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7:27:59
导语:在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201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实施以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在促进中学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特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7号),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决定从2017年起,我省学考增加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由考生自愿选择报考。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增加考试科目、内容和方式
(一)增加考试科目。将语文、数学和英语列入学考科目,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标准和要求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考试成绩是学生报考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的重要依据。2017年秋季及以前入学的高一新生报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目暂时仍按《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的通知》(粤教考〔2008〕28号)实施,考试对象、考试内容范围、命题方式、考试方法、组织形式、成绩评定、呈现办法和使用方式等保持不变。
(二)考试内容和方式。语文、数学和英语学考科目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规定及要求确定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为主。命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以书面笔试形式进行,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考试大纲(说明)另行下发。
二、考试对象与时间安排
(一)考试对象。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自愿报考学考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
(二)考试时间安排
1.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每年组织一次考试,与1月举行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6门科目学考同时报名、统一组织安排考试。
2. 考试时长。语文考试时长为120分钟,数学和英语每门考试时长各为90分钟。
三、成绩呈现和使用
(一)成绩呈现。学考语文、数学和英语各科目考试卷面满分值为100分。成绩公布采用等级+卷面原始分数的方式。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的要求,等级分为A、B、C、D和E五等,各等级人数各占当次考生总数的比例15%、30%、30%、20%和不超过5%。E等级为不合格。
(二)考试成绩使用
1. 作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主要依据。2017年起,省内所有高职院校均应参加依据学考成绩录取的分类考试招生的改革,全省高职院校通过分类考试招生的招生计划数要占本校年度招生计划的一半以上,使分类考试录取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主渠道。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学考成绩,作为高职院校依据学考录取“文化素质”的成绩,也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文化素质”的成绩,成绩当年有效。高职院校的相关录取办法另行制订。
2. 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及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学考成绩也可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及同等学力认定科目成绩的主要依据之一,成绩长期有效。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取得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学考成绩,由省级主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可办理成绩转入。但只能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及同等学力认定的相应科目成绩,不能作为当年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录取的依据。
四、组织实施
(一)高度重视。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是学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我省学考制度,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选拔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教育部门、考试招生机构、各普通高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及时做好宣传、组织工作,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考生报考,确保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精心组织。各市、县(区、市)招生考试机构负责考试的组织和实施工作,要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标准和要求,统一设置考点、考场,规范考场布置、实施程序等。加强安全保密,建立健全诚信机制。严肃考风考纪,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考试作弊等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加强统筹。各级教育部门和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严禁压缩课程授课时间。学生参加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学考后,学校要继续根据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要求开设课程,完成教学任务,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四)规范收费。根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增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收费科目的复函》(粤发改价格函〔2016〕1391号)的要求,语文、数学和英语科目的考试收费为每科次25元。请有关收费单位做好收费公示,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收费收入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请各市教育局将此通知转发辖区内各县(区)教育局、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44-02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以及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我们提出以下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当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统一他们的思想,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要以基本原理,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为中心内容,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
因此,要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基本理论,尤其是党的现行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 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关键词:高中生;家庭教育
面对社会的急剧转变,家庭教育渐陷困境。家庭教育资源缺乏、家长不了解子女不足、家长缺乏家长训练、教育子女的方法落后、子女受传媒及次文化负面影响等都是普遍的家庭教育问题。更严重的是不少家庭单位逐渐瓦解,出现了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祖父母家庭、保姆任母亲角色等家庭问题,不少学生缺乏父母照顾,难有完整的家庭教育。再者,很多家长不懂处理子女问题,当子女的成绩不理想或行为出现问题时,便往往归咎于学校或感到无助;亦有家长因面子问题,难于面对学校教师寻求帮助。家庭教育的困境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看来,学校、家庭教育如何有机的结合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
家庭教育要依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孩子上了高中,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生理上的变化,家长易于发现,能够接受和理解,可是心理的变化却时常让家长感到迷茫和困惑。
一、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高中学生正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教育最困难的时期。他们遇事容易冲动,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这是他们生理上的急剧变化给心理活动带来的影响。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使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主要表现如下:
1、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情感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高中学生一旦受到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就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例如,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学习内容和环境的改变,会使他们觉得难以适应,感到紧张、焦虑,学习成绩起伏不定;有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害怕见到自己不如意的成绩,就抄袭他人作业或考试作弊;有些意志脆弱的学生还会采取旷课、逃学、甚至弃学等逃避方式来求得解脱。
2、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孩子自进入高中阶段就有了成人感,希望家长不再把他看作孩子。他们渴望自治,期待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得到家长的承认和尊重,希望与父母平等。但与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增长的情况相比,他们的社会成熟又有些滞后。所以,他们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就显得冲动、偏激、摇摆和脆弱。例如,有些学生觉得成人吸烟、喝酒很爽,就想亲身体验一下。
3、性发育迅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学生进入高中后,身体内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也逐渐接近成熟。学生面对这些变化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致使心理发展比较幼稚。例如,一些学生的“纸条恋爱”,冲动性异往行为等。
二、家庭教育策略
1、不要溺爱要关爱。古人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的最好注解。家庭过分溺爱的孩子或怕苦、怯懦、经不起挫折;或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发展意识;或骄横、霸气;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
关爱,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的关心和爱护。
(1)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高中大多数的孩子要过集宿的生活,这时他们就要自己照顾自己了,如果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就会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搞得一团糟。所以,学会独立生活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这就要求在这阶段,家长就要逐渐放开手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不要再百般呵护,包办代替。
(2)注意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外表会越来越重视,有的还会追时髦、讲新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能无原则地满足,要注意收集一些实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真正的美是在内心,不在外表,同时家长在这方面做出榜样也是很重要的。
(3)注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现在的学生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倍受呵护,尊重他人的观念很淡薄,更不懂如何去尊重别人,这会严重影响他们与人交往,所以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教育他们孝敬父母。慢慢,孩子就会放弃“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习惯于听从父母的正确意见。
2、不要放任要关注。放任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放任自流,致使孩子不能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所以,作为家长对于处在青春危险期的孩子,要特别关注。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如穿着、打扮,与哪些人交往,放学能否及时回家等。发现异常,就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沟通时注意倾听孩子的解释,不主观臆断,不简单粗暴,不乱加干涉;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认真纠正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听音乐、吃东西等不良习惯,让孩子知道好的学习习惯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3、不要管制要情制。一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经常采用打骂、训斥、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来管制,或者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致使孩子胆小怕事、性情孤僻、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的还会性格粗野暴躁,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情制,就是提倡父母用慈爱去感化,用心去教育。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或拿出指导性意见;当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时,要肯于放下“尊严”,孩子对就服从,孩子不对要耐心说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式关系,和孩子一起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还须不断探索和发展。相信家庭教育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家庭教育的辉煌一定会到来!学校将促成父母成为参与学校教育的伙伴,进而促进孩子社交、情感与学业的成长, 使他们能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正面管教》 作者 (美国)尼尔森
[2]《卡尔威特的教育》 作者 (德)卡尔・H.G.威特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失人文精神现状
(一)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化严重
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所利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尊重课本,将课本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圣经。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课文进行阅读与讲解,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课本。教师不能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效开发,即时文学作品中有再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也无法传递到学生头脑中。教师只顾着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力量。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不足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当代高中学生接受教师的两种模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默契配合,有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语文学科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与家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语文课堂教学。即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再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无意地带入一些社会负面思潮,也会阻碍高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三)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都是从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这些教师从学校出来就直接进校当了老师,缺少社会生活的经验。年轻老师的个人生活阅历不足,其对于人文素养的感受也较少。教师自己的人文精神水平不足,就没有能力从语文课本内容中开发人文精神教育内容,无法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引导。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方法
(一)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创新发展的今天,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活动中得到突出。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讨论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文内容进行讨论,共同开发其中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自主领悟语文课本内容中的人文涵养。像在讲解《我与地坛》时,让学生对史铁生的文字进行阅读,并选出自己感悟最深的一部分与同桌讨论,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有学生选择“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段文字进行讨论,在讨论分析作者的痛苦与坚强,分析地坛对于作者的意义,从中感受到正确的人文精神。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精神。同样在《我与地坛》教学中,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完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赛去寻找与中心思想相关的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往往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意义,加强学生与这些关键语句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素养提高。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实施人文教育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美好,领悟文学世界中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应当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爱阅读。在工作之余,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自己的文学素养,能够感化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探究文章中的精神内容。
其次,教师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无形的感染。教师要多加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不妥之处,分析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用真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与学习理念。
(三)加强校家教育结合,整合人文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文观念,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巩固课堂人文教育成果,更有利于学生认可正确的人文理念。
比如在讲解《一个人的遭遇》时,教师会向学生传递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人文精神,如果家长好斗爱吵架,这样的人文观念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停留。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呼吁家长规范个人行为,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给高中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合理的人文成长环境,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关键词:高中学生 社会责任意识 学校
社会责任意识指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劳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的一种理性意识。我们国家历来是个重视责任的民族,古人曾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社会正面临着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的现状,强调以我为主,讲究实惠。高中学生因其身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和中学和大学教育的过渡时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责更显得重要。
现在的高中学生都是90后,一个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都是追求自由和个性的,都懂得追求自己的权利,但是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往往缺乏认识。为了对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个客观的分析,做了一个调查问卷。
这次的问卷调查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共收回了190份,问卷调查对象是我校高中学生,主要目的是了解高中学生当前的社会责任意识状况。主要是从学生的平时的生活习惯中来了解学生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状况,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
问卷调查突出显示了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社会责任感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责任主体意识淡薄。公民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权利与义务或责任从来都是对等的,只有权利与义务或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公民社会。在这份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而80%多的学生却非常介意别人闯红灯。交通安全本应该是每个人自觉遵守的,而学生却把这种本应由的责任推给其他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很高,对自己要求很低。自己只想享受权利,而忽视了每个人都应该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体,都应该平等的履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第二,社会参与意识欠缺。公民参与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公民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公民对参与公共事务和国家管理持主动关心、积极参与的态度,而不是作为现存体制的消极服从者,以一种冷漠的超然之态对待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人都参与过社会爱心活动或慈善活动,但是70%多的学生认为不会参与定期的社会爱心活动或者慈善活动,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不会参与社会管理。
第三,承担社会责任具有被动性。社会公共领域需要每个公民公平地承担起创造和维系正义制度的责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主张其政治权利,培育自律精神和公共精神。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过慈善活动,但是当问及到为什么参与,只有4%的学生认为是主动参与,并认为这是自己的社会责任,绝大部分同学是处于被动接受,是老师的要求或者是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即使主动参与的学生,也绝大部分认为自己是处于一种同情心。
面对如此调查结果,我不得不想到是否当代的中学生已经成了一群功利心非常强而普遍缺少责任意识的青少年?笔者深思现在的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如此淡漠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第一,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冲击了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如今,人们会经常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信息,进行社会交往,开展网上交易,发表个人见解。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中学生信仰的缺失或者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蔽性,也可能造成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
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 孩子自幼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生活, 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视别人的关心为当然, 而不知道去关心他人, 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明显的漠视倾向。他们的亲情观念相对淡薄,自恋性强,注重个人发展,社会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淡薄。还有些家长对子女往往重视物质上的满足,而轻精神上的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而缺乏情感和心灵上的互动交流,长此以往,孩子与外界的沟通也会产生困难,不会甚至不会去帮助和关怀他人,极可能产生责任感淡薄甚至缺失。另外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进入青春期,大部分的中学生开始封闭自己,会使一些中学生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遇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第三,学校教育的弱化。虽然国家早就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但大多数学校更注重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往往忽视了对他们责任感的培养。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还是会给教师下达教学指标、升学率指标等等,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慢慢的就忽视了对中学生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的培养。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其结果也造成中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针对中学生当前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家庭教育是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关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能过分宠爱,不能把孩子当作盆花养护,应改变一切包办代替的做法,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应该尽的社会责任。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家庭教育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的行为对子女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比如父母如果都是经常闯红灯的,孩子从小就认为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也就会学生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本身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有很重要的影响。
2、学校教育是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进入学校后,学校影响相对于家庭影响而言,逐渐成为主要因素学校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把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校园文化要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校园文化是一门隐蔽课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机载体。因为,学生在校除了接受课堂教学以外,其余全部时间,大都在接受校园文
化的影响和熏陶,而且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的。学校应针对中学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开展以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有关社会责任活动的图文展览、征文活动;开展有关社会责任意识的讲座等。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倡导责任文化,弘扬责任精神。
3、通过社会实践体验自身的责任。责任意识的形成是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固然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但归根结底还是依靠中学生自身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的社会爱心活动或者慈善活动,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参与社区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来秀明,曾庆栋.浅析大学生的责任意识[J].成宁学院学报,2OO7
[2]崔永江.转型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11年
[3]杨永林.责任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 年第3 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网络;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40-02
随着计算机在全国的普及,互联网也悄然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和便捷途径。但是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一些严重的负面影响。就如同我们所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的高中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尤甚。平时经常看到关于高中生无视学业而沉迷于网络的案例很多。有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强烈刺激,逃课去网吧聊天、打通宵的网络游戏,不惜浪费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网络对高中学生的冲击力不容忽视,我们应该从网络对高中学生的诱因起步进行深入的研究,狠抓高中学生的网络生活管理,给学生一个正确而科学的网络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高中的三年学习是学生的一次转折,决定学生的前方道路是就业还是升学。学校在教育上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但是在执行中扭曲成了“一切为了孩子成绩”。为了学习成绩教师基本对高中学生的网络生活持禁止态度,家长在家里也不赞成学生上网甚至是坚决地否定。网络需要正确的、科学的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高中生还是对于网络存在猎奇心理的,对于家长和教师的完全禁止存在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高中生的网络生活需要有效的管理。
一、网络对高中生的生活的诸多影响
如今是信息和通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加大了信息存储的容量,为信息的加工和整理、互通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给社会带来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一张网络把偌大的世界大大地缩小了,通过网络信息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家共享着全球丰富海量的信息资源。
网络充斥着整个高中校园的各个角度。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利的方面是,网络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拓展了学生的学习信息视野,不断带领学生接触新生事物带来的挑战,不断满足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通过互联网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收集整理各种学习资料,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重复学习和记忆,自主探究,为自己开设新的学习空间。不利的方面是,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分,消极的和低价趣味的信息无处不在,这种负面消息严重地冲击着成熟边缘的高中学生。
网络对高中生的生活影响主要表现为:
1.对学习严重不感兴趣,成绩大幅度滑坡。网络的人性化设计,由原来的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形式发展为数字化和高科技形式。海量感性信息刺激着高中生的神经,改变着他们固有的理性信息。通过鼠标遨游在整个信息世界之中。清晰图像化的信息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仅仅满足于信息的表象而对信息所反映的本质不去追究,对学生由初中具体形象思维向高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很不利。尤其是高中的理科的学习,很受影响。据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网络过分迷恋的高中学生,对书本知识多数都是存在厌倦情绪的,最后几乎偏离了正规教育的轨道。忽略学习,沉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大幅度的滑坡,加入学困生的行列的学生逐渐增多。
2.思想上混乱,行动上出现盲从。网络存在点对点、点对面的接受、传播信息互动性。网上超容量的信息量快速更迭。在不同社会形态和国度、民族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相互碰撞中,信息膨胀泛滥,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和理智不能完全辨认信息的合法性和价值判断,使得学生出现思想上的混乱,误导学生的认识,出现价值观和思想上的动荡,使学生的人格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价值取向的偏离在行动上出现了盲从。
3.道德出现偏差。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人―网交流互动代替了人―人的语言交流形式,使得因接触而产生的情感友谊逐渐淡化,开始依赖网络,但是网络中的消极道德观隐藏在其中,谎言、虚假信息包装的潜藏者很多,不顾网络道德和社会责任,大肆进行破坏活动,高中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为寻求放松,便开始对此种信息较为崇拜、模仿,一旦控制不住就会出现网络道德的沦陷和网络犯罪的发生。
二、高中学生受网络冲击的原因分析
网络的优越性给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也不能忽视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网络对高中学生的冲击,一是网络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迎合了高中生活动的学习特点,大容量、全覆盖,为高中生的信息获取提供了便利平台。二是网络的交互性、虚拟性在高负荷的学习压力下满足高中生的心理解脱和宣泄的需求和梦想的假想实现。三是高中生自身存在对新鲜事物的探究热情,但是心理不成熟,鉴别力差,尝试进入不健康网站浏览,把握不好就深陷其中。
三、在网络冲击下对高中学生的管理措施
由于上述分析了网络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和冲击是原因的多样性,对高中学生网络生活管理,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活环境和秩序,真正让高中生在健康网络中享受快乐。
1.学校、家庭、社会总动员构建健康网络环境。高中生的品德情操的形成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结果。其中学校课堂起主要作用,学校对学生不能强硬地控制而应该是进行疏导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的大方向,既要保证学生都能在电脑上查阅资料、搜索新闻还要注意让学生远离不健康网吧,防患于未然。学校积极携手社会各有关部门,整顿学校周围网吧市场,重拳出击,给学生一个规范的网络秩序。
2.教师积极利用网络新途径。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与课本知识点密切结合,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在网上搜集信息时,使内容符合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学生易接受的方法,来分析各种现象,积极正面引导学生。
3.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网络素质。平时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的提高。远离低级趣味的不良信息,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信息的诱惑。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方便高效,而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带来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发挥网络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为高中生的健康发展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美]尼葛落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冰,范梅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本研究主要采用抽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样本的选取采用整群抽样和判断抽样,数据的采集使用自填式问卷法。问卷共分三种:中学生、中学生家长、小学生家长。考虑到小学生填答问卷具有一定困难,没有设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数据分析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20.0进行,主要分析方法有频数分布分析、调查表分析、比较均值、非参数检验等,主要针对家长家庭教育的观念、方法、能力、内容以及可能与之有相关性的变量。本研究的样本取自山西省太原、大同、长治、临汾、忻州、柳林、洪洞等地的中小学,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的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379份,其中小学生家长问卷212份、中学生家长问卷530份、中学生问卷637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庭生活状况其一,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
本研究共调查了742个家庭,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所占比例最多,达到总数的65.6%;其次是主干家庭,即三代同堂的家庭,占调查总数的28.4%;有少部分家庭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带着孩子,占总数的3.4%;还有2.6%的家庭是单亲家庭。可以看出,家庭结构中以核心家庭为主,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其父母来承担。其二,家庭人际关系和谐。从整体看,中小学生家庭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家长与子女相处基本融洽。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比中学生和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大多数家长注意与孩子对话和沟通,并能够保持与孩子的平等关系。小学生家长与孩子经常沟通的占总数的61.1%,偶尔沟通的占36.5%,很少沟通的只有2.4%;认为家庭里人际关系“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家长比例是74.9%,有73.1%的家长认为孩子与家长关系亲密,能够主动和家长谈心里话,只有2.9%的家长感觉与孩子关系疏远、紧张。中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要比小学生差些,近40%的学生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40%左右的学生偶尔与父母交流。其三,家庭活动以学习为主。中小学生每天的家庭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学习。调查显示,每晚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作业和看课外作业,比例达到69.4%和11.5%,共80.9%;而只有不到20%是在看电视、娱乐等。从时间上看,小学生每天回家做作业在1小时以上的达到82.5%,没有作业的只有2.8%,14.7%需要半小时到1小时。而中学生用于做作业的时间更多,每天3小时以上的达到42.6%,3小时以下的只有24%。孩子在家学习时,家长也是在积极参与,尤其是小学生的家长。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中58.4%的家长每天检查指导孩子学习,40.2%的家长有时候检查,只有1.4%的家长基本不检查。中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习的检查督促情况不像小学生家长那样频繁,每天检查督促的家长只有19.6%,大部分是有时候检查,比例是42.3%。孩子们日常的闲暇时间并不多,对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58.9%的家长在双休日“带孩子一起学习、休闲”,而通过与部分家长的访谈,更多的是“带孩子一起学习”,主要是参加一些课外辅导班、兴趣班。而只有28.2%的孩子双休日能够自由玩耍。另外一个问题的调查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结果:当问及是否经常带孩子出去玩时,回答每周一次的比例最少,只有16.1%;而高达30.3%的家长回答是“没时间玩”。
2.家庭教育情况
其一,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教育期望较高。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家长们对此有很明确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53.4%的中学生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对孩子成长起着最直接最重要影响的是家庭教育。而对孩子不好管的原因,家长选择最多的是父母教育问题,占总数的40.8%。小学生家长的认识与中学生家长的认识相似,选择家庭教育是最重要影响因素的占47.5%,对孩子不好管的原因,50.5%的家长认为是父母教育问题。对“您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绝大多数家长都选择的是“读书是为了学知识、明道理”,占总数的81.9%;16.7%的家长则是从功利角度出发,认为读书是为了挣钱或是学得一技之长;还有1.4%的家长选择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学历期望普遍较高,家长选择比例最大的是“大学以上学历”,占总数的71.1%;选择大学毕业的占22.1%;选择高中及以下的只占总数的6.9%。
其二,素质教育依然难敌应试教育,家庭教育主要为了成绩。素质教育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社会及教育界得到确立。素质教育从提出、推行到现在已二十来年,但数据显示,虽然素质教育为家长们所赞同,但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中,家长们的知与行产生了分离,其实际行动仍然践行着应试教育的思想。小学生中超过75%的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而辅导班的内容超过75%的是文化课。报特长班的家长也表示,特长的选择也是功利性的,有些特长在中高考时可以加分,家长就支持,而若不能加分,则不支持。而对于学习成绩,近80%的家长表示“看重”和“非常看重”,通过调查表分析,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家长比高中学生家长更看重成绩,初三学生家长“看重”和“非常看重”的比例最高,达87.5%,高中学生家长从高一到高三看重成绩的比例却在下降。这说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看待孩子人生发展的眼光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长远,而初中学生家长考虑更多的还是分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与家长教育期望之间的矛盾所导致。如前所述,家长对孩子学历期望较高,期望取得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占总数的93.2%。目前,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已近21%,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但是与家长的期望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学生的竞争依然激烈。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在给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增加压力,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要求要名校毕业,不但要上大学还要上好大学名大学成了许多家长的目标。而面对并不均衡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家长只有向孩子施加压力,希望通过好的成绩增加竞争优势。其三,家庭教育中父母参与比例失衡,父母文化水平影响显著。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确定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积极个性品质、提高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具有独特影响力。46但是调查发现,父亲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承担和参与远远不足,家庭教育的工作主要是由母亲来完成的。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家长问卷742份,其中近60%的填写者是孩子的母亲,只有37.7%的填写者是孩子的父亲。而学生对问题“家里谁管你管得比较多”的回答情况显示,父亲只占20.9%,而母亲达到70.9%。通过调查表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父亲学历的增加,父亲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在上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50%。而父亲职业的不同,其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也不同,其中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4.5%,远远高于平均比例20.9%;比例最低的是无业和工人,其分别是0和14.1%。很显然,父亲的学历水平或是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父亲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从而影响父亲参与承担家庭教育的行为,文化水平越高越能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了主要的工作,这与母亲与孩子天然的亲密关系是分不开的,所以母亲的素质对家庭教育观念、方式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母亲的文化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且易于测量的变量,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不同学历水平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上有着显著差异。随着学历的提高,家长对成绩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母亲“看重”和“非常看重”成绩的比例将近90%,其中“非常看重”达到44.4%。对成绩的看重还体现在对子女学习的督促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对孩子的督促比例最高,每天督促孩子学习的达37.5%,远远高于平均值19.6%,学历越低每天督促比例也越低。在教育方式上,高学历母亲也显示出不同特点。本科以下学历母亲不同教育方式所占比例大致相似,比例最多的都是“讲道理”,而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则明显不同,比例最多的是“埋怨责怪”,达55.6%,其次是“冷眼怒骂”,达33.3%,“讲道理”的比例是0。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研究生以上学历母亲比本科以下学历母亲责骂体罚孩子的比例都高出很多,达33.3%,而初中学历母亲责骂体罚孩子比例最低,只有6.4%。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母亲学历的提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趋于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增多,耐心劝导比例下降。其原因在于,学历高的母亲往往更加自信,对孩子未来的规划要求也更高,也更难以接受子女的失败,在与子女相处中非常强势,在家庭教育中以家长为中心,缺乏民主意识。对于学习以外的事情,高学历家长同样显示出对子女的强势,这种强势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态度必然带来家庭关系的紧张与子女的逆反,影响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在问到“与父母关系融洽么”?回答“融洽”和“非常融洽”的学生比例平均为74.5%,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比例却只有33.3%。而对父母形象,选择“严厉、令我害怕”的学生比例平均为5.9%,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却高达33.3%,是平均水平的近6倍。在问到“有了心事和谁说”时,母亲学历是研究生以上的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无人可说,闷在心里”,比例为44.4%。即便是父母主动询问,表示“烦,不愿意说”的学生比例也以母亲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为最高,达到33.3%,是平均比例8.5%的近4倍。学生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与母亲学历变化趋势成负相关,满意度最高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母亲,比例为80.9%,高中、大专、本科学历母亲满意度逐渐下降,分别为80.3%、76.2%和74.2%,研究生学历母亲满意度最低,只有33.3%。高学历母亲这种强势、专制的家庭教育,在短期内对于学习成绩的提升有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发学习的动力,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和全面发展。调查显示,研究生学历母亲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要好,25%达到“优异”,是平均比例5.2%的近5倍。但他们的学习压力是最大的,每天学习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比例达到55.6%,是平均比例7.7%的近8倍。自己感觉学习压力非常大的比例达到22.2%,是平均比例9.9%的2倍多。由此带来的是对学习的厌烦和与家长的冲突。高达33.3%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事”,是平均比例5.4%的6倍多。其四,家庭教育方法趋于理性,家长仍需专业指导。总体来看,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大都比较理性,近70%的家长表示主要方式是“谈心、讲道理”,打骂孩子现象较少,小学生家长中8.8%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中学生家长中只有3.2%的家长经常打骂,近60%的家长表示从不打孩子。在问到“是否应该学习教育孩子”时,有84.7%的家长认为应该,有12.3%的家长选择“有的应学,有的不必”,只有3%的家长表示不用学。在问到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帮助时,家长们选择最多的是“学习方法指导”,其次是“提高综合能力”和“如何与孩子沟通”。而家长们获取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途径却主要是通过书本杂志自己摸索,占总数的60%左右,而通过专业机构学习、咨询的比例最低,不到3%。可以看出,家长们家庭教育的思想趋于理性,但具体教育方法缺乏专业指导。
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教育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家庭教育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其根源同样也是社会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很清晰的认识,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全面发展,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体质和智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家长们不得不选择以成绩为中心,一切为了考试的实际做法。因为在目前社会转型期,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家长们只有想办法增加孩子的竞争优势,注重成绩成为必然。这一点在初中生家长身上尤为突出。因此,要想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素质教育创造环境:
1.高校去行政化,扩大高校办学自把大学归还给教师,让学术远离权力,使高校能够自主招生、教学,打破地区限制,使教育这个公共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公益性。当上大学不再唯分数论时,中小学生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桎梏。
2.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待遇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首次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一定差距,教育资源地区间的不均衡、城乡间的不均衡和校际间不均衡现象依然严重。22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便是以分数为唯一尺度,强化应试教育。而教师待遇不高将使教师难以安心教育事业,从而加剧教育资源的失衡。因此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创造素质教育环境。
关键词: 耐力 中学体育 教育方法
邱玉琴在《影响我国大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与体育教学应对策略》中说,耐力素质是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是衡量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是从事各项运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运动素质。现如今,“00后”进入中学阶段,由于“00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应试教育限制,中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不甚理想,中学生身体素质普遍降低,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至今没有得到妥善的改善和解决,特别是中学生的耐力素质持续下降,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影响中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刻不容缓。
中学生的内力素质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学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耐力素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
二是中学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加上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偷工减料,导致学生很少参加耐力训练。
三是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频度低,时间短和营养知识缺乏,加上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时代,中学生消遣的工具太多,学生不愿意参加锻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让中学生对耐力素质的重要意义有清楚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只有当学生对耐力素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在这一领域付出努力。中学体育教师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引导、克服心理障阻就显得举足轻重。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发展耐力素质目的、任务。中学生了解越青春,效果就越好。另外,体育教师要用人体生理学有关知识武装中学生的头脑,让中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在进行耐力锻炼时,人体生理功能所产生的反应及适应规律。最后,要对中学生传授相关的营养知识。人体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要持久工作,必须有充足的能量供应,而作为直接能源ATP,只有在糖、脂肪有氧氧化过程中,才能持续地大量合成。体内和脂肪储备量较多,能否持续地向肌肉供氧是人体持续工作的关键是获得充分的氧,这与心肺功能、血液的输氧功能及人体氧的利用功能有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好这几件基础性工作,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二、体育教师要努力改善教学过程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信息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青睐,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赢得中学生的尊重。耐力训练本来就一个枯燥乏味的项目,如果没有科学有趣的训练方法,中学生就难以接受,效果就没有保障。所以说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1.训练的时间安排要合理。中学生耐力练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10分钟,匀速长跑是提高中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匀速长跑单调、枯燥无味、易疲劳,因此每次训练的时间不能太长,可以在上课的第一阶段和最后阶段进行。时下,有些体育教师在这一领域做得不够好,随意性较强,没有合理安排耐力训练的科学时间,训练量不达标,致使中学生的耐力素质逐年下降。
2.训练的方式要多样化。耐力训练枯燥乏味,形式的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要集思广益,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去除耐力训练过程的这些硬伤。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小组对抗,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运用多种跑步形式,例如采用取隙跑、定时跑、越野跑、走和跑交替等多种方法进行练习;可以把这些训练过程的成绩计入期终的总成绩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可以改变中学生跑步过程中的身心环境,例如播放一些轻音乐;甚至把符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游戏融进体育课堂,如追逐跑、负重跑、耐力接力跑。
3.耐力训练要强调课内外相结合。耐力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各中学的体育课时每周基本是两节课,这样的训练量远远不够,所以耐力训练要课内外相结合。课内耐力训练主要是基本要领和基本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相的关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体育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养成课外自觉锻炼的习惯,例如,如果有安全的保证,就可以引导中学生利用回家的路上进行慢跑训练耐力,也可以让学生晚上写完家庭作业以后,在家附近训练场所进行耐力训练。体育教师可以与有条件的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耐力训练。
(一)家庭对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忽视。如今,许多家长只要求子女在学习上强于别人,在生活上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为他们提供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很多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而发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现象,让孩子在道德选择中陷入困境,最终放弃道德行为的自觉实践。
(二)学校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偏低。
1.学校德育工作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学质量,重智育、轻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成为与中学生格格不入甚至对立的东西,导致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知行脱节”;
2.教师素质问题。有些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对后进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此外,少数教师在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这些势必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污染。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对外开放,既给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条件,又难以避免地面临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也直接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
二、切实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
养成教育加强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时刻熏陶着孩子。家长应该努力做到言行统一、正派上进、勤俭自律、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乐观,才能使孩子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2.正确指导、强化训练。家庭教育不是一味说教或简单惩罚,家长应通过指导、训练等方法,培养子女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进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校教育的这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呢?
1.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观念。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观念。
2.制定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学校、班级可以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中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制度约束的成败关键在于制“法”科学适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精神风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月活动,努力为中学生营造健康、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4.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在增强,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中,才能保证养成教育有效实施。
(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广泛开展社会教育,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可以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
1.加强舆论宣传力度。要结合各种纪念活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和丰富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专栏,组织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中学生的读物和视听新产品,从而形成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
2.强化法制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讲座、图片展、观看光盘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3.强化管理整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整治,进一步规范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秩序。大力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