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学经济管理

时间:2023-05-21 08:37:54

导语:在经济学经济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学经济管理

第1篇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与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经济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基本素质。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实践证明,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学院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面向学院各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归纳起来,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有以下5个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的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熟悉经济领域的生产、财务、行政或者人事、档案、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4)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5)有利于专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相关专业均存在提高信息化程度的问题,新的课程建设需要设计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

二、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是在原管理学院管理综合实验室和原财经学院文科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在经济管理学院组建成立。

1.现有实验室硬件环境

有服务器:4台,保护服务器:4台,51英寸背投:2台,电脑:152台,交换机:5台,空调、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脑桌和耗材等辅助设备若干。

2.现有实验室软件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软件:Premiere6.5、Acrobat5.0、Photoshop7.0.1、ACDSee5.0、CorelDRAW10、FlashSaver、Authorware6.5、DreamweaverMX2004、FireworksMX2004、FlashMX2004、VisualBasic6.0、VisualC++6.0、Freehandmxa、MediaPlayerClassic、Office2003、SQLServer2000、Visio2002、VisualInterDev6.0、Msnmessenger6.0、Realoneplayer、Ul-traEdit9.2+、奥派、诺思、用友、TMT、Java等。

3.实验室运行情况

已开设电子商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诺思物流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营销、证券与期货投资操作实务、单证制作与报关等20余门课。有实验室管理人员6人。

4.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同类实验室相比,起步晚投资不足。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实验于2002年建成,我校管理综合实验室2000年建成,电子商务实验室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硬件和软件投资严重不足,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实验中心被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上千万,而我校文科综合实验室建成投资60余万元,整个西科大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百万元。尤其是专业软件投资不足。例如教师在上《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时,在讲到物料需求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由于没有相应的软件做模拟实验,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证券投资分析》时,没有证券分析软件和证券交易模拟系统让学生做实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此外,实验室人员配备不足,教师对部分软件使用不熟练。

三、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实验室功能设计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类型和定位上,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开发应用型是几种主要的类型。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宜定位在教学科研型。立足点放在“面向教学”和“提供科研支援”上,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既面向本科教育,又面向研究生教育,同时为教师科研提供条件和服务。为满足我校经济管理不同专业的需求,来划分相应的专业功能实验室。

1.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进行面向企业和政府信息化方面的MIS模拟和MIS分析设计开发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的管理技术,为企业和政府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并配合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和项目开发。

2.统计预测和决策实验室

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造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案设计、图表再现等功能,满足统计分析、预决策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预决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分析经济问题和解释经济规律的素质和能力。

3.电子商务实验室

进行电子商务、现代营销技术和现代商业企业管理方面的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提供Internet、EDI技术的商务组织、运作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模拟的开放平台上模拟电子商务中的诸多环节,包括B2B和B2C的交易、CA认证、网上结算、物流配送等实际运作过程,并学习掌握和维护网络企业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在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下从事商贸工作的能力。

4.国际贸易与金融实验室

进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如单证制作与报关、对外贸易实务和国际支付与结算的实验教学与科研。进行金融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分析以及网络银行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满足应用金融工具进行技术分析,实施模拟证券(期货)交易和符合国际标准的项目评估分析等方面的实验及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金融风险、了解经营管理的理念、掌握金融投资技能和投资技术分析方法,配合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政策开展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科学研究。

5.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学实验,具体包括帐务处理、报表处理、财务分析、成本核算的实验等,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管理的实际流程和操作。学生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实际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具备今后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上列各专业功能实验室并不分属于学院相应的系或者专业,每个专业在不同的教学实践阶段使用相应的功能实验室,从而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组合中使用这些实验室的功能,以达到完成本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将在电子商务实验室学习Internet和电子交易的知识,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实践掌握本专业的大部分理论和技能,在金融(证券)实验室了解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的原理和系统。由此,该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完成本专业领域涉及的所有教学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四、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的环境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却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满足学科的科研及教学的需要。因此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要求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不同专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合理配置实验室的资源和实验场所。根据我校经济管理设立的会计、金融、经济、外贸、管理等各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色,使实验室具有一专多能、灵活使用的功能。能充分满足一般的管理、经济、财经类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以及各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基础训练。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第2篇

2008年,我院继续秉承"教师是办院之本,学生是兴院之源,教学是立院之基,科研是强院之路"的理念.坚持"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科建设

1.抓好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我院已制定了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的2007-2010年的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进一步落实:积极培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旅游管理等学科,力争在新一轮重点学科申报中再有新的突破.

2.做好"十一五211"的建设工作.按照已经确定的"十一五"211建设计划,落实在2008年度的各项工作,使我院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在已成立的管理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我院管理学科的发展.

4.做好第十一次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在2008年第十一次学位点申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优化结构,继续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举措.

1.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短缺的人才.高薪招聘3-5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引进1-2名教授;引进1-2名紧缺专业有实际经验的教师.

2.通过自己培养和再培养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选留3-5名博士,选派3-5名教师到国内一流高校去访学,博士后研究,选派5-8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合作研究.

3.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教学,科研,管理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完善教师员工的考核制度,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三,人才培养

1.本科教学仍然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中心.在现有本科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上,进一步重视本科的教学质量工作,完善教学督导制,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加大双语课的比例;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

2.加大本科招生制度的改革.争取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专业试点面向西北大学理工科的二年级招收学生,加大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3.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过程管理.一是加大研究生招生中的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二是试点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打通培养,硕士研究生全部实行两年制,加大硕士研究生直博比重,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三是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动态考核制度;四是重抓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考核标准.

4.MBA教育重在提升品牌,提高层次.在现有MBA教育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提升品牌,拓展发展空间,为争取得EMBA的办学资格.

5.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对现代经理人培训中心,研究生课程进修中心进行进一步规范管理.

四,科学研究

1.提高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鼓励出高层次科研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从数量上已有了明显的改进,但高层次刊物偏少,2008年包括后续的发展是力争出一批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2.进一步重视项目的申报.尽管科研项目数量和到款经费纵向比较明显增加,但是横向比较明显不足,进一步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力争拿到2-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进一步重视奖项的申报.重视奖项的申报,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评价体系,力争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能获得高层次的奖项.

4.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德企业研究所,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已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应进一步重视国际合作项目,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五,学术交流

1.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2-4个国内学术会议.2008年争取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留美经济学会议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西部大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2-3国内学术会议(第二届政治经济学年会,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及院长联系会).

2.各个学会,所,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学术活动.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陕西省证券研究会,中德企业研究所,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积极开展多种学术活动.

第3篇

关键词: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历程;目标;对策

中国林业的发展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领域里的重要分支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向着可持续、循环经济的科学化方向拓展。探究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林业学科发展至今,它也面临着现代经济形势下林业经济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等的变革挑战。如何适应现行林业的快速发展,是林业经济管理学首要的目标。针对以上问题,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1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1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不断规范,以及科学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了林业。各个国家对林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这就是产生林业经济学的起因。由于林业产业产生的利益分布不均,在林场主和森林工业资本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人们为了能够从林业产业当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开始着手对林业资源展开调查。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学科的重要分支,很多研究人员都开始从事研究林业经济的问题,这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不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对资源的滥采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现在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生态环境破坏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灾害与次生灾害。随后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也融入了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这就是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1.2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情况

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是始建于1959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国10多所林业高校布点,并且30多年来为我国的林业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量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人才。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初期,林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空前加快。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林业经济问题,在建设初期,我国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有的只是针对性地对农业经济中的一部分林业经济问题的相关研究。当时我国缺少专业的人才来解决林业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与经济问题,所以当时的林业迫切要求开设林业经济管理方向的科学研究。同时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形成了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在初期,我国开始对林业展开研究,我国首先向其它林业上相对发达的国家借鉴学习,在通过对苏联林业经济体系的研究后,我国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各高校加大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近年来,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方向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以及渐渐地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

2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目的

林业领域的相关学科种类繁多,林业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经济科学与环境、资源、生态等学科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这其中有林业经营管理学和林业经济学等学科。森林产业的产值巨大,林场主,客户,林业衍生产品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还与另外两个体系发生了影响关系,分别是生态系统和环境协调发展系统。林业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采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开采。有人说,开采生态资源就是破坏生态。这句话并不正确。在开采森林资源的同时做到合理开采,种植树木,协调好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林业经济管理学在这里就起到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应运而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的发展让林业经济发展得到了深化,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也是的利益最大化,资源再生最大化。林业经济管理学就是这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学科,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这就是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成立的重要目的。

3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未来发展的对策

3.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国内经济形势的特殊情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是来自于林业的快速发展。所有经济形势的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人才的供给。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体系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木材和林产品贸易是一个专题,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把关,都需要相关人才的管理。林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难以把控的领域,林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宏观管理要求也较为严谨。林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就对管理者有着多知识领域的要求。管理模式往往需要开拓创新,同时从业人员基础的理论知识要相当扎实,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实现再创造。林业经济管理学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3.2科学团队的建设。

理论研究产生科学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研究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团队。一个分工明确的理论团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并加以分析,往往能够产生新的理论,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经济的理论指导,也是联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是可持续的,高效能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科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完善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健全学科理论研究。我国的林业科学研究在应用到实际当中有一定的困难,科学的团队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研究出现代化的设备,投入到生产当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做到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污染环境,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3.3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

第4篇

关键词:统计学;经济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32

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经济管理的效率与合理性。由于经济的涉及面广且影响因素较多,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理论,从根本上处理经济管理问题。实践表明,统计学在当代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理论,并且将其合理的应用于经济管理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统计学概念

统计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以数学的搜索与整理为前提,以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可对经济学等多种现象做出正确的解决和判断。进入新时期,经济学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局势,其发展需要有力的理论支撑,统计学的特点与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都能够吻合。目前,统计学已经在经济管理的多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代经济的发展是有管理学与经济学共同构成,管理是经济的重要方面,管理学同样具有复杂性,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完成管理活动,要促进管理手段的合理化,就需要统计学作为支撑。

2统计学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2.1统计学可以合理化企业报酬分配

职工的薪资分配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企业报酬分配问题,数学在职工的薪资分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数学可以作为员工薪资定量计算的辅助工作,能够确保员工的利益合理化。对于企业发展来说,统计学主要可以用于企业职工的薪资比例调节,从而使企业形成一种公平的气氛,促进员工积极性的提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充分利用统计学的有关规定

经济问题是庞杂的,统计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可以解决经济学发展中的多个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后,经济的发展要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的统计具有多样化的手段,在经济政策调整中具有促进作用。另外,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统计学也使管理过程更容易。数学公式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对象中,数学的量变和质变关系可以解决经济学发展不稳定问题。数学也是十分严谨的学科,所计算的经济学数据可供经济学者和企业作为依据,经济学发展和研究的严谨性与数学保持惊人的一致。

3统计学在当代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数学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市场分析是营销管理的前提条件,数学的众多理论都对经济学营销管理提供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统计学可以帮助企业计算日常的销售情况,分析市场的未来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缺少统计学这一保障,营销管理会显得比较混乱。并且作为经济学的关键工具,通过间接的和直接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分析出营销所需条件,使企业营销更加顺利。

3.2统计学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JP3]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中较为复杂的部分,涉及大量的数据和表格,统计学的应用不可缺少。统计学可以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数据统计,了解员工的学历、工作经验等基本状况,以便于在招聘和人员分配上更加合理。另外,员工具有个性特点,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统计学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分析员工特点的工具,使管理人员了解员工的个性特点,使人力资源调配能够更加合理,同时满足员工的个性需求,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统计学还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提供必要的依据,抓住人力资源分析的重点,从而使人力资源能够全方位、高效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3统计学应用于审计中

[JP3]现代企业离不开审计,审计可以使企业发展更加规范,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统计学应用于审计,主要体现在其样本统计上,由于每个样本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只有采取统计学的理念才能审计更加合理,抽样更加高效,使每种概率都能够有样本的加入。可见,在审计实务中,统计学的介入是一种必然现象,要确保审计的准确、灵活和高效性,必须认识到统计学的作用并且正确应用统计学理论。现代审计也处于发展过程中,审计的合理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统计学作为审计的基础工具,可以促进审计的合理性,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总结

统计学是数学重要理论之一,统计以解决多数据、复杂的问题为主。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审计、还是在预算和管理中都遇到较多的数据、图表问题。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具有指导意义。通过统计学的应用,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审计人员更轻松的获得员工和企业的基本信息,并对企业做出评价与策略调整。当然,我国企业在统计学的应用上还不够,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对统计学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使企业员工与管理人员进一步认识到统计学的作用,也能够掌握更多统计学的应用方法,从而发挥这一工具的积极意义,解决企业内部的多种问题,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 学制 考试科目 复试及加试科目 001经济管理学院0535-6902283 020201国民经济学 01宏观经济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

02区域经济与城乡一体化

03经济统计与金融分析 三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20经济学综合 复试: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当前经济时事 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两年 ①101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④939农业经济学 复试:农村区域发展知识,经济学知识,重大时事 120200工商管理 01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2国际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

第6篇

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整合教学资源、调整实践教学比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实验实践环节的精心设计,突出以学生为本、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协调发展,坚持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了结构清晰、特色鲜明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和改革思路

学院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学科建设、办学特色和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度,以“跨专业、跨学科、大中心和现代化”的新型实验室建设理念,跨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尽可能避免走低层次重复设置的老路,充分考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和优势,坚持“地经渗透、工管结合”的发展思维,体现我院重点学科优势,坚持满足教学需要作为实验室工作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整体综合优势、高效率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基地。

“十一五”期间,学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和整体推进的原则,分两个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2006—2008)以教学评估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大力建设实验室,实现实验室建设办学条件标准化。第二阶段(2009—2010)提升经管类实验室层次和水平,达到财经类院校先进实验室水平。

二、构建协调完整、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要求,按照整合学科资源、突出重点、开放共享、打造特色的原则,突出地质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交叉与融合,突出工程与管理的结合,以工程的教育理念打造经管实验中心。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素养训练、综合创新训练相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一新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用整合的思路重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结构,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课程理论教学的旧模式,着力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优化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分离,按照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课实验、综合实验等模块独立设置实验课,并单列学分。使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类型的教学实验可以在实验模块内进行内容的重组与更新。同时,进一步明确分工,规定学校主要负责总体教学体系设计,院系认真组织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侧重抓好课程实验实践内容体系的完善。

充分利用我院多学科的优势和地矿类的院校特色,积极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重新整合实践教学系统,对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删减或更新,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实验项目,努力实现整体优化。

实施科研素质训练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将创新基地设在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创业创新活动等。将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以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手段,促进虚拟、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有机结合。

三、形成科学合理、资源共享的实验室体系

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断调整并逐步优化实验室的宏观布局。坚持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以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按照适应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为原则,对照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进一步整合优化教学设备资源,打破按照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格局。突破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三者之间的界限,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多功能综合实验室,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能。

院校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搭建了包括学生基本素养训练平台、课程与专业实验训练平台、综合实验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性实验训练平台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式实验室教学体系,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新体制

学院坚持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从培养地质经济复合型人才出发,按照基础性、公共性、综合性等实验实践教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逐步调整实验实践管理体制。

组建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实行学校统一管理和委托相关院系管理相结合,将原来由院系、教研室管理的功能单一的部分实验室整合为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中心,理顺隶属管理,明确工作职责,促使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努力适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和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大目标。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建立上下一致的实验实践教学组织系统,明确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承担的责任,逐步形成职责分明、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谐有序的实验实践教学组织系统。

第7篇

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林业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问题备受重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

二、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大约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然而,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然而,我国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就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三、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功能:其一,教学功能;其二,科研功能。

1、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然而在现实中,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四、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1、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然而,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

2、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五、结语

第8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双证书制度

经管类职业技能素质是指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熟悉市场发展的态势,掌握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是形成个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为提升学生的能力和专业教学打下成功的基础。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打破了原先的封闭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业务中去,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全面的掌握和应用,扩大了知识的范围,还可以拓展知识内容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经济与管理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应用管理研究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的知识和专业的基本理论,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怎样加强和提高经济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水平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为确定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调查组探访相关企业进行了就业方向调查。

(一)工作岗位分析

为进行有效的工作岗位分析,本文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零售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工作岗位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对200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以及在校生,通过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调查,最后确定了从业岗位中学生应具有的能力(见表1),针对每一种能力我们设置了实现该能力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职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研究实践五个层级,五个层级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训锻炼,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方面逐步得到提升,最终成长为优秀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见图1。其中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等课程群,充实学生的基本知识,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实践打好基础。专业操作技能:根据经济管理类企业具体的业务特征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期货交易、外汇交易、国际结算等实践课程训练。职业技能实训:通过商务礼仪、领导科学、管理沟通类课程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级人才;通过品牌管理、销售管理、项目管理、商务谈判等课程训练学生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高级人才;通过金融沙盘演练角色模拟及手工会计演练的体验式教学,培养高级金融、财务管理类企业管理人才。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是真正检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知识体系和实战能力的环节。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特别是在相关企业的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其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专业研究实践:这里研究实践是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鼓励学生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从企业的运营管理者的角度,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进而撰写论文。另一方面,研究实践也可以结合相关事业部及行业标杆客户研究成果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服务。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路径分析

(一)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与相关行业优势,为了形成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应用相关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中的行业专家,建设以这些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签署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协议,学生毕业前到企业实习,企业相关专业人员进学校兼职教课,从多个层面实现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制定出“订单式”培养方案,使经管类的毕业生更加符合公司的要求,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寻找相对应的合作伙伴,大力推广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和职位,教学内容与专业水准的四个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开展以“经管学院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到经管学院兼职”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双向挂职”活动,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探索学校、行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大课堂”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依托行业办学,形成“学校+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4]。探索学校、行业和社会相结合的“大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开展行业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和学生参与实战型经营,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形成“课堂即职场、实训即实务操作”的创新型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真正实现“毕业零距离上岗”。组织专业教育走进企业,参与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将企业一线的专业知识、技能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保持教学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改革教学计划,强化实训课程和素质课程的比重,以保证课程内容与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的一致性。

(三)探索体现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及评价体系进行改革。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以及行业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生存能力进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即通过灵活考试方式和试题考核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例如,《销售管理》及相似课程的营销技巧培训课程中,试图以销售业绩作为评价的关键点,《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中,实行以行业资格证代替考核。

(四)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岗位技能考核和社会职业认证标准

为了满足社会上就业所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要求,“双证书制”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基础上,还至少需要获得一项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作为毕业条件,如商务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助理营销师、市场分析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国际商务师、单证员、报关员、会计师、风险管理师、寿险理财规划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实现岗位技能考核和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在校园内就可以让学生完成上岗前的相关职业培训,从而提高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需要必备的职业素质为出发点,从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度”四个方面设计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实施路径。可以实现专业知识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衔接,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高校教学的质量,可以更多的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经管类人才,也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提供了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恒斌.地方性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11).

[2]胥朝阳,范绍庆.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的设计.武汉科技学院学报[J],2006,(04).

[3]蔡文娟,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4]金涛,陈媛.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第9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校企合作

经济管理人才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怎么样可以更好地让经济管理人才一出学校就可以快速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本文将从学校和企业合作两个角度来分析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希望能为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提出一点参考意见。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从字面意思来看,不难理解,校企合作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共同合作,互利共赢,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最终目标。当然,学校和企业合作也并非字面意思如此简单,其包含着两个方面。

其一,学校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培训,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所考虑,也是为了学校的知名度和招生工作考虑。

其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可以借此机会发现可用的人才,为自己所用,招入麾下,发挥其光和热。

总之,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再仅仅存在于理论,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正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向着相互合作的道路上迈进。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1.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虽然,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提高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学生理论知识是否扎实也会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于经济管理教学中的校企合作,也要切记以扎实的理论为主。因为,只有好的理论作为支撑,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具体到经济管理的学科,学校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经济学为基础的教学,再辅助以管理学的课程,并教育学生在企业实践之时也要时刻关注到理论的发展。

2.加快学科的建设步伐

经济管理类专业和众多管理类专业一样,有其局限性,理论和实际往往脱节。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短时间内寻找到工作。企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认可度不高。由此可见,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建设不可怠慢。校企合作制度广泛开展,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的岗位需求,从而明确相应职责,使得学科的针对性大大加强,不再成为一门鸡肋专业。校企合作中多门课程的设置使得教学各环节完善起来,例如,基础能力培训、核心技术训练、岗位体验等,这些环节的完善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飞速提高。这些都为学生最终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也为经济管理这门学科加快建设步伐提供了无限动力。

三、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探求

1.专门化机构的建立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能仅仅存在于制度中。有一个相应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此事,会有更高的效率。该委员会并非一个摆设,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可以对合作的企业进行考察和筛选,从而帮助学生提供真正可靠的可实践名单。这是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也是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态度。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委员会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从合作企业中挖掘实际管理的经验,定期给学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展开培训,这也不失为接轨社会的好方法。而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掌握到的学生最新消息,将优秀毕业生“收入囊中”,成为企业的管理者,为企业未来的发展不断做出良好的铺垫。

2.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学校和企业能够展开广泛合作的基础就是两者互利共赢模式的发挥。目前为止,最好的合作模式就是企业将对所需的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反馈给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名义上报学校,由学校最终实施培养该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经济管理人才,并协调好学生的最终就业。当前,学校中的企业管理定向班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生进入校企合作的定向班之后,不但要在学校定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还需要到企业提前熟悉环境,不断培养他们的企业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为其未来在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合理化资源的利用

毕竟任何企业都是盈利性组织,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成本和支出。校企合作委员会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桥梁,也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开展相应的工作。因此,学校方面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而不是一味将压力转嫁于企业,这样才会有更多优秀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只有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资源都得最大程度的利用,才能加快推进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渐深入,并朝着有利的方向不断地发展。学校方面,优秀人才的输出是其办学的根本目的。企业方面,优秀人才的流入是其未来发展的原动力。两者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提高,我们的社会经济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宋鹏,徐秋发,朱雪珍等.关于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校高技能人才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