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学生法制教育

时间:2023-05-24 15:52:57

导语:在初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学生法制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意志品质;培养方法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包含优良的思想品质、在困难面前坚强勇敢、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等。初中阶段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因而,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应渗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下文中以初中体育教学为例,谈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培养的方法。

一、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

初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正处在叛逆期,爱模仿,在行为举止方面很容易受到身边的老师、同学和父母等人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态度等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而,在意志品质培养方面,教师应具有坚强、乐观的心态,诚恳的态度,进取的精神,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二、课堂教学中带着目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带着目的做事情收到的效果通常要好于无目的性地做事情,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带着目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要通过球类运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长跑训练学生的耐力和坚强的意志,通过短跑培养学生的冲刺力和拼搏精神,等等,带着目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利用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认真遵守课堂纪律,按要求进行体育器材的借还,这些是初中体育课常规的基本内容。教师通过上述课堂常规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有借有还的优良品质。

四、利用恶劣天气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力

一般情况下,当室外的天气不利于从事体育活动时,体育活动就转到了室内,进行室内游戏或者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但这种将学生养在温室之中的做法并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所以,天气不好时也可适当地进行课外体育教学,只要安排好训练内容,注意训练强度,注意教学中的安全即可。比如,雨天、风天、雪天和酷暑的时候,由老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跑步、做游戏、踢球、打雪仗等,师生一起与恶劣的天气作斗争,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决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方法;选择;优化;合作学习

1 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1.1 认真学习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在上新课程之前必须学透。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就不能很好地教好初中语文新课程。我们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和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进行教学,还要根据当地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诸多因素去组织实施教学。

1.2 要快速转变思想观念

教师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外,还十分注重语文的人文性。所以,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而是应该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扬弃。还有些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但是,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而应既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提出要求,又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提出要求。

1.3 要积极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比较科学的教案。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颗和解决问颗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如讲授法、串讲法等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如讨论法、研究法。对教、学兼审的教学方法,应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讲素质教育的实施,如问答法、情境教学法等。。

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都应从实际出发。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绝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有遵循它的教学方法才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可行的。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话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如果被不合适的人用于不合适的地方那么就无效。

3 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通过教师组织和引导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颗,教师应该在课后及时地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这些问颗,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颗的再次发生。这样做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学习语文,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教师广泛运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享受与启迪。但在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片面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的小组学习形式,做无用功。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会因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是很深刻,使得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而且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的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教师把合作讨论当成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是实际上收效甚微。还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将一节课以讨论的形式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如果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力思考能力,只会表面上看得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才会收到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首先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力思考,同时还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其次,教师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郜刚. 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第3篇

一、兴趣是求知的助推器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们力求认识各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它表现为专心致志地以巨大热情和耐心,去对待和研究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一门学科学习、研究和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初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正规学习的重要阶段,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而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和实践性学科,对生活和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和更强的学习动力。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策略

1.良好的“第一课”是激发求知的第一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第一印象格外重要。学习物理课程也是一样,第一印象的深刻程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物理教学课程的第一课教学时,可以用设置悬念与实验演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设置悬念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以及教学的要求,适时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用鸡蛋碰石头,“挨打”的是石头,为什么鸡蛋却碎了?为什么在一盆水里,一颗石头要沉下去,同样重量的一只纸船却沉不下去?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一部分学生对这些东西有一些接触,大多数学生却完全不明白,所以学生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

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能够较快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对物理课程的学习欲望。在装满水的杯子上覆盖一张纸,把杯子倒过来,纸却掉不下来;用两块石头相互击打,产生的火花能够将纸张点燃,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大多不会明白这是为什么,教师故意不告诉答案,增加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另外,一节课开场白也很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独特的开场白,确立自己的教学个性,这能引导学生对教师和课程学习的兴趣。

2.科学设计教学课程

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主要在于兴趣的培养上,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要从兴趣上入手。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精心设计,科学地编排自己的教学计划,合理地运用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较为直观的教学,以减少反复实验产生的浪费,避免一些危险实验造成的影响,同时能够进行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实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学的灵魂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个人风格决定,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风格主要包括教学技术、专业知识水准和语言表达能力,其综合表现出来的教学风格极易受学生的崇拜和注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程的应用性较强,里面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和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像一般课程教学那样过于枯燥。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艺术美,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对于天真活泼的学生,更要注意运用一些幽默方式,调动课堂气氛,积极与这些学生互动,从而引起全部的共鸣,使学生在轻松幽默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增强综合技能。

4.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明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才是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当一个“配角”,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猜想问题,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学习和实验中去。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敢想敢说敢做,树立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对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要及时指导改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毫无顾虑地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得到升华。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智力开发

智力和知识、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缺乏一定的知识,就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化学实验这门学科而言,就必须通过课堂理论课的教学,把反映客观物质本质性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在实验中加以检验,并对实验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呢?本文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作用。

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靠实践。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的意向和情绪。兴趣越广泛,就越使人注意多种事物,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发展多种才能。实验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知识的发源地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了问题提出、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探究实验、获得结论和交流评价。学生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会设计出很多的方案。并把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此设计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重视教学中的实验是化学新课程的改革,以创新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

1、要加强“双基”教学,为开发学生的智力奠定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要想方设法增强教学效果。初中化学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化学实验的研究,要强化化学实验的技能训练,这是提高初中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初中生的基础知识差,实验能力不强,对待实验的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在做好演示实验的之后,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理解,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实验和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要保证实验技能的训练质量,必须做到观念新,设备精,多传授给学生技巧,使他们学会技能迁移,从而使学生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和环境。当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深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适应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求。

2、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开发学生智力创造条件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中。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主张科学地协调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认为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发展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相统一;在教学与发展关系上,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启发式教学重视"少而精",尤其强调"结构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教材结构"、"学科结构";在教学效果上,启发式教学培养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核心环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为最高境界。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3、强调实验中的问题讨论,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提供积极因素

若能够设立一些内容不很确定的实验来让学生来完成,并在实验中注意衡量学生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和创造性,实验总结与讨论中的知识性和探索性、以及表达方式的科学性,使学生能较多地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实验问题,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5篇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学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行为能力,重视对学生个人修养和优秀情怀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勇于实践创新的新时代青年,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只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缺少一定的课外延伸活动,致使学生只进行了浅显层面的学习,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科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品格,从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使立人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战略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面临一项又一项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育理念,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可取之处,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展开英语教学,使教育教学内容符合时展的要求,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条件。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绪调节;自我激励;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求学生学会说普通话,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教”与“学”是通过人际交往才结合成的一个统一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小学课堂交往中的师与生属两代人,生与生属同代人,这种交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于课堂交往是在教师导引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守交往的规则,因而在这种活动中,教师更容易调控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学生更容易学习发展性格素质的方法。

二、扫除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障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多是“秧田式”的,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师为主生为辅的课堂教学结构本末倒置,局限着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压抑着学生交往的自觉性,剥夺了学生提高个人涵养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一对多”的角色地位容易使我们教师产生权威心理,学生则容易产生被动服从、顾虑,甚至恐慌的心理。这种角色地位的障碍也对发展学生性格素质起着消极的作用。

三、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性格素质的主要途径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富有“情”和“趣”。

我们知道,热烈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枯燥、沉闷、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行课堂交往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2.善待学生的每次答问,让学生乐观自信。

我们常常会收到家长的信息反馈,孩子们最听老师的话,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对教师的盲从心理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学生每次回答教师的提问,往往都经过较认真的思考、联系,进行语言的组织,他们期盼着教师的肯定回报。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答对问题,答对一个问题的学生并不是每次都能答对。我们提倡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自信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工具学科,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答案。从同一个角度分析回答可以有多种的语言组织方式。例如给记事课文分段,我们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发生―发展―结果”三段,也可以分为“起因―经过――结果”四段。至于段意的归纳更是各有各的句式,各有各的说法。我们老师持的原则必定会使学生从中获得表达自己的成功喜悦。即使答案是唯一的,学生不能答对,教师也要给予说明机会,从学生的思维劳动过程中寻找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能使学生保持与人交流沟通的自信。应该强调一点,教师这样处理学生答问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在中接纳他人、自尊尊人品格的形成过程。

3.重视分组讨论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第7篇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法制教育;公民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40-0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逐渐转型为公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理应将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准确把握中小学生公民法制意识的现状,从而为提出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一、传统型法制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

传统学校法制教育是指,通过传授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案例等途径,教给学生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学会遵从法律制度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强调对社会的遵从和对法律的依赖。而公民法制教育则是基于“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法律,更要唤醒他们督法、立法意识的教育。知识经济、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当前普法教育的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1]我国的法制教育必须适应时展,拓展教育内容,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公民参与是支撑法治运行的主体力量,对我国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立法、执法环节的推动作用。公民参与立法能够表达与平衡多元化的利益,推动法律的民主化进程,提高法律的合法性;[2]公民参与执法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实效性,增强法律的开放性及其自我修正机能。

要推动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实现法制教育由“管理型法制”向“权利型法制”的转变,[3]就必须区分二者在目的、理念上的不同。“管理型法制”是指强调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其理念的总称,这样的法律是治民之法,强调对社会的管理;所谓权利型法制,是指通过“权利――义务”的平衡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承认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尽管我国已开展数次大规模普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相当多的地方只是简单发放法律宣传画册或者举行法制教育的讲座,观摩一两次法庭审判等。同样,学校法制教育的理念也比较落后,注重知识的灌输,只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了“不能做哪些事情”,而不是让他们明白法律规定的“你们有哪些权利”或者“你们可以做些什么”。可见,学校贯彻落实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将公民法制教育的模式从“传统法制教育”转变为“公民法制教育”,从小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逐渐培养守法、督法、立法的意识,已刻不容缓。

二、调查对象的确立

课题组对杭州市11所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的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4134人,回收有效问卷4063份,其中小学1466份,初中1973份,高中624份。本调查参考《中国公民意识调查问卷》[4],将公民意识划分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公正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相应问题,调查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回答分为非常赞同、赞同、不赞同、说不清四个等级。问卷回收后进行数据编录并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问卷中“法律意识”维度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法律意识不仅表现为公民知法、懂法、守法,而且体现在公民参与法律的制定过程、监督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实现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已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见表1),其中对“如果你发现学校某项规定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你愿意提出质疑”这一问题的回答,小学生和初中生选择“非常愿意”或“愿意”的比例分别达到87.2%和81.8%;对“如果很多人都不遵守某项法律,你也可以不遵守”的选择,持“不赞同”观点的高中生比例达75.8%。由数据分析可知,中小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懂得遵守法律,懂得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切身利益,在学校规定与法律相悖时,懂得提出质疑,维护权利。

(二)小学生较初中生更愿意举证好朋友违反校规,法律意识存在年级差异

对“如果你的好朋友违犯了校规,你愿意举证他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如表1所示:小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或“赞同”的比例是75.7%,初中生所占比例仅有56.9%,表示“不赞同”或“说不清”的小学生比例是24.3%,而初中生却是43.1%。

面对朋友犯规,小学生较初中生更愿意举证,这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9-15岁儿童的同伴关系处于亲密的共享阶段,这时的友谊有强烈排他性,孩子们懂得忠诚、理解是友谊的基础,经常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同伴相处时间已超过家庭及别的一切社会关系,集体作为同伴互动的社会背景,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初中生更看重同伴关系,而选择不举证违反校规的好朋友。

(三)中学生宪法意识较薄弱

从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分别有41.4%和48.9%的初、高中学生认为,在特殊情况下政府可以超出法律的规定范围处理问题,另有17.2%和13.8%的初、高中学生无法做出判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赞同这一观点。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可见,当今中学生的宪法意识比较薄弱。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有关。在中学生甚至在成年人心中,“法律高于一切”的信念尚未完全树立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对“遇到违法案件能私了就私了”这一问题的回答,有5.8%的高中生表示“非常赞同”,15.7%的高中生表示“赞同”,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高中生较初中生、小学生而言,其社会化程度更高,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深,选择赞同私了违法案件就不足为奇了。

四、引导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教学路径

在加强公民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清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树立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教师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唤醒学生公民权利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即遵法、督法、立法的意识,并以此作为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公民法制教育目的的实现,不是仅靠背熟法律条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观摩几次庭审就可以的,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制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法律权利,唤醒学生督法、立法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权利观念的形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一个公民都是法律的权利主体,而不仅仅是义务主体。

(二)管理路径

在学校管理层面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日常管理,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开展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参与学校立法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学校法规的权威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增强实效性;学生参与监督法规的实施,有助于加强法制教育的参与性,提高法规的修正机能。比如,设立校长信箱、学生法制委员会、学生智囊团等都是很有效的手段,能为学生今后积极参与社会法律管理奠定基础。

(三)生活路径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法律生活介入社会管理,一方面可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提高立法、督法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基于管理者、参与者的角色,对社会管理、法制运行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参与法制管理的热情,但由于条件限制而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因此,学校如能为学生提供走进生活,践行法律的机会,对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会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例如,在公共设施保护、公民环境治理等领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管理、配合、监督法制工作人员等活动。 尤其是学校所在社区,更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所,学校要努力取得社区人员的配合,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法制建设中去,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权威性,切实体验作为公民在立法、督法方面的责任。

公民参与途径的拓宽与参与权利的保障,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前提。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投身公共管理,不但能提升其公民参与热情,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其公民法制意识和法制技能。

参考文献

[1]赵俊林.时展与我国公民法制教育内容的拓展[J].中国司法,2006,12.

[2]李泽.公民参与法律推动法治秩序的运行[J].法学与实践,2009,1.

第8篇

1、积极征订、编制法制、安全教育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制定校园安全条例,编入学校的“学生教育手册”,发至每一个学生,使预防违法犯罪和校园伤害事项人人皆知。本学期我们征订了《中学生不良行为与道德法律规范》、《防范知识手册》、《交通安全从我做起》、《远离火灾》和《初中生法制教育读本》等。

2、抓好宣传阵地建设。我们利用班级黑板报,每学期出一期法制教育的专版;利用校园橱窗、标语牌、等宣传工具,营造校园的宣传氛围。

3、抓好“禁毒日”和“法制宣传日”主题教育。在每年“6、26”禁毒日和“12、4” 法制宣传日到来前后,学校均举行集会、宣誓仪式、主题班会、张贴图片和参观校内禁法制展览室等系列教育活动。

4、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每学期我们都邀请公、检、法的有关同志来校作法制教育讲座,特别是我校法制辅导员每学期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辅导课,更是使全体同学不断接受深刻的法制安全教育。二是利用社会实践这一教育平台,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法庭旁听”、模拟法庭、观看禁毒影片等。

5、上好法制教育课程。初二年级政治教师运用教材,结合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的法律知识课堂教学。班会课是开展法制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的学习、法律问题的讨论等主题教育活动均通过班会课实现。今年十月,针对百度贴吧出现我校学生谈情说爱和谩骂老师、同学的现象,我们利用班会课在各班广泛开展“网络文明”主题教育活动,使“网络文明、网络道德”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1 26、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寓教育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并能使学到的法律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围绕《青少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我校多次组织各班组成竞赛小组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增强广大学生的违法犯罪防范意识。

7、以“纪律安全教育月”活动为出发点,组织消防疏散演习,以抓防交通事故、防饮食中毒、防火、防溺水等为常年重点,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二、特色活动

1、我校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使法制教育常做常新,从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抓住“绿色德育”主题,用“绿色”文明统一全校师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感悟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使法制安全教育有形化。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9篇

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对象。多年来,我校按照上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普法教育纳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校今年以来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抓好在校学生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意识,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教育强县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求各校要站在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在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法制教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好总体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做到法制教育始终不断线,抓紧抓好,精心组织实施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检查,针对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

二、突出重点,普遍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我校紧密结合全县“四五”普法近期目标,把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突出“三个”重点,提出“六项要求”,全方位展开工作。

“三个重点”。一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有关加强法制建设的指示精神、“四五”普法规划要求,以开展法制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为重点,积极主动的密切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作用,按照《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二是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懂得并掌握公民应知必会的基本法律常识。 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关法律基本知识为基础,充分利用“四五”普法专用的《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等普法教材,重点普及《宪法》、《国旗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刑法》,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治安条例、禁毒(烟)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等与青少年学生生活、成长密切相的关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同时,经常开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的行为教育。三是系统内行政干部、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着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治校方式和治教方式的转变,深入学习、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做到灵活自如的学法、用法、教法,自觉维护法制的统一与权威。

“六项要求”。一是各校必须将法制教育课程纳入德育教学和必修课计划,每周必须安排一课时法律专门课,挑选具备较高法律意识和自律品质、有较扎实和较全面的法律知识的教师任课,为确保教材的严肃性、准确性、针对性,还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征订由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的普法专用教材《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真正做到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课时有保证、任课有教师。二是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准以思想品德课、政治课取代法律专门课,在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避免成人化和公式化。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依托课外活动基地开展法制教育,利用少年法庭、法律援助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加强指导与交流。四是在抓好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并实施年度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实行工作责任制目标管理,围绕普法、教法、执法、用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等环节逐步实现;依法治教,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切实把学校工作纳入法治管理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切实保证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五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四五”普法期间我们力争将所有法制课, 思想品德课老师轮训一遍。同时,高度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要求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宪法、基本法律知识及教育专业法,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成为学生的榜样,除学校日常法制教育外,各科教师还应结合教学进行相关的辅助教育。并把法制教育作为广大教师培训、进修或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和考核的主要内容,要使全体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教法等各方面都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六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实施了“一校一个法律明白人计划”。各校从实际需求出发,从政法机关聘请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业务精、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校兼任法制副校长和“法律明白人”,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