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

时间:2023-05-17 15:34:03

导语:在高血压的防止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高血压;并发症;脑出血;治疗;CT

[中图分类号] 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43-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多种并发症,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致死因素。本文对我院2005年2月~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进行合理预防与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2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51~78岁,平均62.5岁。术前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1例,冠心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其中,脑内出血20例,基底节区出血16例,出血破人脑室4例,脑干出血2例。意识清醒者10例,昏迷者32例。其中,32例出血量在30~90 ml;6例发生脑疝;血压180~240/100~150 mmHg 50例。同时选取对照组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42名,两组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内科治疗,即吸氧、降颅压、护脑、保护胃黏膜等处理。除2例脑干出血患者外,其余患者都行使以下治疗方法:患者于发病后3~24 h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采用YL-I型微创穿刺粉碎针,按照CT定位的靶点,刺入血肿中心,同时用5 ml无菌针管抽吸,一般首次抽吸血肿总量的30%~50%。然后注入尿激酶1万~2万U,关闭4 h后开放,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每日用生理盐水3 ml+尿激酶1万U注入脑室,夹管30 min后开放引流,引流时间不超过7 d为宜,个别达10~14 d或经复查CT血肿吸收,脑室梗阻缓解为止。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与术后常规护理。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治疗组存活38例,存活率为90.1%,死亡4例,死亡患者均为出血量大于80 ml,其中2例是脑干出血患者。存活者病情稳定后,20例自由步行,18例术前下肢肌力0级恢复到Ⅲ~Ⅳ级。对照组存活32例,存活率为76.2%,死亡原因跟治疗组一样,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2.2 并发症

治疗组38例存活患者中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8例,肺部感染5例,高血糖2例,肾功能衰竭1例,颅内再出血1例。对照组32例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9例,肺部感染12例,高血糖4例,肾功能衰竭3例,颅内再出血4例。

3 讨论

近几年来,由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而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率较高。该病术后并发症多,处理困难,加强治疗与术后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本院采用CT片定位后取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性进入脑内血肿部位,脑损伤较轻,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可以迅速减轻血肿中心的压力,解除占位效应,使疝出的脑组织尽快回纳。结果显示,本组的存活率为90.1%,且并发症发生率也不高,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证明此方法治疗比较安全有效。

在预防上,营养支持对于此类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应特别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瞳孔改变是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重要的神经系统体征,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及光反应情况来判断病情,这对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术后24 h内要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压可以避免血压降得过低,使脑血流灌注减少,造成脑低氧加重,从而加重脑水肿而使颅内压更趋增高。保持呼吸道畅通及大便通畅,保持正确。积极有效地控制术后发热具有重要意义,可降低头部温度,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减少脑耗氧量。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可以减轻对患者的情绪影响,减少应激反应。注意气道湿化,可减少肺部感染,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率的降低而升高。

高血压脑出血的并发症多,在此方面我们也应该加强预防:掌握脑水肿程度和及脑疝临床特征,做好开颅准备。防止肺部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多器官功能衰竭,应持续心电监护,动态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另外,术后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致死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所以,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若病情变化,应及时复查CT或MRI,如有颅内再出血,需尽早再次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应加强高血压脑出血特别是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外指导,包括心理、用药、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指导,这一点对门诊医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汇民,刘国仗.高血压与糖尿病共患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中国分

子心脏病学杂志,2004,4(1):52-55.

[2]蒋延生,魏江波.高血压并发症的用药选择[J].哈尔滨医药,2005,25(6):48-49.

[3]韦春燕.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3(19):383-385.

[4]赵晓春,苏灵芝.脑水肿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5):682.

第2篇

高血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俗称“无声的杀手”。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与冠心病、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功能障碍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我国三次全国性大规模高血压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紧张、心里失衡也促进高血压患病率的升高。高血压的病因和机制不很明确,虽然高血压的有关研究很多,但进展较缓慢,新的抗高血压药也增多,但药物治疗较混乱,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作用效果包括降压稳压和保护靶器官等;二是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三是经济方面,由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坚持治疗是必需的,患者在经济上要能受得起。本文就联合用药、有效治疗、非药物治疗、终生治疗、平稳降压、个性化治疗等方面为医生治疗高血压提供树立一定的理念和方法。

1 联合用药

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能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提高血压的控制率。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优化的降压药物组合能达到良好的理想血压目标进而减轻或避免患者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联合用药是单一药物无效时控制血压的最佳治疗方法。[1]

优点:①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有利于控制血压,在降压作用上发挥协同作用或叠加效应。②小剂量联合用药可互相减轻或抵消不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避免单一大剂量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③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治疗更易耐受,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④联合用药更安全,兼顾了患者存在的多种危险因素合并症。⑤剂量的减少,降低了药价。

原则:①尽量使用最低的剂量。②选用能增大降压效应,减少不良反应和能起协同作用的降压药物联合。不良反应最好抵消或少于两药单用。③尽量选用有长效作用的药物,尽量用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的和持久平稳降压的,这能保护靶器官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患者易于接受,提高其依从性。④推广固定剂量复方制剂,根据需要配比制剂。

2 有效治疗

确实有效的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的危险。根据我国2005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小于14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一般认为经不同的多次测压血压仍大于等于150/95mmHg即需治疗[2]。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遗传因素、膳食因素(Na+的摄入量高)、肥胖、中度以上饮酒、缺乏体力活动、细动脉交感神经纤维兴奋性增强、精神长期反复紧张,如有上述因素中的1-2条血压大于等于140/90mmHg就要治疗。HOT研究带来的理念是理想血压应为小于138/83mmHg,糖尿病患者的应该更低。降压的幅度不能太低,速度也不能太快,否则会增加导致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心率增加和引起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供血不足。有效地治疗依据指南把循证医学作为借鉴,遵循个体化原则,把握好降压的幅度和速度。

3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措施是一种非常有效地为之可行的控制治疗高血压方法,能控制轻型高血压,辅助治疗高中度高血压,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的并发症。是重要的隐性“药物”,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非药物治疗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把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作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措施,加强宣传工作。研究发现药物治疗结合非药物治疗不仅能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还能降低心血管的危险。从危险因素中我们可以知道:钠盐过多与我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肥胖也与饮食和缺少运动有关等等。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消除人们的错误的传统的观念,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去调整与之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加强生活上的调理,从而对高血压进行有效的预防和保健。大多医师常缺乏对患者生活质量问题的关心,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比预期的要重,这应引起医生的重视。此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可能有:①医师认为这个太麻烦,说的太多,怕病人烦恼。②认为患者的依从性低,不会按照医生嘱咐的去办,认为这是多此一举。③认识不是很深,认为有药物治疗就足够了。

4 终生治疗

高血压治疗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最基本的是血压的长期控制,大多数高血压病需长期终生的降压治疗,一些患者的血压控制不好就是因为未能坚持治疗所致。有些患者不懂病因和长期治疗的重要性,治疗一段时间后感觉血压趋于正常或偶尔几次在正常范围内,于是就私自停药。不久,血压又再次回升,加重用药。另外一些病人因为经济受限也不得不停药。因此,医生在选药时应选用价格较低,病人收益最大的,不可盲目推举和使用新药,因为新药和贵药不一定是好药,价格与药效并不成正比,新也不一定适合一些病人。因此医生应结合考虑药效,安全,价格等,保证病人长期用药、终生治疗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5 平稳降压

人体血压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节律,而控制高血压要求24小时内充满地使血压下降,因此要求抗高血压药物在一天内有稳定而持续降压的能力,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目前提出的一个降压药物能否有稳定降压效果的标准――谷,峰比值也叫T:P比值。它是指一次给药间隔末和第二次给药前的血压下降值(称为谷)与该药物达最大效应时血压下降幅度(峰值)的百分比值。药物T:P比值最小值为50%,如果此50%以下表明每日服药一次会使24小时内血压有很大的差异性,若稳定必须增加给药的次数[2]。选用平稳的长作用降压药,血压波动小有利于靶器官的保护,此处药物的剂量也不宜很大,否则会造成低血压。

6 个性化治疗

一个优化的药物降压治疗方案应强调“量体裁衣,因人施药”的个体化方案。综合个体多种获得性因素,预测药物疗效,排除不合理药物相互作用,最终选定适合不同个体的降压药物。个体化药物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病情改变、合并症等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所选用的药物因病人的不同而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首选利尿剂或钙拮抗剂,年轻一点的高血压患者选β受体阻断剂或转换酶抑制剂并根据其他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进行一定的合理调整。由于高血压病因病理过程复杂性加上危险分层及靶器官损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降压治疗方案必须因人而异。高血压伴冠心病用ACEI和β受体阻断剂以及钙通道阻断剂和利尿剂,但ACEI的效果更佳。已有冠心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常用降压药包括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利尿剂、ACEI和ARB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如老年人冠心病心力衰竭者控制高血压用噻嗪类利尿剂,严重心力衰竭伴严重肾损害应用襻利尿剂。高血压伴冠心病和稳定型心绞痛病的首选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若有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严重外因血管疾病或严重的心动心缓等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时应用二氢吡嘧类钙通道阻滞剂。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我国40岁以上的的人群总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加强医患交流,使患者认识治疗的重要性和长久性。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以联合治疗、有效治疗、非药物治疗、终生治疗和平稳降压为指导,减轻患者精神和心理方面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硫酸镁; 硝苯地平片; 治疗方法; 效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医学名称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它是孕妇怀孕期间的常见病。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流行病检测报告显示。大约有8.5%的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发生在孕妇怀孕20周以后,集中表现症状为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严重是甚至出现昏迷、抽搐、婴儿和母体一起死亡。据有关新闻报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原因可能和孕妇怀孕期间心钠素的敏感程度减弱、胎盘分泌心钠素数量的多少、肌酐以及血尿素氮含量的多少有关。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治疗多以扩容、降压、解痉、利尿为主。笔者对本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接收的6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分别使用静脉注射硫酸镁和配合静脉注射硫酸镁的口服硝苯地平片的治疗方法治疗,都获得一些成效,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接收的6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年龄25~35岁,平均27岁。(1)病史:对接受治疗的6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在怀孕前,及怀孕前20周是否水肿、高血压、抽搐、蛋白尿等病症。以前有没有得过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2)临床表征: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在怀孕期间经常出现的症状有水肿、高血压、眼花、头痛、胸闷、呕吐、恶心等自发症状以及昏迷、抽搐病症。(3)辅助检查。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的血液进行检查,看看血液是否出现浓缩现象,是否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检查肝肾功能是否出现异常,检查眼底是否出现视网膜小幅度痉挛等病症。初产妇55例,经产妇13例,周期32~40周。子痫初期患有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蛋白尿≥300 mg/24 h或(+);BP≥130/80 mm Hg;

伴有小腹上部不适和头痛等症状)32例,孕妇患有重度妊娠症(尿蛋白≥2.0 g/24 h或(+ +);BP≥170/120 mm Hg;血小板112μmol/L;微血管病溶血LDH升高;持续头痛;血清ASTALT升高;出现视网膜障碍;小腹上部持续出现不适感)36例。随机分成硫酸镁组和硫酸镁+硝苯地平组,每组34例。

1.2 治疗方法 硫酸镁组,每天肌内中注射20~30 mg硫酸镁,第一次注射剂量为25%的硫酸镁20 ml(负荷剂量)溶于10%的葡萄糖20 ml使用静脉注射器缓慢推入,然后用25%的硫酸镁60 ml溶于5%的葡萄糖500 ml,使用静脉滴入注射法,点滴速度为1~2 g/h,随时孕妇的血压状况,必要时加注25%的硫酸镁20 ml和2%的利多卡因2 ml一起注射在臀部肌内注射,1~2次/d。硫酸镁+硝苯地平组,在硫酸镁组基础上配合使用硝苯地平片,每次10 mg,3次/d,口服。

1.3 疗效标准 显效:血压降低;收缩压≤130~145 mm Hg,舒张压≤80~100 mm Hg,收缩压与舒张压呈明显下降趋势,直到正常,尿蛋白减少(+ +),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孕妇安全的维持怀孕状态38周,直到终止怀孕;有效:血压有所下降,

1.4 终止孕妇怀孕时机 患有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对婴儿和母体的生命有严重危害,患有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处理进行药物治疗外,在必要时抓住时机终止怀孕也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要手段之一。有关数据显示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在怀孕33~36周时,可根据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表现程度重新考虑分娩时间,对怀孕33周前的孕妇,可以使用皮质激素,使胎儿心肺加快成熟速度,对于怀孕小于28周的孕妇,可根据治疗效果和病情程度,必要时进行引产,防止孕妇在生产时出现死亡现象。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对这两组产妇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硫酸镁组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2%;硫酸镁+硝苯地平组显效10例,有效2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重要性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按照孕妇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其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体的影响最大。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体的主要要影响有,使孕妇出现全身动脉痉挛,患有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其血液的黏稠度会使孕妇心脏、肺部、大脑、肝脏等器官出现供养、供血不足,和胎盘出现功能障碍、灌流不足等现象。数据显示本院接收的6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有48例发生综合并发症,这说明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以使患者怀孕初期患有子痫、胎盘不正常脱落。导致感染产后出血等症状,如果不进行及时救治可能会威胁到胎儿和产妇的生命安全。

3.2 硫酸镁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硫酸镁起的主要作用是对神经、血管、肌肉相连处释放的乙酸胆碱进行抑制,使平滑肌、骨骼肌得到放松,从而使血管得到有效舒张。有效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全身动脉抽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孕妇的大脑、心脏、子宫、肾等主要器官的供血得到改善,达到预防、制止抽出的目标。并且,硫酸镁可以抑制中枢神经、使血管扩张,使体液循环得到改善,进一步对大脑、心脏、肝肾的器官的衰竭起到抑制作用。分量充足的硫酸镁可以使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血压暂时降低,使外部循环阻力下降,心脏输血量提高,大脑缺氧问题得到改善,脑部水肿减弱,大脑内压力减小,从而抑制孕妇全身动脉抽搐现象的发生。据有关资料报道,硫酸镁可以使胎儿缺氧问题得到改善,对胎儿有保护作用,使婴儿出现的缺氧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使用静脉注射硫酸镁的治疗小组,对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高血压综合症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并没有发现对婴儿造成不良反应。

3.3 硝苯地平片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硝苯地平片是一种钙拮抗剂,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对心肌细胞膜有选择性的抑制钙通道,阻止心肌细胞过度兴奋-收缩偶联,使心肌细胞受到保护。通过对支气管、血管和子宫平滑肌兴奋的抑制-收缩偶联,使全身血管得到舒张。可以有效松弛子宫平滑肌,有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微循环作用。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硝苯地平片舒张平滑肌血管的原理也许和妨碍细胞内钙的释放、阻断钙内流、阻止血管膜上的肾上腺素α-受体、激活K+、Na+、ATP酶、阻碍硫酸镁二酯酶的活性等原因有关。配合使用硫酸镁口服硝苯地平片治疗小组,对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高血压综合症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并没有使孕妇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使用硫酸镁与硝苯地平片都可以治疗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配合使用硫酸镁的硝苯地平片治疗法,可以有效解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全身血管动脉痉挛的问题,有助于使血管获得扩张,并有协同降压的效果。实验证明,配合使用硫酸镁和硝苯地平片治疗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只使用硫酸镁进行静脉注射的治疗效果。因此,配合使用硫酸镁和硝苯地平片治疗法可以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翠华,朱薛艳.中药对甲氨蝶呤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疗效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4(2):413-415.

[2] 张凯,章文华,傅军,等.ATP生物荧光技术在卵巢癌体外药敏检测中的应用[J].癌症进展,2003,1(9):198-201.

[3] 满洪柱,谢荣美,彭丽静,等.正常妊娠与妊高征孕妇血清ET-1、β-hCG及HPL含量的变化[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5,14(2):157-159.

[4] 苏锋,杨惠泉,陈红,等.硫酸镁辅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13):132-135.

[5] 李友生,公延霞.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0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31(19):67-69.

[6] 樊揪顺,梁晋芳,焦靖杰.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1(6):275-278.

[7] 欧兰芝.硫酸镁与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疗效比较[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10):176-179.

[8] 谢蓬.2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人剖宫产手术麻醉方式选择及管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5):219-121.

[9] 葛银娟,邵秀娟.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7(12):85-88.

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68-02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是肯定的,尤其是小脑出血,出血量>10ml,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方式有多种,怎样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效率,降低颅内血肿再出血,减少死亡率是手术治疗的原则。我科通过对7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实行不同的手术方式,近期疗效的比较,对高血压脑出血最佳手术方式提出我们的建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从2004年10月―2010年10月共78例。男59例,女19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61岁。血肿量经头CT片示30―60ml 32例,60―100ml 36例,100ml以上10例。出血部位:壳核15例,丘脑10例,基底节45例,枕叶2例。小脑出血6例,破入脑室23例。临床表现:神志清楚7例,嗜睡18例,浅昏迷48例,深昏迷7例,瞳孔等大等圆,光敏,迟钝48例,单侧瞳孔散大21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手术距患病是时间6小时内21例,6小时―24小时50例,24小时―48小时7例。

1.2 手术方法:

1.2.1 以壳核出血为例,探讨手术方法。常规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术。通常在额颞部或颞部作马蹄形切口,剪去硬膜,用穿刺针探查血肿,在血肿距皮层最浅处切开皮层,也可分开侧列血管显露岛叶,切开岛叶皮层避开重要血管,至血肿腔清除血肿。小脑出血可根据出血部位,于枕下行中线或旁正中切口,钻孔后扩大骨窗,十字剪开硬膜,穿刺证实后,切开小脑清除血肿。清除血肿后根据患者的术前意识情况有无脑疝及术中颅内压的高低去除骨瓣。

1.2.2 小骨窗开颅 取患侧颧弓上方,耳屏前1.5cm, 从前下往后上的斜行切口长约5cm ,切开头皮用乳突撑开器撑开,钻孔,并咬除颅骨形成骨窗约3cm×3cm 大小,十字切开硬膜,於颞上回用脑针穿刺抽出部分血肿,再电凝脑皮层造瘘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并严格止血。清除血肿后,缝合硬膜并於硬膜外置一根引流管从切口引出。如果有残留血肿则置引流管於血肿腔,手术后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2―4万单位的生理盐水3ml 冲洗血肿腔至洁净后,拔出。

1.2.3 穿刺引流 根据CT片,OM线,层距,标尺及颅骨骨性标志确定血肿穿刺部位及深度。在距离血肿中心最近的颅骨外无大血管及重要功能区钻颅,进入血肿腔。实践证明:首次穿刺如能吸除血肿总量的60―70%脑受压即可得到一定缓解,剩余部分血肿用尿激酶冲洗,分次解决。

1.3 治疗方法

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9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53例,血肿穿刺引流术6例。

1.4 结果 经过术后复查头CT示血肿基本清除70例,大部清除6例,再出血2例,术后肺部感染25例,予以气管切开。死亡8例,其中术后再出血1例,脑干功能衰竭5例,严重肺部感染2例。随访6―48个月,生存62例。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52例,差10例。

2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外科治疗方法较多,有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穿刺颅内血肿粉碎或软通道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通常分为五级,Ⅰ级:清醒或嗜睡,伴不同程度偏瘫或失语。Ⅱ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失语。Ⅲ级:浅昏迷,偏瘫双瞳孔等大。Ⅳ级:昏迷,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大。Ⅴ级:深昏迷,去脑强直或四肢软瘫,单或双侧瞳孔散大。Ⅱ--Ⅲ级患者大多适合手术。Ⅲ--Ⅳ级患者是外科治疗的绝对适应症。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供血。手术时机大多选择7―24小时,超早期手术期手术疗效好,术后再出血风险及全身其他系统的并发症低。关于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如何尽可能小的外科手术创伤最有效清除颅内血肿,迅速降低颅内压,至今仍是神经外科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三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并显示比较结果:常规开颅血肿清除与去骨瓣减压的优点:在于视野大,能避开脑皮层重要血管,止血相对容易,去骨瓣可充分减压等。缺点:开颅时间长,减压晚,出血多,创伤大,有时需要颅骨修补等,适合深部血肿。小骨窗清除脑血肿优点在于:能够达到确切的止血效果,降低再出血发生率。由于手术是直视下操作,血肿清除后往往看到出血的小动脉,给予电凝止血即可达到确切的止血目的。如未发现活动性出血点,多提示血肿未完全清除,血肿残留除表现未见到活动出血点外,窗口下脑皮层塌陷出不充分,如血肿基本清除后未发现活动性出血点,可能被附壁的血块包裹,不必强求寻找出血点。创伤小,且可快速清除血肿,止血满意,又能缩短手术时间,并克服穿刺抽血术不能止血及血肿清除不够的缺点,所以特别适合壳核或浅部出血。不需要进行颅骨修补。缺点:全麻术后患者在拔气管插管时,有可能会引起呛咳,瞬间血压升高,导致再出血。穿刺抽血的优越性:速度快,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可避免全麻及复杂手术操作,操作简单,可在病房进行,特别适应年龄大,有基础病的患者及出血部位较深,不能耐受大手术的患者。所以至于选用何种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和血肿情况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P867-869.

[2]杨晓明,冀兵,蔡颖琦,等.超早期微创伤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312-314.

[3]刘振川,王大明,翟乐乐,等.高血压性壳核出血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500-502.

[4]吴建东,林荔青,王晨秋,等.小骨窗经侧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壳核脑出血.中国血液流病学杂志,2006,16:81-82,99.

第5篇

【关键词】 五苓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吴茱萸汤;原发性高血压

发性高原血压是指目前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无高血压病病名,而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的记载。“眩晕”、“头痛”等病症的描述与高血压病的一般临床症状相近。对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进行中医诊断时,则可分别归于“心悸”、“胸痹”、“中风”、“水肿”等病证中进行辨病辨证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伤寒方所治病证的病机,运用伤寒方结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五苓散

五苓散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及白术组成。五苓散作为“太阳膀胱蓄水证”的主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能。

水饮、湿邪蕴结于下焦,本可就近从小便而去,但膀胱气化不行,水无去路,反逆而上行,则吐涎沫而头眩,腹胀满或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水动于下,则脐下悸动冲逆。饮在下焦,当从小便去之,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气下行。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桂枝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助膀胱气化。泽泻、白术有降压作用,泽泻、茯苓有降脂作用,整方有利尿、降压等作用。笔者临床用本方加减治疗具有头眩、心悸、小便不利及舌质淡胖有齿痕等特点的高血压。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见于《伤寒论·少阳病篇》,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本方有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和解摄纳,育阴潜阳,柔以制刚,因势利导之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为太阳病误下,邪气弥漫三阳,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寒热夹杂所致复杂证候而设。胸满而烦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之象,胆火上炎、更兼胃热上蒸,心神不宁,则有谵语惊惕之变。邪入少阳经、郁于三焦,决渎功能失调,故小便不利。外邪挟痰湿留于肌表,故一身俱重,不可转侧。因病在少阳,故治以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扶正祛邪为主,加桂枝通阳和表;大黄泻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理怯而安神明;茯苓宁心安神。使错杂之邪气得以从内外而解。现代医家多用代赭石、生铁落等重坠药物代替铅丹,即可减少毒副作用,又可起到重镇安神之功。

根据本方所治病证胆热痰扰,肝气怫郁的病机,抓住胸满烦惊、一身困重的病证特点,将本方应用于高血压病,随证加减治之。近年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高血压患者兼有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疗效显著。

3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始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具有峻下热结,通腑逐邪、承顺胃气、推陈致新之功。

高血压脑出血中医学中称为“中风”,其急性期常由脏腑功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腑气不通,浊邪上犯,蒙蔽清窍则可见神志昏迷。此即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之证,症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临床上常用通腑法治疗,选方多以诸承气汤加减。

前人以“燥、实、痞、满”四症兼见,舌苔黄燥,脉象洪实者为应用指征,笔者体会,只要腑气不通,大便秘结,且确有热结、痰浊、瘀血等闭阻于内者,都可以攻下,不必一定要四症兼全。大承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泄其热,下其燥结,祛其肠胃积滞,使邪热无所依,气血条达,逆转病势,起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效用,使中风诸症缓解。应用大承气汤方要中病即止。

4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证,功效卓著,功能助阳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虽三味,但组方严谨。用麻黄开肺气、发汗解表;附子补命门火、温阳散寒;细辛温里散寒,助麻黄解表散寒,又助附子温阳,振奋阳气,共奏温阳散寒功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治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故辨证要以少阴病提纲为辨证要点。《伤寒论》 281 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而细,即心肾阳虚,失于推动温煦之力,不足以鼓动血行,充盈经脉。但欲寐,是由于阴盛阳虚,以致精神衰惫,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少阴病以心肾里寒虚证为主症,故畏寒肢冷、但欲寐、脉沉微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使用要点。里寒是使用本方的关键,表寒是次要的。使用时,不论患者是否有发热,但见畏寒、肢冷、脉沉就可大胆使用。麻黄在此方中可发散表邪,亦可疏通血脉。《日华子本草》云:“麻黄可通九窍,调血脉。”因此不能认为麻黄只有寒证才使用。笔者临床使用多年,体会本方不仅可治外感病,亦可治内伤病。

高血压病症见头痛或眩晕、恶寒、欲寐、脉微细、舌体胖大或淡暗、苔白滑者不少。均为阴寒内盛,水不化气,血脉不和,影响了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功能所致。本方温阳散寒,促进气化,起到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的作用。可加川芎、葛根,诸药相配有散寒解表,温通血脉,缓急止痛之效。

5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源于《伤寒论·厥阴病篇》,方由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所组成。具暖肝温胃、散寒益气降逆之功效。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见于阳明篇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一见于少阴篇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见于厥阴篇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述三条经文虽涉及阳明、少阴、厥阴三篇,分见于三处,虽每一条都有各自的特点,其病机是一致的,以六经来分,都属于厥阴病,而不是阳明和少阴病。吴茱萸汤实际上为厥阴肝经主方,主要针对厥阴肝经虚寒病变而设,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巅顶则头痛。由于肝木与脾胃的关系密切,其为病常相互影响,肝寒内盛,最易侵脾犯胃,侵脾则利,犯胃则呕,肝寒为本,胃(脾)寒为标,治疗上肝胃(脾)同治,在温肝的同时,兼顾脾胃,治肝为主,治胃为辅,故均施以吴茱萸汤。吴茱萸苦辛而热,气燥入肝,故其祛肝寒,泄胃浊之功效最速,再加生姜、旋复花、代赭石以增平肝镇逆之效,用大枣、党参补中虚,安胃气,并能缓吴茱萸之辛热。药味虽简,但标本兼治,功专效宏,故取效迅捷。笔者根据仲景制方宗旨,紧扣“虚”“寒”“逆”的病机特点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收到满意疗效。

6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出证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我们在不断学习和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内伤杂病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和有效方剂。

第6篇

[关键词] 急性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定向穿刺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3-114-02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1];而高血压病是脑出血的最常见的病因,其起病急,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目前病死率为40%左右,且约有3/4的存活患者遗有不同程度的残疾[2],而且随着出血量的增加,病死率、致残率均升高,并且无较好的治疗方法。我院自采用微创定向穿刺术以来,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下面是我院自2004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微创定向穿刺术和传统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我科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的患者,共98例。入选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2)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3)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及发病时血压高于正常上限,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4)排外已有呼吸、循环衰竭或合并严重心肾疾病及有不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按患者及家属是否同意行微创定向穿刺术分组,同意此疗法的为微创定向穿刺组,共51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38~76岁,平均53.6岁;不同意此疗法的为保守治疗组,共49例,男34例,女15例,年龄32~73岁,平均52.1岁。两组间性别、年龄、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保守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内压、止血、神经营养、支持治疗及防治并发症。治疗组采用微创定向穿刺术治疗:根据CT定位,选择距血肿最近的体表部位为穿刺点,避开脑主要功能区及颅内、外主要血管,穿刺针到血肿中心后固定,接管后见陈旧性血液流出,若无血液流出,可用5mL注射器轻轻抽吸,如仍无血液,可边退管边轻轻抽吸,直至抽出陈旧性血液,抽血量一般为20~30mL,若在抽吸血肿过程中有新鲜血液流出,立即向血肿腔内注入立止血,夹管稳定8h。术后向血肿腔内注入生理盐水2mL+尿激酶2万U,封闭引流管3~4h后开放引流,血肿引流采用持续低位引流,直至引流不出血液,再次注入生理盐水2mL+尿激酶2万U,如此反复,术后第1、3、5天复查CT,了解血肿残余量与针位。拔管指征:终止尿激酶注入,24h内引流液不多,且基本清亮,患者生命体征平稳,CT示血肿显著缩小[3]。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3个月后复诊,按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4],ADL1~ADL3定义为优良,ADL4、ADL5定义为重残。微创定向穿刺组优良率为68.6%,重残率为15.7%,病死率为15.7%。保守治疗组优良率为34.6%,重残率为32.7%,病死率为32.7%。微创定向穿刺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

3 讨论

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占自发性脑出血的90%左右,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其起病急,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目前治疗上尚无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均导致患者的死亡,其早期死亡的原因多因血肿致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及出血后的脑水肿致脑功能衰竭死亡。目前,内科保守治疗无新的进展,而过分等待病情的稳定势必导致病死率的增加,其病死率高达70%~80%以上[5];近年来,微创定向穿刺术治疗为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其具有损伤小、疗效好、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和恢复周期快等优点,使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是保守治疗不能相比的,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吴江. 神经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0.

[2] 章翔. 临床神经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4-380.

[3] 张文武. 急诊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74-776.

[4]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690.

第7篇

【关键词】 辩证治疗 中西医治疗 临床思路

【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81-01

从医学角度讲,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属于基因遗传病。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 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的疾病治疗好了以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

1、临床诊断和分级

目前研究建议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上述水平,亦应诊为高血压。我国基本采用了 WHO与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标准。根据血压水平,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把高血压又分为1、2、3级。按中医理论也分为轻、中、重型高血压。

2、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有效途径

关于高血压防治,JNC-Ⅵ的新观点强调:(1)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是全身多脏器病变;(2)提出高血压患者危险度的分期和分段法,即1、2、3期以此决定治疗方法,而不是仅根据过去靶器官损害分期法进行治疗;(3)高血压的危害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还与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4)治疗应更注重个体化;(5)任何年龄(即使老年人)降压均有益,若能适应,血压应尽可能低一些;(6)按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组决定治疗方法改善生活方式。

2.1、非药物治疗措施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指改善生活方式,内容包括:戒烟;限盐(每日摄盐量小于6g);限酒;坚持有氧代谢运动;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超重的患者应减肥。

2.2、西医联合用药治疗

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单一用药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低,一般加大剂量可以提高降压疗效,但同时不良反应也加重了。因此,大多数患者应采用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较少副作用。

2.3、中医治疗途径

①辨证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也是其获取疗效的关键。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也不例外。高血压可根据肝阴虚之主线,分为肝肾虚夹瘀,阴虚及阳夹痰两证型,前者以六味地黄丸,后者以天麻丸为主方辨证施治。对于无证可辨者,可根据饮食、失眠、便秘等情况辨证用药;也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阴,性格特征如急躁,个人嗜好如饮酒。以及气候变化,遗传倾向的不同辨证用药。

②辨病治疗:辨病治疗也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同辨证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临床上不容忽视。对高血压病而言,首先要区分开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也应在辨清寒热虚实证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热证高血压选用夏枯草(偏寒),寒证高血压用杜仲(偏温)可增强药物的降压效果。

③对因治疗:在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 发展过程及药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某一病因,或某一病理阶段,或以抗西药副作用的中药治疗即是对因治疗。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中药在调节脂类代谢以及控制或减轻血压对脏器的损害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对症治疗:每位高血压患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或头晕头痛,或便秘耳鸣,或兼而有之。可参照辨证辨病结果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西药处理有时会因病情复杂,药物间禁忌而受到种种限制。此时,中药不仅能克服上述弊端而且能发挥其整体治疗的优势,如葛根既降压又治耳鸣;便秘可用决明子,莱菔子或防风通圣丸。

⑤综合治疗:加强饮食管理低盐低脂,改善心理卫生健康保 ( 持乐观豁达心情)以及合理的体育锻炼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中药浴足,耳穴贴压,药物枕及针灸理疗等应用对于治疗高血压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减少用药,而且可多方面调动机体的潜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选择

3.1、择善用药根据中西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及作用途径,

择其善者而用之。由于西药降压迅速,故急性期或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时应立即选择西药降压。但西药作用途径单一,功效相对专一,长期大量应用必然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因此,相对稳定期或血压不太高时尽可能选择中药治疗。

3.2、联合用药

由于中药的成分及作用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于改善机体功能状态,逆转结构异常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西医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参与,如内皮细胞损伤,血脂紊乱,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氧自由基过剩等。西药只能针对上述某一病因进行治疗,而中药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这一角度上讲,中西医联合应用,特别是在远期疗效方面效果会更突出。

【结论】中医中药虽然在单纯降压方面效果不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上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探索与发掘。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临床实践上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寻找高血压治疗上的盲区, 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的发挥,扩展中医治疗的优势与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宇清,刘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摘要);中华内科杂志;2000(2l)

[2] 赵耀东,李军;活血化瘀与脑出血急性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04)

第8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3月心血管内科276例高血压患者病因分布情况及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的治疗措施。

结果:276例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为183例,继发性高血压93例;93例继发性高血压中,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肾实质性高血压为病因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根据276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治疗总有效率为88.04%。

结论:根据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提高防治水平,对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病因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60-01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探讨高血压病因,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意义重大。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本文通过总结276例高血压患者病因构成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为高血压病因的正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就诊的所有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34例。年龄18~89岁,平均(52.31±14.6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非同日2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2方法。依据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记录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因。总结两种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法。

1.3治疗效果评价。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①显效: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②有效:患者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③无效:未达到以上水平者。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病因分析。

2.1.1原发和继发性高血压所占的比例276例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183例,占66.30%;继发性高血压患者93例,占33.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2继发性高血压中各种病因所占比例。在93例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实质性高血压为病因的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比率远大于其他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效果评价。276例高血压患者治疗显效例数为171例,有效例数为72例,总有效率为88.04%。

3治疗方法

3.1治疗前先询问患者的家族史、烟酒嗜好、生活方式等与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后进行辅助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心电图、肝肾功能等,以便了解患者是否有合并症存在。

3.2非药物治疗。依照1999年WHO《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体重指数应保持在20~24;食油20~25g/d,以植物油为主。食盐

3.3药物治疗。利尿剂,如氢氯嚓嗦、引达帕胺等。具有排钾及干扰血糖、血脂代谢的特点。适用于合并水肿、心力衰竭、高肾素等患者。禁用于合并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慎用于低钾患者。常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具有降压缓慢,改善胰岛素抵抗、扩张血管、减少尿蛋白等作用。适用于合并肾脏及心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患者。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干咳及血管性水肿等。禁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高血钾及妊娠患者。慎用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撷沙坦等。适应证和禁忌证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相同。无刺激性干咳的不良反应。因此,当患者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干咳的副作用时,可以换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具有起效迅速、强力,抗动脉硬化、保护肾脏等特点。适用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心绞痛、肾功能损害等病人。不良反应为心率加快、面部潮红、下肢水肿、头痛。慎用于心力衰竭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提倡选用长效制剂,长效制剂24h动态血压平稳,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

β-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具有起效迅速、强力,增加胰岛素抵抗,升高血脂的作用。适用于劳力性心绞痛、心梗后、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患者。禁用于病窦、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周围血管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慎于Ⅰ度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3.4联合用药。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及β-阻滞剂。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病史者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β-阻滞剂。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左心衰患者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β-阻滞剂。高血压合并有症状左心衰患者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及利尿剂。

3.5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关键,同时合理使用降压药进行降压。

4小结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可有效控制血压。本实验根据276例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第9篇

高血压年龄分层降压治疗对脑卒中再发事件的预防效果

莫昌玉赵凤琴吴跃刚

PREVENTIVE EFFECTS OF AGE STRATIFICATION AND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ON REOCCURRENCE OF STROKE

MO Changyu, ZHAO Fengqin, WU Yuegang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组的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不同血压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中探讨降压治疗的个体化目标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心内科、神经科门诊或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19例(青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各51例和68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130/80 mmHg且≤140/90 mmHg)和积极降压组(≤130/80 mmHg),定期随访、检查并记录患者有关情况,及时收集脑卒中事件。结果

本实验统计到的非致死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终点事件中,青中年患者组与老年患者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常规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按照年龄分层或积极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预后效果与常规治疗的结果相似。

【关键词】高血压年龄分层脑卒中再发事件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至少700万,今后10年这类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1]。据统计结果显示:大约25%脑卒中幸存者在2 年内复发,大约40%患者5 年内可有再次复发;在发生卒中后的人群中,再次卒中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发生卒中的比例高9 倍,其预后更差,70%~80%常导致严重致残或死亡,所以卒中首次发病后必须尽早进行规范的、持续的二级预防工作[2]。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众多指南均将其视为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降压治疗能够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关于脑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压的达标值,目前指南或共识仍没有比较一致的推荐,只是强调个体化治疗。国内外也均缺乏按照年龄分层进行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个体化降压治疗的研究。本组按年龄分层,观察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不同血压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及各年龄段降压治疗对脑卒中再发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预防效果,为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的降压治疗个体化目标值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采用的是前瞻性、对照、开放的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于本院心内科、神经科门诊或住院患者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以下入选标准:①既往确诊原发性高血压; ②近期(2 周~1个月)出现脑卒中的患者,脑卒中诊断标准为:参照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经临床和头颅CT/头颅MR/头颅血管造影证实脑卒中;或卒中病史>1个月的患者,需要满足包括稳定型冠心病、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吸烟(入选时仍持续者),其他心血管事件(除心肌梗死和心房纤颤外)在内的至少一项危险因素; ③患者有知情能力,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所有患者都不符合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作 2 周内; ②怀疑低血流动力学梗死者;③双侧颈动脉狭窄≥70%; ④心源性脑卒中患者;⑤继发性高血压;⑥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目前心功能不稳定者;⑦急性冠脉综合征;⑧严重心律失常;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清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值 5 倍以上或肌酐≥3mg/dl);⑩孕妇、哺乳妇女及今后半年内可能妊娠的患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瓣膜性疾病,心肌病,肺心病;其他研究者认为不适宜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和筛选后,符合实验的患者等级详细的基本情况,建立数据库。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青中年患者组 (18岁≤年龄<65岁);老年患者组 (年龄≥65岁);每个组又随机分为常规降压组(130/80 mmHg<降压治疗目标≤140/90 mmHg,治疗药物种类选择按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和积极降压组(降压治疗目标≤130/80 mmHg, 治疗药物种类选择按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进入试验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随访,每3 月门诊随访1 次,持续2年,定期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电解质、血糖、血脂指标,记录患者有关情况,测量诊室血压,及时收集脑卒中事件(包括再发致死或非致死脑卒中事件,心血管死亡等主要终点和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确诊为冠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新发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等次要终点)及其证据材料。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多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3],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 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共有119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分布于43~89岁间,平均(69.5±14.3)岁。其中男63例(52.9%),女56例(47.1%)。每个实验组的入组患者及基本的临床指标见表1。

借助药物治疗及其他因素的控制,入组患者的血压控制良好,常规降压组的血压值都控制在130/80~140/90 mmHg之间,积极降压组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各组随访记录的平均血压见表2。

在随访的2年统计到的终点事件中,入组患者发生非致死性脑卒中事件13例,发生率为10.9%;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事件各2例,发生率都为1.7%,未观察到致死性卒中和全因死亡事件。青中年患者组出现非致死性卒中事件6例,发生率为11.8%,常规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各出现3人;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出现1例,发生率2.0%。老年患者出现非致死性卒中事件7例,发生率为10.3%,常规治疗组和积极治疗组分别出现4例和3例;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事件各出现1例,发生率1.5%(数据见表3)。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统计到的终点事件(非致死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中,不同组别之间(青中年患者组内的常规降压和积极降压、老年患者组内的常规降压和积极降压,甚至合并数据后的常规降压和积极降压组)均无统计学差异。

3讨论

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数据显示:脑卒中在2010年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人数由1990年的134?06万人上升至2010年的172.67万人,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1]。高血压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4],常作为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发表于Lancet杂志的国际脑卒中研究在22个国家入选约6 000人,对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显示90%的脑卒中危险源自10种可控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诸多证据已证实,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复发率。中国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随机化的临床对照试验(Syst-China) 随访60 岁以上收缩期高血压患者4年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组脑卒中死亡率降低58 %,表明有效地降低血压确能降低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生[2]。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脑卒中后抗高血压研究(PATS),入选5665 例有脑血管病病史(脑卒中或TIA)的患者,平均血压154/95 mmHg,平均年龄60岁,随机用药物或安慰剂,治疗随访3年。结果治疗组脑卒中再发事件较对照组的危险减少29%;总死亡危险也略减少[6]。随后进行的培哚普利预防卒中再发(PROGRESS) 研究,入选有6105 例既往有卒中ITA 患者随机分组接受活性药物或安慰剂,研究终点为总卒中发生率。经过四年随访,药物治疗能使血压下降12/5 mmHg,卒中复发危险性下降43 % [7]。此次随访观察到2年内卒中复发率为10.9%,低于多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道的16%或45.3%等[8-11],推测是因为严格控制了入组患者的血压值,从而减少了卒中复发率。

本次研究入组的119例患者中,无论青中年患者,还是老年患者,常规治疗组与积极治疗组间,统计的终点事件都无显著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此次实验的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造成的,今后可扩大入选病例,延长随访时间做进一步的研究。对于临床中的患者而言,基于经济承受能力,用药剂量及安全方面的考虑,血压值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容易许多,可建议将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即可。本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按照年龄分层或积极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预后与常规治疗相似,可为卒中二级预防血压目标值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代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R]. 中国循环杂志, 2014,29(7):487-491.

[2]王少石. 高血压与卒中二级预防[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5,2(3):188-190.

[3]卢卫国, 伍伟洪, 陈兴亮. 佛山市顺德区中学生血压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医院,2014,14(4):154-156.

[4]柯水旺, 曾海生, 邓朝晖, 等. 不同年龄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症状及血流变学分析[J]. 现代医院, 2013,13(1):41-43.

[5]ODONNELL MJ, XAVIER D, LIU L, et al. 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TERSTROKE study): a case-control study[J]. Lancet, 2010, 376(9375):112-123

[6]FANG XH, ZHANG XH, YANG QD, et al. Subtype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 l0-year follow-up study[J]. Stroke, 2006, 37:38-43

[7]BUGNICOURT JM, CHILLON JM, CANAPLE S, et al. Stroke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use of PROGRESS therapy[J]. Fundam Clin Pharmacol, 2008,22(2): 217-22.

[8]王司清,李秀岚,赵成波. 复发性脑卒中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J].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494-495.

[9]刘海燕,孟庆芬. 脑梗死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首都医药,2009,v.150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