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5-23 17:27:58

导语:在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第1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肝癌;诊断;临床教学

循证医学给传统医学教育带来了一次更新的机会,循证医学能使医疗决策更趋向合理与科学[1],能有效提高临床医疗的诊治水平,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将循证医学应用于肝癌诊断学实践操作课程设计中,是对临床实践教育模式的新的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循证医学在肝癌诊断学实践操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肝癌诊断学实践操作课程设计,属于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其在已完成肝癌诊断学的医学理论学习后,通过具体临床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该课程开设的目的除了加强和巩固学生的肝癌诊断相关医学知识外,更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出正确诊断,为以后的具体临床实践工作打好基础。循证医学,主要在于以审慎、明确的态度明智地应用所能检索到的经评价过的真实科学的临床证据对病人作出合理诊治。循证医学及循证思维均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不同,循证医学以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为思考出发点,提出一系列与临床实践相关的问题,并寻找出最好的科学证据,评价、分析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医疗诊治当中。将循证医学引入肝癌诊断学实践课程中,是将枯燥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式教学,其不仅注重了教课老师在诊治经验、肝癌诊断知识的传授,而且也更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更好进行教学互动,使教学过程充满了乐趣,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肝癌诊断循证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在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中体会并感受到医学研究的务实求真及医学前辈的高尚医德医风,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观,以规范其以后临床实践行为,而这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同时,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社会需要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社会需要更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因而医学生能在临床实践中贯通循证医学理念[2]并成为一个终身自我教育者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将循证医学理念应用于具体临床实践操作课程中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2 循证医学理论在肝癌诊断学实践操作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2.1 培养学生的临床循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循证医学的具体过程即从纷繁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提出待解决问题,并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依据检索,并对其进行正确评价、确定出最有医学价值、最科学的临床依据,之后将这些依据与具体患者情况、临床实践相结合,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诊疗指导及应用[3]。笔者认为将循证医学引入到具体的临床实践操作课程设计中,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循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临床循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医学教学改革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循证思维是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基础,它将知识系统化、人体整体化,在不断发现、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发展,而创新思维的成果将成为新的科学依据而进一步推动临床实践的向前发展[4]。 因而必须不断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循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可开展关于肝癌诊断的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发现、提出临床实践问题;如何确定要寻找的文献资料及其检索方法;如何评定所查找到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正确及是否适用等。同时教师可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创设出多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2.2 加强循证医学教师队伍建设

循证医学通常涉及多个学科多方面知识,其需要临床医师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别人经验教训同时,检索和阅读大量文献并进行正确评价,才能真正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最新的最可靠的医学知识,并合理正确运用于患者身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推进循证医学教育发展的先行者,因而要首先加强循证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并逐步改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传授和影响学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专业人才。

3 结语

将循证医学应用于肝癌诊断学实践操作课程设计中仅仅是一次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循证医学的发展尚只有10余年,但其对传统医学教育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提倡循证医学教育,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医学教育,而是在传统医学教育基础上的不断补充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7.

[2]Malathi Srinivasan,Michael Weiner,Philip P.Breitfeld,etal. Ear

ly Introduc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ourse to Pre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J].J Gen Intern Med,2002,17(1):58~65.

第2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 医学美学 诊断学教学

随着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患病住院期间,不再单纯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技术服务,而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感观的、精神的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医学美将对医学临床工作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起到一定的作用。医学美学包括精神境界的美、仪表举止的美、语言的美以及环境气氛的美。诊断学是起到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之桥梁的一门医学课程,并且包含需要学生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的内容,如病历书写中的问病史、体格检查等。本文结合诊断学教学探讨如何将美学理论与医学临床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一、在诊断学教学中熏陶和培养精神境界美

(1)精神境界美的内涵。精神境界美也即心灵美,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是人的本质美。它包括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真挚的情感、坚贞的情操、诚实的品质、忠诚的友谊、助人为乐的精神。它又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这种素质美与伦理学中的“善”、哲学中的“真”,是相互联系和交融的。因此,美学中有“心灵美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灵魂,以美为形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之说。心灵美是人的一切美的基础,它支配着其他美。具有这种美,是学生完成诊断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2)精神境界美的熏陶和培养。在诊断学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国内外医学道德规范,观看医学界先进人物事迹的录像片,聘请临床医学名家及优秀毕业生开展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讲座,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让学生对先进人物高尚、真挚的职业情感有具体的感受,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懂得病人的健康与康复离不开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敬业、爱业、勤业、精业,“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的良好职业道德。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初步训练学生的职业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从患者的心理角度来看待疾病和临床治疗,以便于在临床实习时增强患者对学生的认同感。

二、在诊断学教学中进行仪表举止美的培养

(1)仪表美的培养和训练。仪表是指一个人的外部形象,是人的容貌、衣着、修饰的统一,是人精神面貌的体现。医务人员的仪容应该自然、大方、整洁、雅静、健美。衣着修饰要求得体、适体、适度。在仪表方面,教师对学生应从严要求。从诊断学第一节课开始,严格要求学生着装整洁,无论是理论课或是实践课均穿上工作服,实践课时做到工作服整齐、清洁,所有扣子订牢扣紧;内衣裙边、领边不外露,着软底鞋;戴筒帽应前达眉睫,后遮发际,将头发全部遮住;口罩应遮住口鼻;女生可轻施淡妆,但不得留长指甲、染指甲、染发、着奇装异服;不得佩戴任何饰物,包括耳环、手链、手镯、戒指等。另外,无论是上理论课、实践课,还是操作考试,教师均应以这些要求和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2)举止美的培养和训练。举止是指人的行动,包括人的动作幅度、速度、体态、表情变化等。举止端庄是人格的自尊,对不同病人的举止也应有区别。如对老人要安慰,对儿童要安抚,对异性要端庄大方。教师可以在诊断学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文化素养、职业、年龄及病情的“模拟病人”,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进行举止训练。在实践操作中应要求学生在“稳、准、好”基础上做到举止轻松、优雅、细腻、灵巧,在不违反医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强调医学技能操作动作的科学性、美观性、鉴赏性,尽量以美的举止呈现在病人面前,使病人能享受到高品位的医疗、护理技术,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三、在诊断学教学中进行语言美的培养和训练

(1)培养语言的道德美。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感情和信息交流的工具,是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对于患者来说,语言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诚恳体贴的语言对于病人来说犹如一剂良药。在教学中,从职业道德的原则出发,教师的言谈不论是在内容、用词、态度、声调方面,都应体现出同情与体贴,让学生从中感受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是“治病救人”,学会表达对患者善良愿望的心声,做到“四要四不要”,即要文明,要和蔼,要耐心,要有分寸;不要生硬,不要蛮横,不要虚假,不要越轨。

(2)领会语言的通俗与科学性。在教学中,理论讲述应遵循科学性,进行模拟练习,如问病史时语言要清楚、精练、明确;向“患者”解释、交代问题或宣传防病知识时,应群众化、口语化,使之通俗易懂,让学生从中领会医务人员的语言一方面应能表达对患者善良的意愿与同情,还应注意科学性与通俗性。同时,应尽量避免咬文嚼字或用患者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以免误解,引起不安心理,甚至影响医疗效果。

(3)注意语言的声调美。语言的声调在表达人的情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语音声调配合得好,使人感到温馨、悦耳。教学中,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应强调与“患者”交谈音调要适中、语气要温和,体现对“患者”关心的情感,使“患者”听后感到亲切。

四、在诊断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气氛美的培养和训练

患者就医时的周围事物构成了医院的环境,运用美的原则为医院创造一个整洁、美好、安静、舒适的环境,既利于患者的康复,也利于医护工作者的心身健康。医院环境有它的美学要求,而在诊断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环境也有美学的要求。

(1)注意环境的陈设与布置美。学生既是审美对象,也是审美的主体,他们也有美好的意识思想和能力。诊断学操作练习室的陈设应规格化,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参与操作练习前的物品准备,训练学生规范放置物品。

(2)注意环境的洁净美。洁静美也是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条件。患者的就医就护环境,首先要求干净、整洁、明亮。清洁卫生是美化环境的第一要素。在诊断学实训室,要求学生进行轮值,做好实训室及楼道的清洁卫生工作。每次实训结束均要求学生进行课后的清扫、整理,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学习训练环境,使每个学生养成洁净的习惯。

在诊断学教学中对医学美的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目的在于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素质,使他们在今后临床和社会人群保健工作中,按照美的一般法则去体现美、创造美,以美好的环境和完善的医疗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蒋秀英.临床护理工作现状调查[J].医药杂志,2004(3)

[2]方桂珍.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0(9)

[3]肖祥敏.谈加强护理大专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10)

第3篇

关键词:诊断学;视频;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33-02

在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学校教学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建设一批精品的视频公开课程,并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的改革力度,不断深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加强和推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大举措,也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诊断学视频课程建设规划

诊断学视频课程建设的规划主要是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专业平台课程,直接影响到各专业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诊断学课程组的教师在国家、省、市、校级取得多项成果出版多部专著以及发表的多篇研究论文,在诊断学的教学本领域均处于先进水平。我们把诊断学的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丰富诊断学课程建设类型,选题既要贴近学生的需求,又要符合网络媒体的传播要求,从而更好地展现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与诊断教师的学术成就和水平。

我校视频公开课由专门部门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现有140平米演播室一间,300多平米多媒体教学录播教室一间,完全能满足视频公开课拍摄场地要求。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设备完善,拥有专业级高清摄像机六台,非线性编辑系统二套。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网教制作人员长期承担我们学校教学、校园生活、新闻等活动的拍摄制作任务。2010年5月以来为学校拍摄各类教学录像片(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参赛课堂录像等)60多部,具备比较丰富的视频公开课教学录像拍摄经验,完全能胜任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任务。

二、诊断学视频课程目标

诊断学视频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具有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的示范性课程。我们要以诊断学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教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把教研应用的教学之中。同时还要注重课程的推广,以搭建学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让广大教师充分交流课程建设的经验,分享课程建设的成果,并发挥好诊断学教学成果的示范、推广与辐射,让精品的诊断学视频公开课更好地助力我校医学生人才培养。

三、建设内容

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内容具有启发性、学术性与思想性。诊断视频公开课的内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主题鲜明,主线突出。讲稿教案、规范,课堂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概念清楚,条理性强,生动形象。读、写及使用专业外语词汇正确,语言生动、流畅、简洁、清晰、语速适中,教学内容能结合国内外新进展。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时长适宜,独立成篇,让医学生乐于学习,轻松地接受。

诊断学课程教学理论与临床相联系,把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开展尽早的相关的临床见习与实习。结合“标准化病人”,进行床边教学。肝脾触诊、心肺听诊模拟的“诊断学教学实践实验平台”及不同形式的网络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继续进行传统的教学指导,强化正常体格检查的基本功训练,同学之间的全身系统体格检查采用相互的双向模式,以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四、建设方法

(一)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诊断学视频课程主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或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主持建设,它结构合理、教学人员稳定、教育与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诊断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校教师积极性,改革诊断学的教学模式,注重诊断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提高诊断学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精品视频课程教学效果应特别好,具有自身的特色,并得到大学生的公认。视频公开课定位是对大学生训练,也兼顾到中青年教师以及医务相关人员的相关培训。教学过程中全程录像对比教学。把附院的教学查房应用到在教学之中,这是其他专业不具备的。

(二)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设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它体现的是诊断学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模式,是诊断学教师授课的灵魂。诊断学视频课程的教学内容先进,能及时反映医学诊断学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我校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我院优秀教学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医学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与教学管理。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更新实验内容,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使课程优势更明显,开展一对一的实践教学及开放式诊断学网络教学。诊断学精品课程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授课录像程管理、课程列表、课程通知、教学笔记、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学材料、课程问卷、课程介绍、教师信息、教学邮箱、答疑讨论、在线测试、教学博客、日程安排、教案、习题、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三)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视频公开课重视实习及实践等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视频公开课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与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增强了诊断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医学生能初步和病人独立接触,独立采集和编写完整住院病历及初步诊断疾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虹,制定适合的诊断学教学大纲要求的视频公开课,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接轨。通过培养诊断学视频公开课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改革与创新诊断学视频公开课实践技能的培训方法,尽快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过渡。

五、后续建设计划

视频公开课资源建设必需进一步拓展,对原来的教学视频时行更换。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重难点等拍摄人员应在课前应该熟悉,在有条件的学校应当提前进行观摩。视频公开课应建设成为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材、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师队伍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标准化病人教学开展的同时,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的全程化视频录像教学对比。把医院教学实践查房应用到在学校的教学之中,以体现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果的创新。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与精品视频公开课接轨,组织、设计、实施诊断学实践技能的多种评价体系。总结教学计划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影响。对精品视频公开课提出对课程建设有价值的改革措施,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重要研究内容、目标、方法结果进行推广。

六、存在问题

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中资源的丰富性及优质性被更多地强调,而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没有被考虑到,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而被影响。当前的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开发以高等学校独立开发为主,内容的一部分课程被高校提供,开发或整合由传媒公司来做。可能使所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和技术难以融入课程的教学体系中,使得高等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课程内容很难以形成互补与互助,故存在不同高等学校同类课程重复开发现象。

总之,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医学生的教学创设了一种崭新途径,体现了以学校为依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深度体现时代教学为特色的课程教育模式。如何让诊断学视频公开课获得广泛认可,我们要探讨和研究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要达到国际一流公开课的水准,我们的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78.

[2]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61.

[3]孟红旗,朱凡特.护理诊断在脑血管疾病中探索[J].医学信息2013,26(3):13.

[4]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优质课程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J].健康世界,2015,23(11):95-96.

[5]施华秀,王挹青,张亚强,黄春华.创建诊断学精品课程的探索[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7,(01).

第4篇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6)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

1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2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规范学生技能操作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诊断学;剖腹查体教学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相关事件或者真实情境形成的案例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案例教学法通过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客观的逻辑思维。诊断学是融合了丰富理论,并且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临床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医学教育方面,必须有充足的临床医学教学资源来为临床技术做支撑。然而,目前可用于临床医学的教学资源相当匮乏,这一定在程度上,制约了临床技术的进步,影响了医学事业的发展。案例教学法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在诊断学剖腹查体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诊断学腹部查体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医学教育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同时这也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要求医学生应该掌握临床综合技能、批判性思维、信息管理能力。纵观传统的医学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例如,重视理论知识而轻实践,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性不高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医学事业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同时,案例教学法能够将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信息管理能力、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诊断学腹部查体教学中,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在诊断学腹部查体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案例教学法的互动性。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分析能够带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法教学中,能够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设计者,能够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诊断学腹部查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腹部电子模拟人和临床实践这两种方式,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利用腹部电子模拟人开展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着肝大、脾大、腹部压痛等特征,结合相关临床案例,使用腹部电子模拟人,让学生对案例展开思考和讨论,进行手法练习和异常体征学习。进行临床实践时,也可以依据相关案例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确定以消化系统症状及腹部体征为教学重点,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床旁问诊查体实践。教师可以安排2至4个学生,对一名病患进行病史采集,并且带领病人进行体检,通过询问查体之后获得的相关信息。学生在获得信息后,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报,同时注重和其他学生进行探讨,最后由教师对相关信息进行点评[1]。通过将案例教学法运用诊断学腹部查体教学中,能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案例教学法能够积极的创设教学情境。诊断学课程的实践性,决定开展情境教学的必然性。传统的诊断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丰富的病种。同时,由于现实的医患环境限制,学生很难对患者进行反复观摩和演练,再加上腹部查体教学本身内容上的难度,使得医学教学必须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诊断学腹部查体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临床前期接受“真实”的病例,使学生通过接受医疗事件的模拟刺激,掌握相关腹部查体医学知识,这也有利于临床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案例教学法的探究性。诊断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储备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内容、概念等医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在腹部查体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模式,结合病患的体征,比如,腹痛、黄疸、肝脾肿大、腹部压痛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从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脉络,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的探究性,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它要求学生能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团结合作能力,进而为学生之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正确的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在诊断学腹部查体教学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互动参与性、情境创设、探究性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诊断学腹部查体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诊断学 教学 素质教育

医学生从学习诊断学开始便逐渐向临床课学习过渡,从面对冷冰冰的标本改变为面对活生生的人。这种改变要求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逐渐地转化为技能,还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地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同情心,树立良好的医德。本文就诊断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谈一些体会。

1 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本教研室在诊断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1]。由于学生尚未学习临床学科,因此病史应该尽量简单,主要是从症状、异常体征的角度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早期培养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 实训课教学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诊断学实训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应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常见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和常见辅助检查的操作。正确的体格检查手法、阳性体征的判断,对疾病的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学生互检往往不能查到阳性体征,合理利用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与电子标准化病人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可以在模拟人身上反复进行检体练习,加强对阳性体征的认识。对于胸腔穿刺和腹腔穿刺等操作也可以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以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辅助检查操作要求快速做出心电图,并能准确识图。通过这样的实训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易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

大多数学生反映,对于与临床联系紧密的课程,有较高的兴趣。诊断学教学中的病史问诊及体格检查所获得的资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教师授课时要以教材为中心,结合简单病例加深学生印象。在诊断学实训课上,给出稍复杂的病例,让学生模拟病房现场,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就该小组所分析的结果和检查方案进行综合发言,教师对各组的结果并不做出评判,而是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结果做出评估,并讨论进一步诊断方案。通过讨论式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查阅医学文献,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医生注定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医学生要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一辈子”的思想[3]。

4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不断研究和推广高、难、新、尖的实验项目和诊治技术,使得医学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需要,本教研室在诊断学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相对比较新的常用技术,通过使用医学视听教材、网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外,同时还能了解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4],开拓了视野。

5 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相同病种之间有其共性,但每个病人有其个性,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病人的临床特征不一定与书本上的内容完全相符。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呼吸气味中有烂苹果味,但是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无此体征;心肌梗死的病人典型临床表现为胸痛,但是有些人就单纯以牙痛和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容易误诊。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决为什么会出现差异等问题,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在临床中切忌照搬书本知识或是凭空想象,一定要实事求是,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学风。

6 教学中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医德的培养不可能仅仅通过几节医学伦理课就能达到目的,临床课教师,因为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知道哪些医德理论对医学生更重要,所以临床课教师应做到在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医疗作风、思想品德、行为修养、仪态仪表方面也要进行宣教,让他们懂得要当好医生就要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医务工作者绝不能只为自己学习技术、积累资料而见病不见人。一名医生只有精湛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德比医术更重要,为病人的服务过程也就是一个青年医生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

总之,本教研室通过加强了学生涉猎相关领域最新发展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积极探索诊断学的教学方案,更能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肖云,吴峻,张彤.引导式教学在肾内科临床见习中的运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88~90.

2 代吕霞,陈登榜,姜恒,等.注重技能考核在诊断学教学中的作用.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3):196.

第7篇

    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实验诊断领域的不断拓宽,新的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加。在教学反馈中,有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如一些教师对实验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的回答学生的问题等。因此,教研室要求实验课教师不能只面对课本,重复老的或者临床已经淘汰的方法,要不断学习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未登过讲台,为使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实验课教师,教研室采取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培训,如集体备课、教案编写、实验操作测试、综述汇报等。其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试讲,通过选择部分授课内容在教研室内部师生范围内进行模拟讲课,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其授课的各个方面,如知识点、声音、姿态、节奏等进行点评。试讲是对新教师授课能力的检验,也是新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克服恐惧情绪、获得自信的有益经历。笔者发现,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后,新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操作技能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并获得了一些间接的教学经验。教研室还特地安排几位高级职称教师负责跟踪督导几名新教师的教学工作,通过现场听课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帮助新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这些措施使新教师在短期内达到了高质量实验课教学的要求,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从学生反馈来的评价也认为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新教师教学水平较好。高质量实验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得到合理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理论背景、设计思路以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反馈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备课不充分有关。为了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在备课方面,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编写实验课教案,要多查找参考资料,确保内容的正确性与准确性,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并要熟记讲稿。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参照不同的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做好时间安排,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每次上课前一周教研组组织集体备课,由一个老师把自己所要讲课的内容及思路讲一讲,提出自己的重点、难点及疑问,再由其他教师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老教师总结、指正、解决疑点。年轻教师在参与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做到高质量的教学准备,并达到了培养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课授课

    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容易混淆等特点,而且各种血细胞、细菌、尿沉渣等形态结构仅靠单纯的口头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中,笔者所在教研室,在省教育厅重点教学课题的资助下,进行了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重点针对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和临床微生物学和遗传学检验建立图谱库,用于实验课的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把实验过程中希望学生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细菌、尿沉渣、染色体等典型形态图片,以幻灯片、动画、声音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放映,以完全真实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对以形态学为主的实验诊断实验课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常常可把学生制作的较好的血涂片瑞氏染色或细菌革兰染色体标本片利用显微摄影成照片,通过多媒体幻灯片让全班同学观看,便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制片和染色的成败原因,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3病例结合式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方法是医生认识疾病、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临床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3]。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改革,实验诊断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理念已成共识。由于临床医学生在学习实验诊断学时还没有接触临床课,许多疾病对于他们来说都一无所知,所以单纯以实验结果片面地来分析诊断疾病,实际上对临床专业学生分析诊断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4]。我教研室从2003年开始将病例分析讨论作为主要手段先后用于实验诊断学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了全面探索。尤其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课之前对学生分组,先引入典型的病例,提问学生与该病例相关的检测项目,然后讲解这些项目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然后根据临床资料开化验单,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室检测;最后根据自己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讨论分析,给出诊断。结果表明病例结合式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实验诊断学的重视程度,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

    4完善实验课考核方式

第8篇

仅关注某一个检测项目,而忽略了疾病变化过程中所有检测项目的变化。目前的教学中均以检验项目的参考值、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为重点,但许多疾病的某一检测项目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变化,而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某一检测项目也可能呈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应加强检验项目与疾病关系的综合分析。比如肝功能检测一章,课本上往往对肝功能检测3大方面(蛋白质功能检测、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血清酶类检测)进行重点讲解。在蛋白质功能检测一节,又分为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以及球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等。那么,是否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按照内科学中肝脏常见疾病依次讲解,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过程中,应选择哪些监测指标;在肝性昏迷的患者中需要监测哪些指标。根据疾病的需要详细地进行讲解,使临床医学生更能明白针对这些患者应该开什么样的化验单,如何使用这些检测项排除某些疾病等,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疾病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学内容脱离临床

在临床医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应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兼顾检验医学”。

2.1应向学生介绍实验方法学,了解每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不同需要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3种方法: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非特异性快速梅毒过筛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那么,哪种试验适合作为初筛,哪种试验适合作为确诊,哪种试验适合判断疗程等,应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目前临床实验室已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以前的检测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务临床,尤其是急诊患者,但临床医生对此还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黄疸时,理论上尿胆红素检测为强阳性,尿胆原检测为阴性。但因为尿胆原检测过程中,当尿胆红素水平较高时,会干扰尿胆原的检测,所以会导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尿胆原假性轻度增高的现象。

2.2应重视新技术、新项目的介绍。实验诊断学教学严重滞后于检验医学的发展。虽然新版教材已更新了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临床的新技术和新项目,但是目前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仍偏重“四大常规”和血液骨髓学检验等手工操作项目,远不能概括如流式细胞技术、基因芯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药物浓度监测等许多已在临床应用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教学中甚至还包括已经淘汰的检测项目,如出血时间的测定、血块收缩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等;而一些临床上常用的新检测方法却未提及。另外,实验诊断学的设施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而临床上检验项目基本上由自动化的仪器完成,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应加强新项目、新技术的介绍,这不仅为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打好思想基础,也有助于临床医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比如卵巢癌诊断过程中新的检测项目人附睾蛋白4检测,是最新发现的卵巢癌诊断标志物,特异性和灵敏度均高,与现有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125结合更具有临床价值。

第9篇

一是保持中医学理论的原汁原味,不与西医学相融合。以匡萃璋先生的“两种牛不人工授精论”为代表。强调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中医学有自己的原理,即整体论,认为目前应强传统之体,宏中医之用。

二是强调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中药,使中医中药脱离其传统理论,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部分西医学习中医的专家及中医学习西医的人员,持此种观点。引以为荣的代表成果如日本的小柴胡汤制剂获得美国FDA认证。此观点遭到传统中医学者的抵制,认为似乎是“废医存药”之风重来。但因研究药剂有客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此风难止。

三是主张在保持中医学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即强调充分继承挖掘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只要研究的核心、本质是中医学的,所用的方法既可以是传统的思辨,也可以是现代科学的调研、分析、实证。我认为这是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下面谈谈我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目标及创新思路的理解。

1中医学理论的创新目标

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说来是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要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以下5个方面的分目标必须优先实现。

1.1中医学理论范畴中基本概念的规范化

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的内涵是确切的,外延是清楚的,表述是统一的,没有概念的泛化或歧义。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有利于中医学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提升中医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与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的身份相符。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做了一些相应的工作,如正在建立中医学名词术语及其英译的国家标准,但尚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如:①精与气概念的混用;②精、气与古代哲学范畴中关于宇宙本原的精、气概念的混淆;③阴虚与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分不清,阳虚与气虚难区别,并出现气阴两虚与气阳两亏等有悖逻辑的术语;④脏腑之精、脏腑之气、脏腑之阴、脏腑之阳的内涵不清,关系不明等。

中医学某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不清,其原因有多种。而解决的办法,应是调动全国的中医学基础、文献学科的专家和中医临床学家来共同研究,在调查大量的有关文献和临床资料之后,共同讨论确定。

当然,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不是限制人们的思维,而是在培养我们的学生时,有一个规范的说法;在编写教科书时,有一个可遵循或参照的标准;在对外交流时,有一个可让国外友人容易理解的相对规范的表述。

1.2证候概念的规范化及诊断标准的确定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诊治特色,证候也就成为中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对证候的研究,包括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和证候内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①证候的概念内涵至今不甚明确,某些中医专家,甚至《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中,仍然将证候规定为“症状和脉象”与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教科书中的表述不符。②证候的分类仍然有待改进,证候分类的层次应该清晰,从类证(如虚证、实证、热证、寒证、表证、里证、阴证、阳证等八纲证,太阳、少阳等六经证,卫、气、营、血证,上焦、中焦、下焦证等)到一个实施治疗的具体证候,一般都有几个层次。③某些中医证候诊断术语概念不清。一是由于中医学某些基本概念内涵不清而导致的证候诊断术语不确切和不规范,如上面提到的气阴两虚、气阳两亏等;二是由于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滞后而出现的概念内涵不清的证候诊断术语,如脾虚、肾虚、肝虚、心虚等等。④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该统一规范,但现在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⑤证候的诊断以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的描述为主,微观指标在辨证中仍然难起作用。

解决证候概念的规范化和确立证候的诊断标准,应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组织起草了国家标准中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但尚需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以增强其科学性和权威性。

1.3将中医学的相关概念独立于古代哲学概念并确立其自然科学的属性

确立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并不否定其人文社科属性),有利于中医学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将中医学的某些概念与古代哲学的相关概念分开,成为中医学自身的概念。

如精、气、神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与在中医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也是不同的;中医学的精气概念及其生命本原说、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说,都具有自然科学属性,都可以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逐渐揭示其内涵。

1.4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

中医学理论要达到现代化的目标,理论创新必须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新理论、新假说的诞生一般都在实践过程中,或在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或在实验研究积累的过程中,或在文献研究的分析过程中。就中医学来说,临床实践过程对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理论创新不仅仅是基础学科的事情,也是临床学科的事情。只有理论学科与临床学科的专家联手协作,才有可能发现新的规律,构建新的假说。“脏腑一精气一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因此,要求临床学家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理论学家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能。中医学理论要创新,要现代化,必须造就一大批理论与临床兼通的专家。

1.5传统理论的改造与新理论体系的构建

传统理论的改造和新理论体系的构建,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理论的改造,多是建立在否定某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操作起来较为困难,且难以得到公认。

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对某些传统理论作了改造,如:①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还是温病辨证纲领的问题;②膀胱是盛尿的脏腑还是藏津液的脏腑的问题;③主管人的心理情志活动的脏腑是心,是脑,还是肝的问题;④脏腑的功能是以脏腑的结构为基础还是以脏腑之精气阴阳为基础的问题;⑤正气与邪气的概念问题;⑥阴阳失调与调整阴阳的概念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均是中医学理论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也是临床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在“脏腑气血阴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宄而构建的“脏腑一精气一阴阳”理论体系,是在发掘《内经》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传统理论相统一,但与后世的脏腑气血理论有某些冲突,也属于对传统理论的改造。

另外,对证候的深化研究,也可能与传统的“异病同治”理论发生冲突。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寒饮蕴肺证可出现在哮喘、COPD和肺水肿等疾病中,并且用小青龙汤治疗均有效,但实际上寒饮蕴肺证在上述不同的疾病中应是有区别的,用药自然也应有所区别。至于用何方治疗更为合理,只有通过实验研究去探索。因此,“异病同治”仅仅是说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证候,用大致相同的方药可能都有效,而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一个完全相同的证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哮喘、COPD、肺水肿等疾病中出现的寒饮蕴肺证,实际上也是一个类证,其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存在着差异,这实际上是发展了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传统理论改造的目的,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提升,使其科学性更能体现出来。

传统理论的改造与新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2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思路

2.1明确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的关系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用以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虽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但仍应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又具有很强的社会科学属性,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融的学科。

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定位于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并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其属于自然科学的部分,将有助于中医学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

在通过文献整理研究明确了中医学某些范畴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其理论概念的微观机制,不断创建和发现新的假说,方可使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发展和更新。同时将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部分,尤其是古代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加以科学的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吸收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方可使其更能指导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2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思路

继承性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没有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将得不到延续,也就无从谈创新发展,即便是创新,也不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但若没有创新,则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就得不到更新和发展,自然就会变成僵死的东西,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切实操作好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工作,是关系到中医学前途的重大工程。

2.3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影响

在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中,要科学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我们既要承认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又不能把中医学说成是古代哲学的衍生物。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了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等。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科学地评价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历史地位,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2.4积极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规范化进程

以明确中医学固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涵为中医学理论研究之目标,积极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规范化进程。

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和防治原则等,是中医学固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应下大功夫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学理论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当然,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概念内涵的确立,应建立在充分掌握和分析有关该理论和概念的几乎所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献资料掌握得越全面,得出的结论就越可信。但决不是一些文献资料的堆积和列举,而应下一番比较分析的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杂乱的材料中归纳能反映该理论和概念之本质的内涵和外延。

如对肺行水理论的研究,首先要明确肺行水理论的基本内涵。经过对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的研究分析,发现肺行水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调节肺脏本身水液的输布,这一作用与肺的呼吸功能密切相关;②通过肺气的推动作用,调节肺系统(尤其是皮毛)之水液的代谢,这一作用与肺的呼吸功能一般无明显的相关性。

肺主行水理论内涵的确定,对临床肺疾病的辨证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有关肺主行水理论的科研设计具有奠定理论基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