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

时间:2023-05-23 17:30:49

导语:在企业资本运营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资本运营分析

第1篇

Abstract:Inamarketeconomycondition,thecapitaloperationisthefundamentalchangeofenterprise''''smanagementstrategy.Andthekeytothecapitaloperationisthestrategicchoicetothecapitaloperationmode.Whichmakethecapitalexpanded,gatheredanddisposedeffectively.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

Keyword:EnterprisegroupCapitaloperationMode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我国已经明确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今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中国企业正面临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转型期。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以及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传统的企业增长方式已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只有把企业的各种要素,包括产品、技术、设备、厂房、商标、战略、服务、文化、管理团队等等,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流动、整合和重构,进一步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一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企业集团,为应对WTO的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把公司做大做强,借鉴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资本运营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谋求拥有独特的战略地位。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一、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

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根据产权流动的不同轨道可以将资本扩张分为三种类型:

1、横向型资本扩张

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横向型资本扩张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而且改善了行业的结构,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矛盾。青岛啤酒集团的扩张就是横向型资本扩张的典型例子。近年来,青啤集团公司抓住国内啤酒行业竞争加剧,一批地方啤酒生产企业效益下滑,地方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寻找“大树”求生的有利时机,按照集团公司总体战略和规划布局,以开发潜在和区域市场为目标,实施了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方式的低成本扩张。几年来,青啤集团依靠自身的品牌资本优势,先后斥资6.6亿元,收购资产12.3亿元,兼并收购了省内外14家啤酒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壮大了青啤的实力,而且带动了一批国企脱困。2003年,青啤产销量达260万吨,跻身世界啤酒十强,利税总额也上升到全国行业首位,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

2、纵向型资本扩张

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部门之间,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交易称为纵向资本扩张。纵向资本扩张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自身控制范围,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对用户的控制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

格林柯尔集团是全球第三大无氟制冷剂供应商,处于制冷行业的上游。收购下游的冰箱企业,既有利于发挥其制冷技术优势,同时也能直接面对更广大的消费群体。从2002年开始,格林柯尔先后收购了包括科龙、美菱等冰箱巨头在内的五家企业及生产线。通过这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格林柯尔已拥有900万台的冰箱产能,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具备了打造国际制冷家电航母的基础。格林柯尔集团纵向产业链的构筑,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混合型资本扩张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称之为混合资本扩张。混合资本扩张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跨越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的部门之间的交易。它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适应能力。拥有105亿资产的美的集团一直是我国白色家电业的巨头,2003年的销售额达175亿元。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的从来没有偏离过家电这一主线。专业化的路线使美的风扇做到了全国最大,使空调、压缩机、电饭锅等产品做到了全国前三名,巨大的规模造就了明显的规模优势。然而,随着家电行业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进军其它行业、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美的集团的现实选择。与此同时,美的在资本、品牌、市场渠道、管理和人才优势等方面也积累到了具备多元化经营、资本化运作的能力。审时度势之后,美的毅然作出了从相对单一的专业化经营转向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8月和10月美的先后收购了云南客车和湖南三湘客车,正式进入汽车业。此后不久,又收购了安徽天润集团,进军化工行业。在未来的几年中,美的将以家电制造为基础平台,以美的既有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内部重组和外部并购为手段,通过对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新产业的扩张,实现多产业经营发展的格局,使美的最终发展成为多产品、跨行业、拥有不同领域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大型国际性综合制造企业。

二、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

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它是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而进行的重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收缩性资本运营通常是放弃规模小且贡献小的业务,放弃与公司核心业务没有协同或很少协同的业务,宗旨是支持核心业务的发展。当一部分业务被收缩掉后,原来支持这部分业务的资源就相应转移到剩余的重点发展的业务,使母公司可以集中力量开发核心业务,有利于主流核心业务的发展。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扩张性资本运营的逆操作,其主要实现形式有:

1、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是指把企业所属的一部分不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资产出售给第三方,这些资产可以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也可以是整个子公司或分公司。资产剥离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不良资产的存在恶化了公司财务状况;(2)某些资产明显干扰了其它业务组合的运行;(3)行业竞争激烈,公司急需收缩产业战线。

中国人寿在上市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资产剥离。2003年8月,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分为三: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超过6000万张的1999年以前的旧保单全部被拨归给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而2000万张左右1999年以后签订的保单,则以注资的形式被纳入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通过资产剥离,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承担了1700多亿元的利差损失,但这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在美国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铺平了道路。

2、公司分立

公司分立是指公司将其拥有的某一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通过这种资本运营方式,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和股权结构的新公司。在分立过程中,不存在股权和控制权向第三方转移的情况,母公司的价值实际上没有改变,但子公司却有机会单独面对市场,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判断。公司分立通常可分为标准式分立、换股式分立和解散式分立。

3、分拆上市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分拆上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狭义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分拆上市后,原母公司的股东虽然在持股比例和绝对持股数量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分成,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后,母公司将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

2000年,联想集团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略调整,对其核心业务进行拆分,分别成立新的“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2001年6月1日,神州数码股票在香港上市。神州数码从联想中分拆出来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分拆不但解决了事业部层次上的激励机制问题,而且由于神州数码独立上市,联想集团、神州数码的股权结构大大改变,公司层次上的激励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

4、股份回购股份回购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一定途径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适时、合理地进行股本收缩的内部资产重组行为。通过股份回购,股份有限公司达到缩小股本规模或改变资本结构的目的。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回购,一般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保持公司的控制权;二是提高股票市价,改善公司形象;三是提高股票内在价值;四是保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认股制度的实施;五是改善公司资本结构。股份回购与股份扩张一样,都是股份公司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采取的经营战略。因此,股份回购取决于股份公司对自身经营环境的判断。一般来说,一个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已超过一定的规模经营要求的公司,可以选择股份回购的方式收缩经营战线或转移投资重点,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1999年,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协议回购方式向国有法人股股东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回购并注销股份10亿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37.98%,共计动用资金25.1亿元。国有法人股股东控股比例由原来的80.25%下降到68.16%,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回购完成后,公司的业绩由98年每股收益0.306元提高到99年每股收益0.508元,而到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了0.933元。这为申能股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上市公司中的绩优股地位。

三、资本运营创新模式的探索

1、TCL集团—整体上市模式

2004年1月,TCL集团的“阿波罗计划”正式得以实施。即TCL集团吸收合并其旗下上市公司TCL通讯,实现整体上市。原TCL通讯注销法人资格并退市,TCL集团向TCL通讯全体流通股股东换股并同时发行TCL集团人民币普通股,TCL通讯的全部资产、负债及权益并入TCL集团。整体上市为TCL集团筹资25.13亿元,这将给公司带来产业扩张的新契机,也为其带来一个新的资本运作平台。这是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的一个里程碑。集团整体上市将给集团以更大的运作平台。企业要面对全球化竞争,要做大做强,这都需要资金,金融资本集资是最有效的方式,集团上市后无疑可以让集团更加有效地通过集资发展。而在行业整合、产业重组方面,让大集团完全靠现金收购来进行产业重组显然不大现实,整体上市可以让大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实现更有效的扩张,这对蓝筹大集团来讲极具意义。

2、德隆集团—行业整合模式

一个产业规模很大、很分散,怎么整合?德隆的选择是,把资本经营作为产业整合的手段。通过资本经营,收购同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然后通过这个最优秀的企业去整合和提升整个行业。

德隆把资本经营与产业整合相结合、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相结合。德隆现在控股5家上市公司,他们的做法是,把证券市场作为企业整合的一个手段。德隆一般不孤立投资一个项目,其投资某个项目,是为了整合整个行业。例如为了整合新疆水泥行业,首先控股屯河70%以上,然后把屯河的水泥生产能力卖给天山,用所卖得的钱买天山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权,从而控股天山,通过天山整合整个新疆的水泥业。而屯河做红色产业,在国外与亨氏合作,进入欧洲的蕃茄酱市场,变成亚洲最大番茄酱生产和出口企业;在国内控股汇源果汁公司,迅速打开国内饮料市场。

3、海尔集团--产融资本结合模式

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滲透;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须要寻找产业资本支持,以此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2年9月,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海尔集团全面吹响了进军金融业的号角。同年12月,海尔集团与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携手,成立海尔纽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海尔已先后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长江证券。如此,海尔在金融领域已经涵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财务公司等业务。海尔投资金融业是真正地开始搭建一个跨国公司的框架,由于金融业本身良好的资金流动性,产融结合将为海尔的资金链加入油,加速其资金融通,为海尔冲击世界500强提供强劲的资金动力。

资本运营形成的原因即有企业内部的动因,也有企业外部环境的支持。重视资本运营的战略地位,借鉴成功的运营模式,并在现实的运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对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范恒山资本运营·理论脉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第2篇

资本运营是企业继生产经营、商品经营之后,以所拥有的资本为对象,通过资本更大范围的流动,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营活动,它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我国企业资本运营自保定、武汉首开先河以来,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对加快我国企业改革步伐,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资本运营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对入世的影响展开分析之前,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己知彼,才能有效地应对。

1.资本运营理念扭曲。

资本运营是相对于生产经营的概念,如果说生产经营是内部经营战略的话,那么,资本运营就是外部经营战略。同时,资本运营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只有在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运营才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主要指生产型企业的资本运营)。而且,首先搞好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谈得上搞好其资本运营。从资本运营的目的看,资本运营的目的是挖掘企业潜力,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市筹集资金和扩大规模只是资本运营过程中的两个环节。然而,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理念严重扭曲,表现在:一是将过程视为目的。将筹集资金作为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为上市而上市,对企业进行过度包装,制造和虚假信息。更有甚者,将资本运营视为躲避监管的手段,假重组真逃债。近年来,频频曝光的上市公司恶性造假事件就是这种扭曲理念的反映。二是将规模经济误认为是简单扩大经济规模。企业片面追求规模,对并购对象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估,盲目重组、并购一些无发展前途的企业或本应该退市的上市公司,结果,非但没有通过并购壮大自己,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的被并购拖垮。三是脱离生产经营进行资本运营,有些企业不是以搞好自身的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资本运营的基础,而是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盲目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导致战线过长,首尾不能兼顾,最终陷入被动。

2.资本运营主体模糊。

从理论上讲,企业是资本运营的天然主体,然而,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资本运营主体长期处于模糊状态。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政府往往成为资本运营的实际主宰者。企业资本运营的重心不在于企业之间的谈判,而在于政府的意愿,在于和政府对被并购企业权利与义务的谈判,在于政府对上市额度的分配,在于政府对资本运营的支持力度。也正是政府的这种特殊地位,使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状况始终紧随政府政策的变化而进退。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第二次直接根源于“十五大”的召开。虽然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其促进作用,但总的说来,它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的发挥,使资本运营中的“扶危济困”、“拉郎配”现象非常普遍,资本运营被扭曲变样,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经营人员主宰资本运营。这种现象在西方也很普遍,但我们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资本运营常常成为经营人员牟取私利的渠道。

3.资本运营人才缺乏,资本运营中介组织严重不规范。

资本运营是一种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经营活动,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广泛的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而且要具有企业家的市场洞察力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和谈判能力。然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这也是我国企业资本运营难以走向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资本运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中介组织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中介组织在资本运营中承担着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融通资金等作用。然而,我国资本运营中介组织发育严重不良;存在从事资本运营的中介组织数量过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中介组织的行为极不规范、中介组织与企业合谋欺骗投资者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等问题。

4.对外资本运营较少。

资本运营是企业将拥有的资本在全社会优化配置的过程,它没有地域和国别限制。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在“十五大”之后的第二次中,成功地突破了地区限制,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是,我国到国外进行资本运营的企业数量不多,只有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外有资本运营活动。即使走出去的企业,有的资本运营也仅仅停留在融资这些相对简单的资本运营活动上,真正具有实质性的运营活动,如兼并、收购等很少。

二、入世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

扭曲的理念、模糊的主体、人才的缺乏、中介组织的不规范和有限的范围决定了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总体水平低,仅处于资本运营的初期阶段。在这种状况下加入WTO,将会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积极影响不会自然产生,需要主动应对、利用和争取。

1.入世将掀起我国企业第三次资本运营。

首先,外国企业主要采取并购方式进入我国,会推动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受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随着我国入世后的开放步伐加快,外国企业将掀起进入我国的。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好的经济资源,并购便于快速占领市场,实现本土化经营。因此,外企在进入方式选择方面,与上世纪采用设备、技术与我国企业合资、合作相比,这次将会更多地采取兼并、收购方式。这虽然也会推动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但会使被并购企业降为从属于外企的地位。

其次,为应对入世,我国企业将主要通过资本运营增强自身竞争力。面对外国企业咄咄逼人的气势,我国企业将通过资本运营迅速整合各种资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掀起企业资本运营。

最后,入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巨大舞台。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结构调整是“十五”时期的中心任务。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资本运营是进行结构调整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同部门企业的并购可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不同部门企业间的重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等。

第3篇

本文主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希望企业能根据其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

[关键词] 资本资本运营

一、 企业资本运营的内涵

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即所拥有的各种资本(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经营,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根据资本运营范围的不同界定,可以将其分为广义的资本运营和狭义的资本运营两类。

二、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企业自身问题

(1) 资本运营存在盲目性。资本运营的盲目性问题,是指国内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目标定位不能反应企业实践发展的要求。资本运营的盲目性表现在:

第一,重产权资本运营轻产业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者认为产权资本运营是一种高级的经营形式,所以要从产业资本运营转向产权资本运营,因而在行业内外、地区内外大举扩张,忽视自己的主业,结果搞得企业组织庞大,但资本盈利性却较小。

第二,资本运营不讲究量身策略。企业认为兼并、收购某些与自己主业无关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稳定的经营利润。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施无关联多元化战略,不太熟悉所进入的行业,反而会加大风险。

(2)风险防范意识较低。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已经向纵深发展,国家对兼并重组的政策也相应地放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也给了企业一个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往往只看到了资本运营给企业发展带来的种种优势,但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尚处在较低层次,经营者更没有看到资本运营可能给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3)资本运营人才缺乏。资本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经营活动,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广泛的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而且要具有企业家的市场洞察力、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和谈判能力。

2.外部环境问题

(1)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的资本运营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有不足之处。目前我国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时间比较短,运行不规范,相应的制度建设又很滞后,可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产权交易市场缺乏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政府外部推动作用过大,产权交易主体不规范,立法滞后导致行为不规范等。我国的证券市场发育时间较短,可以说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行政化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第一个制度缺陷。由于行政权力和行政机制的大规模介入,我国证券市场被严重行政化了。二是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三重缺陷。我国的证券市场缺乏产权关系明确的市场主体,缺乏通过正常的竞争而形成的市场价格,缺乏市场主体间通过价格而形成的有效竞争,这些都是我国证券市场上资源流动和动态组合机制不健全的表现,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源。三是缺乏价格市场化的基础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缺陷。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还远不具备,市场的起落往往不是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这种失真的市场价格是不可能担当起引导社会资源流向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重任的。

(2)缺乏规范化的中介机构。资本运营的主要业务是从事资金融通、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等,这项业务需要广泛而正确的信息、深入且专业化的分析、需要资本市场的操作能力等,而这些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一种高度专业化的中介服务,这种专业中介服务通常是由投资银行来完成的。但我国的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起步较晚,对企业的购并、内部财务管理等知之甚少,服务意识淡薄。正是由于缺少规范化的中介机构导致了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风险。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仍缺乏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传统体制下企业的生产、分配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混在一起,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将企业推向了市场,企业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社会保障功能由政府和社会负担,而政府和社会也缺乏这方面的资本积累。由于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一直实行低工资高福利政策(这种政策实际上形成了职工与企业之间一种无形的契约关系,即一种社会化的、包括保障和福利在内的利益统筹关系)。而国有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时,一部分企业破产、被兼并、下岗职工和富余人员原则上应由企业对其进行劳动关系补偿,或继续并逐渐兑现福利和保障方面的承诺,然而,目前真正以有效方式对职工过去的劳动关系进行补偿的只是少数企业,而大多数企业则“无条件”地解除原先存在的契约关系。这样一来,下岗职工缺少必要的财力支撑走向再就业之路,不但加重了政府负担,还有可能激化职工不满、社会不安定等负面效应。企业的资本运营在职工就业的压力下举步维艰、进退两难。

面对当前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企业的决策层以及一些理论研究者加强有关企业资本运营的研究,提高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实现企业资本高效配置。

参考文献:

[1]高雅翠: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06,(15)

[2]张多蕾:资本运营的机遇与风险.经济与科技,2007,(06)

[3]郭复初:国有资本运营转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11)

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17-02

一、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风险

影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风险主要有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前者是指由于全局性不确定所引起的资本运营效果的变动,而后者则指非全局性事件所造成的风险,这些风险受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与其他企业没有关联,只会影响企业自身的收益。通过识别技术识别出的风险如下。

1.体制风险

在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涉及到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问题很多,在中国现有的体制环境下,由于资本运营涉及到产权的易主,因此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存在着各方利益的差异,从而必定会出现某些利益矛盾。同时这些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这种由于体制本身缺陷带来的企业资本运营效果实现的不确定性,即为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主要可细分为产权体制风险、财税体制风险和社会保障风险。在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提到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国有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产权交易不规范是资本运营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另外,现行企业所得税体制是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交纳所得税。这样跨地区、跨行业、跨不同财政级次的并购必然影响企业原来隶属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出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目的,有可能使一些并购活动搁浅;还有,在兼并重组过程中,被兼并重组企业的人员安置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战略决策风险

无论民营企业将要上市、实施并购和重组,还是进行多元化的经营,这对于企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决策。就单个民营企业来说,不能因为“上市热”的趋势,就一哄而上。上市确实可以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募集巨大的资金,这对于有着资金瓶颈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诚然,上市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并购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的扩大。但是,民营企业还是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找准运营的时机和适合企业自身的运营方向,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否则将导致极大的战略决策风险。因此战略决策风险可从运营时机风险、运营方向风险和运营规模风险来分析。

资本运营是一项风险极大的企业行为,巨大的损失往往产生于战略决策的失误。资本运营的成败不在于是否完成了上市、抑或并购交易等,而在于完成后的经营业绩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资本运营必须符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是关键。

3.谈判与签订合同风险

在资本运营中,总是会涉及产权的易主,而买卖双方最关心的就是交易价格问题了。然而,价格问题一般在谈判中得以解决。由于成交价格的高低牵涉到各方的切身利益,谈判双方必定会有一场激烈的讨价还价。成交价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谈判中的实力,而影响双方实力的主要因素是已掌握的信息量和谈判技巧。这些因素的变化将影响成交价格及并购工作绩效。在中国,上市公司的经理层出于各种考虑,对本公司成为并购目标,一般都是持不欢迎和不合作态度。尤其是面临敌意收购时,他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反收购防御。这势必增加并购难度,提高并购成本,对并购方构成相当大的风险。谈判之后,就是合同的签订问题。在并购合同的签订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想回避与转嫁风险,使自己受益。但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并购方一旦考虑欠周就会导致签订合同风险的产生。它主要包括的风险是合同签订后将资产产权正式移交这一期间可能会出现资产管理失控局面,和产生的或有负债风险。

4.财务风险

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资本运营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而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风险又可以具体分为定价风险、融资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定价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即由于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价值(获利能力)估计过高,以至出价过高而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比如在民营企业借壳上市这一运作上,对于壳资源的价值评估就存在着定价风险,并且在中国很多壳资源还都是亏损的国有企业。而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筹集足额的资金,能否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或安排合理的资本结构,从而保证资本运作的顺利进行。在中国,企业并购特别是要约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短期内筹到所需的资金是关键。而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债务期限安排不合理,而到期不能及时偿还债务的风险。

5.整合风险

民营企业为了突破规模上的瓶颈,频频进行资本运营,然而很多民营企业在进行资本运营后,不但没有出现预期的战略协同效应,反而出现持续的经营绩效变差的迹象。这就是资本运营中的整合风险,使资本运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整合主要是在企业管理制度、经营方式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因此,整合风险可细分为管理整合风险、经营方式整合风险和文化整合风险。

收购后的整合是资本运营过程中的最为重要因素,然而,在现实的企业并购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把整合的重要性提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从而没有取得经营、管理、财务上的协同效应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强调短期利益的实现,而缺乏战略发展规划,造成他们在实际的运作中,将精力和资源只投放在研究行业状况、不断地寻找目标企业、购并扩张,而没有对已控制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如此资本运营的企业常以少量的自有资本几经变化控制了巨量的产业资本,若并购的产业因整合效果差而不能实现现金流的正常运转,依赖银行贷款,最后是巨额贷款下潜伏着巨大的资金风险,随时能使这些重扩张而轻整合的企业崩溃。

二、资本运营风险识别的对象

对民营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识别,对象主要是目标企业(即“壳”公司)的财务报表及附注和目标企业内部管理等,从这些方面来查找风险来源。

1.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及附注

目标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他相关信息。会计报表主要是有基本报表、附属报表和报表附注组成,是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提供了企业资产状况、负债状况和经营业绩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主要关注资产、负债以及财务报表附注隐含的风险。资产中隐含的风险主要集中于资产的数量、质量以及权属问题。民营企业进行资本运营,资产的所有权归属清晰是交易的前提,资产的实际实用价值是焦点问题,在财务报表中并不一定都能对这些作出充分的披露。民营企业在资本运营中一定要关注资产所隐含的风险,以免并购后发现存在很多不良资产,加重企业包袱。对于负债隐含的风险是指进行资本运营后,有时不免要承担原有企业的债务,而在资本运营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纠纷和争议,形成潜伏期长短不一的或有负债。要重点关注目标企业的附注和其他信息资料,看看企业是否存在法律上的诉讼等等。

2.目标企业的内部管理

目标企业的内部管理主要是目标企业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以及经营方式。目标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主要通过以下领域反映出来:企业的经营现状,主要是指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销售状况、企业在行业链中的位置;目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信念;目标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目标企业尚未发挥的潜力等等。

三、资本运营风险的识别技术和工具

1.资本运营风险识别的技术

资本运营风险识别的技术,是指民营企业在搜寻资本运营风险来源、分析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性质和特征时,所采用的专门识别手段和识别方法。资本运营风险的复杂性使得资本运营风险的识别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运用相应的识别技术,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5篇

关键词:资本运营;经营风险;资本市场;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2402

1资本运营的涵义及特点

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企业将拥有的一切有形、无形存量资产及生产诸要素,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运作,为实现资本赢利的最大化而开展的经济活动。资本运营注重资本效率和资本成本,以资本增值为目的,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归纳起来,资本运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价值性。资本运营是资本参与企业再生产过程并不断变换其形式,参与产品价值形成运动。它要求把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生产要素都看作能运营的价值资本,通过充分挖掘潜力,以最少的资源要素获得最大的收益。在资本运营的条件下,只有运用价值手段才能反映企业资本成本和收益状况,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实现资本增值的目标。

(2)流动性。流动性是指企业的各类资本在形态、结构、地区乃至产权关系等方面的流动。从资本流动的方式看,主要有实物投资、证券交易、借贷信用、产权交易、融资租赁、期货买卖等。资本运营理论认为,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因此,要把企业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等作为可以流动的社会资源,通过不同的资本运营方式实现资产重组,促使效益低下的存量资本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业和产品上。

(3)市场性。资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是资本运营的必要条件,资本运营离不开资本市场。无论资本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还是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必须通过市场才能实现。资本运营主体的选择、资本的价值以及产权交易等,都要通过市场活动才能完成。因此,资本运营营实质上就是市场运营,没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资本运营很难充分地表现。

(4)风险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莫测,资本运营的赢利性总是和风险相伴而行。在资本运营的整个过程中,融资、投资、交易等都可能产生风险。资本运营在注重资本增值的同时,更要注意风险防范。企业管理者要通过正确的决策,采用有效的规避风险措施,尽量减少可能的风险损失。

2资本运营的种类

(1)按资本运用的状态划分,可以将资本运营分为存量资本运营和增量资本运营。存量资本运营是指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筹划,以增值为目标而进行的盘活存量资产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内部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增量资本运营实质上是企业新增投资行为,即对企业的新增投资进行运筹和管理,包括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决策、投资管理等。

(2)按资本运营的对象划分,可以将资本运营分为实业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和无形资本运营。实业资本运营是指企业运用资本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所需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之中,以形成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能力的资本运作方式。实业资本运营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基本方式,也是实施其他资本运营的基础。产权资本运营是指以产权为对象,通过收购或出让产权而进行的资本运营,其经营的方式是产权交易。所谓的金融资本运营,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主要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期权投资、外币投资等业务。无形资本运营,即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类无形资产进行运筹和规划,使其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

(3)按资本运营的方式划分,可以将资本运营分为外部交易型资本运营和内部运用型资本运营。外部交易型资本运营是指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本进行买卖,实现资本增值,包括股票发行、产权交易等。内部运用型资本运营是指通过对资本使用价值的有效运用,提高资本效率和效益,增加资本积累。

3当前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本运营主体模糊。从理论上讲,企业是资本运营的天然主体。然而,在资本运营实务中,资本运营主体长期处于模糊状态,政府往往成为资本运营的实际主宰者。资本运营的重心不在于企业之间的谈判,而是在于政府对被并购企业权利与义务的谈判以及政府对资本运营的支持力度。由此可见,政府的这种特殊地位会对企业资本运营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其促进作用,但总的来说,它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的发挥,使资本运营中的“扶危济困”、“拉郎配”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

(2)资本运营认识存在误区。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对资本运营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将筹集资金视为目的。多数企业将筹集资金作为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为上市而上市,对企业进行过度包装,制造和虚假资讯,忽视资本运营实质的追求。二是将资本运营误认为是简单扩大经济规模。企业片面追求资产规模,忽视资本运营后企业的整体效益以及各种风险,导致资本运营的效果没有发挥出来。三是脱离生产经营进行资本运营。有些企业认为资本运营比生产经营更为高级,是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甚至可以不要生产经营。这是一种错误观点,事实上资本运营是手段而非基础,生产经营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本运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

(3)资本市场不健全。资本市场的完善,是资本运营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不少问题,致使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陷入困境,造成了资源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影响了企业资本运营的成效。我国资本市场不足的表现如下:一是资本总量规模小,资本市场金融品种数量少;二是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存在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三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丧失。

(4)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资本运营的主要业务是从事资金融通、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等,这些业务不仅需要广泛而正确的信息,而且需要专业化的分析、资本市场的操作能力等。资本运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高度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服务。目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但我国的中介机构起步较晚,对企业的购并、内部财务管理等知之甚少,服务手段落后,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导致了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风险。

4解决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培育资本运营主体。资本运营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政府从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构想出发,参与企业兼并重组以求得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政府参与国有资本运营不能包办代替。在资本运营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的职能。政府对资本运营只发挥宏观导向和保驾护航的功能,为资本运营创造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外部经营环境。兼并重组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企业才是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

(2)推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多元化经营已成为中外著名企业谋求发展的主要经营战略。实行多元化经营,不仅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优化资本结构,分散经营风险。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纵向延伸。即企业各经营要素相互依存,递延推进,环环相扣,紧密延伸。二是横向拓展。即企业各经营要素所涉及的领域、行业互不相干,没有内在联系的多元化经营。三是多元混合发展。即确立大市场观,进行多主体、多用户、多元化、立体化发展,科、工、贸、金融等优势互补,混合经营,活化资本,形成规模优势。

(3)规范资本市场,促进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完善规范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由外延式为主向内涵式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培育和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二是增加金融工具品种的数量;三是加大监督力度。

(4)加强中介机构建设,提高鉴证服务水平。中介机构的行为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中介机构在资本运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立配套的中介机构,加强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硬件建设,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大力推动中介服务信息化、程序化、现代化进程,同时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提升中介机构的自我约束能力,促进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此外,中介机构的执业人员应具有从业资格证书,严格遵守业务准则,在工作中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等不正当行为,提高服务对象满意率,推动企业开展资本运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明森,林述舜.中国资本运营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车正红,李华.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忠孝,隋冰.浅议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研究,2008,(10).

第6篇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企业的负债,并对坏帐发生的可能性和大小进行合理地估计。

第7篇

[关键词]企业 资本运营 质量 提高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76-01

王鑫亮(1990-),男,吉林通化人,长春工业大学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资本运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形势下,企业为实现加大对外扩张和重组整合,就需要充分运用资本运营这一有效手段,使企业迈入良性循环之中。

一、做好资本运营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随着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成熟,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仍存在发展方式单一,企业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以吉林省为例,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式扩张为主要方式,缺乏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传统产业比重相对占比重较大,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不足,难以实现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最大限度实现资本增值的目标。而资本运营恰恰是转变企业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必须通过灵活的资本运营方式,盘活存量资本,提高资本动作的效率和资产证券化水平,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企业应大力开展并购重组、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工作,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和跨越式发展。

二、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的途径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增强资本支持力度

一是企业应合理安排资金需要,确保巩固、有效的资金链条。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对资金的使用科学规划,量入为出,严格审核,在保证生产经营需求的同时,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提高资本利用率。二是企业应加强财务监管力度,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审核财务报表、审计决算等手段加强对财务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促进企业资本运营的协调运转。三是应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确保企业投资的安全性,促进现有资源的高效配置,提升资本运营质量。

(二)利用资本市场,推进企业并购重组

企业应密切关注经济走势,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发展趋势和倾向,特别是资本市场股权流通机制和资本运营策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重组和并购平台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在推进重组并购的过程中,要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规避潜在的风险,预设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企业资本运营的安全。企业要清理内部低效、无效资产和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利用资本市场实施对外并购,通过投资控股、债务重组等方式,积极开展区域内和域外资源合作开发。同时,企业要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杜绝虚假披露、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等问题,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

(三)拓展融资渠道,做好重大融资工作

企业应在资本市场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做好融资规划,利用出让股权、转让股转、发行债券等形式,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特别要利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来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企业要与银行、信托、证券公司等金融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大项目的资金供应链条和供应水平,避免资金链断裂。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合规经营意识,提高资金集中管理水平,切实控制好信用风险,实现有效、低成本融资。

(四)加大资本运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要加强资本运营工作,企业就必须拥有一支有能力、有经验、懂操作、会管理的资本运营人才队伍。因此,必须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是要加大内部人才的培养力度。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资本运营实务的培养,互相交流经验,提高资本运营的能力。企业必须重视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把提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学习培训中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挖掘上升渠道,大胆创新,为提高企业运营质量提供优秀的内部人力资源支持。

同期开展与其他公司的联合培养,提高资本运营人员参与并购重组的实务水平,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二是加强对资本运营人才的引进。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引进国内外资本运营、投资咨询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务工作水平过硬的高层次资本运营人才和精通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市场动态、掌握国际谈判技巧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实行协议薪酬、短期租赁等方式进行引进,切实提高企业资本运营人才队伍的层次和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珍.提高资本运营质量 确保企业高效发展.中国科技信息,2009(11).

[2]王丽.资本运营与企业集约化经营.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9).

第8篇

资本运营是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的,通过有效的手段与途径将企业的各类资本进行整合与重组,以此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经济结构转型的特殊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有效的运用资本运营,就很难保障企业在资本市场发展中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对资本运营的研究。

一、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1.融资环境比较复杂,融资成本大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小企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处于“边缘”地位,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随着近两年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内部融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内部股东的融资以及进行个人信贷业务,通过股票市场以及债权市场获得融资的比重非常小;二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是当前中小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2.未充分合理的利用中介机构

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管理者的主观意识,没有意识到中介机构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没有充分考虑专业机构的意见。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利用中介结构的意识不高。很多中小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他们没有借助专业资本管理中介的意识。甚至部分中小企业在应用了专业结构之后,他们不相信专业机构的结果,导致专业机构的评估价值被浪费;另一方面专业资本运营机构的综合实力有待提高。资本运营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熟练应用金融工具操纵资本的能力与手段,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这样导致专业资本运营中介的服务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模式比较复杂,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专业结构很难对中小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使得专业的资本运营机构不愿意承担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业务。

3.缺乏对资本运营的正确认识

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对资本运营还没有形成正确认识:一是将资本运营看做是股票投资或者金融产品的买卖。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将资本运营看做是将企业的闲散资金用于购买金融产品或者进行股票投资,甚至部分企业忽视了主营业务,将企业的发展重点用于进行投机,这样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二是没有将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并且将资本运营脱离生产经营范畴,导致企业过分追求资本运营效果而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恶劣影响;三是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存在跟风现象。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运营过程中缺乏特色,比如某一个企业进行资本运营获得成功之后,其他企业就会采取该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而不会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风险,结果导致投资失败。

二、中小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资本市场因素

资本市场是影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是依靠主板市场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虽然二板市场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但是其要求条件比较高,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融资;二是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范性管理。针对对当前中介结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多半是参杂为企业提供虚假包装的服务,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上市,最终结果是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

2.金融体制因素

首先我国金融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比较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台了系列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比,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其次金融管理机制的影响。一般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抵押物,而且进行融资的程序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对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利用信用担保的实际案例还不成熟。

3.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不理想。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困难,因此金融机构在与中小企业合作时不得不考虑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等因素;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采取的家族史管理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意识都不健全,这样对资本运营而言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三、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我国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政府部门要积极跟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领导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富有“含金量”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我国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要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放松对中小经济内生性金融创新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机构改革中,组建有中小企业形成的金融机构,以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要深化信用担保体系,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所遇到的无担保物的现实问题。

2.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因为中介机构具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其能够将企业资本经营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广泛的借鉴中介机构的意见,让中介机构参与到企业的资产重组等活动中,以此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另外中介部门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从事企业并购、重组等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培育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评级活动。

3.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与管理能力

第9篇

【关键词】 石油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

一、前言

石油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石油产业竞争的全球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我国原油产量的增长已无法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石油企业“走出去”多渠道、多形式地获得油气资源,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必然的战略选择。探求我国石油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模式的轨迹,这对我国石油企业更好的制定和实施国家的“走出去”战略,培养有竞争实力的跨国石油企业,确保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顺利实施,都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 中国石油企业境外上市

(一)石油企业到境外上市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国内石油企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在境外发行股票并在境外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

(2)买壳上市模式。买壳上市是指我国石油企业以现金或交换股票的手段收购一家已在境外证券市场挂牌上市的石油公司,即“壳”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然后注入国内石油企业的资产和业务,以达到间接境外上市的目的。

(3)造壳上市模式。造壳上市是指我国石油企业通过在境外注册一家控股公司,对国内希望到境外上市的公司进行控股,然后由在境外的控股公司在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将所筹资金投资于国内石油企业,从而达到国内石油企业到境外间接上市的目的。

(4)可转换债券上市模式。可转换债券是公司发行的一种债券。它规定债券持有人在债券条款规定的未来某一时间内可以将这些债券转换成发行公司一定数量的普通股股票。

(5)存托凭证上市模式存托凭证是一种以证书形式发行的可转让证券。一般是由美国银行发行的,代表一个或多个存放于原发行国托管银行的非美国发行人股权份额的可转让证书。

(二)中国石油企业境外上市策略

(1)“卖点”策略。上市石油企业必须具有一个有吸引力的“卖点”。所谓“卖点”,就是能够吸引投资者投资的主题。(2)资产重组策略。对于资产规模庞大的企业,则可考虑先将部分主营业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这样新股发售的规模相对较小,易于为市场接受,否则将会给市场资金造成较大的压力,降低新股发行的成功率。(3)资本结构的优化策略。(4)定价策略。(5)承销商的选择策略。(6)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制定策略。(7)战略投资者的选择策略。(8)发行时间的选择策略。

三、中国石油企业跨国战略联盟

(一)跨国战略联盟特点

(1)联盟的跨国性不仅表现在结成联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还表现在跨国战略联盟的活动是企业间资源的跨国整合。(2)联盟各方成员地位的独立性和平等性。(3)联盟成员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尽管各成员组建战略联盟的动机可能不同,但一定具有一致的战略目标。(4)从合作中学习。联盟的过程就是各方不断学习的过程,是技术知识创新和共享的过程,是联盟“内部学习”和企业“外部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中国石油企业发展跨国战略联盟的策略

(1)注重企业自身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企业竞争力。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即拥有足够吸引对方的互补性资源。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重视自身核心能力的培育,使自己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精心选择战略联盟合作伙伴。战略联盟是否获得成功,联盟伙伴的选择是关键因素。由于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相对于西方大石油公司实力较弱,中国石油企业往往愿意寻求强大的合作伙伴,以增强自己的实力。中国石油企业在选择战略联盟的伙伴时,并不一定非要寻求和国际一流跨国石油公司的合作。实力相当的联盟伙伴才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3)注重组织学习过程。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竞争规则和竞争焦点的转变,基于全球学习效应的跨国战略联盟日益成为联盟成因的主流。知识和能力成为企业最具竞争力的经济要素,而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在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不断学习和创新。

四、结论

(1)中国石油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模式,具体有跨国并购、境外上市、跨国战略联盟三种,它们与在国外直接投资建厂、立项的本质区别是强调资本的运作,投资见效的速度很快。但是,每一种具体的模式都有其具体的应用背景、应用条件、应用区域,这就需要中国石油企业根据资本运营国际化战略的侧重点不同而灵活应用。

(2)中国石油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的目标,不单单要实现中国石油企业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还担负着保障中国石油供应的安全。因此,在石油实施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石油企业本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有义务、有责任确保本国石油企业资产的增值和保值,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失。

(3)中国石油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面对的市场更加庞大,面对的运营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就更加难以预料。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中国石油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的风险管理,以确保中国石油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国家效益。

综上所述,资本运营国际化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向国际化的石油大公司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向国外石油市场“开源”、获取丰富的石油资源以保证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展望未来,解决解决中国石油供需矛盾的最好办法,并不只在于努力增加油气产量的“开源”,更重要的是厉行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量避免能源浪费的“节流”。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开源”势在必行,但是整个中国的“能源节流”才是可持续发展之大计。

参考文献

[1]刘翠红.石油企业资本运营战略探析.化工管理,2005

[2]陈维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国际石油经济,2005

[3]袁翥鹏.我国企业发展跨国战略联盟的战略选择.现代企业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