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5:34:05
导语: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这些年,福建经济虽然摆脱了前几年持续减速运行的局面,呈现出逐步回升的新态势,但从经济总体运行看,仍处于调整性的增长期,发展后劲仍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全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本文主要分析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对福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一、福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 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空间辐射力不足
首先,中心城市规模小,发展滞后。福建作为一个人口4000多万的沿海省份,省会的福州市区人口200多万,第二大城市厦门市区人口100多万,占福建经济总量四分之一,泉州市区人口只有70万。此外,在中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厦门、福州和泉州排名分别为第十六位、第三十二位和第五十五位。其次,城镇的关联度不高,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甚于“墨汁”效应。闽西北在总人口约占全省1/3,土地面积约占全省2/3的情况下其GDP总量占全省的份额却从20年前的高于1/3下滑到目前的约1/5,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远远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2 产业集聚不突出,产业联系较弱
福建产业聚集不突出,区内产业联系也较弱,合力效应较低,使得省内并未形成真正的经济区,影响了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高。虽然部分地区集聚了相当数量的企业,但是规模小,而且多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少。这不仅使产业的区域吸附能力较弱,而且缺乏省级产业合作基础,对省外资源缺乏吸引力或争夺力。
其次,集群区关联产业的集合度低。福建省60多个省级开发区,缺乏产业配套,无法构筑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外资项目到福建投资,必须自成体系,投资成本高,只好外移;各地区产业关联性不强,形成不了全省经济的分工与协作关系。特别沿海和山区之间,由于沿海加工业主要是“两头在外”,山区资源依存度不高,导致沿海与山区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关联程度较低。
3 交通运输滞后,交通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福建曾经的前线定位这历史原因导致福建交通投资相对落后,交通体系不够完善。改革开放后,虽然有所改善,但在总体能力上仍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公路和铁路发展滞后(右表),不仅里程和密度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而且布局不合理。如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却没有铁路相连,仅靠高速公路运输,运力不足。许多港区均没有铁路进入,限制了港口腹地面积向内陆省份的延伸。二是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海岸线长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深水港资源居全国首位,但在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中,福建只有厦门港挤进前十名,排在第七位。
4 区域经济差异大
(1)资源察赋差异
资源是区域一切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个层次无论在自然、人力及信息等资源方面都存在差别。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于人力和信息的依赖程度更为显著。第一层次主要是省会、各市辖区,科研机构的数量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信息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和布局基本合理;第二层次科技力量和人口素质较高,其地理位置稍次,交通条件尚可,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第三层次为福建省的偏远地区,人力资源明显不足,科技落后,人口素质低,信息资源贫乏,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因而造成个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2)产业结构的差异
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不同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技术进步条件下,各产业处于自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产业比另一些产业发展得快。因此,产业结构不同的区域,其经济发展速度、水平不同。第一层次地区集中分布电子、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部门,其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也较发达,三次产业的比例基本协调第二层次地区集中分布冶金、食品、建材、造纸等传统工业部门,旅游业发展也较快,农业较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第三层次地区交通闭塞,技术条件落后,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各产业发展水平都低,第一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而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二、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快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建设
福建区域空间的整合要通过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福州、厦门、泉州)的建设,打造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动机”,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构建以厦门为中心的厦门湾城市群,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口城市群和以泉州为中心的湄洲湾城市群。具体体现在:厦门市要发挥经济特区龙头作用,以建成东南沿海的商务中心、物流中心为重点,以漳洲市和龙岩市为次中心,带动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福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功能,以产业集聚为重点,以莆田、宁德、南平为次中心,带动闽东北经济发展;泉州市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以三明市为次中心,带动闽中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以厦门市为龙头,泉州、福州两市为支点,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市为闽东南沿海主轴线,向内地山区龙岩、三明、南平横向辐射的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逐步发展的格局。
2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目前,福建要积极落实《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从加强规划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业,提供现代化物流服务;加强产业链培育,引进项目时配套考虑上下游产品的生产线引进;完善健全产业集群相关软硬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快促进产业集聚,最终形成福州电子信息、汽车、纺织产业集群;厦门航运物流、金融服务、会展旅游等服务业和软件、生物制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集聚;泉州轻纺、石化、建材、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
此外,整合沿海与山区的资源,如利用闽西的原材料加工产品与闽南电子通信等制造业产品之间互补性贸易,山区的农产品与沿海具有优势的食品加工业加强协作等。加强沿海与山区产业关联度,形成沿海组装和山区加工或沿海出口和山区制造的产业关联链条。
3 发挥港口优势,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体系
福建要以港区为依托,连接公路和铁路,真正形成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综合交通网络。首先,港口建设方面,突破行政区划,加快把漳洲港中与厦门港相近的港区纳入厦门港统一规划,扩大厦门港发你为;开发福州港的外海深水区;将湄洲湾南北两岸整合为一个完整港,从而在沿海形成三个核心港口;其次,铁路建设方面,纵向上,加快建设连接三个港口的福厦铁路,推进连接两大三角洲的温福和厦深铁路,横向上,对接内陆省份,以
沿海丰港区为起点向西推进,提升横南、鹰厦、外福铁路建设;冉次,公路建设方面,现在三亚高速公路已经初步将三个核心港口连接起来,接下来要重点建设每个港口与周边辐射区之间高速公路,加快三大城市群的形成。如宁德与绍武、泉州与三明、龙岩与漳洲之间高速公路的建没。
4 打好“台湾牌”,从“海峡经济区”的高度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
充分发挥福建对台湾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互补性很强的优势,站在“海峡经济区”的高度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一是可以借助台湾发展自己,二是确保福建和长三角、珠三角任嘲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打好“台湾牌”,首先,要加强闽台两岸的经贸合作,探索闽台经贸合作的新模式。如可以积极主动向中央争取优惠政策,考虑先在比较有条件的厦门岛、平潭岛或是马尾设立自由贸易区试点,然后逐步建立闽台自由贸易区,也可以参照香港CEPA模式,对台湾商品实行零关税,加快闽台投资自由化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其次,通过各种形式加强闽台的文化交流。
5 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协调发展
改变现有区域协调管理体制的缺位状况,建立和强化区域协调机制。第一,省政府要制定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目标和各个城市的子目标,同时通过财政、投资导向,行政监督等手段保证目标的有效实施。第二,建立专职的区域协调机构。机构由省里领导牵,各市的副市长出任,保证协调机构的权威性。机构下可设产业协调部、基础设施协调部和市场协调部等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和仲裁。第三,制定统一的公约和法规,约束和规范各经济主体因各自利益而产生的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行为。第四,定期举行高级领导的互访和发展思路的对接,制定共同的发展章程,形成规范的对话与协商制度,并从对话协商方式逐步向有约束力的协议方式转变。第五,扩大区域协调的主体,鼓励半官方和民间的组织参加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列,如充分发挥各种的商会、行会、企业联盟和学术界等的作用。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干部分。具体包括个方面图其一,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竞争与分工。通过竞争,可以有效地发挥市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引导和选择作用,并通过市场供求与选择作用,引导各区域发展自己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产品市场中实现区域之间的产业合理分工其二,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合作。通过把有关区域之间的相关产业联结成一个整体,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优势互补,提供竞争力和效益其三,区域之间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引起区域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自主选择、互惠互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产业转移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综合考虑全省市场、区域优势及地域分工的要求,在巩固原有优势产业如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材、林业和水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新必产业群,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第一层次经济发达区优势产业是机械、电子、纺织业等,应在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上,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及旅游、信息、咨询、金融、贸易、房地产等新兴的第三产业上。该层次中的福州、厦门、石狮、晋江、福清等地,其工业部门尤其应注意合理分工。第一层次其他地区及第二层次地区应在积极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渔业、花卉、果蔬等初级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型加工工业和流通服务业,不断提高加工深度。第三层次地区应在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对第二、三产业实行适度规模投人,积极发展水电、林果加工业和旅游业,为将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经济发展;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23-03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濒临太湖,距离上海只有120多公里,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城市。2013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无锡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48.5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207.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14.2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52.2:46.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基本相当。近几年,无锡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总产值(营业收入)8073.73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增长47.2%;高端装备制造和工业设计产业增长15.5%;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增长17.1%;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长32.0%。无锡紧紧围绕“扩大内需保增长、创新创业促转型、政企合作维稳定”三大突出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总体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无锡市高职专业设置现状
对照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对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统计分析。无锡市现有高职院校11所,2013年总计划招生13572人。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指导性专业目录所有一级19个专业大类的14个,覆盖率为73.68%;531个子目录专业中开设专业数为117个,占总专业数的22.03%,开设专业平均比率为23.48%。其中,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大类,每个学校都有所侧重的开设了子专业;制造、土建、文化教育等涉及民生的行业开设专业也相对集中;相较而言,生化与药品、医药卫生、公共事业等大类只有个别学校开设。如,针对医药卫生行业仅有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眼视光技术专业,当年计划招生41人,实际录取20人,仅占招生计划的48.78%。而农林牧渔、资源开发与测绘、公安和法律等专业11所学校都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在2013年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中,制造业仍然位居榜首,达到总招生比例的26.6%,其次是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和财经类,比例都超过了10%。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设计与传媒专业发展势头迅猛,这与无锡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各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很多探索,相继开出的子专业达到了28个,招生比例也从2010年的9.63%上升至15.7%,上升速度明显,从侧面也反映了无锡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招生数量上,环保、气象与安全、医药卫生、生化与药品等所谓的冷门专业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人数也都在50人左右。
二、无锡市高职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结合对无锡市19个主要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2013年度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统计数据。制造类专业在无锡各大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比率达到68.75%,招生比例达到26.63%,2013年招生人数达到3614人。制造业作为无锡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尽管招生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了社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但从学校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录用高职学生的情况反馈来看,专业设置的有效性不明显,企业真正能用的人才缺口很大。无锡素以鱼米之乡著称,农林牧渔业非常发达,在无锡经济发展中的排名仅次于制造业。而调查发现,与农林牧渔相关的专业,在无锡11所高职院校中,已连续八年未开设任何相关专业,仅有个别中职学校开设了园林技术专业,但专业设置单一,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实用性和因地制宜性也不明显。无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自然优势,水产养殖、畜牧兽医类高级技能人才奇缺,阻碍了无锡现代农业的发展,应适当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如无锡在水产养殖中技术咨询专家奇缺,而无锡的很多乡镇正在新建生态村、观光镇,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增设水产养殖技术、观光农业和畜牧兽医等专业。随着无锡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无锡已借助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实现海陆空的全方位衔接。2013年高职院校交通运输大类计划招生294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等三所学校新开设了航空服务、高速铁路动车乘务等专业,占该类招生比例的32.65%,未来几年包括上述学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特色开设城市轨道等相关专业已满足高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无锡的19个主要行业中,公共事业涵盖的内容很广,未来无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问题将日益突出,目前仅有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涉外事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程,实际招生76人。事实上,包括很多本科类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该类专业,但因跟风追求市场效益,缺乏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学生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很少,就业竞争力差。要满足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保证无锡城市现代化的全面铺开,必须小口子人手,重点优化相关专业及衍生专业,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拿来就能用的专业技能人才。近几年,无锡动漫、艺术设计产业发展前景良好,11所高职院校都纷纷瞄准市场开设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也由2006年的1300人增加到2013年的2131人,增长了1.64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就业形势严峻,相关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下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不应批量生产画图的流水工人,而是要培养具有专业特长,能在该领域有所创新、独当一面的高级人才。另外,电子信息类专业尤其值得关注,行业就业环境看似良好,招生人数一直持不减的态势,但实质上人多质不优。尤其是高职类学校的学生,基本功本来就不扎实,再采用全面撒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真正能胜任工作的寥寥无几。高职院校一定要以此为警示,结合企业实际设置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不求难而求能活学活用。
总的来说,无锡各大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大多集中在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和财经大类,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数控等专业每个高职院校基本都有开设,专业重复现象比较普遍;无锡的新能源、物联网等产业起步较早,但专业设置单一;科技、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但软硬件设施较缺乏。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科学预测,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适中建设,适宜发展。
三、推进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锡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根据无锡市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总体要求,结合对高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依据,优化专业设置
结合无锡经济发展现状,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高职院校要能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接轨,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接轨;要坚持进行专业相关调研,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缓解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矛盾。事实上,无锡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对社会职业需求的敏锐性还有待提高,专业设置的重点和特色还要进一步加强。无锡市高新技术的应用理念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机会致使许多新岗位的产生,也使得人才紧缺程度加深。在这样的区域经济背景下,充分考量好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类人才,成为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当务之急。2014年7月1日无锡地铁正式开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在三年前就开设了相关专业,迎合了无锡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生就业问题也迎刃而解。未来,无锡将继续在轨道交通、新能源开发和环保等产业领域有较大的动作,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结合高职特点,根据人才的需求程度和岗位的稀缺程度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
(二)以城市发展战略为依托,建设骨干专业
无锡城市的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传统制造业作为无锡的支柱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无锡市“十二五”规划提出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无锡的战略任务,坚持制造与创造相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协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综合经济发展体系。要实现无锡经济发展战略,需调整产业结构,将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力度,打造以电子信息、动漫和旅游等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按照整体战略规划要求,无锡高职院校应着重建设通讯技术、艺术设计和旅游管理等专业。事实上,开设电子信息、动漫设计等专业的高职院校不在少数,但专业设置宽泛不精,学生综合含金量较低。所以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建设骨干专业,在保障骨干专业的供给平衡上,多方面培育创新型人才。作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机构,不仅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还要增加对骨干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真正发挥高职教育在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特征
(一)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市(区)
重庆市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2009年,实现汽车摩托车总产值258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基本形成了以轿车为主的宽系列、多品种全面发展的产品格局,摩托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成都市是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产业和民用航空产业等17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高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7.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8%。德阳市已发展成为与上海、东北齐名的国内三大重装基地之一,水电、火电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和30%,大型轧钢设备占45%,大型电站锻件占40%,核电设备占60%。绵阳市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体系。2009年,高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8%,是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
(二)涌现一批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长安股份、力帆集团、建设集团等企业快速发展,2009年,汽车产量达到171万辆,重庆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西铝集团已发展成为我国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综合性特大型铝加工企业。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纤生产能力已超过30万吨年,跻身全国第二位。四联集团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动化仪表企业。三零集团信息安全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30%以上,绵阳长虹公司拥有发明专利380余项,位列全国家电企业第一名。2009年,长虹彩电在家电下乡系统中销量全国第一,华意压缩机销量居全国第一,全球第四。东方电气水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汽轮发电机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0%,占全国风电设备1/3的市场。服务业领域,普洛斯物流企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美国信必优等世界顶级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已进驻成渝经济区,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基本都在区域内建立了办事处或旅行分社。另外,世界前50位的商业银行已有10余家以上在成渝经济区开设了代办处或办事机构。
(三)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重庆市纳入“成渝经济区”的特色工业园区35个,占全市的81.4%,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3892亿元,占全市95%。北部新区的汽车摩托车产业、西彭工业园区的铝加工产业、长寿化工园区的天然气化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的笔记本电脑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四大园区工业产出占全市的58%。成都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园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四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产业为重点的五大高技术产业群。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目前已扩展到71平方公里,园区内工业企业1176户,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5.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4.3%。绵阳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5亿元(2009)。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35号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商务区和三圣花乡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入驻企业达793家,2009年累计产值14.9亿元,成为国内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
(四)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成渝经济区国家级科研机构及各类科研院所数量较多,各类高等院校超过130所,专业技术人员220万人,科技人才近30万。国家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多。区内大多军工企业设备先进,科技实力突出。高技术产业已形成较强的产业基础。东汽、二重、长安股份、长安福特、西铝集团、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四联集团、三零集团、长虹公司等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2009年,成都市新产品产值率达22.5%,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0家、78家、74家,形成了川大智胜公司的空管系统、宁江机床集团的柔性制造岛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绵阳市是国务院命名全国惟一的“中国科技城”,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
(五)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重庆市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综合化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以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基地为载体,加快培育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芳烃项目前期工作,完善MDI及化工新材料、乙炔、氢氰酸等11条产业链。成都一汽大众成都轿车、天马4.5代TFT―LCD生产线等224个项目加快建设,成飞大飞机等110个项目开工,重庆铁路物流园区、重庆中集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
二、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技术创新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
总体上看,成渝经济区内产业发展呈现高新技术与原始技术、先进工艺与传统操作并存的局面。既有东汽、二重等具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也有一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的《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四川科技创新进步指数居全国第1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资转移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集中在加工组装阶段。绵阳市是中国惟一的科技城,但也存在高新技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较少,尤其是能代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少的问题,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其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PDP八面取屏技术等主要依赖进口。
(二)产业结构仍以资源简单加工产业为主体
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仍呈现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偏重资源开发,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少。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8∶49.9∶37.3,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在工业内部,仍以资源简单加工产业为主体,2009年,油气化工业、冶金和材料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资源型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成渝经济区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仍以传统的商贸、运输为主体,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和咨询等生产业规模较小,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尤为薄弱。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2008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仅为835亿元,同年广东省已达3700多亿元,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也超过了1000亿元。
(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产业链招商方面滞后
2008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0535.9亿美元,同比增长6.8%。四川省加工贸易业务备案进出口金额为61.4亿美元,重庆市为12.0亿美元,两省市占全国的0.70%,与经济总规模占全国的6.5%相比有较大差距。成渝经济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缓慢,与产业链较为单一有较大关系,当地企业加工生产的上游资源性产品无法满足多类产业转移的需求。
(四)各市(县、区)之间产业同构化问题严重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禀赋相同等原因,产业选择取向一致,各市(县、区)之间缺乏合理分工,造成企业平均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重复建设突出等问题。四川省南充市与重庆市涪陵区主导产业选择极为类似,都将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轻纺食品等作为主导产业。即使是同属重庆市的永川市和江津区产业结构也极为雷同。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成渝经济区分属四川和重庆两地,要逐步破除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消除行政壁垒,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减少商品流通的无形关卡,促进商品自由流动。推动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以重庆产权交易所、成都西南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为平台组建覆盖经济区的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联网对接、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市场。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快区域内同类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区域内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行高速公路交费“一卡通”,推动毗邻地区的天然气管网互联互接。进一步调整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在区域内布局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如沿长江线的长寿、涪陵、泸州布局建设重化工产业园,在成内渝沿线的资阳、荣昌布局建设机械加工产业园等。
(二)积极引进内资外资,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完善服务体系,改善物流配送、生产研发、人才培训、企业融资等公共服务,为产业配套创造良好条件。依托丰富的人力、矿产、农副产品、水资源等,结合灾后重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和规划布局,大力引进内资。积极引进外资,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兴业。合力引导内外资投资方向。制定出台《成渝经济区鼓励外商投资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录》,鼓励内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领域,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成渝经济区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三)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进一步加大对成渝经济区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给予成渝经济区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优惠政策支持。对于涉及到产业链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的项目,给予土地、财税、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植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以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为重点,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部门优化升级。
(四)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相比较于工业经济来说发展起步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实行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才取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现在我国的新农村政策的全面推进,党和国家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进行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主要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急需进行解决以及改善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实施。但是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导致了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不相符合的,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以及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急需进行解决。
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主要产业,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我国政府针对农业出台并且实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明确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关的只是,这也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坚强的后盾。但是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度是完全不够的,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再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主要就是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执行力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提升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忽视,是会直接的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产生影响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这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现在笔者针对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进行简要的介绍。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想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就应该具有着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个就是营销主体的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第二个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现代化,第三个方面是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第四个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率,第五个是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第六个是交易行为以及市场秩序的标准规范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的广泛。随着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对各个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这样有助于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现在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当中信息化的规模在进行着不断的扩大,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渐的向着我国农业经济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变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帮助。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提高现在农业管理的水平,所以说现在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收集以及整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够提供便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农业可以的开发以及利用。
3.农民合作社的改进。农民合作社就是把农村当中的农民联合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生产成本以及交易费用都能够起到相应的节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我们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发展。通过相关的研究,笔者得出农民合作社当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以及关系因素与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的,并且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中商誉因素以及物质因素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更大的影响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长的文化程度、担任社长的年数以及是否生产大户决定。制度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当中的机构设置、会议记录、公开财务运营以及盈余分配等相关的情况进行决定的。物质因素有农民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以及注册资金来决定。商誉因素则主要由农民合作社的注册商标以及相关的名牌产品和绿色认证等决定。关系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与政府当中的相关部门以及村里的组织关系来决定的。通过对以上关系的分析,笔者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对于社长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社长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合作社当中的组织机构衱利润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让每一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当中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的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却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农业经济,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06:218.
[2]于果,马秉南,董洁.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朴香玉,崔洙男.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4]谷尚菊.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漫谈[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8.
[5]谭智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2:12-13.
关键词:魔芋产业;现状;对策;曲靖市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54-02
曲靖市种植魔芋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种植在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待生长几年后,按叶柄粗细取其大者挖而食之,多用做魔芋豆腐。近年来,魔芋由零星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与加工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曲靖是魔芋生长最适宜区之一,多数耕地适宜魔芋种植。因此,持续健康稳步发展魔芋产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曲靖市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1.1 魔芋种植情况 曲靖自然条件优越,是魔芋种植的适宜区。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我市魔芋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魔芋规模化种植、有机魔芋栽培技术、魔芋产品加工开发水平居全国前列。2016年曲靖市种植魔芋2.07万hm2,占全国8.67万hm2的23.2%,占全省4.33万hm2的46.3%,实现产量6.72亿kg,产值10亿元,产量和产值均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曲靖市计划种植魔芋2万hm2,其中优质高产魔芋种植0.33万hm2,建成良种繁育基地0.13万hm2,培训魔芋种植户5 000户。
曲靖市零星种植魔芋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种植,魔芋产业已发展为曲靖农业十大特色产业之一。全市通过实施“优质加工型魔芋种芋繁殖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开启了魔芋产业发展的路子,按照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大魔芋种植力度,加强培育魔芋加工企业,大力推广魔芋高产栽培技术,使曲靖的魔芋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曲靖市魔芋种植主要分布在富源县、宣威市、会泽县、陆良县、沾益县、麒麟区和罗平县(市、区)的27个乡(镇、街道)。为保证魔芋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曲靖市近几年连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魔芋良种繁育、科技措施推广、原料市场培育和企业扶持。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还建立标准较高的魔芋科技示范园区、魔芋制种基地和商品魔芋生产基地,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规模化种植。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推广服务,及时为魔芋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芋、在栽培、病虫防治、收获、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与省农科院生物所、云南农业大学魔芋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生物所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引进组培脱毒魔芋种(苗),开展魔芋软腐防治、魔芋种球膨大系数、生物多样性高产栽培等试验,为解决困绕魔芋种植的种源、轮作、病害3大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魔芋加工企业情况 曲靖市现有云南富源金田原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富源县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富源县坤星源魔芋开发有限公司、富源县雄升农贸有限公司、曲靖富力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宣威市格宜魔芋精粉工贸有限公司等魔芋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有魔芋烤片、魔芋精粉、魔芋微粉及仿生食品。2016年企业共有职工933人,其中固定职工293人,季节性职工740人。魔芋加工企业资产总额达35 409万元,产值24 794万元,销售收入22 254.1万元,利税总额3 070万元,净利润2 556万元,上缴税金638.2万元,其中:增值税326.5万元,所得税237.5万元;带动农户8.46万人,户均增收13 660万元。2014年魔芋产品出口量400t,出口创汇562.6万美元,其中:直接创汇269.7万美元,间接创汇292.7万美元,主要出口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
2 曲靖市魔芋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魔芋基地建设规模不大,长期的连作导致魔芋软腐病、白绢病发病率较高。
(2)现有的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完善。
(3)农户的作坊式加工水平低,产品增值空间小,农户的贮存与加工技术不高。
(4)政府扶持投入经费不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贷款融资难。
3 加快曲靖市魔芋产业发展对策
曲靖市魔芋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撑,农民增收为目标,提高效益为核心,基地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优产品、做响品牌,加速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协会,协会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到2017年曲靖市魔芋种植达2万hm2,实现产值11亿元。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曲靖市具有发展魔芋产业的独特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魔芋既是保健食品,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出重点,把做大魔芋产业与发展山区经济结合起来,加大种植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争早日把魔芋产业培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魔芋种植应根据市场需求和适宜种植的地域,科学规划,构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魔芋产业区域。选择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区种植,合理轮作,建立高标准、高规格魔芋种芋基地和商品芋生产基地,促进魔芋种植向大户、能手集中,形成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
3.2 培育龙头,做大基地 曲靖市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不断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力度。按照“高原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品牌化、品牌农业工业化”的部署,以示范区建设推动魔芋产业基地建设,通过抓好高产创建推动魔芋生产实现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以规范有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魔芋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魔芋生产的规范化水平,扎实推进魔芋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3.3 强化科技,提高效益 一是建立魔芋良种繁育体系。加大良种的繁育、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建成农业部门繁育原种、专业户繁育良种的良种繁育体系,全市建设良繁基地0.13万hm2。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加大技术培训与普及力度,不断提高科学种芋水平,实现魔芋种植良种化、区域化和规范化。三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魔芋产业开发,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四是加大魔芋科研力度。积极与省级科研院所合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和贮藏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规范种植和科学管理,以提高单产、增加效益。
3.4 创新机制,科学发展 进一步完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优惠扶持政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魔芋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与芋农签订销售订单,切实保护芋农的利益。加强魔芋市场建设力度,力争在富源建成魔芋销售农业部定点市场一个。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鼓励本地大户和外来客商收购和加工魔芋。搞好产品外销。抓好魔芋产品的精深加工,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无公害基地认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大名牌农产品申报工作,做强产品,做响品牌,把魔芋产业培育成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经济 改革开放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街居经济。因为,既然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街道和居委会,那么,社区经济也就是街居经济。二是认为社区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组合,凡是街道地区范围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社区经济。三是把社区经济作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各种经济因素及其活动的总称,包括社区经济管理系统(如工商、税务、金融、物价等)、社区经济部门(如区、街和居委会经济组织、工商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社区经济活动的项目以及社区经济的活动。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把握社区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
2.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虽然首先是指一种地域性社会,但除了具有地域性特征外,它还带有感情、特殊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所以,社区经济不能像其他经济类型那样,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性。
3.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
二、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目前正处于实践摸索和理论探讨的阶段。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理论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毕竟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资本不充足
(1)社区的纵向联系传统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对社区街居实行襁褓般的束缚的同时,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体制下,社区缺乏积累社会资本的条件和动机。在计划经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后,社区内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治组织,互动合作关系。
(2)社区的横向关联程度低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获得最大化利润。而从目前城市社区经济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倾向于和政府之间的纵向、封闭、传统的联系,而忽视跨社区和产业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产生了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社区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但对城市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奖金投向社区的数量毕竟太少。
2.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管理社区的经验和对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我们在着力发展社区经济时出现战略决策的失误,战略重点的失衡,产生了许多结构性的新的问题。如,以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许多城市忽视轻工业,与此相适应,势必重视积累而轻视消费。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视生产用品而轻视生活用品。
3.管理不完善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纵向的集权式管理机制,虽然也有几次变革,但主要是在调整条条块块的管理权限上做文章,没有跳出以行政部门和行政方法管理企业的圈子,仍然是矛盾重重,根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城市社区经济的管理也不外乎如此,其主要弊端是:
(1)条块分割严重
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管理社区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条块分割。在一个城市内,社区工业企业有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有的按行业关系划分,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很难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造成生产与存储、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阻碍了条块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城市社区所有制的改革取向更弱,无论是“大集体”、“小集体”,还是国有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合作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其产权管理政府仍没有“松手”,过渡性质较为明显。
(2)政企职责不分
【关键词】油田水平井 钻井技术 超薄油层 大位移井 深层水平井
1 引言
在以前的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定向井技术的运用比较广泛,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研究的突破,水平井钻井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它能够扩大油气层面积,不仅能够提高油气井的产量,还能够显著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效果,是现在运用得比较广泛的钻井技术,由于其优势明显,在将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中,该技术会取得进一步发展,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2 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与推广运用,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取得了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薄油层水平井钻井技术。该技术改变了运用常规的水平井技术难以实现对超薄油层有效开发难情况,它的运用,大大推动了超薄油层的有效开发,目前该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2)大位移井钻井技术。该技术主要运用于“海油陆采”钻井,在井身轨道设计和轨迹控制上采用了悬链线剖面,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欠平衡水平井钻井技术。在欠平衡井中运用水平井钻井技术能够达到更好的开发效果,但是增加了钻井难度。经过对相关技术改造之后,形成了配套钻井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4)分支井钻井技术。该技术起步较早,经过技术攻关和研究,该技术越来越成熟,并取得良好的开采效果。
(5)丛式水平井钻井技术。该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钻井效益和勘探开发效益,一些油田运用该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显著的提高了钻井的综合效益。
(6)其它技术。除了上述技术之外,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还包括:小井眼水平井钻井技术、复合大井眼水平井钻井技术、阶梯式水平井钻井技术、井间剩余油开发技术、双井连通水平井钻井技术、短半径、超短半径水平井技术。这些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且随着技术的攻关和研究运用,这些技术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收到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3 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的现状,并结合当前水平井技术研究的实际情况,可以预知该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
(1)FEWD、LWD的应用将更广泛。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大型整装油田已经投入了开发,在开发中,如果使用直井技术或者常规定向井技术,开发所收到的效果往往不佳,一些地区存在着大量薄油层储量,在开发这些薄油层的工作中,为了找到油层,保证油层的钻穿率,必须采用随钻地层储量评价技术,而FEWD、LWD是实现油田精细开发的重要保证,在将来油气勘探中必将有着更为广泛的运用。
(2)大位移水平井钻井技术将得到发展。该技术主要适用于海岸油田的开发,在这些地区进行油气资源开发,由于水深比较浅,海上钻井平台不能适用,运用滩涂人工岛的投资太大,并且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大位移水平井钻井技术正好适应了这些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3)旋转导向钻井技术会取得突破。该技术是位移井的核心技术,也是当今世界先进的钻井技术,随着技术的公关和突破,该技术将逐渐被运用到勘探开采实际工作中,并将形成配套技术,海油陆采、海上平台钻井是该技术的主要运用领域。
(4)深层水平井钻井技术将得到新的发展。油田的勘探开发将从浅、中深井向深井、超深井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于采用直井开发效果比较差的储层,水平井技术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要想推广水平井技术,必须在耐高温、耐高压、测量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且形成配套技术的情况下才能推广和运用,并且,测量控制技术是将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5)分支水平井技术将有新的进展。该技术既能够提高单井产量,又能够提高钻井的综合效益,它在现场试验和运用的基础上,必将取得新的发展,并形成配套技术,该技术未来重点的攻关方向是进一步提高完井级别。
(6)开窗侧钻水平井将得到更普遍应用。由于油气井会发生损坏甚至出现报废现象,为了保证勘探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老井进行修复和侧钻将会受到不断的重视,水平井在侧钻井中将会有新的发展,并为老井修复、死井复活提供技术支持。
(7)多井联合SADG开发技术将会普遍应用。实际运用表明,该技术能够使产液量明显增多,将单井蒸汽吞吐变成了连续开发生产,不仅提高了油气的生产能力,还使得油气采收率大大得到了提高,因此,该技术必将得到广泛的运用。
4 结束语
通过分析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的现状,并展望其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重点发展水平井钻井技术。在将来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中,要想有所突破并实现有效开发,必须以先进的工程技术作为保障,而水平井钻井技术正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是将来应该重点发展的技术。
(2)钻井技术需要突破和创新。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勘探区域不断扩大,开发难度不断增加的情况,这无疑对钻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这种情况,需要对钻井技术进行创新和突破,其中,水平井钻井技术是重点发展的方向。
(3)水平井为钻井技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实际推广运用,一些油田拥有了多项钻井配套新技术,并且以水平井为代表,这为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
(4)将来必须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在国内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与国际先进的技术接轨,就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以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彦祺.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在腰英台油田的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9(1)
[2] 张辉,张振华.海拉尔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应用效果[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6)
[3] 张桂林.胜利油田水平井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石油钻探技术,2005(2)
【关键词】移动机器人 全局路径 局部路径
近年来,移动机器人技术在工业、农业航天等许多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一般方法进行分类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介绍。
一、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技术的分类
(一)根据机器人对环境信息掌握的程度和障碍物的不同。可分为:1.已知环境下的对静态障碍物的路径规划;2.未知环境下的对静态障碍物的路径规划:3.已知环境下对动态障碍物的路径规划;4.未知环境下的对动态障碍物的路径规划;(二)根据对环境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将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分为两种类型:基于环境先验完全信息的全局路径规划和基于传感器信息的局部路径规划;(三)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传统方法和智能方法。
二、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技术的研究现状
(一)全局路径规划
全局路径规划是指根据先验环境模型找出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符合一定性能的可行或最优路径。在此领域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方法,主要方法有栅格法、自由空间法、单元分解法等。
1.栅格法。栅格法是由HOWDENWE在1968年提出的。栅格法将机器人工作环境分解成一系列具有二值信息的网格单元。工作空间中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一致。并且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占该物的位置和大小不发生变化。用尺寸相同的栅格对机器人的二维工作空间进行划分。栅格的大小以机器人自身的尺寸为准。
2.自由空问法。自由空间法应用于机器人路径规划.采用预先定义的如广义锥形和凸多边形等基本形状构造自由空间。并将自由空间表示为连通图。然后通过搜索连通图来进行路径规划。
3.单元分解法。根据不同的单元划分原则有两种单元分解法:完全单元分解法和近似单元分解法。
完全单元分解法是用障碍物的边界来生成单元的边界。单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划分的单元完全准确地定义了自由空间。近似单元分解法是用同样大小和尺寸的单元射分无障碍空间。通常单元与机器人的清扫执行器相同大小。
(二)局部路径规划
局部路径规划方法侧与全局规划方法相比。局部规划更具实时性和实用性.对动态环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其缺点是由于仅依靠局部信息,有时会产生局部极值点或振荡。无法保证机器人能顺利地到达目标点。局部路径规划的主要方法有人工势场法、模糊逻辑算法、神经网络方法、遗传算法等。
1.人工势场法。人工势场法是由KHAllB和KROGH提出的一种虚拟力法。其思想是将目标点看作吸引点,障碍物看成排斥点。机器人沿吸引点和排斥点产生的合力方向运动。不论机器人处于自由空间的任何位置。只要有路径存在。它都能通过势能值的负梯度方向找到目标位姿。
2.模糊逻辑算法。模糊逻辑算法基于对驾驶员的工作过程观察研究得出。驾驶员避碰动作并非对环埭信息精确计算完成的,而是根据模糊的环境信息,通过查表得到规划出的信息。实现局部路径规划,计算量不大,易做到边规划边跟踪,能满足实时性要求。
3.神经网络方法。模糊控制算法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固有的缺陷:人的经验不一定完备,输入量增多时推理规则或者模糊表会急剧膨胀。神经网络法则另辟蹊径。路径规划是感知空间到行为空间的一种映射。
4.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的全局优化算法。是目前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故在进化过程中可以并行地对解空间的不同区域进行搜索.可使搜索趋于全局最优解而不会陷于局部极小解。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优良特性,遗传算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优化问题。
三、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技术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移动机器人应用范围的扩大.对于规划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个规划方法有时不能很好地解决某些规划问题.所以新的发展趋向于将多种方法相结合.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于反应式行为规划与基于慎思行为规翅的结合
传统的基于“感知――建模――规划――动作”的方法不易建立准确的环境地图模型。而且很难适应动态的、未知环境中的路径规划。因此人们提出了反应式的控制方法。反应式结构是一种从感知到动作的直接映射,机器人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响应。
(二)全局路径规划与局部路径规划的结合
全局规划一般是建立在已知环境信息的基础上.适应范围相对有限:局部规划能适用于环境未知的情况.但有时反应速度不快。对规划系统品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如果把两者结合就可以达到更好的规划效果。Guldner提出了三层控制结构,以全局规划作为最高层.采用势场方法的局部规划为第二层,最底层用航向角方法来进行避障,适合于杂乱环境中的路径规划。
(三)传统规划方法与新的智能方法之闻的结合
近年来.一些新的智能技术逐渐被引入到路径规划中来。也促使了各种方法的融合发展.例如人工势场与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的结合等。这些方法应用于路径规划会使移动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更灵活.更具智能化。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扩大机器人工作环境会更复杂。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与避障这一课题领域还将不断深入。在研究这一领域时。要结合以前的研究成果,把握发展趋势。以实用性作为最终目的。这样就能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磊,叶涛,谭民,等.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J].机器人,2002,24(5):475-480。
关键词:海洋钻井;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现阶段,随着我国对陆地石油的大力开采,使得陆地石油的储存量日渐匮乏,与此同时,海洋石油资源成为了开发石油的新一轮热点。作为海上油气开发的主要装备之一,海洋钻井平台的发展方向便成了所有国家的重点关注对象。因海洋作业的特殊环境,使得海洋钻井技术在短短十几年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已不在满足于传统的技术与装备,而是从浅到深,一步一步的向更加深入的油气层发展。为满足这种期望,发展更加优秀的海洋钻井平台技术装备便成了必然的趋势。
一、海上钻井平台技术概述
在海洋工程项目这一庞大的科技系统工程之中,主要针对海洋石油采集工作的装备有油气钻采平台、油气存储设施、海上工程船舶(海洋地质勘探船、供应船、拖船、起重船、打捞救助船、海底电缆铺设船、铺管船)等。而在这之中,能够集油田勘探、油气处理、发电、供热、原油产品储存和外输、人员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工程装备便是海洋平台。这种平台结构复杂,体型巨大,造价高昂,尤其是与陆地采油平台相比较而言,海洋平台所面对的环境非常恶劣,台风、海浪、海流、海冰、潮汐与海底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对海洋平台造成严重的威胁。并且,由于海洋环境特有的问题导致的零件损伤、老化、缺陷等导致的平台结构构件和整体抗力逐渐衰减也会影响到平台服役时的安全性与耐久度,严重者更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此,海洋平台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到海洋的特殊环境,还要确保人员在工作时的人身安全不受到威胁。目前我国海洋平台主要可分为两种分类:按运动方式分为固定式与移动式两大类,或者按使用功能分为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生活平台、储油平台、近海平台等几大类型。
二、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特点
2.1范围广且质量高的作业
为适应广阔的作业区域,需要以移动式钻井平台为主,以便于适应在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业需求,并且对钻井平台提出针对遇到移位、就位、生产作业、风暴自存等复杂作业工况时的质量要求,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
2.2寿命长且可靠性指标高
为使海洋平台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我们应对强度、疲劳寿命、建造工艺、生产管理这四大方面进行高强度的要求,使其可以可以经受住台风、冰、地震等灾害性环境对海洋平台产生的危害,还要针对结构的防腐防损、提高结构的抗压力性、并对焊接工艺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为了使海洋工程的质量得以保证,也要对构建结构的材料进行反复的考察,最终选择出适合的材料,最后,因关于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运输、海上安装更加的复杂,生产管理的管理制度也必须高于普通工作平台。只有做到以上四点,才能够保证海洋平台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2.3高安全性指标
海洋石油工程进行过程中产生的海损事故对于各方面而言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后果。随着海洋油气的开发,使得深海区域与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对于海上生产与海上生活水平等因素受到巨大的影响,对其设备的安全性能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对于消防、环保及和HSE的执行也更加的严苛。
2.4所需要的学科多且技术复杂
因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包括了海洋环境学、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为此,只有使现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当代机电技术、液压技术、现代环保与防腐蚀技术等多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解决海上石油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三、海洋钻井平台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石油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预计海洋钻井平台将会往打破以往的垄断局面,并将技术朝着可靠化,自动化,多功能化的方面发展。
因长时间的技术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海上勘探技术一直处于一种领先,垄断的状态,但随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海洋钻井平台的装备出现多元化,多国化的发展局面,打破了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
海洋钻井平台面对一些自然环境因素与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要求时,只有具有高可靠性的设备才可以保证海洋油气的正常开发。为提高开采时的作业效率,并能够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与在操作中的误差,海洋平台自动化的技术便成了非常有效的选择。但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一些与其相关的难题还需要我们去攻克。
至于海上钻井平台的多功能化发展趋势,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这种新型的钻井平台不仅拥有钻井功能,同时还拥有修井、采油、生活等多中能力。这种新型的海洋作业平台不仅仅可以为我国的海上石油采集工作节省了不少的时间,还可以作用在生产、起重、铺管、生活等平台提供更多的可能。这种平台还能够运用在军事方面,不仅能成为海上科研基地,甚至能够作为发射导弹的平台等,拥有更加广阔的适用性。由此可见,海洋钻井平台越来越向深海进发,深海领域必定会成为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方向。
四、总结
因陆地油气资源的开采力度日渐增加,陆地的油气储存量正在飞速的减少,拥有者全球总油气量约34%海洋石油产业成为了世界的重点资源。而对于海洋钻井平台的建造以及相关技术方面的研究下了大量功夫,并获得了较为喜人的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行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线上,为此,我们还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与人才,向国外学习与之相关的先进经验,为我国追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海上钻井技术付出成倍的努力,以便于我国早日跨入世界海洋石油开采装置的强国行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