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际物流概念

时间:2023-05-19 16:05:01

导语:在国际物流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际物流概念

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物流

Abstract:Thispaperproceedswiththeconceptsofe-commerceandInternationallogistics,discussestheapplicationofe-commerceininternationallogisticssubsystemssuchastransportation,storage,commodityinspectionandinformation,etc.

KeyWords:E-commerce,Internationallogistics

一引言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高效便捷的特点,以及世界各地电子商务环境不断的改善,使得这项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其中,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

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它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运输子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商品在几乎不停留的情况下快速流动、直达目的地。

2.仓储子系统

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这主要涉及到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账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而今,无纸化贸易已经在海关贸易许可管理、通关、商品检验等领域广泛运用,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4.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们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的发展战略

1.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我们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国际物流信息、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国际物流配送信息和国际物流服务反馈信息等内容。

2.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它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集成物流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离开了信息技术集成物流服务只能成为空谈,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灵魂,并且能够提供网络化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常用于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等。

3.大力推广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往往在综合技术、集成技术以及战略和全球扩展能力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客户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在改进他们的物流与供应链功效上是否会有所突破缺乏信心,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咨询公司、集成技术提供商等,由他们评估、设计、制定及运作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方案。这种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新组织一经出现,就有人十分形象地把它称之为“第四方物流”。最早由安德森咨询公司提出的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以整合供应链为己任,向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

4.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服务包括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包括产、供、销各个环节物流活动的重新整合,包括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准确、及时的服务,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方的门到门的全程服务。国际物流要具有上述服务能力,就必须引进国际化的物流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国内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还特别要重视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等四类人才,因为上述四类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物流

一引言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高效便捷的特点,以及世界各地电子商务环境不断的改善,使得这项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其中,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

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它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最佳的服务,运输子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商品在几乎不停留的情况下快速流动、直达目的地。

2.仓储子系统

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这主要涉及到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账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而今,无纸化贸易已经在海关贸易许可管理、通关、商品检验等领域广泛运用,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4.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们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的发展战略

1.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我们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国际物流信息、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国际物流配送信息和国际物流服务反馈信息等内容。

2.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它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集成物流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离开了信息技术集成物流服务只能成为空谈,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灵魂,并且能够提供网络化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常用于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等。

3.大力推广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往往在综合技术、集成技术以及战略和全球扩展能力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客户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在改进他们的物流与供应链功效上是否会有所突破缺乏信心,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咨询公司、集成技术提供商等,由他们评估、设计、制定及运作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方案。这种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新组织一经出现,就有人十分形象地把它称之为“第四方物流”。最早由安德森咨询公司提出的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以整合供应链为己任,向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

4.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服务包括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包括产、供、销各个环节物流活动的重新整合,包括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准确、及时的服务,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方的门到门的全程服务。国际物流要具有上述服务能力,就必须引进国际化的物流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国内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还特别要重视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等四类人才,因为上述四类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

第3篇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众多企业正在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进入国际市场。其中,国际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目前国际上物流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也是国际物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对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深刻剖析国际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作用以及发展趋势。探索当今企业应当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下迫使公司对内要持续压缩成本,对外要增加销售商品、服务的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实现国际物流信息化积极有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2 国际物流现状

2.1 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

国际物流的概念最近才得到人们的重视,国际物流活动也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国际物流活动的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是从1950年到1980年。在这个过程中,物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广泛运用电脑进行人员管理,主要表现为立体无人管理仓库,有一部分国家还建立了自己的物流标准系统等等。但物流国际的发展趋势还没有得到各企业的高度重视。

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频繁交易,物流国际化发展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从1991年初至今。这一阶段各国家都开始普遍性的接受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全球贸易伙伴的不断增加带来了物流的国际化,它包括物流服务的国际化、物流运输的国际化、物流设施的国际化、货物技术的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国际间的物流合作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2.2 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

(1)交通运输设施不完善。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物流的流转速度和效率。以前,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投资的“欠账”太多,交通运输设施能力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后来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全球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初步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全面紧张状况。但与满足国际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相比,交通运输总体规模目前仍然不高,交通运输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2)国际物流节点的功能混乱。

物流节点是指所有进行物资中转、集散和储运的节点,包括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公路枢纽、大型公共仓库及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跟随现代国际物流地发展,形成很多类型的国际物流节点,不同的国际物流节点对国际物流系统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目前,各地规划的国际物流节点类型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国际物流中心、国际物流园区等名词大量混用,导致国际物流节点层次关系及其功能界定等的混乱。因此出现了某些国际物流中心的布置紧邻港口、空港、火车货运站或者公路枢纽,并且周围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有些国际物流园区完全建在市中心地区,且周边交通条件不好,有些又建在远离市区的公路交汇处,造成了园区在短时间内很难吸引各种类型的企业入驻等错误理念。

(3)国际多式联运的非标准化操作。

国际多式联运(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是一种利用集装箱进行联运的新的运输组织方式。它一般是以集装箱为媒介,在国际运输中灵活合理运用海、陆、空等单一运输方式,综合组织成一种国际间的最有效和最适合的连贯运输。在国际运输方面,目前集装箱普遍应用于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内的运输使用了大量非标准集装箱和装载工具。再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国家对于发展运输业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因而导致了整个国际范围内的分散的运输系统,包括不同的技术标准、运价系统等。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指出,当运输中出现货损、延误等纠纷时,可能会在法律责任方面出现混乱,由于各国法律不同,使得所规定的联运人责任的联运单证及其背面条款存在差异,加之国际上尚无一个可为各国通用的、统一规范的标准联运单证,造成联运单证纷繁杂乱的状态。加上法律对运输责任的规定和划分不严格,对国际多式联运的推广起着阻碍作用。

2.3 信息化程度偏低

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最主要标志就是针对物流活动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使用大量信息技术支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目前,国际上的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物流供应链系统是供应链管理(SCM),部分企业由于对物流的需求只局限于仓储、或者对物流需求比较有限,则会选择使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VMI)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中的物流管理部分。SCM、VMI及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国际物流企业中的实施尚不足十分之一,其中制造企业应用情况略好于流通企业,流通企业中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比例目前则仅为3%左右。

2.4 国际物流专业

人才匮乏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国际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目前国际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物流业发展,造成现代国际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

目前国际物流行业最为缺乏的人才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现在国际物流企业需要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不是仅仅会管理仓库或者懂得某种运输方式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人才,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的,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但目前还没有合理的教育和培训机制来培养符合现代国际物流需求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5 国际物流信息化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人们对国际物流的认识薄弱,企业从上到下就缺乏必要的国际物流意识,对国际物流概念的认识普遍相对落后,各级管理人员对现代国际物流在新经济时代对于生产经营的巨大支撑作用和“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在能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并且严重的把国际物流和其他管理分开,同时还对国际物流信息化的理解也不深,在国际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标准化工作发展缓慢,同时,国际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未来发展也缺乏规划,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寥寥无几。

3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并且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

3.1 物流信息技术构成要素

从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要素上看,它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属于信息技术的范围。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但是其基本要素同现代信息技术仍然还是一样的。它可以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第二层次为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得、传送、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第三层次为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第四层次为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3.2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业的应用状况

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业应用的总体水平不高,首先是信息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数据库、编码和接口等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信息系统复杂化,多元化和多平台化。其次是系统协调性差。国际物流作业过程中存在多部门多头管理的情况,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平台往往自成一体,信息技术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应用。最后由于信息技术和国际物流技术、国际物流运作全过程没有紧密结合,从而国际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数字化、整个运行环节信息网络化的应用也受到影响。

4 信息化对国际物流业的影响

4.1 信息化能推动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特征,随着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国际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主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优化管理和集成化管理,更好的利用信息,提高物流质量和物流运行效率,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整个物流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国际物流业快速的发展。

4.2 信息化能显着提高国际物流业运行水平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而拥有信息和信息技术是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国际物流信息化可以通过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多种技术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带动管理、提高物流相关技术和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国际物流业流通速度、降低成本,同时国际物流业水平也会显着提高。

4.3 信息化加速国际物流市场流通

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而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效益。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对客户的供货期逐渐缩短。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从而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国际物流系统。把提高效率视为国际物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增加了投入,国际物流成本也可能会增大,但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提升了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加速了国际物流市场的流通。

4.4 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内含是管理创新。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工具,在实施国际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删除多余的环节,建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再以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运作中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换言之,要用国际物流信息化去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先进的运作流程。而不是用信息化去维持现有流程甚至是落后的流程。因此,国际物流的信息化是与管理的现代化密不可分的。

5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

5.1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突破点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Public Logistic Information Plat-form PLIP):是指为国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需求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国际物流信息服务的公共的商业性平台。其本质是为国际物流生产提供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和保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实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现代社会经济是一个服务经济的社会。建立客户快速反应系统是国际物流企业更好的服务客户的基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加强同合作单位的协作。

5.2 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将日益被重视

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技术,在享受网络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时刻饱受着可能遭受的安全危机,例如网络黑客无孔不入地恶意攻击、病毒的肆掠、信息的泄密等等。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保障国际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安全、稳定地运行是国际物流企业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5.3 信息网络将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最佳平台

连接全球的互联网从科技领域进入商业领域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互联网以其简便、快捷、灵活、互动的方式,全天候地传送全球各地间的信息,跨越时空限制,“天涯若比邻”,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上信息流通的时间成本和交换成本空前降低。商务、政务及个

人事务都可以把信息搭载在互联网上传送。互联网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担负起全球信息交换的新平台。 6 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建议

6.1 加强国际物流信息化的服务意识

国际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国际工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更成为国际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前提条件,因此,很多企业都是以满足客户服务需求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出发点,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特别是国际物流企业,更是将为客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而大多数企业往往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为出发点建设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忽视了对客户物流信息服务的建设,这种差距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和实施效果。因此,必须将服务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围绕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来改进国际物流管理模式与运作流程,并以此为业务需求来建设合格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

6.2 改进国际物流信息技术

国际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物流业务中。首先,广泛应用互联网搭建物流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和规范管理,特别是安全软件和技术设备的发展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将优化的物流运作流程融入软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物流与供应链软件产品,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再次,加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采用应用服务(-ASP)模式降低信息化成本创造了条件。为物流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推进国际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6.3 加强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高级国际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第一:学科设置规范,设置专门的物流专业,第二:重视技术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现有专业人员素质,第三:推广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工作经验等确定等级和可以从事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各层国际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国际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最直接的国际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不同情况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种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种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种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6.4 加强国际物流信息的网络化

将现代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相连接形成网络信息系统,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的综合优势,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也避免了人工信息传递时的时间延误、人工浪费和不准确性。随着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逐步完善,电子商务正在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并且将成为国际物流信息化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从而开辟市场经济的新天地。由于国际物流信息交换速度的提高,致使成本下降,为电子商务提供了通畅环境;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数据库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研制,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市场、订货、支付和运送等各个物流环节都可以通过电子购物和贸易在网上实现和运行。全球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这场信息化浪潮,不仅推动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在引起人们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科学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展开,加快国际物流信息化步伐已经成为国际物流领域刻不容缓的工作。利用国际物流信息化促进国际物流管理的发展和国际物流水平的提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

6.5 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和合作伙伴

根据目前的情况,无论是国际物流企业自己开发信息系统,还是与1T公司合作开发,这两种方法不是费用太高就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且服务质量还得不到保证。所以选择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应该是最佳的选择。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的分析人员大多是国际物流企业的优秀主管或经理,他们了解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及信息系统要求,加上专业的IT人员的研发,开发出的系统一般比较适用。专业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的业务分析人员会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咨询意见,这样的专业管理咨询意见对于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选择的国际物流软件公司应是在国际物流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企业声誉,最重要的是要拥有国际物流管理专业分析咨询人员,并且价格要适当,不能太高。国际物流企业只有认真分析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开发合作伙伴,构建属于自己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才能更好地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国际物流信息化更好地发展。

第4篇

一、国际物流概述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二)国际物流的特点。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国际物流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1、国际性是指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系统的地理范围大。这一特点又称为国际物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国际物流跨越不同地区和国家,跨越海洋和大陆,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需要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速货物的周转并降低物流成本。

2、国际物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国际物流通信系统设置的复杂性、法规环境的差异性和商业现状的差异性。在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消费三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因而在国际间组织好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3、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所经过国家的政治动荡,如罢工、战争等原因造成货物可能受到损害和灭失;经济风险又可分为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指从事国际物流必然要发生的资金流动,因而产生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自然风险则指物流过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海风、暴雨等而引起的风险。

二、我国国际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面对新世纪新经济的浪潮,我国国民经济欲寻求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降低流通成本在GDP中的比重。美国的流通成本占GDP的9.5%,其他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左右,这无疑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亮点。于是在近些年,一大批单独从事第三方物流业务的物流企业便应运而生,特别是这几年,随着跨国公司向我国的转移以及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为获得国际市场所提供的市场机遇,促生了很多专门从事国际物流活动的国际物流企业。并且,在市场的推动下,这些国际物流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国际物流经验而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总的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还普遍落后。首先,由于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以及联合物流的情况长期居于主体地位,致使对国际物流企业的需求严重不足,大大限制了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其次,我国国际物流企业的规模一般偏小,技术落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程度低,不仅没有规模优势,难以承担大型项目,而且附加值低,业务面单一,竞争力不强;最后,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落后,特别是制造业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不能为国际物流业提供先进的物流设备,许多设备还要靠进口,如分拣系统;而国际一流的物流装备企业在我国的投资也仅限于贸易和组装,导致我国的国际物流企业很难形成齐全的物流产业链。

三、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战略一词本意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在一个战略体系中,包含了多个战略要素和具体战略点,但这些战略点有次重点之分。本文确定的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就由核心战略和条件战略组成,前者是战略体系的根本方面,后者则是核心战略能否实现的基本条件。

(一)核心战略。核心战略就是要建立物流企业的国际物流系统,只有建立了较为完善和先进的国际物流系统,我国物流企业应用国际竞争战略才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1、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图1)

(1)运输子系统。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2)仓储子系统。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有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需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库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定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4)商品包装子系统。杜邦定律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公司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是公司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

(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

2、物流系统的特点

(1)物流系统本来就是客观存在,但一直不为人们所认识,从而未能能动地利用系统的优势。物流系统的各个要素,在社会的长期发展历程中,都已有了较高的水平,因而一旦形成物流观念,按新观念建立物流系统,就会迅速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

(2)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时间跨度大。国际物流的地域跨度之大自不待言,即使是企业间物流,在现代经济社会,跨越不同地域也是常有的事。大跨度系统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管理难度大,对信息的依赖度高。

(3)物流系统稳定性差而动态性较强。它和生产系统一个重大区别在于,生产系统按照固定的产品、固定的生产方式,连续或不连续生产,少有变化,系统稳定的时间较长。而一般的物流系统,总是连接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随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难于长期稳定。稳定性差,动态性强带来的主要问题是要求系统有足够的灵活性与可改变性,这自然会增加管理和运行的难度。

(4)物流系统属于中间层次的系统范畴,本身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同时,物流系统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又主要处于流通环节。因此,它必然受更大的系统如流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的制约。

(5)系统的复杂性。物流系统要素本身便十分复杂,如:物流系统运行对象――“物”,遍及全部社会物资资源,不可能不引起物流系统的复杂;此外,物流系统要素的关系也不如某些生产系统那样简单而明显,这就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6)系统结构要素间有非常的“背反”现象,常称之为“交替损益”或“效益背反”现象,在处理上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系统总体恶化的结果。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物流系统的“后生性”。物流系统中许多要素,在按新观念建立物流系统前,早就是其他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往往较多受原系统影响的制约而不能完全按物流系统的要求运行。

(二)条件战略

1、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用皮与毛的关系来形容我国国际物流企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较为贴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际贸易的开展乃是进行国际物流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国际物流活动只是为国际贸易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通过国际贸易创造一些优越的交易条件,获取他国优惠的贸易政策,则我国的物流企业所进行的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物流活动也就能够取得“搭便车”的种种好处。

2、制定优势政策。由于我国国际物流企业刚刚兴起,其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国内制造业很难提供先进的物流装备与设施,许多设备只能依赖进口,不仅大大提高了物流成本,而且还限制其从事一些大项目的国际物流活动。国家计委曾早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十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出过,要在国内一些发达的港口城市建设成一批国际一流的装备工业基地,而国际物流装备自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这些城市进行国际物流活动的区位优势,这一政策的实施必将大大加强我国物流企业进行国际物流业务的升值空间和活动范围。

第5篇

关键词 海关报关实务 课程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正全面融入全球化经济中,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完成,报关是国际物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而在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中开设海关与报关实务课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海关报关实务有着其它很多课程没有的特点,首先它是一门独立且规范的学科,它系统论述了国家对外贸易的各种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及相关知识,是在国务院领导下,通过海关总署贯彻执行的。其次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中贯穿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货运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再次,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如进出口商品的编码、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等都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来加以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了解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熟悉报关员和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掌握各种报关单证、准确填制报关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将来从事物流管理和工程工作奠定基础。

2 课程教学实践

2.1 制订适用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该门课概念多,专业性强。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接触少,对海关及报关的知识不甚了解。所以,如何在有限的36个学时中把课程的内容组织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合理组织课本内容,理清内容脉络,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如把本门课分成三大专题:第一专题是报关与海关概述,包括报关和海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报关的概念和分类,海关的范围和基本内容、海关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权利以及海关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第二专题是海关与报关的专业知识。包括报关管理制度,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两方面的内容。第三专题是海关报关的专业技能。包括货物报关程序和管理规范、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及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等内容。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有的放矢。

2.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海关报关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从报关单位和报关员的角度出发,模拟各种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如一般贸易进出口货物、保税货物、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等都有不同的保管要求和程序。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报关程序以及报关所需各种单证的规范格式,能灵活运用报关单的填制规范。实践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报关专业名词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对繁杂的报关单填制规范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报关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实践

3.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海关报关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政策和概念,如,讲解走私,单纯讲解概念,学生觉得枯燥,兴趣不大。从案例切入,如“深圳海关侦破’偷梁换柱’走私钢材案”、“夹藏瞒报走私案例”等,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3.2 互动学习

从已掌握的知识着手,学生分成3~4人一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运用电脑查阅资料及案例并制作PPT展示小组工作成果。在课堂上,由小组负责人通过PPT介绍,其他组员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质询。师生自由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讨论对外救济措施所采用的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等。互动学习不仅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3 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具有仿真、互动和参与的特点,通过情景创立、角色扮演缩短了课本与现实的距离。教学中把不同的进出口货物报关情景引进,重点放在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和保税货物报关。把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情景案例模拟,小组里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货人、发货人、报关员、货运、检验检疫、海关等。通过角色模拟,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较好。

3.4 实验教学

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是海关报关实务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国际物流实际工作岗位,从事进出口业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报关单的填制规范既多且繁琐,不易掌握。故在实验环节加以掌握,通过实验室教学系统软件,学生在熟悉我国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内容及填制规范的基础上,填制进出口货物电子报关单,填完通过学生讨论及老师讲解,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海关报关实务教学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通过声、图、文的逼真演示,如插入介绍海关及工作流程、海关缉私案例的视频播放,以及报关单证样本展示等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6 实地参观

通过参观海关报关业务现场与报关公司,港口、码头、保税港区、保税物流中心等,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了解不同工作场所的运行程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书本知识,指导学生将来针对性的学习。

3.7 重视实践的考核方式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及重视报关实务技能的实训练习,在该课程的教学时实践中应进行相应的考核改革,把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由基础理论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理论知识总成绩的60%,技能考核占40%。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更能与未来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4 结束语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物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国际物流需要的兼具管理和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时代的发展对海关报关实务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物流工程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金项目:面向北部湾的物流研究生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广西区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JGY2012010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高教研究,2009(4).

[2] 张华,张素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9).

[3] 张君斐.外贸类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科教文汇,2007(10).

第6篇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

    (一)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

    国际物流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是国际贸易,同时国际物流也是国际贸易顺利实现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则国际物流便无法实现,同样,如果没有国际物流的存在,各国之间便无法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有效移动。因此,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物流的产生。近些年来,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更为先进的国际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并且促进国际物流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技术的进步

    物流技术是指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国际贸易的发展给企业及社会的物流预测管理等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促使物流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和服务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关注的因素不仅仅是价格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价格仍然是国际贸易中取胜的关键,在这种形势下,国际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必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对商品的价格进行控制,这种竞争形式促进了国际物流技术的重大发展。

    二、国际物流发展的特点

    国际物流发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物流市场向着更为开放的方向发展,物流业的竞争日渐激烈。外资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管理优势,通过合资或者是独资的方式进入到我国物流市场,加快了物流业务的整合和规模的扩张,同时也使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第二,物流企业的成长速度 较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快速成长,而且向着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作为物流企业,对于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也更加明确,并且不断的涌现出一批具有经营特色的专业物流企业,促进了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企业物流分离外包的速度加快。当前,物流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众多企业对物流观念的转变,企业物流外包也逐渐由简单的运输和仓储环节而转变为增值服务和一体化物流模式,制造业和物流业的有效融合,也促进了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趋势逐渐显露。

    三、国际物流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规模和速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实现我国贸易强国的发展目标,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长期的努力,而国际物流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国际物流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归纳为:

    (一)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比较优势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贸易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而比较优势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比较成本。目前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成本的降低在生产与销售方面的空间越来越小,但是在物流方面的空间还非常大。据统计,我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有190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25%。国际物流可以利用物流要素之间存在的效益背反关系通过物流各个功能活动的相互配合和总体协调。从而达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的目标,以此降低国际贸易的经营成本。

    (二)扩大贸易规模

    我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贸易伙伴过于集中,当前主要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而且是有限的几个国家,比如美国和欧盟,其贸易总额已经能够达到我国国际贸易总额的1/3,因而导致了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对我国国际市场规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提高我国产品综合竞争力

    由于受到技术含量较低、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缺乏竞争的优势。产品的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想要获得显着的改善,就需要依靠提升管理水平来实现,国际物流中具有多种先进的管理方法,能够帮助我国在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时快速的做出反应,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抓住顾客的需求,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交易成本,使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更加适销对路,促进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国际物流管理的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在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方面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并且逐渐走入到我国运输、生产、销售等行业中。近些年来,外资的引入也促进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加快物流发展、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方面应当积极的采取有效的对策,使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国际物流平台接轨,不断的提升物流综合水平,促进我国物流业的持续发展。

    1.实现国际物流与传媒经济的有效对接。厂家、商家和传媒业一起关注物流,共同促进物流发展。物流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开创一个良好的物流氛围,没有厂家、商家和传媒业的支持是不行的。国外的经验表明,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协作,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厂家、商家、传媒业的密切配合成为了物流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正确把握国际物流概念,积极利用传媒效用宣传物流,实现国际物流与传媒经济的有效对接,才能创建新型物流操作平台。

    2.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同时也只有确保物流渠道的畅通才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高质量的物流管理和服务是保证物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物流企业要树立全面的服务意识,利用优质的服务抢占市场,并且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摸索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形式,促进物流业发展体制的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是影响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必须要将官商作风进行彻底的客服,利用服务和技术取得市场,并且不断的改进,才能够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促进物流作为国际贸易工具和桥梁的作用充分发挥。

    3.加快物流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以相关的标准为依据,而物流与信息通信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国应当加快制定物流信息代码、报文格式标准等相关标准的速度,并且针对与物流相关的设备和设施标准等标准结构体系进行建设和完善,促进我国物流业的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物流业要与生产以及销售行业进行有效的沟通,按照不同的体系要求制定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推进物流发展的标准化进程。

第7篇

关键词:物流工程;物流系统网络;国际物流;物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物流是企业运作的基石,与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企业的重要经营资源。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全球商界和工业界的巨子门纷纷制定新颖的物流攻略以提高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促使企业原材料的采购以及产成品的销售范围日益分散,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企业拥有一个更为有效快速的物流配送体系。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物流产业正处在重大的整合时期,以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各种新兴的物流形式和组织纷纷兴起。

一、 物流工程与国际物流的发展

物流工程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国际性是指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系统的地理范围大。这一特点又称为国际物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国际物流跨越不同地区和国家,跨越海洋和大陆,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需要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速货物的周转并降低物流成本。国际物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国际物流通讯系统设置的复杂性、法规环境的差异性和商业现状的差异性等。

二、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物流工程所涉及的系统包括:运输子系统、仓储子系统 、商品检验子系统 、商品包装子系统、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

三、 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十分重要。

1、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概念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点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国际贸易商品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入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分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的顺利运行。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间的运输,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航线。这些网络连线是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轨迹的物化形式;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运输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的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以及目前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最新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前提下,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就确定下来了。即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出口货物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都一一确定出来了。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有利于扩大我国国际贸易,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

2、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3、国际物流合理化建议

我国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的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的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对于现代物流业,很多专家认为它将给货物的合理化程序管理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标签技术使得每个货物个体都像是随身携带了一个电子托付合同,有关货物的众多关键数据都已被输入在内。当货物被装卸时,像货物的出产地、数量、运送日期、储存条件等等详细信息都能在不打开外包装的情况下得到监控,进行“M无障碍阅读”,并马上被转移到数据库中记录。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子公司独立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进入世界企业100强或500强的行列,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望,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着巨大商机和严峻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开展和加强国际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它产生的费用是作为流通费用计入商品的销售成本中,通过降低商品的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的销售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国外经济学家把物流视为“第三利润源泉'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化大生产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跨国公司的生产企业尤其是T企业对采购和终端物流服务的时效性要求不断提高,“JIT、“零库存”、“物流全球化”等现代生产和管理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供应链的内部整合实现低成本、无阻碍的物流运作,成为跨国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处于整个国际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海关物流监管水平的高低对国际物流的畅通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从国际物流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要求海关简化监管手续、提高通关效率的呼声越来越高。海关一方面急需构筑新型的便捷通关流程,实现国际物流的无障碍通关,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物流监控力度,维护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秩序,把好国家经济大门。如何实现严密监管下的高效运作,是我国海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促进国际物流发展的角度,对现行的海关监管模式重新进行审视,针对海关监管中存在的不符合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经济时代以来,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物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第三方物流是指产品由生产方到销售方的环节不是由生产方自身的物流部门来完成,而是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也就是国际上流行的业务外包(out-sourcing)在发达国家,专业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的比例:美国为55%,日本为70%,欧洲为76%。西方国家物流业的发展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社会的50%,物流产业才能形成。

(二)综合化。全球综合物流系统(P1LS)的迅速发展,将使现在的运输、仓储等物流外包服务大幅度延展。这就要求所有的物流服务能够在全球范围,在任何时间,从起始点到消费点之间迅速地、经济地实现物流活动。全球综合物流系统将组合多式联运、全球仓储、清关、保险、存货管理、定单服务、金融、文件制作以及任何一种所需的物流服务功能,为发货人提供单一资源的物流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全球化运作的公司将发现把他们的物流服务外包给全球综合物流系统会更加经济,获得更好的服务。

(三)信息化。电子信息技术在物流过程中的应用己经非常普遍。其中涉及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非常多,如条码技术(BarCode)数据库技术(Daabase)、电子定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有效的客户反应(ECR)、射频技术(RF)、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通过这些自动化的技术设施,可以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自动分拣、自动装卸、自动存取,从而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二、国际物流发展对海关监管带来的挑战

(一)物流总量大幅增长的考验。我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己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据统计,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达14221亿美元大关,进出口货运量达21亿吨,进出境集装箱量接近5731万个标箱,分别是2000年的30、31和22倍。中国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己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43亿吨,由世界第四跃居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800万标箱和1618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在物流快递业务方面,当前世界最大的几家物流公司(如UPS敦豪、联邦快递等)也己先后入驻我国,极大地拉动我国的快递业务量的迅猛增长。中国外贸物流总量己经在世界物流中占有重要位置,进入了“物流大国”的行列。如此大规模的进出口物流总量,势必将给海关现有的监管资源配置带来巨大压力。

(二)先进物流管理理念的挑战。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逐年兑现,包括物流业在内的服务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纷纷以各种方式涌入国内物流市场,带来“全球营销、快速交货、产品个性化、零库存管理”的物流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而海关受到传统监管思维的束缚,对物流业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对传统海关监管模式的冲击。首先是监管对象的变化。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是以进出口货物为主要监管对象的,从物流的概念来讲,传统的海关监管对象定位是进口方或出口方即第一方或第二方物流,而第三方物流则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物流的发展将从法律责任、政策执行、业务操作等多方面对海关监管对象的定位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其次是监管内涵的扩大。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更侧重于对监管区域内货物的静态监管,而对监管区域外货物的常规监管力度则相对弱化,一般是通过一些核查、稽查和调查等非常规监管手段介入。但是,从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流程分析,物流是一个与信息流、资金流相伴相生的动态过程,因此仅仅把握监管现场局部物流和信息流往往难以了解全面真实的物流动态。

三、海关在物流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监控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不高。在海关内部,从运输工具进出境、到货物的装卸、堆放、出入海关监管场所、转关运输、查验、放行各作业环节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各个业务信息子系统之间互相独立,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网络系统。在海关外部,海关与港务、理货、港监、船务、船代、货代等各口岸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绝大多数没有实现联网,信息流的流转滞后于货物流,制约了物流监控系统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二)物流监控存在薄弱环节。首先,物流监控仍存在重“单证”轻“货物”倾向。监管现场在货物通关监管过程中的单证审核上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投入货物实际情况验核以及货物流动过程监控的人力、物力相对较少。其次,监管点之间的联系配合需要强化。长期以来,海关以码头、机场、车场作为监管点,表面上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实际上各个监管点之间的信息交换、业务协作都较少,物流监控的链条显得比较脆弱,使得不法分子有机会利用信息不畅变更进出口口岸以逃避海关监管。

(三)风险式监管模式的建立仍处于摸索阶段。造成海关监管查验率高而查获率偏低的原因很多,在基层海关层面,各监管现场对风险管理应用的重视程度不一;在直属海关职能部门层面,各职能部门的风险分析大多数从各自角度出发,处于“各自为政”状态,很少从全方位的角度和视野去考察问题,尚未形成以企业和货物并重,以分类管理为依托的风险分析运作机制,监管现场要想在短时间内识别高风险的企业和货物还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这不仅造成了海关内部执法的不统一和监管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海关物流监管质量的下降。

(四)查验机制亟待创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查验作业机制就整体而言还是依靠关员的经验判断为主,对信息流的监控分析缺少可依托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二是现场查验管理有待加强,对一线关员执法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不够,查验环节存在执法随意性大的问题;三是查验作业流程管理水平较低,至今仍然停留在围着纸质单证转的模式,没有按照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将作业程序、依据、要素、效果等纳入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中,造成布控与查验之间的链条容易出现脱节,容易引发监管不到位或监管不作为;四是查验绩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布控评估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反过来又影响了布控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五)物流监管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国海关物流监管的执法环境与提高通关效率的客观要求相比,还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现代国际物流涉及海关、交通、商务、税务、国检、外管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对物流实施管理的职能、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等存在较大不同,规章制度和执法尺度不一,制约了海关执法水平与效率的提高。二是由于经济利益原因,有些地方和部门对通关改革措施实施不够到位,工作协调难,进展较慢,致使整体通关效率和管理效能难以显着提高。

四、完善海关物流监管的几点建议

海关要适应国际物流的发展潮流,就应从根本上解决物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为目标,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和风险管理方法,树立“集约化管理”理念,致力于管理思想、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的创新,实现管理资源和管理方式的有效整合,加快实体监控和信息监控一体化的物流监控模式的建设步伐。

(一)加快“大通关”建设,发挥“电子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大通关”是提高口岸通关效率系统工程的简称,指通过改革现行的口岸货物通关流程,整合监管资源,建立统一的口岸数据平台,规范、畅通口岸进出口货物的信息流、单证流、货物流和资金流,实现口岸数据信息共享,提高口岸管理部门行政监管的能力和效率大通关”涉及海关、国检、港口、机场、税务、外管、银行、生产企业、运输企业、货主、等单位,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统一步伐。应进一步完善口岸工作联络协调机制,积极推动航空口岸边检、海关、国检申报“三单合一”改革,逐步在海运、陆路口岸推广实施,提高口岸系统整体效能电子口岸”是依托国家电信公网建立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公共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信息系统。系统集中存放有关进出口企业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等电子数据,为海关、外管、商务、工商、税务、交通、国检等口岸行政执法部门提供电子数据交换、核查服务,同时也向企业提供网上报关、报检、结付汇核销、出口退税、网上支付等实时在线服务。应进一步扩大“电子口岸”的覆盖领域,进一步拓展“电子口岸”在数据交换和共享上的广度和深度,在海关、政府管理部门、口岸单位、生产企业、商业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物流活动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建立和完善“电子口岸”系统,逐步实现“大通关”主要业务流程在“电子口岸”的全程贯通和口岸通关、物流、商务管理的信息化。

(二)推广“前推后移”的新通关管理模式,实现口岸快速通关。传统的通关模式是货物运抵口岸,进入海关监管场所后,企业向海关进行申报,海关按照审单、征税、查验、放行的程序实施监管,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物流畅通,增加企业通关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新的“前推后移”的通关模式则通过监管时空的延伸避免了上述情况。“前推”,就是在现有的舱单提前申报基础上,推行“提前报关,货到放行”的监管新模式,在货物进口或出口之前,提前对申报情况进行预归类、预审价等综合分析,确定监管重点,为货物运抵后快速通关奠定基础。所谓“后移”,是指改变将海关监管重心局限于口岸的做法,加强稽查、统计、缉私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依托企业动态信息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资料,以企业和商品为单元,加强对“结关后”货物流、信息流的跟踪监控分析,既方便了合法进出,又对违法企业形成威慑,从而大大缩短货物在口岸滞留的周期。

(三)加大科技投入与开发力度,实现物流信息监控网络化。从海关内部来讲,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及软件开发力度,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物流监控分析系统,内容涵盖现有的运输工具管理子系统、舱单管理子系统、转关运输管理子系统、小型船舶快速通关系统、以及查验管理子系统等,同时与集装箱检查设备、电子地磅、卡口设施等进行联网,确保信息流先于货物流,使海关物流监控系统的运作始终处于严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之下。从外部来讲,必须进一步推进海关与港务、理货、港监、船务、船代、货代等各口岸部门的信息联网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海关内部信息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的核碰和比对,从多角度加强对物流信息的监控,最终形成一个联系紧密、衔接有序、数据共享的网状监控格局。

(四)建立健全风险式监管模式,提高物流监管效能。首先,完善查验决策辅助系统的功能。主要做法是依托计算机系统,结合口岸进出口动态开展风险分析,对风险较高的进出境货物进行布控。通过对海关风险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辅助风险分析人员在实时监控状态下于第一时间内,对相关的进出口单证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对风险的考察和评估,将进出境企业、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及运输线路等分别分成若干个等级,将海关监管的重点在风险等级中加以区分,保护守法,打击非法,提高海关监管的效能。其次,要明确各部门在建立风险式监管模式中的职责。形成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综合性风险分析及参数维护;各业务职能部门负责专业性、行业性风险分析;各监管现场负责具体作业环节风险分析的立体式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最后,全面推行查验绩效评估。围绕布控指令、查验实施、查验结果三大类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职能部门、监管现场的布控效能和查验效能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完善的查验绩效评估机制,以提高查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9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 现代物流

1.电子商务及物流的概念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的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活动,即把文字、声音和图象等形式的数据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实现的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能提高物流效率、减少错误、降低商务交易成本,而且由于电子信息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可以方便地将商品信息及时传遍全世界,从而大大减少因信息不灵造成的商品积压及各地区销售商库存不平衡的现象,提高商品的产销率。

1.2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从广义上讲,物流泛指物质实体及其载体的场所(或位置)的转移和时间占用,即指物质实体的物理流动过程。它是在生产和消费从时间和空间上被分离并日益扩大的形势下为有机地衔接“供”和“需”,保证社会生产顺利地进行,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2.我国传统商务下物流发展现状

因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组织分散,这种分散的多元化物流格局,导致物流管理混乱,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现代物流企业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优势,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物流设施利用率低、资金浪费严重。另外,我国物流企业设备陈旧、效率低,造成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形成了物流“瓶颈”。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物流业现状,贸易部印发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它提出:“大中型储运企业要发挥设施和服务优势,改造和完善物流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向社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物流中心转变,小型储运企业和有一定储运设施规模的批发企业向配送中心转变。

3.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3.1宏观上现代物流业将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行业

电子商务是一次高科技和信息化的革命,强化了信息处理,弱化了实体处理。这必然导致产业大重组,原有的一些实体行业、企业将逐渐压缩乃至消亡,将扩大和新增一些行业、企业。产业重组的结果,可能实际上使得社会上的产业只剩下两类行业,一类是实业,包括制造业和物流业;一类是信息业,包括服务、金融、信息处理业等。

3.2微观上物流企业会越来越强化

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普通消费者可以在网上商城购买自己所需的产品,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采购原料、接受定单、销售产品,并且可以通过电子银行或者利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现实中的商店、银行将会大量减少乃至消亡。而与此同时,除了极少数的数字化产品(如电子书籍、音乐等)可以通过网络传输之外,其余的绝大部分产品还得依赖于物流企业送达客户。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要从生产企业及时把产品进货入库。物流企业担任着生产企业的仓库和用户的实物供应者的双重角色。而且,随着绝大多数的商店、银行虚拟化,商务事务处理信息化,多数生产企业柔性化,整个市场剩下的就只有实物物流处理工作了。物流企业成了代表所有生产企业及供应商对用户的惟一最集中、最广泛的实物供应者,是进行区域市场实物供应的惟一主体。

3.3 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有着巨大的需求

(1)电子商务推动经济发展而间接产生的物流需求

经济发展本身可以直接产生物流需求,物流总量是与经济总量成正比的,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与GDP之比大概为1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例则可以占到18%左右。

(2)电子商务活动直接产生的物流需求

电子商务活动中,除了极少数的数字化产品如书籍、音像等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输之外,绝大部分商品仍然有赖于物流配送,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因此,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物流需求。

4.电子商务将促进现代物流业质的提高

4.1 电子商务有利于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

物流基础设施是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条件,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货场、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物流装备及物流网络等。电子商务具有高效迅速、全球化的特点,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之一,也必须具备上述特点。而物流要具备上述能力,必须以迅速高效、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配送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前提。

4.2 电子商务将促进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物流技术指现代物流运行与管理过程中采用的信息技术与操作技术。物流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着物流效率的高低,电子商务需要高效运作的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大大促进物流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种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二是物流操作技术的全面进步。转贴于

4.3 电子商务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影响

(1)对采购的影响

传统的采购采购员要完成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检验产品、下订单、接取发货通知单和货物发票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而且采购过程中容易产生暗箱操作,拿回扣等问题。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应用对采购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降低采购成本,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质量,透明采购流程。

(2)提高了物流配送水平

电子商务强化了物流配送,提高了物流配送的地位。从商业角度看,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基础条件:一是货款的支付,二是商品的配送。B2C的物流支持都要靠配送来提供,B2B的物流业务会逐渐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其供货方式也是配送制。同时,电子商务使制造业与零售业实现“零库存”,实际上是把库存转移给了配送中心,因此配送中心成为整个社会的仓库。

(3)提高了运输速度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速度已上升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物流系统要提高客户对产品的可得性水平,在仓库等设施布局确定的情况下,运输将是决定性的。由于运输活动的复杂性,运输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就是运输单证的格式标准化和传输电子化。

4.4 电子商务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国际化

(1)国际物流贸易:国际物流通常需要国际间的不同国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完成;

(2)国际物流合作:不同国别的企业共同完成重大的国际经济技术项目的国际物流;

(3)国际物流投资:不同国别的物流企业共同投资组建国际物流企业;

(4)国际物流交流:在物流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

4.5 电子商务将促进现代物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

在电子商务和网络支持下,现代物流增加了一些增值性物流服务,进一步提高了现代物流业的服务水准。这些增值性的物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服务: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增加便利性的服务,延伸服务,个性化服务。

4.6 第三方物流将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电子商务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有利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节省成本,降低库存,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5.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物流的发展也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全球化的物流模式即国际物流使物流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生产商集中精力生产、物流商则从事物流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