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堂教学成果

时间:2023-05-17 15:34:22

导语:在课堂教学成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成果

第1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 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

近年来“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少,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当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既要保证学生的升学又要兼顾减轻学生负担的两难问题呢?这就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呢?这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问题。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都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地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开始。

首先,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从这个故事中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

其次,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生活中的衣着打扮、建筑设施、天气变化、旅游出行和生活习惯等都与地理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学习世界各地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时,首先展示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适应,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服饰。如热带沙漠地区,阿拉伯人传统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头带长纱,主要是适应本地炎热干旱的气候。因纽特人习惯穿毛皮做的衣服主要是适应本地寒冷的气候。我国藏民的藏袍,藏民在白天劳动时多脱掉一袖或双袖,左右盘扎于腰间,主要是为了适应温差变化大的气候条件。使学生掌握各地的传统建筑不仅是本地经济水平的反映,更可以看出主要是本地的气候与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对建筑有影响。在热带沙漠地区墙厚窗小,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房屋顶尖,多高脚楼。我国南方的房屋尖顶,北方地区的房屋多平顶。使学生认识到旅游出行要了解本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准备合适的衣服,并且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交通条件与特产等地理知识。

再次,巧用古诗文和歌曲。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在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单纯的文本知识是枯燥而乏味的,“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情境是指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反映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1],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积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我国农业部门时,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城市中,对农业比较陌生,课堂上我采取了“你表演我来猜”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学生假设自己从事某种农业活动,根据自己对某种农业活动的了解,表演从事不同农业活动的动作,其他学生根据表演动作进行猜测属于哪个农业部门,学生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时,我采用和学生一起到澳大利亚参观旅游的形式,先后参观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园、然后是羊毛博物馆,再是矿石开采场等,学生进入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生全神贯注的倾听、激烈的讨论、踊跃的回答问题,完全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反馈的也很好。回想起来,新课标当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情境“来源于生活”,生活让我有了灵感。本节课后我不断的试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角度设计地理课,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新课,要不断尝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生的情绪,全身心的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地理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搭起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2]。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合作探究式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形式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以升华”[2,3]。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自学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如在进行《世界人口问题》一节的教学时,我提前在上节课学习完《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这么快,这是否会给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带来什么影响呢?自已作为地球的主人,为地球来把把脉,请大家课下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分小组写成相关调查材料”,课下学生合作收集资料,探究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上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把学生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个小组,来竞选“地球村长”。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好的调查材料、图片等,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讨论、交流分工和合作,然后请各小组分别推荐一名代表,为大家发表本小组对“世界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集体交流,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了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觉得到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中“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2],对于不同学生的“调查成果”,不是简单地去做是非评价,而是尽力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表扬同学们的思考,通过鼓励学生,培养同学们自尊、自信、自强,追求上进的精神,更好地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勇于尝试的积极性。“学生在共同探究的学习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课堂的效率”[4]。

三、三生的设新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重视地理图像的运用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面广,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把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和地理教学图片和视频图像资料等直观教具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5]。此外,“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运用地图教学,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曾经有人说过“无图不地理,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特点。把握用图的重点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应综合用图,发挥图像系统协调配合的整体效果,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用图训练,既省时又清楚,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们学习区域地理时,例如西双版纳、珠江三角洲、黄土高原等地区后,学生不能确切地把握这些地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学生缺乏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能力,因此通过读、划先行的“思维描图法”,再进行填、写结合图的“地理事物定位法”,达到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和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方式于一体,实现了教学内容简化和直观化,改变了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学生在学习书面间接知识时的呆板乏味,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趣味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大量形象化、动态化的地图等图片资料,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视频的功能。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通过flas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学生更直观、清晰、明了地理解抽象的地球运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形势是严峻的,对于教师来说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熟练地驾驭教材和整合教材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爱生敬业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10]。我们只有抓好课堂教学,善于思考研究,勇于实践探索,找到合适的教法。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体行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态度程度以及对活动的体验,“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内容,全面调动学生课堂上听、看、做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主动体验信息刺激的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并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9],真正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风格,突出了‘有趣、多能、重情、务实、高效’的特点,通过其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并采用新办法、新途径、新方式,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做一个智慧和学者并重的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宋建龙,苏保中.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第3页.

[2] 王正勤.活用新教材,改革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45页.

[2] 王必亚.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年第3期第18页.

[3] 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教育科学,2002年第3期第33页.

[4] 唐伟光,邱林英.构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探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增刊第227页.

[5] 谢春燕.浅谈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3页.

[7] 王向阳.浅论新时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风格.科教文汇,2008年第2期第113页.

[8] 杨新月.试论培训期怎样提高中学地理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第32页.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优化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课堂是一个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智能、情感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渠道。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优化教学目标,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性和恰当性。“全面”是指知识、智能因素应达到的水平,在思想品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做到挖掘和渗透等;“恰当”是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和班级基础出发,考虑制定教学目标应达到的水平,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具体”对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明确,对识记、理解、适用等行为要有具体的检测内容和明确的评定标准和依据,具备可测性。总之,在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既要重视学科本身所蕴含的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还要挖掘本学科所包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以及心理文化教育因素等。

二、优化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选、加工、补充和组合,就是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应体现出择其精者进行讲授,即突出重点。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精髓,明确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等,把有限的时间集中在最核心的内容上。同时必须把握知识结构体系,认真分析每节课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尽量体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除此之外,还要适当补充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及学生应当知晓而尚未知晓的知识,以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应始终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启发性的宗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现代教学法应体现过程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有关背景知识材料―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应去挖掘教材潜力,把功夫下在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同时,还应把学生当成研究的对象,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让学生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树立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重的科学教学方法观,改变过去“题海战术”等呆板、单一的教法,运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法;坚持启发式,实行“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各种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对课堂教学所作的整体安排。首先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避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其次要协调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实现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因此,应重点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耗时多,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同时,应着力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结合直观教具,启发提问设疑以及组织搭配习题等。在创设课堂环境能力,问题设计能力、启发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优化,以达到课堂教学“低消耗,高效率”。

五、优化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主要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个方面。优化教学媒体是指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各种媒体的优缺点,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媒体的特点和师生双边的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媒体,使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有机组合、相互补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正进入课堂,面对众多的教学媒体,选用什么、怎么用,如何构建直观教学情境,快速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六、优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上师生共创的学习气氛。优化教学情境就是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感情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爱心、激励、微笑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使教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乐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起重要作用,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兴趣教学因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变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愉快学习的多种因素,保持愉快的教学情境。

七、优化反馈过程

优化反馈过程应做到反馈及时、信息交流渠道广,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如“开展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竞赛”等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者和信息传递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反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控制教学过程,及时给学生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

八、优化评价过程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69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评价分为: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三方面。利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定性研究法,对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应做了多角度的研究分析。分别以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大多数研究者研究角度并没有太多涉及到从学生的立场考虑课堂教学过程评价,但是事实上,学生才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对象。同时,从宁夏的实际情况来看,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施时间很短,在这短暂的两年来,虽然我们在参考其他各省市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减少了许多走弯路的可能,但是由于地域性不同,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其他省市,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困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自己、同学都将参与这一活动,学生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评价成了教师、学生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活动。在教学过程评价中,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语言直接会影响到被评价者对所受评价的接受程度和自我评价的角度。所以,在教学过程评价中的评价语言应该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具有针对性且贴切的评价语能让教学评价的效果达到更佳。课堂教学评价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基础的教学理念,课堂要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对于实践性课堂,主张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以促进学生发展。特别对于当前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它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科目,在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时,除了要关注课堂内容是否讲解到位之外,还应当切实地体现生物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也是评价者对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进行评价时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执行者不应该只有专家、领导或是听课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受益者;教学是一种切身体验方能了解其中奥妙的工作,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研究应当要求研究者切身投入到教学中,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才具有说服力。如若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都不熟悉,这样的教学过程评价是失败的。教学评价的实施方面绝不能忽视学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能是作为甄别审判教师教学能力的绝对依据。进行课堂教学过程评价不应该只通过一堂“公开课”来给课堂教学做典范,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应该走进真正的课堂,走近学生。一堂为了让专家看到效果而专门准备已久的课堂实用价值是很低的,因为在真正的教学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每一节课都像“公开课”一样面面俱到,特别在我国当前的高中教学具体实情下,一堂完美表演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真的如此完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应该切实考虑到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注重考虑课堂教学是否切实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生物,更具体一点说,人本身就是一种生物。那么,生物教学也不应该脱离现实,一堂只有理论的生物课或许让课堂的内容更加高深莫测,但却违背了生物教学所应该有的实际意义。学生不是考试的工具,不应该只是空有理论不知实践的产物。要切实做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就必须重视高中生物,提高高中生物学科在学校教学工作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对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有所提高,同时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从原来的高二开生物课程变成了高一开始开展生物教学,这样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提高。这一点转变既为高中生物教W的开展提供了很多平台,也要求在原有的生物教学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改变,特别在分析学情这一方面,无论是教学评价者还是教学实施者都应当切实落实并做出相应的改革。

教学资源一方面制约着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同时也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实施影响巨大。高考与新课程改革有一定联系,但不存在矛盾。新课程标准下高考生物分值提高以及课时的增加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壮大高中生物教师队伍;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更加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真正的学习体验以及对实验探究的思维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这些方面的实施落实事实上是不到位的,甚至有的教学点由于教学资源以及高考压力的原因,对生物实验的教学工作在不同程度上被忽视。同时,课程改革对生物学科教师资源配置方面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不仅仅是被评价,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是对自身的再度认识,是教师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的有利条件。教学过程评价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肯定,同时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条件,在发现问题中求发展、求提高是每位教师必须领悟并切实落实的。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数学课堂;“过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18-01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探讨的过程,以便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实施建议”中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而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积极、主动。

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全过程中去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在表扬优秀学生的同时,鼓励中下等的同学,使这些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使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量和效率,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三、要创设“质疑问难”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实施建议”中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辨错。

设疑,就是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追根问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对此,教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鼓励。

质疑,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要忙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学上进、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释疑,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敢于举手发表与师生不同的意见,积极去找问题找原因,找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富有创新、敢于实践、独立思考的精神。

辨错,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辨别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恰到好处地把估计学生易错的做法显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加以纠错。

第5篇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一)创设自学氛围,让学生想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让他们表现,给他们以自信,随时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抓住其闪光点,给以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善于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二)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韩愈最精辟的教育见解之一。其倡导的师生民主平等、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思想,也是学生能否突破自主性学习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多种形式,营造一种所有学生都能踊跃地参与进来、主动发言、主动学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从而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

(三)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让学生乐学

现代远程教育使农村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的课件资源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图片、录音、视频等,不但使教学方法实现了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更加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优化自主学习效果

(一)教师导学,学生自学

1.示范点拨,教师给学生作出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示范,使学生通过观摩示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读书要动笔的方法时,教师就可以将自己读过的标有不同符号的书呈现给学生,如在行下画直线,表示值得注意,画曲线表示重要,在旁边画“×”表示错误,画“?”表示疑问,画“!”表示赞同,并就自己读过的书所标注的内容进行解释,还可以介绍一下这样读书的好处。这些做法自然会起到示范的作用,学生由此也会学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2.领悟自得,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过程,从而达到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

3.交流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学习方式的选择空间,把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与机会交给学生,利用学生交流过程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从其他学生身上学到学习方法。

(二)互相讨论,及时评价

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的发言有优有劣,教师可让学生不仅限于说出答案,还要讲清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方法、步骤,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借鉴意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强求答案的一致性,只要合理,就要予以肯定。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评判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大胆发问,鼓励创新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教师要传递给学生自信,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茬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其次,教师要激励学生,给学生一个勤于提问题的“心”。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善于提问题的“脑”。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提出问题的基本框架,并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掌握课程内容。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 参与性 心理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9-01

众所周知,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现象,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为了扭转局面,我们必须及时更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作为一名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当前优秀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一节优质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两者是分不开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多动手,多动耳,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注重学生之于课堂的参与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2 关注学生心理,注重人文关怀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小学阶段听之任之的心理,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的叛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课堂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人文关怀。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通过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并加上适当的人文关怀,学生就会把教师当做朋友,更加愿意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3 合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过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68-01

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真正的关注和运用好过程教学是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问题。作为老师,首先是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老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对学生思想、思维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因此老师的思想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老师的职责是"给予",学生的职责是"接受"。学习数学的方法就是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要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能需要经历三个层次。

1.故事激趣――初步感受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与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那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设计的每一项学习活动,包括设计的问题在内都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现实。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上课也是如此,要想上好一节课,良好的开端不仅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习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因此过程的起点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现状,其中要浸润着学生的思考和与本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数学内涵。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采用了一个小故事的情境引入:花果山上猴妈妈带着一群小猴子在分桃子,其中有一只小猴子很聪明但又很贪吃。猴妈妈分给它4个桃子要它平均吃两天,小猴一听就大叫:不行,不行,太少太少。猴妈妈就又给它8个桃子,要它平均吃4天。猴妈妈的话音刚落,它就又开始大叫:不行,我还要多一点的。猴妈妈实在没办法就一下分给它16个桃子,让它平均吃8天。这只小猴一看,"嗬",这下可不少了,高高兴兴地就走了。猴妈妈和其他的小猴却笑了。看完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猴妈妈和其它小猴为什笑啊?你从故事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这样的算式你能写得出来吗?学生就提出的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这个情景的引入,学生在猴妈妈分桃的故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在有趣的故事环节中提炼出数学信息,学生自己通过模仿写出相同类型的算式,从而在情境体验过程中初步感受商不变的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归纳达到掌握这一知识的目的。这也为学生怎样对数学信息做到收集――分析――归纳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和情境经历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中出现疑问,在解决疑问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2.体验内驱――过程中获得初步经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感兴趣,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展开动手操作进行体验,那么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也正是我们老师想要得到的结果。

例如,五年级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中最难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地方,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我就设想采取如果能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行程问题行进的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分析题意,弄清楚条件和问题,再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中找出等量关系,也许学生对行程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会更加深刻。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根据题意小组模拟活动的环节,将题意用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弄清楚出发的时间、出发的方向、最后的结果,在交流中讨论和质疑推导出题意中隐含的等量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了行程问题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记忆牢固。这个环节虽然用的时间比较多,但经历了过程,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虽然机械训练的时间少了一点,但效果却远比老师一直在"说""教"好得多。所以,我觉得:慢,是必经的一个阶段,有了慢做基础,后面就会渐渐的快起来。

3.主动探索――享受数学活动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且在小学生的心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还有在老师面前的"表现"欲望是大人所可望不可及的。因此,数学教学老师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数学意识,相信学生的发现能了和探究能力,课堂将会呈现无限的精彩。

例如我在教学数学《表面积变化》内容中,我出示了1个小正方体,问学生表面积怎样计算?学生们都会的兴致很高;接着出示两个,学生也会:接下来我问1千个呢,你会吗?学生们都无语了:有的学生就开始窃窃私语,肯定是有规律的…….从这个环节中我看到了学生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遇到了难题,把学生的思维简单的机械计算升华到了思考探究的层次,让学生自己认为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需要展开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就有了,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归纳结论,学生有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体验过程,问题解决也就轻而易举了。

一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一句话:每一次上课都是老师和学生美丽的相遇。教师的成长是在每一节课堂中不断思辨、完善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的成长是在课堂学习中老师积极关注每一个思维元素,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继续逐步完善自己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继续关注数学的学习过程,探索和实践数学课堂的过程教学,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灵活地运用到过程教学中,在课堂上与学生不断的思维碰撞中逐步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多媒体

二十一世纪是个知识、信息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出如此相适应的人才,开展多媒体教学,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人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相应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手段,作用于“教”和“学”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如以帮助和指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复习、交互练习为主的一类软件,即所谓“学件”或“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又如,依托于网络的教学平台(如:局域网的校园网教学系统、广域网的远程辅助教学系统平台),和基于积件思想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开发编辑平台、以及把计算机技术整合到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的一些技术和方法等,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都可以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电脑教学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画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的是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而以往传统的板书口授的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比如给同学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和口授、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甚理想的。首先,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然后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讲解的感觉,让学生不易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让学生完全接受。反之,我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出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地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这也符合学生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容易出现的易犯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我运用画面展现各种错误动作的演示,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维。然后,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同时,我还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录像剪接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插入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局限,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往往较短,不到半节课就开始东张西望,开小差了,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位学生的动作时,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模糊,精神也不集中。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动画视频,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几小时他们都兴致勃勃的,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看完后印象特别深。因此,我们在多媒体电脑教学中可以借鉴动画结合录像的特性,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我在给同学上短跑课时,我可以把学生练习短跑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大屏幕的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哪个同学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跑的技术好最快。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论一目了然,将这动画与录像制成课件画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加上音乐。这样,对学生来说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产生兴趣,以后练习更加努力,学习的效果也得到提高。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得到充分发展。针对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的特点,在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

此外,现在的学生把知名的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具有意识地收集某些明星的资料、图片。如果在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制作中,将一些国际上的较优秀的运动员的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软件里。这样,再向同学们介绍某位体育明星时,既有图片资料,又有文字资料就显得直观、生动。同时,抓住机会鼓励同学们要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当然,多媒体电脑是辅助体育课教学的,不能过多的视觉材料占据同学们的思维空间和锻炼时间,教师只要掌握好在课堂上“看什么”、“练什么”和“怎么看”的关系和尺度,引导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理论和开拓知识面,对学生以后进行专业系统的锻炼和训练是大有好处的。

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拘束。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面向跨世纪的青少年,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第9篇

一、精选例题——优化教学内容

精选例题,从学生身边取材,尤其学生很感兴趣的素材,例题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就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例题的设计还考虑到,在生活中出于比较的需要“只看数量的多少”是不行的,由此需要“比率”的产生.教师再简单地讲解百分数产生的历史演变过程,那么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就非常突出了.

在实施例题教学研究中我认识到,例题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上面两个案例就体现了对本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再通过教师适当、精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例题的教学真实、具体、特殊,就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重组例题——优化教学程序

教材为教师提供的例题材料,不可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必定会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达不到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

我曾在区内参加的赛课教学四年级“倍数和因数”时,将例题教学内容改编如下:

1. 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1)揭示课题教师指着3 × 4 = 12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算式?(整数乘法)

这道算式向学生说明:根据3 × 4 = 12 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知识——倍数和因数.

设计意图:由例题直接引入新知,但需要向学生强调这是一道整数乘法算式,意在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所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是在整数范围内的,看似一带而过,却是点睛之笔.

提问:你能根据1 × 12 = 12,2 × 6 = 12这两个算式和你的同桌照样子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2)你能在小组内举一些这样的算式,让其他的同学照样子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设计意图: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错误或由教师故意出错揭示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出示例题: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这个数的倍数的?

板书:3 × 1 = 3,3 × 2 = 6,3 × 3 = 9,3 × 4 = 12,3 × 5 = 15.

设计意图:调整例题先呈现算式再呈现结果的顺序,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可能难度不大,难点在方法上的整理,以及有序性的说明.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地位,由学生所说出的3的倍数中去挖掘,逆向去追溯找3的倍数的方法.

说明: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明白了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是吗?

提问: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

学生在找3的倍数时已经感觉找不完,那么老师追问:你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

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课程的教学顺序,不仅要以相应的科学的逻辑为根据,而且要以学生形成概念和一般发展的规律性为根据.就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就是要把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恰当地结合起来.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将教学的方法做了一些改动,课堂效果很好,学生掌握得很快,学习得很轻松.而教学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时,因为有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为铺垫,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建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很好地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三、加强例题的操作性——优化教学活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于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在教学“认识公顷”时,为了让学生切身的感知1公顷的大小,在例题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1)现在我们算是正式认识了公顷,1公顷有多大?为了使大家更加清楚地知道1公顷有多大,我们还是先从平方米说起.

(2)指名四个小朋友围成一个正方形,你估计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 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需要四个小朋友来围.师:如果要想在这1平方米的地盘上站人,大家估计一下能站几个?

师:正好我这里有一块1平方米的布,我请前面的这几个小朋友站上来,要求是不能太挤,也不能太松.最后板书 1平方米站的人数.

(3)再请大家来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100平方米.很对!请32个小朋友来围这个正方形,每条边长是10米,需要8个人手拉手.面积是100平方米.如果用刚才的方法也请大家站进去,想一想:大约需要多少人?咱们班的人手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