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8 17:02:14
导语:在科技创新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1.科技创新的含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30年代的蒸汽革命,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电力革命以及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新科技革命都是典型的科技创新。总结这些实践,有学者这样表述科技创新,它是科学技术活动领域的创新,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就是要在科学前沿研宄和高新技术领域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并通过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科学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科学创新,是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创新,其直接目的是认识客观与主观世界,追求真理,解释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创新,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新工艺!新技巧、新方法、新手段及新产品的活动。两者没有绝对的区分,在实践中这两者往往都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两者也都是法律在知识产权领域所关注的内容。
2.科技创新的特征
现代的科技创新具有以下特征和趋势:1)大量出现迅速淘汰型、互补型与跳跃型的技术创新;2)改造型的科学创新趋向于用更新型的科技创新来替代;3)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以引进型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发展到以消化独创型和出口型为主体的科技创新;4)科技创新的生产类型具有从大量生产到成批生产以至单件生产类型的反趋向;5)科技创新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以至风险密集型企业。
二、知识产权的内涵
1.知识产权的含义
一般地认为,知识产权一词来自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我国台湾地区译为‘智慧财产权”日本译为“知识的所有权”我国大陆自70年代以来多数译为‘知识产权”现己为学界普遍采用,并为公众所接受。依据通说,知识产权指法律规定的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在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利,民事权利。但知识产权是一种财产权,还是人身权?学者一般也将其划归为财产权[3](P79)。对于知识产权的范围,广义上的知识产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智力劳动成果。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对知识产权所下的定义,知识产权应包括以下权利:1)与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有关的权利;2)与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活动、与录音制品及广播有关的权利;3)与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切领域内的发明有关的权利;4)与科学发现有关的权利;5)与工业品外观设计有关的权利;6)与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商号及其他商业标记有关的权利;7)与防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权利;8)-切其他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由于该公约第16条明文规定了“对本公约,不得作任何保留”所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己对上述关于知识产权的定义表示接受。
2.知识产权的特征
(1)无形性。无形性是知识产权最重要的特点,它是指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无形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的载体可以是有形的有体物,如图书、光碟等,但知识产权保护的却是其承载的内含--在其中的智力信息。
(2)专有性。知识产权是专有权,以独占实施权利为核心内容。知识产权作为专有权,与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即这种权利为权利人专有,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人不得干涉、妨碍或侵犯,未经权利人同意不能实施或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权。
(3)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效力具有时间性。知识产权在法定期限内发生效力并且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法律保护。
(4)地域性。知识产权保护的空间范围具有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按照一国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只在该国领域内具有法律效力,受到该国法律的保护。
(5)法定性。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范围具有法定性。并非所有的智力成果都可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
三、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发展的前提,同时又是直接调整充实、完善知识产权内容和体系的原动力。反之,在法制社会里,合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直接保护和促进科技的发展。故而,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有着特殊的密切的关系。
1.技术创新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科技直接带动社会的进步。由于技术创新的推动,也使得知识产权制度不断获得发展和完善,可以说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和法律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激励和调节的利益机制。世界上己有170多个国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成果多处于科技前沿且多样化,比如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微电子技术、网络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使得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从传统的专利、商标、版权扩展到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对象,这使传统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正面临着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尤其是在由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影响形成的数字环境中,知识产权面临更新更大的挑战。只有科学地解决这些新问题,改革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不断产生的新技术,21世纪的技术创新活动才有良好的支撑条件,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才能再上一个台阶。在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意味着是一个知识产权的时代。
面临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世界各国正在加紧研宄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加速对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和修改,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从而使知识产权制度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充分而不过度的保护。
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知识产权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扩展其范围,充实其体系,而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造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科技创新经济利益的实现,以鼓励科技创新。生产经营者拥有技术和品牌,是一种自然占有或事实占有,仅表明其取得某种科技优势和经营优势;只有获得技术与品牌知识产权(如专利技术与注册商标)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独占性占有,确保创新者对其成果的独占和独享,排除仿制者对创新产权利益的侵犯,使创新主体最大限度的享受经济利益。一旦知识产权受到侵害,创新主体可以运用法律赋予的支配权及相应的请求权,保护其自身利益。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丰厚的市场回报,必定启发和激励人们积极思考和实践科技创新,从而使科技创新建立在更广泛、更积极的基础之上,吸引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经济利益的取得,使创新主体不仅能收回前期投入,而且有能力继续进行新一轮的发明创造,使科技创新走向良性循环,不断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效的法律保证,同时为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正确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国外,发明创造(专利、商标)估计己超过四、五千万件之多,技术创新人员可以通过专利检索,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动向,从而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有效地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1.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科技创新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构建了法律平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处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创新成果一旦经法定程序确认取得知识产权,持有人就可独享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及相应的经济利益,这既有利于提高创新主体遵守同一规则的自觉性,又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创新秩序,有效防止各种纠纷的产生和市场秩序的混乱,是促进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的有效保障。仅就规范知识产权侵权为例来说,现阶段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制度直接决定侵权行为法定成本的高低,它设计并规范关于侵权行为的制裁与惩罚方案、措施、办法等。从现代各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情况来看,加大对侵权行为惩处力度均为通行做法,例如増加有关严惩侵权行为的刑事制裁条款,明确规定侵权行为的法定赔偿额,完善行政处罚措施等。这一立法趋势实际上是立法者对侵权行为成本与收益比例关系的调整,意在从制度安排上制止侵权行为泛滥,规范产权交易市场,维护竞争秩序。
四、关于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建议1.创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缺少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我认为最首要的是在全社会努力促进,以不侵犯知识产权为荣的价值观的形成和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科技创新、创新发明、专利保护,同时也包括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知识产权文化的基础是努力发展科技,促进源头创新要从青少年抓起,既要重视直接面向需求的研宄,也要重视源头的基础研宄。现在,一些世界上的大企业,他们创新了很多的专利,用这个专利去开发新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然后用得到的利润再来支持研发,加上自己的新思维,又产生新的专利,然后再支持包括基础研宄、公益性活动、青少年教育等,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加入知识产权连盟,强化维权效果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侵权现象的多样化与严重性,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维权效果不佳。联合相关2权利人组成行业知识产权协会、联盟,以团体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行业或地区也相继成立了知识产权联盟或协会,如2003年11月21日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16个城市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一批知名企业如华为、中兴、广钢、韶钢、TCL、创维、康佳、美的等联手在广东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同年汕头市成立专利保护协会等等。
3.完善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和司法
在文明的法制社会里,对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有一个完善科学的法律体制存在才是最为根本的。而基于我国当今知识产权法制现状的考察,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显得极为迫切。
首先,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的内容有滞后性,缺乏科学性。立法机关应通过颁布新法、修改旧法等方法将其进行改进,进而扩大并明确保护的范围。同时,结合本国知识产权的特点在法律保护措施领域积极创新,寻求更佳的保护方法。
其次,从执法和司法完善这一法律,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规范政府各部门权责,理顺各层关系,必要时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理论上和实务上过硬的专职队伍,保证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正常运转。对创新的成果要严格依据知识产权的法律进行申请、登记与公布,并依法严格保护技术创新主题的权益。
近几年来本刊先后15次获得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河南省委、省政府等省部级领导批示,35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题词;荣获2009年度、2011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级期刊和一级期刊20佳。
本刊以科技与经济领导干部和管理工作者、科技政策研究者、自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企业家、大专院校师生和其他热爱创新事业的读者为对象。欢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界和社会各界从事科技、经济及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读硕博研究生、行政管理人员投稿。
为了保证稿件的质量,我们在组织稿件时会重点选择高水平、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撰写的稿件,同时也会对一些刚刚涉足科技管理工作的作者有一定质量的文章给予发表。为了把好质量关,杂志始终坚持文稿三级评审制度,有些文稿还要送请有关专家和编委评审。
1.本刊要求来稿具有原创性,思想新颖、观点鲜明、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晰、论证严谨,符合学术规范。
2.来稿须做到清稿定稿,对决定录用的稿件,编辑部有权删改,如作者有特别要求请在投稿时声明。
3.本刊优先采用省部级以上以及一级学会、协会立项课题论文,或者是获得基金资助产生的论文;并请作者务必在文稿首页下端注明哪级(类)课题、名称和项目编号。
4.办刊优先采用关注本刊理论动态,在他刊发文中积极引用本刊理论观点的作者的稿件;优先采用本刊重点建设的栏目稿件。
5.来稿字数一般要求在3 000至5 000字。论文文稿采用A4幅面word文档格式。
以便邮寄样刊和及时联系特约稿件。发稿周期为45天。
关键词:农机;培训;教育;五位一体;创新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以部、省“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为主线,结合实际,着重农机驾驶操作与农机实用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重点。根据《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每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500余人次,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青岛市迫切需要新型农民培训。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农机实用技术的实际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机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上分析,还是职业技能与农机服务组织上分析,这都需要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和法律常识。同时,应当重点培训农机操作,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另外,还需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培训农机技术骨干、科技带头人、农机经纪人、农机合作社领办人和基层农技推广等人员。
二、存在问题
通过相关调研工作,青岛市农机工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培训机构综合条件不能满足当前农机培训形势需要。
1.农机师资队伍不完整、师资力量薄弱。现阶段,由于农机人员机构改革、编制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人员老化,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纳新少的特点,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教师少,同时,现有教师学习机会少,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知识的实际需求。
2.农机培训未形成规模,教学设备陈旧,基础设施不完善。自2004年以来,随着农机购机补贴政策逐步实施,青岛市大型复式农机作业设备保有量快速增加,新型、大型农机具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不断应用,农民对大型新式农机化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全市各培训基地现有的小型、陈旧、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机教学设备和简陋落后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对新机具、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以莱西市为例,所以教学设备大部分已经达到报废更新年限,所用教学没施已经严重滞后,这种现有教学条件与农民掌握新技术、新机具需求不相符的已成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突出矛盾。
(二)农民学习热情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安全保障培训需要强制性
部分地区农民对长时间集中学习的常规教学积极性不高,参训的主动性差。
1.从经济考虑,怕花费时间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
2.部分农机工作人员法制意识不强,心存侥幸缺乏安全意识,不想参加专培训。
根据2013年农机化司《关于2013年农机事故情况的通报》农办机[2014]7号,造成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无证驾驶,农机事故原因排第一。全国因无证驾驶引发的事故466起、死亡222人、受伤256人,分别占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26.9%、51.4%和40.6%。全国拖拉机导致的事故中,26.8%的肇事者没有驾驶证。目前,青岛市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20.6万台,截止2013年青岛市注册拖拉机驾驶员11.9万,由此可见肯岛市现在无证驾驶农机工作人员达到8.6569万人。从农机安全生产角度上分析,目前青岛市最迫切需要农机驾驶员培训,然而青岛市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三)培训内容单一空泛,满足不了广大农机从业者对农机技术多样性的实际需求
机械技术教材老化,特别是新型大型机具,如玉米联合收获机缺少新编教材,农机实用新技术培训教材理论性较多,实践性知识和案例较少。从农业机械(不包含大中型拖托机)保有量上分析,农民对农机实用技术的需求是多样的,现有的传统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加大新型农机实用技术教材的更新已经迫在眉睫。
三、解决方案
青岛市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面临农机实际培训需求数量大、实用技术需求多样、帅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等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现有的培训模式的创新,有效的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培训平台、发挥培训职能,建立“三类协同、三级贯通、五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体系。
(一)要着重培养“生产经营型(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企业等)、专业技能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技术骨干等)和社会服务型(农机经纪人、农机作业专业户、农机推广员等)”“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建立市级农机校为培训主体、县级农校为依托,基层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补充的“三级贯通”的农机化教育培圳制度。
(三)立足自身条件,有效的整合教育资源和平台,创建“五位一体”培训体系――“政府+专业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合作社+农机大户”,为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l.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开展农机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建设培训。以农机培训队伍自身建设为依托,重点组织对基层农机工作人员进行农机化政策、法规和新技术等方面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高技能、高层次的农机管理、推广、技术人才,推进青岛市农机管理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
2. 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推动作用,开展职业农民培养计划。以县级农机校等专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对农机手,特别是新购机农民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培训,使农机手能够熟练掌握拖拉机驾驶以及各种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操作、维护、保养和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作业规范、技术要点等,打造一批安全、可靠、有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发挥实训基地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规范性培训。以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依托,对重点扶持的现代化农机示范基地和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内的农机手进行农机实用新技术培训。通过开展培训,使农机手能够及时掌握玉米联合的收割、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花生收获、设施栽培等农机化新技术新知识,并能在实际生产广泛应用,逐步培训成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新型农机专业服务人才。全市目前建设农机实用技术实训基地20余家,辐射全市2区、4县18个涉农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引导社会投入600余万元,新建培训教室20间,全年新增公益性培训2000人次,可有效缓解部分农民对农机技术服务的迫切需求。
4.发挥合作社的联动作用,开展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机合作社员培训为依托,积极做好农机培训进社区,把有实力、有条件的合作社作为农机培训的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民参与性较强的公众性教育培训。深入镇、村开展“现场政策和技术咨询”、“农机化知识问答”、“三夏三秋作业现场会”、“农机培训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培训工作的互动性。
5.发挥农机大户的示范作用,开展一对一培训帮扶。充分发挥农机大户示范作用,通过农机大户综合优势,就近解决本村域及周边农机手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一对一的培训帮扶。并利用农忙前机具检修的时机,派出教师、专业技术和维修人员深入农机大户中,帮助农机大户为本村机手到田间地头开展边检修边培训现场咨询活动,提供面对而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思路,巩固阵地
针对目前状况,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本着为“三农”服务的思想,通过政府财政、农机系统自身投入和民间投资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农机培训阵地,强化培训职能,巩同和发展农机教育培训基地。
(二)广开生源,适应形势
一要注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圳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广开办学门路,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三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改进培训形式,压缩培训时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收获实用、有效操作技术与技能。
(三)深化改革,提升质量
应因地制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水平,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或集中培训,或送教下乡,或修训结合,或田问路头培训。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传授先进适用技术。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教学方法改革 实践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计算机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生自身的素质。因此,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使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计算机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计算机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 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办公自动化: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人员。
(2)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
(3)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4)多媒体技术: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
(5)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尽可能注入通俗有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中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是以明确的任务作为课堂主要教学目标,在学生实践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解决、总结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进度、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针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设计一个包含相关知识点的综合性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下应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
(3)实施问题教学法。有的学生的基础较差,在学习中表现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和 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以往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转变为教师寻找、发现与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中增强理解,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新理论。
(4)改变授课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主动理解掌握来实现。因此应采用交流式、对话式、讨论式等多种互动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课堂。
(5)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渗透实践。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的课程,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理论和算法,教师使用多媒体对它们进行演示、精选,使抽象、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加强教材建设,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计算机业界有一摩尔定律“芯片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与功效每18个月翻一番”,说明了硬件发展之快。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比严重滞后。因此,必须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来提高学生能力和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对于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课程责任教师或任课老师必须经常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开发性。
四、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通过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弄懂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配置,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其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应用软件(例如在学习Windows时应由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进行边实践边学习,又如在讲解Word软件时,首先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房,使每位学生都面对Word软件的界面)。涉及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同时具备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育是培养与此适应的社会技术人才。
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为适应这种要求,必须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特点,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潮流,与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
参考文献:
[1]周川.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北京:2006
一、对话教学――共享快乐的师生交流
通俗地讲,对话教学是指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和交流,这种交流、互动是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师生对话并不是课堂中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中的一种情感、知识的交流,对话教学意味着相互构建,意味着和谐。在探究“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时,用细绳拴住小铅球,悬吊在天花板上,教师将小铅球拉开较大的角度,并使小铅球靠近自己的鼻尖。然后把小铅球自然释放,教师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动,小铅球摆向另一方,达到最高位置后,又冲向教师的鼻尖,这时学生十分惊慌,让老师赶紧躲开,但是老师泰然处之,结果小铅球只是靠近老师的鼻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活泼地去学习。
二、合作探究――具有创生功能的生生交流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堆积和积累,而是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能积极地学习,热烈地讨论,尽情地展示。小组学习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取长补短,能发现新问题并合作解决,具有很强的创生功能。当然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每一个小组长就是一个教师,可以实现兵教兵,兵练兵。教师要承担好学习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实现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的与以往不同的要求。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放手,不能越俎代庖,其实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灿烂的太阳。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要总揽全局,多引导,当好参谋长,教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合作学习,只要学生能完成的任务,教师绝不代劳。小组合作主要看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热烈,合作是否愉快,问题是否能解决。
三、眼、耳、手、脑并用――具有生命发展意义的多维互动
物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学习中,要彻底摒弃教师包办,把一些定义、定律、定理强加到学生身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操作,自己去生成。教师不要怕这怕那,要大胆放手。如“凸透镜的成像”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耳朵去感受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在教学中,要发挥手的作用,让学生参加实验操作。如让学生亲自动手研究物体的摩擦力、物质的密度、杠杆的平衡原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当然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让他们眼、耳、手、脑并用,边观察边思考,边动手边思考。
四、操作实验――物理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单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很难理解物理中的一些公式、定理等。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使学生很清晰地了解物理知识,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认知实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同时在操作实验的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的反馈矫正等做好安排,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当堂达标――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命脉
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当堂达标思想,当堂达标体现教为学服务和师为生服务的理念,是实施有效课堂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当堂达标教学以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为标志,追求有效教学,避免低效乃至无效教学。实施当堂达标教师要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要注重三维目标的结合,教师心中要有标,最终要落实目标。实施当堂达标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达标,“避免一刀切”。当然当堂达标并不是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机措施。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新机制,不断探索教学新路子,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以达减负增效之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三个还给”,才能迎来素质教育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动态系统; 检查井新工艺; 微表处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西安市灞桥市政养护管理公司隶属于西安市市政设施管理局,是一家专门从事市政设施养护、管理的企业。常年承担着西安市灞桥地区62条道路,总面积342.7万平方米,15.7公里雨、污水管道、6787座收水井、4469座检查井和59.6万平方米人行道以及市政附属设施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公司设有专门的设施巡视班、路面班、挖井疏通班、预养护部、人行道班,配有专业的技术人员70多名和大大小小先进的专业养护机械设备52台,对辖区内的设施进行维护。
现就公司如何开展养护维修,以及在养护管理中采用的一些先进管理手段和施工工艺与行业同道作一交流。
一、养护概况
对于市政道路的养护管理,公司一直在不断开拓创新,力争用新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施工养护工艺,提升市政设施的管理和养护水平。
在日常养护维修工作中,有以下主要对策措施:①首先制定了严格的养护管理流程,包括道路巡查、病害汇总、制定维修计划、实施养护维修、质量检查验收等环节;而后以上流程重复进行,不断补充完善。②为了加强道路巡查和施工养护维修信息共享,确保道路病害处理的及时性,在道路管理中成功运用了有管理处开发的道路管理动静态系统。③针对检查井井周路面开裂、塌陷这一质量通病,设施局大胆采用一种新型井框盖――可调式井框盖,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工艺要点是利用承插式连接将井框与井座固定连接,再使用安装框将井框盖与原路面之间的空隙用沥青混合料分层填实以保证回填压实度最终使井框与井座和路面整合为一体。④预养护――微表处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渗透性、粘附性,提高了路面的防水、防滑、耐磨、平整度,延长使用寿命。
二、动静态系统的应用
随着管理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不断完善处内动静态系统应用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和简化操作流程,完善道路各类基础信息,并对道路建立专属的电子档案,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管理养护新模式,实现了道路基础资料可视化、病害反馈及时化、养护管理规范化。
1)动静态系统的应用的情况:
(1)据统计,截至2014年下半年11月底,通过动静态系统运行,管理部门传输年度信息数共3610条,照片数4048张。养护部门传输修复后信息3670条,照片数4108张。
(2)每日接收管理巡查人员的病害信息和照片录入动静态系统中,打印出《道路病害修复通知单》和《因工刨路修复单》,这是管理部和养护部对道路病害反馈和维修的信息表单,其中还附有病害照片近景和远景照片。施工人员现场施工完成后拍下修复后的照片传到信息中心记录到系统中,将动态的维修过程与静态的病害信息相整合,形成动静合一、养管修护的闭合链,不断完善管理和养护工长回复,使施工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3)完善“一路一档”的道路信息资料电子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和日常维护信息。在电子地图中标注示范道路基本信息,包括台帐信息、照片和检查井的汇总数据。日常维修信息将病害照片定位到具置进行标注和病害描述。
2)运用静动态系统取得以下效果:
(1)提高道路巡查人员和养护维修施工人员反馈信息的能力和及时性,对重大事件、特殊事件的反馈速度、抢修速度大幅提高。
(2)将道路台账信息、道路结构信息等相关基础信息以及相关照片完全电子化,形成一个道路基础信息静态信息数据库,能让它便捷地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满足动态地管路养护维修工作的需求。
(3)运用该系统,真正的把病害情况放大到眼前,将维修计划安排在当下,减少了工作环节,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4)对反馈的管理养护信息(文字和图片)进行备份、存档,确保了数据及信息自动分析的准确性,为养护施工以及对修复后信息汇总和分析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三、升降检查井新工艺
城市道路检查井种类和数量繁多,目前采用的的是铸铁井框盖和钢纤维井框盖。在使用中经常出现井周下沉、检查井框比路面低或高,机动车通过时,出现跳车或造成行车不适,长时间会使井周边路面损坏;井盖与井框不配套,机动车通过时产生噪音,并经常会出现“飞盖”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象,现在逐步将不合格的检查井更换为可调式井框盖。
施工处理方法如下:
1、对施工管理人员、操作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施工技术交底。
2、施工机械配备。切割机一台;空压机或小型破碎机一台(枪头须配备两个以上);平板夯、冲击夯等能满足夯实要求的夯实机具各一台;轻型卡车两辆(运送材料、设备和废料);振动压路机一辆;夜间施工照明、安全防护设施;小型发电机一台;撬杠一根;3M直尺,塞尺等。必要时配备路面多功能养护工程车及吊装设备。
3、材料的准备。所用的原材料及预制购配件必须符合规范和相关规定。
1)进场的原材料(砂石、水泥)必须送检。
2)砂浆采用M20,并由试验室确定配比,施工现场按试验配比确定施工配合比,建议采用商品干拌砂浆。
3)井周回填必须采用热拌沥青混混合料,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140度,碾压温度不低于125度。
4)切边:
①只井框下沉,最小切割半径≥370+冲击夯工作面宽度(mm)。边缘裁成立棱,为规则的方型或圆型。
首先将路面按所需尺寸切割开
(切割半径≥ 370+冲击夯工作面宽度)。尺寸单位:mm。
5)破碎:用冲击钻将井周破碎,取出旧井框盖。
①只井框下沉时,破碎深度:在最小切割半径≥370+冲击夯工作面宽度(mm)范围内原则上不小于13cm(原路面为两层沥青料时以清除旧沥青层为准)。
②井框及其井周路面均下沉时,破碎深度:在最小切割半径≥370+冲击夯工作面宽度(mm)范围内原则上不小于13cm(原路面为两层沥青料时以清除旧沥青层为准),其余部分不小于5cm。
6)清理:将旧井框盖取出,清理操作面,作业范围应无松散沥青混凝土粒料,操作时注意垃圾等杂物不得掉入检查井中。
7)安装:
①根据路面的高度,必要时拆除井筒顶部砌砖,将混凝土调节环固定在井筒顶部,确保混凝土调节环顶面与路面高差为12~16cm。采用1:2砂浆粘结,砂浆厚度不得超过2cm。
②将安装框套进调节环中,以确认调节环的高度是否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为保证井盖能正确的被安装到位,必须保证安装框的底部是处在被套调节环内的位置。
③在接茬立面、调节环处及老路基层应均匀涂刷结合油。
④用沥青混合料将挖开部分填充,必须逐层回填压实,每层以5cm为宜,压实机具采用立式夯。回填至低于路面1.5~2cm处。
⑤提升安装框高于路面2cm左右。
⑥将安装框小心的取出,避免破坏周围的填充层,形成预制结构。此时,铺装层高于路面2cm左右。
⑦将新的井框盖小心的放进预制结构中,井盖的开启方向应垂直于水流方向。
⑧使用压路机碾压,将井框盖压入路面中,使之与路面一体。所有塞在开启口、铰链及透气孔中的沥青必须要被全部清理干净,以保证井盖日后正常的使用。
⑨清理完工。
四、预防性养护
预防性养护是在道路路面结构良好,或是路面病害发生初期对其进行养护,不让道路病害近一步向更深层次发展,从而达到延长道路路面的使用寿命,保持道路的完好率和平整度,提高道路质量,降低道路维修费用,延长中修或大修期限目的作业方式。预养护目前已广泛应用道路养护工程中并被证明是一种具有很高性价比的养护措施。
微表处施工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施工方法。采用该技术可以迅速显著的提高路面的平整度、粗糙度、防水性,节约能源,降低工程成本。
(1)封闭交通:现由交通安全管理人员将交通封闭。为保证施工人员、设备以及来往车辆的安全,所有工作都应在封闭交通后进行。
(2)清洁原路面:清洁路面上的杂物,必要时用水冲洗原路面,但路面不能有积水当原路面空隙率很大或透水很严重时应避免用水清洗,可以用风清除,以保证混合料与原路面的粘结。
(3)放样划线:封层机沿着路面标线行进。
(4)机械就位:根据施工的顺序,将装满材料的封层机来到施工起点,并调整好摊铺的宽度和厚度。
(5)摊铺:根据配合比调整好封层机各料们的开度。开启发动机检查各部件运转正常后,打开出料阀门,待摊铺箱内的稀浆混合料达1/2时,启动底盘,低速前进,进行摊铺,一般前进速度为1.5-3.0km/h,但应保持稀浆摊铺量与生产量的基本一致。在摊铺过程中随时检查和平整度,并及时进行调整。
(6)局部处理:混合料摊铺后,应立即进行人工找平,找平的重点是起点、终点、纵向接缝、过厚、过薄或不平处,尤其对超大粒径矿料产生的纵向刮痕,应尽快清除并填平。
(7)初期养护与开放交通:在初期养护时间内(即开放交通前),不允许任何车辆和行人在封层上通行,否则将影响稀浆封层质量。当估计封层粘结力达到200N・cm时,或施工后2小时即可开放交通。
(8)质量应达到表面平整、密实、均匀、无松散、无花白料、无划痕,纵横缝对接平顺,厚度为1cm.
在日常的维护管养中,每一个环节我们都精心组织、文明施工,规范、安全、人性化管理,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辖区内的路面雨天无积水、溢流,道路行车顺畅,无病害大大提高了道路与管道的使用功能,为沿线的群众造福,为西安市政配套设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0 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我国社会上很多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重点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科学,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要性,不断重新设计教材,建立ERP教学平台,并加强对学生的实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特点
1.1 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指的就是集计算机学科、管理、会计学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知识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讲授会计电算化专业之前,应该首先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会计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依次讲解ERP等课程内容。
1.2 实践操作性强
针对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它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要求都非常强的课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熟记信息技术安全保密的法规制度,从而成为一名实用性极强的会计人才[1]。
2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不明确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来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理念不明确,而且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如果高职院校一直采用这样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那么就会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由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不明确,导致了学生没有熟练掌握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流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2.2 教学内容不科学,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内容设置不科学,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同时,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沿用了之前传统的教材内容,教材缺乏新意,并且实用性不高。另外,由于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从而使得实习课程的整体效果不好[2]。
2.3 缺乏实践机会,不能满足教学岗位训练的需要
目前,由于资金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缺乏实践机会,从而使得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没有给学生争取实习基地,而且,高职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基地也缺乏连续性,不能满足教学岗位训练的需要。
2.4 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普遍低
众所周知,教师的综合能力直接关系着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都缺乏深厚的会计理论教学知识,而且部分教师都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本身的吸引力就不足,很多优秀的会计专业教师都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中,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学校没有给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导致了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3]。
3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措施
针对以上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就应该不断总结以往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经验,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建立ERP教学平台,重新设计会计电算化有关的教材内容,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效果。下面具体论述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措施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3.1 重新设计教材,建立ERP教学平台
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新设计教材,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增加实践课程,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采用增加ERP教学、编制系列教材等方法进行培训。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案例和技能培训设计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进行编写,比如,系统应用功能、财务案例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编制会计电算化新教材时,可以聘请一些相关专业的专家或者理论研究人员来莅临指导,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教材。一般情况下,学校在编制新教材时,一定会花费很多成本,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和其他的院校进行合作,取长补短,从而减少编制的使用成本。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ERP教学平台,定期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吸收一些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4]。
3.2 加强实训机会的整合,完善课程体系
会计电算化实训对于所有的学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综合学科,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校外实习、校内实训等。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应该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大型企业进行实习,如果没有合适的企业,那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相关的调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也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学习:
第一,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高职教师应该把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积极性;第二,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来说,它主要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案例分析法、习题练习法、问题研究法、录屏演示法等;第三,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不断加强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能力,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包括电算化的实训、会计软件的操作实训等;第四,学校还应该根据企业的会计工作来安排学生实训,具体的步骤是配置相应的公章、结算凭证、会计报表等,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扮演不同职位的工作人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5]。
3.3 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根据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就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优胜略汰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建立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定期让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并要求教师参加考试,从而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在考核问题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并对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模块和工作特点进行考评,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综合能力。
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受到很大的制约,所以对学生进行“质疑”的学习方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教学生“在什么地方质疑”、“怎样质疑”,引导他们掌握质疑的方法。
一、依据文章的题目质疑
每篇课文都有题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很多题目都能透发文章的中心,教学生依据题目质疑,就可以使学生不仅对文章的重点有个初步的了解,而且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思路有了初步的推测。那么,在学生看到文章的题目后应怎样质疑呢?教师要在不断的质疑活动中引导学生概括、归纳、总结方法。
比如“抓重点词法”、“扩展题目法”、“分解题目法”等,就是比较好的质疑方法。
1、用“抓重点词法”质疑
就是根据对题目的分析,把重点词语找出来,抓住重点词来质疑。如《草船借箭》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课题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可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此为线索提出了“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等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用“扩展题目法”质疑
因为有很多文章的题目是一个词或一个词组,这时便可引导学生把题目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扩展的过程中质疑。如《争吵》一课便是这样,读完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题目是一个词语,你可以把题目扩展开,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再质疑。于是,学生可以提出“谁和谁争吵、他们为什么争吵、他们在争吵过程中各是怎样做的、争吵的结果怎样”等问题。
3、用“分解题目法”质疑
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完整句子做题目的文章。如《舍身炸暗堡》这个题目,经过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暗堡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炸暗堡?是怎样炸暗堡的?结果怎样?”
二、依据主要内容质疑
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所写的事提几个“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使学生对作者的思路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加深对中心思想的体会。如《登山》一课,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便知道了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两次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的事,引导学生就此进行质疑,便可提出“列宁为什么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为什么回来时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两次走有什么不同、列宁是怎么想的”等问题。
三、依据主要言行质疑
文章中人物的品质常常是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进行质疑,问几个“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说或做说明了什么”之类的问题,来一个刨根问底,就能对人物的思想品质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描写阮恒将要献血时的动作是这样的:“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学生针对这句话可以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当时沉默?为什么只有一只小手举起来?为什么他的手颤抖?为什么把手举起来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加入到沉默的行列之中,不举手行不行?他举手后,医生让他献血了吗?他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当学生找到人物的主要言行之后,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提出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思想品质的问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质疑:
1、联系上下文质疑
比如上例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当时沉默?他们举手后,医生让他献血了吗?”前者是联系上文第一段内容提出的;后者是联系下文第二段内容提出的。
2、通过比较质疑
可以通过两个人物相比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一个人物的自我比较提问题。如:“为什么他把手举起来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个问题就是通过对阮恒两次“举”的比较后提出来的。
3、要进行多方面思考后质疑
[关键词] 价值链;动态链式;基础会计
[基金项目] 本文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C5-GYC67)“基于价值链的‘动态链式’会计训练平台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孙继云,苏州市职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与审计,江苏 苏州,215104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7-0111-0004
《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学好《财务会计》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知度与职业认同感。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在于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方式,在目前的实践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普遍感觉难教,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学。虽然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学工作者也在不断的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将诸如案例教学法等应用于本课程中,但是,从实践的效果来看,还是不尽如人意。如何在教学理念上突破传统“课程教育”思想,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 目前《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缺乏与其他学科关联性
目前《财务会计》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实践课程一般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应,一般是建立在理论知识先行的前提下,集中两周时间(安排在期末最后两周,或者下一学期开学二周时间),采用课堂模拟法完成企业经济核算 。因此,在实训的时候,主要是遵循“课程教育”的思想,强化本课程的知识学习,缺乏不同专业但相互关联业务的训练。
(二)实训教材编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市面上《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训教材,多数是采用跟理论教材配套,按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为主线编写的实训教材,如按出纳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核算岗位、销售核算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等项目编写。但由于编写教材的作者基本是高校的教师,因此,编写的实训教材内容脱离会计岗位需求,而且业务不具有典型性,不能够体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一般情况下是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在教材中长期股权投资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这一项目核算在中小企业里面是很少发生的业务,但大多数作者仍然把这一章节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三)实训场地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多数学校基本还是局限在实训室模拟实训,缺乏校内真正意义的实训仿真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意识到工学结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种种障碍,工学结合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实践教学场所建设力度不够,缺乏仿真、实战效果并不能够达到真正的全真模拟实训。
(四)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虽然倡导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是大多数老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会计做账经历,不甚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也不明确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无论是编写的实训教材,还是实践教学指导过程中都过于理论化,缺少灵活性与实用性。
二、价值链动态链式会计训练平台介绍及本课程应用特点
(一)价值链动态链式训练平台介绍
本实践训练平台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模拟了市场环境下主要经济主体之间由于经济交易而引发经济业务往来的流程,通过资金流动而涉及的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外贸进出口企业、加工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税务部门(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等。学生在本实践训练平台使用经济活动中发生、涉及的各种实务资料和工具,开展企业之间相互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企业对银行的结算业务、企业对税务机构的涉税业务、银行之间的结算往来、银行和税务机构之间的结算往来、企业与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等;本实践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最接近于现实的商务活动环境,使其在走入社会前能够了解日常商务工作,掌握主要行业的会计处理、银行结算、涉税处理的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对会计岗位专业技能的需要。
(二)《财务会计》课程在本训练平台应用的特点
1. 任务驱动,课程体系全程贯通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真实的情景任务,以任务驱动,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感受真实工作场景,将教学任务划分为每一个具体项目,学生以任务为依据在不同主体间收集证据,编制工作日程,完成相应学习任务,每一个独立的单元实训项目与教学内容联系,理论与实践一体训练。
2. 动态链式,业务处理场景化
选择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典型关联企业为模拟实战对象,设置与其业务相关的银行、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训主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商务情景实战系统。
3. 学生分组训练,角色互转,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在训练平台上,将学生分配在不同的企业主体中,让他们轮流体验学习任务,角色在不同企业与部门之间进行转换,相互间的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4. 真实情景创设,学生探究问题能力提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中设置与专业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而学生探求新知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明确自己探究的目标,从而产生探究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深入探索的思维能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财务会计》课程在本训练平台的创新实践应用
《财务会计》课程在本训练平台,不再划分理论学习部分与实践学习,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部分融合起来,重新分配课时,理论与实践学习一体化。本部分以“应收票据”知识点学习为例,分两课时进行实践教学:
(一)课时一:认识商业汇票,能够区分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学习接受商业汇票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以及票据如何保管与备查。
1. 活动设计
(1)分组,角色定位:人员的分配主要是本企业内部及银行、客户单位,以四人为一小组,基于价值链,将学生按涉及到的主要业务活动,分配至本企业的相关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一名出纳、一名记账人员)外,销售部门一人;银行一人,客户单位一人,每个学生扮演相关职能部门角色。
(2)会计资料的准备
本单位销售发票、销售收入的明细账、应收票据明细账、应收票据备查账(或者登记簿);进账单,印鉴。
2. 以项目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情景
老师的作用:
(1)先讲解应收票据的基本知识:通过实物展示,认识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票据的期限;学会如何背书。
(2)每一个业务流程所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及人员,以及各自所接触的凭证或单据等资料。
(3)分配任务:同学们根据所讲解内容,根据各自不同的角色,去模拟产品的销售及收取商业汇票进行账务处理与保管的流程,完成各自相应的工作(主要是相关凭证的填制及备查簿的填写)。
(4)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的任务:
(1)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分配的任务。
(2)同学之间,角色互换,完成不同的任务。
(3)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三)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践,基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开拓学生的思维,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仅将自己的思维定位在在财务部门,通过整个流程的实践,了解接受商业汇票不仅要会进行会核算而且还要注意票据的保管,还能够做好票据的备查登记工作。
(二)课时二:如何办理商业汇票的背书与贴现事宜
1. 活动设计
(1)分组,角色定位:涉及到本企业(2人)、上游供应商企业(1人)、下游客户企业(1人)、银行(1人)共四人一组。
(2)会计资料
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应付账款明细账、应收票据明细账、财务费用明细账及相应总账、应收票据备查账。
2. 以项目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情景:
老师的作用:
(1)先讲解应收票据贴现的情形及注意点;
(2)每一个业务流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及人员,以及各自所接触的凭证或单据等资料。
(3)分配任务:同学们根据所讲解内容,根据各自不同的角色,完成相应任务。
(4)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的任务:
(1)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分配的任务——本企业岗位职能:出纳人员根据应收票据备查账,获悉票据的付款方、到期日以及出票行,记账人员查阅上游供应商的账务信息,办理相关背书转让事宜;办理票据贴现后的账务处理;供应商:接受票据,办理相关票据移交手续;银行:票据贴现,会计算贴现天数,贴现息。如果涉及票据抵押,需要本单位业务办理人员与银行签署合同。
(2)同学之间,角色互换,完成不同的任务。
(3)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三)学习评价
本课程平时成绩占70%,期末笔试考核占30%。平时成绩包括:
1. 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个人成绩按小组平均计算,占平时成绩的40%。 在评价的指标中要体现在互动过程中的责任心与积极性、协调组织能力、专业知识和经验、实践活动的效果等因素。
2.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出勤情况、上课的提问及任务的完成情况,占30%;
3. 课后书面作业占30%。
(四)实践效果
基于价值链的动态平台学习,是一种多用途的教学资源,它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解决当前《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基于价值链动态训练平台”教学《财务会计》课程,有更多的学生喜欢参与到会计的学习上来了,整堂课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也不再像以前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期末靠临时抱佛脚,他们更关注平时的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持久。据我们所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明显提高,学生对新岗位的适应度也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顾瑞鹏.基于“价值链”任务化教学的设计创新与实践——以税收类课程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