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7:28:01
导语:在现代化体系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 建设服务型政党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社区治理现代化中服务型政府的理念选择 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信息化保障 推进信息化建设 构建服务型政府 “绿色衡阳”建设需要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以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体育智库建设与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中国特色教育治理体系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制度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下的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研究 从政府治理结构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政务服务体系、平台、机制建设研究 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创新性力作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选择 《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评介 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产生原因、含义、特征及实现途径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年1月5日。
③王沪宁:《行政生态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0页。
④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5~12页。
⑤杨冠琼,刘雯雯:“公共问题与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问题基础”,《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2期,第15~23页。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4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据这个总体要求,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把发展农业机械化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和谐发展。笔者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根据多年工作的切身体会和深入思考,认为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和谐发展,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1 构建和谐的农机推广体系
建立全面覆盖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必须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农机推广工作,建立适合地方特点、容易为当地群众所接受的农机推广体系。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主导产业生产需要,抓好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市场引导、政府扶持、项目带动的有效作用,积极争取政府、农民、企业多元化投入,整合有关农业机械化资金、项目,集中力量,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农业机械化综合技术试验示范,促进各类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配套运用,探索适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发挥农机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优化人员结构,构建多方协作、适应市场需求、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要充分调动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农机能手、企业的积极性,参与示范园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示范园建设标准,扩大示范带动效应,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构建和谐的农机应用体系
加强农机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效益,是发展和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根本目的,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建立和谐的农机应用体系,不能局限于传统种植业领域,还要立足于大农业,即在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生产全领域实现全方面发展,不能局限于农业生产的上游环节,还要紧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中下游环节延伸。同时,引导农民科学购置农机,既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又要结合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机械所要承担的农业生产任务;既要避免购买了农机缺乏实用价值,又要防止能力过剩、机械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合作组织,降低农机购买风险,提高农机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增加农机应用收益。
3 构建和谐的农机服务体系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和谐的农机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和扶持服务。农机工作涉及到的相关主管和服务部门要制订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加强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农机用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农机使用对象主要是农民,他们普遍缺乏专业知识,遇到技术上的难题往往束手无策,农机专业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好技术服务工作,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是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站的工作关系和管理关系,规范乡镇农机站建设,要着力抓好“五有”建设: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必备的办公设施和设备、专业队伍、工作经费、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功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县级农机服务机构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增添设施、整合资源,逐步把县级农机服务机构建成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综合服务能力强、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服务型机构。三是培育服务组织,开拓服务领域。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其他扶持农机的政策,大力发展实体型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农机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协会和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搞活农机服务市场,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位、系列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做好信息采集、处理和工作。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利用阳光培训工程、农机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的实施,结合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机手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4 构建和谐的农机安全体系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农机安全生产涉及到千家万户。因此,加强农机安全管理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机制,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解决农村农机安全生产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一是强化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是国家在基层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组织,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农机安全管理措施;负责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包括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年检、核发牌证;负责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年审、核发证照以及对其违章行为进行纠正处理;负责道路外农机事故的勘察处理以及农机事故的统计分析和报表工作;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二是加强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建设。在稳定乡(镇)农机站机构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高、精通农机业务的乡(镇)农机化工作队伍。三是构建农机安全村,聘任农机安全管理员。利用村委会和农机安全管理员熟识基层农机安全生产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农机安全生产治理,对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缓解农村农机安全监管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农机安全村和落实村农机安全管理员,使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以加强源头管理,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5 构建和谐的农机质量体系
农机质量是农业机械化的生命线。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农机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等标准的实施监督工作,设立农机质量投诉点,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的质量调查与投诉监督,建立农机质量信息制度,督促企业履行“三包”职责,改进和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保证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努力做好农机投诉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行为,规范农机具交易市场,推动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的提升。做好农机维修网点的调查、统计和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资格认定工作,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基础设施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瓶颈。突出表示在三个方面: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乡村基础设施滞后;农业产业化基础条件差。因为这些瓶颈因素的巨大制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的山区。多年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要素流动不畅,增长动力缺乏,经济社会虽然也在稳步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效果相比,差别却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全州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必需鼓足干劲,抓住“十二五”黄金机遇期,打基础,破瓶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我科学发展夯实基础。
破瓶颈,打基础。交通要先行。便当的交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位的硬件条件。当前,建6条高速公路,随着铁路、铁路州内段扩能改造、机场扩建、沅江千吨级深水码头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完全改变交通落后的面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优先领域之一,要积极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努力向国家、省争取更多交通建设政策、资金、项目上的支持,加大投入;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职责,抓好工作落实,加快交通建设;要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相关政策,营造社会各界支持交通建设的良好氛围。
改善乡村的生产经营和民众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积聚乡村人气,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肯定要求。乡村化程度低,州府吉首以及7个县城现代物流、工业园区建设、信息传达平台等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滞后,乡村建设管理水平、乡村环境品质有待提高,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纳能力缺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必需把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摆上重要的位置。要抓住“十二五”机遇期,把改善州府吉首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力度推进州市共建共管,力争5年时间让州府吉首的基础设施条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充分发挥好州府的聚集和辐射功能。要高度重视工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平台的建设,力求在工业园区能源保证项目、乡村物流中心项目上有新突破,增强经济承载容量;把打造友好的乡村人居环境作为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根本方向,以上佳的乡村生活品质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必需下大力气改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条件。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柑橘、烟叶、茶叶、反季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规模逐年扩大,但是农业产业化基础条件差,农村水利、农村电网、农村路网、农业机械化等临时处于落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农产品量的增长因为没有生产效率的支撑,造成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不高。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加工,推进农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道绕不过的课题。要整合国土、水利、农业等各方资源,以项目为抓手,成块连片改善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要把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当成民生事业,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得力,加快推进,让我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逐步提高我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出了全力推进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事业建设“五大建设”发展战略,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立足我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作出了推进湘西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州,要“坚持基础先行”科学论断。全州广大干部群众要高度统一思想,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的5年里,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证能力,为我科学发展插上翅膀。
1.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中心,江苏南通 226001;2.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 门诊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保障,文章结合医院门诊信息化系统建设及管理实践,阐述了在信息系统依托下如何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人文精神的门诊系统模式,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关键词 ] 门诊信息化;流程;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97.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71-02
门诊是直接接受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和开展预防保健的场所,是医院和病人接触时间最早、人数最多的部门,是病人进行诊断、治疗的第一线。门诊工作具有环节多而复杂,就诊时间短,技术要求高的特点[1]。随着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门诊管理的内涵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加强门诊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内涵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必由之路[2]。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日平均挂号人次2000余,2002年开始进行门诊信息化建设,通过对医院门诊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分模块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门诊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对门诊医疗全过程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为患者提供文明、高效、快捷的服务。
1门诊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1门诊建卡系统
建卡系统录入首次就诊病人的基本信息,生成条码号贴于病历本上,条码号作为与病人信息相关的标识之一,可以通过扫描枪扫描在医院门诊各诊疗窗口快速读取病人信息。
1.2门诊挂号收费系统
包括预约挂号、现场窗口挂号、分楼层挂号收费多种形式。
1.3 门诊电子排队叫号系统
患者挂号后信息自动传入医生诊间系统和护士分诊系统,并在各诊室电子显示屏自动显示患者姓名和顺序。
1.4 门诊医生站
是门诊信息系统中心,医生通过门诊医生站对病人采集病史、诊疗信息录入,并与叫号系统、收费系统,药房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影像系统等通过进行信息交互,将知识库和合理用药系统嵌入医生工作站,提高医疗安全。
1.5 LIS系统(检验信息系统)
与门诊医生工作站接口,接收电子检验申请单并且返回检验报告。
1.6 PACS系统(医学影像传输系统)
与门诊医生工作站接口,接收并查阅电子检查申请单,检查报告可以在医生工作站浏览影像。
1.7 药房系统
门诊医生开电子处方时自动取药房系统有关药品的使用信息和库存信息,接受收费系统收费后病人药品信息进行后台摆药。
1.8 自助打印系统
患者只需在自助报告打印机界面直接扫描条码,就可打印出检验检查结果。
1.9 计算机触摸查询系统
门诊大厅设置计算机查询系统,提供有关医院、医师信息、就医指南、预约流程、费用的查询等。
2 门诊信息系统下调整的就诊流程
①根据开诊科室预先计划开诊项目和安排出诊医生、专家门诊的限号人次,在排班系统中预先维护,挂号处根据系统设定的诊室和专家进行挂号;②患者来院首次就诊,在服务分诊台进行分诊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生成信息条码贴于门诊病历首页,作为在挂号、交费、采样、治疗、查询等就医登记的工具。条码贴于病历上避免了磁条卡在就诊过程中易遗失的缺点;③患者在挂号处直接通过扫条码取病人信息进行挂号到相应的科室,同时挂号信息传到各诊室的分诊台;④各诊区护士在分诊台根据电脑传输的信息指导病人在相应的候诊区等候,门诊医生按照电脑内显示的叫号列表呼叫患者,患者根据候诊区相应的屏幕显示及语音提示,到达诊室;⑤医生对当前患者接诊,在医生工作站中输入病人的诊断、病史,并根据病情开出电子检验申请单、检查申请单、电子药物处方,费用信息传入收费处;⑥患者到收费处,收费员直接扫描病历上条码完成收费。各申请单自动传输到检查科室,患者登记后在检查科室产生等候列表;⑦检验室的采样中心,采样人员刷条码卡或输入发票号码打印出相应的检验条码标签,贴在采样器皿上,进行检验分析。检验报告可自助打印并自动传回门诊医生工作站供医生查看;⑧PACS系统(医学影像传输系统)通过与HIS接口查看门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描述,对患者进行检查后,对检查所见进行描述,形成了带有图像的检查报告;同时将影像回传到门诊医生工作站;⑨医生通过诊查开出电子处方,在患者付费后,药品信息自动分配到发药窗口,患者根据打印有发药窗口标识的发票到候取药处等待,药房打印处方进行后台发药,患者只要根据药房的屏幕显示及语音信息,通过刷条码核对患者,完成发药。
3建立门诊信息系统对医院管理的作用
3.1优化和完善了就诊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门诊患者实行条形码标识,避免挂号、收费、检查等部门重复录入信息,而且像超市收费一样快速准确,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分诊护士凭借分诊系统科学调度病人的就诊先后顺序,有语音和屏幕提示病人就诊,使就诊秩序井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减少了门诊患者的隐性投诉需求和护患纠纷,提高护患和谐度[3]。医生不再需要反复书写病人的诊断等信息,减少了由于手工书写可能发生的丢失、字迹模糊等缺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检查、检验联机系统,缩短了等报告的时间,病人能得到及时诊治。医生每日下班前可全面了解当日自己所诊疗病人的情况,进一步保证病人的安全;也便于门诊部对每日医生出诊情况的分析和管理。另外整合了诊间预约的功能,更多地实现了预约诊疗,进一步减少病人就诊的等候时间;并且预留了接口,为以后进一步并入省网的预约平台打下了基础[4]。
3.2有利于收集保存病人的信息
门诊信息系统为门诊病人建立一套完整的就诊记录,包括挂号、就诊、交费、检验、检查、取药等结果。病人只要持条形码就可以获取以前就诊的相关信息,并且为科研教学储备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3.3杜绝医技科室检查漏洞
以往门诊医技科室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容易出现人情检查,如熟人不交费等现象,通过HIS收费系统,检查、检验医嘱传到医技科室,医技科室方可返回报告结果,杜绝了跑冒滴漏现象,防止了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保证了医院的正常经济收入。
3.4药品管理更严谨、更合理
建立了药品目录和药库的入出库账目,医生录入药物时会提示药物的有无和库存量,使医生及时掌握药品信息,减少病人因药房缺货所造成的往返现象。同时药房管理系统所包含的合理用药监测系统,避免了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发生,并对各级医师的用药权限进行了设定,规范了各类药品尤其是抗生素和毒麻药品的管理。另外,门诊医生工作站录入医嘱生成处方后,会自动发往收费处和药房,一旦病人完成交费手续,药房会自动打印生成发药处方,在病人到达时,后台药师已为病人摆好药,大大缩短了病人等候取药的时间[5]。
3.5综合统计查询为医院的统一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医院综合统计查询功能极大地减少了有关人员的重复手工机械劳动(如手工报账、统计处方等),而且数据真实有效,可信性强,为医院的统一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 门诊信息系统管理的风险防范
4.1信息化下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由于门诊信息系统的应用,门诊业务的运行也发生了变化,必须制定和完善信息化下的制度和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建立门诊网络安全规定、各级人员职责,各部门操作规程,门诊信息系统的权限管理等
4.2防止不正当的查询统计
门诊医生可以通过门诊医生站的日志查询当天或一段时间诊治的病人,并且可以查看其处方及发药情况,以便于医生更好的了解病人的诊治情况 。但有人别医生利用计算机简单而迅速查询药物功能进行药品统计,而谋取私利。因此我院除了制定规章制度进行预防外,还利用安装防统方软件进行监控,确保门诊信息化的应用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从而更好以病人为中心服务
4.3 严密的系统应急方案
门诊信息系统实时性强,如果出现供电系统故障、数据库服务器停止响应、主干线路不通、门诊区域交换机故障等情况,致使门诊信息系统不能恢复正常运转,造成门诊不能正常开诊和收费,将直接影响病人疾病的诊治和医院的信誉[6]。为防患于未然,门诊部制定了各个部门科室的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准备了两套方案。第一套单机版收费应急预案,应对网络瘫痪的情况,通过单机版系统进行挂号收费发药检查,信息存在本地,待网络恢复后自动上传到系统;第二套方案为全部手工应急方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引起全院范围停电后的网络中断情况,平时对各部门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如收费员培训如何手工收费,开具手工发票;门诊医师及护士站保存各类的纸质材料,以备工作站不能运转时能正常开诊,保证病人能及时得到诊治,各医技科室尽可能进行手工操作检查、检验,出具手工检验报告,药房根据处方内容给予发药。
[
参考文献]
[1]陈洁.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2] 卜晓英,赵广宇,李爱玲,等.以信息系统平台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6):92-94.
[3]陈静华.优化门诊就诊服务流程对减少护理隐性投诉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6-7.
[4]陈晨,赵昶.医院优化门诊服务流程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6):34-35.
[5]张素君,邹国盛,周辉.优化门诊药房发药流程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32):162.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文化
一、弘扬主流价值,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经济,也要依靠文化的发展,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提高也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要通过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文化蓬勃发展,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创新性文化,我们要兼顾二者,不能摒弃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大力发展进行文化创新,通过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革新。我们要保障足够的物质资源使得文化生产力得以解放和发展,并且达到更高的层次。
当代文化要求以人为本,倡导科学理性的文化和民族视野下的文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一部分,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提高文化的综合实力,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让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受到损害,进一步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其达到繁荣发展得新景象。马克思指出“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受到当时社会物质创造的生产方式的制约。”纵观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产业的壮大,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
2、个人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
我国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党建的基础,是国家的灵魂,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化建设之中。我国在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备了和谐、发展和合作的特征。它指明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思想基础,也是其前进的动力。所以,在新时期里,我国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并在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以运用。我党根据新时期新形势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步伐,我们党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在各个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并且在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适于上述制度和体系相配套适应的,尤其是随着计划经济的叫停、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就是以市场为经济主导,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为辅的经济体制,使得人们的思想活动更为丰富,并且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特征,所以迫切需要提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并且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预示了我国的价值导向不容有变,也是不能动摇的。
二、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切实保障我国公民的文化权益
1、服务人民,培育现代公民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工业文明以来,工人阶级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社会的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力量。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是这个社会赖以维继的前提和基础,人民群众在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改造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创造社会财富,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我们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重点自然应该放在广大的人民群众身上。
培育现代公民,强调公民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公民的思想境界。加大力度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切实保障我国公民的文化权益。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能够继续走下去,关键在于人,人的素质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进程。广大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直接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最先进的阶级最革命的阶级。用社会主义的文化武装了广大人民的头脑,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2、提高社会各方参与度,推动营利性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质是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范围,释放公共文化活力,而不是简单的制度设定。政府自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者,政府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而不是个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对象也是全社会,而且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受益非排他性,因此,公共文化的提供主要依靠的是具有公信力的权力机关,而不是依靠利益交换达成,即负责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攻击上,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提升文化作品和服务,切实维护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关键词国有林场;问题;对策;宁夏西吉
国有林场是森林资源的重要基地,也是维护林区生态的重要屏障。多年来,西吉县林场职工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工作,为林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绿化和改善生态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天然林保护、国有林场扶贫等项目资金的投入和建设,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变,场部办公及职工宿舍、林区道路、生活用水、场区硬化绿化等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国有林场扶贫、危房改造、林区通水电路工程等项目都为西吉国有林场的改革与进步夯实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发展后劲。
1西吉县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顺
西吉县国有林场大多数都分布在生态区位十分脆弱的地区,主要承担着造林、林木管护、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造林苗木等任务,从事的是公益性生产经营。由于多年来国有林场实行生产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财政实行差额拨款,致使原本收入有限的国有林场,背负发展与生存的双重压力,部分林场陷入生产停止、生存危机的局面,致使管理经费和苗木生产资金始终存在缺口,严重制约了林场的发展[1]。
1.2经营机制不活
西吉县国有林场分布在边远山区,尽管近年来在土地承包、内部用工分配制度上进行了改革,但由于其发展基础较差,缺乏开发资金,多种经营缺乏技术和资金,加之事业单位进行企业管理,使林场事企不分,经营机制未完全放开、搞活。
1.3人员超编严重
目前,全县国有林场职工按编办核定的事业编制226人,而实有在职职工305人。
1.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国家投资不足,林场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致使目前该县林场仍有2 146 m2危房得不到及时改造,有6个林场没有通上自来水或饮用水未达到安全饮水标准,部分场区路面得不到改建,供电线路老化。落后的基础条件严重阻碍了林场的发展,亟需更新建设。
1.5外部发展环境差
长期以来,国有林场为改善该县生态、美化环境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国有林场所发挥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引起社会和决策部门的重视,赋予林场的社会地位不高。同时,因为配套政策不健全,林场本应享有的权益无法落实[2]。
2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2.1科学分类界定,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国有林场都是以面向生态建设、保护和培育国有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因此,改革中应科学定位为生态公益型事业单位。
2.2深化人事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国有林场作为公益事业单位,要按照“因事设岗,因岗定人” 的原则,实行定编定岗,从严设置林场内设机构,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实行竞聘上岗,对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改革。加强职工科技教育,鼓励职工自学,以不断提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3]。
2.3创新经营机制,发展多种经营
国有林场要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按照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鼓励职工以林为主,大力发展育苗、花卉、养殖等多种经营,积极从事第三产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强场富民,形成多种经营反哺林业和林业建设支撑多种经营的良性循环。
2.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对国有林场以事业单位性质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将全县国有林场职工全部纳入地方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国有林场职工的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按照自愿的原则进入社会统筹[4]。
2.5建立投资体制和持续发展政策
要根据国有林场森林培育发展规划目标和森林经营的长周期、连续性特点,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对林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的经营管护森林资源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林业建设投资,列入同级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统一安排,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由于国有林场处在农村或条件更艰苦的地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各地政府部门要把国有林场的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通过实施危房、电网、水利设施改造等政策,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国有林场的发展。
2.6加强班子建设和职工培训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实行年度政绩考核制度,为国有林场配备年轻有为、懂经营、善管理的场长,把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敢抓敢闯的优秀分子充实到林场班子中。同时,加入对领导班子的考核力度,对政绩突出、职工拥护的班子给予表彰奖励,对不思进取及“软、懒、散”的班子应及时调整。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职工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形成促进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巨大合力。
2.7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大型国有林场
结合西吉县实际,对面积小、起不到调节生态作用、效益低微、机构复杂的国有林场,要通过撤、并等手段精简机构,整合资源,建立跨区域的大型国有林场,将就近的荒山荒地或退耕林地划归国有林场管理,做强、做大国有林场,增强其发展潜力。
3参考文献
[1] 张永栋.广西市县国有林场建设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广西林业,2007(13):10-11.
[2] 叶君花,唐隆校,唐昌贻,等.遂昌县国有林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09(10):56,58.
近年来,我国的交通运输能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就更令人担忧。需要认真研究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前景,修改完善交通规划,把各种运输方式放到恰当的地位,使之相互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运输体系。
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铁路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不断加速,去年总投资超过3500亿元,高速公路长度已经名列世界第二,公路与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40%和400%左右。而铁路投资规模已连续几年踏步不前,2003年只有500多亿元,而且1998年来铁路运营里程的增长只有10%左右。虽然与历史相比,铁路发展也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路网规模仍然偏小,技术装备水平偏低。按国土面积计算,我国每万平方公里拥有铁路75公里,世界排名在60位之后;按人口计算,中国铁路网密度每万人0.56公里,排名世界百位之后。发展公路运输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因此忽略了铁路建设。在中长距离的客货运输方面,在大城市的市区和城郊交通方面,铁路的综合成本更低,更节省资源,特别是更能减少我国稀缺资源的耗费,因而可以说更符合中国的国情。理由如下:
首先,这是保护耕地的需要。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和生态都受到很大压力。与公路相比,铁路有运量大、速度快和占用土地少的特点,同等运力的铁路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比公路运输小得多。双线铁路顶宽12米左右,相当于高速公路单侧2车道的宽度。而且铁路更容易实行高架,更容易利用桥隧,都可以更大限度地节约土地。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总里程已达到3万公里,在许多省市已经连通了地级城市。如果继续目前的势头,再逐渐普及到县城,那将不知道要有多少耕地变为公路,而且都将是良田沃土,也许最好的耕地有一半以上将会被占用。由此可见,不改变目前这种片面发展公路交通方式的倾向,所谓“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就会成为空话。
第二,能源稀缺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铁路。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多,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要达到美国那样的程度,则每年需要40多亿吨的石油,相当于目前全球的年石油消耗量。即使只达到美国汽车普及率的一半,也需要20多亿吨的石油,这对我国来说同样是不可想象的。铁路运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同等运量,铁路所消耗的能源只有公路运输的六分之一左右。
第三,环境保护的要求。公路交通的发展是以汽车普及互为因果的。目前汽车尾气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来源之一。尽管可以通过提高环保技术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排放,但是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总的污染规模必然会越来越大。比较起来,同等运量情况下铁路所造成的污染,大概只有公路的二十分之一。同等条件下,修筑铁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性影响也明显地小于公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市场不断扩张,旅游产业层次提档升级,智慧旅游作为一个新兴名词也应运而生。智慧旅游并非单一的指代一种旅游方式,而是一种运用互联网及新兴科技手段构建的新型旅游运营模式和产业经营理念。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代化程度和完备程度与我国不断扩大的旅游市场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智慧旅游理念和模式的引入,推动旅游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行,以智慧旅游为视角,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我国旅游业总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智慧旅游;旅游服务;旅游体系;公共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民百姓对于旅游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此外,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旅游市场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基础公共服务体系是关系到行业发展及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旅游区域是否成熟及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传统旅游行业中,旅游业野蛮生长,乱象频生,对于旅游者的体验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和隐患。随着现代技术的运用,旅游产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旅游基础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慧旅游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旅游环境下,信息网络运用越来越广泛,智慧旅游也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信息承载平台,为旅游行业各方参与者都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其中,最为典型和应用最广的,就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成为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的重要依托。
一、智慧旅游的含义
智慧旅游作为一个新兴名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存储分析功能而出现的,是一种资源整合的先进手段,对于指引旅游业者旅游行为,帮助管理者分析体系需求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旅游业者更好挖掘市场热点和市场需求,提升旅游服务的专业性和适当性。智慧旅游概念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重要的平台依托,就是近年来兴起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和“智慧地球”理念的出现和运用。作为新型城市建设系统,“智慧城市”就是在城市基础设施中运用高科技手段,分析总结,逐步实现城市管理和运行的智能化,实现集约化发展,而“智慧地球”由IBM率先提出,是一种全球化的智慧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旅游以智慧城市为根基,并且得到了发展。在智慧旅游体系中,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信息技术(ICT)、物联网(RFID)和云计算技术,包括SAAS、PAAS、IAAS三个层面,此外,互联网现代技术和移动终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则为智慧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利用智慧旅游,可以实现旅游行程、旅游规划、旅游体验的统筹管理,实现了信息化的全覆盖和全程应用。在智慧旅游体系中,各个景区、宾馆,以及周边商业等配套措施,都被纳入到体系中,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一起陈伟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托智慧旅游理念,可以实现个性化旅游的需求,也可以实现行业科学发展,为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运营手段和理念。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简析
在旅游行业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行业发展。根据概念进行分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承担着为旅游业者提供基础服务的功能,是一种公益性、基础性的行业功能,是政府管理部门的一种职能实现手段。纵观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包括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旅游者的衣食住行和旅游娱乐都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框架之中。在运营过程中,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呈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对于统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实践过程中,我国各地景区普遍存在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对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没能在理念上实现重视,认为只要有优质的景色就能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和景区意识到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也很难实现既定旅游目标的实现,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融合与特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慧旅游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融合成为有机整体,一方面,智慧旅游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念和思路方向,另一方面,以智慧旅游为切入开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是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重应有之意。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特征:
1、智能化程度较高
要在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中,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档升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达到现代的智能化设备和应用水平。在旅游服务行业处理中,要运用到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物联网传感技术等,因此对于景区的现代化水平要求较高,要实现景区的预警、监控、游客分析、环境监测等,都需要现代技术设备的支撑,也就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2、旅游参与者角色的转化
在智慧旅游体系下,开展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会出现角色转化的方面,一方面,旅游管理者提供现代化技术设备,对经营者和旅游者进行高效服务,同时,旅游者和经营者作为旅游主体,会反馈大量信息,形成参考资料和大数据,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又会推动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升级,为设备建设和问题处理提供依据,在整个体系中,旅游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会出现位置互换、相互融合的现象。
3、安全性能不断提升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打造,需要不断提升安全性能。这里所指的安全性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对于游客和经营者的人身安全等,进行有效的保护,提升旅游环节中的安全系数,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整个旅游行业的数据安全和保护,也需要不断加强,通过完善和强化网络安全措施,从而提升整体旅游安全水平,进而实现实际旅游活动的安全和有序开展。
四、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策略
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其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准确的界定,但是有着普遍的额需求和标准,一般看来,应该包括景区服务电子信息和在线咨询查询系统、基于视频监控和物联网传感系统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快捷便民服务体系、旅游个性化定制服体系等,基于此,本人认为,要加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联系统,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域和景区特点,进行特色设置和建设。在建设程式和方法上,应该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明确综合公共服务体系中各下位阶项目的功能和定位,包括旅游咨询、旅游服务等各大系统,同时,要根据系统特点和内容,进行凸显地域化的个性化设置。其次,对不同的服务客体进行有效分类,从智慧旅游视角切入,对不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有效分体,为客户提供定位更加准确、更直接、精准的旅游服务。再次,要完善基础硬件设施,对应用层的安全进行巩固,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具有开放性,同时数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和安全性,强化智慧旅游建设,要提升硬件基础设施稳定性和安全性。再次,搭建高效的运营监管平台,通过引入客观评价体系,对行业业态进行有效监督,包括服务质量、满意程度、安全指标等内容,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会,并通过行业协会及行业准入制度,约束多方旅游市场行为。
五、结语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种新型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旅游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推动配套设施的建设升级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产业进行革新的新模式,是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全新理念,对传统旅游产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智慧旅游为视角,审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推动配套基础上设施推动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操作中,需要从旅游信息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文化周边衍生品开发等多角度入手,借助现代化智能设备,提升我国旅游产业层次和水平,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在开展智慧旅游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地方管理者思维视野的限制,并囿于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智慧旅游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因此就需要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继续深入探讨,总结先进经验,提出积极有益的对策和策略,最终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总体水平的总体提升,为广大旅游者提供更优质的旅游配套。
参考文献:
[1]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7(2):5-6.
[2]柳光露,王忠伟,郝宇飞等.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微博营销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4):276.
[3]黄超,李云鹏.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时代经贸,2013,(8):201.
[4]吴泓.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构建路径和模式——基于智慧城市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9):67-71.
[5]宋娜.基于公共服务的智慧环保系统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6):147-147.
[6]刘志霞.智慧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4):109-110.
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思路
自2010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明确提出“将改革创新视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倡地方院校进行大胆实践及探索”,主张高职院校以改革体制机制为核心,深化关键环节及重要领域的改革进程,搭建完整的质量改革评价及考试招生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法的作用,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1]。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减轻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有力措施,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变社会民生现状,真正意义上做到彻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发展职业教育及优化教学模式。鉴于此,该文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思路”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促进产业发展
从本质角度来看,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是有机整合现代产业体系及高职教育满足市场化接轨要求的过程。同时,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不仅能向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复合型人才,更是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手段,换而言之培养兼顾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能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及发展现代化产业,符合产教融合市场化的要求[2]。此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行业及发展文化产业设计行业均无法脱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团队的支持。由此可见,加快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进程,方可实现产教融合市场化接轨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转型所需要的高层次新型技术技能人才[3]。同时,除熟练掌握新型理论知识外,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须灵活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及了解新型设备的基本构造,进一步加快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真正意义上做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有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短期内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及新阶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往往需要产业结构转型及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支持,否则无法实现市场化融合的目标,说明产教融合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具备重要的实践作用。
1.2创新教学理念
名言有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球范围内国际间竞争以科技实力竞争为核心内容,而科技实力竞争的本质为人才竞争。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个国家迎来全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大力推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国家战略,以达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例如:大力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及健全教育体系,将其视为发展国家实体经济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保持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不只是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更是国家实现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的重要平台,尤其是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能优化其专业课程。
1.3深化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间结合不密切的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彻底解决产教间不相融合的问题。同时,适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例无法脱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进程的支持,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转变职业教育层次及类型,持续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及技术技能人才,真正意义上做到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及社会经济产业链条[4]。此外,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相对严峻,而建设全覆盖的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能实现再就业的目标。
2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思路分析
2.1面向市场需求的实现
由于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无法脱离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支持,客观上要求相关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才市场的基本情况,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使高职教育体系突出人才培养面向市场的特色,方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以某地区涉农院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其占据全国涉农高职院校排名较前年,包含极其特殊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及系统化教育理念,把握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核心,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扩大其市场发展前景,持续输送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此外,充分发挥农业实训教学科研基地的作用,大力推行方向定岗、平台教学及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2.2注重整合师资力量
一般说来,教师不止肩负着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职责,更是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精神支持者。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大力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不得放松师资力量管理,着重强调合理整合师资力量,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例如: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期间侧重于突出“整合师资力量及面向人才培养”的特色,调动教师团队及科研人才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逐一打造出动画分镜、现代汽车故障诊断、鞋类生产工艺及皮鞋结构设计等精品课程,真正意义上做到迎合时展潮流,向社会及市场输送更多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2.3加快课程改革的推行
产教融合市场化无法脱离高职教育改变课程内容的支持,而改革成败直接决定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可行性。由此可见,相关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建设进程期间不得实行单一某一项改革,尽量实行整体化改革手段,包括面向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面向人才培养的师资整合及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等。例如:以面向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为例,将教材改革与教育体系、培养对象及师资力量相结合,促使课程改革符合产教融合市场化的要求。同时,秉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进程,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形成高教性、区域性及实践性的基础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