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

时间:2023-05-24 15:52:56

导语:在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养牛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园林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究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系统工程与评价技术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园林与花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共建中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探索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与探索 教学资源库建设对高职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 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实探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系统工程与评价技术应用》教学模块划分 工程造价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构建与思考 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付俊.“读图时代”阅读习惯转变的成因浅析[J].商,2014(23)

[3]胡兴福,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机制创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研究课题“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3JGA313)

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显著特征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征。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设计全面展开,但课程开发往往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走进课堂的很少。本研究吸收和借鉴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学生未来五年之内的可持续发展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调酒和制作咖啡为特色、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具有较强酒店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工学交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实习相结合。课程设置依托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整合与序化。全面促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合理化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发展。

3.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酒吧和咖啡厅、星级酒店、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自主创业等方面就业。主要从事调酒、制作咖啡等饮品和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

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人际交往的沟通、外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一般通用知识;具备调酒与咖啡制作和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及食品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

4.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取决于设置哪些课程,通过什么方式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如何突出特色,把握核心专业课程,明确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各课程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2](德)劳耐尔.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1.1工业设计产业初具规模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开始有了初步发展。目前已经在全国已经有了12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设计机构,这些专业设计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和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涉及视觉传达、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等多个领域。

1.2工业设计产业平台构建迅速

近十年,我国各地尤其是在各省省会等大城市纷纷依托自己的区位、人才及资源等优势,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投入,兴起了迅速构建工业设计产业的热潮。到如今,我国已有了近30个专业工业设计园。

1.3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交互初显效果

近年来随着工业设计产业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许多大集团纷纷设立属于本企业的工业设计机构。根据统计,中国大企业集团中已经有了200多家工业设计机构,比如仅海尔一个企业就有6个研发设计中心。这些研发设计中心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以便于产品的销售。

2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交互不足的原因

2.1对于工业设计产业的不够重视

我国受到传统工业模式的影响,一直是“重制造,轻设计”。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注重能短期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项目,对于见效慢的工业设计产业则缺乏热情。对工业设计产业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及趋势认识不足。二是大多数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产品的外形包装上,缺乏利用设计提升产品性能、结构和附加值的认识。

2.2造业对于工业设计服务的需求不足

我国自制造业兴起到今天,一直没有摆脱对工业设计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受生产方式等影响而产生的。我国的制造业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往往过度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对于产品的制造往往是根据名牌产品进行改进和仿造或者说单纯的进行品牌产品的加工,这些都证明了长久以来我国的加工业对工业设计行业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3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交互策略

3.1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

要积极贯彻《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联合的实际需要,加大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力度。国家要在宏观上进行支持和引导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可以设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产业互动组织框架;可以设立引导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专项基金,对实现产业互动的措施及行为进行补贴和奖励;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咨询服务、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热情。

3.2搭建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搭建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有利于实现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与合作。构建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具体做法是:可以通过建立工业设计技术教育市场,加快工业设计成果转让的效率,以使得设计成果能更快的服务于社会;可以通过建立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战略联盟达到知识共享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可以通过举办工业设计比赛及展会的目的激发设计创新与联动的目的。

3.3培养高素质的互动人才

对于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而言,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是关键。因此,相关行业及部门要有人才意识,要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的方式,建立一种高素质的互动人才队伍,使其能够为产业互动提供智力支持。除此之外,高等院校也要有这种人才培养意识,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人才基地,加强设计专业与制造专业的沟通交流,培养既能满足制造企业实际需要又拥有工业设计知识与能力的双向人才。初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互动经验,吸引国外或者外企的高素质人才,以加快中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进程。

3.4大力发展设计金融服务

对于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都比较发达的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引导大集团大公司及商业银行投资的方式成立地方设计金融部门,为产业互动提高金融服务;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开拓新的服务业务,比如设计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设计专项贷款资金。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发展潜力大的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业上市融资,支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具有独立设计与制造的能力。

3.5积极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第4篇

文章针对厦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特征和现状,结合中小企业人才引进难、产品创新难等问题展开一系列调查研究,分析了厦门工业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状态,并指出只有充分依靠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才能够帮助我国中小企业走出人才引进难、创新难的低谷,才能真正全面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历史跨越。

关键词:

工业设计;校企合作平台;研究分析

1厦门市工业设计以及工业设计人才状况

(1)厦门工业设计发展现状。根据厦门市工业设计协会2013年所进行的厦门市工业设计现状调研结果,通过产品研发、设计、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等关键词对厦门市工商注册企业信息进行分析,厦门市目前有11729家企业内部对于工业设计方面有相关需求;而对厦门地区企业名称含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工作室等信息采集分析,厦门市目前有专业工业设计公司或工作室100余家,足见厦门市具有很大的工业设计发展空间及拓展潜力。厦门工业设计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类、工业设备类、现代照明、卫浴、厨柜、眼镜、运动器材、工业设备、陶瓷工艺、服装设计、礼品包装及设计等方面。其中卫浴、厨柜、眼镜、运动器材、LED以及电子信息类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不仅在福建省领先,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卫浴公司主要有路达、松霖、建霖、瑞尔特、威迪亚等;厨柜行业主要是金牌厨柜公司,且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眼镜行业有诚益光学、来明为首;运动器材有朗美公司、康乐佳等;LED照明有信达光电、芬尼克斯、乾照光电、广明源光电、强力巨彩光电等。

(2)厦门工业设计教育。厦门的工业设计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就有设立相关专业,如首饰品设计、装潢、玩具造型设计、皮革制品设计、日用工业造型、服装设计等专业,采用中专和大专教育。而厦门目前设立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的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学校大约有9所,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开设于2007年,是福建省较早开设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2011年工业设计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支持,2013年获福建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立项建设,同年参与了国家级高职教学资源库(工业设计)子项目的建设,2014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获福建省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建设,目前我院还是全国工业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的委员院校。

2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现状和问题

对于应用性极强的工业设计专业,每个高校都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都以不同形式与一家或多家企业有过或密切或松散的产学研合作经历。这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形式: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建企业实地教学、以科研项目为主导的校企合作、以教学项目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高校成果难以转化,盲目跑项目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消耗;另一方面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难以及时解决,而且高校和企业是两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合作的目标和宗旨不尽相同,一旦产生分歧,缺乏相互制约性,合作的持久性没有保障。政府或者政府牵头成立的行业协会例如工业设计协会牵线搭桥,无论高校还是企业,相互认可程度会更高,有利于合作向长久、持续的良性发展。厦门市工业设计协会的成立意在推动厦门制造业由加工制造为主转型到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为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厦门工业设计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厦门政府成立的厦门工业设计协会的牵线可以让高校专心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企业安心组织生产和销售,各获所需,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在政策上完善以实用型为主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完善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对接机制,调动高校参与企业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产学研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建立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议

(1)支持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鼓励工业企业与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加强合作,联合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项目,联合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项目,重点支持开展基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工业设计应用开发。通过人才与项目等合作,构建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

(2)加快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建设。a.建设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建设集工业设计服务、培训、讲座、交流、展示、交易、办赛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企业、公众的工业设计意识,营造工业设计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基于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举办的公益性活动,按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b.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合工业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组建为行业服务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c.建设基础研究服务平台。支持以购买服务方式,加强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建设,编制工业设计发展规划,建立工业设计统计调查制度,加强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3)加强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工业设计教育培养体系。加强高校工业设计类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实用性、应用型人才。支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鼓励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工业设计类培训、讲座等活动。推进工业设计人才职业化。探索建立工业设计师职称评定体系,稳定和扩大工业设计专业人才队伍,拓展工业设计相关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吸引更多设计人才从事工业设计工作。

(4)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和个人申报工业设计专利、商标和著作权,提高工业设计企业和研发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建立维权机制,畅通维权渠道,提高维权效率。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应用。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作品产品要突出绿色和节能环保设计导向,重点支持原创性设计,提升设计成果转化率,促进优秀设计作品转化为实际产品。促进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流转。健全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建立第三方知识产权评价中心及工业设计产业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促进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转让,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4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当今高校与企业发展的一个潮流,了解厦门工业设计校企合作现状,旨在现有条件下,探索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专业特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专业设计人才。

作者:苏晓梅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胡中艳,施进发,曹再辉.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发展趋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73-176.

[2]程智力.高校工业设计科研成果产业化合作平台架构研究[J].艺术教育,2011(05):135-136.

[3]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EB/OL].(2014-09-09)[2016-01-26].

[4]黄翔星,李伟浅.谈工业设计现状及厦门市的发展思路[J].厦门科技,2011(3):12.

第5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业链 产品创新 知识产权 设计服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084-02

一 设计产业链的形成

二战之后的日本百废待兴,面对如何提升制造业的水平,抗衡同类商品国际贸易市场竞争问题,政府建立了官方的工业设计振兴会(JIDPO组织),同时把重点放在了对产品的全面设计上。20世纪70年代,SONY公司提出了从构思、开发、模型、试制、工程设计到制订销售战略和广告战略的完整系统。这一整套系统,被迅速推广到日本各制造业企业中,在工业界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设计产业链。这个链条包含设计、研发、生产、营销、运输、支援和售后几个重点环节,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共同创造价值。在整个产业链中,设计业为制造业提升附加值,制造业为设计业提供先进设施和服务需求。设计除了统领整个研发环节之外,还会渗透到各环节当中,设计贯穿在生产之中,当机器或材料不能达到生产要求时,设计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贯穿在营销之中,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出吸引目标客户的宣传方案;设计贯穿在运输之中,通过包装压缩运输空间,提高运输效率。由此,一环扣着一环,推动着整个制造业的良性循环。

我国正处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设计产业链逐渐形成阶段,设计产业还没有得到政府与制造企业的充分认识,大众对设计产业的作用更是一知半解。我们有必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组织发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计团队和中介机构共同努力,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产业链,使设计产业与制造业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 设计产业帮助技术成果转化为制造生产

日本企业的自主研发占全日本新技术的7成左右,国立的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技术性研发的占3成左右。内容以高端技术、智能机器人、深加工超级零件等方面为主,以科技为整个制造业的核心。其制造企业在拥有了研发成果后,会迅速调集设计团队,对这些新材料、新技术进行未来生活设想,使其能直接解决人的需求。设计团队提出科技成果应用方向的同时,还会提出相应的生产解决方案,使新技术能够密切同生产结合,并最终顺利适应市场,研发和生产之间没有界限。无论是制造企业的设计部门,还是专门的设计事务所,整个日本的设计界都会以实务为重,他们会组织多学科团队共同完成产品外观、性能、结构、制造技术等一整套设计任务。设计不仅是增加附加值的工具,更是技术革新产品的一个基本要素。

我国的高端设计人才大都分布在高等院校、国家级设计院所,制造企业的设计人才也仅局限于本企业本专业的设计任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鲜有机构出面为了一个新兴产业链条去组织各方人才。中国设计师大都注重自身的发展,往往习惯以个人的身份进行创新工作,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对技术实用化研发的资金投入上,中国的制造企业往往不太注重。这些问题都成为了研发机构、设计部门与生产企业三者之间融合的困难,致使很多优秀的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三 政府对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相协作的推动

日本政府在充分认识到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相辅相成关系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设计产业的发展。其经济产业省在制造产业局下设了设计行政室,并由官方在各设计领域中组织起设计团体(日本手工艺协会、日本展示设计协会、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日本室内设计师、珠宝设计师协会、包装设计协会、标志设计协会),还有由全国设计事业机构加盟的“事业协同组合”,其主要职责就是制定政策促进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充分融合。

2003年6月,设计行政室为增强日本的产业竞争力,提出了“设计政策的文艺复兴――为了增强竞争力的40条建议”。其中利用设计建立品牌、建立维护设计信息的基础设施、增强对设计权等权利的保护、提高国民意识等几大政策中,要求设计人员须将有效利用设计的成功案例制成案例集,经常召开面向制造业的座谈会和研修学习,鼓励制造企业为G商标事业(日本优秀设计企业)创办品牌部门,以及进行与设计相关的生产、教育和政府的协作。2007年3月,提出了“感性价值创造的革新”政策。其中,在“对中小企业的设计振兴”单元中提到“中小型制造企业以协作单位的形式,落实与设计有关的技能及引导设计开发”,“派遣设计专家到中小型制造企业进行咨询及经验指导”。2009年1月,提出了今后设计政策的具体方向,其中针对制造业经营角度包含有向经营者展示设计的重要性、收集设计在经营中体现出重要性的证据等政策,要求设计人员有义务向制造人员宣传设计的意义。从这些专属机构的设置到政策的制定,都充分说明了日本政府在促进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方面起到了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帮助设计机构、设计师与企业建立有效的联系,JIDPO为它们创造了大量的交流合作机会。日本的大型制造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设计部门,而中小型企业则常年与独立的设计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2003年,JIDPO建立了“设计与企业论坛”,通过组织讲座、研讨会和奖励创造优秀设计的公司,推动企业有效地使用设计并使消费者认识到设计的价值。这些行为不只促进了设计产业的发展,更带动日本制造经济的大步前进。

我国目前的设计业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设计产业,所属部门依专业不同分散在各政府行业机构,与设计业密不可分的企业鲜有专设的设计机构,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中没有明确提到设计业,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鼓励产业规划和政策中没有单独的设计产业规划和政策等,这说明政府、企业和社会尚未象重视制造业一样重视设计产业。普遍认知为重制造、经营而轻设计,往往认为设计没有成本,低估设计成果的价值,这些偏见影响了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也使设计产业在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另外,我国的制造企业普遍对产品创新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没有良好的抵抗能力,故在新产品开发中,惯于委托设计机构对现有“爆款”产品进行模仿和改良,导致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诚信与颜面尽失。这说明我国的制造企业在新产品设计研发上还没有脱离模仿的初级创新思维模式,更表明我国制造业的产学研三者结合得并不顺利。

四 我国设计产业链形成的难点与解决建议

由于“制造业仅仅是生产”的固有观念,单纯追求短期GDPI-升的思想,忽视设计对制造的作用等原因,我国的制造业与设计产业之间的关系并未步入正轨。我们需要从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方向、金融支持和成果保护等几个方面多管齐下,推动形成完整的设计产业链。

(一)产学研结合提高设计产业竞争力

有必要在各级政府制造业职能部门下设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制订推动设计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法规和政策,统一指导协调多部门分管的、企业内设和民间独立的设计机构,组织协调设计机构和制造企业的协作,特别是组织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链条各环节系统设计攻关;组织推动在地方或民间成立相关的中介组织和协会,在设计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组建区域设计促进中心,吸收代表性设计企业、设计院校、独立设计工作室,一起研究制定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中国设计成产业链条式发展。

提高设计产业竞争力,可以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由实力雄厚的制造业企业直接引进外资设计机构,与其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逐渐发展形成服务行业的高水平设计机构。二是鼓励境内外高端设计人才及其团队创办或领办独立法人资格的设计机构。三是由有大批高端设计人才的大专院校组成面向社会服务的专业化设计机构,有针对性地为中小制造业企业集群提供委托设计服务。如,由以时尚为特色的北京服装学院集合服装设计师、饰品设计师、鞋品设计师、箱包设计师、材料学专家、品牌策划与运营专家等组成时尚设计集群,面向所有与时尚相关的制造业企业(服装服饰制造、奢侈品制造、可穿戴电子产品制造等),提供大到最新时尚流行趋势、小到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的设计研究成果。由企业集群和政府共同出资进行对未来生活的构想和实践、对新需求解决方案的提出、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新设计的生产实施性进行试验。这样,―方面比较容易集中相关的高端研发人员,另―方面单个企业的经济压力相应变小;直接将设计实例带进课堂,更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以直接进入设计一线的设计师以此来达到产学研三位一体,促进和鼓励设计院校与制造企业的结合。

(二)培养和引进商务型设计人才

我国目前仍旧是以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对制造企业进行实际研发与设计服务。专门设计公司不能充分挖掘制造业的设计需求,高端设计人才在专门设计公司的严重缺乏,说明我国在设计人才的培养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可以在对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进行跨学科的教育,在大学设计课程中加入技术、工艺、地方特色产业教育等其他学科的内容,强调营销、机械、人类工程学、设计经营、设计管理和多媒体这些领域中的设计教育。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协作创新能力。

(三)打造有利于设计产业加快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首先各级政府应该设立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向设计产业。二是金融机构要像支持制造业企业一样支持设计企业贷款融资,允许设计企业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设计合同作为抵押物贷款。三是允许符合上市条件的设计企业上市融资,并且像科技型创业企业一样,针对设计企业特点,单独为设计企业出台相对宽松的上市政策。四是允许国家财政资金引导设立的创投基金投向设计企业。同时,允许设计企业享受高技术企业一样的财税优惠政策。

(四)设立设计成果评价体系与保护制度

第6篇

关键词 设计工作室 导师制 工业设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Classroom to Studio and Mentoring

XUE Qing

(Guangzhou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many problems arose from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sign education quality。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design education, analyzed and explored a design training model which can be suitable and timely fo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support of studio "hardware conditions" and the guidance of tutor "software conditions", to achieve a double harvest in Design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mode of education was to "teach him to fish" and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which focused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kills and innovative design capabilities, and taken practical action to interpret and verified "meet the social need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design studio; mentoring;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

工业设计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发展状况也给工业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瓶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抛开本国国情,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与企业的要求不相符,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工业发展模式脱节。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来看,教育决定成败,如果在学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将阻碍国家前进的步伐。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为区域和地方经济更好地服务呢?这就需要院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走向“中国设计”培养出更多可用的适时设计人才。

1 我国当今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工业设计在中国发起于高校,被引入误区的也是在高校。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是没有深刻认识国情下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可嘉,在参加的国际上的设计大赛上屡获佳绩,但是从国际的角度对比,我国的工业设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国内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依附院系,国内的普遍现象是将工业设计教育分为两类:“工科型”和“艺术型”。教学计划中,工科课程和所谓艺术类课程是按照学时比例来划分的。一般而言,“工科型”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中的工科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时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然后再设置一定学时数的美术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等;同时再开设一些诸如表现技法、人机工程、课程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形成所谓 “具有工科特征”的工业设计教学计划。将“机械知识”和“艺术知识” 盲目地结合,“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毕业之后从事设计工作经验不足,从事机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基本是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局面造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学生因此而对本专业产生逆反心态。四年下来,学生只学会了画效果图。长此以往,学生走到工作岗位设计出来的作品转换成可生产制造的销售产品困难重重,甚至被认为是胡思乱想,这样企业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思维:工业设计就是画效果图。

(2)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很多综合性的高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机械专业是国内较成熟的专业,其拥有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验室;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师生的一些设计成果需要通过机械的知识来实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设置可诸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之类的课程,但是涉及到实际课题项目的设计开发中却不能将设计理念和机械知识结合应用,并通过机械实验平台展示设计成果,这就导致工业设计专业在机械学院显得比较另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一集体。

(3)教育与产业脱钩。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而我们在工业设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建设购买的设备在教学中却闲置不用,四年下来,学生甚至都没见过学校的设计实践设备。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教师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极差,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①

(4)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设计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脱离实践;有的教师由机械专业转行过来,有的是纯美术专业出身。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无法将最新的设计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中不能受益,就会对老师教学能力和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怀疑心理,继而产生一些逆反行为,而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这是一种可悲的矛盾,是对立却又不能统一的。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这种矛盾目前还不能解决。

(5)部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发展不够完善。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变而来的,是欧洲国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我国部分艺术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学机制,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由教师牵头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②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参照相近学科,重视学科平台建设,教学体系严谨、管理规范,人员、设备、场地配置有序,具备设置工作室的条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问题表明,用传统集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适应当今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把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或许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 工作室导师制的机制特点

工业设计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通过课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就需要一种能够将技能及理论知识完美融合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导师制是工业设计教学的新机制,是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有别于传统的集中教与学的封闭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新时代产业转型背景下已经完全不适应,甚至可以说它埋没了学生学习设计的才华。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打开了设计教育的新局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理论的系统性知识传授之后,学生随之投入到课题项目之中检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2)术业有专攻: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特长,选择某工作室导师的课题项目,系统性地完成实践任务,为学生就业和工作选定方向。

(3)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有充实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四年下来他们感到迷茫,认为学无所获;而工作室导师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

(4)产生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因工作室是在特定导师的管理下完成教学工作,工作室之间可以竞争,将教学、科研成果作为工作室之间竞争的依据,便于学校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5)能够因材施教,提供一对一辅导: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班级形式集中教学,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同一种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耽误学生的“成长”;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况,因工作室导师在教学、科研中带的学生较少,导师在每个学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辅导,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工作室的运作需要科研项目的支持,导师需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才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实践项目。这就要求导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要加强校外合作,这种机制的改革会推动科研进程,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

3 工作室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工作室导师制的运作模式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将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立若干模块,由课程负责人管理某一课程模块,并负责组建课程研究资料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3.1 工作室导师制必须有完整的执行条件

工作室导师制的实行必须具备充足的生源、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固定的设计业务来源以及完善的设计实验设备和场所。这些是实施该机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与学校的实验室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平台共享,才能使工作室顺利运作。

3.2 工作室的设置

汽车、机械专业作为本校的龙头发展专业,是结合了岭南地区的市场发展状况而设立的,所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应该实现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可将工业设计工作室设置为设计基础表现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结构工程工作室、人机交互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等,各个工作室负责的学科范围见图1,这些工作室的设置可以充分提供给师生教学、科研的机会,将工业设计工作室与学校的机械实验中心、汽车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施资源共享、教学互助。

以上工作室必须由专门的导师负责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实行责任到人的操作模式。

工作室的设置前提必须具备充分的资源:

(1)完善的实验室,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操作员。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只学习设计理论,没有实践的检验和应用就违背了教育原则,也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经验和指导性的法则相悖;

(2)较强的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这一“软件”的建设是设计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宝,可以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需要将这种“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企业培训或者提供深造的机会,或者实行国内院校之间合作,聘请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或作为学科带头人;

(3)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与企业,市场衔接,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建设具有特色的设计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当地的产业,如广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车产业基地,可以将皮具设计和汽车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尽量做到与这些企业搭建开发平台;

(4)持续充足的项目支持,是工作室维持发展下去的重要命脉和保障。有项目经费的支持,才能提供科研-教学的动力。项目的来源需要教师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和对外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专业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的过程,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课程的模块化设置,除了给所有学生设置通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要按方向进行分类,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专攻的方向。如设计美学这一课程可以让所有方向的学生必修,学习设计与艺术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及艺术美感的表现能力等;如产品设计这种课程限定专攻研究产品的学生修读,学习产品设计的原理,方法,产品的结构设计等知识。这种课程的设置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使学生学业有专攻,而且又易于与市场企业对接。

4 工作室与导师管理机制

传统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课,学生学好学坏老师很难一一照顾得到,所以很容易出现恶劣习惯相互影响,学生游离于课外的学习风气,比如旷课,学习积极性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而且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卷面考试,考过之后又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方式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效,只有进入到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课题项目之中,并由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才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检验,如此以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该教学方法完全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不能始终按照学校统一的多媒体集中制授课,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自由安排课程,并选择在工作室中进行理论贯穿和实践集训,将理论在实际课题项目中应用。

工作室导师制模式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机制,执行过程如下几点:

(1)设立工作室评估监督员,由评估监督员负责考核,监督各个工作室导师的授课和项目研究情况,对导师的绩效进行监督和考核。

(2)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个工作室设立1~2名导师负责该工作室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并由导师负责管理该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工作。导师可自由设立学生为课题项目助理,辅助教学和科研。

(3)设立导师业绩考核标准。以课题项目作为支持的教学模式会给导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唯一途径。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才有能力承接课题项目,课题项目多了,才能给工作室带来更多的资源。如此相辅相成的形式就要求导师在课题项目和教学质量上要取得双丰收。对业绩考核较好的工作室给予经济奖励,用于建设工作室以及学术经费资助。

(4)工作室经济创收开放性管理。因工作室的运作需要实践项目的支持,所以对工作室在经济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门与各个工作室签订保证书,主要是在教学成果,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承诺,获得科研项目的大部分经费由工作室内部自由支配,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成本费;工作室内部所需的设备购置费;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种奖励费;开展学术交流费;成果转化及专利申请费;参与项目的师生酬劳;师生参与专业培训费;工作室日常易耗品购置费;工作室外聘教师的费用;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费。

院系行政部门根据拟定的承诺书对工作室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通过扣取完成指标没有达到标准的工作室经费来奖励完成指标较好的工作室,形成良性的竞争运作机制。③

(5)学生参与管理制。因教学以课题项目为主要形式,工作室由师生的全权拥有和使用,所以学生也是工作室的主人,他们会更加爱惜工作室里的所有财物,由学生参与管理,会给学校节约更多的成本,学生管理制比老师管理制更加有效。

5 结语

工业设计教育是一种应时性的教育模式,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模式完全体现不出创新思想,与 “设计”的理念和含义不吻合。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以“授之以渔”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实际行动来解读并验证“适应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注释

① 赵星.论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1(33).

第7篇

一、充分认识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创意产业是投入智力资源,产出知识产权。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高端,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促进科技、文化、制造等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增加值产业升级,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优化产品结构,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二)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是实现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推动力。创意的本质在于创新,不断求新求变。加快发展创意产业,有助于将个人的创新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有机结合,在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中提升创新层次,成为自主创新的切入点和制高点,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及发展后劲。

(三)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是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创意产业作为源于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是一个地区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也是该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加快创意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挖掘海峡西岸经济区丰富的智力资源,通过工业制造、金融体系、市场传播等配套体系,将创意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带动区域科技、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发展,创造新的区域文化氛围,增强海西凝聚力、辐射力和整体竞争力。

二、创意产业发展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一)发展目标。

通过5~10年的努力,以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中心城市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逐步完善创意研发设计、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创意产业链,形成若干个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突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意产业集群。

1.扩大创意产业规模。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中介机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龙头企业,争取实现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创意产业重点领域保持持续增长,就业容量明显增加,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2.优化创意产业布局。鼓励各设区市综合利用自然、人文、历史基础,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符合条件的专业产业园区或服务业集聚区内建立创意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海峡西岸创意产业空间布局。

3.提升创意产业影响力。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设计师,创意产(作)品参加国内国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竞赛得奖数明显提升;打造一批具有福建风格和国内外影响的创意品牌,实现与创意产业有关的区域性知名品牌数量显著增加;加强行业信息交流,具备举办国内外创意产业大型活动的能力。

(二)重点领域。

以涵盖所有产业高端环节的“创意设计”为龙头,重点发展制造业设计创意、数字服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建筑设计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六大领域。

1.制造业设计创意。重点发展为生产服务的创意产业,包括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研发与设计活动,主要是电子信息研发设计、机械装备研发设计、石油化工研发设计、冶金工业研发设计、轻纺工业研发设计、新材料研发设计、生物医药研发设计以及雕刻设计和石雕、影雕、漆器、陶瓷等工艺品制造设计等领域。

2.数字服务创意。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专业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动漫游戏、软件设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

3.文化传媒创意。重点发展传媒传播活动和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创作,主要包括新闻传媒服务、广告设计服务、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等领域。

4.建筑设计创意。重点发展与建筑、环境等有关的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建筑工程技术设计、建筑装饰、城市绿化管理等领域。

5.咨询策划创意。重点发展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类商务、投资、教育、生活消费及其他咨询和策划服务的活动,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调查与咨询、会展设计服务、金融咨询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领域。

6.休闲消费创意。重点发展在人们日常消费、生活娱乐中体现创造性及其价值的行业,主要包括时尚设计、休闲健身、形象设计、婚庆策划服务、摄影创作、旅游服务等领域。

三、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重点区域创意产业发展。支持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等地区创意产业的率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带动全省创意产业发展。福州应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以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件园)为依托,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区,以发展应用软件为基础,重点推进动漫娱乐、软件设计、信息传媒、工业设计、专业咨询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厦门应发挥特区人才优势和政策优势,依托软件园,建设软件研发基地;依托火炬(翔安)产业区、翔安综合工业园区、同安综合工业园区等研发科技资源和高技术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工业设计研发、软件研发及产业化、游戏设计、会展旅游、时尚消费、科技咨询、影视传媒为重点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凸显厦门特色,建成“艺术之岛”、“音乐之岛”,建设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厦门油画市场。泉州应依托区域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整合区域内的创新、创意资源,形成一批以工业设计、时尚设计、文艺演出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强化文化凝聚功能,打造文化旅游中心,扩大“海丝”文化节、南音节、木偶节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的影响。漳州市、莆田市应充分发挥漳州万利达工业园、灿坤工业园、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作用,加快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重点推进工业研发设计、数字服务创意等创意产业发展。宁德、龙岩、三明、南平应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研发设计等创意产业。

(二)积极推动创意产业载体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高科技园区或其他产业聚集区,由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认定,启动一批福建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分散的资源和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创意产业规模发展。加大对集聚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创意产业园区展示、以及商业、休闲等配套功能建设。鼓励利用城市中心的老厂房、旧仓库、传统文化街区等存量房产资源和可利用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和开发,兴办创意产业。积极探索扩大部分领域的市场准入、创新人才培训机制等,创建创意产业示范区。

(三)吸引知名创意企业落户集聚区。充分利用闽台“五缘”优势,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强闽台在网游动漫、文化传媒、工业设计、规划设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产业对接。通过“5·18”、“9·8”洽谈会等招商平台,积极吸引知名创意企业高端项目落户创意园区,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在创意园区新办的创意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被认定为软件企业的,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

(四)加大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确定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带动意义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集中市场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等,实施重点扶持。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创意产业项目,优先保证用地。鼓励重点创意企业承担本行业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五)积极支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适当降低初创小企业注册资本门槛,允许注册资本金分期到位,允许以专利、版权、商标、品牌以及技术和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价参与组建创意公司,多渠道为创意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支持的创意产业发展资金。

四、加大资金支持,拓宽创意产业融资渠道

(一)设立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适量省级财政资金引导扶持创意产业发展。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创意产品、服务和重点支持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可采取奖励、贴息、补贴、资助等方式进行扶持。各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设立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引导银行加大对创意产业的信贷投入。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改制上市融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试点。对融资担保机构担保的业务,银行应适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五、鼓励自主创新,加大创意研发扶持力度

(一)鼓励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创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允许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时发生的研发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支持有条件的创意单位设立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对符合条件的,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

(二)发挥“6·18”平台作用。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向社会广泛征集各种创意成果和企业创意需求,鼓励创意成果项目对接,重点推介一批符合我省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创意成果,与我省企业对接。加大力度推进创意项目的对接、生成、转化与落地,提高创意成果转化率。

(三)鼓励创意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建立省级创意产品名牌认定制度,培育壮大品牌影响力。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企业、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一定奖励。加大创意品牌推介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创意品牌。在引进和推动国内外创意企业来闽发展的过程中,帮助企业实现本土化。

六、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培育创意产业市场

(一)扩大对创意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机制,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的比例。政府部门带头使用优秀创意产品,促进创意产业的高起点发展,拓展创意产品的市场空间。

(二)鼓励和支持创意产品进出口业务。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意产品的出口。采取适用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创意产业所需的技术设备。支持创意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搭建海外市场服务体系。

(三)培育辐射国内外的营销网络体系。支持创意企业与国内外的创意、制作、经纪、营销机构合作,拓展国内国际营销渠道和传媒影响力,形成包括销售、衍生产品开发、商业销售等在内的专业营销网络,包装创意产品促进销售。

(四)培育改善创意产品消费环境。积极培育创意产品消费市场,吸引广大群众消费创意产品。通过不断发掘新品牌、新构思,引导时尚创意产品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创意产品的交易种类、交易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创意成果

(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法规,研究制定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完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

(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省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和支持有关社会团体广泛参与,开展知识产权援助工作,帮助企业进行维权和相关诉讼活动。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原创作品版权库,严厉打击各种侵犯创意产品知识产权的行为。

(三)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制。鼓励创意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相关权利,设立专门的专利申请通道,为创意设计成果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扶持第三方知识产权评价机构的发展,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监督,为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提供科学评价。

八、加强行业管理,构筑创意产业服务体系

(一)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为创意企业提供国际信息、产业动态、市场行情、人才资源等相关信息。建立健全展示交易平台,为创意主体提品展示、市场互动、交易等信息服务。搭建国际合作、国际招商和投资促进服务平台,重点推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创意产业政府主管部门及机构建立工作联系,加快产业国际化步伐。

(二)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行业组织发展。加快发展经纪、、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创意产业领域的中介机构,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加快形成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的创意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引导产业升级和拓展业务等方面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为创意企业提供良好服务。

九、加快人才集聚,强化创意产业智力支撑

(一)建设创意人才培育基地。加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意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立一些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用学科,支持院校与创意企业联合建设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和实验基地,加快培育创意研发、经营管理、营销经纪等紧缺人才。

(二)建立创意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创意人才的国际交流,在输送人才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引进海内外高级创意人才。充分利用我省区位优势,加快承接台港澳的先进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招揽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善经营、懂管理的创意领军人物,加速创意人才集聚。

(三)实施创意人才奖励机制。设立创意人才特殊奖,对发展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经申报和认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一)建立畅通的工作机制。成立省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省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全省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发改委牵头,省直有关部门配合,负责日常协调推进工作以及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集聚区发展等。各设区市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市、县(区)共同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二)积极引导创意产业发展。出台《福建省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重点鼓励发展的创意产业项目。定期编制《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及时反映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为企业提业信息服务。

第8篇

一、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弊端

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以前比较传统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种是办班式的集体授课方式。前一种方式,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院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刚刚恢复的时候,较为普遍。那个时候,研究生人数很少,正规的在教室集体上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导师和学生一般是一带一、一带二。导师实际上就相当于民间某些行业的师傅,研究生相当于徒弟。这种方式,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密切,能言传身教,学生也切实能从导师那里学到真正的东西。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即研究生的学习对象较为单一,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可塑性小,研究领域狭窄,并且导师的水平往往就决定了研究生的水平。

后一种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一个班的形式而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各学科需要大量各级专门人材,研究生扩招而导致的研究生数量膨胀。而原来的研究生培养师资有限,因此只能采取以办班的形式、以授课的方式来进行,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我认为,这种方式标志着研究生培养大众化阶段的开始和形成。就具体的学习过程而言,每个专业都有导师组,由不同的老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样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可带给学生更宽阔的知识面,扩大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多方面地选择研究方向。并且,这种培养方式使研究生有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弊端,即较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专门的研究领域而言,无法培养出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人材。而另一方面,研究生要应付各门课程的学习,忙于挣学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研究能力相应下降,以至于使近几年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质量滑坡现象。而我们在近些年来采取的以社会课题的研究方式,铺就研究生成长道路的做法,就是为了弥补以上两种方式的不足,实践说明这样的研究生培养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因此引起一些人的关注,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不过,我认为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还只是开始,因此有待于我们加以总结与提高。这也是我们今来谈这一话题的来由。

二、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的新思路

国务院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说:“今后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重科研工作的比例。没有科学研究工作的课题,就不能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没有研究课题的导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周济指出,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进行学习的学生。”因此,国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将紧紧抓住研究工作,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提高质量,关键是科学研究。

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体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学制。要支持研究生参加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创新,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专业,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研究生的年培养规模从2000年的50人,发展到2009年的300人,在校人数达800人的规模。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一部分在校研究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如2007、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的论文是全国唯一的榜上有名的美术学论文。有关艺术现象学研究、当代艺术研究、艺术市场研究、高等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等课题都被列为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导师与研究生的一系列合作研究成果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上发表,承担和完成了一些政府和社会委托的重大科研课题或项目。而据了解,这其中大多是我院这几年来培养的研究生。这说明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院有着一种独特的眼光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我院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是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产学研互动培养。

在近几年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院尝试着采取另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以特定的社会课题研究方式,让研究生参加到社会课题组开展的各种研究活动中,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研究生培养是一种严格的学术训练,如放任自流,随便选题,敷衍成篇,是达不到学术训练的效果的。所以,由导师或导师组所申报与提出的社会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这些社会课题,能使研究生得到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因为这种研究有时间、水平、学术成果、层次的要求,有课题评价体系的限制。而同时,以社会课题方式带动研究生培养,可以创造一起研究、自由讨论、相互碰撞、共同提高的氛围。我院认为,这种与实践、任务相联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可弥补前两种方法的不足,也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使研究生培养在不可避免的陷入大众化趋向的困境中,不失其精英性质,成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培养方式。

关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教育界和社会上也曾经有所议论。有的人认为八十年代的本科生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有的人认为九十年代以来的本科教育是失败的。因而研究生教育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质量。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大众,为造就更多的人材而努力。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政治发展趋势的。英美各国的本科教育比我们的要差,这是公认的事实。如果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一定要保留在精英教育的水平,如果只有很少的人受过高等教育,那我们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建成的。研究生教育相比于本科生教育来说是精英教育,但既然本科教育质量有所降低,那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以前相比有所降低也是自然的事。但我不认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绝对的下降。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有所提高的。因为作为导师来说,我们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我们的要求是更加具体化了,而不是更加抽象化了。

我们知道,每一个研究生往往都发表过好几篇学术论文,并且有的发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我院所指导的研究生在我们所举办的学术会议中,往往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我院这种培养方式有较大关系。

在1999级和2000级研究生中,我提出了“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级重点课题”。我还拟出了 “国外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民办高等美术教育”等题目,与研究生一起共撰写了4篇有关“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研究生孔莉莉发表相关论文2篇。我本人也写了10万余字的《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这样一些论文在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中中国处于理论空白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艺术教育管理研究的关注。

学生成就的取得,当然不仅是哪一个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哪一个导师单独工作的成果。导师在为研究生上课,提出课题和研究方法,收集资料中虽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研究生的努力和大量的时间投入也是课题推进的重要基础。当然,在我所指导的研究的人生之途中,我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一点。在这几年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要求研究生尽早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入学后一学期内不能选定,那就要由导师指定。这一点我是很明确的。因此,在05级、07级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我提出了海派设计的研究课题。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设计的发源地。上海在中西文化融合领域里的影响,上海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度不容置疑。在中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年代里,海派文化是重要的文化流派。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于石库门文化,高度肯定其创作的成就,研究论文达数百篇。而对于海派设计,却很少有人研究。且研究成果档次不高,数量不多,影响也较小,研究的侧重点在建筑。对广告、包装、产品、服饰、珠宝首饰、旅游纪念品、礼品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国内有关海派设计研究的硕士论文,几乎没有。而我个人认为,海派设计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因此我提出了一系列选题,来对海派设计进行重新发现和评价。这些选题包括:“百年上海、百年设计”、“设计成就上海”、“上海设计产业发展研究”、“上海设计产业三年规划”等。对于这些选题,每一个研究生选一个题目,经过对原著的反复阅读,仔细思考,拟出提纲。并且组织讨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多次讨论,反复推敲,最后形成正式的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设计作品。而作为我个人来说,也完成了《上海设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工业设计产业三年发展规划》、《上海工业设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3个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的年度课题,撰写了一部40余万字的海派设计简史研究专著《上海设计简史》。这也说明我们的课题研究对于本专业的研究生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给研究生树立了一个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的标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说是一次又一次地集中讨论,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往往对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学生完成较好的论文并得以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因为此前学术界从来没有如此集中地谈论这一话题,因此也形成了设计产业发展研究的小小热潮。另外,有两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以“海派设计”作为研究对象的。像周益竹的《上海设计博物馆设计》、金泠泠的《新海派设计》等。研究生金泠泠、周益竹以海派设计研究作为毕业设计和论文题目,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这说明这样的社会课题研究与讨论,对我们专业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其学术道路是有影响的。

在2003级研究生中,我承担了主持了国家级设计孵化器――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项目的建设工作。我带领研究生花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进行调研论证发现:设计产业是需要培育与孵化的。尽管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甚至是世界品牌的聚集地,名牌产品在智利生产、在这里销售,却不在这里发源。设计产业是无烟产业,适合在闹市高楼大厦中发展。培育与发展设计产业,建设一个有关高新设计与创业服务的设计孵化器,不乏是一种新思路。于是,一个在闹市高楼大厦集中空间中,为设计企业创办和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共事空间、共事服务及扶植企业的优惠政策,推进合作与交流,使之逐渐走上发展道路的设计孵化器的创意策划方案新鲜出炉了。经过努力,这一项目后来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设计孵化器。

在2004级研究生中,我提出了“艺术设计类大学后职业培训研究”的课题,向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出申请,组织研究生共同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最后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表了《工艺美术师》、《机构形象设计师》、《玩具设计师》、《商业美术设计师》、《旅游纪念品设计师》、《三维广告设计师》等近9部教材,在全国设计杂志上6篇,9个调查报告。结合职业培训,我还组织了研究生承担了上海市创意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平台建设的项目。在我的组织和指导下,研究生直接参与了该项目的策划、设计、施工、教学、管理工作,在获得最新设计科技方面的收获极大。研究生们在导师的指导和设备供应商的培训下,掌握了大量的最新设计科技,如时间凝固系统、蓝箱抠像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在设计教育与管理的实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强调社会课题研究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

从以上谈论的状况来看,我院所推行的这种方法的确是行之有效的。那么,我院为什么想到要以社会课题研究方式来铺就研究生成长的道路?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能适应国家、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导师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申报选择一些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以及通过招投标形式争取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社会课题,这是设计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重要的培养方式。因为设计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设计在中国已被认为是即科学技术以后的又一新的生产力或“第二生产力”。设计教育不重视产学研合作、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就失去了学科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明确的提出了设计教育要服务于张江(学院所在的社区――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服务于浦东(学院所在的地区――中国最具开放的前沿地区)、服务于上海(学院所在的城市――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服务于长三角(学院毗邻的更大范围的地域――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经济圈)。

第二,能体现导师的学术积累和学术眼光。我们知道,每一个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在他多年积累、开垦的领域中,是有着浓厚的积淀的。哪些问题是研究的空白;哪些问题是薄弱环节;哪些问题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哪些问题能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哪些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能开发出哪些重要问题,在具体研究中还需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等等,作为导师来说都非常了解。因此,他能够提供给学生多年积累的资料,能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哪些材料是真实可靠的,哪些材料是需要重新考证的,哪些材料是虚假、以讹传讹的、不可靠的。因此,他能让研究生直接地、便捷地进入研究门槛,抵达学术研究的殿堂。

第三,能够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这实际上是一种命题课题方式。导师提出的话题都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而且往往会把自己的思路、研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论观点的运用及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方面最能体现出导师的学术个性、学术传统和学术风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四,能够防止抄袭和剽窃行为的发生。因为这些题目规定了思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是否综合别人观点、沿袭别人材料导师很清楚。如果不是这种命题课题,由学生任意选题,在短时期内写文章,容易导致抄袭、剽窃行为的发生,导师也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学术研究是有规范的:一是创新规范,二是引用规范,三是格式规范。学术研究必须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必要写论文。只有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才能形成学术论文。因此,这种命题研究方式,为学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有的研究生在硕士论文撰写的时候,不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修改的现象。后来那个老师不同意其参加答辩,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你不能按照老师提的意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那么就说明很可能你的论文的整个思路是抄来的,那很可能出现非常大的问题。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那导师的确有这个权利与义务。因此,采取命题课题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撰写论文并达到发表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抄袭等学术腐败现象发生。

四、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与课题研究的社会命题(选题)

强调社会课题研究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即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忙于应付导师所分配的课题任务,除了写出两三篇文章外,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不是有所欠缺呢?

因为我们的研究生都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本来就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研究生阶段当然也是打基础的阶段,那只是相对于研一阶段而言,但研究生是必须进行研究工作的,是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经受严格的学术训练的。研究生阶段不可能什么书都读,什么知识都要了解。因为已经分了专业,如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每一个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专业差异。每一个研究生都要有坚定的方向感,即我的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设计艺术教育与管理的。那研究生对于本研究方向的书是必须读的,而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史或设计实践方面去。因此,命题课题是必须在广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能完成的。每一个研究生不论是命题课题还是非命题课题,他也只能选取某一个非常专门化的问题来进行分析与研究。而他自己再选取一个题目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导,半年时间甚至一年时间也选不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题目。那才是真正的糊里糊涂地过了一年、两年,自己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况且,我们一般给研究生分配课题与选题,是从二年级开始的,这时,他们已经过一年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在导师组或不同老师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一基础上,让他们参加一些具体社会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检验,是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次最好的实践。研究生在学术上如何成长,是必须有实践的。研究生在做社会课题的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一方面会和导师讨论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反思,会让他们主动地去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漏洞。所以参加课题组研究,实际上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巩固。

“命题课题”的方式其实是给每一位研究生提供的一个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一个平台,但这种培养方式对于导师而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我院虽然身兼数职,但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是热情饱满、精力充沛,而且乐在其中。那么,我院是如何平衡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的呢?

首先是我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充满热情的。自己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生命也许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有很大的发展,相当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学术生命得到了延续。其次,我与研究生的讨论时间是固定的,即每周一的晚上和每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前者是单独讨论,后者是集体讨论。如果有学生要与我讨论关于开题报告与硕士论文在写作方面的重要问题,则需要与我事先约好,我再安排时间。也就是说我与研究生对话的时间是有计划的。因此我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是特别多。前提是讲究效率、讲究结果。第三,我往往将刊物编辑、学科建设、学术会议、设计大赛、设计论坛与研究生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研究生帮我们做了许多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少有的训练,比如每年一度的上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连续三年的一等奖获得者均为我院的在校研究生。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实际的工作由研究生来参与,研究生的成长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的迅速。其实,这也是一种像社会课题研究本身一样的方式,也是带动研究生群体成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这几年能够做到的,就是工作再忙,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事情再多,也没有将研究生培养的事放在很靠后的地位。因此,我所指导的研究生才有那么多人,也才有那么多的教学和项目管理经验。

除以上所谈到的,设计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也是我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是我所申请到的一个国家教育部项目――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纲要和同编教材的编写。由于这两个课题所涉及到的设计范畴和作品特别多,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让研究生先按一个一个内容的作品做,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1999级和2009级的研究生,每一个人都写《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方面的教材与论文。并且基本上都将此作为他们硕士学年论文的题目,目前正在进行中。他们对于《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的研究,是从大学在校期间对这两门课程的认识开始的。并注重查阅国外的文献资料,所以做得非常扎实、也非常艰难。这门课的课时少、内容多。我们采用了直线型和螺旋形的两种编排方式。这个课题我一直进行了10年的研究。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到光构成、动态构成,也有新的发展,现在还在进行之中。但我相信这种创新的教材和论文会很有意义与价值。

五、导师资助研究生是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的一种新形式

由导师资助自己所带的研究生是国际惯例,世界著名的大学基本都采取类似的做法。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提出的“改革研究生选拔制度,推进学分制并调整修业年限,推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也是为了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接轨。导师资助研究生的方式亦可理解为是导师责任制的组成部分。但中国大学的校情毕竟不同于国外大学,笼统地讲“导师资助制”,不仅让局外人不解其意,导师自己也如入云里雾里。

导师资助制,当然是指导师拿出科研课题的部分经费,对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进行补贴。按照国外的做法,导师一般是用社会课题经费的一部分负责研究生的科研支出,乃至生活费用的。这样看来,“没有课题的导师不能带研究生”的论断,也没有问题。但国外的导师一般都有课题经费,不仅有而且此项经费足以支撑和支付他所带研究生或者担任他的研究助手的基本开销。这样优厚的条件,国内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不具备。因此,实行导师资助制的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导师必须有充足的自主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

充足的和自主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的获得,说起来可能很容易,按照成本分担的原则,只要国家拨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导师从研究生的学费中提成一部分,加上导师申请课题项目经费,这些只要划归导师使用即可,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

国家拨款,学校资助的力度应该多大,导师提成多少才算合适?按人头平均拨付是一个办法,但要知道近些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大大增加,资金的缺口也相应变大,这部分钱显然难以彻底弥补缺口。部分专项资金的到位虽然聊胜于无,但毕竟是杯水车薪。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都不足,又怎么有余力,资助自己带的研究生呢?

解决导师的科研经费问题的办法之一,自然是社会课题项目的申请。但这里仍有个课题项目数与导师人数不对称的问题。各级各类的纵向和横向课题项目每年都有,但导师能争取到的比例并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源有限,但更主要的是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基础理论和设计艺术学这些最应得到资助的社会课题,受资助的比例却最少。而应用性强,自身能够产生经济效应的设计艺术应用性社会课题,却不断得到巨大的投入,其结果只能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另一方面,课题项目的分配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也加重了“贫富不均”。一个设计类项目本来是不需要太多经费的,但因为某种科研以外的因素起作用,有的课题如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一下可以拿到几万。有的横向项目属于重大设计工程,如我主持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虚拟西方艺术馆、上海大学生创意产业创业基地、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等项目更是上千万。不能说,所有获得重金资助的项目都没有社会意义或学术价值,但确有项目在价值与投入上不成比例。如果这部分经费,合理地投入到许多看起来并不“重大”,但却有学术潜力的社会课题上,对中国学术研究发展的切实而深远影响,将远远超出一个哪怕是“重大工程”。由此推出实行导师资助制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应该是科研经费的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课题分配的公正化。

参考文献:

1.《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6年7月18日

2.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新华网,2004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