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生培养目标

时间:2023-05-16 16:50:39

导语:在高中生培养目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生培养目标

第1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中高职衔接;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会计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将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高职衔接是指会计中职毕业生通过全省统一考试或者国家授权的高职院校单独组织的考试进入高职院校。他们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全科成绩全部合格后,同等获得大专文凭。以湖南省2013年为例,会计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占到会计高职学生的10%左右。由于对口中职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不高,所以中高职的教学衔接往往被高职院校教师忽略。目前高职院校中会计对口中职学生的现状是:

1.中职学生和高考生合并编班。以我校为例,在过去的几年中,中职学生还没有达到10%的比例,加上他们中的大部分入学前都没有能够通过会计证,所以在编班时,都将他们和普通高考生合并编班。在湖南省的高职院校中,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将会计对口中职学生单独编班。

2.中职学生学习程度不一。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地区的中职学校,学校间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以学生间的学习程度相差很大,他们中有的考过了会计证,有的没有学好会计,准备转去其他专业;有的代表学校去参加过省信息化技能大赛,有的基本上没有学习过财务软件;有的学过了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有的则是没有学过任何和法律有关的课程。

3.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中考成绩不理想,他们的英语、数学等学科成绩普遍不好,比普招生更早的走上职业教育的道路。根据调查研究,中职学生知识梳理的能力相较操作技能等其他能力是最差的。

二、《基础会计》课堂上中职对口学生存在的问题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训的内容都是非常重要,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影响他后续课程的学习。这是中职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也是他们曾经学习过的基础课程。在课堂上,中职对口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中职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缺乏兴趣。中职学生和普招生一起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普招生沉浸对新知识的有趣和好奇的氛围中,而中职学生对于这些已经学过三年,特别是《基础会计》课程中最基础、最枯燥的内容毫无兴趣可言。他们有的打瞌睡,有的玩手机,有的无所事事。

2.考过会计证的中职学生缺乏学习目标,没有考过会计证的学生垂头丧气。这些中职学生中有一部分原来就通过了会计证,觉得《基础会计》课程就可以不用听了,实际的操作也不用学了。还有一部分没有通过会计证,特别是原来没有学好会计的学生,他们想重新把《基础会计》再学习一遍,可是对旧知识的厌恶和强烈的挫败感让他们比普招生更难以进入学习状态。

3.中职学生理论和实操水平均不高。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年龄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差,《基础会计》课程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比较浅显,象财产清查等重要内容都没有涉及。而对于《基础会计》的实训环节,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课时量不够,就安排学生课后完成。从表面上看来,学生似乎学过了《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但是并没有深入透彻的从理论和实操上掌握。

三、以培养对口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为了培养对口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对中职学生进行分层培养。《基础会计》课程对一部分自我感觉学习得较好的学生进行提升培养。一方面给他们大致梳理一下整个的会计工作流程,再提供给他们大量的手工实训资料供他们练习,另一方面开放机房让他们通过网中网实训平台接触到更多的单据。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从形式上让学生有新鲜感,而且从教学内容上让学生意识到高职学习是中职教育的螺旋式的上升,让他们能够沉下心去专注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2.加深知识,重树学生学习和考证方向。高职《基础会计》有70%的内容和中职是重复的,所以怎么样才能够让学生有新鲜感和趣味性,对教师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既要简要的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又要精准的找到学生没有学过的那30%的内容,并将知识综合深入,让学生融汇贯通。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考证也是他们克服困难的试金石。一方面,《基础会计》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内容,通过课程的引导,让那些原来没有通过会计证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另一方面,《基础会计》的内容也是助理会计师的考证内容,在学生学有余力时加入更多的考证内容,将使所有的对口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考证更有信心。

3.提高学生理论和实操能力。针对中职学生理论学习不够的缺陷,教师可以将全课程内容大致梳理一遍,学生找出自己没有学好和没有学过的部分,教师再重点讲解这些内容,并辅以相应的练习。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就一定要选用合适的实训资料,或者分岗位实训,或者分行业实训,让学生熟悉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会计核算要求。

在我国日渐成熟的终身教育体系下,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瓶颈阶段。如何打破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解决中高职课程重复和断档的的问题,将是中、高职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桦.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有效教学;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学科教育教学付诸了更多标准和要求。以终身学习能力素养为培养目标追求的素质教育渗透和落实在学科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数学学科教学离不开数学习题的教学,数学习题已成为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把手”。习题教学作为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遵循和贯彻新课改标准要求,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核心、要义,组织开展数学习题教学活动,推动和引导高中生更加深入的探知数学习题,更为有效的解答数学习题,更加高效的掌握解题技能策略,让高中生在数学习题解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鉴于上述认知和体会,本人现就当前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习题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粗浅的论述。

一、凸显学教双边特性,提供师生互动有效载体

课堂教学是双边互动、双向沟通、思想撞击的运动、发展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沟通、交流,才能实现学与教之间的和谐统一、行稳致远。高中数学教师习题教学要注重双边互动的开展,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将习题教学的过程变为双边互动的过程,在“引”与“导”的深入交流、探讨中,促进高中生更加深入、全面、仔细的掌握数学习题设计意图、解析习题有效路径,推动习题教学进程。如在“已知定义域为R的函数f(x)=是奇函数。(1)求a,b的值;(2)若对任意的t∈R,不等式f(t2-2t)+f(2t2-k)

二、注重数学探究实践,锤炼学生数学探析技能

在习题解答的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动手探究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等方面数学学习技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显著的提升。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习题讲解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成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数学习题的最大功效、最显著作用,就是锤炼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的教学功效。高中数学教师要发挥数学习题能力培养功效,多提供高中生数学实践的平台,多腾出高中生数学探究的时机,将问题条件探析、习题解答思路、习题解答活动等任务,交由高中生完成,在高中生亲自“劳作”和教师指导双重作用下,实现解析技能的提升和解答方法的掌握“双丰收”。

问题:有一个函数f(x)=1/2sin2x-cos2(x+π/4)。如果x∈(0,π),1.求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2.在锐角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如果f(B/2)=0,b=1,求ABC的面积最大值。

在上述问题讲解中,教师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由“主讲人”转变为“主持人”,让高中生成为问题讲解的亲身“践行者”,根据解题要求,开展实践探析活动。高中生在认真探知题意后认为:“该问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三角函数中的恒等变换应用、正弦函数的图像以及余弦定理”,教师进行适当指证,明确指出:“在该问题解答时要借助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运用函数思想以及构造法”。高中生结合教师的点拨,进行重新认知和完善,得到其解题思路为:“第一小题可以根据三角恒等变换化简函数,得到递增区间;第二小题可以通过等式得到cosB的值,然后利用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得”。这一过程中,高中生完成了问题条件以及解题思路的实践探知活动,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得到深刻训练,其数学解题技能也得以切实提升。

三、重视解析反思评判,促进良好学习习惯树立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高中生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决定了高中生数学解析会出现瑕疵和缺陷。而高中生不能及时、深刻的认知和了解。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习题教学结束时,要注重指导评价活动的开展,利用评价教学的指导、点拨、纠错等功效,引导高中生对自身解题活动和结果进行“回顾”和“反刍”,找出解题进程中存在的不足,破解解题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找准解题实践中解决的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和梳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除此以外,高中数学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还要注重对习题内涵的剖析以及习题外延的延伸,抓住高考政策要求和命题趋势,开展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习题讲解活动,推动习题教学有效开展,确保实效。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责任教育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核心要素

常言道,“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做好做优做实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础。进入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和推进,以培养高度责任精神和意识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学指出责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主体高度责任感和强烈责任意识为宗旨,引导和培养学生群体高尚品质和优秀人格的教育教学理念。《青少年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指出,责任教育根据其愿景目标,可以分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核心要义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树立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先进观念,形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与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一致。鉴于此,我简要论述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在责任意识培育中,增强主动学习情感

责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和培育学习对象强烈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责任心,使学生主体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主动向他人学习并对他人负责。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和科学施教,更需要学生主体的深入参与和积极配合,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能动情感进入其中,展现主体地位和风采。在高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系统工程中,能动、自觉的学习情感培养是重要内容。积极的学习情感是高中生课堂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因此,在责任教育进程中,教师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切实增强高中生自觉、主动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场景的布置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手段,充分点燃他们的内在能动意识,提振他们的主动积极情感,让高中生将学好数学作为内在自觉行为,有效培育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激发。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现实应用特性设置了“某冶炼厂为节省采购经费,根据新工艺采购金属矿产原料”教学场景呈现给高中生,让高中生在视觉、听觉及认知上受到“冲击”,深度感知数学学科的现实特征和深远意义,一方面切实增强高中生的主人翁意识,使自觉学习内化为自主行动。另一方面充分贴合高中生认知实际,挖掘出高中生深入学习、探析的内生潜能,自觉担负起学习探知数学知识的责任和要求。

二、在责任行为教育中,锤炼勇于探究素养

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具体行为和实际行动予以展现。不少高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探求进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疑惑、困难等险阻,经常表现出“畏惧心理”,缩手缩脚,不敢、不想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导致数学学习活动戛然而止、无功而返。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未能树立勇于探究、勇于克难的素养。在新实施的高中数学教学纲要中,将培养高中生勇于探究、克难求进等素养作为学习情操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责任教育进程中将责任行为教育与勇于探究素养合二为一、有机整合、同步发力,利用数学学科问题案例及数学实验等资源组织高中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探究、选择和推导等操作思维活动,有序引导高中生进行解题或验证的操作实践、评判反思、调控学习等,从而逐步培养高中生责任行为,以此获得探究实践的时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有效解决数学难题的技能和信心,锤炼和提升勇于探究的数学素养。

问题:已知有一个函数解析式为f(x)=2 cosxsin(x+ )。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的对称轴方程;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解题任务和要求,以此增强高中生完成解题任务的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高中生通过自主解题及合作探析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问题解析活动,高中生在探求解析过程中产生“如何获得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单调性”认知解析的“疑惑”。教师向高中生指出:“要运用转化思想,借助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探知”。此时高中生经过深刻思考和综合研析,得到解题过程为:“要求函数f(x)最小正周期及图像对称轴方程,可以通过问题条件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及图像的对称性等求得;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的单调性特征求出。”教师进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函数的周期及图像的对称性等内容,运用转化思想是关键。”高中生在亲自参与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及时调整思路等责任行为下,得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路径,进一步积淀战胜困难、解决难题的探究实践信念。

三、在责任能力教育中,培树尽职履责情怀

能力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学好数学,不仅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思想保障,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技能作为方法指导。责任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履行和完成责任、任务、活动的本领,它是责任意识得到深化、学习情感得以深厚、责任行为得到落实的关键。责任能力应体现在学习实践进程中,应展现在尽职履责实践活动中。高中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完成自己的学业尽到学好数学的职责。而这些是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性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培树学生主体履职尽责良好品质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开展探索性验证、集体性合作、探究性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意在强化责任能力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学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的品质。

总之,学科教学之中责任教育的实施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数学教学课程体系。高中数学教师应巧借责任教育这一新型理念,利用数学教学资源,挖掘先进教学理念,对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及生成机制梳理,有效施教,促进高中生掌握丰富数学知识、形成有效数学技能、生成良好数学情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 能力培养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2-02

在高中教学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今年教育界也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任务,加强对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探索。基于此,历史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需要准确把握培养的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此加强对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一、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探索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确立以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同时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行为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历史,获取历史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历史教师需要依据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探索原则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在目前,一般讲高中历史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历史教师需要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比如说,在高中第一阶段,教师需要考虑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发挥引导性作用。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二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地探讨和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在第三阶段,高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历史思维能力也更加成熟,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加大培养力度,使得学生可以进一步运用历史理论知识来认识和发现社会问题。

二、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策略

1.注重时空想象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求更高。高中生通过教材的研读以及教师的讲解,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定的想象,然而对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场合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的想象却较为缺乏。因而,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需要着重培养高中生的时空想象能力。想象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端正想象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健康的想象意识,才会有一个健康的想象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性较强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来引发学生的想象。

2.注重评价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观点的能力,对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思考能力。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会涉及到古今外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一个评价标准,教会学生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要求,对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示范性评价,避免学生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简单化、系统化。

且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考试卷在命题中越发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基本考查。因此,高中生的历史评价能力也越发受到重视。高中历史学科能力不仅是历史学科阅读、阐述的能力也是历史学科评价的能力。基于此,历史评价能力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完善高中生历史知识结构、思维创新、阅读和阐述能力的一个基础。

3.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首先需要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因为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是历史学习的核心,也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能力培养的重点。基于此,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需要整合历史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如说,根据历史线索去整合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对于某一时期某一知识的联系有一个了解,从而形成条块状的知识结构。同时,历史教师也要依据整体性的教学理念,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注重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要加强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得高中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构建。且在教学时,适当的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4.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现今,计算机技术已经被逐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了问题场景、动态演绎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够让学生阅读、视听、思维想象全面发展,从而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教学效果。比如说,在讲述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作战图表、战争形势示意图直观的展现出来,同时播放一些经典片段,使得历史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教学时,让学生唱一些历史歌曲、编写社会史、家庭史、举办故事会等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5.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确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是随着教师的思维走,被动的接受学习,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得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历史,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在问题场景中,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从而体验人物的心灵,直观的思考历史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对历史的学习有一个科学的态度。教师也需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他们解决问题。

三、结语

对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坚持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这样更有助于对高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实验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实施中的核心任务,而实验探究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促进他们在观察、动手操作、科学思维、识图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标》中提出11项具体要求,其中的许多方面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才能实现。本文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课堂教学阶段实施生物实验有效性的若干措施,旨在促进学生在课堂实验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设计、动手操作、交流探讨,以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落实《课标》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目标。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特点及现存的问题

2.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课标》建议开设的实验内容在必修模块增加到了27个,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倡导探究实验,强调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具体环节,让他们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形成学习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新课程的生物实验教学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不是讲授生物实验现象及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主动构建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体系。第三,新课程的生物实验教学倡导多元评价,注重生物实验技能的训练。生物实验课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生物实验基本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需要教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客观地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熟练地进行生物实验操作,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2.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在我省实施了5年,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实验课堂效率低的现象还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不能合理分配实验课堂中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探究的时间。有的生物实验课堂,教师受传统思想的限制,以教师为中心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实践时间;有的实验课堂教师放弃应有的主导地位,什么问题都交给学生自主探究,造成教学目标流于形式;二是实验课上还存在着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不明确,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三是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现象的记录;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只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分析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在近年的生物实验会考中,仍然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实验课学习效率低,而表现出对实验考察的畏惧心理,甚至认为抽到考显微镜操作就是倒霉的事。可见低效的实验教学,连最起码的显微镜操作都没能让学生充分掌握,更不用说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了。

3.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3.1多途径反馈评价机制是实验有效教学的保证

实验课上授课教师要及时完整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自评是促进学生自我监控,对本节实验课操作过程性反思和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的有效途径;互评能够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有所分析和借鉴启发。同时可以委任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组织评价并成为小组实验的“顾问”。这样既提高了小组长的学习热情,又能通过组内的同伴互助学习促进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帮助教师把握课堂实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多途径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重新审视实验思维和实验操作。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把目标和评价标准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和结束时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即实验开始前明确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实验结束时应该呈现哪些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课堂评价表,对课前准备、实验设计、仪器药品使用、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果记录等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落到实处。

教师在实验课的巡视过程,应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支持与辅导;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观察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和实验结果。多元评价能激活实验教学过程,让学生能集中精力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和实验结果。实践证明,实验课堂上实施具体的评价标准,进行及时的多元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实验完成效果。课堂多元评价比教师扯着嗓子维持纪律,强迫学生认真实验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评价制度下,学生在实验课结束时呈递的有效实验结果的数量明显增加。

3.2多起点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实验,不单是通过实验结果来证实课堂知识,也不单单是为了学会某种仪器、器具的使用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用课本中的实验步骤生搬硬套,教师应该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个处理的意义,以及各实验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精心设计一些新颖独特、多起点、多层次的问题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解决实验问题。要让学生既要知道实验方法怎么做,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观察植物细胞的DNA与RNA的分布这一实验中,可以针对实验原理、实验的选材和实验步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1)甲基绿和砒罗红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一定浓度盐酸处理样品?(3)为什么口腔上皮细胞要浸润在0.9%的氯化钠溶液中,而不能用清水?这样让学生边动脑边动手,做到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课堂提问与个别实验辅导要顾及实验室内每一个位置的学生,正视实验课堂中学生的情感需求,绝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关注到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在实验课中受到任课教师的辅导与交流而失去实验兴趣,学习动机减弱,实验效率不高甚至无法提交实验结果,导致无效学习。另外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是否善于进行正确、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生物学实验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和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质壁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按要求做了,却没有看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该引导这些学生寻找原因:引流方法是否正确,洋葱表皮细胞是否浸润在30%蔗糖溶液中?是否蔗糖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取材时是否把洋葱表皮细胞扯破?是否由于视野太亮、反差过小而未能看清?是否取到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等等。经过教师的启发,促进学生不断查找产生误差的原因,纠正改进操作方法,直至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3.3注重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实验思维是实验课培养的重要目标,而探究实验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条件把教材中较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的同时实现了探究方法和探究思维的训练。例如,在“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一节中,如果按照教材设置为验证性实验,很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实验速度很快,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得到实验结果。转换成探究性实验后,我没有事先告诉学生桌面上样品的成分,而是告诉他们在三份液体样品中分别有稀蛋清、葡萄汁、淀粉溶液,要求他们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实验思维,先用双缩脲试剂把稀蛋清与其他两种糖类分开,再用斐林试剂把葡萄汁和淀粉溶液区分开。这对于刚开始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事实证明,把验证性实验转换为探究性实验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4.结语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基本方法。高效的实验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将手、眼、脑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了感性认识,深化了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获得生物知识、认识生物规律、形成生物概念,提高各种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实验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学生实验预习的引导与监督,充分的实验器材准备及学校的实验室配置,等等。本文仅从课堂教学的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等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析。教师在实验课准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把握好课堂实验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陈伙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北京:教育研究,2007,(6).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职业教育;职业意识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进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扩大,人们对生物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为生物课程带来了契机,生物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该教材区别于以往的教材,首次出现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该栏目从职业描述、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学历要求、须具备的素质、职业乐趣等方面多角度地渗透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中心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职业教育是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劳动观、职业观的教育。具体来说,是指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与需求,使学生具有劳动观、职业观及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态度。它主张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并借助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目标的追寻实现与个人才能相适应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

二、教材中的职业教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中的职业教育内容是以专栏“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的形式呈现的,分布在三本必修模块中,从职业描述、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学历要求、须具备的素质、职业乐趣等方面共介绍了八种职业(见表1)。通过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拓展介绍,学生可以了解相关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就业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高中阶段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对青少年时期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于职业的喜好和价值观正是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脱离了少年早期盲目的、随意的幻想,变得现实和具体,真正地开始考虑职业的选择。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职业教育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树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科目。课程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职业教育渗透于生物学知识之中,由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引出,并将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生产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教育符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将职业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也是切实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需要。在职业教育中联系实际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这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了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愿望,这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生物学职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需要。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要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将职业观、职业素质和乐趣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有计划地渗入生物教学中,不仅注重生物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尽早建立自己的目标并开始规划自我未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河.试论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7.

第7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教学结构 课程设计

感想一:理念的更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新课程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并有个性的向多方面发展。并且要求教师用一种崭新的理念把这些特点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绝不能穿新鞋走旧路。具体表现在:

在形式上:较过去的知识内容而言,有的不作要求,有的要求更高。新课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实验探究内容多,带有启发性,提倡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老师学的上课模式。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在目标上:新课程的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关注我国生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要注重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结构上:课程结构上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组成的三个结构层次,设计思路开阔,更能体现新课标的全面性、开放性、选择性。

因此,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与把握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感想二:结构的改变。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部分有“《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模块都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结构同以往教材比更具有完整性。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是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表达方式更多样化(图像、案例、阅读)。新教材鼓励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案例真实、典型、说明性强,图片形象,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直观化处理。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拓展案例分析,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和“问题研究”的设计,能让学生真正参与,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感想三:设计的新颖。课程改革“生物课”的新教材贯穿了一个“新”字,即用新理念、新信息、新资料、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手段研讨生物问题。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教材中,图片同以往教材明显增多,并且更形象,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效果,并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探究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耙唤诘奈侍馓教治学生学习新的内容设疑,每章的小结和自我检测又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归纳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中“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的培养”三个角度。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即特别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教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会学。新教材突出了一个“动”,每节教材都有“活动”内容,让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启发性和很强的操作性,为学生的思考、讨论、师生交流创造了条件,突出了学生分析、综合等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新教材还强调了一个“用”字,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知识,让学生学习的是生活中有用的生物,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并尝试着学以致用。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确实给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的生物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既要重视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作业及生物知识的应用,又要重视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既要重视学生相互间的合作精神,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张扬。我认为,只有这样,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才能走出“轻负担、高效率”的新路子,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才能为学生的将来储备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总之,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要求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要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 陈平.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

第8篇

首先,我要向夷陵中学和在座的新同学表示祝贺:一是祝贺夷陵中学今年高考成绩骄人,祝贺夷陵中学的各项事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二是祝贺在座得学子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书读夷陵”的梦想;祝贺在座的学子们满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跨入了省级重点中学的大门,来到夷陵名校播种希望,放飞理想!

其次,我要向夷陵中学和学校的领导、老师们表示感谢!我的女儿今年从夷陵中学毕业了。三年前的她以572分的中考成绩勉强进入正取线,幸运地跨入了夷陵中学的大门。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女儿沐浴着学校的春风成长,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教育、培养和关爱下不断进步,在今年的高考中她以621分的成绩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实现了她攻读博士梦想的第一步。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夷陵中学,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感谢你们为孩子未来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感谢你们为各级各类高等学府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后备人才。

第三,我要给在座的各位新同学提出以下几点希望: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 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139-02

一、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的意义

1.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柏拉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年轻人从正面的事情中寻找愉悦。高中阶段对每个高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重要的时期,是成为不同人才,向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的准备阶段;或者是他们准备升入高等院校成为大学生,被培养成为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突如其来的激烈竞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荷,也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中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能够使他们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健康地成长为新时代人才。

2.积极心理的培养是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1]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生理上日趋成熟,在智力发展上已接近成人水平。然而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心理上还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衡。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对心理疾病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使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3.积极心理的培养是完善和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以往学校对高中生心理课程教育多是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矫正为主,难能有效地启迪和培养高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应体现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2]以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积极”为导向,多角度丰富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高中生成为能创造幸福和拥有幸福的人。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能促使他们人格良好发展,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现状

1.学习压力过大

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高中生心理的主要方面。学习压力过大,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焦虑、反应迟缓等。厌学是高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2.青春期心理问题突出

闭锁心理。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高中生在消极情绪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交流,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情绪不稳。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高中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疏缓,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自我意识强。高中生刚进入青春期不久,又适逢求学过程中的分化和转折,个性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会有全新的发展和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自我意识高度发展,自我形象趋于稳定,自我评价深化。

3.人际关系不融洽

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当父母指导教化和讨论问题时,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由于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有独特的个性和脾气,与同学相处关系不融洽现象较多;高中生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愿意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当不满足老师的讲解时,容易与老师产生对抗心理。

4.心理脆弱,承受力差

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有学习、人际关系、兴趣和愿望等方面。其原因有社会环境、家庭以及个人主观等因素。高中生心理脆弱跟其年龄有关,他们涉世不深,面对很多从未体验和经历过的问题。对那些习惯依赖父母的高中生而言,就更难把握自己。结果做事没有自己的标准,盲目追求社会称许,处理问题思维路线单一,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害怕失败和挫折等问题。

三、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的对策

1.提升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体验主要包括对过去生活的满足、对现在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及对未来充满希望。[3]主观幸福感是积极体验的核心内容,提升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从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始。幸福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即一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4]因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正确的认知很重要。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向上比较,能降低幸福感;向下比较能提升幸福感。这提醒我们选择不同的比较方式能提升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比如,比较学生学习成绩时,选择学习成绩相当的学生来比较,而不是用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衡量学习成绩,这样才不至于造成高中生幸福感缺失。此外,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中生获得体验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要信任每一位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最后,让高中生多参加集体活动,这是因为在集体中学生相互交流、沟通机会增多,能充分体验到快乐。

2.培养高中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积极人格[5]意味着个体持续一贯地把自身的失败与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由外部原因引起的、特定性的情景事件,而把成功看成是长期的、具有普遍性的、由自己内在的原因引起并影响到自己所做其他事的情景事件。因此,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解读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持续一贯地对生活事件做出积极解释的风格。当然,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彻底改变以往侧重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解决和矫正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凸显积极人格的核心地位,强调围绕积极人格的培养,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地疏通“积极人格”的培养通道,营造对事件积极反馈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积极的体验,激发学生潜在激情,发展学生积极品质,促使积极人格的形成。对于高中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培养,“应该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发掘人的这种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6]。

3.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不一样,其所作所为就有差异。校园是高中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建设一个和谐、轻松、团结、关爱的校园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精神和团结友爱意识。其次,教师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作学生榜样和良师益友。第三,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学校要共创一种团结合谐轻松愉快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麻彦坤.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3):42.

[2]尹秋云.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66-168.

[3]Seligman M,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4]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