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3-05-16 16:50:56

导语:在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效果

近两年高校的理论课改革把原先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改为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54学时),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时减少了,且三门课属于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好、教师教好都不容易。可以说这对学生、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是每个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重视课堂讨论在原理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检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即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不利于检验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配合讲述式教学的课堂讨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WWW.133229.COM

在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教师小结、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布置参考书或思考题。其中,讲新课前的复习和讲课后的课堂讨论都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但比较而言,课堂讨论的意义更重要。首先,课前复习旧知识具有检查、验证教学效果的性质,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具有转化、深化和强化的性质。转化是指通过课堂讨论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深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其次,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课堂讨论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把教师单纯的讲述课和讨论课做一比较。如下图:

两种授课方式比较(见表1):

很明显,在讲述方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中没有让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单向性,缺乏学生的反馈。而在课堂讨论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沦,最后作出总结,它“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映,随时引出一系列适当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相比较而言,在讨论方式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迫使教师思考并回答学生,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文流,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另外,课堂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论题为中心的论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准备、组织与实施

课堂讨论的准备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科书和熟悉教学参考书。因为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综合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的工具(桥梁)。只有切实做到三个熟悉,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纲为纲(教学大纲)、以本为本(教科书)。其次,课堂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应难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题、原理阐述题、辨别分析题和联系实际分析题。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讨论熟悉所学内容,也能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题型。再次,教师做好应对焦点、难点问题的准备。第四,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熟悉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使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做到胸中有数。

课堂讨论的准备(见表2):

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关键。根据讨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内容少,在时间上可安排10到15分钟。比如讲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后,我们出题:“怎样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把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这是考察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把握,有一定难度。二是结合几个单元内容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可安排l5—20分钟。比如,在讲完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后,要求学生“把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就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讨论,难度要大些,因为这需要对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便于统计平时成绩,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把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简要记录,讨论结束时,发言好的给予表扬,发言不足的给予鼓励。同时,对讨论做出总结。

课堂讨论的实施(见表3):

课堂讨论的准备既包含当堂课的准备,也包含长期的准备。长期的准备既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材料准备,不可能进行研究;仅有材料的准备,没有研究,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

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是对讨论过程和效果作出科学判断的活动,也是改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应从师生两个方面。从学生方面看,可以观察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踊跃程度;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普遍发言积极、踊跃、对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较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把握的较好则为优。从教师方面看,可观察所布置讨论题的内容、形式;教师对课堂讨论进程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对课堂讨论内容的总结。讨论题内容设计全面、形式多样;教师对课堂讨论进程把握的较好;最后的总结准确、无误则为优。实际上,在课堂讨论的进行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方面还是教师方面,都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从教师的总结方面看,一节课下来,你会发现课堂总结不到位,或是内容有遗漏,或是内容总结不完整、不准确,应及时记录下来,并将其补充、完善。这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第2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 问题 对策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应用层面中,很多教师由于对课堂讨论实质的认识不够,对课堂讨论的原则认识不足,对自己和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所负的责任不清等原因,出现了诸多问题。

问题一:讨论无价值

对于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有的教师也要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似乎这样才能体现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但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问题有讨论的价值吗?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二:时间不充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自己的“教”能完整地展示给听者,讨论时,给的时间不够,讲求形式主义,走过场。当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可不到二分钟,学生“讨”兴正浓时,老师就突然打断,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最后的结果是老师小结草草收场,讨论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三:表演成分多

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怕课堂讨论耽误时间,影响进度,于是教师往往在课堂讨论时给几名优秀生“面授机宜”,在一片热闹的讨论后是这几名学生的表演。有的教师甚至提前“做豆腐”,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学生汇报时自然“成竹在胸”,一副表演的腔调给听课者莫名的感受。

问题四:模式固定化

在听课过程中,课堂讨论形式有许多惊人的相似:老师布置讨论后,前排两位同学刷地回头,同后面的两位同学构成一个小组开始讨论,统一的动作不仅令人哑然:莫非课堂讨论也有模式。

问题五:秩序有点乱

经常看到课堂上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布置讨论后,教室里立时嗡嗡声一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出讨论的热烈。细看讨论中的学生:有的小组长一人唱独角戏,有的学生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这种秩序混乱的讨论,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问题六:意识太淡薄

有的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功能产生怀疑,“什么讨论、合作,还不是换汤不换药,空耗时间,只要学生学会就行了!”这正反映出当前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状。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

为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功能,我们应该正视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策略一: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在课堂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唤醒和弘扬。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学中学生产生异议,需要加深理解,统一认识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满好奇,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组织讨论,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而那些浅显易懂的问题,非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是没有必要讨论的。

策略二:讨论要具有实效性

讨论时,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时间,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切不可搞“形式主义”,应避免学生刚刚“热起来”就“及时打住”转入其它教学环节的现象。更不可因害怕讨论占用过多时间影响教学进程而草草收场,给学生吃“夹生饭”。当然,在讨论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其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用机智去正确处理课堂讨论中的各种问题。至于讨论中追求表演,哗众取宠的现象,到最后只能徒劳无功。

策略三:讨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课堂讨论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讨论内容的特点等因素来确定恰当的讨论形式,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言、有所获。比如全班讨论这一形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言机会,影响面大,但对于难度大的论题却不宜采用。可以将观点一致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或者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把观点不一致的同学组合在一起,进行一番争论等等。

策略四: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

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学生有计划的组织,又要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要记住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在指导讨论的过程中,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在汇报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存在错误,不要“及时”打断,要在不断的讨论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第3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普通生物学

应用效果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在校学生获得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最有效的学习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状况更多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1]。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使得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单向活动,缺少学生的参与互动,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2]。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增添课堂讨论环节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课堂讨论是一种以学生自我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如果设计合理,运用有效,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尝试开展了以“外来种与生物入侵”“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保护”一系列主题的课堂讨论,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通识性课程,其内容覆盖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生命科学多个学科知识,其课程任务主要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4]。普通生物学属于广州医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理论共设54 学时,教学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各教学内容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前后衔接性不强,且不少知识点高中生物已有涉及等问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虽然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增加课堂提问等互动方式,但是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仍有限,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授课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并获取新的知识,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和教学内容,协调教与学的活动,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索和思考。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选取部分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讨论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堂讨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

讨论是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阐述自己个性化见解的一种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普通生物学课程的通识性特征,使其内容覆盖生命科学的众多学科领域,但不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适合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题目的选择必须要符合三个要求。第一,课堂讨论的主题不宜过于理论化,必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突出实用性和启发性,选择贴近于生活实践的问题,这样才能迅速把学生吸引到讨论主题中去,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课堂讨论的主题设置应当具有阶梯性。若选题过易而缺乏挑战性,则无法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若选题过难,则学生的储备知识不足以满足其讨论需求,亦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第三,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结合授课内容,合理选择讨论主题,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尽可能地让处于不同专业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二)合理配置讨论小组的成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课堂讨论形式,小组成员中每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会存在普遍的差异。为了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教师应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基础,合理配置讨论小组的成员。我们在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开展的普通生物学的课堂讨论,就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每小组成员约6 人。结合学生前期的课堂表现及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授课教师酌情进行分组,确保每小组各层次水平成员的配比大体保持一致。讨论小组形成后,小组成员自由选择授课教师提供的备选讨论主题之一,分工完成资料搜集、讨论主题框架的构架、演示文件的形成、小组代表(问题的主要阐述者)的选定等流程。通过这些流程的逐步实施,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撰写、发言等能力提升的全过程。

(三)合理安排讨论实施的时间,保证讨论主题的深入

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是一项比较耗时的课堂讨论形式,若授课教师怕耗时会影响教学进度而迫不及待地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也就失去了课堂讨论的意义。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在于重视讨论的过程,应根据讨论小组的人员组成,留给各个层次的学生足够的准备和讨论时间,让学生逐步进入状态,充分调动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在思维碰撞中获得真知。在现有的课程的理论教学计划中,安排运用于课堂讨论的教学学时非常有限,因此仅靠课堂时间完成讨论课的各环节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授课教师在讨论课正式实施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课的备选主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讨论主题的选定、小组成员的分工、课堂展示的准备等工作,以保证学生在课堂讨论课时是有备而来,确保课堂讨论的充分高效进行。

(四)重视课堂讨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讨论除了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虽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但并不代表课堂讨论就只是简单的师生角色单纯互换为“学生讲、教师听”。授课教师除了是课堂讨论的参与者,更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观点阐述和参与课堂讨论的小组成员发言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除了认真倾听和适时引导以防跑题之外,还应该保障学生在符合讨论主题范围内,拥有充足的自由探索与思维想象空间。对于各小组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而不能直接给出观点正确或观点错误的判断,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积极参与讨论。在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应该认真倾听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包括展示的文本与主题是否相符、论证论据是否选取得当、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方面,及时归纳总结相关规律,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五)重视小组讨论后的课堂总结

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后,授课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讨论和交流结果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和评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展的普通生物学课堂讨论过程中,会同时安排两位教师参与授课。小组讨论开展时,由授课的两位教师共同参与、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的进行,以及讨论结果的评价,最终形成课堂总结。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自评和各小组之间的互评,使各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习方面的不足,并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最后还要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三、课堂讨论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从本校2016 级至2018 级最近三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课堂反馈结果来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课堂讨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与讨论主题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各讨论小组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或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组织完善演示文件,或撰写发言稿,团结一致,学习气氛不再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从近两轮的课程考核和评教评学结果来看,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高,考试成绩较为理想。同时,以“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也得到了学校督导组教师的好评,并认可授课教师能及时对每一讨论小组进行针对性点评的教学行为。

四、结语

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同等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除了学生的充分准备和积极参与,还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既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避免学生无话可说,不参与讨论;又要及时点拨并引导回归话题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原来的主题。同时还要把握好进度,预留出对讨论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的时间。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各小组成员间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包容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巧艳,王继平,王红洁,高义民.课堂讨论与同伴学习在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7 (17 ):175.

[2]陈顺安.也谈讨论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19 (10 ):26.

第4篇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它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为每组成员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合作和讨论,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该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强调课堂讨论和师生互动,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在教学的应用也愈加广泛。语文是中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合作学习法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1 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法的应用意义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学生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能改变让学生单独思考的枯燥形式,让学生更好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引起学生对中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1.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和精神,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通过采取有效策略,推动合作学习法得到有效应用,能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学习任务,有效参与课堂活动与讨论,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向其他组员学习,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3 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下,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小组成员相互进行讨论,由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并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可以与教师进行及时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答疑问,进而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2 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法的应用对策

2.1 进行合理分组,设立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法采用之前,必须结合学生基本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分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知识接受能力等内容,提高分组的合理性,一般每5-7名学生为一组。并且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安排和组织本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工作。分组完成之后,要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合理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教学目标的设立应该考虑教学大纲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保教学目标合理,从而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工作。

2.2 建立和谐氛围,推动合作进行。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友好相处,建立和谐、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更好参与合作学习之中,提高课堂讨论效率,更好表现自己。另外还要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除心理上的压力,让学生更好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推动合作学习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2.3 重视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兴趣。为促进合作学习法得到有效应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引起学生对中学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在讨论过程中,还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要结合全文脉络和教学需要,授课前为小组讨论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中描写孔乙己的具体情节有哪些?这些情节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文中所表达的中心主题如何?这些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把握全文内容具有导向作用,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2.4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情境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创造良好氛围。在教学情境的引导之下,可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的积极性。同时在情境渲染之下,学生能够更好参与课堂讨论之中,在合作学习法应用过程中有效进行思考和讨论,更好表现自己,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例如,学习《变色龙》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每组成员分别扮演小狗、赫留金、叶尔德林、奥茂蔑洛夫、围观人们等。通过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重点分析奥茂蔑洛夫身心变化和反应情况,抓住其中的五次变化情况,全面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通过采用这种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人物性格特征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更为深入的把握教学重点和中心主题,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2.5 关注热点问题,拓展学生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为学生所普遍关注。合作学习法应用的时候,应该注重这些内容的有效应用,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例如,在《项链》这篇课文学习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问题的讨论:女主人公的悲剧仅仅源自虚荣心吗?如何看待这样的结果。又如,《故乡》所反映的主题是农村的凋敝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祥林嫂是怎样死的?孔乙己在亨利酒店寻找什么?这些问题涉及社会现实和热点内容,教学中应该合理引入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调动学生更好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回答和评析。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提高学习和讨论之后,对课文中心主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促进中学语文课堂取得更好的效果。

2.6 改进评价方式,有效指导教学。为促进合作学习法得到有效应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模式,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与方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学生课堂活动参与情况、学习态度、课堂积极性、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等内容综合起来,分别占一定比例,作为教学最终评价的组成内容。这样就能更好评价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考查学生在合作学习法的表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另外,还要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将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结合起来,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评价活动的科学性。从而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查,推动合作学习法得到更好应用,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第5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54-02

在大力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课堂讨论自然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是双向互动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组织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我觉得语文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认真做好课堂讨论的组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应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并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将自己的观点、方法告诉同学,特别是教师心目中的学困生,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所以课堂讨论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这是课堂讨论的基础。每一小组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如设置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角色,便于各司其职,角色还应该定期互换。分组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知识结构、特长等因素,让学生能在小组讨论中取长补短。因此,课堂讨论不是纯粹的交友或娱乐,而是一个团队,要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这样一种形式中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培养其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尽量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争取共同进步。总之,分组进行的课堂讨论应该让各具特色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的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助互补中反省深化,在讨论中提高,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2 要正确选择讨论的切入点

确定讨论的问题应该紧扣课文的内容,体现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

讨论兴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并恰当的选择好讨论的切入点。比如在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时,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这是一列树。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一列痛苦的树;这是一列忧愁的树;这是一列孤独的树;这是一列快乐而忧愁的树;这是一列无私奉献的树等等,并在讨论中条理清晰的说出比较充分的理由,还能举出给我们上课的支教教师就是这样的一列行道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感悟!

3 鼓励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

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探究精神,学生才能真正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讨论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营造交流的气氛,才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积极深入的探究,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的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换言之,让课堂讨论成为学生合作探究的阵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可是,我们也会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讨论: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深化思维,而是任凭学生横生枝节,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实际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其实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共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选择恰当的时机,及时引导,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归纳,使学生正确掌握和理解编者与作者的意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以开明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不能听之任之,放手不管,使自己成为课堂讨论的旁观者,丧失了课堂讨论的组织职责。

4 把握时机,使课堂讨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正反辩论;师生平等;实际生活

课堂讨论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考察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开展课堂讨论,可以有效的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活跃政治课堂的氛围,提升高中政治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进行课堂讨论形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课堂讨论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需要对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课堂讨论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要想找到理想的课堂讨论的开展形式,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1高中政治课程开展初衷的要求进行课堂讨论是高中政治教学贯彻教学初衷的需要。高中开展政治这一门课程,其初衷是为了能够在高中这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能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现在的高中政治教学对于高中政治课程教育初衷的贯彻并不好,仅仅是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政治课本上的内容,对于学生是否接受和认可所学到的内容并不关注。为了能够扭转这种不理想的教学方式,应当注重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课堂讨论的形式是最好的选择,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来正视学生的实际想法,看他们所表现出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发现学生有出现思想的倾向,能够在政治教师的帮助下及时矫正。1.2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必然选择单纯的记忆政治课本上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枯燥无聊的。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融会贯通,则会使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事半功倍。而课堂讨论则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最好的形式,在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之前一定会基于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所学内容理解的过程,而听取别人发言则是借鉴别人思考内容的过程,这样内容的一出一进可以极大的加深学生对政治内容的理解,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会有十分巨大的帮助。

二、高中政治课堂讨论开展形式

课堂讨论在高中政治教学当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必要性的体现就是对课堂讨论开展形式的基本原则,开展课堂讨论就是为了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具体的开展思路可以借鉴以下所提示的来进行。1、明确主题进行正反辩论。高中政治的课程内容本身是十分丰富的,可是其精神内核则是十分精炼的,就是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展开的。所以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根据政治课本的内容确定核心主题,让学生能够围绕确定的主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讨论的形式不应当是简单的学生个人观点的简单发言,而是应当体现一定的对抗性,通过正反双方辩论的形式来进行,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烈的辩论,将有助于发言的学生快速的思考,而对于听取发言的学生则能够听取对方发言当中的漏洞,这样使辩论双方对讨论主题有一个深刻的理解。2、论题联系生活实际。适合学生讨论的政治话题一定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才能加深他们对政治学习的理解。因此,高中政治课堂讨论的论题不应当是形而上的,学生的发言也不能够使空洞无物的,课堂讨论的论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的发言也应当通过列举生活实际来佐证自己的论点,这样的课堂讨论才是成功的讨论,才能扩大政治学习在学生生活中的影响力。只有将课堂讨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将高中政治的教学初衷真正贯彻到学生的心里去,才能够让学生打心底里认可高中政治所教授的内容是有用的,不是不切实际的空谈。3、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平等。教师也应当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去,但是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在以往的政治教学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往往是充当主导者或者仲裁者的角色。教师这种形象给学生的感觉是,无论自己发表多么闪光的见解,最终的解释权仍然在教师手里,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教师的一句话就会被彻底否定,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不利于课堂讨论取得应有的效果。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与学生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的发言,教师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讨论应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高中课程开展初衷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需要。要使得高中政治教学充分利用好课堂讨论,应当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明确主题,进行正反辩论,并将论题联系实际生活,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发言也是平等的,课堂讨论的原则是以理服人,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的接受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周永华.浅议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第7篇

1 剖析课堂讨论的现象

从认知的层面讲,实施课堂讨论是对学习品质的顺应与尊重,它以承认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最后获得个性化、主体化的认识。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不干涉任何一组的讨论。教师也不是消极地冷眼旁观,也确确实实地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当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还能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表面上看这样的讨论热热闹闹,但热闹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大多数学生的讨论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依然是“我自己”。

理想与实际的链条断裂了。实际上,学生讨论的表现为什么会差强人意,达不到教师预想的目标呢?为什么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成效呢?支配着这种教学行为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呢?

2 反思当前的课堂讨论

长期以来,我们通常把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归咎于教师对讨论的引导与组织存在不足。换而言之,认为只要对课堂讨论的组织设计好了,就能解决以上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

讨论一下需求的生成。讨论既然是一种交流,就应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展开讨论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讨论的需求生成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某一时间段,甚至是一个瞬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行为、态度即时判断,自然催生,它可能在一堂课中出现多次,也可能一次都不出现。因此课堂讨论的生成必须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愤”与“悱”的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解”之时,恰到好处地讨论问题,思维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调动,思维的火花才可以闪烁。

可实际呢?讨论的环节是教师设计好的。在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已经“预知”学生的认识有分歧的地方,而且他教授的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必须在这个地方有疑惑、分歧。这样精彩的预设如何能顺应主体的讨论意愿与自主性呢?正如我们常见的现象那样,大部分学生的讨论并没有出现思想的碰撞、激烈的争辩,反而却有学生表现出些许倦怠、懒散。

对整个教学过程而言,讨论并没有影响教师思路的走向,或者说它仅起到完成教师既定思路的辅助作用。讨论是生生、师生互动的活动,讨论的需求、自主性却在教师的预设中被剥夺了。所以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在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就开始“讨论”。试想我们的学生能说些什么呢?

讨论问题的生成。课堂讨论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教学活动,是将原本由教师被动灌输教学内容转向由学生主动积极地渴望获取,所讨论的题目应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门径,激发求知欲望的向导。因此必须选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焦点问题展开讨论。但实际呢?第一,讨论的问题是书上的例题。例题是书上的,结论是现成的,你有别的答案,那是因为你错了。第二,讨论的问题已经会了。一则讨论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二则不排除有的学生已预习课本,既然已知道了问题的结论,我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讨论?可见,讨论的问题缺乏讨论的价值(答案的惟一性),必然导致讨论的气氛表面看起来热烈,实则学生的思维被无形的枷锁禁锢了。因此必然导致效果不够理想,有时还会出现进行不下去的现象。

沿着以上思考轨迹,可进一步推理得出:讨论是教师的权利,教师什么时候让你讨论就得什么时候讨论,让你讨论什么你就得讨论什么,不能越雷池一步。这样的课堂讨论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教学的时髦包装。因为它把结论的发现作为课堂讨论的根本目的,它关注的是结论的获得、教学流程的完美,缺乏对讨论主体生命的关注。

3 呼唤生命的课堂讨论

让我们再来看看“国际大专辩论会”吧!其辩题的正确结论似乎根本不存在,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人们欣赏其辩词的铿锵和辩术的高明。举办它的意义当然在于希望它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以及这雄辩所折射出的人类智慧与文明,决不是为了寻求某种结论的正确与否。

第8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本文尝试对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讨论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探讨。

1 课堂讨论的内涵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是使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中互相启发、补充,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实现学习目标的教与学方式。

2 课堂讨论的意义

2.1 课堂讨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讨论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其他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学生在肯定自己、完善自己或与同学研讨的过程中都需要积极、独立、迅速的思考,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2 课堂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能实现学生互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地展示自我,在思辩中去探求新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习的氛围宽松和谐,从而在教学上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说服人家是不易的,“说”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过程,因而课堂讨论比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4 课堂讨论有助于形成学生的数学品质。在课堂讨论中,往往追求更好、更优秀、甚至完美,学生会受到良好看思维训练,养成精确、严密地处理问题的习惯,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处理问题的科学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课堂讨论中,强调数学严谨求实精神,执着追求的创新精神,体现谋求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精神,贯彻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精神,等等,进而培养比知识、能力素养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数学品质。

3 课堂讨论的实施

3.1 明确讨论目的。课堂中展开讨论,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决不能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上的点缀,而要把它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把重视学生的经历、重视学生的体验真正落到实处.

3.2 确定讨论问题。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所确定的问题首先必须是教材的核心问题,即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乐意接受问题所带来的挑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次,创设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即讨论的内容有适当的难度,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3 营造讨论氛围,创设讨论情境。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4 控制讨论节奏。课堂讨论应有张有弛.一般而言,热烈活泼的讨论是课堂讨论成功的重要标志,但也不是绝对的,如讨论后的归纳总结就需要沉稳冷静.课堂讨论不能成为为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而进行的形式主义的讨论,应当是用学生的嘴说出教师心中的问题,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对于尚未完成或还没有展开的论题不要草草收场,否则,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 课堂讨论的基石

4.1 教师应找准找好新知的基点,即相关的概念、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法则以及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策略等,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探讨,在原有的数学问题基础上产生新问题.

4.2 在理解的疑难处展开讨论,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当学生在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引导.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探讨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探讨铺路搭桥,使学生的探讨顿开茅塞,思维重新活跃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4.3 在策略的运用处展开讨论,有助于数学解题方法的掌握数学的解题方法分三层:其一为解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换元法、配方法、公式法等);其二为解(证)题通法(如演泽法、归纳法、反证法、分析法、解析法、综合法等);其三为解题的思考原则和策略(如熟悉化、简单化、化归等).

4.4 在理解的关健处展开讨论,有助于素质的提高数学家王元指出,“不断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之一 … … 学习数学首先要弄清知识点的关键处,否则脑子里难免是一盆浆糊”.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理解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5 在规律的初步感知处展开讨论,有助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对于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等,学生在将日常生活中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决的过程中,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尝试计算以后,已经初步感知到规律所在,但还十分清晰,不能确定,这时我们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5 课堂讨论的原则

5.1 鼓励性原则。教师始终把关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倾听其意见,追踪其思路,鼓励其自信,从而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教师必须以亲切热情的态度、肯定赞许的词语,对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教师应通过适时的点拨、指导、辨析,令学生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

5.2 平等性原则。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并以参与者的身份组织和引导讨论,不对学生的发言做裁判性的评定,不以教师个人的看法作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以教师的“权威”压服学生.要保护学生直接、平等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之间同不的观点,甚至与教师的不同观点,都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地表达.

5.3 启发性原则。学生在讨论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片面、肤浅甚至错误的观点.为了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必须对之加以引导.教师要以一位意见交换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发言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发现矛盾,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或深人认识问题的本质.既不要做仲裁者,又不要做知识的灌输者.

5.4 全面性原则。课堂讨论必须全员参加,要面向全体学生,讨论的内容、方式要照顾到各种学水平的学生,这样才符合促进全员参与、争取大面积丰收的宗旨.对讨论的问题既要突出“点”,又要照顾到“面”,做到点面结合,难易得当.只有这样,才能使思维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9篇

【关键词】组织 讨论 捕捉 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被教学工作者们所采用,它的种种好处,似乎在教师们的心中已形成共识。所以,现在许多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汇报课、演示课上,执教者都有意识地设计了讨论环节。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低,优生在讨论的时候只顾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部分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使得讨论的效果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心组织讨论内容

教师在选择讨论内容是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思考价值的内容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自然数和整数”时,这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要选择能展开的内容进行讨论。要使课堂讨论能顺利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认知。例如,教学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二、精心捕捉讨论机会

(一)当学生产生困惑时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时,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所以,这时候组织讨论效果会较好。例如,教学“角的分类”时,教师出示不同的角,让学生先说说准备把它们按怎样的标准分类。有的学生说按角的个数来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角的大小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边的长短分。对于他们的见解,教师先不要马上否定或肯定,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按照上面三种的想法,边讨论边操作。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生认为第一种的想法如果碰到有很多角时,这方法就行不通了。第二种想法,可以以直角为标准,看这些角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这种方法比较合理。第三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度是没有关的。在讨论中,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分类的正确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二)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学习较难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反叙应用题: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多少朵?学生分析解答时会出现:15-7、15+7两种不同的算式。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讨论:“15-7、15+7哪个算式是对的,你们是怎么想的?”通过讨论,学生知道“红花比黄花多7朵”,就是红花多,可以把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7朵,从红花的15朵里去掉比黄花多的7朵,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所以求黄花的朵数要用减法。而15+7,说明黄花的朵数多了,这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这一句话有矛盾。在讨论中错误的同学明白了错误的原因,而做对的同学的正确想法又一次得到了肯定,避免了错误的再次发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精心评价讨论效果

课堂讨论结束后,讨论效果必须及时反馈。通过各种形式把讨论结果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知道了。但当教师出判断题“正方体是长方体”让学生判断时,学生回答:“错误。”理由是: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没有“特殊的”就错误了。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他们的特征,明确:正方体不仅具备长方体的特征,还有自己的特征,而长方体不具备正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是由于讨论效果的及时反馈,才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