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时间:2023-05-16 16:50:49

导语:在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第1篇

关键词:数学交流 能力 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大胆表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你别急,慢慢讲”,“你的方法真巧妙!”“你的思维真独特!”“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让学生敢于交流。

二、选择好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的讨论题目要有价值,富有趣味性、创造性、挑战性,做到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增强合作意识。如在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时,孩子对春游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喜爱春游,接近现实的情境,随即的问题中“小明带了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学生开始都忽视了划船及乘快艇价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在一些有游玩经验的同学的质疑中,大家猛然醒悟,这两项活动可以将人数凑齐再去玩,则每人分摊的钱会少一些,从而能多玩几个项目,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乐于交流这样的数学问题。

三、 灵活驾驭课堂,让学生交流得恰到好处。

课堂上一定要灵活驾驭课堂,把握好学生之间交流的契机,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交流。比如,学生的回答中或大胆质疑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抓住这个交流契机,灵活驾驭课堂,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当老师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课本和球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球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们的四个角都一样是90度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的大小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了。

四、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交流前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得出答案,重要的是要对问题有个全面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交流才能目标明确,弄清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有一定困难,需要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当学生把握了交流的方向后进行交流,交流就变成有人愿说,有人想听,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交流,并在其中比较、辨别、扬弃,对交流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已经用到了“转化”的方法,那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能不能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用已准备好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独立进行拼摆,并思考摆出的图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以组交流,从而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交流时要注意倾听。

孩子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分析、评价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的条件。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可以提醒孩子:“讲话只要对方能听得见,不一定要声音大,不要影响其它小组讨论”,“别人在说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要注意听出别人的方法和思路”等。在全班交流时,让孩子说说“他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懂了吗?”“他说得怎么样?”“你能重复一下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语言,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重视数学语言训练,帮助学生交流。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如烟囱、柱子、水杯等,再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而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组织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圆柱的表象,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从而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仅仅是做了一点点尝试,但愿我的努力能给学生带来收益,让他们享用一生!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可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的方式,直接关系学生的思维逻辑、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

在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交流,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合作交流仅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因而在展示合作交流成果时往往只是少数优等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要么坐享其成,要么盲目随从,甚至个别学生还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

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不仅解决不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而且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表达交流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根本就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勤思

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个体的思考而匆忙展开交流,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教师在给出合作学习的任务、组织合作交流前,应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确保人人有思考时间,并要求所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要仔细分析其他同学思考的方法,加以辨证,以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能言

大胆、清晰、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观点,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平时课堂发言观察,发现那些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他们热情不高,不敢举手,怕说话,要么袖手旁观,要么人云亦云。为了让这部分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合作交流能力,每次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后,我都让他们率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交流的时候,也会让他们作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处处给予表现机会,同时作为优先提问的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已不再惧怕发言,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现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合作学习、交流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现象,大家抢着说,争着答。

三、乐听

乐于倾听他人意见,才能善于表达自己观点。在合作交流中,有些同学总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往往不用心去听,结果总停留在自己的想法中,方法得不到优化,自身得不到提高。作为教师,要告诉学生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听讲、分析、思考他人意见,使学生明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对自己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受到启发,获得灵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乐于倾听别人的回答。

四、善辩

善辩,也就是要学会质疑和释疑。在倾听他人的见解之后,经过自身分析、综合,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必要时会与之产生争执,在争执中达成共识,提高认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3篇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21世纪的教育更倡导创造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幸福的教师,打造幸福的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每个老师的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会生存,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四种素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也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习惯,从而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我校提出了“幸福课堂”的理念,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又要让老师体验到教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给学生减负,让老师从繁重的教学压力中解放出来,成了我们的积极追求。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提高课堂效率,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含义

合作与交流是21世纪的主题,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校幸福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式学习”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再通过组内交流或组间交流,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探索出了“9+1”四维教学模式,即:9个学习小组和一个学科助理;课堂结构调整为:预习生成课——交流展示课——检测反馈课。学生座位不是个个面向前黑板,而是5-6人为一组,两两相对,墙上四周都是黑板,每组都有一个,便于小组交流时展示学习成果。这样便于“小组——生生——师生”的互助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以求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视学生为可塑的生命个体,大胆地放飞他们的思维,给他们弘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合作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各个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相互帮助又团结协作,各个成员齐心协力。因此,彼此都会鼓励同伴去尽最大的努力,而个体在努力的同时,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潜能。

2. 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我国教育学者认为,所谓“集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首先,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其次,合作、交流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

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互助精神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我们更看重的是小组的共同提高,而不是个体的竞争,这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在优化意识培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组内成员需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这样,在帮助与协作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精神。

四、我校幸福课堂中英语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科学的分组是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分组中,可采取异质分组形式,即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和学习成绩等进行分组,同时还要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因素。由于各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符合合作学习的原则——同组异质,全班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的组内相互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和谐的氛围是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指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为了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以轻松自信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英语课堂上老师是和蔼的、氛围是轻松的、师生是平等的、上英语课是快乐的,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学习之中,这是学生敢于参与课堂的基础,也是合作交流的必要前提条件。

(三)有效的方法指导是合作交流的保证

1.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我,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学会欣赏别人,博采众长。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

当别人在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尊重他人的发言。

2. 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基本能力。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基本能力,教给学生一些学英语的方法。如教会音标,让他们具有自学英语单词的能力;教会一些记单词的方法,如:根据读音记忆单词、根据构词法记忆单词、根据前后缀记忆单词等;教会一些阅读方法,如:根据上下文理解法、抓主题句法、扫读法等;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方法,如:写信、写电子邮件的格式等。除此之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Everyday English 和 Class English,并在英语课堂上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具备讲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具有了这些能力,才能对学习英语充满兴趣,也才能具备初步自学英语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四) 培养“小老师”是实现“兵教兵”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老师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老师要选拔那些学习习惯好、学习悟性高、学习热情高的种子选手进行专门的培训,教他们如何当小老师?如何把握教材?如何讲解?如何驾驭课堂和调控课堂?如何自学?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质疑和补充?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我们老师在课下花很多时间去做。当然,虽然花时间,但一旦“小老师”的能力培养起来后,我们就会省很多时间和精力,真正体会“磨刀不费砍材功“的好处,充分实现“兵教兵”。

“小老师”选后,还要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在我校“幸福课堂”的“预习课”、“交流课”和“讲评课”中,我就充分让学生发挥用武之地。比如,在预习课中,经常让“小老师”担当教生词的工作;在每单元的3a教学中,让大家根据学案先自己学习,然后再让小组长带领大家学习,通读课文,勾画重点短语及短文的理解等,为下一步的“交流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作业评讲和试卷评讲中,让“小老师”把任务分给每一小组,让他们事先准备好,在交流课上,学生就会抢着发言。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争执和辩论中、在质疑和补充中、在老师的点拨中自然地学到知识。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评比机制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催化剂

学生对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有倦怠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合作与交流中来呢?

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小组评比机制”和个人操行分挂钩的方法。“小组评比栏”和“个人操行分”上墙,每个任课老师要对每堂课小组和各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而这些分数又直接与期末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优秀小老师”、“优秀学生”等挂钩,不以成绩论英雄。这样,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得到表彰。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困生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了小组名利,他们会主动寻求帮助,跃跃欲试地体会当“小老师”的自豪感,大家的掌声和老师的鼓励又能促使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去学习。

在英语早晚读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常常采取小组竞争的形式,看哪一组读得最好,之后就请哪组领读。这些方式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读书声音大,有气势,而且通过科助理的督促和过关检查,还为第二天上课扫清了障碍,省时省力,效果更佳。

(六)“走班制”和“小老师论坛”是合作交流能力的升华

随着我校幸福课堂的开展,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学生领略更多老师的风采,我们还在同年级开展“走班”活动。就是各班选派表现好的1-3个小组到其他班学习,时间为1-2周。派出的小组到了别班后,同该班学生一样对待。这样,每个班都成了“联合国”,更能在学习中展开竞争。同时,在彼此的合作与交流中,能够取长补短,学到其他班级的先进经验,也能更多地目睹其他班授课老师和“小老师”的风采,便于大家相互学习。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走班”,既能展示自己,又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走班”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写“走班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了解走班学生的动态,同时也了解了其他班的学情。

为了让“小老师”茁壮成长、快速成长,我们在幸福课堂中还专门开展了“小老师”论坛,让各班出类拔萃的小老师交流各自的经验。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小老师”的自豪感,通过交流,也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了更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从而更自信。

总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作出了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不能让学习只是依赖模仿和记忆来学习知识,自主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老师讲说为主,学生就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会产生很不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本身的集中力就差,能集中精力的时间比较短,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课上讲,学生看似听的很认真,但是可能思维已经不在课堂上了,有些学生直接坐不住了,开始乱动、走神。要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动手,作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去吸取知识。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培养,心理、智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凭着一股热情、一定兴趣才去主动认识一样事物、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只有教师的督促监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那学生就会有表现的欲望,就能集中学生的精神,让他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一部分。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动力。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是只听老师讲是不能获取的,发现问题之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出来了,就会主动问为什么,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就容易养成。比如,让学生主动拿着尺子、铅笔画一画正方形,长方形,学生就能慢慢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怎么画才能画成一个标准的正方形或者长方形。

三、亲身体验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很多时候需要直接的体验,如果仅仅接受间接的传达知识,学生根本就不能认识到这种知识的本质所在,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结构,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这样吸收知识的效果肯定不好。而亲身的体验就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回忆知识结构时就有了一个依托,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摸不着的难以理解的。

四、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形成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过于沉闷,教师只是把一种结论,一种现象展现给学生,学生根本不知道,这种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方式,就不会主动去想为什么,从而丧失了主动探索的能力。

我们知道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要性,那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下面我将对此进行具体的介绍。

首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经验。比如,对千克、克、吨的认识,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没有任何经验的话,那么这样一种简单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也是抽象的、遥不可及的。可以让学生回家感受一下,一克是多重,一斤又是多重,先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当然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一吨有多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感受一下一桶20斤的纯净水有多重,然后类推,一吨就相当于50桶的水。

比如在学完千米、米、厘米等单位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一下自己正常走路一步能迈多少,测量出来以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测量一下从学校回家一共多少步,再乘以每一步的距离就能估算出从学校到家有多远了。这样让学生亲自参与,更能深刻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中,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就能更有兴趣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有了实践的经验,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具体的认识,在课堂上也能更主动地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学,低年级的学生没有什么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多多指导,甚至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都要告诉学生,要一步一步慢慢来,循序渐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也要懂得适度地放手,把总体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先去探索一番,然后针对个别问题作出指导,最后汇总问题,总体上给学生做一下指导和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评价,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鼓励,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表扬要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有所偏颇,对于好学生不能过分表扬,对于相对差一点的学生不能吝于表扬,还要多鼓励差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如在学习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准备一厘米乘以一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指导学生怎么才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数出,长的边有几个正方形,短的边有几个正方形就可以了,以此让学生真正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5篇

关键词:浅谈;低年级;口语交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日常的生活交H,是现代社会必备的生活技能。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呢?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关键是: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甚至家长与学生互动交流,实践交际本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上好口语交际课

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口语交际,这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而且这个课也很贴近生活实际,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比如二年级的“我想去春游”,孩子们一看到这个题目特别兴奋,大家都跃跃欲试。我先分小组,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春游要注意的问题,一个小朋友做好记载,每个成员都要发言,孩子们七嘴八舌,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小组汇报时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特点,汇报完还叫他们写写,既培养了口语又培养了写作。在教学“怎样过生日才有意义”时,我课前叫孩子们收集了过生日时的照片,和家长交流亲人的生日,愿望等,在上课的时候,大家看到欣赏了别人的生日,看到了不同的生日聚会,就很有欲望设计自己的生日,孩子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兴趣盎然,感觉不是一节课,大家就是在策划自己的生日,一点压力都没有,然后通过画和写的方式,展示出来,孩子在和家长同学老师交流都中都很自然,没有一点无话可说或者说得空洞乏味的尴尬局面。口语交际课是一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一把“钥匙”。

二、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

树立口语交际的意识。李吉林老师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无论在课堂上、课下,还是生活中,教师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在生活中实践交际本领。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

苏赫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奇、好学,善于表现自己。根据儿童的特点,我喜欢将那些有趣的课文再次创设情境,让孩子演一演,培养其创造力。比如《谁和小羚羊去避暑》,我创设了请小朋友继续找谁和小羚羊去避暑的对话练习,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

三、和家长聊天,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口语交际是家长早期开发智力的一种最佳方案。在开家长会时,我就要求家长每天和孩子最少进行10分钟的交流,并注意纠正孩子口语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也会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比如: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课文,遇到什么有趣的事,你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讲给父母听。有的孩子家长不在家,我要求他们用电话交流,或者对着镜子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更流畅了,表达能力更强了。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知识、思维、性格、人文精神、组织才干等多方面,是智慧的反映,它的训练应是长效的,不仅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还应渗透于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中,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学生必将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收获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第6篇

一、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化学中大部分现象都见过,只是平时注意不到,没有留心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从而让学生能提出更多的问题。

科学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主要实践活动。

如:通过蜡烛燃烧的过程来讨论物质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探究化学变化的本质和外部表现。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如何从化学反应的条件、原料、化学反应的速率成本、对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改进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时,多采用列举实验不足之处的方法。如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产生污染等,然后再针对这些缺点进行改进。

二、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新知识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在正常情况下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在的潜能。我们应具有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平时实验中,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的思想,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知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在实验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在实验中,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形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从事化学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实现化学知识的获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性学习机会,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提高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中,要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化学与生活、生产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确定课外探究课题

创造条件、激发兴趣、提出问题,通过教材中的有关探究内容,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具有启发性、可探究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用纯净的碳酸钙还是用石灰石好?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酸,使用验算还是硫酸?

(3)有经验的人制作咸菜时,要在菜上面放一块干净的石头这是为什么?

(4)可不可以用碎鸡蛋壳和醋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5)用剩的石灰浆应如何保存?

(6)用家里的物品能否制作一个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7)怎样确定山上的石头是大理石还是石灰石?

(8)用什么方法检验水垢的主要成分?

作为课外探究性实验,教师要仔细阅读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要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做出评价,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要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探究的效率。

每进行一次课外探究活动后,教师可先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自己使用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点评,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性实验。因为探究的目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的主动求知,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将化学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如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拟出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让学生独立观察、研究,返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及时给予自导,以达到快速有效地进行实验的目的。在操作中,不但提高了学生们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能力。

第7篇

在高中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四种学习形式。创建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主体严重错位的状况,应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多种教学模式,建立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并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目的意义

对问题导引式自主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研究,验证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对高中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发展其智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通过研究将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1)为进一步完善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高中教学论理论体系提供了高中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性的思考。(2)对教师来说,通过尝试问题导引式自主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在高中课堂中的实施,力求提高高中教师的科研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增强教育效果。(3)对学生来说,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三、理论依据

问题导引式自主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并不只是以某一种理论为基础,而是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的产物。首先,它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可能性提供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其次,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价值选择,这种选择需要教育把人发展成为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只有把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才能发挥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

四、现状分析

现在的高中课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共性而轻个性

采用同一教材、教法进行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主导而轻主体

不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

3.注重认知而轻情感

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关注学习过程和非认知素质的培养。

4.注重接受而轻探究

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与亲身实践,他们才易于掌握知识且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才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5.注重竞争而轻合作

传统的教学强调个人间的竞争,忽视学生间的合作。在合作教学情境中,不但学生心理压力小而学习效率高,并且同伴间可以取长补短而共同提高。

五、本课题的目标

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并总结出问题导引式自主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为广大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也为全体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提供时间保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问题导引式自主合作交流教学模式是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将问题导引式自主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改情境下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新课改的进行。

1.教师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如何根据课堂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兴趣,力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师怎样引导学生挖掘深藏在教材中的有价值的问题。

3.问题导引式自主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构建设计问题式导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课――学生自主预习教材,完成学案中的问题导引和尝试练习,提出质疑,教师检查学生学案的基础上,学生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整理;展示课――通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解决自主课问题,并生成新问题,对知识加以拓展,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师生问、生生问,环环相扣,提问被大量的应用形成一种课堂教学技能。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

在常态教学的情况下,实验教师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变量是两个班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模式。探讨问题导引式自主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与学习成绩、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

2.行动研究方法

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在行动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整体研究实验体系。

八、对课题实施的步骤

1.准备阶段

构思制订总体方案,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建立管理制度,组织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做法,收集相关研究成果及案例。

2.组织实施阶段

(1)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好教师培训;(2)确定问题导引式自主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收集各种文本和影像资料;(4)初步形成评价体系;(5)定期组织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3.总结阶段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汇编研究成果集及优秀论文集;(2)进行课题成果论证和鉴定;(3)推广宣传课题成果、经验交流等。

九、课题成果与结论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我们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让研究成果作用于广大的学生,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芒。问题导引式自主合作交流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了解如何阅读教材、如何从教材中得到信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与别人交流沟通、如何控制自己,并培养学生从网上及课外书籍中搜集有效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兴趣;合作;能力

教师总在探讨一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方面。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能吸引孩子的目光。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太过于注重课堂效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孩子各项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多留个心,在教学设计中多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

一、分组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而合作交流在教学中也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在探索某些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合作试验;在解决某些难题时,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那么,如何开展课堂中的分组合作学习呢?

1.把握对的时机

课堂中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是不能把它当成万能的方法滥用。有的问题,明明学生多加思考就能解决,完全不需要用到合作交流。有的问题,学生从未涉及,根本无从入手,教师不加以引导,盲目开展合作交流也于事无补。因此,什么时机选择什么内容进行这项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做慎重的考虑。每一个合作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要是新颖的,有吸引力的,可以借助已学知识展开思考,但是凭借个人能力又无法解决。这种情况下,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抓住对的内容

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手段,在内容的选择上,范围很广。在创设新情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凭借已学知识经验,开展合作学习。在遇到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难题时,学生可以集合小组力量,得出多种解法。甚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通过自我研究,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知识的探索。

3.培养对的能力

虽然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可取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最突出的在于,学生在小学阶段还不具备很强的合作意识,很高的合作技能。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应该从低学段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低年级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中的倾听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在话语中抓住重点。中年级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抓住重点内容后说出自己的观点。高年级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新授课时,学生还没主动去探索知识,或者还没遇到困难,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掌握知识,过早地帮助学生解题,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有的教师,在授课时,讲得太多、太细,导致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小。长年累月,学生容易养成依赖的心理习惯。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呢?

1.使学生敢于探索

营造一个明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前提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对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以保护和引导。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各学段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2.使学生善于探索

要让学生自主探索,要教会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法。数学学习很讲究方法,例如,学习图形面积和边长时,学生可以采用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在计算方面,可以运用运算法则进行简便运算;在高年段的学习中,可以结合低年段的知识来解题;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计算的法则进行简便运算。教师最初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学习手段来学习新知,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就拥有了自主探索的能力。

3.使学生勤于探索

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上会有惰性。遇到难题,不加思考问老师,或者问同学。这种现象应该在班级里杜绝。学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而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多加入让学生自我探索的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课后作业设计上,也可以多预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题目,使学生勤于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否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环节……这些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方面地了解,对教学设计多方面地考虑,对教学细节多方面地关注,这样才能营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自身努力取得的。本文分析了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指出了现行中学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重点阐述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对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启发。 

社会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素养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信息素养培养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 

(二)信息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息素养培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当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信息素养正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查找、利用信息。 

(四)信息素养培养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鉴别、评估、分析、使用和创新信息,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人们具有信息素养。 

二、现行中学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新课改中,要求师生之间积极交流、合作,在互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在新课改中有点不适应,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够。 

(二)信息素质差异大。各地区中学由于受经济、区域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就计算机而言,有的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不懂,有的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有的经常接触计算机,甚至是高手。 

(三)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暂没有列入高考科目,社会、学校、学生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就有限了,信息素养培养就落后。 

(四)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区别不清。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但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素养。 

(五)片面地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qq聊天或打游戏的高手未必就是信息素养的拥有者。 

三、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师要融入新课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重视起来;其次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现在许多老师认为非高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学生,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们必须得尽快融入新课改,转变观念,给信息技术以应有重视。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交流、实践。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营造良好环境。要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为学生能够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三)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工具。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要通过对课堂的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明使用因特网的基本信息素养。教师要利用网络这种交互方式的显著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要综合地创设信息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在任何一节课的教学中,都不可能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环境,使同学在各种信息环境中,做到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 

(六)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认知的工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学生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最佳工具,而上网查询也必将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单元内容时,与语文课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等,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 

(七)要及时评价,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评价与教学过程一样重要,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评价作品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通过评价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四、中学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组织各项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时,应尽可能地创设现实生活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研究的工具、决策的工具、创新的工具。 

(三)要通过家庭教育、社会网吧监督与管理以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来形成合力。 

信息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