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时间:2023-05-24 15:53:02

导语:在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第1篇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和生活对各类资源的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增加,为社会经济健康、持续运行埋下严重隐患[1],同时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盲目化导致人地矛盾尖锐,旅游人数增加导致旅游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急需具备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科学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按照普通高校专业目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地理科学类的主要应用专业,上述问题的产生与深化对该专业办学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2]。

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该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面向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深入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探究、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必要性

1.1人才教育概念的转变。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在培养目标、教育时间、方法观上都在不断变化,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培养目标也由传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转变为现代的“通才教育”,着重点放在宽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时间观方面,学校教育开始终身制,更重视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育观方面,由传统“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综合化质量观。现代大学教育观的形成,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2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学科分化日益严重等问题,对许多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之后,在1998年7月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目录》[教高[1998]8号]文件,将原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地理专业,调整为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受传统地理专业课程体系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诸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存在随意性,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有差距。

1.3相关专业研究稀少。

以“应用型人才”和“培养模式”作为题目进行论文检索并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的主体对象集中在地方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研究学科专业则多集中在工商管理、心理学、法学、新闻、旅游管理等专业。缺少单独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关理工科专业(如环境、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也鲜有成果发表或出版。

2.资环专业应用型人才内涵、培养模式特点与培养目标

2.1内涵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该结构的方式,包含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等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行业的内在结构和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置,以鲜明的实践特色贯穿教学过程,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手段构建评价体系。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培养知识应用和转换能力强、职业适应面宽、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3]。

2.2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三个重要特点:

2.2.1培养规格应该是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应用型;

2.2.2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能力;

2.2.3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注重个性化培养。

2.3培养目标分析。

2.3.1学习目标。

(1)系统掌握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规划和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2)了解相关专业如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应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3)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基本能阅读专业外文期刊。

2.3.2能力目标。

(1)有较强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兼备获取知识、理性创新的能力;(2)具有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城市与区域问题,以及城乡区域规划工作的能力;(3)对本学科发展动向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熟悉文献检索,具有一定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2.3.3思想素质目标。

首先,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科学世界观、高尚的道德素质;其次,有良好的品行修养;最后,要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体育活动和多种形式社会实践相结合。

3.专业设置存在问题分析

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要求看,该专业目前存在较多问题。

3.1专业特色不够突出,研究范围广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

由于根据“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影响,各学校按照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方向并设置不同课程体系,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有的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专业课程设置土地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环境科学、地理学、管理学概论等学科,涵盖了地理学、土地科学、城市规划、管理学等多专业的部分课程,课程体系过于苛求全面,内容繁杂,无法体现专业主干方向。

3.2专业定位不够明确。

有学者指出,该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遭遇以下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学生[4]。可以看出,其专业定位不够明确,另外还存在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难以回答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需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

4.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4.1明确专业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该专业开设课程多而杂,但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却都不精通的境遇,一定程度地掩盖了教学目的。因此,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增加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2与地理学结合。

该专业隶属于地理学课程体系,应结合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知识体系,亦具备城市规划学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计算机基础。

4.3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该专业作为地理学的学科方向,培养学生应对区域规划、地理区划等有清晰认识,并能与区域社会、经济实际相结合。比如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该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西部高校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

4.4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模式上,要借鉴各高校成功经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方式,向有互动、有交流、有讨论、有思考的双向学习模式发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4.5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实验平台,锻炼并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争取有效措施,使学生服务于企业,企业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建立与行业的密切联系,走校企合作道路,一方面聘请与专业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参与教学目标的设置,另一方面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或实训中心,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结语

我国拥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院校很多,但资源环境与城镇化问题仍然无法因而缓解,且该专业毕业学生就业形势亦不容乐观。培养该专业应用型人才依然是一项艰巨任务,这就需要各院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深入探究、大胆改革,合理构建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各项能力,成为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小凤,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07:58-60.

[2]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3]秦学,丁哲学.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第2篇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理工科的教学质量。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随着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成立,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的出台,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育必将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将是地方院校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

虽然城乡规划学在2011年才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城乡规划实践却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完善。可以说城乡规划专业就是一门先有实践而后有学科的一门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既是国家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更是城乡规划专业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国家的发展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也很好地指导和促进了国家的快速城镇化。面对新形势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如何变革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别是民族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是地方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指出“强化实践、重视能力培养是专业规范的重点。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1)认识调研的能力;(2)规划设计的能力;(3)规划管理的初步能力等。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实践领域、实践单元、知识与技能点三个层次。为此,所有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能力、三个层次”来进行展开。笔者认为在“三个能力”方面调研能力是基础,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规划管理能力是目标;在“三个层次”中实践领域是对象,实践单元重点,知识与技能点是抓手。

为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必须遵循上述的逻辑顺序展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从基本的调研能力培训开始到核心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管理能力。以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点为突破口,促进若干实践单元的有效实施,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领域认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业务实践能力。

2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现状及问题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中国西部武陵山欠发达地区,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创办于2004年,学制4年,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近千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国家快速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做出了部分成绩的同时,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也还存在众多的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武陵山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武陵山地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湖北民族学院先后编制完成了五个版本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每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以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版《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主要实践性环节有军事技能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设计课程有绘画基础、城市规划实用软件、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0.85%。可见学院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认识调研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都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规划管理的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随着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定位的出台,势必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和转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呼之欲出。

2.2 师资力量薄弱,因材施教困难重重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稀缺,特别是高学历专业教师更是奇缺,这是当前国内开办有城乡规划专业高校的普遍现象。而湖北民族学院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更是很难引进高学历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时至今日,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教研室共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2名,讲师3,助教5名。硕士8人,在读博士1人,博士1人。专业构成方面,城市规划专业6人,土建类专业3人,测量学专业2人。在现有的教师构成中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交叉能力,但是总体上要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特别是要因材施教更是困难重重。急需建设一支队伍具有地方专业特色的一流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师资力量。

2.3 认识调研环节力度不足

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调研是基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敲门砖。就目前的专业认识调研环节来说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c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而其中暑假社会实践、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以学生自助进行为主,老师只是实践前期指导和后期把关,未能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城市认知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是专业老师全程指导,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是两个专业老师要指导60个学生实习。老师的指导深度严重不足。

2.4 课程设计总体质量不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不足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目前主要开设有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规划设计课程。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曾提到,大约需要1992 年的时间才能培养一个通晓规划各个领域的通才。为此,在有限的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下要针对性地教好每一门设计课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更不用说因材施教。

2.5 忽视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身需要全面掌握规划认识调研和规划设计能力。目前,我校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课程主要就《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一门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3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好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必须要有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支撑。以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为契机,以《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为指导,结合学校现有师资教学条件及武陵山地区特色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理论课程为指导,以培训学生认知调研为基础,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规划管理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 因材施教,因师施教,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同个体有不同特征,不同老师也有不同擅长专业领域和专业设计方向。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师施教,做到教学相长。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丰富、年龄搭配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3 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走向课外,走向社会。加强教师与业界的联系,以及学生与业界的联系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水平。课堂上严把教学理论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设计基础理论。课外引导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鼓励和带领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学校与校外设计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将学生送往相关设计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习。此外,也把优秀的规划设计师请进校内,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这个学习生涯置身于专业实践领域之中。

3.4 严把实?`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质量关

严格按照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严格组织,细心辅导。建立严格的过程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环节考评机制。严格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现行的城乡规划种类,及各类规划的设计的内容深度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

3.5 构建地方实践教学特色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培养、认知调研能力培养,以及各类设计课程案例点的选择等各方面密切与地方相结合。系统挖掘武陵山地区建筑、村落、城镇等特色,并将其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同时,与地区相关设计和管理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湖北民族学院特色、武陵山地域特点、能充分凸显地方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3篇

关键词:CDIO;城乡规划;实践教学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KT2015090);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15年研究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规划学科作用突显,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适应城乡建设发展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强,价值观正确的应用型人才。“规划”对城乡的发展起到了前瞻性作用。全国各地每年编制大量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有些方案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促进了城乡建设的发展,也有方案没能得到实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的发展。CDIO在城乡规划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不同专业和地方都有不同的进展。

1.CDIO模式概述

CDIO(C-Conceive,D-Design,I-Implement,O-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是针对有实践需求的工程类学科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实施措施和检测标准。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大学等院校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以MIT为首的几十所大学采用了该教育模式,并获得了成功。CDIO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从产品设计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创作最终的产品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和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主动性。

2.CDIO的研究进展

2.1在常规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展

很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贯彻CDIO理念及标准,整个课程体系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干,将培养目标融入教学过程。所有学习内容围绕“项目”这核心目标来进行,并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据实际情况综合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把相关的基础课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等内容和走入社会后应具备的相应项目管理和实践等能力要求融于教学及实践项目中,并利用实际项目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养稳步提升。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走到各大规划设计院、设计公司、相关单位等场所进行实习,实行校企联合,⑹迪坝氡弦瞪杓颇谌菹嘟岷希以毕业设计为学科的最后项目,考核方式上采取CDIO 标准,从全面评价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相关的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并掌握相关专业的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2.2基于CDIO模式的特色专业建设

基于CDIO理论及教育部和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结合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地区制订了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发展了当地的特色,深化了跨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理念,进行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实践能力、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且很多地区已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为创办特色课程体系,很多院校将基础与专业课建设的重点放在专业基础课程群、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群等方面,并制订和完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开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核心、主干课程基础上,跨学科整合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加强规划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并利用课余联合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项目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具有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3 CDIO理念在高校实验室规划管理及实验教学中的研究进展

根据CDIO的要求,及实验教学中的理念“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各高校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国家、省部级等科技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软硬件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近几年很多高校组织参与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嵌入式大赛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该举措有利于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存在的问题

3.1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

一些高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模式仍“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物质态规划层面,课程设置中人为地削弱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培养的部分学生是缺乏理性思考的。

3.2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现实教育中,有一部分规划从业行为的实际情况已经与职业化教育所提出的规划信仰严重脱节,造成行业信仰与从业行为之间的内在冲突,具体表现为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效率要求与公平原则之间的冲突时,为了单纯追求个人利益与效率,出现了职业道德的危机。

3.3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学生还是主要通过课堂授课接受实践教育,即使有工程实践训练,有一些也是纸上谈兵走形式。

3.4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由重情义转向重功利,理想信念由高远转向现实。很多学生只追求功利、淡于修养等,都将直接影响他们成长成才。

4结语

CDIO在城乡规划教学中有良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现代教育下,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目标,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相联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化人才,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军.案例教学法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第4篇

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因缺乏竞争优势,存在就业地域范围小、就业面窄、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重视等问题。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院校必须把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分析自身专业发展的优缺点,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努力完善师资设施的建设。惟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市场需求;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

随着快速城市化逐渐趋向平稳发展,城市土地大规模开发的热潮正渐渐退去,城市发展正由增量发展逐渐转为存量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一度热门的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压力也逐年加大,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难,影响专业的生存和发展[1]。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和现代城乡规划内涵的更新演变,对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高校必须时刻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只有立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适时更新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才能保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新形势人才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多年来城市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但随着近几年城市发展建设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不断转变,传统的以“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为本体,以增量土地开发为主的城市规划,逐渐转向以存量土地利用为主,更强调利用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进行改良,越来越关注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等相关领域,城乡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2011年,城市规划专业转型升级为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也进一步反映了市场原来过分倚重工程类“设计型”人才的局面开始发生转变,具有经济地理、测量与环境、农林等学科背景和技术特点的城乡规划人才逐步成为很多单位人才引进的热点,并开始在城乡规划行业中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3]。

(二)人才需求的新特点1.地域之间仍存在差距,但差距有所减小一直以来城乡规划的市场均存在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人才集聚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人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的地域分布失调。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尤其是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日趋平稳和一些大规模高档次开发的逐渐降温,发达地区规划建设市场的人才需求量逐渐饱和,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由于正处于起步上升发展阶段,对规划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这将成为城乡规划就业市场进一步拓展的潜在条件。2.供求矛盾越来越大,地方院校更难实现高质量就业2008年,我国有151所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至2015年全国已有近200所院校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不到10年的时间新增了近50所。不断增长的人才供应规模和逐渐紧缩的规划建设市场之间形成越来越大的矛盾。从供给市场来看,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总体可分为工学类、理学类和林学类等三种类型,其中以工学类城市规划(物质空间规划)为主,约占总办学院校的80%,以建筑学、测量学、环境学等工程学科为背景,强调的是应对物质空间规划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截至2014年5月,全国仅有36所院校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所占比例不足20%。从需求市场看,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以及其他地区一些甲级的规划设计院所一般优先选择通过专业评估院校的本科学生,有些单位甚至直接不考虑未通过专业评估的本科生。随着现在研究生数量的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单位将录用门槛提高至研究生学历以上。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就业存在较大压力。3.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结构已由侧重空间物质规划逐渐转向对城乡规划外延知识的重视随着城乡规划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学科知识体系外延不断扩大。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以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需要规划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特长。从用人单位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角度来看,知识与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除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外,对“外延知识”需求加大;在规划设计、表达能力(图纸、文字、语言)等专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对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拓展能力要求加强。

二、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地方院校必须深入分析就业市场,针对市场需求制定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计划。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学近5年的就业情况为例,分析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地区分析由于地方院校的生源以本省为主,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也以省内就业为主(图1),主要就业城市多为院校所在城市及省内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的前2-3名城市,其余城市每年的就业也多为生源地就业。外省就业主要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但受到老八校和已过评估院校毕业生的冲击,发达地区历年接纳地方高校的就业人数并不多;还有少部分外省区的就业主要也是回生源地(图2)。尽管就业存在一定压力,但由于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绝大多数选择在城市级的单位里就业,极少选择在县级、镇级的单位就业。

(二)就业单位性质分析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层次不高,以中小型设计公司为主,主要从事规划设计,少量从事建筑、园林、景观、市政等相关设计。也有小部分毕业生进入规划管理单位和咨询单位,还有少数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性质的工作(图3)。由于全国设计单位效益的整体下滑,从2014年开始,一些县级的规划管理单位逐渐成为学生就业比较热门的选择。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来越高,本科就业压力更是逐年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4]。

三、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优化调整

面对地方院校就业市场的需求特征,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一定要把握地方市场,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强化有地域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一)立足省域,服务地区,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新目标地方院校应以培养服务于所在地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省内和邻近省区作为主要的人才输送地,以培养面向所在省区中小型设计单位需求为主的规划设计人才,多注重学生的应用型专业技能。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弹性和专业化技能的综合培养。要让学生既具备全方位、跨领域的适应能力,又有对本专业有认同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调研地方县市对城乡规划专业行业的需求度并做出分析;充分比较同类专业的办学思路、办学实力、地域条件,形成与地区其他院校的错位发展;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强化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适应城市、县城、乡镇、公司、事务所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

(二)结合院校专业特点,优化课程体系设置1.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确定了城乡规划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5],以最小容量保证核心知识外,留出足够空间和时间,鼓励学校办出专业特色。因此,地方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要保证10门核心课程的开设。从10门核心课程的学时确定入手,进行众多课程的选定,通过自主的组合,形成重点突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2.由于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竞争力较弱,教师往往很难承接到大型的规划项目,较多的规划项目可能是城镇的总体规划、城镇和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及其他各类相关规划。因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可重点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适当开设各项案例专题,并结合教师的实际项目进行详细的现场调研。通过案例专题课程的开设,掌握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学会对专项问题进行分析,并能独立编制各项目的整套成果。3.当前自治区内的许多镇、县、区的规划管理部门均比较缺少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可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中重点讲述镇、县、区范围内所能遇到的各类规划项目的组织编制和审批所需的报送材料、审核重点及审批流程等内容。4.课程设置要紧跟时展的背景,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在大数据日益发展的今天,要积极开设Arcgis、spss等软件应用课程,加强培养学生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在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中要遵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内容逐步加深的规律,构成连贯、渐进的教学内容环节链。认真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重点对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性进行梳理:(1)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将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进行整合,集中到一门课程中讲授;(2)将专业培养目标和各项课程设计目标进行细化,确定每门理论课程需要在专业培养和各课程设计中重点承担的任务。既要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也要保持课程的相对独立完整,同时又能保证各门课程的内容均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展开,彼此之间形成有机互补。

(三)综合考虑学生和专业课程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材”既指学生,又指不同的专业课程,要将学生特点和专业课程特点结合进行考虑,综合选取最佳教学方法[6]。1.从基础抓起,避免拔苗助长针对地方院校学生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要以引导学生建立对专业所需能力的认识为主。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优秀院校学生的差距,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把知识点讲清楚,授课时要把详细的作业标准讲给学生,让他们确实明白如何操作。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要用严格的标准进行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但对最终成果不要太过苛求,作业批改点评要恰当,要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同学,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要通过一门门课程、一次次作业不断提高专业综合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压力,从而失去对专业的热情。2.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城乡规划专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课程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若单纯将课程的知识点讲给学生,他们很难直观地认识到课本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也很容易遗忘。所以,提倡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逐层分析,告诉学生课程中的内容具体会在实际项目中的哪个环节进行运用,如何进行运用,会存在什么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还能学会对现状资料进行分析,逐渐养成用规划的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规划的思维和方法,就能做到触类旁通,灵活的应对各种规划项目。3.通过各种专业竞赛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拥有竞赛获奖的经历会对学生就业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获得国家和地区级的专业竞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一种强有力的证明。桂林理工大学近几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课程作业评优竞赛、西部之光全国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其中,在第一、二、三届西部之光全国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中,两次获得二等奖、一次获得三等奖;在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社会调研学生作业评优中,获得三等奖1项,佳作奖1项。获奖的同学最终都因为该奖项顺利通过研究生面试或单位招考的面试,并且学生反映硕士招考或单位招考的人员在面试中都普遍关注获奖事情,针对获奖会询问许多问题。有了上述获奖经历后,目前各年级的同学都十分踊跃地参加各专业竞赛,除上述两项竞赛外,也逐渐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活动。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是一种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知名度的良好契机,学校和专业教师应大力支持、积极引导、精心指导,良好成绩的不断积累,也能成为将来顺利通过城乡规划专业评估的有力砝码。4.尝试专业导师制,分类培养,各有所长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定位,可实行专业导师制,在按培养方案统一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从大三开始可由导师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选择的大类可分以工作为目标和以考研为目标两大类。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就业时需要有很好的方案设计及表现能力,尤其要有既快又好的电脑绘图能力,这部分同学可以由导师带领以参与横向项目为主,进一步锻炼设计和绘图能力,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调研、编制、评审等全过程,提前适应从学校到单位的转变,有这种经历的毕业生将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以考研为目标的学生在考试时需要较好的方案设计、手绘表现和对理论问题的研究分析及文字表达能力,这部分同学可以由导师带领以参与纵向科研项目为主,参与部分论文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最新的规划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写作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对这部分同学加强对快速设计表达及表现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快速设计能力。

(四)努力完善师资设施的建设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作为基础保障。许多地方院校由于所在城市在省内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高质量教学人才引进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对与城市开发建设密切相关的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吸引力度更是不够。因此,要争取通过学校的支持,提高对城乡规划专业引进人才的待遇,以吸引较好的专业教师。同时还要配套建设良好的教学设施,要给各年级学生安排足够的专业教室,要有专业图书资料室、实验室等专业用房,还要有一些调研和资料分析所需的设备仪器。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24-01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 专业存在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 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 专业办学建议

2.1 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转贴于

2.3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1]。

从办学特色来讲,不同的学派办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测绘学派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派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资源学派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学派应以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为主要特色;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 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2] 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第6篇

城乡规划专业主要职业能力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参与中小型民用建筑单体的方案设计工作的能力;

3.掌握编制镇详细规划、乡规划的内容及方法,能够参与镇详细规划和乡规划的编制工作,能够从事常见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

4.掌握编制村庄规划的内容及方法,能够完成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5.熟悉编制镇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能够参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6.熟悉规划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程序,能够参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城市规划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城市规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

毕业生主要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资源环境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制定和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主要去向是城建、规划、发展计划、经济贸易、行政执法、环保、公用事业等部门,就业面很广。

城乡规划专业考研方向建筑学

建筑学是工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建筑学专业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它更多的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

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

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是支撑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技术的重要保障。因此,将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和谐统一的重要支撑性工作。

培养目标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积极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对高层次规划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于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和建筑学科基础审美与工程技术方法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培养目标

第7篇

1.1研究对象

在互联网上检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将2009~2012年的文献摘取出来,将检索到的文献按照文献性质、字数、内容、发表时间、发表单位进行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可知,期刊类文章23篇,会议议论文章12篇,专业类文献40篇,这40篇文献全部下载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本文以40篇专业类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进展情况。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数据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40篇专业类研究文献进行数量、文献来源和研究议题方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2我国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展分析

2.1研究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数量不仅可以反映研究内容的研究热度,还可以真实体现出相关专家学者对研究课题的关注程度,自1999年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十多年之间,每年平均会出现7篇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并且最近几年,相关研究内容文献的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通过对上表数据进行分析可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热度一共分为三个阶段:①起步阶段,专业研究初期,其工作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心仍未确立,每年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很少;②成长阶段,随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和完善,相关专业研究课题也逐渐增多;③发展阶段,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展力度在逐渐加大,其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发展相对完善,研究成果颇丰。

2.2文献研究议题方法

研究议题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出研究专家对研究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体现出研究内容的科学知识深度,传统研究方法是停留在文献资料查阅,这种文献资料查阅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各研究议题的研究内容,但是其查阅工作量非常巨大,其研究效率很低。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方法逐渐变得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通过对各研究文献的统计,将其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案。

2.3研究内容

通过对40篇专业类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知,大多数专业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四个方面,很多文献的关键词都会出现“课程体系”,可见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集中体现在教学实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各报刊发表的专业研究文献的研究方向可以体现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现状问题;决策依据;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新时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上升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城乡建设的稳步发展。对城乡来说,资源总是有限,没有良好的规划决策就会产生资源的浪费。如果在决策中没有城乡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那么城乡规划就容易产生“负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应该突破某些精英规则,打破上层决策者决策的框架,尽可能让利益相关方来“把持”城乡的发展方向,做到城乡规划决策最优化的途径。

一、城乡规划的现状及问题

(一)城乡规划现状分析以及问题的思考

在城乡规划决策中,很多问题不可避免,比如市场的压力,任务量大,市场过度的竞争,设计周期的不确定性等;环境的压力,审批把关不按照法律法规,不够严格,“学阀”现象严重,盲目自大,搞“小圈子”固步自封等;权利的压力和汇报方案,建议方案都向权利靠拢,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主要的原因就是规划决策中自身的原因,在城乡规划中,影响规划决策和设计质量最大的主体就是规划设计人员,设计单位。虽然客观的因素很多,设计人员自身的因素一定不能忽视,甚至是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几点:首先,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无视行政管理规划,职业道德观念薄弱,不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抄袭严重,粗制滥造。其次,很多设计单位没有专业的质量管理,没有专门的制度(设计单位由于受市场化影响,质量管理不足,制度保障不健全),决策成果的审核程序不符合规划决策制度。

再次,职业道德的下滑,设计师是高尚的职业,为公共利益对整个城乡的形象负责,责任重大。学习的积累不够,规划决策,规划设计的过程需要灵感,需要创作激情,灵感来源于天赋和积累,能够反映出工作的水平。天赋是先天的,难得可贵,但是积累来源于后天的学习,更加重要,先天不足,后天补充。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源于积累,在于借鉴学习。

最后,规划设计中缺乏高端人才,由于发展条件,经济环境的客观原因,规划决策和设计行业人才流失国外,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流失,导致规划和设计中自我能力成长受到极大的影响,高薪外聘国外精英人员也往往起到挂名而已,起不到人才培养,经验知识传递的效果。

二、城乡规划决策所依据的原则

持续发展性。城乡的规划决策要有高度的可持续发展性,做到低碳、人文、生态、科技、有特色。

科学性。规划编制高水平、高标准、高起点,坚持穷建设、富规划,加大在规划中的投入。决策过程民主化、(阳光行政、依靠专家、依靠群众)、法制化(讲程序、依照法律法规行政),要经过充足的科学论证,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严肃性。城乡规划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所以必须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一旦确定,不能随意修改。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法要求履行程序,制止因为领导,专家等越权行为的诞生,保持规划决定的高度严肃性。

创新性。可用适度的超前原则,能够把握住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瞄准科技的前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体现规划决策的创新性。

权威性。技术上,树立权威的规划,依靠权威的规划决策,强调规划的权威。水平低的规划成果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所以会反复修改,影响民生,要增大技术含量,引用技术上的专业人才;行政上,严格按照规划的法律法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强烈打击滥建私建的行为,违规乱建的现象,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力度。

三、实施策略

从根本上说,城乡的规划必须要本着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等原则,经过科学的论证,充分的听取民意。在这样的基础上,城乡的规划建设才会彰显出科学的完美设计,才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但是过去的一些城市,城乡的规划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都十分低,公众往往在事后被告知已经设计好的城乡规划。在城乡的规划中几乎都是由少数专家说了算,但是因为专家的考虑不全面,甚至有些还是闭门造车,所以在一些公共设施――比如马路标识,公共厕所等关乎老百姓身边切身利益的小事上没有考虑市民的需求,而常常导致城市的规划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因此城乡规划需要有明确的行政决定,严厉禁止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利。

自由裁量权应该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遵守法定程序、城市规划、设计规范、严守“合理性”的原则,逐渐完善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将城乡规划,技术标准和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相衔接,处罚违法行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止在决策审批过程中的随意性,制止不按科学的程序越权,进行决策审批的行为。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决策委员会,可以由专家、学者、居民、公务员以及非公务人员等组成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实现对城乡规划的科学管理。委员会意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在规划重大问题中,某些地方领导决策的随意性,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保证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城乡的土地利用,都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的纳入城乡规划管理,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职能,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协调的运转和合理的发展。充分运用好法律的管理手段,是切实做好城乡规划决策工作的有效保证。这就要求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工作,完善城乡规划决策的法律法规,真正的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法可依、犯法必究、执法必严,有效的保证城乡规划决策的实施。

首先,充分了解城乡的居民需求,切实关照城乡人员实际需要,从城乡整理利益出发,有序,合理的进行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确保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引导机构与控制规划,确保各项规划与城乡的发展目标一致。

其次,逐渐完善规划决策中的管理体制,在城乡规划决策中,要确立城乡规划管理应坚持政府组织,专业人才领衔,公众参与,部门配合,科学决策的城乡土地使用配置以及空间的组合设计。

保障规划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规划决策,综合调控资源配置。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监督。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及时制止乱建设,乱占地、乱变更等违法现象。在规划的决策中要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弥补政府在公共决策方面的局限性,提高城乡规划决策,项目决策等的科学性,让城乡规划决策更贴近公众,符合公众利益。

四、结语

城乡规划决策的好坏关系者城乡能否健康,持久的发展,对当代和几代人的生活质量都息息相关,事关重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城乡规划决策只是行政决策的一部分,但是依然要不管的研究,积极实践,用于探索,找到最适合我国城乡实际情况,符合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特点的最佳决策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华山. 低碳环保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第9篇

关键词:毕业生去向 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地理学类,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各高校培养定位存在资源环境规划、城乡规划、数字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倾向,因此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广泛。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这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在已有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至今为止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为在校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信息,也为本校和相关院校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 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5]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