往无法实现。由于基于用户潜在需求的满足,也就是非现实需求的满足,因此他的立足点就已经有不现实的地方。再者概念设计往往是以未来实现为目标的设计,因此往往给人以空中楼阁的感受。
(2)概念设计的的产品是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产品,它的实现能否适应市场的竞争是一个无法确定的因素。对于无法适应市场生态的产品,只能是一件试验品,虽然实验能够提供很丰富的数据,但毕竟不能作为产品去实现利润。
(3)概念设计立足于用户的潜在需求,这种潜在需求也是通过现实的分析推导出来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即使概念设计的产品能够以现实科技的手段实现,也同样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很少企业会以一件概念性产品作为企业推销的重点,因此概念设计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4.3“创造”与“进化”在行业适应性上的对比
市场上各行各业有着丰富多彩的产品,而工业设计的理论毕竟是有限的。正如概念设计与改良设计,这两种设计的思维方法谁也不能说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产品。所以概念与改良应该有其对应的行业适应性。
改良设计是一种稳步前进的方式进行设计的改良,正如生物的进化一样,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来选择的。因此改良设计尤其适用于成熟的行业,如家电、交通工具、家具等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每一款产品,都是在市场上久经考验的商品。每一件市场上的产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每一款新的产品的设计开发,必定是基于前一代产品的基础上的。
概念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可以是通过头脑风暴或者灵光一现的方式获得,但都是必须是基于用户的需求或者潜在需求的方式获得。概念获得的过程充满着偶然性,因此,概念设计不能应用在逻辑性较强的传统行业当中。相反,他可以很好地在一些新生行业中得到市场,如:精品礼品的开发、动漫形象的设计、数字通信界面、新技术的应用等创新性较强的行业。在这些创新产业当中,概念设计被用于创新的实现形式,创新的价值是不可沽量的,同样概念设计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结论
我们发现在实际的产品开发过程当中,其实是难以单独使用改良设计的方式或者概念设计的方式去实现产品设计的进步。在具体的案例当中我们会发现,改良与概念实际上是相互扶持、相互协调地帮助产品开发的。概念设计重创造,改良设计重进化,实际上是工业设计产品开发思维的一对翅膀,有了这对翅膀,我们的设计师、我们的产品才能展翅高飞。(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注解:
①《广东省工业设计发展情况》工信部工业设计座谈会汇报材料.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秘书处
②《产品概念设计》高教出.梁玲琳.P.12ISBN 978-704-027664-0
③百度百科.遗传学定义
④郑志强.工业设计中的进化论,江南大学,2009-06-01
参考文献:
[1]柳冠中.原创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链创新,美术学报,2009-11-15
[2]柳冠中.塑造制造业企业设计创新机制.中国新时代,2014-10-15
[3]肖颜琴,詹武.试论广东工业设计教育与地区工业化建设.美术教育研究,2011-04-20
[4]鲍梦玲.工业设计中的创新思维与改良性设计.中国电子商务,2013-07
[5]郑志强.工业设计中的进化论,江南大学,2009-06-01
[6]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秘书处.广东工业设计发展情况,工信部工业设计座谈会汇报材料.2014
[7]梁玲琳.产品概念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76640
[8]唐智.产品改良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ISBN:9787517001409
关键词:井壁安全预测,支持向量机
中图分类号:P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开挖速度的加快,开挖风险也与之剧增,井壁的安全预测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井壁的稳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与土层厚度,渗透系数,地质构造,埋深等有关,因此本文特为之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方法。
2.支持向量机算法原理
Vapnik【6,7】等于1995年提出了支持向量机这一新的通用机器学习方法。SVM是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基于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的常规神经网络方法。其算法是一个凸二次优化问题,保证找到的解是全局最优解,能较好的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等实际问题,且问题的复杂度不取决于特征的维数,具有良好的推广能力。
设回归样本集为,
其中
假定存在一超平面:可以将样本集线性分开,基于不敏感损失函数建立最优化问题
(1)
在式(1)中引入松弛变量
和惩罚参数C,便得到C-SVR的原始问题。
转化为对偶问题
引入核函数
到式(3),将线性不可分问题转换到高维空间得
求解该优化问题,建立超平面
,(5)
3. 井壁安全预测的实例分析
井壁安全预测受众多因素影响,在确定网络结构时必须考虑模型的简便易行,本文在分析井壁时,考虑的主要是井壁的深度,土层厚度,渗透系数,地质构造等4个影响因素。
本文从某矿收集的实测数据作为样本,见表1,选取前6个样本作为预测模型的学习样本,取7,8个亚样本实例用于实验样本,后2个用来作为检验样本。
表1冻结压力及地质因素样本表
表2支持向量机基本参数
学习样本集确定后,模型的建立,主要是选择相应的SVM参数:核函数和C,本文SVM模型计算选用径向基核函数,C初始值为100,循环次数为10,循环步长10;参数g初始值设为1,循环次数为10,循环步长为0.1;回归模型择优标准为标准差,回归带宽初始值设为0.1,循环次数为10,循环步长为0.1,损失函数叠加上界为2000,回归迭代最大次数设为10000。
运行后支持向量机相关参数见表2。
通过模型计算可得最优模型中的参数C=100,w=0.1,g=1.9,KT条件中的最大偏移量maxdiff=0.00082。支持向量SV有9个(包括0个在边界上),epsilon不敏感损失函数:loss=0,用所有训练向量求出的=19.42367,用最优模型对检验文件进行回归计算:绝对差=4.54498.。表明结果是相近的。相关预测结果见表3。
表3预测结果分析
从表3预测结果可以看出真实值与预测值相差很小,证明了模型的实用性,可行性。
4.本文小结
通过选择径向基核函数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井壁安全,能够有效准确的对系统进行安全预测,为矿井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从而能够及时的预测,控制灾害,减少事故损失。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孙林, 杨世元.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煤层瓦斯含量预测[J]. 煤矿安全, 2009(2):10-13
滕卫平, 俞善贤, 胡波, 等. SVM回归法在汛期早涝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8,35(3):343
邓乃扬, 田英杰. 支持向量机――理论、算法与拓展[M]. 科学出版社, 2009
Vapnik V. The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M]. New York: Jone Wileg, 1998
Vapnik V. 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2nded) [M]. Berlin: Springer, l999
Zhang Xuegong.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J]. Acta Automation Sinica, 2000, 26(1): 32-41
V. David Sanchez A. Advanc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Kernel Methods [J]. Neurocomputing, 2003, 55: 5-20
Smola A, Murata N, Scholkopf B, et al. Asymptotically Optimal Choice of -Loss for Support Vector Machines[A]. Proceedings of ICANN, 1998
田英杰.支持向量回归机及其应用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5
摘要:BIM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工程界对于BIM技术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BIM相关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在钢筋工程量计算方面,BIM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准确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BIM技术;钢筋工程量;平面整体表示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71-03
引言: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对其最早的定义是:建筑信息模型集成了所有的几何模型信息、功能要求和单元性能,将一个建筑项目整个生命期内的所有信息集成了一个单独的建筑模型中,而且还包括施工进度、建造过程、维护管理等过程信息[1-2]。近年来BIM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建设工程界BIM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BIM技术对于建筑业的技术革新作用和意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工程界人士的认可,对于BIM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推广也成为当前建筑业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国家政策方面,BIM技术也得到了国家的鼓励和推广,基于BIM技术的相关应用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并应用到建设工程领域的各个阶段,得到建设工程项目各方主体的逐步认可。BIM技术相关规范在不断颁布于完善中,在当前国内外大型项目中,如上海迪斯尼乐园项目、上海中心大厦等著名建设工程项目中,BIM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建设工程界学习借鉴的成功典范,可以说BIM技术的发展,为建筑业带来了一次技术发展的革命。
一、BIM技术的特点
1.BIM技术是一种多维度的数据信息模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将传统2D、3D建筑信息结合时间、造价等因素,可以全方位展示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将建设工程项目以更加多维的角度展示在建设工程参与方面前。通过将建筑设计方案动态、可视化展示,使业主和施工方、监理方等都能直观地理解设计方案,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详细了解,进行“碰撞检查”等,确认设计方案的施工可行性,从而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及索赔等事项,让建设项目各参与方在同一信息平台上对项目进行项目管理,达到协同工作、信息共享、高效沟通的目的,这是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是十分有利的因素。
2.BIM是可视化设计和分析技术,对建设项目的模型进行定义,在设计阶段即可完成项目的三维展示,并能实现三维漫游、材质纹理、透明度、动画等真实模型的显示功能,通过对建设项目全方位的展示,实现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用BIM技术对建设工程项目建模之后,建设项目的数据库即形成,自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始,贯穿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建设项目各参与方均能通过视觉直观了解项目项目,弥补了传统设计方式的不足,避免了建设项目各参与方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理解偏差。
3.BIM技术体现协同工作的过程,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需要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的协调和配合,BIM模型的数据库可以覆盖项目各阶段的数据需求,保证项目各参与方在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工作,设计阶段的数据模型可以无缝地传递给施工阶段,从而实现项目各参与方的数据同步与有效协同,同时施工阶段的数据模型也可以顺利传递到建设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阶段,为项目的智能维护管理及物业管理等提供便利。BIM技术为项目的整体协同工作提供了平台,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最终节约成本和资源,提升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也为项目方案优化及项目的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BIM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作用
1.碰撞检测与施工模拟。BIM技术为建设工程项目建筑、结构、机电等建立模型,这些模型之间可以进行各专业的碰撞检测与施工模拟,实现在施工之前能及时进行结构构件与管线布置之间的碰撞检测和分析,并通过模拟施工过程,及构件的动态模拟安装,及时发现各专业的设计中存在的矛盾,从而减少施工中的施工设计变更,及时优化施工方案,调整资源配置。同时对于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动态模拟,可以更好掌握项目的施工进度,实现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主动控制,自动对比和分析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之间的偏差,并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
中图分类号:F767文献标识码: A
1 摄影测量学综述
摄影测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一经问世,便应用于测量。摄影测量从模拟摄影测量开始,经过解析摄影测量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数字摄影测量阶段。
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摄影测量的技术手段有模拟法、解析法与数字法。根据目前我公司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情况,以JX-4C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数字摄影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
2 数字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是利用相关装置代替观测者眼睛的立体观察作用,在测图过程中根据影像色调灰度的相似性进行影像相关。
2.1数字影像相关
数字相关是采用数字计算机把像对数字化后取得灰度级值,用数值计算方法探求左右影像的相似程度,完成影像相关确定同名点的位置。
2.2数字影像测图过程
数字影像测图是使用按灰度元素数字化的航摄像片,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通过所建立的带有像元素灰度的数字高程模型,形成线划等高线、正射影像图和采集地形地物要素,其主要步骤是影像数字化、影像的定向、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和等高线及4D产品的生产。
3.数字摄影测量实践
3.1工程概况
某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对其所辖区域内约200平方公里的地块进行1:2000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区内地形基本以山地及高山地为主,海拔最高处为太白岗(1208.3米),最低处为梧桐村(约55米),石东线及24省道贯通测区南北。
3.2资料准备
本测区航摄任务由建设单位委托某部队完成。使用两台航摄仪进行航摄,其中片号00001~00819由LMK-TOP航摄仪完成,片号00821~03003由RC-30航摄仪完成,航摄时间为2013年3月28日~2013年6月18日。平均航摄比例尺1:10000,山区约1:8000,平地约1:11000,航高约为1900米,航向重叠一般为60%~65%,旁向重叠一般为30%~35%。
3.3 作业流程
⑴ 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本项目利用美国产Trimble 5800型GPS施测25个四等静态GPS控制点;利用Trimble DINI12型电子水准仪施测由14个四等GPS控制点和4个已知二等水准点组成的结点网,水准网路线长为132.6km。该网由4个环组成,环最大长度为89.4km,结点间最大长度为73.5km。
⑵ 像片控制点布设及测量
①布点
整个航摄区由11条航线覆盖,共计187张航片。像控点的布设采用区域网法,点的编号为P-Y,Y为顺序流水号,共计65个,所有区域的顺序号均不重复。
②剌点、整饰
为提高成图精度,剌点目标都选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物点,点位的实地辨认精度小于0.1m。剌点后打入木桩标注,并立即进行统一编号和实地绘制点位略图。
剌点均两人对剌,剌点误差和剌孔直径不大于0.1mm,而且剌透无双孔,否则换片重剌。
像片整饰按相关规范要求执行。平高点刺点用直径5mm的红色圆圈表示并注明点号和高程,转刺点用直径10mm相应颜色的圆圈表示,并注明剌点片号,反面点位说明、略图和剌孔位置一致。
③像片控制测量
像控点观测使用美国产Trimble 5800(天宝)型双频GPS接收机,采用NBCORS观测方法进行。
⑶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
本工程加密作业软件为四维测绘技术公司开发的GXP-AAT,并按半自动方式作业,首先利用人工在屏幕上直接选取、量测测图定向点,然后采用数字影像匹配技术,产生大量的同名点(自动点),最后人工点和自动点一起整体平差,平差结束以后输出最终成果资料。此方法作业速度快,模型与模型、航线与航线之间的连接点很多,网的结构很强,没有大的粗差,可提供一套可靠的空三加密成果。
⑷ 全数字航测成图
全数字航测成图作业仪器采用四维测绘技术公司研制开发的JX-4C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其具体作业流程如下图。
3.4 JX-4C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体会
⑴ 利用 JX-4C 测图系统测图时要求外业成果一定要符合规范要求,成果文字要表达清楚,否则会影响到测图工序,并一步步传递到最后,很难消除。
⑵ 在进行测图前,要建立相应的数字地面模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定向。这项工作有时是自动的,有时是用人工操作的,难免会有些误差,所以也要求我们的作业员要精心操作,定向误差一定要控制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否则后期成果精度难以保证。
⑶ 在测图工作中,大量的地物、地貌需要人工进行采集,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对于地物点和地形点的采集,都有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的测图人员要经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严格的培训,才能达到上岗操作,同时还应具备高水平的立体观察能力和判读能力以及严格的工作态度。
⑷ 在 JX-4C 测图工作中,对于测图成果的保存及备份应做到及时、准确。即使是在测图当中,也要设置正确的自动保存时间,以免由于突然断电等意外因素造成的成果丢失。更应该注意的是,重复图名在一个目录下的再次键入会使原有成果被覆盖,如果新键入的是空文件,那原来的内容就丢失了。
⑸ 在 JX-4C 测图系统的测图过程中,尤其是在测绘地貌的过程中,等高线的内插功能要求在等倾斜情况下内插,对有小变化的地形区域内,内插的曲线常会出现主体偏沉或偏浮现象,不会像用手工采集出来的那样准确切住模型,这一点还需进一步完善功能。
4.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航空摄影测量尤其是数字测图技术的日臻完善。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从事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生产将越来越广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使我们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航摄成图技术,这必将大大提高我公司在地形图测绘方面的工作效率、更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实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在航摄技术的应用中不断自我完善,以不断提高公司在社会中的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志勇、张继贤 、黄国满,2012. 《数字摄影测量新技术》.测绘出版社.
[关键词] 吡柔比星;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效果;剂量
[中图分类号] R73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0-0016-03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irarubicin with different dose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ZHANG Zhongqiang WU Tao YU Hongtao HE Jinzhao
The Second Medical Department of Heyu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Heyuan 51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irarubicin with different dose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Methods All 113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were enrolled from February 2008 to September 2011 in our hospital,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 = 57)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56) according to the drug the chose while in hospital,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irarubicin 20 mg/(m2·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40 mg/(m2·d),the clinical effect and untoward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mplete response rat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ere 39.3%,92.9%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29.8%, 80.7%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not ease rate was 19.3% in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7.1% in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untoward effect was 94.7%, was higher than 78.9%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Larger dose pirarubicin can increase the clinical effect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but also increase the emerging of untoward effect, so the using of pirarubicin needs considering the circumstance of patients.
[Key words] Pirarubic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linical effect; Dose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因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至其他器官和组织[1]。急性髓系白血病包括所有非淋巴细胞来源的急性白血病,具有高度异质性疾病群。TA方案(吡柔比星+阿糖胞苷)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常用的临床化疗方案,具有临床效果好,毒副作用低等临床优点,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2,3]。吡柔比星进入细胞内后迅速分布于细胞核,抑制DNA聚合酶α和β,阻碍核酸的合成。药物嵌入DNA的双螺旋链,使肿瘤细胞终止在G2期,不能进行到细胞分裂期,导致肿瘤细胞死亡[4]。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剂量的吡柔比星应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2008年2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13例,其中男76例,女37例,年龄27~73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就诊,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象以及骨髓象。根据国际上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法将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 = 57)和观察组(n = 5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白血病发病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给予TA化疗方案,在用药期间均给予一般治疗,如保肝、镇吐、补液、营养支持等。两组患者均给予阿糖胞苷(哈尔滨博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140)150 mg/(m2·d),治疗7 d,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106)20 mg/(m2·d)治疗,用药3 d;而观察组患者给予吡柔比星40 mg/(m2·d)治疗,用药3 d,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14~21 d,用药期间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内科学》(第7版)的评价标准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未缓解。完全缓解: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血小板≥100×109/L,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骨髓中原始粒Ⅰ型+Ⅱ型≤5%,无Auer小体;部分缓解:患者症状和体征以及血象、骨髓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未缓解:患者未出现相应改善甚至恶化。计算患者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人数+部分缓解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FAB分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9.3%、92.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9.8%、8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患者未缓解率为19.3%,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其中骨髓抑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继发感染、发热、出血等,对于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采用集落刺激因子、抗感染、输血等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白血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白血病其本质为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脏、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因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5]。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首要目的是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在此阶段中,化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6]。其治疗的主要原则是药物足量、足疗程进行治疗,分析显示,白血病的临床缓解程度与患者临床用药的剂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剂量越大,其临床效果越好,患者达到的缓解时间也就相对越短,缓解持续的时间就越长,患者的预后也相对较好[7,8]。
目前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主要方案为TA方案,主要药物为阿糖胞苷和吡柔比星,二者联合应用临床效果显著且患者毒副作用较少。阿糖胞苷为一种嘧啶类抗代谢药物,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是阻断细胞DNA合成,最终发挥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其对于白血病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9]。而吡柔比星为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因其作用具有非特异性,因而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类肿瘤的化学治疗[10],其作用的主要机制为抑制DNA聚合酶α和β,阻碍核酸的合成。药物嵌入DNA的双螺旋链,使肿瘤细胞终止在G2期,不能进行到细胞分裂期,导致肿瘤细胞死亡,与阿糖胞苷联合应用时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在本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吡柔比星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研究发现,增加剂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增加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但较大剂量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这与理论上是符合的。分析显示,患者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而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如心脏毒性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病情严重者,可以给予较大剂量的治疗,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做好各项辅助治疗,减轻不良反应的出现,使患者获益最大。骨髓抑制是多数化疗药的常见毒性反应,大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使周围血细胞数量减少,较常见的药物如阿霉素、泰素、卡铂、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
综上所述,阿糖胞苷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增加吡柔比星剂量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但是也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权衡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蒋慧. 急性白血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2):176-180.
[2] 刘静. 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30例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2,10 (5):297-298.
[3] 宁长荣. 大剂量吡柔比星为主联合化疗治疗高危、复发难治白血病5例临床体会[J]. 实用肿瘤杂志,2008,22(1):71-72.
[4] 左彩莹,刘延方,孙慧,等. 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2例临床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0,17(6):516-518.
[5] 林淑华. 不同剂量吡柔比星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2,8(5):138-139.
[6] 向恢晖,李玛琳,翁稚颖. 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新药研发综述[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30-33
[7] 乔晓晨,吕智,冯毅. 低剂量吡柔比星协同TRAIL高效诱导人骨肉瘤细胞MG-63凋亡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6):8-10.
[8] Tavil B,Aytac S,Balc YI,et al. Fludarabine, cytarabine,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nd idarrbicin (FLAGIDA)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poor-prognosis acute leukemia: the Hacettepe experience[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10,27(7):517-528.
[9] 王木新,徐欣欣,刘艳. 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31例临床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8,15(3):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