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教学形式

时间:2023-05-23 17:28:14

导语:在课堂教学形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形式

第1篇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地理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教学平淡无奇,而有效教学包括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有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地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营造一种学生探索、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诗词丰富教学情境。在讲“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时,引用“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来讲述地理公转、自转;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解释水循环。这些诗词的引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让教学情境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讲湘教版“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可以播放一段长江的视频,接着播放 1998年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的画面,让学生从长江洪水泛滥的景象中思考长江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3.利用地理故事设置教学情境。学习洋流时,教师可以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借助洋流悄无声息地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偷袭英国军舰的故事来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地理课堂中常见的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到有事可做;在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应时刻巡视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掌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学生想法,适时调控各小组的进度和方向,保证每个小组通过合作达成一致的结论。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互补,学习能力强的可以帮助学困生理解概念,同时也加深学优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让所有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更上一个台阶。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在做的过程中学,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应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单纯地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方式,在师生有效互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

1.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通过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其中“一场秋雨”指的是什么?“一场凉”指的又是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

2.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例如,在学习“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企业的老板,你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建厂?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原料、市场、交通运输、环境等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课堂提问要有引导性。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不断地向教学目标靠近,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我国西北地区人们的农业活动有哪些试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方法

第2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随机应变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24-01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的推行新课程改革,所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异彩纷呈;这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又一个。老师们对学习新知识、新理念的需求如饥似渴,对于各种模式的学习也是非常用心。可是,很多老师在学习的时候喜欢死搬教条、硬套模式,我觉得这无疑于东施效颦,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通过多次的出去学习,在校内听公开课,听名师讲课,专家的讲座,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注重以新课标为指引,结合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数学学科的课程特点,得到了一些浅见和感悟。

一、对教学模式要有透彻的理解

我觉得,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比如我们唐河的“学、探、测”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单单地去理解什么是“学、探、测”,也不能单单地去了解“学、探、测”里面包含的哪三步、哪六个环节,而是要通过“学、探、测” 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学习了西峡的“三疑三探”,不能仅仅限于知道“先疑后探,设疑自探,编题自练”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明白“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探究问题,学会归纳创新问题;要理解“三疑三探”的精髓是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可见对教学模式的透彻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只有教师透彻的理解了教学模式,才能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

卢梭有句话:“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的确,课堂不是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也不是流水线,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划一的产品。课堂应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成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殿堂。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新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宗旨。新课堂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是教与学的课堂,而教师的引领和指导都应该是为学生这一主体服务的。

虽然,我们每上一节课都有备课以及在脑子里预设的教学思路,但是,当遇到课堂实际与预设的发生冲突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有及时的应变能力,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框架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较高教学技巧,要有创造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能力;要及时在教学过程中的转换角色和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三、新课堂不应该单单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做一个 “个性”老师。 “个性”并不是因为穿着打扮的标新立异,而是他们在对学生负责的基础上,每个老师都有着自己迥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即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这一点想改变不是很容易),所以首先就是做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要铭记以下的标准如:幽默风趣、认真负责、知识渊博、公平公正、宽容大度等,我觉得这些标准通过努力都是可以做到的。

通过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专家的讲课及理论的讲座,我得到的最大认识是:上好一节课,不能拘泥于某一形式。

所有的专家名师讲课都各有各的风格,有的严谨、有的活泼、有的幽默风趣……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而且每一节数学课都是有学、有探、有测。但是他们每一节课都上的激情四射、充满活力。完全没有传统的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那是为什么呢?我觉得那是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教学技能,而且能很好地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们还有严谨的教学作风,善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果非要用某一种模式来定义专家们的课,我认为是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定义的。

因为不管任何一种模式,用到最后都是完全融入到每一节的课堂中去了,而且课堂的教学要随机应变,决不能让模式局限教师上课的思维。

第3篇

课堂结尾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出与之匹配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一般形式如下:

一、归纳总结式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往往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例如,在教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小结为:(l)填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2)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上述小结中,既有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上的总结。像这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高度的概括,以进行归纳总结的结尾方法,形象直观,易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总结,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知识要点,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问题练习式

新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例如,“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学生一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且临近下课了,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性质,则不易被学生接受。此时,教师需要将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进行小结。

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对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再回顾、再思考、再比较、再应用。不仅自然而然地系统总结了不等式的性质,而且对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则更能深人,远比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等述说性的小结更有实效。

三、问题探究式

即在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适量进。行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既是学生思维中的制高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高体现。

例如学习“中位线”的小结:(l)你能将一张梯形纸片剪一刀,使得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2)梯形中位线的性质与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学习后,通过本例中的第(l)问,引导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第(2)问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梯形中位线性质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进行研究。

四、交流评价式

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畅谈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因此,课堂小结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例如“二次函数”的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的是什么?

这个小结具有开放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结尾也精彩”。好的结尾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但绝不是教师凭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应该增强对结尾的设计意识。因此,教师进行教学结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精要性原则。就是课堂结尾要做到内容精练,总结精彩。

(2)引导性原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结尾有目标,但教师不是目标的“复述者”,不能包办代替,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评价

一、议论评价

议论可集思广义。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暴露的不同状况,适时组织议论,可使问题明朗化。教学《会摇尾巴的狼》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狼的话是骗人呢?学生从“花言巧语”这个重点词展开思维,寻找根据判断狼是骗人的。对这种抓重点词语读书的思考方法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议论:狼说的话是不是花言巧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议论后,教师的评价是:

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分析得很深入,不仅抓住“狗”和“狼狗”名称比较,还联系学过的课文《狼和小羊》,用“凶恶”与“温和”进行比较,并分析了狼没完没了的誓言,有理有据。可见狼说的话是(学生接:花言巧语),证实了狼是(学生接:骗人的)。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七自然段。

二、比较评价

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才能有发展。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辨优劣,定是非。教师教《长城》时问:哪个词集中体现了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学生的答案有“无数”“抬”这两种。对不一致的两种答案,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而应进行比较评价。

师:这两位同学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为大家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有益参考。我们一起比较这两个词,哪个词更准确?“无数”主要写什么?(肩膀和手的数量多)“抬”字主要写什么?(劳动人民劳动的动作)

师:“抬”字是写劳动人民的劳动动作,那么,“抬”的是什么东西?有多少?用什么抬?抬到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评价:劳动人民抬的条石多、重,工具简单原始,劳动环境十分恶劣。“无数”只是写肩膀和手的力量多。应是哪个词更准确?(“抬”字)所以同学们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获得准确答案。

三、阅读评价

阅读的过程是知识积累内化的过程。“主讲人跟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斟酌,随时启发指点,就起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569页)教材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例子”,教师评价学生如何阅读“例子”,以“例”导“法”,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之一。如《穷人》第二段的教学。

师:这段话作者用了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桑娜为收养两个孩子的思想斗争过程。课文主要是通过哪些词句来写桑娜的思想斗争过程的?请同学们边阅读边批注。

学生阅读课文。批注了桑娜担心、犹豫,以及拿定主意的词句。

师:同学们运用边阅读课文边批注的读书方法,找出了体现桑娜思想斗争过程的词句,帮助我们读懂了课文。请同学们继续运用这种读书方法,看看这段话的七个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边阅读课文边批注后,教师又是这样评价的:读课文也要注意标点,七个省略号充分地表达了桑娜复杂强烈的感情!同学们阅读课文,边读边批注了这段话的词句、标点,深入理解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明了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读书方法去读懂更多的文章。

四、思考评价

学贵多思。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展开、思维的训练,效益如何,“导”是关键。“导”始终要落在“思”上,使思考有根据,有方法,体现准确性、科学性、独特性。如教《小摄影师》一课,总结课文时,教师问:你认为小男孩会再回来给高尔基照相吗?根据是什么?

生:因为小男孩没有完成任务,班级的墙报,还没有贴上高尔基的相片,他肯定会再回来补拍。

生:因为高尔基很关心爱护少年儿童,如果小男孩再回来,高尔基一定会让他实现愿望,所以小男孩会再回来。

师:两位同学能认真思考,从课文内容中找出根据,断定小男孩会再回来,这样思考很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男孩不会再回来,因为他看到高尔基工作很忙,不忍心再去打搅他。

生:小男孩不会再回来,因为高尔基已经把相片寄给了小男孩,小男孩早已把相片贴到墙报上去了。

师:这两位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而且分析得也很有道理,真行!同学们在以后思考问题时要有根据、要准确,更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五、练习评价

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切知识掌握,能力、习惯形成的基本途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需要“训”,更需要“练”,教师评价练习情况,使其逐步达到“练会”“会练”要求。如《“你们想错了”》一课,学生在回答“两个士兵错在哪里”“为什么想错了”这两个问题时有难处,教师设计了两道练习:

(1)士兵认为当官就有 ,是大官,应当 ,但是他们搜查的结果却是 ,所以他们 。

(2)军队当官是为了 ,不是为了 ,而是为了 ,所以他们 。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形式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57

很多学生都觉得英语难学,笔者认为这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比较弱。而枯燥的英语课堂形式则是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要如何丰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英语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下面笔者简要地谈谈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一些策略。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单靠教师口述英语和板书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过于枯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尤其是flash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将知识点转化为动画和声音等,即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比如七年级上册Unit 3 Let’s celebrate,教学内容涉及万圣节,笔者就让学生观看了一个关于万圣节的视频,让学生根据“What do they do for Halloween?”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之后再进入课文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效果都很不错。

又如笔者在引入新课“Friends”时,用flash放了一首关于朋友的英文歌,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问题,笔者还设置了中文的歌词字幕。学生在听完之后觉得很感动,笔者就以此为切入点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朋友,同时用一些简单的形容词来“introduce your friends”,这不仅让学生回顾了之前所学的一些简单的词汇,也让学生逐渐学会了用英语描述一个人的性格、外貌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单纯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能满足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因为运用多媒体将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视频形式让学生去观看,只是让学生去了解英语内容的一个过程,而要让学生真正能够灵活运用某一个知识点,还必须让学生在某个情境中真实地运用起来,即将英语运用于实际交际。实际交际的灵活可变性无疑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比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的Unit 5 Going Shopping时就让学生模拟商场中的对话,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现在进行时这个时态,同时能够熟练运用“How much does it cost? What is its price? How much is it?”等多种询问价格的方法,以及“This one is great. May I try this on?”等基本的商场对话。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仅仅是停留于课本,而是将知识转换为实际的运用能力。又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改编演绎来创设故事情境,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英语角、外教资源等来进行实际的情境创设,即进行实际的生活对话,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英语,以丰富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增加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生生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教学为主,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反馈。师生互动的增加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就将教师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同时能够进行及时的改正。那么如何增加师生互动呢?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增加互动。作为一种最为便捷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课堂提问常被教师所运用。提问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

其次,小组活动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让学生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多次的集体交流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尤其是教师参与的小组活动,更加能够体现出这些优势。具体来说,小组活动教学就是让学生分成小组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种活动可以是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就某个话题作汇报或者进行小话剧演出等等。在笔者教学七年级下册的Unit 3 Finding your way第二课时的时候,就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准备一个简短的关于“Finding your way”的话剧片段。每个小组负责其中的一个片段。这些都是学生课下准备的。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剧本中一些英语语法、词汇等问题,笔者都给予了学生及时的建议,保证了话剧演出的质量。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英语不再是一个枯燥的工具,而是充满魅力的一种语言。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6篇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也成为新兴技术,并成为小学生专门学习的课程之一。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生学习生活中其课时较少,上课间隔较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特别牢固,且学习兴趣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教师,我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一、确立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安排学习过程,

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确立学生为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是增强课堂有效性的保证,信息技术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师在上课之前不仅仅需要确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及针对本节课内容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准备上课所需要的机房、网络等。电脑是信息技术课的必需品,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检查机房的每一台电脑,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并且要准备好相关网络,以免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电脑和网络不畅通等问题,耽误上课时间,影响教学进程。当然,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都是必须要准备的,比如在学习“设置按制定轨迹运动的效果”这一课时,教师应该提前确定教学目标:制作引导线动画,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如何制作运动渐变动画,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掌握绘画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再如,在学习“有趣的图形一画笔的指令”这一小节时,教师应该在课前明确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电脑绘画的技巧,任何的教学手段都应该为这一教学重点服务。如果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不充分,很可能偏离教学主题,使得教学效率低下。

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比较喜欢热闹,过于严肃的课堂氛围会束缚学生的天性,不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比如,在学习“苹果我来摘一角色的控制及变量的使用”这一小节时,教师可以设置辩论赛的情境,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分别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而在学习“酷猫踢足球一重复执行控制指令”这一小节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演讲比赛,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心得。当然,除了辩论赛和演讲比赛,教师还可以将教材内容同实际生活相结合,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二、丰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动手操作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在小学阶段该课程理论性相对较弱,加上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这决定了小学生信息技术课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实践操作,而并非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比如,在学习“制作幻灯片”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在上课之初,学生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PPT,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PPT的用途以及制作方法,并不需要讲相关原理,然后让学生自选主题、自己动手制作幻灯片。当然,因为学生对PPT不熟悉,可能刚开始的作品比较单一,没有能力加入一些特别的图案、动画效果,更不存在什么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所有学生作品中进行筛选,将制作比较好的展示给学生们看,供学生们学习。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鼓励学生们自己丰富自己的幻灯片,创新展示手段以及播放效果。正所谓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是教师一定给予及时纠正并肯定其创新精神,不能一味指责学生的创新思维,打消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第7篇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讨论探究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友谊,促进班组之间的信息交流。好的讨论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在多年的听课经历中,我发现一些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是重热闹、重形式,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许多学生只是开展表面上的讨论,没有自觉主动地参与进去,甚至还有的学生趁小组讨论的时候大谈“山海经”。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是简单地应付,肤浅地回答;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没有作深层次的思考讨论,没有生成精彩的多元的系列答案或结果。另一方面,教师提问时过分重视答案的标准性,把小组讨论作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常规动作,把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作为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长此以往,将会弊大于利,这是很危险的。以下我列举两个案例。

2011年春学期5月某日,我们美术教研小组一行3人去本市某初中调研,该校开放了语、数、外、历史、化、美术、音乐等公开课。我听的第一课是李姓老师的美术课,课堂开始照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轻音乐,在播出白描人物的画面后导入新课——“线条的魅力”。老师鼠标点击出预先设计好的讨论题,李老师刚说完:“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就齐刷刷地围绕成许多小组,一起大声地讨论起来,你说我说大家说。我凑上去听,听不清他们说什么,老师也不时地在各个小组间穿梭,与大家一起讨论,看似热闹极了。

大概五六分钟过去了,李老师走到讲台上点击鼠标,在大屏幕上一条一条地依次出示讨论题,让学生回答。答案惊人地相似,此情此景就好像预先彩排好的。这种课堂小组讨论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又能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让我联想到在本校听的一些随机课、交流课和公开课,上面的现象难道在各科教学中不是也客观存在吗?

我一个邻居家的小男孩在本校上初二,有一次双休日我去他家串门,看到小男孩的书房里有三四个同学挤在一张方桌上做作业。我和他们聊天,他们说在一起讨论方便做作业,而且班主任也倡导班上自发地组织若干小组,在双休日期间讨论和探究假期作业。这是很好的事情啊。想不到的是,邻家小男孩附在我耳边小声说:“我们哪里是讨论,是方便统一答案,大家抄袭吧。家长在身边时假装讨论,家长不在时,就互相抄袭作业。”我问其他小组,他们摇摇头就是不肯说。这样的形式主义,能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我感叹:老师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讨论已经演变如斯,这是他们万万没有预料到的。或者,即使想到了,也是无力改变现状罢了。

上面真实的案例说明,如果小组讨论僵化为课堂上的形式,那么,它就会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1.养成学生为应付讨论而乐于凑热闹、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

2.为学生提供在讨论时间里谈与教学内容不相关话题的机会,教师有放任自流之嫌;

3.助长部分学生对少数优秀学生的依赖心理,形成思维惰性,使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4.因为过分注重标准答案,抑制发射式思维的生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个性,学生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滞后。

第8篇

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对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三、指导学习方法

“班内分层教学"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这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就不再是主要靠听,而是靠解题。一方面凭借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扩充原来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龋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

班内分层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地讲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班内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达到因材施教。这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题目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说,在学生按层次解了相应题目之后,再由教师控制师生共同由低到高地解决各层问题。在解决低档题时,虽然B、C两组学生没有做,但他们完全可以在A组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决策并迅速和出正确答案。这样就自然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同时A组学生回答了简单问题,坚定了他的学习的信心,又为他们解中档题打下了基矗在解决中档题时,由于A组学生刚解了基础题,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中档题,这样就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C组学生此时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为他们要快速解决中档题也不是十分轻松的了。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中档题。这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的层次,也是联系A、B、C三组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决高档题时,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思维状况适当处理,尽量使A、B两组学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又使C组学生有所得,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第9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网络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28-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试用了网络化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以直观的感性的材料来表现教学内容,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网络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不仅增强了传统模式中师生、生生的交互,还增加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有四种形式,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教师在实践中往往比较重视第一种交互形式而忽视了后三种交互形式,使师生、生生之间原本可直接进行的交互人为的变成间接进行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不足,就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这些交互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交互来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每个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

1 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

网络环境下,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多种交互,教师可以用网络广播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监控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进程并进行指导,实现个别化教学,学生遇到疑问时,也可以使用电子举手把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就增强了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者又是反馈问题的接收者,计算机网络提高了与接收的频率,增强了师生、生生的交互。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后没能形成知识点的相关概念;学生没有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自由操作的盲目性;学生学习后无法检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结果,应该善用网络交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1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选择有启发性的材料,并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融入到材料中。这样既可以直观的呈现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点的衔接。

1.2 教师要收放有度

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的同时,应该充当问题情景的设计者,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有教学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自由操作中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操作。而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他们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1.3 教师要及时对比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注意的是,在评价时对学习品质好的学生要求严格一些,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对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应多些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师生与计算机网络交互形式除了发生在网络课堂上以外,还可以在BBS 及留言板上进行。BBS 及留言板交流方式较多的使用在远程辅导和家校联系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夸大这种交互形式的作用而忽视其他交互形式。事实上,目前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其他交互形式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学生与网络交互及其对软件的要求

学生与网络的交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一种是学生与课件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是由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决定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越扎实,操作越熟练,则他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就越好。要改善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练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这不是在网络课堂中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在这里我想更详细讨论的是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形式。

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效果是由学习软件决定的。学习软件的作用就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呈现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一个好的学习软件应该在呈现学习内容的同时表现出较好的交互性,使学生以最易接受的方式学到所需知识。而学生有基础知识、学习品质、学习风格等多种个别差异,这就要求学习软件要从多层次,多路径,多角度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与学习软件有良好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习软件具有以下特点:

2.1 学习软件要有自动检测功能

在学生进行课题内容学习之前,软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学生已经具备学习课题内容的基础以后,学生才可以进入本课题的学习。如果学生还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则软件将返回前面的内容进行复习。

2.2 学习软件要有帮助提示功能

学生在使用学习软件进行学习时,难免会遇到疑惑。有些疑惑在书本上有解答,但埋藏很深不易查找,而有些知识由于书本上没有,因此跟本就找不到答案。这时,学习软件中的帮助或提示就尤为重要。这个功能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3 学习软件要有分析功能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把学习效果反馈到学习软件中。学习软件应当能够分析学生的知识深度,给出适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层次性的学习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软件的交互性能好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在选择学习软件时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具备科学性,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3 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

网络环境下,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是不可或缺的。这种交互形式有很多优点。首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师生的语言及姿态语交流具有真实可靠的优越性,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能全方位发展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再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要做到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就要求老师尽量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在呈现完教学内容后,应当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操作。而学生遇到疑惑时应大胆的提出来,以便得到教师的指导。见到基础差的学生完成了任务,教师应当面给予鼓励。这种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4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

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也正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互。

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参照作品,讨论问题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另一种交互形式是协作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被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可以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小组,也可以是教师统一安排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并完成一个适合自己任务点。各任务点完成之后,再进行有序的组合便完成了协作任务。学生在分工之前首先要跟组员进行讨论以确定任务点和分工关系。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的交互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习的价值。而在协作任务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各种交互的关系,对实施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都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些交互形式,以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广凤.交互式教学原则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2007(15).

[2] 裴春秀,杨春英.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