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1 08:37:52
导语: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型中小企业因其自身的创新性,已成为支撑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有生力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缺乏抵押物、投融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从传统金融体系中获得融资,融资难已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适度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文以杭州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对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进行调研分析,并对引入互联网金融进行融资模式创新的三家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相关建议。
一、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研分析
(一)样本简介
本研究对杭州市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样本信息如图1所示。
(二)融资现状
1.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在67家样本企业中有64家企业认为公司目前存在融资困难,占比95.52%。其中,有57家企业认为资金困难是公司目前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在存在融资困难的样本企业中,中型企业占比3.13%,小型企业占比38.59%,微型企业占比58.28%。可见,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2.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政府政策性资金支持的困难相对较大。在67家样本企业中获得过政府政策性资金支持的有21家,占比31.34%,其中中型企业13家,占比61.91%;小型企业6家,占比28.57%;微型企业2家,占比9.52%。科技型小微企业获得政府政策性资金支持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型企业。3.中型企业仍以传统融资模式为主,小微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显现。将样本企业按规模分成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不同规模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如图2所示。其中,中型企业的融资模式以银行贷款融资、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模式为主,分别占到64.29%、14.29%和14.29%,传统融资模式仍占有主导地位。小型企业除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模式占63.64%,其中互联网平台融资占13.64%。而微型企业除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模式占93.55%,其中互联网平台融资占29.03%。可见,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融资的助力已充分显现。4.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企业的融资状况有所改善。样本企业中有近60%的企业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企业的融资状况有所改善。在这近六成的企业中,中型企业占3.52%,小型企业占31.14%,微型企业占65.34%。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融资状况改善更为明显。
二、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原因
1.自身基础薄弱。样本企业中,67.86%的企业是以引进的技术为创新基础创办起来的,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的开发就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企业盈利的持续增长能力。在被调查的样本企业中,有38.25%的企业认为不能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盈利水平达不到银行的要求,有56.84%的企业认为不能获得风险投资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人对企业的持续盈利增长能力没有信心。2.可供抵押资产数目较少。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小,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例较高;甚至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自己固定的厂房和生产设备,其大型机器设备和厂房一般采取租赁的形式获得,因此浙江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而且,即使中小企业拿出一定的固定资产抵押,由于金融机构所设定的抵押率,通常在折抵后中小企业最终能够取得的资金对于其资金流动周转的频率来说也只能一时解决问题,后续资金问题的出现仍然无法解决。3.财务信息不透明。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属于私人企业,财务信息基本都不公开、私有化,所签合同只需与对接的企业之间签署即可,所以银行难以从公开渠道来获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而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不需要通过独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所以金融机构无法判断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导致无法判断企业的经营质量,不给予贷款。另外,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也无法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明。
(二)外部原因
1.实际可操作的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融资从理论上而言有多种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可使用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虽然,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但债券市场以及证券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力还偏弱,中小企业无法享受到资本市场给其带来的融资渠道,这使得我国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在外部融资过程中只能选择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所供选择的融资渠道狭窄自然也就无法让中小企业获取到更多的融资方式。2.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现今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平台参差不齐,而且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规避相应的风险,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使得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给予单一企业提供大量的贷款,造成互联网金融对于浙江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型企业的帮助作用下降,难以给予企业所需要的融资额度,并且互联网金融由于近些年发展乱象频发,尤其是P2P平台跑路事件频出,导致许多投资者对于互联网金融不信任,使得互联网金融平台融资效率也出现下降态势。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型科技企业只依靠传统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模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困境,必须利用互联网金融环境对融资模式进行创新。本文以杭州三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为例,提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可操作性建议。
(一)杭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案例研究
1.股权众筹融资模式。杭州南广影视制作公司成立于1998年,其主营业务为影视剧及电影等的制作,属于园区创新型试点企业。2014年起,公司拟扩大业务范围,开设摄影产品研发及制作公司。为解决资金缺口,在2014年12月,公司向人人投平台提出申请,希望借助人人投平台为其开设摄影产品研发及制作公司提供启动资金,在规划书中提出预期整体资金投入需要90万元,其中企业出资30万元,其他的60万元准备通过人人投平台进行融资,其企业占股权为51%。人人投平台接到杭州南广影视制作的融资申请后对企业征信及项目进行考核,判断摄影产品研发及制作项目前景良好,具备可行性,同意其项目申请,向公众开放进行融资,在1个工作日内便达到60万元的资金申购目标。在第一个营业年度,摄影公司就获利48.92万元,投资人的年回报率达到39.95%,投融双方取得双赢(如图3)。2.P2P融资模式。杭州敏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其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生产天气雷达系统的DIFR系列宽带数字中频接收机。为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和市场占有率,公司准备研制激光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发费用预计会达到50万元以上,这对于一家新成立5年的公司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其2014年所有研发费用总预算不过110万元,因此公司准备对外融资。经多方比较,最终选择宜人贷作为融资平台。由于研发工作到投入量产大概需要6~9个月的时间,所以公司在宜人贷上于2014年7月40万元为期1年的融资活动,融资利率成本为11%。宜人贷在对公司近些年营业收入报表等进行验收和实际调查后判定该项目可行,于是挂牌上架,在不到3天时间内获取到40万元,经过7个月的研发,公司研制成功激光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在2015年的3~6月,该项目所获得的营业收入就达到70万元,迅速成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正是因为宜人贷给予了其研发费用支持,并且借款时间长达1年,才使得该业务得以研制成功,而且所付出的利率仅为年化11%,虽然与银行还有一定差距,但是相较于18%的民间贷款融资成本大幅降低,缓解了杭州敏探科技的利息支付压力(如图4)。3.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小额风险融资。杭州房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是一家新兴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房侣科技致力于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创新变革传统房地产营销模式,公司依托阿里大数据、联合淘宝房产、开发淘经纪、淘房云拓客、淘房宝、云选房、云拍卖等N种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与“绿城”“万科”“融信”“金地”等全国多家百强房企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公司成立初期由于抵押物匮乏、盈利状况不确定,很难从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融资,经过多番寻找向“投哪儿”互联网金融平台提出融资需求。“投哪儿”平台对房侣科技进行调查后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为其提供了天使轮融资。经过一年半的快速发展,房侣科技已于2016年12月获得千万级A轮融资(如图5)。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了让互联网金融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在完善企业自身因素的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监管也是关键。1.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基础薄弱、抵押物匮乏、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征信因素将成为资金提供方为企业提供融资时的首要参考。因此,可利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的特征,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融资信息、还款信息、财务信息等信息汇总起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2.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监管水平。目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参差不齐。然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已刻不容缓。监管部门不仅要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资本金核准,还应该对公司的治理、财务制度、风控制度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监管水平。3.提高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机构投资的风险意识。目前,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例如,投资大众受高回报驱使进行投资,而对以众筹、P2P为主要模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知之甚少。在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同时,应向投资大众广泛宣传其运作机理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韩俊华,干胜道.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4).
[2]王亮亮.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J].中国金融,2014(24).
[3]刘俊棋.互联网金融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学术探索,2014(12):124-131.
[4]陈跃平.互联网金融助力传统融资模式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金融经济,2014(12).
[5]安同信,刘祥霞.破解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路径研究———基于日本经验的借鉴[J].理论学刊,2015(10):52-61.
摘要: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也是高风险的,信息不足是创新高风险的原因之一。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来源:不能完全了解消费者未来需求及偏好信息;不能准确预测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动趋势:不能完全了解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竞争对手行为;不能准确预期技术发展趋势;不能准确估算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点、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提出了防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对策: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正确理解信息效用,科学评估获取信息的风险;信息获取、有效利用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预警系统,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效率;信息风险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是高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整个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换和销售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决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Roberts(1999)在回答创新的重要性时说,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利润,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是高风险的,其中创新的信息不足是创新高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1.1信息的经济效用分析
信息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效率的获得同时伴随着信息效率。信息效率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使用者获得信息的效率。二是使用者对于可获得信息的使用效率。信息效率(E)等于实际平均信息量与最大平均信息量之比。其中E在0与1之间,假定市场最大平均信息量不变,E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际平均信息量,E越大,说明使用者拥有的信息越多,使用水平越高。竞争越有优势。比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信息越多,若能有效使用这些技术创新信息,它的风险就越小,竞争也越有优势。
1.2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在今天竞争的环境里。有效地共同享有信息是成功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要特别重视信息的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收益和信息效率关系图(见图1)。
根据图1:纵轴R表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收益,横轴表示信息效率。曲线A表示,从长期来看,企业不仅要注重当前的收益,更要重视创新,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曲线B表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获取有效创新信息与有效利用信息,可以提高创新收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即创新收益和信息效率成正相关关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信息系统获取信息,充分处理获取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决策者提高创新决策水平及其成功率,降低创新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一旦商业化,则收益会增加,同时信息获取也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的进步,降低其他开支。
技术创新的效果与信息效率(E)息息相关,E可以作为经济控制参数,也可以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参数,资源配置的最优本身意味着最优信息效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资源优化配置可以说是对相关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人能力与条件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工作绩效。因此,创新收益(绩效)大小与创新者创新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信息对创新资源进行配置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1.2.1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信息的支持
创新能力不仅指个人的创新能力,而且包括团队(或组织)的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一般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创新不仅需要个人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而且需要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如需要经常沟通信息、方法、经验,以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优秀创新者不仅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方向把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和资源配置水平。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但需要主动搜寻、分析研究及其处理加工相关信息。还需要通过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有效流动来实现。
1.2.2有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最优本身意味最优信息效率,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有效信息来支持。创新的资源不仅指本企业拥有的资源,还包括与本企业相关的企业(或组织)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企业间的充分合作,创新组织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企业在合作中可以充分识别各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相关利益者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形成优势互补。集成创新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实现优势的综合集成,才能使创新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改变,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该协同作用的发挥需要信息系统来支持。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理论说明信息系统对内可以改进经营和管理工作,提高决策水平:对外可以提供信息服务,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独自完成技术创新和实现预期目标,必须与其他组织(如:供应商、客户、竞争者等)发生联系,交换各种知识、信息和其他资源,从而获得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冯・希普(Erie Von Hippel)等人的研究表明:产品用户、产品制造商以及与创新有关的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都是重要的创新源。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来源中,40%多一点的信息来源于参观本地市场、参观其他相关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交流,可见与相关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交流是企业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识别
影响创新信息的因素是多维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唐纳德・马奎斯认为影响公司创新思想的产生并导致答案出现的关键信息来源大部分出自公司内部。实际上外部环境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信息的重要来源:
2.1 不能完全了解消费者未来需求及偏好信息
消费者需求偏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人的需求偏好具有内隐性,只有在具体的消费中才能看出来,因此,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不容易把握的,也不能完全了解,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的重要来源。如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或者喜欢,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创新出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当前的需求偏好,同时要研究新产品的未来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短,进入和退出市场速度都很快,创新者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了解呈现很大的不对称性。
2.2不能准确预测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动趋势
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可以采取包括投入、政策、服务等多种措施。但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内容和
发展前景受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变化的影响。“863”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等,这些大的方针、政策引导了产业发展方向,加速了重点产业发展速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契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市场化成功率很低,从研发到上市销售应该有稳定的相关政策,但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形势多变性,准确预测是不可能的,如一些地区的局部动荡会影响整个国家(世界)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
2.3不能完全了解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竞争对手行为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受产业结构变动和竞争对手的影响。产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行为都是很难全面了解,产业结构的未来变动趋势是多因素的,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给方面的影响,消费需求变动与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同样供给和国际贸易也会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变化。
信息风险不仅来源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而且来源于对竞争对手的不完全了解,根据波特(M.E.Porter)五种竞争力模型理论:五种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竞争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业面临着行业性竞争,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竞争程度不相同,其创新的风险状况和出现概率也不一样,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很难全面了解、准确预测。
2.4不能准确预期技术发展趋势
技术的发展一般是渐进的,但有时会产生突变,并且技术的发展会受到宏观政策、产业结构变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要准确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若能科学地预测引领未来需求的技术,快速地跟进,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这将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巨大商机。获得“2005创新数字生活最时尚产品奖”的海尔流媒体电视,就是海尔彩电凭借网络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流媒体技术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以及国际化品牌的影响力冲破层层壁垒,最终顺利进入日本、韩国市场,是中国彩电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为生命力,但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偏差,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和使用效率。
2.5不能准确估算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点、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大部分风险因素是定性的,难以衡量,且新技术产品的转化成本和市场转化率更是难以估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评估能力总体比大企业低、主观性强,对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度及其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估计与实际之间可能差距很大。这种难以准确的估算是技术创新意外的损失原因之一,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风险来源之一。
3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防范对策
科技型种小企业创新风险受多种因素(政治、社会、经济、技术、信息等)的影响,其中信息短缺是影响创新高风险的重要因素,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认识这些因素,保证多渠道获取更多信息,以便有效利用获取的信息,降低创新风险。
3.1 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目前信息化成为大企业控制市场的手段,当信息化成为市场准人的一个方面的时候,中小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信息化成为他们生存的首要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风险很高,如何把高风险转化为高回报是它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根据创新的收益与信息效率的正相关性,虽然其他因素对创新的风险也有防范作用,但与信息相比,在强度和持续性上差了很多,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特别重视信息的作用。重视信息,不是不考虑信息风险大小,而是研究一种合理投入和获取方式。比如,通过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渠道来获取创新信息,这种渠道成本低,很有效。
企业对信息获取的重视,不是要弱化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发挥政府的辅助功能作用。
3.2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正确理解信息效用。科学评估获取信息的风险
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德鲁克所说: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已经变为信息和知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需要信息支持,信息可以催化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商业化快速实现,经济信息和市场信号能够消除或减少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创新自身收益,但错误信息也可能给创新造成很大损失。
信息的有效利用能减少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使创新者的决策方案更科学。但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非对称性、市场分割、信息传播系统和人类的“有限理性”因素的限制,因此人们有交易信息的可能和必要,创新者所需的信息并不能被免费无偿获得。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都需要付出成本,由使用创新信息给创新带来新的收益与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之间的偏差,它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如图1所示:假设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是C,应用信息资源 给技术创新增加的收益为 若 ,表示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大于应用信息资源 给创新增加的收益, 越大,信息风险越大;若 ,表示应用信息资源 给创新增加的收益大于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 越小,信息风险小; ,则获取、使用信息成本等于由于利用信息带来增加的创新收益。
创新的收益大小来源与对创新相关资源的配置水平有关,从信息资源处理的角度来看创新是基于信息过程分析、利用来研究创新商业化的过程。因此,创新的决策要客观评估信息成本C和由于使用信息给创新增加的收益 ,同时要考虑企业的整体竞争战略,科学地分析、控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
3.3信息获取、有效利用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结合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作用的发挥,一般都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如果不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那就导致低信息效率使用,不能有效防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和对获取的信息有效利用,企业运作是一个整体,一些简单的信息在企业里按照传统形式流动,对预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高风险、提高创新的收益是不明显的。因此,企业要把信息收集、处理和流通与业务部门流程整合结合起来,探索一种高信息效率和新业务运作的整合模式。这种整合可能要付出高成本,但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并会产生明显的增长效益。
3.4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预警系统。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系统。风险就是由于这个系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了系统的人、财、物及信息流的正常运行,从而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造成了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预警系统应对企业各种类型的风险提供警示。比如该体系中可以建立一个子系统以进行技术创新预警,根据国内外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的变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警示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能够对超常规的技术创新风险起到预警或者预报的作用,早做防范工作。
预警系统的建立应该结合决策阶段、技术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的不同风险特点进行信息预报,有针对性地预防已经出现的和潜在的风险。
4 结束语
[关键词] 科技型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影响因素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各国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1)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主体。根据国家发改委2004年6月25日的数据显示,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2)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到2003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2万家,比2002年增加14%。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46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6%。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用于技术创新资源不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1)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虽然技术开发成本较高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一定的疑虑,但大多数的企业决策者已经意识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产品的核心要素,是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力,并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优先发展战略。然而资金筹集困难引发的资金短缺成为影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现实障碍。同时,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成本过高也使得部分行业企业出现了流动资金短缺的状况,当企业的经营性资金存在困难时,也就更谈不上投入技术创新以寻求未来收益了。
(2)技术开发人员,尤其是中高级技术开发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技术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才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大部分新兴城市,由于经济总量较小,企业投资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等局限,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尚有一定的差距。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较难留住中高级人才;同时,熟悉工艺技术的高级技工短缺更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3)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直到1999年才创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的对象主要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如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对其他类型(如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特别是工艺创新问题重视不够。对全国5万家不同企业的调查显示,有60%的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持乐观态度,但当让他们选择怎么干时,多达73.3%的企业选择用高新技术改造原有企业。这表明,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最急于投入的不是高新技术,而是如何在现有产品和技术上创新,以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功能。
2.信息不畅妨碍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
信息平台的缺乏影响了企业对于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获取,从而妨碍了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和转化活动。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企业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并不通畅,获取的行业技术信息不及时且较为凌乱;另一方面,技术交易平台的不完善也妨碍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再创新活动。
3.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外部学习能力较弱
开拓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评估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吸收能力的强弱。中小企业由于受传统观念、传统行为习惯和创新行为模式的影响,往往不重视组织学习,或是一开始就选择依赖外部技术资源的路径,使企业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传统。其结果是,企业在技术与产品上都是国有企业的克隆,微观上与国有企业争资源、争市场,宏观上造成了产业结构雷同,投资则属于低水平的重复。
4.自身积累的薄弱使企业抵抗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很脆弱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高效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活动,这种风险可以分为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技术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能力较弱,只能进行单一技术产品的开发活动,很难从事多种途径的产品技术替代研究,一旦一种技术创新失败,则意味着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动的失败。在市场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将技术成果商业化的能力有限,主要是由于资金的短缺和缺少市场经验,中小企业难以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实现技术开发投资的超额回报。
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分工协作的观点
为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改变其在资源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缺陷,若干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成合作创新体,或者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进行分工协作,能够对各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以及由技术创新所引起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成合作创新体之后,在合作创新过程中有利于隐性知识、先进技术等在合作主体间扩散,使其技术学习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合作创新能够形成整体优势,最终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获取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韩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的选择[J].中小企业,2005年第9期,第43―46页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technology integration;core technology;innovatio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049-04
0 引言
1912年Schumpeter[1]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而后,E. Mansfield[2]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下了定义,“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过程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诸步骤”。与此相对应,该定义也指限定在产品创新上,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Iansiti教授1998在其代表作“Technology Integration”中首先提出了技术集成的概念,即“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3]。而后在国际上很多学者对集成创新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近几年对“集成创新”的成因、模式、要素、机理等进行了研究,但对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的研究还很少。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从事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为主要业务的中小经济实体[4]。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研发资金的不足,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缺乏,以及专利等科技资料短缺,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缺乏活力,利用技术集成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模式,能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核心技术的提取和培训打开新的思路。
1 技术集成流程分析
技术集成是一个多阶段的、贯穿于整个产品开发和制造流程的复杂系统工程。企业实施技术集成,需要遵循技术集成的流程,一步一步由浅到深。产品化[5]就是把某种技术或服务通过标准规范的流程形成一种可大规模复制生产的产品,这种产品具有的特性是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产品化的核心要点是将某种技术或者服务与独立的个体分开,形成一种不依赖于独立个体存在的能力,体现出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的特点。根据产品化的特点,本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技术集成的流程。
技术集成创新是以企业平台为基础,包括市场需求分析、技术评估、技术选择、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五个部分组成的技术集成流程。技术集成过程是一项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因此,技术集成创新应该从市场需求分析出发形成产品概念,以开放的技术评估来整合和选择各种技术,开发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了方便对企业技术集成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执行的质量和潜在绩效,以及企业技术集成活动实施的效果和企业商业绩效的贡献进行评价,又从技术集成绩效评价的角度,又将技术集成过程分为过程绩效和产出绩效两个部分。
2 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动态路径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结构中,可以看得出智力价值与物化劳动价值并存,但是这种物化劳动价值来源于或依靠于智力价值。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有:产品的多样性与衍生性,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高风险与高收益,高投入与高成长并存等基本特点[6]。技术集成创新模式是以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为目标,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和技术评估来选择技术集成产品开发所需的技术。技术集成创新模式下,Iansiti提出了“技术研究―技术集成―产品开发”的三阶段模型,此模型增加了技术集成阶段,技术的研究、集成和产品的开发这三个阶段在时间流上是相互交叉的。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式。罗森伯格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线性模式实在是太简单化的模式。因此,他和克莱因等人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链环―回路”模式,通过五条路径,论述了技术创新各阶段之间科学技术知识、技术创新以及市场的关系,揭示了技术创新过程是科学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经济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并且不断从自身和环境获得反馈信息以实现向更高的创新水平进化[7]。
通过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的特点,结合对技术集成创新的模式研究,发现技术创业企业能否成功的产品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开放式的创新与集成。在开放式创新的范式下,企业的产品化进程和新技术的开发过程是可相互渗透的。在技术集成过程中,企业产品逐步形成了从单一技术产品向多技术集成的产品发展创新的路径;企业技术逐步形成从单元技术向集成和成套技术集成的转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新型技术。根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过程的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在技术形成产品的过程中,技术集成过程呈现出“集成―开发―再集成―再开发”的发展路径,而应用技术集成的方法将企业拥有的技术开发出产品的过程呈现出“集成―开发―集成”的动态循环路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于一定的技术平台,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多种技术的选择和集成,进而开发出一个产品系列,这实现了技术集成产品化创新的一次循环。产品形成之后企业再对其进行开发研究并形成新技术,此时的技术平台实现了一次跃迁,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下一次技术集成将在升级后的新平台上,继续“技术―产品―技术”的循环,而其过程形成“集成―开发―集成”的动态发展路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此循环往复,企业通过选择不同的技术进行集成产品开发。由于技术资源选择整合的多样性,从而出现了多条产品创新路径,使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呈现出了动态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动态模型如图2所示。
在动态模型中,企业将现有技术集成形成一代产品1和一代产品2,然后在一代产品1和一代产品2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代新技术1和一代新技术2,然后再将一代新技术1和一代新技术2以及其他的新技术分别集成到一代产品1和一代产品2上,形成二代产品1和二代产品2,如此往复不断的开发出新的技术并形成新的产品。一代产品1和一代产品2是可以是通过不同的技术集成而成的两种产品,一代产品2也可以是在一代产品1的基础上加入外部新技术集成的产品。
3 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模式
企业的技术能力包括:核心技术、补充性技术、技术能力和基础性知识、外部可用技术知识,其中核心技术指的是企业最为突出的技术,它支撑了企业的关键产品的生产和加工[8]。核心技术具有技术领先性、难模拟性、不可速成性、生命周期性、市场垄断性、高风险性、高效益性、异质性、价值性、延展性和不可交易性的特征。例如Intel的光平板印刷技术,可口可乐的饮料配置技术等。补充性技术是对核心技术的补充,它为核心技术的产品化提供了可能,例如iPhone手机所用的ios系统是Apple公司的核心技术,而ios系统中的App store就是补充技术。补充技术是核心技术联系最密切的技术能力,往往对补充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就会产生新的核心技术。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能力的水平[9]。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将技术集成产品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技术,这些新技术也将会演变成下一代产品的核心技术,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动态路径中核心技术提取的过程[10]我们提出了三种有代表意义的技术集成创新模式。
3.1 突破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模式
在技术经济时代直接通过科学技术突破来获取竞争中的商业机会是很困难的,但是对现有的新的科学技术集成来获取核心技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突破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如图3所示。
突破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没有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为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将现有技术和其它外部领域技术通过技术选择、集成形成具有主导地位的核心技术,结合补充技术进行产品化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产品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它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企业为了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来获得市场地位时作出的研发活动,二是单个技术在通过使用集成创新后而获得的意外效果。它带给企业的是第一种新技术和新产品,也产生了第一类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在补充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见企业在实现突破型技术集成创新之前必须具备完善的补充技术,而在企业集成创新建立核心技术后,补充技术也会随着核心技术的确立发生一定的改变。
3.2 标准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
标准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是在企业现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将现有核心技术同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外部技术通过技术选择、集成从而提炼出具有功能倍增性的核心技术,结合补充技术进行产品化形成系列产品的创新活动。标准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如图4所示。
标准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是对已有的突破性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的延续,在已形成的创新轨道的基础上对原有核心技术提升,通过产品化增加产品附加功能的创新活动。标准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是企业已有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中心位置受到威胁,企业为了维持或是扩大产品和技术的异质性和突出性而作出相应的创新活动。
3.3 跃迁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长期束缚于现存创新路经的核心技术变得僵硬,使原有核心技术产品的竞争地位处于劣势状态,企业不得不通过选择外部技术的进行产品创新,从而跃迁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得以形成。跃迁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路径如图5所示。
跃迁型技术集成的产品化创新是指企业不再沿着原来的集成创新轨道而是另辟蹊径到新的轨道上开展的产品创新活动。此路径中,企业是将现有的核心技术与其他的异质性较大的外部技术进行集成形成新的核心技术,通过产品化形成新的产品。新产品的核心技术对原有产品的核心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拓展或技术提升,而是一种技术跨越,这种跨越在产品创新中表现为产品的核心技术轨道出现了拐点,核心技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出现了新的核心技术和全新产品。在此路径中,企业对外部技术的研究不再仅仅是注重深度,而更多的注重广度。
3.4 创新路径选择案例分析
本文以一家有色金属冶炼设备设计企业的矿冶高端工艺技术为背景,评估选择不同技术集成创新路径的产出绩效,最终为不同项目选择最佳优的创新集成路径。选取了该企业自主设计制造的铜电解阳极整形机组为案例,在对市场动向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明确该项目现有核心技术,通过专家评价法选择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及技术异质性作为权重因子。采用AHP法对选用的内部及外部技术进行过程绩效评估,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6。
从排序结果显示,绩效较高的技术为铜阳极板整形技术(d4),铣耳矫耳技术(d3)次之,但d4及d3的技术可靠性低于电液伺服控制技术(d2),经济性总体较高,因此选择铜阳极板铣耳、矫耳技术和铜阳极板整形技术进行集成,最终得到铣耳矫耳一体化技术。另外,由于d3、d4技术异质性较低,综合以上结论,该企业在研发该项目时,可选择标准型的技术集成创新路径,通过核心技术提升,获得一种全新的核心技术[11]。案例分析说明,该技术型创业企业技术集成产品化创新路径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利用该绩效评价体系获得最优的技术集成创新路径。
关键词:鄂州市 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新环境
一、鄂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外部环境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
(一)政策法律环境约束及成因分析
1.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但尚未制定出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目前已有的科技进步法已不能适应自主创新活动对法律的需求。
2.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很不完善。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有重复,有空白,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导致我国自主创新的政策性缺乏系统性。
3.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结构以及支持重点不合理。在鄂州,政府科技投入布局在大型企业的计划很多,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也主要针对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而对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政策工具也比较少。
(二)社会环境约束及成因分析
1.现有社会创新服务体系无法支撑鄂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鄂州已经建立创新服务中心和技术推广站,还有大量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但由于缺少资金,各组织间资源共享意识薄弱等种种原因,这些机构对鄂州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针对于自主创新提供的专业化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需要。
2.社会上尚未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由于鄂州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的理解不够全面,往往把“创新”当“创造”,仅仅只把自主创新当作是创造新的产品,而并未从创造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谋划自主创新工作。因此鄂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受到了这种文化氛围的负面影响。
(三)科技环境约束及成因分析
1.科技投入过分注重商业化。现阶段,鄂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往往不能及时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不可否认,近十多年来我国陆续实施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新产品计划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计划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支持自主创新的商业化阶段为主。事实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2.人才流失使得无法形成人才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由于认识的偏差,鄂州科技型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难吸引到创新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弱。目前鄂州科技人才大量聚集在鄂州职业大学和其他事业单位,远离企业,远离市场。政府有关部门缺乏支持企业吸纳科技人才的政策制度,不能有效鼓励企业在人才开发中加大投入,也不能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
3.维护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我保护能力低,一旦知识产权被盗,很可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造成致命的重创,这大大降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辛苦经营了数年,在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后,不是去申请专利,寻求法律保护,而是进行成果鉴定,,公开成果,造成新颖性的丧失,进而也丧失了申请专利的权利。
(四)融资环境约束及成因分析
1.市场环境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目前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调查和管理难度大,成本高,银行难以准确把握这些企业的经营业绩、法人代表的素质等相关背景资料,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为了防范风险而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置很高的融资壁垒。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短期资金来源过多地依赖供应商和合资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这既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
2.融资艰难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融资途径主要包括政策性融资和市场化融资两个方面。在融资来源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倚重于内源融资。尽管对内源融资过分依赖,但内源融资能力依然不是很强。这个缺陷与内源融资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之间构成一对矛盾。负债率较高,意味着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费用,对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来说,较高的负债率有利于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对于大多数市场竞争压力大、利润率较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负债率意味着更大的财务风险,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鄂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部环境分析
1.战略创新。作为企业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它的科学性、正确性、适应性,是企业实现预期目标的前提条件,是企业长久、高效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员工进行活动的纲领,对企业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并保持某种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开发出成本低、效用高的新产品,并创造出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需求,才能保持其竞争力,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制度创新。企业制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随着环境、目标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体系的基础,企业的战略创新、自主创新都需要制度创新以及管理创新来实现。
4.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管理,才能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战略、制度、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投融资机制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且还有利于技术创新、提高就业人员素质、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也把自主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为活跃的力量和载体。2006年4月7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报告中指出,“在美国,70%以上的专利都是小企业创造的,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大企业的2倍以上;在我国,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大约66%的发明专利,74%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和源泉。”然而,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环境,投融资机制能否与国家科技政策紧密衔接,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制。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及现状
1.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需求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1)资金需求持续性强,频率高。由于技术更新快,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用于研究开发活动和购置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以保持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2)融资需求时效性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具有市场垄断地位,对于市场变化敏感度较高,投资项目有较强的时效性。
(3)单次融资量相对较小。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强烈,需要持续资金支持,但由于规模较小,单次融资资金额并不太大。
2.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2005年6月,深交所与科技部、国家开发银行组成6个联合调研小组,对全国7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调研报告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商业银行的集中资金管理模式和审慎经营原则不相符合,使他们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因经营时间短、经营风险高、业绩不稳定等原因,大都无法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依赖研发人员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来获取利润,相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有形资产规模较小、金额较低,可用于抵押、质押方式贷款的资产较少,无法满足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对于融资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也就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质押贷款。
(2)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2004年,我国有253家企业获得了中外创业投资机构12.69亿美元的投资,仅占2004年全国8463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15%。与风险投资最发达的美国相比,我国创业投资行业仍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作用的发挥仍有待于整个创业投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困难,大量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介入主要以处于相对成熟产业中小企业的中后期为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再加上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创投机构的投资资本退出渠道不畅,现有退出方式又增值有限,导致我国本土创投总体上处于相对萎缩状态。
(3)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主板融资困难重重。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 、技术更新快、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主板资本市场的严格、规范、统一、公开、透明的运行理念不相吻合。三板市场的宽松、扶持有利于投资和交易为出发点的运行理念,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能够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打破融资瓶颈。同时数量众多、充满生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能够保持三板市场的活力和长久生命力。
二、美国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科技强国,形成其科技强国地位的因素很多,然而,美国在促进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在美国风险投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支持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投融资机制,是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产物。风险投资在运作中,为了追求回报、控制风险,从机制上就有对科技成果进行筛选、预测和把握能力,与此同时,风险投资还常常辅以灵活的孵化机制和高超的金融服务技巧。因此,风险投资在激励创新和鼓励技术创业方面发挥了人可替代的“第一助推力”作用。小企业管理局相关配套政策的刺激以及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方便畅通的退出渠道,也保证了美国风险投资的有效运转。因此,从资金的角度看,风险投资是科技型创新企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助推力”,构成了美国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中关键性的一环。
小企业管理局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直接提供的涉及资金的服务项目主要有:担保贷款、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BIC、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除了在资金、担保、研发经费等方面外,小企业管理局还在咨询与管理培训服务、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促进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等许多方面帮助小企业成长,正是这些系统的扶植和培育大大提高了美国各类科技创新型小企业的成功概率,从而客观上促进和推动了科技创新。
纳斯达克(NASDAQ)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成功开辟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为风险投资退出创造了条件。在美国新兴高科技公司的创业过程风险投资和纳斯达克就好象是火箭发射过程中的两级燃料推动器,风险投资负责第一阶段的推动,纳斯达克市场筹集来的资金成为第二阶段的推动力,帮助火箭继续前行。
在美国科技创新的历史上,除了政府财政和大型公司的投入外,风险投资、小企业管理局以及纳斯达克市场这三大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层面为处于各个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并且各要素彼此衔接、相互配合,形成了的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很好地发挥了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风险投资利用市场方式化解科技创新的风险,小企业管理局充分采用担保贷款、风险投资、预留联邦研发经费等方式,帮助小企业获取各种资金,大大提高技术创业的成功概率,而纳斯达克市场则实现了创新型小企业的规模性融资,并且为风险投资基金的最终撤离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
三、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建议
1.政府正确引导资本逐利性,建设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根据专家测算,中国在“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投入4300亿~6700亿元,单纯依靠原有的以财政拨款为主渠道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势必难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科技投融资机制建设过程中,政府应特别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内在的逐利性。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风险投资,作为政府都不可能强制其参与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其掌握的长期贷款和风险投资所做的优惠设计,非常值得借鉴,而能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正确实施对资本逐利性的引导。
2.重视科技政策与金融配套政策的衔接,提高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成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科技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金融、税收、贸易等相关政策的共同作用,才能促进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因此,在制定科技发展整体计划时,一定要有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方面政策意见的参与,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技与金融复合型人才的作用,从而使所制定的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和生命力。因此,能否真正实现科技政策与金融等配套政策的衔接,科技与金融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和纳斯达克市场之所以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有一批既懂科技,又懂金融和资本市场运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3.鼓励风险投资,重视建设中国自己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机制可以有效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已经为美国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因此,中国应该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本质功能:用市场的方式化解科技创新的风险。在我们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建立。目前,中国风险投资一般都通过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方式退出,成本高,且方式单一。因此,中国应尽早启动自己的“创业板市场”,并且完善已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允许和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和个人参与对技术创业企业的投资和并购,让风险投资找到合适的撤离渠道,从而建立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目前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块应该视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新的尝试,它的稳步推进将能给国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希望。
4.积极促成三板市场的建设,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三板市场的首选
随着2006年1月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方案正式实施,关于该转让系统是不是三板市场、我国存不存在三板市场、应该存在怎样的三板市场、由谁催生三板市场的讨论日渐热烈。如果以产权交易市场为基础催生三板市场,那么,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成为三板市场的首选。
三板市场是指非上市证券交易市场,它是主板、二板市场之外,转为有发展潜力、处于初创和幼稚期的中小企业融资并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通道,以场外电子柜台交易为典型交易形态的资本市场。三板市场是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同时又独立于主板和二板市场,有自己较为明确的市场定位,即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融资和未上市公司的股份转移提供服务。
5.中国金融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业务
中国的金融业过去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缺乏经验和动力。但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关注这一市场,在开发新的业务种类和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如:有的地方开始试行针对高技术创新企业的专利质押贷款。然而,对于国外流行的资产证券化、可转换债券、贷款调期、票据贴现等金融工具和手段,则运用较少,缺乏相应的运作经验,这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得适合自身条件的金融服务。因此,作为中国金融业,无论从提升自身竞争力,还是从促进自主创新的社会责任来看,为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士 严 莉.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成为三板市场的首选[J].产权导刊,2006年,(5):P36
[2]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研小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问题调研报告[J].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8):4~5
【关键词】黑龙江省;创新基金;问题;对策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主要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政府专项资金。我省于2006年设立了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创新基金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作用,为引导社会资金和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创新基金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创新基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支持方式、强化管理体系,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截止2012年底,国家创新基金累计投入220.9亿元支持了近4万个中小企业项目。在国家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指导下,我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支持的项目911项,资金总额5.39亿元。通过国家创新基金与省创新资金的有力结合,我省科技资源的配置得到合理的优化与整合,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的技术成果得到应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我省创新基金主要做法
(一)加强宣传组织,严格项目管理
与省财政厅建立会商工作机制,达成共识,合力推进。发挥地市、科技园区作用通过培训会和利用电话、网络、媒体等向企业方泛宣传。出台了创新资金管理办法,从支持范围、申报条件、扶持方式、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完善工作流程,制定了创新基金管理权力运行制度,使创新基金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透明。
(二)成立服务机构,做好咨询把关
成立了创新基金服务中心,专职负责我省国家和省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受理和辅助管理工作,从项目的挖掘、申报、论证、推荐到项目的监理、验收等,都有专人负责,向企业讲解国家政策、申报办法、申报流程和网络工作系统使用等,对项目申报、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给予解决,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和按期实施。
(三)科技金融结合,转变支持方式
把科技金融与创新创业大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赛代评,积极组织大赛参赛企业与金融、投资机构对接,对通过大赛获得贷款融资的企业和大赛优胜企业,省创新资金以贷款贴息方式给予优先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基金工作的开展。
三、我省创新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运作模式存在缺陷,易滋生投机行为
随着项目申报数量逐年增多,企业为申报成功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提高自身项目指标,管理单位对企业项目很少进行实地考察,缺少了对企业的直观感受,使一些技术创新性不高的项目获得立项,挫伤了其他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验收合格率。
(二)资助额度较低,企业申报热情不足
单个项目平均支持强度多年没有增加,对众多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这些资金在一些高科技企业里可能都不够买一台较先进的机械设备。位于哈尔滨、大庆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市,易于获取申报信息,对申报创新基金的热情较高。欠发达地市和边远区县,对创新基金的认知不足,制约了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三)支持方式单一,资金规模偏少
我省创新资金多年来一直采取无偿资助方式支持企业,近年来又改为贷款贴息方式支持,支持方式单一,不利于企业尤其是初创期小微企业发展。我省创新资金多年保持2000万元没变,预算明显不足,简单的贴息补助方式不适应初创期小企业创新发展需要。
(四)引导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依然困难
我省创新资金由无偿资助向贷款贴息转变,贴息门槛过高,且创新基金引入的金融机构还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对于风险较大的初创性项目一般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放贷,投资担保机构也很少介入,企业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沉重压力。
四、我省创新基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基金宣传辅导
通过新闻媒体等不断扩大创新基金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欠发达地区为工作重点,举办创新基金培训班或深入走访企业,宣讲企业技术创新优惠政策,并对企业进行项目申报、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发挥中介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桥梁作用,使更多的企业关注创新基金,提高申报项目的积极性。
(二)加大创新基金财政投入和扩大资助覆盖面
构建省、市、区、中介、专家多层次的创新基金服务工作体系,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因地制宜设立数额适当的地方创新基金,发挥自身优势,调动支持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广开基金源头和加大资金注入,进一步扩大创新基金资助覆盖面,提升单个项目资助力度,以支持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及技术产业化。
(三)优化创新基金运作模式,加强检查和跟踪
委托专业服务机构或地方科技主管部门考察企业申报材料内容是否属实,如果有夸大作弊之嫌不予立项,一定时期内也不再受理该企业的项目申报。对种子期企业以无偿资助为主,对于初创期企业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多方式并用,对于成长期企业重点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探索采取先立项后补助支持方式。对立项项目加强中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项目验收合格率。对验收合格的项目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加强跟踪服务。
(四)发挥基金引导作用,促进多元融资和服务
以创新基金为抓手,制定积极的社会资本引入政策,加强财政支持及税收优惠,进一步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有效吸引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信用担保等社会资本投入,形成高效率的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大力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加强中介结构能力建设,拓展服务范围,确保服务质量。
第一条 为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创新基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99]47号)以及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国家设立创新基金旨在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地方、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三条 创新基金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创新基金的年度预算安排由财政部根据中央财政预算情况和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科学技术部会同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四条 创新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 开支范围
第五条 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第六条 项目费是指用于支持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立项的项目经费。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其中,创新基金对每个项目的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一)无偿资助
主要用于技术创新项目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包括人工费、仪器设备购置和安装费、商业软件购置费、租赁费、试制费、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鉴定验收费、培训费等与技术创新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
(二)贷款贴息
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小批量生产、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项目立项后,根据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有效借款合同及项目执行期内的有效付息单据核拨贴息资金。
(三)资本金投入方式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 管理费是指用于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从事创新基金项目的评审、评估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经费。包括基本支出(项目管理所需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具体按《中央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2]355号)和《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4]84号)执行。
管理费实行预决算管理。管理中心年度管理费预算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审批后,列入创新基金预算。年度管理费决算经审计后,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
第八条 其他费用是指经财政部批准开支的与创新基金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三章 项目审批和资金拨付
第九条 企业依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和监管。
第十条 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须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出具推荐意见前,须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并将推荐项目名单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通过受理审查的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和评估机构进行评审、评估。根据评审、评估意见,管理中心本着“择优支持”的原则,提出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金额建议,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的项目正式立项。
第十二条 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正式立项的项目由管理中心与项目承担企业、推荐单位签订合同。
第十三条 创新基金项目资金在合同签订后分两次拨付。
采用无偿资助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拨付7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采用贷款贴息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按企业有效借款合同及付息单据核定的应贴息数额拨付8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
第十四条 管理中心依据合同金额每年分批编制立项项目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五条 管理中心每年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分批编制二次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核。
第十六条 财政部对管理中心报送的立项项目用款计划和二次拨款计划审核后,将创新基金项目资金指标下达到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第四章 监督管理与检查
第十七条 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当地创新基金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当地创新基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管理中心负责制订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的工作规范,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按要求定期填报监理信息调查表(半年报、年报)。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可委托地市级科技主管部门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理。管理中心根据企业监理信息调查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的监理意见、省级财政部门的检查意见、实地检查情况等,提出项目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报送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创新基金项目的跟踪问效。科技主管部门应将本地区项目监理信息汇总情况抄送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要定期抽查项目执行情况,对于所辖地区创新基金使用管理情况提出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下一年度4月底前报送财政部,同时抄送管理中心。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财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合同,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创新基金拨款,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企业须对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无偿资助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消耗部分予以核销;贷款贴息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处理。
第二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对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定期检查,管理中心实行重点检查。财政部、科学技术部采取委托有关监督检查部门抽查、社会中介机构检查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创新基金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
第二十三条 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有重大违约行为,将终止合同并采取通报、停止拨款、追回项目资金等相应处理措施。需追回项目资金的,由管理中心负责监督企业将未使用的扶持资金如数上缴国库,已形成资产的将资产变现后上缴国库。
凡违反创新基金有关管理办法及国家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的行为,将视情节分别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19-02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初始阶段、设计阶段、试制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就取决于以上各阶段的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由于技术本身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成功与否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
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的关系。企业创新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彼此间存在若干差异,但也有某些共性和互动性。企业往往不是选择某种单一的创新模式,而是三种模式的混合体,只不过是以某种模式为主导而已,但选择的原则都是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并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及时调整创新主导战略。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市场机会及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原始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的知识,以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主。集成创新就是指把个别的知识或者技术,整合为新的系统,是新系统的整体创新。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是对引进的科学与技术,通过吸收、消化再研究,突破引进的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后两种创新以企业为主,产学研合作。过去我们的原始创新少一点,所以现在讲得比较多。事实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和消化再创新都是自主创新,不能偏废哪一类。原始创新的难度最大,把它放在首位也是企业长远发展必须的。但鉴于中国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原始创新不可能也不应该占很大比重。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原始创新在创新整体中也没有占到最大比重,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在中国现阶段,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是大量的。由于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企业只能不停地引进升级设备,造成了“反复引进”。因此,企业在确定技术引进项目时,就应该制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制度及具体步骤,这样才能真正“买到”技术,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型企业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聚集技术力量,促进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强优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机构,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或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促进国家重点企业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调整和改进中国产业组织政策,鼓励和保护企业间的合理竞争,限制不正当竞争,使产业组织政策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中国技术创新系统整合效率。
2.政府方面对技术创新作出长远规划。建立与完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以形成比较优势。同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关部门应当及早将这些工作纳入国家政策的整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制定积极的对策。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取向应是市场化,一方面应把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向市场,使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向市场提供适用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还应转换技术创新的主体,即由院所导向型转为企业导向型,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样,有利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从而激励技术创新。
3.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国家要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和流通,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尤其要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向社会公布企业技术难题,征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及时做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组织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上的持续创新。
4.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国要完善竞争法、金融法、税法等,形成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法律环境,完善科技进步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各级政府要重点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进行具体细化,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以此激励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创新并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此外,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让和应用,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利益,鼓励科研机构及发明创造人发挥潜能进行科研创新;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鼓励企业进行专利申请,并加快审批速度;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对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版权的综合运用和战略管理能力,发挥知识产权在保护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合理构建技术创新模式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1.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创新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终获得市场的新收益。自主创新是企业利用自有的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新的规律,掌握新的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使企业抢占行业的技术制高点,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能够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自主创新优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效能革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2.模仿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者的示范影响和利益机制驱动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并在率先创新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对获得的高新技术的隐含知识;通过模仿实验掌握技术要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初的隐含知识多从先进的分解技术来破译高新技术产品获得,或是通过招聘有此经验的工程师的方法获得,也有的是通过对从文献中获得的明确知识进行研究,以及采用参观生产现场的办法来提高企业前期隐含知识水平。这种模仿创新比较适合于企业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提高。
3.引进创新模式。引进创新是引进高新技术,进行充分消化,全面掌握技术要领,同时紧紧跟踪引进方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的目的在于创新。离开创新的引进是消极的引进。这种引进能维持企业短暂的领先地位,然后便会进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引进创新的成本较高,但成功的把握亦较大。引进创新优势:在原始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容易实现局部技术改进;更明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而容易创新成功;攻关方向明确,可以避免原始创新的许多弯路,易获得技术上的跳跃式发展。许多国家的企业的实践证明,引进创新是弱小后进企业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的赶超战略,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快速途径,是实现低风险、低成本的创新形态。
4.合作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为主体,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政府相互或共同合作实现创新经济活动的创新模式,紧紧依靠科技,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加速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合作创新的优势在于优势互补。
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法宝。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市场繁荣,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劳动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服装、化工、仪表、机械等传统工业行业中,加入WTO后,这些行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实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型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层面,不仅在创造 GDP、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而且也是推进技术创新的活跃力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竞争局面。如何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白津光.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李富强.知识经济和知识产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黄淑和.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努力提高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J].国有资产管理,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