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6:50:52
导语:在节能和能源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未来具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合同能源管理进入实质性阶段
9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告审核推荐第一批节能服务公司名单,其中主要涉及余热利用、照明系统改造、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锅炉系统改造、热泵技术、电机拖动系统改造(变频器)等节能改造技术,上榜名单涉及上市公司分别为达实智能、延华智能、九州电气、合康变频、荣信股份、动力源、智光电气和中科电气。
这是继6月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给予奖励和8月9日的由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提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等单位负责起草的《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为相关公司在获取节能补贴、绿色低息信贷、税收减免方面提供了绿色通道,使相关节能服务公司获得了国家认证,这为合同能源管理业务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又一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节能服务发展空间巨大
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主要应用领域。节能服务项目分布在工业、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涵盖钢铁、石化、建材、交通、电力、建筑、水泥等各行各业。合同能源管理适用于合同金额较大、能源计量便利的用电大户和用能大户,在工业高低压变频器、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工业锅炉,建筑HVAC、配电系统、LED路灯系统等领域,都是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的重点领域。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3%,单位万元GDP能耗为1.0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2%,而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万元GDP能耗同比上升0.09%,减排压力骤然增加,完成2020年减排40-45%的目标难度十分艰巨。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有望成为推动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的有效手段。
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增速有望保持30-40%,未来行业市场容量有望高达4000亿元。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再一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从2008年417亿元增长到588亿元,同比增速40.9%,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从2008年117亿元增长到195亿元,同比增长67%。产业总计综合节能投资从2008年253.2亿元增长到360.4亿元,同比增速为42.3%;其中合同能源管理(EPC)项目投资从2008年116V7亿元增长到195.3亿元,同比增速为67.37%。并形成年节能能力1757.9万吨标准煤,年减排1133.85万吨二氧化碳。我们预计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同比增长36%。根据EMCA协会对于节能服务产业的估算,节能市场总规模大约4000亿元,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合同能源管理简单的说就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方案设计、设备采购、工程施工等一系列服务,使用能单位减少能源成本支出,用能单位以节约下来的能源成本支付节能服务费的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关键词】
节能减排;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
一、合同能源管理概念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一直是世界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能源的逐步枯竭,节能减排成为当务之急,企业节能意识也日益增强,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简称EMC)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被引进的。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这样做既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又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概念,通过一系列示范、引导和推广等手段,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行合同能源管理,2010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25号],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和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给出税收扶持政策,及对于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促进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发展。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
EMC是市场经济下的节能服务商业化实体,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与我国从属于地方政府的节能服务中心有根本性的区别。EMC所开展的EPC(工程总承包)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商业性:EMC是商业化运作的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项目来实现赢利的目的。
2、整合性:EMC业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推销产品、设备或技术,而是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和完整的节能解决方案;EMC不是金融机构,但可以为客户的节能项目提供资金;EMC不一定是节能技术所有者或节能设备制造商,但可以为客户选择提供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和设备;EMC也不一定自身拥有实施节能项目的工程能力,但可以向客户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对于客户来说,EMC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提供经过优选的各种资源集成的工程设施及其良好的运行服务,以实现与客户约定的节能量或节能效益。
3、多赢性:节能服务公司先垫付资金为用户进行节能改造,因此承担了资金使用成本和投资回收的风险,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投资的收益往往比节能设备即时卖断方式的利润空间要大;用能单位在零投资、零资金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节能效益,在项目合同期内分享部分节能效益,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支付节能改造项目成本,合同期满后获得该项目的全部节能效益及免费获得该节能设备;此外,还获得节能技术和设备建设和运行的宝贵经验;节能设备制造商销售了其产品,收回了货款;银行可连本带息地收回对该项目的贷款,等等。正是由于多赢性,使得EMC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
4、风险性:EMC通常对客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并向客户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因此,EMC承担了节能项目的大多数风险。可以说,EMC业务是一项高风险业务,其成败关键在于对节能项目的各种风险的分析和管理。
三、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暂未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进行明确规范。近年来关于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也有不少,而在实践中,不同的节能服务公司及用能单位、或合作方式不同的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其会计处理也是方法各异。在此笔者想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的会计核算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以照明行业实行EMC为例,工程改造除了设备更新还有LED灯管的易耗品,通常改造保质期为5年,其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用能单位每年节省下来的电费,一般按8、7、6、6、5的比例确认每年的收益(见下表),也就是说,第一年按用能单位节省电费的80%收取服务费,以此类推,合同期满后,节能设备将无偿转给用能单位使用,会计和税务上按处置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客户取得固定资产所有权时,在固定资产登记本上注明。
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
1、投资
建设时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
贷:银行存款不处理,在登记本上注明
2、购入
LED灯管
借:长期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
3、每年
折旧、
摊销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等
贷:累计折旧
长期待摊费用
4、合同期
内提供
服务时
借:经营费用等
贷:银行存款等
5、分享节
能效益时
借:银行存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税)
借:主营业务成本(经营费用)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等
6、合同
期满后
固定资产做报废清理处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原值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收到固定资产所有权:
在登记本上注明
综上,合同能源管理从引进我国开始至今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也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其会计制度及核算方法会不断得到完善,形成统一规范,从而使EMC在我国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企业会计准则,2006215
【关键词】EMC;节能改造;节能效益
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简介
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合同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的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从而大大减轻节能改造项目对市财政的经济压力。
二、城市路灯改造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一)某局通过考察具有相关资质的节能服务公司,邀请了国内5家技术实力强、综合服务好的节能服务公司进行洽谈,并邀请三名自治区专家组成评审组,通过综合考察,比对实力,最终择最优者作为该市的路灯节能改造节能服务公司。
(二)结合本市城市路灯照明的实际情况,某局与节能服务公司从节能改造项目的改造技术成熟度、改造资金投入、后期维修管理成本、改造后路灯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最终确定采用安装通过国家节能认证的路灯单灯节能器技术措施,对本市及下属辖区共计约1万盏高压钠灯进行节能改造,并建设了城市路灯智能监控平台对全市路灯共计118个监控点进行实时监控。
三、城市路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及管理
(一)工程实施
1.城市路灯智能监控平台
城市路灯智能监控平台于2014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监控中心和现场控制终端两个方面,监控中心主要包含中心网络、监控服务器、操作台、光敏控制仪及电气布线等设备;现场控制终端以监控点为单位,即每个配电箱及箱变安装一台终端,共建设了118个监控点。该监控平台具有的功能有:远程遥控、远程遥测、远程遥信、远程遥调、远程维护,能够在监控中心自动启、闭路灯或自动检测、记录终端运行出现的故障并予以报警提示,设备通过电信GPRS数据流量卡传送现场监测数据并按预先设定程序独立运行。全市路灯集中由监控中心根据季节统一控制,避免以往因季节变化、定时器分散而遗漏设置等原因造成路灯过早开启,导致能源浪费。维修人员可以根据手机监控系统查询到的监测数据和报警信息,快速查找及排除故障,极大的提高了路灯日常维修的工作效率,确保了城市照明路灯亮灯率达98%以上。
2.高压钠灯节能改造
高压钠灯节能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市本级及下属辖区共计10999盏高压钠灯安装单灯节电器,该节电器的工作原理为:通过串接在电源与负载之间,扼制回路电流,使电源的输出电流不因负载变化产生突变,使负载的电流受路灯节电系统的控制,以调节负载路灯电功率的大小,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
在高压钠灯节能改造过程中,某局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全程监工,确保每杆路灯节电器安装到位及对安装过程中涉及的路灯线路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并根据改造项目施工进度制定《项目施工周进度报表》,确定项目工期和进度,有效控制工程节点,全面协调各项工作保证落实改造项目合同施工进度总计划。
(二) 测定路灯综合节能率
高压钠灯改造完成后,在效益分享期内对路灯综合节能率每年进行一次测试。2015年(第一个效益分享年度),通过将某局测试的路灯节能率41.5%、节能服务公司测试的路灯节能率42.19%以及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测试(自治区唯一具有市政路灯节电检测资质的单位)的综合平均路灯节能率43.7%进行比对,将三方检测数据加权平均后确定改造项目路灯综合节能率为42.5%。
(三) 核定路灯节能效益的计算标准
路灯改造涉及范围很广,一般一个城市整体改造动辄数千盏数万盏,分很多组分别计电费。每月的电费总额受季节、亮灯时间、亮灯率、电压波动、线损、新增灯具、接线它用(指示牌、红绿灯、广告牌)等因素影响差别很大,造成用电量基数很难确定。基数不准,节电量就无法准确计算。针对该问题,某局结合改造路段实际照明用电情况,拟定了《市路灯节能改造服务项目节能效益计算标准》报市人民政府进行审定,最终确定以该市供电局每月向某局收取的节能改造后高压钠灯部分当月实际产生的电费数额作为该项目的每月节能效益计算基数,确定月节能效益计算式为:当月节能效益=节能改造后高压钠灯当月实际产生电费÷(100%-综合节能效率42.5%)×综合节能效率42.5%。
(四) 财政节能效益请款操作
财政一般都是收支两条线,节省的钱实际就是没发生的钱,不能转成支出,而某局下拨的路灯维修年度经费有限,不可能用于路灯改造。因此,为了保证节能服务公司效益分享期内节能效益的正常支付,某局依据市人民政府审定的路灯节能效益计算标准,每月针对供电局所提供的改造范围内各路段的高压钠灯电费进行详细核对,并对采用混合灯型(除高压钠灯外还有其他节能灯型)的路段安装分项电度计量表,明确计量该路段高压钠灯部分产生的实际电量,最终将上述所有电费及供电局收费清单汇总,作为某局向市财政申请节能效益支出的请款依据,按合同约定分享比例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
(五)合同期路灯维修任务的执行和考核
根据某局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的《节能改造服务项目合同书》相关条款约定,节能服务公司必须遵守《道路照明设施精细化管理》的相关规定,并服从某局在路灯维修工作上的管理。某局制定相应考核制度,每月针对节能服务公司合同期内的路灯维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及抽样检查,要求节能服务公司对所负责维护、维修的市政道路城市照明亮灯率达到98%以上,节电器完好率达98%以上,并要求每月前将上月的维护、维修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和本月工作计划进行归纳后提交某局。若出现考核不达标的情况,某局将在当季应支付予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效益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违约金。
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应用中的建议
该市路灯节能改造项目于2014年12月竣工验收,改造前平均每月电费(含公园、广场及其他节能灯型的电费)约70万元,改造后平均每月电费(含公园、广场及其他节能灯型的电费)已降至50万元左右。经综合测算(以每节约 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31千克标准煤为计算标准),项目实施后相对比往年节约290.66万千瓦时,节能率达到42.5%,折合标准煤约901.03吨,减少CO2排放量约在2897.84吨,减少SO2排放量87.20吨,改造项目节能成效显著。为加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各行业节能改造的应用范围,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简化合同能源管理审批手续。
(1.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2.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于过去的高污染,高耗能的能源,人们对新型的低能耗能源开始关注,并加大了技术研发力度。作为一种新型节能改造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应运而生,开始在全球推广。但是,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资收益周期长,导致节能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也影响了我国节能业的健康发展,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重视的焦点之一。本文就立足于现实,分析了合同能源管理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如何拓宽节能服务业融资渠道、解决融资困难等给出了见解,希望能对节能服务行业融资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55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在欧美等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基于这种节能新机制运作的专业化服务公司(ESCO)也迅速发展,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1]。但在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推广相对缓慢,资金短缺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为提高能源利用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合同能源管理专业运作服务公司融资问题,并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我国能源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
1合同能源管理简述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EPC[2]),是一种以节省能源的费用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用户可以使用节能收益来对工厂和设备升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时,一般不要求企业自身对技能项目进行大笔的投资,可与盈利性的专业化的能源管理公司签订合同,以推动节能项目的进展[3]。也可以将合同能源管理看作是一个成果导向系统,即将投资、融资、技术运用、能源分析、能源管理等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并以此来指导企业的各项管理与商业活动。一般不要求企业自身对技能项目进行大笔的投资。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下的节能企业业务流程模式为:首先,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ESCO)与用能单位接触,了解用能单位的用能状况,确定改造意向;其次,对用户各种耗能设备和环节进行能耗诊断,提出改造方案,并与用户沟通;再次,在诊断的基础上,设计出改造方案,包括项目实施方案和改造后节能效益的分析预测,并告知客户使其充分了解能源改造后的效果;然后,ESCO与客户进行服务合同谈判,并签署协议,约定经济收益分配。一般来讲,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主要风险,在合同期内收益大部分归ESCO所有,合同到期后,公司不再分享收益;然后,合同签署后,ESCO开始对项目进行投资改造,其费用由公司全部支付;最后,项目完成后,ESCO进行全程服务,并对人员进行培训,对能耗、节能量进行监测,并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收益分成。
2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国家政策地支持下,节能产业也持续快速的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从2006年到2010年,EMCA会员增长了5倍,从业人员从1.6万人增长到17.5万人,产业服务规模也从47.3亿元增长到836.29亿元,在“十一五”规划期间,节能服务产业拉动社会投资资本超过1800亿元。同时,到2015年,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将发展到2000多家,产业总产值将达4.5万亿元。节能服务产业逐渐形成了以节能服务为核心的配套产业链,成为国家七大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朝阳行业。
但是,在节能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如管理落后、融资困难等现象,影响了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4]。
3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问题的分析
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能源管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虽然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迅速,但由于机制问题导致融资困难;另一方面,从节能服务企业自身来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时间短,各项制度不完善,同时经营规模小,信誉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企业的形象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ESCO的融资[5]。另外,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投资收益时间长,市场机制不完善,节能服务企业多而不精,实力差距大等,造成用户的怀疑,同时改造风险也较大,被银行等金融机构列为高风险投资项目,为融资进一步添加了困难,虽然私人投资渠道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的短缺,但是私人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民间借贷不规范,风险大、成本高,使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的渠道进一步缩窄。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问题已成为其发展得主要障碍,对其问题的产生有必要进一步分析:
(1)节能服务企业自身的不足。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竞争激烈,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属于机密,不能将信息公布于众,而是有选择性地带有一定目的的对部分信息进行披露,使信息质量和披露范围都不能满足融资的要求;②节能服务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不雄厚且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不透明的现象。此外,节能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平台水平较低,导致信息不对称,限制了其信息的生产能力,进而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了ESCO的资本成本,影响了其健康发展。
(2)节能服务企业缺少担保渠道。一方面,由于EMC项目节能投资收益周期较长,往往需要ESCO预先垫付资金,这就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融资成为节能服务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很多节能服务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如中节能、信合节能、天壕节能等服务企业,大部分是规模小,经营分散,实力弱等特点,银行资信评级低,导致银行需要提高担保,而企业本身的担保资源又有限,无法提供土地、设备等实物担保,造成了银行授予额度低或者直接不予信贷等局面[6]。此外,虽然部分银行推出了节能融资专题项目,但是要求条件高,很少有节能服务企业具备所要求的条件。
(3)风投者选择谨慎。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收益长,短期获益力差,负债率高、缺少核心技术等特点,造成风险投资者持观望态度,投资谨慎。这又进一步将节能服务公司推向实力不强、没有信誉的坏形象一面,进而造成融资的困难。
(4)银行对节能服务业的认识不足。鉴于我国能源合同管理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银行对其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都不熟悉,加之节能服务业成本回收周期长,项目收益主要来自后期,导致银行在对节能企业评估时不够准确,进而列为高风险项目拒绝贷款[7]。此外,节能服务企业与银行衔接机制也不够完善,一方面,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需要经过长时间审核,增加了企业经营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在对节能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没有对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系统的测算,仅以企业目前的资金状况进行评估,最终以高风险、偿还能力不佳而拒绝企业的融资申请。
(5)国家的政策支持不够。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鼓励政策,并扶持相关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合同能源管理自身的局限性和投资的复杂性等限制,在其回收成本之前需要缴税,不利于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投资热情,造成融资困难的局面。
4针对合同能源管理的问题,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
针对上述合同能源管理的问题,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实际分析,构建多层融资体系,拓宽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8]。
(1)国家从政策上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支持力度。首先,国家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相应的鼓励发展节能服务企业的具体政策,设立专项的节能服务项目担保基金并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例如,担保基金可以让银行托管,每家会员企业每年上缴一定的风险基金等,根据企业的缴存记录,分配不同贷款额度,这样最大限度降低银行对ESCO贷款的风险,或者担保基金由政府财政支出,以示政府对该项事业的支持,但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可采用企业缴存和政府财政支出并用、地方政府分层次、分级的管理的方式建设担保基金,这样分工管理有利于提高整个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水平,避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其次,将各地政府建立的“后补助”资金改为融资担保基金,同时扶持中小节能服务企业的创新发展,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节能企业对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的问题。
(2)加强银行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认识,为EMC节能项目设计多种融资渠道[9]。银行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的评估方法,应当对节能服务企业的信贷业务进行独立核算,并综合考察项目的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要与ESCO公司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充分了解节能服务企业的运行机制,并与企业建立经济合作关系,如资金储存与流通等经济业务往来,为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种EMC项目融资渠道,例如,以偿还贷款仅限于项目的本身的项目融资方式、以银行在提供服务中获得专有信息进行的关系专用的关系型融资方式,以企业自有专利权质押进行融资或者通过发行高档债券将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或者设计合理的租赁融资方式等,以构造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创造有利于ESCO公司融资的环境
(3)节能服务企业自身制度的完善。首先,ESCO公司引港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消除银行对企业信息了解的不对称;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更新技术,采用新方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逐渐扩大自己的规模;再次,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加强宣传,提高大家对节能服务企业的认识,为融资创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进行科学的评估,加强与用能客户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企业的资信程度。
5结论
合同能源管理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机制,它分工更加细化,运作更加专业化,对降低能耗,节省能源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渠道狭窄,各种机制还都不健全,影响了融资渠道的畅通,使节能服务公司受于资金限制,不能很好的扩大经营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适当拓宽能源服务业的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体系,促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民,孟祥源.多层次的合同能源管理金融市场体系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4):87-91.
[2]马洪超.经济诱因型节能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吕婉菁.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问题解析及应对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7):231-232.
[4]段小萍.低碳经济情境的合同能源管理与融资偏好[J].改革,2013(5):120-126.
[5]于鲁平.论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中融资租赁机制的合理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4(4):184-185+187.
[6] 马一多,任宏,胡锋,等.基于造价控制的建筑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选择[J].城市住宅,2014(12):118-120.
[7]郜丽波,罗运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2(11):90-94.
[8]温瑶,张有峰.有效解决合同能源管理的融资问题[J].经济导刊,2010(11):12-13.
[9]曾爱红.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问题探讨[J].工程经济,2013(12):13-15.
关键词:媒介公关;物质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25-02
一、引 言
公共关系学独特的管理职能,使其渗透在企业日常行为管理的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对组织和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还体现在组织对其内部的沟通管理。在内容沟通管理过程中,媒介大多注重的是对内部人才资源的管理,而忽略了物质资源的管理。随着媒介经济属性的日益提升,如何提升物质资源的有限利用率,从而提升媒介的市场竞争力,是业界需要重视的问题。
媒介公共关系在对物质资源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整合,实现物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所谓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1]。整合企业内部的职能,业外部资金的整合;既有设备的整合,又有思想观点的整合。
整合的过程是媒介主体根据多种或多项新闻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统筹利用的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使这些资源发挥整体效果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2]。所以说,整合是未来媒介的发展当中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当前媒介公共关系资源整合体现在媒介报道资源整合、媒介集团化资源整合、新旧媒体资源整合三方面。
二、媒介报道活动中资源整合
(一)报道内容资源的整合
新闻信息来源于社会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媒介报道的内容在综合全局的基础上,沟通整合各方不同的意见,来寻求对社会各方的利益表达平衡、意见表达平衡、情绪表达平衡。除此以外,媒介还负有舆论导向的责任。在疏导零碎的社会言论基础上,整合有意义的价值理念。媒介报道内容资源的整合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生活层面的信息整合,具体表现为对事件的各方信息的整合。例如,事件新闻的报道,要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各方面因素整合,才能将事件报道清楚。二是深层的、精神层面的理念整合。同样是事件报道,不仅报道的是事件本身,还需要充分挖掘事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整合事件所能体现的立场观点、价值取向,充分揭示最具价值的新闻主题。
(二)生产流程资源的整合
媒介的生产环节很多,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将会引发大量的资源浪费。
首先在机构设置方面,机构的合理设置对媒介资源有效的合理配置有着重大意义。比如部门工作重叠、职责不清、机构设置不到位等问题,媒介公关通过收集资料,不断地监测媒介内部管理环境,为媒介组织决策提供信息和建议,有利于促进机构设置趋于合理化。其次,在生产环节过程中,部门间缺乏统筹安排、独立工作的情况比较普遍。公共关系通过对媒介内部门与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加强生产环节各过程的有力监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阻碍,将大大提高产品生产效率。
三、媒介集团化过程中资源整合
媒介集团化被认为是我国媒介“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的重要措施。自从1996年国内出现了第一个媒体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以后,日前媒体集团化成为了新闻传播界发展的一大趋势。而在媒介的集团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盘活资产、优化资源配置,解决管理过程中的“散”、“滥”等问题。媒介公共关系以其强大的管理职能,不仅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还将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统一起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力。
媒介集团化的资源整合就是通过媒介集团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新闻资源的统一配置与共享,实现成本最低化与效果最大化[2]。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南方报业集团各张报纸的品牌发展过程,实际就是集团知识、资源与能力的共享、延展与开拓的滚动发展过程。它是以《南方日报》为母报,生发出南方都市报报系、南方周末报系、21世纪报系三个子报系。经过五十多年的蓄积,《南方日报》利用已有的人才、发行、印刷、广告与品牌等资源优势创办了《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在《南方周末》获得市场成功的基础上,接着利用《南方周末》的人力资源、新闻资源、广告资源、印刷资源等创办《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三个报系各自为战,通过资源、知识与能力的共享与整合,共同塑造集团整体的主品牌形象。
四、跨媒介融合中的资源整合
2009年10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新兴媒体:引发传媒变革,大潮势不可挡”。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新旧媒体的融合成为当今传媒界的潮势。不仅新旧媒体进行融合,报刊、杂志、电视、网站也进行融合,跨媒介融合即将成为潮流发展的趋势。
媒介融合中的资源整合的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通过资源整合,媒介在不改变信息采集和制作成本的情形下,转换信息产品的形式,使其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并用不同的销售方式进行销售,以增加媒介资源的总量;二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媒介组织的集团化、媒介产品的一体化、媒介经营的全球化,将单一的规模经济转化为有机的结构经济。例如报刊与网络的整合互动,一方面报刊在充分发挥自身人力、物力、资金的雄厚资源的同时,结合网络可以使其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网络在与报刊的整合过程中可以充分共享报刊雄厚的资源。广州日报是率先实现报网融合的报刊之一,在成立滚动新闻部之初,其意图就是要实现媒介融合。滚动新闻部与其它专业采编部门的互动融合在于内容互动和人员互动。
1.内容互动上,网站的新闻可以是报刊新闻的整合,也可以是网站人员在第一线现场采集的实时动态消息。网站采编人员还摆脱报刊采编的限制将所有与新闻相关联的事物进行报道,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播报形式。他们既可以采访当事人,也可以采访采访过事件的记者、编辑,还可以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而这些报道根据实际情况既可在网站传播,也可在报刊刊登。
2.人员互动上,网络采编人员要求同时掌握文字、音频、视频这些报道形式,但事实上,同时掌握这些技能的人员少之又少。网络采编人员多擅长于音频、视频的采编技能,而报刊采编人员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报网融合将使采编人员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专长,创造出更出色的产品。人员互动中,最为关键的是相互间的关系协调。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的主任就要求是人缘比较好的,既年轻工作时间又较长的,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编辑记者们的沟通协调工作。4最后广州日报在网站页面和主报报头上统一视觉标识,新旧媒体的融合,最终实现了品牌的升值。
媒介融合中资源整合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内容同质化,媒介融合之后,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之时,由于对各媒介形式特点、各媒介定位和理念的把握不清,产生内容趋同化;二是利益冲突,媒介融合必然导致媒介利益的重新瓜分。媒介融合对共享资源本身就难以划分你我,如何合理地分配利益是媒介融合的难点问题;三是组织文化不相融,有形资源的融合是看得见分得清的,无形资源的融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最容易忽视,而又对融合产生重大影响的。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价值观、管理方式、管理理念、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的冲突,处理得不好会影响整个媒介的融合程度。而无形资源的融合期比有形资源的融合期要长得多,也最需要技巧。
媒介公共关系站在高层战略管理的角度,以其沟通协调整合功能,全面协调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成为资源整合的剂。例如人民日报社在2009年成立了新闻协调部,同时将国内国外记者站72个全部变更为分社。设立新闻协调部的作用不仅是应对突发事件,更大的作用在于对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沟通。通过沟通协调有力地提升了媒介的竞争力。因此,对媒介物质资源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效力。
参考文献:
[1] 蔡雯.论新闻资源开发[J].新闻战线,2003(3).
[2] 蔡雯.通过内部整合提升媒介质量—新闻媒介产品问题分析对策研究[J].新闻战线,2002(10).
[3] 蔡雯.资源整合: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一道难题[R].人民网, 2009-10-19.
关键词:音乐 学生管理 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82
很多大专院校把学生管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孤立地分成两大块,致使学生专业技能和他们的整体素质发展得并不乐观,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需求,尤其是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如果将学生的日常管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必能相互促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学生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考入音乐表演专业的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很少接触音乐或几乎从未接触过音乐,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仅凭高考前的几个月的音乐辅导考入高职院校。入学后,他们又缺乏自信心,认为自身的专业基础水平不如本科生,即使学出来也没多大用途,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奋斗目标,心态比较颓废。同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同其他专业一样遵循学生管理工作由系部辅导员负责,教师只负责上课的模式。教学与管理缺乏沟通,无法互相促进发展。这种单一的强调学风或教风的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今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更不能使音乐表演专业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整合教学理念,将学生管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一起抓。
2 方法与措施
2.1 班主任角色的定位
据了解,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班主任并不都是由专职教师担任的。非本专业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只能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却无能为力。专职教师担任班主任,只负责把课上好,顶多利用课堂时间对班级的管理说上几句,并没有尽心尽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很一般,大多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进入大学,他们不能立刻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环境,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没有老师的制约,很容易厌学,所以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班主任必须重新给自己定位。除了上好专业课之外,还得像辅导员一样,管理好班上的琐碎事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专业技能与学生管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音乐表演专业的班主任最好还是由专职教师来担任。因为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辅导员和专职教师,他们更加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话。音乐表演专业是技能型特别强的一个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老师来做他们的班主任,他们可以经常目睹老师的专业技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2 通过对学生提出专业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每一位高中生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心中多少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作为一名有经验的班主任,不妨抓住这一最佳时机要求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定一个短期目标,并把这个目标以保证书的形式写下来交给班主任保管,并要求同学们写的这个保证书在毕业之前一一兑现,以此激发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音乐表演专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很多,如:幼师、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社区文体工作者、演职人员等等。但不论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必备的相关专业技能是必须要掌握的。所以,保证书的内容只能是学生所学的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技能,要求学生的某一项或两项专业技能务必在毕业之前达到一定程度或级别。保证书从某种程度来说保证书正好是班主任手上的一把利剑,可以时时提醒学生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例如:某学生的保证书保证自己的钢琴演奏达到八级水平,那么在毕业之前必须达到。从农村来的孩子之前从未碰过钢琴,要在短短的两年半的时间里达到钢琴八级水平还是有难度的,这就无形之中强迫他们每天必须花大量业余时间用来练琴,从而掀起一股你追我赶的好的学习氛围。这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管理工作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
2.3 多种专业课程齐开放促进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从整体来看,专业确实不如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好。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乐器,小学毕业已经取得了某种乐器的最高等级。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可以说轻松得很。另外,本科院校的专业性特强,声乐专业的学生就是学习声乐,钢琴专业的学生就是学习钢琴。可想而知,高职院校的学生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在短短的两年半的时间里赶上他们。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将音乐表演专业的多种专业课程一同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多种专业技能。如我们除了开设声乐、钢琴这两大主干课程外,还开设了多种小乐器课程。要求学生除了学习必备的钢琴、声乐两大课程外,每人至少再学两种小乐器。这也是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融合的。据笔者了解,相当一部分的琴行在招收人才时,喜欢招那些既能教钢琴,又能教声乐,还能教其它乐器的学生。这就为他们解决了师资力量。大专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都是抱着拿到大专毕业文凭的态度在学习,因此学习环境比较轻松,没有太多的压力。这就造成在大专校园里,如果没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上完课就没事了。学一件乐器相对比较容易,而要在两年时间里,还要学习其他两样乐器就不那么简单了。为了完成专业课程,学生们只能硬着头皮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泡在琴房里。所以,对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多种专业课程齐开放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与不良学习环境相接触的几率。
3 结论
总之,学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的优劣。关键在于学校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采取学生管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真正做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在讲话中肯定了施耐德电气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赢的成绩,对施耐德电气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强调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相互渗透是高等教育创新化的战略需要,也是双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并对实践基地的落地和建设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表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对未来制造业人才的技能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通过助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造可持续的行业生态圈。合作成立‘能源管理及其自动化联合实践基地’是施耐德电气推动本地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响应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输送智能制造人才。我们期望未来能和上海交通大学持续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战略性合作。”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苏跃增介绍了双方的合作历程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整个实践基地拥有30多套先进的实验装置,覆盖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形成了一个能源管理及其自动化的综合实践平台,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之后由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共同为实践基地揭牌。
一、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持续改进的节能管理机制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对近千家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审计发现,虽然节能工作开展多年,但是节能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节能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节能目标责任不明确、能源计量统计薄弱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制订标准入手,沿着试点、示范、总结、推广的路径,开展了能源管理体系研究和建设。
2008年6月30日,地方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DB37/T1013),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从钢铁、化工等行业选择了8家有代表性的企业,指导他们建立能源管理体系。2009年我们完善了地方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出台了《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审核评价指南》、《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等配套标准,编写了培训教材,成立了咨询专家组,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截至去年,已在68家企业开展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其中13家通过了认证机构认证。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借鉴成熟管理模式,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在企业建立覆盖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构建四个机制:一是构建节能遵法贯标机制,实现主动收集并自觉贯彻节能法规、政策和标准;二是构建能源利用全过程控制机制,实现对能源利用的各个过程和环节进行策划设计、运行控制、监测分析;三是构建节能技术进步机制,实现主动追踪、获取、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技术进步常态化;四是构建节能文化促进机制,实现企业逐步完善节能制度,员工逐步提高节能意识、养成自觉节能习惯。从而实现节能工作持续改进、能源消耗持续降低。《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对企业的10项要求,都可以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因此,我们把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山东省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总抓手。
在山东省开展能源管理体系研究和建设过程中,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GB/T23331)和国际标准(ISO50001)分别于2009年3月和2011年6月。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促进企业节能工作的新方法,得到国内外普遍认可和积极推进。
二、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造就专业化高素质节能人才队伍
企业作为节能主体,节能管理队伍专业知识不足、整体水平不高、人员不稳定的问题一直存在。2007年,我们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于“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要求,开始了研究和试点。2009年,山东被确定为全国能源管理师试点省,这项工作进入了快车道。目前,已有3956人取得能源管理师资格,在1843家重点用能企业履行节能管理职责。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组建课题组和咨询专家组,明确研究试点的重点、步骤和责任。
(二)设计管理制度
制定了《山东省能源管理师管理办法》、《山东省能源管理师资格培训和考试实施细则》和教学考试大纲,对能源管理师资格取得渠道、报考条件、培训、考试、岗位职责,以及用能单位配备能源管理师并支持其履行职责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三)精心编写教材
我们组织了100多名专家,历时四个多月,耗资100多万元,编写了包括《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节能技术》和《节能法制与政策制度》三个分册的完整培训教材。
(四)完善教学工作
在全省设了4个辅导点,配备了30余名老师,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前1—2个月把教材发给学员自学,然后集中辅导。
(五)严肃考试纪律
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和教考分离。成立独立于教学组的命题组,辅导教师不得参与命题工作。省节能监察总队与所有涉题人员签订保密协议,确保考试公平和质量。
(六)发挥能源管理师作用
从企业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和节能监察机构现场监察等工作反馈的情况看,有能源管理师的企业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企业。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政策,为能源管理师履行职责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打造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平台
“十一五”以来,山东省一些企业建立了集能耗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分析调控为一体的能源管理中心,带来了2—5%的节能量。2009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能源管理中心在企业尤其是耗能大户,有需求,有作用,但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差别较大,主要是缺乏有效指导。于是我们有计划地加强了这项工作。
(一)培育能源管理中心示范企业
支持钢铁、有色、化工行业4家基础比较好、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建立示范性能源管理中心,以发挥引导作用。
(二)出台《加快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意见》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建设100个示范能源管理中心,从而带动重点企业实现能源管理的三个转变:由条块分割式管理向以远程综合监控为基础的扁平化、高效管理转变,由分散管理向以集中管控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管理向以建立能源系统评价和考核体系为宗旨的价值管理转变。
通过对南钢目前能源管理现状的阐述,指出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并从实现国家节能目标、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改进能源管理水平等六大方面阐述了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南钢能源管理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
能源管理体系;能源消耗;节能
近年来,南钢的能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和方法,但与公司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相比,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能源管理工作还没有实现全流程管理,在工作方法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将会影响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对能源生产、使用过程予以控制和不断优化。
1南钢能源管理现状分析
南钢能源系统一直以挖潜增益为重心,推行能源精细化管理,加大节能项目推进力度,对标先进找措施,深挖节能潜力和管理漏洞,曾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节能先进集体。近年来,公司先后实施了煤气回收发电、干熄焦余热回收、TRT发电、烧结余热发电、能源管理信息系统(EMS)等100多项节能减排项目,同时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循环水节电改造、加热炉蒸汽螺杆发电、烧结余热发电、风机变频等项目的改造,并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冶金行业节能减排示范基地”、全国钢铁行业第一家“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十二五”以来,南钢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全新要求,对照产业政策主动淘汰并不属于国家强令淘汰的小型化生产设施,积极实施技术升级与改造。2014年完成了转型升级改造,转型升级后的主要工艺生产装备达到大型化和现代化,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等重点指标进一步下降,其中吨钢综合能耗较转型发展前降低8公斤标煤。转型升级后的节能装备和技术措施等配备较为齐全,这为能源指标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另外靠节能技改项目为主要支撑的节能时代已基本结束,后序能源管理工作将进入深度挖潜阶段,节能难度将越来越大,节能空间将越来越小,未来能源消耗能否大幅度下降完全取决于新一轮节能理论、节能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撑。
2南钢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政府要求2013年3月,省经信委下达《关于印发江苏省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计划的通知》并下达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年度目标。2013年8月南京市经信委下达关于印发《南京市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推进方案》的通知,要求到“十二五”末,全市万家企业基本建立符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的能源管理体系。2015年4月南京市经信委再次组织全市万家企业召开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2015年是“十二五”期间的最后一年,南钢势必年底前完成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
2.2能源、资源的压力能源、资源问题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而钢铁行业一直是能源、资源消耗大户之一。在国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以后,国家与地方在减少能源消费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南京市政府也相应地对南钢下达了较为严格的综合能源消费、煤炭消耗总量控制指标,若南钢的能源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这两项指标将成为制约南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瓶颈。
2.3环境的压力为治理严重雾霾天气,环保部与31省份签“治气”军令状,并实行问责制,要求江苏省到2017年PM2.5下降20%,而近年来钢铁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占全部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各级政府对钢铁企业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节能减排目标和要求,今后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任务必将十分艰巨和急迫。
3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对南钢能源管理工作的意义
3.1有利于南钢尽快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任务国家下达给南钢“十二五”期间的节能量为31.5万吨标准煤,“十三五”期间的节能目标可能更为苛刻。根据国外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经验,企业系统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少可实现10%左右的节能量。面对国家严格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南钢的能源管理工作将发挥尤为重要的作用,将有助于南钢尽快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任务。
3.2有利于提高南钢自身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南钢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虽然在逐年降低,但南钢同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着原料价格上涨、由于钢铁产量严重过剩且市场需要放缓导致订单不足的困境。另外南钢刚完成转型升级改造,原有的优势失去、新的优势还未完成形成。公司为摆脱生存危机也增加了品种开发力度、提高了质量保证要求,能源消耗量增加。这种形势下南钢迫切需要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南钢能源降本的有利措施。
3.3明确了全体员工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并将能源管理工作推进到每个用能单元在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之前南钢虽然以“三级能源管理网络,能源四级考核指标”指导能源管理工作,之前的能源管理工作中三级能源管理网络(一级:公司级;二级:分厂级;三级:作业区、车间级)中的第三级能源管理工作涉及面有限,大部分是依靠各部门领导及能源管理人员开展能源管理工作,而这些人员的能力是有限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明确了全体员工在能源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提高了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全体员工将自觉地将能源管理工作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南钢四级能源考核指标中一级指标包含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吨钢电耗等公司级综合指标;二级指标包含焦化工序能耗、烧结工序能耗等工序级能耗指标;三级指标包含吨铁电耗、吨钢转炉煤气回收等工序定额指标;四级指标包含各生产系统中大型耗能设备的主要能源指标,如加热炉热效率、风机效率等。在之前的能源管理工作中只注重了前面三级指标的完成情况,忽略了第四级指标对前面三级指标的影响,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南钢将在装备提升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用能设备的能效测试和分析工作,确定主要经济小指标,进行动态管理,努力使公司的用能设备运行在设计和高效的范围内,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对四级能源考核指标体系的执行,将南钢的能源管理工作推进到基本用能单元中,节能效果将会显著提高。
3.4有利于节能工作准确地贯彻落实南钢之前的能源管理方式大部分是明确了某项节能工作的责任人,而该项工作如何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节能工作的完成情况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科学、明确、可操作的规范,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同时,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人员对照相应的职责、制度、作业文件就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能源管理中“做什么”、“如何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保证了节能工作准确地贯彻落实。之前的节能工作中往往是该项工作刚开始推进力度较强,随后开始慢慢减弱,而且重复作业次数较多。而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通过对节能工作以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方式不断推进用能单位用能效率的改进,进而提高南钢节能工作的整体效率。
3.5有利于能源指标的精细化管理能源消耗指标是评价企业能源消耗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各钢铁企业均通过对标先进企业找措施,但单纯的横向对标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各企业的生产结构、装置配置、产品结构、原燃料质量均存在差异,所以片面地追求横向指标(如吨钢综合能耗)的先进性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对各个工序制定出能源绩效参数,通过分析各阶段的生产条件制定出能源绩效参数的基准值,将能源指标的完成情况与基准指标进行不断的比较、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从而得到不断进步。在以前的能源管理中,对指标的管理没有将对其影响较大的生产技术、设备管理指标作为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要求进行控制(如高炉入炉矿品位、热风温度对燃料比的影响;加热炉热效率、热装比例对加热炉燃耗的影响等),从而难以发挥其他职能部门在能源管理中的作用。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将改变能源管理单一的专业化模式,将能源管理内容融入到生产管理和设备管理中,形成能源指标的精细化管理,能源管理的绩效得到提高。
3.6有利于将日常的能源管理工作形成PDCA管理模式,规避了能源的事后管理目前,南钢能耗指标管理采用计划值管理,公司根据生产安排计划给各工序下达年度、月度能耗指标,月份结束时公司对各个工序当月的实际消耗情况进行统计结算,并与当月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这样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事后管理为主。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后将对生产过程实施能源消耗的日管控,各工序将以计划指标为目标,对每日能源消耗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当消耗异常时,及时查找原因并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以保证完成当月计划指标,能源管理工作从之前滞后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过程管理,也为公司节能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
4能源管理体系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能源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价、控制等手段,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能源消耗,在为企业实现效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为整个社会节约了宝贵的能源。然而,低能耗并不等于低排放。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节能又要关注减排。虽然南钢在2006年6月29日与世界银行签署了转炉煤气利用发电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减排购买协议,是中国钢铁行业参与CDM活动的第一家企业,也是世界银行“碳融资”的第一个钢铁行业项目,但是目前南钢能源管理方面缺乏对公司整体碳排放的关注与管理。“十二五”末,国家将实现对全国重点用能单位的碳排放总量放权管理。为了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国家已经在全国七个省市进行了试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对企业进行核准碳排放指标,并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尽管江苏省不在试点范围内,南钢应尽快安排对企业的碳资产的管理和研究。“十二五”末很快到来,如果不未雨绸缪,碳排放权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