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实践理论研究

时间:2023-05-23 17:28:07

导语:在实践理论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实践理论研究

第1篇

近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将研究目标转变为“实践转向”。此理论是国际关系发生改变环境下社会学转向研究,是对于国际关系社会性因素进一步探索研究。主要的实践观念就是对于人类生存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对于人们社会环境以及生存环境本质特点进行阐述。国际关系最终产物为社会意义、身份、文化等等。实践是国际关系第一研究对象。主要是对于国际关系“实践转向”出现的背景、理论内涵以及新的研究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

国家关系;实践转向;理论研究

0引言

国际政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进行国际关系研究时,要将国际行为模式发展作为研究的中心点。现实主义在结构形式上的转变:“统一形式”到“两者相争”、“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国家行为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改变,有原本的物质权利转变为国际制度,到现在成为了文化观念、社会因素等。发展这些改变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成性问题。在不断研究环境下,原本的社会学转向国家关系有所改变,变为了现阶段内“实践转向”。

1“实践转向”发展环境

1.1通过社会因素诠释国家行为

在国家行为研究上,所用的第一种研究方式就是社会因素。此项方式主要是通过权利意义以及利益关系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共有观念和集体知识做组成的。在行为体角色研究上,是由集体知识文化结构以及观念所组成的,只有通过身份的方式才能决定各个利益之间行为关系,进而组成了国家行为文化选择。所以说,理性注意理念并不是文化选择能够代替的。是通过利益生产问题产生以及权利思考所得。国际关系理论中“实践转向”也是将此点作为实践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过程中实践问题是不可缺少的,社会主义构建变量对于社会性因素生成解答都是需要实践诠释的,这也是“实践是社会生活本质”基础提现。

1.2表象问题研究

所谓的表象就是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再现。通过静态沉思式认知活动展示主体,再将外部世界本质展示出来。对于理性主义以及主义理论构建表象问题有很大学生进行研究分析,这其中文森特・波略特研究是比较成功的。他主张:理论研究人员不应当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需要有着自己坚定的精神空间,通过较高的思想层次对观察整体的社会环境,组建理论研究,对于表象知识进行阐述。所得研究结果和实践人员所理解的社会环境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

1.3二元对立世界观研究分析

社会发展进步,全球文化影响,西方一些主流理论对世界认识都转变为二元对立理论为基础研究方式。所涉及到的方面有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社会和自然、非理性和理性。在国际关系中二元对立理论涉及方面为:宏观和微观、社会和个体、单元和体系、施动者和结构等等。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把那个,人类主观构建对于偶性分类都是有着一定影响,在此研究方式下,原本的主观构建产物改变的为客观性的事实,并不会受到社会世界负责性影响,将其改变划分,归纳在客观世界中,这样就会降低表象偏见问题出现,将现实世界理解为逻辑性的事物。

2“实践转向”理念内涵研究

因为实践转向这一概念是在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整体大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如果本文要揭示这当中的知识内涵,是必须与哲学和社会科学当中的“实践转向”理论概念相结合,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讨论和理解的。

在社会学的研究当中,学者们常常使用不一样的说法,比如说像“文化”、“行为体网络、“聚集”这些概念,用以抽象概括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本质特征。在这其中,布迪厄就创造了与社会实践有关的理论。为了回答实践的空间、实践逻辑和实践工具等这些一系列的问题,布迪厄提出了场域、资本和惯习的理论。因为他在后来的社会实践研究当中,越发认识到“场域”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所以他的一套理论在社会学界中,又被人们称作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结构论”或者“结构建构主义”。另一方面,吉登斯所提出的“结构化理”可以说是社会学实践中一项重大的突破,他研究的重点就是施动者以及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这个“结构二重性”的概念就是吉登斯提出来的,用来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吉登斯认为,施动者和结构组成的过程并非相互独立的,这其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重性”。另外,作为社会学中的领头羊,安德鲁・皮克林、拉图尔等人还特别提出了对于“科学实践”结构的整体化分析,科学哲学也有所转变,由原本单一性的传授知识改变为进行实践科学的项目。科学哲学从一门只是讲述知识或者理论的科学变成一门用于实践的科学。就像拉图尔说的,现阶段现代化或是现代化特质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主客二元架构”,但其本质其实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虚假意识”。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大类进步的新方向,实践活动主体性、物质性以及社会性特征。这其中需要保证结构和施动者、精神与物质上做到内部统一。“实践转向”本质也可以说是社会学改变之后出现所出现的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科学进步以及后期发展也因此加快了进程。在实践理论研究方面,人们在世界上生存发展是离不开实践的,在社会学中,相关学者在进行研究过程中第一点就是实践研究。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沟通方式都是社会学者们所研究的对象,这些活动也是在时空场域中出现的,这其中的物质性因素以及相关表象因素结合在一起,关系负责。实践理论学者认为,人的社会性的产生是复杂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环境都还不足以决定人们的社会性的。从实践理论看来,人的实践活动是由相关规范、观念、文化等社会因素以及社会意义共同支持下所产生的。因此说,社会实践才是能够解决人们社会存在以及生活本质的主要方式。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及方式。

3国际关系理论“实践转向”研究分析

3.1实施者结构研究分析

在关于国际关系的研究当中,“国际体系”这个概念谓是受实践理论影响最深的了,直接引发了其作为实践场域这个概念的新思考。一个国家的行为因为受结构整体的牵制,其施动性会有所不够。温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互动性质,他认为由多数国家构成了国际体系中无政府性质。温特研究的中心依旧并不是施动者的互动,它的研究重点其实是结构主义。温特一直认为客观条件对于结构是不具备一定的限制作用的,它涉及到多重身份以及相关利益,但是就本质研究分析来说,在观念上结构可以划分为静态之内。

3.2社会进程研究分析

无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关系生成和运化的过程中,社会实践理论认为,权力、身份和利益都能够进行再创造和再发展。秦亚青在对于此观点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研究了“过程建构主义”相关问题。在国内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国内政治哲学中主要的概念就是过程以及关系两点。他研究认为:过程是需要通过实践所实现的,次体系中关系是主要的因素,再次概念上对于不同关系下的运行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在运行过程中,关系所出现的不不是单一的权利物种,就同一时间内也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据身份以及集体进行认同,同时每一个个体都是会受到影响的。在他研究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涉及到复杂性的个体关系,同时也受到关系运转时空领域的影响。关系的多方面形式体现了行为个体身份的多样化。它研究的是流动的、运动中的变化,而不是突出事件,也不是强调主体行为。

3.3社会结构发展演变分析

如果要看清社会变化的特征,我们首先就应当充分了解实践的特征。在罗克珊・多蒂看来,现在的国际关系理论种,不单单没有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更企图对实践活动加以驯服。他主要研究的是实践的非决定性和非中心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来对于这方面的后结构主义解释。这表示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来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重心,它拥有内在的模糊性和开放性。所以多蒂认为,社会变化并不是严格按照规律产生变化的,它是在我们平日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变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中的不确定性是很多的。别的实践理论家更多的研究社会危机,他们觉得正是由于实践活动与危机之间存在互动,才会发生社会结构的变化。就像雷科威茨说的,实践理论家觉得结构的消解是在日常生活的危机当中产生的,施动者在面对某个“场景”的时候,充斥着对此的偶然性施动者知识的不完整,都会对结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德国,实用主义者在研究实践活动时强调的是施动者面对危机时所萌发的能动性。虽然学者之间对此有着不尽相同的答案,但是他们都认为是社会结构是日常实践产生的结果,另外它们还一直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在面对危急情况时会具有更多的创造性,才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演进。

4结论

社会学基础上“实践转向”问题再一次新的转变,对于社会因此产生问题研究有着很大帮助,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人们对于社会事项问题有理更深一步的研究分析。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将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此项观念诠释的更加具体。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此项也是人类知识增进以及改变世界的方式。实践并不是单一性的理论基础研究,同时也是理论目的研究。在对于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过程中,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基础也有着很大的发展帮助。

在“实践转向”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重大的问题。实践是一个较为开放、动态的过程,这其中有着很多因素,各个因素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其间有着较为负责的关系。总的说来,国际关系对于“实践转向”研究是本着开放性思想,这一点是符合精髓的,同时此项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社会实际过程经验所得。

参考文献:

第2篇

目前在我国财务学的融资决策研究中,既使用资本成本概念,又使用资金成本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令人莫衷一是,造成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混乱,并在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引发了不良影响。本文将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并探讨两者混淆所带来的危害,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一、我国财务理论中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

关于资本成本,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第47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

而资金成本,属于我国财务理论研究有的范畴。“所谓资金成本,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占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筹资费和各种形式的占用费等,是将盈利和资金的一部分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体现着资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刘恩禄、汤谷良:《高级财务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3页)”。从资金成本的这一定义看,是单纯从资金使用者角度考虑融资成本。

两者的计算方法也完全不同:以普通股为例,资本成本的计算通常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以及债券收益加风险报酬法;而在我国财务学界,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数额-筹资费用)(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从上述我国资金成本的定义出发,还有一种经常被引用、直接以定义计算普通股资金成本的方法,即把股票投资股利(率)和股权融资交易费用(率)简单相加的结果作为普通股资金成本。

二、从定价理论看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根本区别

从定义上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都是企业发行融资工具的代价,也即决定企业融资决策的价格指标。这一共同点启发我们应该到定价理论中去探讨它们的根本区别。

(一)从是否应考虑风险因素看

在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定价理论一直作为贯彻其中的轴心,推动着整个金融理论的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定价理论的轨迹正是沿着商品价格-资金价格(利率)-货币资产价格-资本资产价格这样的路线向前发展。与普通商品相比,金融资产最大的特点是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资本资产的风险性远远大于货币资产。因此对金融资产定价时,其风险就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其中,货币资产由于期限很短,可以忽略其风险,直接以筹集费和占用费来定价。但资本资产的定价就必须考虑其风险的大小。西方公司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从是否体现出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看

委托理论认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公司管理者需要的是他们个人收益的最大化,而这种个人收益最大化却可能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冲突。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保护股东的利益。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投资者就能够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对公司管理者形成硬约束。一旦公司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其实际支付的资金成本(筹集费与占用费)达不到具有同等经营风险公司的资本成本时,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后者就可以利用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东大会上否决该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用脚投票”,撤资转向其他的投资项目造成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投资者对公司管理者的硬约束。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必须支付一个最低的风险报酬率。这时股权资金成本将被迫等于股权资本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就会趋于一致。

但是,如果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投资者就无法约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在这种软约束机制下,公司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筹集费与占用费)就会小于其股权资本成本(投资者要求获得的必要收益率),甚至可以为零,从而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这时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就会成为完全脱节的两个概念。

鉴于我国公司治理机制还很不健全的现实,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本成本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中保护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机制,而资金成本则体现了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的特征。

三、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在我国混淆的原因及其危害

(一)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原因

1.我国设立资本市场时只注重资本市场架构的建设而忽视了相应财务理念的引入。

我们出于为国企解困的目的引进了资本市场架构和投资学体系,但却忽视了与之配套的现代财务管理思想,包括资本成本理念的更新。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建立,实现了低端信用的债权融资制度向高端信用的股权融资制度的迅速切换。然而,正是这种忽视市场内在发展逻辑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造成了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并存与混淆。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期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失误。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制的产物,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必须考虑资本/投资者的必要报酬。

1992年以前,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都是资金平衡表体系,没有资本、净资产等概念。1992—1995年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国有企业普遍展开了按照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计价的清产核资工作。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开始实行资产负债表体系,也就有了第一笔净资产。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第一笔净资产即资本是1992年以后才问世的。我国财务界接触资本概念才不过10余年的历史,对于代表资本所有者必要报酬的资本成本就更加陌生了。由于改革的初期主要是考虑向企业下放经营权,因此存在削弱股东权利和作用的倾向。因此,在这一历史局限性下,代表投资者必要报酬的资本成本迟迟不能正位,资金成本和资本成本的混淆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二)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所产生的危害

在现代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交汇和依据所在。而资金成本只能反映企业单方面的融资成本。在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情况下,如果将资金成本用于企业投融资决策,就会带来严重失误。

1.如果企业在融资决策时使用资金成本,就会出现股权资金成本远远小于债权资金成本的现象。

据《2003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在深沪股市2002年分配方案中实施现金分红的668家公司中,现金股利支付率在25%以下的公司有120家,其中每股现金分红低于0.05元的上市公司就达184家之多。这样,以该年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40倍来计算,流通股投资者的平均回报率只有0.95%,还不到同期国债利率水平的一半。即使加上股权融资交易费用,流通股的股权资金成本也奇低,远远小于债权资金成本。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袁国良、郑江淮、胡志乾:《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仇彦英:《企业过度偏好股票融资有副作用》,《上海证券报》2001年5月29日)(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由于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远远小于资本成本,如果将资金成本混同于资本成本,在实践中就有可能误作投资项目决策中的折现率,从而高估项目的净现值,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浪费的后果。我国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投资过热现象不能不说与资本成本意识淡漠有密切关系。

3.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还给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本来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都具有相同的经营风险等级,因而都应该具有相同的资本成本。但按资金成本计算,则溢价的流通股资金成本就远远小于非流通股的资金成本,。用被大大低估的流通股资金成本作为股票定价的折现率,就会高估股票的理论价格,使国有股减持在定价方面迟迟不能取得进展。

再如,由于资金成本并不考虑投资人的回报,国有股股东就缺乏对公司管理者的约束动力。在资本成本缺位的背景下,由于国有股的产权代表是政府机构或其授权的国有持股公司,其具体人在法律上并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此他们虽然有权力选择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但不必为资本收益承担任何后果。这也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难以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与国际接轨,摒弃资金成本概念是我国财务理论界的紧迫任务

资本成本体现的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对资本风险报酬的尊重。而资金成本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财务概念,在其诞生及之后的一个时期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从此企业的价值就不再与历史成本有关,而是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时,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资本成本就应该取代资金成本成为投融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面对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昆淆带来的危害,财务理论界也应该尽早摒弃资金成本概念,全面接受资本成本理念。

[参考文献]

1.汪平,《财务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第1版。

第3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拓展训练, 驿站传书

Abstract: whether to provide service or product, qua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terprise, has been to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enterprises at all levels. PDCA cycle in the overal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used widely, the effect is prominent. Through the practice, found that expanding training project-post the book will help people better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PDCA cycle.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training, post the book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玛丽•沃森(Mary Watson)在《戴明的管理方法》(英文名《The Deming Management Method》)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质量管理大师戴明的一生。威廉•爱德华兹•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是美国著名统计学家。他与日本的发展、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的问世关系甚密。二战后,戴明博士开始在美国宣传他的理论。然而,美国朝野上下还停留在战后胜利的巨大喜悦中,鲜有人理会戴明的先进理论。之后,戴明与另一美国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莫西•朱兰(Joseph M. Juran)随同盟军占领军来到了日本,一系列质量改进方法也随之引进到日本,其中就包括统计法和戴明循环(Deming Cycle)。1960年,日本天皇为戴明授勋,以表彰他为日本企业所做的服务与贡献。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一、PDCA循环

PDCA循环又称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通用模型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工作程序,尤其是在质量管理过程中。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1.P(Plan)——计划。计划意为制订方针,确立目标以及活动内容;

2.D(DO)——执行。执行意为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规定的目标与内容;

3.C(Check)——检查。检查意为总结执行计划中的输出结果,厘清利弊,明确效果,发现问题;

4.A(Action)——效果。效果意为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进而对其认可或者否定。

通过PDCA循环后,我们对成功的经验要加以肯定,并对其进行模式化、标准化处理,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推广;而对失败的教训要加以总结,以免重蹈覆辙。针对这一轮尚未解决的问题,应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进行再次处理。

运用PDCA循环,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更富条理化、系统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工作步骤图像化、科学化。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不断循环,循序渐进

当PDCA一个循环结束后,生产质量会随之有一定提升。接着,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循环,再运转,不断前进,不断地提升。

2.门路式上升

每通过一次PDCA循环,要进行总结,提出新目标,再进行第二次PDCA循环,使品质治理的车轮门路式上升。

二、驿站传书

(一)项目简介

拓展训练的经典项目——驿站传书,模拟的是古代通过驿站传递书信的过程。该项目首先将参与者分成若干队,队与队之间进行4—6轮比赛,在每轮比赛前有10分钟的讨论时间。比赛中,在保证传递准确的前提下,速度最快的队为优胜队。

驿站传书的本质是将所传数字转换为可传递的信号,依次向前传递。

第一轮比赛前通过讨论做好方案。比赛后通常发现数字并没能准确传递。第二轮比赛前将检查任务完成全程,发现问题根由,并通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调整、完善方案,直至逐渐趋于较好状态。通常在项目进行中的前几轮都会出现各式的问题。随着比赛的进行我们发现,各队的方案渐趋完善,操作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准确度也得到相应提升。

整个项目过程将PDCA循环系统的意义、特点与全部过程直观、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利于人们对PDCA循环的认识和掌握。

三、驿站传书项目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PDCA循环的运用

1.选择目标,制定标准

设定项目目标,也就是规定活动所需完成的内容和达到的标准。目标的设定应该遵循以下两方面的要求:

(1)目标既可以是定性,也可以是定量的。当目标能够量化表示时要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表示的指标也要做到阐释明确;

(2)目标是用来衡量实验效果的指标,所以设定时应该有所依据。要通过充分的现状调查和比较研究来获得。

在驿站传书项目中,我们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作为定性的标准,信息传递的速度作为定量的标准,根据项目评判标准的规定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评价。

2.提出方案,确定最优

制定多套方案。从人员搭配、传递方法和传递效果等影响信息传递效果的因素方面切入,综合考虑,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最佳方案。

3.制定对策,优化流程

最优方案确定后,细节不容忽视。要使计划的内容顺利完成,需要将方案步骤化、具体化,逐一制定对策,明确回答方案中的“5W1H”。

4.实施对策,进行验证

实验、验证阶段。此阶段,一方面应按计划和方案实施外,另一方面要对过程进行测量,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同时建立起数据采集库,收集全部过程的原始记录与数据等信息。

5.效果检查,衡量计划

方案的有效性、目标完成程度,需要根据效果检查得出最终结论。首先将采取的对策进行确认,然后对采集到的证据进行总结分析。比赛后通过总结,我们发现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执行不力:传递中信号表示不清楚;

(2)方法缺陷:将整串数字打包传递,速度慢,出错率高;

(3)体系不完整:没有结束信号,使最前面的队员不知道任务已经完成;

(4)缺少纠错体系:当有队员发现传递错误时,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

出现上述问题后,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方案与方法,不断完善体系,加强纪律。

6.措施处理,成为标准

在标准化过程中,对已被证明有成效的措施,进行标准化处理。制定成工作标准,以便执行和推广。

7.归纳总结,助力发展

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行归纳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PDCA循环提供依据。

(二)PDCA循环特点

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工作步骤更加图像化和科学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1.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通过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更小的环的模式。

在项目进行中,驿站传书是一个大循环。在循环中间,包含着信息传递执行的过程,其中还有监控体系,有纠偏体系等循环。只有小的循环正常运转,才能准确迅速的传递数据。

2.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PDCA循环类似于爬楼梯,当一个循环运转结束时,质量就会提高一步,然后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驿站传书中每轮比赛的成绩,都会以准确率、速度进行衡量。相较于之前一轮,均会有所提高,进而逐渐积累,获得巨大的进步。

驿站传书,这一拓展训练项目是队员们亲身参与的方式认识PDCA循环的基本流程和特点,激发人们的兴趣。戴明环的运用使枯燥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人员的关注度,使之更好地学习、掌握PDCA循环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史蒂夫•科恩(Steven P.Cohen) 全面质量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09)

[2] 雷纳特•桑德霍姆 (Lennart Sandholm). 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1997.

[3] 沈先锋. 基于PDCA循环原理的动态量化考核体系探讨[J]. 绿色质量与管理. 2008(06)

作者简介

刘海滨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5.9

籍贯:四川

第4篇

关键词: 风险投资 理论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

1 风险投资在我国的理论研究

1.1 融资理论

(1)风险资本的来源。风险资本的来源都是有规律和固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来源的资本在风险投资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在我国,目前风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和政府商业银行科技开发的贷款,资金规模偏小,没有调动起民间主体投资的积极性,投资主体单一且投入严重不足,不能达到有效分散风险的目的。

(2)风险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关于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组织模式的选择,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设立契约型基金,即是按照一定的信托契约原则,通过发行收益凭证而形成的投资基金组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没有自身的办事机构系统。基金证券的发行不是由基金公司作为发行人,而是由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发行人;第二种观点主张设立公司型基金,即是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所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基金公司,它的主要特点是其公司性质,即基金公司本身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在公司型基金中,基金的持有人是基金公司的股东,反映的是所有权关系,因而所有权以股息的形式获得投资收益;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风险投资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组织模式。在起始阶段,采用契约型封闭式投资基金,随着条件的成熟,可逐步试点契约型半开放式、契约型开放式、有限合伙公司型封闭式、公司型封闭式、有限合伙公司型半开放式、公司型半开放式、公司型开放式等基金形式。

1.2 投资决策理论

(1)项目筛选与审查。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可以说是整个风险创业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其中对项目的战略筛选是评估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该阶段也最能体现风险投资家的宏观眼光和战略水准。从众多没有或只有少量经营历史纪录的风险企业中选出最具有获利潜力的投资项目,是风险投资有别于其他投资形式的特色之一。

(2)项目价值评估。目前,在企业价值评估中采用的方法有账面价值法、重置成本法、市场价值法、清算价值法、折现现金流法和实物期权定价法。各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在实践中,美国创业投资家是用拇指规则方法(修正风险贴现率的折现现金流法)对创业企业价值进行评估,而我国评估创业企业价值的方法则一般是使用重置成本法。相比较而言,修正风险折现率的折现现金流方法对创业企业价值评估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因为它既考虑了创业者对预测值的乐观估计,也考虑对早期投资的稀释,可纠正过高的预测估计,并能保护早期投资,并对创业投者和创业投资家起到激励的作用。而重置成本法虽然也考虑了无形资产,但所占股份份额较小,以现有的实有资本为主体,无法充分反映创业企业的特点,因而不适用于创业企业的价值评估。由于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家的成熟度的差异,折现率的确定要根据各国的情况而定。我国的创业资本刚刚起步,还不是完全的创业资本投资,股市的市盈率过高,因此,不能完全照搬美国创业投资家的模型,否则会使得本来就乐观的估计更为放大。相反,应该在借鉴美国创业投资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特点,探寻适合中国的、客观的、合理的创业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3)项目投资协议。风险投资家还需要与创业企业家签署投资协议以完成投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投资协议的实质是控制权的分配。在风险投资协议中,风险投资家可以将现金流量分配权、投票权、董事任命权、清算权等对创业企业的控制权根据某先事先确定的业绩指标相互独立地进行分配。一旦创业企业经营业绩太差(低于某些预设的标准),风险投资家可以获得对企业的完全控制权。此外,风险投资家通常会利用竞业限制条款和股份逐步落实条款,提高企业家离开企业的成本。

(4)参与管理——基于价值增殖型管理。投资后参与管理是风险投资家控制投资风险、实现投资收益的重要环节。这种基于价值增殖型的管理,可以使企业获得专业化的管理及充足的财务资源,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潜在的资源优势,促进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和实现企业的价值增殖的目标。风险投资家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包括帮助企业获得后续融资、协助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招聘管理人员、协助安排经营计划、介绍潜在的客户和供应商、解决企业家报酬问题等。

1.3 撤资理论

(1)撤资时机的选择。关于撤资时机的选择,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分析首次公开上市(IPO)的时机。风险投资家都希望被投资企业在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上市,至于什么时候对风险投资家最为有利。理论界认为,对于具有高质量项目的企业来说,风险投资家的参与有利于增加被投资企业的价值,但由于参与企业管理也有时间、机会和资金上的成本,风险投资家会选择边际利润为零时退出企业,让企业实现IPO。

但在实践中,由于风险投资家需要筹集下一个基金,为了及时报告前一个基金的投资业绩,风险投资家可能会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将企业推上市。

(2)撤资方式。关于退出的方式选择,风险投资家们首选公开上市。研究证明,在同等条件下,IPO是利润最高的退出方式,是推动风险投资的动力。在公开上市市场表现更已成为风险投资业的景气指标。尽管IPO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将股份出售给第三方是最常见的退出方式。对于投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风险投资家来说,如果不打算长期留在被投资企业,将股份出售可能是最佳的退出方式。 (3)收益分配的决策。首先,如果风险投资家将股份出售后分配现金,短时间内出售大量股份会导致股价下跌,这是风险投资家不愿意看到的;其次,分配现金会让有纳税义务的投资者立即产生资本所得税纳税义务,而分配股份则可以推迟纳税;再次,在许多情况下,风险投资家需要首先让作为有限合伙人的投资者先行收回其全部投资,然后才能开始得到附带收益(即投资利润分成),为了完成让有限合伙人收益投资的任务,在股份价格被高估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家一般会选择分配股份而不是现金。除此之外,证券监管机构往往限制公司内部人(管理人员、董事、大股东等)出售股份的数量,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风险投资家的分配行为。

2 风险投资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

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然处于对如何将国际通行做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艰难探索之中,必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各地发展风险投资的实践分析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5篇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技术创新已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环境,促使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普遍关注。

本文所指的“技术创新服务”是指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知识、技术、经验、资金、人才、信息、基础设施和实验场地等服务以及协调和沟通各技术创新主体间的联系与交流,促成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的活动。其中包括评估咨询、成果转化、知识传播、风险投资、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教育培训、知识产权等服务活动。技术创新服务的载体是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和咨询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科技信息中心、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专利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简称“创新服务机构”。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新的科技思想和科技理论,但新科技思想和科技理论又往往难以立即表现出它的社会价值,因此需要把新的科技思想、科技理论与企业现有的生产科技嫁接,开发出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新产品或新服务。科技创新能否成功还取决于科技流动过程的实现,即新的科技思想和科技理论的产生能否及时有效地转移给科技需求者,使他们应用这些科技开发出新产品或新服务,最终体现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主要取决于其经济体制和企业对技术创新服务的需求。就整体而言,其对外通常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的功能: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

二、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在各国提法不一,但各国都将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弗里曼1987年出版的《关于日本的技术政策与经济实绩》一书。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报告强调了技术创新中介在各创新主体间的桥梁作用。萨克森宁等人在对硅谷的研究中也强调了技术创新服务组织的重要作用。Nancy T,GaUini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下的技术转移问题。提出了设立技术创新中介组织的重要性。

综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功能及其运行模式是学者关注的重点。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等的提出与发展,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包含了完全竞争、产品同质、信息完全、市场出清四个基本的假设。在信息完全的假设条件下,市场交易及其前景是确定的,不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进程所伴随的劳动分工的加深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市场广度、深度的扩大,往往使市场主体难以获得完整的交易信息,市场个体为掌握信息支付的交易费用可能十分高昂。新古典理论对经济运行的解释与现实之间的产生了严重的不和谐。罗纳德,科斯教授在1937年发表的经典性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分析企业的起源和规模时,首次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其交易成本理论被其后的经济学家称为“科斯定理”。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构筑了比较完善的交易费用理论体系。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作用可以用图2来分析:

图2中,pc表示转化曲线,tc和ac分别表示在缺少创新服务体系来降低交易费用情况下的交易费用曲线和生产费用曲线,tc’和ac’分别表示由于创新组织提供了服务后的交易费用曲线和生产费用曲线。这时转化费用是指生产要素转化的成本,交易费用是指人们在博弈中支付的信息成本,生产费用是转化费用与交易费用之和,即ac=pc+tc,ac’_pc+tc’。随着社会分工的加深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转化成本不断降低,而交易费用呈上升趋势,在缺少创新服务体系来降低交易费用的情况下,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发展到A点后将不再继续发展,此时的生产费用为M。如果由于创新组织提供了服务,使得交易费用下降,则图中的tc曲线不仅下移,而且其弹性也受大(大于Dc曲线),此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从A点继续发展至B点后,生产费用从M下降至N。

另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日益发挥巨大的作用。首先,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具有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其次,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中间转化渠道,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再次,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还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最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还具有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实施对市场的监督和调节功能。

(二)国内关于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及其服务体系的研究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介绍西方研究成果开始的,其中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始于1996年,理论架构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有学者认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组织是“中介方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经验,根据委托方的要求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并与技术提供方一起,参与过程操作,在取得利益后共同分享”。也有学者提出我国技术创新服务业应建立起集“信息集散一技术评价一市场预测一决策支持一传家咨询一用户服务”六个子系统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并详细论述了构成六个子系统的功能。和金生在研究我国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过程中,分析了创新中介在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以技术转化的不同阶段对技术创新服务需求为依据,将技术创新中介分为交易平台型、创新孵化型、转移型、技术扩散型四种,进而分析了四种中介机构所提供服务的特点与技术转化的关系。张景安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摇篮》一文中认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近年来我国中介服务机构中最为有效的一种形式。柳卸林在《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一文中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了我国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含义、现状以及发展对策。张涛则提出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干构建社会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钟荣丙认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从技术推广、技术信息咨询、政策、人才、投融资、法律、技术风险等方面人手,建立起技术服务体系、政策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五个子体系。

虽然国内学者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众多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有关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行文甚少,往往只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一小部分,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对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对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还留有很多空白,如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构架尚不清晰,我国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模式和运行机制尚未确定等。总的看来,有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还只是零星的、不系统的,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

三、构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实践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采空区处理;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TD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采空区处理新技术不仅使可以施工费用降低,而且基本能定量设计与施工,这为采空区及其处理的定量安全评价奠定了基础。

一、采空区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

采空区处理原则应满足下述要求: 经济上合理;安全可靠, 施工方便;提高矿床资源回收率;影响矿山生产时间要越短越好。

采空区处理主要有充填、崩落与支撑3种方法,可细分为下述8 种: 强制崩落围岩, 使地表陷落消除空区, 或者强制崩落部分围岩使之形成废石垫层, 将作业区段隔开;围岩自然崩落充填空区;用矿石垫层将作业区与采空区隔开;各种材料包括掘进废石、选矿尾砂、或尾砂加其它胶结材料充填空区;留永久矿柱支撑空区;矿柱支撑和充填联合处理;疏通空区及密闭空区;以上两种或几种不同方法联合处理。

采空区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1、浆液集中搅拌为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治理范围内修建大型水泥粉煤灰浆液搅拌站一座,站内由储料区、搅拌区、控制计量区、主动输送区四部分组成,使用改进后PLY1200 型搅拌机,每盘最大拌合量5m,用时平均120s,可依据施工需要,随时对配合比进行调整。为同时保证浆液搅拌时间,设计组装DJC-600型搅拌罐2台可在浆液出料仓后继续搅拌,防止浆液沉淀以及实现注浆泵不停顿注浆。控制计量区采用BS-3000版本,可实现调整水灰比,自动送料生产以及生产量全过程实时记录及查询自动一体化。浆液采用泵送,引进了BW-600R型注浆泵4台。该泵可实现四种不同压力及流量,最大单位流量600L/min,注浆最大压力10Mpa,可较好的满足不同孔径,孔深或注浆工艺的需要。

2、管道输送浆液浆液输送采用50mm铁管作为主干管道,50mm钢丝编织液压支架软管作为附属管道,大大提高管道铺设速度和注浆效率。当浆液输送距离大于500米时,浆液流速减缓,注浆压力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时,站外依照距离平均分设3个二级站,分站共包括DJC-600搅拌机3台以及BW-250型注浆泵6台,浆液在到达二级站后进行第三次搅拌随之泵送,保证在远距离输送到孔口后仍可满足流量及压力要求。3、孔口注浆及加压 按照采空区注浆工艺,孔口自流注浆注满后实施孔口加压注浆,而由于远距离输送,导致孔口压力较注浆泵上显示压力有所误差,故安装孔口压力表,实现真实反映孔口压力并保障压力表不漏浆,实现压力表的重复使用。三、采空区处理的新方法概述

1、切槽放顶法

切槽放顶法,即控制爆破局部切槽放顶技术。在充分仿真采空区围岩应力分布及岩体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方法,并专门研究了切槽位置、切槽宽度和切槽深度的设计方法,计算了合理的松石垫层厚度,充分应用崩落围岩充填、支撑或封隔采空区。该方法适合处理缓倾斜至水平的采空区,处理43万㎡采空区的成本不超过100万元。

2、切顶与矿柱崩落法

切顶与矿柱崩落法是李俊平在切槽放顶法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方法适合处理薄覆岩采空区,并可从技术上预防非法开采,处理38万㎡采空区的施工成本不超过120万元。

3、V 型切槽上盘闭合法

V 型切槽上盘闭合法是种急倾斜薄脉采空区处理方法。其技术要点是: 每隔2-3个中段就在采空区的上盘沿矿体走向实施“V 型”爆破切槽,引起采空区的上盘向“V 型”切槽口发生下滑并向下盘翻转,导致切槽口上部的采空区闭合或形成自然平衡闭合拱,从而消除切槽口上部的采空区,并借助切槽或掘进切槽施工巷道产生的废石就地充填并消除切槽口下部的采空区。根据切槽放顶法的思想在应力和变形仿真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方法。根据其技术要点,必须在剖面上合理确定切槽施工巷道的平面位置。“V 型”切槽时,沿走向在巷道断面上向采空区扇形布置3-5 排切槽炮孔。炮孔方向分别为水平22.5°,45°,-22. 5°或-45°。

研究表明: 在切槽口上方引起约20.0% 的采空区闭合,就能满足采空区处理的要求。这时,对薄脉矿体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切槽施工巷道离采空区边缘的水平距离L约取10m;切槽施工巷道离采空区边缘的水平距离越大,“V 型”爆破切槽后切槽口上部的上盘岩体出现受拉区的范围也越大,但施工费用越高;在中等稳固围岩中,若采空区的倾向沿垂直方向发生倒转,切槽施工巷道离采空区边缘的水平距离L=10m 就可确保施工巷道的稳定,否则,水平距离L≥20m;在采空区倾向沿垂直方向不发生倒转的稳固围岩中,L必须大于等于12m;为了避免掘进“V 型”切槽的爆破自由面及废石排放联络道而导致该巷道发生下滑事故,不必专门掘进上述巷道或自由面,而是借助2排方向分别为45°,-22.5°或-45°的排内沿走向间距不超过1m的4-5个密集炮孔和扇形孔内布置的小硐室实施硐室爆破产生爆破自由面,自由面两端头在垂直走向方向也可以布置扇形深孔,以便在小硐室爆破前微差爆破切断其与完整岩体的联系。该方法的优点是,施工经济简便,处理20万-30万m³采空区,成本不超过80万元,而且可以彻底消除采空区危害,一次性清除地表沉陷。

四、采空区处理方法的发展方向

1、围岩应力和变形仿真,是研发或完善采空区处理方法的技术关键。联合法是采空区处理方法的发展方向。清晰仿真采空区围岩的应力和变形,是完善和发展采空区处理方法的技术关键,是充分应用崩落的围岩充填、支撑或封隔采空区,释放围岩地压,消除可能的冲击危害,保护必须保护的矿体或设施的依据。

2、采空区处理,已经从定性处理向定量处理变革。从提出并研发切槽放顶法以来,采空区处理已经逐步脱离定性设计的老路,由地表沉陷监测与统计分析向围岩应力与位移仿真变革,在力学仿真的基础上提出采空区处理的方法和施工工艺,定量设计施工参数,从而达到经济可靠、简便适用,既消除空气冲击危害又控制开采地压等目的。

3、采空区及其处理的安全评价,已经完成从定性、监测或模糊评价向定量计算评价变革。由于发展了采空区处理的定量设计方法、矿柱设计新方法,加上FLAC-3D、ANSYS、EVP等真三维仿真变成现实,采空区及其处理的安全评价已经从顶板冲击地压可能性、矿柱布置的合理性、削波构筑物的可靠性等3个层次实现了定量计算评价。

4、在地表允许岩体移动时,爆破卸载及充填或引起应力向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重分布是一种经济有效、简便实用的采空区处理的施工方法。随着深孔、大尺寸凿岩设备在地下矿山的成功应用,深孔爆破、硐室爆破、垂直漏斗后退式采矿法( VCR,Vertical Crater Retreat) 等各种爆破新工艺,将逐步成为采空区处理的经济简便的施工方法。

5、智能选择采空区处理方法。采空区处理方法目前已经分为崩落法、充填法、支撑法、封闭隔离法和联合法5大类,每一类又有许多种具体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开发智能专家系统,根据采空区的特定条件,定量地分析评价各种拟定处理方法的利弊,从中选择或发展最佳处理方法,是合理、快捷选择复杂条件下的采空区处理方法的有效工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种采空区处理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采空区处理方法要充分符合工程实际,力求控制地压、经济简便。清晰仿真采空区围岩的应力分布状态及变形情况,是完善和发展采空区处理方法的技术关键,是充分应用崩落的围岩充填、支撑或封隔采空区,释放围岩地压,消除可能的冲击危害,保护必须保护的矿体或设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俊平,周创兵,冯长根.缓倾斜采空区处理的理论与实践[J]. 科技导报. 2009(13)

第7篇

关键词:记名提单 物权凭证 物权属性 凭单放货

在当今的国际海运实践中,记名提单在人们预想提单不需要转让给一系列买方的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记名提单(Named/Nominated/Straight Bill of Lading)通常是指规定将货物交付给一个载明的人,又没有表明“凭指示或指令”的提单[1]。,有一些国内外学者认为:记名提单由于不能流通转让,所以其实质上并不是提单,而只是与海运单(Sea Waybill)类似的一种海上货物运输单证,故而在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也就无须凭记名提单正本提货,承运人只要将货物交付给提单上记载的收货人即适当地完成了交货义务。[2]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观点还是受到大多数司法案例的否定。笔者认为:记名提单的物权属性进行深入的,不仅可以加深对记名提单的认识;而且可以推动有关记名提单规则的完善和实践的统一。

一、记名提单作为物权凭证及其物权属性的界定

物权凭证,作为凭证的一种,就是指能够证明合法的单证持有人对单证项下的物享有物权的单证。[3]记名提单作为物权凭证所表彰的物权应当属于“他物权”的范畴。我国法律界通常将英美法上的“document of title”翻译为“物权凭证”[4]。首先,权威《布莱克法律词典》中对“title”一词的权利内涵释义是“对所有、占有、控制等所有要素的统一概括,以构成法律上对财产控制和处分的权利”[5]。 关于“document of title”的内涵,英国国际贸易法权威Benjamin 在On Sale of Goods一书中认为:“对于‘物权凭证’一般认为它指与货物相关的一份文件,该文件的转让有转让货物推定占有的效力,而且可能转让货物的所有权[6]” 。这里Benjamin 把“document of title”的转让“可能”转让货物的所有权这一点说得很清楚,也正与“title”的释义相吻合。在美国法下“document of title” 的含义更为广泛:“通常指《美国统一商法典》第7条下所涵盖的物权凭证,比如提单、仓库收据、以及交货指示单等”[7]。

归纳以上论著和法律对“document of title”的阐释,可以看到“document of title”的法律属性是这样的:该单证/文件主要体现对财产“占有、控制、处分的财产性权利,而并不绝对是对物的所有权(ownership)”。提单作为“document of title”而被赋予“物权凭证”的效力最初起源于国际贸易和航运的实践需要,也就是:托运人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后,对货物在海上运输期间交易流转的需要;到了目的港之后,承运人凭单放货和收货人交单提货的需要。19世纪以后的统一立法进程中,许多欧洲国家的成文海商法确认了提单在习惯法上的“物权凭证”属性。这里提单作为“document of title”,被翻译为“物权凭证”也主要是指它能代表货物本身,对提单的占有体现了对提单项下货物的占有、控制和处分,但是提单的流通转让并不必然发生推定货物所有权转让的效力。对提单所代表的这种对货物占有和控制的权利,大多英国学者也是认可的。

记名提单是法定提单之一种,其所表彰的物权可以用“提单代表货物本身”,“提单的交付即等于货物的交付,而且提单的转让还可能产生货物所有权的让与”等提单具体的功能来描述。

二、记名提单物权属性的具体表现

记名提单由于通常在海上货物运输环节中被限制背书流通转让,其代表货物而转移控制权或所有权的功能很少发挥出来,因此许多学者误以为记名提单因为不能流通转让因而不具有物权属性。其实,记名提单作为物权凭证其物权属性的表现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环节又有不同的表现。具体地,记名提单的物权属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记名提单在目的港承运人错交货的情形下,记名提单收货人可以凭单对其它任何实际提货人主张财产侵权责任,并采取要求返还财产、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等物权救济措施,这些是记名提单的物权属性表现之一。

其二,记名提单能帮助转移货物所有权,这是记名提单的物权属性表现之二。记名提单的不可流通性最初是基于国际航运实践习惯的认识,后来为许多国家的成文法所确认。但实际上,对记名提单作为有价证券通常不得通过背书流通的限制也并非国际通行的。在大陆法系一些国家和地区,法律规定记名提单也可以转让或流通。比如:《民法》第628条规定:“提单纵为记名式,仍得以背书转让于他人。但提单上有禁止背书记载者,不在此限”[8];退一步讲,即使记名提单作为代表货物的完全有价证券经背书交付而自由流通在很多国家被限制或禁止,也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明确限制或禁止记名提单通过协议交付的方式进行交易转让。

其三,记名提单在国际结算关系中能起到设定担保的作用,具有质押的性质,是记名提单的物权属性表现之三。国际金融结算业务中,记名提单像其它可自由流通提单一样附随发票等其它单据被提交给银行,用于国际贸易卖方申请出口信贷融资或者议付结算货款。按照《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的规定,在国际结算业务中记名提单跟其它可自由流通提单一样是可以作为银行质押担保的单据的[9]。凭靠记名提单质押的担保效力,出口方的银行方愿意向出口商议付货款或提供贷款;进口方银行方愿意向进口商提供票据贴现和国际保理业务;国际结算的协议银行之间方愿意互相垫付资金。目前在实践中,正是由于很多人对记名提单的物权属性提出疑议,才使得银行在接受记名提单时十分谨慎且通常要求其额外附以担保。实际上,记名提单在国际结算关系中所具有的担保功能正是记名提单物权属性的重要体现。

第8篇

>> 我国图书馆理论研究的主题及主要观点 专题: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内容究竟应该是什么 全媒体时代的我国图书馆营销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调查与分析 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手机图书馆理论研究及实践述评 我国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现状分析与研究 基于共词分析的我国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热点分析 浅析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我国图书馆中的应用 我国图书馆目录规范控制的分析研究 案例研究法在我国图书馆学科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图书馆云计算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 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图书馆开展游戏服务的障碍与分析 我国图书馆联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力量对我国图书馆的慈善与公益援助研究 我国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新世纪10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高被引论文述要 韩国图书馆法对我国图书馆立法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3 ] 丁立华.微电影:图书馆社会化媒体营销新模式[J].图书馆建设,2014(3):84-87.

[ 4 ] 张维宁.微电影:图书馆网络营销的特色工具[J].图书馆学刊,2014(7):15-17.

[ 5 ] 祖红波.图书馆营销的新工具:关于图书馆微电影兴起的思考[J].图书馆界,2014(5):69-71,81.

[ 6 ] 白如琼.微电影营销模式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现状与前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9):47-49.

[ 7 ] 王琳.微影像话语背景下的图书馆微电影营销问题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7):20-22.

[ 8 ] 鲁海宁.故事的魅力:图书馆微视频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2):80-84.

[ 9 ] 牛勇,雷萍.图书馆微电影研究:以第十届IFLA图书馆国际营销奖一等奖项目“爱上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2):2-4.

[10] 秦.图书馆微电影营销初探:从清华大学图书馆微电影荣获“图书馆国际营销奖”谈起[J].图书馆研究,2014(5):41-44.

[11] 汤妙吉.基于微电影的图书馆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7):79-84.

郭明环 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陕西西安,710054。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

作者简介:郑红梅(1969-),女,湖北武江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金融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44-03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类别:基于学科教育体系的传统学科模式,基于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的校企合作职教模式,基于澳大利亚的TAFE、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和源于美国的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而形成的模块化课程模式,基于可迁移能力培养思想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模式以及当前职教界讨论很热烈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诸多课程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中,比较突出和共性的问题是:

传统学科模式一般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列、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和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其基本出发点是将这些课程由基础到应用、由理论到实践、由宽到窄进行排列,优点是学科的逻辑性、系统性强,缺点是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密切联系,无法满足企业所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尽管对这种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但由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采取的这种课程模式。

传统学科模式、校企合作职教模式、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理论课处于课程结构的塔基部分,处于基础地位,学生进校后从塔基开始,逐级推进,完成了实践课、企业实践后,整个学习过程结束,实践只是最后的应用阶段,是理论的附属品。实践教学环节的非主体性使得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的补充,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完善,有成熟的教材、明确的教学方式、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而实践课程体系处于模糊阶段,缺乏与理论课程的整合,基本上凭借授课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缺少结构化、模块化、标准化的系统。

CBE和MES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对不同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建立和形成的若干个不同的包含具体的能力要求的功能模块。该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单项模块能力的培养是孤立的,忽视了工作的整体性以及在整个工作过程的完成中需要的复杂的、创造性的能力。

在英国的“三明治”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下,企业和学校之间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从实践场所的提供、课程内容的设置、学生的应聘、薪金的支付以及学生工作质量的监督、学习效果的考核等。而我国企业界和学校之间还没有形成象英国、德国那样的密切联系的融合的运行机制,所以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和体现。

现阶段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是:对课程进行工作过程开发和整合的难度很大,有些专业和学校难以找到完全满足学习任务的项目课程;学生自由安排学习计划和制定工作方式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可操作性不强;评价体系和考核要求超越了教师现有的整体水平等。

本文提出的专业课程“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多元整合的高职教育课程观,即在上述各种课程模式的比较基础上,选取适合实际需要以及现阶段可操作性强的部分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多元叠加、综合化、模块化、阶段化的最优方案,达到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与企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直到为的零的目标,充分反映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

一、专业课程“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该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这种主动学习的动因是为了适应主体所处的经验环境,当主体已有的适应模式,或者说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问题,已不能适应这一环境时,学习行为才会发生。学习的意义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专业课程“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为逻辑起点,实践不再是理论的附加而是教学主体,整个课程体系围绕实践课程展开;以目标体系为本体系的中心,围绕培养学生的关键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按照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以模拟环境、专业模块、实训项目以及形成性考核为基本要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即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十世纪30年代,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形成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部分就是“最近发展区”。他进一步认为,教学不应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要帮助他们在参与面对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活动中获得最佳发展,进而开辟新的最近发展区。

进阶式实践模块的设计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建立教学模块时不断挖掘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之间的联系,使模块教学内容置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进阶式模块的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能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工作结构表征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的徐国庆博士提出知识的工作结构表征理论,该理论认为:实践并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线性演绎过程,而是所学知识的非常复杂的结构转换过程,工作过程中的知识表征方式和纯粹知识的表征方式是有结构性差异的,因此,只有按照工作过程中知识的结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才能最有效的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不仅论证了实践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还充分论证了实践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对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帮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学习知识,而不是单纯进行学科课程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体系中学习,学生掌握的能力是动态的、创造性的。本课程体系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群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重建就是基于这一理论。

二、专业课程“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一)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制定

1.目标引领

是本课程体系的中心,本体系是建立在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的,是以具体、明确的就业目标引领的。有了明确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需求,学生就在学习生涯中为自己构建了未来的生存背景,并主动学习以掌握职业技能适应生存的环境,这种目标引领的模式解决了学生主动性学习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只强调技能训练,而忽略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误解。实际上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在目标体系的引领下,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吸收和学习新的理论、经验、技能,引发其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提升。因此本体系的教学目标必须与学生的未来工作目标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所确定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2.目标层次性

(1)本课程体系的最终目标是不断缩短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与企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围绕最终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可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其目的是将当前的就业需求驱动和未来的发展就业需求驱动结合起来,不仅考虑当下的社会需求,也考虑社会发展变化后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本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是从行业发展状况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出发,明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以及该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到企业实际调查以及和行业专家的合作充分掌握这些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从而详细制定确定该专业的行业需求、岗位需求、岗位能力需求等。

(3)在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将一个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二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通常一个职业岗位可分解为8~12个综合能力,每一个综合能力包含6~30个专项能力,然后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

最终目标、整体目标、子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本课程目标体系的层次性。

(二)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就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就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本课程模式在模块的设计上除了考虑各个模块的独立性之外,还充分考虑模块之间的关联性、组合性和递进关系。

1.具体做法

目标体系将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和说明,围绕目标要求,将工作岗位的业务流程或者产品作为载体,按照产品、业务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形成模块,根据不同专业对应的岗位业务流程表现出来的逻辑关系总结出模块之间的递进关系、关联关系,再将若干个相关模块组成一门课程,在这些课程中确定出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预备课程,再按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

2.关键点

(1)这种模式的逻辑主线是工作任务的完成,它打破了按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学习项目的传统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着工作岗位完成的过程来展开。教学的第一个步骤不是给学生介绍导论性知识,而是描述工作岗位职责:比如该岗位在工作体系中的作用;岗位对产品的规格要求;岗位所需要的设备、工具、材料等条件等;通过岗位职能、业务要求的学习和描述,把学生逐步导向工作体系;然后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需要阐述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完成业务流程的过程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2)不同专业所面向的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专业模块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找到不同职业领域所特有的工作逻辑:(a)以产品为逻辑线索展开的专业:如数控加工,典型零件加工;(b)以工作对象为逻辑线索展开的专业:如电气自动化;(c)以操作程序为逻辑线索展开的专业:如电子产品制造;(d)以设备或系统的结构为逻辑线索展开的专业:如汽车维修、空调与制冷设备的安装和维修;(e)以岗位业务流程为逻辑线索展开的专业:如酒店服务、烹饪;(f)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展开的专业:如商务谈判等。

(3)每个教学模块要根据工作逻辑的要求设计若干个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都有系统的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实训要求、实训环境、实训材料和设备、实训软件、实训业务内容等。实训项目要体现可操作性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一个好的实训项目设计首先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有明确的操作系统要求和基本程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便于教师把握、讲授和示范,便于学生理解、模仿和运用。同时,实训项目的设计还应当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因为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会随着企业自身的改革变化不断变化。只有具备动态开放特征的实训项目,才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和企业职业岗位的动态契合,真正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三)仿真性实训环境的建设

本课程体系的教学中心是围绕职业岗位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学方式从知识的讲授转移为“如何完成职业岗位任务”,需要教师对现实的工作情境有深刻体验,对教学实训环境的创设有充分研究。从理论上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模拟环境和真实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从教学实践来看,仿真的实训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实训环境的建设要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设计,学生通过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完成实际的业务任务,体验职业氛围,获得职位体验,上课如上班,上学如上岗,最终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

(四)过程性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的运用

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实训项目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解决问题、完成业务、设计项目和创新等能力,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过程性考核的依据。过程性考核涉及到考试内容、考试程序、组织实施、评价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考核形式的多样性,考核控制的过程性,考核目标的综合性。

1.考核形式

专业课程“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是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实训教学模块,不同的实训教学模块对应不同的考核形式,因此,过程性考核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基础模块阶段,考核形式包括分类分项业务操作、课题报告、技能测试、分组模拟工作项目等。在综合实训阶段,主要考核形式是通过完全模拟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经营过程,在实际综合业务的操作中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场问题的控制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的能力等。此考试形式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技能水平。不论运用哪种考核方式,都是以企业岗位的职位需要为导向,重视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考核标准

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参照行业岗位责任制和业务技能上岗标准,制定出十分明确和规范性的评判标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杜绝实践考核的模糊不清和主观臆断。判断标准包括业务过程处理标准和业务结果处理标准两部分。同时将技能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结合,严格按照行业职业上岗标准制定技能考核要求,达到技能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技能证书。

通过过程性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在实际动手和专业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可以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不断深化、优化实训项目和教学模块,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完整化。

参考文献

[1]胡延华.高职院校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迈克尔・杨.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王晓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