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际经济管理专业

时间:2023-05-23 17:28:23

导语:在国际经济管理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际经济管理专业

第1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002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

1.1学科基础雄厚,人才培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解决社会发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同层次的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面广,能够为各个行业、领域、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运用理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职业技术准备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具体的管理工作。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实力较强,学术氛围较好,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提供各种软、硬件条件。可见,综合性高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2社区管理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开始实行分化,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落到社区,社区成为承载政府职能剥落的载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社区已是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社会空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目前,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职能的下移推动了社区中介组织、各类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领域;社区管理涉及大量的事无巨细的事务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是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3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作用凸显

在传统的单位管理体制下,企业不仅承担经济生产功能,还负责单位职工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生活事务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后勤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企业与职工只有工作上的经济关系,职工的所有日常生活服务全部由社会公共事务部门进行管理。“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对职工的社会保障、住房生活、教育、卫生等服务职能剥离到社会的公共事务组织机构,公共事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中介组织、第三部门不仅成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需要的主要生产和提供主体,也成为职工社会权益维护的代言人。随着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也不断细化,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这也成为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发展是适应时展和社会改革的需求,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办学数量、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体制环境、思想认识、办学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阻碍其前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来开设的,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注重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英语、体育、马哲等;二是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管理类、经济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课程;三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从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就具体课程门类和课时分类而言,三大模块的课程设计门类宽泛杂乱,专业方向和特色不明显。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把专业等同于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涵盖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社会保障等多种门类,这虽然符合教育部对专业定位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也导致学生似乎什么都懂的“万金油”,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此外,课程体系的课时分配也不和够合理,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注重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专业理论课时占总学时的80%以上,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课时大都在20%以下;专业技能的课程门类也比较单一,以毕业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为主,对学生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能力缺乏系统的课程来加以训练,使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

2.2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之处,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就业率达到87.1%,而2006年下降为76.08%,就业率出现逐年滑坡现象。从具体的就业领域而言,某高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差距较大,在外商、民营、合资企业就业的达到42%,国有企业的占27%,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占22%,自主创业和其他的占9%。2011届该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低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全国本科毕业生与就业相关度的平均水平(69%)。从工作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学生比例为30%,从事企事业机关单位具体业务比例为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占13%,从事财务会计的占11%,从事市场营销的占9%,其他的占16%。从历届本科毕业生对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反馈数据来看,约有80%的学生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其他管理类的专业就业难度更大,有59%的学生提出该专业就业局限性大。造成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就业关联度不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存在差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到公共管理相关部门就业。但目前我国该类性质的岗位实行的是“逢进必考”的原则,而且明确提出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更少。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之甚少,更倾向于录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失去优势,专业性质与行业岗位难以做到对口化,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跳槽率高,就业满意度低。

2.3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从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有两类:一类依托原有的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管理类师资力量开设的综合性院校,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但缺乏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专业性强的知识,对专业方向定位的种类、数量以及教学质量等带来一定的制约。另一类是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专业的职业性强的院校,如卫生、体育、文教等高校,这类学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但缺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背景。公共管理学科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的学科,在中国缺乏广泛的培育空间和土壤,因此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非常缺乏,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借调过来,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公共管理知识的教育,因此难以形成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对专业的发展也难以达成共识。从数量上来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增长率低于专业招生规模增长率,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3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科学进行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体系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是培养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融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一门管理专业。在科学定位好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后,适应社会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三大模块,合理分配各模块的课时,适当增加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课程,同时按照学校师资和资源优势体现专业方向特色。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为导向,如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本科生学术论坛、以社区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3.2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制从属于行政管理体制,因此人力资源的配备和招聘主要受制于政府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很少向社会平等开放,限制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对口专业就业。近几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某些地区部门逐渐向社会公开公平开放,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如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街道办事处部分有编制的岗位实行公开选拔和招考,对有公共管理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参与积极竞争。今后,政府应放宽对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限制,降低门槛,采取优惠政策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为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提供资金、法律、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使非政府组织真正为我国公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本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支持性环境。

3.3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根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达到互补和优化组合,发挥专业教师的整体知识效应。其次,要加快引进相关专业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政府机构聘请具有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再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建立教师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责任感,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第2篇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酒店业纷纷抢滩广州,加上广州区域经济特色的进一步发挥,广州地区酒店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这给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的剖析,从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及师资改革三方面,提出对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酒店管理、英语课程、改革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广州酒店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五星级酒店的剧增。截至2012年底,广州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已经达到了近30家,是2005年的4倍。众多五星级酒店中多见国际顶级品牌,如四季酒店、希尔顿国际酒店、万豪酒店等。国际酒店业落户广州,给广州地区酒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带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的剖析,从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及师资改革三方面,提出对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二. 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的必要性

1.酒店全球化背景

2007年,广州首家外资品牌酒店——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正式开业,随之掀起了一股世界顶级酒店抢滩广州市场的热潮。丽思卡尔顿、君悦、洲际、喜来登、万豪等品牌酒店纷纷落户广州。短短几年间,广州的五星级酒店从2005年的5家增长为现在的20多家。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建到30层时,还在为四季酒店的加盟而对建筑做大规模修改。可见全球化背景下,酒店业的发展所备受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2.广州区域特色下的酒店人才国际化需求

广州每年两届的春(秋)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广州迎接国际友人的重要契机。交易会期间,广州商业中心区及交易会展馆区各四星级以上酒店,均以外国客人为主要顾客。加上每年各种各样的主题展会,均吸引了众多国际顾客。广州区域特色背景下的酒店,在人才需求上,已不仅仅满足于能完成酒店各岗位基础工作,具备工作技能,而更多地朝着能很好地适应及做好国际顾客服务这个方向发展。

3.国际化酒店人才

所谓国际化酒店人才,就是指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与法律法规、掌握品牌国际经营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酒店应用型人才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国际化背景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已从对服务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为国际化视野、外语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以及品牌运营。

三. 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的重要一环。然而大部分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被简单地等同于增开英语课程,延长英语学习时间等。

酒店管理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相比,具有文化融合需求大、特定情景应变需求大、工作程序标准高等特点。注重逻辑性以及内容的实用性。酒店专业英语的学习,绝非简单的延长英语学习时间或增开大学英语课程可以解决的。

目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普遍偏低,从某种角度讲,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有关。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对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强化训练,英语教学方式枯燥,内容单一陈旧。学生对英语课兴趣不足,教师在局限的教学内容下动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及老师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发展成为大学英语四六级应试型。

酒店人才英语教学要符合国际化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语言的应用、文化的渗透方面入手。

四. 针对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

1.引入双语教学,拓展英语教学手段

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关于双语教学的论述很多。根据英国《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的学科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一般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主要是以英语作为手段,通过双语授课、采用原版教材,学习某些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借此加深受教育者对专业课程的认知与学习,并使其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材的选择。从教材的选择上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课,如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可用相关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汇编,选取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内容,汇编成项目式教材,供高职学生专业课学习所用。项目化课程以“理论+情景应用”为主旨,引导学生用英文学习专业知识,用中文理解,并用英文将专业知识进行应用。这种方法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改变了枯燥的学习模式,也将英语学习潜化为专业学习。

2.英语基础课程内容改革,向酒店行业靠拢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大部分院校开设英语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课。然而综合英语课程使用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信息量过大,学生对综合英语课的学习兴趣低下。如2010年出版的李荫华主编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一单元讲述的中国式学习风格主题,即是以一个发生在1987年的故事展开的。这些故事除了语法和词汇之外,还有什么是可以让学生从这些内容中找到兴趣的呢?更不用说,几年的综合英语课程中,几乎没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是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英文基础课程,亟待一本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而汇编的专业英文基础教材。综合英语课程向酒店行业靠拢,即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也可以从听说读写的层面打好语言基础。让学生从兴趣出发,潜化英语学习目的,真正做到快乐地学习英语。

3.师资改革,从酒店管理背景出发

针对酒店人才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国际化教学团队,是培养国际化酒店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适应旅游全球化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

在师资引进方面,针对酒店管理双语专业课的教学,必须从企业或引进具备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并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老师。或定期从跨国企业或国内外合作的酒店集团聘请管理人员来校交流。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英文基础课程,则要选择具备一定国际化背景或酒店管理相关背景的,并具备英文教师基础的教师担任课程主讲。简言之,对专业课,则重专业,英文为手段;对英语基础课,则重英文,专业知识为背景。只有具备专业背景并具备语言应用及教学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用英文去学习专业知识,将专业与语言真正实现结合。

五. 总结

在酒店业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酒店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这对于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只有发挥本身应用性强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语言沟通、文化交流及品牌运营等核心,才能在强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要做到专业技能与专业核心能力并驾,只有从正确引导学生对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兴趣出发,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将酒店管理知识、文化、品牌等相关内容融入到语言的学习中,才能做到专业技能与核心职业能力的融合发展。(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本文来自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化复合型职业人才培养为例》,项目编号20120201043

参考文献

[1]祁海霞.酒店管理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科教导刊.社会科学教学.2010(8)

[2]周罗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良浅析.[J].职教天地.2011(8)

第3篇

【关键词】民办 经济管理 实践 教学

前言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环境是机会与威胁并存,就我国目前的民办院校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教学中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地位并不十分明显,传统的理念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接受实践训练,从而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达不到以市场为主导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宗旨。在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加强专业性的实践性教学,并积极投入资金力度,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强化实践性教学,摒弃陈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拓展新路,努力开创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新局面。

一、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认清其办学的宗旨和方向问题,才能为院校的发展前景作出好的判断。众所周知,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实践也是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自主能力的重要意义,就必须充分了解其发展趋势和改革创新的作用所在,摒弃传统教学中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的应用这一错误的观念,突出实际教学特色,立在加强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做出贡献。

随着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本本科院校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渐放在具有责任感,良好职业操守和能力的重点上。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院校输送的人才是是可以短期内适应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和道德,要有良好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能力,要有熟练的实际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品质,只有具备了全部的特点,才能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就应该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方式,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整个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实践性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就成为研究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础。

二、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首先,在我国民办本科院校中要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实践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并以实现人才培养为导向,运用符合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融入其中,有机的学实践中。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不同的民办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也有所差距,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自身的专业状况调整教学方法。民办本科院校应本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自我完善机理,构建开放式管理、高效能运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在民本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教学,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设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落实质量管理的宗旨,完善管理文件,加强监督和考核,来不断的规范实际应用中的实践教学。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介入,搭建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当然,实践教学也应该注重教材的应用和选择,高质量的教材,才能保证教学的基础质量,并逐步实现教学实践强化。

另外,建立与实践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也是十分必要的。大部分民办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设有实验室,但实际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凤毛麟角。目前的多数教学体系中,软硬件设施的滞后投入,也给实践教学应用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在此方面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教学的。

总之,提升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立足于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实践教学理念的引进,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训和学校培养计划的修订,寻找实践教学的突破点,做好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

结束语

在目前我国整个教学系统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改革。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不可能实际提高,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力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设立的热门专业,但是这些院校此类学科的教学管理经验极其匮乏。所以通过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是目前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第4篇

现将2015年度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网上报名、现场审核及培训等相关事宜告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初级 须具备高中毕业以上学历;2015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须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到现场办理确认手续。

中级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6年;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

(二)获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从事专业工作满2年。

(三)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1年;或获博士学位。

(四)已评聘非经济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在岗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可同相应级别经济专业职务的人员一样,参照以上条件,报名参加经济专业资格考试。

(五)实行资格考试办法以前,已评聘担任中、初级经济专业职务的人员,可报名参加相应经济专业中级或初级资格考试。

以上各条件中从事专业工作年限的计算至2015年12月31日。

二、考试科目与考试时间

2015年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间定于11月7日(周六):9:00~11:30《专业知识与实务(初、中级)》;14:00~16:30《经济基础知识(初、中级)》。

参加考试的人员,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

三、报名流程

(一)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为2015年7月1日10:00-7月19日16:00止。报名网址:中国人事考试网.cn或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网:的“网上报名”栏目。完成网上报名的考生须及时保存,并打印表格。

特别提示:

网上报名时,须预先下载、使用报名系统指定的“照片审核处理工具”上传经该工具审核处理并保存后的本人近期免冠标准彩色证件电子照,方可在报名系统中通过审核;经工具审核处理不通过的,请重新选择或处理照片,直至通过后再保存和上传;未使用该工具审核处理而自行上传的照片,报名系统无法审核通过,考生将无法完成网上报名。电子照片供考生参加考试和制作证书使用,请考生务必按要求上传照片。同时务必牢记本人报名序号,正确输入报考信息,并及时点击、完成“报名信息确认”。

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选择相应的现场审核(咨询)点,并在规定时间内前往办理资格审查。审核(咨询)点选定后不得更改。

2014年度在本市参加过该项考试的老考生,凭报名系统历年档案信息完成网上报名后,可直接进行网上缴费,无需现场审核。

(二)现场审核

现场审核时间为2015年7月16日(周四)-7月19日(周日)9:00-11:00;13:30-16:00)双休日照常受理。

(三)网上缴费

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审核的人员应于现场审核2 4小时后,重新登录网上报名系统,查询本人审核情况,对审核通过者,可进行网上缴费(考试报名费10元/人,考务费80元/两科,共计90元)。

网上缴费截止时间为2014年7月16日16:00止(建议避开每日24:00左右银行结算时段缴费),逾期视为放弃报名。考生凭任何一张已开通网上支付功能的具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均可(推荐使用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缴费后应再次查询本人报考信息与缴费状态,确认无误后重新打印报名表备用。

报名成功的考生应于2015年10月30日10:00―11月5日16:00前在报名网站下载并打印准考证,逾期视为放弃考试。

四、现场审核与培训报名地点

本市闸北区共和新路2623号(近灵石路)企联大厦1号楼二楼,上海市企业管理进修学院。

联系电话:56652022;56651884。

第5篇

考号 姓名 录取专业 毕业院校 230604110001 唐云云 财务管理 楚雄师范学院 310561110007 何肖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10861010004 杨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50604110002 李明健 工商管理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350604110009 刘颖 会计学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010604110087 余宏俊 财务管理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057 卜青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052 马爽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017 毕兴陈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176 舒承雄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189 朱婷婷 会计学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804100156 王若娴 会计学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204270005 杨茗涵 会计学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270604110004 彭四蓉 财务管理 普洱学院 010104180037 温家瑞 财务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47 罗林 财务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91 范春梅 工商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604110063 黄雪 工商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37 孟保均 会计学 云南工商学院 010604110182 陈振 会计学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96 付爽 会计学 云南工商学院 010604110158 姚丽琼 工商管理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010104180122 王海涛 会计学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15 张思渝 财务管理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104180081 赵燕梅 会计学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304190012 黄美 会计学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14 赵旭然 会计学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165 钟安琪 工商管理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10604110217 汤茜 金融学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80 王遇娇 金融学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10104180105 王文连 财务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804100131 龚普蓓蓓 财务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50 戴林静 工商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41 滕亚静 工商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104180127 玉应波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304190041 史芳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304190040 麻丽蓉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309 王芷薇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304190042 张昕滢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60 梁雨婷 金融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31 李璇 金融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186 杨惠芸 会计学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010304190055 任玲 会计学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220104180003 顾殷莲 工商管理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220804100005 黄钟晖 会计学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28 董俊吕 工商管理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全国各地2016年专升本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汇总

全国各地2016年专升本录取分数线汇总

全国各地2016年专升本录取查询信息汇总

第6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课程体系 平台 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2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强烈,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旺盛,而应用型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主体。但目前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基于该背景,本文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

国外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表现的特点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选修课比例大、强调实践性教学。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宽阔的视野和应变能力。同时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其它都由学生自己选修。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动手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积极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对通识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加大选修力度,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大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来开展实践教学。但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尤其侧重于对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而从经济管理学科大类考虑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见。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因此,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往往首先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从整体上来看,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考虑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适合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满足当今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2.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深入研究国外同类大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先进经验,吸收其长处,如加强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设置选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等。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应以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质量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增设一些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有明显时代特征、体现学科交叉等的课程;同时,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之重点。

3.形成自身特色。每所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在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持特色的条件下逐步地进行改革。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由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两大块构成。其中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构成。目前,各高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数构建了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课程设置因学校而异,但大都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物理和化学类等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体育健康类课程等。公共选修课程平台主要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需要,以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为主的一系列课程组成,由学生进行选修。除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建立平台外,各高校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大多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和要求进行设置。

目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通识教育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对人才素养、潜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内涵是按学科和专业构建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科交叉、拓展专业面向,强调课程综合,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类人才的需求,注重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的相互融合。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力图突破原有的专业限制,跨专业从经济管理大类角度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建立“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见图1。具体思路如下:

1.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公共选修课平台”多级课程平台模式。即在目前由学校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的基础上,由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通常为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

2.在多级平台课程基础上,根据会计、金融、贸易、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特色突出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几大专业模块课程。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的建设思路,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平台建设和课程模块建设。

1.课程平台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平台包括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各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构成,具体的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课程。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应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确定专业基础课。

(2)经济管理类专业选修平台课程设置。选修类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若干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本学科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与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以及其它学科(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一般来说,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平台多为跨学科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主要为对包括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企业内在和外在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课程可包括经济理论与应用类课程、企业运作与管理类课程、对外贸易类课程、投资与理财类课程、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类课程等选修课程,见图2。

(3)实践课程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合作精神等。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比例,强化实践环节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在现有的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暑期实践等综合素质类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大类实践课程平台(见图3)。即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开设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同时,应尽可能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如专业认知实习、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通过综合专业实践性课程实破原有的专业实践局限性,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流程及管理、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和管理。

2.课程模块建设。立足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通过设置课程平台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同时,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通过在专业核心、专业选修、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中开设应用性强、能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模块,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培养要素,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1)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即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的设置应在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国高校本科专业总览》以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规范设置的基础上,考虑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设置相关课程。

(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通常作为专业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是由延伸某一方向专业技能的课程组成。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上,学生依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志趣爱好对专业研究方向进行选择,是专业的再细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可在统一的专业培养基本规格之上,注重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在宽口径专业内柔性设置2~4个模块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实现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3)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是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相对应开设的实践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技能实践课程通常是模拟企业环境、通过运用和操作经营单位的管理系统,让学生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转和管理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理论课程衔接,相互融合,体现特色,合理设置专业技能实践课程。

综上所述,本文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希望能够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经济管理类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君.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优化与整合[J].科技信息,2009(32):16-18

2.赵波.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优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9-63

3.李远辉,应用型本科“3+1”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47-148

4.杨明秀,夏新斌.基于教育分流理论的选修课程体系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管理系为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139-140

5.王玉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5)

6.毛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科技风,2010(12)

第7篇

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培养此类人才的国际经济学课程也随之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国家教育部特此确认国际经济学课程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类各专业的中心课程。纵观近几年,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人士也相对应的对存在的问题作了行之有效的探讨(崔艳娟等,2010;费新,2009;韩刚,2009;孙玉红,2012),但以“学生为本”理念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所作的讨论成果不多。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法发现国际经济学课程所存在的潜在问题,特针对问题力求找到改善办法和策略,力争达到教学改革模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1 对国际经济学课程主要特点剖析

国际经济学的特点如下:

1.1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依托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以相对应的它的研究方法也是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础。国际经济学包含两大板块内容,它们分别是微观部分,即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即国际金融部分。

1.2 在研究内容上不断创新演变。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形式,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微观部分对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和宏观部分对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的单一性研究,而是对国际经济学变化中的领域也进行相对应研究,以此来适应全球性经济的发展需求。

1.3 在课程体系上承前启后。为了更好的学习国际经济学,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充足准备,如学好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相应的基础课程,为后期学到的财政、投资、金融、贸易等学科埋好伏笔。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与后期的相关课程,如国际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学相连接。

1.4 数学素养在学习国际经济学中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因其逻辑性强,理论体系大多运用数学模式进行讲解,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一定要过硬,才能对国际经济学有更加渗透的了解。

从教学角度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千变万化,教师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有充足的理论支撑,并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经济问题能力。

2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2.1 对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和样本的选择研究 从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而引发的本科国际经济学教学问题,这些都有待解决。问卷调查方式能有效解决和实现本科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的改革,我们对关于国际经济本文由收集整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南京晓庄学院2010级、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发现现有的国际经济教学问题,并针对问对提出改革方案。本次调查所涉及到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与保险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37份。有调查问卷得出四类主要问题:第一类为学习效果;第二类是教学方式;第三类是教学效果;第四类为教学期望值。调查内容涵盖范围广,所涉及到的有教学方法和质量、教学进度安排、专业考核要求、学生的兴趣态度等。

2.2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由问卷调查得出,国际经济学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需要改进,其主要问题如下:

2.2.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接不上 在本次调查中,65.2%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接不上。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只重理论,而忽视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问题应引起广大老师的重视。

2.2.2 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截至目前为止,多媒体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例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图形展示,用多媒体展示既美观又可以节省时间。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劣势,比如信息量的大量输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最后,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弱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此外,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生仅充当放映员和播音员的角色,缺乏了师生互动。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得出,有31.1%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逻辑不够严密,没有传统教学严密。有13.5%的学生认为信息量输入大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有32.3%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明显变小。综上所诉,在国际经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应该与其他教学手段相辅相成。

2.2.3 经典教学案例缺乏 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理应由案例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补充,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更好的了解教学内容。因此,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缺乏引入经典案例,且案例更新速度缓慢。

由调查问卷我们得出,有42.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恰当,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但同时仍有45.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不够,这个问题急需提高和改善。在“您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的调查中,有58.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经典案例教学,以此作为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2.4 课程考核形式死板 截至目前为止,国际经济学考核形式死板待久,和传统考试的考核形式并无区别,都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而平时成绩的依据是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主,期末成绩就是以期末考试的最终得分为基准。考核形式死板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把这门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体现出来。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考核形式对于他们将来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甚小,因为期末考试是依据短期内的死记硬背通过的,而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从调查问卷中得出,有23.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后督促不到位,有19.2%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考核范围,如添加课程论文和案例讨论环节作为考核形式。由此得出,增加课程论文和案例讨论为考核形式势在必行,如此来跟上教学方式的改革。

2.2.5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担任国际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外贸公司和企业锻炼的经历,导致教师对实际工作缺乏直观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案例教学的水平。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提出“您认为企业职业经历对于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是否有影响。”有66.7%的教师认为企业职业经历与教学是相关联的。

3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实施的提出的方法策略

3.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综合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学科。单单输入纯理论知识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理论知识输入只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半知半解,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理论而不会把理论运用的实际上。单纯的理论是抽象的,教师应该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摒弃了纯理论,从而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消化吸收。此外,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导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力的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源上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3.2 全方位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构建校内校外教师队伍 为鼓励教师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经济的真实运行过程,可从以下几种途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第一,增加国际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和提高。可以制定详细的计划把教师调到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公司或部门挂职学习,这些公司或部门有外贸企业、统计部、金融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等。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第二,聘请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兼职教师。可引进外经贸实际工作者加入本专业师资队伍,补充校内教师的不足。

3.3 努力提高和完善教学内容,并鼓励参与式双语教学 国际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国际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教学应努力不断地提高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并且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由于国际经济学培养的人才是跨国际的,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经济学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用英语讲解知识点,营造用英语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氛围。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真正落实到英语教学。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均,教师还得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多端,教师还得以实事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做到内容的与时俱进。学校应积极建立学生实践模拟基地,让学生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校应建立起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广泛整合和应用除教材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听、cai 课件、网络教学等。学生可以有效运用网络知识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扩展自己的水平。

3.4 构建综合考评方式,使评价学生学习合理化 单纯依据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能满足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国际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可以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作为考核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也可以测试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8篇

国际经济法最早是由英国国际法学者施瓦茨曾伯格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国际经济组织逐渐成立,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这期间包含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经济法律作为制度保障,而国际经济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对于调整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及权力与义务的划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国际经济法内涵的界定,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一部分人认为国际经济法的核心重在调整国家之间的联系,从性质上说,没有太大的经济管理意义;而还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法只是单纯从外部对国家形成约束来达到对国内经济管理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中,由于各国社会性质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会存在一些异同,国际经济法并不是适应所有国家的发展现状,因此,可以有效的扩宽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路径,使其能够适应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需要在交易的过程中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管理也离不开国际经济法的规范、约束。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其他国家形成贸易壁垒,导致国际关系的僵硬,甚至出现报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来调整这种紧张关系,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国际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国际经济法正是具有这种功能的一项国际法律,它能够有效的保障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而且也对国家经济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与调整措施,能够避免一些国家的垄断经营,建立起新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国际经济法对国际上的一些经济组织也有着一定的规范、管理作用,如欧盟,如今国际经济法已经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被人们所认识、了解。

二、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相关性

(一)研究视角的相关性

对于法学都是有一定的利益作为支撑的,而这些利益也直接关系到法学研究者的视角和立场。在国际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国家和个人的两个不同结构,在国际经济法中也存在着国际视角和国家视角两个方面。国际经济法是通过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协商在做处理妥协之后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各个国家自身的利益因素,但一些小国的利益也难以避免的会被一些掌握话语权的大国所吞灭。但是国际上并不认同以利益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而更加突出理念的作用。所以如果国家只以利益为首要目标,就很难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与承认。这也进一步的要求我国的法学研究者不能只局限在自身利益的分析与研究,更要考虑到我国的经济法理念是否与国际经济法理念相协调。这也为我国的法学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对我国的国际立场和国家利益有着全面的把握,更要将国家的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充分有效地协调我国利益与国际利益的相关关系。

(二)研究对象的相关性

国际法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际经济环境和发展情况,不止局限于本国对外的法制进程,更要关系到各个国家的经济趋势,研究对象具有国际性也是国际法区别于其他法的最显著特点。尽管如此,在讨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对象时还必须要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不能抛开最根本的问题而只关注国际法则。我国的国内经济法不仅要具备国际经济环境下的理念,更需要把握中国特色,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法,并且要以国际视角对我国经济法的研究对象加以审视,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经济法的合理性。

(三)研究成果的相关性

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成果是为了对国际间贸易进行规范,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发挥作用。我国的法学研究者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增强国际间交流,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在国际法的制定时,我国也要努力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努力取得其他国际成员的认可和支持。而想要使我国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相协调,我国经济法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在国际上发挥作用,具有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法律制度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法制进程在短时期内取得的突破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向中国学习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宝贵的学习意义。但是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国内经济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在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生依旧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所以要想做到,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真正相协调,就必须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法研究的影响力,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制模式。

三、我国特色国际经济法的构建

当前我国在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基础研究上比较薄弱,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积累。在我国制定国际新规则时需要对国际经济法进行借鉴和参考,并且需要使其适应中国特色,建立中国国际经济法理论。

(一)建立国际化的中国经济法制文化

虽然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获得提升,经济军事等实力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法制进程和法制文化还比较滞后。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注重文化的发展,加强我国的文化输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但是在法制文化的建设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在我国法制的进一步实践与推广中,必须要加强梳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法制形象,将我国法制文化研究中的精华与西方国家的法制理论相结合,建立国际化的中国经济法制文化。

(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规则

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的状态,在构建国际经济规则时是通过各个国家之间利益的相互竞争与妥协。虽然国际经济体制中的这种自由竞争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但是这也能带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化经济进程的发展。所以想要使国际经济制度对自己的国家产生有益影响,关键不在于实施的阶段,而是在国际经济制度的提出和制定时。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提出代表自身利益的国际议题,并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新的国际规则,就能够使国际经济准则为自己所服务,能够不断地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过去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时只能够对于发达国家提出的议题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批判,难以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而要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我国的法学研究者们必须对国际形势有着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并且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规则。

(三)吸收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将中国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经济理论引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有利研究成果。我国的社会科学学科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的结合与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能够丰富我国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我国的国际经济法学者通过借鉴和运用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从中归纳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体系,并且将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体系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模式的国际经济规则的构建。

四、结语

第9篇

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以专业为核心,以当代财经类相关知识为辅助

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具备较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数学和计算机运用水平,熟练掌

握一门外语。金融学类是关于金融方面的大类,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

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