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5:34:14
导语:在体育赛事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资源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4-01
随着教育资金投入的逐渐加大,我们农村学校也实现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进入了课堂。无可厚非,这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从当前情况看,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开发和利用。可是在体育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却是少之又少。如何利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是一名体育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进行备课和学习
网络具有资源丰富的特点,体育学科应借助于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的这种独特功能,整合、共享体育教学资源来认真备课。因为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网络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我利用网络选择性地下载一些体育教案,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这些教案进行分析、加工,取其优点,拿来利用。这样既节省了办公时间,又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真是一举两得。众所周知,体育课虽然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是动作技术讲解和体育基础知识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有时,我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Internet下载一些教学课件,像Flash、PowerPoint等动画课件,然后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再加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得到了更形象、更直观的表象。例如,在学习“立定跳远”这部分内容时,我在课前备课时,通过网络下载了“立定跳远”的Flash,然后利用电脑的储存功能,把它储存起来,预备在教学时用。而且这个Flash有完整动作演示和分解动作演示,并且这个Flash带有比较活跃激情的音乐。在教学时,学生看了优秀运动员完美的技术动作时,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习热情,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通过讲解和示范而教学的单调方式,并一改过去学生对动作技术不感兴趣的现象。
游戏活动是体育课堂中最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更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可是同一种游戏学生做得次数多了,也会失去兴趣。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的心理特点。我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引导他们经常做一些比较新颖的游戏活动。这些游戏,除去自己创编外,还经常从网络上搜集。然后从其中挑选比较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来丰富体育课堂,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例如,《挑西瓜》、《编花篮》等游戏就是我从网络中找到的。学生玩得很高兴,教学效果很好。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走出课堂,走进网络,在网络中吸取一些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认真备好课为下一步上好课做准备。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观赏高水平的赛事,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我经常利用体育内堂课引导学生观赏一些精彩的体育赛事。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时,我为学生播放了有姚明参加的NBA比赛场面。这既激发了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样为了培养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我采取了相同的措施。学生们由兴趣向志趣发展。但是,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能让学生观看现场直播,于是我就把这些比赛通过网络下载到电脑中,利用电脑的储存功能,选择合适的时间播放给学生。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我经常带领学生通过“土豆网”走进有张卫平老师主讲的《篮球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动作技术。
三、借助于信息技术,利用学校的电教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
现在每个学校都有丰富的电教资源,像光盘、录像带等。可是我们怎样利用这些电教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显而易见,多媒体技术能为我们搭建这种展示的平台。多媒体技术可把平时老师在理论课教学中难以说清楚、学生不易掌握、难以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球技术时,我为学生播放了《行进间运球》的光盘,使学生学到了许多练习运球的方法。另外,我还为学生播放了《给我学乒乓球》的光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篮球和乒乓球运动的兴趣,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 体育 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127—02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校都建立了体育网站,随着全国体育精品课的建设,体育网站所承载的教学资源也日渐丰富。网络技术的成熟为交互式网络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目前,在利用体育网络平台进行体育教学时,大多只注重了体育知识的传授、技术的介绍、精彩比赛的欣赏,而忽视了网络技术的交互性和实时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及时沟通的平台。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其教学资源的建设除了要体现体育的基本内容外,更应侧重于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助学平台和规范化的体育课程信息化管理。那么,怎样去开发一个优质体育网络资源?去更好服务于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师生的共同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根据我多年的实践与学习,大体从这六个方面进行开发。
一、通过展示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电子教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预知性
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教案等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传统教学中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练习的方法、手段等往往处于被动的你教我练状态。而网络课程开放性的特点,让学生有机会预知将要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这些教学要素的展示过程中,要制定根据不同兴趣和个体差异学生的不同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
二、通过提供各类视听教材、声像文字资料,让学习的多元化
生动的动画、直观的视频、丰富的内容、大量的信息是体育网络课程的一大的特点,也是吸引学生的一大亮点。结合这些亮点与体育教学内容制作成精美的教学视频,使学生课内课外都可以借鉴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多元化。
三、通过开辟师生讨论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从注重教师的“教”转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为这种学习提供了保障,通过网上自学、网上自练、网上自评、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欣赏等网络助学平台的建立,尤其是通过开辟师生讨论平台(BBS留言板),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带着满意回。既可提高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又能弥补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引导学生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同时对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通过拓展相关信息来源,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体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活动性课程,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于开设内容的一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对所选择内容的了解可能是全方位的,同时教师也因为教学时数的限制,其讲授的广度和深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体育网络资源应该提供的大量信息、如科学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科学的膳食等等健康知识;以及网络所提供的共享平台(网站链接 体育赛事),拓展了信息的来源,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异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五、拓展网络教学资源的功能,加快体育课程的信息化管理
在开发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时,要充分拓展网络的功能,加快体育课程的信息化管理。开设网上选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网上体育理论考试,让学生多次浏览相关的体育理论再进行上网考试,缓解了学校教学场地的使用。是《指导纲要》为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而提出的,三个自主的实现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支撑。同时网上选课、网上考试的实现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录入与管理、学生成绩的查询与网上评教、体育课程的信息反馈与沟通等创造了条件。
六、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开发和建设
正是由于体育网络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因而体育网络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加上各级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有关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的竞赛,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使得体育网络资源重复投资开发和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在体育网络资源的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建设精品和优质,避免简单重复。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产生了革命性变化。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直观易懂地表现出来,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想象中学习和掌握。同时,利用网络互动功能,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加强学生与老师的适时交流,相互促进,还可以对体育教学进行管理与监控。
事实证明,优质的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效益、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乃至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教育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学校 体育教学 制约因素 改变策略
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包括思想理论的正确认识、文化水平的丰富充实和身体健康的达标程度。但是出于偏僻农村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重视不足;因此,发展提高的速度受到影响;现在就农村初级中学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提出一些改变策略,仅供同行参考并与同行交流。
一是对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当代伟人曾经指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就说明了体育锻炼与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理论也认为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内容中,一要以运动为主导,二要以健康为目的;社会底层的呼声更是亲身经历的经验:身体是生存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就不能从事更好的工作,而好的身体来自于运动、来自于锻炼,最终来自于高度重视。在全国性的全民健身活动日益高涨的今天,体育锻炼的最初意识应由学校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大学,体育锻炼是绝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缺少了,我们的经验和教学素质就不会提高,也就不能提高,也就不会全面提高;我们可以这样讲:体育健儿是从小开始锻炼的,是要经历十多年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努力得到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年龄,也是加强体育锻炼的最佳时刻,应该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是课改理论的重要意义领悟不够
新课程改革理论对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制定专门标准和要求,是对体育课程和体育锻炼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对这次改革理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全面掌握,明白思想、文化和身体素质相互之间的必要关系、必要作用和必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不能偏废的,更不能置之不理;因此,只有三样并举才能够全面发展;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关联性,一线体育教师要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纲领,结合实际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本学校实际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按照初级中学学生年龄阶段探讨教学、总结经验,要改变过去那种“体育不在升学考试范围之内”、“体育不影响绩效工资”、“体育没有多大出息”等等陈旧思想、狭隘意识和单纯理念,要从培养体育人才造就体育精英的长远意识去思考,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课程、热爱体育锻炼、从而热爱自己的身体、从而参与体育运动,要克服资金不足、器材不全、认识不明的缺陷,要对学生的健康负责、对教学的效果负责、对新课程改革的作用负责。
三是对自身职业的教学工作尽责不强
身为教师要在走进教育教学的第一步,确立终生从教、搞教育、搞好教育的坚定信念、崇高思想和宽阔境界;要热爱本职工作、要热爱学校、要热爱学生、要尽职尽责、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要明确认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要求,既要做到教学的统一性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特长,营造教学氛围和良好环境。
根据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诸多弊端,思考改变的策略,实现体育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要求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首先是吃透课标、熟悉教册、研究学情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实践和发展,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是让每一个教师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册的熟悉程度上,教师必须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以立足本土为原则灵活多样改变教学目的、方法和思路,重视探讨、总结和研究教学以后的效果,准确把握教册、教案、参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能够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家庭环境和喜爱兴趣,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关注个体、提高整体、找出区别、全面发展。
其次是改变观念、明析意义、热爱职业
教育教学改革其本质就是改变过去陈旧的、不适应时展的教学方法,而核心是改变教育教学观念(观念指的是思想意识,思想意识指导工作行为),原来的观念不能改变就进入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状态和境界。其实体育教学也就不是单纯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它是世界体育强国的荣誉的来源,是一种热爱自己身体、热爱社会制度和热爱伟大祖国的政治高度——因为一个人热爱自己的身体想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就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热爱社会制度就会想到以健康的体魄为社会创造财富、热爱伟大的祖国就能够想着以体育特长为国争光;作为体育职业的体育教师,热爱职业就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够热爱学生、热爱学校,会为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最好是适时探讨、总结经验、不断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认为: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做“教书匠”,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把所学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探讨思考、在思考中总结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经历了这一连续性的过程,每一个教师都会找到自己的不足。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再继续学习才能补充不足,当“学习——实践——认识”后任然感到不足时“再学习——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不断提升不断积累,就能丰富多彩、就能成为“专家”;有人说“入门比海深”,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练来自于体育明星、体育明星来自于体育人才、体育人才来自于体育锻炼、是在不断学习、锻炼中进步和不断成长的。
一、对学习方法的认识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学法要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能强求一致。在一堂体育课中,教师提出一个具体的练习目标,完成某一任务或学习某个技术动作时。可以先不教,不提出过多要求和统一标准,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掌握该动作的合理步骤、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理解、创造、运用,而不是机械模仿教师规定不变的练习方法和步骤,如:投篮教学,先让学生尝试各种各样的投篮方法,大概有7~8种之多,然后让学生依据自身条件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篮动作。教师再把他们组成学习小组,巡回指导,这时就发现,学生能运用许多好的学习方法,如:讨论法、比赛法、观察法、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法,自己选择、自主练习法、互相帮助法,以及创造性地学习方法等等。
二、具体作法
1_确定研究对象
对我校高二五个班学生进行实验。
2.研究内容
学习方法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3.确定研究方式
(1)问卷调查法:于2012年9月中旬进行了模拟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学习方法;95%的学生认为体育学科不需要什么学法,只要会玩就行;80%的学生被动发言,甚至不发言,只有10%的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向教师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说明学生们对于学习方法了解得少,教师启发和引导得少。
(2)文献资料法:主要查阅有关文献,最新研究动态,优秀教师教案和心得体会。
(3)访谈法:和有关专家、学者、广大一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交流探讨。
(4)观察法: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一些学习方法,并作记录。
(5)比较法:采用自身对比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6)数据统计法:对学生实验前后在身体形态、体能指标等方面测试,进行平均数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备课,心中有学生,上课,眼中有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求人人成功,只求人人进步。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课堂成为他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人际交往的大舞台,成功的欢乐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每个人都乐在其中。在一次调查中,95%的学生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2.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由于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对体育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对体育活动有一种追求,有一种渴望,并从体育活动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因此,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学习习惯。习惯的培养不需要教师的监督,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生运用频率很高,且效果较好。对体育锻炼习惯,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学生交谈、早操考评以及观察等方法,其中96%的学生认为早操对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很有必要,表示一定要坚持早锻炼,90%的学生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3.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过去,我们是赶着学生上跑道,逼着学生上单杠,学生最喜欢的课型是自由活动,最头痛的问题是学技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地学习情境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很自然的。在实验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量力而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正确处理“放”与“收”的关系。在“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和理解掌握运动技术的结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开动思维,解决问题,也允许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实用化、趣味化。在“收”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加强学法指导,由于教师把练习的时间、空间、权利下放给学生,学生是在一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展现自我,自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也就容易了。
4.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我们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它对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初步形成,学生们认识到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承受抗挫折的能力,是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因此,他们需要体育,热爱体育。这主要表现在:①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性强;②人人都积极参与大课间及课外体育活动;③能够带动周边学生和家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④同学和同学之间,教师和同学之间经常交流、评价某些体育赛事;⑤通过媒体了解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⑤经常参加社会体育活动。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少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创造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进行鱼跃前滚翻教学时,学生能够发挥小团体的智慧和力量,在练习方法上进行创新,开始时有1人跪在垫子上,后来有2人、3人,甚至4人,其他同学进行练习。再后来,有同学提出钻铁圈,还有的同学提出进行3人甚至多人同步练习,看哪组的协同能力强,动作做得整齐、统一。在器材上,学生也进行创新和改造,如过独木桥,没有体操凳,学生就提出用凳子代替。再如跳绳,不仅仅用做各种跳法练习,而且能摆成圆圈,进行单双脚跳;摆图案、组宇、进行接力赛;拧成一个小团,当做轻物扔,发展上肢力量。通过学生的改造,一种器材发挥了多种功能。在准备活动中,学生一改传统的跑圈活动法,而是在一定的场地内,在音乐的伴奏下,分成小组,由组长带领大家做各种练习,如自创游戏,健美操,在跑动中做动作等,学以致用。
四、建议
1.学习方法要根据学生、课的类型、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场地、器材等来选择,应做到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强硬套用某种学习方法。
2.在教学方法研究中,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教会学生运用方法、学会观察、学会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使学生毕业后也能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终身受益。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很多情况下,许多老师和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环境,从原来的学习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和知识转变为教条的“为考试而学习”,其中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可想而知,学生变成了迎接数次考试的学习机器。老师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有目的”地教学。如果我们把语文放到高考的各个学科中去比较的话,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可能是最差的。
面对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老师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反了语文学教学的初衷?
一、引起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
(一)学生对语文和语文学习的认识有所偏颇
首先,很多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语文,但他们不能充分了解到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认为数、理、化学科要花时间去攻克,需要做大量的习题,反复地演练就能够出成绩,无暇顾及语文学习;政、史、地科目多背多记就能够出成果,也无暇顾及语文的学习;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上课听一听,针对性地对照高考类型题做几道典型练习题就可以了。
(二)认为课本效能低和阅读经典是在浪费时间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后会认为,学了这么多的课本,还不如多做几套高考模拟试题的效果更好,只要认真注意一下高三时的一轮复比生硬地学习教材更好。因此,在很多次考试以后,学生就会对课本产生这种“厌恶”心理,从而《史记选读》中的廉颇与蔺相如的风范没有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杜甫的光辉形象也没了……这就造成了课本效能低的情况。
(三)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过强
现在的考试模式,已经把语文知识“肢解”成各个模块,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和教师,为了迎接一年之后的高考,不惜用大量的时间去配合“肢解式复习”,进而提高各个模块的解题能力。老师在一轮复习中投入大量的模块习题让学生“见识”各种习题,包括各个省份的高考卷和模考卷、近三年的高考题型、当年的新题等。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忽视了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跟着老师“左奔右突”,以企求在高考中“杀出重围”。
二、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自然而然就包括平时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同时,语文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很显然,语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具体的语言和文字的体现,而且是承载着文化的交际工具。
三、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
(一)以多元的视角审视当前形势下的语文课堂,塑造语文“更新”的面貌
应该让语文课堂以另一种面目展示在学生面前,即:对于高考的目的性和目标性不要过于夸大,否则就失去了语文应该有的美感和学习享受,只有在感觉到了语文的“滋味”之后再去考虑高考的这个功利问题,或许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会更公平些。
1.在内容上求“新”,为语文注入时代气息
很多教师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地跟上时代的节拍,融入时代的潮流。现在的学生,思维意识已经“超前”,我们教师不妨也和学生一样,紧紧抓住时代的潮流和脉搏,在教学中也潇洒地“前卫”一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地引进具有时代性的学习内容,如融入与语文有关的时代热点、焦点问题和话题等。这种做法,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探讨能力,增强语文的人文魅力,进而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感动中国》栏目中播出的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完全可以用影视材料或文字材料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这些材料充分地融入学生平时的写作活动中。如:“百家讲坛”中著名大学教授易中天、于丹等人关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解读;体坛明星刘翔、姚明,“超女快男”等等,均可以大胆地和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这些时代性的、热点的材料,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在课堂中,把这些内容恰当地纳入语文的范畴,学生就会发现,语文不是死板的“之乎者也”、不是教条的“比喻拟人”、更不是生硬的“平上去入”。这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也会让教师在讲课时不再教条,会让学生觉得:语文的天地是那样的广阔和缤纷多姿;学习语文,会发掘自己的奇思妙想,会让自己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更会让自己能够真正地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生活的天地和语文的范围是同等的,生活给我们什么样的知识,我们在语文学习时几乎就都能够找到他们的影子。
这种教学方法如果能够贯彻好的话,他们在学习“嫦娥奔月”时,必然不会一味地大谈特谈抽象的科学理论,反而会在学习中学会想象,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实;他们在了解“奥运会”时,不会只是简单地把体育赛事看做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会侧重于挖掘体育比赛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那么,语文的魅力就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2.在形式上求“新”,力求多变,为语文打造良好的写作局面
高考作文在写作要求上都存在这样的倾向:议论文要“有理有据”、记叙文要“见人见事”、抒情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很多情况下,因为现代中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而人情冷漠,“以冷眼看世界”。作为教师,面对这种局面,面对身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中的这些“冷人群”,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将他们“激活”起来,让他们眼中的生活和学习热烈起来。
3.在精神上求“新”,将语文作为人生的指南针
语文教师大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将人生规划和指导方面的担子挑起来。比如:课本中的《人生的境界》的学习就可以将这方面知识范围扩大,将课外所知道的“药家鑫事件”等内容引进课堂,为课堂注入时代的气息;《漫画清高》一文,对学生的人格指导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引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历史人物林则徐;《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师说》是几篇指导事业成功的原则、方法和价值的好文章,在教学中也可以将《感动中国》中的杰出人物引用进来,让学生了解他们取得事业进步和成功的经历。
(二)以讲授知识和传达学习知识方法为基点,塑造教师“更优”的面貌
1.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生眼中的语文老师,不是“咬文嚼字”,就是“之乎者也”或是“比喻拟人”。这种情况,都是平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很多教学行为给学生的错觉。所以,要改变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就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原来陈旧的甚至很传统的教学方法。
2.教师主动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协作学习关系
(1)互相理解、尊重、合作,调动双方的学习热情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并且这种努力要建立在彼此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需要双方联袂合作才能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如果教师经常看到的是学生的缺点和不足,那么就会经常带着挑刺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学习。语文老师在这些年轻人的眼里“一点儿也不可爱”。既然如此,学生连语文老师都“不爱”了,怎么去“爱”语文?
所以,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从教师的角度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
(2)语文教师上课要有个性和激情
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会得到许多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会被许多学生所喜爱。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将自己身上的个性不断地发挥和强化并发展,让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语文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时地闪现“个性”。
比如:有的教师擅长讲古文课,可以将课本外古文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信手拈来,学生会觉得这个语文老师是个“古文专家”;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有严谨的思辨能力,讲课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逻辑性强,学生就会认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个“逻辑学家”;有的教师很有幽默细胞,他的语文课生动活泼,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开开心心上课”,学生就会跟随语文老师“幽他一默”。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适当渗透时代性思维方法探讨问题的学习模式,塑造课堂“更活”的面貌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与课堂上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不开的。因为,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欲望,能够和教师教学内容的感情基调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教与学在认知和思维活动上的共识。
1.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下工夫
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展示自己、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一个科学的、恰当的备课过程,尤其是要科学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自己的教学计划认真地落实到自己的教案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阅读教学理论,虚心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法并加以领会,要经常请他人对自己的教法进行评议等。在教学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使自己的“表演”更精彩。
2.“正面手段”在课堂中的独特作用
所谓的“正面手段”,就是恰当地、适时地、正确地采用肯定、激励、表扬的语言,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个人魅力“扩大化”,让其在学习中充满成就感、荣誉感。这些语言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成功的欢乐和愉悦的情绪。这不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大有好处,而且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也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也想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一把”。
3.多媒体这个“噱头”的作用不可小视
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一种常态的行为,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这样的“噱头”。
比如:《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让学生观看视频,那么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很鲜明突出。在具体学习本文时就可以在课文的具体情节中去挖掘文中的焦母、焦仲卿、刘兰芝、刘兄等人的诸如体态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分别情景等。
4.其他几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做法
(1)创设“表演环节”中的适当角色,诱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表演环节,让教师和学生一同参加,共同在此环节中扮演角色。
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宦者令缪贤向赵王介绍蔺相如的情节可以让学生一起参加;“完璧归赵”情节中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交锋可以让学生担当蔺相如的角色,老师则可以当秦王;“渑池会”情节中教师也担任秦王的角色,学生仍然担任蔺相如的角色;“将相和”情节中学生依旧担任蔺相如的角色,老师担任廉颇的角色。从以上几个表演环节设置中的角色来看,老师担任的角色无非都是“宦者令”“秦王”“廉颇”这些“坏的”“傻的”角色,但是在表演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正是被教师的这种“坏”、这种“傻”所感染,他们对于老师的角色兴趣已经变成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了。
(2)“违反常态”设置讨论话题,激发兴趣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欲、对不同言论的求胜欲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疑问,未尝不是激发学生这些欲望的良好手段。特别是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违反常态”地设置课堂讨论话题,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那么,学生就会在讨论与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补充以后,所讨论的话题相对于将“盛好的饭”“喂”给学生要好得多,教学效果更明显。
(3)让学生当“老师”,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舍得放下自己的身份,自己也做一回学生的话,就可以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优越感,当了“老师”以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的设想,我们可以这样具体实施:
先挑选几个学生组成一个语文备课小组并设置备课小组长;然后,把自己备课的其他课文的教案详细教给学生,让这些同学参照老师的详案来“备课”,自己查找资料,教师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参考资料;最后,“一切就绪”去上课。
当“老师”走上讲台后,老师就会发现,课堂将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他们的“老师”是那样的有活力、有朝气。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讲课”,他们更提高了胆量和信心。
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始终明确课堂教学的实质――教授知识
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固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和记忆,但是,我们教师要始终明确语文课堂真正的实质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处理语文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审美与鉴赏、解答问题等。
(二)将个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特点的充分发挥,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在不断的知识更新过程中不断挖掘内在的潜力,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体验,尊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尽量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共同面对学习上的问题并一起解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进而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目的。
(三)知识识记和背诵积累不能忽视
尽管语文学习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识记和背诵积累这一环节,否则,学生学到的部分知识内容就很可能模糊不清,失去了语感,甚至某些知识可能因为过于注重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一笑而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