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理体系建设

时间:2023-05-23 17:28:04

导语:在心理体系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理体系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19-02

一、构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特点所需。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相对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管理不严,迟到、旷课严重,传统学生过程管理无法监督。教育学有个观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手段。

2.高职学生工作适应新时期所需。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多校区,学生规模上万;管理职能增加,由单一的管理教育向服务转变,如学生资助管理、绿色通道、心理健康建档筛查等。这些都需要打破传统纸质办公、手工作业的固有模式。

3.信息化发展必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软件技术的推广,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的“热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应用和升级已是大家研讨的重点对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二、现有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系统体系不完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推行“数字化”校园工程,但主要集中在网络建设、网络使用,保证学生、教学上网需要,对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考虑较少,大多数学校仅限于教务管理系统、财务收费系统等,部分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也仅停留于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简单功能上。

2.各系统数据库不统一,数据不一。由于高职学生中途退学、休学,甚至不管学籍,一走了之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导致学校很难对在校学生说出一个准确数字。主要是因为各系统建立的时间不一、开发公司不一,导致数据库接口不开放,基础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等。

3.应用推广度不够。目前部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公司开发成品,直接拿到各学校使用,但不同单位管理模式、方法和流程不一,未进行有针对的二次开发,导致“水土不服”,并未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增重负责,导致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和学生等不愿使用。

三、构建新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1.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构建本系统的主要思想就是“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如一:学生日常管理子系统中对学生考勤管理,可以采用指纹打卡或教师课堂考勤网上录入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如果一个学生课堂缺勤达到不同数量,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对其个人进行警示,同时辅导员、任课教师也可看到其出勤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管理。

2.数据接口统一,数据共享。构建此系统时打破原有的数据接口不统一,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的问题。系统统一规划,共享数据接口,数据库采用SQL2005或Oracle,不同子系统可以数据互访互调。

3.体系完善,结构清晰。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职责与特点,为更加合理有效第构建管理信息化体系,把体系分为“1个核心数据库,4个管理模块系统,10个子系统”。“1个核心数据库”即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中心;“4个管理模块系统”即根据学生管理工作职责与需要,分为“学生管理”、“学生成长与服务”、“学生个人评价”和“管理绩效”四个管理模块系统。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各子系统功能简介

针对高职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权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包含了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全部核心系统和子系统(功能系统),现在就各主要模块的基本功能作一个简要分析。

1.核心系统。核心系统同时作为一个数据中心,主要提供全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其数据中心所拥有的数据不仅包含学生自身的各种信息,而且包括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文件资料。它没有直接的用户,但又同时为所有使用本系统的用户提供服务。信息系统应有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维护,以保障其持续正常运行。

2.信息系统。主要有关学生相关信息的平台,并且按院、部门、单个学生来、查询、审核。

3.学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学生基础信息管理,采用系统编号的管理模式。主要提供对学号、学生身份证、学生家庭信息、学生简历、学生在校异动、学生联系方式的查询服务。

4.公寓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学生入住、学生寝室调换、学生退寝等,主要管理者为公寓管理部门,主要权限为调用数据中心学生学号、考生号等信息进行学生入住、对学生在公寓住宿情况的统计、修改、审核、统计等。

5.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档案入校后的管理、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学生及二级院系学生事务办公室,含档案入库、退学、休学、毕业离校档案的管理,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6.学生就业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就业数据的管理、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就业与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含学生投放简历、学生就业情况、学生创业情况的管理,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7.学生奖惩管理系统。包括学生处分管理、学生奖学金评定系统和学生三优评定系统、学生违纪记录系统。

8.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主要是帮助学生在生源地、绿色通道等有关学生资助方面的事务,将相关信息传送给财务系统,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本文从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和特点。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设计完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并对系统模块进行解释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胡红霞,孟治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纪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科技向导,2012,(08).

[3]倪玉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研究[J].中国外资,2011,(05).

[4]杨晶晶.爱心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5]吕爱玲.浅谈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学生工作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第2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评级体系 管理战略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以我国为例,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l%,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并且,在开放的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国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深刻意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由各自为政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家经济状况改变、社会政治因素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和信贷风险大小,这种因素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督等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和银行管理的所有层次。目前,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 

该体系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此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传人我国,一些对银行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观念比较先进的国内银行开始认识到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中国银行率先在总行成立全球风险统一管理部,对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不可逆性和传递性特点,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较多问题,使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所致。

1.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的传统方法,是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客观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不成熟。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基本要素及其损失的度量问题的定量研究,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的使用几乎没有开展,难以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贷款,而几乎没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化技术转移和分散管理机制。以中圈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如表1。

第3篇

关键字 系统建立 试题库 管理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被引入教学过程,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智能计算机教学系统。其中计算机辅助的题库系统作为智能计算机教学系统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试题库信息系统开发意义

题库系统能够保证考试或测验题目具有较高质量、保持水平稳定、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传统考试中所依赖的手工方式其测验、考试等均存在着诸多弊病一是组考工作量大;二是周期长;三是反馈信息的能力较弱,难以统计出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建立教学考试试题库或试卷库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重复劳动,而且使考试向正规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这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规范教学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能客观评价教学质量。利用题库改革教学手段,实现教考分离,可以使考试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消除命题者主观意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评估教学质量。

1.2 能为教员提供大量参考资源。开阔教员视野教员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需要参考大量试题资料。没有一个方便有效的工具,会让教员操作起来费时费力,而又不能得到理想的资源。特别是年轻教员,由于缺乏知识的积累显得更加穷匮。

1.3 能提高学校的试题质量。题库系统能够让大家一起共享优质资源,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从而使学校的试题整体质量水平大幅提升。

1.4 能有效提高教员的工作效率。教员往往为出一份好试卷费尽心机,自己能想绝妙的好题,但却很难按要求绘出理想的图形。为教员提供方便操作,高效作图的工具,让老师竭尽所能,充分地发挥其才智。

2 试题库信息系统的建立

所谓试题库,是由许多使用于不同目的、技能和任务需要,具有必要参数的大量优质题目组成的集合。在性质上,题库是将知识和经验形式化,利用计算机系统组建一个规则系统,以试题为资源,为一定的考试提供内容等值、质量稳定的试卷的一种命题操作与命题管理技术。在操作上,题库一般用一个计算机软件作为技术平台进行题库的管理工作,包括试题的录入、检索和修改,组卷模式的创建,试卷的生成、编辑和打印。

题库建设是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整个工作过程必须要有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规范题库的标准化要求以及题库建设的必要流程,为题库系统的开发提供根本的建设原则。

2.1 建立标准化试题库的要求

2.1.1 有高素质的命题教师队伍。试题库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将试题组织在一起,它要求命题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知识。首先要求教师精通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其次还要对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有所了解。

2.1.2 试题应标准、科学、准确。试题库中的试题内容要科学,格式要标准,表述要准确。试题之间应彼此独立,不可相互提示、相互矛盾。

2.1.3 试题库应适时更新。试题库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试题库需要不断充实,不断更新。试题库中的试题应该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以适应学科发展和考生水平变化,这对于延长试题库的生命周期有重要意义。

2.1.4 试题库中的试题应具有一定规模。试题库中的试题必须达到足够数量,否则就会失去试题库的价值。单科试题根据知识点、难度、题型等参数的要求,应具有合理的比例结构,其题量也应具有一定规模,一般至少应能保证抽取的试题重复率不超过10%为佳。

2.2试题库信息体统建设的流程

一是题库的结构设计:对题库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也包括试题各属性的设置和度量标准等。二是试题精选:试题库中的试题应是精心挑选的,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试题质量。三是试题测验:组织学生进行试题测验,对学生测验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考试的题目,并对试题难度、区分度等参数进行指定,这些参数指定后不应一成不变,而应依据每次测验的分析结果,实现对试题参数的自动修正。四是试题存储:经过前两个步骤筛选出来的试题,根据其难度、区分度等参数进行整理编排,按数据库的存储要求进行存储。为提高试题库管理效率,可以开发试题库管理系统来实现试题入库存储,既能使操作简单易行,又能使试题的存储方式灵活多样。五是试题维护:试题维护就是要经常检查试题的思想性、科学性,根据学科内容和考生水平的发展,不断地对题库中的试题做相应的补充、修改和删除工作,及时修正试题的各项技术参数,以满足未来命题的需要。

3 试题库系统管理功能

3.1 用户信息管理功能

用户信息管理功能是对使用试题库的用户( 教员、学员) 进行注册、登陆、密码验证、身份识别、权限授予等一些列安全管理活动。

3.2 试题管理功能

提供对试题库的备份和恢复操作,可以对试题库中的试题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如按章节统计试题的题型、难度比例等情况。提供对试题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维护操作,可以对试题库中的与本系课程相关的试题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可以审核、确认教师的试题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可以审核教师以 word 附件形式提交的批量试题,并可实现批量试题的导入等。

3.3 成绩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是在学生用户进行在线考试之后, 将试题及试卷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 并按照相应模型对成绩及试卷进行分析,对考试效果做出评价鉴定。可分为成绩统计功能和成绩查询功能。成绩统计功能参照学生ID、试卷ID将成绩存入答卷表中,并计算相关统计值。成绩查询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对成绩的查询操作,学生用户只允许查询自己的成绩,而教师用户可以查询每个学生用户的成绩。

3.4 试卷管理功能

提供按组卷参数自动出卷功能,对提交或生成的试卷进行审核,对未曾审核的试卷可以进行查询、修改、预览、删除和审定,对审核通过的试卷可以进行预览、查询、打印和存档,对考后试卷提供添加试卷分析的功能。提供按组卷参数自动出卷功能和逐题添加的手动组卷功能,可以对考后试卷提供添加试卷分析的功能。

建立并使用试题库系统是改革现有考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试题库系统提供了自动组卷、自动评分、成绩查询等教学辅助功能。试卷库系统对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节约教学成本、激发学生兴趣、改善教学方法等积极目的。试题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细致的工作, 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及时调 整和完善,以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创新;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26

[中图分类号] F272.7;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042- 02

1 前 言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展而发展,项目管理在投资建设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建设档案管理必然也要摒弃传统管理模式,根据基建工程的新特点对其资料进行创新管理,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针对建设项目管理中档案原始性、有序性、真实全面性等特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新体系,解决复杂项目档案资料难以整理的问题,切实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推动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2 档案管理创新的意义

(1)档案包括文字、图标、声像材料等,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越是完善越是能够促进项目工程的完成,提高经济效益。时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项目建设与国家产业化管理息息相关,必然要随着时代建设而不断改革创新。创新是技术能力,是具有生产力代表的竞争力,是民族进步的催化剂。国家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势必要不断保持创新力,创新发展才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建筑项目工程事务繁多,根据项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项目资料,其管理模式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可靠性,影响着未来目标的制定,影响着现实目标的决策。档案建设工作已经列入国家重点管理项目之一,针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改进办法,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必须跟上时展要求,进一步落实档案创新改革。

(2)创新是档案管理部门发展的原始推动力,档案改革推动了建设项目工程的发展,实践证明档案管理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中的项目建设要求。提升业务效率离不开档案的有效管理,在实施档案管理过程中,不断吸引经验教训,为制定最优的建筑项目管理制度提供参考,档案管理过程中自身管理不断加强,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创新是档案管理工作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模式的管理方式必有其优势也有不足之处,档案创新吸取优秀的传统理念方法,摒弃阻碍性的落后模式,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带动建工事业的全局发展。档案建设是以人为本,按照日常工作流程,记录工作行为,没有档案记录则建工信息紊乱无序,阻碍经济建设的发展。

3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创新措施

3.1 档案轮作透明化

档案管理的观念意识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进行,多数工作人员还保持着落后的管理模式观念,工作人员较少接触档案,加上档案一般不予公开,缺乏了解继而不予重视,设立分项部门,根据档案资料的情况分门别类,设多人专职管理,在年限内重新挑选管理人员,为保持工作的热情,防止随意更改档案的情况,要采取规定年限内的轮作制度,三年一选或者三年一轮,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要高。逐渐开放适宜公开的档案收藏部分的内容,增加透明度,增加搜索引擎,鼓励相关人员及时掌握档案资料,为发展目标提供建议,根据项目建设的不同设置管理制度等,实现理念创新带动行为创新。

3.2 设立管理反馈机制

根据不同项目建设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强化质量责任制,进行档案管理创新。严格按照制度强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有效、完整、真实地管理档案相关事宜,采取责任机制,若档案内容出现问题则追究档案管理当事人的责任,增强档案管理的自觉自动,提高档案管理及时有效性。设立反馈机制,实行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可监督的模式,对于档案管理过程中优秀的项目进行表彰,阻碍档案发展的行为及时通报批评。制定反馈表,定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听取民意,了解档案不合理的地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根据反馈的信息整理提出指导基层业务的建议、方案,开展业务咨询机构,针对相关业务给予咨询服务,定期定量开展培训活动,进一步落实档案管理责任制,推动档案管理有序进行。

3.3 分层服务

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多种多样,有效的服务可以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根据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不同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服务创新中要注意服务范围与内容的界定和创新,可以设置中高层服务模式,根据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内容不同,由低到高分层次归纳档案,大众档案、中层档案、高层档案,根据层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服务态度,低层要亲切,中层要严肃,高层要活泼,不同的服务模式更易于被大众接受,更能够节省有效的时间抓住重点,参考有价值的部分。阶段性改变服务方式,一年一换或者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设定年限,范围针对的是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群体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理念,横向交叉纵向服务管理,共同延伸。此外,从服务对象基本要求出发,真正做到服务创新,体现人性化措施,有效推进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3.4 责任连坐制

档案管理具有可变性,随着项目建设的不同而变化,档案资料的记录收集是围绕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以及施工工作的内容形成,单是依靠档案项目技术等工作者是难以推动管理机制建立的。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相关管理部门协同合作,科学有效的管理各项工作。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实行责任制,切实把责任按照工作板块、职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者身上,进一步明确员工职责范围,设立监管机构,加强监督管理,推动工作有序进行,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对责任人依条例严惩,连带其领导也要负起责任,层层负责,集体有责。此外,建立健全内部工作制度,针对内部员工工作内容、程序、方法、日常工作制度等制定适宜具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

3.5 分地协管

建设工程系统包括多个方面,档案管理不仅与建设内部各个部门机构紧密联系,还与外部许多单位联系着,要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就必须加强内部与内部,内部与外部的协作关系,确保全体工作人员以及施工、监理、建设等共同努力。例如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联系合作办事处,设置外事员一名,建立临时或者常驻办事点,及时收集资料归档,总部档案中心分为几个部分,权利分开,档案分开,在分布档案有效整理前不予受理,几地分管处互相制约,实地管理,确保档案的及时性、准确性。在管理过程中,建设项目管理部门要及时了解工程运作信息,及时向相关工作部门了解情况,适当指导工作,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服务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服务模式,个性创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实反馈施工建设工作,确保档案的真实有效性。

3.6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随着数字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网络信息已经覆盖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档案管理建设中更是不能缺少信息化建设,网络管理能够弥补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不足以及人力管理的限制,具有科学系统管理价值。建设项目工程随着社会发展合作更加紧密,建立资源平台,档案创新。例如集合各项目建工单位的信息管理处,构建信息平台,在平台存放各单位、各项目、各信息的自动搜索功能,形成统一的工作网,设置讨论板块,鼓励员工提出建议,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完善档案的整理编排工作,建立检索机制,信息公开化,方便相关工作者查阅档案资料,加强档案信息把握力,设置监察系统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资源共享,建立共享平台,提供交流合作的互动,鼓励员工积极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

3.7 影像监控,确保安全

档案信息在整个项目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要确保档案信息的持久性、安全性,针对不同档案建设不同安全管理机制,保护档案的安全性能。首先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切实注意档案资料的保持,不能随意丢弃、损坏、篡改,可以开设适当的培训课程,定期定量培训相关工作人员。档案管理室与冗杂人群隔离开来,单独成室,安装监控设备,影像监督,确保每个角落都能通过电脑监控,实时录像。另外,要做好档案资料的备份工作,以防档案丢失破损,不可恢复,减少损失。对档案进行分区分库管理,确实保证档案项目管理有效进行。

4 结束语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在整个建设工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是项目建设决策的参考,是日常工作内容的管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其管理模式是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强,各种档案资料越来越多,工作要求也越来越细致,针对档案管理项目出现的问题提出创新制度的要求,不断加强建设项目档案制度管理、服务创新管理、思想观念提升、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切实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促进建设项目工作的完成。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丽平.浅谈如何做好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2(4):45-46.

[2]何卫.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16):78-79.

第5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评级体系 管理战略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以我国为例,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l%,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并且,在开放的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国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深刻意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由各自为政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家经济状况改变、社会政治因素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和信贷风险大小,这种因素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督等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和银行管理的所有层次。目前,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

该体系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此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传人我国,一些对银行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观念比较先进的国内银行开始认识到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中国银行率先在总行成立全球风险统一管理部,对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不可逆性和传递性特点,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较多问题,使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所致。

1.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的传统方法,是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客观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不成熟。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基本要素及其损失的度量问题的定量研究,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的使用几乎没有开展,难以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贷款,而几乎没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化技术转移和分散管理机制。以中圈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如表1。

表1中国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3.商、世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的历史数据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之间冗余,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或正在建立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信息采集系统,以收集客户信息,提供综合查询和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主,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

的信息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银行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

4.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由于长期受漠视风险的思维定式以及行为惯性的影响,目前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比较薄弱,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坪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从我国商业银行来看,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现为: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和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

5.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的管理科学,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与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显得十分匮乏。商业银行还缺乏一批复合型加专家型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和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人才。

三、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要尽可能地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日常业务运营中得到良好的执行。商业银行应该把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焦点放在信用风险管理之上。首先要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做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商业银行应以改造和完善资产评级制度,特别是改造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为切人点,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和客户为中心的风险识别管理体系。最后,针对目前国内信用环境较差的实际,研究、开发一套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甄刖虚假财务数据,从源头扼制风险的发生。运用适当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并建立健全数据库,致力于开发新的度量模型。注意信贷资料的收集。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做到专人负责、资料完整。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合本行的数据处理系统。商业银行还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之更好适应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2.逐步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内部评级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应按照实施阶段和条件,分为在制定贷款审批权限结构、贷后管理、贷款组合报告与分析等三个方面的应用和在设定信用风险限额、确定贷款损失准备金、风险定价、资本分配与绩效评估的应用这样两个层次。前一个层次在近期可以实现,后一个层次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实现。

3.建立独立体系,完善管理流程。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先明确董事会是银行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战略规划委员会负责起草风险管理战略,负责战略风险的管理。监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成员进行监测。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强调的是只能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风险管理战略应在系统内得到充分的认识,其制定、审批、分解执行和监督流程必须得到相应的组织制度保障。完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流程,则要逐步做到按产品、地区、业务、主线来识别风险;全面收集银行的业务管理数据。特别是要严格实行贷款授权审批机制。由总行依据分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授权分行信贷委员会一个最高审批限额,分行依据最高限额向分行信贷委员会成员转授权,核定每个委员的集体审批权限,当发生贷款时,先由信贷人员对企业资信全面评估,再交由信贷委员会委员批准生效,若贷款超过一定数额,则需报上级行信贷委员会核准,从而形成分层次的贷款授权审批制度。对那些不使用的流程应及时废除。

4.树立重视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企业文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既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建金融安全的~项基础工作,因此商业银行要会同有关方面,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教育和风险教育,引导教育所有金融市场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的危害性。在银行内部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商业银行应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要将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这一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信贷调查,以对客户负责、对全行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审批每一笔业务,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风险管理队伍。

5.成立专门的机构、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与其机构的合理设置是分不开的,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大都要遵循合理分工相互协调的原则,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快内部稽核机构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独立于最高管理者。同时有相当权威的某个人或某个小规模的委员会负责,以确保最高管理者关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要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代风险管理需要精通金融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都还很难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信息建设;系统管理;信息;保险

1南陵县社保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保险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为了工作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管理手段,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组织指导。目前各地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在网络互连、系统整合时难度很大,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浪费现象比较普遍,系统整体投资利用率很低。

2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规划要点

为了满足逐渐深化改革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赋予系统建设的新要求,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在确保信息系统发展能够满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九五”规划要点,其中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如下: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管理系统》,建设数据库,提高分析预测和决策水平;统一基层数据采集指标分类体系、标准和规范,完成统一版本软件开发工作;规范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做好需求分析,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信息交换标准,开展主题模式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

3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的对策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针对南陵县目前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营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3.1人才保障

根据对全国社保行业的调查,目前全国社保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恰恰是计算机人才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又有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极其匮乏。这也是社保行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落后于其他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当把发现、培养和关心、用好复合型人才放在系统建设和管理的第一位。特别是现在,他能根据社保政策变化和业务发展,对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能自己动手开发应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显示了复合型人才在社保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事实上,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磨炼而成的。系统开发建设的过程是人才最好的锻炼过程,也是发现人才、培训队伍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心和爱护、用好这些人才,给他们以充分信任和理解,给他们压担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其放开手脚,充分施展才能。在系统建设和管理中,如果我们不为优秀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去主动关心、信任他们,使他们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引进的、自己发现的和培养的人才就会有流失之虞,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

3.2信息“一体化“建设

开发“一体化”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我国社会保险种类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个方面,在系统开发方面要实现“五险合一”的功能,形成积极管理、业务经办、宏观决策、公共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管理系统更加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3创建优质资源信息库

首先,针对普遍存在的信息库不准确的现象,应该开展全面的彻底的数据库整治工作,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清理和校对,对缺失信息进行补充。其次,加强信息库的数据标准化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和统一是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前提,只有数据统一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才能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最后,系统安全应是系统管理的重中之重。第一,应当在全行业人员中树立“数据是社保信息系统的生命,是社保行业的生命”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有效的措施、得力的手段确保社保各项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完整性。第二,定期备份和将备份的数据保存在绝对可靠的地方,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制度。制定相关的数据安全应急保障方案,以便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第三,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坚决杜绝人为破坏的因素。

3.4基金管理安全

自从各行业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业务以来,计算机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像银行等管钱的行业,手段之高,数额之大,是过去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社保行业在管理基金上与银行的性质类似,因此防患于未然,显得特别重要。应当在系统开发和管理中强化对基金管理的安全措施。应当创造条件,在系统建设中实现技术与业务分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为基金安全创造“硬件”条件;其次要特别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基金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配备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奉献精神强的人员到这些岗位。第三,要在系统中设立好管理权限,严格规范系统的分级管理。第四,要经常和定期检查系统基金管理各个岗位和环节的工作。

3.5对客户机的配备,应当逐步进行,共享为主

在配机中,一定要按业务需求进行共享设置,应当把档次较高、性能较好的机器配备给关键业务部门,如征缴、财务等部门。实际上在系统建设中,有些人由于对信息共享的认识不够,还是按照过去思维模式,认为配机是一种待遇,似乎系统没有给他配机就是降低了他的身份,给人人配机的结果必然造成机器资源的浪费。所以,社保系统建设一定要坚持按业务环节需求配机,而不应该按职务去配机,包括系统需要的打印机等设备都应当坚持这个原则。为了更好地发挥机器的功能和效率,还应当在系统建设时考虑办公场所与社保业务适应问题。应当采取大厅式布局,这样既方便参保者办理业务,又能为各种设备共享创造条件。

4充分发挥内部网络作用,实现网上信息交流

社保部门目前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大都采用服务器/客户机和以太网,加上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功能非常强,因此,在开发征缴、拨付和财务管理业务处理程序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发无纸化办公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流。我县社保信息系统在运行后,我们根据自身网络功能强大的情况,边学边干,从1998年起根据业务需要开发了“业务助理”网站,主要是将社会保险业务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各险种的一些理论知识等构成网站,提供给大家使用Windows浏览器学习和参考。有一段时间还将每月的工作安排、单位内部文件的传阅也在网上。同时我们还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网站下载纳入其中,并根据时事政治和当前中心工作,及时将网上的新闻提供到网上大家浏览,网站内容非常丰富,局机关和县经办中心的业务人员可以随时在联网机器上阅读。我们还根据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政府上网工程”的要求,从内部网站的内容中精选出一些内容建设了我县社保部门的政府网页。建设社保内部网站,可以为今后社保部门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为广大参保者服务的网站积累经验。

5加强培训,着力提高社保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社保行业建设信息系统的目的是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为参保者服务,信息系统只是智能化的管理手段,而要实现社保行业的功能,还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的社保工作人员。因此,在系统建设中绝对不应当忽视对全体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但实际上这方面往往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正如美国作家查尔斯•M•萨维奇在《第五代管理》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对人员和组织的投入微小,那在技术上投入的财力再大也毫无意义。但我们恰恰正在这么做。”我们要懂得:“而正是人赋予组织以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所以加强对社保工作人员现代科学技术观念的教育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是系统效能发挥的关键所在。

1)要教育广大社保工作者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意义,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明白不会计算机操作就有可能被淘汰的道理,奋起直追,在社保行业内部掀起学习计算机操作技术的热潮,摆脱社保行业计算机应用落后的局面。

2)要创造条件,分层次积极培训人员。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要舍得投入,送到外地的大专院校脱产培训,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学到更新的知识;对业务骨干要强化培训,能送出去脱产培训的就尽量送出去培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作用,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培训和手把手地帮助业务人员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系统应用技能;要鼓励全体人员积极主动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特别是领导要带头学,起到榜样和表率作用。

3)要采取组织的措施,在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等方面,把计算机操作水平纳入重要的考核内容,并与奖金收入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张怡.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J].科技咨询,2006(1).

[2]孙微.市级医疗保险微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4).

[3]项云泉.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1(1).

[4]盘意文.构建农村社会保险机制刍议[J].改革与战略,2006(1).

[5]张念.社会保险分析与政府职能定位[D].西南财经大学,2000(5).

第7篇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理念和模式。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把它和大学教育联结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通识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关心学生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感悟诸如生命与生活、幸福与自由、个性与尊严等人生真谛,为现实生活提供永恒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非常契合。19世纪以前美国学院的课程几乎全部都被规定为必修的课,所有学生学习的课程基本上是相同的。19世纪初,部分美国学院开始实行选修制,学生被允许选择专业科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一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课程实施制度,不同学生所学课程之间出现很大的差别。“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是否需要一些共同的部分)”在当时成为课程建设层面争论的焦点。帕卡德教授撰文为本科课程应该有共同部分的观点进行辩护,他在文中说明:“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这是通识教育最初被赋予的内涵。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一种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目标就是培养完整、健全的人(也称全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不难发现国内外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一,就是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采用心理辅导法的教育学模式。根据教育对象已经具备的心理素质水平和个人心理发展需要,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生活、交往、做人和学会发展,促进智力能力、个性特点、社会适应性性和个人创造性发展为基础教育内容;运用各类专题模式训练、多学科渗透、个案或团体咨询辅导等基本方式,从自我意识—人际互动—策略活动—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等个体心理素质,作为课程指导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安排有效的课堂团体活动内容,最终达到培养高职生健全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塑造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识教育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支撑。对于每个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身心以及能力的发展来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教育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不理想的。因此本文基于通识教育的知识大背景,结合我校五年制高职心理健康课程和三年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体系建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期望能对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添砖加瓦,同时也为高职类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关于我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反思

从2009年9月份开始,在心理健康的课堂上,我院一直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的《高职心理健康》,该教材于2014年7月再版。这本教材针对性强,对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疏导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设置有“想一想”“练一练”“动一动”的模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具体的活动设置。我院心理健康教师也是按照这样的教学理念安排课程的内容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实际的关于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的感受。

1、内容选取要新颖如果案例内容的选取稍显陈旧,学生们就没有新鲜感。现在的学生视更野开阔,知识面也在不断的扩大,常见的案例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想听到一些最新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咨询案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更要求任课教师能够在课余时间主动的、亲身的积累一些咨询案例。比如在公益组织义务做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积累大量的一手案例。同时尽可能的多参加各种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2、课堂知识内容的呈现形式要丰富因为使用的教材中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串联起来的,教学内容就显得不是很丰满。当然一堂好的心理课应该是活动课,而不是理论课。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阐述简单的理论,或者标注一些相关理论的参考书籍,让教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在知识上有所准备,让学生在活动的开展前能有一定的活动目的上的了解。在活动中能够体会心理能力的增长,而不仅仅是游戏一场。例如在讲解道情绪管理的内容时,就可以增加情绪的ABC理论,认知疗法等。然后再开展调试情绪的游戏活动,那么学生就知道从态度的角度入手解 决情绪问题了。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模式应灵活多样课堂上时间有限,如何更好的利用学生课后的时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通识教育的开展形式包括讲座、课程和社会实践等。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直接切入学生现实心理的专题讲座,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程组织模式。本学期我们学院开展了“迎接春天——通识教育讲座季”的活动,全院教师积极参与,效果和反响很好。相关的问卷反馈也在整理和描述过程中。另一个就是课程的安排。我院目前对在校生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的基本讲授,另一个就是选修课的开设。在课堂讲授中,根据学生学制的不同,还分设了五年制高职心理健康和三年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各有针对性。但是在多年的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仅仅靠课堂知识的讲授和简短的课堂活动很难生动活泼的展示心理健康知识的内涵,也很难让每个学生都切身的体会到团体活动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和成长。因此,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团体活动和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就能够弥补这一不足。这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潜能,也能更好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体系中,增加小班活动课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形式。当然开展起来确实难度不小,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其次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团体辅导的经验。最后还要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参与活动中。当然以上思路也是我们想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4、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渗透的思想作为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心理健康课程难以避免的要与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等科目的相关内容有交叉。我们认为职业院校并不是职业训练机构,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学科交叉的部分完全可以相互渗透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心理健康课上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能力就与思想品德修养的人际和谐内容有交叉,但侧重点略有不同。心理健康课中关于人际交往,可以涉及到人际吸引的心理因素、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以及情商的管理。而思想品德修养课在人际关系部分,更强调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处事态度。心理健康课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内容相重叠。心理健康课侧重点在职业个性的部分,而思想道德修养课则侧重于职业的认知。

四、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设置目标:鉴于我们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面向青少年中16岁~21岁这个群体,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具备一些共性,例如:思想日趋独立,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情绪起伏多变、表露而又内隐;自我意识形成和迅速发展;性意识萌发;闭锁性与孤独感。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自我认知偏低,有一定虚荣心理;自我调控性差,表现为逆反和任性;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恋爱中也存在盲目从众的现象;自控力偏弱,做事情缺乏毅力等等。鉴于对高职生心理特点认知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课程的设置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推进。

1、自我认知完善目标: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主要内容构成。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多数可以在完善自我意识这个层面得到改善和解决。自我认知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中国古语也教导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研究发现:对自我认识不清晰、不精确,自知力不强,易导致误判自我,或自负、或自卑,从而导致诸多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人们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决定自我体验,而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知,要回答的问题是:“我是否喜欢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自尊心、自信心、义务感、责任感、优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特别是自尊心、自信心对人的影响很大。有自尊心的人,总是不甘落后,力争上游,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心,是一种动力。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一个人如果和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认为自己不行,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固定的信心定势,对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自信心,坚信自己能够成功,他就会积极努力,取得成功。自我体验对个体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时,同样的事件,他人的体验与自身的体验截然不同。很多从体验中获得的自我远远高于从理性获得的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表现在两个方面:发动和制止。自我控制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具有推动作用,使个体为了获得优秀成绩,社会赞誉,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作出不懈的努力。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强自律,核心内容是“我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可以选择如何做?”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知”与“行”之间有很长的路,高职生常常“心动而不行动”,事实上心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历练意志则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可见积极的自我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心理功能。它不仅是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更是取得人生成功的基础。因此这一目标在课程建设中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积极心理建设目标:最早开始实践积极心理知识传播实践的是开始于2002年的哈佛大学幸福课,在哈佛选课的学生成倍增长。英国的惠灵顿公学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展了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幸福课,立刻在英国掀起了一场课程改革。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也不难发现这种积极推进幸福课的例子。幸福课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部分,还应该拓展到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精心选择幸福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最为贴近高职生生活实践的幸福问题,不仅停留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还要从其他学科知识中选取最有价值的幸福见解;能够从自身的咨询案例和研究经历中,选取最有生活最有说服力的幸福案例,和学生一起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对的幸福感知。

(二)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1、撰写适合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的校本教材我校学生目前使用的教材有两本,一本是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心理健康——高职这场游戏如何通关》,另一本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对我校学生的贴合度不够理想。所以我们也在思考,可以将我校教师多年积累下来的学生咨询案例、辅导员对学生的辅导案例,同时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编写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教材。

2、推进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校园活动周、各类社团和学生工作等方式,使在校高职生获得心理发展方面的切身经历。可以说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塑造与润物细无声的细节里。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媒介,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刊、校报、校内橱窗、班级板报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注重选修课的设置,尽可能的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第8篇

关键词:信号处理实验体系;网上虚拟实验室;FPGA

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是电信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配套实验课程是武汉大学电信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基于武汉大学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改项目,作者对信号处理系列课程实验体系进行了建设。该实验体系旨在建设一个软件环境优良、硬件条件先进,具备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进行综合训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改革思路指导下[2],本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一致,按知识群设置课程模块,按知识点设置课程系列,并立足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号处理系列课程,通过联合各课程教学老师,在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帮助与配合下,共同进行通用软硬件信号处理实验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相关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基础实验平台体系,最终实现培养更多具有“三创”(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1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

1.1信号处理系列课程通用实验平台的体系结构

本文所研究的实验体系是基于理论与实践、原理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当今学生特点,体现“三创”的教育特色,充分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和校园互联网环境,基于软硬件并重以及建设信号1、2两个层次实验平台的指导方针,从而形成以加强基本理论方法理解为目的仿真信号处理基础训练与以项目为导向的实际媒体信号处理扩展实验相结合的既层次分明且能相互延伸的通用实验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本实验体系结构分为软件实验平台和硬件实验平台。软件实验平台使用与课堂教学同步,旨在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其中包含滤波器设计、离散时间信号时域处理、离散时间信号频域处理和连续时间信号处理等;硬件实验平台使用则在课堂教学、软件实验之后,学生已经具备基本信号处理能力,就能进行项目导向实验,其中包含图像编解码实验、机器视觉实验、双音频语音拨号实验、谱减法语音增强实验以及乐器频谱分离与合成实验等。

1.2基于Web的网络虚拟软件实验平台

该软件实验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环境和当今学生学习特点,能够实现具有较好可视化和交互性的网络虚拟实验室,可以同步配合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图2为基于Web的网络虚拟软件实验平台的总体框图。

1.3基于FPGA的硬件实验平台

该硬件实验平台通过引入语音、图像等真实可感知信号的处理仿真实验,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拓展实验架构,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图3为硬件实验平台框架图。

2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的实现

在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利用现代网络环境建立虚拟实验室,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能自主地完成与课堂教学并行的软件实验,以加强对信号处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深入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在学生具备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引入语音、图像等真实信号的硬件实验平台,以项目为导向进行相关实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2.1软件实验平台的实现

基于Web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功能(如图4所示)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能实时教学实验内容和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访问服务器来进行实验;

2) 教师通过服务器上记录的学生实验情况以及学生在留言板上给出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来登记学生的实验成绩;

3) 通过留言板和在线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

在本系统中,学生登录之后,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各项试验,掌握实验课程的知识。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实验的指导说明,供学生在实验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要领。此外,开辟了在线聊天室,提供给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使得大家可以对在学习、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达到教学双方的同步提高[4]。

信号处理实验课程所用编程语言为Matlab,软件实验平台的开发是基于Matlab Web Server的网络虚拟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模块的开发,实现功能包括:学生与实验流程的管理、实验模块和指导信息的、学生实验控制信息和实验代码的提交、实验仿真结果的可视化、实时显示和实验报告的自动生成等。Matlab Web Server通过采用标准的HTML文档和表单,允许工程人员将Matlab/Simulink的应用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HTML文档作为Matlab应用的用户界面,通过鼠标点击来访问Matlab应用程序。因此,Matlab不需要在客户端上运行,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基于Matlab Web Server软件实验平台开发模块如图5所示。

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课程,该软件实验平台的实现框图如图6所示。实现框图分为3个部分:网站登录部分,网上实验室以及Matlab Web Server。用户在网站登录页面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并提交给后台,后台数据库进行处理,验证并跳转至网上实验室的主页面,网上实验室主页面提供实验界面,包括网页界面、实验说明、代码编辑页面以及实验报告页面。用户阅读实验说明之后,在代码编辑页面编辑代码,之后点击提交按钮提交;提交后的表单数据(主要是用户编写的代码)送给后台的Matlab Web Server,Matlab Web Server通过调用相应的处理函数在后台进行处理,处理结束后将实验结果保存为图片等格式的文件在实验报告页面中显示。

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该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教学过程如图 7。虚线框所表示的为该信号处理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教师的实验内容包含这些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实验的所有内容,整个网上虚拟实验室的教学过程分为注册、登录以及信号实验三大块。

2.2硬件实验平台的实现

硬件实验平台主要开发项目导向实验,以配合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基本信号处理的软件实验来提高学生对信号处理的理解和进行自主实验。该硬件实验平台是基于FPGA的语音、图像等多媒体信号处理扩展的硬件实验示范系统的研究开发,主要研制基本实验装置示范系统所需的电路设计、基本模块开发和典型实验系统。

3结语

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更加简单明了,学生通过网上虚拟实验室更加系统地掌握该实验课程的重点和精髓,通过硬件实验平台培养了自主处理数字信号的能力。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为信号处理系列课程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能力[6]。

参考文献:

[1] 孙洪.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体系[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09 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86-189.

[2] 柯亨玉,陈小桥,隋竹翠. 注重基础、突出能力、最求创新、发展个性[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157-159

[3] 施加轮,陈新. 远程教学系统中在线实验的设计和实现[J]. 微型电脑应用,2002(12):40-42.

[4] 吴黎兵,刘丹,陈波.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0(4):131-133.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管理 体系建议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自主创新、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人以及改善我国经济贸易结构等方面起着大型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近期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外资中小企业高频率地暴露出一系列信用缺失现象,如金融诈骗、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等,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人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要求,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市场交易手段的成熟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我国加人WTO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连通为一体,在国际贸易中,守信用的企业必将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同时,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和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燕、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有利于政府执行经济管理职能,提离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使政府有关部门便捷及时地获取中小企业资信和经济信息,不仅有助于贯彻、执行政府调控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够实现政府决策建立在准确的市场信息基础之上,及时地制定和调整政府发展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动态化。

    (四)有利于提高社会信用管理水平,节约社会交易成本

    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交易方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改变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公平、公正地市场交易,极大地促进社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遏制一些人在交易中通过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谋利的行为,从而有效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节约信用交易成本。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信用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具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信用管理运行的法律环境差

    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需要相对完备的法律作保障,从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以至失信行为惩罚等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全过程都需要专门的法律与其对应。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立法还比较落后,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有关社会诚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

    (二)“第三方征信”制度不健全,信用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

    发达国家在建设信用中介机构方面一般采取“第三方征信”制度。“第三方征信”制度,即在银行和个人作为当事者之外,由“第三方”即中立机构组建社会征信机构。我国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刚起步,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第三方征信”制度不健全,有些信用评级机构违背诚信公正的规则,不顾实际情况,以经济利益至上,迎合被评级对象的要求尽量把信用等级评高,致使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造成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动力不足。

    (三)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正常获取信用数据途径不畅通

    我国征信数据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而且部门之间彼此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加之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和社会共享机制,信息获取途径的人为和天然阻碍是导致信息弱势方上当受骗、失信者能频频得逞的客观基础。

    (四)中小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少甚至无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不注重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和践行,导致信用管理混乱,自律性不强,由此带来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

    (五)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的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体系,政府也没有形成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系统。大量处于罪与非罪、刑事与民事、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失信行为,往往得不到明确的界定和及时准确的惩罚,失信成本过低而获利过大,导致失信者侥幸得逞的心态恶性膨胀。再者,我国失信惩罚机制还没有建立系统的信用联防网络和运行机制,失信者的“黑色记录”得不到合法搜集和有效传播,造成了守信成本高、失信收益高的结果。

    (六)杜会对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