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水利行业的发展

时间:2023-05-23 17:28:07

导语:在水利行业的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水利行业的发展

第1篇

一、水晶玻璃企业概况

该镇现有水晶玻璃生产、加工企业118家(內外资合计),其中,规模企业12家,一般纳税人企业34家,小规模纳税人以下企业84家,从业人员1.2万人。1-10月份,全镇水晶玻璃一般纳税人企业实现开票销售8566万元,实现利税664万元,其中利润322万元。去年同期,全镇有水晶玻璃一般纳税人企业30家,开票销售8102万元,创利税741万元,实现利润486万元。同比全镇水晶玻璃一般纳税人企业净增4家,开票销售增长5.7%,税收增长34.1%。但企业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66.3%,降幅较大。有部分规模小的加工企业关停。据走访相关水晶玻璃企业调查了解,目前水晶行业利润下滑及部分加工企业关停的原因有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的增加等方面,但最主要还是受金融危机冲击。

二、金融危机的主要影响

(一)金融危机导致汇率不稳,不少企业利润下降。水晶工艺品外向度较大,出口订单大多在较早前就签下,价格不能随意变动。而国际主要以美元为结算单位,最近两个月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人民币的走强,虽然企业在签单时考虑汇率的变化幅度,但汇率的变化之大出乎预料,本来就已经非常薄的出口利润,在经受汇率变化不定的冲击后,企业基本上只能维持日常的生产运作,扩大规模等成为奢谈。另一方面,由于汇率变动的风险,许多水晶工艺品企业对长期订单充满顾虑,不敢签或只能签小单,导致大量订单流失,利润减少。

(二)金融危机导致订单减少,不少企业开工不足。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欧洲受影响也较深,而这两地正是水晶玻璃工艺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今年的春、秋广交会上前来咨询和洽谈的新客户不多,老客户也明显减少,只有前几年三分之一,客户中来自欧美市场的也不多见,水晶玻璃工艺品的成交额大幅度下降。每年10月前后是水晶玻璃工艺品厂向国外发货的高峰,以迎接圣诞节商战,但今年却看不到往日的生气。如扬州舜天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至目前实现销售180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6.7%,利润则下降70%。一些依赖大企业转手订单或为大厂配套的的小厂,生意更是难以为继,许多水晶玻璃厂已开始减人,有的甚至已经关停。

(三)金融危机导致信贷紧缩,不少企业资金紧张。资金紧张主要源于四方面:一是银行贷款。以前企业凭借自身良好的信誉并提供一定的保证,就可以贷到款,用于资金周转,手续较为简单、便捷。但现在银行对形势发展信心不足,收紧了企业贷款资产审查标准。二是供应商的账期。原先在原材料供应上,一般供应商都会给企业两三个月的账期,但现在很多供应商为了规避风险都要求现钱交易,一手交钱一手接货。三是资金的回笼。产品出口后,受危机影响,购方资金难以保证按时回笼,加之国家结汇的时间要求,少则三两月,多则半年,非自营出口可能时间会更长。四是退税政策。水晶玻璃工艺产品90%出口,国家降低出口退税幅度,退税由原来13%下调到5%,出口产品和企业净利润减少幅度较大,从而导致流通资金困难。

(四)金融危机导致信心缺失,不少企业等待观望。全球金融危机大有愈演愈烈的势头,相关企业负责人对未来1~2年海外市场复苏均表示不容乐观。因海外市场普遍不景气,国内市场也不容乐观,竞争更趋白热化,加上广交会接单数量大幅减少,不少企业业主萌生了转行的念头。如镇内金莹、恒弛两家企业,原先经营质态在同行中还算可以,是我镇的成长型企业,目前业主已着手经营其他业务,其水晶加工业务仅处于维持的局面。目前全镇从事水晶玻璃工艺品加工的个体企业关停20多家,生产经营不正常企业30多家,可以说全行业遭遇较大挫折,而更多的企业处于观望状态。

三、目前企业的企盼

一是盼银行信贷的支持。金融危机的冲击将会有一个过程,从订单情况来看,生产加工可以继续往前走,水晶玻璃工艺品不是没有订单,只是利润在变少变薄,但完全可能通过量来积累,眼下最大的问题是,整体信心不足,资金成本较高。

二是盼结汇时间的调整。企业业主不希望承担非生产经营问题出现的风险,产品出口付出去的是人民币,收进来的是美元,但结汇有个时间过程,如今年接的就是明年的订单,从加工到发货,再加结汇时间,这期间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可能从6.85变成了6.75,造成收入的不可预期性。

三是盼退税政策的优惠。此次,国家对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真予以了上调,但对玻璃水晶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仍维持5%。建议相关部门予以适当调整。

四、建议

一要加强相互的联系合作。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水晶玻璃工艺品订单有影响,但需求依然存在,大厂并不缺少订单,从出口情况来看,尽管有出口的企业数量少了,但是总额却是保持增长的,以主动收缩来>:请记住我站域名/

第2篇

摘要:针对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猛,逐渐挤占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这一热点,根据网上银行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分析,结合2004-2013 年我国11 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相关数据,建立了网上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盈利水平ROE 的实证模型,得出网上银行客户规模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的结论。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网上银行;盈利水平

目前,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对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形成了巨大冲击,开始逐步挤占传统金融业的市场份额。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开始探索“互联网化”的经营模式。因此,金融的互联网化———即网上银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视作其战略转型的目标。抢占网上银行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提升网上银行客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了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

一、网上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影响分析

(一)网上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收益的影响

网上银行通过客户规模的积累能够带来网上银行年费收入,通过客户交易习惯的培育能够将更多结算交易迁移到网上,从而带来网上支付手续费收入及结算手续费收入的沉淀,网上银行对柜面的替代能够减轻柜面操作压力,节省商业银行营业成本,从而带动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

(二)网上银行对商业银行成本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由营业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支出几部分构成。其中,营业支出包括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包含软件成本、硬件成本、日常运营成本以及营销成本等。

综上,网上银行的前期开发将增加商业银行的成本支出,但随着网上银行客户规模和业务量的积累,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将不断下降,从而盈利水平将逐渐提升。

二、网上银行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网上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模型的建立

1.数据的来源

选择了我国11 家上市银行2004 - 2013 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主要研究这11 家银行2004 -2013 年以来网上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影响。

2.自变量和因变量

根据杜邦分析法,因变量主要选取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个指标。

在自变量方面, 本文主要取自网上银行的客户规模这个指标。因为根据前文对于网上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该指标直接影响网上银行的收益与成本,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除了网上银行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外,为了消除其它因素对盈利水平的影响,本文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权益乘数CS作为控制变量。权益乘数越大,代表商业银行的负债程度越高。

3.模型的建立

令i表示横截面单元, t表示时期。不考虑各个时期截距项的变化,本文设定基本模型的形式如下:

ROE it=δo+β1CNit +β2CSit+μit

模型各变量的含义如下:ROEit, 为某一年某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数值。CNit代表某一年某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的累计客户规模。CSit代表某一年某商业银行的权益乘数。

4.模型估计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对于网上银行的客户规模使用z-score 标准化的方法,对于商业银行的权益乘数使用的是log 函数转换的办法。

(2)单位根LLC 检验

本文采用LLC 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从结果看,各个变量均是原水平序列平稳,即服从0 阶平稳,因此不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可以直接进入回归分析。

(3)回归过程

上表中固定效应显著性F检验显著,表明固定效应模型的表现将优于普通混合OLS 回归,因此对比OLS,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CN 的系数估计值为1.015,对应的t统计量为2.63,在1%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说明了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CN 每提高一个单位,ROE 水平将平均提高1.015,CN 对于ROE 即银行的盈利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关于本文的小结

本章主要运用了2004-2013 年面板数据, 采用了线形回归分析的方法, 检验了网上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网上银行客户规模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因为网上银行业务在对存款资金的沉淀、客户资源的扩展及柜面业务的分流等方面都有关键作用, 网上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对未来银行的盈利水平有重要影响, 所以在网上银行业务上的落后将导致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缺失竞争力水平。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 网上银行业务起步较晚, 不够成熟化、市场化,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市场上的盈利情况,网上银行业务对银行业务的影响能力都是可以改进和提高的。对于我国的各家商业银行来说, 在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上, 最关键的是要选取适合自己的措施, 真正实现网上银行业务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 促进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报告,2012.

第3篇

关键词:水利行业 内部审计 分析 研究

水利行业的快速成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当前时期在水利行业的内部审计方面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水利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在新时期使水利行业更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水利行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仔细研究和探讨,从而更好地解决水利行业内部审计部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当前时期我国的水利行业在内部审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部门的相关审计范围相对狭小,审计部门效益不高

就当前时期来说,水利行业中审计部门的审计对象大多还是以往发生的相关财务事项,而且审查的重点主要是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检查财务收支中的错误。这种形式的内部审计不能有效增强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也不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资源逐渐变得更加稀缺,我国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有效发挥企业的作用。对会计逐笔审查的方法在当代来说较为陈旧,而且也难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这与现代企业制度也不相吻合。

(二)水利行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而且没有充分的人员配备

水利行业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高素质直接影响着水利行业的审计结果和审计质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事业的相关成效。当前时期很多水利行业在审计方面都存在着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少等现象。另一方面,水利行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欠缺足够的审计技巧和内审经验,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兼职现象。随着当今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审计范围的持续扩大,相应的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种形势的变化使得水利行业的内审人员不但要有全面的素质,还要懂得法律、经济、经营管理以及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以及顺利应付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够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职能。

(三)水利行业审计部门的实施方式和审计内容过于单一

当前时期就组织机构来说,我国的水利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单位的类型也比较多,不仅包括经营性企业而且还包括行政事业部门同时也包括二者的混合体。从水利行业的相关生产特点来说,水利行业通常拥有较多的下属单位和工作人员,而且水利行业通常具有较多的建设工程,水利行业的主要收入是生产经营收入。当前时期水利行业的财务制度差别各异,在运行方式、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另一方面,水利行业的相关会计核算比较复杂,而且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很多困难。在水利行业的审计实践中,审计部门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审计财务收支,这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来看相对比较落后,审计内容停留在防弊查错上。此外,对于审计部门的错误事项还停留在纠正错误、调账方面。因此难以从深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

对于审计部门的实施方式来说,审计部门目前大多只是停留在事后监督阶段,还不能有效控制水利行业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欠缺合理有效的方法。水利行业的审计结果具有较强的滞后性,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

(四)个别水利行业欠缺完善的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而且审计部门也没有较强的独立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水利行业为了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形势积极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和调整,有些水利行业的相关机构逐渐被并入其他相关机构当中,成为一些附属部门,原有的专职人员成为了兼职人员。在个别单位甚至取消了审计部门,而且也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工作人员。这样做不利于保持审计部门的相关独立性,而且容易使审计部门的工作受到其他相关部门的影响。这样做不利于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

二、水利行业审计部门的相关特点

(一)审计的难点

第一是水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当前时期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同时也存在着资金挪用、转移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金的审计难度。另一方面,水利行业的相关领导干部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能够针对水利行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的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进而使审计结果变得更加公正、客观。水利行业内部的各项控制制度也是审计的难点。水利行业内部的各项制度建设一向比较落后,而且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应当要加强水利行业中的各项制度建设。

(二)审计的重点

水利行业的审计重点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相关审计同时还包括对各项经营性收入的审计。水利行业的专业性比较强,所涉及的单位类型比较多,还有一些事业单位没有明晰的事权和产权,因此单位的资产难以有效界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此外,水利行业还要对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专项水利资金进行审计。

三、如何有效强化水利行业内部的审计工作

(一)积极拓宽水利行业的审计内容,不断改进水利行业的审计方式和方法

在水利行业的审计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然后开展更多的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逐渐形成以效益审计、管理审计为主,这样能够积极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前瞻性和建设性作用,从而极大地推动水利企业的健康发展。

水利行业要逐渐以事中、事前、事后监督代替单一化的事后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前监督具有互促性、防范性和指导性,并且有利于较早地发现相关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这样做有利于水利行业安全防范风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水利行业中的相关审计部门要能够主动跟进,提前介入,与此同时还要将事中控制与事前预防结合起来,对于水利行业中的一些重大项目一定要坚持实行全程跟踪程审计。水利行业要仔细探讨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具体流程和工作思路。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强化审计的成本控制和审计质量,进一步创新审计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确保资金的高效安全使用,进而保障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

(二)不断提高水利行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随着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水利行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审计人员不但要具有财务知识,还应该懂得现代科技、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电脑方面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对水利行业相关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要努力将各种专业性的人才引入到审计部门中。此外,还要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使其不断向全能型人才转变。为了做到这一点,水利行业的审计部门应当要提高对审计部门的认识,努力将更多的专业技能强、素质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水利行业内部的审计机构中。

(三)积极健全水利行业中的审计机构

我国的水利行业要能够积极借鉴国际社会上的成功企业案例,在董事会之下设置一个内部的审计机构。通过水利行业内部的相关审计章程,对审计部门的职责权限、地位以及报告程序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及时纠正水利行业经营中的各种错误和偏差,同时也可以随时向上级部门作出审计汇报,这样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审计中的疑难问题,而且可以避免审计部门中的领导关系错乱现象。此外,还应当要以书面形式将审计部门的权力、职责和宗旨进行确定,这样可以有效强化审计部门的作用和地位,并能够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同时也可以作出更加不偏不倚的公正的评价和鉴定。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水利行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水利行业在审计部门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我们应当要加快审计部门的改革创新,积极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完善审计部门的制度和相关机构,从而促进我国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桂林.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J].广东水利水电,2008(03)

[2]沈嘉惠.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现状浅析[J].航天工业管理,2009(03)

[3]江坤,门天民.谈谈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4)

[4]吴长炳,童滨.浅议内部审计工作与审计目标管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第4篇

一、我国准公益性行业的税收政策中现存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在不断进行着税制改革的尝试,一些准公益性的行业也均参照事业单位来进行相应的管理,且在资金上也多通过政府财政来保障,其税收方面也给予了减免或优惠政策。但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推进,很多准公益行业逐步开始了企业化管理模式,这也导致一些准公益性行业在成本支出不断上升的同时,财政资金投入则出现了逐步降低,这也导致本身就存在营利薄弱的准公益行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更大的阻碍。与此同时,传统体制下的准公益性行业的税收政策对其持久、健康的发展所产生的诸多不利因素也随之显现。其存在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家对准公益性行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且税收政策缺乏支撑性与系统性,未对准公益性行业进行相对应的税收政策制定;二是对准公益性行业用于一些公益性事业、社会性的营利性收入未给予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三是不同所有制的准公益性单位尚存在不同税收待遇的差别问题,如国有准公益性单位无须纳税或“象征性”纳税,而民营性式的准公益性单位则须纳税或较国有准公益单位税负较重的现象,这也问题也导致我国准公益性行业发展出现了严重滞后问题。

二、准公益性水利行业的特点及其税收情况分析

1.水利行业特点

我国水利行业的主要特点就是提供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为主的行业。如防旱、防汛、除涝等职能则是我国水利行业提供的公共品;而生活用水、水电水利工程、农业灌溉供水等则属于我国水利行业提供的准公共品;另外,水利行业所开展的多种经营,如旅游项目、水产养殖项目等,则属于私用性物品提供范畴。由于,我国行业性税收政策中,行业营利性的强弱及承担的公益职能的多少均会直接决定、影响该行业的税收待遇问题。针对我国水利行业特点,其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也应明确其行业性质、行业特点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制定,以避免出现阻碍水利行业发展的问题。

2.水利行业税收待遇定位分析

我国行业性税收政策中,行业营利性的强弱及承担的公益职能的多少均会直接决定、影响该行业的税收待遇问题。针对我国准公益性的且营利能力薄弱的水利行业,应立足于准公益性水利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以及该行业在我国总体税负情况,应将其定位在一个较低水平上,既应采用行业轻税制,以增强其原始积累能力,这既有利于我国水利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能够促使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公共品。同时,在国家确保准公益性水利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其的财政投入,或是保持与事业单位财政投入相匹配的财政投入,进而才能保障整个准公益性水利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3.税收对准公益性水利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将税收视为调整国家与微观经济主体收入、分配关系的一种高效政策工具,这也有利于对经济主体收益、利润水平以及企业发展的调控。与其他行业比较,水利投资的周期长、占用资金规模也相对较大,但其作为一种基础性、必要性行业投资,也具有低风险、收益稳定的优势。因此,国家应通过相应的优惠税收政策来进一步保障水利企业具有一定的净收益率,这也能够吸引更多的非国有经济主体的投资,以改善水利行业投资渠道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优惠的税收政策还可以促进水利企业利用各种现有水利设施、水利资源等进行自主创业或自主经营,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与产品,提高水利资源的再利用率以及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水利行业现有人员、富余人员的分流,为推进水利企业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税收对准公益性水利行业服务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准公益性水利行业从整体上看仍属于公共品提供行业,但其行业内部分工,如水利工程维修、水利工程养护等活动本身则是以市场化市场提供的。因此,我国准公益性水利行业也会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内部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也会随之不断加强,因此,一些本应由事业单位承担的水利工程养护、维护业务完全可以由市场主体去承担,而这些产品、服务也可以由水利部门通过招标等形式来提供。这样一来,一些水利行业的内部分工也可以进一步拉近服务市场化的距离,进而可以对其进行正常化、企业化的税收管理。

三、我国准公益性水利行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1.拟定准公益性水利行业税收政策目标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主要以提供纯公共品、准公共品为其职能的准公益性行业。正如前文所述,其主要职责就是行使国家提供水资源准公共品的职能。从其现有职能而言,准公益性水利行业尚不应被纳入税收调节行业,也不具备将其纳入贡献财政收入的行业。另外,水利行业在我国虽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其却未具备垄断性的高价为自身获取高额的营业性收入,反而是微利经营。客观而言,国家无需对水利行业进行全行业性的收入调节,而应对准公益性水利行业予以免税或是予以轻税等优惠税收政策。虽然,在一些水利企业之间存在着公益性程度上的差异,其中一些单位可能会有一些经营性收入,但为了能够有效调动相关单位、相关业务领域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且又能够保持不同水利单位之间的公平性,应科学、合理地对其职能与财政拨款额度进行差异性对待即可,或是对某一些具有高营利的水利单位可收入一定的税收予以合理调节,进而才能促进水利行业的整体健康、有序的发展。

2.合理安排准公益性水利行业税收对象

由于我国水利行业中的不同单位,其行使职能的公益性程度存在客观的差异,在制定水利行业税收政策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水利单位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进而才能对整个水利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首先,对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应实施税收全免政策。目前,我国水管单位属纯公益性单位,其不会直接面向受益者收费,其单位也没有任何收入而言;另外,这样水管单位的职能是国家赋予的,国家既不应要求其纳税,而是应对其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以保证其能够真正发挥出公益性职能。其次,对综合性水管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综合性水管单位既具有公益性职能,且会具有一些经营性的业务以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国家在为其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以保障其能够高效行使其公益性职能,同时也要对其经营性收入予以适当、合理的调节,可对其进行低额的税收调节,如对其经营性业务进行低税率征收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同时,由于综合性水管单位其公益性职能的成本无法与其经营性成本进行清晰区分,因此,可对营利性较弱的综合性水管单位免除企业所得税;对于一些营利性较强的综合性水管单位则可以参考优惠税率政策来征收其企业所得税。但是,对于那些政策财务投入较少的综合性水管单位则可以考虑对其暂免税收,使之可以通过经营性收入来弥补、解决因公益性支出的资金缺口问题。最后,对经营性水管单位可按普通企业予以正常税收管理。由于个别水利单位属于经营性单位,其主要业务均为营利性业务,且不具有公益性职能,因此对其类单位可以按照普通企业予以正常的税收管理。

第5篇

关键词:水利经济管理体制;现代化;人才流失;社会保障

一、现代化水利经济管理体制内涵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最为重要的工程项目内容之一,水利工程建设成果的优良与否能够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运行。所谓的现代化水利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相关的机构与工作人员通过认真、严谨的完成对水利经济管理状况的分析,而构建出更加完善且具备后续发展能力的、极具针对性的现代化水利经济管理的相关体制。在建设水利工程工作的过程中,该项体制的构建与完善具备极强的重要作用。在后续发展的进程中,构建更加强化的现代化的水利经济管理相关体制对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具备更加强劲的推进力,能够全面完善水利工程的相关建设工作,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经济、产业等方面的飞速发展。

二、现代化水利经济管理体制在实际应用阶段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化水利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现代化水利经济管理的相关体制在我国已经运营了数年,数年来所积攒的不只是其实际运行阶段的经验,也从多种不同形式的问题中逐步凸显出水利经济管理相关体制所存在的不健全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其后续的发展,在更大限度上全面制约了水利建设工作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对我国民众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用水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完善发展,我国整体的现代化水平也不断提升,而在该种形式下,不够健全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急需改革,以保障其后续的顺利发展。

(二)现代化水利行业在发展阶段中

地位与发展缺少相应保证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中,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对水利工程的整体发展与建设都存在极为明显的重视性不足等问题,不能以全面的眼光去看待水利工程相关农业、工业等方面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水利经济管理制度构建的投入与关注度都严重匮乏,在极大限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相关技术的优化发展与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实际发挥等[2]。根据调研可知,我国所制定的水利经济管理的相关体制与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发展与运作存在较为明显的不符合性质,使得该项工作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受到了更为凸出的制约。不仅如此,国家机关单位为水利行业所投入的经费有限,且该部分经费还会被其他部门单位侵占,极度匮乏的经济支撑力不仅难以完善该项工作,还会在一定形式上打击相关工作人员的在实际工作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制约了人才的发展,严重的还会引起人才流失,使得水利工程的相关工作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进一步发展。

(三)水利建设行业人员缺少社会保障

水利建设行业的工作地点都较为偏远,内部工作人员与其相近,导致生活与工作中各方面的条件都较为恶劣,难以保障自身的稳定性。而由于国家与相关部门对水利建设行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大部分的水利建设行业员工的所得工资都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才流失等相关问题,人才的减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整个水利行业队伍的综合素质,导致其后续发展的过程中会遭遇更多的问题与困难。此外,现阶段我国水利部门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效益低下等相关问题,部分水利工程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只能采取裁员的措施,这种现象拉低了我国水利行业整体的发展和建设能力。

三、现代化水利经济管理体制构建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全面的水利发展观

对于我国水利工程行业中存在制度不健全的相关问题,究其本质主要是源于人们对水利工程的相关建设工作的认知存在误区,不能以专业的眼光与高超的技能面对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体制。首先,需要对人们构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的意识,并在该种意识的基础上,全面强化人们对其整体运行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其次,为了突出水利工程具备社会效益,相关的管理机构应该重点突出水利工程建设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水利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价格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控,使其相关产业能够在后续发展中以更加健康、高效的形式运作;最后,在逐步完善上述两部分工作后,水利工程工作人员需要强化市场调研,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构建更加完善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

(二)保证水利行业的健康发展

水利行业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由于较为容易被大众所忽视,使得其整体存在的地位与发展都得不到更加有效的保证,这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水利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为了能够在后续发展进程中,全面保障水利行业的整体运行,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的运营:第一、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管理体系。水利部门内部管理工作的懈怠主要是其内部信息的不公开化导致。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步强化对水利经济管理部门内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并发动民众力量,全面改进与完善其整体的发展,以此来优化内部经济效益的应用与人员工作的工作效率;第二、创建全新的投资形式,国家对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存在明显不足,且还会被其他部门所侵占。因此,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国家的扶持政策,还应该充分的利用招商引资等正规、合法的渠道,全面落实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

(三)落实水利建设行业人员的社会保障

人们参与工作最主要也最基本的原因是为了追寻自身生活的稳定与充实。但是,对于水利建设行业内部工作人员而言,其工作的环境差,且收入微薄,难以全面保障自身生活的安定性,进而在后续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低效率工作与离职等多种状况。为了能够在后续发展中逐步留住水利建设工作中的人才,并能够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后续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领导者应该强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并在保障整个团队运行的基础上,为工作人员构建更加优良的社会保障。首先,定期发放员工工资,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问题;其次,为员工创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难以在一朝一夕之间优化,但是,机构的管理者可以从员工的生活环境入手,使其能够感受到更加充实的爱与关怀;最后,为员工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为员工的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全面提升其整体的工作效率,保障企业的迅速发展。综上所述,现代化水利经济管理体制优化对水利建设行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逐步完善其内部的工作机制与人才体制。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其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科学的水利发展观、保证水利行业的健康发展、落实水利建设行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等三种优化措施,对其后续的发展与完善具有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芦云花.浅思水利经济发展中水利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

第6篇

关键词: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开发

人才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力资源的精华。人才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层次部分,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是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智能和创造力。加快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人才使用和培养相脱节及人才简单堆积缺乏整体优势的不良局面。近年来,水利部对水利行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愈来愈重视,相继在行业内开展了职业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正在组织制定的“十一・五”水利人才资源规划之中,并启动“三年三千名新技师培养计划”等,为水利行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水利行业有关单位也纷纷启动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一、必须建立健全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体系

(一)培训组织工作体系

实施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需要在水利部人才主管部门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水利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以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实施,各级水利人才机构具体牵头,各类优质培训资源积极参与”的全行业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组织工作体系。通过“水利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牵头做好行业有关的标准规范、质量评价、师资培训、基地认证、鉴定考评、技能大赛、宣传表彰、交流协作等工作,并积极促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书等有关制度的建立,营造良好的行业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需要通过成立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管理机构,建立与当地政府和各类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协调,牵头做好省级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二)培训标准规范体系

要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及《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师和高级技师标准》,建立水利行业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标准规范体系。内容包括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整体培训方案、质量评价方案、师资能力结构要求、培训基地设备基本要求等,并提出相应工种的职业岗位结构调整指导性意见。

(三)培训资格认证体系

建立对水利人才培训基地的资格认证和对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师的资格认证体系。对培训基地的认证工作重在质量监控与评价环节,对培训师的认证工作重在培训与技能教学业务提高的环节。这个资格认证体系的实施将体现“质量为先、不断完善、滚动发展”的原则。

(四)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要建立和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坚持专业评价与单位认可相结合;在组织实施上,坚持行政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加大职业鉴定与考评力度,逐步完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行业评审、单位聘任办法,单位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关键的生产运行和检修岗位设立首席职位,发挥技能带头人作用。

二、必须加紧建立和完善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水利高技能人才的选拔激励机制

各用人单位要加紧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坚持培训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推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促进水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强化培训与鉴定考评紧密结合的机制

培训是基础,鉴定考评是手段,促进更多的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是目的。要通过行业政策导向,明确把取得行业高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申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必要条件之一,以鼓励督促水利技术职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促其岗位成才。

(三)建立水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融通机制

通过促进仿真模拟技术和现代培训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建设远程教育培训和信息网络平台,融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注册信息管理体系,融和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的关系,共享行业教育培训优势资源,以满足水利行业技能人员终身学习、多样化学习的要求。

三、必须建立和健全水利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度

(一)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要坚持高技能人才培训与各种培训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各单位要根据事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强化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各类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水利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和高技能人才的学习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模块化的培训内容,远程或集中授课等手段,建立并不断完善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并提供相应的行业资源支持和技术规范服务。

(二)技能大赛制度和表彰制度

要坚持高技能人才培训与技能竞赛、比武相结合,建立和健全行业技能人才比武和技能竞赛制度和表彰制度。水利部应适当频度地开展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能大赛和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评选表彰,可两年开展一次,并以此推动全行业积极开展相应的技术比武或表彰活动,形成促进水利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逐级选拔制度和逐级表彰制度。

(三)在水利行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截至2008年,水利行业已建立了78个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网络覆盖全国,2006年还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水利分库,出台了《水利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管理办法》、《水利行业考评员管理办法》、《水利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水利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聘任与管理办法》等办法,为水利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和管理基础。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利行业工种涉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实行就业准入控制是必然趋势,有必要尽早实行,这是保证水利行业技术工人队伍素质,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亦是对高技能人才开发与培养的一个重要环境。

四、结束语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2008年4月17日全国水利人事劳动教育工作会和2009年1月6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多次提到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与培训工程,为建设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榕红.浅谈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体系、机制和制度建设[EB/OL].水利工程网,2006-01-06.

2、何凤莲.浅谈水利管理人才开发[J].陕西水利,2003(2).

第7篇

关键词:涉水经济 水利经营 主要障碍 方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1涉水经济的理论辨析

从经济学导向的经济存量要素分析,涉水经济包括水利综合经营、水利经营、水利经济、水资源经济。从经济学导向的投入产出要素分析,涉水经济要素具有明确的内容规定性。

1.1水利综合经营

经营的是无差异的“同一化”的劳动投入,即货币化投入,其直接依托的主体是市场经营,其经营目标是资本的增值与获利。所包含的“水利”含义实质是从水利事业中分离出来的资本“同一化”的无差异的经营行为。

1.2水利经营

经营的是水利资本,即投入用于特定水利事业的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所表现的资源份额。以水利事业发展为主体,其经营目标取决于水利事业内在潜质所规定的目标。所包含的“水利”含义体现了水利部门(非水利行业)的门类分工,实质是水利资金运动所体现的职能分工。也可以解释为,是水利部门依托水利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面向市场,体现水利行业特色所进行的营销活动。包括水利勘测、水利规划、水利设计、水利施工、水利咨询、涉水开发等水利活动的经济行为。

1.3水利经济

经营的是水资源量(或水能储量),即水利事业主体依托资本资源和资产资源,作用于水资源自然过程所付出的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经济价值,而非经营性资本的增值行为,其经营的目标,实质上是水利事业内在潜质具体化导向的某些目标行为,包括洪涝灾害、水土保持、干旱缺水、水环境保护、水工程供水、饮用水卫生、公益性水工程管理等水利活动的经济行为。

1.4水资源经济

实质是水资源实行国家所有并构建具体管理行为的一个经济度量,其“经营”的结果是水资源费等形式的规费征收。这一“经营”活动的起点是水资源自然属性表现的国家资源性质,终点是水资源规费征收,过程是实施单一的行政性授权管理。

上述涉水经济的理论辨析结合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表现为水利事业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变化。水利事业管理表现为从计划体系向市场体系的层次变化,与之相匹配的依次是:水资源经济水利经济水利经营水利综合经营,运行模式依次是:行政事业性征收水利服务性收费水市场经营社会性市场经营。制度变迁与模式适应关系如图所示。

这里所界定的涉水经济的理论辨析,与水行政管理层的解释是有差别的。管理层的主流解释一般是以投资渠道和依水经营作出描述的,如以水为载体的经营称为水利经济,以国家主导水利投资形成的产业称为水利产业等。与涉水经济的主流学术解释也是有差别的。如水利涉及的经济产出以水利产业进行描述,水利的市场经营以综合经营进行定位等。

主流管理层的解释更多地是立足或关注水利部门的发展和国家投资政策的支持,而主流学术层的解释更多的是立足或关注水利行业的实际和水资源利用的状况,将治水的经济手段与行业经营加以区分。

2水利经营的理念创新

针对涉水经济的制度变迁与模式适应作出解释,是试图从现实环境下涉水经济运行的质态作出归纳,以求更直接、更全面、更具指导性的诠释水利经营的个性特征,从而实现理念创新。

2.1政策支持创新

从水利经营承担的实际“税负”分析,与社会性经营部门共处一个税收体系中,税种单一,税率较高,没有体现水利专业化经营的差别,必然导致“税负”过重,影响水利经营综合效益的发挥。通过对水利经营性质和特点的合理界定,实现水利经营投入要素的量化,通过对水利经营和产出效益作出定量评估或评价,从而利于国家出台水利经营及产业政策,合理确定“税负”水平,引导、扶持水利经营的发展,从而优化水利部门职能。

2.2方向引导创新

方向的选择是实践重于理论的选择,全国水利经营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完全一致的方向。我国水利经营许多共性做法,往往是互相借鉴,共同走错方向,其结果必然是帕累托效益最低。随着水利部门职能的多元化,理顺水利经营发展方向势在必行。这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也需要水利部门的积极规范。表现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区域水利工作的实际,理顺发展思路,突出优势,实现水利经营的方向突破。

2.3.机制实现创新

水利事业的综合性特点,决定水利经营滞后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表现在机制方面,缺乏系统的设计路径和目标选择,特别是随着民生水利、和谐水利等水利发展体系的构建,水利事业的发展目标在转移,重点也更加突出,其面对的现实是,首先被弱化的往往是经济机制,在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的选择中往往顾此失彼,短期行为较强,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因此,理顺和创新水利经营机制已成必然趋势。

3发展水利经营的主要障碍

结合我国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和水利经营发展的实际进行分析,其主要障碍表现在:

3.1发展方向缺乏连续性

主要来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水利事业是国家举办的公益性事业的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特点,在客观上更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对重点公益性项目的加大投入。但由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水利多数项目却是在分级财政体制下进行的,由于来自两个方向的利益关系(地方横向建设项目的博弈关系、国家与地方分摊投资的博弈关系),致使以投资规模导向的水利经营存量不足,结果是片面强调市场化融资,最终形成认识上的误区,水利经营的资产链节往往在调整发展方向时断开,可持续发展的资产效应解体,结果又在走不出误区中试图寻找改革的路径,最终陷于低效和两难(公益性水利工程融资难、提高水利经营绩效难)的困境。

3.2市场关系呈现单一性

由于水资源自然属性的不可分性,利用属性的多目标性,利益承载属性的区域显性,分级投资体系的责任博弈性,最终形成水利部门较之其他行业(或基础产业部门)具有更明显的自闭性,而用于水利经营的人才资本因素、经营性资源因素等又不具有行业独占性,使水利经营处在一个封闭的准市场体系中运行,加之来自社会性市场的竞争,最终形成的市场关系仅仅是依托准市场体制下(具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经济利益分配,水利经营的多元化市场关系无法形成而趋于单一。

3.3经营实体不平衡性

水利经营的实际内涵包括水利事业的多个方面,在实践中,往往融入水利事业管理的公益性职能。因此,水利经营就不可避免地受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和投资方向的影响,在“重骨干、轻配套”的投资框架下,特大型或大中型水利经营实体能在一个区域内整合出一个市场,实行经营性资源的区域(或垂直管理系统)内循环,而相对弱势的中小型水利经营实体,由于市场渗透能力较弱,往往是在低效的“手工作坊”中经营,且常常受“重政绩,轻经营”的执政理念影响,导致水利经营实体具有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

3.4资产流失(闲置)潜在性

水利经营的资产流失主要来自于水利事业单位的转制改企或民营化过程,在实施这一政策时,由于要兼顾民营资产的置换, 必须剥离部分水利国有资产,以保证适当的资产规模便于民营资本置换,其结果是部分优质资产退出水利部门而造成占有权的流失,其次是低估低售造成所有权的直接流失。水利资产闲置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开发资本不足的暂时闲置,二是发展方向性调整造成的功能性闲置。闲置资产的运营结果往往是被低价处置,从而又造成水利国有资产的再流失。

4发展水利经营的方向对策

水利经营的方向性对策,必然围绕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和实体的微观经营管理两个层面协调推进,其核心是立足区域,突出特色,培优做强,持续发展。

4.1创新水利经营机制方向

管理靠体制,经营靠机制。由于水利经营机制直接反映了水利经营这个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规定了微观经营与管理的方向。所以说经营要靠机制。立足实践,创新水利经营机制的方向必须体现以下对策导向:

一是突出水利特色,以水利文化(物质和精神的积累)统筹水利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将资产与资源融合为一体。。

二是利益驱动机制必须自始至终体现自我约束机制实现方式的要求,将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有机结合。

三是市场引导机制必须反映水利经营的内在要求。将水利经营行为、制度创新环节融入市场体系中,通过规范水利经营行为,实现与水利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衔接。

4.2创新水利经营投资方向

重在凝练投资理念,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围绕以下对策依层次推进:

基础层次是盘活存量资产,以增量投资带动存量增长,实现资产量质两个方向的优化,其关键措施在于:依据现行资产政策,量化资产存量。

过渡层次是“联姻嫁接”,以有限投资撬开无限市场,依托市场实现双赢。其关键措施在于:确立联姻为嫁接服务的理念,与阳光产业“联姻”,便于早“嫁接”,有效“嫁接”。

发展层次是避开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回归水利行业本位。其关键措施在于:发挥水利行业的竞争优势,形成水利特色,构建水利经营规模链。

最高层次是放大水价值,拓展投资方向,在培育特色市场中增值无形资产。关键措施在于:创新水利经营理念,重视推销水利文化,最终融入开放性市场体系中。

4.3创新水利经营产业方向

其核心在于:一是传统水利产业要做强,优势产业要做大。二是新兴产业要做优,夕阳产业要及早调整。三是综合经营模式要实现尽快转制,依靠特色的专业市场挤占社会性开放市场。

4.4创新水利经营的积累和分配方向

积累是经营的必然结果,是持续发展的资本支撑。积累存在适度问题,水利经营的积累规模最终要能够实现“小资本撬动大资本”的持续发展要求。同时积累的增长要体现高薪“留才”的发展战略,留足人才发展基金。分配与积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不完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处理得当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合理的分配规模必须能正确处理好影响水利经营的三个结合,一是分配个体与群体的结合。二是分配方式与贡献方式的结合。三是按劳分配与公平分配的结合。

4.5创新水利经营的“卡特尔”方向

《反垄断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以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 。水利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利经营具有“专营”的性质,创新水利经营的“卡特尔”方向是有法律依据的。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卡特尔”导向的目标之一是依靠效率来获利。现实经济发展也表明:垄断并不保护落后,相反,恰恰是垄断企业以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及时打压潜在竞争者,从而避免由于竞争带来的损失和浪费。

水利经营“卡特尔”方向的递进层次为:水利专业技术垄断水利专业市场垄断水土资源条件垄断国家水利政策垄断流域、区域相结合垄断。

针对我国水利经营的方向对策和水利经营的实际,结论性地归纳为一个方向:提高资本效率,实施资源资产化重组。这是我国水利经营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5结论

水利经营,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市场经济体制导向的必然结果。水利部门如何在和谐水利、民生水利、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的新一轮构架中有效推进水利经营,确定水利经营的发展方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导向实践的现实问题。理论导向是必须立足改革与发展,克服政策与制度障碍,理顺行政与市场关系,着力创新水利经营的管理体制。现实导向是必须立足市场,发挥行业优势,盘活资本与资源性资产,着力构建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水利经营运行机制。这既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发展水利经营的现实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淑华.浅谈水的管理体制改革[J].水利发展研究,2008(3):31-33.

[2]. 刘峰.改革中央水利经营性国有资产治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9(20):57-59.

[3]. 戴伟如.利用水务体制优势发展水利经营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水利,2005(2):38-40.

[4]. 崔延松.创新中小城市水利市场化机制[J].水利发展研究,2009,4(1):29-31.

第8篇

【关键词】水利 电子信息化 长远发展

一、水利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的水利现代化过程。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效能和效益。水利信息化是全国行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数字水利:水利在计算机中的表现形式。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全面技术升级活动的统称。数字水利大致由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模拟和决策等子系统组成,融合了大规模的计算机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形成了由海量地球信息组成的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的数字图文信息。如何把这些大规模的综合数字图文信息真实地重现出来,提供一个高亮度、高分辨率、多窗口的数字显示平台,是"数字水利"的关键技术之一。

从治水理念上看,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修建水利工程并不能有效地达到兴利除害目的,工程水利必须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治水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对水资源管理和调配要用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方法进行整体研究分析,在客观上要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支持。

从技术发展上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整体摸清水资源这一宏观系统提供了可能。远程遥测自动化技术为水资源监测提供了千里眼,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对大面积水流进行快速实时模拟成为可能。如火如荼的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水资源与自然界的交互作用真实地再现在人们眼前,不断发展的数据库技术使得大量有关水资源的各类数据存储检索变得容易,卫星遥感技术使大面积灾害监测和评估成为现实。各种先进的技术全面推动着水利行业技术升级,构成了数字水利丰富的内涵。

数字水利连接水利行业与信息技术,其关键技术有:远程自动化控制、数值模拟、GIS和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等等。从水资源规划管理到水资源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数字水利技术无处不在。随着时间推移,信息技术将与水利行业全面融合,数字水利的内容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概况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最先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随后才逐步引入了全方位的现代信息技术,至今也有20年的历史。80年代曾经热过一阵子水利工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建设,据了解成功的不多。水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这也相当于水利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当时的信息技术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远不能满足海量水利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的要求,多限于局部应用。水利信息化的大规模开展,主要还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之后。

2001年水利部成立了由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部长索丽生任组长的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设立了办公室。水利部直属的单位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水利厅(局)成立了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一些单位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相应的机构,一些单位指定了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九五"期间启动金水工程,取得可喜成绩: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开始远程文件传输、公文管理和档案联机管理;一些水利部门建立了网站并进入了互联网络;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并相继进行了一些流域和地方的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但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应用不够,开发应用水平较差,低水利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

三、河套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河套灌区是我国特大型灌区之一,年用水量50亿~52亿m3。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灌溉面积已由建国前的300多万亩发展到861万亩,需水量也急剧增加。由于灌溉面积的增大及用水量的剧增,使的灌区内对各级渠道管理要求高、任务重。而农田水利工程是国家整个灌排系统的毛细血管,决定着整个骨干水利工程整体的防洪减灾、兴利除害最终效益的发挥和实现,也决定着农牧业生产能否丰收,农牧民生活能否有所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粮食的安全,更决定着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良性、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但农田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及时新建及维护确是难中之难。所以,河套灌区实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必然。

原因在于:水利行业属于艰苦行业,尤其是灌域内的工作人员都是服务于农民的。这些工作人员工作在基层,上班都是骑着摩托车穿行在渠堤背,走村串户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这项工作虽然看起来工作量不大,但由于各项工作没有系统化信息管理,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大量的工作重复化;再就是由于人员的变动往往又使得工作出现断裂,接手人员重新下基层摸底考查,增加了工作量。如果渠系、水工建筑物均实现了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就会由繁到简,就会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河套水利电子信息化的发展应着手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局域网络;

(2)根据河套灌区现状开发一套数据库,对现有的渠系、水工建筑物进行系统管理及汇总;

(3)对现有的渠系、水工建筑物进行摸底,收集基础资料;

(4)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录入,完善数据库软件;

(5)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熟悉软件。要做到随时更改资料,使数据库中的资料做到及时更新。

五、对今后的畅想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希望灌区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科技化,管理现代化。工作人员能够学习到新知识,高科技,使我们水利行业的基层工作人员能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由原始的手工劳动转变为高科技的脑力劳动。

第9篇

关键词:水利行业;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TV-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水利经济就是以水为载体,从事治理和利用水资源的经济活动的总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水利经济是水利事业的一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水利经济工作,不仅有利于水利事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水利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水利经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需要。党的十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水利部门当前任务就是快速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通过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通过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三条红线”,为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贡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凝心聚力发展水利经济,千方百计促水利增收,做大水利发展的经济平台。

2.发展水利经济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需要。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今后,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将有明显提高,但仅依靠财政支持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深化发展政府财政投资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多元投资体制,坚持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导,以市场运作投资为方向,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

3.发展水利经济是壮大自身实力、提高行业能力的需要。长期以来,水利重建设,轻管理,水利工程社会效益显著,但水利行业自身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只有大力发展水利经济,才能充分发挥水利行业自身优势,不断增强和壮大自身实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水利事业的路子,实现单位增效,职工增收,事业发展,让广大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新时期发展水利经济要强化四种意识、树立四种观念

1.强化资源意识,树立水是经济资源观念。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水是自然资源,是最基本的生态要素,发挥着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水也是经济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增值功能和经济效益。新时期治水工作既要尊重水的自然规律,也要尊重水的经济规律,既要保障水资源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利用,也要发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效益。发展水利经济要深化对水的双重资源属性的认识,强化水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意识。牢固树立掌握了资源就掌握了主动,就把握了未来发展的先机。要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深挖潜力,将水利资源转换为水利资本,统筹考虑公益性社会属性和和自身经济效益,通过市场化优化配置资源。要以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为核心,以土地开发、湖库水体旅游开发、农村生产等涉水资源为重点,形成优势产业,促进水利经济的大发展。

2.强化市场意识,树立运用市场机制观念。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防灾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基础支撑保障作用,但同时水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能够创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聚合多种经济要素,实现水利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多赢。水利经济项目要通过市场化运作,不断聚集发展资金,壮大水利产业,实现水利资产的保值增值。

3.强化生态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党的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强化生态意识,积极打造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水利工程、水利风景区。要充分利用库区发展、农业休闲和库区旅游开发,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目标,使水利旅游开展既能展现自身特色和水文特质,又有品牌效应,成为水利经济发展的亮点。

4.强化审美意识,树立水文化观念。水是构成风景的基本要素之一,能够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水利工作者是水利风景区的创造者和经营者,因此必须具有理解和感受美的能力,深刻懂得创造美的意义。水利工程建设要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辅之以合理的人文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其建筑风格的观赏性,重视水文化元素的融合,通过大力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以及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和谐与协调,真正达到生态景观工程的效果。

三、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改革、加快水利经济科学发展

1.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1)争取国家支持。重点做好水利规划编制、重大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增加项目储备,以项目争资金,以资金促发展。

(2)整合各方资金。充分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省市补助资金和扶贫开发资金、土地整理资金,捆绑整合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安排各类水利项目建设。

(3)地方财政补助。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力度,利用好水利建设政府配套资金和补助资金,保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4)拓宽市场融资。通过财政信贷担保和其他有效途径,筹措资金投入水利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以股份制、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水利建设和经营管理。

(5)群众筹资投劳。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筹资投劳,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弥补项目建设经费不足。

2.发掘优势,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水利经济

(1)注重谋划,统筹兼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思路,注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在保证水利公共服务的前提下,要把经营水利的思想渗透到水利规划中,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应为工程的经营管理创造条件和可能,有利于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发挥。

(2)总结经验,巩固、做强传统优势项目。要充分利用水利行业优势项目和支柱产业,积极扩张,推动资质升级、内部改组和面向市场运营,做大做强一批水利建筑和设计企业。要充分发挥水土资源优势,使水土资源的开发成为水管单位的“聚宝盆”和“绿色银行”。

(3)瞄准本地经济发展走势,拓展新型经营项目。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经营思路,大力培养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经营性、服务性项目。

(4)运用涉水资源,做活“水”文章。充分依托涉水资源优势,沿着水路找财路,顺着资源找财源。加快推动水利旅游朝阳产业,积极整合水利旅游资源,推动水利旅游风景区建设。大力发展城乡供水优势产业,积极抢占城乡供水市场。精心培育仓储、物流等新兴产业,使千里沿江、河岸线成为水利经济竞相发展的风景线。培育机电设备安装、小水电开发等经营项目,不断打造新的经济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