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5:52:55
导语:在高效思维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威斯康星思想;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启示和借鉴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现了一大批由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而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弥补了计划经济时期综合性高校的布局不合理,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进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些新建地方高校在办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实力差、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这类院校要想在高校群体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本文主要研究美国的威斯康星思想对于我国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培育的启示意义。
一、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核
“威斯康星思想”的诞生于威斯康星大学,后者成立于1848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它还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弱小大学,但当《莫雷尔法案》赠地基金拨给该校后,学校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1904年范・海斯(Charles R・VanHise)出任该校校长,在就职典礼上,他指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为实现威斯康星州的改革目标服务,成为全州所有人的大学,即“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联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进与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成长。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全州人民。”范海斯十分重视大学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应包括:(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把知识传授给广大的民众,使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在范海斯的著作中,常常把第三个任务表述为“为全州服务”和“帮助把知识传递给广大人民”。而威斯康星大学则更加确立了“州立大学应该直接有利于促进农业,使工业效率更高和有利于政府”的办学思想。[1]
在回答什么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时,范海斯明确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范海斯甚至强调,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试图使“全州的人民都能与这所大学的人才和知识发生联系,使每一户人家从这种联系中得到益处。”对于外界的质疑,社会服务会不会降低教学、科研的质量?他指出,“这些知识推广工作和专家服务怎么会降低大学的尊严与水平呢?大学的学生不是任意招收的,学位条件和资格的标准都没有降嘛!我一点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硬要贬低我们的工作,难道就是因为传统大学没有承担过这样的工作吗?” [2]当时的媒体后来也高度评价其社会服务意识:威斯康星大学对于农民来说,就像猪圈和农舍一样近在咫尺;对于工人来说,就像他们的工会大厅一样可以随时出入;对于制造商来说,大学的实验室随时为之开放。
为了实现其大学理想,范海斯于1904年提出了一项重大改革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两项重大内容。第一,传播知识。范海斯认为,大学的目标就是要把知识的光亮和发展的机会带给全国各地的人民,他把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视为威斯康星大学为本州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主要途径。为此他盛情邀请宾州大学工学院院长路易斯・罗伯特到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任知识推广部主任。推广部设立了四个服务项目: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共研讨;提供一般信息与福利。为了真正实现把社会服务推广到全州的每一个角落,威斯康星大学公共图书馆委员会还组织了流动图书馆。第二,专家服务。范海斯认为,大学应当充分利用大学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专家服务”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其主要形式有:(1)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参加州议会的听证会,论证某项州法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参加议会的有关委员会,直接起草法律; (3)给州长和州各部门提供咨询意见;(4)直接担任州政府各部门的官员;(5)雇用州政府官员担任教授。
随着教育全球化,威斯康星大学在1995年学校的战略规划中,将威斯康星思想的内涵进一步表述为,“与全球共享知识、巩固与合作伙伴的联系、扩展社会服务的途径;强化威斯康星理念的基础。”在2001年的学校战略规划中将威斯康星思想的内涵扩展为,“促进威斯康星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运用跨学科方法探索社会问题、促进远距离学习、扩大终身教育机会。” [3]总之,在威斯康星思想理念的指引下,今天的威斯康星大学继续寻求各种方法超越校园的边界,继续以服务社会的典范之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威斯康星理念”已成为威斯康星大学倡导的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的代名词。
二、新建地方高校培育办学特色的机遇和挑战
1、新建地方高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世纪之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而诞生的我国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一般来讲,地方院校是指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院校之外的,由省级财政或地方政府财政划拨办学经费、属地方行政单位管辖,为地方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各类高等院校,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以下中心城市所属高等院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我国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于多科性、教学型院校,侧重于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在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之间兼顾与平衡,比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在基础知识、专业教育方面的深度要低一些,但比高职院校却具有较为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经过学理探究和实践探索,“面向大众、服务地方、追求实用、凸显特色”也已经逐渐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追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既要突出“新建”两字,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集中优势凝练特色,促进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以示与传统大学相区别;又要突出“本科教育”要求,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2、大学办学特色
诸桂英指出,目前国内学术界仅给大学办学特色下的定义就不下20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一是“经验论”。持该观点者主要从纵向考察大学的办学特色,比较重视时间因素和历史积淀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强调办学特色形成的长期性和历史继承性。二是“风格论”,往往从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办学主体的价值取向来考察办学特色,比较重视办学理念等意识层面的要素在办学特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三为“特征论”,往往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大学办学特色的个性特征加以观照。综合其核心要素来讲,大学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从而在办学理念中体现出来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办学实践中凸显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强化的,在学校局部工作中有所反映且深刻影响学校整体工作的,有别于其他学校且相对优胜并得到校内广泛认可的一种办学特征和发展方式。[4]
3、新建地方高校培育办学特色的条件分析
根据创建办学特色的综合条件,即外部条件主要有相对独立的办学自、完善的社会办学评价机制以及有力的经费支持。内部条件则包括鲜明的办学理念是基本前提,积极回应社会需要与时代要求是根本策略,校长、教师与学生是创建与体现办学特色的主体,而完备的制度则是保障机制。综合概括,从价值取向维度来看,创建办学特色既要满足社会需要,更要保持大学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从物质与精神维度来看,创建办学特色既有赖于物质条件和制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同时更有赖于大学精神的塑造与成长;从内因与外因维度来看,形成办学特色既是政府积极扶持的结果,同时更是大学自身累积性发展的结果;从主观与客观维度来看,建设办学特色既有必要学习借鉴外在的办学经验,更需要坚持自主选择,保持与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5]
与老牌地方性综合大学比较,新建地方学院具有区域优势、办学主体热情高涨、已有一定的发展实力、更易于改革创新以及得到地方力量的支持等培育办学特色的有利条件,同时,它们也存在诸如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社会地位不高、办学经费不足以及科研总体力量较弱等不利因素。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办学实力、学校声望、福利待遇等水平只是差强人意,因而对招聘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师资存在难题。办学特色不鲜明一直是困扰我国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特色,而不是四面出击,自暴自弃,就必然存在一个路径选择的问题。而威斯康星大学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找准空缺,走差异化道路,尤其是开创了现代大学社会服务新职能,成为一所闻名于世的综合性大学,正是得益于其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从威斯康星大学的成功之道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必须走出象牙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促发展。威斯康星大学在建立初期和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它的成功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启示
第一,领导要做好学校科学定位,“教学服务性学校” [6]或许是其最佳考虑方案。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教学服务型大学要面向地方、了解地方、研究地方、服务地方、学习地方和融入地方,建成与地方相互作用的大学。譬如,有的学校在定位时意识到,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价值,为当地培养大量适用性专门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与科学技术服务、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先进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并把重要性作为思考学校定位的根本立足点。有的学校提出要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给学校科学定位,学校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办出特色。有的学校以地方性、应用型、多科性、高校性为定位,立足地方,培养具有创性精神和实践能力,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学校成为地方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基地。总之,提出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有利于每一个学校坚定服务地方的信念,下工夫去了解分析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从而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目标,建设自己的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第二,各院系要高度重视社会服务活动,建设地方大学与政府和企业的和谐与共赢关系。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美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模式[7]。当前美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1.企业与大学合作建立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针对若干企业进行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2.创办科技园和创新中心,以高校为中心,以科技研发、市场化为纽带,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三方面共同组成。3.与企业联合办学。相当多数的高校直接到企业中去办学,为其雇员开设新课程,从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联合,双方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互惠互利。4.向企业转让技术。若干地方大学联合成立了“大学专利公司”,一些高校还在校内设立了许可证办公室,专门为地方企业办理购买学校科技人员开发的商业性技术的许可证工作。5.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和进行各类咨询服务。如扫盲、为当地居民免费或廉价开放社区学院图书馆、体育场馆及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向当地居民开设技术课程等等。总之,我们要学习美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范式,其主要特点是社会服务领域多,社会服务内容宽;服务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服务组织实体化水平和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展,开始由国内向国外延伸。通过社会服务,美国地方高校了解了区域社会,参与了区域社会的各项活动,开始由边缘服务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区域社会的智力中心。
第三,地方高校广大教师要研究“服务学习” [8]的理念,改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学习即“在服务中学习”从而“学会服务”。具体来说,服务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实践为导向,整合“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培养好学生和好公民。为进一步加深对服务学习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我们应该了解服务学习究竟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根据全美服务学习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其一,“校本服务学习”是一种把社区服务和课程学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服务和反思结合起来,“学”“术”并重,以“学”为主,“做中思和学”。即服务学习不同于志愿者服务或传统的社区服务,因为后者与学生的学科知识也许联系不大。其二,服务学习与学术课程的内容及标准相整合,而不是附加或叠加。这一点与杜威的“做中学”活动教育观又根本不同,因为后者强调学习或教育即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而忽视了间接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三,服务学习是学生帮助确定并满足真实明确的社区需要,而不是为了毕业要求。它强调服务学习的教育意义,这点不同于我国实施的“有偿志愿支教”活动,也不同于只为知识学习服务的教育实习、见习等。服务学习是义工行为和“义务”劳动,不存在逐利动机。其四,服务学习在实践中对社区和学生双方都有益,服务学习追求它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双赢。其五,服务学习是一种鼓励并促进将主动的公民作为公立教育一部分的有效方式,强调教育的公共性。其六,只要适合于学习目标,服务学习是可以用于任何课程领域的教学取向,而不是只用于诸如社会科学课程、公民课程或美国政府课。其七,服务学习可以适用于任何年龄的人,即使是最小的孩子,而不是仅适用于高中生或大学生。总之,服务学习是国外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周琼.“威斯康星精神”及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J].甘肃科技,2012(3).
[2]刘保存.威斯康星理念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J].理工高教研究,2003(5).
[3]刘侠.基于文化视角的威斯康星理念研究[D].河北大学,2010.
[4]诸桂英.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
[5]陈翠荣.反思与建构――大学办学特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6]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
关键词:高层建筑 消防设施 维护管理 改进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68-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建筑建设越来越广泛,但许多城市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高层建筑的进一步发展。不同高层建筑大小、规模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到消防问题,给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虽然当前大多数高层建筑配备了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但形式化严重,管理失当问题凸显,消防水平较低。基于此,文章简要探讨了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问题及改进建议,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消防问题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关键问题,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其楼层高度较高,消防覆盖面较大,做好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来看,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情况还不容乐观,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消防设施维修维护不及时
当前,我国一些年限较长的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较为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建筑消防安全需求,许多消防设施处于瘫痪状态,维修维护不及时,例如灭火器配备不到位、消防设备配置形式化严重等,相关部门和人员没有及时进行维护管理[1]。此外,一些高层建筑产权结构复杂,这使得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责任不明确,一些物业单位没有履行职责,管理不到位,导致高层建筑消防在消防设施这一方面存在众多安全隐患。
1.2 消防设施存在被侵占问题
高层建筑都设置电梯,大多数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在日常都处于闲置状态,一些居民没有认识到消防设施的重要性,非法侵占消防设施,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充分发挥消防设施的重要作用,给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尤其对于一些年限较久的高层建筑来说,其结构设计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给消防设施的有效维护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建筑内消防设施被随意使用,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在第一时间用使用消防设施,导致火势扩大,加剧火情,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1.3 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意识缺失
意识决定行为,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屡见不鲜,其中许多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与人们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关管理人员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意识不足,没能定期对消防设施的完备性和性能进行检查,致使火灾发生时消防设施难以发挥作用[2]。此外,一些高层建筑内居民也缺乏消防意识,尤其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大城市高层建筑出租现象众多,人为因素对消防设施的影响越来越大,引发火灾的因素随处可见,这些都会影响消防设施的良好维护和管理。
1.4 北方消防水系统防冻问题
南北方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北方严寒地区来说,高层建筑消防水系统的防冻管理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北方高层建筑消防水系统防冻管理存在缺失问题,气温骤降过程中,甚至出现消防水管冻裂问题,严重影响了其性能和作用。
2 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改进建议探讨
2.1 建立健全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机制
机制是管理的基础,对于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来说也是如此,为了避免出现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应当建立健全维护管理机制,保证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有制可依,并有效落实,提升维护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部门和消防部门应当建立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和相关规范机制,形成完善的消防设施管理维护系统,明确各方管理职责;第二,相较于普通建筑来说,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有着任务量大、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单靠消防部门或物业单位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疏漏,这就需要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到维护管理工作中,为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做出贡献,实时维护,共同管理,以此来提升管理成效[3];第三,物业管理单位应当承担管理责任,加强对消防设施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严禁出现非法侵占或乱用消防设施的行为,保证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能够满足现代建筑消防安全要求。
2.2 加强对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监管
加强监管对于提升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消防部门等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制定质量标准。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有着一定的技术性,非专业人员检查和保养过程中很难看出消防设施是否出现问题,因此一般来说消防设施管理维护由专业机构来完成。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当提升监管力度,避免出现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形式化问题,一旦发现不合规范情况,要严肃处理,依法整治,以此来提升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水平。
此外,O管部门应当明确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责任归属。就目前来看,消防相关法律法规对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约束力较差,责任归属不明确,许多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还由开发企业、物业单位甚至是周边住户维护管理。因此,在监管的过程中,对于没有完成消防设施维护管理问题的责任人要加大处罚力度,保证消防设施能够定期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出现故障及时更换。
2.3 积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消防设施建设工作
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快速,网络化管理平台在各行各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来说,也可以积极应用网络化管理平台,以此来提升维护管理效率,及时发现消防设施存在的质量问题,保证维护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此外,应当积极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工作,虽然高层建筑发展快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层建筑消防设施,配置不完善,现代化消防设施缺乏,一旦火灾发生,很难做好火情处理工作,导致火情蔓延,加剧火灾危害。由此可见,加强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高层建筑中应当配置自动化、智能化的消防设施,对现有的消防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重复利用,并建立智能化火灾报警系统,将消防设施的管理工作纳入系统中,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让消防设施能够自动动作,及时灭火,抓住灭火的最佳时期,避免火情扩大[4];第二,应当积极加强对高层建筑消防硬件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做好防盗措施;第三,应当积极鼓励高层建筑居民家中配备消防设施和火灾逃生器材,通过宣传教育来提升人们的消防意识,鼓励其参与到消防设施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4 加强消防水系统防冻管理
消防水系统防冻管理的关键在于检查维护:(1)加强对消防水母管检查,确保无渗漏、砂眼等,确保管道焊接口焊缝无脱落问题;(2)消防水支管检查,看其是否出现渗漏、砂眼问题,对管道压力和管壁厚度进行检查;(3)阀门检查,看阀门是否出现损坏,运作是否正常;(4)必要的时候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例如加保温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火灾发生时,消防工作有着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做好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保证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充分发挥其消防作用。就目前来看,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机制,明确各方维护管理责任,强化监管力度,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消防设施建设,从而提升维护管理质量,提升高层建筑消防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兴连.探讨超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2016(15):272-273.
[2] 秦川.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探讨[J].城市建筑,2016(3):1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9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18-03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民族性的教育,需要社会和教育系统相互的配合和支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运用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来认识和指导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正确认知教育系统各子系统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关系的基础上,促使我们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传统整体思维方式的价值蕴涵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方式是导致不同民族文化及其类型在显象层面呈现出极大差异性的根本因素,“也许可以这样说,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古代哲学和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推动了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整体性思维是传统思维方式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转化成了牢固的民族心理和行为模式,注重整体直观、崇尚天人和谐、注重想象顿悟等,它以特有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显示出内在的巨大价值。
(一)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基本观点
整体是一个近代名词,在古代称之为“一体”或“统体”。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从整体性出发,以“天人合一”为思维立场,把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作为一个处于无穷变化中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来思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的。想了解部分,先了解整体。这是一种比较全面、朴素的辩证思维,初步具备了现代思维方式综合性的雏形。“道”、“五行相生相克”等观念则把整体看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又和现代思维方式中的动态性是相吻合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促使人们去探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客观规律。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地贯穿于整个思想史。中国的思想家们运用整体观念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不仅把人与自然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还看到整体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中。太极和阴阳五行思维的成熟标志着有机整体思维模式的最终形成。在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历法、农业理论、中医理论和实践以及社会管理系统等理论体系陆续创立,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加速了自主自足民族精神的形成。
(二)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衍生的和谐性和开放性
古代思维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前提,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阴阳对立、有无相先、物极必反的运动观点和整体角度来思考一切,倾向于把人与宇宙万物看作孕育生化、相互联系的和谐整体。这种从整体上反映世界,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思维定势极大地增强了古人思想的深刻、全面和哲理性,渗透于传统科学文化各领域,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由此衍生了整体性思维方式所特有的和谐性和开放性,注重直觉顿悟。
1.整体性思维方式保证了思维的和谐性。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I.Prigogine)所言:“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的研究协调与协和。”这种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注重阴阳平衡,有机和谐,能够全面认识世界,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了社会的协调稳定。
2.整体性思维方式保证了思维的开放性。采用整体性思维,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使我们的思维面向世界,面向全局,能使我们对世界及国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免于封闭、保守,使我们具有开放意识,融本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于世界大潮之中。
3.整体性思维方式注重直觉领悟。道家哲学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易学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注重直觉顿悟,强调直觉的成分――灵感在科学思维中的重要性。逻辑严密性和直觉及幻想在科学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的作用之间的差别已经引起了当代学者的极大兴趣,一些学者已经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运用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整体性思维的宏观视野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整个教育系统、政府和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构建完整、协调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一)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构建高等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定位,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营造和谐的外环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一是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定位各类高等教育,能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要稳定规模本科教育,以培养基础性、学术型人才为辅,以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研究生教育要严格控制规模,重质限量,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二是完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从国家宏观布局上,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推动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增量优化新兴学科,存量调整现有学科,重点支持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三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健全教师教育体系,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同时,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要构建多领域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联合,探索部部、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四是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评估制度要健全,评价主体不可单一,加快推动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和国际评估教学评估制度体系的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要分门别类,审核评估不分等级、重在引导,考察评估要重点明确,要具体量化;制定标准和规定动作,要求高校本身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定时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二)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高等教育和谐的内部环境
1.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是实现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在学校管理体制中,学校领导者以其决策、指挥职权而居于制高点,决定着一定时空中的办学方向,是学校的灵魂。同时,高校校长、党委书记相当一部分是学者、专家,甚至有部分“学而优则仕”,从学者到领导岗位的一步式跨越,带来的不仅是教育理论的缺乏,也往往导致行政管理能力的不足,甚至是发展方向把握上的片面和短视。这也得证于很多高校的兴衰史。因而,推动高校领导教育思想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二是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以其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培养人才,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深远。因此,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之一在于教育教学改革。要大力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具体来说,要改革教学内容,建立能全面反映专业理论和实践最新进展、创新型人才发展需要的动态的、长效的机制;要以互动式教育方法为主,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要建立有利于推进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自主选学、弹性学制的长效机制,建立开放、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学业完成时间弹性制,放宽放活学习年限;要扭转当前科研评价模式,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确定高层次、优秀教师本科生最低授课率,确立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前提条件,让每一位本科学生都能分享最优秀教师的智慧盛宴,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明确规定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应用率以及制定相关制度办法,保证教师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健全科研保障机制。
进一步深化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从人财物三方面人手,健全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引领教师积极进行科研创新,加速科研成果的推陈出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弘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精神,强化大学学术自由氛围;健全完善科研评估制度,进一步明确细化成果与人才培养、成果与专利、成果与转化率的关系;科技管理部门加强引导科技创新的服务工作,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加强学校与社会,特别是与企业的广泛合作,推动产学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将科研的学术性与实用性、追求学术目标与学校创收结合起来,加快大学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1.明确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有了明确的教育观念,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朝既定目标发展,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每一位教师都将在改革中发掘自己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标相契合。一是教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立足于一种新的课程价值取向。教师要完成的是课程目标,而不是课本预设的内容。这样教师在完成课程目标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课程内涵的动态性、人本化与个性化;二是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接收者,而成了知识的探究者,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三是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价值。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研究性学习以其丰富的内涵使之具体化、可行化、科学化,所以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它回应了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教育形式上的支撑。
2.调整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变化,教师应以新的角色在课堂上展现自我。第一,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传道、授业、解惑”仍是教师的天职,但已不再是高校教师的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研究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所谓权威,不再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共同学习,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给与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第二,重建师生关系,体现人文情怀。教师应重新思考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平等、自愿、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回归到儿童那种本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成为研究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教师应把课堂当作实验室,对每一堂课上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这时的研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活动,而是教师一种日常学习、工作的生活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程结构,留给师生比较充分的创造空间,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本真生活的重新发掘,其价值取向是由教师自身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决定的,而不是某种外部力量强加的。所以教师在不断反思、研究、改进的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就达到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目标。
4.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仅仅关注如何增加专业知识,而是要更加关注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这也正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目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在研究性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尤为重要,因为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的整体素质,个体差异,制定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教学行为。实际上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的预设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反思与研究。所以实践性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它有自己的特性:行动性,经验性、个性化、情景化;它来于实践,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主动探求;人们很难传递自己的实践经验。那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获得,与本体性知识是截然不同的,本体性知识可以有教授式传递而获得,而实践性知识必须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经由实践与体验来认知,通俗来说就是在游泳中学游泳。在研究性学习中,教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要透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所以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重视实践性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体系。
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理念和追求,只有经过教师的亲自体验、亲自探究、亲自总结之后,才生成效益。而教师在这一自上而下的“理论―实践―反思―改进”的教学实践中,自动调整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进程。
小学教师是小学生知识学习和品格培养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对小学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小学生是思维方式和心理、生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实现小学教学的优质高效也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很多小学教师仍然从成人的角度来进行小学课堂教学,不仅不利于孩子思维方式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教师如何采用半儿童式思维进行小学教学,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2小学教学环节存在成人化问题的现状分析
小学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培养小学生们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能不能成功,不仅对孩子们的健康茁壮成长至关重要,而且也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新型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为小学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给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不过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小学课堂教学仍然无法满足新课改的既定要求,一些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时不时地流露出成人化的教学方式,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主观教育,以教师的知识面来衡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传授小学生知识,反而对于小学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内容只是简单地一带而过,不能给小学生们做深入的讲解,使得孩子们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学习的内容,不仅制约了儿童思维方式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比如,在对小学数学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在认知理解和逻辑思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薄弱性,有的教师不能从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而是从自身成人的角度出发,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高度强调课本知识,不能主动地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安排和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或者举的例子太成人化,小学生们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不能开发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能事先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深刻内涵,只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教材内容,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以成人的观点来教育学生,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的正确培养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不得当,过于成人化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儿童思维方式,事前精心准备和拟定的教案小学生们由于理解不了根本就不“买账”,不仅造成了学生们的逆反心理,不配合课堂教学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不喜欢上该教师的课,直接影响了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半儿童式的思维方式以孩子们的立场来进行教学,让小学生们以自己的思维方法进行课堂知识的分析和思考,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自主学习乐趣,在课堂上主动配合教师授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半儿童式思维在小學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思维共鸣与互动的重要载体,不过从小学教学多年来的实践来看,教师们的思维方式同孩子们的儿童思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小学生一般都不超过13岁,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上升期和成熟期,很多孩子还具有天真浪漫的心性,对于课堂上的新知识往往有着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通过实践体会才能够领会,而教师作为成年人不仅对课堂教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而且其思维方式也已成为定式,如果想要将教师掌握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作为教师就应当以小学生们的儿童式思维方式为基点,让小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生活中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快乐,也就是将教师的成人化思维方式降低为儿童式的思维方法,采取半儿童式的思维做好小学课堂教学,这就需要:
一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小学生们是小学课堂教学的直接受益者和学习主体。小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往往活泼好动,生理和心理年龄不成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经常会注意力不是很集中,自觉行动的意识也不是很强,受到外力干扰或遇到新鲜、新奇的事物,会非常容易被吸引和分散转移注意力,这都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克服成人化的思维和教学方法,通过增设情景教学等方式,采取形象、生动、直观的举措,吸引孩子的学习关注力,增强学习兴趣。
二是科学利用教材,实现小学课堂教学的高效价值。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教材变化很大,很多儿童兴趣比较大、与日常有关的生活情境添加到了教材中,增加了生活韵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些课本,站在儿童的角度尽量举出一些儿童关心和感兴趣的例子,引导他们把书本上的生活情境紧密地结合自己身处的日常生活情境,确保课堂教学同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快乐借以保障学习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半儿童式思维是小学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小学教学管理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小学教师通过设身处地的以小学生们的思维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抛弃成人化的教学模式,主动了解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记忆能力、情感性格等,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维导图;化学知识
笔者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多年,认为思维导图对高考化学总复习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有利于学生在高考总复习中系统地掌握化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化学中的元素化合物与反应原理;(3)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对学过的化学实验进行总结。鉴于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讨思维导图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高考化学复习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运用比较思维将化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
比较时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过程。在高考化学复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元素的比较、化学物性质的比较以及实验的比较等。如当学生复习同分异构体时,可以让他们将同分异构体与同素异形体、同位素以及同系物等概念进行比较,通过学生的比较思维可以绘制出如下思维导图。
(二)运用类比思维将化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
类比是根据两类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一类事物的属性去猜测另一类事物属性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能够很好地让学生联想起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知识。如当学生复习某一主族元素时,可以根据主族元素性质相似利用其代表性元素的性质去推断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如当学生复习碱金属元素Na时,可以通过Na的化学性质去推断其同族元素K的化学性质,通过学生的类比思维可以绘制出如下思维导图。另外,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复习不饱和烃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复习方式。
(三)运用归纳思维将化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
归纳是指依据内容特点、规律将其分门别类地归纳在一起的思维方法。在高考化学复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元素按金属、非金属来归类,将有机化合物按照官能团或者碳的骨架来分类,如教师指导学生将有机化合物按碳的骨架进行分类而绘制出了如下思维导图。通过这种归纳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物质间的异同。
(四)运用发散思维将化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
发散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高考化学复习中,这种思维能够很好地将知识打乱并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当学生在复习氢氧化铝的相关计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氢氧化铝沉淀产生的同时,溶液中的成分会不会发生变化?(2)如果溶液中有过量的酸,氢氧化铝沉淀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3)反应过程中,铝元素的变化遵循什么原则?根据学生的发生思维课绘制出如下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化学 高效 课堂 构建
提升初中化学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化学高效课堂的呈现,也是考核教师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欲实现高效课堂,就要在教学中倡导“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把活动权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敢做"敢想"敢说,引导学生真正全员参与起来,深入、持久地进行探究。
一、转换师生角色
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在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讲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舞台,而是一个让学生思维得以丰富的发展平台,老师也绝不是唱独角戏的“表演者”,而应让每个学生都做课堂的“主角”。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教学得以高效的最根本前提,在此之下才有教学方式等的转变。化学课作为一门有大量实验的课程,应当提供学生更多更大的舞台去用美妙的制剂迸发出他们多彩的思维。如实验教学就应当是在学生已学理论包括其生活经验等基础上,引导其进行大胆的实验假设,在悉心指导下完成书本理论与假设的升华,最终产生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指导、提点,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及人格的完善。
二、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初中化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技能。因此,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特点,教师应首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课时安排等,按章节制定全面、翔实的教学计划,以期使教学目标、任务等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化学课自身以实验为主等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及讲课步骤,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及时注意学生对教学特别是重点知识的反馈。教学结束后,要详尽记录不同课程中相似或相异的教学方法的结果。
三、兴趣第一,让学生先喜欢上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刚学习化学的时候,常常被化学实验的各种现象所吸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实验让学生喜欢化学,比如会变色的纸花、烧不坏的手帕等。在教学中,我还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其次,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比如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止、铁制物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引导并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初中生接触化学科目,一则是为了给以后高中学习化学奠定基础,另一个深层的原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开拓理性思维模式。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例如,数学需要根据公式作为指引来思考解题方法,而物理则需要视情况的不同来选择公式,这两种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而化学思维则是需要根据反应前后的现象来分析反应过程,与物理、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共同点,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那么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的时候,学生用化学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效果是显著的,并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模式需要抓住一点,就是教师在传授课程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例如描述物体的性质的时候,一般先描述物理性质,然后再描述化学性质,老师形成这样一个系统,对学生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分散教学难点,克服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及酸碱盐等知识点时,常常产生畏难情绪,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就化学元素符号教学而言,可以从绪言课开始每节课有计划性地介绍常见的化学元素符号和一些常规的化学式,这样学生每节课只要稍微花一些时间,就能学会,并在一至三单元检测中作为考核要求,至第四单元学习时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了,学生已不觉得学习化学用语有多难学了。化学式的书写,学生往往不能得心应手,重要原因是不熟悉元素的化合价。于是,可以将常见元素化合价编成歌谣运用于教学中。“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铝三硅四氧负二,氟负一,铜一二铁二三。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虽显老套却十分奏效,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写化学式,这样既熟悉了化合价,又学会了化学式的书写。学中用,用中学,难点就迎刃而解,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就会更高,主动性就会更强。
六、让学生自己出试卷
2006 年 3 月,原任美国卡内基 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国内学者也对计算思维的核心体系结构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我们认为计算思维主要由以下几个核心点构成:
(1)抽象性 : 计算机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化形式表达处理客观问题,所以抽象和形式化成为计算思维的基础框架。
(2)自动化:自动化意味着需要计算机来解释抽象,并且是一个具有处理、存贮和通信能力的设备。
(3)构造性: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之前,应建立有效的算法途径,构造具有抽象性的解决问题的模块化体系结构,并且具有可计算的高效性。
(4)网络化:是指信息从一个过程或者对象传输到另一个过程或者对象。
(5)协作:是为保证多个主体在进行规模性合作计算中能够合理分配角色和资源得到确切的结论而对整个过程中各步骤序列先后顺序进行的时序控制。
(6)符号化:采用标识符号抽象代表现实物理世界,对待解决问题进行符号化的逻辑推理,使得计算思维具有数字化的表达特性。
2计算思维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2010 年 7 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经过广泛的讨论,取得了具有巨大影响性的实际成果,并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别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任务,指明了当代大学计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计算机技术成为解决信息传递、数据分析和智能处理的必备工具,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养。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学不仅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能力背景的实践性人才,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具备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将面对的各类实际问题,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计算科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理论手段和实践方法,它的地位已如同大学数学、大学物理一样重要。计算机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怎么使用计算机或进行程序设计,更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任。计算思维不仅使学生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结构原理及解决问题的理论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者理解和掌握领域内独特的核心思维方式和计算思维的原理应用。计算机科学教育不仅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应更加重视向学生展现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定势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在教育界,关于定势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讨论早已开展多年。目前,主流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便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灵活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而定势思维却因保守性、习惯性和单一性等,被广泛认为是阻碍和束缚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因此,很多教师视定势思维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夸大了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其实,定势思维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在类似和相同情境下能够更快的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使之相辅相成,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接下来,就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讨论,激发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培养发散性思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激发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促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同类问题的解决
定势思维是人的最基本思维方式,它客观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中。人们无论是在学习新知识,还是在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时,都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以往的学习经历或遇到过的类似问题。从中寻找到相似和相同的特征,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学习的迁移理论证明,有效的利用定势思维,可以促使学习和经验的正迁移。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是重点知识之一。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我们将计算机系统与人体结构进行类比教学,而不仅仅展示计算机系统组成图。通过人体结构的知识迁移到计算机系统组成的新知识当中,促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其次,在讲授Office办公套件时,Word、Excel、PowerPiont这三个软件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特征――都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所以,在窗口组成、菜单设置、操作理念等方面都是类似的。只要将Word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通过定势思维的方式,另外两个软件只用强调不同于Word的功能性操作方法即可。
另一方面,定势思维因其墨守成规,僵化地利用以往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导致遇到一个崭新的问题,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没有任何相同的属性或相似特征较少时,就会停步不前或者非常艰难的勉强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比如,学生们在做Word作业的过程中,出现鼠标失灵或损坏的情况,学生就无法对文档进行保存。因为他们的定势思维是:鼠标坏了就换,或者没有鼠标无法操作计算机等。面对这类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我们不需要告诉学生怎么做。其实,教师只需要多问学生一句“只能用鼠标保存文档吗?”,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键盘组合键“Ctrl+S”。有时候,教师的一个简单问题,就能使学生换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引导过程。
2、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多种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有效方式,其流畅的变通性和独特性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形式、多手段的途径。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企业都在强调创新型社会,教育的主流也是大力推行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培养计划。当今社会,大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小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强调的是“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采用不同方式等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操作都介绍多种操作方法。比如,利用“头脑风暴”提问:“关闭窗口都有哪些办法?”接下来,很多同学踊跃回答,几乎都能将关闭窗口的办法汇集完整。然后,教师继续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在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关闭窗口的办法呢?为什么别人会这种方法,而我不会?老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出关闭窗口的六种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使同学们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最终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发散性思维虽然能够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但是,没有目的性的发散性思维,容易造成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后果。所以,发散性思维往往与聚合性思维配合,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将学生们发散的思维引导到问题本身上来,以免散而不聚,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同样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更应该辩证的看待两种思维方式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瑾.论思维定势与人类认识的发展[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03(05)
[2]李剑锋、王菲.创新性思维与思维定势[J].唐山学院学报.2003(17)
[3]刘怀惠.思维定势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州学刊.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