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生文学

时间:2023-05-21 08:37:55

导语:在初中生文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生文学

第1篇

2、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

3、维克多雨果的《九三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4、 狄更斯《雾都孤儿》原译《奥列佛特维斯特》、《双城记》、《远大前程》、《大卫.柯波菲尔》。

5、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

6、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7、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农村学生

初中生逐渐有了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加之语文学科内容涉及广泛,需要长时间积累和学习才能获得学习成效。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存在方式方法甚至态度上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农村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原因并给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目前,由于部分初中生甚至其家长还存在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学习观念,因此,直接导致了学生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向着理科倾斜。作为文科的代表学科,语文自然受到了“冷落”,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热情,往往得过且过。另外,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能力或家庭教育观念的原因,认为只要完成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即可,所以毫无通过中考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观念和想法,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与目标。

上述原因都直接导致了一些农村初中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也成为他们语文成绩较差、水平较低的导火索。所以,语文教师倘若不从根本上扭转学生这种的错误学习观念,那么语文教学则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也就无法提高。

2.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很多的农村学生因为受到家庭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影响甚至小学阶段的教育意识缺失等原因,往往缺乏读书的意识,或者阅读的时间较少,而阅读和知识积累的热情和习惯更是缺乏。

另外,由于农村的信息接受和知识获取相对城市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有的农村到目前为止都无法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获取。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视野自然受到限制。对此,笔者还要为他们进行地理、生物和科技等多方面知识的普及。毕竟语文能力的提高绝非凭借课本中有限的课文或诗词学习就能得到提高,而写作水平的提升更是如此。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知识面较狭窄,包括写作和阅读在内的语文综合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提高。

3.大多存在畏难心理

和小学阶段相比,学生在初中所面临的学习课程增加,各个学科知识点也更加系统化,内容更加细化和深入。不仅如此,初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由于涉及的知识比小学也更加广泛,难度随之增加,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存在学习语文的畏难心理。

例如,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学生最大的学习困难在于对文言文的学习。究其原因,由于农村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大多保存着乡土气息,文学氛围不够浓厚,并且人们日常生活化的交际口语、并不普及的普通话使用和一些粗俗的语言更是常见,当面对文言文时,学生自然会对文言文存在畏难心理,甚至波及整个语文学科,进而对语文失去兴趣。

4.低效导致自信丧失

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需要知识的长期积累和能力的逐步提升,因此形成了周期长、见效少的特点。由于目前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和学生家长依旧比较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面对中考时更是如此,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通过考前的“突击”提升考试成绩即可。然而语文绝非记几个公式、背几个定理就能达到拿高分的目的,因此,他们认为与其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语文上,倒不如重点关注那些“时间短、见效快”的学科,从而丧失了通过语文提升成绩的信心,而学习语文的自信更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二、解决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问题的对策

1.端正态度,培养习惯

相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般而言,教师不妨结合农村和学生的现状与发展相对城市比较落后的现实,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家庭条件来进行教育,这包括家庭生活的艰辛、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等。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自尊和梦想。因此,教师将这些生活现实和学习重要性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受到心灵的触动,从而主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语文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2.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拥有兴趣是促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才能切实可行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语文的知识积累,最终实现语文成绩、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通过科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带来动力。

3.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笔者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采取了一些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三点方法:

(1)就地取材,提高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机地利用当地资源,将农村的元素有机地和课堂教学实现融合,让学生发现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诚然,由于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市要略显不足,所以更应成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文生活化的契机,教师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储备知识与学生进行分享。同时利用教学的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2)转变观念,推荐阅读

实现农村初中生有效的课外阅读,必须对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进行扭转。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的方式,让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让家长知道学生正确和适量的课外阅读非但不会浪费时间,还能实现知识的积累。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也应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观念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其进行阅读书目的推荐。推荐读物不仅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必须能激发学生兴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笔者就曾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苦旅》等图书,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人文素养,以及《牛奶可乐经济学》《明朝那些事儿》,让他们开阔视野,还有《射雕英雄传》《幻城》,让他们实现多重文学作品的有效涉猎。

(3)开展多项活动,营造氛围

在语文课外活动上,农村的初中生并不如城市的学生那样丰富多彩,这也使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的各种课外活动很吸引,激发学习和参与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组织开展简单却充实,并且适合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图书”经验交流会,“古诗词争霸”“成语大会”等竞赛,这些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还可以从侧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分析当地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和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制订科学的策略,有效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畏难情绪 分析研究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分析

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深入钻研精神,存在消极躲避心理。对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学习基础不牢。没有能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加剧语文学习畏难情绪;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缺乏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基础,语文学习必将陷入困境;三是学习效率不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绩提高不快,能力发展也不快,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畏难情绪。

二、突破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的意义及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三是注重固本强身,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许多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与学习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关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回头看,夯实语文学习基础。一方面通过测试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在回顾总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补救计划、明确进度安排、要点难点,将新课程学习与旧知识巩固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语文学习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夯实了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底气更足,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畏难情绪便会迎刃而解。

四是强调学法指导,增强学生学习技巧。技巧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因为缺乏语文学习技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应当抓住这一要点授人以渔。笔者强调了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里面交流学习成果,借鉴学习方法,研究思维方式,既能够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同时也让里面的每一个成员实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记忆方式上,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框架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联动记忆法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记忆理解效果。在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学习中,笔者还鼓励学生通过提炼要点、相互交流等方式,增强语文学习的技巧性程度,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也具有较大帮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了较多的技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积极情感自然得到了增强,这对于学生畏难情绪的破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4篇

一、 培养自主精神,唤醒学生需求意识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实质就是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自主学习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自主学习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语文教学也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书中对“杂然相许”的解释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我在教学新课时,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符合文意,但又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我便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课堂气氛立刻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叟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符合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提供学生质疑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明智的老师不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应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思善想,自主思考。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组展开讨论,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时令人惊叹。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说:“我觉得课文叙述家庭背景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这段的描写与课文的标题这两者之间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们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家庭背景的描写是为了给课文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氛围,这与课文凄惨、暗淡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质疑,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二、 培养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是语文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抑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沟通、交往、互补,不但认知能力得以充分提高,而且情感因素得以充分发挥。这既有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比如,在上《海燕》一课时,当我在讲析“愁”和“烟”所牵连的情感关系时,首先让学生谈对“愁”和“烟”的印象。刚开始学生所谈都是很表象的直觉,我巧妙地引导,导出了“魂牵梦绕”一词,紧接着启问:“愁”和“烟”这一特点与什么东西类似?要求举出例句。我让学生们分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思路一下打开了:有的答“麻”,如“剪不断,理还乱”;有的答“丝”,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我再提示“水”,学生随即答出“抽刀断水水更流”。这时我再一收,问:作者身居海外,愁什么?如烟的思念是什么?学生豁然开朗:这是绵绵的思念故乡、思念祖国的强烈感情。于是,一堂课就这样巧妙地利用一次小组合作,把学生的自主理解与教师的主导契合起来,由知识迁移自然地达到了对主题的理解,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 培养探究精神,训练思维能力

探究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对学习方式的严重束缚,也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宗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因为澳门不仅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之心。宋代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呢?”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学习前拉近了学生和周敦颐的距离。讲课以前紧密联系这一大事,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激发起他们探究课文的兴趣。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质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课文分析课、结构剖析课。知识是讲不完、教不尽的,关键是要学生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让其自己“觅食”。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主要对学生展开了以下几种习惯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

1.能读阶段。这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可适当用诗歌、散文、对联进行引导,让其博闻强记,积累语言素材,逐步培养其对语言的兴趣。也可组织诸如文学兴趣小组、文学沙龙之类的文学小团体开展活动,办手抄报、剪报、黑板报等。

2.善读阶段。这是阅读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感知语言材料后,就要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理解语言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和深刻含义,使引阅读进一步深入。现在书籍浩如烟海,已没有阅读尽天下书的可能了,这个阶段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有选择地阅读。

3.喜读阶段。此阶段即兴趣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读书已成为一种欲望,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对作品的仔细咀嚼、品味、评价、鉴赏,是对作品有更深层次认识的阶段。

二、培养善于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典故和专门术语等,就需要查字典、词典,翻阅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帮助我们阅读。“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等于有了一种终生相伴的良师益友。”

三、培养乐于背诵、识记的习惯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遇到名篇佳作、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以及经典型的作品,要想记住,就得下功夫背诵。在这方面,古人有许多经典型的总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这里的所谓“破”“见”“烂”,就是要熟读于心,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义若出吾之心”,这样写起文章、讲起话来也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感觉了。

四、培养自觉摘抄、积累的习惯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时读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段,不能一下记住或不必当时记住就想办法摘抄,并且将摘抄的东西分门别类整理,制成卡片,经常翻阅,加强识记,为表达积累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就曾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做文摘是能使读书专心的一个有效手段。好词妙句如星如玉般散布于各处,做文摘好比是采星摘玉,沙里淘金,积少成多,必然会大有收获。

五、培养勤于动笔的习惯

有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广义上的勤动笔包括阅读过程中的勤动手作圈点、批注,勤动笔摘抄、写读书心得体会等,这里主要指勤动笔写作,采百花而酿香蜜。看多了,记多了,写多了,手自然就顺、思维也就活了,不是“思如泉涌”,就是“下笔如有神”。

六、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第6篇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看出.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心智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认为是浪费时间.或者有畏惧心理.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产生思维理解的障碍或者阅读理解能力弱的原造成的,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考试内容的重头戏,并且题型灵活多样,内涵丰富深刻,试题除考查学生对阅渎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以外.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表达观点的能力的考查也成为明显的趋势此.提高阅读理解能已成为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效率.考Ⅲ好成绩的关键之中学语文的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和文文.现代文的阅读理斛文章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一般以教材为主,或者加上简单的煤外阅读此.学生除了把课本的名家篇读懂读透外.还要多看课外的书籍.尤其是家散文、游记、说明文等。具体来说:

1.现代文的阅读关键是渎懂文本和作者记叙文要知道作者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传达什么思想感情:说明文要判断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要知道作者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论据、使用的论证方法以及论让思路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同绕文章的核心理解和同答问题.在考试答题时,必须要先弄清楚是什么文体.使用符合文体特点的词语规范答题。

2.诗词赏析必须掌握作家、作品:划分朗读的节奏:欣赏词语和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3.文言文阅读要重视课堂教师讲解以及课下的知识整理扎实落实字词含义、句子翻泽、内容理解,并在整理的过程中注意归纳总结.积累必要的文言文词汇和文言语感以解决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另外.存平时做练习的时候.把有价值的题日积累在本上.最后总复习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方便查找。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存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建构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凶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如果教师的教主宰了学生的学.学生只是在模仿学习.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没有自己的创新学习能力.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不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教知识变为教学牛如何学知识.实现学生南“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思想转变.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1.学生课前预习.进行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谈到:“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课最初的认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有的学生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只要课上认真听讲就行.对预习不够重视.而这也是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凶素.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做到课上学习有的放矢。预习能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避免了听讲的盲目性.同时,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自己解决.比如,用工具书、查找旧的知识点等,形成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自己不能解决的要做标记.在课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事半功倍实践证明,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就是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存这一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干扰”,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价值观直接去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判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地理解课文、钻研课文,主动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和信息走进课堂.带着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走进课堂。

2.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对新的教学理论没有吃透.就是雾里看花.不能真正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指导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放任自流.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思维探究的能力教师的指导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样才能让学生接纳自己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第7篇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1、闭锁性。初中生心理闭锁性这一特点,表现为他们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太轻易暴露内心活动,不再轻易吐露心声。自我意识的出现与强化,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产生强烈的独立感而自我封闭。表现在学习上,有不愿发表意见、不愿提问题、或不愿说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等。

2、社会性。初中生心理的社会性,体现在初中生特别是初三年级学生对个人前途、升学、未来职业的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学习也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如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获得优秀成绩,对将来升学有利。或认为学语文不如背政治划算,不如学习数、理、化,进而产生"重理轻文"的想法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性心理特点的不良产物。

3、动荡性。初中生心理的动荡性,正是他们由半成熟走向成熟前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开放,极少保守。他们有热情、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对语文教学很有利。但他们也容易走极端,在认识上易犯错误,思想片面,易动摇,对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虽然初中生心理不够稳定,但可塑性强,语文教学应注意这一点。

二、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的策略

1、端正学习思想,重视语文学习。

学习语文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会讲话、讲好话,而且要会写文章。但是,由于学生学语文的心态不同,就需要教师细致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看日记(周记),个别谈心,有针对性的举行讨论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并给他们帮助和指导。这对端正初中生不愿学习语文、"重理轻文"、或认为学好语文是为了追求名次、为了升学等不良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生活中到处是语文,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谈话、讨论,听广播、看电视电影、读书读报、与亲友的通讯等,都蕴藏着语文的因素。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编写板报、手抄报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和魅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表现自我

(1)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可以使学生尊师、亲师、信师,很自然地产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感情,乐于接受教导。反之,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处处以命令口吻要求学生,要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压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有什么想法、创见,自然不会表露出来。所以,对待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宜多用商讨、肯定、赞扬的口吻,不用命令、否定、贬低的口气讥讽、嘲笑学生。比如,一位胆小的学生敢举手回答问题,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即使他回答很小声,也要抓住这个契机肯定他的进步。这样,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大胆,勇于表现了。教师还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拥有的公平地位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2)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表现。师生在课堂的情感状态、教学态度是从课堂气氛中体现出来的。课堂气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初中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更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所以教学时教师不要把不利于教学的情绪带进课堂。当心情不愉快时,在进教室前应迅速调整好情绪。教师轻松自然的表情,充沛的教学激情,丰富活泼的教学语言,再加上适当的体态语言,如鼓励的眼神,有激励作用的手势等,会使学生消除压抑感,思维的闸门得以开放,从而乐于公开自己的发现、见解,乐于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

(3)广开渠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一位伟人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那么,也可以说,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会把才华展现。因此,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首先,机会应该均等。有些教师喜欢培养一些"带头羊",回答问题是他们,上台表演还是他们,其他同学成了看热闹的,甚至可有可无了,这是很令人担忧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

第8篇

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如果学生和你的感情好、关系近,他们就乐于学习你教的这门学科。可以看出,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所以,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就要做到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摘下“有色眼镜”,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能密切和他们的交往,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从50年代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爱”的教育。她经常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向你提出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或许我正是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这一点,努力把“爱”的阳光带给每一个学生,从而使我所教的学生由对我本人的亲近,而喜欢上我的语文课。这或许也是我所教的学生能够常常取得良好的语文学习成绩的公开的秘决。

二、以“境”激趣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为着:“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语文教学要落实语言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要在“趣”上做文章,而“有趣”又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手段是创设情境,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燕尾服示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三、以“问”调趣

从协同理论的观点来说,学习过程是一种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如果原有知识和经验与新接收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形成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看问题设计得如何。一般说来,好的问题设计应达到以下要求:1、提问必须目的明确,紧扣教材重难点,直插要害。2、提问要具有启发性。3、提问格式要求变,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的需求。4、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

四、以“疑”促趣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刺激――反应的联系过程。这是启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的好方法。但学生的认知过程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仍难以完成“从扶到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要设法为学生的生疑搭桥铺路,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五、以“艺”求趣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特别是语文教学,这种艺术特征尤为突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使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做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教师只有教得生动,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渗透透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思维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沿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六、以“点”掘趣

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可称得上是典范文章。这些文章本身就有许多感人至深或引人入胜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运用它,以此作为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七、以“评”强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比较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从而真正发挥现代教学语价的诊断、反馈、激励、改进的教育功能。”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第9篇

1.激情讲授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期、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的初中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富有探索精神,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他们的思维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他们对别人的思想、意见有时会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尽量以一种能体现文学特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讲解时要充满激情,试着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他们也能融入作品之中;课堂语言尽量做到流畅、精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习惯的或者是喜欢的话语方式来表达。此外还可以用动听的故事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好能在讲解中不断引用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的原诗原句,使学生不自觉地走进经典文学殿堂。

任何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总会对即将阅读的作品有一定的审美期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审美经验,并考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时下流行的、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作品,比如,可以穿插年轻作家郭敬明和韩寒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很受中学生追捧,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作品还被拍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此外网络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受到中学生热捧的作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贬斥当下的“80后”作家作品或者是网络作品,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是可以将这些热点作品与外国文学经典文本进行比较,并加以鉴别与引导,要力避在教学中进行过于浓重的政治说教。

2.影视观赏

影视带动图书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家凭借影视媒体,让纸媒文学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众视野的例子不胜枚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出现在电视媒体和网络上,它们凭借其形象、直观、生动、观看方便等特点受到受众的喜欢,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激发中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兴趣。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选择是让学生观看完整的影视作品,还是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观看剪辑的部分。例如,对于有些忠实于原著的影片我们可以全片播放,比如“名著导读”部分的《简・爱》曾被好莱坞翻拍成非常经典的影片,情节基本忠实于原著;再比如九年级下册的《音乐之声》本来就是剧本的节选,我们可以把整个影片放给学生看,让他们对整部剧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不过教学中绝大部分应该采用剪辑片段的办法,比如九年级下册的《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非常有名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翻拍的影视作品中的切合课文内容的精华片段展示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

当然我们仍然不主张用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来取代经典名著文本的阅读,因为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毕竟是经过了人为改动和加工了的东西,加入了别人的理解和感受,唯有自己阅读经典名著文本,才能亲身感受到经典文本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来,这样的阅读体会是弥足珍贵的,是无可取代的。观看影视作品只能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一种方式而已,千万不可以此来代替经典原著的文本阅读。

3.课堂诵读

在课堂中诵读外国文学经典无疑能够帮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消除一定的阅读障碍,避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对其中的人物、场景以及时代背景的陌生而产生的误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整个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一些精美的语言片段,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美,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七年级上册泰戈尔的《金色花》,七年级下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八年级下册纪伯伦的《浪之歌》《雨之歌》、高尔基的《海燕》,九年级上册的《蝈蝈与蛐蛐》《夜》,九年级下册的《祖国》《黑人谈河流》等这些经典的诗歌作品都是非常适合采用朗读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再比如莎士比亚的语言历来以优美著称,他的《威尼斯商人》就是一部诗剧,语言既富于个性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其中的许多选段都值得我们反复朗读、品味,比如其中鲍西亚对“慈悲”的那一段阐释:“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王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行,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一位教师在上《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就是将朗读这种方法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比如他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倾情诵读,感受音乐美: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朗读,触摸语言,感知文意,圈画生字词,并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2)扫除字词障碍: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一个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以及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4)教师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这首散文诗中的语速、节奏、感情以及哪些词语应该读重音。尤其注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舒缓、深情的。

例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为了好玩”“笑嘻嘻地”,多么天真、活泼的孩子!这句应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的语气。

例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是母亲发觉孩子不见后所展示出来的一种焦急心态,所以当她发觉自己的孩子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时,问“你到哪里去了”,必然会有一定的责怪语气,但是看到孩子的出现则又会有兴奋之情,因此在这一句的阅读过程中就必须体现出一种惊喜与责怪语气,但是惊喜要强于责怪的语气,即嗔怪的语气。这里的“坏”并不是真的坏,而是调皮、淘气的意思。

例3:“我不告诉你,妈妈。”读这一句是要读出一种撒娇、调皮的口吻,孩子这一天悄悄地为妈妈做了不少好事,却不想让妈妈知道,因为母爱是无私的,因此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要对妈妈保密,言语中还包含了些许得意。

(5)学生朗读比赛:我听到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代表本小组为大家朗读诗歌?读后师生评议,再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读、跟读、自由朗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这首散文诗歌,一次又一次地亲近文本,品味诗歌饱含感情的语言,反复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充分领悟诗歌的内涵。这样的朗读教学,老师主要是作为一个引导者,适当地给予学生朗读指导,让他们的读一步一步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参与,乐在其中。

4.课本剧

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的改编需要学生对文中的内容以及人物性格和场景变化有充分的把握,因此改编本身并非一件易事。要想对文中内容进行有效的改编,需要教师充分指导学生熟悉作品的内容并理解作品的内涵。借助于作品内容的改编,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度,相对于传统的一味的朗读以及问答方式,改编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课堂自由度以及参与度,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性发挥,从而使得故事的发展根据自己心中的标准而不断变化,这无疑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同时,在改编之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导自演,这就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物的感情有更准确的把握,对于故事情节更加熟悉,从而达到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的目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自编自导自演之后,师生还可以共同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改编应当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这样的改编以及表演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网络讨论

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现代化的讨论工具更好地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博客”撰写评论、推荐经典文本、提供新信息网址,以此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品读经典文本的能力。学生可以进行阅读、参与点评。另外,学生可以通过“BBS论坛”充分展示个性化解读,学生间可以展开交流,教师可以参与点评,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现状。再者,为了满足喜爱外国文学的学生个体阅读、欣赏经典文本的愿望,教师还可以通过E-mail与个体学生进行交流。

6.鼓励学生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