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应用

时间:2023-05-16 16:50:38

导语:在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创新与应用

第1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

现代的煤矿生产逐步对机电一体化加以实现,这种实现实质是指将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机械和计算机等技术进行复合的应用,是由传统的机械工程转变为微电子技术方向的由多种现代化技术相互融合的综合技术,因此应用实践非常的广泛。煤矿工作若想达到高产、高效的程度,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是唯一的选择。我国现阶段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正处于处于阶段,各项技术的应用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本文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以后应用的相关借鉴。

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实质内涵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将机械和电子等多种相关技术加以融合,从而使系统整体和产品具有最佳的性能。机电一体化作为技术群组的一个总体称呼,它是由很多表现出特定功能的电子和机械设备组成,机电一体化即为电子、机械工程的有机整体,其反映的思想也是系统设计理论与集成综合技术。实践中可以看到,机电一体化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自身所拥有的节能性,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运行和负荷情况自主进行控制与调整,使能源的使用量与排放得到有效减少。第二,结构构成简单,有较高的实际可操作性。机电一体化是以应用模块化、标准化为基本要求,通过设计制造而成,因此非常的严谨,而且这一体系可以将信息处理、监视以及运算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之逐步趋向于现代化、智能化和规范化,在当前国内煤矿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2 我国应用机电一体化的历史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处于萌芽状态应该归于我国自行研究所设计出来的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投入使用。但当前国内机械化综合应用仍然刚刚起步,具体应用过程中仍需依赖采煤机由液压牵引转化成电牵引。自从那以后,不断出现和应用的技术便层出不穷,像支架电液微机技术、故障诊断等。21世纪,我国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进行的研究与应用在大型固定设备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后备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有目共睹。但是,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的采煤技术依然非常的落实,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3 煤矿发展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分析

第一,提升机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采矿实践中,电气自动化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对于采煤机而言,以前的起步标准必须是中厚煤层,现在已经可以在浅煤层相应进行实施。目前,因对滚筒式采煤机的运用,基本可以从整体上使大功率、高产量开采的目标达到。滚筒式的采煤机在牵引方面的飞跃是区别于其他传统的采煤机的。其良好的牵引特性使它可以对较大的阻力进行克服并且及时地向电网反馈电能。与此同时,这种具有极高可靠性能的牵引方式不仅尺寸较小、操作便易,而且使用年限很长,检修工作无时常进行的必要,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的高。

第二,煤矿运输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煤矿井下原煤进行输送的首要工具是带式输送机。其具有的特点主要有:效率高、大的输送量、可靠运行、较容易实现自动化、连续长距离输送等。当前,驻澳的此设备所应用的是CST可控的软启动装置,此装置是机电液一体化的综合。其软驱动装置是特意为平滑起运送大惯性载荷而研究设计的,一条皮带运输机由多台或者是一台CST驱动的。因为一些条件,比如动态分析、在线监控以及启动延迟等技术制约,造成国内带式输送机驱动点仍不能同时超过3个,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输送机单机运量、长度。除此之外,国内输送机主要存在的缺点也不少,像其灵敏度和寿命低、可靠性差以及监控设备功能少。

第三,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当前国内矿井生产实践中,对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大功率机械设备要求更高一些。基于此,多数情况下都会将真空开关有效的应用在高压开关柜上,从而提高其服役期限。维护量相应减少且功率因数得到提高;同时,基于胶带机的应用,可以实现煤矿生产中的集中控制,并且还可以有效加强图像化以及信息化设备监控,这对全面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煤矿生产自动监控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实践中,通过微电脑自动变速控制,可以实现对煤矿生产中的综掘机在线监控,以实现煤矿生产的简单化与实际可操作性,从而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电机的作用,以有效降低能耗,提高人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在目前国内形势下,对于微电脑运用,实行综合采煤机的有效控制,非常有益,同时它还可以让机械针对那些原本危险或者无法靠近的地方进行机械作业。

4 我国机电一体化的成果及其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矿工的劳动强度,增加收入,而且对于煤矿生产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从整个层面上而言,其综合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同时,其对稳定煤炭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加以促进,也对我国的现代化进行建设有利。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而且其未来应用价值会更大。

从实践中来看,如果机电一体化按照当前的势头继续发展,则一定会成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此过程中,还要对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有效利用,对机电设备中的通信功能予以强化。同时,还要切实对当前机电类产品进行有效改进和完善,增强其用途,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以后对其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奠定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郝锦龙.煤炭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

第2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创新;教学改革;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80-02

高校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如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四川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学校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基础、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

张君施老师在论文中提到,当今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为:1.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2.思维相当敏捷,单缺乏创新性思维方式。3.有创新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4.有创新的兴趣与激情,但缺乏毅力。因此,如何在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我们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探讨了、实践了一些针对于工科学生的创新教学改革方法。

一、构建和实施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前一个“3”是指“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类是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一类是以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全国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类是对一些有天赋、有潜质,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特殊兴趣、特殊专长的“双特生”人才培养。

“2”是指“两阶段”培养:在课程前置的基础上,把本科阶段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在前一年半到两年半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培训和提升;从大三开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规划选择不同的课程体系进行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项目,真正享受个性化教育。

后一个“3”是指“三大类课程体系”:在“个性化教育”阶段,把课程分为三大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选择任何一种课程体系进行学习:1.希望今后想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者和科学家的学生,可以选择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并通过提前进入教师课题组、进入实验室、进入科研团队,尽早参加科研训练,锻炼科研能力;2.今后希望尝试创新创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同时大胆地异想天开,在学校提供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做一些创业尝试;3.而那些毕业以后想先就业的学生,就可以选择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重点进行实践能力训练,提前进入实习单位、进入社会参加实践锻炼。这样,在个性化教育阶段为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真正让学生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挖掘潜质、展示智慧、显露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X”是为落实本科“32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而推行的若干项支撑计划,包括:人才选拔模式创新及生源拓展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及“双特生”培养计划;专业优化整合与交叉人才培养计划;公共课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计划;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计划;个性化教育阶段三大类课程(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体系建设计划;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计划;“四位一体”大学生成长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计划;本科生国际化教育拓展计划;本科教学及教学管理支持平台建设计划;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计划;本科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支撑条件建设计划。

二、加强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如何更好地把“立足基础,面向工业,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落实到学生的工程训练环节,首先要改变过去闭门造车的状况,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模式,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输送渠道。

(一)企业培训

利用企业优秀资源,对学生进行企业先进技术、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完善培训。比如,邀请企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对师生进行现代化工设计的培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群体意识、管理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等。

(二)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鼓励学生亲临生产设计现场,亲身体验实际的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近几年来都有学生在校企导师的指导下,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三)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

依据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1年的实践。该培养方案将极大强化学生工程实践环节的训练。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入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与企业已经建成了4个国家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多个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在联合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础上,现正在联合企业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并选派企业导师参与具体指导。

三、构建工程实践平台

用字当头,实践第一,这既是工程创新的精髓,也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针对学生实践环节偏少的现状,我们积极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实践成才的舞台。构建高效的设计竞赛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了学生自主培训、不同层次学生合作共助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借助企业优势,更新工程设计手段。以比赛促进教学改革,以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

四、毕业环节的创新改革

(一)毕业论文(设计)高质量多样化改革

传统的毕业环节都是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学生最快也要4年才能毕业;学分制改革后规定本科学生可以在3-6年内完成学业。为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完成学业,进行了毕业论文(设计)高质量多样化改革。

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实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前进入科学研究或者工程设计,其研究或设计的成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内容。毕业论文(设计)经指导老师和一位学科专家先后审阅、推荐后,即可提交提前答辩申请,进入毕业答辩环节。提前答辩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他们争取了半年到企业学习、实习或进入研究生课题研究的机会

(二)强化工程设计能力训练

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工程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为各种原因,在毕业环节训练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毕业设计的比例非常小。

内容:完成一个真实项目的初步设计,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工艺流程设计、设备选型及典型设备设计、车间设备布置设计、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经济分析与评价。

方式:学生自主组织项目组完成设计工作,5人一组。

考核:递交项目组总的设计报告和每位同学个人设计报告,进行答辩。最终成绩由项目组作品成绩、个人作品成绩、组内自评成绩,答辩成绩及老师给分组成,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意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指导:老师及教学助理。邀请全国设计大赛获奖的同学作为小老师协助教师指导“化工工艺设计”,一方面有效地协助了教师进行探讨式、启发式教学,另一方面使担任教学助理的学生在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知识结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得到了大大提升。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微信;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1-0025-03

一、引言

我国本科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要求。顺应历史潮流,一大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类院校定位于培养掌握扎实理论知识人才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不断尝试与摸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策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当今社会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需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了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沟通工具。其中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校园传递信息的新方式,已成为大学师生的宠儿。学生用户基数大、依托QQ平台、人性化、互动性强、可发送语音、微视频等富媒体形式信息优势,使微信对于高校广大师生来说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和粘性。如何通过微信这种让人乐此不疲的新媒体形式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让大学生爱上创业、敢于创业,将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人心,在高校校园中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浪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弊端

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在技能应用上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学生日常交流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求。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学还是采取“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普通授课的方式来给学生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即使通过将学生竞赛融入课堂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依然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毫无个性可言。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在课堂上,除此没有其他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自己的各种想法无法得到指点,无论是学生学科竞争中的创意还是真实创业中的点子,都无法得到共鸣与升华。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沟通陷入困境,这种僵化状态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甚微,成功案例也具有偶然性,众多优秀学生潜能无法发挥,创新创业无疾而终。

2.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尚待健全

目前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团委、就业办等部门组织,由于这些部门是并行关系,相互间不具制约作用,如果是各种学生竞赛或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可以起到明显效果,但在常态化的创新创业中就会出现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责权不清晰等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以教育机构作为载体和基础的,一直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形不成合理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成效甚微,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无从谈起。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应用型本科师资相对于高职院校,学历与职称略占优势,但实践能力略显不足,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本科院校,科研能力不足。正因为这样尴尬的角色,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从事管理或者行政职位的教师兼职担任,特别是创业教育很少有专任教师。为了响应国家近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方针,很多毫无创业经验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的专任教师硬着头皮上,以传统授课模式照本宣科,通过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只谈理论,毫无实践可言,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除了以上3个主要的核心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身素质不高、没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缺乏、学校重视不够、受传统文化制约等方面也是限制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微信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优势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蓬勃发展,高校校@环境下广大师生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信、QQ等新媒体社交软件已经成为校园师生喜闻乐见的交流工具。大学生在新型的沟通方式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更乐意通过微信这种新型社交工具来与人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这些微媒体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势必挖掘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潜能。毋庸置疑,构建基于微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有明显优势。

1.微信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开创了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

微信平台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播快捷,传播形式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微视频等富媒体形式,并且不受时空限制。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市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4篇

一、创新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采用机械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不贴近学生生活、僵化老套的教学情境,因而不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用英语来交流。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局限于程式化的听与说和实战型的读与写,忙碌于背诵课文、抄默单词、完成常规作业,缺乏真实环境中的听说训练和交际训练,而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

其实,教学艺术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更在于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因而,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教学理论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情感的发展应放到教学的前头,为教学开路。教师通过不断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印象,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

比如,笔者在进入教室后,一般会找几个学生用英语聊一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世界杯足球赛、校园生活、考试情况、假期生活、其他课程的学习情况,还有同学关系、上演新片、国内外新闻等,通过这种课前的预热,一是养成了学生见面就讲英语的习惯;二是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学生日常交际用语的使用不再单调,变得丰富多彩且运用恰到好处;三是这种真实而即兴的交流方式吸引了周围很多学生的参与,常常是上课铃响时,全班学生已进入了英语学习的氛围,一副不愿就此罢休的样子,有时处理得当,教师就势导入新课,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很多同学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不断被肯定,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不断有成功的体验。

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设计,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课标》在“使用建议”部分指出: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具有圈套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

比如在教《牛津高中英语》第五模块第二单元的Task Skill building 1:listening and drawing conclusions 时,书中给出的两个情景,学生在预习时就能看懂,所以笔者在上课时就简单地处理了这一环节,而创设了一个新的内容,即让某个学生说一句话,让其他学生draw conclusions。学生甲说了这么一句话:The maths exam we had yesterday was difficult.学生乙得出这样的结论:The maths exam was really very difficult,for xxx was a top student in our class. 学生丙得出了另一个结论:Maybe xxx will fail in the maths exam this time. 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的增删,能使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对教学素材进行处理时,教师还要善于发掘创新思维的发散点,根据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各类语言现象,找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点,由点及面,呈放射状发散。

三、创新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让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温情与激情

1.要有耐心,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对学生有耐心是教师的第一要义。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方式,学生的想法可能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教师要善于接纳学生各类符合实际、合情合理的想法。在尊重学生的问题上,我们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在教学行为中,我们应经常反思,看自己有没有无视学生的现象。比如学生默写不出的生词,我们要了解学生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去背,没时间去背,还是不懂背单词的技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一些惩罚措施,这样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利益,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教师自己的尊重。

2.学习赏识,让课堂充满温情。

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进步与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能激发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抓住时机予以表扬,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成功的体验。比如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情结饱满、充满激情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就不会仅限于干巴巴、程序化的Very good! /Well done! /Excellent!了。针对学生上课时的活动与表现,教师的评价就会发自内心且充满新意。如:You are a boy full of imagination! /What a beautiful sentence! /What an amazing idea! /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Your description is beyond praise. I like it. /You really have a gift for English. /How nice your presentation is!/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teamwork.

在这种自然而然、充满真情实感的赏识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不再对英语学习有恐惧和焦虑感,而是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第5篇

应用型人才是把所学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熟练的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技能型人才,其知识结构需要围绕生产实际进行设计,能力素质突出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具有较强的职业精神,培养过程更强调实践教学环节。[1]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公共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原理知识。通过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及开设专业外语、专业基本原理课程、专业发展史、专业研究和方法论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来构建学生的基础知识。第二,应用知识。应用知识彰显专业特色,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性,通过开设专业课程来实现,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第三,技术操作知识。技术知识是指学生在实践课程体系中获得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习、实践、调研以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的实践育人环节。

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课程设置缺陷

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训练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基础课程设置的重复率较多,很多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差异化并不明显,不能根据专业的不同性质以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和规格,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第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行业特色课程及专业新开课程比重较小,无法满足学生对先进专业知识的及时需求,弱化了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实践课占总课时量的比重较小,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严重缩水。第四,专业课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的结构性失衡与大学生就业矛盾。

三、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于产品的不断更新能力和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二次研发”能力。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建构,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知识转化能力。高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的创新能力训练课程。这类课程具体包括:思维训练课程、能力训练课程、原典课程、项目牵引课程、“第二课堂”课程和多元智能课程。

(一)思维训练课程

这类课程重点教给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外联助理总干事德?纳伊曼认为“今天所教的8%~9%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作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能力上面。”[2]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课程,教会学生如何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辩证思维,提炼论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和调查报告结构;如何现状把握、设定目标、要因解析、研讨对策、效果确认和效果巩固;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同时,小规模地布置一些综合性的团队合作任务或模拟场景训练,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创新思维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及时反馈,逐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能力锻炼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有交往与合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反省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谈判能力和竞争能力等。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也要在实践中进行训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训练、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撰写调查报告或项目论文等活动,以及项目工作法(通过一个具体任务或活动进行训练)均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训练的重要形式。

(三)原典选读课程

原典课程即专业的经典著作选读。高校应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这类课程,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了解专业发展历史,弄清知识的来源;二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使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充实、调整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需要。

(四)项目牵引课程

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生产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决定了以教师科研项目或承担企业项目为教学内容的课程产生。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理论、技能应用三者捆在一起进行培养,以实际的科研项目和实践任务带动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动手创造和应用实践,不断激发灵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透彻的理解和消化这些来自科研项目的教学内容,以此取得工作经验,真是让学生“在做中学理论,在做中促发展,在做中长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实用,学以致用”。

(五)“第二课堂”课程

“第二课堂”课程以学生社团或者个人自主实践为基础,主要包括:电子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科技制作大赛、专业技术应用大赛等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各类竞赛活动形式。高校对于“第二课堂”系列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应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主体参与式”创业课程体系的探索。[3]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证研究,支持跨院校、跨院系、跨专业组建创新团队,并不断拓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业竞赛、竞技、投资项目。

第6篇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大高校的新生在入学初期都会接触到一门关于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课程。本文结合自己任教中的个人观点及对目前各大高校关于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了解,结合我院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案和创新。

【关键词】

基础类课程;计算机应用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基础类课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几乎都能榜上有名。之所以出现当前的这种局面,与我国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密不可分。可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必将会越来越普及,但是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我们必须要重视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1 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

由于地区的差异,使得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也给即将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方面是经济较为发达区域的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另一方面对于来自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地区差异及环境因素,使得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基础较差,仅有的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也来源于电视,有的学生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操作过。。

2、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片面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发现,刚入学的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局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等,即使有些同学对于办公软件有所了解,也仅仅局限于高中会考过程所涉及的知识点,甚至个别学生高中会考的考题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而那些在高中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对他们来说,虽然在电视或其他途径中了解过一些计算机的知识,但一旦面对了计算机时,却感觉计算机完全就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东西。

3、计算机应试考试特征过于明显

由于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采用计算机等级证书与毕业证挂钩的方法来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目的性很强,加上学校的有意引导,在授课过程中,以考点为依据,将大量的实训时间放在针对等级考试进行的强化训练与模拟测试中,未能很好地跟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就是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特点,操作针对性强,一旦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一些改变,就会感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匮乏,甚至出现无从下手现象。

2 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的改革思路

1、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目前,一些成立多年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机房设备存在计算机数量不足,设备老化等现象。据于这种现象应加大教学设备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机房数量或扩容机房的规模,以确保能让学生一人一机;定期报废趋于淘汰的设备,增加或置换一批能够满足日常教学的新设备,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建设功能独立的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场所。认真做好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开放的安排、组织和教师的指导工作。

2、转变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

目前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课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实践课主要是学生在机器上练,教师在旁边辅导;教师主要帮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笔者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头脑加工及动手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建议采用计算机联网式多媒体教学,并应采取“案例式”教学法。我们把上课和上机的课时比例按1∶2或1:3进行分配,首先是教师根据要讲授的知识布置一个相似案例,并进行一次操作演示,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请教老师。这种教学属“双向式”教学,即“学生计算机”,“学生教师”,使教学处于不断的交流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个部 分 :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 explorer。在授课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地讲解,例如作为办公常用软件的word,excel,这两个软件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软件,所以要重点讲解,在一些关键的操作步骤上要演示给学生看,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料的收集要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典型的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更加明确所学知识对自身能力的帮助,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举一反三,真正达到学有所用的学习目的。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应以“应用”为主导,强调学以致用。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练”融为一体,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总结提高”的教学步骤,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锻炼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萍萍,罗丽红.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7)

[2]廖冬梅.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教育界,2013(36)

[3] 黄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机械职业教育,2012(1)

[4]周德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考试周刊,2011(24)

【作者简介】

第7篇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分析综合能力、批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通过科学使用多种训练方法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开展项目教学,培养分析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也叫项目教学或基于项目的学习,它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运用项目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计算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基本步骤为:(1)教师确立任务;(2)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3)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任务;(4)学生主导完成任务;(5)效果检测与评价;(6)教师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在项目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重以下两点。一是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心,更重视学生怎样学习,教师只应发挥引导作用。二是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项目教课程教学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他所感兴趣的主题展开研究,从项目的选题、分析,到对成果的展示、评价的每一个过程都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都有所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1.2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自学,多尝试,并把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实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讲解在Word文档的美化与排版的实践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发掘网上资源,创作出体现学生个性的作品。特别是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为良好,能较快掌握计算机的各类基本操作,任课教师就更应该引导这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之外拓展视野,学习更多的软件及其操作,并带动帮助周围的同学一起学习,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动力。

1.3提倡团队合作,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在现代社会里,不可或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十分重要。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在采取项目教学时,应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通过设置开放型的任务,强调协作学习,鼓励学生以相互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完善和深化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课堂实践中,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按小组下达任务,要求学生的一定时间内完成。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分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注意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合作,发掘领导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1.4重视参与实践,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对于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尤其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讲授WORD操作时,可以超越课堂所给定的内容,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让学生使用WORD为自己写一封求职信,制作一份自己的简历表格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自主去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可让学生体验掌握操作技能,解决问题时的快乐。

2创新评价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计算机基础作为技工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都要参加统考。目前,统考的题型相对比较固定,题目较为简单,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并不完全到位。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从课程分数评判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者的角色,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促进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1注重评价的层次化可把教学评价分为平时、阶段和综合三部分。平时评价依据完成基本任务质量,在设计基本任务时,主要包含了全省统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考核的形式主要是让学生完成省统考的题型。阶段评价则主要考核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和拓展的能力,考核的形式主要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式的题型。综合考核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采取开放型任务式考核,考核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自我展示的能能力以及创造力。

2.2注重评价的弹性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对处在学习群体中的不同个体要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应避免使用完全量化的统一标准去衡量。有些学生计算机基础良好,甚至已会进行简单的网页制作,有些学生则相对较弱,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前一类同学在完成基本操作后,重点完成拓展任务和综合型任务,对于后一类同学则以完成基本操作为主,统一基本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尺度,阶段和综合评价以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为依据。这种建立在共同的基础层面上的多样性评价体系,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放飞思维,展现才华。除由任课老师去进行评价外,也可请学生自评或互评,充分信任他们会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激发起学生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学习动力,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能力和沟通能力。

2.3注重评价时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肯定和激励为主,要能换位思考,用心评价。教师在评价时要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趋向,摒弃求全责备,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热忱期待而不断努力。

3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 力学课程 工程应用 课程体系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12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Engineering Oriented Mechanics Courses

SHAO Jiaru, YANG Yu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mechanics. Firstly, the contents are so theoretical that it is not able to adapt the demand for the change of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Secondly, the traditional course structures are rigid, and the contact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is not closed. Finally, the incentive is single, and there is few extracurricular contest. Therefor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incentives of mechanics courses must be reformed,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 training must be improv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 Mechanics Cours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ourse system; incentive mechanism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以及工程力学是绝大多数工科院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然而,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存在诸多差异,传统的基础力学教学模式遇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教学内容过度理论化,无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要求。很多院校的教学内容过度偏重于理论,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却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出了比以往理论型人才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以工程应用为导向,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2)课程体系僵化,专业衔接性欠缺,不能适应课时普遍减少这一大的趋势。近年来,很多院校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得力学课程的课时量减少,必须对力学课程进行相应的精简。课时精简方案必须要尽量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要针对不同学生专业背景,做到因材施教,重点突出。(3)学生激励机制单一,缺乏课外竞赛环节。力学类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相关公式和计算比较繁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加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课外激励机制。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院校有必要对基础力学类课程的课程体系、①教材建设、②激励机制③等方面进行改进。

为了解决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针对基础力学类课程的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建立符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及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课程考核方式;规范教学资料,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建立课堂教学互评制度,形成良性的互帮互助机制,注重示范引导;要优化教学课时配置,提升基础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度,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课时配置方案。比如车辆专业,更关心的是碰撞与摩擦,而材料专业对此部分的要求则较低,根据专业背景调整知识点的课时配置尤为重要。传统的课程授课方式也要进行改进,既要保证重要知识点的理论完整性又要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时刻清楚所学的力学知识要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的哪些方面中去,以工程实际应用案例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形成讲授与自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创新,要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教学实效,在教学中要适当穿插反转课堂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发问,以学生关心的点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铺展。

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意如下四点内容:(1)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音像、网络和课件资源,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推进MOOC课程的开发,给学生搭建出完善的课上和课下学习体系。这样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案。(2)改进已有的较为死板的考核制度。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关注的学习重点是老师要考什么,而不是什么对自身发展有用。因此要适当减少期末考试分数的比重,增加讨论小组的考评结果以及课程实践综合评分的比重,这样既能达到考核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形成既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试题分数来衡量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现状。(3)对教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更多的关心所学力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到了什么地方,鉴于此必须在课程中增加体现实际工程应用的教学资料,建立从工程实际中来到工程实际中去的工程科学模式。(4)定期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研讨会。一般来说力学教研室的各位任课教师都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通过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乃至不同课程教师之间课堂教学的互评,取长补短,往往可以得到建设性建议,进而形成良性的互帮互助机制,共同提高力学基础类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材建设方面,首先,各院校应根据本学校的专业特色,整理、甚至编写与本校学科特色、教学内容吻合度更高的力学基础课程教材,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通用的教材虽然经典,但有些时候却不一定普遍适用于所有专业,而且不同专业对教材不同章节详细程度的要求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时,也要积极编写辅助教材,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归纳和梳理,帮助学生在课后更好地进行复习或知识点的掌握和强化。其次,教研室或任课教师应综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完善基础力学课程的工程案例库,充实力学课程动画教学资料库,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了解相关的力学知识。同时对各门课程所选用教材编制习题库或外购较高质量习题库,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辅资料体系。最后,对课程进行精简的院校需要针对课时压缩的实际情况和各专业的实际需求,优化学时配置,突出核心内容,提升基础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度。针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简化各门课程中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增加实训环节,增设讨论课环节,针对实施细节交流实施心得。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讲授方案,因材施教,对其将来可能频繁应用的知识重点讲解,适当增加讲解深度。对力学课程的精简,要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针对不同学生专业背景,因材施教,重点突出。

激励机制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科学思想,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跨学科知识储备,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搭建技能竞赛平台,全面培养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完善过程保障和奖励保障机制。具体实施办法有如下三点:(1)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技能竞赛为契机,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依据, 结合学生的专业特性在每一学期举办1次专业竞赛, 将学生参加专业竞赛与获得的证书作为综合素质学分的认定。此类竞赛不应是简单的传统书本知识的考查,而应与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向联系在一起,例如机械专业可以以机器人为中心进行相应竞赛内容的设计。(2)与企业合作,健全实习基地保证参赛同学的正常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建立学生和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个双向选择机会,这也为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3)健全学生奖励办法,将竞赛成绩折算成相应的综合素质学分,在奖学金、助学金以及评优中优先考量。这样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去完成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

综上所述,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基础力学课程改革可以由“两个体系,一个机制”来保证。即建立“面向工程实际的授课体系”,“面向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及“以赛促教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力学课程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形成鼓励自主创新学习的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建立从工程实际中来到工程实际中去的工程科学模式。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突出核心内容,提升基础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度。针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简化各门课程中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增加实训环节,增设讨论课环节,针对实施细节交流实施心得,通过各类比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注释

① 郑家茂,熊宏齐.围绕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建设开放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95-97.

第9篇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订单式培养

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产学研的创新和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不仅促使产、学、研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各方共赢,而且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开展产学研实践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产学研机制是目前此类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实施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产学研的最常用的几种说法包括: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联合、官产学研联合,官产学研金联合。近20年来,许多高校和工厂、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产学研结合的典型模式。

纵观发达国家产学研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要得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调控作用,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产学研战略联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样化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 产学研战略联盟必须建立起良性、长效的动力驱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等;从长远来看,产学研合作一定要与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切实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不能停留在单个项目合作的层面上;联盟的技术创新活动应具有产业带动作用和技术创新集聚作用,便于集聚产业的形成。

2 产学研模式下订单式培养的研究

产学研模式下的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

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初期探索阶段,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双向调研”机制,加深双方的沟通和了解。其次理论构筑阶段,通过产学研模式下“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最后是实践应用阶段,此阶段在信息技术人才订单式培养实验班运作的基础上,通过以点带面,继而发挥集群效应,“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分院各专业推广。

2014年6月我校和北京尚官科技有限公司实施“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试验班,第一批定向培养学生取得了预期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在总结该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复制和拓展更多的“订单式”空间。并且在该模式下完成联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内容。

3 实施对象需求研究及目标措施

经过近几年的调研,我院的两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历年的第七学期,都有部分学生在校外的培训机构进行订单式培训学习,该模式为培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学生自愿缴纳一定培训费用后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保证学生培训后的就业及薪资待遇。我院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在第七学期都有3-5门的专业课程,因此外出参与此项培训必定影响其校内专业课的学习,最终影响其毕业所需的学分,但是如果学生自由离开学校参与此类培训会有很大弊端,我分院提出是否能够在校内实现这种培训及就业。因此申请了在我分院进行该模式试点。申请了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情况,与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进行比对,如果在内容体系、课时量、课程门数比较相似或接近,进行学分置换,从而不影响学生的毕业。

我院论证了把一些成熟的培训机构引入学校进行合作的可能性。通过学生反馈、专业教师论证、以及方案可操作性,最后选定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达内科技有限公司为首批企业进行合作。具体模式是学生自愿与企业签订培训及就业合同,分院提供校内机房作为培训场地,分院对参与培训的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及学分置换申请论证工作。

同时根据双方的需求与研究,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培训,联合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开展项目研究及成果转化等领域制定了如下目标:

(1)两年内完成本学院应届毕业生30―50%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就业质量。具体措施是合作机制下建立1-2个就业方向的订单式培养试验班,每个班级20―30人,前几个学期完成企业课程的校内植入,第七学期校内集中培训结合企业实习,辅助学分置换,保证学生就业培训与学位获取不产生冲突。

(2)以项目为依托,两年内完成3―5人教师到企业培养锻炼。具体措施是与企业的产学研协议明确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学校培训教师的工程能力,拟通过2―3家企业完成既定目标。

(3)以项目为依托,两年内完成一个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具体措施是以本校的实验室建设规划需求为出发点,引入企业先进设备及平台,建立基于该项目服务的联合实验室,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实践环境。

(4)以项目为依托,两年内完成两家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具体措施是根据项目需求,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时明确企业为项目提供校外的实习基地,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5)项目后期积极拓展产学研内涵建设,建立由本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的项目开发组,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开展科学研究。

4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