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教学的追求

时间:2023-05-17 15:34:24

导语:在课堂教学的追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的追求

第1篇

【关键词】有效 课堂教学 管理 反思

一、把握正确而合理的教学目标――有效课堂的前提

我们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我们在价值取向上的正确性,即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有效。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且要确保学生有收获,学生可以接受。以前的教学目标过于关注学科知识,而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形态走向对生命意义的关注。所以,我们的思路不要局限于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基于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当一个符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制定出来以后,我们在预设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将这些目标合理转化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要求每个环节都有其明确的目的,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向实践寻求本真――有效课堂的基本追求

1.有效课堂的生活性。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我们把人从人的生活中抽离出来,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抽象存在,施以我们想象中的抽象教育,那么,此教育对象在此时此地的教育中便没有被当人看待。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2.有效课堂的发展性。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有效课堂教学的走向: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3.有效课堂的生命性。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开展多样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有效课堂需要有效的活动展示学生灵动的思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灵发展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怎样实现课堂活动的丰富而开放?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

四、灵动的课堂管理――有效课堂的保证

1.以静制动。在课堂里有些学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如果这些行为转瞬即逝并没有扰乱课堂秩序,没有必要打断课堂来注意它。比如有学生做小动作、小声讲话等,老师可以用目光注视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同时短暂的停顿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从而用多数人的力量来约束他的行为。

2.旁敲侧击。在课堂里有些学生不是预谋性的扰乱课堂的纪律,而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每当这时,老师应该慎重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可以点他同桌或周围的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走到他的桌前在其他学生不注意的情况下轻敲他的桌子。通过这些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给他。让他知道老师保留了他的面子,希望他自觉改正。

3.奖优罚劣。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对于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奖励。当然一般以口头表扬为主。表扬要中肯要实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肯定,这样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而对于课堂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可以相应的进行处罚。但是要将处罚变为一种愉快的自我教育。

五、课堂反思要务实――有效课堂的延伸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剂,同时寄寓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更注重课前的准备及课堂生成的处理,而忽略了课后的反思,总以为事后诸葛最多也只是马后炮,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事实上,有效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习惯,一种艺术追求。无论课堂有效还是效果不尽人意,找到不足就是收获,之后在认真做出调整,最后形成经验或教训。

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有效课堂教学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了发展,还收获了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学生教师的生命斑斓不止,激情不断。有效课堂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小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1).

第2篇

一、正确认识同课异构及同课异构研讨。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主要体现为教材内容相同,教学课题相同,课程标准相同。可以说“同”是一种客观的要求,是不以教师和学生个人为转移的。“异”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不同。“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由于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准不同,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尽相同,往往导致了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的不同,因此有必要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以正确解读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从而促进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认识水平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同课异构不是“PK”。作为上课老师,不应该抱着“PK”心态。而作为教学研讨者的听课老师,更不能把自己设置成评判者的身份,听完后肆意评论一番,甚至还要评判胜负。诚如是,开课老师就成了鲁迅先生说的“示众的材料”,听课老师成了或“酒醉似的喝彩”或“架起两支橹,骂着老旦”悻悻而去的看客。我们的同课异构研讨是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它应该是不但能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它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运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同课异构活动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在一节课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同课异构要求教师在课前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而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说是沿着同一轨迹进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微调。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一个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非易事。它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它既要以总目标为指南,还要在单元目标、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

如教学《那树》,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就决定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设计不同,如以“感受散文中形象的内涵和力量”为教学目标,那么,教学设计就可设计为重点通过相关语言的品读层层深入地感知“树”的文学形象,沿着“形象”这条主线,带领学生由感知树的形象到探究树的隐喻意义。如以“感知散文语言特色”为教学目标,在构思上就可巧妙地借用课题,以“那”导入,带领学生对散文的字句进行锤炼推敲、品味散文的修辞句式、感知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具有诗意的散文特质、探究看似荒诞、诡异并带着神秘色彩的话语中的爱和痛,把学生思维引领到“篇有余意”这个延伸性话题上,从而拓展学生品读散文的途径。

三、同课异构活动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有助于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那么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了。因为任何有意义的教学都是以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作为依据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任何不顾学生差异复制教学过程的教学都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是低效的课堂。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中生成的不可预知……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的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从而使我们的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的差异。同课异构的执教者有的是执教自己的班级,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有所了解,而有的是借班上课,对执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因而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备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然,成功的教学并不依赖于既定教学方案,它还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要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既定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这对提高课堂的高效性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四、同课异构的异构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同课异构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几个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如在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而我们在比较中就可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参照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开拓思路,在智慧碰撞中优化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因此我们说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第3篇

[关键词]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19

作为额敏县第三小学副校长,我一直主持本校教务教学工作。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教学方法等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这里,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地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受、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一堂语文课,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

二、悉心研究教法,精心指导学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如在执教《松鼠》时,可运用直观的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用朗读体会法:根据文本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增强热爱小动物的意识。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着重学习作者有序、生动、具体的介绍松鼠外形的方法,仿照作者的方法写小动物。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三、钻研教材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开发、利用教材。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教师吃透了教材就是吃透了教书育人的方向。教师在深入理解编者的意图上挖掘教材,才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才能使教和学有机结合。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加工和设计,使之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使他们在情感和知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四、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口味,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与网络资源,搜集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材料,让学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质兼美,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文本拓展语文课堂,整合课内外资源,实现多种教材的整合,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教学材料。如果教材需要拓展,教师加一加,补充教材的有用材料,反之,就要减一减。

五、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呆板走向灵活。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实现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动手中、在探究中学习。教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采取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辩论、同桌学习、帮扶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组织形式,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六、了解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语文口味等,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堂上练习。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好的课堂效果。

第4篇

一、追求导入的艺术性,吸引学生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下笔者谈几种导入的方式以及对课堂的影响。

(一)温故知新,过渡导入

小学到初中总有过渡,不可对小学的东西只字不提。温固知新的导入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让学生“如见老朋友一样亲切”,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小学中涉及到圆的相关知识,然后过渡到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今天的学习。这样导入,既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回忆,又能让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二)亲自动手,实践导入

动手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

例如,在讲同位角相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好平行线,再用量角器自己动手去量一量同位角的度数。还有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教师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或者动手量一量,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三)疑问导入,探求真知

这种导入方式即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疑问,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直角三角形,其实它的三个边的比为3:4:5,这是真理,你相信吗?通过疑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行后面内容的学习,就更简单了。

二、教学目标明确,围绕目标教学

任何学科都一样,没有明确的目标,本节课就好比没有方向,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心理、情感价值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目标定为:1.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函数关系式;2.使学生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确定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通过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教学,不可偏离。

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重点突出,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下面以“二次函数”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一)识标自学,解决问题

1.什么叫函数?前面学过哪些函数?

2.观察图片,图中喷泉水流所经过的路线以及篮球入篮的路线与哪种函数有关系?

(二)合作探究新知识

1.提出问题: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橙子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

(1)对这个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所提问题中有哪些变量?

(2)如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想一想:在上述问题中,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果园橙子的总产量最多?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猜测吗?

3.做一做:银行的储蓄利率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利率是一个变量。在我国,利率的调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而决定的。

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是100元,那么请你写出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的表达式(不考虑利息税)。

4.议一议:观察y=-5x2+100x+60000与y=100x2+200x+100,y是x的函数吗?y是x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抓住了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即可实现课堂的高效。

四、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设置不同的课堂。

例如,我们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学的课堂就是值得推崇的。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来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个简单的题目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去求一求,去推理一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知识,更能得到学习的乐趣。练习题更要注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不可以对学生“一万个”不放心。

第5篇

一、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和反思

数学素养的形成需要引领学生体验数学发现、质疑、问题解决、数学审美以及数学精神的熏陶。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条件和空间,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读书和质疑、讨论和交流、练习和操作等诸方面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使课堂真正为学生自主发展服务,教学过程需要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反思。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基于孩子们已有的相关“转化”的经验,重在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曾经运用转化解决问题的经历与体会,感受运用转化策略的价值,并反思为什么要运用转化的策略,搭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强化自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课堂上不仅仅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作出必要的反思,感受策略给解决问题带来的便利,让学生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课堂上,我们力求对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不是满足于解题的结束,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你是运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运用转化的策略?你是如何想到这转化的策略的?运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与普通的方法比较好在哪里?今后遇到哪些问题可以选择这一策略?通过这些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转化策略,感悟转化思想,让学生经历“尝试解题—回顾过程—思考策略”的过程。这样的回顾反思超越了单纯的解题训练,指向策略的形成与体验,学生的思维由特殊走向一般,智力也得到了提升,使教学逐渐走向深刻。

二、以转变师生关系为手段,实现课堂教学民主互动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的学生。这个任务并不是很容易,它需要时间、实践、奉献和正确的原则。学生应当获得更多的独立工作的经验。但是,如果把问题留给他一个人而不是给他任何帮助,或者帮助不足,那么他可能根本得不到提高。而如果教师的帮助太多,就没有什么工作留给学生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工作量。如果学生没有能力做很多,那么教师至少应当给他一些独立工作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谨慎地、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然而,最好是顺乎自然地帮助学生。通过这样去做,学生将学到一些比任何具体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要想实现数学素养的形成,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处理和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与互动。

三、以改变学习方式为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点,“每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潜在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感官亲自观察,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或结论,体验成功的乐趣。”独立思考是小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只有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才能对数学的理解向深度、多层次发展。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过的问题,他们才能学得深入,记得长久。学生的事情教师不能“包办”,我们必须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在让学生合作交流前必须进行独立思考,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少讲解、少暗示 、多思考、多动手,课堂上不能只是“讲细、讲透”,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逼迫”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经历获取知识形成素养的过程,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从而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第6篇

【关键词】情境;细微;提问;合作;规范;关爱

每一位教师都想教好自己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想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也都希望把自己的课堂变成高效课堂。其实只要你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教学细节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抛砖引玉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数学课程来源于生活,数学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是否有心采撷,选择并运用恰当的生活资源会让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识冲突,激起学生的共鸣,并让学生兴致勃勃,带着期盼,带着自信进入课堂。例如:在讲授《扇形统计图》一课前,教师可在投影上呈现出庆祝生日的情景,一只漂亮的双层蛋糕摆在中间。问:“谁能把第一层蛋糕切成六块大小一样的小扇形蛋糕;第二层大蛋糕切成五块大小一样的和一块稍大一点的扇形蛋糕,并把稍大一点的送给寿星,然后说明理由?”对于喜欢过生日的学生,认识扇形是最熟悉不过的事了。通过大家合作,部分与总量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也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本节课上了。

二、从细微深处展现探究过程,促成高效生成

1.巧提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成功的课堂教学以问题情境为支柱,让问题和探究贯穿教学的流程。教师充分研究学生认知的背景,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契机,通过提出有效的科学性的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促使学生成为智慧的“情感场”。

一个好的提问不但能点中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细致准确地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圆的面积》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把剪好的三个圆片,分别拼一拼、摆一摆。然后问:“你拼成的这个图形与圆相比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有了问题的前提,学生就有了积极性,都想表现自己。几分钟后,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们的动手和交流,就可得出结论: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像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这样通过剪拼就很容易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善交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全新理念,新课程教学就是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新课教学中,让学生把书包放在抽屉里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再把书包拿出来摸一摸,又有什么感觉呢?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同呢?把数学书放在抽屉里,和刚才书包相比,又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触摸完之后,让学生进行交流,明白书包的体积大,数学书的体积小,也就是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进而得出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一起讨论,使他们获得直接经验并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调动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数学实践,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统一,这也是教学活动的至高境界。

3.重规范。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虽相当细小,但在课堂教学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和价值。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一堂课来说,它是由很多个细节,很多个片段组成的,不管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每道例题的分析,书写板书的规范,数学图形的正确性,老师语言的简洁科学性等,看似小事,却能在长久的教学中养成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使全班同学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从关爱处呵护课堂中的和谐氛围,打造高效课堂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课堂的教学中心已由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要及时给予正面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很好”、“你很棒”、“真聪明”等肯定层面上,而应该用更恰当的评语或教师的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诱发他们的奇思妙想。

一次,我在给学生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就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分析,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琐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愣,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

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意外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第7篇

关键词: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主体;主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02-02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一定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教学内容要精练,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策略要灵活。”(引自崔峦的《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省去花枝招展,摒弃表演秀,实实在在地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下面笔者就这方面议一议。

一、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摒弃繁文缛节。传统模式下的语文课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序,那就是每每上课起初阶段或是以充满魅力的导语引入新课,或是进行花样频出的情境创设,或是温故而引新,诸如此类的环节设计无非是想调起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细想想,还是没必要这样做的。我们知道每逢新授课总是事先让学生已知的、预习的。一上课,学生自然就心知肚明要学什么课文。可见,再有如此的程序就显得有画蛇添足之意。况且,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不变的,如此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探究讨论时间。为此,叶澜教授就明确地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笔者认为,一上课就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即直接引入课题,出示目标,出示自学引导,甚至省去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及基本词语的检查等。

2.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慎待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恰当地运用,的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但是我们也应注意的是,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滥用现代技术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也会弱化其工具性,文本和语言也随之让位,造成语文课被异化,非语文教学的本意。例如,在教授《风筝》时,便随之向学生展示花式多样的风筝;在教授《苏州园林》时,频繁地展示多处园林美景;学习《看云识天气》,展示多彩的云朵等等,因此,我们要谨记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手段而非目的。

二、追求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做好“主导”的职责角色

(一)适当引导,端正学生对文本的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的“灌输式”是我们极力反对的,但是,我们也绝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针对个,采用“放羊式”教学,甘做学生的“伙伴”,而忘记自己“教”的职责、“主导”的角色。比如在学习《羚羊木雕》就文本中家庭矛盾的是非作分角色讨论。学生就各自职责,你争我辩。若教师作辩证地加以引导,学生会正确处理子女与父母的矛盾,友谊与物质的权衡,否则就会是喋喋不休、空论一场。所以,在学生进行多元化问题解读时,一定要当好舵手,“相机诱导”,先放再引,先异再同,水到渠成的完成对文本的解读,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教法,激活主体性体现实效性

肖川说:“给学生一个机会,他就会创新。”可见,教师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更新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充分体现的重要因素。

比如,同是《春》这一文本。该课的学习任务是:①通过朗读品味,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②学习抓住景物描写及寓情于景的写法,③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及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教师紧扣目标,设问如下:①课文写了几幅图?每幅图中的景有什么特点?②找出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语句,品读说说好处。随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的全班交流,师作点拨补充。如此的“问题引导式”教学乍看是还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是给学生的阅读过程无形中设置了被动的外在环境,给学生的思维编织了樊笼,是学生追着教师的发现在猜测,是以教定学而非以学定教的行为。违背了《语文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显然,这样做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得不到锻炼。自然课堂教学不会有实际效果。

2.教师以一句“课文把春天里草、花、风、雨乃至人的独特美写得很生动形象。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阅读课文并认真思考,在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的地方作批注。待会我们作交流。”作为引导。这样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搭建了平台,让学生想学,使“学生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第8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教育实践 教育追求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研究数学课堂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建构以提高每个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的教学体系和课堂模式.数学教师要以有限的课堂为起点,引发无限的教育实践与追求.

一、浸透教育爱

缺乏爱的课堂是遗憾的课堂,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渗透教育爱.教育的爱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关注每个学生的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和语言,可以成为学生萌发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打击学生心灵的利器.

一些教师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时,他便立即再换另一个成绩更好的学生,有时甚至忘记让前一位学生坐下.这样的做法会极大挫伤第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继续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难想象他接下来上这节课能有多大的学习热情.一次,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我提问:“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和6,则周长是多少?”学生王芳回答:“周长是14.”很多学生发现错误,举手抢答,我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并称赞道:“老师知道你们发现了答案,但是老师相信王芳同学也能说出正确答案,让我们再读一读,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边长语气加重)……”等了一会,王芳发现另一个答案为16,并且指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都可以称作边长,所以做这道题目之前需要进行分类.这个细节让我知道:只是加重一点语气,只是多给一点时间,学生就可以领会一点思想,总结一点方法.接下来一段时间,王芳同学数学课堂表现活跃,成绩也越来越好。她在课间告诉我原来自己不太喜欢数学,现在发现数学这门功课其实挺有趣的.她的进步让我感受到爱学生不是单单苦口婆心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保护他们在同学面前的自尊心,教育的爱可以换来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二、知情意行统一

数学堂课的知情意行统一,就是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探究物理中的数学题:

如图1是从墙上的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时钟的像,由此可知当时的实际时间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总结得出三种方法:

图1

方法1逆时针读法: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的钟面与实际钟面关于平面镜镜面对称.即实际时针的指针按顺时针方向走动时,镜子中钟面的指针按逆时针方向走动,钟面表示钟点的数学也是按逆时针排列的,如图2,据此读出实际时间为7点10分.

点评:此题渗透了物理中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点,将数学与物理知识有机结合,这个方法促使学生要细心观察、关注生活.

图2

方法2透视法:根据平面镜成像的性质,镜中钟面与实际钟面左右对称。因此,镜子中钟面的“背面”与实际钟面相对应.这样对于讲义上的钟面,只要从背面对着光透视“钟面”,并直接读取时间即可.

点评:学生动手,从操作试验中直观感受,体现了数学的直观性.

方法3轴对称作图法:镜中的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和实际钟面的指针位置左右对称.所以,实际求解时,只要以过圆心的竖直直线为对称轴,作出对称指针的位置图形,按正常情况读出钟点数即可(如图3).

点评:轴对称作图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从来都不是简单知识点的积累,数学是生动和有趣的,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组织学生活动,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发现数学的奥妙,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图3

三、和谐民主化

数学课堂,从本质上说,是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要追求和谐民主的平等关系,从而营造出轻松、开放的数学课堂.

例:在初一《展开与折叠》一课中,我事先布置学生准备一些正方体,在课上尽可能用多种方法展开,由于情况较多,操作过程中不断有学生举手求助,我有时候自己过去,有时候派已经操作成功的同学帮忙,一节课忙得不亦乐乎,最后我们总结到共有:“一四一”、“一三二”、“二个三”、“三个二”型共11种不同形式的展开图及相关规律.下课铃响,同学们一片嘘声:“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啊?”我也感觉意犹未尽.因为整个一节课我完全变成了他们的朋友,从学生的脸上我看到的是放松和愉快,对我自己而言这节课也是轻松且流畅.更令我惊讶的是:跟踪测验中我统计得出这类题目竟然无一出错.

我们的课堂要追求和谐民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师生在实验、倾听、补充、完善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仅是老师还是朋友.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自己也会出错,自己也在努力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一次次的探索与合作中增进师生情感沟通.

四、动静总相宜

一副好的山水画,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空白.一节好课,也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教师要追求有张有弛、动静相宜的课堂效果.

例:讲到“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时,通过作图得出当k>0,b>0时,图像是一条自左向右上升的直线。那么还有哪些情况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对比、总结,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发展了归纳、类比、概括能力,效果优于教师精心详细的讲解.

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也同样要讲究动静相宜的尺寸.成功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教师要懂得在细针密线、鞭辟入里的同时给学生留一点回味、一点思考的余地.要在学生需要时扶一把,但更应懂得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语言求朴实

课堂语言应当平易洗练、自然温馨,教师的语言要有这样的追求: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堂是活泼而生动的,每个人都能因为教师朴实而风趣的语言自然而然融入课堂。

例:学次根式时,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a|=a,a>00,a=0-a,a

教师点评道:字母从屋子走向院子先摘了“小帽子”,要走出院子还要看看a的体质,体质好的(a>0)直接走出去;零,数字中的精灵,还是体质弱的(a

此类生活化的语言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讨论探究的兴趣.教师的语言不再是肤浅空洞、单调乏味的简单重复.我们要追求朴实而生动的教学语言,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生命.

六、思维求创新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精选例题,帮助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假设,发现新方法,形成新思路.

例:人排成一列,从开始一次报数,报奇数的人出列,留下者重新报数也是报奇数的出列,这样继续下去,最后留下一个人,问这个人第一次报数时报出的数是多少?

点评:本题若是一次次报数顺推则,需要先从人中去掉报1,3,5,…,99的人,再报数去掉奇数的人.这样的思维过程过于繁琐,不妨引导学生改变角度,分析得出最后留下的一定是历次报数中都报偶数者,则此人报的一定是的若干次幂,而2■ =64,2■ =127>100,因此,这个人第一次报的数是64.

第9篇

【作者简介】郭庆松,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高级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作为一门贯穿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数学无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学数学”就成了我们必须要叩问的问题。一个当然的理由:数学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础,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仅限于此吗?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经就现代社会对(高中)数学知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概算,结论是:数学家等“生产数学”的人占1%,工程师、数学教师等使用数学的人占29%,而不用数学的人占70%。事实上,即使是小学数学中诸如“圆锥体积”这样的知识我们究竟能有多少机会使用呢?显然,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其基础性至少还不是学习数学的全部理由。那么,除此之外,数学的教学价值究竟何在?我们应该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价值呢?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追问与实践探索,将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保持足够的深度。

一、在理解中学会思考,培育理性精神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的话至少包含两层含义:数学是思维的产物;数学也是思维训练的有效载体。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们把握事物本质属性的有力工具,数学知识的形成经历了高度的抽象与概括、严密的推理与论证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便是思考。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将数学知识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象时,学习者必须经过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达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者也正是在经历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学会思考。因此,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会思考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

这是江苏省2014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测试卷中的一道题:

下列选项( )最接近下图中铅笔的长度。

A.8cm B.9cm C.10cm D.11cm

学生作答此题的正确率并不理想,问题何在?究其缘由是学生对测量含义的理解不到位,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是否对“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所对准的刻度即是所测量对象的长度”这一具体测量的操作步骤强调得过分了,从而淡化了学生对测量本质含义的理解?长度的测量,其实质是看被测对象所包含长度单位的数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1厘米后,不妨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教学测量:首先,侧重通过“用1厘米去量”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一个物体(或线段)长几厘米,就是看它包含多少个1厘米”;待学生感到这样的测量方式的确不便后,再引入(甚至让学生尝试发明)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组成的工具――尺;最后,仍旧基于测量的基本原理,让学生自主探索用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上述关于测量的教学告诉我们,即便是貌似简单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的教学,也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当我们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理解时,获得知识的过程便不再是简单的模仿或机械的记忆,弄清知识的前因后果、掌握操作的原理依据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赋予所学知识以丰富的意义,还将逐渐学会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学生理性精神逐渐形成的过程。

二、在探究中获得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创新意识”表述的起始语句,呼应了其在“前言”开始部分的表述:“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数学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究竟表现在何处?我们又该怎样发掘出数学这方面的价值,并最终将之体现于课堂教学中呢?在对教学内容做适当加工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数学教与学的活动,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经历探索、获得发现的历程,不失为一条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这也是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谓的“再创造”。

以苏教版六下《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认识圆锥后,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1)让学生基于已有的几何学习经验,自主提出有关圆锥的研究问题,进而筛选出“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问题。

(2)观察与圆锥体积相关的因素,并猜想可能的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

(3)设想并讨论研究圆锥体积的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材料的选择方法。

(4)利用圆锥、圆柱模型以及沙子(或水)等材料开展实验。

(5)对比实验的数据,做出归纳。

(6)回顾整个研究历程,并总结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事实上,上述实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推理过程,但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加工以及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有效的探究、发现之旅。从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到设想研究问题的方法、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最终利用实验数据归纳、概括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几乎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科学研究过程,在实现数学知识“再创造”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又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在某种程度上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日常的一面,甚或有儿童的一面。因此,将数学内容加工成可体验“再创造”的材料,大致可循三条路径:其一,沿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形成过程,将古人的发现历程浓缩于课堂之中;其二,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为完善知识结构的节点展开探究;其三,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借助直观材料或生活经验在朴素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合理加工,是实现数学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数学从科学转变为学科的具体体现。

三、在活动中体悟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数学思想在数学内容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是上下位关系。对数学思想的领悟不仅意味着思维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一旦领悟,即便学生已经遗忘了具体的数学知识,在领悟思想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心灵激荡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仍将使他们受用终身,这不仅是数学思想的价值所在,也是数学学习的魅力所在。

数学思想一般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逐步体悟。以抽象为例,作为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小学阶段众多数学概念的建构都离不开抽象,小学生也是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逐步体悟抽象的思想。例如:在一年级首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直观材料,让他们经历看图形、找图形、摸图形、说图形、做图形、画图形等丰富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首先获得图形的丰富表象,再逐步去除颜色、质地等非本质特征,抽象出其本质的形状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图形变式的感知与辨析,在大小不同、摆放位置不一、比例不一的各式图形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属性。在这样的过程中,抽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它又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再如:转化思想是数学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思想,因其具有思想的内隐性特点,同时会具体表现为相应的转化方法与策略,我们可以在小学高年级时,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并体会这一思想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每一个具体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推理等活动深入体验转化的具体步骤,感受有形的转化方法;在相关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都学完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如下图),由此让学生体悟转化思想的价值与魅力。

四、在对话中赢得激励,保持对数学的好奇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