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科技治理

时间:2023-05-23 17:28:10

导语:在金融科技治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科技治理

第1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系统动力学;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08-03

引言

在现代经济中,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金融对科技发展具有促进、保障和拉动的作用。目前,国外关于科技金融着力于研究金融对技术创新的选择及作用机理。国内学者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针对科技金融理论与对策的研究、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国际比较、金融影响科技发展的实证研究。但是,当前对黑龙江省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研究不多,尤其是缺乏关于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金融业通过各种渠道与科技创新企业组成复杂网络系统,它包含物质与信息的众多反馈回路,是一种非线性过程。而系统动力学是一种研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有多重信息反馈的非线性系统的计算机模拟的理论和方法[1]。本文在深入分析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渠道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增加财政投入、金融业发展水平、加大金融业参与科技创新力度三方面入手,将企业科技创新网络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构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的发展趋势进行仿真预测。

一、科技创新中金融支持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前者偏向定性分析,可表述各要素之间的增强或减弱关系,以反馈回路为其组成要素。正负关系在因果关系图中分别用带+、-号的箭头表示。系统流图支持定量分析,由流位变量、流率变量和信息三类元素组成。与因果关系图不同的是,系统流图中区分了流位变量和流率变量。在矩形框中的变量是流位,流位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积累量,是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贮存环节,如财政收入、资金投入。在蝴蝶结下方的是流率,如税收增加率、资金投入增加率等。没有矩形框的是辅助变量或常数,云状的图示表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流图可以定量表示系统中的反馈关系,其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公式来定义[2]。

(二)模型构建

(三)编制系统方程

其中,以2000-2010数据加权平均值得,vt=税收增加率=10.43%;vgi=财政收入增加率;vfi=资金投入增加率;vei=教育投入增加率;vti=技术投入增加率;vfa=固定资产投入增加率=29.7%;vsi=投资保险增加率=21.43%;vb=储蓄存款增加率=17.6%;tn=科研立项数量增加率=9.4%;tp=高素质人才增加率=245.33%;tnn=新技术数量增加率=15.5%;tfn=固定资产净值增加率=12.8%。

二、模型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模拟工具选择

本文使用2000—2010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公布的电子数据资料作为相关政策模拟数据,建立起黑龙江省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与政策模拟数据库。本文使用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V5.9实现模型。

(二)模拟方案

在金融支持约束条件下,以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最大化为目标,以财政投入、金融业发展水平、金融业参与科技创新力度为变量,利用动态模拟模型Vensim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各变量变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

(三)情景设定与参数选择

变量基值:2000年相关数据为基值。

情景假设:根据系统模型的设定,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增加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金融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加大金融业参与科技创新的力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借助模型,通过调整有关敏感性参数,模拟分析今后几年在不同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贡献大小。

(四)模拟结果应用分析

1.增加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如果将目前的财政投入从0.4(Current1)提高到0.6(Current2),从图2中可以看出,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对科技创新影响的作

用不明显并且有时间上的延时。分析原因,主要是科技创新的直接投入风险较大,财政资金无法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大量、持续、长期的投资。但财政资金对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方面的投入,也能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只不过由于作用周期长有相对滞后性,再加上财政投入在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有限,不能产生规模效应,降低了科技创新转移的有效性。

2.金融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如果将目前金融业的发展速度、规模从0.55(Current1)提高0.60(Current3),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科技创新有显著影响。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使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科技创新的风险。二是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金融业的发展提升了资金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加强企业进行创新信心与动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和多样化的支付手段可为科技创新提供快捷方便的结算渠道,从而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过程中资金的流动速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四是金融中介存在和发展可以吸收社会储蓄,向资金需求方发放贷款,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2]。基于以上原因,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能为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研发阶段、应用转化阶段、直至产业转化阶段等各个时期提供大量、持续、长期的投资,还大大增加了科技创新转移的有效性、规模性,是产业革命的先决条件。

3.加大金融业参与科技创新的力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如在现有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将金融业参与科技创新的有效链接度从0.4(Current1)提高0.6(Current4),我们能看到两者之间有效链接度越高,科技创新成果越显著。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产品与业务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不少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型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还款能力弱;缺乏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传统的抵押贷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3]。以科技计划项目合同抵押为基础,从企业取得的银行贷款中提取一定比例,银行和政府共同注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风险保障金,补偿科技项目贷款的损失。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一支基本熟悉科技工作的金融队伍和一支基本熟悉金融的科技管理队伍。这样,金融从业员专业水平的提升使其能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以减少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形成银行、企业和政府共同分摊风险,实现科技金融的进一步结合。只有加大金融市场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力度,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规避与转移、公司治理、激励约束、价值发现、流动性供给等功能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功能性保障。

结束语

第2篇

一、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的会计核算

[例1]2008年5月11日甲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的一批A公司发行的股票600万股,占A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7%,对A公司无重大影响,甲公司按持有目的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甲公司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取得时公允价值为每股为8.3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为0.3元,另支付交易费用8万元,全部价款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4808[600×(8.3-0.3)+8]

应收股利180(600×0.3)

贷:银行存款4988

(2)2008年5月16日收到最初支付价款中所含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180

贷:应收股利180

(3)2008年12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7元,公司预计是暂时下跌。

公允价值变动=600×7-4 808=-608(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8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608

(4)2009年2月3日,A公司宣告发放的股利,其中现金股利每股0.4元,股票股利每1股派2股。

借:应收股利 240(600×0.4)

贷:投资收益 240

(5)2009年3月6日,收到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

借:银行存款 240

贷:应收股利 240

(6)2009年12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5.5元,公司预计公允价值会持续下跌。

公允价值变动=720×5.5-600×7=-240(万元)

确认减值损失=240+608=848(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848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608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40

此分录可拆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24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40

借:资产减值损失 608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8

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续下跌的情形下,也需要将原记入“资本公积”科目借方的暂时下跌金额冲销,转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借方。

(7)2010年12月31日,该股票公允价值升到为每股7.6元。

公允价值变动=720×(7.6-5.5)=1 512(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512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512

因此,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在确认减值损失后又升值的情形下,要通过权益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回,不得通过损益即“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8)2011年1月6日,全部出售该股票,每股8元,交易费用为6万元。

“成本”=4808(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608-240+1512=664(万元)

“资本公积”=-608+608+1512=1512(万元)

借:银行存款5754(720×8-6)

资本公积1512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4808

――公允价值变动664

投资收益1794

二、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减值的会计核算

[例2]2009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万元(含交易费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A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面值1 250万元,票面利率4.72%,于年末支付本年利息(即每年1250×4.72%=59万元),本金最后一次偿还。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际利率10%。账务处理如下:

(1)2009年1月1日购入A公司5年期债券。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l250

贷:银行存款1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250

(2)2009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为901万元,仍可收到当年的利息,甲公司预计是暂时下跌。

借:应收利息59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41

贷:投资收益100(1000×10%)

借:银行存款59

贷:应收利息59

账面价值=1000+41=1041(万元),公允价值变动=901-1041=

-140(万元)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4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40

(3)2010年12月31日,公允价值为786.1万元。仍可支付当年利息,甲公司预计如果A公司不采取有效措施,A公司公允价值会持续下跌。

借:应收利息59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45.1

贷:投资收益 104.1〔(l000+4l)×10%〕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账面价值=901+45.1=946.1(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786.1-946.1

=-160(万元),确认资产减值损失=160+140=30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3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4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60

(4)2011年,A公司债券公允价值下跌为700万元。但仍可支付当年利息。

借:应收利息59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19.61

贷:投资收益78.61(786.1×10%)

借:银行存款59

贷:应收利息59

账面价值=786.1+19.61=805.71(万元),确认减值损失=700-

805.71=-105.71(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105.71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5.71

(5)2012年,A公司通过加强管理等等,财务状况有了显著改善,2012年,A公司债券公允价值上升为1200万元。但仍可支付当年利息。

借:应收利息59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11

贷:投资收益70(700×10%)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账面价值=700+11=711(万元), 公允价值变动=1200-711

=489(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89

贷:资产减值损失 405.71(300+105.71)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3.29

因此,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405.71)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6)2013年1月20日,出售A公司全部正确债券,取得价款1260万元。

成本=(1)l250(万元),利息调整=-(1)250+(2)4l+(3)45.1+(4)19.61+(5)11=-133.29(万元),公允价值变动=-(2)140-(3)160-(4)105.71+(5)489=83.29 (万元),资本公积=-(2)140+(3)140+(5)83.29=83.29 (万元),减值损失=(3)300+(4)105.71-(5) 405.71=0。

借:银行存款126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133.29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3.29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250

――公允价值变动 83.29

投资收益143.29

第3篇

关键词:虚拟资本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虚拟资本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 虚拟资本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起源于货币的支付手段,是生息资本在借贷形式上的自然发展和必然延伸,信用制度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具体来讲,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即被人们虚拟化的资本。这些虚拟资本被看作一种资本的存在形式,持有者可以凭证书定期获得收入,也可以出售证书以换取现实的货币资本,并带来高于票面金额的价值增殖;但是这些证书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一纸用于证明现实资本所有权的凭证,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

(二)虚拟资本的特性

虚拟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具有资本和商品的双重属性。持券者可以获取定期收入,它被当做资本;虚拟资本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买卖,它被视为商品。但是,虚拟资本与一般的资本商品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证券作为纸制复本,它们的价值额的涨落,和它们有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但它们可以作为商品来买卖,因而可以作为资本价值来流通。

很强的虚拟性。虚拟资本价值的虚拟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实体经济过程而相对独立的。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相比,不论从质还是从量的方面都表现为虚拟性。从质的方面看,实体资本本身有价值,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资本的职能,它处于实物形式或处于货币形式。虚拟资本只不过是纸制复本,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从量的方面看,由于资本掺水,股票价值大于实际投资的量,同时,股票价值通常又比它的票面价值高,所以虚拟资本的数量总是大于实际资本。另外,虚拟资本数量的变化取决于各种有价证券的发行量和它们的价格水平,它的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的数量。

虚拟资本的风险性。虚拟资本只是权益凭证,它的价格虽然也像一般商品那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由于虚拟资本价值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起大落是虚拟资本价格运行的常态。另外,信用交易中的保证金交易和抛空机制又加剧了虚拟资本价格的波动,强大的投机力量的存在加重了金融市场赌博游戏的气氛,这进一步加大了虚拟资本的主观风险。

虚拟资本的扩张性。马克思指出:“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即不断地增殖自身,是资本的灵魂和本能。

(三)信用制度发展和虚拟资本扩张孕育着危机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银行在愈益增大的规模上“制造虚拟资本”。在发达的信用制度下,“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本为社会资本的非所有者所使用”,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强化到了极限,因而它“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

马克思还深入地论述了信用制度所包含的矛盾,必然导致信用扩张和信用紧缩的转换,从而引起经济活动的剧烈震荡。在繁荣时期,信用制度惊人发展,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得到巨大增加,同时这种需求容易得到满足,造成了停滞时期的信用紧迫。而在信用紧迫时期,有价证券无法转手,汇票也不能贴现,而要求现金支付,这就使经济运行遇到阻滞。与此同时,在信用紧迫和危机时期,每个当事人就会更加只顾自己,资本家之间的利益争夺就会以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一切顺利的时候,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表现为按照各自的投资比例,分配共同的赃物,“但是,一旦问题不再是分配利润,而是分配损失,每一个人就力图尽量缩小自己的损失量,而把它推给别人……每个资本家要分担多少,要分担到什么程度,这就取决于力量的大小和狡猾的程度了”。

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在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金融活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力,任其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爆发危机。这一观点比较客观地描述了金融危机爆发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对如何解决金融危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这只是停留于现象的分析,并没有揭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对金融危机的分析,是从客观规律和经济制度层面来揭示其爆发的原因,是理论层面的分析,与操作和监管层面的分析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次贷产品发展导致信用过度扩张

在分析此次次贷危机时, 很多学者谈到了相关次贷衍生金融产品的过度扩张。这些相关的次贷产品作为虚拟资本,通过复杂的交易机制,从表面上看,实现了整个次级房贷的风险共担,而这种风险共担机制反过来刺激了相关产品的进一步过度发展,使得整个金融体系承担的总风险在不断增大。随着危机的逐渐爆发,借贷资本本身的持有者,由于相关虚拟资本的价格暴跌而损失惨重,进而导致持有者的支付能力萎缩。在美国,金融体制已经相当完备、信用关系已涉及到经济生活各个角落,必将会波及到其他商品的生产领域,即使在那些领域中并没有出现大量生产过剩的情况,经济危机也将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全面爆发。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十分清晰的展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其实质就是以次贷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价值泡沫破灭,根源在于经济自由主义或说金融创新的无政府主义。金融危机是放任市场的自由主义经济的结果。2001年至2006年美国房价大涨63.41%,房价的一路向上,刺激了银行等抵押贷款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行列,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同时通过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特别是资产证券化,与次贷伴随的衍生物向整个证券市场蔓延,金融机构再通过高杠杆运作取得高额收益。在房价上涨过程中,按揭者可以通过再按揭来缓解还款压力,而银行则因为抵押物不断升值而不惧还贷风险,购房者、放贷机构、负责打包资产支持证券的银行和购买这部分证券的投资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2005年到2006年,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次贷危机由此拉开帷幕。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银行资本服务加速危机爆发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信用和银行危机的出现不是监管不力,而是它们为银行大资本的利益服务,直接促成危机加剧。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许多人认为美国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力,而实际根本不是监管不力,而是美国政府为金融资本的利益服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及西欧各国政府出资救市,对一些大银行实行国有化措施,实际上是为保护引发金融灾难的少数金融大资本的利益,用纳税人的钱为其造成的损失埋单。所以,无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还是国家干预的政策,实际上都是为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三)金融资本的贪婪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最深刻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部结构和外在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追求无限增殖的本性没有改变,且随着当代金融资本的发展和全球性扩张,资本的贪欲更加膨胀,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市场的交易和投机活动,愈益成为资本盈利的重要来源。据资料显示,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总裁约翰・保尔森,通过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在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前个人盈利超过30亿美元。2007年,美林和花旗两家银行的CEO分别获益4800万和2560万美元。2002-2007年,华尔街最大的5家金融企业的CEO共赚到30亿美元。而华尔街一贯奉行的为了公司的短期利益而给予高管高回报的激励机制,形成了金融资本扩张的强大驱动力。

(四)生产过剩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对于那些没有购房能力而且信用程度又很低的穷人是买不起住房的,要使穷人也能够买得起住房,就必须给他们贷款,有了贷款就能买房,就会对住房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形成经济繁荣的假象。同时金融机构又把这种住房抵押贷款权证券化,即“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金融市场上交易。这样,一旦在第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整个金融链条的断裂而引发金融危机。

结论及启示

一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危机。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有的人认为是美国负债消费模式的危机,有的认为是自由市场模式的危机,这些看法都只看到了危机表面现象,而没有真正触及到本质。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发生的机理:从根本原因上看,无论是生产过剩的商业危机,还是金融危机,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虚拟资本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它主要通过金融资产及其运动体现。虚拟经济是为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发展起来的。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是导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到20世纪末,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14.5%,而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达到20%。经济增长愈益依赖金融业的繁荣和虚拟经济扩张的“财富效应”,金融动荡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就难以规避。我国经济发展坚持了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正确方向,并保持了长期的持续较快增长。不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同时注意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适当比例,决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增长业绩而一味放任金融资产泡沫的生长,制造虚拟的财富效应。

三是要注意实体经济中的潜在“生产过剩”。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另一个启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高度发达,使得发生在某一领域的“生产过剩”有可能出现全面的传导,不仅是在它的上下游行业,甚至在一些和它并不直接相关的生产领域之中。美国次贷危机虽然仅仅起源于房地产市场,但破坏程度不仅波及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而且对全世界经济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其本身具有投资品的性质,随着房价的上升,人们的财富随之增值,从而间接带来了整个经济的投资热情高涨,为实体经济中更多领域的“生产过剩”埋下了伏笔。

四是金融创新要适度。金融创新是双刃剑,是高盈利与高风险并存的。远离实体经济而又超脱监管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链条变得脆弱,蕴藏着极大的系统性风险。我国在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美为鉴,金融创新要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需要,防止盲目过度创新。

五是对金融资本的贪婪行为要进行节制和限制。正是金融资本在无节制的贪欲驱动下的疯狂和冒险行为,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随着实体经济的壮大,金融业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资本经营和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将会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但是,对金融资本图谋暴利以实现贪欲的行为加以必要的节制和限制,也不容忽视。对于国内一些金融高管以华尔街高管的高薪为参照系,负赢不负亏,坐享离谱的高薪,早已有不少异议和质疑。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进程中,应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薪酬加以规范,对高管的薪酬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制。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广大投资者克服盲目追求过高的回报率甚至一夜暴富的心态,使他们的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公司治理,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给世界金融市场带来深刻的启示。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在美国金融危机的现实面前被放大。同时,金融创新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存在不足,应该在完善创新机制的同时,强化监管,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促进良性循环。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之为金融创新。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金融创新是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讲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从银行经营角度出发,可以将金融创新活动分为以下几类。

(一)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衍生品创新是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对银行增加收入、赢得市场、扩大利润和积累资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我国银行应加强对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衍生产品等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研究和开发;要把银行信用和企业信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银行信用创造效益;加强银行同业之间和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后台信息技术体系,提高银行业务电子化处理能力,运用科技创新的一切成果支持商业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创新。

(二)金融管理创新

金融管理创新包括5项具体内容:战略决策创新,即银行在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决策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制度安排创新。制度安排是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和机制,制度安排创新通过优化这种方式和机制提升整体管理效率。机构设置创新,即运用组织机构调整的方式实现创新目标,目前主要体现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另一个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人员准备创新,即培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创新的方式培训现有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素质,使人力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模式创新,即通过审视管理原则、丰富管理方法,实现银行管理流程的优化,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三)金融服务创新

银行产品天然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银行单靠“有形产品”很难取得竞争优势,被称为“无形产品”的金融服务必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内银行的竞争实质上已经进入了“以服务取胜、以服务论优”的阶段。在打造差别化、个性化、综合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质、区别于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模仿的服务优势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一方面要打牢提升服务的管理基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强流程优化工作。商业银行内部工作环节设置要突出风险控制原则,外部服务环节设置要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一步简化操作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使银行服务达到“超出客户期望”的水准。另一方面要夯实服务的素质基础,立足于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系统化、针对性、立体式、多角度地加强员工服务培训,充分发挥好清算、科技、统计等后台部门的服务职能,实行全覆盖的银行全面服务管理,从深层次上解决一线服务水平差强人意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世界的金融体系受到很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金融创新,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是国际金融体系重构考虑的首要命题。国际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存在以下不足,主要原因是:

(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复杂化。由于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商业银行产权,银行只是在政府授权下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经营目标往往受制于政府的社会偏好,国有商业银行被迫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导致其经营目标的多元性、复杂化,必然弱化利润最大化目标。由于所有者虚置,处于代现经营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最终所有者虚置。处于经营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最终所有者的监督激励,或者监督激励成本过大而不可行,表现在经营过程中墨守成规,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不能有意识地、主动地通过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的创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金融机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作为公司治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对企业高管进行激励的前提是公司治理的有效。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仍然存在如下的制度缺陷:首先,国有公司高管基本都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其次,国企“内部人控制”的现实决定了高管的薪酬名义上由股东决定,但事实上制定薪酬完全是高管们自己的事务,“薪酬委员会”有名无实;再次,高管薪酬缺乏外在的制约和监督,透明度差,引起民众的斥责。最后,高管年薪的制定应进一步透明化,增强信息披露。正是因为这种公司治理上的缺陷,导致国企的激励机制完全沦为了伪激励机制。

(二)正确认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

在金融创新观念上有两种极端:一是为了逃避监管或利用监管和政策方面存在的某些漏洞进行创新,这些业务在短其内可能会给部分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潜在的风险很大;二是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理念方面的一个重大差异,表现在外资银行一般认为只要在央行的规定中没有明确的限制,在创新的都可以涉及,而中资银行则认为只有央行明确可以涉及的领域才可搞创新。中资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和产品评价体系,市场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不系统,缺乏市场营销的观念,相应的服务和科技手段不配套,盲目开发,造成一些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应平淡、收效不大。金融危机的爆发带给我国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利用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金融创新。

(三)金融监管等宏观环境的制约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其次,银行间非法竞争、恶性竞争现象依然存在,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再次,仍然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管制,扼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最后,现行的合规性监管压制了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的保护,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金融创新的机制选择――以公司治理机制为主导

(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银行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对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健全监管机制,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化解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凸显了“繁荣”背后的金融风险问题,缺乏治理保障的金融创新,最终导致了空前的灾难。正是由于金融机构自身治理和对业务对象治理的双重问题,如果金融机构的治理不善,必然使得其治理风险日积月累,达到阀值并最终以金融风险事故的形式爆发,进而导致其自身陷入困境、破产,甚至引发委托链条上其他利益相关机构的倒闭,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链条。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业务创新机制

要建立完善金融业务创新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要明确创新部门的职责和创新目标,以利于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对员工金融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创新能力。

(三)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中间业务,要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要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要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要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令伟锋,李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5).

2、秦汉锋.金融创新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2).

3、孙德顺.稳步推进金融创新,促进银行健康发展[J].新金融,2009(1).

4、彭雪峰.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J].中国货币市场,2008(12).

第5篇

(一)稳步推进乡村产权准则变革

在不变和完美乡村根本运营准则的前提下,持续推进乡村集体地盘一切权、地盘承包运营权、宅基地运用权、集体建立用地运用权确实权注销颁证。依法维护和完美已确权的各类产权权能,树立健全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起色制,建立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转平台,树立健全地盘承包运营流转市场,加速流转效劳平台建立,鼓舞指导多种方法流转,立异流转好处联合机制。(市疆土资本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担任)

部分试点、封锁运转、标准治理、后果可控的准则,严厉标准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合理节制挂钩周转目标规划,在统一县级行政区域内设置项目区,依照清楚产权、维护权益的准则,合理分派地盘运用中的增值收益;明白受益主体,标准收益用处,确保所获地盘增值收益实时悉数返还乡村,用于支撑农业乡村开展和改善农人出产生涯前提。江阳区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变革实验区,要树立完美乡村集体运营性建立用地流转和宅基地治理机制。(市疆土资本局、市财务局担任)

深化集体林权准则配套变革,完美林权典当借款和流转治理方法。深化推进丛林分类运营和丛林采伐治理准则变革。(市林业局担任)

(二)加大乡村投融资体系体例变革立异力度

健全完美财务资金投入“三农”的不变增进机制和指导金融加大“三农”效劳的促进机制,落实乡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县域金融机构涉农借款增量奖励政策,完美村级公益事业建立一事一议财务奖补政策,加大鼓励性奖补力度。(市财务局、市开展变革委担任)。

持续以股权革新和产权变革为重点深化乡村信誉社变革,积极争夺在我市组建乡村贸易银行。(市金融办、银监局担任)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乡村金融机构试点,持续扩展小额借款公司试点,标准开展乡村资金合作社,改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效劳前提,立异乡村金融产物和效劳,积极拓展合适农业乡村特点的金融效劳,探究乡村产权典当融资,树立完美乡村信誉系统。(市金融办、人行中支、银监局担任)

进一步完美农业保险政策系统,扩展农业保险的种类和掩盖面,促进乡村小额人身保险、乡村家庭财富人身综合保险、农机具保险等涉农保险营业开展。(市财务局、市金融办担任)

(三)积极稳妥推进户籍治理准则变革

依据经济社会开展程度,在充沛思索城市综合承载才能的前提下,放宽县城和中间镇落户前提的政策,以正当固定居处和不变职业为根本落户前提,进一步放宽农人工进城落户、引进人才户口迁徙、亲属到城镇投靠落户、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户口迁徙等的限制前提,并逐渐享有与本地城镇居民一致的权益。制订出台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开展推进户籍准则变革的施行定见。(市公安局牵头)

(四)健全完美城乡底层管理机制

稳固和完美党指导的底层民主自治机制,完美村(社区)自治组织民主选举、民主决议计划、民主治理、民主监视准则,遍及树立村务监视委员会准则,加大乡村社区建立实验掩盖面,积极培养开展城乡社区效劳性、公益性、合作性社会组织。(市民政局担任)

(五)标准开展现代农业出产运营组织和社会化效劳系统

依法树立农人专业协作社指点效劳系统和综合协调的任务机制,完美农人专业协作社管理构造和内部治理准则,树立和完美好处联合机制,落实搀扶政策,推进示范社建立和协作社规范化建立,展开“农超对接”、“农校正接”“农企对接”试点。在乡镇履行农业综合效劳形式,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连系的推行方法办法立异,加速树立以底层农业技能推行站为主体的多元化系统。(市农业局担任)

二、深化市场主体变革,完美根本经济准则

(六)持续抓好已改制企业标准和完美任务

依照树立现代企业准则的要求,完美公司法人管理构造,推进股权多元化,实在转换运营机制。要连系区域经济开展的资本优势和财产优势,经过资产重组、企业整合等方法,力争开展有中心竞争力和自立常识产权的公司、集团,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开展特征财产集群。处理好封闭、破产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的变革,妥帖处置各类企业的社会保证遗留问题。(市国资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务局、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担任)

(七)标准推进公司制变革,加强企业直接融资才能

鼓舞企业经过股份制、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充沛应用本钱市场的融资功用不时拓展上市融资渠道,支撑有前提的企业在境表里上市和刊行债券。充沛发扬华西证券的券商功用,发明前提支撑企业积极上市融资。重点培养酒类“小巨人”企业、川油钻采、兴泸投资、市贸易银行等企业,积极发明上市前提。树立拟上市企业储藏库,执行分类指点、动态治理,构成“培养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企业梯队。对拟上市企业,优先立项、报批,并赐与用地、资金等搀扶。对企业上市,执行专项奖励。积极支撑具有前提的中小企业应用“三板”市场展开融资。(市金融办、市国资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开展变革委担任)

(八)深化完美公用行业变革

深化水务体系体例变革,进一步理顺本能机能,完美职责,树立事权明晰、分工明白、行为标准、运转协调的水资本治理任务机制。(市委编办、市水务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立局、市城乡情况卫生治理局担任)

(九)进一步完美非公有制经济开展的政策体系体例

仔细贯彻落实《人民当局关于进一步鼓舞和指导民间投资安康开展的施行定见》(川府发〔2011〕4号),制订完美相关配套方法和详细办法,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投融资范畴,鼓舞民间本钱参加根底财产和根底设备建立,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保证性住房建立、社会事业等范畴,指导民间本钱重组,推进民营企业增强自立立异和转型晋级。增强对民间投资的效劳、指点和标准治理。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撑力度,推进展开动产典当借款、小额信誉借款、联保借款等金融效劳。(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人行中支、银监局担任)

三、健全资本节省和情况维护体系体例机制,推进构成科技立异驱念头制,促进经济开展方法改变

(十)完美资本科学开拓应用机制

严厉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治理准则,鼎力推进工业项目用地价钱调控机制和低效工业项目退出机制,健全建立用地规范系统,树立地盘节省集约应用与地盘应用年度方案目标分派挂钩准则,探究树立各类园区低功效地制约退出机制。优化矿产资本开拓应用构造,完美开拓新形式和好处共享机制,树立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市疆土资本局担任)

(十一)积极推进资本产物价钱变革和环保收费变革

积级推进居民用电户表革新和阶梯电价准则,逐渐执行贸易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变革,完美农业用水价钱治理,推进居民用水户表革新,研讨城市用水阶梯水价方法;简化自然气发卖价钱类别,树立民用自然气发卖价钱与出厂价钱调整联念头制,完美自然气价钱调理金准则;完美污水处置和城市渣滓处置收费治理准则。(市开展变革委、市水务局、市环保局担任)

(十二)健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准则

确定“十二五”节能减排目的义务。强化节能减排目的责任审核,鼎力推行合同动力治理,树立完美开展轮回经济的政策机制。(市开展变革委、市情况维护局担任)

(十三)探究树立财产科技新体系体例

整合科技资本,鼎力推进我市技能立异工程,加速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连系的技能立异系统,以自立常识产权为中心,以科技效果贸易化为重点,推进立异型企业和财产技能立异联盟建立。疏通立异价值链,建立科技效果转化效劳平台,构建科技金融效劳系统,增强立异型科技人才培育,落实促进科技效果转化政策办法。(市科技局牵头)

四、完美公共财务体系体例和当地金融系统,深化投融资体系体例变革,进步公共资本装备效率

(十四)深化推进财务治理准则变革

持续完美当局预算系统,进一步标准公共财务预算,健全当局性基金预算,具体推建国有本钱运营预算试点,推进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探究树立预算编制、执行、监视相别离的新机制。完美国库集中收付运转机制,市本级具体施行公事卡变革,并在具有前提的区县展开试点。完美当局收购准则系统,树立当局收购电子平台,立异任务机制。市本级具体施行、区县积极试点财务支出绩效评价。健全县级根本财力保证机制,完美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证机制。完美当局性债权治理准则,研讨制订我市增强融资平台公司治理和当局性债权监管方法,探究将当局性债权进出和归还归入财务预算治理,增强年度当地当局债券运用归还治理,推进乡村公益性债权化解。(市财务局担任)

(十五)健全完美当地金融系统

积极推进川滇黔渝连系部区域性金融效劳中间建立,鼎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中介效劳机构,积极开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加速当地法人金融机构变革,进一步深化乡村信誉社变革,加速强大城市贸易银行、证券公司、财富保险公司等当地法人机构本钱实力,鼓舞当地法人金融机构营业跨区域开展,加大对村镇银行、小额借款公司、乡村资金合作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支撑力度,标准开展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效劳类机构。改善单薄环节金融效劳,增强对小型、小微企业金融支撑。鼓舞支撑金融机构展开产物、营业和效劳方法立异。指导上市公司运用债券东西融资,促进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开展。(人行中支、银监局、市金融办、市开展变革委担任)

(十六)立异投融资体系体例机制

健全当局投资决议计划和治理机制,研讨树立当局严重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价准则,完美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立案准则。(市开展变革委担任)

着手完美当局投资非运营性项目代建治理施行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市住房城乡规划建立局担任)

标准完美市和区县当局投融资平台建立。(市国资委、市开展变革委、市财务局及各区县当局担任)

五、加速推进收入分派准则变革,健全社会保证准则,促进民生改善

(十七)加大收入分派准则变革力度

履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准则,树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进机制和付出保证机制,制订工资指点线、人力资本市场工资指点价位,合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规范。完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工资总额治理准则,进一步标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运营治理者收入分派方法。(市开展变革委、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市国资委、市民政局、市农业局、市财务局担任)

(十八)深化社会保证准则变革

加速新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保)试点措施,力争在2012年新农保和城镇居保试点掩盖一切区县。进一步完美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准则,标准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治理,强化社会保险考核和劳动保证监察法律任务,起劲进步征缴率。研讨新农保、城镇居保、职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方法。积极推进医疗、赋闲、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按国度规则调整企业退休人员根本养老金和工伤人员待遇,逐渐进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根本医疗保险待遇程度。(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市财务局担任)

进一步完美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乡村“五保”、暂时生涯救助准则,健全优抚安顿准则。(市民政局、市财务局担任)

(十九)树立健全住房保证准则

鼎力开展公共租赁住房,持续推进廉租住房、经济合用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立,深化施行棚户区和乡村危房革新,逐渐调整完美投入、用地等保证机制和政策办法,建立城镇保证性住房1.34万套,革新各类棚户区0.26万户,革新乡村危房0.96万户。(市住房城乡规划建立局担任)

(二十)健全完美价钱补助机制

启动编制低收入居民根本生涯费用价钱指数任务,树立健全价钱暂时补助和最低生涯保证、赋闲保险规范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念头制,树立和完美价钱调理基金准则,依据市场物价上涨状况,合时发放价钱暂时补助。推进公共产物价钱变革,完美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等公用公益范畴价钱政策,构建惠民价费系统。(市开展变革委牵头)

六、加速社会事业体系体例变革,立异社会治理体系体例,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

(二十一)施行医药卫生体系体例重点变革

加速推进根本医疗保证准则建立,稳固扩展根本医疗保证掩盖面,城镇职工和居民根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进步到90%以上,新型乡村协作医疗参合率不变在95%以上,具体提拔根本医疗保证程度。初步树立国度根本药物准则,扩展根本药物准则施行局限,树立标准的根本药物收购机制,具体推进底层医疗卫生综合变革。健全底层医疗卫生效劳系统,持续增强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和以全科大夫为重点的底层医疗卫生步队建立,改变底层医疗卫活力构效劳形式。具体展开10类根本公共卫生效劳,完成严重公共卫生效劳项目,促进根本公共卫生效劳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病院变革,加大变革试点力度。在市人民病院和市中病院进行综合变革试点,每个区县选择一家区县级病院展开综合变革试点任务,其他区县公立病院展开单项变革试点,力争有所打破。树立健全公立病院与底层医疗卫活力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以病报酬中间完美公立病院内部运转机制,鼓舞和指导社会本钱举行医疗机构,加速构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式。(市开展变革委、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市财务局、市委编办担任)

(二十二)具体推进教育体系体例变革

具体贯彻落实国度、省、市《中长时间教育变革和开展规划大纲》精力,环绕建立“川滇黔渝连系部教育培训中间”的总体计谋目的,深化推进教育体系体例“十大变革试点”。即:展开建立川滇黔渝连系部教科城变革试点,推进跨行政区域教育交流机制建立;组织施行“完美支撑民办教育开展的政策办法”变革试点,探究完成民办教育疾速开展的途径和办法;推进本质教育变革试点,树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担负的有用机制,完美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展开义务教育平衡开展变革试点,探究树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开展机制,逐渐执行县(区)域内教员、校长交流准则;展开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变革试点,以推进当局统筹、校企协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究部分、行业、企业参加办学的机制;展开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保证机制变革试点,进一步树立和完美县区当局依法添加投入、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展开学前教育变革试点,探究当局主导、社会参加、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系体例;展开终身教育体系体例机制建立试点,树立区域内通俗教育、职业教育、持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展开树立现代黉舍准则变革试点,探究中小黉舍长担任制,树立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完美民主治校、民主治理的现代黉舍准则;展开拔尖立异人才培育变革试点,探究各级各类黉舍有机联接培育立异人才路子,展开高中阶段拔尖学生培育形式变革试点。(市教育局担任)

(二十三)持续深化文明体系体例变革

仔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经过的《关于深化文明体系体例变革、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大开展大昌盛若干严重问题的决议》,以转企改制为中间环节,具体推进市、县级国有文艺院团变革,加速市级运营性文明单元转企改制,推进树立现代企业准则。持续施行严重公共文明效劳工程,进一步提拔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程度,树立和完美公共文明效劳财务投入保证机制。(市文明新闻出书局、市广电局担任)

(二十四)加速社会治理体系体例变革

推进社会治理立异综合试点,具体施行社会不变风险评价准则,完美“大调停”联念头制。健全新型社区治理和效劳体系体例,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底层组织转移,延长根本公共效劳本能机能。完美社区居民自治准则,理顺底层当局及其派出机构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关系,积极开展社区效劳站等专业效劳机构。深化社会组织注销治理准则变革,探究社会组织治理新机制,展开全市性行业协谈判会评价任务。(市民政局、市委群工局、市司法局、市综治办担任)

七、深化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增强行政效能建立,促进依法行政

(二十五)稳固深化当局机构变革

展开市级部分和区县当局机构变革成效评价任务,研讨提出进一步深化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的建议定见。(市委编办担任)

(二十六)完美行政审批准则

深化推进以“两集中、两到位”为首要内容的相对集中行政审修改革,完美以部分行政审批科为主导的行政审批运转机制,标准严重项目审批效劳运转机制,增强对行政审批权运转的监视。稳步履行并联审批任务,持续推进政务效劳中间规范化建立,增强电子效劳大厅、政务效劳中间电子监察,不时拓展电子监察局限,严厉落实责任追查准则。(市当局法制办、市监察局、市当局政务效劳中间担任)

(二十七)标准行政运转机制

完美科学民主决议计划机制,落实严重行政决议计划有关准则,健全行政决议计划风险评价机制。(市当局各部分、各区县级当局担任)

具体启动区县当局创立法治型当局运动。(市当局法制办、各区县当局担任)

深化推进政务公开,树立健全监视和保证机制。(市当局办公室、各区县当局担任)

展开县级以上当局行政复议标准化建立,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探究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市当局法制办、各区县当局担任)

完美行政调停准则,界定局限,标准顺序。(市当局法制办、市当局有关部分、各区县当局担任)

(二十八)具体深化人事准则变革

依照国度一致摆设,稳步推进公事员职位聘用制试点任务,树立公事员分类治理准则,深化推进事业单元人事准则变革和职称分类变革。(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担任)

(二十九)持续推进扩权强县变革试点

第6篇

监管对信息化建设新要求

过去五年,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银行机构信息科技总投入和科技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多家银行机构将IT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情况看,影响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稳健发展的关键问题正在有序解决,信息科技治理稳步提升。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保持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三个矛盾:一是信息化建设复杂度不断提升与资源和管理能力发展滞后的矛盾,与银行业务迅猛发展相比,信息科技在组织机构、人才、技术、经验等方面均储备不足;二是应急管理能力提升与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我国银行机构灾难备份和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但与业务连续性管理全面要求还有差距,对业务连续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三是电子银行蓬勃发展与信息科技风险突出的矛盾,截至2010年,超过100家国内银行机构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交易总金额增长迅猛,已成为银行主要交易渠道,由此带来的容量压力显现,同时,手机银行业务增长迅速,相关风险骤增。

为推动提升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加强行业信息交流和共享,探讨“十二五”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中国银监会开设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年会并将其制度化。在2011年11月举办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2011年会暨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监管部门针对银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矛盾和潜在风险,结合行业现状与特点,对银行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银行应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标准工作,从战略角度启动和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将数据治理与IT治理、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新监管标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精细化、透明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特别是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及时性要求很高,这些都要通过IT系统实现。银行要统筹开展IT架构规划,保证资源投入,切实完成符合新监管要求的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并通过这一过程促进系统全面整合和共享,不仅为风险管理,也为产品开发、业务经营、管理决策等应用系统的架构提升奠定基础,进一步发挥信息科技引领作用,促进IT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协同。

切实提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银行机构应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培养对信息科技风险的内生抵御能力。注重IT治理,借鉴国际经验,切实把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挖掘深层次问题,解决形似神不似的问题;加强信息科技规划,建立专门管理团队,完善规划的制订、评价、更新机制,全面开展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架构的规划整理工作;加强IT内部审计,发挥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同时,成立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与风险管理的专业指导;深入传导监管要求,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促进部门、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银行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银监部门将努力完善信息科技审慎监管框架,不断提升信息科技监管有效性。

创新对信息科技的内在要求

21世纪的银行业是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信息科技已完全“集成”到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与其“一体化”,成为其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银行转型和电子银行发展对科技创新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银行业在经营模式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电子银行高速发展。电子渠道在降低成本、扩大交易规模、加快产品创新速度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据统计,2010年,国内某大型银行电子银行的交易量相当于其17000个物理网点的交易量。在电子银行体系中,业务、科技密不可分,业务模式创新、产品研发,都需要信息科技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

银行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银行内部有功能完善的业务流程,具备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功能与定价功能,而合理的业务流程需要各应用系统之间良好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信息共享。

银行业围绕业务结构优化和流程银行改造,以及客户信息和风险数据的整合,要求信息科技有更快的响应能力、更安全的保障能力、更强大的支持能力,达到有效细分市场,有效识别客户,满足客户个性化、综合化要求的经营目标。这需要银行机构进一步促进信息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增强信息科技创新与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科技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是锐意进取,科学创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确保更加安全、稳健,更加有竞争力。信息科技要承担起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发展质量的使命。首先,信息科技要成为推动银行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原动力。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源泉,创新的核心已经不是简单地增加产品种类,而是要跟踪消费者需求,以信息科技的广泛深入应用,开展一系列的制度、流程、产品的再造和创新,提升竞争力。树立科技引领的理念,逐步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其次,信息科技要成为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助推器。银行机构要建立一体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涵盖各类风险,贯穿风险战略制订、风险监控、风险管理和压力测试各个环节,这要求银行机构以业务和风险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加快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加强数据治理,提高风险数据质量,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实现风险计量精细化,风险决策科学化,风险管理体系化。

风险管理对信息科技内在要求

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信息科技成为银行运行中最关键的因素,银行业的风险特征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科技应用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带来了交易量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增强了风险的传染性,实质上形成了新的风险类型。201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事件频发。例如,2011年4月,韩国农协银行内部网络遭黑客攻击,导致部分数据被删除和篡改,大量服务器瘫痪,系统服务中断三天,影响正常业务开展;澳大利亚国民核心系统故障。这些事件体现了信息科技风险的突发性、传导性和放大效应。

第7篇

新会计准则的修订,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它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会计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会计审计准则,扩大互利合作的成果,为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增加了可比性,建立了共同国际信息交流平台。

新会计准则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新会计准则中加强了上市公司必须对其经济行为进行确认、计量、列的相关规定,对上市公司治理理念、风险驾驭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金融工具列》准则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定期对其拥有的各类金融资产与各种业务治理信息(金融负债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公允价值、流动性风险等)做公开的通告。因此,如果公司的治理层不懂得准则中规定的有关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等概念的实际含义,疏于对其中蕴涵的科学理念的思考,就无法将这些治理理念运用到上市公司的日常运营、流程改革和系统改造中,增强上市公司防御风险的能力就无从谈起。新的会计准则拓宽了先进的风险治理技术利用范围、帮助企业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新会计准则健全了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现代上市公司制度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其完整财务表体系,丰富透明的内容披露之上。这种改变不仅有利于加强国家监管部门的管理力度,而且也极大的促进了上市公司内部各层面、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新的会计准则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构建激励、监督与约束的良性机制,有利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自我完善,从而建设现代上市公司制度。

新会计准则提升上市公司整体形象上市公司的财务告公司形象的代言人,它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反映。良好的财务信息质量对于国际上市的跨国公司显得尤为重要。新会计准则同时在形式和内容上规范了上市公司会计行为,为提升上市公司良好诚信的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上市公司抵御风险能力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设立的项目出现在我国会计准当中。它包括以前的长、短期股票投资,部分的长期股权投资。根据其对利润表造成的时点变化不同可以将金融工具分为以下三类:可供出售类,交易类和持有到期类。债券类投资属于持有到期类金融工具,股票的投资的方向可以由管理层直接决定。股票如果按交易类进行计算,其公允价值变化将与当期利润状况直接相关。而从供出售类的角度来说,它只会暂时影响资本公积,仅在资产转移的时才真正转变为当期的利润。目前,上市公司只有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才能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其所有的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和计量,而这恰恰是国内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新会计准则的实行,将是会是我国上市公司必须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

充分认识新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不能单靠是财会部门的工作,为保证新会计准则的顺利推进,上市公司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不但要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提高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自觉性,还要统一思想,彻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不能流于形式,因循守旧,应平排除干扰,切实将新会计准则纳入议程。资金营运、科技信息、生产销售等部门都要制定与其配套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的实施领导组,进行有序分工,只有责任分配明确,才能确保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到位。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有关部门要主动协调沟通,加强配合力度。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由于新会计准则涉及到上市公司应用部门和人员岗位的方方面面,它的培训更不应狭隘的局限于财会人员,忽视对风险管理、销售管理、资金营运部门和生产负责人的培训。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上市公司还要加强在新会计准条件下本公司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研究,从而更好的应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形式。

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科技信息系统为新会计准则的全面落实保驾护航。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科技信息系统较为薄弱,在对现有系统进行更新、升级改造的同时,也要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开发与新会计准相适应的销售管理、资金业务需要的信息系统,确保软件和硬件的性能和容量能支持系统运行。拓宽与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借鉴其它上市公司做法和工作程序的基础上,结合本公司的特点,指导制订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新旧制度的顺利过渡。

第8篇

【关键词】 金融会计; 金融会计风险; 防范; 化解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权责发生制的执行也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收入的确认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助长了泡沫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是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大隐患。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象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

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的现状、原因及控制时,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作出界定。

一、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金融会计是金融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治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有多种多样。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治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

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治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治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治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治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治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治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轻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治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三、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最后,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具体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四、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

(一)改进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

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预备金,即将现行呆账预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预备金”;对出现的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非凡呆账预备金”。当这两项呆账预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预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预备金应答应其在税前扣除。

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预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预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

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答应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

(二)改进现行坏账预备的计提方法

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预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预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预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预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预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三)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

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五、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厉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有效地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六、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七、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假如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就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治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治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 郭德松,刘海燕,著.金融会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08).

第9篇

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这一系列自动化技术的实施,有效地将金融服务标准化、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并触及了以往无法或难以覆盖的长尾人群,包括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以及农村群体等。技术驱动带来的金融普惠,在各个领域、各个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经验,也获得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三以“技术驱动下的普惠金融创新”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嘉宾们就“金融创新的信息安全基础”,“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信息安全是惠普金融的基石”,“普惠金融的商业逻辑”,“强监管周期下的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发生的未来”,以及“现金贷是否有助于缓解财务困境引发的负面影响”八个主题发表讲话。

金融创新的信息安全基础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我国依然面临着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化的共性难题。这些难题,成为实现全面普惠金融目标的主要障碍,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去破解。

李东荣首先总结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一是有助于解决“普”的难题;二是有助于解决“惠”的难题;三是有助于解决服务质量的难题;四是有助于解决商业可持续的难题。

随后,李东荣也提到数字普惠金融在业务模式、技术属性、风险特征等方面的新特点,以及其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都需要引起普惠金融从业者的高度重视。这些挑战分别是风险治理、数字鸿沟、基础设施、监管适应性,对监管体制方面,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前述分析,李东荣认为应该研究并推动包括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一是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公平准入;二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治理体系;三是建立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的基A设施体系;五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李东荣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国家行业自律组织,高度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实践和风险治理,愿与各界同仁一道共同研究、通力合作,努力实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美好愿景。

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要有边界。他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应回归金融的本质,但是不忘普惠初心。这里面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普惠金融有别于政府扶贫,它不是慈善金融,也不是扶贫金融,它是实实在在的商业金融,就必须履行金融的内涵;第二,它的经营必须要建立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就如何建立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方面,焦瑾璞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第三,探索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四,规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第五,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焦瑾璞指出,监管体制错配和法律体系滞后,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他建议应当:一是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边界;二是对金融机构采取行为监管;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法律与监管体系;四是发展监管科技,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巡视员、副主任,中证监测总经理赵立新就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做好证券期货监管发表了看法。

赵立新首先提到了金融科技运用的上三个场景:智能投顾,基于大数据的指数产品、交易策略和信息增值服务以及基于监管科技的风控合规系统。金融科技为这些场景带来了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纪律性、更广阔的服务面,相关技术充分利用所有信息发现价值,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仅能够克服人类在交易操作上的缺陷,还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随后,赵立新也指出,金融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导致的顺周期特征及交易行为趋同可能加大市场波动,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加强,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后,赵立新介绍了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监管中的应用前景,包括探索智能监管和完善市场监管的基础设施。他建议:一是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各监管业务条件之间、各市场之间的信息关联;二是进一步整合全市场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深挖数据金矿,对监管业务和流程进行集中的再造;三是构建资本市场运行及系统性风险,监控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政策效果的检验和评估,努力成为市场决策者的智囊。

信息安全是惠普金融的基石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表示,想普惠金融走得更远、更稳,信息安全仍然是基石。她就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关于用户身份精准识别和认证的问题。她表示,核实用户的真实身份是所有金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现有条件下,建立立体、多维度的认证体系是实现线上业务身份识别和验证的有效手段。

第二,关于保证交易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具体表现为如何保证参与方相关权力与缺失有效的线上证据保全机制两个方面。她认为可以从电子签名与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所颁发的数字证书、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无纸化解决方案和合同签署的时后保全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第三,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的管理应该是多维度的,除了数据传输的安全外,系统本身的安全缺陷也可能导致信息被偷或者是本身被劫持。定期的信息安全系统检测是必须的,能够帮助我们尽早地发现安全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建立共享机制,联防联控安全风险。她建议尽可能大范围地打破行业壁垒,打通数据孤岛,建立高效的联网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做到异常交易及时报警。

季小杰总结,在科技驱动的普惠金融时代,金融服务不断创新的同时,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CFCA愿意为普惠金融保驾护航,让金融真正地触达普惠。

普惠金融的商业逻辑

京东金融首席执行官陈生强指出,要做普惠金融,必须找到低成本、可持续的模式。经济学中,企业成本有一个划分维度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成本结构的不同,使得经济实体所能服务的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也完全不同。如果金融机构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高,那么只能去服务高收入人群和高价值的大公司。反之,则相对没有边际的限制,可以快速复制,覆盖更多群体。目前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症结在于变动成本高,而科技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改变成本结构,并通过贷前、贷后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优化服务能力。

用科技降低三大变动成本:一是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通过将这种场景开放给传统金融,就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二是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费和产业交易场景中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反应了客户需求和实体经济的产销情况,通过这些数据+风控技术可以去做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三是在流程运营层面,科技公司可以基于更好用户洞察能力、产品洞察能力,实现从客户申请、授信、放款、贷后的全流程贯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极大地改善客户体验。

陈生强还介绍了京东金融实践普惠金融的经验,以及其如何为金融机构提供助力。一是在批量@客方面,京东金融基于京东数亿用户的基础以及电商交易场景,2014年推出了业内首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切入了传统金融不便触的弱信用人群或较低收入群体;二是在风控方面,依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风控。智能风控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几乎就不再产生变动成本;三是流程运营方面,以农村金融的养殖贷为例,帮助养殖户建立了一套现代化农业养殖管理体系,提高了整个贷前、贷中、贷后的流程效率,也降低了信用风险。

陈生强认为,未来的金融服务要形成一个“O+O”的模式,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放眼全球,传统金融拥抱新兴科技,利用科技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正在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强监管周期下的金融科技

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首席执行官董w就强金融监管周期之下的金融科技以及凡普金科积累的一些实践和创新两个方面发表了演讲。

董w表示,中国的金融科技目前是在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上,这个和在过去几年整个监管当局对于金融科技等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但是从2016年底开始,更严格的监管正在发生,在新形势下有利于帮助这个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他基于两个主要判断:一是金融科技创新,使得可以把钱推到个人和小微企业去;二是金融行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生存。所以金融科技机构就需要通过技术让变动成本的幅度和整个服务的门槛降低来寻求生存空间。

在凡普金科的实践方面,董w介绍,该平台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类似理财的撮合服务,满足用户不同生命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凡普金科的云图系统整合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使得其在风险的管理和精准获客上面获得一些优势。能通过大规模应用技术使其盈利性可持续化。

最后,董w指出了金融科技领域需要两方面的创新,一方面,专注在金融科技上的公司需要持续创新,才能提供可持续性的低门槛、补充性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监管层面上的更多创新,促使行业里面各主体(无论是第三方的机构,还是龙头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技术、信息和数据能够得到更多的共享,降低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发生的未来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以蚂蚁金服的实践举例,并从五个方面来讲金融科技最重要的趋势,探讨金融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金融体系的两大问题:难普难惠和脱实向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