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的经济地位

时间:2023-05-17 15:34:18

导语:在教师的经济地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的经济地位

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服务;双培养

一、创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

(一)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操作性、实务性较强的技能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课程实践来认识、体验与提升。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在某些院校存在着实践课程开设率低、随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现象,尚未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所需的双师型师资一般要求相对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报酬、良好的实践教学设备,这就成了各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阻力。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多属于“学院派”(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导致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模式单一、体系不完整;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手段墨守陈规,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3、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没能“无缝对接”

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得专业的相关知识也随之改变,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培养标准、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这样,就很难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就业核心力的目的。

4、没能充分建设专业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真实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二)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突破点

工学结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工学结合的一方高职院校的积极性较高,而工学结合的另一方,企业的积极性较低,高职院校处于“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尤其是以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结合,要遵循“先服务、后合作”的原则,放下架子,了解企业对人才和管理的需求,通过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主动、周到、无偿的服务,让企业首先获得利益,见到成效,才有与企业合作的基础条件。所以,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探索出“双服务”模式。在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走“双培养”模式之路,实现“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岗位综合能力的合格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零距离”上岗,尽快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达到校企双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内容

(一)双服务模式

双服务模式的内容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指导,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一方面为地方企业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的咨询、策划、培训等多项服务,解决企业技术、管理的难题,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管理方面的需求,使企业首先受益,密切校企关系,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1、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专业培养质量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为地方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以及其它企业定向培养各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引导地方企业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在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成立专家服务团,首先引导地方企业的技术、管理健康发展。其次帮助地方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进行咨询、策划。再次,为地方企业进行全员职业培训,提高全员素质。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地方企业无偿免费服务。

(二)双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1、高职院校专业培养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定向培养地方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课程标准、专业培养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课堂体系和专业培养质量体系。

2、学生自我培养

通过学生自我培养,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与目标,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确定自我培养的目标与方法,处于明确学习状态,主动配合学院专业培养实现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技能型职业人。学生自我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通过自我分析,制定自我培养方案;运用闻、见、训、战立体化自我培养模式;日常的成功心理激励训练。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

(一)高职院校要在工学结合中起先导作用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在高职教育激励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发挥先导作用,放下“架子”,主动地、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地方企业“联姻”,才能使专业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才能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这样企业才会满意,学生才会满意,家长才会满意,社会才会满意,高职院校才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高职院校发展才能有生命力。

(二)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的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通过双服务打通校企合作之道。但是,要巩固和发展校企关系、工学结合,还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急企业所急,排企业之难,不断创新双服务的理念,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双服务的绩效,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服务创新理念,不断提高专家服务团的能力,创新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三)及时跟踪市场、社会、企业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落实与修订“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提供的近年就业信息看,企业的岗位对学历要求大部分集中于大专及以下学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的态势。企业最需要那些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准确定位等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培养质量则必须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问题。高职专业就业目标可以锁定各类地方企业。地方企业各类岗位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流程有一定规律可循,工作内容却千差万别,有极大的创新空间。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研究探讨时,应当顺应这一职业特征,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实施;灵魂;辅助;门面;

当前,以改革传统的教学、建构一种即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主要目标,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在进行着,这是一项十分急迫和复杂的工作。在这改革的过程中,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是有效的推动力,我仅结合制作课件和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对教师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以及在此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与地位的确定。

一、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现代的社会正是一个日益更新日益发展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创新显得日趋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将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并逐步加以提高、完善。现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已经日益普遍,它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即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即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要求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人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是计算机应用素质。我们通常说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L)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配上声音,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过程。正是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教师要掌握起码的计算机软件操作,Powerpoit,Authware、Flash、3Dmax等以及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声音处理软件豪杰解霸等。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些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就不可能游刃有余的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工作。信息技术就像一个有待发掘的大宝藏,如果相物尽其用,就需要我们懂得发掘,有效地开采。当然,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计算机专家,只需要我们操作软件的有效应用者,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完善、多彩。

其次,是艺术素质。术业有专攻,每一学科的教师其学科素质应该说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它的直观形象性,从而化解本学科中教学难点,减少教学坡度,提高记忆效果。因此,我们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注意美感、要发现美,欣赏美,由此提高课件的视觉效果,使课件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要求内容精湛之外,在界面设计上、色彩搭配上也是很有学问的。当课件启动时,从人类的生理角度讲,首先是它的独特的形势吸引听者,然后才是内容。因此我始终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一个课件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过程,每一张投影片的制作过程都是构建美的过程。精心挑选每一个背景,精心操作每一个按钮,精心安排每个图片,精心设计每一段文字的字体,颜色,以及放映的方式……将人的智慧与计算机最大程度的结合,充分实现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的结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喧宾夺主,以多彩的形式掩盖了教学内容,相反,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他们自己在一定的环境中及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这是长久以来不容置疑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步伐加快,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教师的地位,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为了有效地避免在教学活动中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我认为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工作服务的同时,首先就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者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信息技术是辅助,三者之间的稳固关系不能打破,更不能弄混、弄乱,特别不能使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的主导者。

首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除了要将关键的知识设计到问题之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知识接受下来,并让学生在亲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其引导作用,因此每一段文字的放映方式就显得很有学问,它要随着教师的讲课速度相伴出现,如果在教师还没有讲到的时候知识点就己经出现,课件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引导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去探索,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任务更加艰巨。这样做尽管有这样做的好处,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当电脑中出现了一些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或者以它们的思维难以想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时,教师的讲解常常被迫成了辅助。要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就更高了。比如恰当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语言表达,鲜活的面目表情……都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师身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的发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才能更完美的体现。

在网络时代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课件可以是几个地址也可以是一个论坛,可以让师生充分对话、交流。

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优化学习,而不是脱离教学而独立,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信息技术是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要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的方法中,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从而滥用。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需要有的是高层建瓴地教育家,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信息技术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片翱翔的天空,为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一个场所,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在这个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教师只有明确自身角色,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3篇

【关键词】 教育教学;兴趣培养;语文学习;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巧妙设计课堂教学,使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愿意进入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从上课一开始,就要重视创设有趣且已与学生接受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束目光,一段充满儿童情趣的对白,都会给教学增添和谐的气氛,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比如:我在教学《水乡歌》时,我先提出几个问题:大家知道水乡在哪儿吗?有水的地方什么多?交通工具是什么?带着这些易于回答的问题,使课堂不再那么古板,学生也就很自然的的愿意进入课堂去了解这些,课堂教学也就很容易开展了。

一、课堂语言趣味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重点。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恰当发挥趣味语言和顺口溜等剂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自”写,许多同学老是不认真就把中间一横给丢拉,在课堂,我故意在同学们特别认真时,写出两个错误的词语“自天”、“白己”,这时候很多同学就会哈哈大笑,指出我的错误,我就会趁机说:老师的字把车乘错啦,谁帮老师把它送到自己的车里去?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的上来帮我改,然后同桌之间改。这样,孩子们就会个个心领神会。

二、课堂情景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要着重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体会,在朗读中接受美的熏陶,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紧密相联。如《我家住在大海边》,我做了如下设计:(配乐,播放大海上美丽的景色,孩子观察大海上、大海边都有什么,然后闭眼想象)蓝蓝的天,蓝蓝的海,看看海里有什么?海边有什么?海浪一个接一个的涌到岸边来那里曾经有好多好多的故事,(贴上老爷爷和丁丁坐在船上)都被一位老爷爷收藏者,会有什么故事?接着说话训练:我家住在大海边。我家住在 ; 住在 。船上有位老爷爷。船上有位 ; 有位 。反复朗读中训练说句子,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兴趣盎然。

三、课堂作业趣味性,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的作业设计尽量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课文《小山村》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美丽的小山村”,把山村里近处的桃花梨花和学校先画出来,然后再画远处的山及山间公路,路旁的绿树和小河,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丰富了他们的动手会话能力。然后进行课外延伸:喜欢这个小山村吗?能说说自己的家乡吗?动手画一画。孩子们不仅仅愿意画,有的同学还在画上留下了自己爱自己家乡的话语。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孩子们学习是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四、通过游戏开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的友谊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的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学习生字、记忆生字,可以用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记忆生字。如:“极”字就是“木”加“及”;又如:“晒”字就是“日”加“西”;学习“请”字时,清―氵+讠=请。掌握字词可以用“开会车”、“猜字游戏”等游戏。

五、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大胆探究

所谓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学习方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使这些问题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就如:引导学生识字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认识并记住这个字的。有学生提问:“他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引起许多学生的共鸣,于是我顺势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并且让他们想想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超过他?小组学习,把自己识字的方法告诉大家,最后比比哪个小组识字的方法最多。在活动中各个小组都各抒己见,并且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记住生字。这样的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而且学兴勃勃。

六、培养学生对书写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教师;社会地位;职业道德;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128-01

1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评价的标准

教师的“社会地位”包括了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观念(社会价值与形象)地位。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国外社会学家认为,人们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即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这说明认识与评价教师社会地位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国内学者多从工资收入方面的经济因素评价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问题,而没有注重对教师职业的整体社会地位做调查研究。

2教师社会地位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教育已经摆在了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职业地位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教师从业人员和社会在某一时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而是关系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民族的振兴与希望的重大现实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当今社会教师地位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政府行为及其理论倡导对教师地位的积极确认,以及长期以来教师职业在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神圣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教师地位偏低,以及教师职业已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不过,我们这里说的教师地位的偏低,指的并不是政府对教师职业的重视和认可程度,以及与其它社会职业相比较在法律上所拥有的政治地位和职业权力,而是指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作为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处境。也就是说,与教师职业性质、工作责任和劳动付出相比较,教师不仅远远落后于社会各强势部门和行业,甚至连以追求个人利益为最终目的的个体职业行为的优越性,也已超过了教师。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但现实往往并非完全合于理念的构想,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普遍低下,已是一个不容否定的社会现实。在有关部门的多次职业形象调查中,在形象良好、受人尊敬的职业中,教师总是名列前茅;而对人们职业意向调查的结果却表明,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却总是位居末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教师平均工资一直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倒数第一位至第三位之间,“七五”期间,我国教育系统平均工资比全国国有单位职工,国有企业部门,国有工业部门,国有事业单位分别6%,8%,10%,2%。近几年来,国家拿出大笔财政,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的工资,使教师的固定工资要高于同等资历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但其工资以外的实际收入却要比社会其它行业要低得多。时至今日,师范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农村贫寒的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找到工作的一个台阶,而毕业以后当教师的结果又使他们仍贫寒。教师职业地位在现实社会里的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多层面努力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1)社会尊师。即国家和社会真正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从科教兴国、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战略理念出发,不断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建立教师职业的国家威信。诚然,就政府而言,对教师职业地位的确认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一种职业为对象来立法的在我国目前恐怕还不多,而《教师法》就是其中一项。这都是基于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小平同志早就明确地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2)学校尊师。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贡献聪明才智、成就学生未来的地方,学校尊师就是要让教师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学校的管理也要真正从人本理念出发,确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灵魂”的学校发展观,使教师在学校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尊严与价值(但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在学校感到的是压抑感、挫折感、消极感、失败感)。

3)学生尊师。学生尊师对教师社会地位的形成更具实质意义,因为学生是将来的社会成员,教师在与学生结成的师生关系中所建立的形象,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意义。教师在社会中的观念地位的建立,从最深层的影响看,是来自于学生。一个好老师,学生可念及终身,尊其为榜样,并将其美名传递开来;而一个不良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痛与攻击的对象,也是家长敢怒敢言、茶余饭后议论的目标,其臭名自会远扬到四海,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根植于人们对教师认识的观念之中。因此,教师要建立自身的社会地位,从最现实的努力中,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但是,学生尊师是有条件的,我们日常所言“尊师爱生”,其实为“爱生尊师”才对。只有爱护学生的老师才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

4)教师自尊。这是教师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最基本、最基础、最关键的层面。离开了教师自尊,其他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一个不自我尊重、自我不努力、自我不成长、不发展的教师,怎么能让社会、让学校、让学生尊重呢!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教师社会化的外部条件如能得到改善,也并不一定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因为即便是在待遇很高的欧美和日本,除了教育黄金时代以外,近一个世纪以来仍然有75%的高学历青年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其主要原因是许多青年人没有形成内在的专业发展精神。所以,如果没有学校及其教师本职工作的发展,要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社会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我国,目前需要抓住教师社会地位得以改善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从内在方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服务意识、教学认识、专业技能素质和责任心水平等。尤其是教师个体要加强自身修养,其基本方法是“毋自欺”,“慎其独”。

参考文献

[1]邓肯.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168).

[2]《京城高校进修生》,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12月5日.

[3]Murray F.The Teacher Educator’s Handbook[M].

[4]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9.

第5篇

政治学科本身理论性较强,这就使得政治学科内容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的专业术语,如在一些概念原理的表述上、知识点的阐述上,语言的使用是相当考究的,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的使用缺乏准确规范性,就容易让学生出现概念不清、理解错误的问题。例如在讲到我国多样的经济形式时,在介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问题时,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就要注意准确规范性,一方面,两种经济形式在市场中要遵循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在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上是相互平等的;另一方面,这两种经济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却是不平等的。其中,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地位。通过这样准确规范的阐述,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两种经济形式的地位问题,能够准确地区分两种经济形式在市场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的问题。

二、简洁清晰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而一节知识所涉及的内容量往往比较大,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稍微进行一些内容补充,内容量就会更大。于是,在很多教师看来,课堂教学时间都显得非常紧张,这也是很多教师总是有拖堂习惯的原因所在。依靠拖堂那么几分钟的时间真能够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吗?事实上,有过拖堂经历的教师都深有体会,下课铃声一响,大多数学生的心思就飞出了课堂以外,拖延那么几分钟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没有什么益处。因此,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在上课的45分钟内,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哪些内容需要一语带过,作为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设计好,而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教学语言的设计。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并不是越详细越好,而是越简洁清晰越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清晰的意图才是最为成功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在讲课之前,认真地研读教材和教辅资料,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反复推敲讲课语言,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一些适当的增减、改编、顺序调节等,以便使得整节课的教学语言简洁清晰、思路清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听课和学习。

三、抑扬顿挫

这堂课是教师精心准备的课程,课堂内容的设计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比较优秀。然而,奇怪的是,班级里学生的听课兴致却不是很高,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都打起了哈欠。坦白说,就一节思想政治课而言,这是一节相当优秀而有趣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几乎无可挑剔,然而,整节课停下来,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思考下来,笔者终于发现了原因,那就是教师的语言缺乏生气。整整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教师几乎都是以一样的语调和速度在有条不紊地讲课,虽然讲的内容很精彩,但是给人的整体感觉却是在念一段事先写好的优秀的教案。由此可见,在讲课的过程中,语言的抑扬顿挫有多重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不同的语速、语调可以营造出完全不同的教学氛围。

四、总结

第6篇

一、从“单位人”到“契约人”——教师身份的变迁

(一)教师人力资本产权的概念

教师是高层次人才,承担着生产与复制知识、推动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的重要职能,其人力资本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教师人力资本是通过特定的投资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产权反映的是行为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教师人力资本产权由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与支配权组成。教师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人力资本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稀缺性的规范,是对教师人力资本所有者行为边界的界定和评价。它一方面确定了国家、学校和其他人与教师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发生关系的方式,另一方面确定和明晰人力资本收益的归属关系。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的“单位人”身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组织”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社会就是一个单位社会,所有人都被归属于一个“单位”中。单位不仅提供诸多物质资源、利益和基本的社会保障,而且也给人以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师人力资本产权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属于国家的,国家投入资源培养教师,所以国家自然而然地享有对教师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这种支配权和使用权具体下放到各个单位组织也就是教师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而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是一种典型的单位组织,而且是更加具有“国家”符号象征的“事业单位”。学校一方面享有国家授予的分配国家资源的权力和国家赋予的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种权力对教师进行去留任免的管理,并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分配使教师获得权利、身份和地位。教师也在很大程度上服从并依赖于学校,因而也就具有“单位人”的身份。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的“契约人”身份

人力资本产权的契约性决定了教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通过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订立契约进行人力资本的交易。教师由此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契约人”。首先,教师人力资本交易受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和检验,其价格除了决定于教师人力资本的价值之外,还受教师人力资本产权市场供求的影响。其次,教师人力资本产权价格水平的变化,引导着人们是否选择教师职业,并且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人力资本价值,加强教师流动性。最后,教师的养老、医疗等保障和福利内容也要实现社会统筹运作,以减轻学校单位的负担,同时也更科学合理地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为了保障教师“契约人”的身份,我国《教师法》提出:我国将逐步实施教师聘任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就是学校与教师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学校内部各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各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等,形成双向选择、各具相应权责的契约法律关系。

二、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学校教育X效率

X效率是指经济单位(企业、家庭、国家)由于内部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或获得机会的一种状态,它实质上是一种组织或动机低效率。因此,这个X代表造成非配置低效率的一切因素。

学校以及整个教育部门有和一般生产企业相似的特点,同时也有教育部门的特殊性。如果把其作为一个生产部门来看,那么教师和企业的一般工作人员有着类似的特点,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X效率。

X效率是20世纪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问题提出的一个新的解释效率的理论概念。X效率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于20世纪70和80年代创立与发展起来的。在这个理论提出之前经济学界都认为配置的低效率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X效率理论学者认为与X效率相比,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就不算什么大问题。该理论把个人的行为分析作为基本经济单位,说明了企业内部的低效率现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由于当时的研究导致这种低效率的原因尚不能确定,所以莱宾斯坦就称它为X效率。

学校教育的X效率则表示在一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学校由于各种内部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或获利机会而处于的一种状态,这个原因在本研究中主要指教师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关系,它表示学校教育部门中学校教育投入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率与理论贡献率之间的比较。

三、教师身份变迁对学校教育X效率的影响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这个群体的变革会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身份变迁的过程更是教育变迁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深深地影响教育的发展状况。教育X效率是我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内容,那么教师身份变迁是如何影响教育X效率的呢?在这个过程中教育X效率减小了还是有所提高?在本研究中,探讨的重点落在教师身份变迁对学校教育X效率的影响上。

(一)教师身份变迁对学校教育X效率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全权委托”偏好原理告诉我们,教师宁愿作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这一选择的结果,而不愿接受他人的选择及其后果。教师的身份是“单位人”的时候,其工作行为受“单位”的影响和控制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己的选择行为受到了部分的抑制,导致其不会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的身份变成“契约人”之后,教师在工作中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能够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根据选择理性理论,教师在作出决策的时候,会更加谨慎,更多地倾向于理性选择,所以,教师会比之前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选择后的行为中。如果教师们选择做一名“好老师”,那么学校教育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X效率也会相应降低。

另一方面,莱宾斯坦认为:个人对理性和非理性的选择程度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个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他曾引入了耶基斯—多森法则分析学校中刺激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借此研究压力与理性选择程度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二次曲线函数关系(图1),即开始时刺激水平的增加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刺激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加,学习成绩将逐渐减退。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适度的压力水平下,人们的理性程度较高,会积极采取极大化行为,工作会有最好的绩效,p0表示压力最优水平,即在p0压力水平时,个人的决策理性程度最高。[2]但个人承受的压力水平相对较高或较低时,就不会再注意细节,会采取“松散的决策”,工作绩效相对较低。教师身份变成“契约人”之后,会面临就业、生活、养老等一系列问题,这让教师背负了相当的压力,当压力水平适度时,教师的理性特征更明显,会积极采取极大化行为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

(二)教师身份变迁对学校教育X效率的消极影响

首先,教师的理性程度和努力水平与其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有关,压力不足和压力过大都不足以诱致最大的理性程度和努力水平。但教师的身份变迁是伴随着教师人事制度的变革发生的,由于我国目前教师人事制度还处在改革实验阶段,在改革人事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在一定期间内必须完成多少课时任务,在指定的重要刊物上发表多少篇学术论文,出版多少著作,等等。这些硬性的量化指标中,有些是教师经过主观努力后难以完成的,致使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过大。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与学生培养方案不一致等原因,使一些教师长期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不饱满,教师工作压力不足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这种压力过大或过小的情况,都会影响教师决策和行为的理性程度和努力水平,进而影响其工作效率的提高。

其次,X效率很大程度上是由委托—关系而产生的利益损失带来的,亦即成本。在学校内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学校的运作,组织协调学校的各个方面。但是学校的管理层不可能包办所有的事务,它需要委托包括教师在内的教职员工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身份变为“契约人”之后,教师与学校是以契约的方式建立起彼此关系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管理层作出制度安排,让渡部分权力,委托教师完成管理层的目标。但教师所具有的选择理性决定了他们除关心学校的总体利益外,可能还关心切身利益。

最后,教师的“契约人”身份是以教师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为表征的,而这种劳动合同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合同。在学校劳动合同中,只能规定教师的工作时间和报酬标准,却不能事先规定他们必须付出的努力。事先规定个人的努力程度,学校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管理层必须具备超常的知识和能力,这些都是很难做到的,只能从道德上加以引导。这种劳动合同的不完全必然带来教师劳动供给的不完全,而且对于这种劳动供给的不完全,监督力量也无能为力,一旦教师的价值趋向和学校的目标有冲突,教师有可能就会关闭努力系统。

四、改善学校教育X效率的策略

(一)完善教师人力资本市场的交易环境

教师人力资本市场,是指传递教师人力资本供给和需求信息,使教师与用人单位进行谈判,形成劳动契约,实现教师人力资本合理配置,并实现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专门场所。只有在一个比较完善的交易环境中,通过市场需求的吸引力和竞争压力的双重作用,相同存量的教师人力资本才会具有相同的价格和报酬。同时,完善的交易市场还可以促进教师人力资本供求信息的公开,提供一个有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确保双方的合法利益得到维护,减少不完全劳动合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完善我国教师人力资本市场的交易环境需要我们运用制度和法律手段,从根源上确立教师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为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打好基础。国家应该通过《教育法》《劳动法》等相关规定,肯定教师人力资本产权的主体地位,确定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市场契约性质,给予教师作为人力资本市场交易主体的相应权利。

(二)实施以人本为核心的多种激励方式

激励是提高教师努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激励方式的实施要切实以教师为本,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激励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激励,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激励。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而一种投入增加时,这种投入的边际产出将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因此,当支付的货币报酬连续增加到一定限度时,物质方面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将逐步递减。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激励就变得更重要。在身份变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教师享受到经济地位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同时还应该让教师获得与其身份相符的社会认可和尊重,提高其社会地位。在中国的传统中,圣贤、公仆与专家等都是教师身份和形象的集中表达。这是社会对教师认可的方式之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因此,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这种来自历史的持久记忆和想象无疑是一笔可贵的文化财富。同时,我们还应该在制度上保持与文化的一致性,重新构建起尊师重教的传统,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给予教师期望的实质性待遇(如德、法等国家的教师公务员身份待遇),重构教师的名分和身份。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是从心理上支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关于教师地位问题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的地位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指出:鉴于“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教师这种职业对人类的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必须确保教师的应有的地位”。总之,我们要营造一个使教师有较高职业声望的社会环境,让教师从心理上感受到社会对其的尊重和依赖,从而从精神层面激励教师努力工作。

目前,部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仍然属于简单粗放型。对教师实施不合理的评价标准,致使教师压力过大或过小,无法进入最佳工作状态。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办法,是设置一个聘任教师的“实验期”。在这个“实验期”内,学校可根据教师实际完成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情况,对这些量化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如果一些指标大多数教师经过主观努力仍然完不成,就降低这些指标;如果一些指标不经过大的努力也可完成,就提高这些指标。这样,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实验期”,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就可达到充分调动教师工作潜能的最优水平。这个方法,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中使经济运行达到最优状态的“试错过程”。同时,要解决学校和教师之间因委托—关系而产生的消极作用,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变成委托人,实现人的委托人化。具体地说,就是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从而主动参与学校内部管理,并自愿提高自身的工作努力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科学准确,用语规范。

政治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且术语较多,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准确,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这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讲解必须准确。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和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首先这二者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都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都要在法制轨道内开展平等竞争;但二者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让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市场地位和国民经济地位以便能更好的区分它们。

二、奔放豪迈,激情洋溢。

豪放的语言是教师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师豪放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这种心境会形成一种背景,在这种心境中愉快地接受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问题在于,要让儿童感到教师这些人之常情当中,包含着正直,有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以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效果。

在讲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一必要性时,我向学生提问:“现在条件好了,还有必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吗?”同时,语重心长地和学生谈到:“无论是从传统美德还是从现时国情看,这种精神都不能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奢侈消费,习惯过分优裕的生活,会使青少年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惯,以至于丧失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让我们时刻记住我国的国情和奋斗目标,做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有为青年”。

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生动和形象,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要想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教师必须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可结合名言趣闻、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课堂效果。

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银行的分类》时,几家银行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

中国人民银行:银界舞龙头,吸储开源作砥柱。行家行虎步,金融调控领潮流。

中国建设银行:支持贷款住房,走进新时代。扶助成功创业,迎来大前程。

中国工商银行:银助厂兴,聚江揽存成活水。行融资润,扶工促贸涌春潮。

中国农业银行:疏通信贷沟渠,兴国担大任。拓宽金融领域,支农奔小康。

运用通俗易懂的打油诗,可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刻。

四、节奏和谐,抑扬顿挫。

第一,语言的速度快慢、力度大小、语调升降等都是形成教学节奏的基本因素,处理好教学语言的表达,会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恰当控制语速,快慢适宜。当学生精力不集中、精神松弛时语速应放慢;分析重点难点时,语速放慢;一般材料的学习,语速可加快。

第二,注意语调的适时变换。一节课就像一部电影,有前奏、开始、、结束,教师的语调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当高兴激昂时,要自然地露出笑容,语调要高一些;悲伤时,语调要低沉一些。

第三,注意语调的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可以起到叙述清晰、集中注意、引发思考、突出重点的作用。总之,语调起伏的变化伴随着感情的抑扬,成为有力的表达手段,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五、语言简洁,突出个性。

语言是传递教学思维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讲课语言,必须经过认真组织、反复推敲,做到简洁、条理清晰;冗长的说教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出现偏差。

教师的讲课语言应是对教学内容加工改造后的知识抒发,应体现语言的个性化特色。尤其在一节课的结尾,更应用简明的语言来总结概括本节内容,突出重点。

第8篇

 

经济法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从事经济法律实务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改革,各大院校经济法课堂教学逐渐向科学化、职业化方向转型,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现今的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无可避免的面对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鉴于此,新时期下,各大院校应从时势格局出发,紧握时代脉搏,顺应时展趋势,注重经济法专业与社会实践的有机整合,反思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以把经济法专业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本文就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探索。

 

一、当前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需要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理解、掌握和运用经济法是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然而,在现有的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重理论,轻实践,一味的对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而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却相对弱化,这使得一部分同学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差,只会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偏差,使得教学效果与教学成效低下。

 

(二)教与学的矛盾

 

新时期下的教学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无论是经济法专业还是其他学科课程,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基础差异性。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明显看到基础差的同学接受能力差,学习兴趣下降;基础好的同学觉得知识点过于简单,不屑一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力不从心,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同学。

 

(三)教学目的脱离实际

 

经济法专业课程是为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经济法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但在实际的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却难以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时有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实践的应用,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却又忽略了理论知识的融合。这些现象的存在归根究底就是因为学校对经济法专业课程教学的设置和考核上脱离了实际。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受到阻滞。

 

二、新时期下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一)转变教学观念,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必须统一起来,缺一不可,而教师又是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主体,教师通过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响应这种引导后,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并启动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实现角色定位的转变,注重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当中去,发挥其主体地位。

 

(二)以职业为导向,重视经济法实践教学

 

经济法专业学科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其所涉及的内容众多,如果仅仅单方面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是难以达到教学成效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授课时不能站在教师 “教”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从教学培养目标出发,脱离学科禁锢,从学科教育向职业化教育进行转变。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其具备很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不能过于片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就业联系,造成学生思维与社会实际的脱机,缺少就业认识,而是以课堂教学服务就业指导为主,强调突出计算机实践技能培训,紧跟时展趋势,瞄准社会计算机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而培养拔尖的技术人才。

 

故此,教师应从打散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入手,让课程教学围绕学生日后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实用性联系。如学习《企业法》时,可以集中组织学生到实习用人单位、实习基地进行锻炼,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探索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学习与《企业法》相关的课程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而将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强调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在真学和真做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在实践与创新目标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开展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解相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精心策略和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运用经典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景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如果照搬教材内容,只会让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通过案例教学,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三、结语

 

经济法专业是作为各大院校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主干学科之一,学校应从其课堂教学模式出发,进行实践探索,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对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以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经济管理人才。

第9篇

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非常可观的发展成绩,经济管理专业也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但是对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导致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能够对此不良教学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本文就是对探究式学习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能够有所启示,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成效;应用

引言:

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专业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高职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掌握众多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经济管理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追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发展,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探究式学习模式具有的内涵

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使得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独立阅读以及独立完成写作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内容,但是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这一教学要求,对于学生的发展会造成严重的阻碍。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教师并不会将结论直接的告知学生,而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在探究的道路上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且懂得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为学生日后的经济管理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承担着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身份,当学生在探究学习道路走入误区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纠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在探究学习道路上走的越来越远。

2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2.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一定的尊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可以被称之为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和优化,满足现阶段教育的实际需求。主体性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人员,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给予充分的尊重。积极的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引导,能够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方法。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对于主体性教学没有明确性的认知,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学中仍是沿用传统老旧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担任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人员,导致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良好的呈现。

2.2忽视学生亲身实践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专业,对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教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一味的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创建自己所认为的高效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长时间作用下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消减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课堂,教师通常会将很多的结论直接性的告知学生,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具有的潜力。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亲身实践,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众多知识转变为自身的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对此采取了忽略的态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2.3教学评价不够合理

教学评价不够合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多次强调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课程,若是仅仅应用一张试卷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效,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如果只是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学生只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会逐渐的减弱。很多学生往往很努力,他们对于经济管理有着属于自身的看法,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很好,但是在试卷考试过程中却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一张试卷将学生以往付出的所有努力给予了否定,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影响,高职院校需要认识到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需要创建合理的、科学的,适用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价,从而保障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1]。

3探究式学习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促进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于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应用也需要讲究策略,主要为以下几点。

3.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明确自身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的角色,不能刻意的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情况、学习兴趣等众多方面,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将本堂课的教学计划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调查,翻阅书籍等方式,加强对案例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同进行角色扮演,与学生一同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

3.2要突出学生自学

突出学生自学是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关键,高职教师对此必须要提升重视程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编制学习计划,并且依据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高职院校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分配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刚刚接触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脑海中并没有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教师对于为其分配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当学生逐渐适应探究式学习模式后,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进行缩减。若是课堂教学内容过多,教师怕完不成自身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对一些并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整理,将其制作成为教学课件,并且在班级的腾讯聊天群,或者是教师的微博平台进行,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模式开展创建良好的环境,同时保证自身的教学进度。教师需要实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对于具有浓厚学习热情,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学习态度懒散,不能完成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的学生,需要给予一定的批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试卷考试成绩,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的努力程度等众多方面,多方面的进行教学评价,从而对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2]。

结语

经济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但是对其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但是探究式学习模式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促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教育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使得探究性学习模式具有的优势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全面的发挥出来。

作者:宋传祥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