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9 16:05:02
导语:在科技进步与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正面影响
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影响。企业组织结构主要可以分为战略层面、战术层面以及作业层面三部分。首先,战略层面可以被称为是企业的最高层面,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未来发展大方向进行引导和操纵;其次,战术层面是企业组织结构中层,由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对相关事宜进行控制;最后,作业层面也就是操作层面,是基层人员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事宜。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协调这三个层面,简化中间环节,将中层管理人员工作化繁为简,节省了信息传递人力资源成本和时间,加强了高层管理人员与基层人员的沟通交流,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要想稳健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能够更好地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使员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改善员工的精神风貌,促进员工自身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员工的诉求机制,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大环境,使企业管理更加透明,提高企业凝聚力。
第三,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决策制定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企业管理层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使企业能够及时跟进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合理反应,对企业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四,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如何提高竞争力的影响。随着我国与世界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势必会导致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企业不再只是依靠产品服务质量来获取市场,企业品牌竞争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
(二)负面影响
第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增进现代企业组织内部情感造成一定影响。科技进步与创新虽然能够增进企业各个层面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信息传递效率的提高,但是却减少了员工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网络平台就一些问题进行沟通,很多问题被抽象化,不能被切实的解决,长此以往现代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就会被疏离。
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还没有全面实现信息过滤,不利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虽然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拓宽信息渠道,但是并没有对这些信息的有用性进行过滤。
二、现代企业管理在科技进步与创新大环境下的困境
(一)现代企业的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企业也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机制下自主权差等情况,形成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体意识。但是其仍然处于主体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除,企业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仍然需要上级审批完成后才能够执行。而科技进步与创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管理者本身并不愿意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承担过多的风险,因此无论是在宣传力度上还是在发展措施上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为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铺平道路。
(二)现代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首先,一部分现代企业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所引入的科技。企业要想在管理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实现创新必须重视技术的引入,一些现代企业虽然能够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引入,但是企业由于科技人才缺失的问题很可能造成引入的科技无法被消化吸收利用,难以切实完善企业产品的服务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一部分现代企业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资金投入不足。
(三)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涉及科技进步与创新相关的内容,使得工作人员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无章可依。首先,一些企业没有对各个部门及个人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没有通过设置权限、明确权责等方式来促进各个部门及个人积极配合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其次,在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上仍然利用以往的管理制度,而这些管理制度既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也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大环境,管理效率难以提高。
三、对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大环境下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现代企业的主体意识
现代企业应当主动提高自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体意识,不仅要在宣传上做足工作,通过多样化方式进行宣传,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及个人了解和掌握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此项工作,共同为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现代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重视企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通过给予企业一定权力等形式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此项工作,为企业打一针强心剂,使企业能够进入状态,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生产管理。此外还要对此项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安排人员对企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出现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进而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二)提高现代企业科技进步和与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应当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下足功夫,在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重视人才培养,不仅要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对学历、实际业务操作能力、道德品质提出严格要求,选拔高素质的人才,使企业所引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能够被完全消化吸收,而且还要投入必要的资金,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等多样化形式为员工创造科学技术学习的机会,优化人才知识结构,确保企业管理与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结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与政府和银行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寻求资金支持,通过融资担保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使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为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发挥巨大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摘要:岗位与津补贴的动态管理一直是困扰科研院所的难题。本文以J研究所为例,分析了单位开展课题分级的背景及原因,介绍了课题分级的方法及其在年度职称量化计分、岗位等级聘用、津补贴动态调整工作中的应用,总结了几年来实践效果。
关键词 :课题分级 岗位 津补贴 动态管理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题分级
J研究所是从事国家高新技术研究的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占职工主体,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工作津贴、岗位补贴和其它津补贴五部分构成。如何做好岗位与工资“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直是困扰研究所管理的难题。在研究所定岗定薪工作中,岗位价值评估是设计岗位序列、建立岗位发展通道、确定薪酬等级的重要工具,但对一线科研岗位很难采用全量化的岗位评估方法对岗位价值进行评估。为此,J研究所结合自身科研课题管理的实际情况,探索提出了三级课题分级办法,尝试将课题等级与职称量化计分、岗位应聘条件、工作津贴等级确定、岗位补贴指标测算相挂钩,合理拉开不同等级课题组长之间、课题组长与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目前,课题分级已应用于年度职称量化计分、岗位及津补贴动态调整工作中,为“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提供了有效依据。
二、如何进行课题分级
为规范课题分级,J研究所在综合考虑课题研究水平、研究难度、任务量、经费体量以及对单位发展影响程度等因素基础上,采用分类横比法,制定了《关于大课题拆分子课题和确定课题等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指导具体课题等级确认工作。
1.划分课题类别。以2014年度为例,J研究所2014年度课题覆盖了技术攻关、工程研制、批量生产、横向竞争等多类课题,具有多渠道和多属性特点。为了便于管理,经过统计分析,将全年687个课题共划分为11大类。
2.确定课题等级。在划分为11大类课题的基础上,依据《指导意见》,确定每个课题等级,初定等级后返回研究室和课题组长复核,确认无异议。对《指导意见》未覆盖的新课题,由课题主管部门单独组织讨论确定其等级。
3.按年度核定。依据《指导意见》确认课题等级,相关方无异议后由所长批准,最后以公文形式《××年度课题手册》,供所内部门及工作人员查询使用。
三、课题分级如何应用
1.课题手册作为职称申报、认定量化计分的审核依据。《课题手册》中列明了课题名称、类别、等级、负责人、研究周期等内容。在职称申报、认定量化计分中,所部两级严格以手册所列课题进行计分审核依据,确保量化计分的公正性。
2.担任课题组长是应聘“高”等级岗位的条件之一。在专业技术岗位序列中,申报正高、副高、中级三个层级的“高”等级岗位(专三、专五、专八),除满足基本任职年限条件,还要求担任相应级别的课题组长;担任课题骨干的,申报时任职年限须达到10年。具体条件为:申报专三岗位要求担任一级课题组长;申报专五岗位要求担任二级及以上课题组长,申报专八岗位要求担任三级及以上课题组长。
3.担任课题组长可上浮一级工作津贴。工作津贴等级确定与岗位聘任接轨,并向课题组长等岗位倾斜。一方面,只有在岗位聘任后才能兑现相应的工作津贴等级,不与资格挂钩;另一方面,不同等级课题组长在任职达一定年限后,其工作津贴可高定一级。以2014年度的工作津贴动态调整为例,等级上调的131人中,有50人是由于新满足担任课题组长及年限条件上浮一级;等级下调的17中,有16人是由于承担课题等级变化(等级下降或不承担)下调一级。可见,课题等级是工作津贴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4.不同等级课题组长对应不同的岗位补贴“带宽”。在岗位补贴动态管理中,采用“总量控制、分级管理”的总体思路,将课题分级作为指标分配测算方案的重要因素,每年核定所属单位岗位数量指标与经费指标。在测算方案中,专业技术岗位补贴同课题等级、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挂钩,针对不同等级课题组长设计相应的岗位补贴“带宽”。通过课题等级差异拉开岗位补贴差距,畅通了升降通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资历、轻岗位”的问题。以2014年度岗位补贴动态调整为例,上调322人,增幅最高达1020元/月(6个小档);下调19人,降幅最高达630元/月(4个小档)。
四、小结
2010年以来,J研究所通过对课题分级的不断优化与应用,为岗位与津补贴动态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对科技人员承担纵向主体任务、横向竞争性任务也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激励效果。
英文名称: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主管单位: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湖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348
国内刊号:42-1224/G3
邮发代号:38-1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农网科技进步;供电质量;线损率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6-0147-03
任丘市电力局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以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先进(县)供电企业”建设为契机,以提高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平为目标,以打造坚强智能电网为核心,以优化“三率”为主线,合理安排,有序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12月,顺利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科技进步先进(县)供电企业”验收,企业的科技进步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任丘市电力局始终坚持一流工作常态化,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一流水平,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逐年提升,获得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称号,并顺利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县验收和国家电网公司农网智能化试点工程验收。
一、开展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完善的科技进步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的科技进步机制,建立科技进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并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及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方案,同时指派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人员为科技专责人。建立良性循环的科技投入机制,实现农村电网的可持续发展,为科技进步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科技进步与电网建设同步
按照科技进步工作与电网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为导向,在全面总结 “十一五”农网科技进步规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农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编制完成了任丘“十二五”科技进步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使科技进步与农网发展融为一体,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农网科技进步坚持高标准、高水平
要搞好农电科技进步工作必须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电力前沿技术和最新电力科技动态,农电科技进步项目要始终向高水准看齐。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把任丘局的农电科技工作与省公司科技发展目标的相结合,使我局的科技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四)大范围推广实用科技成果成效显著
任丘局注重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常态机制,积极参与科技研发和项目推广工作,积累了一大批实用科技应用成果,已经涉及《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技术部分全部8个专题22项技术,覆盖《农网科技进步支撑框架》成果部分6个专题16项成果,应用《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成果推广目录》5项成果。
(五)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我们对科技项目的管理,着重加强科技立项,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管理。首先,加强立项前的调研,捕捉适合任丘农网的高新技术。同时,深入基层,现场考察,明确项目开发目标,规范功能,注重实用,避免重复投资。其次,实行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制度,各负其责,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度,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认真执行管理程序,确保科技项目按期优质完成。项目竣工投产后,组织专家组进行工程验收,并在运行一年后进行实用化验收。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提高供电可靠率,满足客户用电需求
1.坚持全力实施配网自动化建设。在线路上安装具有通信模块的线路故障指示仪,利用电力线路运行在线监测系统明确故障区域;安装小电流接地保护开关,实现部分配电线路故障报警和故障自动隔离功能;在城区主干线上安装配网自动化终端,并通过EPON实现了“三遥”功能。
2.积极开展10kV配网带电作业。购置带电作业车及带电作业专用工具、设备,组成了10人带电作业队,实现河北南网首家县级供电企业应用带电作业车进行带电作业的突破。
3.实施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按照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特点,对北开35kV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应用变电站一次设备在线检测系统,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对变压器油色谱、开关柜触头温度、容性设备绝缘、环境温湿度等非电量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光纤网络将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变电站远程可视化管理和基于状态检修的设备全寿命周期优化管理。
(二)提高电压合格率,提升供电质量
引入电压无功优化AVC系统实现全网无功优化,通过加装变电站和线路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实现无功补偿顺滑调节,优化无功配置,10kV线路功率因数均达到0.9以上,母线电压合格率提高0.41个百分点。安装使用电压质量远程测量与分析系统,设立119台电压监测点,其中A类20个,B类1个,C类6个,D类92个,及时了解电压状况及监测运行情况,并采取措施,改善电压质量,提高电压合格率。
(三)降低线损率,提高企业效益
加大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有载调压变,非晶合金配变、调容变压器、集束导线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降低线损率。对配电台区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对原始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对降低线损水平、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安装智能电表,突破长期以来无法同步抄表的难题,杜绝估抄、漏抄和人为改变抄表数据现象。
(四)整合营配一体化系统,构建大营销平台
1.积极开展农网智能化试点建设工作,把智能化建设与创一流供电企业相结合,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相结合,与农网升级改造相结合。农网智能化试点项目覆盖城区和乡村,实现对农网变电站关口电能量信息、专变用户信息、公配变信息、居民用户信息的全部覆盖与采集,通过多种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上传。
2.以建设用电信息采集试点为契机,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适当扩大了试点规模,建设了基于统一数据采集平台和智能化台区的营配一体化分析与管理平台,为GIS系统提供了台区实时数据,为实现线损计算提供了数据基础,降低了线损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线损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度。运行以来,营配一体化分析与管理系统解决公变三相电流不平衡问题21次,发现和处理异常电量用户15户,把发现的问题台区及时上报,最短时间解决异常,提高了供电质量。
(五)应用科技成果,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是电力生产正常运营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我们一直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应用多种科技成果,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防护网;一是利用农网安全现场仿真培训平台,以虚拟仿真这种新颖培训方式,使各级安全监督和施工人员迅速熟悉本专业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利用现场标准化作业辅助系统,结合各类具体条件,给出《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卡》,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现场标准化作业;三是利用网络化微机五防系统、PDA巡检系统、车辆定位系统和3G视频系统,加强对设备操作、检修的现场跟踪能力和控制能力,使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
四是利用科技技术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在变电站全部安装了电子围栏系统,防止了小动物进入和外人非法入侵。在偏僻地区安装了110个变压器防盗报警装置,减少了设备丢失。并通过安装网络终端安全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了网络信息安全防止了恶意入侵和网络泄密。
(六)依托SG186营销系统,提升企业营销业务管理水平
随着2010年6月,河北省电力公司SG186上线运行,任丘市电力局进一步规范了业扩报装工作行为,对各类业扩报装业务的流程及时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就高、低压新装等31项报装业务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规范了业务受理、现场勘查、部门审批等各项业务全过程的工作内容和流程时限,并在系统中就各环节业务的处理时限进行了预警和考核设置。SG186营销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任丘市电力局集约化、精益化管理水平,使我局营销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七)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企业服务水平
全面取消“走收”电费模式,实行营业厅坐收、社会化代收、自助缴费等多元化收费方式。我们设立了103个社会化电费代收点,开通了45个邮政“一站通”电费代收点,设置了10台自助售电机,为122个大用户安装了远程预付费表,安装了36000户低压预付费表,还在22个营业厅安装了银联卡POS机,实现了网上银行缴费。截止到目前,银电联网、预付费、网上银行缴费已占我局电费回收比例的12.38%, 10分钟电力缴费服务圈已经在全市形成,客户缴费得到了极大方便。
(八)利用科技技术,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把信息化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通过多年的通信网络建设与完善,建成具备双环自愈功能的光纤通信网络,变电站、供电所光纤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主干千兆,桌面百兆的信息网络。在智能试点项目中,积极应用WiFi无线网络技术,目前,已完成主站和2座基站的建设任务,实现了WiFi试点区域的用电信息采集的数据传输,为我局今后智能化电网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需求提供快速通道。
近年来,先后上线运行调度自动化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物资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考勤系统、远程网络培训系统、异地数据备份等一批系统,促进了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了数据信息维护流程的闭环管理,确保了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办公费用。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促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面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时,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想实现战略发展目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还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帮助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树立独特的品牌,增加企业经营利润。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重视创新,不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出现体制混乱、人员消极等问题,降低企业竞争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达到一定水平和高度。另外,企业管理者要引导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围绕科技进步与创新开展工作,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促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重组,提高企业生产力,增加企业经营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2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致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能够解决环境问题,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大力提倡绿色经济,企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重点,国家要求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中重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因此,企业要想积极贯彻落实我国节能减排政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缓解环境问题,弥补环境造成的伤害,例如污水处理等,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塑造企业形象,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传统企业管理模式资源浪费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科学进步与创新,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资源率,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日常发展过程中,重视引进科学技术,提高企业机械化程度,促进企业转型,能够减轻工作人员压力,节约成本,缩短产品生产时间,确保企业能够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节约资源的发展目标,转移劳动力,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
3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经济实力
现代企业主要生产经营目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劳动生产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需要不断加强提高企业生产率。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先进科学技术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生产力,另外,科技进步与创新还能够提高企业管理者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识,引导管理者树立正确观念,能够积极引进新技术并将其运用到产品生产过程中,有效缩短产品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与此同时,科技的运用能够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所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与企业管理相互结合,能够完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现代企业需要面对激烈的国家市场竞争进入国际市场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整体发展。因此,基于此种情况,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要进入到国际市场,这时,科技进步与创新就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进科技,能够实现发规模生产,为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产品,确保企业产品在质量、外观等方面能够与其他国家产品相媲美。另外,针对企业产品出口,可以考虑在进口国建厂,不仅能够节约运费,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能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与融合,丰富企业产品,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支持和帮助。企业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能够促进我国外贸经济进一步发展。
4结语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贡献
1引言
加强农业的建设,其必经之路是农业的转型。改变其发展的方式,摆脱粗放经营。从一开的只追求数量而放任质量的情况下,尽快转变到提高竞争力、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在转变同时要统筹兼顾,走产出高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想要人民有钱赚,就要创新发展,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一二三产业就需要进行融合、发现创新点,让他们能够互相依存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延长产业连接,这样可以让农业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它的发展;想要乡村美,最基本的才是最实在的。最实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现实的是让人居住舒适。农业农村的“强、富、美”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尤其是农业的强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因为农业是走向机械高产而不迷失在数量上,同样注重优质,这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还是安全农业。时代进步,科技创新,更要用创新发展的外部条件来强化农业、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去促进农业发展、用最新的思想当车头带动农业、用新的教育去培养新的农业人发展农业。更准确的精细的的信息提醒;思想熏陶提高了素质水平;升级结构适应新的环境;找出最适的管理经营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可以让农业寻找到更合适的进步增长方式,让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更趁于集中一体的标准化;整体的大规模控制。
2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
2.1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的基本理论科技进步的研究源于约瑟夫•熊彼特(1912)提出的“创新”概念。把“创新”作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成,将产品、工业组织、来源、生产方法、市场五个方面。什么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将研究创新中的新技术发明结合到实际中去,利用到农业生产里,让生活中的投入能与产出有更高的收益。讲的就是使用少量的或者同等的去得到高的产出。朱希刚(1997)概括农业科技包括很多,它并不是单一的意思,其中有字面解释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有的就是如何去综合管理控制;及决策科学等。那科技进步就不可以从单方面看待了,从自然的角度去看,还要从社会的角度。
2.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王膑(2011)在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中,针对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的看法。科技创新是每个国家在世界寻求发展的动力,是增加生产动力的最基本方法,是让其动态发展的手段。孙联合、赵慧雁(2011)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增加劳动效率,改善基本参与者的素质、优化管理对策等。DouglasA,Irwina,MarkoTervio(2002)。使农业经济增长,是通过对基层生产者、参与人、发展中各要素等让它们相互作用。H.P.Binswanger,M.R.Rosenzweig(1986)指出想要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最基本的是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要想提高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之一的便是发展科技。用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思想来强化生产者的素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有用的经验。科技进步还可以重新认识、深入了解存在的规律,在新的认识上发展。Devarajan,S.Swaroop,V.&Zou(1996)在农业发展中,农业经济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使的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2.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在研究统计中得出对国家的贡献值。董运来(2008)等采用索洛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进行的计算,发现1991年起15年贡献最大达到66.77%。郝利等(2010)对于北京市1999年起17年中农业科技进步所占份额为78.32%,己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农业技术进步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3.1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技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其达到高效、高产、高收益,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民劳动力,增加农业收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2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正确知识,提高素质科技的进步会使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大了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从而能从各方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3.3农业科技进步还能管理决策服务水平高科技的发展能让上层在决策上达到最小失误,科技进步能使其更好的健全机制、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提高决策效率。
4总结及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广西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443-05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新古典经济学者索洛(Solow)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由于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最终都会面临着边际收益递减的困境,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12年中国“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已有的文献中关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研究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李静等[1]对中国1978-2004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进行了实证研究,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应和投入产出混合效应四个部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技术效率的下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而规模效应和混合效应的影响较弱;郑晶等[2]对1993-2004年广东各地农业增长及效率进行了分解测算,结果显示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的增长总体上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马彧崧等[3]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14个地级市农业生产经营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的差异,并根据农业技术效率限制因素的不同将各地区分成高纯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地区、高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地区、低纯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地区和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地区4类。二是直接测算农业技术进步率和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从1982年开始,农业部便开始了研究农业的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并用不同的方法对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和比较[4];顾焕章等[5]用确定性前沿生产函数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72-1980年,农业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27.00%;在1978-1984年,这一比例达到了35.00%,但在“七五”期间这一比例降到了不足28.00%;朱希刚[6]最早使用Solow余值法进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陈凯[7]通过要素结构进化率函数和要素替代弹性函数对山西农业科技进步及其贡献率进行了测定;蒋和平等[8]对1995-1999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70%,并预测在“十五”期间这一比重将达50.00%以上;李林杰等[9]测算中国“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00%;赵东喜等[10]运用Solow模型对“十五”期间全国和广西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做了测算,结果表明,广西和全国在“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在49.53%和34.34%;赵芝俊等[11]采用分省面板数据对1985-2005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率与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此期间中国广义农业技术进步率和贡献率分别为2.90%、51.70%,狭义的分别为2.40%、41.30%;刘芳等[12]对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85-2008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47%,“十五”期间这一比例达到了55.08%;孙秋霞等[13]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1990-1995年、1996-2006年这两个时间段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7.69%、42.83%;贾凤伶等[14]测定了天津市“十一五”期间农业科学进步贡献率为60.40%;雷玲等[15]对2001~2007年陕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得出此段时间陕西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60%,并预测2011年陕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00%;《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影响因子分析及对策》课题组[16]对“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率和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率和贡献率分别为22.00%和58.00%。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涌现了大量关于农业科技进步率的相关研究文献,不过针对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的尚难见到。中国民族地区大多处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农业在当地的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之一,是典型的民族地区,聚集了壮、瑶、苗等11个少数民族。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对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
技术进步可以表现为既定的投入(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比技术进步前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表现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出所要求的投入要素比技术进步前有所减少。
技术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考察的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是依附型的技术进步。如引入和更新更好的生产设备、以机械生产代替人工生产、农业生产中采用新品种等。由于其可见性,又被称为硬技术进步;广义的技术进步除了包括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决策、智力水平等软技术进步。概括说来,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新技术应用后抬高了生产函数的曲面,即新技术提高了资源的边际产量或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这是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也是技术进步中最重要的经济贡献内容。②提高技术效率,使每个生产单位都能达到或接近推广技术应该达到的投入产出水平。③提高了资源的分配效率和产品结构效益。④获得规模效益。可以看出,第一项是典型的硬技术进步,后三项是所谓的软技术进步。在本研究的分析中,技术进步是指广义的技术进步。农业产出的增长是要素投入增长和广义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图中反映了技术进步前后投入产出关系,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向上移动。基期在原技术条件下投入为X0,产出Y0;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投入增加为X1,产出应该为Y1,但存在技术进步时产出为Y2;产出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投入增加的结果,由投入增加而引起产出增加为(Y1-Y0),而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增加为(Y2-Y1),技术进步贡献率为(Y2-Y1)/(Y1-Y0)×100%。
2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理论上说来,可以从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两种途径测算农业科技进步率及其贡献率。由生产函数途径测定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法、增长速度方程法以及总要素生产率指数法[17]。中国目前由农业部科技司颁布的、供全国使用的农业科技进步测算方法就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朱希刚教授等研制的增长速度方程法(又称余值法)。
2.1 C-D函数法
C-D(Cobb-Dauglas)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Paul Dauglas于1928年提出,其最初的数学形式为Y=AKαLβ,其中Y、A、K、L分别为产出、效率系数(A>0)、资本和劳动,理论上可以推理出α、β分别是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1942年Tinbergen在C-D函数中加入时间指数趋势以测定技术进步,Solow于1957年提出如下改进型C-D函数模型:Y=A(t)KαLβ,并提出两种关于A(t)设定:A(t)=A0(1+δ)t以及A(t)=A0eδt,前一种表达式中δ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即表示技术的年进步速度;后一种δ经济含义不明确。不过当技术进步速度很低时,后一种形式中δ也可以看作是技术进步速度。由于后一种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回归分析,在技术进步测定模型中多采用这种模型。
农业生产中一般有资本、劳动和土地3种投入要素,所以用C-D函数测定农业科技进步率一般是将资本、劳动、土地3种投入要素以及表示科技进步的时间变量t一同引入生产函数。这样,农业生产函数为:
Y=A(t)KαLβFγ (1)
(其中F、γ是土地投入及其产出弹性,其他同前)
对(1)式做对数变换得:
lnY=lnA0+δt+αlnK+βlnL+γlnF (2)
(2)式对时间t求导得:
■=δ+α■+β■+γ■ (3)
其中■=■×■,■=■×■,■=■×■,■=■×■分别是总产出、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时间变化率,即它们的增长率,可用y,k,l,f分别表示。
对(2)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收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各要素产出弹性α、β、γ和农业科技进步率δ,可得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E=■×100% (4)
2.2 增长速度方程法
增长速度方程法又称余值法。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率就是在总产出中扣除由于要素投入的产出增加,余下的残值均归于广义技术进步,δ=y-■αixi,其中δ、y、xi、αi分别是科技进步率、总产出增长率、要素i的投入增长率和要素产出弹性。
对于农业科技进步率测算来说,根据(3)式可得:
δ=y-αk-βl-γf (5)
(5)式表示农业科技进步率等于农业总产出的增长率减去资本、劳动、土地增长率和它们产出弹性的乘积后余下的残值。由此计算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即:
E=■ (6)
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有简单、直观等优点,难点是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确定,一般也用生产函数回归得到。中国农业部科技司颁布的农业科技进步测算方法就是应用这种方法。
3 以广西为例测算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3.1 变量的设置与数据选取
参照农业部科技司颁布的全国农业科技进步测算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广西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作为因变量,农业人口(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农村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和土地作为因变量,建立C-D函数模型。从广西统计年鉴中收集了广西2004-2010年88个县域的农业生产数据(对于其中的少量缺失值,为保证其数据的合理性,本研究采用均值法进行了填充)。对于2007年4月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的贺州市的平桂管理区,其大部分区域是从毗邻的八桂区划分而来,为了处理的方便,本研究将平桂管理区的2008年、2009年、2010年农业统计数据都加总到相应年份的八桂区内。整理广西历年的统计年鉴得到2003-2010年广西的农业生产数据[18],见表1。
3.2 设立理论模型
本研究采用2004-2010年广西88个县域农业生产面版数据(Panel data),故设理论模型为:
Yit=A0eδtKitαLitβFitγu (7)
对(7)式对数化得:
lnYit=lnA0+δt+αlnKit+βlnLit+γlnFit+ε (7.1)
(7)式中u和(7.1)式中ε分别表示随机误差项。
3.3 回归分析及各项检验
以广西88个县域2004-2010年农业生产综列数据建立数据库,共88×6=528个样本观测值,满足大样本要求,用Eviews5.0统计软件分别对统计数据作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调整后R2值为0.85,F检验值为845.85,说明模型整体显著;D.W.值为2.27,不存在自相关性。各解释变量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各变量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根据以上的回归,分别可以得到以下的方程:
LNY=0.75+0.09T+0.17LNL+0.09LNK+0.82LNF
(0.28)(0.01) (0.03) (0.02) (0.03) (7.2)*
R2=0.85 F=845.85 D.W.=2.27
3.4 计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对于模型(7.2)*,α+β+γ=0.17+0.09+0.82=1.08>1,说明广西农业在2004-2010年期间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可以用余值法公式(5)计算,将各要素增长率和回归得到的产出弹性值代入得:
E=[8.71%-0.82×(-0.37%)-0.09×43.83%-0.17×1.00%]÷8.71%×100%=■=55.51%
可见,2004-2010年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年进步率为4.8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51%。
3.5 结果与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与讨论,按上述分析原理计算各投入要素的平均增长率和贡献份额,结果如表3所示。
3.5.1 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源泉 从上述回归结果和表3可知,广西农业科技进步率在2004-2010年期间为4.83%左右,但是贡献率却达到了55.51%,对农业的贡献率超过了农业投入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是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源泉。从测算的合理性角度来看,赵东喜等[10]测算“十五”期间(2000-2004年)广西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53%,与其相比增长了大约6个百分点,说明测算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测算的结果是可信的。从发展阶段来看,贡献率仍低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分界线所对应的60.00%[19],广西农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农业。同时,由于广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80.00%的标准[20],广西农业依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这是符合广西农业乃至整个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
3.5.2 农村投资是促进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农业投入要素中,农村投资对农业的贡献率是最大的,达到了45.90%,这与近年来广西加大对农业投资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农村投资的增长率较高,投资额度大的同时,农村的弹性比较低,只有0.09,农业对农业资本的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处丘陵高山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无法充分地利用农业资本。
3.5.3 劳动力资源对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大 从回归结果可知,广西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的产出弹性为0.17,在投入要素中处于第二位,但从表3中农业的贡献率只有2.00%,而且广西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资源对广西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偏小。原因可能是广西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其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和需求。
3.5.4 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制约了广西乃至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 从前面回归结果和表3可以看出,土地的农业产出弹性为0.82,在所有的投入要素中是最大的,但由于农作物播种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0.37%,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04-2010年期间呈下降趋势,结果导致土地在此期间对广西农业的贡献率为负值。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C-D生产函数,运用索洛(Solow)余值计算方法,以广西88个县(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探究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在此期间的科技进步率为4.83%,贡献率为55.51%。农业科技进步率低,但贡献率大,提高科技进步率对广西乃至全国的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对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的扶持力度,保证农业对科研资金的需求,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横向上大力与东部省份开展合作;政府加大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工作,提升农业劳动力使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村投资效益,促使农村投资流向重要关键部门;国土部门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维护耕地“红线”。
参考文献:
[1] 李 静,孟令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分析:1978-2004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11-19.
[2] 郑 晶,温思美,孙良媛.广东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分析:1993-2004年[J].农业技术经济,2008(3):17-24.
[3] 马彧崧,戴永安.甘肃省农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分析[J].技术经济,2010(3):51-53.
[4] 秦朝钧,张朝华.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要素贡献率的测算与经济增长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556-559,564.
[5] 顾焕章,王培志.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4(5):11-13.
[6] 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 陈 凯.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度——兼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21):124-128.
[8] 蒋和平,苏基才.1995-1999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5):12-17.
[9] 李林杰,王红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63-167.
[10] 赵东喜,王力虎,黄晓昀. 广西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00-1502.
[11] 赵芝俊,袁开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年[J].农业经济问题,2009(3):28-36.
[12] 刘 芳,李炳军.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J].技术经济,2010(12):74-76,121.
[13] 孙秋霞,杨妍妍,高齐圣.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0(22):148-149.
[14] 贾凤伶,孙国兴,李 瑾,等.“十一五”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3186-3189.
[15] 雷 玲,张召华,王礼力.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C-D生产函数[J].技术经济,2011,30(5):59-63.
[16]《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影响因子分析及对策》课题组.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报告(一)[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3):127-132.
[17] 朱希刚.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03-201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2.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按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的说法:“全球化是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从面上看起来是经济活动的作用;但就其根本却是科技进步。“全球化”作为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世界化”,其实是在互联网建立后才真正确立的,这种“世界化”程度的提升也是互联网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网络化生存”就是“全球化进程”的当下写照。因此,正视“全球化进程”就意味着必须正视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和深刻影响。
如果把文化视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科技进步是人类在当下社会实践中最重要的“文化创造”;而如果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那么当今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显然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甚至有由科技进步来主导的趋势。科技进步已成为“全球化”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变为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目前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伴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时代又接踵而至。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
摘 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国家电网公司为贯彻中央决定,更好地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切实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优化网络结构,提高农网整体装备技术水平,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化电网,有力地推动电力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电力先行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网;建设;科技进步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村电网是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电网公司为贯彻中央决定,建设以“坚强、智能”为特征的新型农网,是新时期农电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任务。经济发展,电力先行。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电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电力企业建立以来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能源基础的发展导向。可以说,没有电力的可靠供应就没有国民经济超常规跨越式的快速发展。电力从崛起到壮大的发展过程十分迅速。
电力发展之所以这么快速,一方面是由于电力人不畏艰难险阻、顽强奋斗的铁军精神铸就了电业的辉煌;另一方面,是在各个阶段电网建设中对科技推广应用的持续高度重视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科学的产物,电力能源在发展、普及的各个历史时期中都尽可能地集中了人类的最新技术、材料和工艺。电力企业在建立之初就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之后的发展中也时时把科技进步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科技在电力企业内是最为活跃的生产力,应用得最普遍,推广得最迅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是最集中的,大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小的创新改造更是比比皆是。科技进步计划一直是电网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不断推动着电网的发展。可以说电力事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电力科技大力推进的过程。六氟化硫开关、真空开关、有载调压变压器、微机保护、绝缘架空导线、导线束、自动抄表、非晶变等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不同阶段农网建设与改造的中心内容,不断地提升着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一批批高标准的改造之后,目前的农村电网科技含量是较高的,已完全改变了办电初期和普及期那种混乱、落后的面貌,形成了与当今科技时代相一致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现代化电网。
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农电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阶段遇到的新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电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农村电力科技进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的快速顺利实施,党和政府对农村电气化事业高度重视,为农电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我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鉴于科技进步在电网建设中已经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在以后的电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对于农村电网来说,找准科技进步的方向、领域,从科技进步入手,以此为总抓手,通过大幅提高电网科技含量和建设水平来不断提高农网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农电优质服务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力开展科技进步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摆在我们农网建设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完成这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也是能够顺利完成国网公司对我们提出的科技发展目标的有力保障。
那么,具体说来,在这个大的背景下,电业部门应该如何加大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更好更快地建设地方电网呢?就现在这个阶段,应该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健全农网科技进步工作管理机制
要想抓好任何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体系,同样要抓好科技进步工作,也必须在进一步探索农电体制改革后管理方式的前提下,结合地方农网建设工作的具体特点,健全相应的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使科技进步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能够达到PDCA闭环管理的基本要求,能够确保将工作落到实处。
2 重视和启动规划的龙头指导作用
要想真正发挥科技进步规划的重要指导作用,首先要求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科学合理、翔实可行。要达成这个首要条件,关键是要对农网现状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实践得真知”,多渠道地获取真实可信的大量第一手基础资料,这是编写规划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类整理、对比分析、趋势计算等等,得出对当地电网的正确认识和总体评价,对其发展方向也有了切合实际的结论。这是制定规划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最复杂的一步,也是决定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一步。在此基础上,本着协调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规划电网科技投入水平与发展步伐,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划才能保证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才真正能够指导电网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达到较先进的现代化程度,提升电网运行水平。
其次是在制定专业的科技进步规划的同时,要结合内部、外部的具体情况,同步制定相配套的详细实施措施。这是规划制定之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有计划,还要有措施,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是计划得以顺利实现的有力保障。
3 同步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力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企业,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后劲,贯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原则。所以开展大规模的科技建设与改造项目,必须慎重考虑投入产出问题。实事求是地做好承受能力和投资偿还能力的测算分析,循序渐进地发展,才能够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经济效益分析既是规划重要的后续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规划项目是否切实可行的标准。
4 大力推广应用典型设计
典型设计是国家电网公司实施集约化管理,统一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管理、合理控制造价的重要手段。因为典型设计是国网公司较为成熟的经验总结,所以可以大大减少建设工程的设计步骤,极大地加快了设计进度,提高了工程效率;运用典型设计,可以直接提升设计质量,将设计水平提升到当前最为先进的层次;因为应用典型设计统一了设备规范,规范了网络结构,所以同时有效地清除了设备杂乱的局面,同时也方便了运行维护,降低了运营成本。尤其是结合我国农村面积广大的特点,对于工程面广工程量大的农网来说,推广应用典型设计更无疑是走了捷径,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农网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网电能损耗高、供电可靠性低、电能质量差的问题,进而建设网架坚实,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管理科学、供电能力强,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电网是非常有效的。在农网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典型设计,可以助推农村电网尽快走到行业发展的前沿,促进电网突飞猛跃的发展。
5 走出去,请进来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可能及时全面预见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管理新办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向同行业兄弟单位的学习、借鉴,注重对现代化高端技术应用情况的研究,通过不断学习、借鉴新知识,并进而转化运用到本地电网建设中去,对于适时赶上时代科学发展步伐,及时提升电网科技水平,以科技促发展,保持电网的先进性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的实践也已经证明拿来主义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走出去,请进来,对于我们电力部门来说,仍将是我们建设统一开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大电网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孙刚.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建设现代化农村电网[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