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时间:2023-05-23 17:28:11

导语:在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安全风险及防控措施

第1篇

一、总 论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2、建设单位概况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二)项目实施的背景及必要性

1、实施背景

2、实施必要性

(三)项目概况

1、拟建项目

2、建设规模与目标

3、主要建设条件

4、项目总投资及效益情况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四)主要问题说明

1、项目资金来源问题

2、项目技术设备问题

3、项目供电供水保障问题

二、市场预测

(一)项目市场分析

1、智慧旅游简介

2、国外智慧旅游建设

3、国内智慧旅游建设

(二)市场需求预测

(三)主要竞争企业分析

(四)营销策略

1、服务策略

2、技术领先策略

3、客户定位策略

三、项目架构方案及商业模式

(一)项目总体架构方案

(二)重点领域架构方案

(三)项目B2B、B2C、O2O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四、场址选择

(一)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二)场址建设条件

五、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

(一)技术方案

1、数据中心

2、公共信息平台

2.1 建设目标

2.2 总体架构

2.3 建设内容

(二)技术要求

(三)设备方案

1、设备及软件选配原则

2、设备选型表

3、软件选型表

(四)工程方案

1、土建工程

2、装修工程

3、供配电

4、综合布线

4.2方案设计

4.3设备购置

5、照明系统

6、空调系统

7、新风系统

8、消防系统

9、防雷接地系统

10、环境监控系统

11、排烟系统

12、门禁系统

13、保安监控系统

14、旧址与新建比较

六、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主要原料材料供应

(二)燃料及动力供应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价格

(四)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表

七、场地使用、公用辅助工程

(一)场地布置

1、机房布局

2、效果图

(二)公共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通信系统设计方案

4、通风采暖工程

5、防雷设计

6、防尘设计

7、接地系统

8、安防系统

9、消防系统

八、节能措施

(一)节能措施

1、节能规范

2、设计原则

3、节能方案

(二)能耗指标分析

1、用能标准与能耗计算方法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九、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十、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项目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1、设计依据

2、环保措施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十一、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设计依据

2、设计执行的主要标准

3、设计内容及原则

4、职业安全

5、职业卫生

6、辅助卫生用室

7、职业安全卫生机构

(二)消防

1、设计依据

2、总平面布置

3、建筑部分

4、电气部分

5、给排水部分

十二、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组织机构

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管理机构组织方案

(二)人力资源配置

1、工作班次

2、项目劳动定员

3、职工工资福利

4、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5、员工培训

十三、项目实施进度

(一)建设工期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项目实施进度表

十四、招标方案

(一)编制招标计划的依据

(二)招标内容

十五、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依据

(二)建设投资估算

1、建筑工程费

2、安装工程费

3、设备购置费

4、土地出让金

5、软件购置及开发费

6、期间费

(三)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四)项目总投资

(五)投资使用计划

十六、融资方案

(一)资本金筹措

(二)融资方案分析

十七、财务评价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1、项目测算参考依据

2、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二)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1、销售收入

2、销售税金及附加费用

(三)总成本费用估算

1、直接成本

2、工资及福利费用

3、折旧及摊销

4、修理费

5、其它费用

6、总成本费用

(四)财务评价报表

1、项目损益及利润分配表

2、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五)财务评价指标

1、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

2、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

(六)不确定性分析

1、敏感性分析

2、盈亏平衡分析

(七)财务评价结论

十八、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十九、风险分析

(一)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1、规划风险

2、组织机构风险

3、人才体系风险

4、技术风险

5、资金风险

6、实施风险

7、运营模式风险

8、信息安全风险

9、支撑环境风险

(二)项目风险防控措施

1、规划风险防控措施

2、组织风险防控措施

3、人才体系风险防控措施

4、技术风险防控措施

5、资金风险防控措施

6、实施风险防控措施

7、运营模式风险防控措施

8、信息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9、支撑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二十、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 表:

1、附表1 项目建筑工程费估算表

2、附表2 项目设备购置费估算表

3、附表3 项目软件购置费估算表

4、附表4 流动资金估算表

5、附表5 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6、附表6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表

7、附表7 项目销售税金及附加费用

8、附表8 项目摊销估算表

9、附表9 项目折旧估算表

10、附表10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第2篇

1、墩柱、盖梁施工风险防控对策及建议

说明:墩柱、盖梁施工的主要风险为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

(1)安装拆除作业不规范,荷载布置不合理等,导致脚手架、模板倒塌事故。

防控措施:

①模板支架作业架子工必须持证上岗,未持证及岗前培训人员不得进行此类作业;

②支架搭设步距、间距、扫地杆、剪刀撑、顶(底)托、钢管柱安装与竖直度等必须满足规范和专项施工方案要求;

③模板螺丝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且上满;

④混凝土浇筑时,不得采用大罐漏斗直接灌入、冲击模板,或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高度过大,使模板超过承载极限,可能导致混凝土模板倒塌或爆裂。

(2)脚手架、上下通道、操作平台搭设或拆除、临边防护设置、登高作业、模板装拆、提升作业等,引发高处坠落事故。

防控措施:

①应对从事高处作业人员进行体检,凡患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以及其他不适合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高处作业。

②不具备高处作业资格(条件)的人员不得擅自从事高处作业,不得未经现场安全人员同意擅自拆除安全防护设施,比如擅自拆除临边防护栏杆、防护网等。

③人员高处作业时,不得攀爬脚手架、钢筋骨架、模板等上下。

④安装、拆除脚手架、塔吊或模板支撑系统时,应有专人监护,并按规定设置足够的防护措施;按规定配备、穿戴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等),严禁在作业区域内打闹。

⑤高处作业操作平台、梯笼、临边防护、等的材料质量、安装方法等,应满足规定要求。

(3)墩台施工中存在有物体失控可能,因物体(如钢筋、模板、工具、零件)打击,导致物体伤害事故,对作业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防控措施:

①作业人员进入施工区域应佩戴安全帽;

②常用工具应放在工具袋内,不得随手乱放;不得拋掷物料、工具或施工垃圾。

③起重吊运物料时,应有专人进行指挥,物料存放不得超载。

2、T 梁架设施工风险防控对策及建议

说明:梁板吊装施工的主要风险有起重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风险。

(1)架梁设备不按操作规程安装、使用;架桥机主机对位后,未采取可靠的制动措施;下坡道架梁时运梁车没有可靠的防溜措施;架桥机过孔前,梁片未按规定进行横向连接等可能导致起重伤害事故。

防控措施:

①架桥机作业前,应详细检查各个部件,确保架桥机本身安全;

②架桥机落梁时,两端应统一指挥,同时起吊落位;

③下坡道架梁时,运梁车应有可靠的防溜措施;

④架桥机行走电机应合理设置防雨棚。

(2)架梁时,作业人员不按规定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导致作业人员坠落。

防控措施:

①禁止夜间架梁;

②正确使用安全防护劳动用品(安全帽、安全绳、防滑鞋等);

③横隔板焊接施工时,应安设安全可靠的吊篮,保证作业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施工。

(3)使用临时支座落梁时违章操作,可能导致梁体坠落砸伤作业人员;架梁作业区未按规定设置防护设施,可能出现无关人员随意出入的情况等可能造成物体打击事故。

防控措施

①架梁作业区域应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安排专人进行防护,非架梁作业人员不得进人架梁作业区。

②梁体两端就位落梁后,应及时用临时支架撑好梁体两侧,防止梁体倾覆。

第3篇

关键词:机场;飞机维修区域;外来物损伤;航空安全;航空事故;常见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V32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5-001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5.006

1 介绍

外来物损伤(FOD)导致飞机安全水平降低,是航空维修业的一个大问题。所谓外来物损伤即为外来的物品,导致了如飞机发动机等重要部件故障、损坏,人员伤亡等严重事件。目前,外来物损伤的事件较多,其原因也林林总总,通过分析发现,外来物损伤是导致灾难性航空失效事件的最大潜在地面原因。

1998~2008年,某航空当局统计报告有116起外来物损伤事件,这些事件通常发生在各大机场运行的最繁忙时段。其中9起发生在机场停机坪,12起发生在滑行道,另外的则发生在飞机推出阶段。这其中包括轮胎扎伤、发动机吸入外来物受损等。进一步研究发现,80%的外来物损伤未对飞机操作造成影响,但当其发生时,最典型的后果就是复飞和起飞中断。

2 外来物损伤分析

2.1 外来物损伤定义

外来物损伤即包括各类碎片在内的物品,具有导致任何交通工具或系统损伤的潜在风险。换言之,即在飞机内部或周围,出现的不是飞机运行所需的任何物品。外来物在尺寸上千差万别,可能导致设备或人员的安全风险。外来物主要指能对机场、人员、设备造成严重危害的物品。实际上,最严重的外来物损伤事件包括人员的受伤或死亡,很多发生在飞机即将滑出时,由于人员暴露在发动机运转危险区域,发动机高速尾流吹起外来物,最终导致附近区域工作的人员伤害。

外来物通常可分为两类:软性和硬质,软性物质的损伤主要来自诸如鸟类、冰块和塑料质品,其可能导致涡扇发动机叶片的变形。如金属部件,混凝土、石块的硬质物品则可能导致如涡轮发动机叶片前、后缘的

断裂。

2.2 外来物的来源和位置

2.2.1 外来物的来源。外来物有多种类型,并以多种形式出现,它们会给工作者,特别是机场工作的飞机维修人员带来许多困难。许多外来物在材质、色彩及尺寸上都有所不同。通常,有四种基本的外来物:金属、石头、鸟类及其他。超过60%以上外来物为金属材质,18%的外来物为橡胶材质。

发动机外来物损伤事件研究发现,飞机本身部件为发动机外来物损伤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部件主要是发动机反推组件、折流门及门组件销钉等,其占到了所有外来物的33%。另外,机场的建筑活动也是外来物的主要来源。冬季天气环境原因,机场内的外来物更易出现,主要是机场道面年久可能冻结,出现裂纹并最终破裂。大风天气,风会带来如沙子、纸屑、塑料袋等外来物品。

2.2.2 外来物位置。通过对收集的外来物尺寸、重量、类型、位置及每个外来物的图片分析研究发现,大约55%的外来物位机停放区域、30%的外来物位于滑行道、15%的外来物位于跑道。

2.3 外来物常见损伤

在航空业,外来物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问题,其中最多的就是飞机部件的损坏,按损伤大小可分为两类:小的损坏和大的损坏。小的损坏如飞机蒙皮表面凹坑,大的损坏如操作舵面故障、飞控系统卡阻、电气短路及发动机故障等。据统计,11%的外来物会导致飞机轮胎和发动机的损伤。这些损伤会直接或间接增加运行成本。

2.3.1 发动机损伤。飞机发动机极易吸入外来物。吸入的外砦锟赡芪软性、也可能为硬质,其形状、尺寸不尽相同。一旦与转子叶片、静子叶片和其他发动机部件撞击的话,会使部件强度降低,从而造成严重问题。另外,吸入的硬质物品会使发动机转子部件损伤,造成压气机前级振动和喘振。研究表明,外来物是发动机转动部件损伤的主要原因,一些严重的外来物损伤甚至造成了发动机的更换。

1999~2008年,某航空当局统计发现44%的鸟击损伤事件使得发动机内部、外部造成损伤,内部损伤由于无法通过肉眼发现,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燃气涡轮发动机叶片的外来物损伤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如下四类:(1)轻度损伤:只需进行叶片打磨;(2)中度损伤:单级压气机需更换叶片;(3)严重损伤:只需单级更换叶片;(4)重度损伤:除需更换叶片外,还需修理发动机其他受损部位。

2.3.2 轮胎损伤。飞机轮胎的损伤通常是由于外来物扎入。最坏可能导致爆胎,发生无法意料严重后果,甚至人员死亡。外来物还可能造成前起落架、主起落架胎面脱离,如果发生在起飞和着陆阶段,胎面脱离物会造成机身、机翼、发动机进气道、压气机等部位的损伤。

通常,外来物造成轮胎损伤有两种:一种是轮胎已能明显看见被外来物损伤需马上更换;另一种是外来物嵌入轮胎,但检查时不易发现,导致轮胎故障翻新。

2.3.3 机体损伤。最易被外来物损伤的部位包括机身、机头、雷达罩和风挡。机翼损伤会造成蒙皮凹坑或翼梁的严重故障,在许多外来物损伤案例中,这些损伤会导致飞机气动外形的改变,并使得飞机操纵困难和振动。

在一些案例中,外来物会穿过风挡并造成对飞行人员的伤害。大约13%的鸟击事件会导致风挡的严重损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飞机制造厂家加强了风挡的强度和耐久性。增压区域的外来物刺入会导致快速失压。座舱增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机组和旅客的安全和舒适,飞机高空失压会导致机组和旅客处于缺氧状态,从而导致气压伤和减压病等高空疾病。如果外来物击中机头雷达罩,还可能导致飞机雷达系统故障。

3 外来物损伤风险防控

外来物损伤风险的防控主要是为了降低机场及飞机维修区域外来物损伤的发生几率,预防外来物损伤的发生,提升航空安全水平。目前,绝大多数机场和航空营运人已经认识到外来物损伤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外来物损伤风险防控得以成功的关键是顶层管理者的支持。

外来物损伤风险防控可以通过建立程序,构建SMS安全管理体系来实现。系统风险防控体系能帮助建立风险防控目标,具备正确的态度及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外来物风险防控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3.1 建立外来物风险分区控制

3.1.1 外来物敏感区。外来物敏感区域基于维修和其他存在外来物风险的工作进行设计。但是,该区域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外来物风险。外来物敏感区域设计时应考虑两个重要风险因素,即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敏感区较少产生外来物,外来物风险不高,无需在该区域采取控制措施。

3.1.2 外来物识别区。尽管该区域外来物损伤飞机的风险较低,但仍需重视,因为损伤可能变得很严重且干扰飞行操纵,甚至造成维修人员的伤害。该区域分为两个部分:非作业区和作业区。在非作业区,无需进行标识,但在作业区,则需张贴提醒标识,所有工具都应根据其用途进行适当标记。在该区域,秩序保持和“离开前清理”规定应强制执行。

3.1.3 外来物控制区。该区域外来物损伤的风险非常大。其通常发生在飞机组装和主要部件连接操作过程。该区域必须以红色进行清晰标识并且在地面设置白色的条纹带,也可以采用隔离带和其他经批准的标记标识该区域。另外,秩序保持和“离开前清理”规定必须遵守,所有维修人员必须使用单位提供的工具。饮料、食物及电子香烟只能在指定区域使用。任何进入该区域人员都必须经过外来物检查或由专业人员陪同进入。区域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着装标准,严禁佩戴首饰。

3.1.4 外来物关键区。该区域涉及飞机发动机和其他重要部件的分解和组装,直接面对外来物损伤,因此可能造成飞机操纵性能的故障和恶化。在该区域,必须严格遵守“离开前清理”规定,除水以外,任何食物和饮料禁止带入。另外,防外来物的相应堵头、堵盖等应置于打开管路、电气插头、开口处。与控制区相同,所有出入点都应受控,并应有明确目视标识。私人工具禁止带入,丢失工具必须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3.2 提升外来物风险防控意识

外来物损伤防控的好坏与员工的认识、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为让员工更好地认识、理解外来物防控,应让相关要求在工作区域随处可见。典型的做法就是在工作区域通过宣传、可视设备等方式,让员工随时、随地认识到外来物的风险。

可视宣传的方式必须易读、易懂。在工作区域,可采用悬挂横幅和张贴海报的方式。横幅、海报设计时应具有创造性,以便吸引员工注意力。横幅在尺寸和信息上不尽相同,一般长期安装于机库或员工进出必经地,除了横幅,海报也可以让员工持续保持对FOD威胁的

警惕。

除了目视宣传,组织沟通也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外来物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外来物风险防控研讨,通告,案例研究,通过邮件、网站公布各类外来物风险防控信息等都是组织沟通的方式。另外,与其他机场、公司等分享外来物风险防控相关信息也是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

3.3 实施机场外来物风险防控措施

对机场、通航运营人及其他管理人员来说,建立外来物风险防控程序,采取风险防控措施非常重要。维修、飞机勤务及其他人员都应清楚外来物损伤的风险。外来物风险防控程序必须考虑到机场所有作业活动。

飞机维修过程中,所有备件,如螺帽、螺杆、垫片和保险丝都应恰当管控和处理。同样,修理过程使用的手持工具也应恰当的管理。所有维修工作结束后,上述所有物品都应仔细检查并放回原位。另外,他们还必须放入适当的工具箱以防丢失。为方便所有备件和工具控制,可以使用带嵌入槽式的工具放置托板以便定位并实施形迹化管理,同时还应使用检查清单。

大多数外来物发现于停机坪、勤务道面、行李区等,这些区域都进行过飞机勤务活动。为避免外来物造成的风险,机场必须配备专门清洁该类区域的人员,为减少行李区域外来物数量,行李每次装卸过程必须严格进行检查。另外,机场还需建立程序检查地面勤务设备以防其产生外来物。

机场其他外来物来源于沥青和混凝土道面的铺筑,为有效防范铺筑过程产生外来物,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外来物损伤风险的监管。在大风天气,如塑料、货物包装带等物品容易随风吹起,从而产生货物区的外来物风险。在货物区,可在适当区域通过设置隔离栏等方式防范外来物。

4 结语

尽管外来物防范措施并不能让机场和维修区域绝对消除外来物损伤风险,但其发生几率却可以得到有效降低。为有效识别重大外来物风险,应主动进行外来物风险评估。这些评估包括风险类型识别、风险应对、风险可能性及风险严重性评估等。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缓解、降低外来物风险等级,不断提高航空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ATSB 2010 ATSB Transport Safety Report(AustralianTransport Safety Bureau)[S].

[2] FAA 2010 Airport Foreign Object Debris(FOD)Management(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S].

[3] NASA 2010 FOD Prevention Program(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S].

第4篇

2012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行政村金融基础设施全覆盖,由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所主导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已经实现预期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农村支付服务的风险管理是确保整个系统正常运作的前提。在这方面,山东省的基本做法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鼓励创新与严控风险相协调,确保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创新

在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的原则,大力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农村需求推出诸如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等创新型支付服务产品,并要求其通过制定专门的风险防控制度措施、提高产品风险防控系数等方式,堵塞支付产品风险漏洞。省内3家涉农银行均就本行推出的创新型惠农支付产品制定了相应风险防控措施,实现了风险控制与产品创新的有机统一。

(二)完善硬件设施与提升软环境相统一,营造安全支付良好社会氛围

将农村支付服务硬件设施网络建设作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着力点,于2012年7月末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省71073个行政村金融基础设施全覆盖,为农民享受家门口式金融服务提供了条件。同时,高度重视支付软环境建设,通过每年组织大规模集中宣传、构建长效宣传机制等方式,提升宣传覆盖面和渗透率。相关调研显示,山东省农村非现金支付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农民安全用卡意识有所增强,农村安全支付软环境不断改善。

(三)日常巡检与技术监控相结合,严防重大支付服务风险发生

与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实现广泛覆盖相伴相生的是,农村支付服务风险点从县城到乡村扩散转变的趋势愈加明显,亟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支付风险监控机制。鉴于此,山东省上线运行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准确地理定位,并督促支持相关涉农机构通过建设POS交易监测系统等方式加强对相关支付风险信息的监测。同时,充分发挥现场巡检在监测处置支付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2012年组织开展了农村金融受理终端布设及风险防范情况大检查,督促相关机构提升日常巡检维护质量,确保受理终端的可用率和安全度。

(四)建章立制与执行评估相结合,确保风险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在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通过制度规范的方式提升支付服务供给安全度,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风险防控的意见》等制度文件,针对农村出现的苗头性支付风险问题,推出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初步构建起农村支付服务安全管理的制度框架。在完善制度体系的同时,着力推动措施“落地”,连续两年组织对农村支付风险防控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增强了相关机构落实风险防控规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未来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的可能风险环节

(一)随着助农取款业务量的日益增长,应重视利益补偿机制、安全防护措施等配套建设工作

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极大满足了农民日常金融服务需求,但服务点商户的可持续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存在个别商户因收益不能弥补其成本而降低服务质量,甚至违规额外收取手续费的情况。据测算,目前服务点商户办理一笔业务需要0.2元左右的通讯费、电费及相关人力成本,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手续费、收单机构补贴收入。根据相关规定,查询业务及受理本行卡业务均不得收费,加之助农取款服务机具多为系统内POS,商户手续费收入较少,仅靠收单行补助往往难以弥补其成本。因此,经济落后农村及超市类服务点商户业务开展积极性较高,而发达地区服务点商户积极性较差。

另外,部分兼营存取款业务的农信社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点的现金存取量过大,个别服务点年吸收存款甚至达到800万元,若缺乏相应的安防设施和安保人员,现金存放将存在较大风险。助农取款服务点与银行间的现金运送大多由经办员采用摩托车等简单交通工具独自携带,运送途中的丢失、被盗抢等潜在风险应予以关注。此外,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实现了对农村非柜面存款风险的有效控制,但仍存在个别商户采取延时入账或不入账等形式挪用农村存款人资金牟利的风险隐患,应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二)随着受理终端布放数量的不断增加,应重视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巡检维护力量

农村地区的POS机具布放主体主要是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农联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布放受理终端的行政村中有相当一部分远离城镇,交通极其不便,收单机构对其日常巡检维护远较城市费时、费力,部分终端的维护巡检成本甚至达到城市同等设备的2倍。为降低运营成本、解决巡检维护人员不足的难题,绝大多数收单机构已将部分或全部受理终端的巡检维护外包给第三方机构。若第三方机构不能很好地履行与收单机构签订的外包服务协议,例如不按协议约定开展巡检工作等,将难以保证受理终端的安全运行,也不利于及时发现、处置风险,容易造成受理终端被非法用于套现、洗钱等。因此,应重点加强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的管理。

(三)随着银行卡犯罪由城市向乡村的蔓延,应重视防范农村特有信任机制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

部分农民为方便记忆,在办理银行卡时往往不修改初始密码,修改后的密码也基本上是生日、重复数码等简单密码,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老年客户将密码直接写在银行卡上,并将银行卡和密码交予本村商户代为办理支付业务。农民之所以将银行卡甚至密码交给他人保管,是源于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左邻右舍间的信任传统,这种信任机制下的用卡行为存在极大风险隐患,极易被当下猖獗的银行卡犯罪分子瞄准实施犯罪。

(四)随着新兴电子支付产品的迅速普及,应重视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的安全结算意识

伴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消费产品以及网上购物在农村的推广普及,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非面对面电子支付服务逐渐走入农村。农民在享受电子支付快捷、价廉服务的同时,也必然需要应对电子支付所面临的网络病毒攻击、网络钓鱼等各种风险,而农村居民普遍对电子支付安全常识了解不多,其合法支付权益容易受到不法分子侵害。据有关调查显示,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对电信诈骗等新型诈骗方式的风险防范知识了解尚较为匮乏。

三、政策建议

加强农村支付服务风险管理应本着“农民利益无小事”和“把好事办好”的理念,及时堵塞风险漏洞,确保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成果安全地惠及民生。

(一)将加强收单外包服务管理作为提升农村支付服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抓手,严控受理终端风险

应强化收单机构金融受理终端的风险管理责任,对因机具管理不善引发风险的收单机构应作为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的重点对象,对检查出的问题予以严肃处理。进一步完善收单外包服务管理制度,细化对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的资质管理要求,明确界定其在巡检维护等方面的具体责任,对于巡检维护问题突出的收单外包机构予以通报,必要时要求收单机构暂停与其相关外包服务合作,形成对收单外包服务机构的强约束。督促收单机构切实执行人民银行有关金融受理终端巡检维护规定,充分利用特约商户交易监测系统功能,及时锁定涉嫌违规交易的金融受理终端;建立金融受理终端维护响应机制,合理限定单人维护受理终端台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终端及时定位处置,不断提升巡检维护质量。

(二)将改进助农取款服务作为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严防服务点风险

着力改进助农取款现金服务,要求相关收单机构对存款量大的行政村通过增设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等方式降低存款集中度,提高商户收到现金的缴存频率,降低商户现金持有量和持有时间;督促收单机构对业务量大的服务点配备必要的安防设备,采取上门押解现金方式控制现金在途风险。引导收单机构重点选择超市等与居民日常消费相关的商业机构作为服务点,依托服务点开展农户小额信贷创新等业务,由收单机构在信贷支持、服务佣金等方面予以适当补偿,引导其提升服务品质、降低道德风险,并适时清退服务质量不高、安全防护不到位的服务点商户。

(三)将完善联合防控作为农村支付服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未雨绸缪、及时开展

应充分发挥县域人民银行、银行业机构、公安机关打击农村支付结算犯罪的联动作用,加强风险信息共享和提示,着重打击针对农民的支付诈骗及借助非现金支付渠道开展非法金融活动的行为。督促县域银行加快对技防水平较高的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加强对新型支付产品的风险管控及银行柜员风控知识培训。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县支行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职能作用,主动维护农民合法支付权益,督促县域银行机构严格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报告支付风险事件,畅通客户投诉处置渠道,将客户的投诉落实解决在一线。

(四)将安全支付知识宣传作为农村支付服务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常抓不懈

继续将农民安全支付能力建设放在防控农村支付风险的重要位置,在充分借助各类媒介开展普及性宣传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展渗透性强的体验式宣传,将支付结算知识宣传作为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相关金融知识宣传的必选内容,着重加大对电信诈骗防范须知等支付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督促相关收单机构加强对金融受理终端使用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其设备操作技能,增强其风险防控和守规使用意识。

第5篇

关键要:物资采购;廉洁风险;防控措施

本文针对石油企业物资消耗种类多、专用性强、采购资金量大的客观实际,结合物资采购存在的廉洁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于有效防范物资廉洁风险,保证物资采购供应工作依法合规运行,确保采购物资质量,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企业物资采购廉洁风险面临的现状分析

(一)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的特殊性给物资采购廉洁风险防控带来了困难

石油企业的生产所需物资具有技术复杂、专用性较强,部分物资压力等级高、易燃、易爆等特点,因此对采购物资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要求比较高,部分物资通过公开采购的方式,易产生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串通,产生腐败问题,从而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问题,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石油企业的形象。

(二)高度集中统一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增大了物资采购廉洁风险管控难度

当前,石油企业普遍实行“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的物资采购运行模式,按照物资属性,实行分级采购,对于关键重要物资、资金量大的批量物资实施集中统一采购,一般物资、零星物资由使用单位自行采购。分级采购后,发挥了批量采购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采购资金,同时也应看到,增加了集中采购人员的权力,也相应增加了企业的物资采购廉洁风险。

(三)物资采购供求关系的变化给物资采购廉洁防控带来困难

目前,我国的物资供应市场绝大多数物资买方市场,采购人员变为供应商竞相拉拢腐蚀的对象。因而,物资采购业务人员中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相对比较突出。

二、石油企业物资采购存在的主要廉洁风险点

根据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现状,结合物资采购业务流程,梳理出物资采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廉洁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运行不规范带来的违规采购风险。(二)物资采购权利过于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权利滥用产生腐败问题的风险。(三)物资采购方式选择不合理,导致采购的物资质次价高,给石油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四)采购人员串通供应商,导致损公肥私的腐败问题带来的风险。(五)物资采购质量把关不严,导致采购物资质量不合格带来的安全事故风险。(六)物资采购监管制约机制不完善,诱发物资采购及管理人员行为失范的风险。

三、石油企业物资采购廉洁风险防控措施

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石油企业物资采购廉洁风险防控应坚持以合规合法采购为核心,不断加强物资采购廉洁防控体系建设,明确物资采购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规范物资采购业务流程,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物资采购监督、制约运行机制,有效地防范物资采购廉洁风险。

(一)完善物资采购防控制约机制,防范违规采购风险

建立物资采购防控制约机制。石油企业物资采购应实行“管采分离、采办分离、分级采购、专业部门参与把关、审计部门参与过程监督”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物资采购运行机制。企业管理部门负责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监督管理工作;物资采购部门负责集中物资采购工作;专业技术部门负责集中采购物资的技术审查;审计、监察部门负责集中采购过程的监督,从而建立起职责清晰、相互制约的风险防控运行机制。

(二)梳理业务流程,加强关键环节风险防控

持续推进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根据物资采购业务实际,梳理物资采购流程和权力清单,从物资采购计划编制及审批、采购方案制定及审批、采购实施(招标、商谈)、物资采购结果的编制及审批、入库验收(检验)、仓储、供应、使用、质量反馈、责任追究全过程进行梳理,理清工作流程,查找风险点,针对工作流程中确定的风险点,进一步完善《物资管理业务内控与风险管理手册》,通过过程控制,有效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实行分级采购管理,避免权利滥用产生腐败问题

1、分级采购,避免权利过于集中。石油企业对物资采购实行目录管理,进行分级采购:对于集团石油企业一级物资,由各使用单位严格按照集团石油企业采购结果执行,通过《中国石油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目录点击采购;对于采购资金量大的大宗物资、在石油企业范围内能形成批量的通用物资以及涉及安全的一级以外的其他物资,列入石油企业“三集中”二级采购物资目录,由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部集中组织采购,各单位严格按照川庆石油企业采购结果执行,实行目录式采购;对于采购资金量小和采购品种繁杂、不能形成批量的一级和二级目录外的零星物资,列入授权采购物资,由各单位自行组织采购。物资管理部日常加强对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避免各单位越权采购。2、“三集中”采购物资实行专家会审制,进行集体决策,避免个别人员人为因素影响采购结果。石油企业集中采购物资先由使用单位对拟采购物资的技术要求、供应商资质要求和采用的采购方式等提出建议意见,然后由石油企业机关专业处室以及法律、财务、质量等处室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对采购方式、供应商资质、技术要求、评分办法及评分标准、入围供应商确定的原则等进行评审,作为制定采购方案和招标方案的依据,通过集体决策,避免因个人决策权利过于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权利滥用产生腐败问题的风险,保证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结果的公平性。3、严格采购方案审查把关,避免采购方式不合理带来的风险。机关专业处室共同参与物资技术方案、采购方案和招标方案审查把关,从而保证采购方案的合理性。

(四)推行公开招标,实行“阳光”采购

1、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大力推行公开招标。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物资采购原则上采用目录式采购和招标采购方式。不满足目录式采购和招标条件的可选用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谈判采购等方式”;在实际采购工作中,对于满足招标条件的物资,尽量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对于采购批量超过100万元,不能实行招标采购的,对拟采购物资的名称、金额、采取的采购方式、选择的供应商以及不能招标的理由等信息在《中国石油招投标网》和《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申报《可不招标审批》,经石油企业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申报非招标采购方案。2、成立专业招标机构,实行专业化运作,实现“阳光”采购。石油企业成立招标中心,负责石油企业集中采购物资的招标工作。3、加强对招标方案和招标文件审查,提高招标工作质量。对“三集中”物资招标方案和招标文件实行“会审制”,提高招标方案和招标文件质量,确保招标结果公平、合理。4、合理组建评标委员会,保证评标结果公平合理。注重评标委员会的组建,通过石油企业评标专家库随机抽取评委,并对评委采取保密措施,在招标前一天抽取评委,防止评委与供应商串通,避免暗箱操作、泄漏标底等违规行为。

(五)深化廉洁风险防控,推进物资采购“阳光”建设

1、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国石油集团石油企业、川庆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实施石油企业“三集中”物资采购,确保物资采购规范运行。2、加大公开招标力度。凡具备公开招标条件的物资,全部进行公开招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实现“阳光、透明”采购,确保满足招标条件的物资招标率达到100%。3、推行网上采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逐步通过《中国石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网上招标,减少与供应商直接见面机会,防止暗箱操作。4、实施集中采购。坚持推进物资“三集中”采购,充分发挥批量采购优势,努力降低采购成本。

(六)加强采购、采购管理人员管理,避免腐败问题带来的风险

1、注重采购人员的配备。在《物资管理业务内控与风险管理手册》中,明确了物资管理部各岗位人员的学历、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及经验、综合素质等要求,同时,选择有责任感、政治素质强、党性强、纪律性强的人员,配备到物资采购及采购管理岗位;对于招标中心人员的配备尽量取得招标师资格的人员中选聘。2、加强采购人员的日常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一是加强物资采购人员业务知识和采购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二是要求物资采购人员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三是日常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廉洁自律教育,培养物资采购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避免物资采购人员腐败问题带来的风险。3、实行轮岗制。定期对关键岗位采购人员进行岗位轮换,避免采购人员长期在同一业务岗位上经常与供应商交往而发生腐败问题。

(七)严格把好物资采购质量把关,避免不合格物资带来的安全事故风险

1、严格把好选商入口关。对于石油专用物资,在选择供应商时,要求须具备中石油物资采购准入资质;对于部分技术性强,质量、安全要求高的石油专用物资还需具备技术准入、质量认可、HSE准入资质。2、专业技术部门把好采购物资技术关。物资采购前,根据物资专业属性,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由专业技术对物资标准、技术要求进行审查。3、合同中明确质量条款。签订物资采购合同时,明确采购物资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以及发生质量问题的处理措施。4、加强采购物资质量抽查。石油企业每季度开展物资质量抽检,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物资,立即停止采购,及时做好退货处理,并暂停供应商的交易资格。

(八)建立完善的物资采购监管制约机制,避免物资采购及管理人员行为失范的风险

1、为保证物资采购过程规范运行,避免不合规现象发生。在物资招标、商谈采购全过程派专人进行现场监督,保证采购过程公平、公正。2、公开招标信息,增强透明度。对公开招标项目,在《中国石油招标投标网》和《中国招标投标网》同时招标公告,向社会公开招标信息,畅通潜在供应商参与投标的渠道,并对招标结果在这两个网络进行公示,接受供应商和相关人员的监督,若供应商对招标结果提出异议或投诉,进行合理的处理,并以此为契机,及时整改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九)落实责任追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发生

1、畅通物资采购廉洁举报渠道。以实名或者匿名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反映物资采购、管理方面的不廉洁行为和事件,打造物资采购管理廉洁风险防控阵地。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腐败问题,逐级追溯问责,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严格处理。

四、结论与建议

石油企业物资采购工作,通过构建物资采购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明确物资采购各岗位人员职责,抓好物资采购关键环节的廉洁风险防控,加强对物资采购工作的检查考核,有效地防范物资采购廉洁风险,营造良好的物资采购廉洁从业环境,从而形成石油企业物资采购人员“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格局。

参考文献

[1]胡玉敏;同步防控执法和廉政风险的探索[J];中国监察;2009年18期.

[2]石见元;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工作的规范完善[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3]葛平;项目审批环节廉政风险分析及治理[J];中国监察;2010年04期.

[4]谢一帆;关于廉政风险管理的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祝鹏飞;试析“岗位廉政风险教育”的理念[J];中国监察;2010年10期.

第6篇

铁路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做好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工作对于确保铁路货物运输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推行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管理,对于推进铁路集装箱运输事业科学、安全、健康发展的意义重大。中铁集装箱北京分公司是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18个分公司之一,分公司下辖大红门直属办理站,安全风险管理重点是确保大红门办理站和管内集装箱运输安全。按照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分公司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基础建设,强化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防控,狠抓安全风险应急处置,以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因此,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对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等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1.风险管理及其在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应用

1.1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指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用定量模型可以表示为: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程度。风险管理是指为了降低风险可能导致的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所进行的风险因子识别、危险源分析、隐患判别、风险评价、制定并实施相应风险对策与措施的全过程。从宏观角度而言,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人、物和环境,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系统;从微观角度而言,风险管理的对象是指风险因子、危险源、隐患和事故。目前,风险管理的三大主要应用领域为财务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以及安全风险管理[1]。

1.2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应用

安全风险是铁路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风险之一,对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影响。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可以理解为铁路集装箱运输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安全风险,其内容主要是人身的伤害程度或概率,安全风险管理以能满足可忍受人身最低伤害程度,并以考虑资源在提升安全质量方面的经济效率为基础[2]。

在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中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就是要结合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工作实际,通过安全风险识别、风险研判和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驾驭风险、监控风险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和消除风险,形成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对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控制等要素的重点管控。(1)安全风险识别。对系统中尚未发生的、潜在的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连续的识别,并加以归类,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安全风险指标。(2)安全风险评价。按照制定的安全风险指标,对系统中存在的各个风险因素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以及对其接受程度等进行相关评价和估计,作为进行后续风险控制的基础。(3)安全风险控制。在对安全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从管理制度、安全措施、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掌控安全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控制在推行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是基础,风险控制是核心。首先,要结合工作实际,科学确定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点;其次,围绕安全风险点,做好风险研判,制定详细的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和办法;最后,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安全风险处置,最大限度减少人身和财产损失[3]。从铁路安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得出,只有尊重铁路安全生产规律,确立安全风险管理新思路,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从而实现铁路运输安全的长治久安。

2.加强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以中铁集装箱北京分公司为例)

2.1夯实安全风险管理基础

(1)狠抓安全责任落实

针对干部职工安全责任意识不强、规章制度落实不细、工作作风不扎实、制度执行不彻底等问题,结合安全风险防控点,制定下发《管理干部安全检查制度》,对检查时间、检查内容以及签认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抓好落实的同时,强化检查过程的考核,以干部作风的转变带动职工标准化作业的严格落实。安全管理人员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第一时间掌握现场作业情况,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形成从分公司到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链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部作业环节的不间断监控,形成自觉遵章守纪、严格落实作业标准、认真整改安全问题的良好风气,实现安全管理由下发文件和检查模式向现场管理过程控制模式的转变,体现安全管理的“实”字。

(2)坚持安全关口前移

将分公司安全监察室日常办公地点前移到大红门办理站,全面加强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的过程控制,通过安全管理重心前移,安全管理干部随时掌握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指导办理站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标准和关键作业的现场盯控,为做好安全风险防范控制打下坚实基础。大红门办理站货装部门专业管理人员办公地点也相应前移到外勤办公区,全面盯控各工种、各岗位、各作业环节的作业制度、作业标准落实情况,实现安全风险全覆盖控制。

(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按照“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分工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办法、考核制度和作业流程、作业标准,把风险责任和控制措施落到各工种、各岗位,分层次控制安全风险。建立安全管理日常检查和定期分析制度,加大现场检查力度,随时了解掌握日常安全生产中关键时间和重点部位作业标准和作业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针对办理站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基础性、反复发生的惯患问题,及时组织分析,深刻剖析原因,狠抓落实,确保不留死角。按照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举一反三,努力寻找安全管理的规律性和倾向性,从制度和作业标准落实上消除安全隐患。

2.2强化安全风险过程控制

安全风险过程控制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构建安全风险常态监督和过程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根据铁路集装箱运输作业性质和流程,结合北京分公司安全管理实际,将安全风险划分为人身安全、作业安全、装备安全、货物安全、消防安全、施工安全、交通安全等7项内容。将每一项内容进一步细分,确定了人身安全防护、作业标准落实、集装箱质量检查、机械设备运用及维修、现场作业过程监控、箱内货物品类安检及装载质量检查、集平车装卸车质量检查、敞车装载超偏载监控、消防隐患防范、场站施工安全监管、交通安全教育等11项安全风险点。对每一项安全风险点,细化制定了防控措施,明确责任人员和责任部门,确保防控到位。

(1)加强作业安全防控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作业流程。围绕承运检查、“三品”查堵、装载加固和现场作业等关键环节,充分利用现有视频监控系统,指定专人全方位监控各项作业过程;装卸火车作业时值班干部带班指导,严格落实《集装箱作业标准(试行)》,对违章蛮干、擅离职守等严重“两违”行为坚决制止;严格执行安全作业“三控”制度,确保作业制度的落实,各项作业过程安全有序可控。要严格落实逐级安全责任,严格进行装车后三级签认,杜绝掉箱、箱门开放、重箱当空箱装运导致的严重偏重情况的发生;双层集装箱运输必须严格执行《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集装箱运输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双层集装箱连接锁具的使用管理应符合公司下发的《双层集装箱连接锁具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的要求,损坏和技术状态不良的连接锁具不得上箱使用。

(2)强化人身安全防控

吸取公司系统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正面吊作业造成作业人员死亡的教训,针对大红门办理站装卸设备均为正面吊的特点,而正面吊作业和敞车清理作业是最易造成人身伤亡的安全风险点情况,强化过程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重点对正面吊司机和清扫、防护人员进行宣传与教育,清理敞车必须白天挂标牌、夜间贴挂闪光报警器,确保正面吊作业的人身安全。

(3)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贯彻落实公司《机械设备管理办法》,突出设备春检和冬季作业等设备安全风险卡控关键点,加强设备的管、用、修工作,重点对大红门办理站场站设施、特种设备、衡器、信息设备进行全面隐患排查,特别对正面吊装卸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全可控。

(4)突出排查火灾隐患

突出冬春火灾易发高发期的消防安全风险防范点,对大红门办理站防火关键处和重点部位消防措施落实以及消防器材的配备及状况进行检查,确保各类消防器材设施配备充足有效,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

第7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安全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

确保环境安全是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是环保部门的重要职责。我市经济结构偏重,石墨、电镀、化工、泡菜加工、机械制造等企业较多,水源地及河流分布较广,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环境监管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一旦出现环境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局的环境执法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监管压力大、防控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因此,各站室、各环保所一定要提高重视,切实增强做好环境安全监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执行各级部门和局党组的部署,坚决遏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为确保全市环境安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切实加强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

1、根据我局的职能设置和工作实际情况,成立环境安全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和实际工作需要,经局党组研究,成立市环境保护局环境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负责组织开展环境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应急办设在环境监察大队。

主任:

副主任:

工作人员:

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1)应急办属局应急处置统一指挥部门,各站室、各环保所在应急办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职责承担相应的应急处置任务。

(2)应急办负责全局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的方案制定、职责分解、协调指导、组织处置、应急演练等日常工作。

(3)落实“辖区负责”责任,各环保所在应急办的统一指挥下,具体承担辖区环境安全应急事件的现场处置、情况报告以及风险源日常监管等任务。

三、落实六项制度,确保工作实际成效

从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局实施“六项制度”,以此推进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的纵深开展。

1、新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

所有新、扩、改建设项目,必须在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设置环境风险评价的专题章节,分别对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源识别、环境风险预测、选址及敏感目标、防范措施等如实做出评价,提出科学可行的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上述内容要形成文字材料连同电子版定期上报局应急办,作为应急办开展风险源监察的依据。

凡未按规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或者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落实不到位的,不予通过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凡涉及风险源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站应邀请应急办人员参加并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把关。

环境风险评价要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责任领导及人员:

2、环境风险源监察制度

本《意见》所指风险源为:经过审批科把关,所有涉及环境风险的新、扩、改建设项目;局长办公会确定的45个重点预警监测点位;可能涉及环境风险的企事业单位等。

建设项目的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纳入环境监察大队和环保所日常监管的重点内容,并健全风险源日常检查记录。各环保所对辖区内的风险源实施“辖区监管”;应急办负责对全市的的风险源实施不定期抽查。

对所有未批先建、未验收即投产的项目以及经检查达不到要求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预期未整改的要依法从严处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或属于“十六”土(小)企业,环境监察大队和环保所要及时上报应急办,报请局长办公会研究后建议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关闭取缔。

责任领导及人员:

3、环境风险源动态档案管理制度

2012年4月底之前,环境监察大队和各环保所要按照监管分工,在督促企业开展环境风险隐患自查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所管企业和所辖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对排查中发现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风险源单位,要实施限期整改,责成风险源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补做环境风险评价。风险源单位要按照评估审查意见,限期完善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审查机构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准予正常生产。对于逾期不能完善或验收不合格的实行限产或停产治理;对于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且选址不当的已建项目,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后向市政府提出结构调整或搬迁建议。

对于上述工作情况,环境监察大队和各环保所要分别建立每家企业的专门档案,于2012年5月底前上报局应急办,并于每年12月30日前将档案更新情况报局应急办备案。

责任领导及人员:

4、环境安全预警监测制度

根据市的实际情况,设置45个风险源预警监测点位(包括30家重点单位、2家污水处理厂、4条重点河流、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7个水库)。增加风险源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实行定期监测制度,每旬进行一次全监测,每天对特征污染物进行一次监测,监测结果实行定期报告和不定期快报。

环境监察大队和各环保所要分别要求各风险源单位针对风险源特征污染物,对车间排放口和总排污口每班进行一次监测;要求各污水处理厂针对风险源特征污染物,对进水口每天进行一次监测。

责任领导及人员:

5、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

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是提高预防能力。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源监察、企业自查、辖区排查、预警监测等措施,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防患于未然;局应急办要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风险源特征污染物通知单,逐步完善在线监测设备,针对剧毒物质实施自动监测,切实提高预警和反应能力。二是提高监测能力。监测站要切实执行好预警监测制度,结合自身建设实际,尽快提高风险源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能力,特别是具备剧毒物质的全监测能力,为环境安全防控提供可靠依据。三是提高反应能力。办公室要加强考核,强化值班人员的责任心,值班局长、应急办组成人员、办公室和12369值班电话要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遇有应急情况必须在接到通知后30分钟内集结完毕并赶赴现场。四是提高处置能力。局应急办每年组织开展2-3次应急演练或应急拉动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应急知识培训;加强环境安全应急技术和物资储存管理工作,建立专家库、材料和物资库,提高环境应急科学决策和处置水平。

切实落实报告制度。办公室负责环境应急事件的对外、对上报告。在接到风险源单位、环境监察大队、环保所关于剧毒物质超标的报告后,应当在2个小时内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接到关于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负责与现场处置负责人联系沟通,掌握事件发生和进展情况,报请局主要负责人审查后,在1个小时内向市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报告;发生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可越级上报。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责任领导及人员:

6、突发事件新闻制度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环境污染事件典型案例的警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风险源单位的环境安全意识和环保自律意识;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应急常识,增强公众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建立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制度,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责任领导及人员:

第8篇

摘要:当前银行卡发展进程加快,银行卡使用中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上升,如银行卡窃取、欺诈、盗用及冒用等等,严重阻碍了银行卡业务健康发展。本文从银行卡冒用的相关背景出发,分析了导致银行卡冒用风险的形成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银行卡 冒用风险 防控措施

一、前言

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卡业务在不断发展繁荣的同时,所要面临的风险的种类以及程度也在不断上升。长期以来,银行卡的遗失、盗用、冒用等各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导致银行卡出现冒用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银行卡一旦出现冒用情况时,往往会影响到银行卡用户的经济效益,并且致商业银行处于相当不利的处境中[1]。因此,必须重视对银行卡冒用风险的管理与防控工作,以增强银行卡的使用安全性。

 

二、银行卡冒用风险的相关背景介绍

银行卡的冒用情况,通常是指持卡人的银行卡被他人所持有且使用,包括持卡人在知晓情况下(包括了事后知晓)和不知晓情况下这两类。且前者一般是指借用及亲朋好友擅自使用,后者则主要是指被盗、遗失及被抢等形式,这些构成了银行卡冒用情况主要表现形式。

 

同时,银行卡冒用一般是以非法套现等方式出现,并且在冒用以后进行举证的难度比较大,冒用责任的认定缺乏相应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基础,导致银行卡冒用风险不容小觑。而且从实际审判结果中可以发现,法官通常会偏重于维护银行卡持卡人利益,而将举证的责任都加诸于银行身上,当银行无法进行举证时,判决倾向于由银行与特约商户来承担相应的冒用责任。因此,当发生银行卡冒用情况时,往往会给银行带来较大损失。所以,银行需要不断提升银行卡冒用风险的防控水平,以将银行卡冒用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导致银行卡冒用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持卡人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营业网点相关设备一般存在操作台较大、密码键盘的外露以及一米安全黄线的形同虚设等现象,从而导致银行卡的冒用分子可以很轻易地拉近和持卡人的接触范围。银行卡冒用分子通常采取窥视与观察银行卡持卡人输入密码手势等方式轻易获取持卡人操作密码,从而银行卡冒用分子进行银行卡伪造或变造等犯罪活动,提供了便捷条件。

 

从银行卡持卡人自身来说,持卡人经常在排队存取款时没有按照相关顺序进行,取完款后,随意丢弃存取款的凭证,并且在进行银行卡密码设置与输入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防旁人的偷窥,甚至存在银行卡与身份证都在身上,即使他人知道了银行卡卡号与密码也无法取现的观点,这些都为银行卡的冒用分子进行卡号窃取以及密码窃取等犯罪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设备故障因素分析

银行卡使用设备由于自身技术缺陷,容易造成的持卡人私人信息的泄露等风险。在使用银行卡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相关设备的故障或软件缺陷、通讯线路的中断等问题,导致持卡人无法和银行取得及时联系,并且无法进行有效地挂失。这些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增大了银行卡冒用的风险水平。

 

(三)银行卡自身的技术缺陷因素分析

当前,银行卡大多存在科技含量较低以及高科技的犯罪活动日益突等问题。同时银行卡制造所需要的磁卡读写器和程序盘可以很轻易的市场上购买到,若再配上计算机设备,就可以轻易的进行读卡及写卡、密码输入等操作,以此获取与更改银行卡的磁条信息,并轻易的进行银行卡的伪造与变造活动。此外,当前银行卡冒用团伙,经常采取在atm机上进行高科技设备的非法安装等手段,盗取持卡人的银行卡资料,或者欺骗银行卡持卡人,从而窃取持卡人的账户资金[2]。

 

四、完善银行卡冒用风险的防控措施分析

(一)提高银行卡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银行卡冒用既给银行造成了巨额损失,同时也给持卡人造成损失与不便。而银行卡冒用情况的产生,大多是和持卡人自身行为相关,如银行卡的丢失与被盗,以及个人信息的被盗。因此,持卡人应当树立正确分银行卡冒用风险管理意识,做好银行卡冒用风险防范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妥善报管好个人资料,不要将身份证等信息随意泄露给他人知道。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银行卡的冒用风险发生。

 

对此,银行应当做好持卡人的风险管理以及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可采取网络、营业网点以及宣传册、告示、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来警示银行卡持卡人,提高银行卡持卡人风险防控意识。

 

(二)完善银行卡风险防控技术手段

应当积极采用各类风险防控技术,以保障银行卡信息安全,积极引用国外先进技术手段与风险防控理念,降低银行卡的冒用风险。首先,应当加快对atm机与pos机的改造进程,促进技术更新换代。同时,要将银行卡的磁条卡改换成芯片卡,并及时完善芯片卡使用与管理标准{3]。在进行atm机与pos机的改造工作时,可以考虑增加英文字符与特定字符等进行密码设置,通过持卡人的自由选择来设定6到12位的密码。

 

此外,还应当加强atm机与pos机的外围和按键遮护等方面的设计工作,充分考虑通过持卡人的身体来进行自然遮护,并且在外围上增设相关安全线与防护栏设施,从而促使银行卡冒用分子密码破译以及从旁偷窥与记忆密码难度上升。

 

最后,可以考虑在atm机与pos机设备旁边增设相关碎纸机,或者直接增加atm机的碎纸功能,以方便持卡人在当场进行相关书面操作凭证的销毁工作,最终提高银行卡的冒用风险防控水平。

 

五、结语

纵观全文,可以发现,银行卡冒用风险不仅给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转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还给持卡人以及银行都带来巨大损失,这也是制约银行卡市场健康长远发展的主要障碍。并且随着当前银行卡事业的发展进程加快,在大力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时,所面临的银行卡冒用风险种类以及范围都在日渐增加。因此,为了维护一个更好的银行卡市场运行于管理秩序,保护各当事人合法经济权益,有必要完善银行卡冒用风险的管理与防范体制。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企业 法律风险 防控 误区 新关注点

企业法律风险通常是指法律和法律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后果的可能性。企业的法律风险从纵向讲,一方面与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企业自身规章制度的遵守和实施自上而下相衔接,另一方面,贯穿于企业设立、经营、管理、重组、终止的全过程。从横向讲,一方面与外部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相互关联,另一方面,与企业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相互交叉,一定条件下互为转化。防控法律风险是企业对法律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在思想、组织、人才、技术、制度等各个层面上全面系统的科学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企业法律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随着《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企业治理结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一些大型企业对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企业风险的防控体系建设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当今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及企业自身运营状况的变化越来越快,情况越来越复杂,企业法律风险存在条件、表现的形式、负面后果的程度也变得更加复杂,这就需要企业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举措,更加审慎地探索和实践防控法律风险这一课题。

一、防控法律风险的几个误区

1、只要自己守法、守约就能防控法律风险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比较注重教育企业自身要学法、守法、守约,认为只要自身守法守约了,就没有法律风险了。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法律不断颁布,各交易主体的守法、守约、诚信程度参差不齐,这就增加了来自外部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法律环境变化,不特定相关方的违法、违约、侵权等,所以防控法律风险仅凭“洁身自好”是不够的,应当内外兼治。

2、中小企业条件有限,难以防控法律风险

中小企业不像规模企业,有比较完备的组织架构并能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来防控法律风险,所以,一些企业认为自己规模不大,遭遇风险的几率相对较小,防控法律风险的主客观条件有限,有限的资金搞防控法律风险,不如去做广告,故防控不必为之,无力为之。其实,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进入的行业大多是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他们不仅要与同行业的其他中小企业竞争,还面临着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相对成熟的大型企业的挤压。所以风险的有无、大小,并不一定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观念、制度、措施不到位,小企业同样会遭遇大风险。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同样可以针对自身特点采取投入较小、操作方便、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等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控风险能力,如对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重要合同等除了作出合理的商业判断外,还可聘请律师等专业人士对该经营活动进行法律风险论证,对合同条款提出法律意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多咨询、多学习、勤探索,只要意识和措施到位,中小企业同样能防控法律风险。

3、只要和主要客户搞好关系就能避免法律风险

现代企业都是市场经济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企业与上下游的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一些企业只注重与上下游客户搞关系,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关系经济,没有必要为防控法律风险而劳神费力,故特别专注于对与之配套的大型企业、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等能为自己获得重大利益的企业领导、对接部门的负责人的“感情投入”,如请客送礼、利益输送、关联交易乃至违法行贿,这种非正当及违法手段本身就存在重大法律风险。而通过非正当及违法手段维系的关系,往往又容易因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付款结算、售后服务等问题引发法律纠纷乃至引发犯罪。一案爆发倒掉一批人、毁掉一批企业的惨景时有发生。

4、遇险止步、涉险撤步就能防控法律风险

当前市场环境、法律环境都比较复杂,企业要生存发展,要转型升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面对风险,一些企业采取消极回避、止步不前的犹豫态度,从而不仅没有防控风险,反而阻碍了企业发展,其实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对于有准备者风险是可以化解或减小的。面对风险,我们应当依照法律和事实科学评判,在区分风险的性质、大小、轻重缓急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不轻言止步或退步,敢于在危机中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除了那些违反法律和合同的风险不能冒,对法律没有禁止的、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而对企业自身有利的,要敢于创造条件化解风险,使企业免受损害。

5、只要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出具报告就能防控法律风险

最近发生了这样一起案件。经一家全国著名的企业协会介绍并牵头,由五家企业向江苏某金属材料公司以股权转让的方式进行战略投资,投资金额共计5000万元人民币,投资前先后由两家为业界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和一家国内著名律师事务所分别出具了财务、法律尽职调查报告,报告认为该被投资的目标公司经营状况、资产状况均良好,预计年利润达1.5亿元左右,2012年下半年可在境外上市。但当投资款陆续支付到位,投资者翘首以盼目标公司上市喜讯时,该目标公司因严重拖欠银行等债务已资不抵债而东窗事发,其全部资产被法院查封,全体投资者的投资过程前后历时仅数月,其全部投资打了水漂。这起事件警示企业:第一,专业机构出具报告依据的法律和事实不一定全面、真实、有效;第二,专业人员的工作也有可能疏漏;第三,对重大经营决策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出具意见、报告一般意义上讲虽是提防法律风险的措施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不必质疑的、绝对可靠的保证;第四,聘请专业机构时,应当在聘请合同中明确专业机构的法律责任,过错赔偿责任。

6、只要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按制度走流程,就能防控法律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是规范企业、防控法律风险的基础条件之一,但认为只要公司的决策、经营管理、监督三权分立、重大事项按制度走流程就可以规避法律风险,这种想法是危险的:一是公司制度框架的建立,不等于有效运转,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二是防控法律风险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有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就万事大吉了,防控法律风险需要观念、立法、执法、制度、各岗位的责任、科学方法等各个层面上的配合协调;三是按制度走流程,如果没有每个流程上的执行者高度的责任感、熟练的专业能力,那么,即便有了公司治理结构,订立了规章制度,走了层层签字画押的流程,也是徒有形式。

二、当前防控法律风险几个新的关注点

1、国际市场变化,企业防控法律风险面临新挑战

(1)跨国经营风险大、代价高。近年来,我国企业以对外投资、基础设施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方式探索走出去的跨国经营战略,由于不熟悉外部法律环境,缺乏实践经验,所以面临风险大、代价高的处境。有的大型承包工程和大批劳务输出因所在国政局变化被迫停建和撤离。如利比亚大撤离事件、中电集团投资的中缅合作水电项目被搁置事件。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达950.5亿元,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在海外投资设立约18000家企业,其中三分之一已告失败。

(2)“两反一保”的风险持续增加。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不断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的调查和争端。据商务部网站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9月10日至14日就发生了“欧盟对华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欧盟决定继续对华文件夹金属件征收反倾销税”、“阿根廷对中国进口单相交流发电机征收反倾销税”、“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我输美纯镁反倾销日落复审仲裁(认定我征收反倾销税再延长5年)”等四起案件,与反倾销反补贴相比,“特保”措施的门槛低、弹性大、易实施,只要进口国认为来自中国的产品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即可能启动“特保”措施,对我出口产品采取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这种商业风险最终会转化为法律风险,有些案件已成为法律纠纷进入争端处理机制。

(3)外贸应收款凸现。违约率提高导致国内出口企业的货款被“国外老赖”拖欠,乃至无法收回。此类事件有的已从经营风险转化为法律纠纷。导致上述法律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国际政治形势变化,有些国家地区政局动荡,无法保障跨国经营的正常开展;二是国际市场变化,一些国家地区经济不景气,市场消费能力和进口方的偿付能力持续下降;三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规则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尚有差距,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特保”、反倾销等规则随意挑起的争端,思想准备不充分;四是对交易合作对方国家地区的法律环境了解不充分,防范不及时;五是对交易合作对方企业的诚信度及履约能力不能充分掌握,有的企业又不事先采用“信保”等措施;六是在防控风险方面对交易合作合同等法律文本的订立和履行不到位。

2、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转型,企业防控法律风险面临新的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相当程度上是依赖“透支资源”、“透支环境”、“人口红利”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已成为关系全局的战略选择,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将使得企业压力加重,法律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级政府执行国家对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调控,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相关行业投资放缓、交易量减少,有的企业被迫转行乃至关闭;第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制约了地方投融资能力,使得相关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第三,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出新要求,制约了粗放型增长,使得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第四,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了经济增长成本,将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亏损增加。

3、新的商业模式和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防控法律风险面临新的课题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商业模式竞争力日趋下降,而商业模式的创新已成为新世纪企业生存、发展和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核心关键。在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有效防控法律风险,这是企业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1)商业模式的创新之路是企业防控法律风险的探索之路。企业尝试和实践新的商业模式,本身就需要反复实践和探索,有探索就有风险。新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交易方式、盈利方式等新商业模式下各个环节的运营将伴随着与市场环境不协调、与上下交易链不衔接、与企业自身能力不匹配、与客户资源不融合而产生新的法律风险,所以,商业模式创新之路不是平坦之路,而是风险之路,企业防控法律风险,应贯穿于商业模式设计、论证、运营、控制的全过程。

(2)新的商业模式伴随着新的违规违法风险。法律法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立法立规的步伐也在加快。近年来,我国在跨国经营、资本运作、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仓储物流、连锁经营、著作权、商标、专利的保护、公司企业犯罪等领域陆续颁布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而新法新规的颁布实施,一方面维护了新的商业模式健康运营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企业遵规守法的不平衡性和不适应性,而产生了新的违规违法风险。有的因不认真学习而盲目违规导致纠纷发生、有的因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新规而遭受处罚、有的明知违规而轻信能逃避制裁而造成损害、有的严重违法而构成犯罪。所以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企业应具有防控新的违规违法风险的警觉和措施。

(3)新的商业模式下企业法律风险的新特点。第一,风险类别更具新颖性,除了前述的跨国经营失败率高,“两反一保”凸现等新的涉外风险外,电子商务中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广告误导或滥用等都会产生新类型的风险和纠纷;第二,新商业模式下的企业在新技术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运营,其法律风险更具技术含量,如我国每年受理了3万多起知识产权案件,其中四分之一为以网络为载体的著作权侵权纠纷;第三,立法立规的进程滞后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得许多新的商业模式运营在法律不健全的轨道上,导致企业在对商业模式的战略规划、个性设计、实施经营时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具不确定性;第四,新的商业模式使企业面对的市场和各交易主体更复杂、消费群体更广泛,所以法律风险一旦转化为纠纷或其他负面后果,其危害性就更大。如大型品牌企业的一个连锁店出问题,会影响到整个品牌企业的生存发展。

三、当前企业防控法律风险的几点建议

防控法律风险也应与时俱进,面对当下和今后的内外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要不断转变观念、方法和策略,增强信心,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防控法律风险的实际效果。

1、意识上从要我防向我要防转变

企业防控法律风险贵在自觉性和主动性。当前,要我防的被动消极意识在一些企业和员工中仍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法律规定了公司设立条件、治理架构等,若没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申报材料就无法通过注册、登记;国企受上级文件规定制约,若不做一些表面文章就无法应对上级检查;民企或外企的管理者和员工听老板话,按老板指令办就能保住饭碗。所以企业要通过教育培训、制规定责、考核奖惩等综合治理的方法使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从消极被动的要我防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防。

2、方法上从学习借鉴向自主创新转变

企业作为市场中的单一个体,因其所处行业、产品和服务,采用的商业模式、运营过程中与相关主体的构成的法律关系、面临的内外法律环境等因素,与其他企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差异。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在消化吸收外部经验为我所用过程中逐步转变为自主创新,使企业防控法律风险的方法更贴近当下形势、更符合市场规律、更适合企业发展战略、更能适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每一重大决策的实际。这是企业防控法律风险需要不断思考的。

3、防控法律风险“信心比黄金更贵重”

风险处处在,时时在,经营企业就是经营风险,当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防控法律风险“信心比黄金更贵重”。信心来自于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论上的清醒自觉,对复杂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手中有管理风险的“金刚钻”。

(1)要有敢于直面风险的信心。防控法律风险,要像人类面对困难、麻烦、危机一样,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略和勇气。2012年10月8日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打着国家安全牌对我华为、中兴两公司以莫须有威胁美安全发表歧视排斥报告。10月10日我国发改委就公布了十六个获批的对海外投资项目。这一举动,十分明确地表明了中国企业勇敢地走向充满风险和阻力的跨国经营之路的信心。当前,作为现代企业的领导、管理者面对企业生存发展中的法律风险,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能丢、战胜风险的信心不能丢、勇攀企业发展高峰的信心不能丢。

(2)要有善于管控风险的自信。要敢于直面风险,若没有善于管控风险的自信,企业防控法律风险仍将半途而废。善于管控风险的自信源自于管控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源于企业防控法律风险在机制、技术、人才、体系建设上综合实力的积累。有了管控风险的自信,一方面可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当企业运营或实施某一法律行为时,对能够或已经预估到的法律风险,通过尽职调查、方案设计、商务和技术谈判、合同条款约定等工作进行前期防范,使法律风险事件少发生或不发生;另一方面,可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风险事件发生时,在不危及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经营目的实现的前提下可转移或保留风险。如买卖合同中因卖方违约迟延交付标的物、建设施工合同施工方违约工期迟延,只要上述迟延还能补救,尚未危及合同目的的实现,而解除合同对合同双方的风险会更大,那么买方或建设方可保留对方迟延履行的法律风险继续履行,待合同履行终结时再“秋后算账”,以挽回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

(3)要有防控风险为企业获得机遇、创造价值的信心。企业防控法律风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使企业在风险中不断成长发展。与勇于面对风险、善于管控风险的信心相比,在防控风险中让企业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增值,这是对防控法律风险更高层面上的优化,体现了风险管控者驾驭风险的信心和能力的再升华。事实也是如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遇的法律风险往往是与机遇并存的,有些风险管控合理是可以转化为机遇的,这是企业逆境生存的DNA。如电子产业巨头韩国三星公司,上世纪末金融危机发生时,负债高达190亿美元,接近净资产的3倍,三星面临破产的风险,但三星把危机变成机遇,到2007年创造了销售额1060亿美元的神话,领跑世界电子产业。企业防控法律风险过程中依靠信心和智慧为企业创造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优化企业防控法律风险体系建设为企业创造价值铺平道路,打好基础。如对企业组织架构中股东关系、“三会”的权力分配进行优化的法律设计,对企业制度建设、人才管理、合同管理等进行规范。二是针对具体的法律行为为企业增值创造条件。如设备采购合同中,除设定严格的质量条款外,还可约定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的优惠价格,从降低企业支出成本的角度获得增值;软件或技术服务合同中设定软件升级或技术更新时购买方可优先以优惠价(或无偿)获得;企业并购合同中除了保证收购的资产或股权物有所值外,还可将被收购企业的重要人才、客户渠道作为并购条件,为并购方创造更多价值储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