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审美教育

时间:2023-05-17 15:34:06

导语:在中学审美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审美教育

第1篇

一、创设良好的审美环境

美术教育不单单是课堂教育,课外环境的氛围对学生的审美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环境能让人积极互动、相互敞开心扉,不断展现自己的新面貌,因此利用环境美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学校作为学生的聚集地,对学生影响是相当大的,如何去美化校园环境,让它成为学生美育的大课堂呢?笔者认为:第一,营造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芳草茵茵、绿树成荫、桃红柳绿、繁花似锦,走在安静整洁的校道上,人感觉心旷神怡;富含人文精神的校园雕塑等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和谐的环境中,很自然地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第二,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美术作品,把它们挂课室走廊的外墙上,这不但美化了校园,而且使学生感到很亲切,同时,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很自豪的事情,能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品对他们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利用校园宣传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每周一期进行真善美的宣传,如美育小故事、作品鉴赏等,让学生轻松地在宣传栏中获得正确的审美观。

二、创设浓厚的审美氛围

从氛围型美学因素看,有活动双边情感交流的和谐美、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意态美等。良好的活动氛围常常既和谐又活跃,既紧张又有序,既庄严又亲切,既有竞争向上的意识又有漫步知识田园的情调。这种气氛是富有审美意味的。在这种氛围中,活动的主体有强烈的审美感受,能够形成带有审美愉悦的良好心境和情绪;反过来,这种情绪和心境向外扩散,相互感染,使审美氛围更浓。要构建出这种富有美感的活动氛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更应该切实地将他们看做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师能以朋友或长辈的身份来倾听、交流,与学生多沟通,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在尊重的基础上爱护学生,这对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很大作用,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导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第二,组织学生开展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讨论。生活是由真假、善恶、美丑共同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生活是由真善美的正价值与假丑恶的反价值共同组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价值系统。讨论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如怎样穿着才美,或是某一些艺术作品,如西方现代派美术作品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性。学生经过讨论能够理清思路、分辨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第三,组织学生开展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美术教师可以和其他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共同组织学生开展黑板报、手抄报比赛,在评分标准上以内容美和形式美方面作为导向。对于集体性的评比,学生的参与性高,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出谋献策和不断对比,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三、培养和激发审美兴趣

在心理学看来,兴趣一旦被激发,人们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积极地认知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在学校众多的学科中,学生对每一学科的态度并不一样,对于与中考有关的学科,学生不管是否有兴趣,都非常努力地去学,而对于他们升学影响不大的美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主动去学,这就直接影响他们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因此,要让美术学科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内在兴趣。传统的美术教学是粉笔加黑板和有限的挂图,学生听得多、看得少,容易感觉乏味。现在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的功能,将视听、图文结合,给学生全新的心理感受;在没有多媒体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情况在课堂上不断改变教学形式,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这样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从审美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兴趣,才会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评价。

四、引导审美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命力,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美术教育责无旁贷。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因此,在美术课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引导学生运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进行审美创新。例如,对于一幅美术作品,我们不仅仅可以用美术的眼光去鉴赏,还可以用科学的、社会的、人文的眼光去鉴赏。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可以通过这幅微笑的妇女肖像,感受达•芬奇高超的技法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但有些科学家通过先进的仪器对作品进行扫描,更清楚地解读达•芬奇的作画步骤甚至画中人的健康情况,这样另类的鉴赏方法对我们审美创新也有借鉴。

第2篇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术教育的任务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对色彩的感知能力,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其次还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4.审美理想的培养

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5.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3篇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

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第4篇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1.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地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5篇

一、中学生美术审美教育的作用

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高尚情操。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情感和道德的完美融合,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能有效地把心理动力转变成道德修养。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它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形象味,它可以把任何事物的深刻思想用一种生动形象的视觉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中学生领悟到任何一件作品中的内容美。

教育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的目的,要想中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学美术审美教育可以正确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使学生在对美有个正确认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怎么样去欣赏美、创造美。此外还可以通过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来培养中学生的宽容心理、协作心理、创造心理和同情心理,真正地实现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二、中学生美术审美教育的内容

1 .审美理想的培养

审美最初的形式是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因此而产生的情感,这种感受往往受到了审美理想的约束。中学生因为年龄和身心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很难把握辨别是非的标准和生活中的美好与丑恶,不一样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左右我们内心的情感反应。世间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生活的无限美好和表达出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能使欣赏者得到心灵的洗礼,还能积极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并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分析,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

2.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充满幻想,教师要结合这一特点进行诱导,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转化成现实中的审美创造能力。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是艺术审美创造活动的前提,在美术课中学到的技能技巧是通向艺术审美创造活动的途径。在美术教学中,还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技巧,中学生所学到的色彩、线条、构图、质感和肌理等造型手段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就能让无形的想象力转变成可以带来视觉效果的鲜明形象,最终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

3. 形式美感的培养

美术作品都由线条、色彩、肌理和质感等组成,我们的大好河山和世间一切美的事物,都是从接触的形式开始的。学生只有通过对形式美的感受,才能形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形式审美教育并不一开始就能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形式审美是一种潜在的因素,必须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形式审美教育。因此,培养中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成为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

4.审美意境的培养

第6篇

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教育的课程标准,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学习、欣赏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个性得到锻炼。2.教学中,通过了解和学习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的审美观念得到正确的树立。即作品所具有的美感被发现,学生的审美体验加强了,美的感知、判断和理解能力提高了,他们在比较和鉴别中,追求创造着美。3.通过学习美术,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这对美术教学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的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中学美术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即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等,这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人自身的潜能和价值的体现。

(二)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其宗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它更关注的是的人发展,即完整性、全面性、国民性和民族整体性,这样就大大提高和发展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族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

(三)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是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心。而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素质。基本

教育的目标,即全面开发学生的素质潜能、知识、能力、素质,使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准得到提高。

(四)创造性理念

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现代教育强调,它是一个高度、创造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也促进了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了创新、创业型复合性的人才,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五)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也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因此,肯定和尊重人的主体价值,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只要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发挥了,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就能转换成受教育者能动的活动。

三、审美教育

在美术新课程改革下,由注重知识点和技法训练的教学,转变到注重审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才能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要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四、现实生活的源泉

新教材强调了美术教学侧重了义务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实现美术教育由传统的艺术家培养向培育生活课堂的大众人才化转变。新教材侧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新的课程教学是一个综合的美育课堂,即:以美术为基础的审美培养;以美术为主,结合“文学、音乐、体育”等的综合课堂。因此,要与听觉、流动的音乐相结合,从而协调统一。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育得到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以人为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也是不容忽略的。这体现了美术教育的人文思想,也体现了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新课改实验的灵魂,坚持新的美术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主张“以人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内在的需求得到满足。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创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总结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82-01

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的效果又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将在人的一生中长期发挥作用。这个过程既是漫长的、精细的,同时又是深透的、久远的。美术课不是审美教育的全部,但它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知识技法传授的美术课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课上只有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培养他们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对美的鉴别能力、对美的欣赏能力以及对美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新大纲、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新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动手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的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总之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看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把审美教育提高,这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卢扬. 让美走进教学课堂[J].新课程(教师),2010(05).

[2] 吴良泉. 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文教资料,2011(10).

第8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66-02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生命科学课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融入审美教育,以塑造学生高雅的人文素养,以便学生将来为建设美丽中国增添更亮丽色彩。生物教学中审美教育就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素材,使学生对美好事物感兴趣,受到节奏美、艺术美、内在美的熏陶,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审美能力得到升华,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实践美的能力。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自身教学素养,在讲台上成为乐队指挥家,将课堂演奏成和谐优美的乐曲,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和创造美。充分利用语言韵律美、教学程序节奏美和生物教材内容蕴含的美,构建美的课堂。

1.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美。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节奏和教学程序节奏都可以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减少学生疲劳,给学生美的陶冶。如,在讲授生态系统结构时,将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两个小,首先让学生学习生态系统范围及组成成分,接着进行巩固练习,师生对练习进行评价;然后继续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点进行练习巩固,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这样教学程序就有了明显的节奏感,深受学生喜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彼此起伏的两个学习小,像歌曲中跳跃的音符,倍添课堂教学魅力与风采。其次,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实际,运用疏密有致的语言节奏也能焕发课堂教学生命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2.教材中的内容美。大自然宁静、生机、和谐是对人类最美好的恩赐。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1)生物的和谐美。自然界中生物和谐美具有普遍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受到生物和谐美熏陶。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地球村碧海、蓝天、绿色和谐的生物和谐美科普图片展览,让学生认识豆科植物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唇齿相依的共生和谐美;森林植物分层共处和池塘中不同鱼类分层共处和谐之美等。使学生加深理解在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制约与反制约关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谐流动,这种和谐被打破,整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就会随之崩溃的道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遵循生态平衡客观规律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和谐美的重要性的认识,养成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意识。(2)生物的结构美。在学习“DNA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观赏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认识和理解,体会建立模型中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在观赏模型探索思考中领略科学发展史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领略生物分子结构美。(3)生物的内在美。在学习“免疫的调节”时,让学生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体会人体健康卫士默默地抵抗消灭侵入人体内病原体,守护人体健康的内在美。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和道德健康,美化人格、陶冶情操,养成不吸烟、不饮酒、不浓妆艳抹、文明有礼等中学生良好精神风貌,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学会辨别真伪、善恶、荣辱,提高辨别是非观念和能力,养成良好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美的品格和行为。

3.教师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动态,运用语言艺术将学生引进宁静的空间、动人的场景、广阔的视野、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在教师的艺术语言导演下产生喜悦、激昂、震怒等美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讲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将大脑比喻为司令部,小脑比喻为平衡棒,使知识得到强化。又如:在学习“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时,我搜集了某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不适宜的地方建造污染性工厂,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实例,在课堂语言表达中用重音表示愤怒,用低沉缓慢的语音表示惋惜,加深了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二、在生物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见证美

在生物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陶冶学生审美情趣。例如:组织学生制作植物标本,让学生采集具有根、茎、叶、花、果的完整植株制作具有该植物形态特征的蜡叶标本和用不同形态的叶制作蜡叶拼画,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国家自然保护区,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认识自然生态系统,认识生物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性的相互关系,体会鸟类清婉的鸣叫、轻盈的体态,领略叮咚的清泉声,体会宁静致远的诗意,感受松树刚直、挺拔,正气凛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三、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创造美

挖掘教学内容,开展切实可行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美。例如:组织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选取和处理树桩,培育树桩盆景,让学生从中体会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美,提高学生制作盆景艺术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园林景观方案设计。在设计活动过程中,有学生科学地提出将整个校园设计为生物园,将校园景观均衡美和规则对称美相结合,将校园植物观赏性与学习实验性相结合,常见植物类型与稀有植物类型相结合,常见植物与药用、果树经济植物相结合,注重按校园不同功能区而栽种不同植物,对每种植物标上科名、种名等具体合理的校园绿化景观设计方案。通过具体生活实践活动,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创造美和实践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审美教育;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15-01

音乐几乎和人类社会一样久远,原始先民们组成人类社会时所创造的第一种艺术就是类似劳动号子的韵歌,即鲁迅先生所谓“杭育派”,用来形成集体力量和舒缓劳动所带来的疲乏和困苦,由此可见音乐自它产生起就具有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宣泄的作用。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使欣赏者在欣赏的同时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愉悦,在心理上逐渐升腾起追求高尚品质和向往美好境界的愿望,并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发挥其积极的指导作用,这就是音乐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中学开设音乐课从培养学生素质的终极目的来看也是运用其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体现其审美教育的功能。音乐作为一项基本素质在开发青少年智力和培养他们音乐感受能力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可,但目前中学音乐课堂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很少被人真正接受的。其中包括中学音乐教师,很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教学研究。

审美教育就是美育,有人又将其称作艺术教育,是现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中学音乐课具有的审美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由于中学音乐课本本身所选的歌曲内容健康

思想向上,具有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爱憎倾向,这些必定在学习中被教师传达给学生,由被动接受这些道德审美方面的东西.渐渐内化为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品格,进而在待人接物方面形成初步正确的判断标准,知道什么是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所允许和提倡的,什么是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所反对的。如果按照这样一个认识接受和运用的过程,中学音乐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实现了一系列转化,不断提高中学生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崇高与卑下,正确与谬误之间的关系,那么,无疑使受教育者在精神品格上从中学阶段就具有了一种自我判断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所在。

中学音乐所学所听的音乐作品大多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基调以轻松活泼、欢快自由为主,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受优美音乐的氛围的感染,必然会放松因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紧张以及种种心灵上的不快和懊恼,能以一份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和其他各门功课的兴趣。

2.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 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 学习 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3.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 方法 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 艺术 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 应用 ,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4.利用教学过程的美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既是学生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和情感活动,又是学生的审美活动过程。利用教学过程的美进行审美教育,是实现中学审美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