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9 16:05:02
导语:在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81-0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高校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应重点围绕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等内容进行,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素质就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将其固化到人的身心,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优良品质和职业修养。
2.职业素质的内容
大学生将来在职场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1)思想道德素质。它包含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作为大学生应具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观念,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诚信做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2)文化素质。它包含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等。大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音乐、美术、艺术鉴赏力和高雅的品味,同时还应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
(3)专业素质。它包含科学素质和技能素质等。大学生应做到在工作中掌握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精神;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尽快熟悉职业岗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
(4)身心素质。它包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大学生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坚强的意志。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缺乏。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
科学地认识和选择职业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这其中,能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于职业活动而言,热情和负责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厌倦自己职业劳动岗位的人,他的职业劳动的价值量肯定会大打折扣。然而,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容乐观,比如缺乏敬业精神,更多考虑的是获取多少,而不是能奉献多少,缺乏诚信,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难以稳定就业岗位,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另据有关学者对某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只有约28%的同学认为“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是今后从业最主要的思想素养,而有约36%的同学认为“物质诱惑”是工作的主要动力,而“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已经过时。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人文素质欠缺
当前,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极大影响。功利理性一时盛极,大大削弱甚至取代价值理性,这就使得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出现明显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关心社会,渴望成才,但缺乏相对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少主人公的参与与责任精神。追求美,崇尚美,但相对缺乏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他们中普遍存在历史知识匮乏、文学艺术修养不足的缺陷。许多学生职业技能高,动手能力强,但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较差。许多学生心理较脆弱,遇到人际交往或自身心理问题时,沟通协调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法律知识缺乏,法制意识较为淡漠。
3.职业技能欠缺
通过在大学期间三、四年的学习,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毕业生的技能掌握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的实际能力存在明显的差距。在职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认同程度低,认为他们工作经验缺乏,职业技能和对工作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胜任工作。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企业人力资源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现阶段只有10%的毕业生具备直接在公司工作的技能。
4.创新精神不足
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二是缺乏创新的意志力。有些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半途而废,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四是创新性思维能力欠缺。大学生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能力强而没有道德的人,不仅对社会的前进无益,反而是有害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标准。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个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同时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这就决定了高校要坚持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并举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人文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环境与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必须在职业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真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素质要求,才能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中去实践和锻炼。鼓励大学生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并没有减轻而是加重了劳动者的身心负荷,劳动者身心健康对个人、家庭、企业、社会越来越重要。同时劳动者的身心素质已经成为企业的人本生产力,所以企业愿意聘用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毕业生。高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身心素质的要求,认识身心健康是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基础,是学习和工作的本钱,积极确立保持身心健康的观念。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并自觉实践,从而做到主动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
总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全面加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启贤.职业素质及其构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3~17
2 刘 洁.浅谈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6:11~13
3 平 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代商贸工业,2007.1:54~55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能够成才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根本标准。具有责任意识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这种强烈的责任心是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人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多数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十分强调敬业精神,而敬业精神的深层次来源就是一个人的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不可能会有敬业精神。我国当代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以及所接受教育方式的原因,普遍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学生时代,他们往往处于“责任延缓”状态,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将本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转移给了他们的父母和亲人。这种责任意识的缺乏,在大学生身上具体地体现为:以自我为主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一旦产生问题或矛盾,也往往试图寻找对方的原因,而不会从自身去找问题的根源。孔子曾指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当一个人总是对面临的问题寻找自己之外的各种借口时,是不可能有责任心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尽快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大学学业负责,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取优异的成绩;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勇敢面对向职业人的转变,制定切实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家人负责,不辜负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多关心和照顾家人;对集体负责,处于集体之中要积极完成自己的职责,并尽可能协助和帮助他人更好地达成集体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为迈入职业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主动精神
主动精神也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准。主动是与被动相对而言的,具有主动精神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高的效率。与其相反,被动型的人,往往需要别人要求去做事情,而且只会去做被要求的事情,不会超出被要求的范围。在我国,大学生从小到大,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往往会有父母或老师不停地告诉他们。在他们的心里,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人事先告诉他要做哪些,怎样去做,不需要去主动地思考和选择,这就养成了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即被动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我国传统“添鸭式”教育方式带来的一种苦果。这种苦果在现实的大学生身上体现为:在大学学习上,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老师不交的不会主动去学;对于面对的问题只会按老师或父母的解答去理解,不会寻求其他的理解方式。然而,大学阶段是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时期,作为学生可以按照被动型思维去学习,作为职业人去不能再按照这种被动型思维去工作。因为被动型的人会造成人的思维懒惰,进而走向行为的懒惰,而任何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这也是为什么用人单位往往非常注重创新能力的原因。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学生时代要尽快完成由被动型思维向主动型思维的转变,由他人主导型向自我主导型的转变。具体来看,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与需要,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多涉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拓宽知识面。其次,要尽快准确地认识自身的心理特征,结合自己的社会认知,确定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相应地以其作为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指南。此外,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主动精神,形成主动型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诚信精神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提升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功能。音乐对于提升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文章就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阐述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和提升方面的作用,以期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所有启示。
【关键词】
音乐教育;大学生;素质培养
音乐是一种富有极强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对人的教育不是强制性的灌输,也不是死板的说教,而是通过情感教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陶冶人的心灵。大学阶段是学生探索知识、开发智力、提升素质的黄金时期,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政治思想素质、审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等,作为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除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之外,在促进人的智力开发、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同样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各高校应重视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在学生生涯中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渴望被社会认可、受人重视的心理,他们对外界信息和刺激有着较为强烈的反应。在这个阶段,适当的音乐教育能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缓解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疲劳、抑郁和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贝多芬、莫扎特等著名音乐家的经历与故事都能给予大学生很好的启迪,让他们从沉闷的学习生活中解放思想,提高身心素质。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能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大学生需要具备创新开拓精神、求真务实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另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与竞争能力。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表达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与精神品质。音乐学是具有较强感染力的学科,音乐能在无形中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影响,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二、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形成优秀的道德素质
音乐蕴含了人们生活中真、善、美的结晶,通过艺术手段将人们真实的情感加以修饰、表达,体现了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教育能很好地实现道德教育,它胜在以情动人。传统的道德教育一般以说教的形式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言行,这种方式太过空洞和严肃。而音乐教育从情感层面着手,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将美好的情感传达给人们,对人的心灵产生冲击,达到陶冶人的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利用音乐教育进行大学生素质培养,是通过艺术的教育方式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素质。欣赏健康、优秀的音乐作品,会使大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自觉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审视,不断地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遵循客观的社会价值标准,以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优秀音乐家的人生经历,用音乐家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在30多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那时他的听力已逐渐衰退,但凭着对音乐的执著与对生活的热爱,贝多芬战胜了疾病的痛苦,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并将苦难变成了音乐创作的力量源泉,从而创作出《命运交响曲》。音乐的熏陶能够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其智力完善
想象力与创造力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拥有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实现其创造力与想象力。音乐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可视性的特点,所以能给人留下非常大的想象与创造空间。音乐教育能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促进他们智力发育完善。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脑负责进行语言和计算等逻辑方面的思维,而右脑则负责情绪、音乐和审美等形象方面的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音乐教育通过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平衡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受课业的压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上应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更多,导致左右脑发展往往不平衡。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大学生右脑的情感、审美等形象思维,从而促进其智力完善。古今中外的很多伟人,如孔子、屈原、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也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人大脑的思维。因此,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大的关系。欣赏和演绎音乐作品有助于人的右脑发育,其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均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如《中国好声音》等音乐类综艺节目,很多歌手在节目中演唱的都是自己改编的歌曲,这正是歌手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展现。
(三)音乐教育能愉悦身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重在以情感人,是人类情感的结晶。科学研究证明,优美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医治疾病。无论是音乐演奏者还是欣赏者,在完成一部作品时,都经历了一种全身心的运动。节奏轻快的音乐会使人感到精神奋发、欢欣鼓舞,旋律明朗的乐曲能使人感到心情畅快、轻松愉悦;优美的音乐能滋润和抚慰人的心灵;激烈的音乐则使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内心回归平和。如在经历学习、生活中的挫败后,一曲《命运交响曲》能让人从苦闷的情绪中解脱,一扫消极的心态,鼓起对抗挫折的信心与勇气,从而勇于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音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困难,不断进取;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见,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愉悦身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作用重大。
三、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
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内在的思想情感与优美的旋律引发人的共鸣,这种教化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对人的思想、情感进行熏陶,以达到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如《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曾鼓舞了万千抗日英雄浴血奋战,至今仍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而不断拼搏奋斗。《我的中国心》《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等爱国歌曲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歌曲都能唤起大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激励他们去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音乐教育树立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信念。对大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能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传统及民族精神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可见,音乐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二)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低,大多专注于理论学习,而较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这导致大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十分不利。音乐教育能从各个方面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人脑的构造与功能显示,人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是左脑和右脑同时协调发挥作用,有助于活跃大脑思维。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往往具有较佳的记忆力和较为灵敏的听觉;会弹奏乐器的人往往大脑协调能力较强,因而其手指灵活、反应敏捷。音乐教育在开发大学生智力的同时,也会对其文化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会受到歌曲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熏陶,对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不仅有着繁重的课业压力,还要应对各式各样的人际交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受就业压力困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过大的压力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躁、不安、忧虑,甚至恐慌等负面心理与情绪,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科学研究表明,不同旋律、节奏和音色的音乐会引发听者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从而对其心理状态和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音乐在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方面有着显著的功效。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随着音乐曲调、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如兴奋、镇静等,并能很好地消除人的精神压力。音乐以其千变万化的声音形态作用于人,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反应,同时结合其主观情感产生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的性格及情趣,对意志的锻炼也有一定的作用。由此看来,音乐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其全方位发展。利用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形成优秀的道德素质,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将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全方位人才。
作者:黄炳超 陈婧 单位:华侨大学团委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胡英敏.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3):26.
[2]张燕.论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3(2):125.
[3]梁川,王婷.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素质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1(2):156-157.
[4]杨乐平.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思想拓展大学生素质[J].职业时空,2011(12):67-68.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以其独特优势在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保健等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将以其开放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在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学生体育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生理、体育心理、体育智力及运用体育基本知识参与健身运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丧现。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彳Fr校素质教育中起着物质基础作Hj.对培养具有良好意忠品质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校公共体育课义是成功实施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坝这方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的基本阵地
大学体育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其主要途径有: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参与羊1I观看休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jt中.体育课教学是日前大学生狱得体育知识和信息,接受jE训练的最主要途径。在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中,课堂教学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优势。
1.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高校体育町以说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足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将学校体育带向个民体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时间的有限性,学校体育教fj_不可能传授学生一生所需学习的全部知识。因此课常教学1王!多强调的是对大学生发展能起剖典笨作用和长期效益的基础础j论知识和方法.更多地侧重于tLh,lf’iX,l体育运动的内涵价值的充分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将体育锻炼转变为一种稳定的、不间断的自觉行为。这不但能够满足人学生迫切需要比较丰南的基柑H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锻炼实践的实际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2.课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能较快地建条件反射.较好地掌握运动中较为复杂的动作。但高校公共体仃‘j体育竞技运功之存在着夺质区别.二者在教学的内涵、『_]的、体系及最终指向截然不同、此电应采取不同的微学方法‘奏。与专业体育教学不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设汁既要符合犬学生的生理、心的自然需璎,又要综合考虑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实际运动能力、体育基小月,1识的掌握废、运动技能技巧水平、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心状态等问题此教学节奏的设计必须张弛有度.存做好丽向全体学q:的Ⅲil.1还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课堂教学的人才优势。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课敦‘7:lf"J~-H织者、实施者。目前.各高校都有一批热爱教育事、具{·富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々、沧知识,并掌握了较全面的体育活动技术和技能,例如l{{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体操、武术、运动医学、运动保健、艺术体操等,且精于其中3至5项他仃】:公共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准确的语言表达和优美舒展的功作示范,满足着大学生强烈的体育求知欲,同刚激发他们锻f^身体,掌握运动知1只和技巧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必将订利地逊人::生体育素质的养成。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的.是通过科学的敦过和体育锻炼实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牛的运力、自我锻炼能力以及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养成体箭锻炼的习惯,服务于其健身并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b公体育课教学必须强调以下内容。
1、体育意识教育。体育意以表现为人对体舒篙水的敏感度、分析、论证、判断等方面的一我意识它是由体育认、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方面构成的。体育认识是埘体俞选功n0客观过程和其中各种规律的认识。体育情感是时体育运功}j身体会和感受。当学生对某种运动项目持欢迎态度时.就会:运动中体会到愉快和喜爱等肯定态度.否则,就持否定态度体行意志就是能自觉的确立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片为实现这-fI的而不断克服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各种障碍和闲小的体ri_I^埙州入学生进行体育意识教育,就是使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烁的意义、功能、价值,理解运动对机体的K期、短期效旖,培养仃j肜成”生命在于运动”、“体育电是资源”、“体育也.是空叟益”的体育f『f值观这种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对体育的价值与功能感知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充实、方法得当的基础理论教学是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最佳途径。二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对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思想、行为、爱好、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不断强化其体育意识。
2.体育能力教育。体育能力是指从事身体活动所必备的文化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方法.它是取得和提高活动效果的决定性条件。具体来讲,它又包括运动技能自学能力、体育项日的自我锻炼能力、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能力及在运动中自我凋节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能力教育时.应注意:一要通过I,l】他们传授基本理论知识.教会大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大学生掌握运用体育科学知识和理论去指导体育实践的本领。二要重视运动技术和技能教学,使大学生不仅对运动技术和技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能逐步理解和认识它的理论基础、生物学价值及社会学意义,从而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些技能。j要注重发展大学生的一般身体能力。一般身体能力是学习和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体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提高了一般身体能力.才能为其发展体育能力打下恭础。
3.体育保健教育。体育保健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以卫生的观点审视体育运动的各个环节,并对之做出保健性调整的能力。作为大学生不但应懂得锻炼,更要懂得怎样科学锻炼,掌握好强度和密度。为只讲锻炼不一定能增强体质.方法不当还有损于健康.过度、过量、盲目及运动损伤都会产生副作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让他们掌握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怎样遵循“生物节律”的规律指导体育锻烁、怎样进行身体恢复和怎样去保证运动安全、体育与营养等等科学n{J锻炼和保健的知识.会从根本卜提高锻炼的效果和增啦体质。做好体育保健能力教育,一要注意开设好《卫生保健课》、《运动解剖生理课》、《康复按摩》等基础课程,使学生接受系统教育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二要添置好体育卫生保健器材、康复按摩设备、要有专门的保健教师加强对学生的I生监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卫生保健。
三、高校公共体育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考试方法;考试命题;成绩评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40-02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特点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实践证明,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方法、命题形式、课程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
一、拓展考试方法,提高综合素质
考试方法是指考试的类型及要求考生回答问题的方式[2],涉及因素主要有考试的类型、形式、时间和题型。考试类型主要是课程考试。考试方法由形式单一、时间固定、题型简单向着考试形式多样化、时间灵活化、题型丰富化的方向发展。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采取多样化,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
(一)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表达各种公式、方程式的演算过程以及需要图解、列表表达的知识,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运用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便于教师直观地较准确地评价和比较学生的课程成绩。其缺点是学生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背一些经验公式、由理论推导出的应用公式,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二)开卷考试
实行开卷考试可以让学生节省大量机械记忆的时间,把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上。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及创新的模式,提高自己真实能力。但这种考试形式如果引导不恰当,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生对课程认真钻研程度不够等等。因此,需要任课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课程中基本原理部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开卷考试带来的弊病,使学生深入地钻研知识,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造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计
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设计的能力,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学生公布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要求,供学生参考,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与收集。在课程结束考试时,学生可以带着准备的资料,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题目。这种考试方法是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与考试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实践考核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3]。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开展实验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些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由于实验教学内容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试卷进行考核。通常采取实验报告形式进行考核,但这种形式有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完成实验报告上,而忽略了认真研究、动手实验的全过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实验操作的方式考核,就可以避免上述实验考核方法的缺陷。在实际操作的考核中,采取现场随机抽签,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将实验课出勤率、完成课堂实验内容和课堂表现也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认真作好每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调查报告
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是国家、部门,还是企业,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反映实际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写作水平,也反映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所获取信息的质量水平。具体做法是由教师与有关单位协商,结合专业特点确定调查方案,学生从实地调查开始,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切实体验,并以呈交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调查成果。采用这种考核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参与意识。便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二、强调考试命题,提高试题质量
在农业院校畜牧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考试命题上,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的知识点为准绳,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教学或教材中所贯穿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从强调记忆转变为强调能力开发,有利于全面鉴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题型涉及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部分、理解问题部分和综合性分析问题部分,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为60%,20%~30%和10%~20%。为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时可适当设置附加题。
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不断健全试题库,使题型组合多样化,既有检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名词解释,又有检测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较高层次认知目标的问答题和论述分析题。其中论述分析性题目,在一般论述题直观、表面的设计方式基础之上,突出以一个专业情景为背景(如“动物临床疾病”或“动物饲养管理现场”),循序渐进地提出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论述题通常涉及的检查、诊断、治疗的范畴,而且还涵盖了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饲养管理和疫病监控整个过程的相关因素,全面检测了学生的临床思维、知识运用、疾病诊治、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等综合能力[4]。试题涵盖记忆、理解、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等认知领域的多个方面,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题型更具科学性、创新性、开拓性。
附加题也可作为一种考题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答,答对可加分(但满分限于100分以内)。增设附加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努力探索、拓展知识面、发挥优势和潜能。在考题的内容设计上要难度高,虽在教学大纲之内,但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广泛性,知识跨越多个章节、有时还涉及到其它课程等,附加题的设置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能力水平的机会。
三、完善成绩评定,做好成绩分析
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考试成绩评定的方法也应该多元化。过去的考试方法较为单一,期末考试几乎决定了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其结果是每至学期末,学生的压力最大,而对平时的学习重视不够。多数情况下,学生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课程内容总结与提高。因此,将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平时学习的考查,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5]。例如,对于生物统计课程来说,期末总成绩按四项要求评定,考勤及课堂表现(听课状态及回答问题)占10%,阶段测验占10%,实验课出勤、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占20%,期末考试占60%。这种评定方法,使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相当分量,弱化了学生对一次考试的依赖,减缓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压力,同时,使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创造性学习。
考试成绩分析是教学完整过程不可缺少的最后环节,是对考试内容、方法、命题方式及考试结果的综合分析和合理评价。根据学生各部分的成绩,从整体和个体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班的学习风气,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情况,教师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实施程度等项内容,进而总结教学改革的成果和进一步改革的思路,不断完善考试考核方法,切实做到与课程教学改革相辅相成,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能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式,利用具有科学性、富于开拓性和创新意识的考试题型,科学合理地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启迪和触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潜质,进一步推进“考试和学习互动”的作用,推进教学理念、方法和学习模式的转变,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90-94.
[2]顾明远,申杲华.学校考试与命题管理与运作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10.
[3]卫绍元.论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人才的能力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6):101-102.
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课程目标过于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补救及预防,忽略了心理的发展与促进。现在各大高校的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的了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等。大学生固然可以通过学习这样的课程掌握如何避免负面情绪,但是却无法学到提升自己积极情感体验的技能,仅从表层了解到各种不良人格形成的过程,却无法深入了解如何发展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实用性有待加强。现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主要以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为主,具体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个性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等,学科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教育载体的发掘等被忽略。因此,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育载体,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改革:
(一)完善心理素质培训方法
大学生个体性格存在较大差异,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心理素质情况将其进行分层,具体可分为超常、优秀、良好、较差、极差等几个层次,而学生要想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心理素质必须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体系就要以超常、优秀、良好等三个层次为训练与提升的重点与目标。而培训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与常见的理论疏导相结合,通过游戏、团体活动等辅导技术,来提高教育培训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丰富心理素质培训的方法。
(二)选择代表性的大学生做志愿者
一些大学生的典型的心理状态带有普遍性,而选择这类大学生做心理素质培训的志愿者,可以发挥其现身说法的作用,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首先,制定大学生志愿者培养与训练方案,从正在进行的心理素质培训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培训方案的适用性、可行性做出验证及调整,对培训方案做进一步完善。其次,先将培训方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效果满意后再进一步扩展至其它试验小组,并对方案进行调整,再次试行。整个过程中,要对志愿者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反馈结果,修正、调整培训方案,最终确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
(三)构建综合化的课程内容
所谓综合化课程内容是指与大学生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学习、生活、娱乐、社会实践等等,将这些活动、行为融入心理素质培训课程体系中,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及健康的心理状态。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要遵循“全方位、全过程、全渗透、全员参与”的原则,在学校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将各班班主任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科教师、宿管员、同伴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下,通过校园文化宣传、媒体宣传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建立一个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将学校教育、社会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保证培训效果。
(四)打造微环境文化课程
所谓微环境,是指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所处的环境,比如宿舍、班级等,而大学生生活的微环境会对其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从小处着手,打造微环境文化课程:首先,塑造宿舍文化心理。宿舍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宿舍的人际关系越和谐,宿舍成员越容易获得归属感,其对自身的价值也会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从而促使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建设班级文化心理。班级是大学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班级的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班级同学的情感支持会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积极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成功素质;非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CAO-0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素质教育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认为成功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进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实现成功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是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达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技术知识教育,以及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修养、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教育。
数学素质是指人认识和处理数与形的规律、理解和运用逻辑关系、领会和研究抽象事物的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对大学生主要表现在对问题善于从量的方面洞察、抽象和研究;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用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创新性等方面。
二、高等数学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
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数学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客观性教育。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非常必要的,数学中辩证法不但具体、生动,而且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袭,无不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例如曲线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问题,在高等数学中,把曲线的切线看作是割线的极限位置,实际上体现的就是运动与变化的极限位置,当割线上一点沿着曲线向另外的一点运动时,割线的极限位置就定义成了切线。
三、高等数学素质利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数学的发展过程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属于困难较多的,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了艰难险阻,需要数学家们的勇气,胆识和毅力,甚至要冒着付出生命的代价。阿基米德就是因为沉浸在数学问题的思考中而忽略了向他下命令的士兵而被杀的。在高等数学的讲授中老师们对数学家事迹的介绍往往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回应,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这种历尽艰难却又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对他们今后在工作或学习中遭遇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积极应对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因此,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性的教育,主观随意是数学的大敌。从数学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都要经过理性思维,决不允许随心所欲。因此,数学教育本身的特征可以让受教育者克服任性、我行我素等心理上不健康的毛病,养成处理问题经过理智过滤的良好习惯。在英国,律师所学习的课程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础的,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使之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使之形成一种严格而又精确的思维习惯,从而对他们事业取得成功大有益处”。
精确、严密也是数学的特点。数学是以其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而著称。这种精确性始于学校教育的准确性,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一丝不苟的数学教育训练,才能使学生达到现代科技要求的精密程度,才能使学生树立严谨求实、尊重客观事实的良好科学态度。能够对事物进行严格准确的认识,客观认真的分析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永无休止的进取精神,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现代数学的发展也是这样。概念在发展,结论在深入,任何时候的认识总有局限性,都要不断进取,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与创新精神。
数学教育的理智性是同它的实践性紧密相联的。学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矛盾提出问题,从事物演变的迹象创立假说,确定事物变化的必然联系,验证假说,得到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观察、实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规律的理性思维。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育的实践性这一特点,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注重实践、注重求实的优良品质。
四、高等数学素质利于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的提高
数学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这门课从小学开始就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也是高校绝大多数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而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同时数学也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英国诗人罗素说“数学,如正确地看待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一种冷而严肃的美”。因而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美,并进而欣赏数学美,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很多地方反映了数学美的特征,莱布尼兹这位符号大师用简洁的符号表现了积分概念丰富的思想,因此有数学家把微积分称为“美女”;数学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美;而连续与间断,无穷大与无穷小,曲线的凹性与凸性,概率问题中的确定性与随机性更是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积分理论中曲线积分,曲面积分,定积分与不定积分之间的关联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数学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美学修养和文化修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成功素质。
五、高等数学素质利于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受用终身的成功素质。数学发展史中,许多数学理论的提出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代数和几何各自发展了几百年后,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创造性地提出将两者结合,利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此揭开了解析几何的发展;他更创造性的提出了“变量”,完成了数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变革。数学教育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充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
由于数学教育与数学素质教育自身的特征,使得数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数学素质也是人才成功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把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纳入成功素质教育的整体方案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综合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96-02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决定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不足,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暴露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1.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看重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前途,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考虑甚少,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和物质生活,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
2.个人参与职业竞争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然而,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愿意竞争又对竞争存在扫忧、顾虑甚至恐惧,不少毕业生不知如何向用人单住推销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造成既盼职业选择中竞争上岗,又不愿意承受风险,渴求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
3.心理素质不好,难于适应社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次不成功就产生自卑、压抑、绝望等心理,不善于从求职经历中吸取教训;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明显的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上,不是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为适合自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了上述不足外,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较差,劳动观念淡泊,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力不强,视野不开阔,功利性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学生的成绩好,而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个显著特点。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人品,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如外语六级以上、或计算机:级以上、或写作表达能力强、或公关能力强等,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可以说,拥有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又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永远是抢手的。就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真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诚、勤奋,能吃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责任感,能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做到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2.人文科学素质。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等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农医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争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3.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创新素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独立性。
5.人际交往素质。人际关系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业完成和事业拓展。大学生在枝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核园,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当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因工作任务、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加以学习和磨练。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利用“两课”、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避免在择业问题上片面追求自我和就业意识上过重的功刺化倾向,具有良_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树立新形势下的道德观念,如信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增设不同的课程,当然有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所有学生都必须读,有些东西要求学生应知应会,比如,唐诗宋词应该会读,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和有些著名的书法美术作品会欣赏。另外,可以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时还应注意多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文科生也要设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报告,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大胆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第二,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突出课堂教学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在传授知识当中,要注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其次,在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情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采来的社会竞争。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心境。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自的历史重任,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完善自己,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使自己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未来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胡解旺,欧清华,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3.任经辉.关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积极心理学
随着国家“双创”的热潮,全国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越发重视,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到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得以逐步提升,但是高校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难以克服困难与挫折。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新兴理念,将重点放在人的品质培养和挖掘人类优势和长处并促进积极机能发展的研究上,这与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同时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新定位。因此,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创业教育中,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成为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现状调研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开展创业的相关活动时呈现出的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意识、意志及性格等各方面相互联合的综合性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在2016年12月28日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曾有过创业意向的占89.8%,其中具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占18.2%,正在创业或曾有过创业经历的占28%。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热情在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的支持下持续高涨,意向创业大学生群体也日益庞大。然而,切实落实到创业实践的仅接近三成,而剩余的大部分学生大多仍处于犹疑不决的观望状态,不敢迈出实践第一步。由此或多或少反映出大学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创业心理困境,即因缺乏足够的创业心理资本积累而外化的行为表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创业认知不够明确。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认知的创新创业实践,均是由教育部以及团中央组织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互联网+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比赛。基于全国各高校的努力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们满怀激情地参与其中,构建了较多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对于是否进行创业实践,本应当是大学生通过对创业活动进行客观认知后,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具体因素所做出的理性选择。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学生对于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从众心理,随波逐流,甚至多数时候都是根据老师的要求和安排来执行项目,缺乏自己的创新意向和创业导向。由于对创业活动缺乏深入了解且未能形成客观认知,因此一旦遭遇创业瓶颈,大学生们的畏难情绪严重凸显,开始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由此可见,缺乏对创新创业的客观认识是目前创业大学生的心理困境之一。(二)创业意志不够坚定。成功的创业者普遍具有极其坚定的创业信念与意志,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意识。根据《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数据显示,近九成的大学生有意向参加创业实践,立志创业的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但不难发现,实际创业率仍旧偏低。其中,不少意向创业大学生只看到成功创业者人前的杰出成果,创业情绪高涨,却不知其创业背后的艰辛与不易。同时,大学生在舒适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缺少了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缺少实践调研和考察研究,对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习惯于凭直觉做决策,预估不足,这种盲目性的思维管理方式最终导致创业过程的运作不畅,影响持续发展的动力,另有部分创业大学生缺少对创新创业的拓展意识和能力,对于市场定位与需求把握不足,从而丧失了许多在创业过程中的发展机遇。(三)创业行为取向不够积极主动。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取向与是否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具有重要联系。调查显示,在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全国各高校重视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同时组织优秀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进行校园创业宣讲,各式各类创业资讯在校园随处可见,但是在校大学生本身除了通过这些方式接触与了解创业知识与创业政策,缺乏主动对创业知识与创业政策获取的积极性。
二、创业心理素质的科学内涵
心理素质是由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及环境等多样化要素互相影响并作用而形成的复杂心理特征。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在社会环境和多向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在开展一系列创业相关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是创业所需的各种思维、能力、品性等方面的综合性素质,是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同时还是个人设定创业计划,加强创业实践,开展创业行动,规避创业风险,扩充创业规模,进而实现创业目标,甚至为社会提供就业需求,缓解就业压力等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综上所述,创业心理素质不仅是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要素,而且是决定学生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点和重要前提。
三、积极心理学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心理学,自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里格曼于1998年正式谈到“积极心理学”概念,到2000年赛里格曼与契克岑特米哈伊提出其主要研究范畴。本研究利用相关研究和方法,从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坚持从问题本质出发,通过积极归因和分析问题,深入发掘学生心理活动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包括乐观自信、独立创造、敢于冒险、心理韧性、勇于拼搏等等。深度激发每个人的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减少困难和问题发生,也有利于帮助个体积极迅速地解决问题。同理,积极力量同潜能开发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发扬冒险精神以及增强心理韧性等方面,进而促进个体的创业认知、创业思维、创业毅力以及创业取向的高度提升。本研究认为,心理学能正确引导大学生了解如何突破逆境、顽强生存和茁壮成长,发扬开拓创新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切入,加强引导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四、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体系
(一)构建创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应当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面向全体大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如心流体验法、积极归因法、自我暗示法等,核心重点在于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创业意志以及创业意向。因此需将创业心理素质教育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加强创业心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此外,在构建创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理应进行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教学的发展改革,将创业的心理发展问题同心理素质训练等过程相统筹融合,广泛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知识,促进心理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注重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的融会贯通,强化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扩大创业实践教学课时分配,结合创新创业实操教育内容,积极促建校内外相配套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合力搭建内容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平台,多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和能力培养环境,发挥高校创新创业育人功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二)构建创业实践培养体系。开展创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学生既可以在创业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学技术,还能够培养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魄力,形成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高校要经常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模拟创业实践、企业观摩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不断磨炼勤奋吃苦、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进而培养抗挫、抗压能力,获取创业经验。同时为实现学生毕业与创业的无缝接轨,在校期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和创建创业实践基地,加大对高校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搭建开阔的实习实训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业社会实践,让学生切实体验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困难和压力,为创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积累更多创业方面的经验,为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构建创业扶持体系——家校社联合支持。基于社会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除了现有政策支持外,还需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了更好地落实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政府应牵头搭建校企合作的沟通桥梁,加大资源补充和资金投入,增设创业补贴制度。全社会都应积极响应国家“双创”的热潮,营造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利用新兴媒体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引导宣传,树立创业典型和先锋模范,多角度地讲述创业者的励志故事,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创业勇气、创业意志和创新精神。基于学校层面,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落脚于课堂创业培养教学,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创业活动,精炼富有校园特色的创业文化精神,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重视宣传、组织和实施“挑战杯”“互联网+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比赛和创业训练计划,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动力。同时,提升创建校园创业资源环境,包括创业基地、创业园地等创业活动场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充足的办公条件和活动空间,凸显创业教育的校内文化标识。从家庭层面,应将社会、学校、企业和个人的多重角度开展全方位贯彻创新创业的影响力。社会影响有赖于国家政策的保障实施、媒体的积极宣传、社会的正面舆论等渠道;学校影响可建立“家校互联”合力教育平台,利用自媒体全面加大对校内优秀创业学子的榜样以及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优惠举措的宣传力度,同时向家长灌输正确的创业观念、正确的就业理念、明智的择业观念,以及创业意志、创业思维和创业准备等。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