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方向

时间:2023-05-18 17:02:13

导语: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方向

第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培养重心必须从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此,本文从“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和“重视课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构建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强调精英教育,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能力教育,重视学术教育、忽视实践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提升,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而需要转变培养模式。实施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要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转变人才培养方向

(一)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教育和实践教育,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尽量贴近文秘、编辑、校对、教师等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二)树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严格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一种工具,而非一门技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岗位竞争力,高校应树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电脑技术、语言教学、多媒体制作等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实现“一专多能”“一人千面”。例如,针对汉语言文学中的重要分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精通汉语言文学的同时,熟练掌握另外一种语言,以打造复合型语言人才,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

(三)树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树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汉语言文学教育、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在深刻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合理预判,按照社会期待的模式教育人才、培养人才。例如,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迎来了现代化办公室时代,无纸化办公也指日可待。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现代化办公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在教学内容、课时比例、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不利于人才培养与发展。因此,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

1.重视知识更新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汉语语法、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中外名著、中外美学等传统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然而,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更应与时俱进,顺应当前文学发展潮流。结合当前社会新闻和时尚热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中增设“网络语言研究”等模块,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革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2.重视能力更新

写作、阅读和鉴赏是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铁三角”,无论是运用传统人才模式还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都应对其十分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同样是写作、阅读和鉴赏能力训练,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能力培养方向也就不同。例如,在写作练习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从文学角度出发强化练习,培养学生驾驭不同文章体裁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从应用角度出发强化练习,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因此,在运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岗位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开展能力训练。

(二)调整课时比例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课时比例都存在问题。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做如下改进。

1.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应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够协调发展。例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调整为3:2,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实践技能。

2.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高校应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削减必修课,给予学生更大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例如,将《诗经》研究、杂文创作、西方文论等必修课程转变为选修课程,并增设影视鉴赏、职场礼仪、演讲口才、公共关系、新闻采访、人力资源等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完善课程设置

为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推动教学改革进程,高校应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科目及资源进行分类与整合,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1.整合教学资源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往往将阅读、鉴赏、写作、语法等教学体系割裂开来,导致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将阅读、写作、鉴赏、语法等教学模块整合起来,构建完整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和综合素养。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包含阅读、鉴赏、写作、演讲等多个训练项目在内的综合类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功整合了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细化专业类别

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细化专业类别,将汉语言文学分成教育教学、文秘公关、文学研究、新闻传播、社区文化等小类别,并根据学习目的和就业方向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例如,针对教育教学方向的学生,开设语文教学研究、基础教育改革论述、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岗位适应力和竞争力。

三、重视课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

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教学走的都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高端”路线。然而,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实现生活化教学,将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生活与实践中。

(一)重视课外拓展

高校应为汉语言文学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演讲比赛、社会调查、读书汇报、学术交流、专家讲座、文学主题月等多种校园活动,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拓宽教学途径、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文学主题月”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进行文学主题的演讲,组织不同专业学生交流读书心得,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主题月写标语、出板报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化学习氛围,提高汉语言文化教学效率,培养汉语言文化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促成校企合作

对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途径。因此,高校应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实习与实践搭建良好平台,使他们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文秘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对应的岗位进行实习,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从“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重视课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三方面出发,就“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与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以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话题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胜.夯实基础,分向培养,注重实践——论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丽水学院学报,2008,(4):114-116.

第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39-01

汉语言文学专业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但是如今中国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往往忽略的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而仅侧重于思想层面的教育。但是,我们也看到多数院校都在积极寻求教学的改革方式,我们对汉语言文学的变革持乐观态度。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直接体现了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国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载体,也是大时代下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要深切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当中的精神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人格体系更加健全。本文着重探究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很难培养应用型人才,很难获得比较准确的职业定位,因此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面对压力巨大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期待着一场新的改革,它有必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与社会接轨。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倡导教学实用主义。汉语言文学能够创造的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因此,它的价值导向教育也至关重要。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在建立好学生的理论基础和道德体系的前提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彻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方向——应用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多门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分析,有必要将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分解,整合课程内容,避免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精简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学校和各科专业课教师应该依据科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应用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保证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

从应用性的角度分析,要以就业观念指导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必须讲求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只有所培养出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上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要求学生有过硬的“写”、“说”、“读”等专业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形成相应的应用模块很关键。在实用性教学中应重点做到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调研能力、各类文体,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各种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强化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性,保证学生能够胜任文字工作,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

高校习惯陈旧的教育方式,导致如今“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高等教育学府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实应用性教育的院校并不多。高校教育思维还只停留在精神层面,而没有思考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让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的需要接轨,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推向应用层面。

1.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高校教师要广泛征求学生关于教学课程设置的建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就业目标,将新的时代语言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发挥学科创造性,开展探讨课程,营建有活力的课堂。同时,教师要将社会的大环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善于发现问题,与学生充分交流,听取学生意见。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空间,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模式,总结教学经验,教学相长。

2.教学内容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汉语言文学包罗范围特别广,但是缺少精度。从社会就业需要的角度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力弱。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基础上打破专业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广告文案、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等,都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和从业技能。

3.情境模拟,培养实践技能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中建立各种实践模块,将实践带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课堂上,由教师假定条件,布置随堂作业,锻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由教师给出意见,评选优秀作品;模拟各种语言情境,如招聘、商务洽谈、新闻采访,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学生在体验过模拟的语言情境后要总结一下自己的优点或不足,交由教师评点,提出建议。经过这样的交流,不仅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得到快速提高,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的方向。

4.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应该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在当代社会,学生的实践技能是企业考虑的重要标准,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平台而缺少实践经验。高校应该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安排好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如何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源远流长,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的形成。强化汉语言的应用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教学中强调汉语言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2]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第3篇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一个专业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即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才素养。经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社会调研以及企业咨询,具备纯文学知识的中文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面向企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高级复合型人才,譬如文字处理技能,行政管理技能,现代办公技能,交际公关技能,对于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以及新闻广告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企业平台中。我们结合汉语言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在夯实汉语言专业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可将“现代办公与管理”、“全媒体采编”以及“广告创意与策划”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折射在就业“取向”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类工作,如“房地产公司的行政”、“中小学教师”;第二,媒体、文化传媒公司,如报刊、电视、广播;第三,从事“AE”、“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等工作,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上述人才的专业需求要求我们打破传统中文的单一化培养目标,而倾向于多元化培养目标,唯有这样才能在既有的专业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1.2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性差,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选修课也停留在主观课程的延伸中,这种课程体系如果在“985”,“211”的学术型高校的毕业生还拥有足够的市场,但是在经济知识的时代语境中,却使得独立院校抑或民办院校的学生失去了“学历”优势的竞争力。为此,在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着学生“宽口型”的原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不能变动,否则将会脱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初衷,但是另一方面,要想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真正地走向实践教育的视域内,加强学生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就要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群与实践课程中调整比重,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有效互补。因此,根据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学校毕业生的回访、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的走访调研,我们构建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群,即“6+1”公共选修课群。“6”由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组成;“1”是针对参加考研、考公务员等升级考试的学生,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同步指导“,6+1”模式公共选修课群的建设,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持小班授课,践行分组式教学。六大方向的公共选修课群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宽口型就业的目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培养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层次性培养模式。大一时,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旨在使其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各个方向实践课程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逐渐进入了“定向”培养模式中,每个学生需要在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中进行自主选择。此阶段,学校采用师生双向选择方式,每名学生申报两个选修课群,再由各选修课群的主要负责老师进行集体面试和测评,以通过学生的特长、性格、生活环境等全方位衡量学生适合的就业方向。大学三年级,学生面临着选择毕业以后的去向,即“就业”和“考试”。就业倾向参与实践,而考试需要注重对考试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复习。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以及“顶岗实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和大学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引,同时实践课程是实践教育的有力支撑,而“分层次”的培养又是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实践教育有条不紊并且有效的实施。

2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实践教育的实施

2.1宏观与微观课程体系的有效平衡

2.1.1微观:学院实训课程。微观实训课程构成了整个实践教育的基础。随着当前外部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学校逐步树立了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此课程设计体系中,实训类课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全媒体采编”方向的实训课程,如“自媒体实训”、“报纸排版与网页设计”“、网络推广与营销实训”等,这类实训课程注重的是对媒体基本技能与实用能力的掌握,如“新媒体理解能力”、“报纸排版网页设计能力”“、新闻摄影能力”等。

2.1.2宏观:校外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是本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通过实行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仿真模拟实训,提高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对接。其主要开设于大学四年级,主要形式是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说,其实习单位一般为学院所在城市的本土企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一般是由学院、家庭以及其他关系引荐。顶岗实习是实践教育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工作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教育环节。

2.2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的有效结合

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教育;创新

实践中,随着高校大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社会人才需求计划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创新就业教育方式与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为出发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讨论。

一、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高校扩招人数也不断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需求应用型、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给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1]

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2]

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3]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4]

2、教学方式滞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提升其就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的学生尽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日常的学习中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发展过程中就要鼓励、引导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明确大学期间奋斗的目标与计划。同时,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返校进行就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将自己工作、就业过程中的体会与刚入学的新生们分享,使其尽早的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践。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QQ群与微信群,辅导员技术提供最新、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为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进行积极、有实效性的引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乌尼日、胡玮.全球经济转型视野下西部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第5篇

1.1教学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绝大部分的高职学校的教学宗旨都是“就业为向导”,这无可厚非,然而,不少的高职学校太过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仅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各项应用技能,而不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这导致汉语言文学在高职学校的教学地位下降,并且一部分高职学校还未曾设置汉语言文学课程。

1.2不够健全的课程结构体系

创建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课程结构体系,这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目前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这亟需更加深入地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要素,不然,就较难体现高职学校课程教学的综合效益,而提高人才质量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力就仅仅是空谈。为此,在新的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师创建比较健全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就变得非常迫切,只有如此,才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汉语言文学的内部结构,最终促进课程的优化设计和最大程度地体现高职教学的综合效益。

1.3教学模式太过传统

在高职的汉语言文字教学中,传统意义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常常是广大教师所实施的,这未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在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常常不够灵活,这跟实际的教学需要不相适应。当然,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不少的教师借助多媒体实施教学,却不注重输入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这使得学生常常是走马看花。

1.4教材与考试存在的缺陷

相对来讲,汉语言文学的教材知识较为死板和固定,跟社会热点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教师的讲解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在考试的过程中,常常设置比较多的客观题,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学校领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高职学校,特别是对于理工类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少一定的文学修养,并且大部分学生感觉只要学会了专业技能,就无所不能,这样的思想理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高职学校的领导需要充分地认知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大意义,不管是在设计教学方面,还是在建设文学课程上,都需要做出严格的要求,并且贯彻实施,不可以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2.2建立和健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应当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持续地健全课程结构体系,从而保持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在创建学生道德理论基础与体系的基础上,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观意识,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视角。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不是说能够创造一定数量的经济效益,而是能够创造难以通过数字进行统计的社会效益。我们应当以优化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形式,让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变得更为科学与合理,只有创建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才可以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内部结构,进而提供理论根据服务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和优化。在建立和健全课程结构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设置课程的核心是学生汉语素质的提高,建构课程应当尽量地给学生创设足够大的学习空间,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积极性。事实表明,建立和健全汉语言文学的结构体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的知识结构,进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综合效益提高,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个性。

2.3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关键方式是完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仔细地思考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探究语言的深层规律。像是教师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课堂出现一种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良好教学气氛,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这让学生在持续地探究当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且在师生的一起学习中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2.4重视教学的实用性

重视改革教材,以及优化教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在设计教学课程方面,能够设置一部分文字编排、简历设计、应用文写作、名著鉴赏、读者赏析、写作实践等一系列较强实用价值的汉语言文字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就业。因此,教师的讲解应当注重实用性,只有如此,才可以跟社会相适应。教师的备课应当积极、认真、充分,把握跟课程有关的新内容,从而对教学知识进行设计,使得课程结构得以优化,根据课程发展目前形势下的崭新高度思考课程的基础,设置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重视编写活页讲义,对各个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体现集体任课及时的力量,大家共同备课,一起获得提升,有效地统一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教学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内容,最终实现学生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性质;修养;关系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列宁曾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此可见语言是一种人们相识和熟悉的工具、手段,我们可以利用他来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的生活就失去了媒介和桥梁,人和人之间会缺乏信任和合作,其重要性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汉语言学习中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和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去使用。我们从刚刚上幼儿园就开始接触汉语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的更加的深入,也在日常的生活中充分感受到了它的生动性、鲜明性和准确性,这也是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不变的原则,即用词准确、立意鲜明、句式生动。具体汉语言的性质如下:第一、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性;这就要求我们对所有的讲话和文章要有一个准确性的要求,这是我们做一些逻辑推理、概念和判断问题的基本要求,语言性即要求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时要概念明确、判断周密、推理合乎逻辑,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准确的应用。就专业设置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单独的语言类课程还是比较全面的,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所覆盖的语言层面也是极其广泛的。因此就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性是非常强。第二,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性;汉语言文学除了应有的语言性外其最重要的延伸就在其文学性上,尤其比较侧重中国文学。就专业课程设置来说与汉语言文学性相关的专业的课程占到总课程的一半以上,例如: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史等,其所涉及的课程繁多且涉及的内容深浅不一,要求相关专业的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大不相同。第三、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教育性;文学教育性与语言性和文学性相比其在专业设置上相比不仅其专业课的应用性强而且也具备很强的指导教育性。文学教育性的研究性、理论性以及深刻性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面,文学教育性在其本质上显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在规律性,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的关系

就修养自身的概念来说:修养是指人的内在气质,也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表现。一个人的修养是通过他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故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气质和修养,修养有高低和好坏之分。例如有的人勤劳勇敢,有的人人好逸恶劳;针对同一件事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人人袖手旁观。这就充分证明了修养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表现。我们所希望和要求的是修养要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和我们汉语言文学的文学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体的汉语言文学与修养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学天地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这片乐园中就会被很多单纯美好的事物所包围,可以帮助我们净化心灵。在文学中可以教会我们辨识生活中的是非真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可以指导我们的修养;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综上可见,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五千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修B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段轩如.写作学教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

第7篇

关键词:汉语言;市场;人才

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强,如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各所高校建设的出发点。作为一门传统的老专业,汉语言文学若想在这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唯有不断与时俱进,对自身的专业特点进行重新审视,然后突破学科的体制限制。同时,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和相关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出汉语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切合点,将专业特点融合新时代元素,进而创造出汉语言文学独特的人文与工具相结合的专业特性。本文以河北某高校为例提出几点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措施。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之后,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汉语言文学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其在课程的设置体系上应该是将传统的稳定结构(即专业基础课、方向课和深化课相结合的结构)进行有效突破。作为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一直是这种稳定性结构,因此使其缺乏应有的活力,与当前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脱轨,无法很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实施上都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如何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而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就业成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的改革中,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置是其中的一项必然措施。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本文以河北某高校为例提出几点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措施,对该专业进行了如下改革:

1.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

作为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教师是关键的环节,同时也能推动专业的有效改革。从市场导向考虑,根据当前的新形势对汉语言文学进行课程设置,首先对教师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研究学校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性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造的一个瓶颈与短板。因此,研究学校致力于培养双师型,双师型的人才是当前高校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的关键。因此,需要转变高校教师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专业改造的紧迫性,进而用专业化的改造队伍来实现专业的有效改造。

2.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能够具备得体的言说、沟通、写作和持续学习能力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因此,该研究高校在教学方面都是围绕这一专业核心能力来展开的,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核心课程进行理论精髓提炼来提高学生的收养。同时,还对专业的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突破,增强学生的文学内涵,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课程体系分别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且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因此教学方式方法相应的进行调整。如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不但如此,该研究高校在讲课方式上学校一改以前的“一言堂”,更加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如撰写小论文、自读、专题讨论等来让学生积极加入,在不断的探究中充实自己,进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仿真性和真性实习基地建设

所谓的仿真性便是进行岗位模拟,真性就是岗位介入。作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强仿真性和真性的实习基地建设刻不容缓。在岗位模拟上,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如我校的文科综合实验室。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实验室,该研究高校开展网络编辑、电子政务、秘书实务等多种课程。在岗位介入方面,该研究高校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然而这方面会面临很多困难,如第一,囿于工作性质、工作场所的限制,许多单位不愿接受毕业生的实习。第二,学校本身受限于教学统一安排,学生众多等因素,也很难集中安排实习。但是,该研究高校充分利用各方社会资源,如政府、教育、企业等,聘请实践教师,和当地单位建立友好的长期产学研关系,从而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拓展专业方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的最终需求,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该研究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学习之上进行专业方向拓展,通过寻找与市场的契合点来实现该专业的应用性转化,进而在不断的竞争中谋求发展。以专业的教学规律为基础,在做到对基础课程保证学习的同时,对专业方向进行不断拓展,如开通文秘、语文教育等。如此,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为社会更好的培养了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结论

作为我国高校的一门基础性文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稳定性发展结构,使得其在特色和实用技能方面存在欠缺,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的发展所需,因此如何培养这种多元化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河北某高校为例提出几点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措施。旨为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育琛.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2).

[2]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3]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第8篇

1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新时期下,企业等各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因此,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改革,落实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价值。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社会对其有一个新的期待。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职院校继续发展的一大需求。

2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分析

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是和一些诸如工程类、建筑类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代表,是最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传授中外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一门学科,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为了让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的一门学科。而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在其实用性方面不足,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要针对该方向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3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革新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一般为教师、编辑、文秘等,而实际上,其就业范围涵盖了政府、科研、房地产等各个行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对于该专业的教学,要摈弃原有的教学目标,以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更大程度的体现其实用性特点。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十多种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内容,按照当下最新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好课程教学方案。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广泛的就业前景,需要更好的体现该课程的实用性,这样才会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作为汉语言文学的老师,需要精心的安排课程,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的培养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对于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更好的把握该课程的创新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择业范围比较广,却不够精。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意把握创新型教学,在把握好该学科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在进行教学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该专业的学生,文化特点鲜明,教师应该向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关于文化方面的评价,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作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按照相应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在一个确定的指导思想下,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阶段,很多老师已经选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教学,有很多都是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另外,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有目标的进行教学,而不是为了敷衍课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就是以文学、文字、文章等元素为主的一门学科,其特征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其工具性,在新时期,培养学生能够以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而不是一味的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和教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作为教师,其更应该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原有的教学目标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考出好的成绩,这是老师的目的,也是学生的目的,而实际上,这样的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所以,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有目标的进行教学,改变应试教育的劣势,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之。

第9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论*文*网]

3 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