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5:34:14
导语:在文学困境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困境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88-01
1.引言
中学语文教学在整个中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承担着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即汉语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语言培养和文化灌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之下,其中的问题显得越来越明显,严重的时候会让语文教学陷入某种困境。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寻找应对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境分析
当前,中学语文在新课程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其困境表现如下:
(1)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心理素质仍然不够高,这种非健康心理引发的学习状况就会极大的阻碍学生的正常学习。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忽略了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引导,甚至对于部分内向的学生加以责备,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2)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只有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够博览群书,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不断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现行语文教学中往往以追求升学率为指挥棒,不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从而使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甚至把阅读当成了一种负担;
(3)忽视了对于听说的训练工作。一般来说,语文能力包含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且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听和说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放到社会中去,就是人们对于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是非常看重的。但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还是看重书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不是太重视,他们的听说能力偏低;
(4)缺乏必要的语文理论指导。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自己读然后自行理解材料的内容,并不会经常性的身必躬亲的读给学生听,然后引导进行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只是更多的局限于形式主义,并不会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即使有些时候,教师会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是,那种指导只是非常有限的,并不会给予学生实质上的科学指导;
(5)缺乏与高级语文衔接的意识和行动。当前,有些地方的中学语文考试题目中已经取消了对语音和字词的考查,虽然说这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但是,它会直接影响到以后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因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语文基础知识作为依托的,并连续性的运用到后期的语文学习当中去。因此,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淡化识记、强调理解和应用的导向并不适合后期的高中语文学习。
3.中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应对措施分析
鉴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频出,比如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忽视基础,缺乏耐心、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课堂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效果不佳等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师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未把握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度,有的滥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当然,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因素之一,导致了他们对于语文课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那么,我们应该尽快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来帮助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尽快更新教学观念。当前,中学语文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往往更为看重升学率,不知不觉的又被应试教育的绳索给束缚住了。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的语文考试更多在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更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生活体验中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语文素养。此外,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配合进来,还要优化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夯实自己的语文基础;
(2)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科学引导和监督。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境之一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够强,往往仍然习惯于教师、学校和家长甚至社会的外在压力,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注定是有问题的,无法真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针对这种情况,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引导,并配合以全程学习的监控,不能使得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这种学习模式中的作用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领导者以及参与者,并在组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遵守一定的教学规范并进行合理的监控,以知识为本位,张弛有度,从而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中学语文教师要恰当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手段还偏于落后,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还有待加强。传统意义上的中学语文课堂就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下,这种教学手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辅助手段,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束语
总之,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陷入某种困境。因此,我们有必要解析导致这种教学困境的原因所在,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来及时调整问题,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这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细节,夯实基础,同质异构,和谐竞争,多元评价,实施鼓励。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在大语文教学观念的指引之下,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够切实的改革教学内容,从而引领中学语文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魏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活动课”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冯铁山.试论语文教学论改革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 2004(07)
关键词:红雪梨;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红雪梨色红,果均,味道酸甜适中,深受消费者欢迎,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市场,是巍山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巍山县具有适宜于红雪梨生产发展的良好环境条件,经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一定规模[1],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巍山县红雪梨产业现状及特点
1.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十五”开始,自切实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以来,巍山县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在省、州扶持下已先后建成以马鞍山乡三胜村委会为主,以五印、永建、庙街等乡镇为辅的红雪梨基地1333.33hm2。
1.2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加大
以优质、高产、绿色、环保和无公害为重点,采取不断更新换代授粉株,积极推广高头换接,改良更新、增加授粉品种,节水喷灌,生物防虫,套袋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巍山县红雪梨的授粉品种已由原来单一的本地红梨、蛮梨增加至富源黄梨,云龙的麦地弯梨、金花、雪花等品种。由于授粉品种的改良、更新,使巍山县的红雪梨的品质较原来有进一步的提高,果型更大更均,着色更红更高亮,甜味增多,酸味减少,酸甜适中,更受消费者欢迎。最大的联片种植在马鞍山乡三胜村委会,连片面积超过333.33hm2,单户种植大户最大面积达13.33hm2,户收入达100万元。
1.3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
为响应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要求,2009年,马鞍山绿源有限责任公司获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书,南诏镇巍宝山果园获“无公害食品”认证书。红雪梨栽培面积109.33hm2(绿色食品面积97.33hm2,无公害产品12.00hm2),产量2920t,产值达876万元。
1.4产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巍山县的红雪梨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平均产值在22500元/hm2以上的红雪梨生产基地有533.33hm2。其中马鞍山乡333.33hm2,主要集中于三胜;庙街镇33.33hm2,集中于慧明;永建镇33.33hm2,集中于西山;南诏镇66.67hm2,集中于河西、自由、巍宝山;五印乡53.33hm2,集中于岩子脚、白乃;牛街乡13.33hm2,集中于牛街。从事红雪梨生产的人次达2万余人,中间经纪人达500多人,年销售红雪梨7500t,产值2250万元,产品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远销省内各地州及省外[2]。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全县的红雪梨主要种植在山区、半山区,多数为山地,生产设施差,田间沟渠不配套,水利化程度低,小水窖、小水池、小水坝等微型水源严重不足,许多果园水资源贫乏,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严重,近几年,干旱有蔓延和加重的趋势,给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2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
巍山县的红雪梨生产、流通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主要是数量规模的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是零星、不规范的面积多,规模化、规范化的种植面积少;二是授粉株及授粉品种分布不均匀及搭配不合理,导致味质不匀;三是由于多种原因,科技覆盖度、培训不足,导致果农种植水平不高,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推广差。多年来,巍山县为提高红雪梨的科技含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培训,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多数果农仍以传统、粗放种植为主,管理粗放,水平低,造成果树生产大小年严重,味质不均,果型生长不均,着色不一,面大单户产量低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果农科技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认识和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红雪梨的产品质量,降低其商品价值[3]。
2.3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持,带动能力弱
巍山县的红雪梨生产主要以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为主,水果直接进入市场,包装、加工数量少,产品的延伸价值能力低。目前成立注册公司的仅有一家,尚未形成真正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4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
红雪梨是新鲜果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全县的市场发育程度很低,流通不畅,信息不足,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与外面市场衔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导致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力资源的浪费。
2.5经费投入不足,产业发展乏力
由于财政困难,经费不足,导致产品安全技术基础差,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果农缺乏经济支撑,新技术的引进及推广缓慢,标准化规范化的种植难度加大。
3红雪梨产业发展的思路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根据自然、生态、立地条件,使基地生产向区域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业,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以马鞍山三胜村委会为中心,周边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进行冷库设施建设,积极参与流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红雪梨生产力度。
3.2加强果园的水利建设,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
向上级部门申请,群众投资、投劳,组织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方面的资金,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一定量的库塘、小水窖,解决浇灌难题,确保红雪梨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推动红雪梨产业的发展。
3.3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
按照有型市场与无型市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红雪梨重点乡马鞍山乡建立交易市场。加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复杂变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逐步形成生产、流通一体化的生产势态。加强农村网络信息体系建设,通过数字乡村工程,逐步完善县乡网络平台,利用手机短信、简报等形势,及时向农民提供生产、市场、供货信息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地避免农户单家独户面对市场的困难。
3.4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推行无公害生产
进一步加强扩大绿色无公害红雪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县级无公害检测机制建设,定编定员,配备设备仪器,搞好生产基地及市场销售的质量检测。加强基地环境的保护,防止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物对红雪梨生产的污染。严禁使用无“三证”的农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劣质肥料。
3.5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红雪梨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充实科技队伍,完善推广网络建设。建立和健全水果产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在重点乡镇配备一定数量的骨干技术人员,完善工作机制及奖励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务实高效的专业队伍,为水果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及采摘后保鲜贮运、加工技术,逐渐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的施用量。在病虫害防治上,以预防为主,注重农业综合防治,应用物理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防治。加强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定期、不定期以资料、实地、讨论、交流方式进行果农培训,使果农尽快掌握科学的生产技术,提高种植水平。
4参考文献
[1]罗红伟.巍山红雪梨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5):110-111.
[2]严邦祥,梅振根,陈培春,等.景宁县云和雪梨恢复和发展初探[J].中国林副特产,2001(2):60.
一、挖掘自身人力资源因素
在新形势下,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手段的更新,对我们广大的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学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系统学习物理学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参照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的成功的做法,经常参加一些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自己的一些作为,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夯实自己教学的功底,为提高我们的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们还要学会思想转型,改变过去一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构建新课标要求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觉得: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甚至各执已见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实际上,这种思想的转变,也是由我们物理学科的特征来决定的。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与自然,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生活过程中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中获得的。因此作为初级中学的物理教师应教会学生初步的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而不应该一言堂地将物理知识逐一呈现。我认为只有教师的资源丰富了,才能为提高质量奠定前提。
二、要真正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要求下物理课堂的教学氛围应该是活跃的,而不是死板的,教者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能否让学生“动”起来,我个人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者的意识,也就是教师的“为”与“不为”的问题。本人曾经听过两节课,同样的讲八年级《速度》这一节,一位教师采取分组比较不同纸片下落快慢及测量纸片下落速度的实践活动,学生气氛活跃,学习爱好浓厚,通过亲身的实践观察活动,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到位,课堂教学效率高。而另一位教师则从生活事例着手比较物理运动快慢,这种生活再现配以单调的解说未必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注重力,不能多角度全感官地调动学生的爱好,对于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则采取教者与2位学生共同完成,其他学生则充当观众,这样做打击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根据现场观察很多学生对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想跃跃欲试一下,可惜教者却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与急于表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我觉得激发学生的爱好要害还在于教师,真正把学生学习的爱好调动起来,在教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么“动起来”呢?个人认为,教者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挑选出一切能让学生“动起来”的素材,并结合学校实验器具和自制教具情况,逐步把原有的一些演示实验、小制作等变成课堂学生探究操作。同时教者要改变以往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你再动手试一试”,这样一些激励的评价更轻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自信心受到鼓舞,自尊心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提高。假如每周有一到二堂这样的课,学生自然会喜欢上你这个老师,喜爱学习你这门功课,真正把“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之一。当然,让学生“动起来”,我们还要调控好课堂教学秩序,不能“动”则乱,“动”则散,教者要对让学生“动起来”的秩序有一定的预见性,要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立足基础,分层次教学,做好拔尖补差工作
作为公办初中学校,我们的工作责任是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又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好的生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过关,教学中要瞄准中考试题中的前90分基本分。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知识的讲授与分析要细致到位,不能华而不实。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宽知识的深度、广度,让吃不饱喝不足的学生能尝到鲜,品到甜。对于后进生,要尽力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平时的练习则以基本题为主,这样可以提高公办初中学校整体的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管理问题思考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是农村中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校领导不重视,机构不健全
首先,部分校长没有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所谓的“校长只操两份心,检测成绩和资金。其次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各项德育计划难以得到落实。农村中学都设有主抓德育的副校长,政教主任,下面是各班的班主任,学校的主要德育管理系统就是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这样单一的管理模式,一般的任课教师虽然名义上有德育的责任,但实际上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班级德育活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主要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完成。学校虽然设有学生会、团委等,但是这些组织往往是有名无实,很少组织活动。学校虽然都有年度德育工作计划,但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些计划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1.2德育责任模糊,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倡导落实全员育人、大德育观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害怕承担学生问题带来的责任,工作中只管教学,不管教育,课堂上没有体现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纵容、很少主动配合管理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则推。
另一方面,班主任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挫折。教师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往往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较少,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在应试教育和重压之下,个别老师也出现了一些相互拆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1.3德育观念陈旧,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强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借奖惩权威,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还有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1.4教育网络脱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不到位
表现表现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内,与社会、家庭联系较少,不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由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多为“封闭式”,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未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2对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2.1加强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加强学校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组建一支负责任、能力强、办法多的德育工作队伍至关重要。理所当然,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机构是党、团组织和政教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班主任。因此农村中学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形成(1)在党支部、校长室领导下,由学校中层行政以及班主任为骨干,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2)在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组织下,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工作网络。(3)由班主任全面协调、具体操作,任课教师参与的班级工作网络。在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务必使各科室要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制订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奖惩条例,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德育管理制度。校长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组织教师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以中学督导评估细则中的德育内容为依据,对相关德育工作者进行考核和奖惩。要强化制度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德育成为教育中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的形式,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
2.2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位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在农村中学,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所以明确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责任,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就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学校要翩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剐,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
同时学校要同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对班主任实行目标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学校要建立合理公平的班主任目标考核机制,在班主任完成目标的情况下,提高班主任的津贴待遇。班主任津贴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劳动所得,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可以更好的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让班主任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级教学管理上要拥有更多的自,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班主任只有参与管理工作,才容易产生认同心理,增强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才能强化动机,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要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
如果不达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这句人们做熟悉的话就会成为伪善的托辞。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都要以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要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优秀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
2.3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观念的更新,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做好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针对新形势下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德育研究,对德育研究作出成绩的要给予鼓励和表彰,以此调动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研究的积极性。
2.4加强联系,积极拓宽农村中学德育途径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在当代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德育具有综合整体的特点,因此,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要形成合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互相割裂。在三者之闭,学校因为具有大批精通教育规律的专职人员而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不但要搞好学校德育,还要积极指导家庭德育,影响社会德育,从而使三者形成一条连续的“德育之链”。
自考助学教育 职业教育 转型 困境 对策
论文摘要:
自考教育转型职业教育面临着观念桎梏、教用脱节、资金不足和师资来源单一等诸多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解决之策:让市场说话,打破观念桎梏;教用结合,专业设计彰显特色;增加投入,夯实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提高师资质量:实现“内修”和“外联”并重的师资更新计划。
自学考试于 1981年开始试点,1983年全面推广,直至发展到被称为中国的“第一考”。三十年来,累计有 4800万人参考,850万人获得大专以上文凭。不可否认,在当时大学入学率很低的情况下,自学考试满足了很多人求学的愿望,其中不乏有真正的成才者,它的历史功绩应当肯定。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自考助学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一样,实施的也是以“知识准备”为主的学历教育,教育者对“理论知识”的强调远远超过对“实践技能”的重视。然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却更多地看重应聘者的“实践技能。因此,出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某种脱节,导致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动手能力差”的尴尬局面。面对这一矛盾,自考助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出路何在?有人提出自考助学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设想。
1 自考助学教育转型职业教育之现实困境
根据我国的自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自考助学教育转型职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1.1观念桎梏,职业教育不如学历教育
职业教育不如学历教育的观念的形成根深蒂固,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计划经济占主导、工业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国。尽管我国是一个农业国,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我国的社会地位却比较低。学而优则仕”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和现实选择。因此“跳农门”或。跳龙门”也成为很多人评价读书的单一价值标准。在这一国情的影响下,人们的观念逐步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显然,“读书”单指唯学历有用的“普通高等教育 ,而以学技术见长的职业教育是不在其列的。有时,接受职业教育是“学习差”的代名词,而残酷的现实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为在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往往是学业成绩不理想的所谓的。差生”。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经济、商品经济尚欠发达,就业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因此,大多数接受聊业教育的学生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也不如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这种残酷的现实大大降低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预期,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
从对接的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的因素来看,二者转型的现实困境除了基于国情的观念桎梏之外,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教用脱节、教学设计缺乏特色的问题,表现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既没有体现“职业”也没有注重。技术”。据考察,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首先教学设计并没有充分体现其职业教育特色,比如课程的设计、教材的选择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大同小异:另外,在专业设计上,许多职业教育学校既没有考虑自身的实力和条件是否具备,也没有考虑。同质化”办学的弊端,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跟风现象”。正是职业教育这种缺乏特色的教学设计,使得就读职业教育的学生既没掌握“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也没有学到未来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
1.3资金投_人不足,教学设备、实训设备滞后
资金投人不足是我国教育的普遍现象而职业教育资金的短缺更是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不尽如人意,有的职业技术学校连基本的教学、实训和实验设备都难以保证,很多实践和实训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更谈不上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企业提供实习和实训的意愿也不是很强,因为涉及的相关利益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很多的校企只是“空投文件”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正是由于教学设备、实训设备等硬件方面的缺陷,导致现今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转岗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差强人意,在就业市场也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1.4师资来源单一,缺乏“内修”与“外联”并重的师资培训计划
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较为单一,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普通高校。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员到职业教育学校任教只是场所的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并没有进行实时的更新,教授的方法也难以跳出。普通高等教育”的窠臼。同时,由于缺乏较为有效的留人机制和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目前的职业教育于外亦较少与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建立长效的用人聘请制度。正是这种。内修和“外联”都较为缺乏的师资来源困境,导致 自考助学教育转型职业教育出现了较为尴尬的局面:现有专业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就业市场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对学生而言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对用人单位而言“才非所要、要非所才”。
2 自考助学转型职业教育的解决对策
2.1让市场说话,打破人们的观念桎梏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单靠说服教育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因此,只有让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到就业市场上参与竞争,以他们的实际表现来证明: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读书的价值评判不能单以文凭论英雄,也应该有职业教育的一片天地。这便要求政府或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使他们在有偏见的就业市场上能够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不能将其看成“另类”,而加以排挤甚至侧目。似乎现实也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
在琬今的人才市场上我们已经听到高级技工的收入高过大学生,而且在某些领域出现了。高级技工青黄不接的现象。同时,在国家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也将职业教育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据报道将投入专项资金 100亿元人民币来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我国专业技能方面的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
2.2教用结合,专业设计彰显特色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教用脱节的现实,第二个解决之策就是教用结合。所谓教用结合就是指转型后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计、课程的安排、教材的选择以及师资的来源等方面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所需之才。这就要求转型后的职业教育跳出。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同时力戒“盲从”和“跟风”办学,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设计方案,实现有的放矢人才培养战略。
2.3增加投入,夯实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发展规模、办学的模式和办学的效果等方面,远不如“普通高等教育。而职业教育因其岗位性、职业性强等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进行实习基地和实训场所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便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的待遇,做到一视同仁。比如制定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战略,在经费和财力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同时,作为职业教育载体的学校也不能一味的“等靠要”而应该多种方式的合作或者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比如,可以和一些相关的企业签订代为培养协议,开展“订单式”教学,为企业定向培养合格的人才。或者签订实习协议,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实训结合起来。这些方法既可以为学校节约相应的开支,也可以为企业找到合适人才提供机会。
2.4提高师资质量:实现“内修”和。外联”并重的师资更新计划
教学实践中,学生是根本,教师是关键。这句话对自考助学教育转型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同样适用,而且更凸显了师资质量的重要。因为,转型后的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够用为准绳,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 ,尤其是立足社会、体现一定的比较优势的一技之长。因此,拥有一支既懂理论又有相当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是转型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只有拥有如此知识结构的师资,学生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学到实用的职业技能,成为理论和实践能力均衡发展的新型人才。实现这一师资转变的途径:一是“内修”,二是“外联” 所谓“内修”是指本校的教师有计划有重点地外出进修、学习。获取先进的实践经验,了解本行业最前沿的知识;让他们参与国内和国际技能大赛,通过实践锻炼和专业培训等措施,让现有的知识结构实现及时地更新,并尽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所谓“外联”是指转型后的职业教育学校要采取较为有效的用人制度和较为灵活的聘任制度。与相关的知名企业加强联系,聘请相关的专家、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或讲学,他们将传授给学生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能绝活。
参考文献
[1]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EB/OL].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24467[1]
[2]郑绍玲.开拓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新世纪对自学考试的挑战[J].贵州教育,2005,(10).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人,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
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到了90年代,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掀起了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浪潮.但这次女性热潮仍不以解放为目的,基本不触及体制。而是以文化的启蒙和研究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介绍。可以说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它缺少像西方女权运动那样的一个历史契机,或者说是政治契机。它缺少一个把女性问题相对充分展开的时间和空间,它与中国的妇女生活实况是基本脱节的。刘思谦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一书中就说:“我国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自发的、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妇女的解放从来都是从属于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社会革命运动。”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始终都游离于“主流批评”之外,套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我们或许可以形容女性文学批评为“第二批评”。因为它始终只是西方的舶来品。历史缺失的困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背景。
二、西方霸权下的理论困境
由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建构,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就缺少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背景和土壤,所以她从西方获得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体系、概念,几乎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不止女性文学批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都与西方的文学理论相联系。刘若愚在其著作《中国文学理论》中说:“除了那些纯粹由传统批评家所主张的理论之外,我将不涉及20世纪中国理论.因为20世纪的中国理论受西方影响的主宰,不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就是。20世纪的中国理论与具有独立批评思想的传统中国理论没有相同的价值和兴趣。”随着中国社会向西方的全面开放与学习。西方理论进入中国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必然。到了20世纪末.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些理论话语已经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者所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在这些文章中充满了缄默、缺席、疏离、身体写作等女性主义的经典专用术语,用女性主义批评者陈晓兰的话来说:“对于今天从事妇女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如果不懂得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或者不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和立场来对待她(他)的研究、解说对象,那就意味着落后、缺乏新意、传统或者不够深刻。所以在论文或论著的前面,以西方某位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观点、名言为开场白,或者概述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要义,似乎成了中国许多女性主义写作必不可免的一环。”
批评界出现这种现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中国本土没有产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只能全盘吸收西方女性主义现成的批评理论。但是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在短短的几年中便接受了西方几十年发展经历的成果,实际上是很难消化的。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至今仍缺乏完整性。除了《第二性》、《一间自己的房间》、《女性的奥秘》、《性政治》、《女太监》等几部经典之作有完整的译介,其它大多都是摘要,或文选,完整的译著较少,系统的介绍更为缺乏。所以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完整理论尚未全面认识。就难以在此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建树。另一方面,我国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也比较明显.无论它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国情。对很多不很恰当的文学现象也加以分析套用,还有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上是用西方的理论在寻找中国文学中可以对应的文本例子,结果只是为西方的理论增加例证,对本土理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在女性文学理论方面缺少建设性和创造性.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结构体系。
更为堪忧的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本土缺乏正好迎合了西方霸权话语的入侵。“李小江认为.西方女性主义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是一种霸权话语,中国的女性问题一旦被西方女性主义化就成为被西方文化整合的一部分。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为西方女性主义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经验的。因此我们必须觉悟到,当代中国文化困境。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一样,在进入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种族的遭遇和女性的性别遭遇同西方世界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渗透的遭遇是一样的。”她说:“就像我们女人要对过去男性中心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检验一样,对西方的东西我们也要检验。女权主义对男性的东西处处留心审查,总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与我们对西方的态度相似。”因此,对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谨慎的借鉴和使用,更要勇于质疑,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本土化性别文化视阈.建立起从我国女性创作和女性生活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体系与框架,摆脱在理论上的困境。
三、女权意识下的社会困境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女性主义者”的认同尴尬上。
女性主义理论虽为中国许多批评者及作家在批评创作上广泛使用.但很少有人对自己是否认同女性主义作出明确的表态,除了极个别的批评家,如戴锦华公然宣称自已是个女性主义者,大多数批评家虽然是进行着女性主义的研究,但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就连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旗帜性的人物李小江,也不止一次的声明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她在2000年出版的访谈集《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设问的就是一个身份、立场的命题的取舍和认同问题。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是全世界多数人的选择。也是不招致非议更安全的做法,可是作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领军人物,李小江的声明却让很多人失望并无法理解。甚至大多数的女作家,也对女性主义不予认同.最为突出的是被女性主义批评者视为女性主义创作典型的陈染公然宣称自己的写作是“超性别写作”,明显地针对加于她的“性别写作”评价。林白也称,她的写作不是从女性性别出发的,她没有强烈的使命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对于女性主义者认同的困境呢?美国理论家贝尔胡克斯曾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中谈到美国社会对“女权主义者”称号的反感,“说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通常被限制在事先预定好的身份、角色或者行动之中,而这种身份角色或行为在人们的常规判断中,往往等同于同性恋者,激进政治运动者、种族主义者等。”而在中国.女性主义者也给人一种仇视男人、强硬、激进、男性化的感觉,甚至有可能还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大多数人都容易将女权主义看做一种对于性别的偏见.害怕遭到社会的非议和不理解,甚至歧视。其实,女性主义之所以让社会对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也是有原因的.有些女性批评者对于性别近乎过敏的关切将女性主义理论完全归结为对性别歧视和男性压迫的批判和控诉.将与男性的对抗和斗争视为获得解放的唯一手段,认为女性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不懂得自省和自我批判。张抗抗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说:“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其实深层原因是怀着一种恐惧感,对于矫枉过正的极端女权主义带给我们的伤害确实很害怕。”“女性主义将性别立场强调的太极端了,实际上是将我们封闭起来。一天到晚想女性意识。用女性主义标尺去鉴别一切的问题。”
当然这些只是小部分女性主义者的做法以致造成了社会和人们对于女性主义认识的一个误区。偏离了社会主流的中心。因此,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者应该端正态度。走出误区,不断自省,发挥出女性主义的积极作用,将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立场。将它视为在一切社会阶层与一切民族中存在的全球性的女性谋求进步、解放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消除社会的偏见。
四、性别视野下的创作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为普遍的女性文学主题是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它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她的“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成为那时期女性写作的至理名言。
女性主义批评者们十分认同这种充满女性意识的写作方式。认为“她们的作品中确确实实有和男人不一样的东西有一些不同于男人的话语方式,比如情感世界、心灵世界感受方式……”然而有些批评家却将性别写作泛化和绝对化了.她们强调每一种写作、阅读和批评都必须联想到性别,女作家必须自觉的运用女性意识,性别立场去写作,甚至要求作品必须写女性的独特经历与体验,女人一定要用女性的视角对传统价值观念保持警惕。对男性至上的东西进行批判。“把很多个体生命和那种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突现出来,对传统的宏大叙事产生颠覆作用,是更加深刻的。张抗抗对此提出了疑问:“那女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定位在一种很细碎、很细微、很局部的一个写法上呢?”“没有谁去定位.因为她的生活就是这样。”女性主义批评家这样回答。
【关键词】方鸿渐 围城困境 欲望 缺陷 虚妄的追求
说起围城,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无用之人方鸿渐以及他与几个女人的爱情纠葛。人们评论他和孙柔嘉的婚姻时,还有“婚姻就是围城”之说。正如书中所说:“婚姻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一、围城无处不在
(一)婚姻的围城
最终与方鸿渐结婚的,是假得天真的孙柔嘉。这个懂得以柔克刚的女子,利用陆子潇的追求和流言的力量,一步步捕获方鸿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她千算万算,却没料到两人的婚姻会因为旧式家庭的争斗、姑母的存在、性格的不合而变得岌岌可危。此时婚姻就是一座束缚她的围城,让她累得喘不过气来。
同样,方鸿渐也没有料到自己的婚姻是这么失败。事实上,孙柔嘉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她也还不错。起码她撑起了一个家,起码她是一心一意围着方鸿渐转的。在那个时局不稳、战火连天的时代,文武不能、懦弱怕事的方鸿渐,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到时候怀念起孙柔嘉的好处,岂不又是围城?
(二)事业的围城
作者浓墨重彩构筑的,还有方鸿渐在事业上的围城。接到三闾大学的聘书,方鸿渐巴不得早点向别人炫耀。但他一路辗转来到曾经一心向往的三闾大学,却发现这里并不是他施展才能、大干事业的舞台。他总是担心假文凭被人识破,他的“才学”亦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另外,软弱无能的方鸿渐显然也无法与三闾大学的教授们周旋。论伪装的本领,他比不过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满肚坏水的李梅亭,也比不过一心攀龙附凤、势利猥琐的陆子潇。最后,方鸿渐不仅在几十个知识分子的勾心斗角中被排挤出来,还莫名奇妙被卷入一场婚姻。
与孙柔嘉结婚后,方鸿渐回到上海,在一间报馆的资料室工作,觉得工作仍然乏味,与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故而接到赵辛楣的邀请,方鸿渐又满心欢喜地想去重庆工作。不难想象,这可能又是一座事业围城。可谓是有多少次趋之若鹜,就有多少次失望而归。于千千万万人而言,围城无处不在,无法逃避。
二、围城困境的背后
(一)欲望的支配
从爱情的围城到婚姻的围城,从文凭的围城到事业的围城,作者借方鸿渐的经历,想表达的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体验: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更具体地说来,人们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追求心中所想,但得到后却总是厌烦和不满足。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交织着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于动摇。围城困境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们无穷无尽的欲望。人类的本性,往往是想拥有更多东西,实现更大的成功。而“拥有”这个字眼的诱惑远远超过事物本身。因为有贪婪的欲望,人们用显微镜放大所得物的不完美和缺陷;因为有贪婪的欲望,人们同样会用放大镜窥探着别人碗里的肉,觉着更香、更诱人。正如书中的方鸿渐一样,他的心始终是渴望得到唐晓芙的,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去苦苦追求。这样一来,就会失去对事物的真实判断。也就是说,你正在极力追求的,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也不一定如它外表一般华丽耀眼;你所唾弃的,也不一定是一无所取,不过是觊觎着另一样而已。我们追求的,可能只是追求本身、人云亦云,而根本无法把握真正所需。
(二)自身的缺陷
方鸿渐陷入一座座围城当中,无法于社会立足,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他是文学史上典型的废物形象:无才学、意志不坚定、经不住诱惑。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假若方鸿渐少一些愚昧无才,多一些兢兢业业,也不至于四处碰壁,接连受到爱情、婚姻、事业的打击。
(三)虚妄的追求
另一方面,围城困境告诉我们的是,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确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悲观的背后孕育着希望: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有不少差距,与其为着结果患得患失,倒不如享受追求和奋斗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和完善。诚然陷入围城困境会让人感到无力和痛苦,但这种痛苦和绝望不一定就是那么消极。
三、如何面对人生的围城困境
对于我们而言,婚姻不一定是围城,事业也不一定是围城,但其他类型的围城也是层出不穷。因为每个人都有欲望,这种欲望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但现实却不一定能与欲望成正比。所以正确认识人生的围城困境是必要的,它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以缓解的。首先我们应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为追求而追求可能会错过许多生活中的美好。另一方面,既然现实不如人意,那么应该做的,应该是提升自己,使自己更能适应现实的变化。
钱钟书在《围城》中描述了一类人、一类事物的真实状态,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围城困境。这种困境并非是什么洪水猛兽,它也是属于生活的一部分,可能贯穿我们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面对这种困境的时候,或许我们也都会变得像方鸿渐一样的无奈,也难以改变局面。坦然接受围城困境,在绝望中不失一丝希望,或更能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在追求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重视一下过程本身,对输赢少一些在乎,对生活也就能少一些抱怨。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周蓬华:《“围城”内外――论的思想内涵》[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田丽阳:《围城・人生――试论小说的现代主义意蕴》[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文化 蓝色经济区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20]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难,中学语文教学苦。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相信同仁们也与我心有“戚戚焉”,中学语文教学几近尴尬,陷于困境。那么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原因何在?出路又在何方?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拙见:
一、从年级学科联系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从与其他年级学科的联系看,语文教材教学中的某些痼疾是显而易见的。和其它年级学科相比,语文缺乏一个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完整的教学训练体系。例如:数学这一学科教材编排基本上是按照先易后难,教学训练也随教材构成先易后难的训练体系;地理学科也是先中国地理、后世界地理、再到高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总之,后面的教学以前面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基础,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高升”。语文教材教学则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上是三个互不联系,各自独立的“王国”,所以到高中,学生写错别字,说话不通顺,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有机的整体训练体系。与其他科相比,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要驾驭它仅靠课内是不够的,何况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几乎被数、理、化及外语挤占的差不多。不仅如此,笔者在语文课堂上也发现有同学在演练数、理、化。所以语文教改虽然流派纷呈,各种语文教学实验,虽然“成效显著”,但由于一方面“曲高和寡”,另一方面学生“离心离德”,大多高中语文教师也就“见怪不怪”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除了自身复杂使然,其他学科的挤压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学科科学调配,和谐发展,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
二、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榜样问题
这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因素,家庭环境和教师最贴近学生,因此,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师生进行良好的交往和对话,在课堂里交流研讨各种观点,对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以良好的情感态度进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是有好处的,单凭简单的上这样几堂课,就能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观念要澄清。譬如: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不仅仅限于课堂,还要扩大到课外去,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注意各种有利或者有碍于语文学习的因素,尽可能利用自身和学生家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要让学生“自主自由地阅读”,教师自身也必须爱好阅读。
不懂得语文“妙处”的语文教师,不喜欢广泛阅读的语文教师也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该学科的“刺激力”,自然也无法使他的学生热爱本学科。现在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量大大减少,主要由于教学工作的牵制,大多数教师的时间主要花在备课上,而备课是抄写现成的教案,上课、批改作业、应付各级各类的检查及其他杂务上,这种“语文教师没有时间读书”的状况很普遍。它至少有两个消极的后果,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一是影响自己的业务水平,无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二是作为榜样,教师自己不努力阅读,自然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总之,要为高中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仅仅依靠改善课堂结构,增加师生对话交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家庭、教师共同努力创造条件。
三、语文学习的社会环境问题
语文与社会息息相关,当今社会的语文环境不佳,也是导致语文教学问题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高校选招人才,每年高考虽然将语文列为必考的主科,但最终录取看的是总成绩。理科成绩或是专业成绩好,语文素质差照样录取,研究生的招考更是如此。所以就有了研究生论文写不通,导师指导论文先改错别字的笑话。
社会上形形的报刊、书籍、广告、店牌,常以故意破坏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为诱人的时髦;那些令中学生“发烧”的流行歌词,常常使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陷入尴尬境地,任你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苦,他却在听他的流行歌曲。在实际社会中,语文方面的失误很少受到追究,常人见怪不怪,甚而随波逐流。因此,语文学习的社会环境亟待优化,内外兼治,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四、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
时代的发展对每个国民的母语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普遍感觉到社会的整体语文水平在下降,广大国民的语文水平与语文修养呈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写作说话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词汇贫乏等。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兴起了语文改革的大讨论。于是乎“新大纳”、“新课标”相继公布实施,至今语文教育似未见什么起色。这个情况,我认为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该负一定责任,但不能完全怪罪于中学语文教师。说实在的,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量是最重的,他们是最辛苦的,可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报,多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特别是高一学生,语文课堂上他们面前摆放的要么是数理化,要么是外语,这是令语文老师非常伤心和悲哀的事。语文教学要从目前的困境中走出来,必须解决好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必须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必须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核心任务。
语文课与别的课程不同,别的课程,如数、理、化和外语,其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生不好好的学就不懂,语文课则不同,如果课文本身不能吸引学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不能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如果老师对课文的讲解不能越出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讲解使自己茅塞顿开,有收获,学生当然就会对语文课采取冷淡的态度,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圆满实现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期望,须做多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唐俊;从学科联系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语文教学通讯(J),2000.1;
[2]赵志伟;高中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4.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