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家庭教育规划

时间:2023-05-16 16:50:47

导语:在家庭教育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家庭教育规划

第1篇

这是一个面向杭州200余万户家庭和110万名儿童五年间的家庭教育方案套餐,《规划》中的信息,也许正和你的家庭息息相关。

《规划》前,快报请杭州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编写组专家沙江、沈明革等老师做了解读。

快乐家庭让孩子人格健全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是指家庭的物质条件,也不是指家长本身的学历、职业背景,而是指孩子能够在和谐快乐的家庭里健康成长,继而促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

《规划》强调要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比如,在准家长学校教学内容中新增了“关注夫妻感情、婚姻质量和掌握家庭经营技巧”等内容;在0-3岁家长学校教学内容中新增了“有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的课程;在小学家长学校教学内容中新增了“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课程等。

沈明革说:“很多新婚夫妇在准备要宝宝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可能是物质经济条件是不是做好了准备。其实作为一对准父母,更多的是心理建设。能不能对一个孩子负责,不是给他多少钱,而是给他多少爱和鼓励。”

孩子的错家长也有责任

杭州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人士说,凡是前来咨询问题的家长,问到最后,总会有点无奈。

“很多家长问到最后,就会反省,其实,孩子的错,自己也有责任。尤其是在品德教育上,父母就是孩子眼前最直接的榜样。”

“我对孩子的教育原则只有10个字,不打、不骂、不威胁,不利诱。”沙江说。

以小孩子说谎为例,沙江分析说,不外乎有三种原因,第一,有压力,第二,害怕被惩罚,第三,淘气。

“如果不确定发生了什么,就指责孩子,这样会影响他日后的安全感。”

此外,在家庭教育中,也不要“威胁利诱”,“再不好好吃饭,大灰狼来了。”“如果在幼儿园听老师话,妈妈请你吃肯德基。”

沙江说,“不管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把他当成人,去细细呵护。不要轻易许诺,许诺就要言出必行。”

今年杭州将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第2篇

3月6日上午,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妇联在京举行了全国家庭教育五年规划新闻会。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赵东花出席并作重要讲话。《规划》联合颁布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及北京家庭教育学会的有关领导、部分理事,全国妇联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和30多家媒体的记者,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赵东花介绍了《规划》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据介绍,近年来,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已共同颁布实施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通过家庭教育规划的实施,家庭教育工作已进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协调领导体制逐步建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队伍阵地和指导服务蓬勃发展,全社会家庭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家长教育素质能力有效提升。实践表明,家庭教育规划的制定实施,有益于协调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家庭教育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继续制定实施下一个全国家庭教育五年规划,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能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赵东花说,《规划》的编制受到全国妇联书记处及教育部等联合颁布单位的高度重视。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将其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立项,经过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广泛听取了地方妇联、基层群众、学会专家、家长代表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在征求意见和会签过程中,教育部等部门认真研究、大力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规划》的编制原则、总体目标和任务,赵东花说,新《规划》的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了三个坚持,遵循了三个原则。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家长儿童的宗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着力推动解决家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坚持与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部署要求相一致,与教育规划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相衔接,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家长儿童的需求相适应;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充分考虑城乡地区差异,统筹兼顾不同儿童及家长群体,特别是关注困境儿童家庭及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编制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两个基本”,即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基本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她强调,编制《规划》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育人为本、家长主体、服务为先;二是科学引导、规范管理、依法推进;三是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均衡发展。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规划》设置了10项目标任务,提出了9项保障措施,其中有不少新增内容和重点指标。如,提出推进家庭教育立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家庭教育法规条例;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在80%的城市社区和6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办好全国及省区市网上家长学校等。同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强化了经费保障机制和监测评估机制。

第3篇

青少年是指一个人6岁至19岁之间的阶段,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初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知识增长、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人口数量约2.28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人才的重要储备,青少年的成长成才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与美满。

一、做好青少年成长规划的必要性

为青少年做成长规划,能够调整家长完全依赖学校的心态,促进家校之间的互补;能够帮助家长结合孩子实际条件,思考子女教育的问题;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成长;能够强化家长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优化子女教育;能够减少家长在对子女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引导其走向成才和成功。在我国,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意识、有能力去思考和实施青少年的成长规划。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另有3600多万流动的未成年人口,也就是说,我国每3个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这为孩子的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即使是在正常、非留守家庭的人口中,也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处于盲目和顺其自然的状态,很多家长虽然主观上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但由于不懂教育,收效甚微。这使我们对青少年做成长规划显得更加困难、更加紧迫、更加有必要。

二、青少年成长规划中的一些误区和反思

1.过分溺爱孩子,助长了孩子的娇生惯养

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有相当多的独生子女。同时,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忙碌、外出务工等原因,全靠隔代长辈抚养,促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和娇惯的习惯,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遇到困难和挫折,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长辈对孩子的喜爱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凡事都没有原则的溺爱就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这种方式短期看起来是对孩子的爱护,长远来看则会害了孩子。因此,教育孩子既需要关爱,更需要方法。

2.抱着放任自流的心态,交给老师和学校

在对待教育的问题上,有相当多的家长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教子女,往往把教育孩子完全寄希望于教师和学校,希望学校和教师把孩子教育成才。家长这种寄托于学校和放任于学校的选择,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位。虽然学校有完整的制度和系统化的课程学习、课余活动等,但是学校教育是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的,家庭亲情对子女的关爱也不是教师所能完全了解和替代的,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家长的悉心爱护和教育。

3.没有考虑孩子的学习意愿和兴趣,盲目参加培训和早教

也有相当多的家长有对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的意识,社会上生意火爆的各种早教、学习培训和补习班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方面,各种早教、培训机构的宣传和广告,吸引了家长的眼球,如“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宣传口号真的是说到了家长的心里;另一方面,有的家长也有盲目跟风的心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早教,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了后面,也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各类培训和早教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抱有十分功利的心态,当然,这种想法也是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得已而屈从于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但实际上很多早教和培训机构已经完全商业化了,对孩子的培养也是唯分数论,不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广大家长应该合理甄别、认真思考、充分论证,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而不是盲从和跟风。

4.重视智力,过度看重分数,造成高分低能

在长期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只有分数才能决定孩子命运的社会现实也影响了父母对孩子培养的认知观。这是应试教育在公众心理层面造成的认识误区,也是当前暂时无法改变的教育现状。以前孩子只是为了高考而拼搏,现在为了小升初、初升高,孩子们不断参加各种考试,考试现场的拥堵程度已经成了壮观的社会现象了。以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所谓的学生减负在“应试教育低龄化”“中小学基础教育精英化”的压迫下反而使学生的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家长和各类学校都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追求智力投入和分数成了家长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其实对低龄孩子的教育来说,还有很多比分数更加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孩子健康身体与心理、爱好与兴趣、探索与好奇心、诚信意识、坚韧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性格、高品质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等,这些优良品质的培养能够使孩子受益终身,远比分数更加重要,这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对人的幸福和成功的影响远远超过分数本身。

5.未遵从个体实际,思想窄化、路径单一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一些家长未遵从孩子个体的实际差异,思路不够开阔,路径比较单一,非让孩子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道路。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许多家庭和家长们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看到别人的孩子读名校就要跟着效仿,造成了子女极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智能组合的优势,有的孩子的天赋和兴趣不是靠考试分数就能反映出来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应当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条件尽量找到合适自己的教育规划道路,比如就读职业学校,学习技术和技能,同样也能够在社会竞争中具备自身的技术优势。成功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不一定非要走名牌高中、名牌大学、学术科研的道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成才之路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三、关于青少年成长规划的具体做法和建议

所谓青少年的成长规划,就是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青少年自身的实际,对孩子成长做出规划,使整个教育过程不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为孩子的成才起到引领、监督和调整的作用。我们这里谈的青少年的成长规划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视角,偏重于个体化和微观化的教育规划。由于青少年的成长规划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点,因此我们只能提出大致的规划方向和内容,在实际的教育中,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规划不应当只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导向,而是应该以良好的习惯、浓厚的兴趣、持续的动力、主动的探究、行为的规矩、求知的能动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导向,使孩子的能力、素质、知识、技能逐渐生成,并找到成才的动力和方向。青少年的成长规划分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一年级阶段这四个年龄阶段,各个阶段都包含身体的锻炼、学习的进步、品德的培养等内容,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目标、内容和主要实现途径。在这些总体方向的规划下,还要根据各个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具体的教育。

1.小学年龄阶段

处于低龄阶段的青少年,其教育成长规划的重点首先应该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讲文明、懂礼貌;能够与学校老师、同学和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交流;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敢于在班级活动中表现自己;乐于助人、团结同学,能够分享与同学交往带来的快乐。其次,要尊重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鼓励他们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磨炼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再次,在学习方面,要重点培养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化孩子的感性认识,鼓励亲身体验,以劳动实践的方式来认识事物,为自觉学习打下基础。最后,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参加兴趣班的问题,尽量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项目来学习,这对课内的教育也是有益的补充。

2.初中年龄阶段

对于初中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成长规划的重点首先应该是行为习惯的自律性,能够对学校校规、公共场合的社会规范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自觉遵守,提高自我的品德意识。其次,要鼓励初中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磨炼意志的作用。同时,随着初中生人际交往的扩大,要鼓励他们与同校同学健康交往,体会交往带来的思想碰撞,鼓励他们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自信心。再次,对于初中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要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转变为培养对学习的主动性和专注力的提高,要注重以任务目标达成为导向的自觉性培养,为基础教育阶段承上启下的学习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交往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家长和学校可以适当规划安排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协助活动、完成任务的实践锻炼中训练他们的勇气、语言表达、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把书本知识和实践体验相结合,从而提高对社会、对自己、对环境的认识,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

3.高中年龄阶段

对于处于高中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教育成长规划的重点首先应该是其对于学习目标、任务的认识更加清晰化。对于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上高中的主要目的,既要学到文化知识,又要为高考做充分的准备,因此要把学习作为整个高中阶段的重心来抓,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知识,要主动预习、学习、复习,补充、拓展知识,查找自己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做到积极主动地达到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家庭、自身条件等原因没有进入普通高中,他们有的进入了职业高中,有的较早地步入了社会,这些学生和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和就读普高和大学的学生攀比,其实就读职业高中同样也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也有机会继续深造,报考职业技术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普通高等学校;对于提前就业的青少年,只要家长和孩子合理规划、努力上进,完全可以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劳动技能人才。如学习适合自己的技能、技术,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竞赛,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其次,高中青少年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磨炼自己的意志力,为投入高强度的学习打下身体基础,同时要合理调整心态和作息规律,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合理定位自身的竞争实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再次,高中青少年要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发现、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以跟随工作的方式接触一些具体岗位,了解一些职业的具体情况,为进入大学选择适合自己自身条件的专业打好基础,切忌盲目跟风,不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不适合的专业,造成没有兴趣,就读困难等情况。

4.大学一年级年龄阶段

对于处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的青少年,其教育成长规划的重点首先应该是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是人生新的起点,但是很多学生受“苦高中、耍大学”和“60分万岁”思想的影响,把大学当成了休息站,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这与西方国家大学生拼命吸取人类先进文化知识,珍惜大学黄金时间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家长和教师应该及时引导他们,通过军训、入学教育、导师见面会、班级主题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抛弃不正确的观念,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大学生活。其次,在融入大学生活后,大一学生就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方向,着手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就业、特长培养、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大致规划,把握好前进的方向。专业学习规划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和课堂下充足的时间、大学丰富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等,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和拓展专业领域特长。再次,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和社会实践领域。大学期间是校园小社会向大社会的过渡,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生涯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拓展自己人际交往的范围,锻炼沟通交流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了解真实的社会,锻炼社会适应能力,积累实践经验,通过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增长才干。

第4篇

在社会巨变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家长,正在用有限的家庭教育知识、有限的教育经验和对孩子无限的期待、无限的担忧煎熬着自己,从而深陷于高期望和低教育水平的矛盾之中,由此所带来的种种亲子冲突和家校冲突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家庭的幸福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加重了学校的教育责任和负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进一步提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不仅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的需要,而且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需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强力支撑。而创办“家长学校”则是有效实施“家校结合”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家庭走进学校,及时和学校沟通,紧密配合学校,全面的、科学化、培育好每一个孩子。

那么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才能有效实施“家校结合”呢?现代教育学家是应该好好深思,仔细地探究了。本文就如何实施“家校结合”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飨读者。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家校结合、网上家长学校。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范围的不断扩大,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日趋显露:孩子因溺爱而客观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很多的孩子自私、狭隘、蛮横、叛逆,逃学,网络成瘾、早恋、离家出走、甚至自杀……亲子关系日益疏远,而家长又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因而,成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是刻不容缓了。

家庭教育作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并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今,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达到空前的程度,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进一步确立其地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网络技术在冲击和弱化学校教育功能的同时,对家庭教育却产生着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面对网络带给孩子们的正负效应,我们必须提高孩子们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和自我强化的成长力,把家庭教育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成为家庭与学校、社会结合的有机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家庭、学校与社会就能迅速、方便地进行沟通,才不至于把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累下来,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一、政府应该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家长提高参加不同层次家庭教育培训活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发生在家庭的教育活动,不是家庭和个人的私事,国家和社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指导。以避免家庭教育成为育人的“短板”,拖了教育整体改革的“后腿”!

政府应发挥其职能作用,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广大媒体做好积极地宣传,使广大家长摈弃旧的育儿观念,树立新的“家庭教育观”,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科学育儿、科学教子的理念与方法。使家长和学校充分熟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

政府应指导广大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培训”使广大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科学化的教育好孩子,做好学校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撑。

二、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活动经费、建立各级家庭教育培训基地,完成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培训。

家庭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就不能免其责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推行父母教育的条件首先是要有固定的场所,其次是有基本达到要求的师资。

首要的是资金的投入,国家应投入专项资金,目前,由于教育事务繁多,教育行政部门未能将家庭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认真抓起来。国家应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联系各种社会力量负责中小学校家长学校督建,拟定标准与实施细则,通过学校与广大教师,将家教指导工作从学龄段往前延伸。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家庭教育的管理,指导与督促各级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建设,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研究,在相应的教育活动中列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奖励优秀从事家庭教育的专职与兼职人员;联系新闻出版部门对家教图书与期刊进行管理,对家庭教育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信息。

三、学校应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家长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涉及到每个家庭,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甚至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贯穿在人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我们注意到,国家规划的工作方针之一是“育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是育人的主体之一,应当以宏观的视野认识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在教育规划中体现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家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而不应视家庭为学校教育的工具,不应假设家长无师自通!因而,举办“家长学校”首要任务是:“提高家长素质”。

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家长学校是传播科学育儿、科学教子知识的重要载体。家长学校应本着在教学时间和方式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精、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家长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还可通过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卡,设立心理教育咨询台、家庭教育咨询台、学习方法咨询台等专门解决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变家长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家长学校通过上述活动,可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真正达到了普及家教知识,传授科学育儿经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四、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网上家长学校”

网上家长学校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因特网和相关软件的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操作背景和技术条件下,以在校学生的家长为教育对象,以《家长学校工作规程》和《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三力合一作用,以家庭教育知识、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全面提高家长素质为宗旨的一所成人的业余学校。网上家长学校主要通过“政策法规”、“家长学堂”、“家教超市”、“家教论坛”、“心理导航”、“名师点拨”、“专家在线”等途径来实现家庭教育目标 。

网上家长学校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挖掘网络教育积极因素,促使学校内部制定研究规划,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达成研究的预定目标;通过网上家长学校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以创新精神来开展各项工作,取得创新成果,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的互动教育信息平台-“网上家长学校”借此科学、合理、有效地量化和考评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方面的工作情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德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学校常规工作的管理作用。

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网站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了校务工作效率,节约学校办公经费的开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强化对学生全方位的管理;有利于学校倾听家长的意见,接受家长对学校的监督;有利于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管理;有利于网络环境下社会化学习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宣传教育的成就,教育资讯。

有了家校互动平台,许多信息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及时发出,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一些具体要求。由于交流及时,对于家长更好的有的放矢教育孩子,合理科学安排孩子的学习,有了一个指导性的作用。老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学习情况,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强化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沟通方式,从而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更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短信的方式,把自己对学校管理上好的建议,对老师的要求、希望,自己在教育子女遇到的困惑,发给相关的部门或人员。融洽了师生之间,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沟通起来方便、快捷,高效。

信息技术在家长学校中的渗透,为家长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学校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等提供了有力的作用,为学校管理及各项工作做好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产品“校讯通”为家校合作保驾护航。

“校讯通”系统是利用GSM网络和短信息技术,实现学校与家长之间顺畅传递学生信息、校务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校园通信系统。所谓“校讯通”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手机短信群发,轻松实现家长与老师间的双向交流的系统平台。

通过借助“校讯通”可以方便的实现:校务管理、家校互动、平安短信、亲情沟通、气象提醒,可以加强和家长的联系,提高服务质量。可以及时和家长联系,宣传学校的政策规定,告知学校的放假和返校时间安排,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校讯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移动窗口 ,及时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学生成绩和进步。给有进步的学生家长发送贺信,促进学校的精度管理,发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 宣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营造积极和谐的家校教育氛围,是学校、家长和学生交流的一种有效平台。

“校讯通”对广大家长更是可以“低成本”实现与孩子共同成长。校讯通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包括学习成绩、平安进出校、近期表现、身体状况等等;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培训方法的有效渠道;是和孩子实现情感沟通的重要桥梁,实现和孩子的一起成长。

“校讯通”在学校现代化管理方面、在家校合作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去应用。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从源头上指出了家长教育的重要性!

在北欧一些发达国家,约70%的家长经过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已深入到每个家庭。然而在我国,根据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家长承认自己不懂家庭教育;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不知如何有效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也是伴随终生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的竞争与其说是孩子们的竞争,不如说是家长们的竞争。因次,我们应依托政府大力研发“家校合作”机制,发展“家庭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第5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中小学管理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取得了很多成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学校的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学生的活动仅仅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需要与外界社会进行接触,那么要让学生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断有人提出家校合作的概念,这样的合作能够很好的促进学校学生的管理,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1.有效的家校合作能够促进学校管理的改进

1.1 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很复杂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接触社会和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也更加多元化。而网络具有两面性,不仅对学生发展有好处,但存在很大的弊端隐患。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的好处,那么能够促进其发展,但是沉迷于坏处,就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破坏。学校的管理在校时能够发挥起其作用,但是在校外,就需要家长对学生动态进行关注,能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和家庭共创和谐教育。

1.2 家庭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是忽略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尽到管理学生的全责,故而家庭教育失调,而青少年正处于一个迅速发育和变化的过程,家长如果不注重对其教育,那么很可能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造成悲剧。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宣传和倡导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家长可以从学生的变化和表现反应到学习,学校也会改变其管理教育模式,家长也可以从学校学的教育方式,提高其教育素养。这样学校和家长能够合作教育,互相促进提高。

1.3 学校发展需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注重学生的教育。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有利于学生走出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出课堂。其实很多教育是学校给不了的,但是家长能够在家庭或者学生生活中很好的完成教育。因此,家校合作需要遵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原则,学校通过家长建议丰富学校教育,家长能够将学校教育引导孩子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这样的教育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向素质化发展,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家校合作对学校管理改进的措施

2.1 明确教育责任和共同教育

学校要需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具体的方式可以是采取家长会的形式,或者班级家长聚会,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方式理念告知家长,提出不足,并向家长灌输共同教育的理念,教育是学校和家长共同责任。通过沟通和交流,学校能够及时从家长那里获得学在校外的表现,同时,家长也能够获得自己孩子在校的表现。这是一个双向互利的过程,是对教育效果的检验,还是对教育的一种推进,改善中小学的教育管理。学校和家长共同承担教育,家校合作能让中小学教育更加完善和全面。

2.2 强化监督管理和评价标准

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家校合作体系和方式,成为一套有用的具有真实效果的指导体系。这样就能够保证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在不影响家长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和模式制定,对学校教育和对中小学生的管理提出建议和指导,综合学校教学,改进学校管理。具体的实施可以分配到每个班主任和代课教师的手中,让家校合作实质开展,有效促进学校管理。

2.3 家校合作促进师资专业化

家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家长通过学生课业能力、实践能和思想教育的表现评判学校教育,在这种监督下,学校和教师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上会更加伤心和负责任,有时候,家长的监督是最有效的。学校可以适当考虑让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进行考察,将家长的评价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内容,这样对中小学管理的改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2.4 丰富教育管理内容拓宽途径

目前在很大范围内,学校和家长都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课业的能力,忽略学生时间自理的发展,忽略学生全面发展。家校合作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合作,扩大合作,拓展学生发展管理指导途径。学校和家长在思维和认识上应该有所提高,利用不同的资源信息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教育规划,学校在学生课业提高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家长辅助合作,增加学校管理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第6篇

一、思想宣传工作。

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做好评选表彰先进和妇女典型的宣传工作;及时上报有关妇女工作的信息;加大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家庭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了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突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家庭工作重点,大力开展“洁美家庭”创建活动,做到有部署、有示范、有检查、有总结,完成创建行动目标任务,并有情况反映;开展好“三八”节百年大庆和其他节日几年活动,并及时上报活动信息;做好了妇女刊物的征订、发行、应用工作。

二、协助开展好“双学双比”活动

我局积极协助乡镇参与“双学双比”活动,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村妇女合作社,估计妇女参与农村妇女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畜牧科技下乡活动,搞好农村妇女创业职能培训。

三、维权工作的开展

抓好了五五普法活动、三八法律宣传周、综治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的开展;深化“巾帼普法维权活动”,做好预测和排除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加大反家庭暴力法律援助工作,努力为妇女儿童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配合有关部门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化平安创建工作;认真开展好尤其是妇女的工作,做到及时调查、处理、回复,加大对侵害妇女儿童案件的督查督办力度;继续开展好“不让进我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好妇女干部的聘用和选拔工作。

四、扎实开展妇女儿童工作

做好家庭教育规划的终期评估工作并及时上报有关材料;抓好“六一”庆祝活动,深入开展“手拉手”等活动;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配合做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五、妇女组织自身建设

第7篇

《教育与职业》:《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了哪些部署?

熊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首都实现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发展目标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六方面的任务和措施。一是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二是深入推进“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应更加注重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和学习进程。四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图书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水平。五是积极推动综合性教育教学改革,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绩效监控评估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大力推进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健全完善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建立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踪机制。

《教育与职业》:如何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教育的水平?

熊红: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教育的水平,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北京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发展任务。

首先,要支持和加快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多种形式为中央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加强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和首都高校学科群建设,以专业和学科发展推动更多首都高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其次,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央院校和市属高校的沟通与合作,破除体制局限,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共享,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合力创造首都高等教育优势品牌。

再次,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属高校合理定位、整合资源,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及学科。

《教育与职业》:如何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的改革?

熊红: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创新人才,是未来十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此,《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破除障碍,形成具有首都特色、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学生校际转学制度;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建立学科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机制,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构建合作培养、实践育人的资源平台,推进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六是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各个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统;七是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报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八是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教育与职业》:如何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熊红:高等学校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为了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坚持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建设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二是创新高等学校科研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与集成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四是推动科研基地发展,支持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五是鼓励北京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六是加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北京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高高等学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能力。

《教育与职业》:如何提升高等学校的社会贡献力?

熊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所以,面向社会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是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为了提升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和贡献力,《北京教育规划纲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一是紧密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一批产业效益高、社会效益大的科技成果。三是发挥高等学校知识文化优势,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普遍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四是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五是鼓励师生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教育与职业》:如何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熊红: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5所,当年毕业生2.2万人,招生1.9万人,在校生7.3万人。民办教育已成为首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为了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并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五项措施。一是将民办教育纳入整个教育规划中统筹考虑,使之成为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鼓励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三是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四是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市、区(县)两级政府采取专项资助、给予奖励等措施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五是依法明确各类民办学校变更和退出机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教育与职业》:如何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熊红: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先进的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关于如何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以下建设任务。

第一,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鼓励行业、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建立培训中心,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岗位培训,为转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第二,发展社区教育,健全社区教育体制,依托社区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广大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第三,鼓励各类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教育。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开展老年教育、妇女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大力开展家长教育,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第四,加大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的统筹领导,健全区县、乡镇和村庄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网络。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和农转非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五,建设北京开放大学,形成开放的继续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第六,健全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统筹领导体制,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创新学习制度,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机制,构建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市民终身学习卡”等终身学习制度。

链接: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教部分

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首都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及北京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

(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多种形式为中央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持和保障。建立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央在京高校和市属高校的沟通与合作,联合开展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

全面提升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属高校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及学科。

(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继续推进“北京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加大本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逐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鼓励高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试点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选课制度。鼓励高校建设教学联盟。继续推进“北京高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和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态数据系统,形成北京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制度。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高校科研体制,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支持高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鼓励高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著名企业联合建立研发基地。建设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构建北京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8篇

对于如何推进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公报中用两句话作了概括。一句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一句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28个字,可视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领域改革的总体逻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就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其中取得了成绩,也走过一些弯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遵循上述逻辑,在新的改革进程中,职业教育事业要避免走入一些误区。

一是谨防全部市场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公报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据此,有人担心,是否要把职业教育全面推向市场,政府不再扶持和保障。按照国务院“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这是因为,职业教育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也承担众多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失败者的补偿教育的重任。当下的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强烈的民生性、公益性。而三中全会隐含的强烈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所以,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重在发挥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二者的合力,而不是向市场一推了之。

二是谨防全盘碎片化。

第9篇

理财案例

刘女士今年45岁,是某外企财务会计负责人,年收入包括工资、福利、奖金等约合人民币12万元。这些收入除了家庭必要的开销每月4000元,大部分都在工资卡上不动。刘女士的爱人今年41岁,因为原单位效益不好,已经买断工龄,没有了医疗和养老保险,目前在一家企业找了份临时的工作,月薪1500元。家庭资产方面,有定期存款40万元,活期存款5万元(主要是刘女士爱人的买断费用和家庭平时积累);有一套三居室90平米的房子,家庭自用,市值50万元左右;刘女士今年还购买了一套小户型精装二手房,市值30万元左右,正用于出租,年租金3万元。

家庭财务分析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刘女士家庭没有负债,家庭的净资产较为优良且殷实,这与刘女士和爱人都处于人生的中年时期,处于家庭财富积累的高峰期有关。从现金流量表上看,每月开支相对平稳,算下来每年开支占比收入只有26%,储蓄能力较强。但就理财收入而言,只有定期利息收入和租金收入,还有大幅提高的空间。同时,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需要照顾,家庭有一定生活压力。综上分析得出,对已有家庭资产的保护是家庭理财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刘女士作为单位的主管人员,工作很忙很辛苦,没有时间从事繁琐的理财投资,因此制定好投资计划并提高理财收入,就显得非常重要。

理财目标

1、刘女士的儿子目前正在读高二,打算高中毕业以后,到加拿大留学读书。随着日期的日益临近,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筹划准备,以及儿子出国后家庭财务状况的变化。

2、刘女士和爱人还有10年左右的时间就退休了,但由于这两年物价上涨太快,刘女士很担心退休以后的相关费用无法保障,希望制定一个合理的理财计划。

理财建议

1、建立存款准备金

刘女士家庭的首要问题是着手建立家庭紧急预备金,主要用来应对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失业、事故等意外状况及突发事件。准备了6个月家庭紧急预备金,即使家庭遇到了一些问题,也能够保证一段时间内维持正常的生活,从容面对危机。建议刘女士家庭留出2.4万元作为个人的紧急预备金,其中0.4万元以活期存款方式留存,2万元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同时,刘女士也可以申请信用卡,不仅能在急需资金的时候应急使用,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尤其可以申请国际双币信用卡,为以后孩子出国留学支付费用做准备。

2、教育规划

对于每个准备送子女出国的家庭来说,精打细算、巧用留学资金进行理财,不仅能够让手头的资金保值增值,还能让出国求学之路变得更加便捷。去加拿大留学,选择不同的大学,每年的学费区别也很大,按照目前出国留学的平均学费每年1.5万加元,每年生活费1万加元计算,大学4年共需相关费用10万加元左右,约合人民币64万元。虽然到时候需要外币支付学费,但考虑到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刘女士不妨先买人民币理财产品,等需要的时候再换成外汇。现有家庭存款40万元全部用于定期存款,可在40万元定期到期后,和活期存款2.6万元一起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

(比如农行安心得利系列理财产品,一年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5-2%左右)。一年多以后,算上定期利息,连本带利45万元左右,加上1年半后家庭积累的净储蓄20万元左右,足够支付相关费用。

3、养老规划

刘女士夫妻二人都有社会养老保险,退休后基本生活有保障,但若希望养老生活更加稳定,则需要进一步进行规划。而且当前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没有物价的上涨速度快,从长期来看,仅仅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很难满足退休以后的生活需要。在养儿防老等传统价值观已经改变的今天,养老规划逐渐成了中国家庭的理财目标之一。

通过家庭教育规划可知,家庭几乎没有闲置资金用于养老规划,一切只能从头再来。以刘女士夫妻二人10年后退休,余寿30年为例(假设退休后保持目前生活水平,每年支出4.8万元,每年社保可领3.6万元左右,通货膨胀率5%,工资增长率5%),退休时点还需要25万元左右,才能保证目前的生活水平不变。退休后,针对刘女士家庭的特殊情况,可以选择基金定期定额投资的方式。定期定额长期投资的时间复利效果,将分散股市多空、基金净值起伏的短期风险,只要能坚守长期扣款原则,选择波动幅度合适的基金,相信刘女士在退休时,一定能储备非常可观的一笔养老准备金。以退休时还需要储备25万元,从两年后开始储备,储备期8年,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平均年收益率8%为例计算,每月还需要投资1900元左右。

分红险购买四原则

原则一:长期投资,贵在坚持

分红险作为中长期理财方式,意味着投资期间将跨越牛熊市。分红险产品不仅具备良好的资金积累和增值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人们养成长期理财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对于目前没有足够储蓄或未养成良好储蓄习惯的人,更是如此。

原则二:兼顾保障,理性购买

购买分红保险,本质上是享受保险保障,同时享受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分红。许多保户用购买期限较短的分红险来代替定期存款,把所有的钱都投到分红险上。保险专家提醒投资者,这样做不对,不应将分红险当成储蓄,应该当成保险保障。为了资金安全使用,不要一次性做太大的投入,要理性购买。

原则三:按需投保,理财兼顾

大多数分红险对投保人没有限制,但对保险受益人却有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这其中,少儿和老人不太适宜购买分红险。老人抗风险能力低,更需要保障功能强的保险。某些品种的少儿险投保人是孩子,但受益人却是父母,父母们以为,这样就为自己的孩子买了一份未来的保障。但是实际上,父母们出现意外的时候,孩子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孩子出现意外的时候,父母得到赔偿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