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8 17:02:12
导语:在初中体育课堂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知识与能力
历史课标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了解”、“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问题不断赋予了新的阐释。由于依托于历史科学,历史知识教学还要注意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科学的、符合时展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二、创设丰富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倡导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的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三、运用文本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转贴于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视觉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而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例如,在“商鞅变法”教学中,商鞅舌战图是反映该变法艰辛的最好实例。对此,笔者认为,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进而联系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问题,以起到追古思今的作用。
四、利用学习疑问,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语文课堂管理所采用的仍是传统模式
我国各初中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道德、能力、体育方面的考察力度,这是我国传统管理模式的特征,而初中语文课堂管理模式也是如此。其造成的主要后果就是无法与时展的脚步一致,而致使初中语文教育无法正常得到展开,无法取得相应的预期结果;学生课堂效率低,对于语文的兴趣不浓,这对于我国而言是严重的一个现象;教师教课内容乏味以及管理实施力度不强,因此,其的发展较为缓慢,易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对于我国稳定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管理认识错误
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管理缺乏详细的了解,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对此进行看待,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课堂管理是一项教师完全控制的模式,而其主要作用是使教师上课时受到的干扰减少,保证上课的顺利进展,而没有考虑具体的效果,这种错误的概念导致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管理的发展受到进一步的约束和限制。
3.初中语文课堂管理的形式单一以及课堂环境欠缺
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即教师对于课堂的控制时间过长以及控制过度,采用完全强制性的管理,教师完全处于主导地位,这会使得学生的自由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骤减。这对于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判断的初中生而言,易产生语文课乃至中国文化较为无聊的观念,这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以及继承都极为不利。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管理发展的对策
1.宣传新课程管理模式,推广其使用范围
对新课程下的新型管理模式进行宣传,主要宣传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主要的应用方式,使各学校对此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要明白初中语文课堂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否则无法得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会下降,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不到及时的提高,最后容易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对此有了全面的认识后,各初中会对此引起重视,从而达到新管理模式的广泛使用,从而到达所期望的目标。
2.改变教师的认识和观念,制定相关的规定
教师需要对此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学校需要要求教师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对此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尽快改进自身的管理模式。学校也需制定相关的规定,主要是对教师在语文课授业中的学生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较为灵活的测试,其中不单单包括书本的知识,还应包括对教师平时的教课进行突击检查等进行全面的评分,最后根据评分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正措施。如出现学生满意度低,授课管理中绝对掌控等情况则进行相应的知识普及以及一定的培训,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能够向前进一大步。
3.针对具体课堂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问题;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情况,而且能够激发课堂活跃的气氛,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如何设计更加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课堂上如何设置提问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较少地使用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新课程的改革,大部分的教师都参加了相应的培训。通过培训,绝大多数的教师能够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目标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提问的技能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比较少地使用开放式的问题,还是以封闭式的问题居多。所谓开放式的问题是指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多个,或者可以不固定、可以没有标准答案。然而封闭式的问题是指问题的答案可能只是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或者答案是有多个的,但都是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这些教师虽然都非常地支持新课程的改革,但是在实施的策略上,仍然存在问题与不足。
例如教师在传授学生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这堂课上,如果采用封闭式的问题,教师便会罗列影响液体蒸发的有限的因素,然后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们便会在这些选项中进行选择。如果采用开放式的问题,教师便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想什么因素会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呢?学生们便会开动脑筋,开始思考各种因素。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封闭式的问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开放式的问题会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见,开放式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部分教师还是作为提问的主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体验式学习,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传授与交流。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以教师自己为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们思考,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向地面的方向落下?学生们往往听到这个问题后,会发散自己的想法,说出各式各样的答案。最后教师会说,同学们,苹果向地面的方向落下的正确答案是由于重力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而产生的吸引力。
教师这个问题看似是个开放性问题,但实际上是个水平非常低的问题。首先,教师只是问苹果下落的原因,但是没说明从哪个角度思考。其次,教师只是自己提问,但是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再次,教师这样的问题设计,很难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教师只好自己说出答案。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与效果。
二、改善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策略
1.对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调整
若要改变上述的课堂提问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改变其教学理念。教师需要真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若要使教师真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则需要调整改变我国目前的教师培训模式。现在的教师培训模式大多是请专家,办讲座,专家在台上讲对新课程的解读,教师在下面听和记。通过一两次类似这样的教师培训,便要让教师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试问,怎么可能呢?教师要想真正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仅仅靠理论的灌输是不够的,更多的工作是应该在课程操作方面给予教师指导,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理念的感悟,逐步积累理念与实践的经验,以达到掌握新的理念及方法的目的。对于教师的培训,应该在实践培训方面多予以指导。
2.加强对问题界定的辅导
相对于过去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提问能力这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提高了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对问题可以进行界定,要明确什么问题是高水平的,什么问题是低水平的,什么是可探讨的,什么是不可探讨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应该加强对这一方面内容的辅导。例如,对于可探讨与不可探讨问题的三种类型的理解的辅导;对于高水平问题的特征的理解的辅导;对问题转换的辅导等等。在辅导时,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应该进行相关的训练。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理念及方法,方能达到解决上述课堂提问所存在问题的目的。
三、思考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这需要每位物理教师不断地教学实践,不断地总结与创新,在课堂中更加高效地应用提问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还要给予学生向教师提问的机会,让学生与教师充分地互动。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物理教学中,应当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华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巧问”活水来——浅析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艺术水平的六要[J].中国西部科技,2011,20.
[2]雷霞,卢慕稚.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框架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0.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改进措施
一、前言
对于初中的历史教育来说,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是占最主要的一部分的。而随着近几年教育上的一些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教学,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但在初中历史教育的课堂有效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下针对这些问题详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二、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表现形式
1、课堂形式丰富多变
对于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保持课堂形式的灵活性和多面形,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实现多种方式的交流,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这样以来对于教历史的教师来讲就需要能够根据所教授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出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体验。此外丰富的课堂形式还体现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上,教学方法不仅要能够适应学生的特征,还要能够适应课程内容,以多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阔的思考空间,从而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个体性
在初中历史的教育当中,在传统的方式当中往往会忽略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渐渐同化,而造成学生创造力丧失的结果,这样以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会造成学生创造力的下降。因而在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方面,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和个体的创造力,从而使得学生在能够学习到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反馈性
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其特殊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教育方面教师应该全面的考虑到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价值观的问题。就历史课堂而言,历史对人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如果能够利用这一特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结合历史上的一些人物的特征来进行讲解和分析,同时与现实生活和价值观进行有效地结合,对于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历史课堂来说,教师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如果能够将所教授的内容进行统一的归纳和总结,制定出能够适应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对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三、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历史教育来讲,历史可以很枯燥,也可以十分有趣,但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首先来说,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对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样就提高了听课的效率,不仅如此,当人们对所听的内容感兴趣时,大脑会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这种兴奋的状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记忆的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是人类的本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地引导,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远古人类的章节的学习当中,大家在对远古人类不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远古人类的特征与现代人类进行对比,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在相貌上、生活习性上、居住环境和条件等方面与现代人类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的探索,这对学习历史知识是十分有益的,对于学生以后的后续学习也有良好的影响作用。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个对比不难发现,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较为普遍的模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互动的模式一般是通过板书进行,偶尔会穿插提问的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较为被动,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上,可以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使得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知识,更要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首先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课堂变得多样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上的适当应对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进行某场战争的讲解时,可以选择一段与该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纪录片、电影等进行播放,这样不仅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得课堂更加多样化,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至于产生疲劳感和厌烦情绪,这样以来学习效率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3、采用与其他学科、生活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由于历史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而且历史就是真实发生的生活,因此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不仅如此,还能够与生物、自然科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的讲授时单单讲授历史是不正确的,要能够结合其他学科和生活进行讲解。
举个例子来讲,在历史的课堂上会有涉及到许多科学发明,蒸汽机、电灯泡、电话、飞机等,这些是与物理科学密切相关的,在进行这些内容的讲授时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进行拓展性讲解。另外,在历史课本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书法大家、绘画大家、文学巨匠等人物,在进行这些人物的讲解时必然会涉及到各个人物的作品以及作品特征,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将这些人物的作品节选出一段来讲,对于提高学生听课的趣味以及拓展学生知识的储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及,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传授。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叙述可知,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探索出新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提高势在必行。针对初中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从学生的特征出发,积累和总结课堂经验,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授课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郑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J].历史教学,2007,1.
[4]谢春荣.努力提升历史课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08,(52).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80-01
学校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改善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真正把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物理学科是一种和生产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综合性科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思维方式应该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思维方式的可塑性较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非常有利的时期,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和成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入新课”这一个教学环节。新课的引入方法有很多种,可通过提问学生新课的相关问题引入新课;可利用对新课问题的设计引入新课;可利用物理学史或民间故事等方法引入新课。
例如,在讲“白炽电灯”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演示引入新课,例如在讲物理课“大气压”这个章节时,可以对马德堡半球实验进行演示,首先请两位力气比较大的男同学对拉两个半球。尽管两位男同学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不能拉开两个半球。这样就使全班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究竟是什么力量把两个半球这么紧地压在了一起呢?这样对于学生思维的调动很有效果,也为教师后来更深一步的分析作了良好的铺垫,最后达到了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同步的目的。
2.改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规定,需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改变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以乐趣和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鼓励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到物理课堂教学当中,这就要求物理老师不能单纯以物理课本的内容为研究重点,需要改善物理课堂教学的方法,应该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创建学生探索物理相关问题的情景,不断引导学生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是老师先规划好课程教学,不是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索得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达到共同的认识。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是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的重要表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下功夫,还要强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学习物理规律和概念的方法、自学的技巧和方法,运用物理的知识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比如要学习物理相关概念,就必须先从客观的物理事实入手,然后引入相关的物理概念,再对物理概念赋予科学的定义,最后说明概念的物理和现实意义,并把物理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训练非常重要,应该把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这体现了立足于学生的思想。训练需要体现趣味性、多样性和层次性。
4.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当中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使得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同步。一般来说,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补充。可以结合教材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还可以举一些学生很熟悉的例子。使得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每时每刻都有新鲜感,当研究结果和老师的想法相同时,学生一般都会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那么心情就非常好,思维就处于很兴奋的状态当中,求知的欲望就更强烈,学习的动力也更足。因为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当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时,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来解决。
一般教师可提供器材,学生自愿上台进行实验的演示,再把实验得出的数据和现象让学生去研究和分析,使得学生得出相关的看法和结论,教学最后进行补办和总结。这种实验演示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使得学生很快学会了对于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在初中物理的教学教材上还存在很多不是很具体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此外初中的毕业班有大量的复习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当教师讲到难点和重点的知识时,应该尽量放慢讲课的速度,教学语言的表达要尽量详细、通俗、生动、准确。最好要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的教材内容应该充分利用手势、画图、幻灯、实验、模型、投影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在放映幻灯片进行实验性教学时,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并且最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5.课堂教学的内容尽量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科学精神的培养一定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到初级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经历从生活到物理、自然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确定教学的内容,需要做到将学习的重心从特别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向知识的探索研究方向转化,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的获取知识方向转化,物理教材突出了这个方面的内容。比如在“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这一部分,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了猜想和假设,再根据猜想和假设,学生们讨论并制定实验计划和实验设计方案,最后各组分别进行实验和收集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完成实验评估和实验报告。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晋级提出了问题与建议,其他的一切都是由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和实验来完成。这就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施玉勤.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研究,2009
[2]刘东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1、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知识的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好大脑。”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
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
要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边学边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1、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1)根据课标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率,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金属箔卷成一团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4)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样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八年级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边学边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增加“两表”的使用频率,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再如,九年级“质量”和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也同样可以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认真上好学生边学边实验课
关键词:改革;初中体育;问题
初中体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但是当前的一些中学体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许多学生忽视了强身健体的体育课。所以初中体育教学亟须改革,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初中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课堂主体定位不准确
当前,还有一大部分初中体育课堂还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跟着老师重复动作就行,这样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师生和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然而还有学校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化,在课堂上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课堂练习的标准也不够严格,导致学生体育学习的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
2.教学模式枯燥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先讲解,然后学生再跟着练习,最后学生自主练习和休息。据观察发现,在课程刚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并不集中,思维还没走向体育课的状态。教师在这一时间段对课堂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并不能对知识要领完全掌握。此外,课堂缺乏辅的教学工具,也会导致学生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
3.教学缺乏实践性
初中体育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而当前,大多中学开设的体育课主要是跑跳训练以及其他球类技巧。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教师很难把握好课堂内容的难易程度。此外,体育实践课由于受到场地、基础设施以及天气的影响,不能有效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进而使学生得不到充分锻炼。
二、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1.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重视教师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去表现他们的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通过体育课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综合素质。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要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所以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中的作用,对整个课堂进行全局把控,通过良好的沟通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
效性。
2.加强师生关系的培养
当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是因为师生关系不够和谐、融洽。初中体育相对其他课程来说,是比较有趣的课,学生可以在户外放松身心。因此,学生与体育老师的关系相对来说更容易培养,但是师生关系培养也需要一个度。师生关系太差,会让学生失去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产生抵触老师、抵触体育的情绪。师生关系太友好,又不利于有效的日常学生管理。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在学会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
3.创建趣味性的课堂
从生活中观察发现,学生对参与自己热衷的体育项目的积极性非常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该项目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了解初中学生的喜好,将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有趣的内容融入课堂上,创建趣味性的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将生活中有趣的东西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让学生处于一个有趣轻松的课堂环境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和个性,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身体。
初中学校应该重视体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教师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锻炼和思维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场地器材的不足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资金投入不够,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资金的不宽裕,场地的不足,是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用于修建场地,购买体育器材的资金远远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几年都没有这方面的经费。再加上有的学校体育器材年久失修,管理不善,没有基础设施,比如篮球架、羽毛球拍、乒乓球台、排球网等,甚至有的学校操场都没有。
2.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
场地器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实施。再加上枯燥无味的体育课堂,内容单一,实用性又差,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堂失去兴趣,甚至厌学逃课,很难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
3.学校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调,甚至有的老师随意增添学生的体育课,更改体育课堂,把体育课堂私自变成开班会,或者其他文化课程的辅导,减少了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这种情况使体育教学长期处于被轻视的位置。
4.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有点拨、引导、解答疑问、激励表扬等功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都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在进行有效教学评价时首先一定要及时、明确和有针对性,这样学生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避免犯错。其次,评价要有真实性,还要有激励性,这样老师使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提出期待性的评价,同时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最后老师要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一刀切。
二、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游戏,设计不同的游戏,将玩与乐、乐与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情境教学能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起到活跃课堂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的作用。比如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去学习模仿袋鼠跳,青蛙跳,兔子跳。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增强了体质,还可以大大产生了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育活动中去。
2.在互动交流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交际,需要交流。同样学生也需要交流,有了交流就有了互动,互动促进交流。互动交流的过程正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关键。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无法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师生间的和谐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赛是互动的最好方式,一节篮球课堂上,学生只是一直在练习一个动作,枯燥而又乏味。学生没有相互交流、合作,更没有一次投篮,这怎么能算是一节篮球课呢?如果再在课堂上添加比赛,比如小组对抗赛、短跑接力赛等,设计不同的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种比赛中老师还要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比赛的目的,比赛是锻炼能力的,友谊第一,学生一定要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堂的乐趣。
3.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乐趣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项目;体育精神
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体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故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并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初中体育老师强化学生日常的体育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验技能,同时还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和勇于攀登的意志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1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需要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特色,强调学生的体育技能与德育培养并重,注重在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等方面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培养。
1.1初中体育德育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初中体育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培养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体育技能、体育锻炼知识和专业项目技术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感恩教育。
1.2初中体育德育教育贯彻终身教育思想
德育教育是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的道德观和法制观,它的思想锻炼和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初中体育教学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进步,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养成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
1.3初中体育德育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体育德育教育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机械吸收的教学状态,应该切实选择各种信息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世界观和荣辱观,发扬初中体育活动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2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策略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需要在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保证对于学生的体育表现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才能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到最大程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在体育项目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在初中体育项目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切合体育专业项目的特点,认真了解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课堂常规和教学评价来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重点是:意志品质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健康教育。例如:在初中田径专业课堂教学中,在授课前,教师通过对于田径训练服、器材及教学道具进行检查和讲解,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保证学生的举止文明、思想到位,为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常规来强调纪律教育、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由于田径教学有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而素质锻炼和中长跑等体育锻炼又恨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通过出勤管理强调纪律教育,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优秀田径运动员的事迹,提高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品质。
2.2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之间的体育比赛活动,成为课堂教学展示、专业项目达标测试、体育单元技术考评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法制教育。例如:在开展篮球比赛的活动中,首先,教师应该制定严格和规范的比赛规则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指导比赛双方严格遵守比赛相关规定,实现对于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运用篮球教学中的专业动作和团队配合来参与比赛,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辱观教育。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拥抱告别,提升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品质。对于比赛结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正视比赛中积极正面的因素,而对于比赛结果采取平静的心态,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3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开展德育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体育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保证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激活课堂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德育教学课堂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例如:在初中体育技巧项目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技巧项目的教学难度,造成课堂教学不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该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整体表现和高光表现,及时开展教学指点和表扬,保证技巧教学的活力和道德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及时分析学生在技巧训练中失败的原因,与学生沟通交流,详细讲解技巧的动作要领和防护措施,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拼搏的精神。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德育教育的培养要素,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宝虎.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