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5-23 17:28:16

导语:在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01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其学业情况、生活态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一些变化,加之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会变成一种无形中的压力,进而引发心理问题。若是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易对其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逐年呈现着上升之势。一些中学生或是由于家庭的压力、或是由于社会的压力、或是由于人际交往上的困难等,时常会出现焦虑、自卑、孤独、神经质等心理健康問题的发生,并伴有行为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他们已经成为了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鉴于此,无论是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还是家庭层面,都需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为他们排解与疏导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从当前的走访调研发现,有很多中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若是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与排解,极易演变成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当前的中学生主要在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网瘾等方面存在问题。

1.学业方面

当前的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等原因造成,一般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计划性,在考试中存在焦虑的情绪等。长久发展下来,很多中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也有可能导致升学失败的结果,最终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

2.人际交往方面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与人进行交流,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其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极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而发展成为害怕或恐惧与人交流。这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能够使得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他们很容易产生孤独、逃避的心理,在行为上相应的也会有着抑郁、消沉的情况,进而影响其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

3.情感方面

据调查显示,情感问题是引发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较为敏感,情绪也较为激动,他们很容易出现在情感方面的困扰。另外,存在消极情绪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得他们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总体来说,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方面呈现着敏感而又脆弱的状态,情绪较为不稳定。

4.网瘾方面

当前,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中学生能够很便利的接触网络。很多中学生从网络中寻找快乐,沉迷于网络,进而造成明显的心理损伤。可以说,当前中学生网瘾问题危害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网瘾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强迫信息收集等。这些网络成瘾的中学生陷于网络,无法自拔,进而引发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如逃学、人际交往障碍,甚至是犯罪等。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更富耐心、细心,以期及时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最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重视家庭心理教育的基础作用

一个人,生活最长时间的场所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为父母,首先应当为中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平等对话关系。另外,父母应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搭建民主的教养方式。对于中学生犯的错误,应当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而不是以强迫的方式要求他们去改正错误,以期使得中学生在生活与成长的氛围中感受到关心,内心充满着爱,增强安全感与自信心,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父母还要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开设学校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层面,应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的作用。相关专业教师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了解其内心世界,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为中学生们讲解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中学生自我心理维护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以排解他们的心理困扰。咨询的渠道可以尽量多元,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电话热线、网络咨询等,为中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课程教学进行渗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发挥社会心理教育的保障功能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努力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全社会应该加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投入,协同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问题,急需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来帮助中学生及时排解心理困扰,消除心理疾病,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引导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妮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2]徐建民,康丽芳,许悦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09). 

第2篇

>> 高中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指导的思考与探索 结合农村高中学生和学校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普通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尝试 高一学生发展指导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生心理社团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整合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发展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策略研究 高中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学校指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学校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探讨特殊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信息技术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 浅析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 初中生物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分析 漫谈高中英语的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 普通高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育特色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光富.国外中学学生指导的实践与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1(2):70.

[4]黄向阳.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64-69.

第3篇

1、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几乎每个同学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很多同学幻想着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而实际上很多同学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和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面向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智商较弱的学生开办的职业先修中学才刚刚起步。对智商较弱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研究尚未成熟,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推广性。

2、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同学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很多同学天天买零食吃,礼尚往来,互相攀比的风气非常严重。但在这些同学中相当多的人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劳动,平时的值日生工作也讨厌。可以说对劳动采取消极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相当普遍。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除了以上情况?你是否还会不愿与父母外出,或长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争吵等情况? 请同学讲讲与父母还有哪些地方关系紧张?

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实质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这种课上传授的不是心理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而是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的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学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师姐上,同时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特点。愿意与知心朋友谈心,不愿同长辈透露内心,实行自我封闭。这些同学把内心的感受隐藏起来,以致常常产生孤独感。其实,这些同学和需要求得别人的理解,但只会抱怨父母师长不理解自己。

4、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年龄的增大,成人意识的产生,同学们心理日趋成熟,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个别同学还会发生顶撞师长现象,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十分强烈,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在经济上生活上都有依赖性。有的同学真正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管学习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现象。

5、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中学生充满热情和激情,但情感又容易受外界影响发生冲动和波动。情绪、情感总在两极摆动,不能冷静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难及时用理智加以控制。

课堂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科德育作用,课堂教学教育中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社会、语文、科学等课,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其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这是我校在近年来及今后德育工作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开拓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提倡全员德育的切入口。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结合新课改标准,学科渗透德育,应该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体现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全员德育的理念,在全体教师的培训学习会上积极提倡和灌输这一理念,同时经常性向全体教师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培训等讲座。促进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

6、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大多同学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但由于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的坚持己见,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说面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立还不强。

7、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同学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对各种信息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还不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狭隘,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同学们的心灵,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8、成材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第4篇

【关键词】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教学

现代学习观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想学、会学、学得好、会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被动接受、忽视内省及内化、对课堂感觉枯燥无趣等现象。因此,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使课堂教学目标最终得以实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含义和特点

关于体验,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验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则是指主体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并获得认识,它包括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进行理解与感悟,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和交流达成共识,最后通过反思和总结,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具有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及关照生命的整体性等特征。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相比,体验式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 亲历性。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身处于某种活动中而获得知识和感悟,也有心理上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新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2. 情感性。体验式教学法关注了学生经验感受的差异性,需要学习主体的情感投入,同时还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即时情感体验。

3. 主动性。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去“做”去“感受”,注重在学生的在学习过程的领悟和体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地“学”,它强调学生的“主动”。

4. 趣味性。体验式教学法要求教学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情境既能反映教学目标,也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使得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情感教育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教学则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知情意活动构成的,它是知识教学与情感发展的结合。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性。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各种情境或直接经验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和知识构建的基础上的。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圈” 的体验式学习模型,他认为有效的学习是“体验――发表看法――进行反思――总结形成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循环过程。该理论强调让学习者从“做中学”,以分享总结经验和解决问题为导向,重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特体验和领悟,要求学习者全情投入,以使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并获得最大的价值。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环节及实践意义

(一)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法包含“创设情境、参与体验、交流分享和体验反思”四个环节

1. 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通过对真实情境或虚拟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思维,为学生提供亲历体验的场所。从呈现形式上,可采用虚拟、真实的情境。从活动形式上,创设情境的方式有语言描述、视频呈现、心理剧的表演、主题活动等方式。

2. 参与体验。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把学生分成小组或团体,在已有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控制,以引发学生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本环节的关键所在。

3. 交流分享。通常先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组内分享,使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内心体会。在分享自己的经历同时吸收他人的经验,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小组分享结束后,可在班级上进行分享,最后再由教师对分享进行总结。

4. 体验反思。体验反思是体验式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反思与总结,把活动参与和交流分享中收获的知识和感悟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并能够在课后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集知识、体验和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法的轻松深刻、启迪学生思维、直抵内心的教学风格,更适合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易达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维护和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

四、建议

体验式教学法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情境与教学目标的统一以及情境氛围的有效性,并确保学生对情境的正确理解,学生是否对情境有正确的解读,也是体验式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教师在真诚、信任、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及自我评价,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晓岚. 体验式教学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12(1):78-80.

第5篇

一、需要细心和耐心

细心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一步,耐心的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一个人的心理产生变化总是有个时间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总是缓慢而微小的一个量变,我们常常在悲剧面前惊叹:他怎么会变成这样!他可不是这样的人,平时是怎样……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变化过程,没有注意到他们的量变。每个人在最后做出某种行为之前,他总是有个心理变化过程。所以,与其在悲剧发生后才吸取教训,不如早早做好预防工作: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学生的反常行为,耐心地疏导学生的压力和烦恼。

二、学好心理学和教育学,并把理论变成实际

教育者在师范都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每个人的行为,语言和表情总是表达出当事人的一种思想和心情,传达出一种信息。心理辅导是教育者根据自己对学习要领和学习过程的理解,针对影响学生实际情况的各种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面对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我经常和学生谈话,他们流露出对学习成绩的担心,他们害怕退步,他们害怕自己考不好,他们害怕老师和父母的责备,他们害怕同学的嘲笑……为了使考试不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我经常在每一次考试前和后都及时地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成绩,增强学生的信心,让他们知道每一次的考试都不是最后的结果。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聪明的学生来看待时,就会采用夸奖、鼓励、欣赏的态度去教育学生,就会设计一套训练聪明的学生的方法,而这些学生也会确实变得比较聪明,当学生自己确信自己是聪明的,有这个自信,就会产生更好的效应。教育者的语言、动作、表情甚至服装,学校的教学环境都会给学生以某种暗示或自我暗示。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暗示、启发和正面教育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塑起强者的心理素质。所以,重建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是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关键。

三、教育工作者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做好生活心理辅导工作

学生的压力除了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也很大,所以我们还要做好学生的生活心理辅导。中学学生的叛逆性很强,个性化也很强,不再是那个大人说什么就去做什么的“乖孩子”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然而由于年少,由于社会经验少,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但他们却总认为自己长大了,总认为自己可以处理一切问题了,因此他们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喜欢放在心里,不轻易地向父母和老师倾诉,问题多了,就压在他们心上,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思想。

中学生的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心理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积极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学习生活技能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交往沟通能力等。我们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负责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辅导和教育。如向学生讲授“放松训练”以缓解紧张心态,学会“自我暗示法”,学会“阿Q”精神法来笑对人生,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和心理障碍,积极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未雨绸缪”,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是有个量化过程,只有积累到一定的量才会爆发出来,而等学生的问题爆发出来再去解决,我们教育者面对的难度就大了,工作量也多了,要转化学生思想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了,所以预防和早早地做好工作是重要的一环。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高中生 心理健康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63-0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心理状况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研究者及时去了解更新最新的研究结果。为当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为此,本文试图以江西省2331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测试资料,对全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与比较,并做了相应的分析,以为当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指导。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人群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江西省行政区划的11个地区分别取样,每所中学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共计3000名学生接受本次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2331份,其中男生1142人,占总人数49%;女生1189人,占总人数51%。高一年级共785人,占总人数33.7%;高二年级908人,占总人数39.7%;高三年级638,占总人数27.4%,见表1。

1.2 测查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应于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1.3 实施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使用统一指导语集体施测,采用匿名的方式,问卷当场回收。

1.4 统计处理

使用计算机软件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HT性别、年级各因子得分

2.1.1 高中各年级男女学生MHT各因子得分

2.1.2 高中各年级MHT各因子得分

2.2 MHT各因子性别、年级方差分析

表4年级、性别方差分析表(见文后)

从表4可以看出,男女生在孤独倾向(P=0.28>0.05)、身体症状因子(P=0.098>0.05)和冲动倾向(P=0.098>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焦虑(P=0.008

不同年级除了在学习焦虑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40.05);孤独倾向(P=0.07>0.05);自责倾向(P=0.127>0.05);过敏倾向(P=0.124>0.05):身体症状(P=0.37>0.05);恐怖倾向(P=0.83>0.05):冲动倾向(P=0.62>0.05))上均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多重配对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因子上高一与高二(P=0.001

除了在冲动倾向上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外(P=0.0020.05);对人焦虑(P=0.41>0.05);孤独倾向(P=0.76>0.05):自责倾向(P=0.08>0.05):过敏倾向(P=0.299>0.05);身体症状(P=0.069>0.05);恐怖倾向(P=0.4>0.05))上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2.3 结果分析

方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焦虑在中学生仍是主要问题之一,且这一问题在高二年级的严重程度要甚于其它两个年级。女生的学习焦虑严重程度高于男生。在这也就是说,在当前中学生的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在要尤其关注高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焦虑有效的得到疏导。而对于女生则要比男生更细心与仔细。笔者认为高二学习焦虑问题突出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高二正处于文理科分班的时期,环境的变化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心境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到学习。

(2)此调查的时间正值是高二学年末,江西省内很多中学为了为高三争取更多的复习时间,在高二期间就开始学习高三的课程。也就是说,高二是整个高中学习任务最重的时期。

(3)高二是男生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时期,身体的巨大变化必须会影响到心理状态。

此外,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及恐怖倾向的程度均比男生严重。这与许多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如俞静等对福州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在性别比较上,女生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几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里“男尊女卑”的思想虽然已然被解因,但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却依然受文化传承的角色期望的影响。其次,男女生生理上的差异也会对心理上产生影响。此外,由于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大部分女生的学业成绩都有所下降,再加上高中学业的繁重及家长的期盼,因而易产生一些焦虑不安的,甚至冲动的不良情绪。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江西省高中生中高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焦虑程度高于高一与高三年级,其次为高一,最低的为高三:

(2)江西省高中生女生较之男生问题程度更高,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及恐怖倾向的程度均比男生严重。

3.2 建议

(1)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不仅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而且影响其学习成绩及其智力的开发。因此,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职员工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聘请有关专家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学生的经验,提高教职员工科学育人水平;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治。同时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调查中发现,学习焦虑是目前困扰各类高中生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这表明当前高中生主要的心理负担还是自己的学业问题。要消除学习困扰,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自信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肯定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其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第7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就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重视 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独创精神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意味着,新时代的教育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新任务。人格的发展完善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而少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当代小学生人格的教育是摆在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极为严峻的问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培养小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建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

曾有调查表明,中国学生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智力、成绩都不比外国学生差,而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信心却差得很多。所以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1.1 让学生在微笑中找到自信。如每个孩子在上学之前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或好奇、或胆怯、或积极、或羞涩等,不同的心态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位老师曾成功地运用了“微笑工程”。她对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叮嘱就是“微笑”,让学生微笑面对学习、生活。这一富有情趣的叮嘱,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抚慰,对他们健康成长的企盼。孩子们从微笑中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

1.2 让学生在鼓励中完善自信。小学生人格的形成,不仅受教育内容的影响,而且受教育方式的影响。正如《学习的革命》中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当学生面对失败时,教师能及时给予鼓励、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学会赏识孩子,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它是极其微小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体验、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一旦孩子有过成功的经验,就不会再惧怕失败的到来。

1.3 让学生在竞争中增强自信。自信心对于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的最好办法是激励。教师可以开展“找优点”等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精神。我在班级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干部轮换,每个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都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执政纲领”,竞争上岗,最后“优者上岗”。通过这种形式上岗的学生有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自信心得到明显的增强。

2.树立责任心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强化剂。

2.1 参与班级管理,提高责任意识。在学校,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意识,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地位。如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可以在班级设置的若干个岗位中竞争自己的位置,班主任对每个岗位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并承担相应责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程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我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把管理班级的“大权”交给更多的学生后,不但使整个班级更具凝聚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做集体的主人。现在我们的班里,谁都明白集体是大家的“家”,“家”要靠大家管,“家”里的事要大家做,大家都很愿意为“家”作贡献,同学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加强了责任心的培养。

2.2 接触社会,学会承担社会责任。“被需要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能够在家庭和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被人重视是个体获得自尊并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了便于管理,便于说教,总是回避社会的复杂性,回避现实生活中消极因素的存在,结果造成我们的学生面对社会无所适从。而学校的一切准备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承担社会责任。青少年正处于逐渐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阶段,这时,让孩子接触社会,也是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形成自尊、自信品格的最好途径之一。

2.3 体验过失后果,学会勇于承担责任。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有一位母亲,孩子要去参加数学考试,母亲问孩子: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母亲一看,画图的工具没带,计算用的稿纸也不多,就问孩子:要画图吗?稿纸够不够?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考试回来,孩子哭丧着脸说:一塌糊涂,图没画到,稿纸也不够。母亲问:那怎么办呢?孩子说:以后得认认真真检查再去考试了。这个母亲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孩子一次考试失败并不可怕,因为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再次备考时该怎么做,而且更为可贵的是这次经历让孩子懂得了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这是里根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总之,责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教师有责任也很有必要将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3.提高耐挫力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认识到,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削弱了人应该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是必备的课程。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容易养成唯我独尊,娇横跋扈的性格。试想,这样的孩子如果从小不接受正面的引导,能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经受不了打击,他们只会顺水推舟,不会逆水行舟。因此,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所在。

3.1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要让小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让学生了解无论在哪个社会里生活,个人的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因而,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

3.2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促使学生对成败结果的归因由外部转向内部。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对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认识,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具体指导。其次,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要及时鼓励、赞扬,培养进取心和自信心;对那些成败结果一概归于个人努力不足,过多自责的学生也要正确引导。其次,教育他们学会补偿。补偿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变这种不足;另一种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情感 良好个性

任何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的关怀,真诚地面对心灵,能时时感爱到快乐、美、爱和幸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一名传道授业者,还应是一位心理保健医生,能自觉的在教育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渗透“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迈过心理障碍,逐步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他的学科来讲,具有更多的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如何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呢?

一.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语文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对语文学习至关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出色的达成,其实就看教师在一节课中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心理辅导。这种辅导是不经意的无声教育,或是不露声色的心理暗示,亦或是外显的心理保健等等,它完全可以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度落实得更高尚、更纯净、更圆满。这样也才能更好的把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度完美的展示出来,从而这也更加突出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1.充分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好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活着》,可以赞颂他不屈于命运安排的抗争精神,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强,隐忍。他的“活着”,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与诱惑,这是一种人类存在的本性,是一种让人赞同和欣赏的人生态度。又比如:《扁鹊传》一课,让学生思考扁鹊为什么能得到长桑君的真传?是因为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所以,用此法学生能很快入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拥有一种健康的心理情感。

另外,我们语文教师还必须根据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诗歌教学主要是多读,通过朗读传情,适当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其意境与韵味;散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点,也要强调多读;小说教学主要是立足于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与鉴赏。因而从课堂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不可能只采用一个教学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所以语文教师要及时根据文体的不同调整教学。

2.积极利用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

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生活丰富多姿,是学生展现自我,发挥才干的舞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常常会有许多接触,也难免会有磨擦,隔膜,由此产生的误会也就不足为奇了。语文教师如能就事情发生的起因、本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节,排解,并借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前哨。如:针对某些同学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肝火的心态,让学生办一期“退一步海阔天高”,“小事见风度‘的墙报。针对不能正确看待教师所谓的“偏心”情况,发动学生查找资料,举办一次“假若我是一位老师”的语文演讲活动课;针对爱慕虚荣的心理,可发动文学社的社员们开设文学专栏---“虚荣与自尊”,让学生投稿,或开展辩论赛,进行正确引导,自编“热点踪”、“目击”等专题开展活动,让学生明辩是非曲直,培养健康的心理。墙报,语文活动课,文学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这就能使一些细微的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消失在萌芽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学”是可以唤起人们健康心理的学问。语文学科因其学科特殊性,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缺的主阵地之一,也必然会成为心理咨询研究室必不可少的补充和辅助。

二.创设健康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牢牢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不H能提高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情绪的形成。同时能改善了师生关系,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精心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目标。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课堂教学别要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各种心理辅导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接合点,是对学校集体进行教育领导的各条线索的集结点。诚然,不了解学生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能力、兴趣爱好、各种技能等等,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堂心理辅导,除了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为导向,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和教学结构为保障,教师还应具备各种相应的心理辅导技能。

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技能。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富有创意的设计不仅有效地促进了阅读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而且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交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运用创造性的劳动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情感,不正是教的价值所在吗?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信息的传递过程。在主体、客体和媒体之间,信息的出入呈现着瞬息多变、交往反复的活跃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信息交流的具体情况,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如对思路不开的学生,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努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意见对立的场面,进行有的放矢地点拨,避免学生因认识偏颇而固执己见。

有部分学生缺少意志、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往往会向挫折屈服,成为困难和挫折的牺牲品的特点。看来,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显得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从以下几个入手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知难而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课堂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主渠道,课堂训练坚强的毅力,应该成为最重要的方法。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涉及良好意志品质培养的课文,针对抗干扰能力差这一特点,进行抗干扰训练,教师应适时引导,以培养学生知难而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

帮助青少年掌握一些战胜挫折的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渗透式教育。只有在学与教中体现了心理关注,渗透了心理关注的诸原则,才称得上是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因为它焕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让他们的个性心理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素萍.让学生在考试中快乐成长――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考试评价的人文性.http://

2.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http:///linkurl

3.刘玉芬.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http:///swd

4.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http:///linkurl

5.当好“心理辅导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http://

6.课堂教学中良好学习心理氛围的营造.http:///linkurl

第9篇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在青春期的一段时间里,内心的自我意识急剧地膨胀,开始追求个性,变得更加固执和叛逆,和父母也常会出现矛盾。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中意的事情无论对错都会十分固执,父母的强加阻拦,会让彼此间难以沟通,加深矛盾。加之面临高考升学,相当多的学校抱着分数不放,把中学生的能力全部量化到分数上,使初中生面临的压力巨大。除了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外,初中生还要面临来自自身的心理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向往成熟又怀念儿时的矛盾……

二、中学音乐教育对于中学生心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这一阶段,是青少年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逐渐对社会有了认知,学习能力强,可塑性高,同时也在生理、心理方面等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而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音乐是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表现其独特的魅力,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音乐教学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音乐艺术中中学生可以学到有关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它对青少年的情感、认知等的培养有重要意义,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体验和代替的,因此,音乐艺术教育是中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和关键的部分。开展音乐艺术教育,不仅是因为艺术本身值得教和值得学,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的好处。一方面,音乐艺术为中学生的情感表达的创造性冲动提供了一个出口,使中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过音乐艺术进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动活泼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中学生不仅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学得更加愉快。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强中中学生的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中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中中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不仅教会中学生唱歌,还使中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文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感知、理解、欣赏,有利于提高中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以学生为本,开展合适的音乐教学

1.加强教师的能力培养

音乐课堂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能力培养。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而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要热爱教育岗位,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其次,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养,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在音乐教育这一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水平,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要研究学习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思想发展方向,并且要培养自己的爱心、耐心,从而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更清晰的为学生传授音乐知识,让音乐课成为学生激发天性的地方。

2.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音乐在学生心里健康成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而音乐教师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音乐教师是一个传道者,同时也应加强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彼此建立信任,才能更好的开展音乐教学。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音乐课堂环境的核心,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合作支持的态度和互动及良好的情绪气氛,必将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活动远比其他学科来的多。如:合唱、小组唱、如教师伴奏中学生演唱等,这就为师生、生生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优化教学方案,适应学生成长需要

音乐课堂应该是活泼的、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中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因而如今的音乐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大纲等,不能一成不变,要优化教学方案,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兴趣制定相应的课程。传统的音乐教学很有必要,当下的流行音乐也应选择好的部分融入教学,既让学生习得良好的音乐知识,也照顾他们的音乐兴趣,满足中学生的现实音乐需要及心理认知规律,贴近其生活经验。

四、用音乐为学生塑造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