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学与技术创新

时间:2023-05-16 16:50:51

导语:在科学与技术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与技术创新

第1篇

创新性技术教育有别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但是和科学教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们教师往往会忽略了创新性技术教育的实施。本文从创新性技术教育实践必要性和如何探索等方面入手,阐述初步的教学研究观点。

关键词:

创新;技术;科学

所谓科技,应该是由“科学”和“技术”两大领域组成。而谈到“技术”,就离不开“创新”,因为它是在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它是不同于科学这一以认识自然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创新性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科学包括基本原理、概念和结构。科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绝大多数的基本科学原理是不断发展的。而我们的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知识通过各种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技术和创新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对从其他学科得到的概念和技能的利用;同时,技术又包括通过利用材料、能源和工具,应用这些知识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或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技术也是一种“求知的方法”和一个探索、实验的过程。技术的研究包括这些方法的运用,即创新过程,还包括对概念和程序的利用,如了解一些需要或问题并选择最佳解决的方案。如果从他们的目标和任务上来看,二者是不同的:科学活动是为了认识自然,创新性技术活动则是为了改造自然。相应地,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的结果也不一样:科学活动的结果是获得新的知识,而创新性技术活动的结果则是创造新的产品。虽然这二者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又应融为一个整体。在科学教育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和创新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把科学和技术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创新为特色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创新和技术领域的现状

1.对创新技术的重视《科学课程标准》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中,从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提出了简单教具、仪器制作、解决实际问题方案制定的建议。例如在五年级“热”单元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保温杯,引发学生在创新中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并且在最后通过一个实际解决问题的制作和创新活动来整理概括本单元知识。

2.对创新技术的忽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创新教育,特别是忽视对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说,固然探究很重要,然而创新也同样必不可少。创新是技术的升华。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学习科学书本知识的浅表层,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

三、创新性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创新性技术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高层次的科学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掌握契机,积极引导,着手实践。

1.把握基本方法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的方法和使用,并根据初浅的创新要求,选择合适手段、方法、工具和材料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习的简单机械等基本知识,会自己动手试制、操作简单的机械工具,然后去完成某项布置的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进行创新性技术实践打下能力基础。在六年级“简单机械”单元中,学生除了学习各种简单机械的原理之外,还应该能够利用身边的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认识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知道升旗的简单装置,认识什么是轮轴等,为能进一步进行创新性技术教育打下基础。

3.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创新性技术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要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经验。而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开展各类学具的创新制作,以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制作小车、小船和搭建小桥等建筑框架模型,这些小型的科技活动都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实,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例子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上有很多,如:五年级“光”单元的《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沉和浮”单元的《造一艘小船》,“热”单元的《创新制作保温杯》,“时间测量”单元《我的水钟》,《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六年级“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用纸造一座桥》等。教师如能较好地把握好这些教学素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技术能力。

4.学会制定创新方案学生要学会进行创新实践,首先要学会制定创新方案,进而了解技术创新的一般过程和目标特征。因此,作为科学老师责无旁贷的要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学习创新方案的初定、学会预期目标的估计、掌握工具手段的选择、熟练方案之间的比较、直至最终方案的确定、完成操作制造的实践。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必将在能力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如:要带领学生自行设计搭建纸桥,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制定方案,思考需要的操作步骤和材料,然后再放手让学生操作。这样,学生能得到的提升是全面的。

第2篇

关键词:专利许可;技术学习;自主创新能力;专利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08(2012)05-0055-09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和实业界对技术引进与本国自主创新能力成长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以Pillai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外部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有挤出效应,技术引进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生技术依赖,然而,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技术引进能够促进东道主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成长,形成与国内创新成长的互补关系。

学术界关于技术外部获取对企业成长影响的研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外部技术引入能够带来多种积极效应,如减少内部研发费用、加快研发进度等,积极的外部技术引进能与企业的内部技术创新形成较好的互补关系,Ahuja对全球化学工业企业技术导向并购的研究表明,并购大大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Eric、Inkpen对外部技术获取与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成长进行了类似研究,结论是:外部技术获取能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过外部技术引进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如对内部创新的替代、购买成本高、吸收消化和整合难度大等。

将技术许可纳入外部学习渠道进行研究的成果还较为零散,对技术许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许可本身,如许可人技术许可动机、许可战略和伙伴选择、许可合同的制订、技术许可人的权利保护以及技术许可人和技术受让人的关系等,然而,技术许可之后,技术受让企业如何吸收、消化并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最终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并不多见,Johnson以巴西作为研究背景,研究了国际技术许可引进对巴西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技术许可引进需要和内部研发能力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Lin认为,技术许可引进是重要的技术竞争力来源和学习途径,尤其是对企业内部研发能力较弱企业来说意义更大。

除微观层面分析以外,大量文献集中在讨论关于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与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关系上,Kim和Lee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在许可引进技术中获得竞争力,必须在企业学习、积累异质化能力等方面进行大量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关系调整,Madanmohan等通过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制造企业技术引进学习的比较分析,阐述影响企业内部和外部学习的多项因素,如政府支持、国家技术基础设施等,Mowery和Oxley通过对国际技术引进与国家创新体系关系的研究指出,需要提高东道国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加快引进技术的吸收,总体来说,这类研究得出了两种相反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可能产生“挤出”效应,替代本土技术创新能力,长期看可能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失去自主创新发展权,这种担心也导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许可引进决策的犹豫和徘徊,甚至像印度在20世纪80年代那样,严格限制购买国外技术;另一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购买发达国家技术是发展中国加快技术追赶,最终实现技术收敛的重要条件。

学术界有关技术许可引进与企业创新能力成长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有创见的成果,同时,笔者也发现现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①现有研究大都以投入产出方法作为分析工具,将技术许可引进作为一个“黑箱”,从技术许可引进(数量)与创新成果关系的视角分析技术引进的功效,其研究成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阐明技术许可引进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表象,然而却难以揭示技术许可引进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成长的内在机理;②各国的企业是在不同的科技和经济环境下从事技术引进实践,各国的科技和经济环境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对自主创新能力成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数研究是在忽视环境作用的条件下探讨技术许可引进对创新能力成长的影响,试图得出一般性的研究结论,实际上,应根据各国不同的科技和经济运行环境,分析技术引进促进创新能力成长的具体机制,这样的研究成果才能对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有用的参考。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文拟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技术许可备案数据为素材,尝试打开企业通过技术许可引进学习的“黑箱”,即揭开企业技术许可引进与企业创新能力成长的内在机理,本文的价值在于更好地理解企业如何通过外部技术获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更有针对性地放大通过技术许可引进的技术学习效应提供有益指导,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采取中国专利备案数据这一目前世界上唯一公开记载技术许可详细信息的数据,从企业微观层面回答了为什么企业可以通过外部技术许可引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一重要问题,同时,从中国背景来说,这也是第一次从企业微观层面实证探讨技术许可引进与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内在关系。

1 研究假设

通过技术许可协议,受让企业获得了在一定期限和条件下使用许可企业特定技术的权利,技术许可引进为受让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供了一个快速、可见并合法化的渠道,并缔结了受让企业与许可企业之间的正式关系,许可技术可能成为受让企业技术学习的催化剂:许可引进技术与企业原有技术重新组合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技术许可引进为契机,拓展与技术受让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为持续的技术获得提供组织载体;技术引进将同时引致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通过许可引进技术进行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概念模型见图1。

知识结构多元化、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和内部研发投入3个方面共同导致许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生成,但是技术许可引进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它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技术学习是指企业通过有意识、有组织、有条件、有计划地进行投资和内部努力形成技术能力的过程,技术学习应有最终的显性结果,如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以及新产品产值和专利申请量的提升,同时,从技术学习的过程来看,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原有技术的重新组合和外部合作、吸收,以及内外部整合来实现,因此,技术学习在技术许可引进和技术创新能力成长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从组织运行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一个不断搜寻、学习、创新并解决问题的组织体,技术许可是企业搜寻解决现有技术问题,并寻找新的技术领域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技术许可引入新的知识元素,将其与企业现有知识基础整合,实现发明创造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根据知识创新的基础理论,对原有知识要素重新组合是企业技术学习并产生新发明的重要实现形式,一方面,技术许可覆盖的专利知识引入企业之后,扩大了受让企业的知识基础,为企业创新赢得了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许可所覆盖的知识要素与受让企业的技术基础存在较大异质性,因此受让企业获得了更多不同知识元素,从而为受让企业实现范围经济提供了潜在可能,许可技术使得许可企业可以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从而强化了它的创新能力,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反过来又为企业在新的平台和领域吸收和创新提供了条件,因为企业既熟知了引进技术领域的知识,同时又在内外部知识整合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整合能力,也就是说,企业通过许可引进并整合新技术提升了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Lowe和Taylor认为技术引进使得企业获得了创新资源的互补性效益,进而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产品和过程创新能力,从创新活动的功能定位看,几乎所有的许可技术引进都有明确的市场预期,而这些市场预期又是受让企业原有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无法实现的,所以技术引进一方面优化了企业的知识结构并增强了企业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企业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为企业创新能力成长提供了需求导向,已有研究重点论述了技术许可引进对受让企业内部知识结构的作用,却忽视了技术许可引进的市场导向作用,本研究引入市场效应因素,提出技术引进的市场导向功能。

H1 技术引进使企业引入新的知识要素并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了企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匹配性。

现有文献中,企业之间签订技术许可协议被视为一种常见的企业战略合作关系,Rothaermel和Deeds指出,技术许可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联盟关系,由许可企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已有技术以实现技术价值以及受让企业希望通过技术许可引进并进行学习的双重激励所驱动,因此,技术许可并非一种完全的市场交易行为,而是通过许可建立了受让企业和许可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实际上,很多许可合作伙伴的选择本身就是基于原有的许可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将引起两种效应,①直接知识溢出效应,为确保受让企业能够快速掌握和高效率使用许可技术,许可企业通常需要对受让企业进行培训、示范、指导,邀请受让企业员工来访,帮助受让企业提高质量控制等,这些行为将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渠道进行,这种交流、沟通等互动活动,使得受让企业获得大量许可合同之外的重要隐性知识和技术,如技术数据、试验结果、制造技术、模型设计、管理程序、新技术发展、产品市场拓展以及创新网络体系建设等,②网络嵌入效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实现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必须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研发网络,在发展中国家,受让企业可能直接就成为了技术许可企业全球研发、试验、产业化网络的重要节点,为企业加入全球化创新网络提供了学习、模仿、引进和跟踪新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此同时,双方通过许可建立的互信互惠关系除了存在于许可技术领域之外,还将延伸到企业其他业务领域,如合作研发、委托生产、产品、销售渠道共建等,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受让企业获得许可企业技术溢出的边际效应,为企业创新能力成长提供了物质保障。

H2 许可技术推动技术许可企业与受让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受让企业获得许可企业的知识溢出提供组织载体。

研究技术转移的学者指出,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扩散并增加创新投入是技术转移成功所必须的,技术引进可能引致企业更多投资于内部研发创新,甚至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可能是进行创新投入的起点,受让企业新的研发活动和投入,包括R&D经费预算增加,如招募新的工程师、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安装、使用、吸收和改良以适应本地需要等,这些投入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引进技术,使其产品更好地满足地域习俗和市场条件的需要,提高引进技术的实施能力;另一方面,它引致的创新投入为企业积累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人才、变换原有技术轨迹、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创造了条件,在整合引进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受让企业可能改变其原有技术领域,促进创新活动在引进的技术领域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许可引进被视为企业向引进技术领域拓展的重要起点,通过这个过程,企业实现了原有技术和产业模式的转换,获得了动态能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Kathruria研究发现,印度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拓展了一些新的技术领域和经济增长点。

H3 基于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致企业增加技术学习的研发投入。

从以上分析看出,技术许可为受让企业带来了多重好处,如注入新的知识元素,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建立与许可企业长期合作关系,为获得许可企业的知识宝库开启了通道,技术许可引进将引致企业新的研发投入,甚至成为企业转变技术、产品和学习模式,生成动态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技术许可对受让企业学习、积累、培育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机制,也是我们打开企业许可学习“黑箱”的关键钥匙,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技术许可和受让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企业研发投入在文献中是构成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来源,综上,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4 技术许可使得受让企业通过优化知识结构、嵌入外部网络和激励研发投入3个环节形成功能完整的学习路径,最终产生企业创新能力成长的促进效应。

2 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研究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许可登记备案数据中涉及国际技术引进的本土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1998—1999年部分技术许可数据以及2000-2009年几乎全部技术许可信息,包括许可人、受让人、许可专利名称和号码、合同备案号和备案日期,数据来源见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信息(),③考虑技术的来源国籍,设置虚拟变量(C7),技术形成的重要特征就是其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需求结构,具有重要的国家烙印,并对中国受让企业的技术学习和再创新产生影响,如对吸收的投入、学习难度等,这里技术来源国表示技术许可企业总部所在国家,因美国是世界最强的科技大国和最发达的市场,我们定义美国为参考国,赋值为0,其他技术来源国赋值为1,④技术年龄(C8),技术年龄为首次在美国申请专利时间到中国许可时间之差,技术新旧程度反映了技术可能被改进、拓展到其他技术领域的开发潜力,以及是否可以在市场上找到相应的技术支撑等,如新技术通常存在更多改进机会,但是现存的技术支撑条件可能不如旧技术的成熟,因此,技术年龄构成影响企业技术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被加以控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专利并非以美国作为第一申请国,因此这个指标只是相对技术年龄,此外,创新体系研究表明,企业的创新行为受到企业所在区域创新环境影响,因此用企业所在省份许可之前5年的专利申请总量(对数形式)作为衡量区域创新情况的指标(C9),该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竞争是重要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用企业许可当年及之后2年内从同一许可企业引进同样技术的中国企业数来测量(C10),该数据和许可数据同一来源。

2.3研究模型

常用的多元回归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可以简单快速估算参数,其不足之处是其同时处理所有影响因素,无法识别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存在3个内生变量,其与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传统的回归无法满足要求,常用的补救方法包括路径分析和多阶段回归方法,路径分析主要处理变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解决解释变量之间信息重复估算问题,因此不适合本文的分析,多阶段回归主要有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前者用于解决回归方程中残差项与某些“问题”自变量之间相关问题,在参数估计中,第一阶段回归产生所有因变量的预测值,并在第二阶段中用预测值替代这些“问题”自变量,这种方法与工具变量方法相似,已经被证明有效并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中,相对于二阶段回归,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则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GLS)估计并在回归中增加一个异方差纠正项,它使用了所有联立方程信息来估计参数,这不同于二阶段回归仅使用部分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说,三阶段方法比二阶段更有效,综合考虑,本文采用三阶段方法进行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基于现有文献的通常做法,限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3 实证结果

表1是对数据的简单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关系矩阵,从样本均值和标准方差值来看,样本的变异程度较大,以企业创新能力为例,标准方差是均值的近5倍,说明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为防止异方差影响采取三阶段回归方法的主要依据,从表1的相关系数看,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新增专利技术分类之间相关系数为0.61,企业所在省份专利量与技术年龄相关系数为0.58,企业所在省份专利量与技术通用性为0.56,其他大部分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均较低,总体来看,所用数据质量较好,少量较大值均超过0.50,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共线性问题。

表2为三阶段回归分析的总体分析结果,从表2来看,3个内生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H4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即企业知识结构多元化、长期合化的组织载体及企业许可引致的研发投入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

表3是三阶段回归的详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文H1、H2和H3都得到证实。

H1指出企业技术许可将引入新的知识元素并导致多元化的企业知识结构,从表3方程L1中,回归系数X为正并在1%的显著水平上有效,可以认为H1得到证实,即技术许可引进确实导致了企业知识结构的变化,成为企业创新能力成长的重要基础,在H2中,本文预期专利技术许可可以建立许可企业和许可人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受让企业学习技术、获得许可企业的知识提供了组织保证,在表3的结果中得到证实,参数估计值(L2)为0.37并在1%的显著水平上有效,因此H2也成立,方程L3对应于H3,其预期当企业引进技术之后,企业首先为吸收消化技术进行新的研发投入,如招募新的科研人员及其他物理性投入,同时许可有可能成为促使企业技术、产业原有模式向新的技术领域拓展的重要助推器,因此许可引进将导致受让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并可能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变量X的回归系数正向显著(10%水平),因此可以认为H3同样获得证实,其中,关于内生变量L1、L2、L3对于因变量Y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情况在表3的最后几列中可以找到,从结果看,除了L3在10%显著水平上有效外,L1、L2均在1%的高水平上显著有效。

4 结论及启示

(1)一方面通过技术许可引入新的知识要素,增加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优化了受让企业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许可通过其明确的市场定位和效益目标,为企业知识结构优化过程导入了市场机制,提升了企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匹配性,使企业的知识累积和结构优化成为企业创新能力成长的基础。

(2)企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不是仅仅通过企业自身行为的调整就能够实现,企业一般要以技术许可引进为契机,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创新网新,通过网络嵌入吸收跨国公司的知识溢出,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体系,进而实现从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提升。

第3篇

创客课堂在2016年进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其中信息技术课堂也融合了创客的课程与理念,从原来强调动手,到现在的强调动脑设计和动手实现。因此,在渗透创客教育的信息技术课里,教师如何巧妙地融合知识教授、动手实践和动脑设计这三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教学比较重视“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进入教师预设的情景,轻松掌握课堂知识。结合创客理念后,又引入了项目化的课程结构,学生由项目引导进入学习环境,在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下,自主查阅并掌握相关知识,在一个个任务里不断提升设计理念与灵感具现能力,顺其自然地也提升了学习能力。创客课程通常紧密围绕创造一个产品的目标,决定了项目化教学是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以下分享的是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开展创客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按照阶段设计教学模式

以Scratch游戏设计为例。Scratch是一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的简易编程工具,简单到一个只要掌握了“鼠标拖动”这个操作的儿童就能完成编程,并可以用它很容易地创造交互式故事情节、动画、游戏等。

第一阶段是让学生们熟悉这个软件。如在Scratch课例《石头剪刀布》中,教师通过设计并演示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熟悉软件,并且进一步学会通过电子手册收集所需要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任务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动机,并集中注意力。任务的难度可以调整。只要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掌握自学方法,学生就可以不断地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第二阶段是展示趣味游戏,激发学生自学的愿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知识读本,开始自我提升。如在Scratch课例《挽救小猫》中,教师让学生玩用Scratch制作的“挽救小猫”游戏。尽管只能玩五分钟,但是学生却非常感兴趣,每个人都紧盯着游戏画面,这时的学生充满了好奇,也会有制作游戏的愿望。“任务驱动”是教师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接下来通过思维导图,提供多一种途径让学生获取知识,使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三阶段是通过对一个作品的任务分析,让学生学会团体合作。在Scratch课例《遥控小猫》中,教师划分了4人小组,通过投票系统评比学生的团体学习分数,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学习的成就感。因为项目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为学生自主@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教师的教法不可以墨守成规,也不能让学生死读书。学生在每一堂课上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也希望学生可以根据任务――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 去动手操作,去克服各种遇到的困难,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当大功告成时,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教师要让学生回味这种学习的快乐。

学生通过前导性学习后,再进行自学能力的检测。教师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可以开始下一步的项目化教学,收集学生小组的创意作品。

二、以项目教学法指导信息技术创客课程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在《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项目学习的概念,并将项目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决定目的,即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提出学习的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目的一般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选择。二是拟定计划,即拟定达到目的的行动计划,包括材料问题、工作任务分配、实施步骤等。拟定计划由学生承担,教师只对学生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指导。三是实施计划,即学生运用给定的材料,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完成计划。四是评定结果,即教师提出评定的标准和方法,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定,如活动是否按照原计划进行、预定的目标是否实现、学生从项目中学到了什么等。

以综合课例《齐建绿色家园》为例,教师在课堂开始通过视频等渗透设计家园的目的,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分组计划与分工计划,执行教师的“活动任务清单”的攻略。

一是认识现实生活中身边的植物,课堂上请学生阅读相关植物网站,观看视频,增长见识。二是开展树木物候观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将观察和记录的相关资料录入电脑并整理成册。三是开展校园绿化与物候观测活动。配以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电脑绘画设计,写观测日记,设计景观花园等。四是开展系列作品制作和评价活动。这时学生通过阅读电子书、分享经验等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在2周时间内,通过分工与合作,设计Scratch电子书。结果教师收到了学生创作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作品。最后通过阶段分数统计、作品投票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并通过家校平台向家长展示。

三、教学成效初显: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素质

渗透创客理念的信息技术课堂和综合实践活动 ,取得了许多成果,共计收获三百多个作品,并开发出了相关的校本课程与课例、科学探究小课题等。教师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良好教育方式。

第4篇

目前,在初中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充满动感,充满活力。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繁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把传统意义下的“学”数学改变为“做”数学。把数学实验引进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新途径,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从3个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开始,而一个成功的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学生的兴趣一定是很高的,多媒体教学是教师的好帮手。笔者在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动机和需要。笔者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会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新课程下的数学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数学教学也多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创设情境就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很好地解决了情境创设这一环节。

如在“平面图形的镶嵌”这一节的情境创设过程中,笔者首先展示一系列卧室、客厅、厨房以及一些大宾馆的地砖和墙砖的图片,通过这些五彩缤纷的漂亮的图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了解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想美化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学好数学。学生带着这个迫切想知道的愿望进入了学习之中。又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上课开始,笔者通过一个视频直角三角形的内角三兄弟之争引入新课,安静的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愉快地迅速地投入到探索之中,课堂效果很好。

2 运用信息技术讲授数学新知,直观形象,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教师虽然在课件制作与备课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需要点动鼠标,就能在短时间内形象直观地演示知识的发生变化过程,揭示其概念,化抽象为具体,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互动交流的过程。每一个数学结论的获得常常是通过猜想实验和发现的过程。以往的传统教学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有些问题没有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经历发现、猜想、研究、验证、得到结论。

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借助Flash可以将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性质形象化。可先利用Flash制作一个会绕中心旋转平行四边形,这样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根据旋转180°重合这一现象,很快就理解了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并以此为启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中心对称图形的实例,这时再演示一个等边三角形绕中心旋转的动画过程,使之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认真观察、思考、交流,并逐步找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共性。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自觉地发现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从而在愉快的课堂中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与主动获取。

又如在讲“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节课中,要得到k与b是如何影响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上这节课时,用几何画板画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于k的符号不同而直线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变化观察规律;接着再观察当k相同时,由于b不同又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个动态演示过程,由学生通过观察与自主交流发现结论,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经验,不仅加强学生对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增强学生对自己数学思维的自信心,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

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实验、猜想、验证。而这方面传统教学就显得比较薄弱,但是信息技术的虚拟情境却给数学实验、操作提供了教学平台。让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从而使数学的“再生成”与“再创造”成为可能。

例如,在“平面图形的镶嵌”这一节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平面镶嵌》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亲手演示各种全等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进行镶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得出所有的三角形和四边形都可以镶嵌这一重要结论,又有结论去探索镶嵌的条件——拼接点各多边形顶角和为360°。再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得出正六边形、正五边形、正八边形能否镶嵌的问题,把教学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建构。体验探索与创新的快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数学结论形象直观地在实验操作中获取,从而进一步强化镶嵌的条件的结论,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提供可能。

再比如在探索“二次函数图象”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设置控制二次函数图象,让学生分组上机操作,自己随意输入a、b、c,观察a、b、c变化时引起图象的变化,探索a、b、c对图象的影响。学生通过猜测、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逐渐获得独特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重新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地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动感、亲切,使学生由原来的厌恶数学转为喜欢数学,进而转为会学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主动发现结论、探索新知。不仅使学生的表达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索意识及创新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知识积累;实验室开放;奖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给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之一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在大学教育中,实践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使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设立各种专项奖励办法对在本科学习阶段取得学术与科技创新成果的大学生进行奖励,以建立一种鼓励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积极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性的实验与实践,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知识的积累及知识面的拓展

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积累则是指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个人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

大学前两年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基础知识的一个积累和基本知识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后续专业知识学习和开展课题研究的一个知识储备,后两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知识的积累,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进行的专业学习。随着技术的飞速革新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全方面需求的提高,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累,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实践基础。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各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都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指引学生了解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辅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型的讲座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二、科研项目及创新课题

国家、社会和学校都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从事科研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在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时通常会出现几种不良情况,一是跟着老师的研究生一起做,从始至终都没有全面地去了解和学习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只是重复性地做着研究生指派的某一个环节的具体的操作,从而导致学生对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甚至以后的科研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完全没有达到培养实践和科研的能力;二是完全按照老师申请项目时既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在整个科研开展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探索、创新;三是由于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扎实和全面,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入、系统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的自观能动性的发挥。

除了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也可以独立申请学校为学生设立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各级教育主管单位举办的各类相关的竞赛等,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兴趣以及参考老师的建议等选择合适的课题,自主制定课题研究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设备的设计与自制、加工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科研创新的能力。

三、实验室开放

高等学校都设有各种基础、综合、专业的实验室,各实验室也配备了较齐全的实验设备、装置等。实验室的开放为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室只有在做培养方案里设定的实验课程时才会对本科生进行开放,一些先进、高端的仪器设备都只是由实验员进行演示,学生基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课程结束后实验室就大门紧闭,实验设备装置也都成了摆设。在新形式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专业的实验室都可以尽最大可能地面向大学生进行开放。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各实验室原来只对研究生有条件开放,考虑到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确实会存在更多的问题,比如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对仪器使用不熟悉,对药品使用和管理缺乏安全意识等。但在制定了全面的有关实验室开放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就完全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同时也保证了大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安全、高效地使用各仪器。一是在指导老师的同意下到实验管理员处申请进入实验室,并由实验管理员对大学生进行各项有关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培训,二是网上预约使用实验室的时间段及所需仪器、设备、药品,提交实验方法及步骤,三是对科研训练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由各仪器负责人进行使用和操作规程的培训,以保证仪器的安全、正确操作,四是对国家规定的药品管理方法进行培训,在使用有毒有害药品时向实验室药品管理负责人申请并统一采购,实名登记领用。五是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测试费用、出现的故障所需的维修费用等由指导老师承担,最大可能地提高大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安全、责任感。

通过开放实验室,我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非常显著,应用实践型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内我系学生申请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达25项,超过半数的学生都进入过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训练,发表的文章多达50余篇,其中不乏高质量的SCI、EI、ISTP等收录的文章。获得校级学术成果奖的学生也比比皆是,获得市级各类相关专业竞赛名次的学生也为数不少。

四、创新活动鼓励机制

通过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协作性,进行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

学校也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鼓励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一是对参加一年及以上的科研实践活动的学生可以免修2个学分的课程,二是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成果的总结,对发表各级别刊物的文章、专利、发明设备、作品等给予相应级别的奖励,三是在考研和保研推荐中可以把是否参加过科研实践活动作为一项考核指标。

五、结论

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是研究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各高校应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结合专业”为原则,为了保证创新活动选题的合理性、保证创新活动实施的科学性、保证创新活动运行的高效性,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和师资优势,结合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完善创新计划项目运行和管理机制,同时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提供更大的新平台,为社会各行业培养精英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良玉,张吉维.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6-27.

[2]张红光,孙晓娜,纪常伟.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6-19.

[3]刘志敏,赖舜男.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解与教学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97)3:92-95.

第6篇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方法,学习能力;问题教学法

基础课教学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支撑示范作用。基础课知识系统完整,教材成熟,内容经典且相对固定,执教者以老教师为主,课堂授课为基本教学形式。笔者认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主要体现在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根据本地、本校办学的基础和生源情况,大力推行因材施教,以培养素质、提高能力为宗旨,革新教学方法,及时吸收教研新成果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基础课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一、以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精心设计第一次课。近几年在基础课教学中,在介绍学科产生的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的同时,还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学科的新进展,介绍学习课程的意义。

增加了大学学习方法的辅导,在详细分析了中学与大学的区别后告诫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自觉性、自控力和学习上的努力坚持;提醒学生要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学习上要心中有数,有问题一定主动反省、反思,把问题弄清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用名人名言与学生共勉:培养良好的学风,好学风的第一条是精力集中;学习没有别的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学习数学首先要弄清一个个的概念,否则脑子里难免是一盆浆糊;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同时以那些高考成绩不理想,但经过几年不懈努力顺利考上北大、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并留校工作的毕业生为例,鼓励学生面对现实,树立信心。

第二,做好“授”后服务,及时认真地批改学生作业,课下加强辅导,上好习题课,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常与学生个别谈话,增加交流,这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第三,建立课程网站。把富有启发性的填空题、选择题和较大容量的试题库,习题解答,电子教案,部分课件等全部上网并向学生开放,成为学生补习、自学、复习的平台,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

第四,提倡鼓励性评价,完善成绩考核办法。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不能挂在教师嘴上成为教训学生的把柄,而是作为教师改善教育教学方法的起点和根据。教师充分注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做积极引导性评价。教师语言的积极向上,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期待,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上进心。学习成绩考核打破一卷定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中占20%,作业、出勤情况占10%。

二、把握主线,突出重点,分析结构,放缓坡度,牢牢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础课教学要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和方法。基础课一般内容较多,教师应该根据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理解、研究和本质的把握,筛选出最基本、最核心、最实用的内容要求学生牢牢掌握。教师要教学生看书,看懂书才可以谈发挥和创新。据了解,那些挂科的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甚至例题还没看懂,关键问题还是出在基本知识的掌握上。

因此,确立了把握主线,突出重点,分析结构,放缓坡度的指导思想。注意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类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反例提醒、错题反思,加强课后练习;注意方法的归纳总结。

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学中应该放缓坡度,降低难度。不好理解的定理要分解说明;较长的证明要明确思路,分清步骤;涉及过去的知识要做好复习;教材中叙述、证明欠清晰的,注意提炼内容,讲解时冠以小标题;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结论要借反例提醒、错例反思。

三、以问题为核心促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探索了“问题教学法”。这种方法以问题为核心,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地讲,备课时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设计讲授提纲;讲课时以问题衔接知识,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板书以反映问题的提出、解决或知识间的联系的概括语言为标题;下课则留下开放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通过“问题教学法”,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暴露教师学习、研究、理解知识的心路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钻研问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贯彻素质教育的目的。

问题教学法,绝不简单的是问几个“为什么呢”、“对不对”、“是不是”,而是一种体现研究性、自主性的教和学的方法。所提问题应该是有思考的价值、思考的余地、思考的目的、思考的方向,还应有一定的思考的基础。考虑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暴露问题的背景;考虑问题怎么解决的,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强调应用;考虑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需注意什么,培养学生的缜密性;考虑定理是否可消弱条件、是否可作推广,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学生提问题,鼓励回答问题,敢于表达,进行教学互动,也是“问题教学法”的一个方面。教师的讲授要与讨论、答辩相结合,课堂上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质疑,教师要勇于面对,不怕遭遇尴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当面解答或者让学生讨论。当然,教学互动要讲究实效,不能表面化、图热闹。互动不一定是一问一答,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嘴动,激发学生的脑动、手动。思考往往是在冷静中进行的。于丹教授讲课未见有问有答的互动,但效果很好,听众能从她的流畅的演讲中感受到探究真知的精神和态度,感受到她对事物的辩证思考。陈景润迷上哥德巴赫猜想也不是老师问的结果,而是老师富有启发、鼓动的演讲触动了陈景润的探索欲望。这种触动内心的交流才是最本质、最有意义的互动,才是值得学习的。

四、及时吸收教研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绝不应该拿名校教材照本宣科。但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应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以研究性教学带动研究性学习,实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参数方程在中学教学中被淡化和忽视的情况,加强了参数方程的教学;对于圆柱螺线,指出并纠正了过去教材中给出的一般方程的问题;在介绍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式的推导时,给出与教材上不一样的推导方法,并让同学们进一步反思,启发学生探索新的方法,学生对此感到很有兴趣,课后又得到三种不同的推导方法等。

第7篇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陈志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计算机工具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怎么做,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有人认为教一些基本操作,也有的认为有什么软件就教什么软件,反正软件学得越多越好……对此,我认为: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b、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将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授”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和主动参与,而在信息技术课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否则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教学完第45课浏览中国儿童网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网址(金色少年、中小学教育网、中国百科知识网)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浏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

第8篇

一、科技创新的条件

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定义,一直未能达成共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6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我国学者刘丹对创新能力做出了如下定义:“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创新能力不应该只是一个方面的定义,它应该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从内部因素来讲,创新能力是人类开拓精神的一种,通过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将信息归纳为生产实践的手段,并将其转化成为社会生产成果的一种综合能力。其中包括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手段三个方面。从外部因素来讲,得有使创新能力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指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基础,即创新的社会基础和科学基础。科技创新以物质世界作为实现的主体或平台,它植根于客观上的实际需求和可能性条件,来源于现实生活。人类的创新能力都是围绕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来培养和发掘的。科技创新主体认识客体并改造客体的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进行科技创新。正如马克思所说,“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有物质的形态变化”[2]。人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具有自觉的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的促进下,人自身的其他能力得到提升并形成一种强大的综合力,进而推动人的生命活动呈现出一个持续的变革、更新和创造的过程。人在人化自然过程发现自然界的某种有用物并使其成“资源”并产生经济价值。通过人类活动实现自然资源、人工资源的生产和占有。人的素质和潜能的提高,是科技创新能够实现的关键。科技创新活动不是重复的生产实践活动,它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创新主体的创造力,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使人的本质全面呈现。科技创新活动是富有探索性和开拓精神的活动。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出科技创新主体的综合能力。科技创新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结,是创新主体各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物化的产物,它既真实地反映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也全面地、系统地展现了创新主体的各种本质力量。因而,科技创新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在客观事物不能适应和满足人们需求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并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对旧事物进行改造、改进的结果。

二、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性

(一)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辩证统一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思维进行培养,以达到提高其艺术水平和审美力的目的。科学与艺术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即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艺术的熏陶能影响智力开发、集合想象力、启迪创造力,从而推动科学前行;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为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3]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精神,或者说是整个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淀和升华。科技是理性思维和解决人类实际问题的艺术,艺术是人类想象力的灵动创造。科技追求慧与用,艺术追求美,科技探寻自然规律,艺术感受世界形象。科技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是真理普遍性、成果永恒性、意义深远性,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科技与艺术的交流互动,理性、感性、悟性的汇通互补,有利于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对世界整体的立体认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艺术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发挥出自身能力,包括培养激发其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而科技创新须依靠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激发与互补,从大跨度联想中得到启迪,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因此,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是辩证统一的。

(二)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

“人文活动和创新能力都是用感性认识作用于客观存在的行为活动,两者通过感性思维模式,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4]审美是审美个体将对美的感性构成能力作用于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新能力则是将人类对科学的认知显像成为客观存在,并对其进行认知表达和实践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感性的构成能力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审美活动与创新思维在内部构成形式上具有逻辑统一关系,都是由感性认识激发灵感,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然后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社会目标,将意识转化成为客观存在,并作用于生产实践。因此,二者在内部构成形式上具有逻辑统一关系。艺术教育注重形象化的认知模式,其核心是直觉,通过直觉的第一印象感悟,然后再真实地展现对美的认知。创新思维也依赖于第一印象的直觉感受。直觉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源的作用,与审美意识一样,直觉的感性认识往往是来自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因而具有真实性、形象化的特征。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活感触的直觉是美和科学诞生的前提条件。因而,艺术教育和创新思维都依赖于直觉,且统一于直觉。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源泉,为人类提供思维观点、科学知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行动计划和未来预见等,是人的活动和物质生产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增强实践目的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创新能力是对新的挑战作出创造性应答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源自创新思维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源自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延伸与发散,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两者密切相关且相互促进。

三、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一)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加强艺术教育工作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理轻文的观念,阻碍了文理兼容、相互渗透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导致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呈现出“瘸脚现象”。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在加强对自身内在价值认知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外在功能,即艺术教育对教育的基础作用。艺术教育机构是发展艺术教育的保障。高校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在行动上,要建立一支专门的专业化艺术教育管理队伍,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来规划、督导和组织艺术教育的教研活动,将艺术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课程设置,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互动

高校要实现艺术教育计划就应该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互动。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使不同学科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资源共享。加强艺术课程综合化的合理设置。首先,要完善艺术学科的课程设置;其次,要注重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依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和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课程的综合化设置;再次,要依据“精选内容、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实现课程综合化的设置。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获得更多学习艺术知识的机会,从而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科研生活,进而激发其普及和传播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促进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的交叉与互动,能实现客观世界的真善美,有助于人精神活动的知情意与人类的知识体系中科学、伦理学、美学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高校培养出人文精神浓、科学精神厚、创新意识强、创造能力高的优秀大学生。”[5]

(三)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

构建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型的艺术教育体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将艺术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二是实现整个教育过程的艺术化。

(四)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和评价方式

高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连续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大幅度提升,将艺术教育落到实处。改变过去以学生在短时期内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程度为标准的单一艺术教育评价方式,放眼大局,用长远的眼光来评估学生艺术教育的效果,将学生各项表现的综合评比作为其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这样既能使我们的教育目的锁定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同时也能给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课程上减压,最重要的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铺垫。

第9篇

关键词:营造;发展;提高;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94-01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英语学科创新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得到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本文将针对学生如何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以下策略。

一、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要注重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例如:在教学“ears” “nose” “hair”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摸摸他们的耳朵、捏捏他们的鼻子,夸夸他们的发型,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1、运用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去了解学生的喜好,英语课堂中的游戏、竞赛、绘画、表演、Let’s chant等是学生喜爱的,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情景,激发创新灵感 英语学习离不开情景。情景是客观实在,离开了情景,语言就失去了本质涵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语言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感。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1)在模仿中进行创新实践。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善于模仿的。学生在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语言创新。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创新实践。小学生具有爱说、好动、爱模仿、爱表演、羞怯感少的特点,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他们最受欢迎的学习活动之一。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强了训练密度和广度,学生不分成绩好、中、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中始终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这将大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一个很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3)在教具运用中进行创新实践。教具制作简易,又便于操作。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教具,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可利用教具创设情景,进行创新实践。

二、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发展创新思维

1、组织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意义的英语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看图说话、手抄报,英语角、英语园地等,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创新思维无处不在。借助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教师英语课堂中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空间。

三、创设情景,提高创新思维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同学们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如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较容易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创新交流的能力。

2、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有效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四、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