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7:28:13
导语:在计算机设计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依赖网络过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了解越来越深入,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学生偷懒抄袭的工具,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越来越熟练,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惰性,虽然有些积极性较高,但由于设计过于肤浅,没有特色。同时网络上大量的类似作品也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很难做出一些优秀而具有个性的作品。2)未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艺术设计的学习,入门和深入了解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对于计算机这个新兴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教学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当前,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授课中缺乏一些全能型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只是按部就班,按照教材内容,逐个教学,仅仅是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简单的实例,执行简单的口令,连贯性较差,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掌握其内容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另外一种误区就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员工,要求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因此,有些高职院校把计算机作为艺术设计的主要实践课程,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操作练习,而忽略了对学生艺术设计基本思路、创新性理念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缺乏钻研,造成设计的作品缺乏内涵,只是会使用计算机制作图形的绘图员而已。3)教学设备资源不足随着近年来各高校的不断不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多,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出现严重不足,尽管学校也在不断地去增加设备,但增长的速度远远不如学生数量增加的速度,再加上一些硬件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对于艺术设计所涉及的课程并不能满足所需求,使得学生在课上无法进行充分的实践与练习,效果不好。
二、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计算机它有在传统艺术设计中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在艺术设计中进行完美应用,是需要一些方法来实现的。1、强化师资队伍,完善硬件条件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好坏,鼓励和要求教师去参加进修培训或者是下企业进行锻炼,能从根本上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争取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双师”素质。另外,专业课程所需的硬件设施的投资也要相应增加,或者是合理安排学生的上课次序,争取让每一位学生上课期间都能够得到锻炼。2、正确定位计算机辅助设计虽然计算机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夸大计算机的作用,计算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是起到一些辅助的作用,设计作品不能用计算机全部完成。我们学习计算机,只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其操作,在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技巧、思路、方法后,利用计算机设计出自己的作品来。特别是网络资源的采用上,应定要注意挑选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一切照收!3、改变教学模式我们前面提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要找到新的,适用于其课程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以实例的形式去讲授计算机的操作,并且通过分析实例,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其设计的内涵,与理论课程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衔接过渡阶段,并且鼓励学生多做多练多想,边理解边记忆,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4、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改革考核制度专业课程的开设,应以专业特点以及主次进行设置,要尽可能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去选择相应的软件课程,对于相对较重要难理解的计算机辅助课程,可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分清主次,有目的的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考核也要与以往的理论课程的考核有所区别,计算机课以实践为主,以往的考核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其考核方式可以实行“实践操作+理论+平时”的模式,把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熟练程度,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上课表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平时的积累,避免死记硬背。
三、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 实践教学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38-02
1.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概述
计算机有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组成,软件又包括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随着全国近几年的课改深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型职业教学人才,才是现代社会中所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和知识人才。为了满足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和自身的工作选择需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即理论教学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变。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中,也会和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将计算机实践体系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软件部分主要研究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上的编程和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其中的组成,不断挖掘出计算机软件的性能和各种语言的描述方法。纸上谈兵在计算机教学体系中永远培养不出一批良好的将军。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在实践教学中,本专业学生对于软件的构造有极大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去调试和修改,才能编制出一个完整没有错误的软件,才能应用于实践。除了软件,硬件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硬件是计算机实践的基础和必备的条件,有了硬件,软件才能正常运行,才能有软件实践的平台。在计算机实践体系中,不仅要从实物中认识到计算机组成的原理,还要能了解其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硬件的运行,存储和控制职能等。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也不能使学生充分吸收课堂知识,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此处所说的实践体系并不是单单指在学校的教学中的实践,是在以学校理论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实施的以校内实施为前期,以校外实践为主要训练内容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当下的发展情势我们了解到,现在只有百分之二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从事着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所以,要想成为这百分之二中的一员,就必须拥有淘汰掉剩下百分之九十八的竞争对手的实力。对于计算机招聘的企事业单位的要求,都是以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如毕业时已有工作实践经验,就已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其剩下的便是对自身知识掌握的能力。这是建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但是在达到目的之前,还要先了解一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初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陷入一种“烫手山芋”的状态,企业陷入一种专业人员极度缺乏但是却不愿意聘请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尴尬境地。主要是因为校内的理论知识框架下培养的学生,对于企业的商业价值不大。而学校教师与学生也均处在计算机难,难于上青天的教学难点上,知识的死记硬背对于学生没有丝毫作用。所以,针对学生实践较少,课程实践部分不能很好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校企合作力度不大等真正现状,提出了现在的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这也引起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理论知识不再是衡量我们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行业需求,不断使自身优化成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即招即用型人才,不会再出现孔乙己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而是觉醒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型人才。所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其他领域问题提供了一个前车之鉴,要前进,就需要改革和创新。
2.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了解到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后,我们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满足在教学中对实践体系的需求。从整体上构建一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第一,学校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针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的内容。学校为计算机实践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理论知识以后的实践强化学习是必经之路,为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该承担起创造学习环境的责任。第二,以学校计算机教研组为中心,展开一些计算机实践的项目。项目的难度要使学生能够承受,结合书本里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计算机理解能力的强化训练,由老师或者更高一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对一些实战中的技术在不断重复中熟练地掌握,最终达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项目的跟进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自身的问题和储备不足的理论知识,再一次的准备之后,又再一次的进行实践的操作,如此的循环往复,在实践的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到基本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更深层次的认识软件的应用创造过程。第三,建立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长期联系。除了在校内的机房接受的实践知识外,校外与校内的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是在真正的社会里所要面对的变化是在学校里学习不到的,所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形式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与企业建立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定岗实习,将学习过程与企业实践交叉进行,使校园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能力、就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人”转变为做“职业人 ”。这一框架的构建加强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与计算机实践企业教学的联系,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实践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在构建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后,必须对计算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扩充,那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主要内容。首先,需要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和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固定的实践场所和充足的计算机设备是保证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必要装备。其次,学校应该安排适量的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系统的时间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不断实践和自己的摸索中会慢慢掌握和消化书本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操作,还会产生学生自身能力的激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使学校向社会输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素质有所提高。第三,建立校内或者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机制,以强化计算机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应用。不定期的在学校举行以校内为单位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操作大赛,以物质或者荣誉作为奖励,以鼓励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和实践学习能力。还可以根据校内选拔结果,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计算机实践操作大赛,这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还能为以后就业创造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实践体系的构造和实施势在必行。第四,在计算机语言的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现在世界上计算机编程的语言的多样化能适应计算机专业人士自身的需求,但是也对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困难以至于笼统接受所有语言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语言学习的深入性和专一性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学生应该精通一种或者两种语言,如果只是学习表面知识,甚至一种语言也不能熟练掌握,那么以后就不能在计算机行业长久立足。现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加苛刻,只有理论知识的计算机人才已经慢慢从计算机市场中退出历史舞台,继而代替的是能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为用人单位所用的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主要内容从侧面反映出它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的目标,学生的整体素质体现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的成功性,所以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除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水平之外,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学素质,从侧面反映出教育改革的正确性。第二,从学生角度而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在了解到计算机的真正知识,学到了真正有利于以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钱,对于自身以后就业是个大大的优势。最后,从社会和企业的角度看,不仅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从业人员,也以计算机为首的高科技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是职业教育急需的一项改革。
4.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当代社会立足生根,才能不被社会的新生命所排挤掉。不管在哪个领域,都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虽然构建了关于计算机专业实践的体系框架及其内容,但是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便会有更加优秀更加适合的体系来代替。所以,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就成了伴随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大重要的任务。不断优化自身体系内容和结构,才能在同行业中保持不败之地。
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向前发展,它也会随之不断的更新。需要后来人不断注入新鲜的思想,把旧的体制和不成规划的东西给淘汰掉,逐步引进新思想,新内容,使其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闪亮人们眼球,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逐渐跟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事业单位相结合之后,实现了社会与职业中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接轨,更加满足了社会对计算机职业人才的要求,减少了计算机毕业人才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时间,大大提高了企业人才的使用效率。在以后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意识可以朝着与企业接轨的方面不断深入挖掘,争取找到一个学校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在上述构建起来的关于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内容的充实化和专业化是其特点,至于未来的创新改革是不能预知的变化。但是根据现在计算机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景,创新的大致方向是明确的,突破传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方式,建立起一个多结构多视野的多层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和理论中,都能够在保留传统实践体系的情况下,提出改进的方式和新的元素,使其不断促进计算机专业在社会上地位的上升,也会使其学习计算机的速度在计算机发展的速度上,拥有质量的优势,但是不要本末倒置,理论基础永远都是实践体系最重要的根基。
小结:随着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不断完善的构架,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学校以及企业都带来了福音。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性不强,不能在企业中很好地完成企业的要求与任务,也满足不了企业对计算机人才即招即用的就业现状。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各方面都关注的一个必行措施,并且在推出及其扩充主要内容后,使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构架体系成形并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构建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初衷,也只有真正实施以后,才能显现出这个体系的构建带来的益处和目的。
参考文献:
[1]阳王东,祝菁 《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过程管理与量化评价》计算机教育出版社
[2]黄贤英,李玉桃 《构建面向岗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重庆工院学报
[3]王志英,蒋宗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中国大学教学出版社
[4]王正飞,曹文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环节的实践探索》中国科技信息出版社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课程设置 原则
目前计算机专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让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好地与就业对接,切实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课程设置环节是极其重要的。在这里,本人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希望和同行们共同探讨和分析,把计算机专课程体系设置得更加合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以笔者学校为例,笔者学校每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大约100人。但是从就业情况上来看,前几届毕业生能够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岗位的学生不到40%,有的甚至完全与本专业脱离。实际上,社会上有很多岗位恰恰就应该属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而我们的学生却无法胜任,究其原因,我们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所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是一样的:第一年的时候,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广告与制作等专业的课程完全一致,第二、三年时加入几门不同的课程或是自己专业的特色软件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技能虽然很广,但是不精,完全没有自己的特长,就业时失去很多岗位和就业的机会。
一、计算机专业应做好细化与定位
社会的需求是决定我们计算机专业应该开什么课程的决定因素,
计算机应用其实是非常广泛的概念。职业院校应根据师资、生源素质、教学设备及计算机最近几年的发展特点和就业形势,大概划分成以下几个方向:一是计算机及应用方向,培养从事硬件销售与维护、办公文秘、信息录入初级程序员等。二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方向,以培养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及电子商务或营销为主。三是图形图像处理方向,培养学生图形图像的处理技术,以计算机设计或动画设计为主。专业细化之后就可以确定具体课程开设了,课程开设可以说是前面定位的具体实施。这一步非常关键,应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不应求大而全,应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开设。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体现实用性、技能性、先进性。取消一些陈旧的、枯燥的理论课程,做到课程的选择不是“囊括”而是“精选”,避免让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反而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要适度化
在理论的课程上应该以够用为度,如计算机原理、二进制、编码原理等知识,实际应用并不多而且难于理解,理论教学的课程设置过重,就会使实践教学的课时设置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降低,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要有先进性和前瞻性
要建立课程体系的更新机制,计算机技术每天都在不断更新,我们要关注行业或企业最新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成熟的主流技术,最大限度地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变化。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3.要有关联性
计算机专业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较复杂,如果开设顺序不够合理,就会造成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了解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性,造成概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专业课程开设顺序安排是否合理,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4.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课程的设置也将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师必须克服计算机师资队伍所面临的掌握新技术的瓶颈;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办法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平面设计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19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Graphic Desig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ZHANG Qiulin
(Xian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Group) School,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graphic design vocational comput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ough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computer graphic design,exploration on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nstruction of system an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generating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specialized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aspects of cont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graphic design; construction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同时将主要内容定位为从事某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相关专业的建设要从三个方面出发,即提高学生竞争力、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适应职业的发展需求。力争为本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本文将阐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探索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专业建设过程产生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的内容。
1 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培养目标
专业的设置和定位需要听源头上产业的呼声,这就要进行专业建设的调研和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行业背景的调研和人才需求的调研。
1.1 行业背景
只要有市场,就有广告宣传,就需要广告设计;只要有读者,就有报刊杂志,就需要美术编辑;只要有交通,就有户外活动,就需要广告宣传、路牌、站牌,这就需要更多的广告公司和从业人员。
广告设计是计算机平面设计重要内容,作为引导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推动力量,我国广告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首先,十二五期间,国贸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促使各类广告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广告作为传统文化产业来壮大。这些都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1.2 人才需求
2013年度全国人才需求排行榜上,平面设计行业位列第四名。
广大民众对生活品质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平面广告行业也迎来了用人的契机。全国各地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各地众多的平面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预示该行业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将为更多人所需求。
学校认真总结了长期以来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认识上不足,从思想上改变“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在模式上转变“重应试,轻就业”的事实。目前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也正是在此形势下发展建设的。
1.3 培养目标
为落实专业的定位,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具备有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技能,能够从事企业产品装潢、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及设计管理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们分析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操作技能用得上,吃苦耐劳下得去,职业道德留得住是企业需求人才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目标指引下,要求学生务必掌握三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2 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致力于毕业生就业时的“零距离”上岗和可持续发展。拟定以下培养方案。
2.1 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方针要求,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加大职教集团建设力度,实行校企“双元”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实行灵活的入学制度和学习方式,探索“宽进严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校企合作目的:产学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实习机会。了解企业最新技术动态和人才需求情况,以便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锻炼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新特点:人员专业化,学生到企业参观,听取企业设计专家讲解实践工作知识。参与企业设计:承接企业设计项目,参与实践设计工作。合作多样化:校企签订合作书,实现互惠互利、校企共赢。
2.2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四段递进式培养方式――“练模块―做项目―练模块―顶岗位”,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体现为:企业项目与教学任务的结合,平面设计师与专业教师角色的结合;根据企业需求,实现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根据行业标准,结合企业需求共同实施培养,逐步使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企业需求达到零距离。
2.3 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针对工作岗位需要,着力改革和优化“两大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1)构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体系。(2)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体系。
3 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3.1 教学模式
(1)“教、学、练、做”一体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教学均以真实项目和任务驱动,实现“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推行“双导师制”;以赛促学,以点带面。(2)“实习、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实习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让企业的生产项目与学校的实习教学有机结合。负责现场指导的是学校专业教师,负责质量检查的则是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生产任务则由学生自主完成。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生产任务由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完成。
3.2 考试改革
考核方式改革:课堂教学的考核注重任务的过程考核。实践教学采取现场操作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答辩小组由专兼职教师按1:1比例组成,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进行综合评分。尝试以证代考和以赛促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4.1 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对师资队伍要求如下:只有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的职业人(双师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职业人。只有具有合理专业、职称、学历、能力搭配的很多职业人(双师团队)才能培养合格的职业人。
本专业师资队伍:目前我们教学团队有九名专任教师,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均较为合理,其中八位为“双师”型教师,能满足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需要。
师资队伍规划:建立“内培外引、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注重“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四个方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具体措施:一定要走出去(最新技术动态和最新职教理念);走出去还要带回来分享。通过教研活动共同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培养老师的危机意识,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4.2 实训条件建设
本专业配备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平面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计算机应用实训室、组装与维修实训室5大实训室。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4.3 教学管理
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包括:加强日常教学巡查、搞好“三期”检查、严格考风考纪等。让日常教学管理更加稳定、有序。
5 专业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5.1 问题分析
(1)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虽然是应运而生,但是任重道远。(2)目前我校正抢抓机遇,实施“特色兴校”战略,创建特色职业院校。特色专业是特色创建的重点之一。(3)特色专业三大特征:社会需求旺盛、产学研结合紧密、人才培养特色鲜明。(4)专业发展规划:新兴―特色―重点―品牌专业。
5.2 重点突破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要想长足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专业建设创新是关键,学生就业才是硬道理!
突破途径:(1)与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2)创新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让企业觉得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笔财富;(3)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共同开展科研,形成“相互依赖型”的双赢。(4)不能因为学生可能出事就不带他们出去实习,实习岗位以后就是他们的工作,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5)充分利用本地和周边城市广告设计公司,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6)增加教师带队实习的待遇,让教师意识到这也是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很好途径。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建设,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将逐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同时将主要内容定位为从事某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让本专业的学生拥有较强竞争力,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及适应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谭昌藩.计算机应用专业平面设计方向建设初探.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z2).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20-02
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多的进入了普通家庭,加上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受和查找信息的首选,全社会的信息化也使我们国家意识到了中小学信息现代化的必要性,在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现代化和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已经迫在眉睫,已经在职的教师每年都会参加市里举办的培训,那么对于未来的小学教师们,特别是像我们学校一样的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和幼儿教育师资的摇篮,是教育的根基,承担着为我市庞大的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任务,能否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将直接影响阜阳市的基础教育水平,影响整个市的文化水平,作为一名中等师范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
一、中等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中等师范学校,我们学校培养的是“3+2”模式的五年制大专,在三年级开始开设计算机课,作为一个有七年教龄的计算机教师,每次在带新的学生时,我都会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情况以及在我们学校前两年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使用程度,另外在对前几年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网络联系,了解他们工作后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从调查的结果看有以下几点。
1.起点低。由于我们学校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居多,因此在开始计算机课程方面很多都没有做到,只有45%的学生在初中以前学过计算机,在这其中有21%的学生小学时也开设了计算机,在教学生基本上都是练习打字,学生进入机房,自己学习。当然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近几年这个比例在逐年提高,提高很快。
2.信息技术的利用单一化。进入我们学校以后,95%以上的学生都进入过学校的机房或者网吧,上过网,但主要都是应用在娱乐、聊天,很少使用到查阅资料或者了解新的知识这方面。
3.信息意识浅薄。很多同学毕业以后没有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没有利用好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者不熟悉的教学内容,第一反应还是去询问老教师或者原来的老师,没有去利用网络查找知识,也没用利用好网络去给自己充电,从网络中学习自己专业新的理论。
4.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结合能力差。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好计算机来辅助教学,但很多同学还是对于一些常用的工具操作困难,例如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PPT制作课件,利用FLASH制作动画,利用网络与别人交流教学技能。
5.缺少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也是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能自觉的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同时从所接触到的信息中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综合出自己的信息。
二、中等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探索
上述中等师范学生出现的问题,是中师计算机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同样也是中等师范学校在做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原来的中等师范生在五年制的教学中只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师范生以后的工作需求,因此应加大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架构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结构和体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课。这些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从事各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中主要包括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安装方法、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及病毒查杀技术等。
2.技能提高课程。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说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开设是只有一学年,每周也只有两节课,这只是面向学生的基础课程,部分学生的底子薄,没有接触或者很少接触计算机,只学这些还远远不够;而且课程的内容居多,并且比较广泛,时间短,教师很难讲深入。因此仅靠学习这门课程是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的,需要在后面加开一些实用的计算机课程,例如我们学校在四年级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和《课件制作》两门课,《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重在教授学生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教育技术知识,第二部分重在教育技术实践。《课件制作》针对我校师范生的特点,加开的一门课件制作课程,主要讲述了常见的几种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AUTHORWATE和FLASH)以及实例操作,另外在五年级又加开了《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会学生对于一些图片进行简单的操作,满足日后教学需要和个人生活需要。
3.与专业结合的课程。除了上面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以外,还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如理科专业,要掌握几何画板等;美术专业,学生除了要深入学习和掌握PHOTOSHOP软件的应用还应该开设平面设计课;音乐专业要掌握如何制作五线谱。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的学习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4.选修课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在日常小学教学和办公中以及教师的个人生活中都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使用中计算机出现故障,大问题可以找专业的维修人员,但一些基本的小问题和软件的问题就是大家应该掌握的,所以应该在五年级的时候开设《计算机维护和维修》这门课,让学生学会基本的一些故障和软件的维修。同样随着网络的普及,使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和网上继续教育的使用,师范生还应该开设《INTERNET基础》和《网页制作》这两门课,满足大家以后网络教学或学习的需要。最后为了大家以后对计算机软件修改和设计的提高,可以开设《程序设计》这门课。考虑到师范生本身的课程紧的事实和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同以及学校的教师、硬件的限制,故把这些课程放在选修之中。
中等师范学生的信息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人们使用计算机的程度,影响人们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中等师范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对计算机教学工作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好的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教改;理论讲解;演示验证;练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39-02
The Teaching Reform of Webpage Design Curriculum for Non-Computer Majors
XU Hui-jie1, ZHU Dan-hui2
(1.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Luoyang 471003, China; 2.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for webpage design is analyzed in the paper,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n-computer majors students, a teaching method which named "Three-Step" is presented. Meanwhile combining the features of the curriculum, a comprehensive criteria for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s mad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Key words: non-computer majors; webpage design; teaching reform; theory explanation; demonstration and verification; practice
1 引言
网页设计课程作为一门集实践性、创造性、时代性为一体的课程,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广泛开设[1]。对于不具备丰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计算机编程能力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此类学生的学习,如何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更有效地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广大教师教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近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们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身的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了理论讲解―实际演示验证―练习实践“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并基于“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传统网页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落后
计算机技术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动态发展的,知识更新极快。这就需要与之实时对应配套的教材,更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而传统的教材往往教学内容陈旧,介绍的网页工具软件也非主流开发工具。同时,很多教师未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备课时间少,授课内容陈旧,不太注重授课效果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地向学生引入主流的动态网页技术的应用,而非年复一年地重复静态网页技术的讲解。
2.2 教学计划限制了教学水平的发挥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网页设计语言(如HTML,JavaScript)的学习基础,更缺乏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平面设计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计划往往注重理论讲解而忽略了动手实践,严重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在新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可以考虑增设或增加实践课时。
2.3 教学方法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没有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因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网页设计课程,这一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往往是黑板式教学和口授言讲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严重脱节,使本对计算机知识学习比较茫然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更难以产生求知的欲望,阻碍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利用多媒体作为网页设计课程的辅助授课手段,可以使教学方法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投影屏幕[2],有效地提高了她们对网页设计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3 “三步走”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3.1 理论讲解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不理想且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做好网页设计课程前期的理论讲解对提高学生此方面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3]。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网页设计的基础理论,领会网页设计的基本理念,熟悉和掌握静态、动态网页技术。
经过探索实践,我们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范例法相结合的方式[4-6]。如讲解HTML语言之前,我们先做如下多媒体演示:新建一个*.txt的文本文件,在文件当中输入网页的基本架构代码(head,titile,body等),并在body部分写入一串附带一定格式的文字,保存完毕后将后缀名.txt改为html,再双击打开文件,之前写入文件中的网页架构代码不见了,文件已变成了带有标题并且显示格式化后的文字的网页文件了。学生们一片哗然,然后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讲解的内容是HTML语言,网络中成千上万的网页都是通过它们这些代码架构出来的。随之教师再举出一个具有典型结构特征的网页案例,先观察它的实际显示效果,再查看它的后台源代码,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解HTML语言中各标记的涵义。由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整个章节的理论讲解奠定了基础;再如讲解网页设计的理念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典型的商业网、政府网、教育网、个人网分别是什么样的结构布局,采用了什么样的色调和风格等,启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网页和网站,最终提高他们对网页设计课程的感性认识。
3.2 实际演示验证
理论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设计语言、设计理念和技术。实际的演示验证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授课过程中,理论讲解和实际演示验证是实时相互关联互相补充的。理论讲解是实际验证的基础,实际演示验证是理论讲解的表现形式。实践结果表明,两者相结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师生互动协作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在讲解“时间轴动画”这节课时,可以向学生理论讲解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充满动感效果的网页实质是在网页中快速连续播放不同帧单元的图像来实现的。利用时间轴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上述效果,而时间轴动画本质上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动画运动轨迹上,显示一系列有关联特性的静态图像的组合[7]。在讲解完利用时间轴制作层动画的模式和特点后,教师本节课理论讲解的核心部分业已结束,随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演示验证阶段。根据前面讲解的理论内容,新建一个层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图片素材插入到层中,拖曳层到时间轴中形成一段15帧的动画条。选中15帧将红色当前帧标记移到该帧上,最后将层从页面左边移到页面右边,此时网页中出现一水平移动的轨迹,时间轴动画制作完毕。点击时间轴中的不同帧,页面中对应不同位置状态的图片。通过一系列的演示验证,不仅验证了时间轴制作层动画的原理、加深了学生对前面理论讲解内容的领悟和理解,更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笔者讲授非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经历,采用理论讲解与实时地实际演示验证相结合的讲授方法,往往当天节次的课程教授完毕后,大多数学生会在课下主动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收集素材以自己亲身制作一个自己预想效果的网页来。
3.3 练习实践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对网页设计课程的理论和感性认识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备了设计和制作一些基本网页的能力。而练习实践这一阶段是教师将课堂的自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亲自实验操作、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等。在教改实验中,笔者将整个课程设计成五个涵盖所有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的练习实践项目。练习实践中,教师采用合作的方式,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研讨;学生在要求的项目要求下,可以结合自己的设想有所探索创新。实际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评价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是学生能否设计制作出合乎要求的网页作品来。因此,笔者在教改中将课程的考核评价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与实验成绩分别占课程总考核成绩的10%和20%,期末成绩的依据是学生在要求学时内设计的网页作品,衡量作品的量化栏目包括站点结构、页面风格、技术规范、网页内容四方面,每一栏目又包括若干个子栏目并有与之对应的分值,该部分在课程总考核成绩的70%。
5 结束语
非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既是一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包含静态网页技术、动态网页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课程。因此,它既具有一般课程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其显著的独特性。只有采取针对此类学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改的实践表明,笔者提出的“三步走”教学方法和新的注重实践的课程评价标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倪宁.高职网页设计任务驱动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8):135-137.
[2] 袁S.公共计算机课教学教改尝试[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Z1):154-155.
[3] 韩宏旺,张思金,刘好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C语言教学模式探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8(4):82-84.
[4]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一)目标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对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
2.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加工各种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专业知识面,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开发能力。
5.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二)选题原则
1.选题必须符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专业特色,只有与软件开发和网页设计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2.在满足综合训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题目,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单位和社会作出贡献。
3.选题要有利于深化所学专业知识和拓展所学的知识面。
4.课题任务要有一定的设计、工程量,以保证每个学生能有明确的分工和具体的设计任务。
5.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以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以较高质量完成。
6.应尽可能一人一题。若项目较大,可将其分成几个子系统,由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但是不得超过3人一组),每个学生在考虑自己系统开发的同时,要首先熟悉整个课题的开发背景,在进行设计时要遵循整个项目的开发原则与方法。每个学生必须有明确分工,保证每人独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
(三)毕业设计要求
1.根据课题任务制定合理、可行的设计计划。
2.进行课题任务调研、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
3.制定适当的技术方案,并通过与其它方案的比较加以论证。
4.完成系统设计,并给予技术实现。需要有一定的基本代码量和规模。
5.学生应掌握系统开发的规范,熟练掌握所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系统,以指导自己的设计与开发。
6.毕业设计为本专业学生的必修环节,不得免修。
7.毕业设计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毕业设计报告,并进行答辩。
8.毕业设计时间不得少于7周。
(四)毕业设计报告
毕业设计报告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是反映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主要内容。
1.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报告的撰写。
2.毕业设计报告应结构完整、观点明确、分析和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结论明确。
3.毕业设计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前言、正文、结论、并附主要程序清单。
4.毕业设计报告应重点阐述分析设计方案、技术实现等。
5.毕业设计报告要统一格式,统一封面,统一使用a4紙进行打印及装订。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五等。要严格控制成绩优秀的人数比例,一般应不高于20%。
1.优秀(90~100分)
(1)全面完成课题要求,选题新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可行性。
(2)分析研究方法正确,方案设计合理,能正确、灵活地综合运用专业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3)观点鲜明、正确,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设计成果有应用价值。
(4)软件功能全面,演示操作顺利,回答问题准确、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2.良好(80~89分)
(1)按要求完成课题,选题适当,有一定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可行性。
(2)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方案设计基本合理,能综合运用专业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3)观点正确,结构完整、格式基本规范、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比较准确。
(4)软件功能全面,演示操作比较顺利,回答问题正确,语言比较简练。
3.中等(70~79分)
(1)按要求完成课题,选题适当,有一定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可行性。
(2)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方案设计基本合理,能综合运用专业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3)观点正确,结构比较完整、格式基本规范、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比较准确。
(4)软件主要功能全面,演示操作基本顺利,回答问题基本正确,语言比较简练。
4.及格(60~69分)
(1)按要求基本完成课题,选题尚可,有一定专业性和可行性。
(2)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尚可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3)观点基本正确,结构比较完整、文字比较通顺、技术用语比较准确。
(4)软件主要功能全面,演示操作基本顺利,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5.不及格(59分以下)
(1)不能按基本要求完成课题,选题无实用性和可行性或偏离专业。
(2)研究方法不正确,存在较明显的观点错误或观点不明,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错误。
(3)材料虚假或不齐,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格式不规范,未能达到毕业设计报告撰写基本要求。
关键词:社会需求;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研究背景
从1999年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到今天,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期,急需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而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供需问题,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和IT 行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着重于所谓的理论教育,注重教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略了目前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我国高校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科研人才,而非国家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掌握实用操作技术的基础应用人才。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1]。
2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就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级各类软件公司、信息中心、网络公司、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以及发展中的高校自身,对这类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单就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性单位,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工作都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另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和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或短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培养的计算机类学员每年少说也在100万以上,他们都在分割着计算机人才市场这块蛋糕。从目前的情况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基本呈现饱和状态,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其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的软硬件开发公司,特别是国外资本在国内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大量出现,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从这种情况来看,计算机教育的前景十分看好。然而,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值得认真研究。
3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模式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设置。不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设定的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出各自的专业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专业名称相似、课程设置框架雷同,甚至连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几乎一致。至于教学模式,各个学校大多都延用传统的“理论传授+上机操作”形式。
2) 课程结构。各个学校在各个学期所开设的课程重复度较高,很难体现各校的办学特点和办专业的特色,无法打出各自的就业品牌效应。
3) 教学大纲。各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基本相同,很难体现异别。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及选用的教材都基本相同。
4)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
从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高校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各个学校应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师资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着目标展开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对社会需求、专业师资结构和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人才培养出来后,是要进入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想使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首先,我们收集整理了吉林化工学院计算机专业2006~2008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组织用人单位座谈会和开展问卷调查等调研活动,我们发现不同性质的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企事业单位,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求他们能够熟练应用各种软、硬件系统知识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与维护。在IT公司,毕业生主要从事软、硬件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要求他们掌握工程化软、硬件系统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软、硬件项目组织与实践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主要在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科学深层次、前沿化的科研工作,要求他们具有计算机科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敏锐性。
除了调研社会需求外,我们还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优势。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两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在企事业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并与我校化工、自动化、机电等相关专业形成了学科交叉及优势互补,完成了多个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效果良好。
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师资结构、专业特色两方面的因素,我院明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思想道德,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及开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代工程师。
5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育人为先,科学与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分别于2006、2008、2010年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求创新”原则的培养方案。我们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设置约25%的选修课,使学生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了由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包括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工程训练,计算机上机训练,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的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2]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个性培养等三大主干框架,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公共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等四大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包括公共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实验、工程训练等四大实践模块;个性培养包括拓展教育、综合教育等两大个性培养模块,即实施“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特色任选课程模块的制定,是以学生就业途径为导向,降低必修课和考试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我们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了课程门数,增加了工程制图为学科基础课,增加了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3]。
2) 不同的培养方案,有不同的培养要求。
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培养要求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了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3) 明确核心课程,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
我们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目前已完成了C语言程序设计省级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被评为教学院级优秀课程。
4) 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们构建了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4]。
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我们又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
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与长春金桥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近几年,通过就业实训,近百名毕业生被推荐到北京和上海两地就业。2010年,我校与大连安博教育集团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近10名学生参加了安博“1+1+1”项目实训,同时,我校与北京中关村软件行业协会签订了顶岗实习的就业合作协议,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渠道。
5)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我校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
多年来,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自2005年起,我校每年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长通杯”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5]。
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和专业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仅2010年,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通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引进新人才,校企联合引入企业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参与教学等途径,我校加快了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接轨。近3年,本专业有4位教师被聘为副教授,5位教师被聘为讲师;并有3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2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7) 加强教材建设。
我们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近年来共出版教材10余部,《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教材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获得良好效果。每部教材都是我校教师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成果,同时也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性较强。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经过2年的使用,我们又进行了修订,并出版了第二版教材,同时出版了与之配套的《C语言程序设计同步训练与上机指导》,采用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6结语
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具体实施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依赖于校院管理、教风学风、师资力量、硬件水平、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取得预期的成果,还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笔者提出了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市场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特点,建议各个学校在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大众化,这也是我们在专业改革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立嘉,马新娜,葛占胜. 基于社会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 85-8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滕小华,许丽,徐良梅.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版,2009(1):728.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蒋廷耀,周学君.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2-85.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Based on Societal Needs
JI Yuru, WANG Dezhong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Jilin 132022, China)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87-03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整个实践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线条是:基础知识D综合应用知识能力D创新研究能力。依据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
① 基础验证实验:基本动手能力训练,帮助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方法、计算机常用软硬件的熟练使用、编程与设计等。
② 综合设计实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训练,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帮助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以课程为基础的综合实验和以专业为基础的实训及设计相结合,着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能力。
③ 研究创新实验:创新能力训练,利用学过的知识、积累的经验,针对创新课题提出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帮助提高创新能力。其形式及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大学生业余科研项目、竞赛项目、兴趣小组、教师科研项目等形式开展,可根据创新程度给予创新学分。
基础验证实验约占总学时的40%,综合设计实验约占总学时的30%,研究创新实验约占总学时的30%。一年级以基础验证实验为主,二年级以综合设计实验为主,三、四年级以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为主。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分成六个类型来组织实施:
① 基础验证型实验:属于基础性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原理。
② 课程设计型实验:属于提高性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自主应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自定或选择教师指定的题目,进行设计、实现,从而实现一个小型综合性系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包含两类,一类是以某门课程为主题、时间受限的实验,一般要求在一至两个星期内集中完成。另一类是不受时间限制、可跨越四个学年完成的实验,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完成指定数量的自主设计和训练。
③ 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建设软件工程实训平台、网络工程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采用目前最新、使用广泛的技术,配备大量工程案例,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无缝衔接。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有效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④ 实习基地实战型实践:设立“3+1”模式,让学生在前三年学完课程,第四年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实战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基本上掌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一旦毕业,就能立即融入社会,适应岗位,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员工。对于推免或准备考研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导师的课题组,提前承担研发任务,提早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⑤ 创新提高型实验: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知识,针对某个有创意的想法,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和实现工作。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提高型实验内容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自主科研选题、社会实践活动和企事业应用需求。
⑥ 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这是对学生整个本科阶段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2实践教学方法
2.1对基础验证型实验,采取“课前预习-资料收集-示范演示-实验训练-技能考核”方法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入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进行预习。网站中放置有与实验配套的实验实习指导书、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课件和网络学习资源。例如仪器设备使用与操作说明、网上学习系统等。
资料收集:课前学生根据实验大纲、实验要求、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等,自行通过Internet网或电子图书馆搜索查找实验支撑材料,掌握实验流程与步骤。
示范演示:实验课前10~30分钟内,指导教师讲解实验要求,示范操作与演示,观摩学生操作演习,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实验训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疑问。同时学生还可预约开放实验室进行反复实验。
技能考核:制定详细的操作、技能评分点与评分标准,执行实验课程的量化考核。
2.2对综合设计型实验,采用“启发引导-自主选题-方案设计-实验探索-合作讨论-撰写报告-考核评价”方法
启发引导:阐述综合设计实验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思维以及发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综合设计实验在实验课程开课之初就已经明确告知学生实验要求和实验安排,实验准备步骤。
自主选题:综合设计实验内容包括综合设计实验的意义和要求;选题范围、教学安排和教学指导(实验选题参考、综合设计实验教学举例和推荐参考资料等)。此外,教师还会提供合适的综合设计实验题目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完全自主选择题目。
方案设计:学生提前将综合设计实验的题目、实验设计方案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实验耗材等提交给指导教师。经共同讨论修改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作。
实验探索:学生按照经过讨论修改的方案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由于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中心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合作讨论:综合设计实验结束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总结,共同提高。
撰写报告:实验结束后按规定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制定综合设计实验成绩评定标准细则,包括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协作精神、实验安排、创新内容、演示效果和实验报告等部分。
2.3对创新研究型实验,采用“实验中心-教师团队-学生科研团队-兴趣小组四位一体”方法
学生自主选题,团队设计方案,教师提供指导,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效果。
3实践教学手段
3.1利用新技术开创实验教学新手段、增强实验效果
鼓励教师利用新技术积极开创实验教学新手段、新方法,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例如:
① 利用网络协议分析仪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通信原理
通过网络协议分析仪,以前晦明不清、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数据包现在都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计算机屏幕上,非常形象生动且易于理解。
② 构建多媒体电子学习平台帮助学生立体化学习
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多媒体电子学习平台,包括自主学习、网上课堂、作业评阅、实验报告、实验录像点播、在线测试、学习园地等功能模块,方便学生的自我学习。通过多媒体电子学习平台,学生可自主查阅资料、预习实验内容、分析与评估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等。
③ 开发特色课件实现模拟实验
利用计算机新技术开发特色课件,通过动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实验对象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实现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④ 设计在线“虚拟实验室”辅助学生自主实验开发在线“虚拟实验室”,打破时空限制,采用网络自主式实验模式为学生提供贯穿本科阶段的全天候服务。学生可随时随地进入“虚拟实验室”选择某一项目进行实验,系统会对其实验结果自动评价。学生在四年时间内只有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获得相应必修学分。网络自主式实验模式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思想。
3.2建设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构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综合实训平台。这些平台使用目前先进技术,可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这些平台的使用可有效地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直接适应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开拓了思维能力。
3.3通过模块填充式实验避免简单重复
在部分基础验证类实验中,由教师提供次要的模块,学生完成其中涉及教学内容的关键模块,避免学生简单重复次要模块,节省实验时间,提高实验的效率。但在综合设计类和研究创新类实验中,还是由学生或小组独立完成整体框架的设计和所有模块的实现。
3.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校外丰富的科研资源是本科教学培养中难得的条件。每年将部分学生送往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2~6个月的实战。通过这种措施,既解决了企业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5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能力
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为其制定订单式培养计划,对学生按订单培养,学生在第四学年到用人单位上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解决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问题,一举三得。
4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非常重要。其内容包括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设备、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教师、实验教学考核等诸方面的质量保障措施。
对实验成绩采用平时单元成绩累积计分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评分的特点是:平时成绩评分细则公开;每个实验成绩公开;学生参与评分。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不仅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更重要的是通过成绩评定,使学生知己知彼,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互相交流,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简介
黄传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兼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