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管理核心

时间:2023-05-21 08:37:53

导语:在经济管理核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管理核心

第1篇

农村政策不配套。我国经济发展是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一条道路。如今,正是工业反哺农业,而对农村农业的政策仅限于粮食补贴一项上,不能在大规模范围上对农村经济形成大力推动。

1、市场供求信息不平衡。农村地区,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交通状况等一系列限制,与外部交流少,导致市场信息失衡,不能有效把握市场时机,错过发展良机。

2、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竞争的主体。农村地区,很多东西都是依旧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下,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更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不能使有效资源最大化利用。没有竞争,不能激发创新和改革生产力的进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3、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农村地区,基层管理队伍不大,其管理水平与素质也有待提升,多数为村中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现代化科技能力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从领导方面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带领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发展。

4、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村民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日常开支庞大。除了用于子女教育上,家用电器,住房条件都有很大需求,而这也是不菲的支出。

5、农村地区人口的总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强。由于受地理条件、交通水平的限制,视野不开阔,缺乏冒险精神,顾忌比较大,难以全副身心对新事物投入。另外,接受高新科技能力差,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科技生产力带来的方便,科技转化率比较低,致使先进科技与农业发展脱节,农业发展缓慢,基本上维持着原有水平和管理模式。

二、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首先应当明确如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任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从而统揽“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的工作。把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基本目标。把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大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体制,从而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可依靠的体制。使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更加完善健全,农村基层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保障制度更加完备,经济文化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性不断增强。其次,要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念,不断推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转型,逐步改变农业方面对现代化资源利用的情况,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农村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使所有资源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改善及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村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村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走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科技贡献率,把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强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利用率,将产品增收从加大成本方面向加大现代化科技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方式向现代化发展方式跨越。

2、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让村民更多的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化的发展经济,永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可以逐步缩小与现代化的差距,带领村民找到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提高整个农村的科学文化素养,学会对现代化科技进行运用,增强科技转化率,了解发展的大方向和外界经济发展水平,横向纵向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核心内容进行研究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济管理为了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走向,如何有效的建立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下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化的经济管理

1.少“管”而多“理”。经济管理的精髓不在于“管”,不在于掌控的程度多少,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企业和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掌控所有的事情。管理是在于多规划、多思考,从实践中提炼问题、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去实施管理,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管理中的“理”。管理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它是一门“宽泛的艺术”。

2.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种管理都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的活动,经济管理就是为了使所有的人力及资源明确共同的目标,从事共同的工作并达到既定的效果。管理的策略并不在于管理的制度本身,僵硬的管理制度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有限的效果,然而,管理的艺术在于“人尽所长、物尽其用”,不在于我们对于人力及物资的管制,而是在于有效的去发现人力及物资的优势,提升其能动性,让其从自身来创造价值,从来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

3.专业化与民主化。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作为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对经济理论、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生产技术方面,都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执行管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在管理方式民主化的结果下产生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明显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4.科学化与自动化。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我们对于任何一件事物的研究,都不能违背科学。科学化的管理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它能让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吸收和运用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更简洁更快速的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而且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将管理手段自动化,根据相关需要,借助先进的如计算机手段、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以及自动化的仪器手段等,就能更好的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有序的调控和指挥,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各种效率。

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然也将逐渐发展和完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从而使其能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样的形势下,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以人性化的管理行为优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管理模式一直随着管理需求的发展而变化,科学管理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经验式管理中的不足,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缺少人性化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当今社会正在向多元化迈进,我们的经济体系也越来越多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劳动,而科学管理制度已难以满足创造性劳动的需要。无论科技发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是什么样的高度,生产的本质还是在于人。我们在经济管理的工作中需要以人为本进而开展管理工作,需要分析人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分析由这些因素而产生的需求,并采取措施事宜的来满足其需要。利用这样的管理行为,可以充分的调动生产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更加全心全意的为企业和组织去工作,去创造价值,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人性化管理行为对科学化管理制度的优化已经被普遍认可,并在经济管理中深化,在未来经济管理的思想体系当中,具有着核心的价值与意义。

2.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企业及组织在结构扁平化的发展中会实现决策重心下移,在未来的管理中,实现组织核心价值是经济管理的首要职能。在很多成功的企业在其管理方式当中,他们往往会花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来研究及讨论一个基层人员的任命工作,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你不花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来判断人员任命上的正确与否,以后你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来承担这个任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为企业和组织想实现获取最大化利益以及体现其核心价值,最关键的在于其基层人员是否能迅速的实行民主化决策。

3.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我们传统的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型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站在塔尖的管理阶层为企业和组织的权威基础,一个决策产生,是由高层的管理者直接决定,并命令式的传递到基层执行。被管理者则被要求服从上级,对组织、对企业忠诚,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这样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样的结构体系越来越多的限制了企业和组织的发展。作为一个决策者,需要了解不同的信息,需要对企业和组织中不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这就要求决策者能够快速且准确的掌握全面的信息和资源。当今社会,知识是最宝贵的资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让更多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去聚集知识、分享经验、创造财富,并能使基层的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这样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使企业与组织在发展中具备迅速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4.以客户为导向。 传统的经济管理多以生产者和技术为导向,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样一种方式必然会向以客户为向导来转变。市场竞争的激烈会导致出现由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市场的格局,最终形成一种由消费者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是管理导向转变的重要缘由。企业和组织需要通过创造价值来实现其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之中,企业与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当今社会,科技与技术飞速发展,很难再有企业和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拥有长盛不衰的“武林秘籍”,在这种局面下,消费者的需求便成了企业和组织追求的核心。只有把握住买方市场,以顾客为向导,才能创造价值。所以,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发展必将由以生产者和技术为导向变成以客户为导向。

5.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管理也随着人们的观念在逐步的发生转变,知识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已经成为企业及组织的最核心资源。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软件管理也逐渐取代了以“人”、“财”、“物”等硬件作为重点的硬件管理的主导地位。软件管理即是对“知识”、“经验”的管理工作,将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成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发展的资源。任何一种优秀的管理制度都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理论及经验,在这些理论和经验上,不断创新,企业和组织才能不断良性健康、充满活力的发展。

6.网络式的沟通方式。 企业与组织需要更快更好的进行一系列的内部联系,需要更便捷的在不同的层次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发现和解决其在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产生的问题。网络式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决策重心的下移,有利于各种信息更广泛的进行传播,也有利于让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员都拥有更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通过这样一种现代化的沟通方式,能更好的使企业和组织内部进行一种良心有效的运转。

7.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及发展。 团队协作永远是企业和组织不可或缺的部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亦是企业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核心。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当中,团队协作所带来的效益和创造的价值,永远都会是“1+1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要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或者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也必须不断的去进化。只有深入透彻的去分析其本质,掌握其发展的特点,预知其发展的趋势,才能更好的使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更高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齐晖.现代化管理,2009.

[2]曲之熙.管理的艺术,2009.

第3篇

摘要:新的经济形势对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医院有必要对其经济管理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变革。做好经济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转变公立医院运营思路,提升公立医院综合实力,还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 :新经济形势;公立医院;经济管理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医院对经济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医院各部门都充分认识到了经济管理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地参与和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提高了自身运营的效益,为国家财政减轻了压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不少现实问题,提升了社会效益。随着新一轮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医院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医保付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逐渐取代以往传统的收费方式,医疗保险的结算中心作为第三方,通过与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协商来代表医患支付费用。随着新农合的推广,医保的覆盖面会越来越大,医院在收入结构方面会出现一些根本性的转变。相关药品的加成收入逐步取消,以药品为主要创收来源的方式将逐步沦为历史,医院依靠药品差价来实现收益的可行性逐渐降低。此外,在医疗领域中开始涌入民间资本,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市场化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医院有必要对其经济管理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和变革。

二、新经济形势下做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公立医院运营思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比较窄,患者直接支付相关费用构成了医院的大部分收入。而现在,随着新农合的不断推广,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迅速扩张,医保付费已经成为主导。相应地,医院收入的高低不再取决于平均每次付费和服务总人次,而是取决于医疗保险中心所定义的人头数,即该医院的服务所覆盖的人群。收入来源的变化需要医院通过改进其经济管理来转变运营思路,进而为其谋求更好的发展道路。此外,针对目前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医院也需要在运营思路方面做一些调整。比如,一些特定医院的专家一号难求,而另一些医院却无人问津。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医疗服务量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对于患者拥挤的医院来说,也许应当抓住时机扩大规模,而对于患者稀少的医院来说,也许应当在服务质量上做一些改善。总之,不同的医院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改进其经济管理,进而从根本上来转变公立医院的运营思路,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有利于提升公立医院综合实力

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首先就要有市场经济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够使决策更加合理。而在市场经济意识中,成本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效益主要由收入和成本两个因素决定,成本的有效管理对于经济效益的提升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经济效益本身就是公立医院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医院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效益也会表现得更好。而市场经济意识的树立以及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都有赖于医院的经济管理。就医院经济管理本身而言,它要求医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来对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进行选择,采用恰当的经济手段对医院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科学而有序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等。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涉及到医院的方方面面,需要合理规划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更需要在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由此可见,做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对于提升其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不断深化

随着环境的变迁,一个组织的战略以及发展方式应当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只有那些能够根据环境随机应变的组织才能够顺利克服各种障碍实现长远发展。反过来,组织对环境的适应也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使整个行业呈现出良好的秩序,为相关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和执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医疗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医院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好经济管理工作,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能够使其顺利克服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各种发展障碍,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反过来,随着各个医院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管理,整个医疗行业也将变得更加有序,相关医改措施能够得到更好的落实。换句话说,医院作为整个医疗体制中的个体,其运营思路的转变以及综合实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医疗行业的有序发展,为一些医改措施的执行扫清障碍。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将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不断深化。

三、新经济形势下做好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

新一轮医疗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在于利用相对低廉的费用为患者提供较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尽力满足广大民众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基本需求。为此,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对公立医院运营进行了一些改革,也为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基本奠定了医疗行业的竞争格局。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公立医院需要在充分分析环境变迁情况的基础上树立新的经济管理观念。首先,要认清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基本竞争形势,深入分析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对方竞争实力的具体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不能一味地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医疗服务的质量,应当在保证优质、高效服务的基础上尽力提升经济效益,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随着自身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医院的口碑会越来越好,不仅为民众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能够增加医院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当考虑的一个关键点。最后,通过深层次的分析来找出成本优势和劣势,做好成本规划和成本控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思路。总之,在新经济形势下,公立医院不能把关注点仅仅放在财政补贴和盲目创收上,而应当讲究创收的方式方法。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取得患者的信赖,进而增加收入;通过加强管理来有效控制成本,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经济管理标准化流程任何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都需要一套恰当的流程。经济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因而也更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作为其具体工作开展的基础。在收入、支出、核算、分析以及控制等方面都需要设计标准化的流程,以使整个管理活动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就收入和支出管理而言,应当针对不同的收入类别和支出类别设计特定的计量、确认及报告流程,使收入和支出管理更加明晰,同时也便于监控和调整。而核算管理则主要遵从新医院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来设计一些流程,使其能够配合新制度的有效执行,当然也需要结合不同医院所处的实际情况。分析是经济管理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只有分析到位了,才能够较好地引导相关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因此,医院需要针对经济分析设计数据统计、分析以及评价等相关流程,以确保分析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控制流程来说,则可以从业务执行、技术质量以及医疗成本等多方面来设计,建立一些必要的检查系统和牵制机制,以达到监督和控制的目的。医院的经济管理之所以要建立标准化流程,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所以在建立标准化流程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标准化的成本以及有用性。

(三)强化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支持

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医院从以往的经验管理走向更加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一方面,不仅能够做一些定性的规划和组织,还可以进行一些定量的分析和补充;另一方面,既能深化传统的静态管理,也能够实现必要的动态管理。经济管理作为医院内部众多管理活动的核心之一,非常需要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不仅需要引入定量管理作为定性管理的补充,还需要引入动态管理替代静态管理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信息系统对于医院经济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医院经济管理的观念需要转变,相关流程需要通过再造或改进来实现标准化,因而更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改善医院经济管理的基础。不论是收入、支出及核算方面的管理,还是分析与控制方面的管理,都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才能够快速实现流程上的标准化,进而快速提升管理的规范性和时效性。就收入、支出及核算分析而言,在信息系统下操作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数据只需要在某一终端录入一次便可以被有权限的相关部门人员随意调用,同时相关记录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便于事中的监控和事后的检查。对于分析与控制方面的管理来说,信息系统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些繁杂数据的调用和计算工作,从而使得很多复杂的分析方法变得可行,大大提升分析和控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做好经济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转变公立医院的运营思路,提升公立医院的综合实力,还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不断深化。新的经济形势对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医院有必要对其经济管理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和变革。收入来源的变化需要医院通过改进其经济管理来转变运营思路,进而为其谋求更好的发展道路。医院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也有赖于经济管理。同时,医院作为整个医疗体制中的个体,其运营思路的转变以及综合实力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医疗行业的有序发展,为一些医改措施的执行扫清障碍。因此,医院应当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建立经济管理标准化流程,并强化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从而在新经济形势下做好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经济管理;运营;精细化管理;投资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11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16- 02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中暴露出医院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比较粗放[1]的问题。医院的粗放式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比较滞后,相比民营医院而言,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粗放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借助更科学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工具来解决目前的现状,提高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提升自身竞争力。现代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1 科室运营管理引进分析工具

随着公立医院医改的深化,许多大型公立医院逐步加强了医院的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但一般是从医院整体的角度出发,较少对医院下属各个科室进行宏观到微观逐步的分析和管理。许多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的管理,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上,而对科室的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则投入时间较少。然而医院运营得好坏,除了医院从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和执行之外,也需要医院的下属科室能够更主动地发展学科、建设品牌,突破管理局限性。目前民营医院逐步壮大,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已逐渐降低,外部竞争加剧,也对科室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科室的经营状况更加深入地分析,及时地了解科室的经营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便改善科室的运营状况。

1.1 内外环境分析工具

借助企业管理分析工具来对科室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科室的内外部环境 ,这5力为:①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分析医疗物品供应商或设备器材租赁者议价的能力;②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分析患者的价格选择能力;③新进入者的威胁,可以分析该行业的进入壁垒的高低;④替代品的威胁,可以分析患者除了这种治疗方法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医疗方法可以替代;⑤本地区竞争者,可以分析该地区提供该医疗服务的同行数量和能力,也可以运用SWOT矩阵分析科室在其所处地区位的优势与弱势、机会与威胁;⑥可以用PEST分析工具分析医院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科室的政策支持和专业技术发展趋势。

1.2 财务管理分析工具

运用杜邦分析法对科室的运营指标加以分析,比如我们根据管理需求来甄别影响医院毛利率基础指标中在给定条件下不可控或不适宜通过管理影响而增加医院毛利率的指标,最后找出可通过管理来影响和控制的指标[2],进一步分析这些可控指标的优劣,并加以改善。

运用财务雷达图绘制医院或科室的经营指标,方便了解经营状况的变化,及时了解到哪些指标变化比较激励,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和控制。有些医院已经借助一些管理软件(如HERP管理系统软件、HIS系统)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得科室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务数据,为分析内部经营状况提供便捷的途径。

2 精细化管理模型

公立医院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医疗检查费用,医院原来的收益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除了得到政府补贴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外,需要医院自身改变原来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引入精细化管理的工具和数学模型,精打细算,控制好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管理成本。

2.1 采购订货模型

以采购订货为例,探索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方法。现在已经有多种订货模型为采购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订货模型。采用经济订货批量模型(EOP)可以控制医院的合理采购量,在EOP模型中,考虑库存的持有量、库存的成本、订货的周期等变量,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最优订货量。此外还可以结合再订货点模型(ROP)计算出何时以经济订货批量订单进行再订货,以及采用固定订货间隔模型(FOI)进行合理的下单。针对不同药品和不同订货条件可以选择不同的订货模型进行计算,得到最有利于医院的订货决策。医院不仅可以减少因过度库存引起的资金压力,还可以减少因药物过期引起的报废数量。当然,还需要对采购进来的医疗物品进行科学的管理,否则仍然可能造成浪费,结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控制仓存物品保持先进先出,防止过期,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运用采购管理软件对低于安全库存量的物品报警,防止缺货。

2.2 流程再造工具

对医院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与再造,用标准化、精细化的职能分工来提高医院的运营质量和效率,真正体现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优化流程,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节约成本[3],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在如何优化流程方面,运筹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成熟的工具,其中的网络计划技术基本工具CPM(关键路线)和PERT(计划评审技术)方法在实践中证明能够有效地计划与控制流程[5]。运用CPM和PERT方法优化医院大型设备CT和MRI检查流程,缩短病人的检查耗时,不但提高了检查成功率和舒适度,而且提高了医院资源利用率,在投入较少资源的情况下改变作业流程,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产出,为医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3 投资项目评估方法

公立医院虽然可以获得国家一定的财政补贴,在资金使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为了让医院的资金运用得更加理性,更具价值,需要对医院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运用财务管理的分析工具对医院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合理评估投资的可行性。实际操作一般分3个步骤:①评估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医院发展战略;②评估投资项目的收益;③评估投资该项目给医院带来的间接收益。第一步采用定性的描述,如果投资项目符合医院的发展方向,能够给医院带来更多的病源,为病人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和更好的医疗质量,就可以接着进行第二步的评估。第二步的评估也是整个评估的核心部分,目前广泛使用的评估方法一般用净现值NPV法或内部报酬率IRR法来评估,对比以往单独以静态回收期来衡量更加科学,实践中会遇到以静态回收期评估项目投资是可行的,而以NPV或IRR来评估则通不过,因为NPV或IRR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第三步评估是对第二步的补充,对于大型综合医院来说,往往会有一些相关科室因为某个项目投资间接带来收益,因此当第二步的评估未能通过时,有时需要考虑可以用货币来估算的间接收益,综合评估投资项目。

4 提供医疗服务计算边际贡献

根据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表明未来民营医院的价格竞争优势更大。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由地方物价局定价,为提高公立医院的竞争力,减少病人的负担,特别针对团体服务价格,许多公立医院自愿降低医疗服务价格,为了不让医院因为降价而亏损,需要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评估,这里需要引入边际贡献和利润率的概念来对服务价格进行测算。当医疗服务资源处于闲置的时候,通过测算边际成本来衡量边际贡献,决定是否提供医疗服务,测算得到边际贡献达到预期目标时,则可以提供医疗服务。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医院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新形势的人事、经济管理体制,最重要的是强化经济管理力度[6]。公立医院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必要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君.对新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的相关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3):28-29.

[2]田柯,许崇伟,等.杜邦分析中指标分解法在医院经营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2011(12):65.

[3]周南兰.精益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政与医院管理, 2006(4):12.

[4]蒋联群,朱迎阳.精细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好模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6):406.

第5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 管理机制 信息化 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我国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深化改革,使当前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呈现市场化与多元化,呈现更加复杂的态势。企业筹资渠道与利益分配也使得其经济管理层面上存在着新的考验。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在我国企业中,经济管理方面中还存在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弊端,新形势下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得设法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对当前的企业经济管理进行理论创新,唯此才能使我们国内的各种企业在国际新形势下快速的发展。

一、营造和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管理氛围

企业经济管理的良好基础就是制度创新。首先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重视情感因素,要尊重和理解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家庭,企业给他们以人文的关怀,以此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生产的积极。值得指出的是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中的人进行的管理,既要约束又要必须疏引,保证广大员工的工作行为在管理制度下的就范运行。经济全球下,当前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企业人才的竞争。落伍的管理理念就成为妨碍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首要因素。因此,在企业管理上必须要营造和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管理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的思想,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培育企业强烈的竞争意识,培育和谐氛围。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一位管理专家曾说过:“小企业看老板、中企业看管理,大企业看文化”。因为它引领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赋予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以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思想内涵。为此企业管理层面要在构建企业文化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既要营造和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管理氛围,又要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共同构筑一个价值工程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来促使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建立责、权、利为一体的经济管理机制

企业内部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辩证统一是保持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内容。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是人性中的永恒话题。对此充分的认识之后,在管理上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物质或者精神上的需求,不断合理的满足,以此来激励和引导他们的需求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合理获得,并以此建立一种可行的、现代科学管理需要的责、权、利为一体的经济管理机制。这是也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我们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多年来忽视了这一突出问题,逐步导致出现了今天企业所面临的窘困。我们一直培养自觉性的管理者和职工队伍,用发扬风格来建设一个企业,其结果总是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国情,在国情的影响下,人们的劳动思想也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大环境下自觉性的理想境界难以达到。为此我们必须建设和培养企业自己的员工形成一种力量。考察那些成功的企业,不难发现他们已建立一个责、权、利为一体的经济管理机制,在其体制下企业职工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能形成一个乐于奉献的团体,他们自己充分发挥其优势。

三、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人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的最基本的要素同时也是最宝贵的财富。企业要使员工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必须充分优化配置内部的人力资源,如此才能使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且不断的壮大发展。因此,企业必须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定期的对内部员工进行相应的工作技能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使其能够胜任当前岗位,特别要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保证其日常工作的顺畅。要想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匹配,还需要企业具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结构,否则就会制约人力资源的功效,造成高级管理人员的跳巢。因此企业要完善其自身的结构,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确保对员工的凝聚力,使广大员工形成企业合力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如果缺乏激励机制,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不稳定。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绩效制度,就会使人才的专业成长滞后于企业的步履,对企业的前途丧失信心并产生消极情绪,导致企业出现没有文化力、造成优秀管理人才出现人事危机。企业规避人事风险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系统地解决,只有各方面在公正、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设法使能更安心于工作,打消跳槽的念头,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获得不断的动力源泉。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

所谓的企业信息化就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则是指企业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和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日常企业管理流程之中,实现日常管理科学化和自动化,从而促进管理现代化。其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面对新时期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管理创新之路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题中之义。只有清楚辨析出经济管理创新与企业管理规范的辩证关系,才能保障企业经济管理的制度创新的逐步推进,使企业的组织管理日臻完善,综合竞争力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谈如何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J].现代商业,2010(09).

第6篇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以往的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且没有高的管理效率,因此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企业要想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只有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以及管理思路,将企业经营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转变,并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企业的命脉抓住,才能够获得更长期的发展。

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陈旧的观念。企业得以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还能够让其立足于市场上的有利位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的中小型企业的管理理念不仅陈旧而且落后,比如权利过分的集中在领导者身上,而这样就不能够进行科学决策,再加上人力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因此普遍出现因人设岗的情况。还有很多的企业没有合理和公平的分配机制,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大锅饭现象,这不仅难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内部管理缺失。企业的运营不仅受到内部条件的一些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资源的一些影响。所以,企业要想正常的运作,就要对内因以及外因进行考虑,将两者的矛盾处理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做好内控工作,因此企业出现了非常多的管理纠纷,包括由经营出错和决策失误引起的管理纠纷,这将内控的缺陷暴露无疑。假如不能够将内控的位置摆正,那么就会致使内部严重失调,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一些风险,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低水平的执行力。很多的中小企业,在发展当中,由于管理者受到传统观念和思维的一些影响,因此,没有严格对企业进行管理,致使有很多管理漏洞出现。再加上由于管理者没有予以员工真正的信任,没有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因此造成两者脱节,而这样的企业的执行力显然是薄弱的。

强化和创新经济管理的策略

将创新的观念树立起来。民族的灵魂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够获得更大的价值,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不管是成功的^念和时代的观念都仅仅围绕着创新、所以,在实际生产经营的时候,企业应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将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连接生产线和工厂、产品商和供应商,客户和设备,而这不仅是对企业领导提出的要求,也对企业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应谨慎地分析和研判决策的行为和结果,通过客观的审视找到问题的所在,并及时改正,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强化信息沟通。为了让企业内部能够共享信息,企业应通过一些信息系统来实现这些目标,包括ERP、cRM等信息系统,这样不能够能够确保及时地传递信息,还能够确保企业内部审批相关的一些流程。当前,科技越来越发达,因此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行在线审批,这样不仅能够将即时性提升,还能更好地落实好相关的人员的责任。另外通过设置系统,也能够更为快速且便捷的将企业外部和内部的经济资源和业务转换成数据,并将其传输给相关的责任人手上。因此,企业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整合各种有效的数据,对数据背后所潜藏的危险进行统筹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的规避风险,使企业获得长期的发展。

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完善。产业链指的是企业既可以横向考虑也可以纵向考虑。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企业孤军作战非常不现实,只有实现双赢或者多赢,才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企业内部,可对价值链和产业链进行细分,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忽视任伺一个环节,不然很容易就会使资源得以浪费,业务得以流失。比如拿预算系统来讲,首先应从销售部门开始,并同企业的财务部门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完成资金的预算编制。总之,要想更好地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就要转变传统的小团队的管理模式,将互通有无、环环相扣的产业系统链建立起来,并使其不断完善。

增强企业的执行力

基础管理。作为管理人员,应定量化和系统化、全方位的管理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防止存在管理上的漏洞。而在建立产业系统链的过程中,也应以管理作为基础,只有牢固的基础管理,才能够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工作水准提高。由于基础工作非常繁琐且单调。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采用科学的方法,首先要梳理好流程,之后实现信息共享,最后再确认和检查。对于任何一项工作的流程,都要确认以及打通其节点以及要求,让每位员工都能够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责任。随后,就要收纳各种来源的信息,并进行甄别,并在此基础上,排列好工作秩序,优化业务流程。

第7篇

论文摘要:介绍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的功能,经济核算系统数据流程。详细描述系统内的核算单位、核算单位成本、奖金发放3个关键部分。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的应用为医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论文关键词:经济核算管理系统核算单位核算单位成本奖金发放

HIS系统、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成功开发应用后,我院又自主开发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经济核算管理系统在多年实际应用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已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能自动执行科室收入和科室支出核算数据归集,提供对核算数据进行调节处理,结合科室的医疗质量、计算科室奖金和发放奖金的系统。系统的应用对优化我院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院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医院的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系统功能及业务流程

1.1系统功能

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是以控制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目的而开发的。本系统主要包括基本核算数据字典维护、数据归集、核算业务处理及奖金发放、统计查询4个部分。基本数据字典维护提供核算科室经费号、核算类别与科室间收入分成比例、科室按核算类别提成比例、收入分成比例、核算项目与核算类别对照等字典维护功能;数据归集在每月月底,系统自动归集本月住院核算科室正常结算收入金额、门诊科室收入金额、科室成本支出金额;核算业务处理是对核算收入金额进行科室之间的收入分成、计算科室结余,计算和发放科室奖金;统计查询是提供核算业务相关数据查询和报表功能。

1.2经济核算数据流程

将医疗业务部门划分成独立核算单位,对核算单位编码并分配经费号,明确医院核算范围,确定核算项目类别和院内服务项目价格。在记录核算科室的收入明细时,对每一条明细都记录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的核算单位代码以及核算类别;在记录支出费用明细时,对每一条费用明细记录核算单位的经费号和核算类别。每月月底系统按开单科室、执行科室、核算类别在HIS系统提取核算科室医疗收入,根据核算类别与科室间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计算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收入,根据科室按核算类别提成比例字典,计算科室的净收入;每月月底系统按经费号、核算类别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提取核算科室成本支出。系统使用科室的净收入减去科室支出得到科室结余,科室结余参考科室质量考核、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计算科室奖金。经济核算系统数据流程见图1。

2系统关键部分介绍

2.1核算单位

我院实施的经济核算属于部门级的成本核算,将医疗业务部门作为经济核算对象,采用单位法。将医疗业务部门按部所、科室、实验室等建立严格的分级归口,核算单位可以是科室或科室小组,对每个核算单位都分配核算单位代码和经费号,核算单位单独安装水表和电表,医院发放对应核算单位经费号的经费卡。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核算科室的成本支出都计入到相应的经费号中,核算科室使用经费卡进行器材领物时,系统通过科室经费卡号找出经费号对领物科室计帐,系统也可直接录入科室经费号对核算科室计帐,月底系统根据科室经费号汇集科室成本。在HIS系统每条医疗收入明细都记录了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代码,计算并汇总各核算科室收入。通过科室代码和科室经费号的对应关系,计算核算科室净收入。

2.2核算单位成本

服务项目定价体系是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基础,医院按照院内服务项目定价原则对服务项目定价,成本核算范围包括人力成本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器材费、保障服务类费、科用药、其他七类费用,系统对核算科室的各成本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计费。对器材费、科用药、保障服务类费用的被服和车辆使用费,在发生时刻、地点,系统使用科室经费卡刷卡计费;对人力成本费、保障服务类费用的水电和取暖制冷费、租赁费,月底直接录入科室经费号对科室服务项目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是采用直接折旧法,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期内,平均地分摊资产的价值。

对与医疗没有直接关系的管理费用、医院财务费用和医院宣传费用,只作为医院的支出,不对科室分摊,不计入科室成本,这样减少核算的难度,能更客观、科学地反映科室的收支节余状况,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3奖金发放

计算科室净收入减去科室成本支出得到科室结余,科室结余结合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指标,根据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自动计算出科室应发奖金。系统主要提供通过增减科室固定资产每月的折旧费,来调节科室成本支出费用,保持科室每月奖金的稳定,当某科室本月的净收入过低,系统可通过调节减少此科室当月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减少科室成本支出,使本月的奖金趋向稳定;当本月科室净收入很高时,通过增加此科室当月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增加科室成本支出,使本月的奖金趋向稳定。医疗质量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敏感药物用量排名、病人满意度、病床周转率、住院病人日均费用、门诊病人人次费用、高值耗材费用占医疗费用比例,以上医疗质量考核指标使用系统设置的权重值计算科室奖金。另外系统还设置了不同病种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比例控制标准,对科室药品比例超出控制标准的,其超出部分按超出数值同比例扣除当月科室奖金收入。系统提供特殊科室收入提取比例调节功能,以提高小儿科、康复科等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特殊科室奖金,并设置这些特殊科室的奖金封底功能。

第8篇

一、“新经济”与经济扩张

根据标准的经济理论,不论短期或长期,总产出都是就业量的函数,而且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最大产出之前,总产出都是就业量的增函数,即总产出随就业量的增加而逐步递增。因此,从理论上看,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最大产出之前,经济增长与失业是负相关的,经济增长越快,失业率就越低,反之则反是。但是,和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不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如果出现需求冲击,则高增长伴随高通胀;如果出现供给冲击,则低增长伴随高通胀。因为失业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确定,所以,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不确定的。这样,在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就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组合。第一种组合:高增长,低失业,高通胀;第二种组合:低增长,高失业,低通胀;第三种组合:低增长,高失业,高通胀。其中,前两种组合比较常见,而且一般说来,第一种组合出现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第二种组合出现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第三种组合则极为罕见,只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时期。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从1991年3月走出战后第九次衰退期到2000年12月,已持续增长了117个月,成为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史上持续增长时期中最长的一个。而且,20世纪60年代以来,只要美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25%~2.5%,其自然失业率就会维持在5.5%~6%的水平。但在最近一轮经济增长中,1992~1999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3.6%,1996~1999年更是高达4.1%,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则持续走低。1992年美国的失业率为7.5%,之后就逐年下降,1999年全年只有4.1%,2000年1~9月进一步下降为4.02%,创1969年以来的最低记录。通货膨胀率在1990年为5.4%,而1991~1999年平均仅为2.6%。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一高两低”的良性运行态势,标志着在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中出现了第四种组合,即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同时并存。这种组合是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标准的经济理论所不曾分析过的。

美国新一轮经济扩张阶段中呈现出的“一高两低”的运行态势,与“新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新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同于物质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知识产品的生产呈现出成本递减的特点。众所周知,任何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知识。因此,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差别,不在于产品中知识与物质成分的有无,而在于产品中知识与物质成分的比重不同。物质产品的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知识含量相对较低,而知识产品的物质含量相对较低,知识含量相对较高。知识产品的知识含量相对较高这一事实,说明知识要素的投入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知识要素的投入主要发生在知识产品的研制和开发阶段,知识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就可用很少的可变投入生产出来。因此,知识产品生产中固定成本的比重相对较大,可变成本的比重相对较小。因为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是随产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的,而知识产品生产中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大,其推动平均总成本下降的影响超过了报酬递减规律推动平均总成本上升的影响,所以,知识产品的生产呈现出平均总成本一直递减的特点。反映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表明,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则以减半的速度下降。1991~1996年,计算机微处理器的生产成本从每秒百万条指令(MIPS)230美元下降到342美元,下降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是任何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导致知识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人实际工资的提高相对缓慢。信息产业是劳动生产率极高的一个产业。从1995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幅高达2.8%,其中一半以上要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不仅自身劳动生产率高,而且信息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广泛运用,还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如大量使用计算机的制造业,其劳动生产率的增幅由20世纪80年代的3.2%提高到90年代的5.7%。在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的同时,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却比较缓慢。而实际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然导致知识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知识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对总体经济运行的影响,可用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来说明。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下降意味着生产者的利润增加,因此,生产成本下降会使生产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的商品供给数量增加。换句话说,生产成本的不断下降会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断向右移动。另一方面,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不断右移又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的适应性右移。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同时不断右移,从长期来看,就意味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或保持在很低的水平。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同时右移导致“新经济”扩张阶段出现的机制,还可更方便地用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来说明。众所周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负倾的,反映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因此,短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同时右移的过程,也就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左移的过程。因为失业率和通胀率长期同时下降,所以,作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轨迹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正倾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左移,说明总体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运行态势。因此,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不是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失效,而是说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具有罕见的特殊形状。

二、“新经济”与经济衰退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出现以后,学术界普遍弥漫着一种乐观情绪,有人甚至断言“新经济”的发展标志着经济周期的终结。然而,正当经济学者为“新经济”的发展而喝彩之时,美国经济传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美国GDP的增长率从今年开始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2000第四季度,美国GDP的增长率还保持在1.9%的水平,而2001年前三个季度,这一增长率已分别下降为0.5%、0.3%和-0.4%。与此同时,美国的失业率也逐步攀升,9月份美国的失业率已上升到4.9%,与失业率最低的月份(2000年4月)相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持续三个季度大幅下滑,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已是确定无疑。

如果说美国“新经济”扩张阶段的出现主要是由供给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那么“新经济”衰退阶段的出现则主要是由需求方面的因素引起的。首先是消费需求不振。消费需求是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3。美国历来是个高消费的国家,其消费倾向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一直是最高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新经济”的刺激下,美国的股票指数一路上扬。在股市财富效应的支撑下,美国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节节攀升。1997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下降为3.1%,1999年个人储蓄率进一步下降为负数,消费倾向已超过极限。2000年3~4月间,美国主要股票指数在达到历史最高点后,走势突然急转直下。纳斯达克指数一路狂泻,从去年4的5132点,下跌到今年3月的1700点以下,不到一年就跌去了70%左右。道—琼斯工业指数也持续下滑,从去年3月的13000多点,下降到今年3月的9820.76点,一年之内下跌了24%以上。按市值计算,美国股票投资者的损失高达6.8万亿美元。股票市场下跌产生财富负效应,使消费者的帐面财富大幅蒸发,以致近50年来美国家庭财富净值首度出现下降。财富缩水使消费者的信心受到重大打击,到今年9月初,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连续12个月下降,从去年9月的142.5点下降到100点以下,为最近5年以来的最低点。财富减少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持续大幅度下降,导致占美国GDP三分之二的消费支出萎缩。其次是国外需求疲软。美国自从1971年出现战后第一次对外贸易逆差后,其贸易逆差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增加。按1996年可比美元计算,1992年美国实际贸易逆差为187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0.27%,1999年实际贸易逆差增加到3229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64%。短短7年间,美国的贸易逆差增加了16倍以上,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37个百分点。外贸逆差的持续快速上升意味着美国的国外需求急剧萎缩。当美国股市飙升,财富效应明显,消费需求旺盛之时,国外需求的萎缩被国内消费需求的膨胀所抵消,其对美国经济的负面效应被掩盖起来。一旦美国股市急转直下,财富效应发生逆转,导致消费需求疲软,国外需求的急剧萎缩对美国的负面影响就日益凸显出来。最后,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同时萎缩,势必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2000年美国公司的总体利润状况不佳,第二季度的利润增幅仅为2.9%,第三季度更是下滑到0.7%,自1999年第四季度以来,企业利润已持续4个季度下降。企业利润的持续下降必然影响企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发生严重动摇,使作为引致需求的投资需求急剧下降。2000年,尽管美国国内私人总投资增长10.3%,高于1999年6.6%的增长幅度,但按季度来看,四个季度国内私人总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5.1%、21.7%、1.8%和-2.6%,全年国内私人总投资总的趋势是急剧下降。

第9篇

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作用不断凸显。长期以来,企业会计的作用拘泥于财务会计,其作用主要是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而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管理。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期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管理潜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但由于政府的配套指引措施不完善、企业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问题,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一直流于形式,未发挥其真正的管理职能。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其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活动,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融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既能加快组织目标的实现,又具有经济性。

二、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研究重点为企业成本确认。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行性管理会计,将事先计算引入到会计体系当中,实现事先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二是决策性管理会计,将决策放在首位,服务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分析性管理会计,将管理快会计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最优决策。

我国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以及实践应用,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在内的管理会计方法陆续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实施初具成效。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李建红(201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得出管理会计实际应用中存在认识偏差,大量的管理会计方法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信息化水平低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1]。侯佳奇(2015)主要强调了财务人员在推动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每一名财务工作者都应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主动调整工作思路,综合运用管理会计的各种技能,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2]。王满(2015)认为管理会计的当务之急是要让企业各项数据成为有用的信息,依据信息进行管理,管理会计实践应做到打造企业价值链、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及编制管理会计内部报告[3]。张明明(2015)探讨了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指出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应以融合的视角,建立信息系统与会计系统有机融合的大系统[4]。

我国当前对管理会计体系建立的研究仍停留于探索阶段,理论基础仍不完善,无法应用于企业实践。基于此,本文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融于管理会计,以期促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实现。

三、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的监督和核算职能,旨在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运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和控制,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与维护。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又被成为“内部报告会计。”

内部控制是由包括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基层员工在内的全体实施的控制活动,其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等。

(二)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1.产生基础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依据报告对象不同而划分的会计的两个分支,它将会计学、管理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产生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企业实践中,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起源于其内部管理;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控制,产生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为保护所有者的利益,防止管理层舞弊的发生,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自我管理与约束。由此,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产生都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其产生基础相同。

2.目标具有一致性。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对企业过去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借助指标体系对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即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既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又能帮助管理层制定各项商业战略和融资计划,同时还可帮助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程序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也分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控制三个环节,它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主要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企业既定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等,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管理旨在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由此,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均服务于企业管理层的管理需要,目标具有一致性。

3.与财务会计息息相关。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算与监督,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记录、分析以及报告,而这恰好是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管理会计借助于财务会计提供的企业信息,向企业管理层提供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二者紧密相连,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涉及到企业会计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是要防止财务舞弊行为,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预算控制以及财产定期清查制度等,都是在财务会计具体工作流程中,设计具体的内部控制流程,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由此,管理会计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的推广均离不开财务会计职能的发挥。

4.内容和方法上相互融合。企业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等,实质是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价值管理,重点集中于成本控制;内部控制的方法通常包括职权分离、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二者均借助于数学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实现其基础职能。

四、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融合的必要性

(一)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会计的推行提供可靠信息

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依赖于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作为一个有效的财务分析系统,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而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依赖于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管理会计职能的实现依托于内部控制,二者融合有利于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二)管理会计能够促进内部控制各环节的顺利实施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由此使得内部控制的设计更加合理,执行更加有效。尤其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仅仅停留于制度层面,内部控制无法落地,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相融合,借助于管理会计的方法,构建全面、高效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五、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融合的措施

(一)改善控制环境,为管理会计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的治理环境、组织机制、责权机制、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第一步。企业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的实施,首先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及执行入手,积极调动各个组织、部门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建立组织机制,形成高效的企业治理机制,为企业管理会计实用价值的展现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进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降低管理会计经营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改革阵痛期,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企业必须时刻掌握市场信息,挖掘其自身以及潜在风险,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对各个业务环节所具有的现行及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建立风险识别机制,保证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见性,对未来的经济走向和市场变动做出及时的处理,使企业管理会计能够做出最优的生产经营决策,确保管理会计的及时性、准确性。

(三)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确保管理会计以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其具体执行的控制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于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不断优化内部控制系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应与民间审计相结合,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管理会计分析系统的职能,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突出性问题,从外部视角审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