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级会计学论文

时间:2023-05-17 15:34:14

导语:在高级会计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级会计学论文

第1篇

发现教学法的产生已经有了将近40年的时间,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任何事物背后都有其内部的结构和规律。比如说,大脑记忆有其固定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也有其内部的框架和体系。所以,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呈现规律和大脑的认知规律进行联系和练习,将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认知水平。这种认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学习者要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和掌握所需要学习知识的内部结构和体系。通过对这种内部结构和体系的掌握来促进和实现认知水平和认知效率的提高。目前,发现教学法在幼儿启蒙教育和学前教育等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使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现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数十年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尝试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因为一个学生的词汇量直接影响着这个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学生对于单词缺乏正确全面的认知,阅读的文章对来说就是一本天书,满眼是单词,但由于不认识词,所以文章也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发现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发现教学法中要求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未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距离。具体要求,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照顾到学生的现有的词汇认知水平,不可以任意的拔高,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最终挫伤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有一个专题是关于艺术的介绍。这其中有一些诸如:music,musician,musical,museum的单词,教师要从简单的music的构成入手,循序渐进的教会学生掌握它的几个衍伸的词汇。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系列词汇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词源上来进行介绍Muse(希腊艺术女神缪斯),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联系和思考,在未来的词汇学习认知过程中,只要单词中含有muse这一前缀,其意义一般都与艺术有关系。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通过上下义词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进行词汇教学,在讲解词汇时要考虑到词的上下义,适时的归纳、整理、总结课堂中所学的词汇使学生养成发散思维,形成链式记单词的模式,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高效的扩大词汇量。

其次,在发现教学发的实践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革新,我们应该建议教师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观念和意识。在发现教学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学法在不同的班级中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排除了教师个人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之外,我们发现,只有重视学生,鼓励学生,树立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班级取得的效果比较好。原因就在于,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和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掌握其背后潜在的认知规律,从而不断地建立和深化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由原先的外在学习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用当前在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由要我学,变化为我要学。这种变化体现在发现教学法的实践中就是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的思想。

最后,在发现教学法的实践中,要注意自我评估的重要性。在新课改以前。教育界流行这么一句话: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的背后揭示了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于考试的抵触情绪。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如一颗种子从栽下到发芽,再到开花,孕育果实,中间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来进行呵护和等待,学生也一样。所以,在发现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过去为参照物,不断地向前登攀。向别人学,跟自己比,这种不断累进的节奏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信心。只有当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的时候,他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都会迎刃而解。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三、结语:

第2篇

一、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的重构

根据《新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2014年初新账会计科目,将2013年12月31日的会计科目余额表各科目余额分别编制转账会计分录,余额过入新设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主要从四要素科目的转换进行重构。

(一)资产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

1.现金: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现金”科目。2.银行存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一般年度末余额为0,直接启用。3.其他对外投资:余额分析,期限不超过一年含(一年)。借记“短期投资”科目,贷记“其他对外投资”科目;其余借记“长期借款”科目,贷记“其他对外投资”科目。4.对校办产业投资: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对校办产业投资”科目。5.财政应返还额度: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未统一规定)———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科目。6.应收票据: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应收票据”科目。7.应收及暂付款余额分析:属于应收账款的借记“应收账款”科目;属于预付账款的,借记“预付账款”科目;其余的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合计)。8.借出款: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借出款”科目。9.材料:借记“存货”科目,贷记“材料”科目。10.固定资产余额分析:(1)未达到新标准未出库的,借记“存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未达到新标准已出库的,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原账)。(3)符合新标准的,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11.累计折旧:(1)按截止2013年12月31日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补提转入固定资产的折旧。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2)2014年1月1日开始按月计提。12.在建工程新设科目:为2014年1月1日基建账并入大账年初数启用,并账程序和方法不在此反映。13.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同时借记“事业基金———一般事业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14.累计摊销新账启用即2014年1月1日开始按月摊销。15.待处置资产损益新账启用即2014年1月1日开始使用。

(二)负债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

1.借入款项余额分析:(1)金融机构借入:期限1年内含1年的借记“短期借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期限1年以上的借记“长期借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2)从非金融机构借入:期限1年内含1年的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期限1年以上的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2.应交税费:借记“应交税费”科目,贷记“应缴税费”科目。3.应缴国库款。新账启用即2014年1月1日开始使用。4.应缴财政专户款:借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5.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1)三科目余额,借记“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原制度三科目代码未统一规定),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2)其中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余额:借记“应付工资”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6.应付及暂存款余额分析:(1)属新制度规定应付账款的,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2)属新制度规定预收账款的,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预收账款”科目。(3)属于新制度规定长期应付款的,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4)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余额: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5)剩余部分: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7.应付票据: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应付票据”科目。8.代管款项:借记“代管款项”科目,贷记“代管款项”科目。

(三)净资产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

1.事业基金———一般基金。事业基金———一般基金明细科目余额(扣除已转入新账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后)的余额分析:(1)属新制度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结转的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2)属新制度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的,借记“事业基金———一般事业基金”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3)剩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事业基金———投资基金:(1)短期投资对应的基金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长期投资对应的基金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3.固定基金。原账固定基金余额扣除转为存货的固定资产对应的固定基金数和冲销的固定基金数额后的余额: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科目。4.专用基金明细账分析:(1)原账修购基金余额,借记“专用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原账职工福利基金,借记“专用基金”科目,贷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3)学生奖贷、勤工助学基金,借记“专用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科目,贷记“专用基金———学生奖助基金”科目;(4)其他专用基金,借记“专用基金———其他专用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5.事业结余。原账无余额,直接启用新科目。6.经营结余。原账中有借方余额:借记“经营结余”科目,贷记“经营结余”科目。7.结余分配:原账无余额。

(四)收入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

1.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对教育、科研、其他三类拨款进行余额分析:(1)属同级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转的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2)属同级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的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其他经费)”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3)属非同级财政补助结转的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其他经费)”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4)剩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其他经费拨款)”科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2.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对教育、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进行余额分析。(1)属非财政补助结转的余额借记“教育事业收入(或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2)剩余额借记“教育事业收入(或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科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3.附属单位缴款。对附属单位补助余额,停止使用此科目。4.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无余额,停止使用此科目。5.其余收入类科目无余额按新制度科目及编码直接启用。

(五)支出类会计科目按新制度科目及编码直接启用

二、会计核算流程的重构

《新制度》的六大变化,带来了财务部门组织机构和内部分工的变化,财务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公务卡结算,使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复杂化,单独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嵌入”在原会计核算基础之上,使高校资金在“企业网银”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两条渠道上并行运转,构成现行高校会计核算运行机制。新旧会计核算流程变化如上页图1、图2所示。

三、会计报表体系的重构

第3篇

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1)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和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金较充沛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成本控制恰恰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科学的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有利于改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更好的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变化。不断引进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是企业管理者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成本控制创新,才能获取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实际意义: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今市场多数是买方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众多企业竞争,而生产的往往是同质产品,差异不大,这时就要看哪家企业具有成本领先优势,其中成本控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成本控制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获利水平。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和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从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交货等基本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活动等全方位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成本控制的创新可以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通过成本控制的创新来引进新的先进的成本管理和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才能寻求更好的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国内研究动态: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下,我国的成本控制工作得以迅速发展。二十余年来,我国成本控制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标志着我国成本控制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在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慢慢认识到进行成本控制改革应该认真学习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效管理方法和突出经验,打开眼界,为我所用,同时结合我国现行的国情,加以吸纳和改进。第二是成本控制不断加强技术进步,成本控制渗透到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我国一些企业在开展目标成本控制时把目标成本作为价值的目标,从而使成本控制目标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有效途径。第三是成本控制推行了责任成本制度。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划分成本责任单位,实施责任目标成本控制,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可控成本进行核算、控制、监督与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第四是在成本控制中引入战略控制思想形成战略成本控制。中小企业开始重视制定竞争战略,并随时根据顾客需求与竞争者情况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这样就进入了战略成本控制阶段。

国外研究动态:成本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它从事后控制到事中控制,再到事前控制的逻辑演进过程。第一阶段---以事后分析利用成本信息为主的成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较为漫长,大约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以事中控制成本为主的成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其主要标志是标准成本控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第三阶段---以事前控制成本为主的成本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形成的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主要有目标成本控制法、责任成本控制法、质量成本控制法、作业成本控制法等。

自己的见解:中小民营企业,在整个经济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中成本控制模式不够科学,对成本控制不够重视。而目前市场经济又处在非常危险的金融危机中,成本控制仍然是企业获得利润和发展的重要话题,金融危机给中小型民营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只有通过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最大限度的积累资本,建立合理有效地成本控制制度,抓住机遇,化危为机,从危机中突围出来,使企业的成本控制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企业广泛参与竞争并不断地发展壮大。

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

二、成本控制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成本控制

(二)运营成本控制

四、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一)企业缺乏严谨的科学管理制度

(二)企业之间信息传递混乱

(三)成本控制的程序和机制存在不足

(四)成本控制范围过窄,管理难以到位

(五)缺乏战略眼光

五、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一)建立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

(二)合理设置并建立创新型的成本控制模式

(三)通过标准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差异分析

(四)将成本控制范围向企业整体价值扩展

(五)增强并使用新的竞争战略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大量与成本控制有关的资料,结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对过去的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借鉴其经验,实施自己的创新研究。

2.比较研究法:通过往年的一些关于成本控制的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自己的见解,研究成本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3.举证法,通过分析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意义,得出成本控制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的重要性,运用成本控制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完成期限:

2012年6月10日—6月15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题开题并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7月10日—9月1日:完成初稿

2012年9月5日—2012年11月30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修改毕业论文,完成第三稿

2012年12月1日—2013年3月30日:毕业论文定稿,修改论文直至定稿

2013年4月25日:毕业论文答辩

采取的主要措施:文献收集、阅读期刊杂志、上网查阅资料

主要参考资料:

[1]陈冬妍.谈企业成本控制[J].煤炭技术,2002;3

[2]任多魁,胡中艾.成本会计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

[3]鲁亮升.成本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易佩富.浅谈中小型企业的成本控制[J].资产与产权,2003;5

[5]侯雪筠.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及其会计制度建设[M].北方经贸出版社,2004;8

[6]杜晓荣,路庆春.成本控制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于富生,王俊生.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刘恩,秦书华.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 键 词】家庭文化背景;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影响

【作者简介】崔莹莹(1982―),女,河南商水人,新乡医学院社科部中国化研究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闫小划(1983―),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张冰(1985―),男,河南遂平人,新乡医学院社科部中国化研究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家庭文化背景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住址、民族等都是家庭文化背景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父母接受教育水平的程度来研究,主要是因为不同学历的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的经济地位和教育背景联系密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家庭的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等;社会关系和家庭的经济收又会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产生影响。因此在不考虑住址、民族等因素的前提下来探讨家庭文化背景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通过家庭文化和父母特质等隐性因素对子女教育产生影响

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家庭特征,有些家庭民主,开放,在对孩子教育消费方式上,更加注重经济思维的养成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而有些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更重视传统,教育方式单一。此外,在排除家庭物质条件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影响外,父母特质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也常常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就会越清晰深刻,对子女教育就会更加重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会比较高,而子女的学业成绩和父母对其的教育期望有高度的一致性,正如罗森塔尔效应,父母的较高的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习能力的肯定通常能转化成子女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不断形成良性循环。而如果父母对子女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子女也会渐渐的对自己失去信心,缺少学习动力,学习成绩偏差。另外,如果父母持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经济条件不好,也会炸锅卖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接受较高的教育,而受“读书无用论”影响的父母则恰恰相反,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不太热衷于对子女教育进行投资。

二、家长的态度及其提供的文化资源影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从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以及所提供的教育设备和文化环境等方面来影响子女,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子女的学业成绩,间接地影响到孩子们对高等教育教育入学机会的享有。家庭对教育的态度有助于决定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塑造孩子们的认知技能,来自文化资源丰富家庭的学生―例如,家里书很多―就比那些文化资源贫乏家庭的学生更有机会学习各种知识和技巧,以便更快的取得学习上的成功。罗伯特・卡斯特尔指出:“教育社会学领域中新近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它表明:如果我们不涉及作为学生来源的集团所具有的亚文化状态,我们就不能估计他们能否获得有教养的文化。”

三、家长自身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首先,文化水平高的家长能够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子女进行教育,辅导子女的功课,能够及时的解决子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学习效率,主动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使子女逐步建立自我控制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而文化水平低的家长通常缺乏对孩子的指导,很难担当起辅导子女的重任,子女的知识来源只能是学校,缺少教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多是自发的,盲目的。

其次,家长自身的生活习惯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闲暇时的活动,有知识的人在闲暇时多从事与文化有关的活动,如读书、看知识类的电视节目,而没有文化的人则经常闲聊天,打扑克牌,前者使子女获得很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后者则会影响到子女安心学习。

再次,父母的交际圈也间接的影响着孩子,一般情况下,接受文化程度比较高的父母,其朋友大多也会是同一层次的,他们的子女也会接受较好的教育,平时他们的子女之间就会有很多的接触,于是可能会相互学习,比较以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

四、减小家庭文化背景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推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

首先,要减小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首先,应让所有的学生享有人生教育起点入学机会的平等、人生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平等和教育质量平等,进而保障受教育者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成功概率的平等;减小家庭文化背景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不仅需要国家创造优越的条件,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公民不仅要把接受教育看成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当成自己的义务,只有使教育权利、机会与义务得到有机的统一,只有使所有的公民深深意识到了教育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教育机会平等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第5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转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转变的首要环节。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这一转变,需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方面实现转变。培养目标: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素质是指培养人才要加强通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规格: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要做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遴选优势、强势专业,整合优化传统专业,并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通过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要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以便利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学分标准化以便利于课程与课程组间的相互替换,保证课程结构的机动灵活。培养过程: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一是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实行按就业取向和学习基础分层次教学,按学科打基础,宽口径大类培养。二是建构保证高层次、高质量教学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学风督查队伍,开展学生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活动,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格局。三是建构能力知识型教学模式,如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设计活动;组建特色班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形成多维的交流性教学途径等。四是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以下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改革。三项改革要完成以下任务:全面推行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试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扩大教育教学资源和渠道,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要大力加强试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要注重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人文社种类专业不少于总学时(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这项工作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大力推进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三是要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二、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框架研究

(一)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派生出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全国趋于一致,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确立以来保持不变,造成了教学内容远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局面,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事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亟需调整为“培养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调整将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分层定位和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奠定改革思路。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分层定位,确定会计学普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定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学术研究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我国目前会计培养梯次分为五级:中职中专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操作岗位的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出纳员、银行柜台出纳员、商场收银员、车间核算员、仓库核算员等;高职高专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中级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员、材料核算员、工资核算员、往来结算员、收入核算员、税务核算员等;普通本科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高级会计应用型人才,包括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的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岗位人员、中型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政府和事业单位核心会计岗位人员直至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审计人员、金融企业专业岗位会计人员、中专教师等;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定位是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既可以搞科研,又可以应用。岗位定位是大型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员、高职高专教师、科研院所辅助研究人员;博士层次。人才定位于高级研究型会计人才。岗位定位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师和科研人才,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高级管理人员。

根据目标岗位职责、能力要求,确定会计学普通本科层次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定位。中职中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具备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珠算技术、点钞技术、岗位需要的账务处理能力等。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具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熟练的账务处理技术和会计信息处理技术。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掌握系统完整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把握国内外会计发展最新动态能力;熟悉大型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掌握系统完整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础上。还应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基础上,还要具有熟练的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内外会计前沿知识研究的能力;组合协调能力和构建、改进大型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的能力。会计学博士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功

底;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将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分为学术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三类目标加以差别培养,学术型主要为攻读会计学硕士、博士以及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高级应用型则主要培养会计专业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普通应用性旨在培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其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代表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这部分学生不同于高职高专生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专科生应当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这部分学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会计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全面的账务处理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是全面提高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我们的思路是构建“平台”+“模块”的教学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由纵、横两个纬度、四个职业教育模块构成,即从纵向上划分为研究型课程模块、高级应用型课程模块、普通应用型课程模块。横向上划分为财务会计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审计模块。

为了实现这一“平台+模块”框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学生分流机制。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要告知学生本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就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导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家长目标,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再选择。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对于达不到考研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对于达不到高级应用型培养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普通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性人才目标学生,如果起兴趣志向发生转变,且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可以转为考研目标人才培养。二是差别化课程设置。学术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侧重研究工具掌握和专业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高等数学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应用型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应当侧重应用工具和专业应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比重应保证在课时总量的20%以上,要求课堂教学中重点加强案例教学比重,实验室教学中加强模拟教学训练,实践基地教学中保证实践活动次数、时间和质量。三是规模问题。考研目标学生数量一般应当略高于全国研究生录取率;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主流,规模应当大一些,至少不能低于考研目标学生数量;普通应用型人才一般针对那些理论基础较差、全方位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一般适用于专升本中的部分学生,规模视情况而定。四是学位论文。考研目标学生毕业论文要求理论性、创新性和学术性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这部分学位论文应当能够代表一所高校某一个专业的最高水平,并争取有部分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没有必要撰写学术化学位论文,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等形式,从资料收集、逻辑分析、结论判断、实践效果等方面加以要求;普通应用型目标人才可以只要求其提供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并作出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学位论文,不予颁发学位证书。五是学制问题。对于各类学生,尽量减少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只要学生获得课程范围内的足够的学分即可。一般规定3~6年为宜。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或第二专业单项课程,学生达到一定标准允许免修、免听部分课程。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潜力较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实现跨校选修课程。

三、会计学本科专业分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会计学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进行市场细分。市场需求研究各专业大、中、小型企业管理岗位、会计岗位和对外贸易岗位设置情况,了解每一岗位不同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市场供给研究本专业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和博士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从中明确本学校会计学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规划与特点、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 本科生不同于高职高专生的主要区别在于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专科生应当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全面的实践能力。首先从公共层面和具体类型纵向描述,将人才培养规格分层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基础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然后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进行细分,要求每一项规格都有相应的课程教育为保证,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要到达到相应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我们构建了“平台+模块”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必修课程体系构建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平台。基础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旨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会计及相关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在内容上以专业基础课为主,没有必要细分方向,留待以后在硕士阶段再选择。专业基础课主要应当加强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育,以便为将来从事数理:分析或实证分析奠定基础,以适应会计研究的国际潮流。按照这一思路,基础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第6篇

夏成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成本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精品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负责人。夏成才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从教,先后在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历任会计系副主任、会计学院副院长、学校教务部部长等职务。兼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会计学会理事、湖北省会计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委会成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会计研究》特约编辑、《会计论坛》编委等。

夏成才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会计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会计理论、财务会计、公司理财、成本管理等领域。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承担了很多研究生指导工作;作为学校教务部部长,他要全面负责全校本科教学管理。然而,不论工作多么繁重,他始终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没有离开本科教学课堂。他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工业企业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学、企业成本学、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成本会计、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成本控制与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在教学工作中,夏成才教授广泛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充分运用自己在主持课题研究和社会调研中收集的典型案例、其精湛的讲课艺术、丰富的知识信息,严谨的逻辑推理,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夏成才教授始终坚持走科研与教学结合之路,在科研工作中, 既善于虚心向同行专家学习,又力求坚持创新;既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又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夏成才教授提出的重构现代成本模式、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等,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新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夏成才教授特别强调“启发式”教学,强调高等教育应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他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他们,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钻研,让学生及时掌握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他常常把自己在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调研活动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作为案例,穿插在枯燥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并组织学生广泛地开展讨论。

夏成才教授十分注重会计学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随着会计学科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推进,为满足教学需要,先后主编出版了《工业会计》、《会计学原理》、《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概论》、《中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证券投资学》等著作、教材。夏成才教授勤于思考, 敢于创新,成果丰硕,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有:湖北省重点软科学课题《利润分块承包责任制的研究与试点》、教育部重点教改课题《面向21世纪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题体系改革研究》、湖北省教改重点课题《中国大学课外学分制度的实践与探索》、湖北省教育厅课题《关于建立与完善财经类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财政部重点课题《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他的研究成果紧扣会计学科、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他对财务、会计问题的认识,所提观点对我国企业改革、财会改革和会计教育改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辛勤育人,终结硕果。夏成才教授曾荣获“湖北省自学考试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其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对我国的会计教育与会计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利润分块承包责任制的研究与试点》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大学课外学分制度的实践与探索》项目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7篇

一、产学研联盟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产学研联盟下人才培养研究概述 我国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起步较晚,但速度较快,各省市都相继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基地,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对产学研联盟进行了一些研究。何玉英(2009)提出高职要进一步加强同企业的联合,借鉴国内外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以适应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需要。并从完善高职会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模拟实训基地,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编制特色教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王锁荣(2010)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研究上存在浮躁现象、实施中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不够等,并建议采取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等措施加以解决。段峻(2011)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内涵出发,探讨了对接产业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措施。秦军(2011)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措施。洪霄(2011)在分析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各主体联系分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开辟多样化创新模式来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贾俊梅 (2011)认为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工作能力、职称(或技术证书)、学历、外语、电算化操作、协调沟通及从业时间等方面进行提高和创新,并指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基础和保证。

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下对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学者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则较少,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因此,三本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战略联盟下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传统三本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呈现以下问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不够具体;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相对滞后;“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教材选用脱离三本实情。对此,三本高校应紧扣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产学研联盟各方的不断推动下,纠正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并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三本教材等方面对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准确定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首先,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绝大多数三本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描述过于空泛,没有对“应用型人才”做出详尽的解析,对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以武昌工学院为例,笔者认为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以下方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合理(系统掌握会计、审计、管理、经济、投资、法规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事务所和政府机关的会计、审计、管理等工作);综合素质高(灵活处理社会中各类人际关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规格。《会计人才规划》明确提出的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着力统筹开发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其他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具有人员多、分布广的特点,是我国会计队伍的主体力量。到2015年,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才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据此,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规格应定位为各类各级会计人才,即90%初、中级会计人才。

(二)完善三本高校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虽然,目前三本高校会计专业都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部分高校也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基地,但绝大多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没有体现三本高校特色。笔者以武昌工学院为例解析如何对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设计富有鲜明特色的会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实现知识结构合理的目标,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直接反映各门课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种性质进行设计,即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如图2所示。其中通识课、必修课和素质教育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税法等方面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处理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的开设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应用型人才。

(2)开设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会计专业双模块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发展问题,体现会计专业特色,针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技能应用模块”和专业“复合应用模块”构成。专业技能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就业设置的,专业复合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考研设置的。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就采用了这种双模块的形式,针对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中均设置了技能应用模块和复合应用模板。以学科基础课开设的选修课为例,如图3所示,若是学生准备在大三考研,就选择“复合应用模块”,那么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就在此模块开设,以增强考研学生的数学功底。若是学生打算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就选择“技能应用模块”,那么就在此模块开设证券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提升就业学生的应用技能。

(3)设置逐层提升的“梯次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为实现实践能力强的目标, 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开设实践课程的比例,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5%,相应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设置打破了原先采用“7+1”教学学期模式,即七学期的课程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加一学期社会综合实践,实行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践、计算机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具体由会计学原理模拟、财务会计模拟、成本会计模拟、审计学模拟、ERP沙盘模拟等组成。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构成。建议三本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联盟校外优质的资源,积极搭建以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长期、稳定、有效的产学研联盟实践基地,并将产学研联盟的合作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等实务专家)请进学校,讲授校内各类模拟实习课程,联合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很好地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4)构建贯穿学生全程学习的素质教育体系。武昌工学院新修订的2012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教育体系由课内素质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组成。课外素质学分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文体艺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作品,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能够丰富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三本高校一方面要努力创办形式多样的校内自主竞赛活动,以期实现比赛内容与培训内容的良好对接,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会计知识与技能竞赛,如大学生社会实践、会计知识大赛、会计能手选拔赛等,鼓励学生奋力拼搏、脱颖而出,努力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的优秀人才。

(三)深化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后,深化教学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三本高校会计专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多渠道进行教学改革。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本高校应积极倡导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有趣的教学环境。四是要不断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侧重对学生知识运用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议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可采用开卷、上机操作、课题设计、撰写论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想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必然离不开一批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实施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学校一方面可以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如,以提供住房、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优厚条件吸引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等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双师型”会计教师培养力度,依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等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后续教育、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尤其是从经费上支持和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基地进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五)开发三本特色教材 要想实现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必须要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本特色教材作为保证。目前,很多三本高校在选用会计专业教材时,盲目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却忽视其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三本高校在会计教材选用上,不能跟“一本”和“二本”攀比,需结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摒弃一些难度大、内容深的教材。另外,三本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有资历、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编写与学生水平相当会计专业教材。以武昌工学院自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为例,该教材内容主要面向三本高校学生,充分体现三本的特色:“基础性”,将基本理论和方法贯穿主线;“生动性”,将丰富的案例融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机制构建配套措施

(一)提高对三本高校产学研联盟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会计工作又具有很强实践性。会计专业产学研联盟能够将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既培养锻炼了会计人才,又指导推动了会计实务的发展。因此,产学研联盟将会成为今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涉及到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必然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只有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产学研联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主动与企业、科研所、政府加强联络,主动寻求合作机会。

(二)充分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加强经济支持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提供的合作资金都非常有限。而政府作为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研经费和搭建联盟平台。重大的科研项目只有在政策引导下、政府部门的带动下,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配置。目前,财政部已经提出了“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学校、企业、政府积极合作。三本高校只有在重大项目中积极参与,才能挖掘出有启发性的会计、审计教学案例、才能开发出有现实意义的会计特色教材,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会计学科建设、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学研机制相关的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松散、短期的现象比较严重。要想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构建合理的保障制度。鼓励合作主体积极参与,共建产学研机制,并以此规范各主体的行为和活动。从各合作主体需求出发,探索内外兼顾、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契约明晰合作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建立投入、风险、利益、产权归属等一系列制度,保障项目正常运作。在此提三点建议:一是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关系,管理产学研基地的生产经营和实践教学等工作。二是建立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制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可操作性强的详细办法,以规范产学研机制的良性运行。各主体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落实产学研合作计划,以实现合作主体共赢的目的。三是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由于产学研合作成果在分配上会涉及到学校内部多家企业、甚至政府、科研所等人员,所以,有必要在联合之前就制定好预期成果的分配方案,以尽可能避免产学研联合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

[本文系2012年度武昌工学院教师教研项目《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三本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锁荣:《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教育探索》2010年第7期。

[2]段峻、黎炜:《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0期。

[3]秦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1期。

[4]洪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江苏高教》2011年第6期。

[5]贾俊梅:《基于黑龙江市场需求下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赵顺娣、许良虎等:《独立学院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4期。

第8篇

会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近代会计的形成及发展密不可分的。在欧洲,早在12~13世纪,意大利的商品货币经济已比较发达,借贷复式簿记已出现于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1211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已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记账,当时人们称这种记账法为“威尼斯簿记法”。意大利学者帕西奥里在其1494年出版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的第1部第9篇第11节,以“计算与记录详论”为题,系统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威尼斯簿记法”,并结合数学原理从理论上加以概括,为会计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由于帕西奥里著作的问世,使科学的复式记账法得以广泛传播,并推动了会计的发展。因而,一般认为,1494年是近代会计的开始。从15世纪到产业革命,德国、英国和荷兰出版了不少会计著作,展开对会计的介绍和研究,但都没有脱离帕西奥里“簿记论”的窠臼,只是在记账技术上有所改进。当时的会计理论主要是由“拟人学说”统一借贷的含义,建立帐户体系。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兴起。它要求会计定期向股东提供会计报表,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此,会计就在簿记的基础上,向资产、负债与资本的计量,收益的确定,报表的编制、审查、分析和解释等新的内容发展。

20世纪初,在产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先后出版了狄克西的《高等会计学》、里斯尔的《会计学全书》等书。这几本会计著作的出版,说明会计理论研究已从局限于记账、算帐的簿记向包括记账、算帐、报帐、查帐的会计转变,初步建立了现代会计学。20世纪以来,会计表分析和成本会计学等新的会计学分科相继出现。到了50年代,由于生产规模的日益社会化和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迅速现代化,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促进会计数据处理电算化的研究;另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通过对会计学的学习,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有一些体会,现归纳如下:

一、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探求那些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概念结构,又研究会计原理和原则的具体应用,提出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反映与控制的方法技术。会计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为会计实践服务,成为人们改进会计工作、完善会计系统的指南。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会计的所有方面,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程序、组织,制度、技术等。会计学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论,概括和总结它的研究对象。

二、会计学分支广阔。在中国对会计的解释有“管理活动论”、“工具方法论”和“经济信息系统论”等三种主要不同观点。按照“管理活动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就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按照“工具方法论”,会计是一个反映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方法和工具,会计学应当视为一门为经济管理服务的方法学或方法论的科学;按照“经济信息系统沦”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学应当既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又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

会计学主要是由会计学原理、专业会计学和会计发展史组成。专业会计。学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会计学按照服务领域不同,可以分为服务于盈利组织的企业会计和服务于政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会计学按照服务对象不同,可分为财务会计(也有称为对外会计)和主要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需要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会计(也有称为对内会计)。府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也有称为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或预算会计)两类。会计学按照服务对象不同,可以分主要为单位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的财务会计(也有称为对外会计)和主要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需要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会计(也有称为对内会计)。会计学按照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置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基础会计学(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中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高级会计学和会计理论学等。。

三、会计学培养目标高远。会计学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丁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一是会计学学科是管理学理论与会计与财务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具有较高的会计和财务分析能力和管理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二是具有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并能正确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能够独立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四是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学术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水平;五是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要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道德。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六是能够熟练地利用数据库检索学术、专业文献;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专业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七是能适应各类企业、经济管理、政府决策部门需要的高层次、务实型综合管理人才和教学科研部门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四、会计学的本质是面向管理与决策的经济信息处理,而实际上是面向领导和审计的数字堆砌,这个局面要改变。公司会计在经营工作中的行为方式。会计工作给外界的印象就是5件事:报销、出纳、出报表、报税、应付审查。以现金为主线,打理证帐表,会计循环,也就是工作循环。要一个业务数据,你得等下周再说。管理与经营决策关心的是收入、费用和利润,如何提高收入,降低费用是业务经营决策者面临的问题。至少3年来,公司和事业部一直都不清楚每条业务线的经营情况,不知道每个业务单元分摊的市场、销售和服务的费用,不知道单个业务和每个员工的具体的收入贡献度,大家能够了解到的就是项目、财务科目如差旅、补助等,做一次业务分析至少还需要事业部负责人2天的工作量去对数。有序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公司的财务信息离有序还需要很多年很多人的努力。

第9篇

论文摘要摘要: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客观上要求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构建渐进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只有课程设置合理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效果。本文对《基础会计学》等课程应否进行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0引言

为了顺利地开展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工作,必须要明确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特征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标准。会计专业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定义,反映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两个发展趋向,培养具有国际社会文化知识、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商业惯例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通过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他们适应对外交流的能力,直接了解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把握国际会计实务和惯例。

具体来讲,专业课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有差别的、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在实践中要有一定的渐进性。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摘要:第一层次,能大致听懂双语专业课程,能用常用英文词汇和句型进行简短的课堂发言,能借助字典看懂指定的专业英文教材,能正确使用英文完成作业;第二层次,能基本听懂专业双语课程,能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快速浏览教材并按要求查询重点,能用英语撰写简短专题文章;第三层次,能听懂双语课程,能用英文流利地表述观点、进行讨论,能熟练查阅国外专业期刊,能用英文撰写专题报告或论文。

根据上述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要求,结合会计学的学科特征及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实践反馈,笔者对下列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应否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探索。

1《基础会计学》课程

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课程在选择上应先易后难,逐步扩展范围,按教学目标层次逐步递进。会计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学》是比较适合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摘要:从内容上看,这门课程比较轻易,用英语授课学生轻易理解,符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先易后难这一规律。基础会计学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在对这门课进行双语授课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比较轻易找到适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这是会计学的专业入门课,而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在实施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不要过分在意授课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要保证学生基本能把握所讲授的知识,以免学生在一开始就丧失对会计学的学习喜好,这将是得不偿失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核心并不是英语,而是专业核心知识。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对于重点、难点部分可以先以中文讲授为主,等到学生逐步适应后,再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以保证专业第一、语言第二。

同时,这门双语课的专业名词当中中英文出入比较大的,应重点讲解,提示学生注重,如我国的“权责发生制”和英文的“accruedbasis”字面含义相差甚远;再如资产负债表(英文为“balancesheet”,其实应翻译为“余额表”更为科学)等专业名词,若不进行中英文对照,很可能会在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形成误解。即通过双语的学习,学生应同时对中英文的会计专业术语都有很好的理解。

2《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笔者认为该课程不宜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是非常实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课。它主要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把握所有基本账户的使用方法,对基本会计业务做出正确处理,并能编制出三大会计报表。正是由于这门课的实用性非常强,在具体操作中必然和实务、和一个国家具体的会计规范、相关法规(税法、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等)紧密相连,即这门课必然会体现出国家特色。所以假如对这门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我国的会计规范和相关法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和我国的实际会计工作脱节。

所以,笔者认为这门课必须采用我国的教材,进行中文讲授,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国的会计体系及相关法

规。

3《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所没有接触过或没有具体展开的一些业务的处理,如所得税会计、外币折算、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等。由于内容难度较大,所以笔者建议以中文开设。

4中美会计比较课程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