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1 08:37:55
导语:在教育目的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人的全面发展”之本意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科学概念,有其特定的科学内涵。目前,理论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其一,“能力全面发展说”。该说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概念提出的特殊背景,认为马克思是把人作为生产力要素,而不是着意于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来考虑的,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二,“德智体全面发展说”。该说法认为,创始人在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时,除了深刻地、详细地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考察人的发展外,他们同时还把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完整的社会人来考察人的发展。这样,人的全面发展就不仅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还包括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才能和志趣等方面的充分自由发展。其三,“多层次发展说”。这种观点持有者内部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面的”发展,即一般性能力的发展或叫“均匀发展”,要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和建立极大丰富的社会关系;第二层次是“自由发展”,即使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个人可以从主体设定和主体选择来体现内在差异性,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的发展;第三层次是“充分发展”,即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主体的人经过自由选择而确定了发展方向之后,主体就在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完善,最终使自己获得设定活动方面的最充分发展。至此,人最终达成了自己最高级的需要,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以上几种观点虽然各自阐明了不同的全面发展观,但是无一例外地表达出:“自由发展”乃是“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创始人的著作中,几乎在一切场合都对“全面发展”赋予了自由、充分等特征,例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等。由于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关于“全面发展”含义的周全细致而条理分明的界说,研究者都“只能从马克思的有关言论中去体会他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从中提取出一些基本规定来。”因此,这里所获得的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解,也决不是绝对的、统一的,普遍适用于判断全面或片面、是或不是的标准答案。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即身心各自获得均衡发展以及身心两方面能相互适应的发展。所谓“充分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水平给我们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这里所说的“现有水平”,不仅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个体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自由时间里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从事活动,使自己得到的发展。换句话说,“全面发展”也就囊括了“自由发展”。
结合作者后文关于全面发展的两处描述:“‘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人的各个方面在同一时间并且均等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意味着教育者必须促使受教育者达到这八种智能的最低值,”可以推断出作者关于“全面发展”的主要观点和基本主张,类似于上文“多层次发展说”中的第一层次即“一般性能力的发展”,可见作者简化了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并且这样的理解极易导致一种“平庸发展”的倾向。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如果把“全面发展”做“平面解析”,那么全面发展分为横向的“全面”和纵向的“发展”两个维度。所谓“全面”,是讲“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强调“发展什么”。而所谓“发展”,则是讲发展的程度,强调“怎样发展”。或者说,“全面”是“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而“发展”是“全面发展”的目标。在理解“全面发展”概念和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时,又常常会走人这样的误区:注重了“全面”忽视了“发展”,关注了“全面发展”的内容而忽视了“全面发展”是个教育目标,以致造成一种误解,似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不重视学生的发展,而只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容器”,使他们被囿于“圆形监狱”里无法“自由发展”。
二、何为“人的本质”
众所周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人的本质观”基础上的。马克思在1845年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事实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黑格尔唯心论的影响,把理性、自我意识和自由看作人的本质。第二阶段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认为“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第三阶段才达到科学的认识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时起,马克思与历史上的思想家,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划清了界线。马克思指出,必须从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对“人”作出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与他的物质生活条件直接相关,与他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直接相关。而那种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则不但不能解释“人为何片面发展”的问题,更不能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道路。
何文指出:“我们在阐述人的发展理论时普遍流行的一种提法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却忽略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里明显有两处不当。其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要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这只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状态(或者表现)的描述,而不能由此推断出所谓“流行说法”所持的人的本质观就是“全面(发展)的人”。作者这样的逻辑推理是行不通的。其次,早在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的根本属性就是“现实性”和“社会性”,而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所谓“神性”、抽象的“理性”、“自由”、“自然性”等等,都不能揭示人的本
质的根本属性。由此看来,“自由的人”并不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
三、对“自由”的解读
在对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讨论与研究中,论者认为要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前加上“某某”时,已经把着重点放在了“某某”上。上世纪50年代提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前加上“因材施教”时,有学者批评其实质是“全面回复唯心主义‘个性论’的偏向”,而这里提到加上“自由发展”,也大有回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为什么这么说呢?要从关于自由的解读说起。
《课堂面对面》系列专栏,主要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师报》编辑梁恕俭老师和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卢望军老师共同执笔,旨在通过理论展示+课例分析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展开分析和探讨。
本期的讨论主题为“教育,因人本而温暖”。梁恕俭老师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追求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应回归人本,要在民主的课堂教学中达成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最终目标。卢望军老师则从教学中的四件小事,以实例阐述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真谛。
两位老师关于教育最终目标的反思与实践,也给广大读者留下了反思,即如何回归人本,还课堂以本真,实现育人与求知的双重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05-02
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别的分水岭。有的说“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有的说“教育说到底,是自我教育”,有的说是“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
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提起课堂教学,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只做到“授人以渔”即够了吗?从关注每个学生未来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既非“鱼”也非“渔”,而是在授“鱼”和“渔”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会做人,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工农商学兵”;会学习,出水自知两腿泥。曾经为了“渔”,教师开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着意培养钻研的习惯、思维的方式。殊不知,教师的“授渔”远不如学生的“索鱼”重要,学生弄到鱼的方法自然要比想吃鱼要困难得多。渔,乃雕虫小技耳,在直立的善学的智慧的人面前,何足挂齿!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学生不想“鱼”的时候,教师即使授之以“渔”也没多大用。但许多老师都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在人生意义的指引下,在习惯养成的自觉下,学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自然而然,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
遗憾的是现行教育却不重视“育人”,不教会人“学习”,而是把臭鱼烂虾一个劲地往学生脑子里塞,不管学生有无需要,把活蹦乱跳的孩子硬按在池塘边让他们手持钓竿,呜呼,“人”之不存,“学”将焉附?
学会做人,要给予课堂民主,师者应自觉站到“学生公仆”的地位上,而不是吆三喝四耀武扬威;学会做人,要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质疑,允许有不同答案,而不是统一规范,标准划一,千人一面;学会做人,要崇尚道德,弘扬真善美,鞭笞虚伪,斥责敷衍,务实求真;学会做人,就是学会与人性的弊端作斗争,与人生的理想共飞翔。真正学会了做人,也就学会了学习。
【摘要】陕西中医学院基于目标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明确培养的目标,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素质。
【关键词】目标培养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医疗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成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的重点课题。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不能完全满足高速发展中的现代医学教育需求,本文通过陕西中医学院基于目标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了解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以便更快的适应临床和科研工作。
1 我国目前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内容相对固定,形式相对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中贯穿课堂讨论,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技能培训等方法,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的目的相同,都是将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
但医学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尤为重要,比如20年前的儿科学教材解热镇痛药是阿司匹林,而现代药理学早已证明阿司匹林可导致新生儿出血性疾病而禁止使用。所以让学生了解医学的发展,掌握每种教材的区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为此,我们提出基于目标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
2 改革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院为适应目标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2.1 基于整合全陕西省师资,实现优质医学师资共享。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保证。优质教育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是现实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跨越的一大瓶颈。这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共享优质医学师资是实现高校优势互补,提高办学社会效益的有益尝试,不仅可以缓解高校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并能促进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共享优质师资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搭建平台是共享优质医学师资的关键环节。2005年9月启动了“临床医学大讲堂”。该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汇集国内名师、专家及优秀教师,与我校师生零距离开展常态性学术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带来全新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及自身创新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热情,对现有师资也起到培训、带动和示范作用。为了“临床医学大讲堂”的顺利进行,成立了相应管理机构,由一名处级干部分管负责,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及专用设备,保证了此项工作常态高质进行。通过共享优质医学师资,我校师资队伍的教学、医疗、科研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受聘的教学名师和专家,在我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精品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医疗实践指导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2006~2011年我校中标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及各级成果是2005年以前10年总和的5倍。并且涌现出了8名省级及校级教学名师,18位省级及校级名医。
通过共享优质医学师资,大大促进了我校的学科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妇产科学被批准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妇科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重点学科,2007年、2009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二等奖各一项。
共享优质医学师资,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求知欲望。近3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上研率逐年递增,2011年达到67%。
2.2 基于教学内容更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备课。
教学内容的更新体现的形式和结果多种多样,临床医学院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体备课和多种形式的改革措施。为了让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一次性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教师把每年的执业医师应试的重点、难点,甚至历年真题写进讲稿、PPT,把历年来的考研的真题、侧重点带进课堂。因为这些知识无论是考研、执业医师应试在教学内容上都是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这样不仅能真正体现厚基础的教育理念,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目前各个医学院校学校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7版教材,然而6、7版教材之间的不同点、更新点在哪里。比如7版的妇产科学教材取消了“宫颈糜烂”这一病名,代以“移行带”。这不是一个简单病名的更改,而涉及目前临床上过度治疗“宫颈糜烂”等相关问题。如果能将这些更新点全面告诉学生,即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最新医学动态,学生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2.3 基于素质培养,开展人文关怀教育。
医生的工作对象是社会人群,日常工作面对的是患者及患者家属。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开展医德教育、人文教育、医疗法律知识教育、医患关系教育等多方面的人文关怀教育。然而,在我国的各个教育层面中对于这项内容,都有所忽视。长期以来,对于医学教育我们寄于更多的期望是传授和获取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着重在入校、每学期开学、毕业前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开展开学时、毕业时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名医大家”讨论,开展宿舍为单位的学习动员讨论,使学生真正明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含义,学生自感受益匪浅。
3 教学模式更新的效果评价
通过近10年改革教学内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考取全国著名医学院校(如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的硕士研究生比例在逐年上升。2006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2001级为首届招生)13%,2011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达到67%;学生就业率由2006年88%,上升到2010年的95%以上。说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总之,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实习医生,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与医学生自身努力密不可分。但科学合理先进的教学模式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使新时期医学教育朝着更宽、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我们将任重而道远[1]。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伊顿公学 教育 大学数学 教育目标
一、伊顿公学的教育目标和重要性
在英国伊顿公学(Eton college)的网站(省略)上,列出了这所著名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它们是:
・Promoting the best habits of independent thought and learning in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Providing a broadly-based education designed to enable all boys to discover their strengths, and to make the best of their talent within Eton and beyond;
・Engendering respect for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and th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boy makes to the life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Supporting pastoral care that nurtures physical health, emotion maturity and spiritual richness;
・Fostering self-confidence, enthusiasm, perseverance, tolerance and integrity.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目标(简称伊顿目标)和增加对它的解读,除了上述英文原文外,本着尊重原汁原味的原则,将上述目标翻译如下:
・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追求完美中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最好习惯;
・提供范围宽广的教育环境,使所有男生在伊顿校内外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他们的才智;
・引导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和团队协同工作的重要,认同每个学生给学校和社区带来的影响、作用和贡献;
・支持和鼓励对人牧师般的呵护和关爱,使学生身体健康、情感成熟和精神富有;
・培养和养成自信、热情、坚韧、包容和诚实正直的品质。
可以看出,伊顿公学不以僵硬的条条框框式规则束缚学生得思想和行为,不以有利于某个宗教团体或党派利益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以当今社会先进、无私、核心的价值观念熏陶和教育学生,以最有利于学生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伊顿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满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蕴含了和谐、公平、公正、积极向上、博爱等先进社会的元素。可以想象一批批年轻的毕业生带着伊顿人文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从伊顿走向社会,容易与人和谐相处,有效合作,以自信、热情、坚韧、包容、诚实正直、情感成熟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等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氛围,构建起稳定和良好的人文价值结构,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和谐程度,提高社会的人文文化水平。在工作上,追求完美,善于独立思考和学习,持之以恒,不折不挠,价值观念稳固,精神动力强大,这样容易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做出创造性的工作,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以及社会管理上做出创新和成就,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文化的发展。
事实上,伊顿目标中的这些人格特征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合作,政治、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是世界各国所推崇的主流人文文化,是区分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一种重要标志。具备这些人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人在国际上更容易地与不同文化的人相处和交流,从而在国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占据优势和主动,赢得他人他国的尊重,甚至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因此,关注和研究伊顿的教育目标,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教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在英国有五年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在国内多年从事大学数学教学和研究,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教育对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品质培养的不足。本文从伊顿教育目标开始,从大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培养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问题,探索如何把大学数学教学和提高伊顿目标中的人格品质结合起来。
二、大学数学教学要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
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过于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重点放在概念、定理及其逻辑关系上,教学的目标仅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数学计算以及数学建模等能力。教学方法上,强调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究艺术,课后要认真检查和批改作业等。教学是在教师们自己的摸索和体会中前进,行动分散,低级地重复前人走的教学之路。对于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对于如何安排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性格品质涉及少,这方面的研究和实施方法少。这样的教学把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分裂开来,忽视了学校的最重要目标是要培养人格品质。同时,目前的教育管理方式局限性强、缺乏集体的力量、落后、水平低,会阻碍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广泛传播,降低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停滞在低起点和低水平的重复中。
要改善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不重视人格品质的培养的状况,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国家、省、市等教育部门组织一批有经验的水平高的教育工作者,组成一个团队,或者协会,针对不同的学生来源和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研究课题,专门地和长时间地研究和探索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借鉴国外的成果,制定出兼顾培养学生人格品质的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实施办法,然后逐渐完善并在很多学校推广。在学校内也组建类似的教学服务平台,减少重复性的工作,增强工作的协同性,让老师们,特别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们,一开始就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按照专业知识和人格品质二者兼顾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和研究,使学生不仅学到数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在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结合大学数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增加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方法
数学是人们研究自然界和数学本身的抽象世界中数、形、运动变化、推理和行为等模式的空间结构和数量关系等性质的科学,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渗透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地理等自然科学和语言、音乐、绘画等社会科学中。数学的发展主要是伴随世界工业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来的,具有如下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严格的准确性。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文化价值。学习数学可以改进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思考问题严谨缜密且有深度,善于洞察真伪和抓住本质,工作和生活计划性强,办事条理有效率。同时数学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可以提高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大学数学的教学与改革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些特点,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和处理好讲授数学理论知识与培养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关系,在教学方法和管理上做到既兼顾理论知识教学,又做到了从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提高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品质。具体可考虑如下几点:
1.注重数学美。数学中一些概念、性质、定理和推导及证明中含有很多美的东西,如抽象美、严密的逻辑美、精确美、对称或反对称美、符号或公式的形式美、平衡美、守恒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等。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数学美,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分析概念、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把美的东西讲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并通过布置训练思考题、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和思考中理解和欣赏数学美,让学生体验到追求美的快乐和价值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培养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逐步养成追求完美和真理、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品质。
2.利用数学知识和理论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思考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布置思考题、提问和评论等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去伪存真,反复推敲,苦思冥想,确定思考的方向,练习思考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的品质和下结论做决定的能力。具备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思考品质是创新和创造的必要条件,是一个人性格品质中重要的方面,能克服人云亦云、跟风和肤浅的缺点,容易为社会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3.在数学问题的求解和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和尊重个体与差异的品质。一般地,数学问题的求解思路和方法有多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不同人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分享对方的劳动成果。在教学中,除了讲授外,教师要通过对一些数学问题,多组织一些活动和采取一些方式,如随堂提问、问题征集、不同小组的问题回答、作业题检查和解答等,让学生多参与、多配合、多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个体的了解,认同不同个体的差异,增加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认识到来自不同家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普遍存在差异,不同特征的个体组成了集体,感受到相互间协作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养成尊重个体,尊重差异、工作相互配合与协作品质,提高团队意识和精神力量。
4.在教学中要以牧师般的爱来关爱学生,感化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像宗教牧师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通过谈话、询问等方式多了解,多帮助、多鼓励、多引导、多肯定、多包容,通过教师的真诚和爱心行动使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良好风气,培养和提高学生热情、正直诚实和包容的品质。
5.以数学史和数学家的事迹和成就来鼓励、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历史、发展和应用,讲述数学史中的一些典型故事、数学家的科研成就和精神追求等,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精神的力量主要来自宗教和信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宗教的发展缓慢、范围窄、影响小,这更加需要教师们以各种方式和各种宣传教育材料,鼓舞激励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动力,填补缺乏的不足。
当然,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群体包括教育管理人员的性格品质的影响,需要教师具有伊顿的人格品质。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自己的努力,让我们拥有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拥有自信、热情、正直、包容等伊顿目标中的人格品质,以教师的整体力量影响和带动学生。
参考文献:
[1]伊顿公学的网站:省略.
[2]石艳.全面关怀-从“伊顿公学精神”反思中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当代教育科学,2006,(2),52-53.
关键词:艺术设计;社会实践教学;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52-01
一、设计类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社会实践过程是专业素养和社会适应力的双重培养。首先提升学生综合应用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其次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鉴赏和分析各种设计行为,产生有创意的设计概念和灵感,并将设计思路付诸实践;另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里,艺术设计的材料、技法、风格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还应注重学生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包括文字、口头和视觉形象的表达,训练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对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重大影响。设计离不开与人的交流,唯有清晰的表达设计的构想和意图,才能获得认同,让别人接受设计创意。
二、设计类学生个体创造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社会实践过程是通过综合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充分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艺术构想和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培养创造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艺术设计教育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感染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国外设计教育界同行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英国文化委员会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一个投入资金7000万英镑的项目——“创造与合作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综合艺术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提高。
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充分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艺术构想和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也许比什么都更重要。
三、设计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目标
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集体配合、共同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合作态度、协调能力能够获得感性的体验和有效的训练。实践学习的过程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就艺术设计教育来说,是感悟、想象、获得灵感的过程,也是思考、发现、合作的过程。
很多艺术形式都要求参与者的集体配合、共同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艺术设计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态度、协调能力能够获得感性的体验和有效的训练。艺术教育更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论。英国文化委员会“创造与合作工程”项目的主持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就艺术教育来说,是感悟、想象、获得灵感的过程,也是思考、发现、合作的过程。
四、设计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强化的培养目标
是否能具有独立执行设计业务的能力作为设计院校毕业生是否合格的评判标准。目前,大多数设计院校的设计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绝大部分院系(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学生设计制作基本是假设的课题,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如设计分析、材料及预算、工艺流程、现场施工、分色出片、印刷流程等知之甚少。
作为社会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手段,从一些艺术设计教育相对较发达的国外高校看,他们在教育都努力争取社会、企业、慈善机构等的支持。学校设计教育的发展与企业有密切关系,企业资助设计,资助设计竞赛和展览,提供设计机会给设计师或学生,促进了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争取社会、企业、政府等的支持,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期达到提升设计教育质量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下,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根据新的目标建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艺术设计领域中不论是视觉艺术、环境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学生在工厂车间进行实践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的同时,也是提升技艺,训练意志力、提高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从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中了解社会的需求,构建高校的课程体系才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
项目编号:ACJYYB201178;项目编号:201004659
关键词:工程师;培养目标;本科教育;工程师认证
作者简介:杨平(1954-),男,浙江诸暨人,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上海?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7-0052-02
根据文献[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中国现有工程师210万人,大学生中有35%学工科,“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在瑞士洛桑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仅列第48位。可见,我国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文献[2],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失准”。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校在学校类型和办学层次上片面追求“高、大、全”。大量工科院校追求学科专业齐全,争办新学科、新专业,热衷于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这不仅使这些院校办学目标趋同、工程特色淡化、办学层次不明,更使得原有的优势和特色丢失。
因此,为解决当前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失准问题,先明确工程人才培养的分类型和分层次问题,再建立恰当的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无疑是正确的工作思路。以下专门探讨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按照文献[3]的标准体系设计理念,以下探讨的培养目标内容属于: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层面,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通用标准中的本科层次,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中的基本标准类型。
一、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
对于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那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就直接关系到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首先应当确定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工程师分类方法。
根据文献[3],可把目前的英国、美国和中国的工程师分类方法归纳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国外的普遍做法是把工程师分为两类:注册的和非注册的。英国注册工程师还细分为三种类型:工程技术员、技术工程师和特许工程师。这个分类注重的是工程技术角度的难度和分工。正像文献[3]提出的工程师分类建议那种区别:服务工程师主要从事运行、维护与管理,或营销、维修与服务;生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造,产品制造;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设计与开发;研发工程师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咨询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其中,工程技术员就相当于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相当于设计工程师,而特许工程师相当于研发工程师。美国注册工程师只有两类,其注册工程师与英国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程师相对应,职业工程师与特许工程师相对应。我国工程师职称系列虽然是原先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与英美的注册工程师系列缺乏可比性,但在衡量工程师的专业能力上还是相似的和具有参照性的。
文献[2]提出了四个工程师类型划分原则:生命周期原则(工业产品和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运行、服务与管理);成长过程原则(工程任务的胜任能力的提升过程);学历层次原则(本科、硕士、博士);粗细适中原则(工程师的职责要求具体、分工明确、考核指标细化)。文献[3]所提出的工程师分类(服务、生产、设计和研发)依据的是生命周期原则。而英美注册工程师的分类法和我国工程师职称分类依据的是成长过程原则。
文献[1]还提出了四个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原则:服务面向原则;办学层次原则;自身优势原则;未来需求原则。如按照办学层次原则定位:各类型院校与培养工程人才定位的关系为研究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研究教学型院校培养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教学研究型院校培养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本科教学型院校培养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专科教学型院校培养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各类工程师的后备工程师,或者说毛坯工程师。这一点与英美国家的大学相同,而与德法国家的大学不同。差别就在于,同一工程师标准培养,但培养的结果要求不同,一个是毛坯,一个是成品。
二、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目标内涵
在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分类问题解决后,就可按照具体的人才类型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或者说培养标准。这个培养目标的内涵应该是概念明确、定义清楚、易于把握和应用的。
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新近制定的对学士工程师(Graduate Engineer)的认证标准,对我国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很有参考价值。表2列出其三类工程师(应用科学工程师、工程师、工程技术师)的认证标准。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实践教学;情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859-02
Crude Views about Bringing up Priorit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Nowadays
XU Yin-qiong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bility of actual operation.This is decided by the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 focused on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the ability of actual operation,regarded at bringing up of EQ.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loyment; practical teaching; EQ
与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如果说基础教育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的形成,同时兼顾素质;大学教育则注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职业教育就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侧重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形势下,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让学生在就业时更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1 职业教育自身的局限及就业环境决定了职业教育需要将自己的特点开发出来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研究”课题组调查并统计显示:41%的同学上职业高中是因为成绩不理想,65%的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化基础课这个弱点影响到他们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以大学为目标的高中想比,职业高中的生源素质确实要差,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个无路可走的群体,只要定位准确,再加上自身努力,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去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扩大,全球都出现了经济下滑,中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江浙出口型企业大量倒闭或转向国内市场,外资公司普遍出现裁员苗头,没有裁员的公司也勒紧腰带,对招收新员工是慎之又慎,就业市场一片萧条。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高级技术工人这一层面,人才的供需缺口是巨大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同时,国家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实施。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要求;《就业促进法》也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2月3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2008年,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形势基本不变。但是从上半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来看,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建议运用各种投资手段,支持有潜力、专业设置合理、与市场对接密切的高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更新改造实验设施、购置实习设备,推动我国高级技工培养。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和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这一系列国家教育政策为背景的前提下,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契机。
2 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的自身改革和完善才能让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就业机会
2.1 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
职业中学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综合素质较差,他们是义务素质教育中的弱者。为了让学生在目前受金融风暴侵袭而风雨飘摇的就业市场有自己的特点和竞争力,已经有学校开始削减文化基础课程,从而开设更多的专业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甚至有的学校将语、数、外等基础课程削减到20%。诚然,这样做确实能让学生多学到些专业技能,但却是以牺牲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代价,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这样的做法显然不仅不值得提倡,我们还应该尽量加强他们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诸如英语,计算机等对以后就业有直接影响的基础课,更不能放松,夯实基础,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中与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
2.2 专业课程与动手操作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何才能强化他们这方面能力。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目前就业的大环境,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学习,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动力,教学工作就能事半功倍的开展。
如何让学生更系统更好更快的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就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了。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小发明比赛,到工厂实习等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帮助。因此,我们可以压缩枯燥的课堂填压式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教学上面。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兴趣小组、学科竞赛等。
从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现代职业教育是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手工业时期,主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进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实践教学的雏形。随着生产的发展及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大量生产一线工人的需要,因此,开始设立专门的学校来培养产业工人。随着这类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便形成、发展为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可见,职业教育是从对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业人员的技能训练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在它产生的初期到后期的发展壮大,都非常重视学员的动手实践操作。
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2.3 情商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智商一样,情商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 戈尔曼提出:智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取决于其他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是在于个人具有的情商方面的素质及技巧。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反映个体把握与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情商主要与非理性因素有关,它影响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它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加强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2) 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3) 自我激励的能力;4) 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5) 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样,关系到日后找工作的能力和工作后的发展,甚至更广泛的作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商的培养,也同样不容忽视。
针对职业教育的学生,情商的培养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摆脱素质教育失败者的不良情绪,避免自暴自弃。消除学生情感过敏症,包括爱慕虚荣,猜疑嫉妒,自以为是等等负面情感。提高学生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职业中学学生的情感表达很随意,缺乏把情绪控制在既不伤己又不伤人的能力。
2) 认知社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规划,从入学之初就应该将学生的社会定位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应对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以及竞聘和转换职业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说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必将被淘汰,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3) 公关社交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意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公关社交能力是成功的平台。日常教学中应该始终引导学生与人交流、合作。
在教学双方都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之后,教学相长,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更有效率的展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意识;问题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自身的作用、价值和功能的一种自觉认识,是人产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动力和依据。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培养必须提早入手,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加以实施。语文作为小学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职责。
一、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小学语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诸多必要性,我们有必要做好小学语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这项工作。但当前这项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语文教学方法上,它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灌输式教学仍然存在
尽管我们强调改革教学方法已经多年,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在很多语文课中仍然常见。语文教学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互动式教学,灌输的方式只能让学生“左耳听、右耳冒”,无法真正唤起学生的思考。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滔滔讲述,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也打了很大的折扣。
2.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扮演好主导角色,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存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导致很多语文教师都力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绝对权威的形象,只要教师讲出的话和做出的事都是绝对正确的,不容学生质疑。长此以往,众多的小学生都惟教师马首是瞻,不敢也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其不利。
3.挤占学生的自主空间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能够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我空间和时间。尽管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和教师一直以学生分数为导向,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够得高分,能够顺利升学的目的。受这种错误导向的影响,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为了能够让学生增长考试的本领,就给学生不间断地布置越来越多的作业。很多小学生无论是在课后还是在节假日根本就没有连续休息的时间,更谈不上能够发展自我爱好和兴趣了。学生这种自我空间狭窄的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4.对学生的鼓励程度不够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取得成绩的时候更加喜欢受到表扬,因此很多教师都喜欢用激励这一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但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主要习惯于在学生考取高分、踊跃回答问题、遵守课堂纪律等时候表扬学生,在学生提出不同于主流或公认见解时,语文教师往往会采取“纠偏”的说教方式来教育学生,而且也不会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的思维扩展因此而停滞,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建议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是当前提高教育成效的基本形式。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
改变灌输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的认识,进而提高自我主体意识。小学语文课互动式教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参与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实地调查式教学等等。小学生在语文课中通过积极参与,能够充分调动头脑中的各种想法,进而产生操控意识,有助于培养主体意识。另外,情景模拟式教学和实地调查式教学同样可以产生上述效果。
2.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生的自我创造性是自我主体意识的基础,没有创造性的良好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只能是一纸空谈。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要允许学生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打破“一言堂”的旧有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表达出自我观点和想法。学生只有在充分表达自我想法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更多思考的动力,也才容易具有更高水平的创造性。
3.帮助学生拓展自我空间
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必要帮助学生拓展自我空间。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实现课堂作业与学生业余生活很好的结合。比如说,可以布置描写花草的作文,让学生课余时间既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同时又能提高描写事物的本领。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减少硬性作业的布置,增加柔性活动的安排。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柔性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4.积极鼓励学生发展主体意识
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激励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时有时无的,而是要努力坚持的。小学语文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展主体意识,不但要对学生主体意识下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还要对学生错误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体意识作出肯定和赞赏。学生在不断接受外来刺激的同时,不但能够对发展自我主体意识树立充分的信心,同时还能够将已有的主体意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卓有成效地创新教学方式,必然能极大地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覃兵.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育 培养目标 定位 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一、前言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高职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将兼有职业性、发展性、团队性、社会性等综合特点,鉴于此高职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决不能只是简单地提高学生一般健康水平和建立笼统、模糊的终身体育观念,而要充分考虑到上述诸多因素,应该对体育教育培养目标进行全面清晰定位,全面培养学生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能够产生的综合能力,最终能够高效服务社会、最大程度成就自我、幸福生活一辈子。
二、观点
高职体育教育培养目标要脱离原来的简单传授、概念笼统、完成任务式的范畴,进行清晰的全面定位,要将学校体育教育能带给学生们的良性影响扩展到最大限度,要将高职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能实用性人才,将大部分学生都培养成为身体健康、技能突出、性格坚韧、思维灵活、善于合作和会享受生活的高性价比人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和实施。
(一)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将终身体育落到实处
要加强对高职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就应该转变体育教学观念,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出发,体育教育不应该只重视与在校阶段,而要着眼于人的一生,在传授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养成以及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要研究和更新教学方法,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如何锻炼提高的方法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响应阳光体育号召,积极组织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在锻炼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管理能力;要发挥网络优势,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体育教学资源譬如游泳、跳绳、乒乓球等进行主动学习,加强自我锻炼能力培养。
(二)突出职业特色,对口专项运动能力的重点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将来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实用性专业人才,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对人的身体能力有着不一样的要求,符合职业取向的学生的对口专项运动技能培养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胜任以后的工作,从而有效扩大生产力。
要很好地培养符合职业特色的学生对口专项体育能力,首先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于体育的不同需求,譬如导游类专业的学生要求有很好的耐力、旅行线路的较强记忆和识别能力、组织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文秘和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气质、苗条的体型、大方的仪态;机电类专业学生需要有强壮的体魄、较强的臂力来完成一些较重体力工作。其次要根据需求考虑对策,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展选修课、体育俱乐部和社会化体育活动教育模式,因为这些所谓的非常规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更容易开展和实施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展不同体育项目的训练和培训,譬如可以针对性地安排导游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定向越野、周末户外登山等项目的训练;安排文秘和酒店管理类学生进行健美操、形体训练、瑜伽等项目的训练;安排机电类学生进行高强度运动项目和健身力量训练等等。
(三)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职场中,必须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还要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能力。高职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好多个体育项目其实都体现了团体协作的重要性,譬如集体项目中的篮排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的双打、健美操团队配合、定向小组配合等等,但这种概念显得有些模糊和不鲜明。体育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全面规划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首先在每次教学活动中都力争能让学生们建立和谐关系,创设良好的人际范围;其次要营造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经常性地设计分组比赛,必要的竞赛活动是保持团队锐气的必要条件,它能促使我们在学习上更努力、工作上更用心、作风上更顽强;最后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加大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项目的开展力度,建议每所高职院校要持续开展拓展类运动,加大对拓展运动设施的投入;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户外运动中,在玩乐之余体会那种互帮互助、群策群力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合作能力。
(四)保健和救助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救助知识比如简单的按摩知识和扭伤、崴伤、脱臼的处理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不仅能够保护自我,而且在必要的时候给别人以帮助,譬如导游专业学生对游客的施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客人的施救等。
培养学生保健和救助能力,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加大体育教学理论课的比重,给学生传授体育保健常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颈肩腰部按摩知识,让学生了解扭伤、崴伤、脱臼的医学原理和治疗方法,了解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实践操作,切实具备可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