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时间:2023-05-23 17:28:13

导语:在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第1篇

[关键词] 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货危机,以及引发由此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如何克服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特别是应对后经济危机时展环境的变化,进而谋求自身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选择的必要性

首先,实施跨国经营策略是中小企业摆脱国内过度竞争,绕开非关税壁垒,扩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后经济危机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是竞争压力更大,竞争对象更加强大。为克服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中国的市场必然会更加开放,将给予外国企业和商品以国民待遇,使得本来在市场竞争中就属于“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在失去政府保护后面临的生存竞争压力更大。二是国内市场被挤压。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会因为外国产品的进入更加严重,使中小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更加减少。

其次,实行跨国经营策略也可以使中小企业有效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一方面,在出口国当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可减少运输等出口费用,同时能够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条件和消费者偏好;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自身经营成本,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实施跨国经营策略也是企业取得合理生产规模的必然要求。随着消费者对消费品的品位和对产品质量期望值的增高,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研发费用迅速攀升,这就迫使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跨国经营保持创新产品的合理生产规模,使企业的研发投入获得良好回报。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会对区域内国家和企业有利而对区域外国家和企业不利。这些集团内国家之间彼此削减关税限制,降低了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成本,必然有利于增加相互的贸易机会,而对外筑起各种贸易壁垒,这在客观上就增加了非集团国家产品进入的困难。打破这种无形的束缚,向集团化市场渗透进入,实施跨国经营策略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发达国家形形的非关税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品的出口面临着严峻地挑战,只有采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方式,才能“躲过”种种壁垒,打入保护壁垒后的集团国家市场,并以“当地企业”的身份来分享壁垒后的自由贸易的利益。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跨国经营可以使我国的中小企业摆脱单纯的地域界限,成长为面向整个世界的国际型企业。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融资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信用较低、风险较大,以及由于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利益考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日益突出的融资困难问题。融资渠道不畅,不能及时获得充足的贷款,中小企业很难进行有规模的对外投资,国际化经营步伐严重受阻。

其次,缺乏国际经营经验,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远比在国内经营复杂的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上个世纪后期以前几乎没有跨国经营实践,国际经营经验几乎为零。中小企业由此而引发的问题较多。例如,由于缺少国际投资经验,中小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做出的投资决策很可能是错误的或因准备不足而使国际化进程受阻。国际经验的缺乏还导致中小企业不了解国际商务中的必要手段,如减少缴纳税款、跨国转移资产和专有技术资本化等,而上述手段的采用本可使它们处于一种更有利的态势。

另外,海外投资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管理偏向:一种是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严重束缚了海外企业的环境适应性;另一种是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放任自流,不少企业由于缺乏母公司的支持而困难重重,不利于海外企业发展。

三、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本土化策略

“所谓本土化策略”就是指企业在海外经营时,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来规划运营海外企业的人员、组织管理、资本、产品、技术等各个层面,使之适应本土的社会、文化、法律、宗教、政策等惯例,使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融入到本土的社会中去。

(一)产品本土化

产品本土化的宗旨是当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企业就开发什么样的产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由于各国社会价值观念、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产品本土化首先要针对当地消费特征进行前沿追踪调研,然后生产和销售符合顾客具体需求的产品。

(二)文化本土化

文化是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文化是具有相同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文化差异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有着深刻地影响。因此,跨国企业的成功运行必须要妥善处理文化本土化问题。文化本土化就是要入乡随俗,并适当地融合于当地的文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与当地消费者情感上的沟通,取得认可,而且还可以培养并保持竞争优势,经受得起瞬息万变的外部经营环境的考验。

(三)管理和人才的本土化

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海外经营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熟悉东道国法律、精通业务、懂当地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境外企业雇佣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国内公司的外派人员,这些人员在国内一般都属于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比较熟悉国内市场。然而一到国外,市场环境变了,加之语言、文化的差异,单靠外派人员根本无法打入当地市场,因此只能从事过去在国内的老业务,在华人圈里转,企业经营做不到国外主流社会中去。而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直接聘用当地管理人员,一方面获得人才的速度较快;另一方面,这些人熟悉经营环境、了解市场需求,善于与本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打交道,这将有助于我国海外事业的快速开展。

实施人才本土化的关键环节是管理本土化。目前我国很多跨国企业对国外子公司的管理不力,其根源往往在于对当地人员的控制没有做好。管理过松,会造成当地人员的松散,工作效率低下;而管理过严,却又会限制住当地人员的经营积极性,丧失了实施人才本土化的意义。一般来说,通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跨国企业可以通过“文化熏陶”等软性渠道来增加与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经营人员的感情交流,利用他们的忠诚来实现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通过他们,中国企业可以把母公司的战略与政策更有效地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有利于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

四、结论

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国际经济危机,既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会。走出国门,谋求世界市场,正是这次经济危机给予我国中小企业的一次难得机会。因此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正是国内国际市场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 考 文 献]

[1]krugman p, fujita m, venables a. j.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99

[2] 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 london: methuen & co ltd,1957

[3]郝大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回归:基于区域性要素禀赋视角[j].经济评论,2009(2)

第2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海外经营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跨国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跨国公司进驻我国并且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洋品牌早已为我国民众所周知。例如,大众、福特、雪佛兰等汽车品牌,索尼、三星、LG等电视品牌,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快餐品牌。他们成功的法宝就是实行本土化的经营战略。所谓“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在人员、资金、原材料、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使其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和成功的经验对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企业大规模跨国经营的条件已经具备

1.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已经形成

从上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和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加入WTO后,这种经济全球化的体系更加完整,也更充满活力,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

2.我国企业已经积累了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少企业也尝试着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收购、兼并或投资经营,如中石化、中石油、联想、海尔、中兴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了跨国经营,虽然困难重重,挫折不断,但也有不少成功的收获,在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地积累了国际化经营的宝贵经验。

3.国际经济危机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良机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进而发展成为全球的经济危机,这种危机到目前还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在经济危机中,不少国家的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或濒临破产,这正是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兼并和投资的最佳机会。

4.中国品牌深受国际社会的欢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商品也大规模出口到国外,如电视、冰箱、玩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都深受国外民众的喜爱,影响也越来越大,形成了“中国制造”的品牌效应。这种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不仅使我国的产品在国外具有亲和力,对中国企业在国外发展也会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5.我国企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实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飞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兼并、重组或整合,形成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有的企业如中石化、联想、海尔等已经发展成为了大型的跨国公司。不但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批的非国有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其综合实力也已经相当雄厚,完全有能力进行国际化经营。

二、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本土化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还主要是产品或资源的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等,凭借价格优势将我国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这种贸易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产品价格低、运输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利润率低,其经营活动容易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风险较大。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企业要立足于国际市场,就必须借鉴外国公司在我国实行本土化战略的经验,在加入国际经济大俱乐部的同时,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相融合,走本土化发展战略,使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中,扩大影响力和发言权,最终占有主导地位。

(一)要实现资源利用本土化

跨国经营的最重要标志就是要实现生产和资源利用的本土化,这样既节约了本国资源,又省去了跨国运输和关税,使产品能够直接投放市场,加快了营销的节奏。作为当地国的注册企业,我们还可以享受东道国的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相关的优惠政策,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竞争力。另外,从全球原材料产地保护和人们对原材料质量的认可度来看,本土化的原材料和本土化生产,更易于被当地人所接受。如在食品领域,近年来,一些国家不管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还是质量安全问题等方面的借口,加强了对我国产品的质量监测力度,进口条件更加苛刻,标准更加严格,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产品生产和资源利用本土化的重要性。

(二)要实现产品特色本土化

要想使产品迅速打开国外市场,就要使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地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只有投其所好,使产品满足当地消费者的不同的需求,才可能在东道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比如通用汽车公司,实地分析了日本和美国对汽车的不同要求,然后分别设计出不同特点的汽车,从而在两国都有较好的销售业绩。如海尔在美国根据当地人的需求特色,推出了一系列学生用小冰箱、老年用冷柜等本土化特色产品,收到显著成效。

(三)要实现销售渠道本土化

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只有通过销售,才能使产品转化为商品并产生利润,这条途径就是销售渠道。对于一个进入国际市场的公司来说,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通过或合作等方式利用当地的销售渠道,因为本土化的销售渠道往往更易于被当地人所接受。我们还要全面的调查研究当地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从而采取与之相适合的促销手段,开展多样性的促销活动。

(四)要实现品牌本土化

品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第二生命。在政治制度不同、文化差异较大的异国他乡,人们对外来的产品会不会认同,对外来的企业有没有信心,愿不愿意成为中国企业忠实的消费者,这些都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和前途。要针对当地东道国的文化特性和当地的传统风俗习惯,推出适应当地的产品品牌,这样可以增大消费者对公司品牌和产品的认同感,最终赢得消费者的喜爱。比如汽车领域中的“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等知名品牌,都是外国品牌中国化的结果,这对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是一个启示。

(五)要实现管理及人力资源本土化

要经营好一个跨国公司,仅仅依靠人性化的产品、相对优势的价格等因素是不够的。跨国公司实现本土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实现管理和人力资源配置的本土化。例如摩托罗拉在中国的经营,其管理人员从低层到高层都是中国人。在国外,本土人才对当地的生产经营环境、消费者需求比较熟悉,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风土人情比较了解,在与当地政府、媒体及相关经营管理机构联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企业只需建立专门机构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当地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方面能够得到传承和提升,促进海外子公司和国内企业的协调发展。

(六)要实现研发本土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请进来”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合作形式,我们更多的是引来了外资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但是没有外资企业把研发基地设在中国。直到现在,也很少有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他们来中国投资,只是想利用我国的资源和优惠政策,但不会把先进的技术转让给我们。现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就一定要把研发机构建在当地,吸引国外的高端研发人才,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提高我们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和能力。这应该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最重要目的之所在。想想我们生活中常接触到的用品,小到已经普及的手机、照相机、电脑,大到医疗设备、汽车发动机等,我们的核心技术能占到几成?正因为我们有差距,所以我们才应该有压力、有动力,在跨国经营中,通过实施研发本土化,学习、掌握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加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成彬.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启示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6(8).

第3篇

 

关键词:跨国经营;绿色贸易;绿色营销

    如何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绿色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巨大市场,使我国和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是我国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巨大契机。据统计,2005年全球绿色商品贸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 574亿元。美国克里兰夫市场预测公司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国际绿色消费正以每年平均12% -15%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球已出现一个由环保技术和服务业构成的庞大的绿色市场,并是世界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后的四大市场之一。做好跨国绿色营销不仅可以帮助我国企业赢得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避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之类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一、绿色营销在跨国经营中的重要性

    (一)绿色营销符合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社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酸雨、土地沙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地球臭氧层遭到破坏、对重要生态资源的过快掠夺等。在生态间题日益紧迫的今天,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何在不牺牲环境的条件下持续、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已经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绿色营销要求企业不仅承担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而且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责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绿色营销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手段,无疑已成为现代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营销符合绿色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追求健康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世人关注,绿色消费群体正在兴起。1998年世界环保组织的一项统计显示:67%的荷兰人和80%的德国人表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环境因素;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倾向。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2000年的一项专项调查也显示:53. 8%的人愿意消费绿色产品;37. 9%的人表示购买过绿色食品、绿色建材或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我国应该认清这一巨大的发展契机,顺利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绿色营销有利于绕过绿色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正在替代关税与配额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绿色壁垒。其内容有国际环保公约、国际环保法规标准、自愿性措施、加工生产方法标准和环保成本内在化等。在全球4 917种产品中,受绿色壁垒影响的3 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 320亿美元,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 790亿美元。全球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壁垒措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

    (四)绿色营销有利于提高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企业公民形象

    绿色营销使企业将自身的利益目标融人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中,企业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仅获取了利润,而且可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在社会各界中获得良好声誉,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因而,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既符合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也符合东道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同时兼顾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当地环境。其结果理所当然是跨国企业赢得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支持。

二、跨国经营中的绿色营销战略

    (一)建立并完善绿色企业文化

    绿色企业文化以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它是以发展企业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开展生态营销为保证、以满足需求为动力,实现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文化。利用绿色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激励力、导向力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体而言,跨国经营企业在建立绿色企业文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建立并完善企业绿色管理制度。在培育企业职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二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从招聘员工开始就应招聘对企业的绿色文化内核认同的人,并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奖金、晋升条件挂钩等措施,加强员工对绿色企业文化的认同,提高员工实施绿色文化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强化,持之以恒。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信条、口号、作风、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是不断进行积极强化的产物。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也应遵循趋乐避苦,趋利避害这些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

 (二)制定高效的绿色营销组合战略

    1.选择合适的绿色产品。跨国企业经营者通过情报信息网络广泛捕捉绿色资源信息、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消费信息、价格信息等,分析出国际绿色市场的变化动向,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情况选择合适的绿色产品,为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2.绿色价格的制定。企业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应将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价格上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价值,绿色产品价格应略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如芬兰政府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上扬30%;日本绿色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高20%以上。

    3.绿色促销。企业应利用促销宣传,建立起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可以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淡会的形式,来扩大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面,通过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介和公共活动,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实际行动,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

    4.绿色营销渠道的选择。企业应根据绿色产品的特殊性,选择不同的分销渠道,精心挑选有信誉、有良好公众形象、对绿色产品达成共识的商、批发商、零售商,提高销售渠道覆盖面。

    5.绿色营销服务。企业应将绿色营销服务贯穿于整个销售过程,尤其是售后服务。既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也要节约能源和资源,鼓励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污染和二次污染。

第4篇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战略对策

一、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给市场竞争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和营销全球化成了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我国企业不仅要承受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还要在人家的土地上与外国公司竞争。企业要在所面临的全球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才能够生存下去,否则在竞争中势必会处于劣势,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当前,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不相称。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10家,而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可见,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不够。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金额的0.15﹪。与中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此外,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1:0.13的水平。由此可见,中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这种强烈的反差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十分罕见。

2.海外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1990年~2000年度,中国30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23家属于资源开发型企业。以渔业为例,自从1983年以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在尼日利亚、印尼、阿根廷、美国等20多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进行渔业开发,已运回国内数十万吨鱼货,占我国渔业总产量的17%;中信公司在非洲、拉美、西太平洋等地区开发林业资源已取得很大的成效,运回大量的木材。冶炼行业,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总投资2.8亿澳元开发铁矿,在这20年时间内运回2亿吨高质量矿砂。这说明中国产业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过,近几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业务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扩展层次在不断提升。有的产业已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竞争出口,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办科技园业,建立国际营销的网络和战略合作关系等各种形式

3.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区域分布已扩大到五大洲。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从投资总量上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仅指美、加、墨三国)、大洋洲、亚洲(东南亚、西亚)等地区,有明显的地区集中性。从对外投资国别上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少数石油,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到2001年底,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累计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累计投资量占中国工业对外投资量的9%,形成了三大核心区:港澳地区、美加地区、澳新地区。中国企业在这三大核心区的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额分别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比重28.61%、36.01%和17%。

4.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投资新建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

5.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的是异地化经营,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受我国政府的国内资金配套和外汇等计划管理的限制,跨国经营企业不能完全依据国外市场情况进行决策,从而错失良机;而异地化经营则使经营项目在国外,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国内,只派与经营项目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去国外经营,且派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有相当一部分素质不高,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不能及时依照市场的需求偏好改进产品,发现和挖掘市场机会。可见,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跨国经营战略:渐进性和创新性。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主要特征,一是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二是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几乎所有的企业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然后以母国为基地,逐步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为跨国企业。从大多数跨国公司走向世界的过程来看,从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绝大多数企业在成为跨国公司之前,对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都采用了“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战略。一是解决后发劣势的困扰。“走出国门后才真的发现,很多对手远远比海尔强大得多。”张瑞敏形容这种差距,就相当于对方都是博士、硕士,而自己才中学毕业。一个新面孔在国外也根本无人搭理。二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必须整体考虑。应该是先把国内市场做大后再尝试走出去,这可能也是转化后发劣势的问题,要做到“无利不为、无内不外”。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是跨国公司不断适宜环境变化的结果,他相继经历了由多国国内到简单一体化,再到复合一体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多元化发展。跨国公司首先实行的是多国国内经营战略,即针对不同市场在当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以后,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日益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服务于自身的价值增值。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为适应国际化战略,可将国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还将研发、设计、研究所等都逐步迁往欧美发达国家,以跟踪最前沿的技术。

即使渐进也好,创新也罢,面对我国目前的状况,“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选择”也可借鉴:一是海尔模式,通过到当地设厂,冲破贸易壁垒,然后在当地树立品牌的形象;二就是TCL的模式,收购知名品牌的形式;三就是联想模式,奥运其实是中国可以利用的很大的机会,日本的精工爱普生,韩国的三星都是通过奥运会打造了自己的国际品牌;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企业在国内做大以后借船出海。小灵通在国内做的非常成功以后,开始拓展海外的市场。2.国际投资战略与跨国兼并的结合

(1)资源开发型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预防性产业。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比较短缺,利用别国资源优势,以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应是我国跨国经营的预防性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也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

第5篇

关键词:华为;海外战略;跨国经营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1988年成立的由员工持股的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以企业对企业的B2B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经营。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经营,专门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光网络、固定网、移动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成功加入全球电信领域。其服务领域包括移动、核心网、网络、电信增值业务等。在全球有100多个分支机构的华为公司,在美国、德国、瑞典、及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多个研究所,43%的员工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其产品采用的是自主设计的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ASIC(特定用途集成电路)芯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突出。

一、跨国经营简史: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海外战略

华为实施的是“国内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达国家市场“三级跳”式的战略计划。

(一)1995年,华为开始了以非洲和亚洲的第三世界国家为起点的国际市场征程。经过6年的苦心经营,到2001年华为在国际市场已有一席之地,其产品和服务品牌信赖度在第三世界国家逐步攀升。

(二)1998年,华为开始开发欧美核心市场。从边缘渗透,逐步深入。2001年,华为与俄罗斯国家电信部门签署了千万美元的GSM设备供应合同,标志着华为进入欧美市场边缘。2003年,华为已经成为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之一。

(三)华为成功开拓东欧、南欧市场后,开始渗入西欧、北美市场,并把巴黎作为欧洲地区中心。为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华为把客户请到国内,使其全面了解华为的和综合竞争力。

二、跨国经营动机

(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代,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逐步加快。企业经营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企业通过跨国经营,获得全球范围内的优势资源(原材料,技术,市场等)从而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扬长避短,突出优势能力,开拓的世界市场。技术优势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石。华为一整套科学可行的自我技术创新战略是其开拓国家市场的原动力。同时华为还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讨论与制定,坚持与世界同步发展。华为自主研发的ASIC项目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华为依托创新技术,在世界电信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三)“出海”是为了“远航”。国内市场有些政策已成为抑制华为提高市场份额的瓶颈,不“出海”,华为快速发展的战略一定会受阻。“出海”是一个化被动为主动、获得自主发展权的过程。国内竞争格局魏华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控股之前)、中兴三足鼎立,华为审时度势,选择通过跨国经营开拓全球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的战略目标。

(四)国家政策支持

1.“走出去”战略保障: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实施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优惠政策,全面、规范、高效的调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资金上的政策支撑:在华为发展进程中,1996年国家相关部门为华为国产交换机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买方信贷,解决了华为作为电信设备商回款缓慢的问题,为其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全球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积极采用国际化战略,触角深入世界各地

2003年华为获得了来自欧洲运营商INQUAM公司CDMA450“巨单”,进驻欧洲腹地,之后进入美国市场,标志着华为真正进入了国际市场。

(二)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1.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化。华为是个哑铃型企业,把握生产核心遵守国际化标准,专注研发和市场,与世界接轨。

2.技术和人才国际化。依托机构国际化网络,在软件开发能力和标准化方面与国际同步。华为每年在世界招收高素质人才,建立了以职位体系为基础,以绩效体系与薪酬体系为核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研发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管理思路全球化:华为不断改善公司的形象,坚持透明化公司运作,提高国际品牌知名度,扩大海外业务份额。

4.资本国际化:资金问题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关键步骤,华为将多元化金融支持和融资方式作为进军国家市场的资金支撑,为实施海外战略提供经济基础。

四、成功之源

1.科学的领导与管理:华为在组织结构与涉及市场营销前端业务的流程上与国际接轨,坚持透明化运作,采取矩阵式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依托互助网络,迅速解决问题。

2.紧抓机遇,但拒绝机会主义:为发展之初适时抓住改革开放的国内机遇,获得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紧抓中国开放3G市场的机遇,依托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开拓海外市场。但是华为拒绝机会主义,实施科学化管理,不断提企业综合竞争力,为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3.客户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客户导向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低廉的人力成本、产品或服务的低价策略,并不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良好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才是成功的关键。

4.科技领先,打造自主品牌:华为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立足当计算机与集成电路的高新技术,增加投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自主设计ASIC芯片,建立自主品牌,形成了全新技术创新战略。

五、对其他企业跨国经营的借鉴意义

1.依托核心技术,增加技术创新创新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2.实施品牌战略,建立自主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依托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企业精神,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中西合璧”。

3.实施全球化战略,建立卓越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在全球寻找资源和商机,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4.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华为的中国式管理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跨国企业要规范企业行为,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5.推进本土化战略,重视全球化人才的培养,形成开放的心态和学习力,吸引全球高素质人才,为企业顺利开拓当地市场提供文化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零售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竞争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内涵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战略指的是使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要素以及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投资开店,去开展竞争与合作,又称跨国经营战略和全球化经营战略。一般而言,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是指货物、服务的输出,即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是指对外直接投资,即采取参股、控股、独资等形式到海外投资开店。如果海外投资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企业),这家零售企业就变成了商业跨国公司。第三个层次是品牌输出,主要是指品牌授权经营,这是“走出去”战略的最高层次。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的紧迫性

“走出去”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零售企业经营诸要素跨国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市场全球化,零售企业商品购销、资金筹措等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才能最优地实现“贱买贵卖”,获取最佳效益。一个仅在国内配置经营要素的零售企业,面对许多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经营要素的竞争对手,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因而,“走出去”成为零售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国内竞争国际化迫使零售企业“走出去”

我国零售商业领域向外资有限开放以来,大批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年内将取消商业外资进入的所有限制,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在国内进行愈益深入。而一定时期内我国的购买力是一个常数,各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必然此消彼长。只有“走出去”,才能确保效益稳步提高。

国际市场的无限商机诱使零售企业“走出去”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商机所在。同时,各国的文化、产品、服务也存在着差异,而一国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的。要求有多样的产品、服务与之相适应,这也为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盈利的机会。同样的产品、服务在不同国家存在价格差异,较大的利润空间诱使零售企业“走出去”。一些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生产水平较低,商业发展滞后,市场供应总量、结构都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些都为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舞台。

“走出去”是零售商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国际零售商业巨头基本上都已进入我国,目前,这些巨头加快了在我国扩张的步伐,展开了扩张竞赛。完全可以预见,在25年内,外资商业网点将遍布中国各地、商业竞争将空前激烈。我国零售企业只有“走出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才能稳步发展;也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快、更直接地培育和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如果局限于本土作战,将会非常被动,防不胜防,最终节节败退,丧失市场“疆土”。从零售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总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自国内至国外逐步发展壮大的。零售企业要壮大乃至成为长寿企业,就必须“走出去”。

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理论优势

学者邓宁提出,企业要想实施跨国经营,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即“三优势模式”,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才能直接投资、建立跨国公司。

我国零售业具有所有权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国零售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从形态单一的传统的封闭式的零售业,发展为今天的多层次、多业态、开放式的零售业。零售业的所有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改革初期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外商投资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随着所有制格局的改变,新的业态纷繁而出,特别是自199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商业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的决定以来,一些新的零售业态在市场上相继出现,如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连锁店、仓储商店、专卖店、便利店、大卖场等。一些具有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形象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零售商的私有品牌经营问题受到关注,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零售业经营的模式和组织结构体系。据《中国信息统计网》显示,2003年我国零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初步具备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所有权优势。

我国零售业具有区位优势

我国是一个地理大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海陆空交通便利,特别是与邻近的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南亚等国的往来十分便利;与西亚、非洲等国家间的交通也比较方便,而且,我国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较丰富,这为我国零售业实施跨国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支撑。而今,国家的开放搞活政策,作为WTO成员国所能享受的贸易优惠政策,无不为我国零售业实施跨国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市场,便能发挥出我们的区位优势。

我国零售业具有内部化优势

实施跨国经营可通过三条途径:特许经营、许可证经营和直接投资。前两者比较适合具有纯技术性优势的行业的跨国经营活动的开展,技术易于转让,交易容易完成。而零售业的内在优势往往体现在企业文化、人员管理及物流管理中独特的经验的运用上,是与企业中人的素质紧密相关的无形资产,这是不易进行交易和转让的,具有这类优势的企业适合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因此,零售业可以通过设立子公司、连锁经营等方式,形成内部一体化,取得竞争的成功。

零售商业企业“走出去”的可能性分析

WTO的竞争规则减少了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作为WTO的成员国,中国企业应享受的权利主要有: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享有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的权利,等等。就零售商业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世贸组织成员国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零售企业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这就为我国零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跨国商品交换的成本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应用于零售经营,不受时空限制,不需店面租金,不需支付薪水,节约水电成本,能轻易迅速更新与获取交易信息。从而大大降低商品交换成本。据专家估计,目前互联网上的交易成本约等于传统方式成本的1/10,这使零售企业在跨国发展交易成本上大大降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零售商业的“引进来”战略为“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992年7月以来,中国零售商业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引进国外的资金、人才、管理乃至整个外国零售企业,既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学习了国外商业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又激活了国内商界,锻炼了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能力,拉动、促进了零售企业的成长壮大,为“走出去”获得了宝贵的国际竞争前期经验。

一批零售企业已具备“走出去”的实力

经过多年流通体制的改革和探索,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营销方式、服务手段、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及商品流通网络的逐步构建,一些新的商业组织形式、经营业务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使零售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一批有一定实力、经营能力较强的大型零售企业集团也已涌现,极少数零售企业已经“走出去”接受了国际市场的洗礼,积累了国际竞争的经验。而且,一些零售企业逐步缩小了与国际零售巨头在软硬件上的差距,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与国际强手相抗衡的能力。

零售企业“走出去”战略选择

从零售企业的角度来看,要努力加强经营管理、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实力,使自己逐步成长为跨国公司,在国际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具体地说:

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从事跨国经营

国际市场的环境错综复杂,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还是法律的等等,都比国内要复杂得多,这就要求实施跨国经营的企业认真分析环境因素,选定目标市场,制定正确的目标策略。我国零售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应充分考虑到我们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选取正确的目标市场,从事跨国经营。

提供有特色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商品和服务的特色性是吸引顾客光临的重要因素。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我国零售企业应注重对所经营的商品的选择,对于大型综合超市经营者,可考虑向国外购买者提供受欢迎的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竞争优势的产品,随着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制造”将是零售业跨国经营的一大卖点。在考虑商品特色的同时,服务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溶进了企业文化的服务特色,同样是赢得顾客,取得经营成功的关键。

做好周密的市场研究

国际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明显.国际商业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零售企业“走出去”之前要做好充分、周密的市场调查研究。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荷兰万客隆、德国麦德龙进入我国市场.准备工作都在两年以上,花费在500万美元左右。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前期市场调查更为重要。

实行“本土化”策略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越来越高,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使人们以电子方式生活、学习、工作、娱乐、购物、经营成为可能,更加强化了消费的个性化,因而零售企业“走出去”必须采取“本土化”经营策略,以符合当地消费需求的商品、服务赢得东道国顾客。同时,为降低成本,迅速熟悉当地的语言、法律和风土人情,与当地政府和社会搞好关系,获得认同,必须实行人才“本土化”策略,聘用当地人为企业员工。

建立灵敏的信息系统

第7篇

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其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期阶段的显著特征,与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人力资源与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我国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尤其是中小跨国企业大都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的概念。企业普遍缺少精通外语、知悉相关法律、熟悉海外直接投资操作的优秀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而且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另外,我国跨国企业普遍存在组织功能不健全、管理制度与国际运行规则不相符等问题。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总体投资效益不高。在产业结构上,我国跨国企业侧重于对制造、加工等初级产品的投资,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投资较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这与中国作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大国的地位相比,是极不相称的。

(三)产品技术含量低、研发投入少、创新意识不强。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高科技产品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跨国企业在科技研发和投入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

(四)缺乏对国际市场的全面性、动态性了解。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时间不长,国际化经营经验欠缺。不少企业没有国际经营的全局意识,不进行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对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对中外文化差异不关注等问题突出,对国际市场缺乏全面、动态的了解与追踪。

(五)市场经济不健全、国家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加之我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因此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相比而言较为滞后。

二、提升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拥有专业技能扎实、通晓外语、精通相关法律的综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一,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批懂外语、懂法律,又通晓相关人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第二,借鉴别国经验,大力实施跨国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储备人才、留住人才,减少不合理的人才流动。

(二)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降低风险。在产业结构上,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相应的技术力量,实现跨国公司在产业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强强联合,少而精,避免多而烂。长远来看,应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伸延,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降低风险。在规模结构上,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原有的规模优势,综合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使产品质量满足国际需求。科学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注重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增大研发力度,并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技术升级,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四)建立准确、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全面追踪国际市场动向。提高企业海外投资的咨询服务质量、构筑高效完备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使企业能够方便、准确地获悉外国投资的法律法规、现行政策等可以为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提供有效与正确的指引。

(五)完善经营机制,改进跨国经营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惯例组建和管理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 SWOT 分析 民营企业 跨国经营

一、战略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中,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跨国经营的行列。跨国经营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货物、服务、技术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二是资本输出,即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环境将更复杂,竞争更趋激烈。本文运用SWOT战略决策模型,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并且进一步综合SWOT的各个因素,制定了可供企业选择的SO、ST、WO、WT战略组合。

二、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SWOT分析

1.内部优势(S)

(1)企业运行机制的优势。中国民营企业较早实行企业制度改革和管理创新。目前部分企业已形成产权明晰、决策灵活迅速、机构精简、效率高、成本低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具备跨国公司要求合作伙伴所具有的基本素质,易融入其生产供应链系统,在国际合作中处于有利地位。

(2)专业分工程度高,具有群体效应,使边际成本大为降低; 各企业间可以模仿学习、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提供相关的服务,增强企业之间的互补性;许多同类型的企业集中在一起,相互竞争,使企业不断创新,从而促使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3)各种商品专业市场具有网络优势。专业市场跨国经营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商品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产品出口的“桥梁”。著名的义乌小商品城已成为中国企业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同时一些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已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分市场, 如俄罗斯的“海宁楼”、巴西的“中华商城”等。

(4)中国人的勤劳进取精神和大批企业家的资源优势。中国人吃苦耐劳,精明强干,是民营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化经营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发展战略目光的民营企业家,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为其他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树立了榜样。如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带领企业跨出国门投资办厂,在美国市场创立的反向OEM模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模式之一。

2.内部劣势(T)

(1)从事跨国经营的形式较单一,海外投资的项目规模过小。大部分民营企业都以商品贸易形式参与国际经营,海外投资意识不强;已有海外投资的企业,多以窗口式的销售公司为主,生产型企业较少,项目规模也较小。

(2)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限制多,又很难获得境外资金支持,资金短缺成发展“瓶颈”。中小企业自身财务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也难以符合银行贷款要求。

(3)国际竞争能力差。中小企业产品低档低价,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品牌知名度低,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经营规模小,技术装备率低,规避风险能力不高。国际化经营人才匮乏,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也不足。

(4)企业研发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模仿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发展的主流,市场上一旦发现适销对路的产品,便努力模仿生产;在解剖他人样机的情况下改造自己的技术。这种类型的企业易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刚性限制。

(5)企业缺乏国际品牌,产品竞争力弱。在跨国经营中,大多是贴牌生产,“替人做嫁衣裳”,企业只获得低廉的加工费。

3.外部机遇(O)

(1)从我国的宏观环境来看,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起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专门规范中小企业出口和对外发展的法律法规,因而民营企业有望获得进行国际营销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

(2)融资环境不断改善。以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开始为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金融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金融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3)专业人才成倍增态势。近年来,一大批懂外语、懂经济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贸易、金融、法律和财会专业知识的经营人才纷纷到中小民营企业施展才能。

4.外部威胁(T)

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环境变迁给中小企业实施国际营销带来一系列威胁和挑战:

(1)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入WTO 后,市场的国际化和竞争的全球化使中小企业的营销创新面临更大风险与压力,中小企业需用全新思路对国际市场开拓模式进行大胆创新。

(2)产品趋向高新化,市场竞争多极化。新技术革命使一些中小企业渐失劳动力成本优势,组织架构的弊端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给中小企业选择目标市场和确立经营战略带来了挑战。

(3)我国的企业面对的是世界级的对手―-实力庞大的跨国公司。它们市场和管理经验丰富,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现在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整合营销传播,顾客忠诚战略。对中国民营企业构成极大的威胁。

三、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组合

1.优势――机遇战略(The SO Strategy)

为便于企业筹资、提升谈判力、优化资源并规避风险,应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战略伙伴关系来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空间,促使中小企业在WTO 平台上与跨国公司竞争以适中价格提供差异化产品,迅速扩张

2.优势――威胁战略(The ST Strategy)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定制营销。树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国际化经营理念,通过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确立在产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企业在经营品种上要考虑目标顾客的需求,确定适当的数量。但是也要避免过长的产品线,同时应该有主打产品。

实施“圈地”战略,加快海外社区开店步伐。麦当劳的创始人克拉克先生曾经说过公司的真正生意是经营房地产。可见,正确的选址对企业的经营成功至关重要。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中,应该加快社区开店的步伐。

3.劣势――机遇战略(The WO Strategy)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逐步标准化。由于目前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完全标准化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中国企业可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逐步标准化。

实施战略联盟,推进产业化进程。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给现有民营企业的启示是实施战略联盟,推进产业化进程。根据波特的产业价值链理论,中国企业应该集中资源进行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渠道的控制,而产品生产和物流等非核心能力则可以通过战略联盟外包。

以特许经营模式扩张,打造国际品牌效应。连锁经营由于其规模优势,已经成为市场经营模式的主流。但是,中国民营企业采用直营的模式扩张会受到资金的制约,应该采用特许经营的模式迅速扩张,缩短打造国际品牌的时间。

4.劣势――威胁战略(The WT Strategy)

合资战略,与国外成功的企业合资。尽管在本土市场与西方企业的竞争中,中国企业仍处于劣势,但是在国外却有中国企业成功地产业化、连锁化,如海尔,TCL等。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如果中国企业能够与国际企业实现合资,必将加快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

参考文献:

[1]王其中: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优劣势分析.商业经济,2004年第4 期

[2]方元龙:不失时机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浙江经济,2003年第12期

[3]詹建芬: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取向.中国对外贸易, 2003年第6期

[4]徐 梁 刘卓林:浅谈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企业的实现途径.江苏商论

第9篇

一、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正在迅速攀升,中长期无下降势头,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特别是近五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接近10%,石油需求迅猛增长,加之国内原油增产疲软,几大油田均以进入滑坡阶段,使我国成为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为了改善石油企业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状况,为我国获得较大的石油安全供应权,我国石油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总体来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对进口原油仍然依赖,在市场规模、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以及核心竞争能力方面,均无法与国外几大石油公司抗衡,打破国际现有的油气资源垄断格局,从国际油气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都是比较困难的事。对此,我国石油企业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要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的策略,巩固当前成果,稳步向前推进,逐渐实现跨国经营。

二、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各大国之间激烈争夺的战略资源。随着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战日趋激烈,资源输出国逐步加强对资源的控制,世界优质油气资源基本上已经被几大跨国公司瓜分殆尽,中国石油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实施跨国经营,海外资源开发和原油供应方面将面临空前困难和风险。特别是在此过程中,某些国家蓄意散播 “中国”的谣言,给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带来更为剧烈的全球竞争。为此,笔者结合各大材料,分析认为,我国石油进行跨国经营的问题来自以下三大方面:首先是来自政府方面的问题,其次是来自石油企业内部的问题,最后是来自全球经济环境下的风险问题:政府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给予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相关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原油进出口及国外承包等的服务贸易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支持;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跨国经营模式单一、人才匮乏、投资决策缺乏实际性、国际文化冲突;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风险,如抵御各国之间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以及运输安全风险。

三、促进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我国政府完善相应的鼓励政策。制定适合的的税收、财政、信贷政策。构筑适合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支持体系。并把石油安全保障放到议程中,为我国石油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同时,政府应放宽石油投资项目投资限额,简化审批程序,和完善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管理制度,设立海外油气风险勘探专项基金,鼓励海外石油公司进行国际融资,积极加入国际油气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竞争。

(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采用合作式,多元化管理,积累经验。我国仍处于国际化经营初级阶段,经营经验明显不足,因此要向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型石油企业学习,吸取其经验,与其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这样,既可提高中标率、分散风险、获得利润,更重要的是学到他们的高效完善的勘探开采技术以及严格系统的国际化经营的管理经验,健全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培养自己的优秀作业团队。

2.培养国际化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增加国内外高校培训,实践培训,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围绕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重点,积极拓展境外培训渠道,加快培养外向型人才,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使企业的人才实力同国际接轨。同时,更新人才工作理念,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3.改善投资决策。石油企业应完善健全一套具有实际性的跨国经营项目投资评估体系,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通过综合评估结果,把政治相对稳定、开采成本较为低廉、储备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作为海外项目的目标国。

4.加强跨国文化管理。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人们总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自豪,大多数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文化视为正统,而认为外国人的言行举止不可理解。因此,我国石油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观。我们要尽可能地消除这种种族优越感,尊重并理解当地文化,以平等的态度交流。在此基础上,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的风险管理

我国石油企业要规避跨国经营风险,除前文提到的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的扶持外,还应建立国外石油企业相关风险协调机制,建立我国石油企业同合作伙伴国沟通的平台,从而尽可能避免国际政治和经济风险。同时,在进入海外市场时,应改变策略,实施非控股股东合资,以“份额资源”或“份额油”的债务形式投入,留给当地政府或民间更多的海外资源企业的股权。这样,石油企业才能有效的解决政治冲突,规避政治壁垒,降低政治风险。

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关键因素是,积极培育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及管理能力,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国际化经营风险。通过开展国际化经营,实现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石油国外供应的安全,为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森.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0期,第7-8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4]网友评论:《世界原油供需形势解析》,国际石油网,http://in-en.com/oil/html/oil-13281328941123489.html/(阅读时间:2012年2月3号)

[5]卢汉,胡勇.国际油价泡沫中 中国石油企业何去何从[J].财经界(学术)2010(6),第71-72页

[6]王春梅.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关系[J].现代企业文化,2010(33),第20-22页

.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8]范秋芳,戴秀芝,李平等.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