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教学能力

时间:2023-05-16 16:50:45

导语: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能力

第1篇

【关键词】课堂;大学数学;教学

0 引言

近年来,各种科学科技不断涌现,已经投入使用并给人直观印象的高科技飞行探测器、无人机、高铁列车,还有逐渐渗透到个人生活中的智能家居产品,以及最近刚刚上市方便出行的摩拜单车等。那么这些产品以及生活用品能直观触及到我们内心的变化,所以有激发人们去主动学习的动力,包括机械、轨道、计算机等各专业,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会怀揣改变生活现状乃至改变世界的梦想,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而随着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语言对大家来说也并不陌生,出国旅行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一件事情,那么对于英语或其他语言的学习对大学生来说已经迫不及待,尤其是日常用语,所以对于文学语言类课程,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进步阶段,经久不变的数学真理虽是各门学科的垫脚石,却不能直观的把研究成果真切的渗透到生活当中,加之众多繁杂的定理与计算,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困难,最终导致学生中途放弃,他们觉得看不到尽头。

但是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是学习其他学科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提高高等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

1 大学数学课堂的发展现状

现在高等数学课堂的讲授形式基本都是板书与多媒体结合,教师按部就班的将规定学时内的授课内容灌输给学生。有的同学会中途掉队,睡觉或玩手机等,这些现象还不能及时根治,也就大大降低了我们大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从扩招这个客观原因来讲,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一个班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参差不齐,所以对大学数学的学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从另外一个原因而言,大部分教师科班出身,知识结构单一,习惯于理论学科式教学,授课时不能将数学与学生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使得课堂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尤其对高职院校而言,还不能将应用直接贯穿到数学课堂当中[2]。

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公共课程,我们怎样才能在大学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2 对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

《大学数学》作为大学课程中的基础课,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经管类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大学中比较受重视的一门课程。有人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想这些说法都没有问题,因为要想讲好一门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教学当做一件艺术品去创作。

那么作为一名高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哪些呢,尤其是课堂上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教学能力,又应该怎样去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意见和看法。

2.1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做一名教师的基础的条件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知识面的要求也很高。正所谓学高为师,大学不像中小学,学生们都是成年人了,都具备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学识水平要求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而且科学文化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自己学科的发展方向,还需要涉猎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

2.2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照本宣科,也不是解数学题那样的按部就班。充分的课程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所学专业等用心寻找素材编写教案,认真构思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W方法,甚至是设计准备好每堂课提什么问题、怎样去提问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透彻理解和把握所教课程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知识点的设计目的、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学的流程。对于在高职学生的教学更要认真对待,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还有自制力等方面相较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种差距是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很难抹平,作为高职阶段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准备课程,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应该想法设法做到去吸引学生,管理学生,启发学生。教师应学会吸引学生,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专业的要求,是学生未来的需要,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一门开设的课程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就比如数学,就是学生比较畏惧的一门学科,因为它的难懂,更因为学生的兴趣的缺失。为了让学生掌握做学知识,必须能够吸引学生去学习,教学是不单单是教师自己的事,更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往,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学,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不应该是空洞的乏味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该注意培养自身的魅力,平时的仪表、语言、板书等等都跟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教师还应该学会管理学生,因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问题,高职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尤其面对学生迟到、讲话、玩手机、睡觉等情况的时候,怎样去处理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同时达到督促学生认真上课的目的,这些细节可能很多老师并不在意,但实则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首先应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为什么迟到,为什么讲话,为什么拿出手机,为什么一定要睡觉,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仗势欺人,强词夺理,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做到寓教于乐,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上给予启发也是比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教给学生举一反三地本领,比如面临的学生的提问,是直截了当的给出结果,还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我想适当的引导就要比直接给出计算的过程要来的好很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提问也是启发学生的重要方法,互动交流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甚至是有些学生会因为一次提问,一个好的回答而喜欢上数学,当然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学生对于所提问题的不能回答,这时候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注意对待了,是不是需要给出些引导,给出些提示,还是适当的批评等等,因此教师也应该具备临场的应变能力,实际问题实际分析。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提问,鼓励学生去提问,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提出疑问,通过问题来促进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对于课堂的把握,教师除了要备好课以外,要想完整地上好一堂课,还应该控制好教学的节奏,包括最后的结束,以怎样一种方式来结束一堂课,教师可以是对一节课内容的归纳或者小结,去突出本次课程重点的内容,已达到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知识点。对于结束一堂课,教师还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引申,已达到使学生眼界得到开阔的目的。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本次课程与下一次课程之间的联系,引出下次课程的内容,以促进学生课后的预习工作。

2.3 积累实战经验

作为一名新教师,听课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可以最直接接触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听同类课程,也可以相对了解学生的专业课程,然后再充分吸取各位老师在上课中的优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新教师应该不断努力地去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去提升自己,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一名优秀的大学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第2篇

教学现实主义不同于教学现实,前者是一种具有广泛涵盖性的特定课堂教学类型化风格,后者是支撑、启动和充盈课堂教学的丰富材料。任何课堂,无论是注重表现还是注重实在,现实都是它的本真依托,也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客观依据。教师应该在以学生为教学原定的现实世界里寻觅和发现原始材料,至于如何处理或经营这些素材,则决定了其课堂教学的风格类型重点。也就是说,教学现实主义是面对教学现实的实施风格,教学现实则既是教学现实主义又是教学形式主义的实施素材。

教学现实主义突出教学内容相较教学形式或技巧的重要性,强调课堂里人与物的真实“教学影响”,不轻易给出对教学素材的评论或观点,也不人为干涉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力求呈现课堂未加修饰的自然形态,还原教学去除包装后的本来面目,认为任何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注意力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也就是说,现实主义的教师宁可放弃自己“出彩”的机会,或降低自己的受关注度,也要让课堂内的所有人,包括学生和他自己以及可能还有的观课者,实实在在而又简洁明了地关注、把握和感受教学主题与内容的“风采”。教学现实主义不追求方式技艺的完美,坚持简约真实的原则,反而使现实主义的课堂,在不张扬其表现手法的本真状态下彰显其内质蕴含。

首先,教师的专业学识和教育职责必须与他(她)所承担的课程教学实际吻合,细化而言就是教师对课程目标和结构的把握必须准确,在课堂教学上的思路与流程设计必须切合学生的学情,采用的教学方式或其支持材料必须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相适应,知识观点的表达必须清晰正确,绝无拖泥带水,自身想法的袒露必须诚实真切,绝不遮掩退避。

其次,学生的学习基础、目标、要求、能力、状态等,应该实实在在地让自己和老师心中有数,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就该和实际教学进程相对应,不能因公开课等特殊情况而有被人为拔高或掩饰的非正常现象,学习效果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观点或内心想法,应该大胆真实地予以表达。

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必须是自然真诚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合理,既可以是完全来自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问题,也可以是依托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而情境创设的“人造真实”问题,学生的回答就该是符合常理的或者是自我思考的实际答案,不能为了迎合教师的预期或顺应课堂多数人的“主流”态度而作出言不由衷的回答,或者故意掩盖自己的看法;如果师生的课堂对话未按预设教学思路发展,则应立足即时生成的问题、现象,将其自然推进下去,并由此通过课堂现场真实感带动学生?W习的真实性。

同时,教学形式必须是真实的。这倒不是说教学形式主义所采用的形式就是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现实主义还是教学形式主义,用以表现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本身应该如我们所见都是真实的,就像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实验操作、分组合作学习等手段所展示的那样。教学现实主义强调教学形式的真实主要是指: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以真实的学生需求和课堂环境为出发点,教学方法的运用于教学内容的呈现之间必须具有高匹配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方法越复杂、手段越花哨越好,恰恰相反,简便快捷的形式往往更具实效。运作教学方法的素材、器具和情境,应尽量是生活化、常态化、普适性的元素。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在构思、准备教学手段上,比在解读教学内容和规划教学环节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那么表面精致的教学手段,则可能会带来低“性价比”的教学“产品”,反之,即使教学手段看上去粗糙简陋,也可能会造就高“性价比”的教学“产品”。

2 课堂教学对教学模式转变的张力分析

有时候教师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的多媒体或电子白板课件,不一定有临场随堂生成的教学方式亲切和实用。这倒不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它对课堂教学的助力作用有目共睹,而是现实需要与课堂效益之间关系的协调性问题,对教学形式主义而言可能是非要不可,但对教学现实主义而言,需要就是需要,不需要就是不需要,绝不勉强,也就是说还是教学“性价比”问题。教学手段不必经过事先刻意而详尽的准备,完全以特定课堂教学的当时条件状况设置临场教学途径,包括课内和课外的各种可资运用的现实元素。

比如,教师在讲台上和靠得最近的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式对话,虽然两人间的个人距离为学生带来安定感,但教师居高临下的俯视式对话又造成了两人间心理上的不对等,并且学生背向全班同学,和教师之间处于前景区域,与中远景区域的学生产生疏离感。教师和居中或偏后的学生进行对话,俯视下的心理权威感依然存在,同时由于教师单独占据前景区域,在相隔一大片区域的情况下,使居中或偏后的学生分别处于中景和远景区域,两人间的对话在相隔大片区域的其他学生头顶上来回交接,这对其他人不仅不礼貌而且具有排斥感。另外,学生隔着大片区域向教师的仰视式提问存在的问题是与此相似的。也就是说,无论何哪个学生进行课堂对话,教师始终在前景占据更多空间并主控课堂,相对减少教师的空间占有,从而相对增加学生的空间范围,架构层次合理、分布均匀的动态式课堂区域空间格局。

像这些课堂操作行为是值得进行的:教师在课堂提问和对话时走下讲台,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平等交流,并且师生对话本身也面向全班展示;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主动参与其中,近距离地和学生融入式互动,并在各学习小组间通过正向方位和区域互置,使学生个人的比例空间得以丰厚;教师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共同表现问题的探究过程,或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全班面前展示探讨成果,教师在学生居于课堂前景的同时退至中景乃至远景,和讲台下的全班学生一起与前景之间形成内涵清晰、任务明确的场景梯度,这是相对单位区域空间的平衡。

师生课堂操作行为在教学时间与空间里的运作,可以看做事课堂的“自然运动”,这种“运动”更多的是在教学时间的自然流逝和教学空间的自然支撑中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在此过程中,“静态”课堂和“动态”课堂是相对的,它随教师和学生处理教学环节时的“意向运动”的程度和方向而转化。课堂的“意向运动”一般是教师相对学生以及课堂装置之间的距离、区域和关系的动态变化,表面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实际上是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联系。教师意在通过“行”动牵引“心”动,有时看似不露痕迹的动作行为却渗透着带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目的,就像在教室里不经意的走动路线、学生分组讨论及交流发言的安排、师生话题探讨与对话的位置关系等等,都可以反映、传递出教师个性化、特色化、风格化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期待。

教学模式就是这样既来自实践,又来自借鉴,既?碜源丛欤?又来自推广,既来自程式,又来自个性。最具持久活力的课堂模式,往往是在已建构好规范的教学形式上和教师个人独特的课堂贡献上取得平衡者。当运用一个众所周知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领会并把握其主要特色,然后在类型化传统和个人化创新之间、普通适用性和特定作用力之间、耳熟能详和原创思维之间,通过令人耳目一新的融合创造出厚重的教学张力。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06-01

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从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形式各样的探索性、创造性、开放性的试题,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各种综合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何在课堂中创造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通过这几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计提问,引导阅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设计提问,引导阅读”的方法。每堂课首先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自己学习,再根据学生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就使学生有了独立发挥的空间,也使老师能够有的放矢。如在讲解例题:“一个弧形拱桥,跨度为37cm,拱高为7cm ,求拱桥圆弧的半径。”中我设计的问题为:(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2)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3)画出几何图形,标上有关数据;(4)这个题目中最终是借助什么图形来解决问题的?这样使学生通过逐步思考,既能很好地掌握这个例题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仔细观察,学会归纳

第4篇

一、激发兴趣,营造轻松的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也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就谈不上自主学习。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轻松。因此,教师要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要求学生成为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讨论;赞扬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苏教版第七册“练习四”第一部分“有趣的汉字”有一个问题:“醒”的右边“星”表示它的读音,左边的“酉”表示什么?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自觉地讨论起来,一致认为:左边的“酉”表示鸡,因为十二生肖中有“酉鸡”的说法,“醒”表示鸡叫的时候就醒了。我为学生能想出这么合理的解释而感到骄傲,虽然答案并不正确,但我还是称赞他们的想法有创意。接着,我写了个“酒”,又写了个“醉”,问学生:“醉”左边的“酉”表示什么,和“酒”有什么关系?学生更来劲了,知道“醉”左边的“酉”跟“酒”有关。我又让学生画一画古代的酒坛子,他们发现酒坛子跟“酉”很像,兴奋得不得了。最后,我请学生解释“醒”左边为什么是“酉”,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地回答,学习语文的劲头十足。

二、引导质疑,点燃创新的火花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也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考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法可循,如引导学生质疑重点词句,质疑课题,质疑矛盾处,质疑标点符号的运用,质疑课文插图,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我在教《船长》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不和其他船员一起逃生?学生展开讨论,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时间不够,人们把他忘了,小艇不够用……当学生说到“船长把自己忘了”时,我乘机引导学生从深层次理解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无私无畏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质疑,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储备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实践,增强自主学习的活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有这样一句话:“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语文教学应创造让学生实践的机会,以实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在读写的过程中加进“说”和“演”,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实践活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更强了。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如在执教《九色鹿》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巩固学习法,以八位学生为一个小组,展开比赛。我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因为要表演,学生得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把握角色;因为要评价,学生得认真欣赏,能力得到了锻炼。

实践的方式还有很多种,在运用时,我们应不拘一格;实践的原则应突出开放性、主体性、挑战性;实践的目标应致力于能力的培养,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

第5篇

小学数学教程具有抽象性、应用广泛、系统逻辑性强、图文并茂、知识体系完整等特点,所以对于培养他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联想、归纳总结等等多方面能力都行之有效,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的实施过程尤为显著。

一、准备,创设情境,感知概括内容

每节课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准备题的过渡而切入新课的。而准备这一环节又往往令教师及学生忽视,有的只是把它作为简单的练习来处理。实际上准备题既能对学过的旧知识点加以巩固加深;又能够为新授课扫清道路,缓冲难点;还可以预设伏笔,使教学生动有趣。所以如果不好好地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概括水平,太可惜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编者意图,为形成能力做好准备。例如:《小数的认识》一课中,准备题中出现4种商品的价格。编者为什么会这样设置呢?这样安排的好处在哪儿呢?不这样设置可以吗?教师只有在设计这块教学时,有意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充分感知小数与整数的区别。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读懂、看懂、领悟到小数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形成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

二、观察比较,培养概括能力

由于编排的特点,很多知识都是通过一些具体实例、直观教具,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再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或规律特征、图形特点。教师通过罗列数据、等式、表格等,当然其中也可以是准备题中已经涉及的,只不过需要用对比、着重指出等手段,通过自己的语言初步形成概括。即使说不到位,也得让学生感受跳一跳就可能摘到桃子的滋味。切忌包办代替,把现成的规律、性质直接说给学生。如果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能力、智力将大受影响。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我通过准备题的快速口答,然后再有目的地排列组合,板演结果:

5×(2+8)=5×2+5×8

3×(7+3)=3×7+3×3

(6+8)×10=6×10+8×10

简单的几组等式,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等号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都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最后还要把相乘的积相加。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了,同时为教师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空间,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从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有价值的数学比告诉他们数学有价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样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通过例题的计算概括出“凑10法”;又如看了很多的长方形物体,再让孩子们总结长方形的特征;像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处理,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

三、自学课本,形成概括能力

一提起自学,很多教师就采用放任自流的形式,因对自学的意义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自学大多会流于形式,而无法让学生真正的自学,更不用说让他们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了。只有教师善于利用自学优势,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想学,而且有信心把这个知识学会,他才能学得进去。所以课堂教学中的自学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砝码。通过自学,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学收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交流,互相倾吐,教师不仅要听学生的结果是什么,还要让学生自己讲出结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得到的。长此以往,“目标自学”的念头无形中会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尽力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提高概括水平

让学生将一节课的内容用几句话简单概括,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自我评价,找出差距,形成竞争机制。同学们你争我赶,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取学习知识的热情,也可以激励授课的教师,达到师生共勉。这样一来,既可以重温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形成学习,提高学生概括水平。

第6篇

一、在兴趣引导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探究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训练,还有理想、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一些概念、规律之前,最好能够接通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时,我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邻居家生了一个小孩,夜里孩子怕黑,总是哭啼。其家人买了个灯具,可光线又太亮。那么,怎样让灯光变暗呢?”这样创设情境,学生兴致盎然,纷纷畅所欲言,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经过讨论,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电阻知识,想到两种较好的解决方法:1.减小电压;2.增大电阻。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你的判断对不对?你能通过实验验证吗?随后,我又要求学生说出家中既能发光又发热的东西有哪些,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家里既发光又发热的东西很多,如白炽灯、日光灯、红外线取暖器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用电)。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在猜想验证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科是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科,“物理”顾名思义,就是要“悟理”。而“悟理”的最好方式就是在问题中引导学生猜想,在猜想中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让学生得到验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实实在在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导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思考: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又有什么关系?通过

讨论,学生认为:既然电压变小或电阻变大,小灯泡会变暗,那就说明当电压变大,电流会变大;当电阻变大,电流会变小。

我趁势追问:那么如何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室里,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大多能总结出:(1)保持电阻R不变,看改变电压后电流如何变化;(2)保持电压U不变,看改变电阻后电流如何变化。

尽管控制变量法是这节课第一次出现,但在初二开始就学习了这种研究方法,所以这里通过巧妙的衔接,复习了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两个小问题:这里的实验要用到什么仪器?如何才能多测量出几组数据?这两个问题是针对学生设计出的电路无法改变电压U,只能测出一组数据而预先设计的。至于怎么来改变电压U,学生讨论后总结出可以改变电源电压,也可以增加一个滑动变阻器,当然增加滑动变阻器更方便。

尽管学生提出来的设想,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都不要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完善。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经常会出现电压能调到1V就调不到3V,能调到3V就调不到1V,这是什么原因呢?可以给学生提供几组不同规格的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又会提出新的猜想或疑问,从而将探究学习引向深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在社会生活中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理解与记忆的最好方式是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用剪刀修剪树枝,那么怎么剪才能更省力?

此题的关键是怎么剪才能更省力。要使杠杆更省力,应该让剪刀的动力臂比阻力臂更大些,即让树枝靠近刀轴,手放在刀柄的末端,这样会更省力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会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又如,汽车已走进寻常百姓家,那么汽车的油量表的指针为什么能指示油箱油量,请根据图示说明它的工作原理。R是滑动变阻器,它的金属片是杠杆的一端,从油量表(由电流表改装而成)指针所指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油箱内油面的高度。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探索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立足于改革课堂教学,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为培养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营造课堂氛围,拓展思维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创新并不是天才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早在46年代初就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开发和扩展人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个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

比如在教《火烧云》时,我是这样的:

1、思考、领悟:找规律。学习第4―6节时,先让学生默读,说出哪些地方写了火烧云变化多、变化快,引读思考:天空出现了什么?怎么样?后来怎样了?看的人怎样表现?进而领悟写法:先写某种动物出现,接着写样子,又写变模糊,不见了,最后写看的人的表现。

2、模仿、练说:巧内化。学生领悟写法规律后,让学生仿照这种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做到仿有对象,学有目标,还要有创新,鼓励学生用其它动物和静物来比拟火烧云的形状。同时,教师有意地营造质疑问难的气氛,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景,诱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找出疑点,大胆推测和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交流、练笔、勤积累。要求学生把练说、练笔结合起来,让学生争相发言,获取信息,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描摹,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通过悟法――练说――练写,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创新,鼓励求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无弊。

二、在质疑中激起涟漪,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才能有所思、有所学。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是让学生主动求学,而不是被动接受。否则,学生只是容器,大脑中思潮风平浪静,毫无跌宕起伏之势,思维不灵动,能力何来长进?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引导学生从批判的角度质疑,激起他们心海片片涟漪。如教《大森林的主人》一课,有的学生提出:猎人虽然能在困境中想出办法,克服困难,但他任意捕杀野生动物,又在森林中生火,对生态环境极为有害。因此。他不能被誉为大森林中的主人。这种不信书,不信师的敢想敢说的批判精神,正是创造精神的一大体现,教师要给予呵护和疏导。

应该看到,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作为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的刺激物,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扣准时机,合理使用。

三、创设情趣,使学生乐学

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首先,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雪花的形状及颜色。说起颜色,学生们会脱口而出:“像白糖”,“像面粉”,“像霜”,“像棉花”。他们把雪花和生活的事物进行类比,得出结论,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说起雪花的形状,学生们的扩散性思维又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有的学生说:“像白鹅的羽毛”,“像蒲公英的种子”,“像六角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每当这时,我就会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创新的萌芽却随处可见。

四、优化课堂教学,实施“激励创新”,培养求异思维

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只注意学生的今天,而忽视学生发展的明天,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去探索,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发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教学任务完成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续编结尾的任务,有学生说:“天鹅、大虾和梭鱼发现拉不动车子时,都在互相责备对方。这时,山羊伯伯来了,听了他们的情况,想了一会儿,对他们说‘你们别互相责备了,应该找找自己错在哪里?就知道为什么车子会拉不动的原因。’他们听后想了想,觉得惭愧不如,低下了头。最后,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终于拉动了车子……”,这富有想象的创新设想,大大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五、积极评价,激励创新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以鼓励来评价学生,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提高做事的兴趣,增强自信心。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不是只简单地说声“对了”,让其坐下,而是常说“很好”“非常聪明”“棒极了”“了不起”等评价用语,让其从内心深处感到喜悦,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也不能简单说一句“错了”,而是用“好,但是...”等在肯定他能大胆回答问题的同时,指出错误。这种积极的评价保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讨论、发言是安全的、自由的、不会受到压制,尊重了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去听、说、读、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趣有力,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1999年第Z1期 江苏教育杂志编辑部

[2]陶行知. 《创造宣言》(节录)

[3]陈颖.《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 发表于 2006

[4]苏德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刊登《基础教育科研成果集》下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自主探究 引导 启发 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16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自主探究便可有效达到这一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引导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和激情,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水平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具有诱导性、探究性、新颖性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积极探究问题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

例如,教学《故乡》时,首先,教师根据故乡的故事情节提出一系列问题进行引导探究:(1)回故乡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在故乡的主要情节是什么?(3)离开故乡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三个故事情节有什么不同?通过三个故事情节的变化进行探究,不但能够使学生把握全文脉络和基本内容,弄清作品结构,初步理解作者意图,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其次,教师根据人物特点提出问题:“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有什么变化?描写闰土性格的重点词各有哪些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根据人物性格的描述要求学生画出闰土20年前后的外貌特征,找出其中的变化。通过对人物外貌形象的比较、归纳、探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思维和比较抽象思维。再次,教师根据环境提出问题:“20年前后的故乡有什么变化?描写环境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学生对时间、人物、环境的探究与比较归纳,不但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和通篇结构,而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探究的科学态度,让学生通过探究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引导探究可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思维得到飞跃,知识得到升华。

二、启发自主探究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不能满堂灌,应启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启发上,让学生探究感知新知识,尝试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探究课文中的问题,采用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分析与系统化,模型化与具体化,联系与猜想等多种启发探究方法。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弄不清问题、难以解决问题,原因在于问题范围过大、难度太大、指向不明。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科学性启发,把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大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把繁难问题分成几个简易连贯的小问题,分层推进,使学生沿着一个个小问题逐步逐层探究,最后解决大问题、大难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教学《故乡》时,“新生活”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1)像“我……隔膜、辛苦辗转”的生活好吗?(2)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好吗?(3)别人恣睢而生活好吗?为什么?”同时,教师予以启发:“这些都是封建思想和意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辛苦生活。”通过以上分步启发,学生对“新生活”的含义步步探究,达到解决教学难点的目的。

启发自主探究适用于大问题、难问题的探究,通过教师分层逐步启发,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就能一层层探究,一步步解答,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水平,并要从多角度、多种形式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启发要有针对性,不能启而不发。

三、激励自主探究

第9篇

一、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得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内部的学习需要从而引向具体的学习目标,开始具体的学习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神贯注,积极思维,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存在着丰富的生动有趣的化学现象。因此,重视化学实验利用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创设情境,或制造悬念;或探索规律;或验证结论,让学生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实验事实进行有机地结合,体验到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的乐趣,当他们在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规律的时候,他们的思维进入亢奋状态,聪明才智也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讲金属钠的性质时,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金属钠可用小刀切下一块,投入水中竟然会浮在水面上,并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并逐渐缩小,发出“嘶嘶”声,最后完全消失,烧杯中滴有几滴酚酞试液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若用排水集气法可收集到一试管的气体,此气体移近酒精灯的火焰时会发生爆鸣声。学生们在亲身参与和目睹这一系列有趣的实验现象,使他们产生了愉悦的情感和追根溯源的心理: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而不下沉?为什么钠会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同时还伴有“嘶嘶”的声音?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试管中收集到得气体是什么?师生对实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科学的分析,概括,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从而对钠的硬度、密度、熔点,与水反应的过程和本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在脑海里必然留下持久的记忆,使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产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愿望。

二、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

所谓思维的创新,是指有创见的思维过程,表现为思路求异、新奇、独特,思维成果具有新的价值,是一种宝贵的思维品质,实验设疑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直观形象生动的实验设疑或通过设疑让学生设计实验,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思维激昂状态,由疑问引起思索,从而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思路,培养打破常规,锐意创新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1)实验设疑,培养学生打破常规的求异意识。在HCl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做HCl喷泉实验时,请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得出“HCl极易溶于水”的结论。教师设疑“CO2能否替代HCl做喷泉实验,原因是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教师再设疑“CO2若要做成喷泉实验,需要什么条件?”疑问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思维积极。当学生一旦想到喷泉的本质是“气体完全溶解于水中”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从而找到CO2能完全溶解在碱性溶液中这个问题的关键之处。随后用CO2代替HCl,NaOH代替水就可成功演示喷泉实验。同理,可推得在一定条件下,SO2,H2S也可做成喷泉实验,从而使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打破了常规。

在讲解启普发生器原理后,设疑“能否用试管等常用仪器组装成简易启普发生器?”学生用长颈漏斗、试管、塑料圈等成功组装成简易启普发生器。再设疑“能否用干燥管为主要仪器,组装成小型简易启普发生器?”通过设疑,使学生打破仪器的常规使用方法,活用仪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设疑,培养了不囿于习惯程序,寻求变异,打破常规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