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

时间:2023-05-22 16:18:02

导语:在展示设计概念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

第1篇

现行的职业院校教材,一般首先讲述建筑力学的基础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结构计算简图、受力分析、支反力计算及内力分析部分。这样的编排,从知识结构来看,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按部就班的学好基本知识,然后组装成可以独立分析结构的能力。但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的耐性有所不足,如果按部就班的讲授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内容,学习兴趣很难激发。这就需要我们将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知识具体化,转换为看得见,摸得着,最好能赚钱,可变现的实际项目。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控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所讲授的内容实用性更强,更直观。

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也进行过一些摸索,寻找到了大量的案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使用这些案例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办法将这些实际工程案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最好的案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如果能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各个细节,都能以建筑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并且将建筑力学各章节的内容融入进去,这对于学生系统性的学习建筑力学,了解建筑工程将会有更大的帮助。

目前市面使用非常广泛的一款结构设计软件,pkpm,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pkpm的建模过程,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各个本文由收集整理部分具体化,从名词解释、概念分析、结构计算简图、受力图、内力图都能用一个系统的模型来描述。这里将目前获得的点滴经验和大家作一个分享,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基本术语、概念和pkpm的结合。

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以结构的概念和力的传递路线为例,以pkpm的建模来说明这两个概念,让学生可以比较深刻的理解结构及力的传递路线的重要性。

pkpm中演示结构的概念。

目前的教材,通用的结构概念有两个,第一支承本身的重量,第二传递荷载。在和学生讲授的过程中,应明确第二点,参与力的传递路线才是结构的本质,但是力的传递路线在现实中一般很难观察,怎么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呢?这里我们可以使用pkpm建立两个结构模型,让学生看到结构的骨架。笔者在pkpm中建立了两栋建筑物,一栋五层框架的住院楼,一栋四层砖混的门诊楼,然后引导学生对两栋建筑进行联系过廊设计,通过拆除隔墙墙体及承重墙墙体的区别,可以让学生非常深刻的理解结构的传递概念。

pkpm中演示力的传递路线。

通过pkpm中的框架结构模型,可以很明显的让学生观察到力的传递路线是从板到梁到柱到基础最后到地基。

结构计算简图和pkpm的结合。

结构计算简图中,最难掌握的就是支座的简化。笔者以梁的发展史,结合pkpm中砖混结构的简支梁和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为例,向大家说明如何用pkpm来演示支座的简化。

在最初的建筑物中,如树皮或者兽皮围成的木屋,是没有梁的设置的,这样的建筑物虽然结构也比较稳定,但是没有梁,就没有较大的空间,因此除了草原的游牧民,基本上都已经很少使用,在出现梁的建筑物中,基本经过了3个阶段,以屋顶为例,分别经过了树皮、茅草为代表的轻质屋顶,以瓦片为主的重屋顶以及近代的钢筋砼屋顶。在这3种屋顶的力学假定中,非钢筋砼屋顶的梁都被假定为简支梁,通过pkpm的模型设定,我们可以看到,需要专门把以上的梁考虑为铰接,这里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同样作为竖向承重构件的承重墙和钢筋砼柱子,承重墙不要配置任何的竖向受力筋,而钢筋砼柱则需要配置大量的竖向主筋。利用这些实物模型,pkpm中自动生成的配筋图,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掌握支座的简化概念。

受力图、内力图和pkpm的结合。

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会展设计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模式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独立学院了解、掌握职业需求、人才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的基础保障,也是提高学院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各院校都主张积极探索,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会展与展示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从行业发展和管理的角度看,会展艺术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部分。

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思路

独立学院需要以特色求发展,设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社会的需求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案的制订,凸显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同时也保证了技术应用的先进性。因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寻求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强有力保证。

例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会展与展示设计专业(方向),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商务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设计技能,熟悉市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需要,从事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与展示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适应专业发展和行业需求,该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力求为学生参与实践,了解岗位、行业需求及发展趋势搭建优质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是从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先导,将设计项目引进课堂,以“教学相长”为目的,师生同进企业,增长实践技能;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加入行业协会,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从而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优质服务平台。

(一)引进实训项目――项目进课堂

项目进课堂,是把真实课题或设计项目分解为若干个研究课题或活动,以项目形式展开,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与外界多联系、多沟通,强化实践内涵,搭建产学结合平台。通过对真实项目的设计、管理锻炼学生,争取参与到项目设计、制作和生产的各个流程,进一步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使设计与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专业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二)吸纳会展人才――专家做指导

1.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除专业教师指导专业学习,学院还积极与企业联系,每年邀请会展业专家、会展策划师和高级技术人员任课,参与实践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弥补实践教学师资的不足。这样的双导师制,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定期做专业学术报告: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每学期可以邀请太原会展行业协会知名人士、设计公司的项目经理及客座教授做讲座,及时了解会展人才市场的需求,把握会展、展示行业发展态势。

(三)创新实训模式――师生进工厂

创新型实训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展览制作加工厂、企业,在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参与企业项目,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展示策划、会展组织与协调等工作。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进驻工厂实习、教学,完成该门课程。

1.建立实地观摩学习场所

学生可以深入工厂参与设计、制作、搭建等与会展服务相关的整个工作流程。

(1)设计构思。组织学生对展览项目进行前期概念分析,内容包括展区划分、功能区分析,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构思。

(2)效果图设计。在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效果图期间,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概念思路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及时纠正常见问题,做出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案。

(3)工程制作。采用现场观摩、实地学习的方法,深入制作一线,学习各类材料、灯具的具体运用及效果;展览道具的制作工艺;学会对工程统筹表、预算表、立项书以及后期客户评价书等书面材料的具体编制,并进一步了解工种的具体划分、各工种操作流程以及工队的组织形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设计方案中可以随时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进一步深化设计构思,使设计方案既有创意,有亮点,又具有可操作性。

(4)现场搭建。这一环节更为具体,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搭建工作的步步深入,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展示效果逐步显现的过程,学习到其他展位的优秀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制作手法,实地进行分析记录,有效拓展视野,提升设计品位,开拓设计思路,为今后设计的改良奠定扎实基础。

2.提供毕业设计展示平台

校企合作,可以为在校大学生的毕业创作和毕业实习提供一个优良的空间。因为会展企业每年可以为毕业展提供丰富的展览器材,并派出专业人员指导现场搭建、布展,提高展示效果。良好的企业文化及专业的操作技能,能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平台。

3.为优秀学生寻找就业机会

校企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优秀的会展人才,学校师生的聪明才智也会为企业的发展推波助澜,这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的美好愿望。企业的发展还为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更优的就业平台。

4.搭建专业教学服务平台

专业教师进厂教学,可以直接接触生产工艺流程,了解材料运用,熟悉实用机械、设施、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展位搭建、桁架焊接、展台设计与组装的工艺技术,掌握标准化展位搭建、个性化展位设计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每年还利用假期,安排部分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并将教师的实践学习环节纳入到培养、提高、考核计划中。

(四)深入行业协会――教师入协会

太原会展行业协会是山西省目前唯一的一家会展行业协会,协会通过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和晋商文化艺术周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吸引、组织省内外乃至国内外行家积极参与和策划,增强了会展主体的核心竞争力,营造出了会展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多名教师已成为协会会员,他们可以及时了解展会信息,参与展会策划、组织管理和项目设计,为会展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主要是立足就业市场,从岗位需求出发,提出了“引进实训项目,吸纳会展人才,创新实训模式,深入行业协会”的实践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从而正确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市场效应。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要素;建筑设计;关系

1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1.1建筑设计的概念分析

所谓的建筑设计,就是指在科学的方法的指导下,对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充分保证建筑工程的规范性、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能能够与人们的需求相符合。并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其与城市设计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城市历史、特色以及民俗风情等的具体展示。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周围城市的环境,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能够协调发展。而这种协调关系的实质,就是“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能够达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的,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1.2城市设计的概念分析

对于城市设计而言,其重要工作是指在客观层面上,对城市中的绿化地、建筑物以及道路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保证城市中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且确定城市设计的主要风格、理念以及发展方向,促进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在实际的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先对城市的内部以及周边环境进行仔细的考察,然后在环保的基础上开展其他的工作,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切实运用到实处;其次,设计人员还应当对城市中的特色民俗文化进行考察,从而保证城市的设计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最后,对于每一种建筑物,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布置规划,通过建筑物的布置将城市的美感大大提升。并且,为了使得城市发展与建筑设计相协调,所以可以对沿街的建筑物外观进行适当的改造。比如,在塘市镇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当地的民俗风情进行了考察,在建筑物保持原有建筑粉墙黛瓦风格的基础上,再融入适量现代化的装饰元素,局部跳跃的活泼色彩,使得城市设计更具活力。

2城市设计的要素

2.1建筑形式和体量

在城市形体环境之中,建筑物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站在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说,建筑设计首先应当关注的是其形状、高低以及大小等外在的形态;然后是建筑的形式,即就是建筑的质感、风格、材料以及色彩等要素。从城市整体空间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论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实际规划中的建筑高度、空地率、容积率、色彩和环境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将其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

2.2土地使用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土地使用权是重要的内容,而且土地使用也决定着城市空间的二度基面。在土地使用设计的过程中,一共有3个环节:首先是依据预先的分析以及基本的目标,从而建立起特定的土地设计目标;其次,为需要使用的土地建立一个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以及使用的充分性;最后,根据相关标准以及目标,对土地的使用格局进行确定。

2.3开放空间

所谓的开放空间,也就指的是公共空间,或者是开敞空间,主要包含的要素有广场、街道、合流以及建筑物等,开放空间与建筑实体之间是互补、协调的关系。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公共空间也被看成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附属品,对于城市的美化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实际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并没有对其充分的重视,在一些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形式,对使用者、使用性质以及环境条件却忽视了,比如一些开发商为了炫耀或者是向某些官员歌功颂德而建设一些展示品。在当前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开放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大,对公共空间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据相关统计表明,在城市总用地面积中,公共空间的面积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更加表明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3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3.1相对独立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问着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空间,主要包含了城市外观的设计、产业的布局等内容。当前,城市设计在逐渐的完善,在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更加促进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而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设计的要求之下,对建筑的外部以及内部进行合理化处理,从而保证建筑的设计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环境的设计过程之中,促进二者能够协调的发展。

3.2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通过有效的规划措施,从而对各种建筑进行合理的协调,以可持续的、生态的理念为基础,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建筑是构成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但是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城市建设的有关内容,从这一方面来说,在建筑与城市之间,它们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设计,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要对城市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将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由此可见,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是其着重考虑的一个内容,只有将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规划项目的发展。

4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有机契合的途径

4.1建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互动

首先,应当加强对各种指标的强制性制定,比如,在当前的温州、广州、上海以及成都等地方,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经验。主要为在城市的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的性质、高度、出入口以及容积率等指标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得建筑的用地性质、建筑形态以及开发强度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为建筑的设计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也应当与相关建筑规划设计要求相符合。其次,可以通过可行性方案,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指标进行一定的验证,在城市的规划设计调整阶段当中,对相关设计方案进行一定的延伸,在城市的重要地段、节点设计过程中,采用合理性、可行性的方案,对相关控制指标进行确定。

4.2健全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在建筑设计中,其是科学、艺术以及形象思维的结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对于建筑设计方案,应当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使得城市意识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建筑物作为一种艺术品,对于城市来说是重要的象征,因此建筑设计的水平与城市的形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应当在建筑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实行评审制度,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对城市建筑方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审,从而使得城市设计中能够将有关设计思想充分体现出来,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择出最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4.3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管理,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中。如果缺少了民众的参与,就使得城市的管理成本增加,所以积极引入公共参与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民众的意愿,将民主贯彻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从而提高民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促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和谐。

5结束语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建筑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反映,直接反映出城市的形象,因此城市的发展直接受到建筑设计水平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将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考虑人们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促进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陈莲圆 单位: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康,王超.浅谈现代建筑城市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6,23:74+53.

[2]牛卫国.浅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J].建材与装饰,2016,32:73-74.

第4篇

[关键词]数学 概念 教学

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的概念教学呢?

1加强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1.1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正确的概念是科学抽象的结果。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经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舍掉事物的次要属性,保留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而形成了概念。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反映的事物是什么样的;概念的外延式概念的量的方面,通常说的概念的适应范围就是指概念的外延,它说明概念反映的是那些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式来那个个密切联系、互相依赖的因素。

1.2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数学的知识体系是由命题、推理、概念这几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概念是对数学理论加以构建的基石,它的产生并不是源于人们的主观臆断,而是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数学概念充分展示了一类对象在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方面的本性。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能否促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其关键点之一便在于能否使学生准确且深入地了解数学概念,并对之加以灵活运用。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清晰讲解,以及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将是促进数学学习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

2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2.1合理创设情境,在体验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概念是抽象的、概括的,由具体到抽象是人类认识的规律,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或模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

2.2针对概念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概念的教学,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工夫。概念教学主要是要完成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这两个环节。新知识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先列举大量具体的例子,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特征,并与已有的概念加以区别和联系,形成对这一特性的一种陈述性的定义,这就是形成一种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要做到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相互联系、作用,从而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新概念,这就是概念的同化。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最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是对实例的归纳及辨析。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辨析对新问题的特性形成陈述性的理解,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完成概念形成的两个步骤。依据数学概念的形成,笔者设计概念教学的第一种模式如下:问题情景(抽象)-新概念分析内涵、外延、正(反)例]-应用-反馈,其具实施步骤是:①、构建问题情景,创设心理环境。针对新概念构建相应的问题情景,隐含新概念所描述事物的本质,观察、认识到提出新概念的必需和合理,以形成合理心情,积极、大胆地进行思维。②、考察本质属性,抽象形成概念。分析问题情景,概括出它所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由此逐步抽象而提出新概念。③、设计多向分析,深化概念理解。对新概念可从揭示内涵、外延、定义方式、合理性(和谐性)、正反例证等方面分析。

第5篇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仪器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物质条件,在仪器短缺的年代,许多教师通过自制教具,将学生领进了物理学的殿堂。现在实验教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观,各种各样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现代教学仪器,还有丰富的实验教学软件可供教师使用。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自制教具仍非常必要。主要体现在:

一、运用自制教具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抽象。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往往存在难以理解或理解不到位的困难,导致在运用概念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举棋不定、分析不全面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来,关键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形成概念的各个环节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认知和探索的动力都来源于兴趣。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和随手可得的材料制作的教具往往与玩具一样简单,展现的情景就能给学生一种亲切、轻松的感觉,也容易激起学生参与尝试的强烈愿望,从而使思维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物理情景当中。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就是最成功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时,我根据准备的自制教具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有的学生用力拍桌子,有的往地上摔瓦片,有的用一个鸡蛋壳用力磕另一个鸡蛋壳等等,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到热闹好玩的实验情景中,实验完毕后分别让他们谈谈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原因,分析完成后这一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悄然形成。

二、运用自制教具创设情景,有利于实验教学的进行

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例如:塑料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用的,我们可以十分方便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做很多的物理实验,其演示效果明显,为教学服务。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奶粉,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效果明显。摩擦起电:把一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探究白色和黑色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在太阳光下照射相同的时间后,看看谁的温度升得高。温度升得越高,说明其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其吸热能力就越强。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运用自制教具,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一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就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讲,就需要不同的教具。自制教具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

例如在必修2“研究平抛运动”一节中除了常规实验装置,我还从医务室借来了输液瓶和输液管,让针头水平,水流速度放到最大,观察水流平抛轨迹,但由于水流无色,不易观察到,我又从化学仪器室借来高锰酸钾,但针头中喷出的水流过细效果还是不好,最后我们想到拔掉针头,效果非常不错,在白纸的背景下后边的学生也能看清。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但使这部分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运用自制教具,培养创造精神和科技意识

自制教具的设计是应用科技知识与教学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任何一件教具的设计者都是经过一番思考,然后出现创意、构思和设计。只要不是单纯模仿,必然会有所创新。

在学习向心力时,新教材引入了“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实验”,该实验简单易行,很有启发性,但有几点可能会影响实验的成功:

1.用手带动钢球做圆周运动,手与球分离后,小球的运动很难做到是圆周运动;

2.测量小球转若干圈时间的过程中,小球受空气阻力影响,转动半径减小。

我们备课组共同讨论后决定:用电动机做一个电动圆锥摆,可以改变摆长、转速及小球质量,可以做到转速稳定,半径不变,摆角不变;我们还加上了弹簧秤,可直接观察到向心力随转速及半径的变化。

第6篇

这样的教学形式在新课标推广以前,已经比较多地运用在了实践中了,我们意识到,在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对这一做法的充分肯定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深入地研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规律,探索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利用学生喜欢交流 和合作而天性,喜欢探索和发现的年龄特征,借助于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物理教学“动”起来,“活”起来。

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地、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经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但在具体应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而没有准确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没有追问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活动实施的本质问题。

同时在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他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只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这一现实,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对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探索。

1搭建合作的平台激发学习的兴趣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游民缺德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因此“合作”学习既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活动,合作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可以选用,也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于合作情景。有的人将是否有小组讨论的活动作为标准,来衡量一个老师或一节课是否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似乎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必然环节,似乎没有小组讨论就不是课程改革的课堂。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应该引起注意。应该明确的是,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理念,这个理念应该渗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就体现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合作中。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2)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3)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4)分享,让每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烦死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说“合作”性学习是集中的假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

2尝试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除了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之外,还可以尝试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方法,这一方法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就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和自学能力。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引进“引导学生行”的教学方法。先学,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手动起来,学的环节就是促进学生带问题学,找出疑惑点,学生带着自学中的悬念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的环节。后教就是在质疑、释疑、设疑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概念分析,形成正确概念以及定律公式加深理解。先练就是巩固新课的教学环节,是应用环节。后讲就是师教对主要设计的问题及作业进行精讲。这种教学很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学生勤于动脑思考。乐于动口表达动手演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自学能力。

3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

第7篇

【关键字】中心区规划,环境设计,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不再仅仅是构建的施工和进展,同样需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和施工的条件,这样也就对城市的规划施工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要求。我们就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建设和环境设计的同意做出了以下的分析探讨。

二、我国城市中心居住区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规划设计特点

目前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而普遍的特点:在“建筑主导论”和“功能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居住区规划设计依然以建筑专业为主导,以规划———建筑———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步骤特点带来的一些问题会很多。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展开分析、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考虑问题并全面的解决问题。

2.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理念的角度。目前居住区环境进行“改革”过程中,在设计层面上进行的大量研究和实践也在某些个案取得了实际的改良效果,但对于种种问题的存在,从整体的设计来说,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人”的参与性。目前的居住区设计当中,实际最多的是人性中“个人”的环境需求,而较少考虑适宜人们之间展开活动的环境特点。说到底它还是种“人一物”关系,而真正能体现生活价值和意义的还是需要强调的“人人”关系。

(二)设计方法角度。长期以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一般先有规划设计师来完成从控制性详细规划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后再由景观设计师来完成室外环境设计。建筑和景观作为两个不同专业的知识体系,其研究方向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性和片面性,如果在两者不能紧密结合的情况下,缺乏统一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构架,在设计的研究和思考过程中会产生片面性,项目从策划到建设的过程会不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建筑规划结构单一,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建筑形式单调、乏味,使用功能不合理,交通规划不便捷,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不协调等现象,造成环境空间的缺失和不连贯。

三、滇南中心城市群总体规划方案

滇南中心城市包含个开蒙城市规划区,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部,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个旧城区、开远城区、蒙自城区、以及三城区中部连片的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控制的区域。规划土地总面积为12km2,城市群规划包括功能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开发规划、旅游规划、生态系统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9项内容。如图为滇南规划方案和零方案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

1.“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环形路网+尽端路”的规划结构

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开敞滨水景观,以其作为设计的要素,遵循基地原规划结构概念分析道路系统概念分析有肌理,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形成“五纵两横的景观轴线+环形路网+尽端路”的规划结构。南北向面对的5条纵轴线,引入景观,营造共享空间;东西向2条横轴线将3块用地贯联起来,使城市空间环境像流水一般自然地流向新建建筑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种高低搭配的规划布局,使塔楼上享受无边湖景,塔楼下形成院落空间。毫无保留的开放态势,将自然分隔成的庭园尽情展示出来,同时也引入了南向的景观,这种规划布局对于降低来自北侧武青四干道的噪音干扰,营造恬逸安静的小区环境以及对湖景的利用率是最高的。

2.“鱼骨式”绿化景观设计

从湖岸角度看的空间形态,应加强滨水空间对城市空间的渗透,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到城市中心区景观的过渡。景观规划上强调住区的人文环境,体现将滨水社区引入现代生活、将闲适氛围融入日常起居的规划特征。本项目的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独特、优越的外部生态环境,有效组织小区内部绿化环境系统。采取五纵两横的鱼骨式绿化布局,以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统领整个住区,使“绿色网络”拓展形成内外大环境的“绿色通道”。同时沿主要环路也有10m宽的绿化带,绿化系统与南面沿湖20m的绿化带形成呼应,以达到“借景”、“透绿”的效果。

3.在炎热季节里良好的通风,往往同寒冷季节里的日照一样重要,然而居室的通风有赖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有利于空气流通,建筑布局要为整个居住区提供自然通风的条件,本设计通风采用过流法与导流法相结合,既为点式住宅提供良好的通风效果,又利用居住区主路形成的主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组团,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流向住宅。城市噪声是影响居住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量噪声来源于居住区周围的城市道路。城市花园位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一点一滴善加利用,而最现实的利用,就是开辟屋顶花园。

4.城市花园的屋顶绿化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绿地环境,等于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绿化屋面对留存雨水、净化空气、减少噪声也起到一定作用。绿化的屋面,因改善了隔热,有利于节能,并减少城市热岛现场。城市花园以一条贯穿于小区南北的绿化景观带为景观主轴,此景观带起点为城市休闲广场,也是整个居住区与城市中心区的过度空间场所,大片绿地置于小区中央,成为小区规划序列的。小区内按功能要求,妥善设置坐椅、庭院灯、垃圾箱、休息厅等小品,使整个小区绿化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功能性和亲和性。

5.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也是构成居住区的骨架,并由此规定居住行为的轨迹,编排空间形态的秩序,辅设社区活动的生动场景。此外,考虑到消防要求,小区内的主要步行路宽设为3.5m,部分人行道边设有种植乔木、灌木,预留出3.5m的消防车道位置。消防车道可作小区内住户搬家时临时用车道。

四、城市中心居住区规划环评的响应措施

1.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规划区是红河州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区域,由于历史的原因,规划区原生植被已基本被破坏。

如表为滇南环境状态指标评价结果

2.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总体上说面积不大,占区域,多为中度侵蚀和轻度侵蚀,较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土壤流失潜在危险程度高,容易造成光山裸岩和石漠化,非常难以恢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3.加快生态村、生态乡镇的建设。规划区有大量的村庄,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治理难度较大,并且规划区及周边水源保护区和工农业用水水源保护地均被农村包围。农村面源是影响水源地水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实践证明,通过生态村、生态乡镇建设的推广示范作用,能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削减农村面源。

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个开蒙城市群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个旧、开远、蒙自须进一步详细规划。

5.大力促进清洁生产,确实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划区内重点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造纸等关键行业清洁生产,并逐步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措施推广到农业、建筑业、矿产资源开发及服务行业等社会各领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施工建设开始向着至真至善的方向努力前进着,科学家也在不断的探索更好地设计方案,以达到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周遭环境的保护维持。相信我国的科学家会在潜心的研究下,有更加惊人地发现,对城市的施工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

参考文献:

[1]吴, 田贵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上海环境科学,2012

第8篇

[关键词]知识检索 检索模型 呈现技术 本体

[分类号]G250.73

知识检索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来源于用户对知识检索的需求;另一方面来源于信息检索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完善。知识检索模型和知识检索呈现方法是知识检索的重要研究方面,以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方法,能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

1 知识检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在讨论区中呈现了如下的关于知识检索的介绍:①知识检索的基本思想就是模拟扩展人类关于知识处理与利用的智能行为和认识思维方法;②知识检索通过挖掘其深层含义,充分精确地表达知识资源和用户需求,进而在各类异构的数据库、数据仓库、知识库中进行检索,返回最相关的结果的检索机制;③基于Ontology的知识检索可以阐述为:在领域专家帮助下建立领域Ontology,把收集来的数据按规定格式存储在关系数据库、知识库等的元数据库中;④查询转换器按照Ontology把查询请求转换成规定的格式,从元数据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检索的结果经过定制处理后返回给用户;⑤知识检索的基本特征有:支持自然语言检索;支持语词、语义内容的处理,实现同义词扩展检索和关联检索;具有概念推理和学习功能;具有强大人机交互接口。

知识检索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检索方式,是在现有的信息检索技术以及模型上发展而来的。搜索引擎是当前检索信息的主要方式,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反馈给用户大量的信息,但反馈信息中的信息噪音过大,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无用信息;目录分类的数据库规模较小,以致某些主题下收录的范围不够全面,检索到的信息数量有限。可以看出,传统的信息检索缺点在于没有从语义层次上对信息进行标引,不能够满足用户在语义和知识上的需求。而知识检索是综合运用信息管理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及语言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技术,基于知识和知识组织,融合知识处理与多媒体信息处理等多种方法与技术,充分表达和优化用户需求,能高效存取文本、图像、视频、声音等媒体类型的知识源,并能准确精选用户需要的结果。知识检索是将信息或知识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存储,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找出相关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检索的对象是知识资源、知识库。知识检索就是采用一种从语义上标引文章的技术,形成知识库,再从知识库中查询用户所需的信息。

知识检索和信息检索的不同,在于知识检索强调了语义,它从文章的语义、概念出发,能够揭示文章的内在含义,而不像信息检索只是基于字面的机械匹配。知识检索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减轻了用户的负担。表1从检索语言、检索模型、组织方式、搜索方式和检索效率方面进行了归纳。

与主题词表或分类表不同的是,本体是领域知识规范的抽象和描述,可以构造丰富的概念间的语义关系,能够准确描述概念含义以及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形式化能力最强,同时具有高度的知识推理能力,能通过逻辑推理获取概念之间的蕴涵关系。因此,本体是一种知识组织体系。以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技术和方法,能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知识检索是传统信息检索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系统信息管理等相关高新技术的运用,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主动信息服务也将是知识检索的发展方向。当前,图书情报档案的知识检索系统更加注重文本挖掘的功能,如大规模实例描述的汉语分词排歧知识库,具有主题词典和内容相似性检索功能,自动分类、聚类和自动摘要功能,文本数字理解和新词学习功能等。

2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

2.1 信息检索模型的发展

经典的信息检索模型包括布尔检索模型、向量空间模型和概率检索模型,目前大多数检索系统往往综合上述各种模型,以达到认为最佳的检索效果。这些检索模型的不足是:在文献的组织与描述上,采用词切分和单汉字或两者结合标引文献,将关键词作为描述文献的基本元素,文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检索操作上,是基于关键词的无结构查询,难以反映词语问各种语义联系,查询能力有限,误检率和漏检率很高;在模型约束方面,索引项之间独立性的要求不符合实际情况,计算查询和文档之间的相似度的方法也有局限;虽经不断完善,也难以从根本上适应网络巨量信息的检索。

由此,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基于知识的检索模型,如分类检索模型、多维认知检索模型、分布式检索模型、概念检索模型等。特别是概念检索模型克服了以往检索模型中以词及其权值为中心建立相关性而忽略了语义关联的缺点,以概念词典为辅助,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搜索引擎概念分析理解能力,从概念层面上来处理用户的查询请求,从而实现特定领域的概念检索。上述检索模型由于没有知识组织体系的支撑,没有实现对检索对象的语义标注,也没有对其语义进行解析,因此被解释为基于知识的信息检索模型。

2.2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在资源对象的组织、描述、表示、检索和模型约束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在检索对象的组织上,知识检索模型利用领域本体作为组织资源的基础。首先构建一个涵盖相关领域概念及概念间关联的领域本体库作为资源描述和知识表示的工具与模型,如各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分类表,在此基础上确定领域知识本体的主要概念和概念间的各种关系,构筑领域本体的概念模型。

在检索对象的描述上,知识检索模型借助语义标引工具,按照领域本体的概念及关联,对资源对象进行概念分析、分类、标引、描述和处理,形成机器可以理解的带有语义信息的元数据。

本体概念的优化检索依赖于本体检索语言的功能。在支持本体检索的诸如RQL,DQL,0WL-QL,SquishQL,RDFQL,RDFPath和Versa等知识语言中,以RQL作为知识检索模型的检索语言可以满足知识检索的需要。

知识检索模型提供了特定领域可控的概念语义体系,并建立与概念体系相对应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自然语言术语体系,能对自然语言提问和本体概念库的术语进行语义的理解、分析和匹配,依据本体概念问的语义关系,实现知识检索。

在模型约束上,知识检索模型的约束比较少,但要求概念和关系构成一个有向图,关系必须是有方向的;另外,要求每一个概念/实例都需要有一个唯一的标识。

2.3 Ont-KRM: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

基于上述约束和所建立的本体原型,笔者设计了的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Ont-KRM(Knowledge Retrieval

Model 0n Ontology)。Ont-KRM分为人机交互部分、知识源部分、检索匹配和本体库等部分,如图1所示:

人机交互部分主要是分析用户提交的检索请求,返回整理检索结果。检索请求的分析主要是依据本体知识,分析用户的真实检索意图,形成规范、准确的检索请求,提交给检索匹配模块。检索请求的分析主要分为以下步骤:①对检索请求进行预处理,提取需要检索关键字(词);②借助本体并在必要时通过和用户再次交互,判断检索请求中关键字(词)的领域、相关概念等等,确定用户的真实意图;③将用户的真实意图形成统一、规范的检索请求提交给检索匹配部分;④在对用户意图进行分析和交互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本体库中的相关知识;⑤对检索匹配部分返回的检索结果进行处理、合并后返回给用户。

知识源部分主要对知识源进行收集、并对收集的知识源根据本体库中的知识进行标注和分析,对从知识源中抽取的知识进行转换,对本体库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对应的索引信息,放入索引库。

检索匹配部分主要是从人机交互部分收集统一的检索请求,并依据本体库中的相关知识对检索请求和索引库进行语义与语法层面的匹配,并将检索结果返回给人机交互部分。

本体库部分应该说是整个模型的核心部分,从对检索请求和检索结果的处理,到对检索请求和索引的匹配,再到对知识源的标注、索引的建立都基于本体库中的相关知识。同时,上述各个过程又可以对本体库中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当然,对本体库中知识的任何修改都要经过领域专家和系统的双重认定。

3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呈现

3.1 知识组织体系及本体的语义标注

所谓知识组织体系,是对资源内容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与组织的机制。目前图书情报界公认的知识组织体系是主题词表和分类表,但本体是领域知识规范的抽象和描述,可以构造丰富的概念间的语义关系,能够准确描述概念含义以及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本体是一种知识组织体系,以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方法,才能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因此,本文的知识检索模型和方法都建立在本体基础之上的。

目前信息机构中采用的元数据方案大多源自于对馆藏进行长期保存的目的,并不能够完全满足知识组织的要求。通过元数据的描述,可以充分揭示元数据的元素及元素揭示内容的语义含义,达到进行元数据互操作和对内容进行知识组织的目的,笔者重点研究以下问题:

标注元数据元素的语义。元数据互操作常见的困难是元素问同名异义和异名同义,RDF的思路是如果不同元数据中的元素指向同一个资源,那么这些元素具有同一语义。根据信息机构数字资源的特点,选用DC元数据作为元素语义的最终解释。也即如果说不同元数据中的元素都可以使用DC元数据中的同一个字段进行解释,那么这两个元素就认为在语义上相等。操作时将元数据与DC元数据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放在数据提供者方,当数据提供者在进行注册或者使用的元数据发生变化时,由其管理人员对映射进行定义。

标注元数据元素内容的语义。在解决了元数据元素的语义以后,采集回来的元数据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组织,与元数据元素内容的语义相关,因此还需要揭示元数据元素内容的语义。笔者通过RDF的描述方式来对元数据元素内容的语义进行揭示,框架中定义了一个关于元数据元素内容的ontology,并通过URI建立元素与ontology中的条目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标注元素的语义。

标注知识组织的内容。在对数据源的元数据进行描述时,数据源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元数据元素的功能对其进行区分,只提供标注内容的元素。这样,既减少了进行元数据描述的工作量,也为知识组织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提供了方便。另外,对知识的组织还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需要有所选择,在进行元数据采集时,可以通过定义对DC元数据的哪些元素内容进行组织,然后再反向定位到与其相关的元数据元素来确定知识组织的内容。

3.2 知识检索呈现

知识检索呈现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知识提供的形式和检索结果显示的形式。常见的知识呈现方式主要有概念图(concept map)、思维导图(mind map)、认知地图(cognitivemap)、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思维地图(thinking map)等。信息检索和知识检索呈现之间虽在呈现方式上存在着相互借鉴,但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表2从呈现对象、呈现目的、呈现方式和交互类型等方面加以区别:

从呈现对象看,信息检索呈现的对象是信息,而知识检索呈现的对象是知识,包括知识本身和检索结果中的知识;从呈现目的看,信息检索呈现一是从大量信息中发现新的信息;二是将检索结果直观的呈现给用户以提高检索效率。而知识检索呈现则在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方便用户更好的认识和获取知识;从呈现方式看,信息检索呈现的方式通常是图形、图像,而知识检索呈现的方式包括知识图表、视觉隐喻等;从交互类型看,信息检索呈现的交互是人机交互,而知识检索呈现的交互是人人交互。

资源的显示方式取决于资源的组织方式。信息组织线性的、无结构的方式,决定了信息的提供与获取是以关键词和分类目录及索引等途径来实现的,检索结果显示的是一组基于关键词层面上的没有语义的文献集合。而知识组织基于领域本体,是对概念关联的组织,所以知识检索显示的应是反映知识内容和概念关联的知识网络(或称知识地图)。简单地说,知识网络是对领域知识结构的展示,是对已获取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可视化描述。

3.3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呈现技术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呈现,是指通过一定的知识表示技术,将领域知识按照一定方式,清晰有序地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展示出来,以供检索者方便地查询与获取知识。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网络具有三个特征:①定位知识,给出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显示该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②揭示知识关联,知识网络不仅要确定概念的位置,还要揭示此概念和其他概念间的语义联系,描述知识网络中各种关联;③可视化展示,通过直观、形象的模式、模型、图形、图像等方式,展现知识地图。

下面以笔者开发的知识集成原型系统中的“知识检索系统”为例,来说明知识检索的呈现方式。

该系统是一个基于与鲁迅相关资源知识的领域本体原型的知识检索系统。这个领域本体原型的构建以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为基础。由于分类和主题表达的对象都是主题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概念对应关系。与鲁迅相关资源知识的领域本体概念网络的显示以及对知识的获取,是通过概念浏览和概念检索实现的。

页面布局。用户界面分为概念导航区和概念检索区两个部分,概念导航区是领域本体中各类概念的分类导航,点击具体的分类之后就可以在右侧的知

识导航区,显示概念的网络关系图。概念检索区在输入需要检索的概念,并进行进一步细化之后,就可以看到以相关的网络概念图和相关的概念实例。

概念浏览。概念浏览主要实现经济本体概念的分类导航和主题导航,可循着学科等级和概念间的语义关系进行浏览,起到知识导航作用。分类导航可对领域本体的分类知识树进行逐次浏览,选择一个分类概念,即可同时显示与该分类概念对应的主题概念关系,包括等同关系、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反之亦然,可通过音序对领域本体的主题概念树进行层层浏览,选择一个主题概念,即可同时显示与之对应的学科类目(可以是一个类目或多个类目)。例如,在“分类导航”目录树中选择“阿Q正传”,主题概念浏览区便显示“阿Q正传”概念关系,点击概念关系就可以显示属于“阿Q正传”概念的文献实例,如图2所示:

概念检索。概念检索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检索本体概念及关联。如果检索词是本体概念,即显示该概念及其概念间关系,同时显示与之相关的学科分类类目,以实现语义的扩展检索和关联检索。对于本体库中没有的检索词,由于系统建立了与本体概念对应的自然语言术语库,在主题概念显示区即显示与该检索词对应的主题概念及关系,分类概念显示区显示与之对应的分类目录。例如,在检索框输入“阿Q正传”,主题概念显示区显示“阿Q正传”的概念关系,“分类导航”目录树中显示与之对应的类目(图书资源中的《阿Q正传》出版物,档案资源中的《阿Q正传》手稿,其他资源则是显示讨论阿Q精神的各类网络文章和站点等);关键词浏览区显示与之对应的关键词(阿Q正传手稿、阿Q精神、阿Q话剧等);文献概览区显示与“阿Q正传”相关的资源(题名或关键词含有“阿Q正传”的资源)。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转变;影响

当今企业的生存环境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全球化趋势,另一个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计算机、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将给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几乎对任何信息都能进行数字化处理,因而具有成本低、易传输、高保真、有利于再创造等优势;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形成网络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打破传统的时空观,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再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容量,因而可以产生巨大的存储能力和极快的处理功能,当其在网络中运作时则会成为一种革命性工具;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高的宽带,从而为信息洪流提供必要的快速通道。作为人类信息器官的扩展,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同步前进,并不断发生着革命性突破。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对设计的影响

1.1数字化的介入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

由于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和绘图专家Coreldraw以及动画经典3DMAXS等的普及应用,使得传统绘画中,用笔的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国画,用笔是非常重要的技巧,而且用笔的方法几乎是全部,这些在数字化的今天显得有些苍白。

1.2选择性,方式的转变

由于大部分作品的创作也是为数字化服务的。因为数字化的艺术不仅局限在静态画面了,动态的和各种质感颜色的都可以表现出来。人的大脑被解放可以任意的发挥想象力,传播方式当然就有了巨大的变革。

如果你的作品受到大家的欢迎,可以一夜之间让全世界数亿的网民看到欣赏方式,由原来的经典欣赏细细品位变成了快餐式的文化打开即看,看了即关,而且可选择的非常多。

1.3对设计的影响

电脑技术给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电脑设计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全球化经济和立体化的商业竞争,用电脑技术表现同时也是方式的创新。

二、数字化艺术在设计上的优越性

2.1随机性

艺术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生产。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创作,是一种以笔为主要媒介,由人独立完成的(即使有合作,也是人与人的合作),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而计算机绘图是把计算机绘图系统当做一支“笔”,利用计算机彩色图形显示系统所提供的“菜单”进行创作,并用高技术来管理,将计算机当做一个创作伙伴,这种在人机对话、密切配合、共同思维情况下产生的作品,因其随机性,结果有时是出人意料的,会具有极其独特的风格。

2.2简洁性

简洁是重要的科学与艺术原则。自然界的状态往往是不规则的,如云雾、山脉、海岸、水流等形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而出现的分形艺术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理解和高度概括自然界一切难以描绘的复杂物象,将艺术简洁化,使艺术达到更高境界。

2.3虚拟性

虚拟性是将不可见的事物视觉化,它是艺术的本性和基本功能之一。从古到今,艺术形式都以塑造完美的虚拟世界、“制造”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幻想世界、感受令人向往的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等为最高追求。而数字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虚拟化,它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生存方式,使创作者融入艺术创作环境之中成为可能。

2.4作为技术手段来说

技法方面讲,数字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工具,它给设计的制作过程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在传统设计教育中,教学一直沿用以表现技能为基础、技法训练为中心的原则,从概念构思、图形设计到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学习是在具有了一定的绘画技能以及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设计创作则以手工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数字化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它利用计算机彩色图形显示系统所提供的“菜单”进行创作,不仅声图并茂、存储量大、展示快捷、图像逼真,而且实时设计、随意编辑、修改、调控、复制和制作各种特技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的速度,使学生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工作。

2.5从观念上讲

数字化早已超越了作为设计工具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手绘的速度,更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视觉效果、新的表达方式及新的欣赏标准。

数字化媒介因其构造物体的方式、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以及传统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人与图像之间的交互优势,使我们的设计思维能力得到了延伸,使得我们的设计触点更为广泛,设计思路更为大胆。:

可见,数字化艺术为发挥人的艺术潜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艺术创造要经过相当艰苦的训练过程,在基本功的培养上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字化对艺术的介入,以高技术代替了大量的技法,缩短了艺术创作手段的训练,使创作方法越来越简便,可在重新组合中表现出新的感觉,这就使更多的人都能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艺术创作从此走进大众生活。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一切应用的前提是要拥有较好的专业及艺术素养,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数字化只可做为表现技术创新的手段,最根本的还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