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5:34:20
导语:在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乡村旅游、休闲旅游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6-2
1 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状况、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后,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富庶了的人们追求休闲度假生活方式,促使了现代乡村旅游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旅游业的重要部分,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有如下四个发展特征:
1.1 多样的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为核心
从需求上满足都市人对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的追求,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渴求、探索、感受、挑战。在乡村可以感受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文化习俗、感受真山真水带来的惬意,可以实现休闲度假、健康锻炼、自然山水、文化体验等紧密结合。
1.2 丰富的休闲学习型活动内容为主流
去乡村旅游的都市人大都较富有且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对精神文化的学习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些旅游者内心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自然地理、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传统手工艺技术知识,加强相互交流和沟通等成为主流需求。
1.3 低碳的环保教育活动内容为趋势
西方乡村旅游多年来一直倡导环境保护,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低碳旅游深入人心。让旅游者在真山真水环境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义,认知不同的环境特征,增强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使游客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然的生态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升游客的心理满意度。
1.4 细分的中高端市场为方向
不能将乡村旅游主要方向仅仅放在发展“农家乐”,而应提供综合多元的乡村旅游服务品种,满足不同层次都市人的旅游需求。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成熟多样化的特征,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旅游市场的中高端细分市场。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家旅游局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2006年旅游活动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活动主题是“中国和谐城乡游”。
近年来物质生活的极端化使缺少信仰的都市人感到生活的虚幻空洞,前工业化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强大精神压力和环境污染,促使都市人寻找精神和感情的补偿方式,而乡村旅游可以暂时满足人们摆脱羁绊、寻求对休闲、轻松、满足、自然、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乡村优美的山水环境中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追求。现代都市庞大的城市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讲究理性消费,拥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定期去乡村进行短暂旅游,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
3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3.1 苏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的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水乡古镇旅游等板块都取得快速增长,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业在GDP中比重作出巨大贡献。这既是苏州不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增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具体实践的重要成果,也为苏州继续实行旅游标准化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州到2012年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以低碳旅游经济为主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苏州“十二五”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
3.2 苏州乡村旅游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服务,是规范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产品质量,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创建旅游标准化城市可以巩固“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特色新优势,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培育更多旅游服务品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从旅游标准化与规范管理的角度看,旅游行业良好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的效果,成为评价服务质量的依据;从发展模式上看,旅游业建立良好的标准体系,是加快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3.3 苏州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苏州两千多年沉淀的吴文化,其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境内星罗棋布着密密麻麻的经过整治的湖泊和水道,鱼类物产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可规模化发展美食品尝和体验式捕渔乡村旅游项目。遍布有深刻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灵岩山、天平、七子、穹窿山等丘陵山头,环如障列,是建设美丽、原生态乡村的重要支撑;依山广泛种植名茶碧螺春和亚热带水果枇杷等,可大力发展采摘旅游活动。
苏州境内山水相连、湿地与乡村一体。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环湖、沿山的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落,构筑以太湖为背景,山、水绿色环抱,具有山水、种植农业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集群。沿湖、环山资源的“自然、生态、野趣”是其最大卖点,吴文化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水融,可规划发展成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湖滨、山间现代农业生产相依支撑的格局。形成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六大主类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区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满足都市人的内心需求。
3.4 苏州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截至到2010年,苏州市已经拥有30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形成越溪旺山、树山、金庭明月湾、东山三山岛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和太湖亚热带水果采摘活动、太湖淡水渔捕捞等体验旅游项目。“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一种模式,已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特色旅游产品。
3.5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准化、多元化仍不足。对于现存的乡村旅游经营方式简单粗放,内容单一,项目雷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是无法适应“大旅游”形势下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2012年要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要求。
其次,基础建设、服务设施较为滞后。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在交通、餐饮服务、乡村住宿、民俗娱乐、绿色环保食品等方面不能真正适应都市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缺少足够的体验和文化学习式旅游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急需提高。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点分散,经营实体规模普遍较小且多为市场主体经营,再加上多年来市场竞争无序导致信誉低下,低端恶性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低下,非常不利于苏州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
第四,对乡村原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产业政策支持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农业的原有生产形式受到破坏。对于原有古村落、古民居、古习俗的开发和保护仍缺乏科学论证和系统保护,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过分追求短期利益。
4 对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应立足于未来行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分析,关注后工业化时代都市人旅游消费兴趣,借鉴西方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深入分析并系统性整合苏州的旅游资源要素,遵循低碳时期旅游市场经济规律,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和开展这项工作。要树立“标准就是市场、标准就是竞争力、标准就是效益”的意识,通过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质量。以标准化推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现苏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4.1 保持并开发原有基础资源
乡村旅游应以苏州现有的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展现苏州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它和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关。适度开发现有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增设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强行推广乡村旅游标准化,破坏原有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失去其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4.2 开展特色旅游项目
要实现乡村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必须立足于对优势资源禀赋进行细分,发展众多的特色旅游品种,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乡村旅游,满足都市消费者的体验和学习需要,以绿色和环保为主题开发更多的消费农产品,促进农、林、牧、副、渔产地吸引旅游者在此长住或增加回头率。
4.3 增强游客体验感受
都市旅游者来乡村旅游主要目的是利用闲暇时光来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突出分配体验式休闲功能,使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就无法吸引都市旅游者。目前全世界乡村旅游中体验式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的旺山村和树山村,目前就是以观光旅游及农家乐为主发展起来,没有足够多的让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的项目,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流方向。
4.4 协调统筹,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建立以旅游、农业部门为主,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加大乡村旅游服务与规范指导力度;加强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扶持,进一步细化任务和部署,推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速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安全、卫生、生态环境进行清理整治,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质量;强化乡村旅游规范指导,推广更多乡村旅游典型区域或类型,营造苏州“大旅游”格局下乡村旅游的全面提升,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4.5 紧扣山水湖泊和独特历史文化习俗两个主题
应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发挥苏州优势旅游资源要素,将现有乡村资源细分为乡村古镇游、乡村太湖休闲游、乡村渔业捕捞游、农业采摘游、水产湖鲜品尝游、乡村古村落游、乡村明清民居游、乡村手工艺游等特色旅游,开展规模更大可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研究乡村旅游与各特色旅游之间的关联度,在“大旅游”的原则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品牌,实现“十二五”苏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6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企业、协会等共同推进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引导各类资金,加大乡村旅游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旅游服务标准宣传培训、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推动建立一批具有浓厚苏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规范其在运营、游客服务、接待设施、内外部环境、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保障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通过政府专项预算扩大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免费创业培训,规划各区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2012年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2,28(5).
[2] 李伟,武友德.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与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邢夫敏.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
2010.12.
[4] 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城市规划 问题和策略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有限,而煤炭、石油等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造成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必须认真的加以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研究的长远意义
低碳城市建设的提出,是基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普通居民的低碳生活理念。这是个认识问题,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上层建筑,解决好了,事半功倍。
(一)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低碳经济依托。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共识,恶劣天气比率正在加大,人类生存面临威胁,低碳经济不是可为可不为,而是非搞不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企稳,再一次进入快车道,能源需求还会不断攀升。不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将对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推迟城镇化的建设速度。
(二)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急需改变。城市建设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不顾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地大搞雷同的低级建设。要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环保能源,确保城市建设和自然景观达到相对的平衡。城市经济,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城镇建设顺利展开,保证生产持续发展,保证居民绿色生活。
(三)新能源替代意义重大,应及早安排。与低碳型城市建设、低碳经济紧密相关的能源体系调整很有必要,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代替煤、石油等传统能源,是低碳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
二、建立符合我国地域特点的评价体系
首先就是指标,低碳型城市的标准。欧美的标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必须有中国特色。我国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就不能不考虑建设更多的低碳型城镇,而不是一窝蜂的搞混凝土大战。不能走西方曾经走过的高速度、高污染、高危害的老路,要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低碳型城市标准。
其次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搞清低碳型城市建设和低碳经济的关系,同时要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设定评价和考核的底线。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并可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是,改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是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低碳和生态的生活方式逐步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低碳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
低碳型城市概念的主要方面就是,较低或更低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型城市建设就是通过制度制约、技术开拓、产业调整和新能源的开发使用,达到发展和环保双赢的态势。
(一)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表现突出。虽然采取了重污染企业的迁移,城市道路的升级,供电供热的改造等措施,但是问题仍然严重。近日在我国多地出现的雾霭天气,足可说明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
低碳型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城市企业的生产的污染、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居民生活碳排量过多。在较老的工业城市中,企业生产沿袭了旧有的生产模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违规排放仍然严重;交通设施利用的饱和,车辆废气的排放直接造成空气污染;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还很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惊人。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环境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碳排放过量造成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抓主要矛盾,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改变趋势。在一些城市中环保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达到了重度污染的水平,而且随着国际气候的变暖,形势更加严峻。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发展和税收的大任,但很多还是技术水平低下,以粗加工为主,解决起来相当困难。
发展低碳经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一定要以技术进步为导向,才能破解。1、积极推动低碳技术运用。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升科学技术的水平;2、推进主导产业链向纵向延伸,提高煤炭、石油、石化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三)从粗放型到资源循环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在资金投入、生产过程及产品的消费和垃圾的处理全过程中,把粗放型的企业逐步改造成依靠资源循环,可以持续发展的,最小碳排量的低碳企业。以资源的完全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为主导。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无废弃、零排放为目标。把住这一关,就为低碳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低碳城市模型,在新的城镇建设中统一规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底子薄,经验少,技术弱,发展是第一位的,无法复制西方的城市文明,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型城镇建设道路。
低碳型城市建设不单纯是经济建设,也是经济关系、道德关系、人文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体现着人性的光芒。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数据,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证,对建设方案进行研讨和审查,确保在建设中,低碳型城市拥有一定的比例。
【综述】:综上所述,低碳型城市建设不仅仅国际主流趋势和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低碳型城市建设包罗万象,相互联系和制约,应该引起我们建设者的高度重视,深入探讨,仔细研究,付诸实践。努力把城镇建设成蓝天、碧水、清洁、美丽的人间圣地。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贫困山区
在文化旅游方面,新宾由于拥有独一无二的清前史旅游资源,因此,很轻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自然生态旅游方面,新宾旅游也要突出特色。据笔者调查,辽宁省的乡村生态旅游,近一、两年来发展得最为火暴的是一些大城市周边农家乐旅游,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中25岁—45岁的上班族,这些人大多工作繁忙,经济条件较好,其中很多人拥有私家车。他们大多工作压力大,渴望到大自然中彻底放松紧张的心情和心理压力。但因工作繁忙,他们大多数情况只能选择短期游。而城市周边的农家乐由于距离城市近,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而成为这类人群的首选。而城市中的其他人群,如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渴望玩耍的孩童却很少有适宜的地方可游。事实上,这些中老年人中有很多来自农村或在农村居住过一段时间,退休以后,他们希望回到农村看看,而且有时间,经济上也比较宽裕;而以玩耍为天性的孩童,在城里由于缺少真山真水的相伴,或多或少地少了一些快乐,父母更是希望在黄金周或暑假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游玩,因此,这两类人群的旅游需求很大。新宾应把握市场特征,瞄准市场缝隙,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针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喜山喜水及老年人喜静喜忆旧的特征,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及老年的特色旅游项目。
进一步加强发展旅游的软硬环境建设
发展多种形式的旅游,当地政府要起主导功能,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办法,要加强利于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加强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进各种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比如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开发,鼓励村民自主兴办农家游等。在税收上,要给予适当的减免;负责对外宣传;并且要保证旅游地的治安状况。
硬环境建设是指建设发展旅游所必需的配套设施。比如加强道路、农舍等的建设。如前所述,新宾的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境内只有南杂木镇有火车经停,所以,加强公路建设是新宾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环节。此外,由于地处山区,通讯设施比较落后,为加快移动通讯建设,新宾计划建设四座移动通讯站,以保证实现通讯数字化,立体化。
新宾县地处辽宁东部龙岗山区,占地4200多平方公里,人口31.5万。新宾是满族的祖居地、清王朝的发祥地,是满族文化的摇篮,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境内拥有多处古文化遗址。素有“辽宁东部绿色屏障”的美称,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但是,多年来,由于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新宾一直没有发展起像样的工业;加之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所以新宾不仅是辽宁省15个贫困县之一,而且是国家级贫困县。笔者认为,像新宾这样旅游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山区县发展旅游业是其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之一。
一、新宾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1.文化资源丰富,清前史景观举世无双
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女真国,从此奠定了清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新宾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山区县变成了历史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真人为新宾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清第一陵——清永陵,此外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王朝的奠基之城——赫图阿拉城;有四位清帝东巡谒陵祭祖的御路;有建洲三关和夏园行宫。据不完全统计,新宾全县现共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城池和其他古遗址67处。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
2.自然环境美丽,物产丰富
新宾位于长白山余脉的延伸部分,森林覆盖率达到71.3。境内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风景怡人,自然风光十分美丽。这里有林茂、水奇的省级猴石森林公园,有着富于神话色彩的启运山,还有号称“辽宁屋脊”的钢山。这些自然景观各具特色,风物宜人,开发潜力巨大。此外,新宾的山,除前述诸山较大外,大多不高,但物产丰富。春天,万物萌生之时,很多村落四周的山上开始长出各种山野菜,蕨菜、猴腿、青毛管、猫爪子、香椿、四叶菜等,品种极其繁多;秋天,山货更是丰富,榛子、核桃、松籽、山梨、山葡萄、糖李子、山里红、圆枣子(野生猕猴桃)、各种蘑菇等应有尽有。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新宾地处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接壤,距离铁岭、开原、通化、抚顺、沈阳等城市均较近,但由于地处山区,境内只有南杂木有火车通过,所以一度比较闭塞,但最近随着抚顺至新宾、新宾至通化等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新宾境内各主要公路的相继拓宽,新宾的可进入性越来越强。现在,新宾天天都有开往沈阳、抚顺、通化、铁岭等城市的客车。非凡是近两年,私家车的猛增,这对于交通以公路为主的新宾发展旅游业是个极好的契机。
4.人工种植和养殖业发达,特产丰富
近年来,新宾县政府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和动物养殖业。由于水质优良,生态环境好,新宾养殖的林蛙鲜美可口,营养价值极其丰富,远销国外。新宾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的“林蛙之乡”。新宾的人参栽培面积达10000多亩,产量居于全国第四位。此外,新宾的实用菌、药材、肉牛、绒山羊也因质量优良而先后被国家和省命名为“中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辽宁省林业、人参、生产基地县”。还有,新宾根雕、林蛙、山参、珍贵药材、陆地香菇、梅花鹿及珍贵的天女木兰和细鳞鱼等产品远负盛名。这些富于地方特色产品,有利于吸引科研人员和相关喜好者前去考察,假如宣传得力,开发潜力很大。
二、新宾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1.做大做强清前史景观游 清前史景观是新宾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新宾旅游的招牌。非凡是永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新宾更是名声大振,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因此,做大做强清前史景观游是新宾发展旅游的首要环节。目前,新宾已基本建成了清永陵和赫图阿拉城景区,在此基础上,还应增设新的景点及游乐项目,比如在陵内修建清帝及妃子的塑像、介绍各景点的神奇传说等等。
2.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类型
在做大清前史旅游的基础上,新宾还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深入发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发展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因为同为世界遗产的三个前清寝陵中的两个——昭陵、福陵均在沈阳,而且沈阳的满族风情游也做得有声有色,大多数的游客在沈阳已经能够领略到满族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满族风情,因此,很多人不再选择去较偏僻的新宾,只有少数的探究者和喜好者才会追溯源头,前往新宾。所以,新宾的旅游部门应细分目标市场,面对广大的普通游客,非凡是省内游客,新宾旅游应另寻卖点。事实上,如前所述,新宾山多水多,景色秀丽,自然环境美丽,而这对于缺山少水的城市人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面对省内游客,新宾旅游应以自然山水为招牌。同时,有别于沈阳满族贵族、皇族风情游的、富于乡村特色的纯朴的满族百姓生活风俗游、民间表演也应作为新宾旅游的一个特色,以丰富新宾旅游的内容。
5.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新宾的知名度
首先要通过省一级的各种媒体,向广大省内游客宣传新宾自然生态游的特色;其次是印发一些有关新宾概况以及清前史重要人物的传说、满族风情等内容的书籍或宣传资料,面向国内外发行,以扩大新宾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第三是通过邀请旅居国内外的满族知名人士回乡省亲观光,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借助居住在天南海北,生活在四面八方的满族同胞来宣传新宾。此外,还可以通过和省内各个城市的旅行社合作,设立旅游线路,请旅行社代为介绍和推广。
总之,发展旅游业,是像新宾县这样兼具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但却经济落后的山区县区提升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这些地区应在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生态、民俗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以此带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侯雪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8—18.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处理;转化;项目化;系统性;资金概算
中图分类号 S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12-02
随着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农作物秸秆作为主要的生活燃料使用已成为历史。近年来,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农民直接在田间焚烧。一到收获季节,农村到处是烟雾缭绕,直接影响城市空气。特别是在公路、铁路沿线,燃烧的烟雾笼罩着路面,不仅影响了汽车、火车的正常行驶,而且还因此造成交通事故,危害极大。各地政府部门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引导和阻止,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秸秆的焚烧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秸秆散落在田间对下季作物的播种有影响,农民焚烧图方便。政府禁止燃烧秸秆主要是从“堵”的方面做文章,如果只“堵”而不加以有效疏导,时间一长,人们就会对“堵”的做法产生对立情绪,秸秆燃烧就会死灰复燃[1-2]。本文试着从疏导方面即“农作物秸秆处理系统项目化”的可操作性方面作一些探讨,希望以此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做深入研究。
1 秸秆转化系统性
秸秆的转化要改变目前简单、零散、无序状态,把“收获、储存、加工到应用”建成产业链条,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这样农民才有把秸秆从农田拉出来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秸秆的焚烧问题。
1.1 收获
机械化收获是现在农村收获农作物的主要方式,大宗农作物收获的机械化率几乎达到了100%。现在有些地方要求机械收获时将秸秆碎化还田,但碎化的秸秆还是有10 cm左右大小,在大田会影响下季作物的种子播种,甚至影响作物的出苗,有些农民仍然将碎化的秸秆焚烧。如果收获机械都带有秸秆打包设备,在收获的同时将秸秆打包留在大田,便于农民搬运出来,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2 收集
秸秆的收集就是在村级行政区建一场地,将打包好的农作物秸秆集中堆放,并按各农户的要求(粗粉碎、细粉碎、换肥料、变卖)登记。
1.3 加工处理
收集的秸秆根据农民的要求进行加工。村级负责简易加工,镇级负责有机肥料的加工及秸秆资金的组织。其中需要细粉碎、粗粉碎作饲料的,就地在村级加工,并免收加工费;需要换成有机肥料的,按150 kg秸秆换1袋有机肥的标准折算,肥料来源为镇级相关部门;需要变卖的,按秸秆0.2元/kg结算。秸秆加工费用及收购费由镇级相关部门组织。
1.4 还田
秸秆以有机肥或腐熟的牲畜、家禽的粪便等方式还田,深耕深埋,一方面能很好地改良、培肥土壤,供农作物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减少肥料的流失,同时保护农村环境。
2 秸秆转化项目化
把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农业惠农补贴政策和秸秆还田有机地结合起来,取消粮食补贴等补贴的直补方式,把粮补等补贴变为秸秆的处理费用。
2.1 秸秆加工及兑换方式
一是秸秆细粉碎,用细粉碎机械加工。二是秸秆粗粉碎,用粗粉碎机械加工。三是秸秆换有机肥,每150 kg秸秆兑换1袋有机肥。四是秸秆出售,按秸秆价格0.2元/kg收购。
2.2 秸秆收集、加工费用核算
一是秸秆细加工费,按加工秸秆60元/t计费。二是秸秆粗加工费,按加工秸秆60元/t计费。三是秸秆加工有机肥,按每袋有机肥(40 kg)60元计费。四是秸秆收集打包费,2季750元/hm2。
2.3 粮食等补贴兑现方式与秸秆回收
改变以前粮补等补贴方式,把补钱变免费加工、兑换有机肥、秸秆有偿收购形式,让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一是秸秆统一回收堆储,登记在册。以后根据农户需要再下账。二是秸秆加工实惠大于粮补等补贴。秸秆经过细加工,可以作为鸡、鸭、鹅、猪、兔等的饲料;秸秆粗加工,可以作为牛、羊等的饲料。农民在此加工,既免除了加工费,又得到了免费的饲料,饲养的牲畜还可以增加收入,可谓一举多得[3-4]。免除的加工费、秸秆收集打包费,大约1 650元/hm2,实惠大于以前的粮补等补贴。三是秸秆兑换有机肥实惠大于粮补等补贴。1 hm2地的秸秆产量(2季)大约为15 t,可以兑换5~6袋有机肥,每袋有机肥按60元计,农民可得300元左右实惠。四是秸秆变卖得实惠。1 hm2地的秸秆出售可以获利2 250~3 000元。
2.4 村级秸秆堆储区建设
一是村级秸秆堆储区地址选择。选择村级行政区比较中心、交通便利的地点设立[5]。二是村级秸秆堆储区面积用地1 hm2。按1 hm2地每季7 500 kg秸秆计算,可以打成50 kg重的草包150个。按1个村级单位200 hm2耕地计算,大约是每季存3万个包,需占地0.67 hm2,加工区0.37 hm2。三是村级秸秆加工设备。需2台细加工机械、2台粗加工机械,日均加工秸秆量为7 500 kg左右。四是村级秸秆加工厂人员需6人左右。
2.5 镇级有机肥厂建设
在镇一级建设1座有机肥加工厂,采用圆盘式加工方式,加工设备比较廉价,成本低,比较受农民欢迎。有机肥加工厂选址:在镇比较中心,人员居住比较少,交通方便地方选址。有机肥加工厂面积:加工厂需占用土地面积一般为2~3 hm2,视各地具体情况确定。有机肥加工设备。采用圆盘式加工设备,一个镇级单位,建2台套生产线,日生产有机肥40~50 t,可消化秸秆40 t左右,可基本满足一个镇的秸秆加工需要。
3 秸秆转化项目化运作资金概算(镇级+村级)
秸秆的转化项目化运作资金概算,要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种植模式和不同的加工方式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本文不作叙述。
4 结语
将秸秆系统转化,实现项目化运,既能补充农民养殖的饲料,又能给农民提供改良土壤、培肥土壤的有机肥,让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的焚烧问题。
5 参考文献
[1] 鞠昌华.我国农作物秸秆处理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6):221-224.
[2] 郭利京,赵瑾.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及政策干预:以秸秆处理行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4(12):78-84.
[3] 刘旭凡,冯紫曦,孙家堂.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增刊2):412-415.
关键词:行知小学;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在当今的学校管理中,品牌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创建学校品牌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必然现象。”①如何认识教育品牌现象以及如何创建和经营学校品牌已经是学术界以及各个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行知小学研究概述
(一)关于行知小学的研究
关于行知小学的介绍,以早期的新闻稿居多。在程辰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对于行知小学的概况做了总体介绍,而综合性论述其发展历程最为全面的当属行知小学的杨瑞清校长的著作――《走在行知路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地介绍了行知小学的发展历程,凝练了其品牌特征,分享了行知小学如何从一所普普通通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牌小学的成功经验。行知小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转折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各具特色,经历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赏识教育和赏识管理等五个特色管理模块,现已基本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2015年1月10日,行知小学即将迎来更名三十周年的纪念日,行知小学从当年五里村的农村小学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品牌小学中的一面旗帜。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分会2014年会暨第十届行知教育三国论坛上,一段《精彩行知路,悠然三十年》的纪录片很好地记录和展示了行知小学的发展历程。
“黑屋子,土台子,里面住着泥娃子,平时在家,拔草种瓜,家里没活,到校上学”。这是五里村小学当年的真实写照,如今来到这里,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题写的校牌空灵飘逸,青石铺就的银杏大道悠长而宁静,错落的现代建筑尽显通透与摩登,齐康院士义务设计的徽式教学楼黑瓦白墙,一派徽州民居的写意。大气、大志、大爱,行知校园不经意间便散发着如此高雅的格调。这是一片希望的田园,一方美丽的花园,一座典雅的校园,这就是我们大家的行知苑――含苞待放,生机盎然。1981年,五里村小学的“行知实验班”是破土的种子,播下这个种子的是一群执着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行知人,在崎岖的山路上,泥泞的田野里,刺骨的寒风中,有梦想为伴,有激情想随,有行动开路。1985年1月10日,县教育局将五里小学更名为行知小学,初担校长重任的杨瑞清忍不住激动,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时节虽还是严冬,我校却尽吹着春风,春风带来了一个新生命,江浦县行知小学从此诞生!”行知实验班,不留级实验班,学前班,扫盲班,家长学习班,村级大教育,这样多的实验,当时恐怕被看做是潘多拉的盒子,但行知人就是敢做那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永不放弃,时刻践行行知文化的精髓,生活教育,爱满天下。然而,诸如留不住骨干教师,办学经费捉襟见肘之类的困难始终无法摆脱。此时,改革的春风正席卷着神州大地,是该转变思路与时俱进了,于是有了晓庄师范第二附小的挂牌,有了校办工厂的经营,有了实验农场的创举,可是,这些还远远不够,行知人在期待着新的突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知先生的话此刻有了不一样的启示,它似乎第一次那么重要地指导着行知人的行走方向,再多的钱也造不出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再多的钱也造不出多姿多彩的大社会。1994年,行知基地应运而生,“晓来采茗煮春寒,身许虾兵不识荷。黍薯才黄秋已老,制陶雪也作悠然。”这是何等的惬意!行知基地的成立是在村校联合的基础上达成的新的联合,那就是“城乡联合”,从此,行知之路柳暗花明。20年来,行知基地接待20多万城市学生,成为令人向往的社会实践乐园,本世纪初,周边8个村小陆续并入,行知路延伸到了长江岸边,老山脚下。2005年,新加坡南洋小学师生来校活动,行知人开启了国际联合之路。从此,行知之路洒满阳光。10年来,国际联合之路越走越宽,已有近万名境外师生来这里走近行知文化,融进乡土文化,体验南京文化,领略长江文化。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同行共同搭建的“行知教育三国论坛”已延续到了第十届,这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学校”。中华文化体验中心,国际汉语教室的设置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让境外师生浸润着儒家文化气息。录播教室、信息系统的装备和“电子书包”实验的开展,又让行知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外部的先进经验可以引进来,本校的师生得以走出去,对话世界,放开视野,加快成长。2014年,青奥会让行知之路延伸到了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作为青奥示范学校,行知小学和新加坡学校之间开展了“同心结”活动,行知小学的新加坡小屋在世界文化村精彩呈现,作为青奥会的文化教育场馆,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来到行知基地,体验生态环保农业,感受行知教育魅力。三十年,行知小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和期待行知小学的下一个三十年,还能更精彩。
(二)关于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的研究
一所好的学校,离不开一位好的校长。行知小学的成功也离不开杨瑞清校长的努力付出。关于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的介绍,同样以新闻稿居多、经验介绍为主,还有一部分是对于杨瑞清校长报告会和著作的感想。在邹红梅的《听杨瑞清校长报告会有感》中她感悟最深的是杨校长对于差生的“花苞心态”,体现了爱的教育;王春芳在《行知路上的震撼――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中提到,“感受最多的就是震撼”,认为“他的信念和理想令人震撼、他的忠诚和爱心令人折服、他的勤奋和探索令人感动、他的坚持和创新令人敬佩。”校长杨瑞清2004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之一的《走在行知路上》,分享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豪言壮语,“为农民办一所真正的好学校,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②。另有两篇硕士毕业论文中,也分别以行知学校品牌和杨瑞清校长为个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其中,杨旺杰在硕士毕业论文《校长的道德领导――基于浦口区行知小学的个案研究》中细致地展现了杨瑞清校长道德领导的本质内容和关注层面,在此基础上,结合杨瑞清校长领导行为的一些片段,就“校长如何走向道德领导”总结出了五点归纳性建议:(1)校长的道德领导应该是关注所有学生成长的领导;(2)校长的道德领导应该是有为整个社区发展服务、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领导;(3)校长的道德领导应该是与教师处于同一共同体中平等对话、并为其专业成长提供机会的领导;(4)校长的道德领导应该是办一所真正的好学校的领导;(5)校长的道德领导应该是自我超越的领导。
二、行知小学品牌建设研究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其自身的品牌特色,对于其品牌建设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有学者也对行知小学的品牌建设进行了相关分析论证,“认为建设和打造学校品牌必须依托理论支撑,因校制宜,整体参与,着眼科学发展等方面,才会将品牌擦亮。
行知小学的品牌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三个十年,即第一个十年:学会“依靠”;第二个十年:学会“联合”;第三个十年:学会“经营”,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经营,即要凸显主体意识、要树立产业意识、要突出资源意识、要强化成本意识、要具有机遇意识、要形成选择意识,同时要“靠组织、靠制度、靠大家”才能更好地树立学校品牌。③杨校长在采访中曾说:“深深地感激我的每一位同事,深深地感激关心支持我们的每一位“陶友”,深深地感激这个无比优越于陶行知先生当年的伟大时代,共享行知教育,共建世界学校,共育全球公民,走在行知路上,辛苦就是幸福,疲惫就是陶醉,奋斗就是享受。”诚然,行知小学的品牌建设可以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已有的研究进展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对于行知小学的研究尚处于粗浅阶段,多是对于行知小学现状的介绍和评价,鲜少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研究,对于自身品牌建设理论尚未进行归纳总结,这也将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突破口。
注释:
①朱小蔓.学校品牌管理:一种道德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②王春芳.行知路上的震撼――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③杨瑞清.学会“经营”农村小学[J].中小学管理.2005.06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学校品牌管理:一种道德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邹红梅.荷的联想――听南京市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报告会有感[J].中国农村教育,2012,(12)
[3]王春芳.行知路上的震撼――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4]左明安.学校品牌建设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9)
关键词:杜桥镇 小城市建设 金融支持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55-03
近年来,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镇建设,现已初具小城市框架,杜桥镇将继续按照小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围绕“中国眼镜研发生产销售基地、浙江现代医药产业高地、台州湾宜居宜业商贸重镇”的功能定位,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农行临海杜桥支行,务实创新,智慧经营,进一步拓展农行支持小城市建设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加快农行小城市业务的有效、规范、健康发展,巩固和扩大农行县域市场领军银行地位。
一、临海市杜桥小城市建设及农行支持程度
(一)杜桥镇发展概况
杜桥镇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境内,是浙江省200个省级中心镇之一,并于2010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东北临桃渚、上盘镇,东南濒东海;南隔台州湾与台州市椒江区接壤,距海门港10公里;西与前所、章安镇交界;北依小芝镇,紧靠素有“小雁荡”之称的桃渚风景区;距临海市区60公里。境内有台金高速东延段道口,75、83省道在镇区交汇;83省道复线至临海市区只要25分钟;同时规划中沿海高速、73省道在境内均有道口;建设中的头门港将成为台州主港区。全镇镇域面积186平方公里,辖7个办事处、123个行政村、4个社区,现有户籍人口21.7万,其中外来人口6万多,长期在外经商人员近6万,是台州市人口第一大镇。杜桥素有“浙东南三桥”之一的美名,历来是台州湾北部商贸重镇,辐射周边人口60万,是临海经济社会副中心。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从2006年底的84亿元增至2015年底的222.5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25亿元增至11.2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7678元提高到22290元,年均增长13.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9:55.1:37。杜桥镇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经济发达,区位优势突出,各家金融机构纷纷设立,现拥有10家金融机构,22个人工网点、3个社区支行、17个自助网点,金融资源丰富,存贷款规模达200多亿元。先后荣获中国眼镜示范基地、中国眼镜出口基地、浙江省生态镇等称号,是台州市规模最大的中心镇。
1.主城区建设加快推进。杜桥镇是台州市首个实现控制性详规100%覆盖的乡镇,2015年完成杜桥镇总体规划修编评审,南工业城及杜桥城区E单元控制性详规等规划的编制。2011―2015年已开展城市设计地块的面积399.68万平方米,已竣工地块面积为17.81万平方米。农商银行总部、建设规划分局、供电大楼、万邦国际星城等建成;杜东城中村等旧村改造稳步实施。
2.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台金高速东延线建成通车,打破我镇不通高速历史。27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收益率超75%。完成河道疏浚15公里,完成城乡供水管网改造13公里、污水管网建设15公里,日污水纳管量从2014年的1万吨上升至1.5万吨,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4.15%。投资1.2亿元的杜桥污水处理厂即将开工建设。改造了杜西路步行街、凤凰山公园、街心公园、三角绿岛等公共休闲场所,以及杜南大道、沿海大道、滨海路、杜桥垃圾中转站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设。
3.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拥有耀达商贸城、中洋百货、东部建材市场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在杜桥设立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泰隆商业银行、民泰商业银行、湖星村镇银行、农商银行等分行12家;房地产业保持健康发展,建成了世纪豪庭、金都花园、时代名邸、理想家园、万邦花园、国际星城、国际名城等一批现代住宅小区。
4.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教育基础设施投入6640万元,投入资金同比增长79%,西洋小学综合楼竣工使用,大汾小学扩建工程竣工,川南小学迁建工程、杜桥第二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全镇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87.36%。积极发展老年事业,全镇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为35.2张。全力提升医服务水平,市二医院“智慧医疗”服务取得初步成效, 网上预约挂号、“智慧医疗银医通”等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全年开展镇级以上大型文体活动25次,新建3个村农村文化礼堂,松山区块文化综合设施,杜桥文化广场、杜桥博物馆、杜桥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累计建设13个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运营,共47个站点、1200个桩位,日借车达2000人次。依托全国首个乡镇应急管理系统,完善“数字城管”和网格化管理,建成区数字化管理面积覆盖率达97.5%。
(二)杜桥小城市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城市辐射作用有限。杜桥是全国眼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是全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之一,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与其他的小城市培育试点相比,杜桥镇的经济总量处于中下水平,优势产业尤其是支柱产业的支撑力和竞争力较弱,导致城市积聚力和影响力还有不足,难以带动全镇城市化的发展。二是城市管理有待提升。虽然近年来杜桥的道路在加宽,基础设施在改善,但是拥堵及环境秩序较乱等问题较为严重,城市管理水平与小城市发展所要求的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目前杜桥的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空间布局还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偏弱,公交、环卫、排水等市政设施还不完善,基础设施承载力不够强。四是机制创新亟需加快。虽然小城市配套综合改革全面展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平台建设等都已基本完成。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协调高效的小城市培育机制,尤其是在户籍改革、人口集聚等方面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机制。
(三)农行支持杜桥城镇化发展程度
1.主体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时点、日均存款市场份额“双提升”。至2015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6.52亿元,比年初增加1.23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1.75亿元,比年初增加2.87亿元。12月末各项存款日均余额15.86亿元,日均比日均增量1.69亿元。各项存款总量、增量均居四行第一。
2.资产业务保持平稳运行。各项贷款余额21.37亿元,比年初增加2.44亿元,其中法人贷款余额14.55亿元,比年初增2.2亿元,个人贷款余额6.82亿元,比年初增2424万元,扭转个贷上半年一直红字的被动局面。总量、增量均居四行第一。
3.中间业务收入精准完成。2015年农行临海杜桥支行以“土豪经济大营销、专项经济微营销”两大战略主线,以日均存款、账户扩面、工资、贵金属、商惠通、定利盈、活利盈等重点业务、优势产品拓展为目标,开展常态化的精准营销活动,“走得出去、请得进来”。全年共举办工资营销、驻点证券公司办理第三方存管营销、“你存定期我有礼”场内营销、“活利盈”专项营销等各类精准营销活动30余场次。2015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429万元。
4.经营效益总体平稳。共实现拨备前利润9944万元,拨备后利润9901万元,经营效益平稳发展。
5.客户维护工作卓有成效。一是做好存量客户维护。农行临海杜桥支行按照“名单制、目标制、管户制、责任制”的要求,全面梳理存量客户,层层落实营销维护责任,派专人负责关注客户大额变动情况,撰写网点客户变动情况表,每日对资金变动前十名客户进行电话回访,及时了解资金动向。二是提升员工客户营销维护能力。通过每日营销业绩公示晒单制、营销业绩PK排位赛、营销经验分享会等形式,提升青年员工的营销能力的同时,在全行营造了人人讲营销的良好氛围。
6.农村市场有效推进。明确农村市场营销责任,倾斜各种资源,内外联动,制订详细方案,筛选潜力目标,全面启动农村金融自治工作,成功营销6个有效行政村。
与此同时,农行临海杜桥支行一方面保持对东部入园企业特别是温州企业的营销力度不减;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本地优质中小企业的营销,对本地优质中小企业逐户罗列清单,分解落实客户经理,逐户走访,实施基本账户营销。
二、杜桥小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市建O是杜桥镇全面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是关乎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转变当地经济模式,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带动周边共同发展的有利举措。但是在小城市建设中,困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1.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保障有限。杜桥的城镇化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教育文化、就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系统性改变,因此在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量之大显而易见,尽管政府的规划中对各项投入作了明确的预算,但由于工程的建设周期往往较长,加上受物价上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单独由财政投入的建设资金略显不足。杜桥镇政府已成立小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由临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全额出资,从事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其主要融资方式为银行授信。
2.市民意识薄弱,公众参与度较低。受长期地缘因素影响,居民对现有的村落分散―中心集镇的地域分布方式较为习惯,对即将到来的小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较为陌生。政府对小城市化建设的宣传引导力度不够,以至于居民对城镇拆迁重建、城中村向社区化改变认识不足其生产生活方式也难以改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3.城市经济格局未形成,居民金融需求层次有待提高。杜桥经济发展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长期以来的抱团式家族经营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与竞争,使杜桥一直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区域经济格局。
三、农行在支持杜桥小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不良贷款骤增,信用风险防控形势严峻。2015年,农行临海杜桥支行面临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防控压力,不良额和不良率居高不下。虽然成功处置伊阳城和神龙机械后,铸一阀业、金意来阀门等风险企业的化解处置工作任重道远,合成革担保链风险进一步恶化,引发行业性风险。
2.对公存款增长瓶颈难以突破。2015年,虽然个人存款处于高位增长,相对稳定,但个人存款存在垒大户现象。对公客户的维护始终在困境中挣扎,尤其是对公存款增长瓶颈难以突破。全年对公存款一直处于红字一亿多元的低位徘徊。
3.有效信贷投放后劲不足。受按揭提前集中还贷等因素影响,个贷投放上半年一直在“补窟窿”,直到下半年被动局面才有所扭转,对公贷款虽然增量2亿多,部分为承兑敞口转化,总体来说,投放储备不足。
4.中小企业扩面步伐放缓。2015年农行临海杜桥支行新营销中小企业10家,用信7家,剔除风险退出客户,今年中小企业扩面净增数为负,且目前手头储备客户资源不足,中小企业客户数与工行相差甚远。
四、加快临海市杜桥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杜桥小城市培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突破现有的体制限制,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有效、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
(一)加快转型,以产业升级带动城市发展
小城市建设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一是发挥工业“主体作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升持续力。必须坚持工业为先,加快形成具有杜桥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深化医化园区的整治提升,促进医化产业从原料药中间体向成药制剂生产转型;着力提升眼镜园区的规模和档次,提高眼镜产业入园标准,制定亩产出率考核指标,编制眼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引导眼镜企业从“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型,全面提升杜桥镇眼镜行业的档次和规模。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加快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加快规模企业、创新企业的培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龙头带动能力。二是做强服务业“首位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带动力。围绕“台州湾北部现代服务中心”的目标,进一步制订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重点发展生产业、消费业,加快引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物流、金融、科技创新等高端业态。积极实施重点企业主辅分离,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快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新开发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商业办公楼,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快改革,以“体制创新”破解发展障碍
培育发展小城市,必须坚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探索城市拆迁、社会管理、新社区管理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小城市建设的内在活力。一是加快人口集聚。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宅基地置换”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充分发挥小城市的先发优势,对大中城市的就业群体进行及时、有序的分流,积极引进创新型、高技术人才,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到杜桥工作和落户,为小城市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二是大力推进“民资造城”。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将市场原则自觉导入小城市经营管理。充分发挥临海小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城市融资主平台的作用,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按照“政府主导、民资主体、市场运作、共建共享”的思路,大力推进“民资造城”,以BOT等形式投资建设大型项目。对道路命名、公交候车亭建设、公共区域广告经营权等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基本实现“以城养城”。三是增加金融产品破解融资难。主要是城市建设项目、五水共治项目、交通项目贷款、立改项目、农民建房贷款、美丽乡村贷款、农民房抵押贷款、土地收购储备等。目前正在实施的有钢铁市场、眼镜商城、房地产项目、商贸综合体、物流中心、旧村改造项目、金融互联网+发展、加强与电商协会、创业联盟合作。
五、农行支持杜桥小城市发展的措施
1.强化风险防范,加强内控管理。一是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正确处理加快信贷有效投放与风U防范关系。尤其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担保链问题和法人代表及股东的个人道德、环保整治问题等风险防范。二是强化内控履职,认真做好案防分析及员工行为分析工作。三是强化责任落实,依法合规经营,切实提高执行力。
2.加大负债业务的营销和拓展力度,保持同业领先地位。以资产业务带动负债业务的发展,以业务发展促进存款的增长,强化综合营销,实现前后台,高低柜,内外部的联动营销,实现公私业务、本外币业务的一体化营销。充分利用农行临海杜桥支行产品功能的优势,吸引和培养一批优质贵宾客户,同时实施个人客户精细化管理。加大对公存款账户的维护及企业贡献度管理,加大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营销力度,尤其是以银行承兑汇票质押业务为抓手,增加功能性存款。
3.强化资产营销力度,夯实客户储备。
(1)充分利用农行在东部区块已有的影响力及政策优势,以优惠政策为基础,优质服务为纽带,加大对入园企业的营销力度。同时加强与东部管委会及杜桥镇的沟通与联系,关注温州商会,加强联系。密切关注招商引资动向,及时获取新入园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力争更多甚至全部入园企业落户农行。
(2)加大对项目的营销与储备,重点是杜桥小城市建设、杜桥眼镜商城、东部临港新城建设等项目,要高度关注与密切联系,做好前期准备、项目贷款营销、可行性报告及上报审批等工作。
(3)加大对个人优质资产的营销。在做好对综合回报率高的个人存贷挂钩、生产经营性、综合授信等营销的同时,做好新农村建设文章。同时,对杜桥个人优质客户数量增长要有较大的突破。
(4)抓好文明标准服务,固化营销导入。进一步提升社会形象,要把文明标准服务工作作为各项工作重中之重,扎实开展,常抓不懈,使标准服务成为员工自觉行动。同时,加强营销导入固化工作,实施场内营销、精准营销,赢在大堂、大堂制胜,形成全员营销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农行临海杜桥支行鼎力支持杜桥小城市建设发展,并且在杜桥小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与杜桥共同腾飞。
参考文献:
[1] 吴芳亮.PPP模式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市政技术,2010(3)
[2] 洪银兴.论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